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高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

2024-04-23

论职高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精选11篇)

篇1:论职高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

论职高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

本文通过对“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的分析,并结合跨文化交际的具体内容来进一步阐释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如何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从而提高职高学生的语用能力,为学生以后在工作中正确运用好所学的专业英语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

作 者:王娟 作者单位:宁海县高级职业技术中心学校,浙江宁海315600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20)分类号:H3关键词:英语交际教学法 跨文化 必要性 内容 方法

篇2:论职高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

【摘 要】本文立足于职高英语教学现状,从跨文化教育视角出发,重点探讨跨文化策略在职高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旨在阐述优化教学策略对实现职高英语高效教学的推动作用。本文结合笔者实际教学经验,从三方面入手分析了跨文化策略在职高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期为职高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跨文化策略;职高英语;具体应用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职高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日益重要。但就当前职高英语教学现状来讲,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方式单一,重理论知识学习,轻应用能力培养的问题,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养成意识更是淡薄。作为职高英语教师,必须要积极采取跨文化策略来提高职高生英语交际能力,为实现职高生的综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挖掘跨文化文本资源,拓展师生知识视野

当前职高英语教材对西方国际的跨文化学习要求越来越高,在语言习得和知识输出方面更加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跨文化信息源,不仅能够有效拓展教师的知识视野,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为职高英语高效教学的实现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教材内容,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以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目的,不断优化教学结构,强化交际意识。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英语思维,培养学生敏锐的学习意识,而且能够升华英语知识的表达意蕴,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提高高职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他们可以围绕相关问题展开网络资源的搜索与整理,为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仅能够有效丰富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而且能够拓展他们的英语知识视野。

二、探寻文化表达运用过程,掌握英语运用技能

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在把握英语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展开自由交流,不仅可以充分彰显文化内涵,而且能培养学生多元文化思维。特别是要加强学生跨文化内涵语言表达技巧的指导,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跨文化知识内涵的基础上,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探寻文化表达运用过程,实际上就是语言知识的内化过程,因此教师要依托于教材,立足于学生实际需求,不断加强文化价值及内涵的挖掘,以进一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教师要结合跨文化的发展现状及特征,鼓励学生通过利用不同平台,通过有效渠道搜集相关资料,自行挖掘跨文化知识的内涵。长此以往,当学生自主意识和能力得到有效强化和提高后,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之中,进而激活他们的文化学习思维。

例如,a green hand是指刚刚接触某一领域的生手,I am a green hand in writing,学生若是在语言表达交际过程中掌握背后内涵,不仅可以深入理解其背后的价值意蕴,而且能够加深英语文化的认知感悟。

三、注重教学情境创设,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境如group、presentation和roleplay等,一方面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一方面让学生在参与角色扮演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在进行“shopping”主题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有关如何购物、如何砍价等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英语交流过程中语音、姿态、表情和动作等肢体表达技巧,并积极有效地组织学生参与到情境互动中。

为了创设逼真的英语交际情境,教师可以适时开辟第二课堂,以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英语短剧表演、英语沙龙、英语影视欣赏等活动,强化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通过几乎真实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让他们学会在文化交流中进行文化转换,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规范性、科学性和精准性。

四、利用中西文化对比,提高文化知识素养

客观来讲,在对比分析学习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掌握文化表达过程,及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化表达内涵。学生通过对比,不仅可以加深英语知识的深层理解,而且能够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教师通过对中西文化的对比分析,更能让学生在比较学习过程中提高跨文化知识素养。

例如,在授课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找出极具文化韵味的词汇和短语,并与对应的中文词汇和短语进行对比,分析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以“13”这个数字为例,在中文中“13”就是普通数词,但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基督教徒,却将其视为一个代表着不幸的数字。有关这一说法的由来,有多个版本,其中最为流行的当属以下版本。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之前,与门下弟子共进了一次晚餐,参加晚餐的第13个人是犹大,作为耶稣的弟子他为了30块银币,狠心出卖了耶稣,最终造成了耶稣之死,成为了叛徒。而当时晚餐举行的日子恰好是13号,而参加晚餐的人数也刚好为13人,“13”给耶稣带来了人生最大的困难。自此以后,“13”在西方文化中就被赋予了特殊含义,代表着不幸、背叛。

总而言之,在职高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积极采取跨文化策略来提高职高生英语交际能力,为实现职高生的综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既要挖掘跨文化文本资源,拓展师生知识视野,也要探寻文化表达运用过程,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运用技能,不仅要注重教学情境创设,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且要利用中西文化对比,提高文化知识素养。

【参考文献】

[1]付珊.高职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标准探究――以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5(11)

[2]周曼玲.浅谈高职高专大学英语课堂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12)

[3]李文昭.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

篇3:论职高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

关键词:跨文化策略,职高英语,具体应用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职高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日益重要。 但就当前职高英语教学现状来讲,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方式单一,重理论知识学习,轻应用能力培养的问题, 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养成意识更是淡薄。 作为职高英语教师, 必须要积极采取跨文化策略来提高职高生英语交际能力,为实现职高生的综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挖掘跨文化文本资源,拓展师生知识视野

当前职高英语教材对西方国际的跨文化学习要求越来越高, 在语言习得和知识输出方面更加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跨文化信息源,不仅能够有效拓展教师的知识视野,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为职高英语高效教学的实现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教材内容,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以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目的,不断优化教学结构,强化交际意识。 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英语思维, 培养学生敏锐的学习意识,而且能够升华英语知识的表达意蕴,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提高高职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他们可以围绕相关问题展开网络资源的搜索与整理,为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不仅能够有效丰富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 而且能够拓展他们的英语知识视野。

二、探寻文化表达运用过程,掌握英语运用技能

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在把握英语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展开自由交流,不仅可以充分彰显文化内涵,而且能培养学生多元文化思维。 特别是要加强学生跨文化内涵语言表达技巧的指导,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跨文化知识内涵的基础上,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探寻文化表达运用过程,实际上就是语言知识的内化过程,因此教师要依托于教材,立足于学生实际需求,不断加强文化价值及内涵的挖掘,以进一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 教师要结合跨文化的发展现状及特征,鼓励学生通过利用不同平台,通过有效渠道搜集相关资料,自行挖掘跨文化知识的内涵。 长此以往,当学生自主意识和能力得到有效强化和提高后,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之中,进而激活他们的文化学习思维。

