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2024-05-03

试探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共11篇)

篇1:试探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试探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作者:湖北葛洲坝高级中学 李小小

摘 要: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素质教育观念下的英语教学应该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随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变革学习方式,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目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篇2:试探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试探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发展与创新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的听力教学虽然在提高英语听力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弊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也掀起了一场创新改革,将算机多媒体与实际教学相结合,这一创新极大地促进了英语听力教学的发展,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作 者:李桂明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南宁,530001刊 名:海外英语英文刊名:OVERSEAS ENGLISH年,卷(期):“”(6)分类号:G642关键词:传统听力教学 多媒体教学 网络环境 角色转化

篇3:试探教学艺术中的教育美

“教育美是指存在于教育领域的美, 它是人的本质力量在教育领域的感性显现。教育美是教育者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当教育者将自己掌握的教育客观规律和实现教育目的的本质力量, 通过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显示出来, 这个过程就会具有审美价值。所以, 研究和发展教育美对教育事业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师生的关系美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是首要问题, 也是发挥教学艺术的基础。

教学中, 以教而言, 教师是主体;教的活动主要体现在教师方面, 学生是客体。以学而言, 学生是主体。学习是学生的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客体。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指导, 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进行学习。但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而言, 教师的活动是外在的。学生接受教师的指导, 主体接受客体的影响。教学是双边活动, 相对于不同的“边”, 主体、客体移位。就教学艺术而言, 主要是指教师的活动, 教学艺术的主体是教师, 学生是接受教学艺术影响的客体。那么作为主体的教师, 应该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师生的关系呢?

1.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就是一种教育美。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要求教师要“把培养和教育事业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 要为教育“贡献出自己的整个心灵, ……按天职他是教师, 教学成为他的生命、他的养料”。这种关爱, 在教学艺术中是不可或缺的。会在教学中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比如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互动中表现出的引导、赞扬, 等等。

人是情感动物。当你怀着真挚的心灵关爱孩子, 他们也会以最诚挚的行动回馈给你。尤其是站在教师这样的一个位置。在充满关爱的课堂中, 教师会付出十分的热情进行讲授, 而学生就会付出百倍的干劲进行学习, 只有在这样的学习气氛中, 教师才能教好, 学生也才能学好, 教学艺术才能发挥到极致。

2.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也是一种美。教学是一个千变万化的过程, 学生会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一个教学艺术高超的教师, 会在课堂的控制能力上有着优秀的表现, 这主要体现在教学机智上。当课堂上出现情况时, 如何化解得既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心理需要, 又能适应教师的教学进度和教学需要, 这其中就蕴含着一种教育美。

二、教学的内容美

懂得运用教学艺术的教师明白传授知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兴趣并消化吸收呢?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对教学内容做表层的理解, 而且还要对它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当教学内容提高到美的高度时, 就会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了。

社会科学知识很容易被融入美的因素, 比如文学的语言学。但自然科学在现代的教学实际中, 很多学生提不起兴趣, 比如说数学、物理。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 如何让它呈现出学生能够感知的美的东西, 这就是教学艺术。比如数学教师应该让他的学生们了解数学的寓意美、公式美、结构美、方法美以及几何的图形美, 这样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会成为可能。

三、教师的教育美

1.语言美。语言是教学的主要手段。语言表现形式的好坏、优美与否直接影响教学内容的传达及学生审美经验的形成。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 这是一把精神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记忆, 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

语言是生动形象、情感充沛并具有幽默性的。课堂讲授中优秀的教师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 如此获得的知识才能使学生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赋予不同的感情色彩, 通过抑扬顿挫、优美动听的声音使语言显示生命力打动学生的心,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语言就会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 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 有助于去理解、接收, 记忆新知识。

2.动态表情美。动态表情、手势与姿态是帮助传达教学内容的一种辅助形式。教学中配合恰当而优雅的表情、手势和姿态可起到“绿叶扶牡丹”的作用。以姿态助说话, 通过优美动态与讲授内容的配合能进一步加强语言表达的形象性, 同时也能有效唤起学生的审美联想和审美体验。

篇4:试探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教育;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传统的语文教育中,教学主要以人文或教育为主。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与发展,许多人提出异议,认为之前注重人文与教育的语文教育方法是本末倒置、主次颠倒,反而支持加入审美教育或提高审美教育的比重。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发展,在小学教育中,用来提高小学语文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的就是提高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当然,也有人称之为情感教育、美感教育或美育。

一、小学语文教育中加入审美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审美教育,是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有力手段

在主张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现代教育体系中,提高审美教育迫在眉睫。同时,语文是一门以语言文字、感情表达为主的学科,它本身就与审美教育有着各种各样的天然联系。语文虽不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但是它拥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审美性的特点。把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进行结合,可以让语文这门学科的优势得以充分的体现,从而更有利于语文教学的进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

(二)审美教育与语文教育的结合,可以更好地促进语文的教学发展

因为语文这门学科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加入美的元素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学生的感情系统的形成来源于审美教育,经过审美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质,可以更好地理解语文中美的元素,对美拥有敏锐的感受能力,提高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总之,小学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相得益彰的。

