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情感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2-09-11

我们在农村小学任教已有二十余年了, 期间做过十多年的班主任, 不仅慢慢的喜欢上了这项工作, 更喜欢那些童真的孩子们。要想把班级管好, 把学生教育好, 首先要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农村的生活条件还不是很高, 孩子们所拥有的硬件条件很有限, 很多东西我们改变不了, 但我们能够改变的是自己的工作态度, 对学生的态度。献出一片真心, 一片爱心, 消除与学生之间的隔阂, 主动接近学生。用爱去感化每一个幼稚的心灵。从我们身边的实际出发, 认识到农村小学情感教育的缺失, 分析原因, 找到适合的对策。

一、情感教育缺失的现状

只有深入农村、深入教学的第一线, 真正了解农村小学生的情感教育的现状, 才能切实地提出相应的对策。我在农村村小任教多年, 深切体会了农村小学生情感教育缺失的现状。在教育上我们很大程度地忽略了孩子的情感, 以至于今天的孩子吃着丰富的营养食品, 穿着时尚的衣服, 然而他们却脆弱、敏感、自私、自理能力差、不善于处理各种矛盾, 对事物表现出冷漠。突出的表现有:

(一) 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不成熟表现

1. 较强的自我中心性格使其无法理解他人。

当代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多数, 在溺爱中形成了较强的自我中心性格, 只关心自我而无视他人, 凡事首先考虑到自己, 习惯于从“我”的角度去看问题, 不会换位思维。因此, 很难理解他人。这必然导致同学之间相处困难。

2. 不会关心他人, 导致友谊淡漠, 同学关系疏远。

有些同学在紧张激烈的竞争中表现出在生活、学习方面的自私。如有的同学不愿在生活细节上帮助他人, 有的同学有好的学习经验、学习材料而不愿与人分享, 有的在参加劳动时与同伴斤斤计较。

3. 认知上的片面性、极端性使小学生对同伴常发生曲解。

他们常常不能全面地、多角度地看问题, 抓住问题的一个方面不放, 常戴有色眼镜去看人和事, 难以准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别人。

4. 理想化的思维方式使小学生已建立的友情经不起风雨。

他们对生活充满幻想, 希望世界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去运转, 用理想的标准看待人和事、评价是与非。这种理想化的思维方式使友谊关系经不起风雨。

(二) 爱心和责任心的缺乏

1. 情感的冷漠。

当今的孩子并没有真正懂得“爱”这个含义, 没有理解爱, 也没有学会爱, 他们理所当然地接受别人的给予而没有丝毫的感激之情, 大多数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依赖性很严重。他们已经习惯于接受, 而不懂得付出, 形成了自私自利的消极情绪。在物质上, 他们比任何一个年代的孩子都要丰富, 然而在“自我为中心”上也同样超过了任何一个年代的孩子, 当自己的愿望稍有得不到满足的地方, 他们就对父母大吵大闹, 只以自己的愿望为出发点, 面对同伴很少有谦让和合作, 面对他人的痛苦与困难表现出令人难以接受的冷漠。

2. 责任心的缺乏。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中, 父母、教师对孩子的责任心呈现“超重”的趋势, 他们在承担着本不该是他们的责任, 家长给予孩子生活方面无微不至的关心, 教师对孩子的成长付出辛勤的劳动。孩子只是责任心的接受者, 他们不去关心什么, 甚至连自己也不需要自己来关心, 他们对自己的责任心认识不清, 更没有深刻的体会, 他们不懂得任何事情都需要承担一定的后果。因此, 常常不知是非对错、率性而为、半途而废。这样的教育, 便成为一种残缺的教育。因此, 我们的家长, 教师们都在困惑:为什么?他们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 收获的却是冷漠, 不见心中期盼的感激。为什么?他们苦心教导下的孩子却无力承担自己应该尽的一个小小的责任。

(三) 承受挫折能力差

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是个人遭受失败而保持常态的能力, 是社会适应力的构成要素之一。现在的孩子, 独生子女占多数, 平常娇惯惯了, 抵御挫折能力、迎接困难的能力与勇气少了, 是“最容易受伤的一代”。缺乏艰难困苦的磨练和经受挫折的体验, 使他们一遇打击, 就不知所措, 受不得委屈、责难就像温室的花朵受不得风雨洗礼一样, 从而使人格的发展不健全、不成熟。据某报消息:一个四岁的女孩因看电视与父母发生矛盾, 竟欲从阳台跳下去, 而这正是缺乏挫折经历的结果。

