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的期望教育

2024-05-11

英语教学中的期望教育(精选十篇)

英语教学中的期望教育 篇1

经过跟踪调查,以下两方面原因造成学生英语课堂学习开展不顺利。

1. 因为学习方法不正确或者学习动力不足等因素导致长期英语成绩不理想,使得部分学生存在自卑和自暴自弃的心理,对英语学习缺乏热情,漠不关心。

2.学生文化课基础不扎实,知识构架不完整,导致英语理解能力低下,单词语法基础储备不足,给专业英语的学习带来巨大障碍。

为了解决以上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的问题,必须引入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教学方法———期望教育。期望是人们主观上的成功概率,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某种预期性认识。期望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实际给受教育者确定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并以此不断地对其进行鼓励和暗示,增强其自信心并使其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教育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来实现激发个体最大的潜能,是一个从学习动机的形成到学习目标实现的完整过程。

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学习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它表现为学习的需要、意向、愿望或兴趣等形式。在教学活动中学习动机通过发挥自身的指引方向、集中注意和增加活力等功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业成绩产生重要影响。教师期待对学习动机的激发,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效果。教师不能忽略学生的潜能,要相信学生有积极向上的要求、有自我完善的愿望、有自控和调节的适应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护理专业技能的增加需要持久地努力、顽强地学习和反复地实践,而推动和维持这种学习和实践的动力就是具有极大自主性、能动性的自尊、自信、自律和自我激励的心理素质。这些自主性心理素质一般是以潜质的形式存在于个体身上的。它需要教师的激发和培养方能转化为现实的学习和实践的动力。因此, 教师期待效应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心理素质就具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期待效应的实质所在。

在护理英语教学中,教师期望主要对学生学习能力感、学业成绩及成就动机产生影响。教师期望的实现需要通过以下四个步骤来完成。

1.教师期望的实现过程是从教师对学生的行为形成期望时开始的。英语教师根据学生的中考成绩、入学后的英语摸底测验、护理专业学习背景等因素予以过滤、评价和组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期望。据此形成对学生的主观印象,产生对学生行为和成绩的不同期望。教师对不同学生形成不同期望是实现教师期望的首要环节。

2. 教师根据对不同学生形成的期望目标必须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即教师建立的期望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明确认识到经过自己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因为这样的目标最富挑战性。学生基础良莠不齐,学习习惯和接受能力有较大差异,无论是采用高要求,还是低起点或是抓中间、带两头的教学模式,都只能面向一部分学生,而使其他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实行分层教学不失为一种务实有效的方法。护理英语教学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体系,在分层次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程度相对接近,针对同一课程不同能力的学生,在布置学习任务、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评价标准等在教学实践中传递着对学生的不同期望,直接影响、制约着学生的行为,可以做到统一规划,个人发展与集体上进兼顾,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 学生根据教师不同的期望,产生不同的态度和反应。学生尽力使自己的行为跟老师的期望相符合。针对不同学生的敏感性做出恰当的、有激励作用的期望容易被不同层次的学生所接受。教师应该明确地了解哪些行为与正效应相关, 哪些行为与负效应相关, 并保持对行为的高度敏感性。教师要和蔼可亲,热爱、尊重、信任学生,对待学优生和学困生一视同仁,特别是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更要关心,更要注意与他们交往,亲近他们,鼓励他们,给他们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帮助他们进步。

4.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维持或调整原来期望。教师要根据学生行为及学习的成绩,及时作出正确的期望效应评价,进而指导学生形成自我期望,促进教师期望和学生期望的有机统一。一般说来,学生总是根据自己的认知能力、兴趣、理想等自我意向来确定自己的自我期望。如果教师的期望能与学生的自我期望相一致,学生的自我期望也就能与教师的期望一致起来。应采取积极的教育措施,例如:自我认识、正确归因、树立期望和制定目标等,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应该帮助他们从以前不被人重视的角色中走出来,抛弃自卑感,重新摆正自己的位置。

构成教师期望效应实现过程的各个环节是紧密相联、互为因果的关系。在其周期性的循环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应是畅通无阻、首尾相接,否则就难以实现教师期望效应。教无定法,有效为佳。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的优秀护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申继亮.论教师教学的监控能力.北师大学报 (社科版) , 1995, (1) .

[2]罗森塔尔.稚各布森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3][美]弗兰克·G戈布尔著.吕明, 陈红雯译.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58.

[4]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5]王惠来, 汪波.论教师期待效应在素质教育中的意义.教育学, 2000.1.

[6]路甬祥.关于新世纪科学教育的几点思考.科学时报, 2000.6.8.2000.6.8.

[7]邬志辉.教师教育理念的现代化及其转化中介.东北师大学报, 2000.3.

[8]康永久, 吴航.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冲突与走向.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0.4.

[9]陈振中.重新审视师生冲突.教育评论, 2002, 2.

英语教学中的期望教育 篇2

(辽宁省丹东市东港二中 谷运艳)

期望教育就是教育者给受教育者确定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并以此不断地鼓励和暗示受教育者,使其增强 自信心并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最终实现目标的教育过程。在哲学上体现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 用来实现激发个体最大潜力的实施过程;在教育学心理学上则体现为从学习动机的形成到学习目标实现的一个 完整过程。

一、期望教育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提出期望,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提出期望首先要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学习目的的教育是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是与学校政治思想 教育及学生的世界观培养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学习目的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英语的.社会意义, 把当前的英语学习与祖国的需要和未来的建设事业联系起来,与个人的远大理想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事业联系起 来,从而端正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长远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英语的热情和自觉性。笔者在教学中,首先对 学生提出大期望,使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大目的。这个大期望就是:“每个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最终都能成为社 会的有用人才。”大期望提出之后,把学生按英语学习成绩分为优、中、低三个档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 不同的期望。

优等生类学习动机较明确,学习劲头足,自信心强而持久,对他们的期望要定得偏高一些,即属于“跳一 跳才能摘到桃子”的类型。经过一段时间,有的学生达到了预期目的,有的没有达到,这时要及时总结评价。 对达目的者应再提出新期望,对没达目的者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寻找差距,对其获得的成功及时予以鼓励, 这种方法要做到“润物细无声”。最后,当他们达到目的时,回头一望,自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对中等生类,在分析他们英语学习成绩稍差的原因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确定学习目的(即提出大期望), 主要采取“最优等生战略”,把他们的英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有一些他们各自的强项与优等生比较,会使 他们突然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我”,顿生赶超优等生的心理,这时再趁热打铁,提出期望(包括长、短期) 。期望确定之后,就要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分析,而不能像对待优等生那样,进行最终的成果分析,因为那样 可能太迟,起不到好效果。只有及时帮助其校正学习方法上的偏差,才能使“五分钟热度”变成长期的动力, 才能使中等生树立“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赶超优等生,最终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以此为动力,增 强实现大期望的信心。

