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2024-05-09

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共9篇)

篇1: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学院:教育学院专业:小学教育姓名:卢胜艳学号:

111班

20111105040017

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目前,很多父母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不当,以打代教,或放任不管,娇生惯养,甚至溺爱、姑息迁就,一些市侩思想、不良生活习气和作风带给孩子恶劣的影响。而这一部分学生多成为学校教育中的障碍,正常的教育和管理手段在这类学生和家长面前表现的苍白无力。另外,凡河中心小学的学生还有其特殊性,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工作流动性大,在家的时间很少,学生多由祖辈、亲戚照料或独自在家,只能满足学生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对学生很少或很难做出有效的监控和管理,长时间的失控导致学生丧失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教育状况良莠不齐,教育质量不理想,令人堪忧。为了有针对性、有效地帮助广大家长转变教育理念,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和质量,使学生在较好的氛围中茁壮成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对家庭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方法:抽样调查、问卷方式

三、调查对象:本校四至六年级部分学生家长

四、调查时间:2014年9月-10月

五、调查内容:

A、家庭基本状况调查:父母教育程度、职业特点、业余爱好、家庭经济状况等。

B、家庭学习情况:家庭学习环境、对孩子学习的认识程度。C、父母的教育方式、方法。D、家庭教育的效果,初步了解学生家庭教育现状。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按照传统观念,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这两个月的实习期间,我发现:现在许多孩子学习挺好,但动手能力很差;许多孩子多才多艺,但心理素质很糟糕;许多孩子上课时表现生龙活虎,而学习成绩却很不理想······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种种现象,引起了我的调查兴趣。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是由学校与家庭共同努力下实现的。然而,我在凡河中心小学小学实习的时候常常能听到老师发出这样的感慨:对某某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我每到周一就要从头再来,我都筋疲力尽了。老师发出这种无奈地声音,抱怨着家长的不配合,对学生更是失望与严厉,恶性循环着。

问题一:“不管不问”型,家长认为我花了很高的学费,把孩子送到小学来,孩子的生活学习就都应该由老师、学校负责。

例子:这个学校的孩子大多数放学后不直接回家,而是由代理家长接到课后补习班写作业,然后家长下班后再到补习班接孩子,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以为有老师,有学校,有补习班就够用了。

问题二:“望子成龙”型,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当的比重。家长们因为传统教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具体表现在:其

一、重视分数。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孩子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学”而优则“奖”,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手段,“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于是,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一是心疼孩子,不肯过早地把责任加在孩子身上;二是不屑于让孩子干“杂活”,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倘若孩子考了个好分数,家里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倘若孩子考差了,家长几天都没有笑容。其

二、舍得投资。不少家长为孩子请“家教”、买《参考》、或者亲自辅导,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除了叮嘱孩子学好学校的功课以外,课余时间又陪孩子去参加作文班、书法班、英语班、美术班、音乐班······在家长的心目中,这完全是一种“责任”。

例子:我是一年六班的实习老师,在我们的班级常常会听到孩子这样说“我妈妈说这次我考试考一百分,就给我买一个····礼物”。你还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的家长怕自己的孩子耽误写作业的时间,常常把学校的值日任务自己承包下来,殊不知对孩子的锻炼是很重要的。问题三:“过分溺爱”型,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外公、外婆等“隔代人”。俗话常说“隔代亲”。于是,长辈们的晚年生活都以孩子为“重心”、“中心”、“轴心”。“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时时刻刻牵动着长辈们的心。长辈们那“特别的爱”,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理能力差,要他人帮助收拾书包;表现很自我,缺乏对他人、集体的责任感。孩子许多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就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的。

例子:我们班级就有一个自理能力特别差的孩子,而且特别怕自己在同学面前吃亏,自己的奶奶总是在班级同学面前千叮咛万嘱咐,“千万别欺负我孙子”,他更是对自己的同学大打出手,不让自己吃一点点亏。

二、家庭教育的几点建议 1.父母要以身作则。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凡是希望孩子做到的,父母一定要自觉做到。只有大人说到做到,教育孩子时你的话才有说服力,孩子才不抵抗。

2.注重“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不是简单的表扬加鼓励,而是赏识孩子的行为结果,以强化孩子的正确行为;赏识孩子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机;创造环境,以指明孩子发展方向;适当提醒,增强孩子的心理体验,纠正不良行为。既然我们要教育孩子,我们就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当然也不包庇迁就原则性错误)。切忌习惯性地批评孩子缺点和不足,更忌当着别人的面数落孩子,这样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3.积极适当地帮助孩子。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自己无法克服的困难,这时家长要伸出热情之手予以适当帮助(切忌无原则地全权代劳),解决他们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自己无法克服的困难,不断树立其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4.全家拒绝不合理要求。

现在好多家庭是三世同堂,又都是独生子女,由于“隔辈亲”缘故,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容易过分袒护孙子女的不良行为,满足孩子不合理要求,从而助长了孩子的自私、任性毛病的发展。这时,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之间一定要多多沟通,形成一致意见,无论是谁都不能无原则满足其不合理要求,任其怎样哭闹,也不能这个批评,那个呵护,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遏制自私、任性、不讲道理毛病的发展。

5.与老师保持经常性沟通。

孩子入学之后,每天有很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其学习的优略、品质的好坏等各方面的表现,学校和老师掌握的比较清楚,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所以不但要积极参加家长会,更重要的是平时多与老师保持沟通和联系,随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综合表现,既要了解其优秀的一面,还要掌握其缺点和不足,随时纠正不良行为。

6.父母要及时“充电”。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新观念、新知识、新方法日新月异,要承认孩子的社会属性,父母一定要不断学习,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将传统的教育方法和理念赋以现代新的思维和方法,使孩子更加容易接受和认可,否则不但达不到你想要的教育结果,而且还会在子女心中留下保守、呆板、不爱学习的形象,久而久之必将出现孩子不听教诲的局面。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家庭是“百年树人”的起点。古代教育家荀子说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就是强调了环境对人的重要性。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在孩子一生的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家长,永远不要只会去责备孩子,而要更多地去反省自己是否是一个称职的家长。

篇2: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按照传统观念,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多次实习、见习期间,我发现:现在许多孩子学习挺好,但动手能力很差;许多孩子多才多艺,但心理素质很糟糕;许多孩子上课时表现生龙活虎,而学习成绩却很不理想„„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种种现象,引起了我的调查兴趣。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是由学校与家庭共同努力下实现的。然而,我在同望小学实习的时候常常都能听到老师发出这样的感慨:对某某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我每到周一就要从头再来,我都筋疲力尽了。老师发出这种无奈地声音,抱怨着家长的不配合,对学生更是失望与严厉,恶心循环着。

问题一:“不管不问”型,家长认为我花了很高的学费,把孩子送到寄宿小学来,孩子的生活学习就都应该由老师、学校负责。

例子:我实习的阶段正是流感盛行时期,寄宿小学又有着特殊性,孩子的吃、住、学习都在一起,即使学校、老师很注意预防,但是还会有孩子生病的情况发生。一个周二晚上,当生活老师给突然发烧的孩子家长打电话时,家长抱怨周一送去的时候还好好的,怎么才一天就发烧了呢?我们上班都很忙,没有时间来照顾孩子才送到寄宿学校的你们怎么没照顾好呢。