二、关于小学语文教育中审美教育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进行,教学内容的丰富化、生活化、综合化,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在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不断凸显,审美教育的发展因为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出现了很多无法避免的问题。

(一)审美教育在语文教育中所处位置不明确

在提倡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夸大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地位的误区,混淆了在提倡审美教育的风潮中什么最重要。在教育的过程中,都对审美教育高度重视,鼓励教师开展审美教育的应用研究。这样往往会给大家产生错觉与很多的误区,认为现在审美教育是重中之重,颠倒了主次地位。对审美教育的理解产生庸俗化、表面化以及简单化。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本是不可分离的,这样本末倒置的想法,不仅不会促进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的发展,反而会严重影响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效率。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及自身素质的落后和差异

首先,在教学方式上,因为不同教师对审美教育的不同理解,产生理解的偏差,审美教学的形式主义也随之产生,例如滥用课件、滥用多媒体教学等,脱离自身的教学实际,忽视教学的最终目的。其次,教学内容不得当,教师的主体观念太强,严重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忽视学生是课堂主要参与者的事实,没有给学生机会去通过自身的阅读实践来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这种变异的审美素质教育,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阻碍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最后,教师自身的素质差异。在提高学生审美素质之前,教师应该首先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如果教师的审美素质低下,就没有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必要性了。老师的语言规范性、外表穿着、板书的工整性等方面如果不到位,就直接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开展。

三、解决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出现问题的有效方法

(一)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学方式和内容

作为一门艺术的教学,是非常讲究教学技巧的。小学教育拥有良好的教学对象,外加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可以有力地提高语文教学的审美性与艺术性。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对审美教育投身其中。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创造设计好的意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学会引导学生去体验语文中的美元素,进行良性互动,注意自身的语言表达,最终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相关的手段来渲染美的氛围,例如运用多媒体、播放音乐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渲染和熏陶。最后,要让学生充分融入所讲内容中的角色里,比如让学生进行扮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美,体验作者的情感。

(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改变传统教学里面的落后理念

良好的教学理念贯穿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审美教育里的关键因素就是教师的素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审美素质是首要任务。首先,教师要改变自身的主体观念,懂得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充分利用好多媒体等硬件措施。然后,教师应该不断地去自主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以至可以更好地教学。最后,教师也要注意自身的言语、穿着以及板书的书写等。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实现在观念上、实践上对审美教育进行审视。贯彻落实良好的教育理念,促进审美教育的发展,努力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审美素质,现在仍有很长的路要我们去探索。

参考文献

[1]闫振芳.简析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J].学周刊:B,2012(9).

[2]杨松,杨伦.对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的探讨[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49).

[3]国立新.审美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4(10).

篇5:试探督查工作的创新

刘云

督查是推动工作落实的重要手段。决策目标确定后,关键在于狠抓工作落实。督查工作不到位,不仅会影响工作落实的效果,而且还会影响对外形象。面对新的形势,如何保持督查工作的生机与活力,提高督查实效,成为督查系统必须解决的一个现实课题。我们认为,必须不断拓宽督查工作思路,创新督查工作方法。

一、认清形势,提高督查创新的认识。近年来,随着党的事业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一些新矛盾、新问题不断呈现;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取得进步,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强有力地冲击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新的形势、新的任务给督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要求督查工作者必须适应新情况,相应地改进工作方法,更新观念,进行督查工作创新。在一些地区和部门,由于种种原因决策落实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对督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督查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更新思想,提高工作水平,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自身工作的不断创新发展,来推动党的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

二、完善制度,创新督查工作的机制。服务水平的高低,与督查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程序密不可分。如果借鉴各地先进经验制订一套先进、科学、完整的督查工作制度来规范督查工作,必将事半功倍。

1、建立完善的日常工作制度。督查工作要想创新,就必须有科学的制度作为后备保障。在日常工作中要建立健全“日常工作 1

记录制度”、领导批办件办理制度”、“领导批办件反馈情况呈阅制度”、领导批办件回访制度”、“决策督查预案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就可使日常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2、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上级、本级领导交办事项落实情况的督查,一般要求办结时间为15至30天左右,具体操作起来存在着效率低下的问题。建立激励机制对督查工作的创新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对办的好而快的及时表扬或奖励,办的慢而效果差甚至出现反复的要严肃批评或处分。建立规范性的可操作的方案,批办督查质量才能得到再提高。

3、建立内部公开的机制。建立“批办件协商”制度,扩大知情面,提高透明度,便于互相监督。对于领导的批办件,首先由办公室主任阅知,送达督查室主任手中后,由全体督查人员共同协商解决方案,确定方案后,再由专人转发,大大增加了工作的透明度,使批办督查达到了科学、公开、透明的效果。