差等生是英语教学中实施期望教育的最佳人选,因为差等生在学生群体中常被忽视,因而他们都具有羞怯 、懦弱、自我放弃、破罐破摔的外部心理表现。而通过悉心的交谈会发现,他们往往都具有强烈要求学习好的 愿望,而且智力并不差,有的由于英语基础差,有的苦于方法不当,有的苦于不被理解等诸多原

期望教育在中专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期望教育 期望值 期望效果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087-02

作为一名职业中专的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差,经过了解发现这些学生或初中英语基础薄弱,或学习方法不当,但他们都有强烈要求学习英语的愿望。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可尝试采用期望教育手法,来改善甚至改变这一现象,让学生们能够积极、主动、方法得当地来学习英语。

一、期望教育

期望教育就是教育者给受教育者确定一个可以实现的学习目标,并以此不断地鼓励和暗示受教育者,使其增加自信心并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最终实现目标的教育教学过程。在哲学上体现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实现激发个体最大潜力的实施过程;在教育学心理学上主要体现为从学习动机的形成到学习目标实现的一个完整的过程。

在期望教育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时刻牢记期望教育的基本观念:使每个教师对每个学生抱有期望,使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发展和提高满怀期望。期望教育在英语的课堂教学中也遵循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掌握英语水平的高低,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学生一点点,一步步的提高。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置两种标准:优秀和良好。良好要求学生能够流利朗读课文,语音清晰,语调准确;优秀则要求学生能够流利背诵课文,语音清晰,语调准确。这样就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期望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提出期望,启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提出期望,首先要求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学习目的的教育是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是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生的世界观培养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学习目的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学习英语的社会意义,把当前的英语学习与个人的远大理想和未来的事业联系起来,从而端正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长远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英语的热情和自觉性。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对学生提出大期望,使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大目的。这个期望就是:每个学生通过努力学生最终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大期望提出之后,把学生按英语学习成绩分为优、中、低三个档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期望。

优等生学习动机较明确,目标明确,学习劲头足,自信心强而持久,对这样的学生期望要定得高一些。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有的学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有的没有达到,这时要及时总结评价。对达到预期目的应提出新期望,对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寻找差距,对其获得的成功及时予以鼓励。最后,当他们达到目的时,自然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对于中等生,在分析他们英语学习成绩稍差的原因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确定学习目的(即提出大期望),主要采取“追优等生战略”,把他们的英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各自的强项与优等生相比较,使他们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自我”,顿生赶超优等生的心理,这时再趁热打铁,提出期望,期望确定之后,要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分析,只有及时帮助其校正学习上的偏差,才能使中等生产生长期的动力,树立“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赶超优等生,最终实现学习目标,并以此为动力,增强实现大期望的信心。

差等生是英语教学中实施期望的最佳人选,因为差等生在学生群体中常被忽视,因而他们都具有羞怯、懦弱、自我放弃、破罐破摔的外部心理表现,但是通过悉心的交谈我发现,他们其实大多都具有强烈学好英语的愿望,有的苦于基础差,有的苦于方法不得当等诸多原因而畏缩不前,他们实际上渴求理解、帮助和信任。根据他们的这些特点,在适当的时候当众或私下给与他们期望,他们会牢记于心,发奋努力,这时再找其谈心,询问学习上的难题,帮助他们揭开心中的迷惑,并及时鼓励取得的点滴成绩。结合成功教育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若要有用需努力“的信心和决心,运用成功来争取更大的成功,最终实现老师的期望。

通过这样的分档对待,在班集体里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的学习气氛。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期望,在期望的鼓舞和优等生的带动下,学生们能够自觉地学习,沿着期望阶梯不断实现自己的目标,然后再奔向更新的高度。

2.强化期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布鲁纳在《教学过程》一书中把“原理与态度的迁移”看成是“教育过程的核心”;布鲁姆也曾说过“强化了期望就是最好的学习动机”。强化期望就是要及时利用已实现的短期期望来强化学生对现实中长期期望的信心,实质上是用迁移规律来说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的学生英语成绩较好,而其他学科较差;也有的学生小学成绩较好,而初中成绩较差,对这样的个体,最好的方法是利用期望教育,结合迁移规律,用其他学科的成功经验或其他时间段的成绩来影响其现阶段英语的学习情况。这种触类旁通的效果可以增强学生实现期望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原有的学习动机。

3.分解期望,促进学生产生求知欲

分解期望就是将一个具体的期望分散开来,分别落实于各个教学环节,做到环环有目的,节节有期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实际上是一个用小期望来引导学生产生求知欲的过程。例如,在课堂上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使学生进入“心求同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采用期望教育的方法一是在课堂上或个别辅导时即时提问,同时暗示“你能行”;二是均使学生产生急切的求知欲,并增强信心。

通过把具体的期望分散化,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再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予以暗示、鼓励,促使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概括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等,这样更能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学生克服困难愈来愈多,学习的效果也愈来愈好。

三、期望教育在英语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正确把握期望值的定位。“期望效应”作为心理学的一种现象,是为大家所肯定的,但把“期望效应”有意识地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去,使“期望”产生“效应”,正确把握期望值的定位至关重要,期望值偏高或偏低均达不到教育的要求。

2.处理好明示和暗示的结合,校内和校外的期望组合。处理好明示和暗示的关系是实施期望教育法的重要技巧。一般来说,对群体而言,明示多于暗示;而对个体而言,则暗示多于明示。和其他教育手法一样,期望教育法的实施也强调校内与校外的配合,这种合力是提升学生成功信念的强化剂。

3.提出实现期望的时间应合理。实现期望是一个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里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最终使这个期望落实到实处。这个过程不能太长,使人感到遥遥无期而无紧迫感;也不能太短,使人感到太仓促,压力太大,应根据学生的智力、能力和学习实际合理确定,并结合期望值分段调整,以求完美。

4.把握好期望值的效力变迁,适时提升新的期望层次。期望教育法注重的是学生内动力的调整和提升,这就要求教师透过分数等外在表现的东西来洞察学生的内动力变迁,只有适时的调整才能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内动力,达到教育法应有的效果。

5.提出期望的方法要灵活。提出期望有多种方式,不仅限于英语教学,对全体学生的期望可以结合地区、学校的特点以组织班会、集体讨论等形式进行。对个别学生的期望可以在集体场合,也可以在个别谈心时进行。具体方法可以用语言、文字,也可以用诸如面部表情等体态语言。需要注意的是,“反期望”的提出一定要慎重。所谓“反期望”是针对个别特殊的学生,他们智力较好,但不用心学习,应在充分了解使其学习差的非智力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反期望即“激将法”,使其对老师的反期望产生对抗情绪,形成一定要扭转老师这种印象心态,并能在这种心态的激励下发奋学习,取得好成绩,这样就是成功的“反期望”,否则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师生间感情的培养,所以在运用时一定要慎之又慎。

在实践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期望教育时,学生普遍心情较好,学习热情高,学习目的明确,对新知识掌握快,运用熟练,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都有质的飞跃;而不再对其进行期望教育时,学生则大多数表现郁闷、困惑、学习兴趣下降、脾气暴躁等,因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对其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因此说,期望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教育手段,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潘刚、赵小云、魏玲.《论教师期望的有效传递》,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4)