这种家长常以自己工作忙来推脱对孩子的照顾,甚至在每周接孩子的时候雇佣专门的保姆来替自己接孩子,老师希望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都很困难,更不用说要求家长配合学校老师完成对孩子的教育工作。

问题二:“望子成龙”型,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当的比重。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具体表现在:

其一、重视分数。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孩子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学”而优则“奖”,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手段,“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于是,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一是心疼孩子,不肯过早地把责任加在孩子身上;二是不屑于让孩子干“杂活”,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倘若孩子考了个好分数,家里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倘若孩子考差了,家长几天都没有笑容。

其二、舍得投资。不少家长为孩子请“家教”、买《参考》、或者亲自辅导,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除了叮嘱孩子学好学校的功课以外,课余时间又陪孩子去参加作文班、书法班、英语班、美术班、音乐班„„在家长的心目中,这完全是一种“责任”。

问题三:“过分溺爱”型,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外公、外婆等“隔代人”。俗话常说“隔代亲”。于是,长辈们的晚年生活都以孩子为“重心”、“中心”、“轴心”。“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时时刻刻牵动着长辈们的心。长辈们那“特别的爱”,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理能力差,要他人帮助收拾书包;表现很自我,缺乏对他人、集体的责任感。孩子许多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就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的。

二、家庭教育的几点建议

1.父母要以身作则。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凡是希望孩子做到的,父母一定要自觉做到。只有大人说到做到,教育孩子时你的话才有说服力,孩子才不抵抗。

2.注重“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不是简单的表扬加鼓励,而是赏识孩子的行为结果,以强化孩子的正确行为;赏识孩子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机;创造环境,以指明孩子发展方向;适当提醒,增强孩子的心理体验,纠正不良行为。既然我们要教育孩子,我们就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当然也不包庇迁就原则性错误)。切忌习惯性地批评孩子缺点和不足,更忌当着别人的面数落孩子,这样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3.积极适当地帮助孩子。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自己无法克服的困难,这时家长要伸出热情之手予以适当帮助(切忌无原则地全权代劳),解决他们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自己无法克服的困难,不断树立其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4.全家拒绝不合理要求。

现在好多家庭是三世同堂,又都是独生子女,由于“隔辈亲”缘故,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容易过分袒护孙子女的不良行为,满足孩子不合理要求,从而助长了孩子的自私、任性毛病的发展。这时,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之间一定要多多沟通,形成一致意见,无论是谁都不能无原则满足其不合理要求,任其怎样哭闹,也不能这个批评,那个呵护,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遏制自私、任性、不讲道理毛病的发展。

5.与老师保持经常性沟通。

孩子入学之后,每天有很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其学习的优略、品质的好坏等各方面的表现,学校和老师掌握的比较清楚,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所以不但要积极参加家长会,更重要的是平时多与老师保持沟通和联系,随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综合表现,既要了解其优秀的一面,还要掌握其缺点和不足,随时纠正不良行为。

6.父母要及时“充电”。

篇3: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职业、家庭文化资源等综合为学生社会经济背景。而学生社会经济背景会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分析家庭教育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指数,能有效找出学生学业问题症结,提升学生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

当前,崇明农村的家庭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崇明北部偏远地区和长兴岛涌入大量来上海打工的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另一方面崇明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守儿童不断增多。为此,我校设计了学生问卷、家长问卷和教师问卷,组织了调查,收集了家庭教育指导个案,开展了座谈访问,以了解崇明农村中小学家庭教育现状,并认真分析问题,为寻找对策提供依据。

一、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学生问卷的主要内容如下:一是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主要监护人等;二是基本生活节奏,如作息时间、课余生活等;三是家庭教育情况,如家庭学习条件、父母的教育方法、亲子沟通情况等;四是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问卷的主要内容如下:一是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户籍、职业、受教育程度等;二是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内容和方法;三是对孩子的了解程度。教师问卷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家庭类型、学生在班级中完成作业的情况、家长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

在样本选择中,我校充分考虑地域分布的密度,抽取20所学校,在每所学校每个年级选取一个普通班作为调查对象,共发出问卷3000份,回收有效问卷2273份。我校对三套问卷全部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频数分析、变换、合并计算、差异性比较和多维频数交叉分析,得出了一定的结论。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比例普遍扩大

目前,在崇明县农村学校非本市户籍子女占到学生总数的30.4%,年级越低。非本市户籍学生比例越高,一年级非本市户籍学生的比例平均约为40%,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水平普遍比较低,有不少母亲甚至是文盲,他们中把教育孩子作为家庭发展首要大事的少之又少。

2. 家长文化知识水平普遍较低

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学校孩子父母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父亲的学历略高于母亲的学历,54.5%为初中学历者,18.4%为小学学历者,3.2%为无学历者,达到高中学历的只有17.6%,达到大专和本科学历的只有3.0%和1.5%。而母亲的学历更低,48.4%为初中学历者,21.9%为小学学历者,6.7%为无学历者,达到高中学历的只有14.3%。

3. 各种特殊家庭所占比例较高

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学校学生家庭中,离婚、再婚、单亲、留守、残疾、困难、准孤儿、孤儿等各种特殊家庭占家庭总数的26%。其中,留守儿童家庭数占到了特殊家庭总数的53%,离异和再婚家庭数所占比例分别约为11%,低保家庭约为19%,有部分家庭同时存在以上多种特殊类型。

离婚、再婚、单亲家庭的家庭教育缺失严重。在农村,父母离婚的孩子的监护权基本由父亲承担,日常生活往往主要由隔代照顾,父亲在教育时往往忽视亲子沟通。离婚家庭给孩子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父母再婚所给孩子带来的再次伤害:一是父母的再婚会分去孩子仅有的一份父爱或者母爱,孩子的内心是非常担心和敌视的;二是继父、继母的“教育”一般很难被接受,会加剧其与孩子之间的矛盾。于是,这些孩子往往会叛逆打架、无心向学、逃夜离家、沉溺电子游戏、早恋、逃课等。

在崇明农村,困难家庭之所以困难,主要原因有三:家庭成员受文化、身体、智商等制约,致使其各项能力薄弱;家庭成员长期疾病或者遇到某种变故;家庭成员游手好闲或沉溺赌博。家庭教育中最重要因素是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家庭成员的行为示范。然而,这些家庭的孩子生存环境较差,家长行为示范往往也不好,因而他们的家庭教育往往处于无能、无力、无心的状态。

4. 家长的家庭教育责任意识薄弱

调查发现,尽管有约96%的农村家长非常认同家长应该参加孩子的家长会,但是,在以下两个方面他们还是有所缺失的。

首先,家长不十分明确“份内应做之事”有哪些,具体表现有四。第一,许多农村家长在与教师交谈时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老师,我文化水平低,孩子不听我的话,我的孩子全拜托你了,要打、要骂任由你。”这表明他们对自己作为家庭教育主体角色的任务和责任并不明白。第二,主动联系教师的家长不多,上个学期一次也没有联系过教师的家长约有35%。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进了学校,教育就应该是学校教师的事。第三,对孩子的课余生活缺乏必要、及时、正确的指导,任由孩子整天与电脑、电视为伴,或者到街上闲逛。第四,家长对孩子触犯道德底线的萌芽行为缺乏教育的敏感,如对孩子模仿成人赌博行为视而不见,逢年过节对男孩吸烟、喝酒行为视为成长,把用拳头解决伙伴纠纷行为视为男孩的天性等。