例如,a green hand是指刚刚接触某一领域的生手,I am a green hand in writing, 学生若是在语言表达交际过程中掌握背后内涵,不仅可以深入理解其背后的价值意蕴,而且能够加深英语文化的认知感悟。

三、注重教学情境创设,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 通过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境如group、 presentation和roleplay等, 一方面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一方面让学生在参与角色扮演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例如,在进行“ shopping”主题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有关如何购物、如何砍价等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英语交流过程中语音、姿态、表情和动作等肢体表达技巧,并积极有效地组织学生参与到情境互动中。

为了创设逼真的英语交际情境,教师可以适时开辟第二课堂,以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英语短剧表演、英语沙龙、英语影视欣赏等活动,强化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 通过几乎真实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让他们学会在文化交流中进行文化转换,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规范性、科学性和精准性。

四、利用中西文化对比,提高文化知识素养

客观来讲,在对比分析学习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掌握文化表达过程,及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化表达内涵。 学生通过对比,不仅可以加深英语知识的深层理解,而且能够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 教师通过对中西文化的对比分析,更能让学生在比较学习过程中提高跨文化知识素养。

例如,在授课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找出极具文化韵味的词汇和短语, 并与对应的中文词汇和短语进行对比, 分析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 以“ 13”这个数字为例,在中文中 “ 13”就是普通数词,但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基督教徒,却将其视为一个代表着不幸的数字。 有关这一说法的由来,有多个版本,其中最为流行的当属以下版本。 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之前,与门下弟子共进了一次晚餐,参加晚餐的第13个人是犹大,作为耶稣的弟子他为了30块银币,狠心出卖了耶稣, 最终造成了耶稣之死,成为了叛徒。 而当时晚餐举行的日子恰好是13号,而参加晚餐的人数也刚好为13人,“ 13”给耶稣带来了人生最大的困难。 自此以后,“ 13”在西方文化中就被赋予了特殊含义,代表着不幸、背叛。

篇4:漫谈职高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关键词】职高英语;课堂教学;文化意识;文化渗透

语言是自人类出现就存在的,并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演变成今天这样一门系统性的文化科学。语言产生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文化。语言与它所在的地域环境、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说学习语言就必须要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职高英语教学中,也要注重文化意识的渗透。了解了英语中的文化内容,就能够更好地理解英语中的表达方式、语法结构、用语习惯等,有助于提升学生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一、注重细节、了解语言表达差异

细心的学生可能都已经发现,英语的表达习惯于汉语是有很大差异的。例如语法结构中汉语一般按“主谓宾定状”的顺序安排的,且无补语;而在英语中状语一般会置前、补语作用较大。又如英语中的“No,I am not.”按时汉语思维,翻译出来是“不,我不是”;实际上应该翻译成“是的,我不是”,重点突出对提问人的回答。正因为西方民族和我国民族在思维习惯、方式上的不同,所以导致在用语习惯、语法结构、语言表达方式上面出现异同。在职高英语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相关素材,引导学生们通过了解其文化的不同,而掌握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

二、了解背景、理解习俗习惯差异

中英两国由于地域位置、地理环境、气温气候等不同,所以许多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性、生活习惯等也有所差异。这也是学习英语时,必须注意的文化差异。在职高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西方文化,了解中西文化习俗习惯的差异。

例如教学《English Meals》这课时,就可以结合课文内容,了解英国饮食文化,与中国的饮食文化作对比,了解其中的差异。通过阅读课文,可以发现英国人的一日分为四餐:breakfast、lunch、afternoon tea、dinner。早餐以甜食、面包、牛奶为主,午餐为了节约时间,通常吃盒饭和快餐;下午茶是三明治、饼干等点心;而晚餐则是每日的主餐,以牛、羊、鸡、鸭肉为主菜。所以,英国人用餐习惯用刀叉盘。而中国的饮食文化与英国截然不同,中国人的习惯是“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中国人多以大米和面粉作为主食,所以用餐也习惯于用碗筷。又比如教学《School life》这课时,可以了解到英美国家的中学学校生活是什么样的。相比中国而言,他们的学校学习时间更短、学习课程的选择性也更加自由、校内学生可以自主参加的校园活动比较多,可以从中得到许多锻炼。这与英美国家的学校教育理念分不开的,他们提倡人性化、自主性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而在中国深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禁锢,在中学教育中,思想观念还相对比较保守。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学生们对中西文化的背景有了更多了解,对中西文化中的习俗习惯差异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三、结合生活、掌握节日文化差异

节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要体现,中国与英美国家的节日文化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职高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材中有关节日的课例,结合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对比了解英美国家的节日文化。也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节日,进行跨国文化渗透。通过教材与生活的巧妙结合,教师可以很自然地位学生们讲解有关节日的小故事、小知识、各国庆祝节日的不同方式等等。

比如在每年的12月25日是西方国家的重大节日圣诞节(Christmas),它就像中国的春节一样盛大、隆重。如恰逢在这一天上英语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圣诞节的知识。在西方国家,为了迎接圣诞节,家家都要用红、白、绿三种圣诞色来装饰,点亮圣诞树(Christmas tree),挂满各种圣诞礼物(Christmas gift)等等。而在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有什么特点?是怎么过节的?学生们都会想到四处张灯结彩、挂大红灯笼、放鞭炮、包饺子、煮汤圆、吃团圆饭、穿新衣服等等,全国各地一片祥和喜庆的气氛。这与东西方传统历史、宗教文化背景相关。通过这样的对比学习,学生们既能够体会到西方节日文化,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组织学生做一个有关圣诞节的模拟游戏,让一个学生扮演“圣诞老人”,给“孩子们”派发礼物。过程中,“圣诞老人”与“孩子们”必须用英语口语交流。这样不仅吸引了学生们的眼球,活跃了课堂气氛,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还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体验到西方文化的乐趣,感受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将语言与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

综上所述,可见渗透文化意识和了解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是必不可少,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有效方式。在职高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和生活中的素材,加以衔接利用,从而渗透文化意识的教学。学生们只有将语言和文化联系起来,才能更加透彻地掌握这门语言的特点、规律和技巧,才能跨越文化的门槛,理解外语与母语间的差异;同样只有树立了文化意识,才能更好地学习和发展语言的听说读写、交际运用等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管林燕.职高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渗透[J].《读写算》,2012年第9期.