[2]王国防.《论教师积极的期望教育》,现代教育学(普教研究),2005(3)

[3]文清.《略论教学期望对学生的影响——兼谈对后进生的教育反思与对策》,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21)

[4]靳玉乐、王桂林.《教师期望效应的功能与运用原则》,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1)

英语教学中的期望教育 篇4

1.1 皮革马利翁期望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 他对一尊少女塑像产生爱慕之情, 他的热望最终使这尊雕像变为一个真人, 两人相爱结合。这个故事深刻反映了热情的感染力, 把现实世界里由于对某一事物投入了特殊的热情和关爱而产生的奇特效力称为“皮革马利翁期望效应”。

1.2 罗森塔尔效应。

“皮革马利翁效应”在教育行为中得到了很好的实验, 这个实验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等人于1968年设计完成的。他们到一所小学, 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 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其实, 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 而是随机抽取的。它是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 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8个月后, 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 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 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 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 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1.3 教师期望效应。

教师期待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也称“皮格马利翁效应”, 是指教师的期待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 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待的进步。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 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 经过一段时间, 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鼓励;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 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 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 这些学生常常会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反之亦然。教师期望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智力发展, 而且对其自我概念、自我期望、动机、归因等具有重要影响, 进而影响学生的行为、个性、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可见教师期望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2 教师期望效应的功能

2.1 激励功能。

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 教师对学生寄予的期望, 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 促使学生朝着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发展。大学是一个更大更自由的学生团体, 在这个团体中如何管理自己, 如何管理团体对培养一个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非常重要。但很多学生在高中激烈紧张的学习期间很少经历学生干部的事情, 到大学后不知道如何荣誉这个自主管理的学生团体, 这时教师期望效应的激励功能就能发挥很好的作用。新生进校后, 根据每个新生一周左右的实际表现, 可以推荐提拨有潜力的学生担任班级学生干部, 虽然这些学生以前没有担任干部的经历, 但是老师对他们的期望, 对他们的信任和鼓励会对他们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 促使他们逐步学会如何管理班级, 如何当好一名学生干部。

2.2 调整功能。

教师期望效应富有感染性和迁移性, 教师期望转化为学生内在需要的情感活动过程, 也是调整师生关系的过程。进入大学的学生都已成年, 对自己的做人做事都有自己的看法, 自主观念较强, 对过去的“说教式”教育方式逐步排斥, 在加上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困难, 产生畏难情绪, 逐步脱离群体, 独断独行, 最终产生心理疾病。对于此,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就应该将教育方式由原有的“说教式”转变为学生容易接受的“交流式”。在与学生的谈心和沟通中, 以一位亲人的身份进行交谈, 鼓励学生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 更好的适应大学人际交往, 并希望他们能够在未来的学生生活中取得好成绩, 这些都是期望效应的调整功能在发挥感染性和迁移性的作用, 把教师的期望转化为学生内在所需要的情感活动, 引导他们从封闭的世界走出来, 接受新生活。

2.3 转化功能。

教师的期望和爱心可激发学生的潜质, 使其得以充分发挥。“每一个孩子都可能成为非凡的天才, 一个孩子能不能成为天才, 取决于家长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一样爱他、期望他、教育他。”作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老师, 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为国家, 为社会做贡献, 大学校园正是让这些天才学生们充分发挥自身特长的最佳平台。很多学生自身具有某方面的才能, 但是由于高中阶段忙于复习高考, 才能大多都被埋葬掉, 到了大学又不能找到合适的发挥空间, 于是就一直埋没下去, 这时教师的期望就能激发他们的潜质, 通过推荐以及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课外活动, 使其特长得以极大限度的发挥。

2.4 支援性功能。

教师的期望效应可给予学生心理支援, 满足学生心理需要。大学生大多是离开父母到外地求学, 当经历了激烈的高考竞争进入到崭新的大学生活时, 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以及对学习的厌倦会让很多学生不能正确的对待大学学习, 荒废了大学四年时光。另一方面, 当遇到人际关系、情感问题、朋友交往等方面的问题又找不到可以倾诉的对象, 心理得不到很好的慰藉, 常常也会激发心理疾病。在这时, 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就是这些学生倾诉的最好对象, 可以通过交流谈心教会学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如何处理感情问题, 如何对待大学生活, 给学生以最大的心理支援, 满足学生心理需要, 促使他们的更好的朝着身心健康发展。

3 教师期望效应的合理应用

心理学研究发现, 当把一些普通学生“鉴定”为“天才”时, 教师就真的以为这些学生是天才, 坚信这些学生就是最有发展潜力的, 从而寄予他们更大的期望。教师将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绪、语言和行为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传递给了学生, 言行中暗含着的信任与期待, 学生便会强烈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和期望, 受到激励, 学习、工作、生活就更加倍地努力。可见, 教师期望是一种巨大的力量。那么,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如何利用期望效应呢?

3.1“相信学生学得更好、做得更好、活得更好”。

“相信学生学得更好、做得更好、活得更好”的信念, 应是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必须具备的教育观。例如:对一个第一次大学期末考试得50分, 第二次考试得55分的学生, 教师要看到该生有“5分的进步”, 开掘他的潜能, 而不是看到他的“不及格”;对一个第一次担任学生干部考核不合格, 第二次考核勉强合格得学生, 教师要看到该生在管理班级上有了一定进步, 而不是看到他的“不努力”, 对于这些学生千万不要说“你为什么又没有及格?你为什么总是做不好事情?你真是个笨蛋”, 这样会伤学生的自尊与自信;可以换成“这次有了进步, 一定继续加油!”之类激励的语言, 这可使学生把“亲其师”的情感体验化为一种勤奋学习和努力工作的动力。积极的外部信息能使学习者和工作者看到自己的进步, 肯定自己, 激发出蕴藏于自身的巨大学习力量和工作能力。以鼓励学生的话语作为教师的口头禅, 可以使学生的潜质得以充分发挥。

3.2 确定合理的期望值。

教师期望效应的实质是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工作积极性。如果学生认为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目标, 就会焕发强大的力量。如果学生认为高期望的目标高不可攀, 便会望而却步, 或者是期待的目标太低, 就会缺乏激励性, 难以发挥学生的潜力。心理学家认为, 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 即现有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师的期望目标也应建立在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 即教师建立的期望目标应该让学生明确认识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 激励学生“跳一跳才可以摘到果子”。只有合理的期望, 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心理需要, 从而推动其行为。

此外, 教师的期望还需具备动态的发展, 即在对学生设置期望目标时应根据学生的潜在水平和现有水平不断变化。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目标的确定会随着学生对未来的把握而变化不同, 教师的期望也必须随着学生目标的变化而设置不同的期望目标, 以便更好的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实际上,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都有“教师期望效应”的一些体验, 只是有人多些、有人少些、有的显著、有的不太显著。体验少的、不太显著的其原因只是投入的关爱和精力还不够。一位哲人说过:“世上没有不合格的学生, 只有不合格的老师。”作为教师, 只要做教育工作的有心人, 只要全身心的投入自己的所热爱的事业, 只要对每个学生投入真诚的、无私的爱, 必然会尝到自己的教育行动中“教师期望效应”带给自己的喜悦。

摘要:当前素质教育改革全面展开, 情感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罗森塔尔效应 (又称皮格马利翁期望效应) , 即教师期望效应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结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就教师期望效应的由来、功能、以及合理应用进行了探讨, 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罗森塔尔效应,教师期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 10.