其次,农村大多数家长至今没有想清楚“为什么应当履行或承担如此责任”。因此,他们一般不会思考孩子为什么不听他们的话,也不会思考“我应该怎样教育才能让孩子接受我的教育”之类的问题,更不会有“为没有做到份内之事而承担教育过失”的自觉认识。

5. 父亲在平时家庭教育中明显缺位

调查显示:在生活上,平日照顾孩子的情况是母亲占到了61.9%,父亲仅占14.3%,隔代照顾占到了18.1%,其中,祖父母照顾占到了15.9%,大于父亲的比例。值得注意的是,还有0.4%的孩子没有人照顾。在学习上,主要关心孩子的家长依然是母亲,占到了51.2%,父亲为30.8%,隔代为9.0%,其中祖父母为7.9%,但还有1.1%的孩子在学习上没有人关心。这两项调查都显示出了父亲在平时家庭教育中的明显缺位。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外出打工、忙于赚钱,父亲无暇顾及孩子教育。在农村,父亲的主要任务是外出赚钱养家,近半数的母亲无业或者承担少量农活,因而教育孩子的责任就落在了母亲身上,父亲很少参与教育孩子。第二,家教责任,推给隔代,教育成为隔靴搔痒。即使父亲是本地工作或者在家种田,孩子的日常生活也由母亲或者祖辈承担。但是,大多数祖辈只是孩子生活上的关心者,“好好学习”的唠叨者,孩子犯错时的告状者、庇护者,长期的隔靴搔痒式的祖辈教育容易使孩子耳朵生茧,口是心非。第三,面对困境,自甘委靡,教育成为奢望。在农村,还有这样一些家庭,由于父母年老多病、家庭条件差,儿子只能娶云南等贫困地区的女子为妻。然而,当孩子出世后,有些母亲便丢下孩子不知去向。这些父亲便整日借酒浇愁,毫无责任、毫无希望、毫无生气地生活,而孩子则只能与年迈的、贫病交加的祖辈相依为命。

6. 家长的家庭教育方法空洞简单

家庭教育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的方法。但是,农村极大多数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四不”——不善于了解孩子的内心、不注重学习家庭教育知识、不愿意反思家长教育行为、不善于改进家庭教育方法。

第一,重口头说教,轻榜样示范。这主要表现在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农村家长粗鲁的语言行为,影响着孩子文明举止、谈吐的养成。不少学校的班主任反映:学生间打架是存在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身上的一个突出问题。事实上,这些家长也反对孩子打架,也叮嘱孩子在学校不能打架,但是那些孩子就是改不了。原因何在?据我校调查,这些家长自己在处理日常事务关系时就常常用武力解决问题,他们忽视了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二,重自我感受,轻耐心倾听。有些家长见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加上教师向家长所反映的孩子在校的表现或是存在的某些缺点,便不问青红皂白,劈头盖脸地批评、挖苦甚至打骂孩子。这样,非但没有达到教育的效果,反而有可能恶化师生、父(母)子关系,让孩子害怕家长会。

第三,重口头唠叨,轻督促导行。调查显示,约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父母是唠叨的。大多数家长在孩子离家上学前,总要叮嘱:“上课好好听老师的话,不要做小动作。”但是,孩子到底今天上课是否认真听课了呢?几乎没有家长主动联系教师询问孩子在校的近期表现,也从来不关心孩子的作业情况、交友情况和课余生活,只是反复、无效地唠叨,让孩子反感。

第四,重批评指责,轻有效鼓励。在农村,有些望子成龙的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是重指责批评,轻适时有效的鼓励。他们非常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稍有不理想,便反复指责、消极预言,甚至对孩子打骂、惩罚。

7. 家长的家庭教育内容比较偏缺

由于受社会大环境和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不少家长在家庭教育内容的把握上存在较大的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重学习成绩,轻做人教育。我校根据影响孩子成长比较主要的家庭教育中七个负面的内容,如交友和处事、承担家务、读书和学习、诚实守信、遵守社会公德、青春期知识、性道德和性知识教育等,调查学生家庭教育的情况。我们发现,家长经常讲的还是读书和学习,占到了90.4%;其次是诚实守信,占到了86%;第三是社会公德,占到了70.7%;第四是交友和处事,为59.4%。而经常讲青春期知识,开展性道德和性知识教育的家长只有16.5%和12.8%,一点也没有讲过的家长分别达到17.6%和25.1%。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内容非常狭窄,且存在较大的偏颇。家长在回答“孩子学习成绩最重要,其次是身心健康”的判断选择中,完全同意的占到了33.3%,不同意的只占到了39.4%,有点同意的占到了26.4%,也就是说,约有三分之一的家长把注意力全部放在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上。有近26.4%的家长把极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上。

二是重赚钱养家,轻身心关怀。农村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成长主要靠的是物质保障,因此,他们拼命赚钱,而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不重视了解孩子的课余生活、交友情况和思想动态。我校从“作为家长,你对孩子的下列情况是否了解”的调查汇总中得到了证明。首先,在课余生活、交友情况、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的了解中,家长了解得比较多的是孩子的学习情况,认为“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家长约为40.4%和48.2%。而家长“不太了解”的是孩子的课余生活和交友情况,约为30%。其次,在了解孩子方面,上海的家长优于外省市的家长,两者相比较,上海的家长在“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两项分别高出约4%和12%,在“不太了解”和“不了解”两项分别低了13%和3%。第三,当孩子向家长叙述事情时,能认真聆听的家长只有83.8%,还有约15%的家长忙于自己的事,对孩子不予理睬。第四,由于家长和孩子长期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一些孩子不能很好地与家长交流学校的情况。当问到“你与家长或者临时监护人交流你在学校的情况是怎样的”问题时,竟只有49.7%的学生回答“经常如实回答”,有34.4%的学生回答“只讲好的,不讲不好的”。这样,即使当家长很想了解孩子,也不能很好地了解到孩子的真实想法。最后,通过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十四种感受的提问,我校在合并计算分析后发现,约有12.3%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8. 营造良好家庭环境的意识不强

农村家长普遍忽视良好家庭环境的创设,普遍忽视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是软环境的营造意识缺乏。家长缺乏为孩子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的意识,当问到“日常生活中,大人之间有了矛盾或者争吵,你们是否考虑应该回避孩子”的问题时,有88%的家长选择“会考虑,尽量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还有10%的家长选择“从来不考虑”。对于“当孩子做作业时,家长在做什么”的选择,家长选择与人聊天、看电视、打麻将的共约28.4%,选择忙于生计的约有29.4%,只有35.1%家长能在家里为孩子创造没有噪音不干扰孩子学习的环境,其中,约9.8%的家长能静静地自己看报,约14%的家长陪伴孩子做功课,11.3%的家长能辅导孩子做功课,合计约有35.1%的家长为孩子的作业和学习提供较好的环境氛围,但是,近三分之一的家长不能有意识地为孩子创设安静的学习环境。

