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生活化探究

2024-05-22

地理课堂生活化探究(通用8篇)

篇1:地理课堂生活化探究

将“生活”融入地理课堂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 从生活经历与体验中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这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下面谈谈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的一点体会。

一、利用生活经验,巧妙导入新课

心理学认为,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才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新课导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联系学生当地实际生活中经常碰到的、熟悉的生活经验等一些地理现象,设计出地理问题,让学生接触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使他们觉得学习地理对他们确实有用,点燃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新疆》之前,我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很多人都吃过葡萄干吧?说说葡萄干的味道。当学生回答后再提出下面的问题:哪里能生产葡萄干呢?为什么本地不能生产?学生当然知道葡萄干产自新疆,但却不一定知道为什么只有新疆能盛产葡萄干,而这正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通过这样的问题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和地理之间的距离,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就是要选择与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中日常所见所闻的、感触特别深的地理现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入手,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置身于充满趣味性的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感受到地理的趣味性,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地理教学重要的教学任务,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地理课程的时空,打开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对“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的理解和感悟。

例如,在学习“南北方的地理差异”时,我向学生展示了三张图片:本地民居建筑风格、黄土高原民居建筑风格、浙江民居建筑风格。通过联系本地传统民居建筑风格,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生活经验,分析说明:为什么本地传统民居屋顶不那么陡斜,而是介于陡斜与平顶之间?再如:为什么北方人冬天要取暖,要睡火炕,而南方人一年四季都睡床?引导学生从自然环境因素探究其成因。这样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定会充分认识到生活离不开地理,感受到地理知识的魅力,从而产生地理学习的需要,也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地理技能。

三、引入时事新闻,融入课堂教学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现象,都与地理知识有关,但学生却有可能“熟视无睹”,因过于熟悉了,反而没有更好地思考它们与地理的联系。而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抓住这点“空白”,从平时日常生活入手,在相关的地理教学中适当插入,并进而用地理知识阐述,无疑会引起他们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从而对学习内容产生一种极大的兴趣,对地理知识也会变得乐学、爱学,并将变成一种学习的动力。

例如6月11日的南非世界杯足球赛非常引人关注,但在刚开赛几天后,就有一股寒流席卷了南非,不仅影响了赛事,还对当地人和前去南非观赛旅游的游客造成很大影响,更为严重的是,南非海岸的500只小企鹅因此被冻死。说起这条新闻,学生只注意到南非有世界杯赛,没人对当地的气候感兴趣,但是当我说到寒流造成小企鹅冻死的新闻时,学生才显现出好奇。于是我让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分析原因。

类似的教学还有很多,如汶川、玉树地震,南方的干旱等,每发生新事件我都会在教学中引用,让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解决地理问题,理解地理知识,这样学生不再视学习为负担,他们在愉快的分析、深切的感受中既内化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又增添了学习地理的自觉性。

四、关注身边地理、促进课堂教学

地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地理。人类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与地理有关。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多留意,多问几个为什么,积极主动地进行调查探究,可以加深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而通过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深刻理解,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指导生活实际。所以,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处处留心,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探究其中奥秘。

记得在学习西双版纳一节时,提到了西南地区的干旱,于是我引导学生回想去年辽宁省的干旱情况,接着又问学生:在你们的印象里宽甸地区发生过大洪水吗?平常年份怎样?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宽甸地区降水状况,这样做一方面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关注发生在身边的地理现象,另一方面能提升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育实践证明,只有建立在自觉接受和情感认同基础上的教育,才是比较稳固和持久的。这样的乡土地理知识一般都是学生熟悉的,看得见模得着,能具体感知和认识的事物,具有天然的情感纽带作用,“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体现出情感的相融性。与课本材料相比,乡土事物与学生的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共鸣,并能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规范和法制观念等方面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当地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时,地理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和解决地理问题的兴趣。因此,地理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用地理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认识世界,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地理知识,使他们不仅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应用,从而切实体会到地理的应用价值。

篇2:地理课堂生活化探究

调查人:

201 年

亲爱的同学们,为了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使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为此必须转变教学方式、优化学习策略。请你根据实际教学和你自己的学习情况认认真真回答下列问题。无需署名。谢谢!

一、选择题

1、你最喜欢上()课A.B.C.D.

A.语文 B.数学 C.英语 D.地理

2、老师讲课时,能把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吗?()

A.能 B.有时能或有时不能 C.不能

3、课堂上老师一般让你们以小组形式讨论哪些问题?()A.复杂问题 B.一般问题 C.简单问题

4、河南是省会()

A.西安 B.郑州 C.延安 D.太原

5、延安市有多少个县区()

A.13个 B.16个 C.不知道

6、新疆属于那种气候类型()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热带雨林气候 C.高山高原气候

7、延安市位于那个地形区

()

A.长江三角洲 B.黄土高原 C.青藏高原

8、淘宝对西藏的东西不包邮的原因()

A.交通不便 B 人口稀少 C 市场狭小

9、课堂上老师运用自学方法(即让学生自学课本中的内容)进行教学吗?()

A.经常用 B.有时用 C.从不用

10、延安地区的特产是什么()

A.香蕉 B.柑橘 C.红枣

二、简答题:

1、你认为地理课上多讲身边的例子好吗?