[2]靳玉乐, 王桂林.教学过程中的教师期望效应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8) .

[3]靳玉乐, 王桂林.教师期望效应的功能和运用原则[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3 (1) .

探索争鸣(对孩子的期望教育) 篇5

家长要不要担当“第二任老师”?

“狼爸”也好,“羊爸”也罢,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同时也是法国今年的热门话题。

新当选的法国总统奥朗德认为,来自优越家庭的孩子做家庭作业时可以得到父母的指导,而条件欠缺家庭的孩子却得不到任何指导和帮助,因此,所有的功课都应该在学校完成,而不是带回家。为此,奥朗德提出的教育改革方案中,包括取消家庭作业。

但是,奥朗德的看法与中国的实情并不符。

一位母亲发现自己五年级女儿的作文经常被老师退回重写,就亲自帮助润色修改,力争交到老师手里的作文都是完美的成品。老师对女儿作文的满意度提高了,但到考试时,女儿的作文却总是一塌糊涂,无任何长进。这位母亲很后悔,认为家长过分辅导会给老师造成“学生都学会了”的假象,从而放松对学生的责任。

一位一线老师认为,养成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兴趣,是一定需要家长来帮助的;至于写作业,主动权还是在孩子手里。如此说来,学校教育的确需要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但是,学校教育在孩子的教育中必须切实肩负起重大责任,并且这种责任不能随便甩给家长,命令或要求家长成为孩子的“第二任老师”。我们之所以需要学校教育,就是因为家长无暇、无力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才送孩子到学校接受教育。如果学校将教育好学生的责任回抛给家长,那么学校教育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在美国,大多数教师是不喜欢家长辅导孩子写作业的。他们认为,让家长“加工”过的作业,老师根本就看不出学生懂了多少,孩子们如果需要辅导,那是教师的工作,不是父母的工作。因此,美国教育专家指出,家长不要把孩子的作业“修理”得太完美,让孩子在作业中锻炼自己,练就学习技能。

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刊载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是对孩子未来最好的投资;即便成年后快乐感减少,但早期快乐可能改变你生活中很多东西,那些经历持续发挥着作用。该项研究的作者之

一、政治经济和行为学副教授扬—伊曼纽尔·德尼夫说:“这项结果对学者、政策制定者和公众具有重要意义。”德尼夫敦促为人父母者营造并保持情感健康、情绪积极的家庭氛围。因此,孩子们的童年应该快乐、自由、尽情玩耍,家长要想方设法为他们创造自由自主探索兴趣、爱好的时间、空间。

浅谈对学生良好期望在教学中的作用 篇6

古希腊神话中有位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对一尊美貌的少女雕像产生了爱慕之情,他如痴如狂的热情竟然使这尊少女像复活了,后来,他俩结成了一对夫妻。

心理学家对一批学生进行预测,然后告诉任课老师,说其中有某某等人非常聪明,日后会有大成就,实际上这几位学生的情况与其他同学差不多,并无过人之处,然而,老师听了心理学家的话后,对被称为“非常聪明”的学生都有特殊印象,在教学中自觉或不自觉地给这几位学生更多的鼓励和辅导,这几位学生在老师的激励下也自然对学习增强了信心和兴趣,学习成绩有大幅度提高,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做“皮格马利翁效应”。有一位哲人说过:想到明天有愉快,今天就会高兴起来。

为什么有以上情况,或者说为什么教师对学生的良好期望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呢?

首先,它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看,中小学生的自尊心很强,对于别人或对自己的评价寄予新的期望和要求,就会使学生的精神需要得到一定的满足,产生一种成功的情绪体验,会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兴趣,产生奋发向上的力量。

其次,它符合教与学,师与生相互统一的原则

一般来说,教师对学生给予好的期望,他就会赋予学生真挚和信任的感情,对学生进行一定时间的细致观察和分析,不断地创造性地调节教育教学方法,直到达到期望的结果,而学生也产生相应的反馈,热爱教师,积极学习。相反,教师对学生给予不佳的期望,他对学生也必然是漠不关心,甚至讨厌,讽刺,他也就不可能不断地改进和调节教育教学方法,同样,学生必然要出现相应的反馈,产生对教师的厌恶,对学习丧失信心,久而久之,教与学,师与生形成恶性循环。

在2000年会考中,我的数学成绩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就是,考得不好总是责怪学生无用,讨厌学生,不愿意看见学生,越是这样,学生就越有抵触情绪,因而成绩也就上不去,经过这次训练要,我逐步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虚心向在这方面有经验的教师请教,积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教师期望。2003年考取衡阳财会学校的罗荣,他数理化、英语成绩一直不错,但政治成绩不稳定,起伏较大,在初三上学期两次考试中刚好及格,在班上排在40名以后,这时我并没有责怪他,而是帮他分析原因,发现考得不好都是因为粗心和答题不规范造成的,我对他说,你的基础扎实,只要注意解决这两个问题,我相信你在会考中能取得高分。果然在当年中考中得了满分。

怎样才能达到教师对学生良好期望,下面谈三点体会。

一、要热爱学生

执爱学生是指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学生的关怀、热情、信任和指导的师德行为,对每一个学生的爱没有偏见,对每一个学生能一视同仁。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师生之间的感情融洽,就为学生接受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师提出的要求,学生从情感上知道这是对他们的爱护,帮助,学生就乐于接受,就能把教师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反之,情感对立,教师的要求学生不能体现,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意义障碍。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意尊重和爱护学生,从不对学生发脾气,师生关系融洽,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心理学告诉我们,“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激发活动,人们在活动中创造世界,创造自身,“需要”是人发展的根本原因。明确学习目标就构成了社会的需要,当这种需要和人的立场、观点、信念,情感融合在一起时,它就构成了学习的根本,稳定、持久的动力和智慧的源泉。因此,新学期第一节课,除了教育学生树立振兴中华,为四化而努力学习外,还给每位学生提出了具体的奋斗目标。如去年下学期初三第一节课,我在提出会考奋斗目标后,要求每位学生在期末统考中达到优秀水平。科学的目标确定有巨大的激励作用,这个目标提出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调动,编者结果参加统考的102名学生,除了一名成绩不佳,其他均为优秀或优秀以上,并且在全县都是高分。

三、正确运用表扬这个“法宝”