篇4:小学生英语家庭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关键词】小学 英语 家庭教育 现状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得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21世纪,整个世界呈现出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及信息化的步伐在逐步加快,全球一体化进程逐步推进。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它的重要性也在日益凸显。我国幅员辽阔,名族众多,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方略的实施,我市小学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发达城市相比,教育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目前,我市小学阶段大多数学校从三年级才正式开设英语这一学科(只有部分市直属小学英语课程从一年级开始开设),因此英语基础教育发展很不平衡。为深入了解小学生课外英语学习的现状,我们课题组对10所小学中高年级515位学生按分类抽样法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现将我市当前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现状大致分析如下:

1.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出现两极分化。三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英语,感到新奇,但随着知识的深化,目标的提高,到了四年级只有50%的学生对英语感兴趣,到了五、六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呈逐年级下降趋势,相应的讨厌英语学习的学生呈逐年上升趋势。

2.英语老师紧缺。目前,一个英语老师每周课时量超过其他学科课时量。多数要一个人承担3-4个班级,且跨年级的教学。教学工作强度大,教学任务繁重。另外,小学英语教师中经过英语教学专业训练的少,英语基础高低不齐。

3.家庭教育的缺失。在西北很多地区家长对英语不重视,有很多家长对小学学习英语的必要性产生质疑,在小学很多家长认为,只要学好了语文、数学就够了,这种观念误导了很多家长从来不积极主动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忽视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

通过对比分析来看,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制约小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要促进孩子英语学习的进一步发展,学校、家庭要共同营造一个英语学习氛围,教师以课堂为主体,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法引领学生学英语,家庭创设环境,督促检查孩子学英语,转变观念,齐抓共管,让英语走进家庭,走进每个孩子和家长心里。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学习方面,家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的态度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孩子的成绩。在2015年我们面对全市所做的《小学中高年级 学生课内外英语学习现状》家长问卷调查(以下简称《调查》)统计结果中显示,家长当中一大部分人是略懂英语的,完全不懂得的人所占比例约为14%。也就是说,在小学阶段其实除了这些完全不懂英语的人以外,绝大部分家长是可以辅导孩子的英语。然而,调查显示在英语学习辅导上,完全不能辅导的家长比例却增加到了27.6%。这就意味着有约13%的家长原本是可以通过学习,或者简单地和孩子一起学习来达到对孩子英语学习辅导的家长却放弃对孩子辅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实呢?在我国西部不发达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下,人们很难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另外,在接受调查的230位家长中,几乎从不和自己孩子的英语老师联系沟通的就占到了59人,偶尔会与老师联系的有84人,经常联系的仅有16人。以上这些数据直接反应了家长对待这一门课程的态度,这种态度并不是单独存在于某个学校的,而是一种社会化的思想认识。此次调查的家长大部分是70年代出生的,那个年代物质生活很贫乏,和当今社会相比,几乎是日新月异,这些家长在现在这样的社会里,他们的满足感是比较强烈的,所以家长的对于孩子的期望也就没有太多的要求,对待孩子的英语学习更是抱着消极的态度,这种态度在日常生活中也潜移默化的转化为了学生的一种潜意识当中的认识取向,所以就这样形成小学生学习英语的恶性循环。

面对这样的现状,家长们应该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态度。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该将目光放的长远一点,当今世界各种文化和经济的交融带来的了各国在各领域之间的渗透和合作,英语作为当今世界的通用语言,它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其次,今天我们眼中孩子,是将来社会的栋梁,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要想自己的孩子能够在将来社会中有立足之地,英语也将是能够支撑他的必要条件之一。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在家长的身边,尤其是小学阶段,孩子对于社会和世界的认识较为浅薄,这时家长的引导和家长自身对于事物的态度直接决定孩子的态度。家长们应该在这时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为孩子将来走入社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做好铺垫。更进一步讲,当今社会信息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推进,英语已经基本上在各行各业中都涉足,在这种情况下英语学习将会为将来孩子就业和生活奠定不可或缺基础。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带来改变也逐渐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果想要自己的孩子将来不被社会所遗弃,就必须跟紧时代的步伐。

儿童心理学认为,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于学习策略发展的重要阶段阶段,需要外力的帮助,这个时期,教师和家长的指导对于小学生学习英语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家长要重视学生在课后的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如果课堂英语教学可以得以延伸,家长也积极配合,参与到孩子英语学习中来,那将更有利于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的养成。

篇5:小学生德育教育活动现状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

为了让每个孩子能够度过一个快乐的学校时光,与同伴一起分享美好童年的乐趣,在活动参与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文明礼仪。通过“中国梦”和“三德教育”的系列活动的开展,帮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为此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德育教育活动现状,把握新时期学生的新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主动性,为更有效地引导小学生建设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提供依据,为我们课题组研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的研究》提供资料。调查对象:

实验小学四、五年级学生 调查方法:

主要抽取了四、五年级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共设计了六道选择题,每道题的答案可单选也可多选。调查时间:

2015年9月22日 调查分析:

(1)喜欢参加的活动

调查结果显示,45%的学生认为是“升旗”,69%的学生认为是“班会”。65%的学生认为是“开学典礼”;33.5%的学生认为是“家长会”。

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班会”和“开学典礼”活动,一部分学生对“升旗”和“家长会”活动不感兴趣,对升旗的意义认识不到位,爱国热情不够高;不明确家校联系的重要性,怕自己的表现让家长知道,担心老师和家长沟通后会得到家长的批评和斥责。而对孩子的教育光指望学校,老师想实现很好的教育,那是很难完成的,只有学校,社会、家长三者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教育目的,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2)参加活动的态度

数据显示:98%的学生表示积极主动; 4%的学生表示不情愿,;2%的学生表示同学劝说;没有学生表示“逃避”。

通过上述数据可知:学生对活动的态度是积极主动的,乐于参与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小学生那种道德情感冷漠现象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大部分学生还是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因此,德育活动的多元化有利于每个孩子的成长。

(3)活动中最希望得到的表扬

调查结果显示:84%的学生认为是“老师”,31%的学生认为是同学,55%的学生认为是“家长”,8%的学生认为是“亲戚”。

由以上数据可知,表扬能给人以信心,表扬能激发一个人的兴趣,表扬能改变一个人的处事态度。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那一次次的表扬。特别是老师以及家长的表扬最受孩子们的青睐,在孩子的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次的调查中,了解到老师给予学生的表扬是他们最大的期盼,家长的称赞和鼓励同样是学生特别渴望得到的。(4)生活中帮助自己健康成长最主要的人物

