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守望音乐教育》有感

2024-05-10

读《守望音乐教育》有感(通用15篇)

篇1:读《守望音乐教育》有感

读《守望教育》有感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等撰写的童话故事,一代代少年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德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信。”“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作为教师的我们何不利用美丽动听故事把道德伦理贯穿到其中,循循善诱给孩子一个净化心灵途径。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在我心中一直有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我心里,那就是孩子们的道德品质。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网络科技的不断发达。这进步给我们的孩子带来了利,也带来的弊。一些孩子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生存价值,那些不文明的行为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这无疑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在目前一些领域中道德的示范,对道德期望与对道德行为要求和道德投入与产出效果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旋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了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也有了更深的体会:

一、教师的“不要”:

(一)教师不要训斥与灌输,不强迫学生学习。

(二)教师不要让学生成为你的观众。

(三)教师不要过分执着“立竿见影”,潜移默化的过程导向,注重人格的培养,身心健康的引导。

(四)教师不要悲观,要乐观以对,充满希望与理想。

二、启发:

(一)关注孩子的童年,多关心我们的学生,给学生以爱的教育,让他们留有美好的回忆,留给学生一些自由发展的空间。

(二)给孩子们提供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生活空间,让他们拥有健康、活泼、充实、明亮的自我。

(三)教师要成为永远的思考者,与学生成为共同成长的伙伴。

(四)教师专业成长道德修养,必须落实在教育工作上,表现在各科教学工作上、表现在日常生活教育当中,以收到身教言教的效果。

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他们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篇2:读《守望音乐教育》有感

云亭中学

高海江

每当读一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位智者交谈,拓展了思维,提供了方法,指点了迷津,在共鸣中不知不觉地提升了自己。在读了教师节三十周年纪念版《守望教育》这本书后,有几分的激动,也有一些共鸣。因为自己的一些谜团在读完了这本书后也日渐明朗。读了这本书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与反思。

一、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是“训练”还是“教育”。

我对本书中一个一个案例和想法印象比较深刻。我曾经在高中教过几年数学,高中就拼一点,学生的分数,学生的练习满天飞,初中也是这样,应试教育的教育价值取向往往会将孩子置于“教育”之外,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训练”。并不注重的是学生各种习惯的养成。但是我觉得在我们的课堂上,训练的成分还是比较多。文本只是一个载体,上面承载着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创新,文化的传递,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文本,走出文本,培养学生的能力,思维与素质。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来说,知识的训练是必须的,但我们不要把知识点的训练作为我们教学的归宿。

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德育途中的一把钥匙。

本书中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故事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示范性的作用,学生去明白一个道理,很多时候,说教远远不如给孩子讲一个故事,一个故事也许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或者是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能一个故事孩子听一遍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且正确地去做,而并不需要我们去耳提面命。更要的是孩子们都愿意听故事,并且听故事对孩子们好处多多。比如说我给孩子讲的一些故事,一遇到类似的问题,好多孩子会一起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这就说明这个故事已经深深地烙在了孩子的心中。

三、学生形成“悦读”的习惯,真正会读书。《守望教育》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阅读见证着一个人的精神成长,阅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人人皆知。怎样让“阅读”变成“悦读”,这让我想起了一本书《悦读是怎样形成的》。方法是做好事情的捷径,这里面有一套比较好的阅读方法。具体方法如下:在学生刚开始课外阅读时,“放任自由”是比较合适的办法,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卡通笑话,全凭学生喜欢,当学生逐渐觉得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和生命的需要时,老师再适当给学生推荐一些比较适合孩子阅读的书刊并提出读书要求,先“放”后“收”,让学生一个适应过渡期,有利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因此,在保证课外阅读数量的基础上,也要保证其阅读的“质量”。在课外阅读的起步阶段,要求不能太高。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对课外阅读的要求必须在质量上和深度上下功夫,要指导学生学会真正的阅读。

四、还给孩子童真童趣。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那时侯读书生活比较单纯。简简单单的几本教材,没有任何别的读物、辅导材料,早上来上课,午后轻轻松松回家,作业尽管有一些,也还有课文的背诵任务,但感觉好象都能比较轻松地应付得过来。不仅如此,愉快经历还有两个重要由来,一是经常有伙伴自由玩耍,一是与自然随意地接触。”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几个铜钱,几根鸡毛和一小段麦管用线一扎便扎成了一个鸡毛毽子;一个瓦片,地上画几个方格子,就是我们玩的瓦房子;天黑了,村子里的草垛,各种杆秸多成了我们躲猫猫的快乐场所„„

可回首今天的教育,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可谓天壤之别,学生知识训练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可学生的生存状态却不容乐观,在阳光体育课上,如果我们能够增加一些富有童真童趣的活动,孩子们可能会是更快乐。

篇3:读《守望音乐教育》有感

因为不容易, “我们的教育充满了借口和抱怨, 有些大学教授痛骂高中教师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高中教师痛斥初中教师不重视学生的品格培养, 初中教师抱怨小学教师没有抓好孩子的学习习惯, 小学教师指责幼儿园老师没有呵护好孩子的学习兴趣。幼儿园老师呢?感叹现在的家长都不管事, 交给老人来带, 隔代抚养的孩子难管难教”。

日复一日, 生活在如此众多的借口和抱怨之中, 我们可能就真的麻木了。在学会抱怨的同时, 我们失去了理智和清醒;在学会推卸责任的同时, 我们也会慢慢忘却了一个教师该有的责任和追求;在“压力山大”的教师职业中, 我们失去了工作的激情和乐趣;在臣服于教育现实的同时, 我们失去了改变自我和提升自我的动力。

在介绍本书的一篇文章中, 作者厉佳旭说:“教育的许多问题诚然是由外界的因素造成的, 但更多的问题是由教育者自身造成的。教育必须敢于触及自身的痛处, 才会有真正的改革;教师必须敢于触及自身的痛处, 才能有真正的深刻。教育的真正变革及其希望, 乃至教师生活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或许都应当从教育者的自我解剖和批判开始。教育不敢面对自身的过错, 教师不敢面对自身缺陷, 教育和教师的春天就不会真正来临”。

《做教育的清醒者》就是这样一本直面教师“痛”的书!