[2]欧阳玲珑.对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文化导入的思考[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2年第2期.

篇5:论职高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

乡土文化是富有地域特色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态文化的总和的一种意识形态。乡土文化富有民族智慧和民族情感,又兼有人文性、知识性和伦理性。职高的政治教育不是凭空而生,而是与乡土文化背景紧密相联系。上虞乡土文化有自己的特色,也造就富有上虞特色的政治教学方式的产生。教学新大纲中指出“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上虞乡土文化与政治的课堂教学结合正符合这一人文性教育的要求。本文通过上虞乡土文化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和在职高政治教学中运用上虞乡土文化等两方面阐述。教师加强指导性教学和体验式、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式的探索。通过教学中的乡土文化熏染,激发学生对家乡上虞的热爱,唤起国家的政治自豪感,培养建设上虞的接班人。

一、上虞乡土文化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一)对上虞传统文化再继承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支柱,同时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虞人的尧、舜是中华孝德文化的伟大创始人,舜亲自倡导家庭中应遵循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孝德,自古孝德文化源远流长。这些丰富的人文资源,如果课程教学能开发和利用,不仅有利于上虞文化知识的传承,也将有利于形成学校教育特色,师生在感受上虞文化这个过程中,能重新发现先辈的智慧和品格,加深上虞传统文化、乡土的亲和感。

家乡是我们生命的发源和发展的发源地,学生了解关于自己家乡上虞乡土文化的同时,有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政治素养。在学习中重温上虞乡土文化,继承和发展上虞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争取塑造学生正确世界观和传承发扬传统乡土文化的双赢。

(二)上虞教育现状的需要

现阶段,大多数职高学生是由中学毕业后进入职业高中,这部分学生往往是双差生,又处于叛逆期。政治课堂教学如果单一地依赖于教材,忽略乡土文化,偏离生活实际,部分学生久而久之会有厌学、叛逆情绪。对于双差生的教育,政治是有很强的思想性、人文性的科目。在教学中教师应将上虞乡土文化的特色,孝德文化渗透到政治教育中。舜“二十闻孝,三十被举于尧后,为唐尧所用。”上虞人民为纪念他的孝行与功德把他曾回乡隐居的地方称为“隐里”、“百官”。“孝女曹娥”的事迹感动人们,命名上虞的曹娥江以此纪念她。这些都是上虞传统文化忠义两全的人物,他们自身就有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能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让学生带有上虞文化中“灵气”与“地气”,对家乡产生的热爱之情和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成长。

(三)塑造学生世界观、提高实践能力的契机

职高学生生活在“德孝“的文化之乡,教师可通过上虞乡土文化和政治课堂教学的结合,利用上虞乡土对学生“近、熟、亲”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自身周围的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学生通过政治课堂教学对家乡的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了解,培养关注家乡、周围社会环境和现实生活的习惯,进一步达到爱家乡、爱祖国等政治教学目标。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开展组织学生参观文化景点、采风,加强学校、学生和社会环境的接触,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社会服务单位广泛学习。开设活动的成员还根据自身所承担的研究任务,深入民间采风,收集史料、民间传说、民俗风情、图片影像等资料,培养学生自主搜集、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这些实践经验都是学生在书本、教材中的理论获取不到的。

二、在职高政治教学中运用乡土文化

邓小平同志曾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应积极主导者,将富有上虞文化导入政治教学中,培养热爱上虞文化,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人。

(一)贴近生活的课堂教学

乡土文化具有人文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在平时的政治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家乡文化引入到政治课堂教学中,课堂将更富有亲切感和趣味性。在传授政治知识和素养的同时,有意识地、有目的和乡土文化联系起来,让学生自觉参与教学活动中,形成对上虞乡土文化传统积极的认同感。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和好奇心往往是求知欲的开始。在课堂教学前教师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从学生熟悉的古迹来历或古老歌谣讲起,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对政治和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还可以开展课堂小活动,如讲述上虞的的轶事、古迹,或者让学生唱一首上虞民歌等等,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又使学生在快乐中了解的乡土文化,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政治素养。

(二)开展乡土文化课外活动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人们也慢慢认识到课外活动是文化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活动。教师引领学生去探究、发现乡土文化的精华,既符合新课标的精神,又是对构建开放性政治课堂教学和开放式课堂的教学方式探索。职业高中的学生在青春期,他们精力充沛对外界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喜欢走出校园的这种方式的政治课。学生在对乡土文化探索中开阔视野,感受到了自然和谐,激发对家乡的热爱,更加自觉继承和弘扬家乡上虞文化。

“中国孝德文化之乡”落户上虞,通过这个上虞文化发扬光大的契机,教师可以行动带动学生用自身行动行忠孝。上虞民间有“家有不孝,囡难嫁,媳难讨”的说法,不孝的子孙难以在上虞立足,教师鼓励学生践行孝道为父母做一些力所

能及的事,多和父母长辈谈心。上虞有许多民间修建的庙宇、亭、桥、路、堂、碑、匾记录着无数可歌可泣普通百姓的孝德人物故事。了解“孝德”的历史传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上虞游历、探访这些古迹,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获得课堂和书本外的生活知识或采访调查乡土自然生态环境。让同学们亲身感悟和体验乡土文化的兴衰,写出自己心得体会。

此外,在课外活动结束后,由班级精心收集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制作手抄报、歌舞表演、调查结论分析、演讲等方式来分享和交流自己对家乡历史、文化、政治的认识。当然,开展课外文化探究活动不仅讲究活动的开放性,也要以当地的环境条件为参考,以实际的客观现实为前提,从学生的需要、兴趣出发,从物质文化条件出发,在活动中突出乡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三)研究上虞的特色文化