数据显示:90%的学生认为是“老师”,78%的学生认为是“家长”,38%的学生认为是“同学”,0.8%的学生认为是“电视”。

由以上数据可知:大多数学生意识到老师是自己生活中帮助最主要的人物,家长也是重要角色,只有少数认为是同学和电视。

(5)比较喜欢参加的德育活动

调查结果:25%的学生喜欢“看电影“,65%的学生认为是“上班会”,49%的学生认为是“入队仪式”,37%的学生认为是“打扫卫生” 从以上数据可知:“上班会”是他们多数人喜欢的德育活动,把班会课看作是很重要的课,是受到德育熏陶的良好舞台,是受到思想洗涤的良好阵地。而“看电影、打扫卫生、入队仪式”却是少数人喜欢参入的德育活动。

(6)参加活动对学生的影响

数据显示:79%的学生表示“帮助大”,11%的学生表示“帮助小”,33%的学生表示“没帮助”,8.5%的学生认为耽误学习

篇6: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电脑的日益普及和网络信息技术大众化,青少年学生已成为互联网用户的主力军,因不当上网而引发的问题日渐突出。中小学生网络行为现状总体情况不容乐观,网络安全隐患严重,网络孤独症有所上升。面对网络时代的严峻挑战,学校作为网络教学的主战场,应当趋利避害,加强引导,把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与现代网络结合起来,利用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寓教育于网络,通过网络来开展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工作,特别应加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素养,建立一种“教会选择”的教育观念,使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加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帮助学生正确处理虚拟与现实的差别,警惕网络“虚拟现实化”,使学生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并在网络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家庭和社会则应积极配合学校开展教育工作。同时,三者应共同致力于建设更多更好的教育网站,在全社会倡导网络文明,形成健康的网络文化,培育先进高效的教育网络,加强技术研究与管理,以技术控制有害信息的传播。

关键词:网络安全 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文明

现代社会,科技突飞猛进,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随着电脑的日益普及和网络信息技术大众化,青少年学生已成为互联网用户的主力军,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我国25岁以下的用户占上网人数的93%以上,被称为“网上的一代”。与此同时,因不当上网而引发的问题日渐突出。据了解,自1986年起我国每年计算机犯罪发案率以30%的速度递增。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网吧”遍地开花,学生上网行为日渐频繁,不良影响严重,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那么,中小学生网络行为现状究竟如何?面对网络信息时代出现的新情况,我们该如何应对?本人就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得到的体会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中小学生网络行为现状分析:

1.总体情况不容乐观。

有人曾对城镇某些学校的300名中小学生做过调查。调查形式采取大面积问卷与个别谈话相结合,发出300份问卷,收回有效卷300份,成功率100%。

统计结果表明,晚自习后有过溜出去上网行为的有139人(占46.3%);深夜凌晨上网有18人,有的甚至在网吧过夜,通宵上网(占6%);一次上网时长超过2小时的有86人(占28.7%);超过4小时的竟有109人(占36.3%)。特别是城区的中小学生情况更为严重。在接受调查的班级中,有10多位“网虫”因经常上网导致上课迟到、打瞌睡、精神不振、成绩退步、与同学关系疏远等。通过谈话,我们还发现,这些小“网虫”大多沉溺于网上自由聊天或网上互动游戏,并由此产生精神的依赖,继而发展成为躯体的依赖,表现为情绪低落、头昏眼花、食欲不振等,同时由于眼睛长时间注视电脑显示屏,导致视力下降、眼痛、怕光、暗适应能力降低等。

2.网络安全隐患严重。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学生上网,除聊天之外就是 “玩!”调查中有41.6%的同学常常观看宽带电影,而60%以上的同学则热衷于玩互动游戏,且其中玩上瘾的为数不少。35%以上的学生经常上网聊天,特别是女同学。例如,承认“上网成瘾,欲罢不能”的有49人(占16.5%)。“每天都想上网”有108人(32.3%)。有的学生早上早早来到网吧完电脑游戏,甚至利用午间休息的时间溜出学校去上网玩游戏。可见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学生游戏娱乐的新场所。然而,由于网上信息繁杂,上网的人也复杂,未成年的学生在网上更容易受到色情、暴力等不良影响。据了解,不计“误击”比例,曾经主动访问色情网的有88人(29.3%)。其中经常访问的有8人(占2.7%)。事实证明,目前的网络监管技术有相当的局限,网络安全很难保障。

3.网络孤独症有所上升。由于网络上的对象只需通过数字和音像就可以进行进行聚会交谈,减少了现实中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与他人交往的欲望,社交程度被大大地削弱了,并慢慢失去了对现实社会的感受力和参与感,堕入了情感交往上的“网络漂移”症,出现了“精神真空”。他们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交流,而更愿意去体验虚拟的网上交往,并常常深感孤独而不能自拔。

二、中小学生网络行为应对策略。

面对中小学生网络行为的现状,面对网络时代的严峻挑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绝不能对此掉以轻心。但是,网络归根到底是一种新的技术工具,它给我们提出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机遇。我们应当趋利避害,加强引导,把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与现代网络结 2 合起来,利用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寓教育于网络,通过网络来开展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工作,特别应加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素养。唯其如此,才能使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加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并在网络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1、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堵疏并举,共同创设“三位一体”的网络文明系统。首先,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各司其职。学校作为网络教学的主战场,应该大力加强中小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家庭和社会则应积极配合学校,开展教育工作。同时,三者应共同致力于建设更多更好的教育网站,培育先进高效的教育网络,加强技术研究与管理,以技术控制有害信息的传播。

其次,建立健全网络立法,使网络发展健康有序。在全社会倡导网络文明,形成健康的网络文化;加强网吧管理,关闭不良网站,取缔违规网吧,禁止未成年的青少年学生进入营业性网吧,遏制网络污染的形成与传播,严惩网络违法犯罪,净化网络环境。

再次,家长作为学生的监护人,应提高其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道德意识。在家期间,应把好学生上网的质量关,严格控制上网时间,多关心和了解子女上网的情况,帮助子女处理上网遇到的问题,使上网成为“亲子活动”的一部分。

近几年来,报纸、电视上多次报道过中小学生上网成瘾以致造成身体伤害的事,对此,广州大学一位心理学专家唐教授孩子患的是“互联网成瘾综合症”(简称IAD),其最主要的表现是:对网络操作出现时间失控,而且随着乐趣的增强,欲罢不能,难以自拔。他认为一旦孩子患上“网络成瘾症”,家长就要把它当成一种病,先要接受它,而不是一味地阻止孩子上网,或者是要求孩子遵守某种规定,因为此时孩子已经失去了自控能力,对孩子要有耐心和爱心,应该避免和孩子正面冲突。同时,由于患有这种病的人常常是现实中受到消极评价的人,他们不愿意接受别人,自己也很自卑,家长应该注意正确地评价孩子。当孩子意识到自己需要帮助时再对其进行引导和帮助,这样效果会更好。

2、学校应调整德育战略,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

现在的孩子心理思维活跃,求新而好奇。互联网上的信息便捷,能看能玩的东西应有尽有,学生上网无疑可以大开眼界,丰富课余生活。然而,青少年毕竟在认知水平、辨析水平等方面都不成熟,面对多彩的世界往往容易迷失方向,陷入其中而无力自救,我们应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辨析判断的能力,指导他们选择正确的路线。