该书由60篇独立的文章构成, 根据文章内容, 作者又分为“做教育的清醒者”“让教育回归常识”“教师只是凡人”“一个都不能伤害”“还是庄严一点好”五个主题。书中的每一篇文章内容都是由作者教学中真实存在的情境或事件引发的, 无论是大事小事、好事坏事, 作者都以自己独特的视角, 深刻剖析教育中的弊端或反省教师本身, 智慧地提出自己鲜明的观点, 以及颇具匠心的做法。品读这些文章, 总能找到很多心灵的共鸣, 感觉作者所述的很多事情就像发生在自己身边那样。可以说, 书中每一篇文章、每一个主题, 都闪烁着作者教育教学的追求和智慧, 都值得教育工作者去学习和思考。几番品读, 太多收获!对于我这样的一线老师来说, 除了收获解决具体案例的方法之外, 还有精神的升华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度思考:在这样一个教育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 我该怎样做一个教育的清醒者呢?第一, 职业追求的高境界。教师职业首先是一个工作, 对所有教师来说, “工作是一个人贡献和服务于社会的主要途径, 也是一个人从社会获取个人所需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主要渠道。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乃至尊严通常都体现在他所从事的工作中。每个人都应当意识到工作对于自己的重要性, 并努力让自己变的重要。”

但教师职业也是一种伟大的事业, 我们追求的境界越高, 我们才能发掘出更多的工作乐趣。正如作者所说, “当你把工作当作事业的时候, 你每天不得不面对的工作就成了一种享受, 你每天的校园生活就成了你自身愉快的生活体验的一部分。反过来, 生活也就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你的工作。一个把工作当作事业来追求的老师, 是不大会感受到工作的痛苦的。”

第二, 教育教学的大智慧。做为教师, 职业追求的境界越高, 对教育的感悟就会越深, 日常工作之中, 教育教学的智慧也就越多。从教育的根本作用来看, “教育是一个把自然人社会化的过程。教育的目的, 就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并引领社会发展的合格的人。适应社会, 就需要学习如何让学生遵守社会的一些共同准则;引领社会发展, 就需要拥有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卓越的精神力量。教育需要爱, 但真正的爱是什么, 是“为之计深远”, 是为学生离开你之后能够开始更好的独立生活而做准备。如果以爱的名义, 背离了教育的目的, 那么这种爱就是一种溺爱、假爱和错爱。”

“教育追求的是以一颗心撼动另一颗心, 而不是以一颗心征服另一颗心;是教人强大, 而不是让人臣服”。做为老师, 我们要认识到, “教育不是狩猎, 而是教学生狩猎;不是捉鱼, 而是教人捉鱼。教育应该讲究方法, 追求艺术和智慧, 甚至必要的时候可以有美丽的谎言, 但不应该有“心计”“计谋”。从这样一个基本出发点来教育和启蒙学生, 我们的学生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课堂教学, 是老师工作的主战场!在课堂教学之中, 我们往往注重了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了学生精神世界的感悟和启迪。作者在具体案例之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我不认为, 一堂课能够给学生多少知识。我追求的是, 一堂课能带给学生多少丰富的精神享受。……任何教育的目的, 都是为了丰富一个人的精神生活。”

第三, 身处现实的好心态。谈到教师, 估计不少人脑海之中会浮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形象:也许是那种“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形象, 也许是笼罩在“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种神圣光环下的光辉形象。但正如作者所述, “教师只是凡人”, 教师也要“为人师与为人父母”, 教师也要面对生活之中的各种问题。

如果我们“把幸福和快乐都寄托在关于物质生活的抱怨和等待上, 注定无法持久”。做为教师, 我们要追求“自己是快乐的主人, 只要自己努力, 快乐还真是能够得到的。而且, 绝大多数时候, 只有自己才能给自己快乐。”

第四, 培育英才的长守望。教育工作持续的时间之长是以年为单位的, 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之远是以终身发展为参考的。正如作者所说:“儿童的教育事关其一生的幸福, 这教育不能仅仅盯住书本……对于儿童来说, 如何让他们度过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 如何培养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和对生活的热爱, 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行、健康的审美情趣、坚强的意志、活泼开朗的性格, 远比学门外语、背几首诗歌来的重要。”

当从一个人终身发展的角度来思考现阶段教育问题的时候, 做为老师, 我们可能就不会那么急功近利地看待学生的终身发展、成长与眼前成绩的矛盾了, 因为我们会更加坚信:每个孩子都会成才, 做为老师, 我们要给孩子提供的是适合他成长的时间和空间!

守望学生的成长, 相信他们一定会带给我们惊喜和惊奇;守望学生的成长, 相信每一个老师都会感悟到教育的真谛和享受教育的幸福!

篇4:读《守望音乐教育》有感

小学时期的唐泽雪穗和桐原亮司因不堪各自父母的变态及残忍,间接或是无意地杀害了各自的父母,并且凭借过人的智慧和异于同龄人的早熟躲过了警察一次次的调查,他们同病相怜,孤苦无依。此后,她在白日中绽放,他在黑夜里行走,默默相守相依却又不被察觉。为了保守数年前的这个秘密,他们不惜一一伤害只要威胁到他们存在的人,他们,是为了保守那个秘密?还是为了保护内心深处的脆弱与自卑?末了,桐原亮司为躲避警察从高楼一纵而跃,而唐泽雪穗面对脚下的尸体,沉默后只是转身离去,留下一个孤决的背影和淡淡的一句:“不认识。”

我第一次读东野圭吾的小说,貌似是在两年前,学校对面的书店里推理小说专栏基本是东野圭吾的,那时读的什么已然忘记,只是模模糊糊给人一种它还挺有名的印象。然而最近读的几本他的推理小说,才是真正让我走进推理小说的空间。

虽说这篇读后感是写《白夜行》,但在这里还是不得不让我想提一下东野的另一本代表作《嫌疑犯X的献身》,15万字的小说,四个小时看完,几个看完的好友说我看得好慢,然而这却是我正常速度,甚至看完之后让我有一种往回翻的冲动。我足足缓了半个小时才勉强接受这样一个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结局。明明是凶杀案的前因后果,却让我为其间的爱情故事动容,我从未在其他的小说中读到过这样一种感情,或许读到过,但是却不是以这样一种震撼人心的形式表达,不是轰轰烈烈,而是表面上的风平浪静,心灵里的波涛暗涌,行动上的义无反顾。我有些无法理解,因为常人无法做到,但又尝试着理解,因为存在这样的一种感情,只是普通人无法拥有罢了。

如果说05年的东野写《嫌疑犯X的献身》时的手法老练简洁而有力,那么99年的那本东野迷必知的《白夜行》则更带给我一种细水长流的神秘感,是那种最熟悉的陌生,最亲切的背叛。书的封面,是一个小男孩与小女孩手牵手的剪影,再配上这篇读后感开头的一段文字,很难不勾起人的求知欲。趁着三天的空暇时间,我读完了这本35万字的长篇小说,从开篇扉页读到末尾我合上书本,我静坐了两分钟,因为实在不知道如何形容我的感觉,从前读书总喜欢用一两个词汇或者一句话来简单概括自己的感受,然而,这一次我不知道如何描绘。因为我认为自己没有读懂,我上网搜寻细节详解,发现了一些书里没有交代但读者自己发掘的细节亮点,我开始有了一丝丝感觉,并且这种感觉持续增强。同样是无数惊险过程中穿插的感情,但这种感情,于外人而言,可以说不露蛛丝马迹,是死寂般的沉默,因为男女主人公从未在一起出现过,他们于整本书唯一在一起出现过的情景便是末尾桐原亮司的一纵而下逝去之时,仿佛一切都要结束的时候。好似他们从始至终一直被生死,被忧虑,被孤独所阻拦。然而,你细细回味与思考,他们一直都在彼此身旁,只不过一个在明处,一个在暗处,与阴阳交界处有一丝丝模糊的勾连,却又是坚不可摧,从未在阳光下手牵手,却早已融为一体。