北大教授钱理群呼吁“认识你的脚下的土地”,在认识家乡、爱家乡的情感中升华对一个国家的热爱,爱家、爱家乡、爱祖国。上虞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孝德”文化。自虞舜以来,孝德文化代代相传,孝贤人物群星璀璨。度尚弟子邯郸淳所作的《孝女曹娥碑记》,成为上虞乃至中国孝德文化史上的千古美文,民间流传“一帝三娥”故事在海内外美誉度都很高。激发学生对家乡历史文化的探究心,引导学生研究上虞历史和文化。上虞的历史名人身上有着几千年来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这些伟人贤圣的优秀品质对他们的教育影响也很大。上虞的“族谱”就很有研究意义,上虞乡村几乎村村有祠堂,家家有祖谱。学生在研究家乡“族谱”更能切身体会到人类的起源及人类在传承中文化、精神在历史中的厚重感,油然产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研究上虞文化乡土教育资源的活动,结合学校特色教育的政治校本导学手册。不仅拓宽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注重能激发学生对乡土人文的热爱,了解家乡的大自然和历史,还使学生培养上虞乡土的亲近感和自豪感,联系当今上虞的政治经济感受时代变迁,从而能领悟到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无形中加强自我的道德政治素养。

(四)多手段多角度展现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也不是单一的历史,而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包括家乡的地理地形、风俗节日、生产生活经验。教育学家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的信息无疑是最主要和最常见的方式。我们就生活在上虞乡土文化中,学生最为熟悉的也是上虞,从学生熟悉的上虞社会环境谈政治理论知识,学生更为容易接受,学到的知识很好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现阶段,上虞地区的教学设备水平普遍有多媒体平台,特别是电子教材和多媒体影像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平台采用音、影、画全方位的展现,拉近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为上虞文化的学习和教学提供很多便利。多媒体平台可以带学生感受远古上虞文化的发源,拉进时空的距离,直观形象的课堂教学会更大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课堂的注意力。教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和资源丰富的优势,多角度多层次展现多元的上虞乡土文化风情,打破政治课堂教学沉闷、死板的理论的课堂气氛,创造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参

与课堂中来,了解家乡、国家的政治文化动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总而言之,教师尽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多媒体的课堂展现多彩的乡土文化,分享上虞、社会、国家的最新讯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独立思考能力、热爱上虞乡土文化的人。

所谓“文史不分家”,其实每个学科都是紧密相连的,上虞乡土文化与政治课堂教学也是同理。上虞特色的乡土文化是上虞人民聪明才智的灵魂和结晶,上虞民间“乡土大世界”为政治课堂教学提供新鲜和活力。因此,作为职高的教师更应长远地立足乡土文化的政治教学实践中,是德育的形象化,克服空洞的理论传授,带领学生走出教材、校园,走进家乡、社会大课堂,探索新型适合学生的课堂模式和理念。

参考文献

篇6:加强职高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大厂职教中心 张秋宏

【摘 要】教改中语文教学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语文教学中审美意识的渗透往往被人忽略。而这恰好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关键词】语文;审美教育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语文教学受到了社会上诸多的指责,每当学生在社会中出现一些不良情况,诸如学生越来越自私、自利、不爱护公物、沉迷于网络游戏、高消费、缺乏对世界的人文关怀,缺乏诚信友爱,心理素质不好,心灵有些扭曲等等。这时,人们就将矛头指向教育,尤其是指向语文教学。一时间,人们高喊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口号,对语文教育提出全方面的改革。语文老师也是无奈之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一直处于被批评的角色。

新课改对语文课程的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这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意识虽然在教学中进行了渗透,但是往往没有被作为一个教学重点引起人们的重视。而审美教育恰恰是素质教育的向更高发展的结果。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审美教育具有多方面的育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必须加强职高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这是有重要原因的。

一、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历史传统

审美教育有着它优久的历史,早在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重视审美教育。如我国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孔子便十分重视对于“诗”“乐”的学习。“乐”实质上就是审美教育。孔子把“乐”同规范社会政治制度及伦理观念的“礼”相提并论,并且共同置于学校教育科目“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前列。他认为礼可以安上治民,乐可以移风异俗,要治理好一个国家“礼”“乐”是相辅相成,不可缺少的。他还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并由此提出“不学诗,无以言”。可见,孔子已自觉地把美育列为他所开创的学校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四运动前后,我国着名学者王国维,蔡元培等也曾积极传播西方美育思想。19,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完全之人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蔡元培则不仅在理论上对美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讨,而且还积极付诸实践。19当他出任民国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时,就着手教育改革,把美育规定为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此外他还创办音乐、美术的专门学校,开设美学课程,聘请教师,甚至亲自授课等。19,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时,又在当时新形势的推动下,响亮地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鲜明地显现了他的美育思想的民主主义色彩。

现如今,实现审美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努力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体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审美教育是语文课程的性质所决定的

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语文标准》把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义为工具性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教育目的决定于人性,人性是永恒不变的,教育目的也是永恒不变的。教学中提倡人文性,就是呼唤“人的回归”和“以人为本”,所以既要崇尚科学,又要弘扬人文,使人们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浑然一体、相互促进,使人与社会都能得到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我们倡导人文性,在课堂上,就是要教给学生一个优秀的人所具有的各种优秀的品质。让学生拥有诚信、怜悯、知道做人的道理、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有健全的人格、乐观、上进、宽容、倡导合作、懂得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这些正确的观念和思想。而这些观念和思想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明辨美丑,分清是非,学会审美。这就是审美教育。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所以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定为教学目的之一。因此,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进行美学知识的渗透,就是中学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任务。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自觉地通过对教材中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的分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他们去发现美、感知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和美学素养,以造就具有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个性、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的一代新人。现行语文教材中,适于对学生进行审美熏陶的课文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调动学生丰富的内在情感,使他们去真切地感知课文美的所在,就能激发他们的审美愉悦。

当然这些审美教育不仅仅需要我们在课堂上传授,更要身体力行,要知道,这种优秀的品格是需要熏陶的,一个有良好道德情操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一个学生,如果他从老师那仅仅学来知识,那他是可怜的。反之,一个老师,仅仅教给学生知识,那么他是悲哀的。一个优秀的老师,教给学生在知识和人格方面的比重都是一样的。

