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教育现状之调查——以重庆市石柱县洗新乡为例

2022-09-10

【研究目的】

由于我国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农村地区的小学教育更是面临着诸多的困境。洗新乡地处渝鄂交界的武陵山区, 经济文化与发达地区相比有不小的差距, 农村小学教师的素质状况和专业发展需求有待于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出于这个目的, 我们开展了此项研究。

【调查对象与方法】

全乡两所村小和一所中心校的21个教师、225个学生及部分家长。2015年5月, 课题组选择了洗新乡中心小学,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一共发放问卷16份, 回收14份。发放问卷方式为随机。反馈数据表明, 14名被调查者中, 男性教师9名, 女性教师5名。其中, 30岁以下5人, 30-45岁5人, 46岁以上4人。反映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中, 青年教师和女性教师占少数。

【调查结果】

学历结构第一学历:本科2人, 专科5人, 中师4人, 高中2人, 初中1人;第二学历:本科5人, 专科6人。

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尤其白果坪村小的3个教师、和坪村小的1个教师都是50岁以上, 其中, 55以上的3人。通过查阅所在乡镇的教师档案资料, 发现全镇中小学教师平均年龄47岁, 其中, 50岁以上占47.6%。

师资建设不配套, 整体教学水平不高。由于农村小学所处的地理、交通、经济及社会生活环境相对较差, 地方财政用于补充基础教育的经济实力极为有限, 乡村教师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福利待遇相对较差, 缺乏吸引和挽留优秀教师安心农村教育工作的实力和条件, 导致教师数量不够、整体实力不强、教学水平偏低、教学效率不高的被动局面长期难以缓解, 给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种了下“先天不足、后补不力”的严重苦果。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对现有教师的理论培训及能力提高工作也缺乏相应的力度, 经费补充困难、激励机制不灵活、教师的工作压力太大, 中心校教师每人至少上2门学科, 多的上4门;村小教师就是一人包班, 有时甚至上复试班。这样, 参与业务进修及教研教改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造成部分教师观念保守、思想落后、知识老化, 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客观要求, 严重影响着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制约着整个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 部分年轻教师刚刚被培养成熟, 眼看着能够为农村教育事业挑重担、作贡献了, 可是大多数都被那些条件优越、待遇丰厚的城市学校挖走了。

招生秩序混乱, 学生综合素质较差。在农村, 由于家庭经济收入的极度悬殊, 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 往往对孩子的教育要重视得多, 不惜一切代价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城市学校去接受优质教育, 这本无可厚非;到了中、高年级, 农村小学大部分的尖子生、特长生都被城市学校挖走了, 形成了城市学校拥挤不堪、农村学校门可罗雀的强烈反差;农村学校所留下的学生大多综合素质较差, 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不明确, 思想品质较差, 学习成绩参差不齐, 纪律意识差, 行为表现不良, 情绪波动大等多方面。这样就给农村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常规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严重制约着农村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留守儿童数量增多, 家庭教育残缺不全。由于大量的劳动力输出, 许多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 由此产生的家庭教育环境的严重缺失, 导致孩子们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孤独感、自卑感、失落感长期困扰着他们, 促使其人格发展走向极端, 大多数留守儿童行为古怪、表现固执、顽固不逊、纪律涣散。现阶段的留守儿童, 综合素质较差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过早地离开父母, 使他们的家庭及亲情教育出现了空白, 过于溺爱的祖辈没有及时对他们的成长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二是父母本身的原因——外出打工挣钱, 成为他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但他们却没有真正意识到, 只有学习文化知识和掌握科学技术才能彻底摆脱贫困;三是由于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多数是祖辈, 他们中间有许多是文盲或半文盲, 对留守儿童在思想上遇到的困惑得不到应有的帮助、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久而久之, 问题越积越多, 成绩越来越差, 对人生失去了信心, 对前途失去了追求, 对学习自然就失去了兴趣。这些孩子在同一年龄阶段, 走进同一学校的同一班级, 接受同一教师的授课, 几年以后, 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却出现了很大差异。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仅在于学校教育的问题, 更反映了家庭教育和环境教育的优劣。

寄读生管理难度增大, 家庭督管力度不够。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与管理困难重重。调查发现, 从目前实行寄宿制的学校看, 面临的主要困难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基础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寄读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很差。由于学校建设资金有限,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房舍及设施十分简陋, 学校无浴室, 无水冲厕所, 无饮用热水, 给寄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带来很多困难。 (2) 农村寄读学生远离父母, 缺少家庭温暖和亲情关爱;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 加上学校的管理和服务又不能完全到位, 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不利影响。 (3) 寄宿学校缺少保育员和相关服务人员, 不利学校管理。寄宿学校的保育员和相关服务人员不在国家定编之列, 学校无法配备专职保育员, 寄宿生的教育与管理只能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兼任, 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由于缺少必要的管理人员, 学校无暇顾及学生的饮食起居、卫生、安全、防疫等工作, 容易导致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教育思想保守, 育人观念落后。由于农村交通闭塞、地理分散、信息传递不畅、社会服务不周等多方面原因, 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严重束缚着农民对子女的教育培养观念, 对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和社会发展趋势认识不清, 对未来社会人才素质的较高要求了解不多, 因此, 产生了对子女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缺乏正确的理想教育与行为导向, 对孩子们全面发展缺乏必要的信念支持和监督引导, 造成大多数学生缺乏学习自信心, 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持续学习的决心。由于大量的劳动力输出产生的短期经济利益, 导致新一轮读书无用论在农村普遍盛行, 大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内动力, 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 部分学生干脆过早放弃学习, 外出打工挣钱或者谋求其它出路;而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又非常奇缺, 形成了当前整个农民群体素质低下、农业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恶性循环局面长期难以扭转。这样一来, 学校教育在缺乏家长的理解与支持、社会的重视与认可等多方面不利因素的桎梏中, 没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仅仅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评价体系不科学, 激励机制不健全。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地束缚着农村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动机, 家庭和社会对升学率的片面关注, 迫使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只重视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评价, “以分数定优劣、凭成绩定奖惩”的传统评价模式始终难以打破, 教师被迫将追求考试分数和升学率放在工作首位, 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搞“题海战术”、“磨尖子、抓重点”上去了, 从而极端偏废了学生的智力开发、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实践中教师花了成倍的时间和精力却没有收到较好的效果, 教学效率普遍较低、整体效果极差的结果也就不足为怪了。学生也被迫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到死记硬背枯燥无味的书本知识和应付永无休止的测验考试中去了, 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交际能力和自学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训练和培养, 综合能力没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形成了“重知轻能、重考轻练、重结果轻过程”的恶行循环格局, 严重违背了现代教育的客观规律, 偏离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全面要求。