三、与时俱进,创新督查工作方法。新形势下,我们既要坚持以往的好作法,也要探索新方式、新方法。

1、采取“自下而上”的方法。督查一般采取“自上而上”的方法,先听汇报,再下去调查。但如果直接与群众面对面地了解情况,采取“自下而上”的方法更能发现问题的症结。

2、善于杀“回马枪”,反复督办抓落实。在实际工作中,对某项重点工作、重大决策的督查仅在初期或后期进行一两次督查,掌握的情况不可能全面准确,更不可能发现落实过程中出现的深层次问题,也就难以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推动落实。督查部门只有采取杀“回马枪”的形式,对督办事件进行反复督导,才能避免个别承办单位敷衍塞责、欺上瞒下、弄虚作假。

3、“收拢五指”,协调联动搞督查。对重点问题、重点工作,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力量是达

不到目的的,如果能发挥各业务部门和基层专兼职督查员的作用,就能切中要害,对基层工作往往能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联合督查中如能将督查手段与新闻手段结合起来,通过新闻牵动全局的重要工作以及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追踪督查报道,推动决策落实,取得好的社会效果。

4、“督”、“研”结合的方法。督查工作必须坚持“督”、“研”结合,既注意找到问题,又能研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督查一件协调解决一件,不但有利于的扎实推进工作,还能增加督查的权威性。

5、尝试“全程督查”的方法。新形势下的督查,只有增加主动性,既督过程,又督结果,在抓落实中扭住关键,督导全程,事情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

四、提高素质,为督查工作创新提供保障。督查工作要想创新发展,必须做到“以人为本”,不断提高督查人员的自身素质。

1、强化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不但要坚持政治理论学习,还要学习市场经济理论、现代科技知识和有关法律知识,努力提高督查干部综合素质,才能担负起党委交给的各项任务。

2、发扬好的精神风貌。一是讲团结。工作中,互相支持、配合和补台,齐心协力做好督查工作。二是淡泊名利。追求工作实绩,不追求地位升迁;追求踏实奉献,不追求个人利益。三是肯于吃苦。做到思想艰苦、工作艰苦、作风艰苦,以苦为荣,以苦为乐。

篇6:试探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摘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就英语教学来说,过去通常的教法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语法、讲词汇,学生被动地听老师灌输。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限制,根本谈不上创新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达到知识的传授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协调一致、同步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 创新教育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创新型人才 人物立体化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育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能否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人,是教育自身能否得之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在英语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英语教学,作为中学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义不容辞地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英语创新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造就创新型人才。目前所谓的课堂无非是让学生听听、说说、做做,用简单的英语描述家庭、学校的日常生活,一节课看上去热热闹闹,可待到要求学生写时就错误百出,所以目前迫切需要我们英语教师不仅有崭新的教育观念,高超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还应有高度的创新激情和毅力,有一种不断进取、追求、永不满足、永不停滞的创新精神,不为教而教,不为教材、教案所束缚,敢破敢立,存同求异,将课堂教学真正变为创新实践的主要阵地。

一、设疑启智、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英语教学中的各个教学步骤应多设信息沟,层层递进,可根据所教的内容及相关教学资源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让学生在此范围内去探求不同的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问题又是创新的前提,创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科学的发展史就是对奥秘的探索和对问题的解答的历史。在中①

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巧妙设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涟漪碧波激起千层浪。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于无疑处觅有疑,善于激疑,有意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可精心设计一组类似的问题,使学生沿着教师引导的逻辑思路步步深入,达到恍然大悟、触类旁通的目的,也可使学生按教师的指导自己去发现、探索,并得出结论。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别出心裁,敢于逾越常规,敢于想象猜测,敢言别人所未言,敢做别人所未做,宁愿冒犯错误的风险,也不要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框内的创造品格。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以便从多角度探索求异;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再就是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发现新问题。当学生对这类讨论性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营造创新教学氛围。

二、教学形式多样化,巧用CAI课件,创造意境

现代社会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多元化。英语教学必须改变一味以书为本、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做法。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通过各种教学形式,将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可通过问答式、讨论式、演讲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并指导其学习方法与途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利用图片、幻灯、录音机、VCD及直播课堂去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使学生的感官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1、课堂活动参与人物立体化,也就是说有“三维”:学生、教师、篇章中的人物;在参与人数上有个体、小组和集体。这也就打破传统的师生线性平面,体现学重于教,生重于师,用重于书。课堂教学气氛支配着教学活动的效果,因此激发学习兴趣,刺激求知欲望,营造创新教学氛围,是不容忽视的兴趣培养。而中学生活泼好动,模仿力强,记忆力好,听沉灵敏,我们英语课堂必须适应这些特点,千方百计创设语言情景,学生置身于一定的语言情景之中,生动活泼地进行多种语言练习,创设一个愉快的课堂环境,使教学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充满快乐,引导学生学会记住语言知识。

2、英语教学中,如果你要求学生一味地读、背则是枯燥乏味的,都不能刺激学生的感官,应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会给学生一种全新的感觉。这样形象逼真,学生的视、听觉受到强烈的刺激,单词、时态、句子就在刺激中记忆了。利用多媒体课件,把乏味的文字内容

变为富有情趣的直观形象的图像,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以多媒体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手段,具有直观性、交互性、生动性等特点,有利于适时拓展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在创意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时也常常将自己的创造力融于其中,从而以教师的教学创新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创新。英语教学课件的制作尤其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并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