我不欣赏这种感情,甚至于厌恶这种方式,但现在也尝试着理解男女主人公的残忍,冷血,自己对身边一个个人的伤害。小学的时唐泽雪穗便被狠心贪财的母亲卖给有恋童癖的男人当发泄的工具,而这个男人,正是桐原亮司的父亲,当亮司亲眼目睹他的父亲凌辱自己最心爱的女孩时,他悲愤交加地拿起了作案工具。他们的生活,友情或者爱情,亲情,幻想,从那一刻开始变得凄惨,永不见天日。东野圭吾将人性至恶与人性至弱交融,更显得震撼,这种震撼感是之后才能感觉到的。我们都有最初的纯真与守护的东西,但他们的这种纯粹已经被破坏,于是才会不惜一切地守住余下的自我,用抵御的方式来自卫。

最近的一部电影《唐人街探案》里的腹黑小女孩思诺,影片没有完整地将她和失踪小男孩的故事交代至末尾,或许,她就是另一个唐泽雪穗吧?一个在白日下,一个在暗夜里,为了摆脱各自的变态父亲,他们或许在痛苦地坚守着某种东西吧?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所以悲剧也是美的,但它又是如此哀伤,以至于伤了那本就脆弱的美好,徒增凄美的伤感。

爱是什么,没有准确的定义。在我心里,它是向着心中的美好不断接近的过程中产生的感情,它或许与血缘有关,或许与血缘无关,它或许以温柔相待,亦或许以蹂躏终结,然而无论是正确的,亦或是错误的,他们至少都有曾向往美好的白日,都有过憧憬与渴望。途中也许会走错路,进入一个无底的暗夜,在你无意识中伤害,掠夺,占有。你也许错了,我们也许错了,所以,为了让凄美的错误少一点点,让积极的真善美多一点点,请务必真诚以待,每一个爱你和你爱的人。爱与包容,是获得幸福的必要条件。

《北京晚报》说,《白夜行》将无望却坚守的凄凉爱情和执着而缜密的冷静推理完美结合,被众多书迷视作东野圭吾作品中的无冕之王。

《羊城晚报》说,《白夜行》被称为东野圭吾笔下“最绝望的念想,最悲恸的守望”。

白夜行,最绝望的念想,最悲恸的守望,一段凄美的爱情。

作者简介:傅宛冰,女,1998年,汉族,四川省成都市,成都市第七中学。

指导教师:西南大学心理学院王康程

篇5:读《守望教育》有感

望童心

书中说“当儿童学习不是因为学习本身的乐趣,而是为了考试、升学、恐惧、竞争、奖惩等而学习时,不仅无益于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品德进步,更不利于儿童积极健康地生活与成长的心态的养成。”教育不是控制。对孩子的控制其实是我们教育的最大悲哀,对孩子的控制,真的应该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者的反思。我从最初想的就是做孩子朋友式的老师。刘铁芳老师也说:作为教师在和学生交流时应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耐心的倾听才能起到预想的效果,真诚的关心才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这其实就是很简单的教育,一种朋友似的交流,一种朋友似的对话,一种不带任何做作的“教诲”,只有这样的交流才是最有效的交流,只有这样的教育才可能是最有效的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我希望我能带给学生的不是学习的压力,而是像书中说的给他们儿童的世界,让学生体会他们的童年,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是他们的需要,让他们深切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既能为将来做准备,又真正的生活在了自己童真的世界。

望课堂

作为一个普通的一线教师,我想守望教育首先是守望课堂。因为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还课堂以心灵的温度,还课堂以思想的灵动,还课堂以生命的活力。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解决问题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因此也是我们今后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在《研究性教学: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一文中,刘教授指出:好的教学实际上只是为了把学生引入“问题”之中,引入他们属己的“问题意识”之中,并且不断扩展他们的问题意识。这样,好的教学就不再是以其过程中的知识、技能的授――受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好的教学不再是一次性地解决问题,而只是通过暂时的解决问题来激励、焕发学生更多的问题,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自觉地走上自己的问题思想之路。这也让我们对于现阶段正在研究的“问题意识”的课题有了更深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好的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毕竟“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的研究性教学也并不是为了把每个人都培养成学术研究的专家,而意在让每个学生都能自我“想问题”,能独立思考、判断、评价、选择、创造,视野开阔,并最终落实到对社会、自然世界以及自我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关注之中。坚守课堂,就是坚守教育之魂就是让教育拥有生命活力。

篇6:读《守望教育》有感

蓝振元

去年11月,博客好友滕州墨子中学满建宇校长给我寄来了他的新书《守望教育》,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阅读,内心充满愧疚,今年五一放假在办公室值班,终于读完此书。在阅读《守望教育》的时候,我一直处在感动之中。满校长在繁忙的管理工作之余,带着他对教育的虔诚之心和眷眷深情,将自己的教学理念、教育感悟、管理方略凝聚到《守望教育》中,每句话都凝结着他的心血和智慧。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我的老师很多都是初中生,他们当中甚至还有小学生,教育教学质量可想而知。然而那时的孩子很纯朴,家长也很朴实,没有电视和网络的诱惑,没有社会的干扰,家长和学校都没有功利之心,老师们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开展教育,在偏远的乡村学校教育仍然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到满建宇当校长的时代,虽然学校的条件比那时好万倍,但各种诱惑、干扰、社会对学校的期望和要求已非30年前可比,教育工作者们很多时候都是在刀锋上跳舞,加之体制内众多的制度规定、标准化、检查评比和这特色那特色,社会和行政对教育的干扰让30年前的教师们无法想象。如今整个社会对教育载声怨道,国人对教育几乎完全失望,然而满建宇们凭着满腔热情和一颗温热之心,虽然带着镣铐跳舞,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果没有陶行知那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拳拳之心,他是无法取得成功的。他用“守望”二字展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的真诚,向众人展示他守住了教师的职责和良知,在获得心灵宁静的同时提升了人生的价值。