期望理论在手术室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7

1 临床资料

2006年8月至2009年11月以来手术室共带教护理本科生112人, 男14人, 女98人, 为潍坊医学院和滨州医学院的护理学院学生。时间为3~4周。

2 理论依据

期望理论是哈弗大学美国心理学家费鲁姆提出的, 其内容包括一种行为倾向的强度取决于个体对于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结果的期望强度及多种结果对行为者的吸引力。人总是通过选择一定的目标, 然后做出努力去实现这一目标, 从而直接或间接的满足自身的需要, 当人们认为努力会带来良好的绩效评价时, 就会受到激励进而付出更大的努力。其动力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的影响, 一是效价, 二是期望值。

3 应用

3.1 明确组织目标

依据护理学院制定的实习大纲, 通过3~4周的实习, 加深学院中所学理论、熟悉手术式布局、分区、工作流程及规范化管理要求, 熟悉手术室工作特点及各级人员职责, 掌握手术器械的一般处理原则及手术无菌技术要求, 通过手术室的实习, 能单独配合一些小手术, 如活检、清创术的配合工作, 具备手术室护理人员的相关素质与工作能力。

3.2 提高目标效价

每当人们把目标价值看的越大时, 对他们的吸引力就越大, 积极性就越高。对本科护生而言, 最大的目标价值是毕业后能分到综合实力强的大医院, 获得一份令人羡慕的好工作, 实现自己的理想, 对社会有所作为。带教老师可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 与学生一起规划适合学生个人的最大目标值, 以充分调动护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3 期望值的合理控制

引导学生认识所追求目标得以实现可能性的大小, 认识自己的行为能否导致想得到目标的主观概率, 估计达到目标的可能性, 这种主观概率受到每个学生个人气质、能力、性格及认识、态度信仰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 引导学生设定合理的期望值, 期望值太大, 容易产生挫折, 期望值过少, 又会减少激励力量, 太低太高的期望值均不能起到调动积极性的作用。

4 具体实施

根据护生实习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和要求结合期望理论进行带教。

4.1 初期

学生刚进入手术室, 陌生的环境会让他们感觉手术时像迷宫, 不知所措, 期间产生困惑、焦虑、浮躁、自负等心理都是正常的, 一方面迫切想证明自己的能力, 一方面又不知怎样去做。带教老师应以优良端庄的外在形象, 真诚和蔼的语气, 建立信赖的第一步, 向他们介绍手术室的布局、三区划分、无菌技术原则、洗手、巡回护士工作程序, 使护生对手术室工作环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以热情、友好、宽容、和善的态度对待护生,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关注护生的心理健康, 深入研究护生的心理状态, 把护生当成朋友, 使其感到易于接近并可获得支持帮助, 倾听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最期望的问题, 并对他们的期望值给予肯定, 同时让他们充分认识未来用人单位的期望是聘得理论扎实、技术水平高的护理人才。带教老师的期望是护生积极主动、护理技术扎实过硬, 责任心强, 富有爱心。我们在带教中让护生明白三种期望内涵的一致性, 强调护理人才是成对毕业生的要求及市场竞争性, 以提高他们认真掌握临床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与重视, 激励学习动力, 树立完成任务的信心并保持平衡的心理发展即年轻人的自信和朝气。

4.2 中期

此期护生对手术室的环境及常规工作已经比较熟悉, 可带领学生参与一些具体工作, 如洗手、巡回、器械物品准备等, 了解工作程序, 常见体位的摆放, 每做一项操作, 老师都先示范, 边操作边讲解要点, 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手术操作程序和操作, 带教老师需了解学生此时真实需要, 选择学生最关键、最迫切的需要予以满足, 帮助护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操作结合起来, 不懂之处从书本选择正确答案, 避免学习的盲目性, 这样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如期完成设定的具体组织目标。

4.3 后期

此期护生对环境已熟悉, 各项操作已基本掌握。有一定的工作能力, 带教老师要善于扬其所长, 对学生多采取激励性评价已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经常表扬护生不耻下问、勤奋好学的精神, 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 委婉提出不足之处及改正措施, 对动手能力不强的学生要有耐心, 要给以鼓励, 使他们放松, 减轻压力, 树立信心。并根据学生的能力, 择先安排一些优秀护生最先单独承担一些小手术的台上配合, 以形成同学之间你追我赶的局面, 带教老师放手不放眼,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纠正, 并随时注意观察手术的进展情况, 使护生有章可循, 避免工作的盲目性, 不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5 讨论

(1) 手术室高学历人才的临床带教工作, 有待于进一步探索与提高, 目前临床一线面临的困惑是, 在职工作人员大多为专科学历, 本科人员较少, 因此在教与学之间存在一定低学历人员培养高学历人员不和谐现象。在职人员应通过多途径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尤其是人文知识的学习, 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多层面的提高学历层次, 适应临床高学历人员的培养与带教工作。

(2) 临床教学老师不仅但当着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管理者和楷模的角色, 更是护生值得信赖的朋友、知己, 从心理角度只有尊重护生人格, 倾听护生心声, 师生才能顺畅地交流知识、技能以及价值观, 从而最终达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之效果。

(3) 期望理论在带教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 熟悉手术室工作环境, 掌握严格的无菌操作, 熟悉中、小手术的台上、台下配合, 顺利完成实习任务, 为用人单位输送责任心强、技术过硬、富有爱心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肖顺贞.护理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16.

[2]刘畅.组织行为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136.

英语教学中的期望教育 篇8

一教师期望的内涵

期望, 是指人们对每样东西提前勾画出的一种标准, 达到了这个标准就是达到了期望值。教师期望则指教师在学生的知觉感受基础上产生的对学生某种行为结果的某种预测性认知。

早在1968年,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 通过一项著名的实验得出:教师对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可以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待的进步。这种现象在心理学称之为“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罗森塔尔根据古希腊神话称其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应用在教育界, 又被称之为“教师期望效应”, 它运用了暗示在心理态度建立与习惯养成方面的作用。本质上, 暗示是人的情感和观念, 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 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教师期望效应是一种激发个人的心理潜力、提高学习效果的暗示手段。

二大学教师低期望值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教师期望效应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大学教育中, 教师却往往对学生持有一种较低的期望值, 其产生的原因及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师生关系疏远

有别于中学教育的是, 大学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那么紧密, 究其原因, (1) 学时问题。有的课程只开一个学期, 学生在几年的大学生涯中, 虽说接触的课程与老师多, 但与每一门课的任课教师接触的时间却很短。 (2) 体制问题。大学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量的同时, 承担着很大的科研压力, 有的教师甚至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的提升上, 而把教学当成一种任务去完成。基于以上原因, 大学课堂中师生关系疏远, 教师在课堂中只注重知识的灌输, 疏于与学生的交流, 造成课堂气氛沉闷, 教学效果与预期存在差距。