三、审美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把美育引入学校教育,以陶冶情操为目的,培养青少年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优美的感情,丰富的文化知识修养,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

美育与德育、智育并不矛盾,德育不是说教,智育不是灌输,它们同样也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和其它艺术一样需要情感的交流和融洽的师生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美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没有美育,人生就会失去一半的美好意义,把美育的.原则贯彻到中学语文教学中去,把死板的记忆化为主动的想象,把频频的说教变成吸引人,鼓舞人和令人心悦诚服的形象,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四、审美教育是由职高的特点所决定的

未来的社会是信息化和艺术化的社会。人的创造力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是具有一定艺术气质的、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科学、高尚的审美能力将成为现代人才的必备素质。

传统教育只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艺术素质的培养,因而限制了人的创造潜能的发挥,这一弊端是必须革除的。因此,注重审美教育,加强科学素质与艺术素质的融合,开发创造潜能,已成为时代的呼唤职高的学生许多是直接面向社会和企业的,现在许多企业都非常重视企业文化和团队精神,这是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职教语文教学必须把教学目标定位在适应企业需要的实用人才上,突出实用性、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增强学生适应企业岗位竞争能力,方可拓展职业教育生存空间,振兴职教事业,服务经济发展。

篇7:论职高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

1创设相似交际情境,让学生有感而发领略跨文化

利用开放化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使用英语,能便于他们在实践体验中获得认知,更利于他们在仔细体味中更好主动领略。以情境交际来丰富学习内容和活跃氛围,能使得学生的思维感知更加开放和多彩,给他们提供更为直观的感悟体验。围绕课程教学内容,突出情境的相似性和丰富化,让学生在鲜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和探索,能使得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学习接受向主动学习转化,有效增强他们理解能力。借助现代化设备资源,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帮助他们主动拓展,让学生按照角色特点和特定的文化交际环境主动尝试和积极交流,便于深入了解文化思维发展内涵,能在拓宽他们认知思维的基础上,更利于他们积极参与课程教学,激活学习激情。利用CCTV的EnglishNews播放一个星期以来的国际国内大事,引导学生从异国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等方面去查阅相关资料,鼓励他们就与文化相关的背景素材主动尝试运用,以此来引导学生在深入领会文化背景的基础上,能主动表达运用。情景化的模式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参与课堂,能使得学生不再局限于文本素材,将静态化的资源转化为动态展现。在凤凰职教英语系列的`教学中,围绕英语国家的民情风俗和风土人情创设的系列教学素材,紧扣英美国家文化发展,融入现代化生活元素,特别在体现西方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前提下,更多体现主动逻辑思维的跳跃性和黑色幽默感。针对这样的实际,不妨多以情境角色扮演的形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语言学习感知进行综合性运用,以此来增强理解和灵活运用英语。

2结合素材渗透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

运用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有效渗透和拓展,能使得学生在获得更多感知体验的基础上,接受到熏陶。通过教材的学习延伸,学生开阔了眼界,更能在主动尝试和运用中提升英语素养。利用教材中的文化元素进行有机融合和渗透,更利于学生从中形成有效的感知体验。在课堂教学中,对表达交际方面的素材,可围绕西方人的问候表达、交谈礼仪、举止言行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灵活运用。对中西方异域文化表达不同,有针对性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比较,帮助他们强化识记。特别在设计问候和致谢上,一定要注意中西方不同。中国人对别人的称赞往往是带有谦虚,总认为自身还需要改进,而西方人则相反,对别人的褒扬则是表示感谢。此外,应充分了解西方人在尊重隐私方面的习俗,要求学生不可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等个人隐私。通过这样的情形来优化教学,学生不再从单纯的被动识记中获得记忆,而是从有效的深入学习中更好主动掌握。按照课堂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优化协调,可尝试运用角色扮演(role-play)、小组讨论(groupdiscussion)、同伴合作(pair-work)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合作尝试,以此来增强理解感知。

3巧借多方资源活用,引导学生留心跨文化传承发展

文化具有发展性,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文明不断发展,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多方资源学习中主动探索和搜集,更能使得学生获得全面的感知和深刻体验。多方资源的运用,更利于学生体味其中的内涵意义。教师在教学中,更重视自身跨文化知识积累,能使得学生在带着好奇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发现更多的精彩,能使得学生在传承的过程中主动灵活运用。在实践中,从学生感兴趣的社会话题入手,注重从相应的文化素材中找出相关事例,增强他们整体理解感知。灵活运用互联网、电子读物、报刊杂志等,引导学生从相关的素材中搜集有关文化学习内容,帮助他们在主动尝试和实践运用中获得全面感知,提高英语学习能力。同时,建议学生就自身搜集的文化素材予以比较,让他们在深入鉴别中了解西方文化的价值理念,有效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在资源运用中,多建议学生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制作相关的文本素材课件,引导他们在主动搜集和积极探索的过程中加深理解。通过多元化资源展现跨文化内容,能赋予文化更多生动活泼的意境与内涵,能使得学生在灵活运用的过程中提高综合运用的地道性和准确率。这些资源运用能更好激活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运用的激情,帮助他们在大胆探索的过程中增强感知体验。

4创设文化情景活动,使学生真切感受跨文化魅力

在活动中呈现文化,让学生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主动融入交流,帮助他们在发现文化使用规则的基础上,更好调整学习思维方法。情景活动创设,不仅使得学生在真实的英语交际环境中主动学习使用英语,还能够使得学生在主动尝试运用的过程中拓宽视野、丰富思维,增强学习内在动力。多依据课程教学内容,找出富含文化元素、学生自由表达的交际场景,让学生带着新鲜感主动参与互动。利用校园资源,为学生提供交际舞会、英语沙龙、青春派对等富有时代性和开放性的文化活动,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互动交流,转变学习思维感知。教师多指导学生根据跨文化的特色,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感知主动尝试表达交流,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英语表达灵活性和地道性。在此基础上,可要求学生运用辩证思维,就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及呈现的伦理价值观、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在对比辨析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丰富知识底蕴和文化运用内涵。如上所言,突出职高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能使得学生在主动了解和深入感知的基础上,更好发现英语的内涵及魅力所在。英语融入文化教学,更能使得学生在灵活运用和主动实践中获得深度体验,提高语言综合运用水平。