二、对农村小学生情感教育的对策

(一) 在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小学教学实践是对小学生情感教育最好的平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并实施情感教育。

1. 设计情景, 以小环境为主。

不管是室内还是室外课堂中都可以精心设计、布置。如语文课上分角色对话教学,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

2. 营造和谐感人的情感场。

最好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准备, 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如制作卡片, 收集素材等。在课堂上营造感人场面。

3. 激励评价贯穿始终。

不仅仅是在语文、数学的课堂上, 就是在游戏中也要不忘对学生进行鼓励, 对他们的做法和想法要经常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赞扬。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建立起学习的兴趣。

(二) 在教育资源课外活动等方面综合运用情感教育

学校的课外活动很多, 尤其是小学, 他们是娱乐、游戏、玩耍的时候。我们不要刻意去禁锢他们的天性。如课堂上有的老师非得让学生把手背过去。这是很不可取的。也是对他们情感的束缚。

1. 情感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和调动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和情感体验。

在此基础上并通过教育引导, 让学生在对已有情感见呀的再体验中得到升华。

2. 教育过程中要努力创造让学生交流自己情感体验的机会。

通过相互交流和引导,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强化积极的情感, 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引导和发展。

3. 指导学生丰富和创造自己的情感生活。

要让学生意识到情感的发展和培养必须通过自己参与的活动自我体验, 从而使学生养成主动参与和创造个人生活和集体生活的习惯。通过参与各种积极、健康的活动, 主动发展自己的情感。运用多种方法, 如行动研究法、教育调查法、教育观察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活动融为一体, 不为情感教育研究而研究, 不追求形式的热烈和轰动, 注重活动中情感教育的实效。

(三) 教师应重视自身情感与学生情感的沟通

师生之间关系的好坏无时不在影响着教育工作的成效。和谐、友好、信任的心理环境为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提供良好的条件。有的教师由于自身心理品质不健全, 教育能力较差, 不善于正面积极引导, 教育手段背离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 甚至对学生惩罚或变相惩罚等。因此, 学生可能产生严重的对抗心理和厌学情绪, 从而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皮氏认为, 好的“构造”可以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中依靠对教师的认识、模仿、领悟和熏陶, 达到优良的同化。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的培育时, 教师自身的心理品质和严谨的教风显得尤为重要, 表现为富有自制力、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和强烈的情感传递效应。

(四) 培养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情绪自知力和自控力

从我的教学实践出发, 这种培养是有一定尺度的, 不是培养他们过早成熟事故的做法。否则会起反作用。情绪自知力是指学生能够正确感知和表述自己正在发生的情绪。当一个人处于负性情绪状态时, 他往往急于寻求摆脱这种情绪的方法。所以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内心的感受上。这是人的本能, 这样做也就难以使人理性地思考、理性地行动, 易让感情压倒理智。这一种消极情绪的冲动比消极情绪本身更可怕。在情感教育中, 教师要让学生懂得意识具有潜移性。意识可分为正意识和负意识。精神振奋、情绪高昂时呈现出正意识;垂头丧气, 怨天尤人时则表现为负意识。情感调控还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气质, 气质优良的学生没有自卑情绪, 也很少出现空虚、浮躁、压抑、自私等不良心理, 他们性格开朗, 给人一种信赖、诚恳和朝气蓬勃的感觉。这种气质的形成, 靠的是较高的认识水准和成功的情感调控能力。乐观精神的培养关键在于使学生学会正确地归因, 如将失败的原因归于那些通过自身努力能够改变的因素, 而不是人力不及的原因, 并树立学生的信心。

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每一种情绪, 如高兴、气愤甚至焦虑、嫉妒等。使学生认识情绪本身与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 获得运用语言准确表达情绪, 以及表达与这些情绪有关的需要的能力, 能够区分情绪表达中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摘要:小学生情感的教育培养需要通过学校全部的教育教学、生活过程来实现。对农村小学生实施情感教育, 就是从学生 (个体) 心理的健康发展层面和小学生情感的稳定性层面出发, 着力教育内容生活化、策略研究艺术化、情感评价人性化入手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乐观的态度, 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 真切促进学生成长, 切实提高现代教育的效益。

关键词:情感教育,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 雅克布松著.王玉琴译.情感心理学.黑龙江出版社.1998版.

[2] 刘越.关于幼儿情感教育的思考.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7卷第1期.

[3] 王纬红.曾欣然.幼儿情感教育的德育心理学原理.学前教育研究.1994.

上一篇:试论如何建构音乐教师的心理结构下一篇:小学生阅读要“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