两年来,我一直读着满校长的博文,经常被他的博文感动,他是从一线教师成长起来的优秀校长,他对教育的反思从来没有停止过,所以他的教学和学校管理普遍受到社会的认可,他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符合新时代的要求。一年前我读过他的《让教育充满生命情怀》,他对教育深深的情怀让我深受感动,如今再读他的《守望教育》,让我又一次体会到他对教育的满腔热情和拳拳之心。从《守望教育》中,我看到了一位有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的新一代校长,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尽管实施个性教育的空间十分狭小,但他仍然努力地寻找突破口,在带着镣铐跳舞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施素教育,而不是象很多教师那样怨天尤人,把一切都推给体制而觉得没自己什么事。可以预知,在不久的将来,满建宇会很快成为优秀的教育专家乃至教育家。因为,从他的学校中,我们看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巴甫雷什中学的影子,也看到了当年陶行知办教育的样子。

在儿子入读小学的时候,我怀揣蔡笑晚《我的事业是父亲》、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等十多本书,找到校长深谈我对教育的理解、理想和对教育的期望,校长深表理解,但表示在现行体制下无能为力,我深感失望,后来经过再三交谈,校长决定给全校老师每人买一本《做最好的老师》(谁知道老师们读了没有),仅此而已。再后来,我觉得我想给一所学校施加影响有困难,可能影响一两位老师还可以,于是给孩子的老师推荐吴非的《不跪着教书》《致青年教师》《我的教育理想》等书,见老师没有反应,我干脆给老师发短信说我把书作为教师节礼物送书给她们,老师竟然说“凡教育类的书都差不多,不必了”,我无语。

相比之下,满建宇深知没有教师素质的提升就很难有教育质量的提高,没有老师的主动发展就没有学生的主动发展。他是一位从一线教师成长起来的校长,所以他更加深刻地体会一线教师的感受,努力地为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和和发展舞台。在谈到学校教育时,他认为理念的东西是比较容易学的,但关键的是如何将这个理念真正贯彻

落到实处,并在学习新理念的过程中真正将它校本化的运用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在谈到如何做教师时,他说“教师是教育的支柱,教育的希望。要做一个有思想、农夫似的、孩子朋友似的老师”“走进孩子心里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另外,作为校长,他深知“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道理,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忖治校之策,深明校长的权威来自校长独特的人格魅力。为此,他努力地提高自身的能力和修养,在老师们眼里,满校长没有传统上的威严、深沉、高不可攀的形象,而是一位良师益友和充满温情的兄长,他在用自己的良知、智慧和人格魅力领导学校,他用教育家的眼光放眼世界开展教育。为此他治下的墨子中学,校领导与老师、老师之间以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令人羡慕。基于对教育具有相同的认识和理念,如果距离再近一些,几年后我会把我的儿子送到满校长的学校读书,然而我知道这只能是幻想。

《守望教育》的语言表达平实而温和,充满了一个校长的温暖情怀,而不象李镇西偶尔会露出些许霸气。我猜测,也许是满校长由于年轻和资历尚浅,自己觉得和李镇西相比尚缺底气,也许是满校长一惯的温和风格。无论如何,我们应该承认《守望教育》是所有校长和老师都应该认真阅读的一本好书,是一本培训校长和老师的好教材。

篇7:读《守望教育》有感1000字

谭庙小学 李二朵

在空闲时候读了《守望教育》这本书,感受颇深。

《守望教育》是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刘铁芳所著的教育随笔。书中不少篇章,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印象最深的是,书中讲到转化后进生的问题。刘教授所说的,教师做差生的转化工作,如同医生治病一样,医生只有在治疗疑难杂症中,才能提高医疗水平。教师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这一认识,应该说也是非常独特耐人寻味,给人启示的。

音乐学科的后进生,一般先天资质较差或对音乐不感兴趣,且行为习惯差。在我今年教学的五个班里面,每班或多或少都会有音乐学习的后进生。我总是仔细观察他们,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多方面鼓励,对他们,我常挂嘴边的话就是:“孩子们不管是唱歌还是学乐器,老师只要你自己跟自己比。不管别人唱多好,乐器学多好,只要你一节课下来,有所进步,那么这节音乐课你就是成功者”。

辅导他们常常要用到爱心,耐心,恒心。还要学会容忍并克服他们太多的反复。四年级有个男同学,对音乐反应迟钝,学习兴趣不高,不愿开口唱,怕大家笑话他。看到这种情况,在下课时,我常常把他叫到身边与之谈心,鼓励他树立信心,并用琴带着他一句一句地唱。慢慢地他能跟着琴唱出几句歌词。接着在课上,我抓住时机,请一名能力强的同学与之合唱,让全体同学欣赏,听完后大家掌声鼓励。这使得他非常高兴,自豪和激动,逐渐他有了自信心,主动要求演唱并受到全体同学的支持。就这样在每节课上我都给他们演唱的机会,并给予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对音乐的表现力。学生渐渐有了对音乐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读到第五辑“教化的困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正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看到了,刘教授想要阐明的道理,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

书中提到的,以美德教育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侵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的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鼓励学生读一些著名的儿童作品,听一些儿童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篇8:读《教育小语》有感

《晏阳初教育论著选》指出:要做一个“现代人”, 一方面不要忘本, 换句话说, 就是不要忘记我们是中国人, 一方面要应用欧美的科学, 要有驾驭自然的本领, 一扫从前那种靠天吃饭、信赖命运的行为, 换上一副创造新天地的气魄, 这才能有办法。古人说:“民为邦本”。一个共和国的基础稳固不稳固, 全看国民有知识没有。国民如果受到相当的教育, 能够和衷共济, 努力为国家负责, 国基一定稳固。

杰斐逊《反对愚昧无知运动》一书中说:“除了教育外, 任何东西都不能促进一个国家的繁荣、强大和幸福。”教育是国家的事业, 国家富强在于开启民智, 人的发展取决于教育。国家的强大, 人民的幸福与教书育人密切联系。一个国家, 少年强则国家强, 少年兴则国家兴。作为一名教师, 一名普通的教育者, 我深感肩上担负的重任。要真正地与孩子很好地相处, 你必须了解孩子的心理、生理上的特点, 懂得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孩子喜欢具体的东西, 不能理解比较抽象的道理, 所以无论是什么东西, 以生活化的形式出现, 其效果总是令人满意的。就如:

一、生活化、趣味化的课前研学单

学生毕竟是孩子, 更多的是喜欢与生活实际相符合的东西, 或者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知识。我们都是数学老师, 我们都经历过布置预习作业, 该做的会做, 不做的还是不做, 甚至久了, 都不做了的情况。不怪学生的不完成, 而是我们的作业真的提起不了他们的兴趣。所以我的课前研学单虽也有知识性的东西, 但是我更多的是将知识结合到生活中去, 提高课前研学单的趣味性和神秘性, 激起学生合作探索的欲望。比如本学期, 我在教学负数的时候, 知道学生在生活中已经了解了一些, 就在研学单中提出:“今天的温度是多少?我记得去年6月份时是20°C, 它们区别在哪?能分别说出它们的意义么?”还有, “一个朋友, 最近买房, 钱不够, 找银行贷款了20万, 于是其他朋友都叫他“负二贷”, 这是什么意思?”等等。这比让学生预习了解什么是负数, 负数的意义等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比如教学简算时, 我会提供我的购物清单, 让学生通过笔算, 找出最好的计算方法, 研究简算的技巧, 也让他们知道简算在生活中如何使用。

学生的想象和创意是无限的, 得力于家长和网络, 在得到我所想让他们知道的知识同时, 他们给我的意外却也是巨大的, 尤其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

二、丰富有趣的课外实践活动

课前研学单的设计, 我会根据工作日与节假日进行设计, 工作日的设计偏于理论和研讨, 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得到了解, 而节假日的研学单我更侧重于实践活动的开展。一般在这个时段, 我会布置很少的理论作业用于巩固知识, 将大部分作业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比如教学表面积的时候, 学生对于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认为太简单了。在假期我就布置任务, 让同学们去测量学校的门卫室, 我们要刷门卫室的里面。结果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 有直接 (长×宽+长×高+宽×高) ×2算的, 有算五个面的, 有减去门窗的, 甚至有人考虑到房檐的等等。在课堂上, 各小组就开始争论谁对谁错, 一个一个发言, 让学生在争论中发现不足, 找到最合理的。当最后的结果出来时, 我知道是我上场的时候来, 所以在作出结论前, 我告诉他们,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有的时候是生活的理想化结果, 不要以为我们学了知识, 就一定能解决问题, 我们要谦虚谨慎, 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知识, 这才是真正的学会了、学懂了。

其实任何学科的教学只要我们用心, 只要我们善于了解孩子, 只要我们善于关注他们的需求, 引起他们思考, 就都能上得让他们所喜欢, 上得富有美感, 上得带有生活的启迪。

篇9:读《教育漫话》有感

书中首先提及的是体育,实质谈的就是健康教育。开篇洛克先生就亮出了他的观点——“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并从“温暖、游泳、空气、衣服、饮食、睡眠、药物”等多方面进行了讲述。他认为“无论冬天夏天,儿童的衣着都不可过暖”,因为“大多数儿童的身体,都因娇生惯养之故弄坏了,至少也受到了损害”,于是洛克先生给出的药方:多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类或烈性的饮料不可喝,药物要用得极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过暖过紧,尤其是头部和足部要凉爽,脚应习惯凉水,应与水接触。多么简单易行,可是在我们现在的教育环境下,能让孩子做到几项?

第二个话题是德育。“教育上难于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洛克先生从英国当时社会的实际,从培养绅士的角度出发,认为人必须具备理智、礼仪、智慧和勇敢这四方面的道德品质。而这些“道德品质应该及早形成,那可是影响儿童一生一世的”。在德育培养的过程中,榜样示范的作用不可小视。如果我们把他们熟识的人的正确的或错误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面前,同时说明为什么美丽或丑陋,这种榜样的力量比任何说教的力量都大。作为教师,我们更不能忽视自身的榜样作用,“倘若某件事情,你认为他做的是一件错事,你自己却做了,那么,他便一定会以你的榜样为护身符,那时你再想用正当的方法去改正他的错误就不容易了。”那么一旦孩子不慎犯了错误该怎么办?洛克指出,他认为惩罚应尽量避免,主张唤醒儿童内心深处的、触及心灵的荣誉感和羞耻心,因为“儿童对于名誉是极敏感的”,他们觉得被别人看得起是一种快乐。

篇10:读《守望》有感作文

这则故事主要讲了一位伟大的母亲为等待女儿每次的放学归来而站在外面,也就是这样女儿学会了感恩。晚上放学,随着人流出了校门,骑上自行车,照例向左拐,融进川流不息的城市灯火中。看路旁飞速向后滑行的牌子,一团一团,光怪陆离,路灯在脸上打出五彩斑斓的表情。与并行的同伴海阔天空地瞎侃,不时爆出一阵阵大笑,连同路边震天响的音乐扭作一团胡乱塞进路人耳中。拐进回家的那条马路。抬头,远远地看见,家门口站着一个人。又是母亲。我心里一沉,加快速度往前骑。

母亲站在那儿,一动不动,脸深深地藏在暮色里,看不分明。自从我升了初中,放学时便常常已是天黑,母亲早早做完晚饭后,便会站在门口,等我回家。车到家门口,我赶快叫了:“妈妈,我回来了。”“哎,今天回来得挺迟的。”母亲说着走上前来。她吃力地帮我卸下肩上的重负――书包。我有些嗔怪地说:“不是跟你说了吗,别在外面等我,外面冷。”“这么晚,我闲得慌,又不放心”“不行!你以后不许站在外面等我,我在学校里上课,却老想着你再门口等我,这会影响学习的!”我“理直气壮”得拒绝。“哦,这样啊”母亲低低地应着,语气有些黯然。我从她手里拿过书包,不经意触到她的手:冰凉!愣了一会儿,我突然问她:“妈妈你等了多久了?”“哦,才五分钟,不长。”母亲轻轻地回答。她的笑容,微微。我的疼痛,微微。屋里,日光灯静静地照着,冷冷的金属质感,再忧伤的空气里弥漫。

第二天晚上放学,推车出校门,我破例向右拐进深巷。那是与我平常回家反向的一条路。好久不见一盏路灯,周围一下子暗了许多。走过一路黑暗与孤寂,忽然抬头――家门口,有一盏灯在温柔地闪亮。灯下,一个瘦弱的声影裹着无边的黑暗依着家门,执著地望着前方。我悄悄停下车,静静地立着。母亲背着站着,正向前方的马路上张望。风微微地吹起她几根头发,清冷的月光悠悠地洒在她的脸上――我突然有股冲动,想谐去她脸上寂寞的色彩。可我能做到吗?我只能默默的站着,静静地凝望着她。竟有些辛酸。对面有个骑车的黑影过去,她立即睁大热切的双眼,急急地搓着双手。

人影近了,近了――她的希望一点点黯淡了,熄灭了――忽然有晶莹的东西在闪烁,扑闪扑闪,反射着刺眼的银光,风一吹,滚落下去,不见了。我悄悄过去,拉紧了母亲的手。以上就是整个故事,从那以后,女儿找妈妈谈了一次话,妈妈也听了女儿的话,不再每天放学在外面等她了。女儿也向妈妈保证会努力学习。女儿在学校里刻苦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她每次回家也早了些,因为她看着母亲的白发一根根添加,就想多为母亲做些家务活。看着母亲那辛苦的背影,她会上前帮忙,有时会帮妈妈捶捶背。母亲为女儿的成长而开心。母爱是最无私的。