2. 中庸文化的影响

从小学到高中, 教师和家长都是训练学生以学业为重, 以便他们能顺利通过一个又一个考试,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下一个阶段的更好学习, 以致考入好的学校。而一旦进了大学, 学生便没有了这种压力, 在学习上他们便不如之前那么努力, 对学习也不再那么重视。大学中花费大量时间玩游戏导致大部分科目不及格的学生也有很多。这种缺乏学习动机的原因, 一方面可能是大学转专业困难, 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另一方面可能学校传递给学生的一种低期望值, 相应地导致了学生持有一种更低的期望值, 许多学生认为他们的大学经历不过是为了拿一纸文凭, 以便找到工作。几十年来, 中国的中庸文化造就了一种“凡人”思想, 从一句俗语“及格万岁”中便可窥见一斑。而许多大学教师也习惯于这种中庸文化, 认为大学里的考试学生只要及格就行, 没有升学的压力, 多一分少一分无所谓, 这就相应地降低了他们对学生的期望值。

3. 教学评价机制的影响

现在许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相对于老一辈的大学生, 这些年轻人有着更清楚的个人权利意识, 当他们感到个人权利受到侵犯时, 保护意识也就更加坚定。因此, 部分大学教师在这群学生面前, 存在着不自觉的“畏惧”思想。有些老师平常上课播放幻灯片, 到了考前就给学生“划重点”, 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考试。以虚高的分数来取悦学生, 以便从学生那里获得较高的满意度, 在教学评价中处于较高的位置。

个人权利意识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但滥用权利便容易过界。如果一个老师由于严厉要求学生, 考试严格把关而受到学生的非议甚至排挤, 那么则要反思当前的大学教育。当学生意识到在大学里只得到简单的分数和缩水的教育是在挥霍父母的钱财和自己的将来时, 以虚高的分数来换取学生的满意度便会适得其反。

进入大学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业水平和个人能力, 如果在大学里得到的是一种建立在低期望值基础上的教育, 便会使有着较好基础和较高能力的学生产生一种挫败感, 也无法提高其他学生的学业水准。俗话说“严师出高徒”, 高期望值应当在大学教育中成为一种准则。教师也应当激励学生, 适度的压力和较高的期望在学生学业和个人成功方面是必要的因素。相反地, 低期望或无期望会导致学生平庸甚至失败。

三教师期望效应的运用策略

既然教师期望效应对教学及学生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当将其合理运用到大学教学之中, 以下对其运用策略提出几点建议。

1. 提前将自己的课堂规则传达给学生

教师应在开学之初将课堂规则传达给学生, 如不能迟到、上课不能玩手机、按时提交作业、课堂布置的任务禁止抄袭等, 如果违反了这些规则, 学生便会受到相应的惩罚。一个学期中因为一次拖沓而受到惩罚似乎较严厉, 但除此之外, 这些要求本身没有任何错误。学生由于抄袭或没有按时提交作业, 应当意识到自己不会通过考试。在教学开始之前, 这些要求一旦提出, 学生和教师双方都应遵守, 尽管提出要求时会产生不愉快, 但规则便是如此。

2.“以人为本”合理设置期望值

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 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存在差异, 但大学课程中不管是课程标准, 学生用书还是教师用书, 学业评价标准等都是公共的, 其假设的对象为“普通”“多数”的学生。因此, 教师必须对这种“公共”, 进行转换、取舍、增补成为“个别”。对学生的期望也是如此, 针对不同学生, 设置不同的期望值, 这种期望才具有可行性, 符合行为主体的主客观条件, 即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如果从客观上讲是合理的, 而主体行为上是不可能的, 那么这种期望还是不能转化为主体需要, 更不能内化为主体动力。因此, 教师期望不能一锅端、所有学生笼统给予一个目标, 而应“以人为本”合理设置。

3. 唤醒积极情感, 投入爱心

只有热爱一项事业, 才有可能全心投入。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可能有高水平的教学, 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爱心包含两个方面, 对学科的热爱和对学生的热爱。对学科的热爱, 能激发教师对学生学好这门学科的渴求, 这种渴求进而使教师产生对学生学业进步的较高期望。对学生的热爱, 能使师生间的关系融洽, 形成认识、情感及思维上的“共振”;才能使教师对学生给予持续的关注, 对学生有细致的、个体化的解读, 进而对学生个体提出合理的期望, 促使学生朝着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发展, 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4. 不断进行尝试与反思

高超的教学能力、出色的职业技能、良好的教学效果、融洽的师生关系, 这些都不是静态的知识模块, 不变的行为准则, 而是与具体活动、情景相联系的, 这些单凭理论学习是无法获得的。教师期望效应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尝试与反思, 如除了学生的学业, 教师也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将较高的期望传达给学生, 如时间的安排与管理;自律以及其他自我管理方面。只有在不断地摸索尝试与研究总结中, 教师才能了解学生所想所需, 才能发现隐藏在教学现象背后的规律, 才能提升运用教师期望, 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智慧。

四结束语

高等教育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 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为目的。教学质量决定了人才的质量, 教师期望策略在大学课堂的正确运用, 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高等教育的实施者, 大学教师应主动将教师期望效应运用在课堂上, 使学生置身于“高期望—高表现”的良性循环中, 这也是以学生为主体, 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实现手段。

摘要:教师期望是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针对目前部分大学教师期望值较低的现状,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师生关系疏远、中庸文化的影响、教学评价机制的影响、低期望值或无期望导致学生平庸甚至失败。针对于此, 提出的具体策略有:提前将自己的课堂规则传达给学生;以人为本合理设置期望值;唤醒积极情感, 投入爱心;不断进行尝试与反思。

关键词:教师,期望效应,课堂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曾瑜薇、周媛媛.关注英语教学中的“期望效应”[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9 (7) :135~136

[2]赵莲.国内外教师期望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 2013 (3) :75~78

[3]耿娜.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中国校外教育·高教 (下旬) , 2013 (12) [4]于海波.论教师的课程智慧[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 (22) :28~31

[5]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6]张菁、薛凌芸、陆润达.基于学生视角的大学课堂教学状态调查研究——以某地方本科院校为例[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版) , 2013 (9) :15~17

[7]夏之莲.外国教育发展史料选粹[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期望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篇9

一、目标设置难度“适宜”

学生学习目标的设置,目标难度无论是“过易”,还是“过难”,都达不到理想的激励效果。如果目标“过易”,唾手可得,学生就会对这一目标失出兴趣,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就难以得到充分调动,很容易出现被动参与的局面。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实践证明,挑战性问题的呈现,会使学生的认知产生不协调,即由原来的平衡状态变为不平衡,形成认知冲突。此时,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 学生的心理就会发生再获平衡的需要,浓烈的探知欲望便油然而生。如果目标“过难”,超过了师生共同努力的实现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难以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挫伤学习积极性。

每个人的能力都有所不同,因此在设定目标的时候,应该从自身条件出发,制定适合自己的目标。学习心理学上有一句话叫做“跳一跳,摘桃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目标就像长在树上的桃子,“跳起来正好够得着”应是目标设立的基本原则。

二、目标设置要明确

有的同学在制定目标时, 经常说“我要将英语成绩提高”、”我想好好练练音阶”、“我要提高阅读能力”,这样的目标太笼统、太不具体,很不科学。没有细化了的理想和具体化了的目标,永远只能是理想,就不容易实现,它越“远大”,落空的概率往往就越大,对学习没有帮助。如果你想把英语学好,那你就应该制定一个具体的目标,如“我每天在放学后背20个单词,听30分钟英语广播,要在一年之内看懂英语书报”。只有把目标定得具体,并按部就班地去做,目标才能够实现。因此在目标设定过程中,关键是将目标加以数量化和具体化,即使是无法数量化的目标,也要设法明确,用进度表、日程表来加以控制。