篇8:论职高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

关键词:三维目标,职高英语,英语综合能力

一、前言

随着新课改推行的不断深入, 职高英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无法满足改革需求, 其自身的发展迎来了非常大的挑战。对职高英语进行进一步的改革, 对于推动职高英语教学水平将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本研究就探讨三维目标在职高英语教学实施的具体效果, 以期能够真正落实三维目标, 推动我国职高英语的发展。

二、三维目标解析

1. 概念

所谓三维目标, 就是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和价值观三个主要目标在内的新型教育目标。三维目标的产生, 是教育不断发展和改革不断深入的必然结果, 也是推动教育发展的一个有效措施。三维目标的这三个具体目标, 具体指的是要求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 除了要保证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到新知识心能力之外, 还需要学会学习新知识和应用新知识的方法。另外, 还需要在达到这两个基本目标的基础上, 树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 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感情升华, 实现知识和情感的统一。

2. 目标设计模式

目前, 职高英语教学的三维目标设计模式主要有整合模式、行为目标取向模式以及学生生成性模式3种。所谓的整合模式, 就是教师课前没有设计一个完整详细的目标, 而是在实际教学中根据课程要求和实际教学情况, 制定出相对应的目标, 然后将这些目标整合起来就是所谓的整合模式;行为目标取向模式恰恰与整合模式相反, 它是教师在课前就设计好的细化目标, 然后教师根据这些细化目标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模式; 学生生成模式指的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设定教学方法的模式, 属于一种突发目标, 相对于行为目标模式而言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但是由于实际不定因素较多, 这种模式所取得的效果, 刚开始均没有行为目标模式好。

3. 目标设计原则

三维目标实施的根本目的, 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使其在获取更多知识的同时, 提高其知识应用能力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是绝对的主体。所以, 在进行目标设计时, 必须要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而由于三维目标还注重培养学生了解过程和学习方法能力, 但若在比较传统和规矩的氛围下开始教学, 那么学生势必难以很好地掌握这些学习方法, 所以还应该坚持开放性设计原则。另外, 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应用于实践, 在实践中才能够验证知识的真伪, 所以进行目标设计时还需要坚持实践性原则。

三、三维目标在职高英语教学的实施

1. 选择更加合适学生的学习材料

一直以来, 教科书均是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取新知识的主要资源, 不同的教材其侧重点各有不同, 每一种教材均尤其各自的优缺点, 而若能够根据教学实际选择更加适合学生的教材, 那么整个教学过程将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 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英语》, 第一、第二册很多学习内容均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非常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英语》教材中的Unit 2 weather, 就是主讲weather alert ( 天气警报) 、heavy ( 浓雾) 、drought ( 干旱) 、lightning ( 闪电) 、sand storm ( 沙暴) 等多种日常生活中, 我们会经常接触到或者看到的浓雾、闪电雷鸣的, 能够激发学生共鸣, 且还能够在极大学生兴趣的同时加强其对新知识的记忆。又如, Unit3 In the cities , 通过详细讲解城市的情况, 能够让学生在回忆其城市生活的同时, 学习到更多在城市生活需要使用到的英语用语。比如, The hotel ( 旅馆) 、restaurant ( 饭店) 、The cinema ( 电影院) 、The game is city ( 游戏城) 、park ( 公园) 、The zoo ( 动物园) 等。这种贴切学生生活的英语教材, 能够使学生在更加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到新知识, 且由于是贴近生活, 因此更加能够容易记住, 其实际使用的机会也比较多。

2. 选用不同以往的教学方法

英语对于我国大多数学生来说是第二、甚至是第三语言, 而多年教学经验表明, 第二语言教学时应该与第一语言教学有一定区别, 即应该多加使用创设情景的方式。也就是在英语课堂中创造一个自然的情景, 要求学生进入情景中表演, 表演过程需要使用英语去表达。比如, 在教授《英语》Unit 2 weather时, 可以将讲台架设成为一个天气预报台, 用画画画出天气种类或者直接无实物表演的方式, 让学生扮演天气讲解员, 要求用英语进行表达。比如, 常用到的句子有“Today is sunny or cloudy?”“Today haveheavy rain or heavy rain, you go out remember to bring an umbrella”“On a rainyday a cold,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keep warm. ”在不断表达过程中, 能将学生学过的单词和句子诱发出来, 提高学生记忆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实现学有所用。另外, 为了能够在第一时间就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兴趣, 更好地开展英语教学, 在开课时可以播放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或者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等。比如, Unit 3 In the cities, 则可以找一些著名城市的图片, 如长城、故宫、杭州西湖、云南丽江、西藏布达拉宫等, 首先吸引学生注意力。而若在学习与音乐有关的单元时, 则可以播放一些比较流行的英文歌曲。比如, 《someone like you》《Let Me Breathe - Danielle Diiorio》等, 让学生在领略优美英文歌曲的同时感受到更多不同的文化内涵, 实现内外兼修目的。

3. 理论和情感兼行, 树立学生的正确价值观

英语课程与语文、数学以及地理等其他课程之间存在较大的不同, 相对于这些基础课程涉及的内容, 大多均是本国的知识而言, 英语课程需要涉及到外国基础知识和价值理念。其中, 很多价值观与我们的价值观存在较大的差异, 文化习俗也各不相同。比如, 外国人很盛大的一个节日是Halloween ( 万圣节) 和Christmas ( 圣诞节) , 而我们最重要的节日是春节、中秋节、端午节, 等等; 外国青年18岁以后父母不再负责为其提供生活费, 而国内青年有些甚至到老都需要父母养; 外国人追求的是一种个性自由的教学模式, 而国内教学大多是按照框架进行教学。在外国课堂上, 如美国课堂上, 学生可以指导老师, 且课堂并不强制要求课桌椅等要整齐摆放, 而国内的课桌椅必须要整齐摆放, 大多数情况下, 学生必须要充分听从教师。这些差异是文化差异的鲜明体现, 外国很多价值观都值得我们学习。但是, 毕竟我们有自己的文化, 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 英文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时, 应该正确指导学生的价值观, 并学会利用将国外一些处理事情的方法与国内学生特点相结合后进行教学, 使学生在了解外国不同价值观的同时, 能够树立属于自己的正确的价值观。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职高英语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通过采用改变教学方法、选择合适教学内容以及理论与情感兼行的方法, 能够使职高英语的三维目标更好实现, 从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真正学到英语知识。

参考文献

[1]杨慧.三维目标下创设有效的初中英语课堂[J].科技信息, 2009, 3 (33) :141-143.