课程开设不足, 作为村小, 按照国家规定, 开足、开齐课程课时很难办到, 别说全科教师有不有, 就是精力也跟不上, 再说都是50多岁的人了, 要是在城区, 早就退居二线了。农村教师, 尤其是村小教师, 他们主要是上语文、数学, 偶尔上上音乐、体育。音乐课就是老师唱一句, 学生跟着唱一句, 至于走调没有, 就很难说。

从表上来看, 多数学生喜欢艺术课, 但由于缺乏师资, 无法开课。

【思考与对策】

根据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 洗新乡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还是不错的, 从历史的角度看, 更是有长足的进步。如果站在中国基础教育的大背景中看问题, 从消除地区差异的角度看问题, 从面向未来出发, 以小学教师的专业标准衡量, 农村小学教师的素质状况还是堪忧的。除了老生常谈式的需要提高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之外, 笔者主要从经济地位、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的角度谈一谈几点建议。

1.职称评定向农村教师倾斜, 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将农村教师工资发放作出具体规定, 尽量缩小行业之间的差别, 建立贫困地区教师待遇的公正保障体系, 监督各级地方财政及时兑现农村教师的津补贴和福利待遇, 让城里的优秀教师向农村流动。由于农村小学所处特殊的地理环境, 交通条件、经济水平及社会生活环境相对较差, 地方财政用于补充基础教育的经济实力极为有限, 乡村教师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福利待遇相对较差, 缺乏吸引和挽留优秀教师安心农村教育工作的实力和条件, 导致教师数量不够、整体实力不强、教学水平偏低、教学效率不高的被动局面长期难以缓解, 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长期保持在极低水平, 直接导致教师职业倦怠情绪日趋严重, 部分家庭负担较重的乡村教师, 不得不依靠种土地或者下苦力以补贴家庭开支;他们很多时间和精力都用于考虑生存问题去了, 用于自身知识更新和能力提高的积极性和可能性大大降低, 导致部分农村教师思想保守、观念陈旧、手段单一、方法呆板, 严重制约着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2.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 应该更好地做到文理渗透和学科交叉。无论是专科还是本科, 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人才培养一定要注重知识和能力的全面性。实际上, 现行的教师资格考试已经开始体现这个要求。小学阶段, 学科教学一般不需要多么深的专业背景, 但是, 全面、综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是从事小学教育的通行证。尤其是农村小学, 招聘一名教师, 在学校的期望中, 往往希望他 (她) 是一个全才, 什么课程都能拿下是最好的。虽然, 目前的农村学校, 很难招聘到各方面都十分优秀的教师, 但是, 这些学校在用人的时候, 还是救火式的, 哪里需要就安排到哪里, 因此, 教育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3.教学研究能力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助推器。调查研究发现, 绝大多数小学教师对科研的认识是积极的, 能够认识到科研是能够促进教学的。因此, 在职前教育中, 培养研究的兴趣和进行教学研究的方法训练至关重要。一定的教学反思能力的形成、必要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训练等等, 这些重要的基础学习是不能缺席的。

4.教学基本功训练是关键。教育教学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水平, 关系到从事教育职业的起点高低, 而且是终身需要不断提高的方面。职前教育应加大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知识的教学力度, 还要增加见习、实习和实训的课时量。应该大量聘请小学一线的优秀教师兼职授课, 现身说法。提高农村在职教师的业务水平。

5.综合素质养成教育是培养合格教师的基础。小学教育是人生的奠基工程, 综合素质教育最为重要。以学生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必须根植于每一名从事教育事业的人的大脑之中。最近这些年, 基础教育领域发生的一些极其恶劣的事件, 暴露了师德教育的短板, 值得大家认真思考。

摘要:在城镇化背景下, 部分优秀教师通过各种渠道流向城镇, 留下的是老教师和没有通过专业训练的代转公教师以及大学扩招以后刚出来的新教师。教师结构不合理, 且整体素质普遍偏低。这, 不仅影响了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也影响了一代人的素质。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师,素质,调查

上一篇:巴东食药监局“七法”治局打造法治系统创建新模式下一篇:探究于初中政治课堂上培养创新意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