母爱是温暖的阳光,奉献着七色的光芒;母爱是辽阔的海洋,袒露着宽广的胸怀;母爱是肥沃的土壤,哺育着儿女茁壮成长――守望――那是母亲爱的姿势,那是每每晚归时闯入眼帘的镜头,永恒的镜头,永恒的姿势。那镜头里,那姿势里,刻写着不尽的爱,永远的真情。我们应该学会感恩,在感恩中成长!徐银月

篇11:读《守望的距离》有感

读《守望的距离》有感

生活本来就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它不会因为痛苦或者快乐而改变形状。《守望的距离》是周国平先生的一本散文集,里面记叙了他对生活的感受,每一篇散文都扣人心弦。

作者说他的.孤独“带着如此浓烈的爱意,爱着田野里的花朵、小草、树木和河流“在这本书中,他怀着对生活的深深爱意,谈人生、生活的境界。他认为一个人不能吧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世界中,在其中随波逐流。“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带着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他告诫人们,不要琐屑的生活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www.fwsIr.com)更不要是去精神花园,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他就有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守望的距离,正表明精神家园和守望血药恰当的距离,一守望的距离面对人生,面对生活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守望代表着一种期待是守候。

篇12:读《守望的距离》有感

黄庭坚说:“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看看现在的自己,大概已经丑陋不堪了吧?幸而学校制订了读书计划,并向我们推荐了些好书。于是,捧起了书,重新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守望的距离”首先映入我眼帘。看这五个字就挺美的,有守望就有期待,在现实和梦想之间找到自己的差距。翻看目录,那一篇篇文章的标题就引人入胜。“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宇宙”、“生命的烦恼和创造的欢欣”、“闲适:享受生命本身”。在很多言辞的背后闪烁着周国平一个哲学家的特有智慧和对人生的思考。

特别是“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他在这一节中写到“最高的严肃往往貌似玩世不恭。古希腊人就已经明白这个道理。爱默生引用普鲁塔克的话说:“研究哲理而外表不像研究哲理,在嬉笑中做成别人严肃认真地做的事,这是最高的智慧。”正经不是严肃,就像教条不是真理一样。真理用不着板起面孔来增添它的权威。在那些一本正经的人中间,你几乎找不到一个严肃思考过人生的人。不,他们思考的多半不是人生,而是权力,不是真理,而是利益。真正严肃思考过人生的人知道生命和理性的限度,他能自嘲,肯宽容,愿意用一个玩笑替受窘的对手解围,给正经的论敌一个教训。他以诙谐的口吻谈说真理,仿佛故意要减弱他的发现的重要性,以便只让它进入真正知音的耳朵。”

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我的职责是让我的学生幸福快乐的惝徉在知识的海洋里。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却很难做到这一点,总会被孩子的一些小事给烦住。在孩子们不能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的时候便会严肃的教育他们,希望自己的教育在他们身上能立竿见影。殊不知,教育不能象麦当劳那样快速方便,教育是润物无声的美丽缓慢的事业;从容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必备的心态。要想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快乐的学习可以是一句巧妙的过渡语、幽默的评价„„一些小细节其实恰恰是抓住孩子的心的关键所在。就正如爱默生所说的“赞赏儿童身上那种不怕没得饭吃、说话做事从不半点随人的王公贵人派头。一到成年,人就注重别人的观感,得失之患多了。我想,一个人在精神上真正成熟之后,又会反璞归真,重获一颗自足的童心。他消化了社会的成规习见,把它们扬弃了。”每个孩子都有其特性,或帅真,或可爱,或淘气。不要把孩子塑造成同一种样子,那样就会磨灭了属于他们原本的那份纯真。教育需要心平气和,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走向平和的境界,这也是做人的最高境界。而如何使自己心平气和的对待孩子们呢?周志平在本节中又提到“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的天性中都蕴藏着大自然赋予的创造力。把这个观点运用到读书上,爱默生提倡一种“创造性的阅读”。这就是: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听别人发言是为了使自己能说话;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他告诉我们读书就是最好的途径,它能培养我们的语感,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但我们要明确的是,读书不应该是盲目的,必要为“教学”,保留一个特殊位置兼读

其他的书。以读促教,读便有了更大的动力,教也有了更深的底气。将书本给予我们的惊喜与力量呈现在课堂上,那一节又一节的精彩教学就会脱颖而出。

篇13:读《守望音乐教育》有感

在读到张老师自学经历这一部分, 我深深敬佩他的为人, 我和他的学生小D一样, 也认为人所有的优秀品质, 都是早就孕育好了的, 但张老师有的是君子之爱, 而不是时常表现出来的豪侠之气, 让人值得信赖。而张老师对生活、对社会都有客观的、清醒、明确的认识, 对生活中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都有所准备, 不会被打个措手不及。因而能坚强, 坚强而不古板, 乐于接受自然的厚赐, 生活充实而有情趣。我觉得自己与张老师相比, 最缺乏对社会、对生活的认识, 清醒、现实的、客观的看法, 而把目光只倾注于自己的内心, 世界太狭小了, 太局促了, 如果自己无法突破这一点, 永远不会成熟, 而幼稚的人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成功, 也不可能与人有真正的交流。还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人只有选择了自己的路, 并且勇敢的追求, 付出努力, 特别是人品方面, 不仅限于善良, 如果只有善良, 也许意味着无知愚昧, 应该追求更有价值的品质提升, 就像张老师那样坚强、充实, 有情趣。这种努力是人生努力的最高境界。

看到张老师那么艰苦的自学, 全是在课余时间, 十分佩服, 更值得敬重的是他的敬业和温和的爱心。而他对自己的把握和控制非常好, 在时间安排上有规律、效率高、有毅力, 保持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这些都是我远远不及的。我个人在言行中, 有许多率性发挥、随意和不切实际的想法, 而自己又往往随意为自己开脱, 缺乏严格的自省和吃苦精神, 对学生很爱, 很关心, 又往往有一些宽严不匀, 情绪化, 难以上升到至善至美的境界。读到张老师在日本留学研修的故事, 我的心有深刻的共鸣。———虽然, 我并未离开自己的国土, 自己的家乡, 虽然, 我们的经历并无可比拟性, 但内心的屈辱感是一样的。——即使程度绝不一样。