三、科学训练,培养创新思维

英语语言的学习与思维能力应同步提高。知识是能力、素质的载体,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所以在传授英语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利用思维科学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发、培养及训练学生的思维器官、思维心理、思维品质、思维方法,最终形成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促进语言交际能力及综合能力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力求做到:英语知识博大精深,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知识要点纵横交错。使学生能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进行发散思维,比如说学了plenty of(许多),那么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修饰可数名词复数的量词词组;修饰不可数名词的量词词组;既修饰可数名词又修饰不可数名词的量词词组。使他们在知识网络空间的各个知识之间寻找联系,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同时各个教学环节应过渡自然、流畅,让其通过分析、对比、归纳、概括等思维方式,找出其音、形、义上共性和个性问题,从而促进抽象思维过程。另外,在练习、巩固及复习阶段,把知识成串就显得尤为重要,灵活多样的练习方式能促进消化知识点,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一阶段是学生各种思维的大会师。学生在创造性使用语言的同时,会对语言项目及语言规则有更深刻、更广阔的认识,最后使所学语言真正成了一种“活”语言。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二十一世纪需要具有不断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作为跨世纪的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品质,开创新世纪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开地。

参考文献

[1]李润强湖南娄底广播电视大学 《论英语创新教育》

[2]徐明多浙江平阳新纪元学校《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7: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论文

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人为目的的基础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更新教育观念、解放思想,培养出一代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勇于开拓的一代新人,是时代的需要,是我们当今教育的首要任务。那么,创新教育如何在英语课堂上进行呢?

一、 设疑启智、营造创新氛围

英语课堂教学中每一教学步骤都应多设信息沟,层层递进,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或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设计此类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调动了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 当学生对这类讨论性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营造创新教学氛围。

二、 培养自立探究,巧设创新探索机会

素质教育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教育,学生需要获得能够继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科学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天赋能力。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让他们有更多地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的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能使课堂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境性,更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必须更加注意教法新颖有创意,以便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锐意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想方设法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有位哲人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如何学”,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如:在教过去进行时,出示一副简笔画----有关一位学生在学习的情况,而旁边有他的爸爸在看报。在出示图时,我们可以先把这个学生在干什么盖住一半,然后问:What were the children doing when his father was reading a newspaper? 那么这时同学们就会进行guess ,并积极发言,从而给他们提供了发散思维的机会。 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想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也可以用所教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地求异发散、编写新的内容。如一篇文章教完之后,可以在黑板上出现几个key words 让学生自己去编一些内容。这样会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从而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与摸索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得以真正提高。

篇8:试探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充分认识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同一性

1999年6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 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 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 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把美育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 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语文学科自身具备审美元素。

语文美育不同于音乐、美术等其他学科的教育, 它是凭借教材中一篇篇课文来实施的, 是以语文为中介, 是言语活动与审美活动相统一的过程。教育理论若不包括对美育的研究, 就是不完备的理论。语文学科教育若缺乏对美的教育, 将是贫乏的教育。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中学语文课本选录的文章, 大多数为文质兼优的典范作品, 它们是反映自然、社会、艺术、科学、语言等美的结晶, 读后齿颊留香的优秀篇目比比皆是, 字里行间无不蕴蓄着极为丰富的美育元素, 为教师对学生施以审美教育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2、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不可分割。

十八世纪德国著名浪漫主义剧作家、美学家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曾说:“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 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而语文美育就是语文学科所实施的审美教育, 是应用美学原理和法则来教学语文和塑造人的教育。具体地说, 就是通过语文教材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教学过程, 教育学生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 情感共鸣, 潜移默化, 褒贬随成, 而其中的美育因素也情不自禁地化入心中。然后学生进行美的创造,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由此可见, 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息息相通。

二、循序渐进“五步法”, 审美教育润物无声

不难发现, 在优美的文学作品中, 我们可以用自然形态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用社会精神美进行英雄主义教育;用普通劳动者的优秀品质进行道德情操教育;用悲喜剧效应培养学生鲜明的爱憎感情。力求让课堂成为美育的殿堂, 利用学科优势和长处集中而有效地施行美育, 融审美教育于文学作品的学习与欣赏之中,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不断地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只有这样, 语文教学才有昂扬的情趣, 才有无尽的吸引力, 才能够有效实现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1、着力于氛围营造, 创设审美情境。

智育启人, 德育以理服人, 美育就是以形感人。教师应“努力使儿童的思维过程在生动的、形象的表象的基础上来进行。”[2]学生接受知识, 往往从具体形象开始。就教学来说, 教材就是审美媒介, 应根据各种文体的特点, 选出可供品味咀嚼的美感因素更为集中的内容作媒介, 或者按类把零散片段组合成美感因素更为集中的媒介。比如教学《范进中举》, 就可以筛选出范进中举喜极发疯片段作为审美媒介来实施审美教育。