建立一种“教会选择”的教育观念是学校教育适应网络社会的首要措施。学校应积极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把它作为日常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公民道德教育,普及网络道德知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规范学生上网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获取、筛选信息的能力和正确的网络道德观,使学生面对各种信息时能够明辨是非,自觉排除垃圾信息,学会自律和自我保护。

同时,必须提高教师的网络素养,增强对学生网上生活和网络道德发展的指导。教师应当主动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做学生的表率。现在许多学校都非常重视校园网络的建设,要求全体教师参加计算机知识培训及计算机等级考试,出台了奖励措施,同时为每个部门、每位教师都配备了电脑,组建局域网,许多学校还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这些措施,对于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提供了保障。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防止网络“虚拟现实化”。

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是引发网络道德失范的重要根源。青少年时期既是人生最重要的发展期,也是人生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现代社会的青少年在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滞后、生理心理需求与现实状况、生理心理发展与社会环境教育等方面往往会产生矛盾,从而使青少年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应该看到,现在的孩子因受学习压力影响,实际交往的时空有限,他们更加渴望友谊和关爱。而互联网是一片没有国界、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管束、崇尚自我和可以标新立异的“飞地”,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有别于真实世界的虚拟空间,学生隐身于这个虚拟世界,聊天交友,谈情说爱,体验虚拟情感。正如有同学说“上网可以在聊天室里发泄情感。”“适当的上网可以轻松、解压。”然而,他们一旦走下网络,仍要面对学习和生活的压力。这需要心理的调节。倘若调整不好,就容易引发心理问题。有许多中小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与他人相处时很不融洽,总觉得别人不能理解自己,有一种莫名的孤独感,因而上网寻求慰籍,极易产生心理偏差。报纸上就曾刊登某中学女生在网上与人聊天认识一人后,千里迢迢去找人,结果被骗,造成终身遗憾的事。对此,我们应适当开展相关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正确处理虚拟与现实的差别,警惕网络“虚拟现实化”,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网上网下都时刻保持平常心,聊天交友要谨慎,不轻信网友,更不乱交、滥交朋友。

“路漫漫漫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面对五彩斑斓的网络世界,我们既不可避而远之,也大可不必迷失方向。重构网络时代青少年道德与管理教育对策,的确是摆在我们学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当前,全国不少地方的教育管理部门、教育科研单位以及中小学都不遗余力地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网络道德教育”热潮方兴未艾。有鉴于此,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结合本校实际,在探索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方面做一些积极有益的尝试。网吧对青少年的影响调查

学院:物信学院 班级:09电信2班 姓名:安亚龙

篇7: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一,概述

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我们党和政府也十分重视,2007年,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最近又提出了要在2050年之前把我国建设成为教育大国的计划。“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已广泛地被大家所接受。任何教育都是要从小打好基础的,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打好小学教育的基础,对今后中学、大学的学习将起到极大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较多。据统计:我国有80%的学生是在农村接受义务教育的,这些学生的素质会影响到我国整体学生的素质,而农村的教育条件、教学水平等在总体上都低于城镇小学,因此,农村的义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21世纪,素质教育的号角早已奏响,可是,当前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又是如何呢,我利用暑假的时间来到农村进行社会实践,了解目前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

二,调查方式

通过走访和资料调查,在经过分整理,大致概括出了丘底三村小学教育的现状。三,农村小学现状及分析

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在校舍上,由原来简陋的土坯房子改建为砖瓦房,宽敞明亮,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优良的学习环境。其次是教学的硬件设施上,一改过去破旧的拼凑起来的桌椅板凳,取而代之的是配套的全新桌椅,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备。第三是在学校的师资队伍有所壮大。但是,我认为目前农村的小学教育仍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因经常缺乏资金无法买新的。

二、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负担重

1、教师负担重。在我们农村小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打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3、教师培训落后。做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势在必行。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把握,更多要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可是,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选送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

4、教师自学自研落后。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加强自学自研,不断“充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加强自学自研作为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对待。可是,农村学校由于受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限制,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许多学校没有网络,缺少图书。有限的图书得不到及时更新,多数已经过时。教师自学自研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四 村级小学减少造成学生上学不便

我所调查的丘三村小学,但由于教学条件差,教学设备落后等因素,以及越来越多的家长外出打工,随之把孩子也送到教学质量较好的城镇学校就读,加之计划生育工作到位,因此生源逐年减少。但目前农村小学不提供住宿,这就造成了部分家比较远的学生上学的不便,小学生年龄小,每天来回跑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的人身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可是要住校,学校又无宿舍。

五 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在教学水平上农村小学是无法与城镇小学相提并论的,而且差距越来越大,归结原因大致有5点:

1、硬件方面,即教学设备简陋,无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2、软件方面即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各方面条件都差,年轻的毕业生大都不愿到农村任教,教师平均年龄较大,知识结构相对陈旧,工作也缺乏年轻人的激情与活力。

3、家长素质较低,督促孩子读书的意识淡薄,有的甚至是抱着让小孩呆在学校省得他在身边闹或四外乱跑的想法把孩子送进学校的。

4、孩子天性爱玩,在缺乏适当的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不会自发地产生学习的兴趣。

篇8: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的不断强调,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肯定,但在广大的农村,虽然全国已推行九年义务教育,但教学质量还有待提高,尤其是美术学科的教学更是值得关注。我通过对身边一些农村小学在读生的访谈及收集的一些资料等,发现农村小学美术教学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二、调查方法及材料整理

主要采用访谈法、课堂观摩、收听讲座和收集资料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并依据相关材料进行统计整理。根据当前农村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相关教育政策编辑整理而成。

三、农村小学美术的教育现状

(一)外部问题。

由于受经济因素的制约,农村学校建设投入少,相应的农村小学美术教学与城镇小学的美术教学质量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它主要表现在:教学设施不完善,教具不齐全,学生学习工具买不起,等等。这是所处地理环境的影响,美术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更重要的是美术资源不足,不能让更多的人理解美术教育的真正含义。

(二)学科自身的问题。

在中国大的教学环境中,美术学科一直处于边缘学科的困境,试想一门学科,如果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又怎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的。

1. 认识不足。

这主要是由于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引起的。在广大偏远地区,一些学校课程仍有“主”、”副”之分,音、体、美老师被称为副科老师,学校虽开设这门课程,但为了抓升学率一到期末升学复习,或赶上一些活动,就让位于“主”科。这样,学生就很难系统地接受美术基础知识教育,也就谈不上通过美术教育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了。

2. 师资的缺乏及不合理的使用。

在农村小学,美术教师比较缺乏。学校虽开设美术课,但由于专业教师缺乏,学校只好让其他专业的教师任教,有的老师同时上几门专业课程,而这些老师往往没有系统学过美术课程,因而既不会讲美术知识,又不会给学生作示范,只是让学生把纸蒙在课本上描画,让学生自己去悟,自己乱涂乱抹。

3. 观念问题。

一部分学科老师及家长认为美术课就是画画,并不重视学生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四、措施

(一)变被动为主动,因地制宜。

1. 因地制宜,变室内课为室外课,让同学们更多地接触自然,变复杂的美术课为单线素描课、色彩涂鸦课,等等。

用现有的材料学习美术,培养学生用铅笔、蜡笔描绘大自然的美好风光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并提高审美情操。美术教师可以在一边指导学生,使他们明白自己在画些什么,并运用鼓励教学法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这就给我们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把学生引向工艺美术的殿堂提供了绝好的条件。