即使在自己的国土上, 因为人性中有许多东西是相同的。而牵涉到国籍时, 会愈加强烈。记得刚到新家时, 我还保留着教师的思维习惯, 看到小区里有人边吃边吐瓜子皮, 感到非常惊讶, 主动打扫楼梯, 保持公共卫生, 但是我感到的是冷漠与不屑。也许是因为我是农村来的, 也许是因为我衣着太朴素而近于土气, 而单元的年轻人、老人皆投以不理解的目光, 在对话的语气中, 我也觉出了不理解和不屑。好象我主动保持公共卫生是做低等人的事, 而不是有修养的表现, 而我也深深地讨厌他们的自私和冷漠, 自以为高人一等。这种感觉与张老师在异国土地上的感觉是一样的, 不过是他感觉尤甚, 我知道人性中有许多劣根性, 成年人同样需要被教育, 当我成功地捍卫自己的尊严之后, 更深地体会到:不论金钱、地位、权势, 每个人的人格不容侮辱, 不论在什么样的境遇中, 人要有骨气。做人的尊严是值得我们拼死捍卫的。

读到张思明老师怀念尊敬的孙维刚老师, 回忆到孙老师逝世和在八宝山公墓与孙老师告别的时候, 灵堂里放的不是哀乐而是孙老师最喜欢的俄罗斯民歌。我觉得真的好浪漫。一个人死后, 带给人们的不是扑天抢地的哀伤, 不是财产和责任的纷争, 不是无以推卸的告别形式的拖累。只是挂念, 只是崇敬, 对一段逝去的日子, 对一个人一生的深情追味, 对和在场的每一个人有关的过去生活片断的回忆, 而他自己的灵魂缓缓飘逸。留下希望, 奋斗, 微笑, 幸福, 在音乐中永远地离去, 也永远享受完在人世的日子。而我将来肯定摆脱不了俗常的拖累, 自己是那么平庸, 又是那么渺小。了不起的人、伟大的人、神圣的人, 他们的境界, 我很崇幕, 但也不可能实现。孙维刚老师是用一生崇高的行为博得人们的敬意, 灵堂里播放他生前喜欢的音乐, 事实上是他的师德在人世的丰碑。

“感受数学之美”, ——感慨颇多, 数学, 我不懂, 但感受语文之美, 我为什么做不到?为什么我的学生也感受不到?为什么我的境界、层次是那么低?写好字的学生感受到语文之美了吗?朗读好的学生感受到语文之美了吗?我呢?我能体会到、说得出语文之美吗?语文的美在哪里?即使我以前关心和略知一二, 那现在又有多长时间忽略了她?在略知一二的时候、语文教学中又能贯穿多少?在大量的习题训练中有没有美, 在快乐的体验中能不能感受到语文之美?在思维的乐趣中有没有语文之美?语文的美和快乐与语文的卷面成绩什么关系?为什么语文成绩这四个字让我们思量万千?

篇14:读《教育漫话》有感

《教育漫话》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撰写的一本教育名著,它主要论述如何培养“绅士”。洛克以漫谈的方式讲述了关于教育的内容、手段、方式等等的一些建议和看法,尤其是家庭教育,更是从各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独特思考。这样一本饱含哲理却写得通俗动人的名著在其问世300多年来,一直被誉为近现代英美文化的瑰宝,对近现代英美教育思想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时至今日仍然有着现实意义。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有益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并且反思我国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一、教育作用和目的

洛克十分重视早期教育的关键作用。一是因为儿童阶段是可塑性最大的阶段。二是因为幼小时的印象“都有极重大极长远的影响”。像水源一样,稍加引导,“便可以把它导入他途,使河流的方向根本改变”。在《教育漫话》的序言中,洛克说:“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他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因此,越早教育越要谨慎从事。同时他还认为人之好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国家的幸福和繁荣也靠国家具有良好的教育。

二、绅士教育的途径——家庭教育

洛克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孩子培养成绅士,培养成谦和明礼、品行端正、举止优雅的绅士。把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当做绅士必不可少的四种品格。同时还认为进行绅士教育的最好的场所不是在学校里而是在家里。认为当时的学校是集合了形形色色被惯坏了的、满身毛病的一群学童的机关,而每个班级里都有很多孩子,老师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个人,只有在家里聘用良好的家庭教师才能使儿童避免沾染恶习,并能因材施教,使儿童得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合适的教育。虽然他同时也赞成某些人所说的家庭教育会使儿童怯懦无能和不通人情世故,但他认为相比于学校教育会使儿童学到鲁莽、诡计或粗暴,使儿童丧失德行,家庭教育的错误是微不足道的,是可以改正的。“德行比人情世故更难得,青年人失掉了德行是很少再能恢复的。”

三、家庭教育的内容——体育、德育、智育

具体到到底该如何培养绅士,洛克主要从体育保健、道德教育、智育三个部分来论述。

1.体育保健。体育保健也就是要塑造儿童健康的身体。洛克十分注重身体健康,他认为“健康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体”。 而培养身体健康最重要的信念是“崇尚自然”。书中他非常详细的说明和指导了饮食、衣着、睡眠等各个方面,如:多呼吸新鲜空气,要有充分的运动和睡眠,饮食要清淡……在具体做法上,首先就是无论冬天夏天,儿童的衣着都不可过暖;并且每天要用冷水来洗他的脚;鞋子应该做得很薄;要睡硬板床;要洗冷水浴;要多过露天的生活,尽量少烤火。同时还认为儿童从小就应该学会游泳,认为游泳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他认为儿童之所以受不了寒冷,只是因为从小就没有养成一种抵御寒冷的习惯。我们的身体只要从小养成习惯,它们是什么都能受得了的。还有一些在饮食方面的建议。例如不能喝酒或者喝烈性的饮料;要避免吃一切的糖果;水果要有选择有节制的吃等等。

此外他特别强调节制的重要性,他认为“节制的精神无论是在健康方面还是在事业方面,都是十分必要的。”总的来说,他是为了培养儿童俭朴的生活习惯,注重儿童身体的磨练,来造就强健的体魄。我认为其中某些做法是值得我们直接借鉴的,比如,洛克所说的“大多数儿童的身体都是由娇生惯养弄坏的,或至少由此受到了损害”是有道理的。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我们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教育关注的太少,把大部分的目光都放在了孩子的智育上。殊不知,没有了健康的身体,什么都是无用的。尤其是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在物质条件上尽最大的力给孩子满足,认为这就是爱孩子。这一切原本也是为了孩子的健康着想,却反而使得他们成了温室里的花朵,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天一冷,就会有很多孩子感冒,生病。于是出現了很多娇生惯养的小公主、小王子,而家长的溺爱同时又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我们可以学习《教育漫话》中科学的合理的部分,要加强培养儿童强健的体魄,让儿童从小就锻炼身体,养成锻炼的习惯,培养他们锻炼身体的意识,使他们将来能抵抗天气,生活方式,生活条件等多方面的变化。