就教法而言, 必须按照具体文章的特色, 采用恰当的手段作为审美媒介。如教学《春》, 就可以一边讲析课文, 一边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 用脑想, 用手画,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补充, 增加作品所提供的画面、形象、姿态、特性, 让具体形象在脑中“活”起来。这些方法作为审美媒介都能够达到美的情境, 使学生产生审美追求。同时要注重渲染审美气氛, 要善于运用生动感人的语言、意趣横生的人事、形象逼真的动作等创设审美情境, 渲染审美氛围, 创设出特有的审美情境, 以情动情, 引起共鸣, 从而在和谐愉悦中受到陶冶, 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

2、着力于文本挖掘, 激发审美情趣。

我们的教学活动就应让学生感受到教材中美的人, 美的事, 美的景, 美的祖国语言。语文是一门具有浓厚人文气息和情感色彩的学科, 这种特点决定了它的教学, 有了一定的审美情境后, 必须借助教师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的语言, 将学生带入美的体验之中, 让他们愉悦地感受、美好的联想, 从而获得性灵的陶冶、思想的升华。

要想让学生变成审美的主体, 教师就要成为审美的导师。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激发审美情趣, 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 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 使文章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 从而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 能够多方位地感受审美对象的美, 进而认识社会, 认识人生, 领悟做人的道理。鲁迅曾说:“一切美育之本质, 皆在使观听之人, 为之感到愉悦。”[3]可见, 情趣性是语文美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引导学生推敲传神的词语, 欣赏优美的句子, 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 再通过对比、想象、推敲, 加之精彩的诵读, 辨明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感情色彩, 激发情趣, 让学生领悟到作品中勿容置疑的逻辑力和扣人心弦的感染力, 如此, 作品的美感也随之流露出来。

3、着力于共鸣效应, 激起审美情感。

审美教育凭借审美对象引发学生的审美愉悦快感, 这既是一种享受, 又是一种陶冶、一种教育。中学生阅读作品时最容易产生的一种情感共鸣是“表同作用”。即学生把自己比拟成作品中的人物, 分享他胜利的欢乐和成功的喜悦, 化身为作品中的人物。大凡优秀作品, 往往都渗透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例如《大堰河》的母子情、《背影》的父子情、《藤野先生》的师生情、《一面》的战友情、《过零丁洋》的爱国情、《纪念刘和珍君》中对反对派屠杀革命青年的无比愤慨之情等等。

我们要善于把优秀作品所承载的思想情感化为学生的强烈的情绪活动, 努力诱发学生的情感, 积极抓住作品的源头、趋向、起伏、强弱, 用作者的感情去感动学生。积极研究从什么地方讲起学生最感兴趣, 最能打开他们的思路, 最快捷地寻找激情点。深入挖掘教材, 勤于思考, 巧妙地捕捉到亮点形象进行透彻分析, 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展开作品描绘的生动画面, 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 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叶圣陶在谈到文艺作品的鉴赏时, 举了王维的“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两句诗为例。他说:“要领会这两句诗, 得睁开眼睛看。看到的只是10个字呀。不错, 我该说得清楚一点:就是告诉我们语文老师要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4、着力于感受领悟, 诱发审美体验。

为了迎合考试, 师生们往往会对一篇篇美文佳作从字、词、句、章到语法、修辞进行多角度的解剖, 解剖之后, 语言的生命力荡然无存, 原来诗意的、审美的、以形象为内核的语文教学转向了标准化、机械化。这种“解剖”不但扼杀了语文文本灵动的生命, 而且扼杀了教师的教学个性, 扼杀了学生的审美体验。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必须诱导激发学生对审美客体的喜悦感、自由感、惊异感等, 通过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情感, 自由的想象, 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应, 从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细节中品味出丰富的人生况味, 能够从前人的文化结晶中领悟到见仁见智的精神光彩。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地调动审美主体的审美潜力, 产生审美激情, 进行深刻的审美体验。比如, 在教学曹操的《观沧海》时, 通过背景简介, 让学生进入审美想象, 想象诗人登上碣石山, 面对无边无际的大海, 豪情顿生:“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诗人是以大海自比胸怀, 诗人的豪迈之气自景物描写之中隐隐透出, 诗人的远大抱负也隐含其中。通过引导, 学生就能够较轻松地把握诗句的感情色彩, 进入诗人当时的情境, 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 领略诗人当时的英雄气概。

5、着力于理性升华, 提高审美能力。

著名的语言学家叶圣陶说过:“一定的审美能力使自己能辨真伪, 识善恶, 分美丑, 自觉地投身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新生活的伟大事业”。[4]也就是说, 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审美教育不仅是语文教学的必定目标之一, 而且有助于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有助于深化语文教育的效果。

一篇优美的文章或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可以净化人的灵魂, 培养人的健全人格, 陶冶人的情操。因此我们从美文中学习怎样表达, 更重要的是学习表达什么, 这是审美能力表现的最终目标, 让学生拥有创造美的能力。教师不但引导学生在文章里感到光明、温暖之美, 感受到生命价值带来的深沉之美等, 而且让学生接受美的洗礼, 沐浴着美, 促进心灵的成长。所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应当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出审美判断, 抒发或喜或悲, 或爱或恨, 或乐或哀的感觉。采取多种激励措施, 鼓励他们把种种想法发表出来, 只要是合乎情理, 都应当给予鼓励, 从而让学生敢于表达, 善于表达, 喜欢表达。