如可利用同学们身边的材料学习美术知识,比如利用鸡蛋皮、麻绳、石子、树叶、树枝等进行贴画造型艺术教学。因为在农村的小河旁、小山上,石子随处可见,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收集一些相关材料整理干净、修剪整齐,指导学生进行制作,设计精美的图案。

(二)了解学生的心理,培养兴趣。

农村孩子本身接触的知识面窄,所以老师应该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其自身的表现欲得到满足。比如在美术课上,当老师对作业有一定要求时,总会有个别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因为他们可能觉得按自己的想法能画得更好,如果这时教师大怒,以不按老师要求做作业和无理扰乱课堂批评学生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绘画热情挫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自由创作,让学生从兴趣开始———先画自己喜欢的,从而产生“阶段性”的成果。我们要及时地表扬和肯定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正确引导学生,才能培养其兴趣,提高其创新能力。

五、结语

通过前面的简单整理分析不难看出,在我国广大的农村美术教育面临着很多问题,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充满争论和分歧。争论昭示着我们要更多地关注这件事,意味着探索充满艰辛,它虽是中国教育一个小分支的现状,但是能反映现代教育的不足之处:有硬件的也有很多软件方面都需要改进。这就需要更多优秀的美术老师与农村小学美术老师交流,并传授相关教学经验;还需要各有关行政部门理解配合,以及农村小学美术教师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热情和专业素质,面对困难,勇于挑战困难,这样农村的美术教育才能走出一条新路子来。

参考文献

[1]候令.美术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惠传太.小学艺术教育课程教学论.美术分册.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9.

[3]王本陆.中国教育改革30年—课程与教学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滕守尧.美国艺术教育新台阶.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6.

篇9:小学“孝德”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关键词:孝德教育;传统文化;价值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必然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而正如《孝经》所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本文的“孝德”是指“孝道德”,它是中国伦理精神、人文精神最典型的表达,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集中的体现和最突出的特色之一,不仅维系着家庭伦理、人际关系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还涉及政治、道德、法律、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因此,孝德教育也成为弘扬中华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道德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进孝德教育,首先应该从基础教育开始。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也是人生道德观念形成的黄金时期,他们的思想意识发展尚不成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这一时期加强对小学生孝德教育的落实具有基础性作用。在此,笔者希望从师生对“孝德”的认识和态度、徐州市小学孝德教育的内容、实施形式、评价及实施成效几个方面,对小学“孝德”教育实施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对其实施孝道教育的经验和问题进行总结,为深入开展孝德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调查工具和实施

(一)调查对象

笔者选取了徐州市小学阶段通过分层抽样具有代表性的5所市区小学(重点、非重点)和2所郊区小学(重点、非重点)进行问卷调查。学生卷针对低中高三个学段的小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由于低年级学生(一二年级)识字能力有限、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等原因,本次调查只选取中高年级(三至六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选取的小学按照研究对象的限定,从市区5所小学中随机抽取共600名学生、76名教师,以及郊区2所小学中随机抽取200名学生、49名教师作为问卷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与时间

此项调查以江苏省徐州市小学教育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市区学校5所,郊区学校2所,共计7所小学作为样本,调查于2015年3月至4月实施,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徐州市小学“孝德”教育现状实施调查,获取了真实可靠的资料。

本次问卷调查法所使用的调查工具是自编的《徐州市小学“孝德”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徐州市小学“孝德”教育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主要包括师生对孝德的认识和态度、对小学孝德教育开展状况等内容。

(三)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发放情况

问卷的编制是根据2011版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和建议作为理论基础,同时结合徐州市的具体情况编制而成。问卷分为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两部分,包含师生对孝德教育的态度、对学校孝德教育开展的认识、学校孝德教育的内容、学校孝德教育开展的形式与方法、评价及实施成效等五个维度。

本次共发放学生卷800份,回收问卷790份,其中有效问卷787份,有效回收率为98.4%(数据采用Excel、SPSS22.0社会统计学软件进行收集处理)。教师卷共发放问卷125份,有效回收率100%,对象包括各年级各学科教师(以语文和品社教师为主)、班主任及行政人员。所以本次调查获得的数据可以真实有效地呈现徐州市小学孝德教育的现状,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保证了研究的客观性及研究价值。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对孝德的态度

关于(非)独生子女与敬亲情况

关于研究样本中(非)独生子女与敬亲的情况,如上表所示,笔者将学生问卷中“你是独生子女吗”“请选出三位你最尊敬的人?(多选题)”两项进行交叉分析。由统计结果可知,小学生选出的三位最尊敬的人中选择最多的是母亲,占样本总数的88.1%,其次是父亲,占83.9%,再次是老师,占76.2%,仅有4.2%的学生选择了直系亲属和老师以外的其他人,这表明该地区在对小学生尊敬父母长辈的认知教育上卓有成效。其中,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选择的选项差异最大的是父亲和奶奶(外婆),据此可推断,小学生的家长中,父亲和奶奶(外婆)在对待非独生子女的后代时最有可能差别对待;总体上,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敬亲意愿更强烈,这表明非独生子女家庭比独生子女家庭更需要对子女倾注更多关爱,并注重加强对孩子的孝德教育。

关于学生与家人的相处情况,有69.71%的学生能够记住父亲和母亲的生日,有85.19%的学生每次都能温和有礼貌地与父母对话;有81.72%的学生和父母的关系很亲密,能和父母经常聊天沟通;有91.76%的学生认为自己现在就可以开始孝敬父母长辈,从整体看,在各题的回答中选择正面选项的人数均高于60%。在所有的非正面回答中,有17.2%的学生对父母两人的生日都记不太清楚,13.1%只记得父母其中一人的生日,显然对父母基本信息的了解还很不够的学生仍然占有一定比例;有15%的学生和父母关系一般,偶尔才会交流沟通,有3.3%的学生与父母的关系存在较大的问题;有14.8%的学生不注意与父母说话;有4.21%的学生认为孝敬父母得从中学或者大学开始,甚至4.03%的学生认为等自己赚钱以后才应开始孝敬父母,对孝敬父母的认识或理解明显存在误区。

关于孝敬父母长辈的说法,分别有43.0%和27.2%的学生选择了“不管他们什么样,我都尊敬他们爱他们”“帮他们做点事就是孝顺,不一定要送东西才孝顺”这两种说法,他们对“孝”的理解没有错误;有27.5%的学生认同“我还小,好好学习就是孝敬他们”这个说法,片面地认识了“孝敬”的含义;还有2.3%的学生不认同以上任何一种说法。以上统计结果总体上表明在尊敬和关爱父母的行为养成教育上,该地区的孝德教育行之有效,但是某些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存在冲突和矛盾,孝德教育需要继续完善和加强。