[2]殷小霞.谈三维目标在职高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实施[J].科技传播, 2010, 9 (03) :96-98.

篇9:浅论职高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 职高语文 素质教育 教学方法

近年来,从国家一直到普通百姓都在提倡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要求教育与现实相结合。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尤其是职高语文教学也面临转轨的问题,这是职高语文教育教学中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职高语文是职高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也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学生语文素质直接制约其他学科的学习,搞好职高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应该是职高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之基本。但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基础教育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些难尽如人意之处,其结果突出表现在职高生中。由于许多职高学生是在基础教育中的失败者,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基础教育中的弊病。有些职高生学了八九年的语文,竟写不出一笔规范的汉字,做不出几篇像样的作文,说起话来言不由衷,辞难达意。

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尤其是职高语文教学必须从应试教育的怪圈里解放出来,必须注重和突出素质教育,尽力扩展学生的知识,努力让他们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更新观念,继承创新

要顺利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必须更新观念。但就现今职高语文教师来说,无论年长的还是年轻的,在校期间接受的是应试教育,走出校门所实践的还是应试教育,在教师整个受教育和从事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一些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对他们的影响很大。虽然近些年来一些旧的教育思想受到了现代教育理论的批评,也受到了当今教育改革大潮的冲击,但它们仍在困扰着许多教师,不仅禁锢了教师的思维方式,探索了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而且导致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利于学生发展的错误做法。一些职高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而是一味地与普高教育并列,脱离实际。与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追求的是一种更高层次、高质量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片面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工作等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和个性特长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这对职高学生来说是更适合他们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因材施教,科学评价

在更新观念、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还要依赖于教学。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我们应大力推广以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为突破口的教学改革。教学中增加单位时间的信息量,提倡教学媒体的多元化,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变训练式为开发式,特别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研究。教师应努力做到在教学中对不同的学生施加不同的影响,并针对学生间的差异开展多侧面、多层次的引导,发展不同类型学生丰富的个性,满足不同类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如,进行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分层次教学。其特点是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能力,将一班学生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层次,然后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辅导和考核,因材施教,分层达标,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职高教学中,这一点已逐渐实施,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从开学开始,就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不同目标,分成就业班和升学班,进行分层教学,使得学生根据自身条件,朝着不同的目标奋斗。

三、加强修养,提高素质

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良好的教师素质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可靠保证。语文教师首先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高度的政治思想觉悟,这是教师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质。教师的道德、情操、气质、言行随时随地影响着学生,同时也随时随地接受孩子们的检验与评价。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必须学做真人,真正热爱自己的事业,并以自身形象影响和教育学生,成为学生的楷模。其次,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质量观,热爱学生。教师不是“教书匠”,而是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工程师,是辛勤的园丁,所以,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正确处理德育和智育的关系,不顾此失彼。这样,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担。此外,如严谨的治学态度,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较强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较强的审美能力、语言表达和书写能力,以及一定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身体素质等,也是教师应该具备的。

篇10:论职高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

是影视教育管理中的核心与重点目前,我国的高校影视教育还未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更没有形成体系化的教育模式。目前,西方影视教育中普遍采用的影视制作和文本分析的方法,以及近年来的“核心概念”教学法都比较成熟,在教材编写、教学辅助等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而在影视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发展实践基础上,我们还需对影视教育的目标、手段和教学效果评估等问题展开系统研究,如研究我国影视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取向,明确我国影视教育的核心,制定相应的教育大纲和实施手段等,这在目前非常重要。

在此基础上,影视艺术教育应当体现教学方式生动鲜活、课堂设计凸显实践特色,以人为本并改变“灌输式”的授课方式,这应该是当前影视教育管理的核心与重点。而注重培养学生欣赏能力与实践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倡多学科的融合交流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老师、同学的互动正是影视教育管理中人本价值的重要体现。而精心设置课堂教学项目,让学生自己完成指定项目,如编辑、主持一期节目,完成一个短剧表演等,实现知识的“实践转化”并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差异教学、个性教学,为每个学生设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加发挥特长、发展个性,必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影视教育因其具有综合性,在一部影视作品中可以通过音乐、语言、摄影、服装、民俗多种艺术语言表现某种文化特点。如《可可西里》《红河谷》《尘埃落定》等反映藏区题材的影视作品,我们在观赏时能明显感受到藏文化的魅力。而在影视教育过程中,通过影视作品的内容、师生活动、教育氛围等体现出来的有关文化的各种信息,多方面提高了人文素养,其特点恰恰在于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人的需求和保障、人的情感和意志等价值性内容。因此,在影视教育过程中,既体现了文化价值,又获得人文素养的滋养,而其中体现的人本价值更是令人深思。

人本主义的教育,要求教育者首先把学生当“人”看待,而不是当成学习的“机器”看待。大学时代是人一生中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充满激情,满怀梦想,而影视恰恰是人生之梦的最佳展示形式。很多大学生会从影视中去了解和学习谈情说爱,对待人生,把影视明星当作自己崇拜的偶像。如青年演员佟大为因主演青春偶像剧《奋斗》而一举成名,受到许多大学生的青睐与追捧,他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了高度关注。从类似的事件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影视文化对大学生的强烈冲击与影响。而影视教育中以人为本,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审美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换句话说,教育者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思想、个人动态等,只有这样,影视教育才有基本的出发点。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1932年蔡元培成立了中国教育电影协会,自任主席。他号召“中国要有世界一流的电影教育”。而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影视已逐渐成为年青一代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多维度和多元化的影像表达方法也为各专业学生开拓了新的视野,提供了获取知识、启迪智慧的多重渠道。而如今的影视教育,更要取大影视、大教育的观念:除了“影视艺术”外,还包括“影视传播理论”“影视文化”“影视经济”“影视高新技术”等多方面的内容。另外,加快影视教育国际化的步伐,以争取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方面有所突破,使高校影视教育的办学水平和国际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笔者相信,中国影视教育的未来必将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1] 章柏青,贾磊磊.当代电影发展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55-58.