2.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也就是塑造健康的精神。德育在洛克的教育思想中占有根本的地位,“德行是一个人或一个绅士所应具备的首要的也是最必不可少的一种禀赋,一个人如果缺少德行,就决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喜爱,甚至不可能被自己所接受或容忍”。在洛克看来,德育不仅仅是指道德品质的培养,而是指整个精神品质或人格的塑造,大致说来它包括德行、智慧、教养以及坚忍等各种美德的培养。

德育的基本原则是以理智克制欲望。在道德教育方面,他重视以理服人,但同时也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学生养成好的习惯。这对家长及教师的要求也是较高的,在面对孩子的错误时,我们要酌情处理,理性的方法才能帮助孩子正视自己的错误。

洛克还要求儿童的言语、动作都要符合其等级与地位,对人谦恭有礼,举止得体。他认为这是“处世的真诀”,可以使自己获得他人的尊重与好感,从而获得一切。这也是对孩子优良品性的一种培养,让他们学会如何与人交往。

3.体育。写了体育和德育之后,作者最后才写到智育。他认为德行和智慧比学问重要得多,前二者有助于学问,而徒有学问但无德行与智慧则反而无用。“智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能力,使之掌握正确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不要把读书当成一种任务强迫儿童去学,而要把读书当作一种游戏、消遣、光荣快乐的事情或对良好表现的奖励,孩子们就会自己要求学习的。而在教学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重视培养智力,多作实地观察,诱发学习兴趣。在智育方面,作者的主要观点有:

(1)小孩子的好奇心应该小心地加以鼓励。因为好奇心是一种求知欲,对事物好奇的孩子才会善于思考,爱动脑筋。

(2)要重视儿童的兴趣。因为儿童兴致好的时候,学习效率要好两三倍。当儿童没有立意去做那件事情时,父母或老师就应该少就他去做。有些喜爱读书、写字、画画的人,在某些时候对于书、字、画也会感到无味,如果那时他再勉强自己去弄,结果只能把自己弄疲惫,甚至对原本感兴趣的东西失去原有的兴趣。

(3)儿童的时间应该用在获得一些对于他们日后长大成人有用的事物上,即强调-教育的实用性。我们的孩子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一切事物,所以最大的精力应该用在学习最需要的事情上。他们在世上最需用、最常用的事物,也就是最应当所追求的事物。

真理总是朴素的,平淡的文字总会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作者用最平实的文字述说着最深刻的道理,注重对学生道德的熏陶和培养,认为学生良好的德性才是最根本,是第一位的。

《教育漫话》这本书,给我印象较深的还有榜样的作用,父母的榜样作用,教师的榜样作用,同伴的榜样作用。在学习生活中,教师往往会在无形当中成为孩子学习的对象,尤其在幼儿园,幼儿的模仿学习能力较强,可塑性也较强,教师的榜样作用也就更大了。因此,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当从现在起就不断的自我提高,自我充实,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品德,有智慧,有修养的人。凡事以身作则,这样才能更好的起到教师的榜样作用。在同伴交往中,家长应该正确的引导孩子与品行端正积极向上的孩子交朋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同伴的作用是巨大的。

篇15:读三毛《守望的天使》有感

——读三毛《守望的天使》有感

关欢欢

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这篇文章是台湾现代女作家三毛的一篇散文。三毛的一生正如她的笔名一样是一出流浪记,她奔放不羁,四处游走,足迹遍布世界各地,直到深爱的丈夫荷西突然离世,父母远赴千里,在她身边一直不离不弃地照顾她,才让她意识到年迈的父母是多么深爱和需要她,最终她决定回到台湾定居,陪伴在父母身边。在她的诸多作品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篇就是《守望的天使》。

从前,我一向认为天使只是圣经里的传说,是童话故事里才会出现的精灵,但是三毛告诉我们天使就在我们身边,这样的天使是为了守护孩子而存在,他们就是我们的父母。在《守望的天使》中,有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段落。三毛邻居家的孩子汤米问她:“天使是悲伤的吗?你说他们哭着?”三毛回答到:“他们常常流泪的,因为太爱他们守护着的孩子,所以往往流了一生的眼泪。流着泪还不能擦啊,因为翅膀要护着孩子,即使是一秒钟也舍不得放下来找手帕,怕孩子吹了风淋了雨要生病。有一天,被守护着的孩子总算长大了,孩子对天使说——要走了。又对天使们说——请你们不要跟着来,这是很讨人嫌的。天使彼此对望了一眼,什么都不说,他们把身边最好最珍贵的东西都给了要走的孩子,这孩子把包袱一背,头也不回地走了。可怜的两个老天使,他们失去了孩子,也失去了心,翅膀下没有了要他们庇护的东西,终于可以休息休息了。可是撑了那么久的翅膀,已经僵了,硬了,再也放不下来了。”

小时候看这段话并不觉得有什么,然而长大之后再看,却觉得字字珠玑,特别是当我也到了离开父母的年纪,对此更是有深切的体会。当年考大学报志愿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想要报考省外的学校,似乎觉得离家越远就越能摆脱父母的控制,越能有成就感。然而在外面摸爬滚打多年之后,所有的人都发现家才是我们永远亮着灯的港湾,父母对我们的管束才是对我们最深切的爱,不管我们受了多少委屈,遭受了怎样的挫折,我们的老天使仍然会撑着他们已经僵硬的翅膀,努力为我们遮风挡雨。父母从小到大为我们付出了多少啊,是谁一次一次半夜起来,安抚我们的哭闹而夜不能寐;是谁一个一个耐心纠正我们的发音,乐此不疲地为我们重复着单调的词语;是谁一步一步扶着我们学走路,扶了何止几百上千步。而当有一天,我们长大了,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我们是否愿意把最好的卧室,留给年迈的他们;当有一天,他们开始糊涂,听不清话,我们是否能像他们曾经对我们那样,一遍遍地重复着最简单的词语,耐心地和他们说话;当有一天,他们开始步履蹒跚,我们是否愿意慢下脚步,给他们多一点关心和搀扶······不要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失去了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最纯真的感情。

当我踏上工作岗位,开始从事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以后,“守护天使”对我而言又有了新的意义。在工作中我发现,很多少年犯都是从小就缺失父母的关怀,或许是离异家庭无人照管,或许是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常年不在家,在没有爱的环境里长大的他们不懂得爱自己,更不会懂得去爱他人,许多孩子因此痛恨他们的父母,甚至仇视整个社会,一步一步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看到铁窗后那一张张或桀骜不驯、或后悔不已的稚嫩脸庞,我常常想,这些无人照顾的孩子何尝不需要大人们的守护啊,而我们检察机关的干警能够为他们做的就是尽力为他们撑开法律的翅膀,成为这些孩子的守护天使,努力使他们能够迈过生命中的这道坎,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

上一篇:高效课堂小组建设之我见下一篇:我有一个家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