同时, 在培养审美感受能力过程中我们还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克服思维惯性, 将日常态度转变为审美态度, 将科学的分类标准转变为审美的分类标准, 按这种审美标准, 彩虹可以不再是太阳光和雨雾相互作用的产物, 而是通向幸福的桥梁, 白杨树倔强地挺立着, 俨然北方农民的化身。由于这种理解不再是单纯的逻辑推理或抽象的沉思, 而是情感与事物之外在完形的相互渗透。于是, 便将该事物从理性世界移到了情理交融的世界。这种审美感受使无生命的事物有了生命的意味, 使万物蒙上美的光辉。

综上所述, 语文美育是一个复杂的认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过程, 它在语文教学和塑造人格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作为初中语文教师, 我们应该充分学习和理解语文美育的特点, 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 不仅是美育的重要手段, 而且历来都是感化青少年的一条最重要的途径。在教学活动中, 让渗透审美教育过程成为我们的自觉行为, 用真诚诱导每一颗求知的心灵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 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 我们必须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让美育之花在语文教学的园圃中结出甜美的硕果。

摘要:审美教育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 语文教学活动通过审美教育使受教育者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德、美的素养, 具有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实践过程中, 语文教学活动所承载的审美教育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表现为形象性、情感性和愉悦性。因此, 科学渗透审美教育, 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深化语文教育的效果, 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给教育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科学出版社.

〔2〕《给教育的建议》苏霍姆林期基 教育科学出版社.

〔3〕《鲁迅全集》《摩罗诗力说》第一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

篇9:试探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渗透

关键词:环境教育生物教学

一、环境教育的概念、目的及特点

1.环境教育的概念,环境教育是指:“借助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了解环境,并获得治理环境和保护环境的知识技能的过程。”

2.环境教育的目的,在人类社会范围内普及环境知识,提高环境意识,增强对环境问题的紧迫感,使人类与环境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3.环境教育的特点,环境教育可分为学校环境教育和社会环境教育,学校环境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中学生以及非环境专业的大中专学生,是一种正规的环境教育;社会环境教育是面向大众的环境宣传教育和因工作需要而进行的在职环境科学教育,目前,在学校教育方面,除了各种保护环境的标语或成立专门的监督部门外,教师在授课时对环境方面的知识只止于课本,对教材以外的环境知识很少提及;在社会环境教育方面,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

二、环境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紧迫性,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面临的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匮乏、能源短缺和粮食危机等问题日益突出,要解决这些问题,都离不开生态学,因此,生态学的研究受到高度重视,其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基本原理,已经成为人类谋求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但在很多人为因素的破坏下,环境恶化速度仍在加快。

首先,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南北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等问题已经成为新一轮环境问题的关注点,特别是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我国而言,依据年极端降水过程频数和极端降水量趋势进行分析,从1980年到20世纪末增长趋势加剧,进入21世纪后呈现减少趋势,这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洪水的频繁发生密切相关。

其次,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环境问题长期不受到关注,随着人口与经济的不断增长,对森林毁坏程度越来越大,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是通过光合作用改变温室效应,维持大气中CO2和O2的平衡,另外还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过滤尘埃、杀灭细菌、消除噪声等作用,但根据1994~1998年我国第五次森林资源普查资料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16.55%,之后又持续下降到12.7%,远远低于国际标准30%的要求,是世界上森林覆盖面最少的国家之一。

再者,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多,一些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处理不当,企业排污管理不到位,使一些沿海和湖泊水库相继出现赤潮和水华,例如:2005年10~11月份,位于楚雄市吕合镇下紫甸村的九龙甸水库暴发水华,水体中藻类增多,透明度降低,有微腥臭味,严重影响附近居民的生活用水,我国环境卫生问题日趋严重,直接危害人民的生命安全,同时对经济的发展形成制约,因此,我们不能走西方社会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加强环境教育迫在眉睫。

2.必要性,中学生环境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环境道德以及环境保护的责任感,所以它也属于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中学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黄金阶段,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强,好奇心重,是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重要时期,从实践出发认识周边的生存生活环境,培养以“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为基础的环境道德、环境伦理、环境价值观。

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既是执行国策,又是国情需要,国家的未来将受到新一代接班人对环境问题的看法、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对环境科学的掌握情况的影响。

三、如何让环境教育渗透到生物教学中去

1.结合现行教材,渗透环保内容,环境教育的素材有许多都包含于生物教材中,只有充分利用教材,联系实际,把环境保护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才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有效途径,从认识生物出发,了解生物圈以及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关系,讲述生物的各种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如,进入生物圈学习时,可举例说明历史上的大气污染事件:1930年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52、1970年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61年四日市哮喘事件,因水污染造成的生物富集作用、水华、赤潮等,以及近年来我国因乱砍滥伐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沙漠化、长江洪水泛滥等,讲授生态系统时,可假设若人们长期捕蛇可使农田中老鼠泛滥;长期捕捉青蛙,庄稼地里的害虫就无法控制;长期使用农药,就会毒杀一些有益动物,或是药物在动植物体内富集,造成污染,引起食物中毒等,分析生物多样性时,可引入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很多野生动物是人类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而有些则是名贵的中药材,所以人们对捕捉野生动物有疯狂的嗜好,其行为不仅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也提供了有些病毒进攻人类的机会。