[2] 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

篇11:论职高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

郭 萌1,崔 林2(1.西安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54;2.西安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54)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背景。中国传统文化在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塑造理想人格、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完善道德修养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极大启示,值得借鉴。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如何为人处世的丰富哲理,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教导大学生如何做人、怎样做事,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如何借鉴、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中的思想教育资源,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主要课题之一。1 中国传统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背景

人是文化的人,任何人的成长和发展都无法摆脱某种文化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是建构在人的基础上的以解决人的思想、立场、观点为核心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因而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之间有着紧 密的联系。一方面,文化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管是对人的心理机制的生成,还是对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形成,文化都具有特殊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必须也必然要发挥一定的文化功能,即通过人的精神和文化的机制对人的思想、行为、生活产生影响。现代大学教育是在传统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它必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大学教育现代化 的过程,就是对传统文化重新评价和批判继承的过 程[1]。在长期的历史积淀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以

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形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制约社会历史发展、影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生活在这种背景之下的大学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接受者,其思想意识无时无刻不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深受它所赖以存在和展开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制约,与更为宽广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相联系[2]。任何事物都具有二重性,中国传统文化既有民主性精华,也有封建性糟粕[3]。因此,我们应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挖掘其中关于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人格修养的精华,创造出依托传统,立足现实,古今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2 中国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竭的源泉

1)培养为国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永恒的主题。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坎坷而巍然屹立于当今世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历来就有一种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重视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利益,强调为祖国而献身的精神。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充分体现千百年来中华儿女忧国、忧民责任感的名句早已被广泛传诵,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更是深入人心、代代相传。爱国主义精神缔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道德风貌,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4]。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教育他们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维护祖国尊严和人民利益的高度责任感,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把个人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奋发图强、刻苦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2)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理想着眼于理想人格的塑造,为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提供了深刻的启迪。古人向来推崇人格道德的价值,把道德理想看得比人的生命更为重要。例如,孔子就主张“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古代先哲并不反对追求物质利益,但是认为道德人格的价值远在物质利益价值之上,反对为了物质利益而牺牲道德人格。在“义利”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先义后利”、“义以为上”,认为见到利益应该先想到是否符合道义,合乎道义的利才可以获取。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要求“见利思义”,必要的时候“舍生取义”。传统文化主张正确的义利统一,对当今社会过分世俗化和物欲化的倾向可以起到抵制和克服的作用[5]。因此,重义轻利传统中所包含的合理因素,可以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它有助于大学生澄清对金钱的片面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气节是指一个人在坚持道德原则和政治原则方面的坚定性。中华民族向来十分重视一个人的名节、节操,认为它是独立的人格和尊严能否得到保持的关键所在。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也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崇尚气节的精神,对于今天我们的人格修养来说是一笔宝贵的遗产,它有助于青年一代培养自尊、自立、自强不息的现代人格。因此,高校应发扬中华民族崇尚气节的优良传统,“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新领域,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引向深入。”[6]3)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态度以乐观主义人生哲学为基础,提倡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培养积极、健康的自身心态。《周易》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天道的运行是刚健的,有道德的人应当效法天道,自强不息。这种自强不息、日新奋斗的文化精神,是中国人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反映,也是对中华民族整体人格状态的历史概括与准确写照,标明了传统文化中人的主体性的高度自觉。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虽屡屡碰壁,仍“知其不可而为之”,“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老子也认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要想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的一切弱点,只有坚忍不拔、强力而行的人,才算是真正有志气的人。中国古人所崇敬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等故事,其核心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奋斗不息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价值之一,就在于它认为人完全可以靠自身的善性和能力不断超越自我,自·83·

强不息,塑造自身和谐健康的心理。这种强调主体意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为我们今天提倡主体精神的社会所需要[7]。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要多向他们大力宣传历史上各种自强不息的人物事迹和人格形象,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认清当今形势,继承自强精神,以极大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开拓进取、百折不挠,努力把自己打造成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4)中国传统文化在道德修养上,肯定主体自觉,强调道德践履,培养严于律己的自律精神,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方式、方法上借鉴。《大学》中说:“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可见修身是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基础,而修身的重点在于“正其心”。《传习录》云:“主宰一正,则发窍于目,自无非礼之视;发窍于耳,自无非礼之听;发窍于口与四肢,自无非礼之言动”。只要做到心正,人的视、听、言、动,就能处于礼的轨道上而不乱,从而达到道德修养的理想境界。儒家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就是“慎独”和“自省”。所谓“慎独”,就是《中庸》中所说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大意是在独自一人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不做坏事,而是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自省”,就是自己要经常在内心反省自己的言行,扫除邪恶的东西,保留善的东西。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形成,应该通过内心自省,达到对一种思想道德的认同,然后由道德认识再到道德实践,这对于我们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有较大借鉴意义的。正确地继承和发展优秀的道德传统将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8]。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汲取传统文化“慎独自省”的道德修养方法,积极引导大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树立正确的行为导向已迫在眉睫。新形势下主要体现在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并在生活实践中将其内化为理想信念,从而增进自身道德修养。参考文献: [1] 刘智运.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大学教育[J].武汉大学 学报:哲社版, 1995, 217(2): 103-108.[2] 薛继红.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徐 州工程学院学报, 2006, 21(2): 87-89.[3] 钟明善,朱正威.中国传统文化精义[M].西安:西安 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1.[4] 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 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5] 杨杰.论传统文化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 2006(2): 48-50.[6] 李长春.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不断 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S].中国教育 报, 2007.[7] 王莉萍,王 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扬民族传统文 化精神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11): 61-67.[8] 薛 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 思考[J].前沿.2006(8): 64-66.·84·

技术与创新管理

上一篇:村网格员合同下一篇:端午节话屈原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