三、考虑目标的层次性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要有生活的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这就说明目标要有层次性。总目标,往往使学生感到“遥远”,应该将总目标分成若干个阶段性的小目标。一方面,小目标易于实现,从而提高学生的期望概率,另一方面,小目标便于通过信息反馈检查落实,从而实行有效的定向控制,可以防止我们在实现理想的路上见异思迁,防止今天想这个,明天又想那个,可以使人们把精力集中在这些小目标的实现上, 逐步将学生导向既定的总体目标,最终推动大目标的实现。理想越细,越能梦想成真,目标越小, 越能如愿以偿, 而无数细小理想和其体目标的实现,便成就了宏伟蓝图和辉煌大业。

四、目标承诺和学生参与

目标承诺是指,个体自觉地阻止目标的改变,下定决心努力实现既定目标的程度。目标承诺是决定绩效的一个关键因素。目标应为学生所接受,只有目标被学生接受了以后,才能转化为他的个人行为,目标才能起作用,否则再好的目标也只能是一纸空文。目标设置理论认为,“参与目标设置比被分配目标更能导致高的工作绩效”。传统上,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教师为他们设置的目标,而且这一目标是笼统的面向全体的,这一做法不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现代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九种不同的智能和特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和适合自己的学习类型与方法。”所以,教师只有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个性差异, 并且让学生积极参与个人学习目标的设置,才能设置出合理而适宜的学习目标,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激励水平。

五、处理好目标达成与奖励的关系

期望理论认为人们总是期望在达到预期成绩后, 能够得到适当的合理奖励,如奖金、晋升、提级、表扬等。如果没有相应的有效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来强化,时间一长,积极性就会消失。首先要摸清学生最想得到的奖励是什么? 因为学生最想得到的奖励是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师可以通过座谈和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的期望和他们最看重的奖励。我们给予学生的奖励应是学生最想得到而又能够实现的奖励, 其次应是个性化的奖励,反映不同个体的不同需要,还应是多样化的奖励, 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并重、内在报酬与外在报酬并重。由于精神奖励的低成本性,组织应更加注重精神奖励和内在报酬,更多地运用员工参与、上级表扬、荣誉称号等奖励方式,让他们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的需要。

为了实现班级管理目标,作为管理者,我们既要设法提高目标在学生心目中的效价, 又要设法提高学生对目标的期望值,并及时地给予各种奖励(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除此之外,还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有效的保证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从总体上提高实现目标的最大可能。

摘要:期望理论反映了人的行为积极性产生的内在机制,成为分析管理目标和管理措施对生产与工作积极性激发力量的有效工具。文章从目标设置难度“适宜”、目标设置要明确、考虑目标的层次性、目标承诺和学生参与、处理好目标实现与奖励的关系五个方面,探讨期望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浅谈服务营销中的顾客期望管理 篇10

一、顾客期望

顾客期望是指指顾客心目中服务应达到和可达到的水平, 是顾客评价服务的关键。

顾客期望依水平不同可以分为理想服务期望和适当服务期望两个极限, 其中, 理想服务期望水平是指顾客希望获得的服务绩效水平, 是顾客服务期望水平的上限, 当顾客感知服务质量达到或超过这一水平时, 顾客会很满意;适当服务期望水平是指顾客可接受的最低服务绩效水平, 是顾客服务期望水平的下限, 如果顾客感知服务质量低于这一水平, 顾客会不满意;当顾客感知服务质量介于两者之间时, 顾客承认并愿意接受服务绩效可能出现的差异, 这一区域被称为容忍区域, 该区域会因顾客、服务维度、初次服务还是服务补救等方面的的不同而发生扩大或缩小, 其中理想服务期望水平一般会由于经验的累积而逐渐上升, 适当服务期望水平则会由于环境的影响出现上下波动。

二、适度的顾客期望是企业实现服务营销目标的基础

(一) 顾客期望过低将会抑制顾客需求

期望反映了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某种期待和愿望, 顾客期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客户对企业满足其某种层次需要的能力水平高低的判断, 顾客期望过低, 意味着客户认为企业无法满足或不能有效满足自己的该种层次的需要顾客不指望从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中得到某些方面的满足, 也就不太可能产生向企业购买该种产品或服务的欲望和动机, 从而降低客户的需求水平。顾客期望过低还可能因顾客对产品和服务不抱期望而不经意, 缺乏对企业服务全面感知的动力, 忽视企业在服务接触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服务亮点, 从而降低客户的服务感知质量水平。

(二) 过高的顾客期望将降低顾客满意度

顾客满意度是顾客感知服务价值和顾客期望的比较, 当顾客感知到的服务价值达到或超过顾客期望时, 顾客就会有较高的满意度;反之, 顾客就会不满意。因此, 顾客满意度的高低与顾客感受到的服务水平成正相关, 和顾客期望的高低成负相关;顾客期望越高, 企业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更高的代价才能相应提高顾客感知服务价值, 使得顾客对企业的服务持满意态度;在顾客感知服务价值水平不变的情况下顾客期望越高, 顾客满意度就会越低, 所谓期望越大, 失望也越大。

因此, 只有适度的顾客服务期望水平才能既保证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吸引力, 又有助于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进而提高客户忠诚度, 实现企业服务营销目标。

三、影响顾客期望值的因素

(一) 顾客方面因素

1、客户和相关群体的消费体验。

客户以往的消费体验是顾客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印象的直接来源, 是顾客服务期望形成的最重要基础, 顾客总是希望获得的服务体验要越来越好, 所得到的服务感知价值越来越高, 顾客通常认为, 企业总是应该越做越好, 而不是越做越差;如果顾客感觉服务体验比以前差了, 客户就会认为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下降。由于口碑传播往往比其他信息来源有更高的可信度, 在产品和服务的消过程中费, 亲朋好友、喜爱的名人明星等相关群体的消费体验也会对顾客购买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关群体的评价信息也是顾客服务期望形成的重要依据。

2、客户的需要。

客户生理的、社会的、心理的和功能性等方面的需要是影响顾客理想服务期望水平形成的关键因素, 客户的需要层次越高, 顾客理想期望水平就越高。客户的期望还会受到接受服务的团体其他成员需要的影响, 会因为其他成员的派生期望而强化服务期望水平。如宴请重要客户对餐饮服务的期望就要比普通朋友聚会时的期望更高。