2.重视课外活动,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但现在中学生的求知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教师应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和文章,并与课堂中所学与环境相关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这样既扩充了环境知识,又对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增强了记忆,另外,组织学生观看《环境警示教育纪录片》之类的环境教育片,让学生感受到自然资源已被大量破坏,环境极度污染,增加环境危机感,提高环保意识,立足于实践活动,发动学生实地调查当时当地环境受到破坏的情况以及当地政府所采取的环保措施,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通过观看《人与自然》节目,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各种生物的生活,通过春游、秋游、夏令营等活动,让学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培养对大自然的感情,从而用心去爱护大自然。

3.立足于实践,规范并强化日常行为,从课堂中学习环保知识,从实践中增强环保意识,但仅有知识和意识不足以保护环境,只有将其运用于实际行为才是最重要的,若人类保护环境不从实际行动出发,口号喊多少都没有用,宣传单再多也只是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开始。

全国每年造纸消耗木材1000万立方米,纸张大量消费不仅造成森林毁坏,而且生产纸浆排放污水使江河湖泊受到严重污染,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要教育学生珍惜纸张,合理利用作业本,节约用水、用电,垃圾分类回收,购物时尽量少用塑料袋,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随时随地都可做到。

四、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优势

生物是生态环境的成员之一,生物的活动对环境影响处于主导性地位,相对于无机环境而言,具有更高的行为可塑性,而大自然中,只有生物与环境处在相对平衡状态,整个生态环境才能呈现可持续发展,因而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在整个社会的环境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篇10:试探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哈尔滨市新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梁 伟

关于职业教育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摘 要:教育创新是涉及教育理念、模式、制度等诸多层面的整体变革。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关键词:教育创新的内涵 创新氛围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一、教育创新的内涵与设疑启智、营造创新氛围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是推动职业学校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实现职业高中历史使命的重大战略要求。

我国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从制度到方法,从规模、质量到效益,方方面面都急需创新,怎样做才能事半功倍,并起到我们期待的创新效果呢?国际国内的教育事业都有自身变化发展的共同规律,既有世界性,又有民族性。从世界性来看,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共同财富。从民族性来看,任何教育都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都要为民族的振兴服务。因此,教育创新的概念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它应当在探求世界教育发展共同规律性,学习借鉴世界教育改革先进成果,尽快超越世界教育先进水平的同时,总结民族教育传统思想文化的特色和优势,为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服务。

我们虽然拥有无穷的创造潜能,但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培养,就不能变成现实。不是什么教育都能兴国的!只有保证健康、给人幸福、助人成功、使人高尚、激励人不断创新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等几方面全面发展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兴国人才”,才能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重大贡献。

在实施具体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每一教学步骤都应多设信息沟,层层递进,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或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设计此类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调动了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

当学生对这类讨论性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营造创新教学氛围。

二、教育创新的前提与培养自立探究,巧设创新探索机会

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建立和完善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应当是职业教育创新的前提。

职业教育是以面向“蓝领”为主要培养目标的教育。因此,我们必须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全国职教大会提出职业教育要“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这既是市场经济对职业教育的现实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争发展的需要。

在普教中学习文化课方面有可能呈现弱势的学生,在操作能力强的专业课上就有可能变为强势。职业教育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把应用教育放在首位,建立和完善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满足学生就业、创业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以专业理论、技能和实践科目为主的综合职业能力,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打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迫切需要的高素质的一线应用型人才。

素质教育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教育,学生需要获得能够继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科学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天赋能力。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让他们更多地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的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在英语教学中,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能使课堂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境性,更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必须更加注意教法新颖有创意,以便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锐意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想方设法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教育创新的保障与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有效的课程体系是职业教育创新的保障。

在我国二十年的职业教育(主要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呈现出多种办学形式。有“紧密型”的联合办学形式,即学校与企业签订协议,学校培养的学生,企业分配使用;有“松散型”的联合办学形式,即学校与企业有联合办学意向,学生毕业时,企业选择使用人才;也有根据市场需要和本校的资源,学校自主的办学形式。

与此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也呈现着多种多样的风格。“紧密型”联合办学形式,由企业和学校双方依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协商确定课程设置;“松散型”的联合办学形式,由学校征求企事业用人单位的意见,确定课程设置;学校自主的办学形式,则是依据本校的办学条件和对市场的估计,选择课程设置。应该说每一种办学形式与课程设置模式,都曾经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尤其是推动了职业教育发展,“规模效应”的产生。