(二)师生对孝德教育开展的认识

教师对孝德教育的认识是决定孝德教育能否真正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隐性条件。关于对孝德教育实施的态度,在有效问卷中没有教师不重视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孝德教育,依次为重视(占43.2%)、很重视(占34.4%)、比较重视(占22.4%)。这表明该地区教师在态度上对孝德教育普遍表现出支持,但是他们对孝德教育的具体理解存在个体间的差异,需要对孝德教育理论及实践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认知。至于对其所在学校孝德教育的开展情况,有41.6%的教师认为相关活动很丰富,有48%的教师认为一般,仅有10.4%的教师认为活动比较缺乏。关于学校孝德教育工作的重点,69.1%的教师认为当前应放在与家庭教育的结合上;其次是孝德意识,占39.0%,最少的是学科渗透,仅占14.6%,这从侧面反映了孝德教育的实施仍旧受到传统观念的干扰,教师更趋向于将孝德教育置于课堂教学之外。

关于学生对孝德教育开展的认识,有85.18%的学生觉得应该开展关于“孝”的班会或者课外活动,学习“孝”的品德;13.51%的学生认同“看情况吧,如果课业不紧张可以开展”选项;认为“不应该,没有必要”的学生仅占总人数的1.31%。这表明大多数学生对学校开展孝德教育比较支持和期待,这为我们以后进行孝德教育相关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学校孝德教育的内容

关于学校孝德教育的内容,笔者界定出感恩父母、孝亲敬长、励志修身、报效祖国等四个维度,其中分别有86.2%的教师和62.9%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了感恩父母方面的教育;有78.7%的教师和50.2%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了孝亲敬长方面的教育;有61.7%的教师和33.0%的学生认为自己学校开展的孝德教育中包含励志修身内容;还有35.8%的教师和15.8%的学生则表示学校孝德教育中包含了报效祖国的内容;此外,仍有6.7%的学生表示自己的学校没有开展与“孝”相关的教育。由此可见,师生在共同参与孝德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影响不大,学生对“孝”的理解不够深刻,教学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教师中仅有35.8%的教师认为孝德教育中包含报效祖国内容,表明教师群体本身对“孝德”的理解比较片面,甚至存在误区。

关于学科教材中孝德教育的内容充分与否,有83.9%的学生表示在课本上就有读过关于“孝”的故事,11.42%的学生只在课外书中见过,4.68%的学生竟然觉得自己没看过关于孝的故事、完全没有印象。在这同时,分别有22.4%和64%的教师认为教材中有关孝德文化的内容充足和比较充足,仅13.6%的教师认为教材中孝德内容寥寥无几。而事实上,在苏教版语文和品德教材中,从低年级开始就都有与“孝”相关的课文篇目,教材上有关孝的故事不在少数,该结果显然反映出该地区小学在品德课程的教学上存在不足,尤其对教材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很不够,需要反思和改进,这也为小学阶段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德育工作者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四)学校孝德教育开展的形式

关于徐州市小学孝德教育开展的形式,有65.7%的学生认为多媒体呈现(如:课堂中看“孝”相关的节目或者故事)最有效,其余按比重大小依次为:知识积累(如:课外读写有关“孝”的文章,收集“孝”的名言、诗词、故事),占42.1%;活动参与(如:开展以“孝” 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书画比赛、知识竞赛、征文活动),占36.8%;文化宣传(如:做关于“孝”的黑板报或者手抄报),占36.8%;其他,占9.1%;教师则有80.5%认为是文化宣传最有效,有62.6%的教师倾向于选择课外孝德知识积累,选择活动参与的教师则占41.5%,选择多媒体呈现的教师相对最少,占34.0%,另外还有4.7%的学生认为还有其他途径或形式。

从统计结果看,学校孝德活动开展形式较为多样,但教师和学生对其真实有效性的看法存在差异。

(五)评价及实施成效

1.评价

在对学生孝德行为的养成评价上,调查结果显示,有34.1%的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日常在家表现的评价;48.3%的学校会在特定情况(节日、活动)下对学生的在家表现进行评价;17.6%的学校对学生孝德养成没有建立任何的评价机制。学校主要通过家长会、反馈表、家访等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对学生孝德行为的养成进行了解和评价。有的学校会将学生的在家表现与在校表现结合起来进行评价和总结表彰,奖励孝德行为表现突出的学生,树立优秀榜样,带动全体学生。

关于对教师孝德教育组织和教学情况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学校对教师所教课程本身、教师角色本身、相关活动组织情况等方面的评价上。

2.实施成效

关于孝德教育的实施成效,师生的反馈情况如下:

有27.2%的教师认为其所在学校重视孝德教育工作,有56%的教师认为其所在学校比较重视孝德教育工作,有13.6%的教师认为其所在学校对孝德教育工作重视不够,认为学校对孝德教育工作不重视的教师仅占3.2%;有47.2%的教师认为学校安排的各项孝德教育活动实效性好,有20.8%认为很好,有28.8%认为一般,有3.2%认为不好,这表明,大多数教师认为学校孝德教育工作得到了校领导及教师的重视,且实效性较好。

学生有68.67%的比例认为学校开展的孝德活动对自己有较大影响,其余则认为学校没有开展孝德活动或者活动没给自己留下什么印象。此外,关于教师的教育或指导,有57.4%的学生对此感到很有帮助,24.1%的学生认为这些教育或指导可有可无,18.5%的学生则认为老师没有进行相关指导。

显然,教师和学生在对学校孝德教育的评价意见上存在一些分歧,对学校孝德教育实施情况不够满意的声音更多的来自学生。因此,学校在开展孝德教育活动时,应当更深刻地认识到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更注意强调对学生意见及感受的反馈情况,及时加以调整,完善孝德教育的落实。

四、讨论与建议

1.徐州地区的小学师生绝大多数能够认识到孝德在中国传统美德中的重要地位和提倡孝德养成的重要意义,并且在态度上十分支持学校孝德教育的实施,这为孝德教育相关工作的开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徐州地区的小学在实际教育教学上对孝德教育不够重视,没有突出孝德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师生对孝德教育的思想认识与实际行动付诸之间存在矛盾。

3.徐州市小学教师群体中的大多数对“孝德”的认知不够深入,加大对在职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力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4.徐州市小学孝德教育的教材和活动内容都较为丰富,但各小学对现有孝德资源的开发还很不够,有待加强挖掘和利用。在孝德教育开展的途径、形式、方法等方面,学校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涉猎,但无论是对活动开展的规模、频率还是活动的实施成效的评价,都反映出教师与学生在认识上始终不够一致,这表明学校孝德教育开展的实效和成果有限,孝德教育的实施还有待深入探索实践,任重而道远。

基于以上研究分析可以发现,徐州市小学孝德教育的实践形成了一定的基础,但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之处,完善孝德教育应注意如下几方面:(1)正确、全面理解孝德内涵,辩证地弘扬传统孝德,科学地进行古为今用;(2)重视对一线教师的在职培训,提升教师综合素质;(3)建立完善的学校孝德教育评价体系,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孝德教育的实施。

总之,孝德教育是我们中华儿女一生中的重要一课,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迎难而上,求真务实,使孝德教育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和提升。

参考文献:

[1]沈田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维度[J].新乡学院学报,2014(09):10-13.

[2]胡平生,陈美兰.孝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7.

上一篇: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下一篇:金融危机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