3、客户的感知与学习能力。

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感知能力和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也会影响顾客期望。客户的感知能力强, 感觉很细腻, 就会对许多细节方面抱很高期望;感知能力较弱, 则期望会仅限于主要方面。客户学习能力强, 则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产品及服务的使用, 对产品与服务的认识和理解会不断加深, 对产品和服务的期望也会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弱, 则对产品和服务的认知和理解程度有限, 对产品和服务的期望水平上升速度较慢。如客户在使用苹果手机时, 如果对苹果手机的功能掌握较快, 充分发挥手机的性能, 就会对新款苹果手机有较高的期望;如果感觉苹果手机和其他普通手机差不多, 苹果手机的特点无法体现, 则对新款苹果手机的期望也不会太高

(二) 企业方面的因素

1、企业的信息传播。

企业的广告及媒体选择、宣传材料、咨询服务等都会在顾客心中留下对于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印象, 基于此印象, 顾客会形成对企业信息传播所涉及服务内容的期望, 还会由此引发对未提及服务内容的联想和期望, 特别是企业作出的明示或暗示的承诺对顾客期望影响很大, 顾客会将企业的承诺作为服务期望水平的下限。过低的承诺会降低企业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 顾客在与企业的互动过程中也会逐渐意识到承诺低于实际水平, 并根据以往的经验来调整期望;过度的承诺或在描述将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时只表达最乐观的估计, 则会因承诺过高无法实现而导致客户不满意。

2、企业的消费环境。

企业的员工态度和员工的服务能力、企业的服务理念、店招、店标、灯光、氛围、空气、温度、空间布局和功能、标识、符号和人工指示牌等软硬环境条件也会对客户的心理产生暗示作用, 让顾客对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产生某种期待, 形成顾客期望。如顾客对高速公路行车速度的期望就会高于普通公路。

3、企业的定价策略。

顾客普遍存在“一分钱一分货”的心理, 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越高, 产品和服务就应该越好, 如果价格比较低, 顾客也就不抱什么希望, 认为产品和服务好不到哪里。如人们对收费较高的物业服务的期望就会高于收费较低的物业服务期望。

(三) 市场因素

1、技术水平。

顾客对于新技术总是会经历一个从抵制到接受的过程。在最初阶段, 由于对新技术的不了解等原因, 顾客普遍表现为抵触;而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 顾客逐渐适应和接受了该技术, 顾客期望也会随着对新技术的掌握而提高。

2、竞争者。

如果顾客有许多可供选择的产品和服务提供商, 他们的适当服务水平将会比那些没有选择余地或可选择范围较小的顾客更高。竞争者向顾客传递的商品和服务信息会使顾客形成对产品和服务的一般要求, 成为顾客对本企业产品和服务期望的参照物, 顾客会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的要求和对本企业的认识形成对本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适当服务期望。

四、顾客期望管理策略

(一) 全面深入地调研

明确顾客期望是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基础, 市场调研是了解顾客服务期望和感知水平的重要途径。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和能力采用问卷调查法、询问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全面收集影响顾客期望水平形成的各种信息资料, 通过定性调查方法获取顾客重视的服务特征和性质等顾客期望的内容, 通过定量调查方法了解顾客期望水平。

(二) 目标市场选择和顾客期望定位

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 根据企业的经营战略、产品和服务提供能力、各细分市场的需求特点分析、发展变化趋势、竞争优势等因素选定目标市场, 根据调研成果, 从可靠性、响应性、安全性、移情性、有效性等维度确定顾客适当服务期望及理想服务期望的内容与水平。

(三) 准确的信息传播

一方面要确保信息传播的协调统一。当今社会, 顾客可以通过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网站、电子邮件、博客、网络游戏、服务场景、服务接触交互活动等各种途径获取关于产品和服务的信息, 要使顾客形成对特定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准确认识, 就要加强各种传播渠道的信息整合, 在管理好内部营销传播的基础上, 整合外部营销传播和互动营销传播确保各方面传递给顾客的信息是一致的。

另一方面, 企业要向顾客准确地承诺最终能实现的服务内容和水平, 作出的承诺要确保能够实现。企业要依据确定的顾客适当服务期望及理想服务期望的内容与水平, 结合企业自身的服务提供能力和实际的服务水平准确地表述承诺, 确保所表述的承诺既具有竞争力又能兑现。

(四) 设计适当的服务环境

服务环境的设计和与顾客接触的员工表现共同树立了企业在顾客心中的形象。服务是无形的, 顾客往往会依据服务环境状况形成对服务质量的预计, 因此企业要依据顾客适当服务期望水平及理想服务期望水平定位, 从顾客角度设计声音、气味、颜色、温度、空气质量、灯光等周边环境, 空间布局和功能, 标识、符号、装饰风格和人工指示牌等服务环境。

(五) 匹配的产品和服务定价

根据不同的产品与服务的内容和水平确定不同的价格, 提供价值分级的服务, 向消费者发送关于顾客服务水平的参考信息, 引导顾客形成适当的服务期望水平。

(六) 稳定的服务水平

企业要树立强烈的顾客服务核心价值观, 打造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心, 要合理配置服务资源, 确保顾客感知服务绩效水平处于容忍区域并能稳定持续地上升, 尽量避免服务失误, 提高服务的可靠性。不宜轻易将有限的人、财、物等资源过多投入到某一次服务接触过程中以超越顾客理想服务水平, 除非企业有足够的潜力能持续超越。片面追求单次服务绩效的最大化将会使企业付出额外的成本和努力, 这既会增加企业的顾客服务成本, 顾客还会因某次超值体验而提升期望水平, 提高顾客满意的门槛, 使得今后令顾客满意的难度加大, 甚至还会因无法再次感知高服务绩效水平而使顾客的满意度下降。还要加强对员工服务态度、服务技能的持续培训, 不断提高员工服务水平。

(七) 及时的服务补救

由于服务的无形性、不可分割性、顾客参与性等特点, 在服务传递过程中, 容易受到天气等许多无法控制的因素的影响, 即使企业尽了最大努力, 服务失败还是不可避免, 企业如何妥善处理顾客抱怨以及如何解决问题将可能决定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也影响到顾客对企业的服务期望。企业应该欢迎和鼓励顾客投诉以确定服务接触中的关键时刻并识别不满意的顾客, 要给前台的员工充分授权以及时采取道歉、解释、紧急复原、补偿等补救行动, 建立一个允许顾客自己解决问题的系统也是企业对快速处理顾客抱怨的一种方式。

准确把握和管理顾客期望, 引导顾客形成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期望水平处于适当的区域, 既能保证企业有足够的吸引力, 又能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为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摘要:顾客期望顾客评估服务绩效的主观标准和参考点, 是评价服务质量的关键, 顾客期望的形成受到来自顾客、企业和市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深入调研、顾客期望定位等策略管理顾客服务期望, 能帮助企业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实现企业服务营销目标。

关键词:服务营销,顾客,期望,感知

参考文献

[1]克里斯托弗·洛夫洛克·约亨·沃茨等著范秀成主译.服务营销 (亚洲版·第2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2]瓦拉瑞尔·A·泽丝曼尔等著张金成等译.服务营销 (原书第5版)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3]陈祝平, 陆定光.服务营销管理[M].北京:电子械工业出版社, 2002

[4]李晓.服务营销[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有机锌的合成研究下一篇:选择阅读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