然而,这些课程设置也存在明显的缺陷与不足。其一,存在着盲目设置课程的现象。无论哪一种课程设置模式,都受到办学形式的制约。在办学过程中,往往随意更改或设置课程。其二,存在着课程之间不衔接的现象。由于课程设置缺乏应有的论证,文化课和专业课,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不能形成完整的逻辑结构体系,甚至相互脱节。其三,存在着课程设置定位不当的现象。职业学校、普通中专校与技工学校的课程设置似乎各有特色,又难以辨别。以至于有些学校采用“拿来主义”,随便订购使用教材,给教学过程造成了困难。其四,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现象。在课程设置与实施时,为了“对口单招”或者应某企业的暂时需要,增减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使本来就缺乏严密、科学的课程体系,更没有系统性。因此,我们应当依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改革课程设置;依据经济技术发展的趋势,更新课程设置;依据本地的经济发展现状,优化课程设置;依据本校的办学实际,探索课程设置。

有位名人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有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如:在教过去进行时,出示一副简笔画有关一位学生在学习的情况,而旁边有他的爸爸在看报。在出示图时我们可以先把这学生在干什么遮住一半,然后问:What were the children doing? When was his father reading a newspaper? 那么这时同学们就会进行guess,并积极发言,从而给他们提供了发散思维的机会。

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想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也可以用所教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地求异发散、编写新的内容。如一篇文章教完之后可以在黑板上出现几个key words 让学生自己去编一些内容。这样会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从而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与摸索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得以真正提高。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英语的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其求异创造能力。

近年来,一些职业院校在“教育创新”旗帜下既取得了成果也走了一些弯路。究其原因,主要在实践过程中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把握教育创新的内涵和相关因素。中国的职业教育原本起步就晚,很多问题有待思考和研究。我们一定要立足现实,在做好基础性工作的同时积极进取,不断创新。

个人简历

姓名:梁伟 年龄:24 教龄:1年 学历:本科 职称:中学二级

篇11: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大致有以下三项内容: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谈以下几点。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鼓励学生参与,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新”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获得成功!即使是暂时落后的学生,也不能放弃他们,因为放弃一个学生就等于泯灭了这个学生的内在的创新潜能,就使他失去了争取成功的机会。作为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不要盲目迷信教师,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因为在不同见解的背后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往往闪耀着学生智慧的光芒。这样的师生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发扬民主,而且是一把打开学生思维的金钥匙。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全体学生创设一个主动探索的空间。

一堂数学课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但要保证在数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觉得,应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形象地说,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来搭“台”,这个台是让学生“唱戏”展示自己的舞台,而且这个“台”搭得要大,四周不能有“框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像听众那样仔细倾听,抓住关键进行点拨,为学生的表演“加油喝彩”!

在“多位数读法”这节课为例,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设计悬念,把学生引到多位数中有0的数的读法的情境中来。我先出示几个多位数,请学生读,并小结读数的方法,然后问:如果一个多位数中有“0”的数又应该怎样读?然后步步深入,把学生领进知识的大门,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在知识的殿堂中遨游。

先出示:6780 506780 56007800

用前一节课学过的方法自己自由读,然后问:“0”在什么位置,

这个位置的“0”应该怎样读?

让每位学生都有效地参与到研究中来,结果使每位学生都交出了自己正确的答卷,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继续研究的欲望。

再出示:6008 5706008 50706080

1100680680 1006080080

第一行:先读数,再说“0”在什么位置,应该怎样读?

第二行:先读数,再说“0”在什么位置,应该怎样读?

在一系列的练习思考归纳之后,问:怎样来读一个多位数呢?你有什么决窍吗?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一下子活跃起来了,纷纷举手要来发表自己的见解。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更促使学生之间进行思维的.交流,激发了学生希望获取成功的动机。通过讨论,学生发现读数时要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地读,读亿级、万级时,按照个级的方法去读,只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亿”或“万”字,数中间有一个0或几个0,只读一个,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出来。从而从“学读”变成了“会读”。最后,让学生用3个0和3个5按照要求摆数:(1)摆一个“0”都不读的数;(2)摆只读一个“0”的数;(3)摆出要读两个“0”的数。这样教,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快乐,从自己动手摆数到自己动脑探索,从中巩固读数方法。整节课教师扶得少,学生创造得多,使学生学会了自主自动,学会了进行合作,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像数学家一样进行研究、创造!

三、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把握好激发学生思维发展的时机,是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关键。

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节课时,首先我问:“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听说做游戏,他们自然高兴极了,说:“老师,做什么游戏?”我说:“这个游戏就是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数,我不用做除法计算,马上知道它能否被3整除。”学生一听,兴趣来了,兴致勃勃地说了很多数,我把这些数一一写在黑板上,一个一个加以判断。这时学生们对我真是佩服极了,但是也有不相信的,拿过练习本就开始除,结果还是老师说的一样。这时他们急坏了,急切地说:“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有什么妙法呀!快点教给我们吧!”于是抓住这有利的教学时机,说:“好!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情绪高昂地学习了新知识。快下课时,又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回家后和爸爸妈妈做这个游戏,看他们会怎样说。结果第二天,好多学生都讲了他们的爸爸妈妈表扬他的话。

上一篇:汽车销售员个人求职简历下一篇:交谊舞见面会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