篇3:打造探究课堂践行生活地理

一、选择探究内容,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高中地理课本中内容涵盖丰富, 教师要选择适合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内容, 从而在有限的课堂上获得最大的效率。如一些地理名词、地理术语、区域概念等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就没必要进行探究, 而一些原理的形成过程、规律的产生原因等知识都是适合用来探究的。例如:在教学“行星地球”时, 地球运动的意义是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 我们不妨让学生通过演示来探究昼夜交替、昼长夜短的变化规律。教师先给学生提供一个地球仪、手电筒、硬纸版等, 学生把硬纸板裁出四个与地球仪经线圈等长的圆圈, 每个圆圈等分成两种颜色, 把手电筒作为光源, 放在地球仪的一侧。在春分日到来时, 把一个圆圈套在地球仪上, 当作太阳照亮的半个地球与照不到的半个地球的分界线;讲晨昏线时, 分别用不同颜色表示晨线和昏线。通过地球仪的自转, 观察晨昏线有何变化, 让学生了解到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 其周期由什么决定, 对地球有那些影响。夏至、秋分、冬至也采用同样的方法, 这样,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同时促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二、注重课堂导入,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教学中的课堂导入很重要, 它起着引领全课的作用。教学导入虽只有几分钟时间, 但导入的好可以深深地吸引住学生,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的欲望。例如:教学“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用了三个悬念引入, 在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 白天的体育比赛我国只能在晚上看到;上海的崇明岛与南通在逐渐地靠拢, 你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几个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采用探究教学中, 教师不必担心学生的探究能力, 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重要的是有没有开展探究式教学。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 是否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中终身受益?这是需要我们研究的话题。

三、创设探究情境, 突破教学难点问题

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处理好新旧知识的衔接中, 顺利完成自主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的知识, 容易于理解并掌握。这样不仅突出了教学中重点内容又化解了教学中的难点知识。例如:“洋流”知识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从培养学生思维的角度出发, 我们不妨从“洋流的成因、分布、地理环境的影响”几个方面入手, 紧紧扣住教学内容, 围绕“洋流的分布规律”来突破知识点, 激发学生的思维。于是就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小漂流瓶的旅行”引入新课的学习中。创设问题的情境, 能唤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在教学“洋流的成因和分布”一课时, 就先做一个实验, 让两个同学用一盆水、一瓶墨水、一台小风扇等材料来完成“洋流”实验, 实验结束后教师提问:“盛行风与洋流的形成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我们能否画出全球气压带、风带简图?试述太平洋与大西洋上的洋流分布状况。”有了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的洋流分布图, 再通过比较、分析、归纳, 让学生尝试着绘一幅世界洋流模式简图。这样就突破了在教学“洋流”时的重点与难点问题。

四、做好课堂总结, 促进探究成果升华

在问题探究后, 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对探究的问题进行归纳, 然后教师再通过引导、总结, 帮助学生检验探究的结论是否正确。学生有了清晰的思路, 但能否用课本上得到的结论去解释实际存在的问题?能否完成与之相关的作业并面对考试?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分析, 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适时得当的点拨小结, 帮助学生将其探究的知识系统化, 起到思维辐射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大规模海水运动”时, 在肯定学生的探究成果后, 进行课堂总结, 太阳辐射对地球各纬度加热不均匀以及与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产生不同气压带和风带, 在不同的风带与地转偏向力作用下, 产生了洋流运动。洋流运动影响了全球热量平衡和海洋生物分布。洋流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事物之间总是存在着普遍的联系, 人类应该正确认识地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并在生活中做到趋利避害。这样, 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不仅学习了地理知识, 还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教育。

篇4:地理课堂生活化探究

关键词: 新时期 高中地理课堂 生活化教学

传统地理教学在教学方式上过于单一,新课改要求改變填鸭式教学,引进高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生活化作为一种先进理念的教学方法被迅速引入课堂教学,并发挥其独特优势,通过生活化教学能够克服传统教学的缺点,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整体上使学生的地理成绩稳步提升。

1.提高对学生生活体验的重视程度

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的最佳途径,而且是教师向学生传播学习方法及生活经验的场所。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引导,促进学生成长。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促进学生文化素质及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通过生活经验展开教学能够充分体现以上各种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进行科学设置,将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出来,杜绝单一传授教学知识的状况。通过生活化教学加强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例如在进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经学习的知识进行讲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模拟生活中常见的情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领略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而且能降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难度,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此外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多学习途径,从不同角度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做足课前准备。课堂上教师应该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带领学生领略不同时节、不同地点的农产品,在向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同学生展开互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常见的有奖问答活动,让学生讨论某些地区该怎样改善农业发展模式,最后展开师生交流,得出最佳结论,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通过教学总结不难发现,大多教学知识都是学生结合课本及生活经验得出来的,并非教师填鸭式传授,通过生活化教学模式学生能够对整个知识框架有更透彻的了解,同时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

2.将地理知识和生活紧密联系

教师在教学中过程中应该转变传统教学思想及教学观念,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是为了后日后更好地应用,因此传统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状需求。因此新时期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必须结合实际需求,加强教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

例如对于大气受热过程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让学生明白该部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导并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逐渐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高度,总结出地理原理,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通过大气现象分析一些常见的农业现象,例如人们在反季节利用塑料大棚进行蔬菜种植、对常见的霜冻现象可通过烟雾进行预防、在果园中铺上鹅卵石等技巧,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有了原理上的认识。

3.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活相关地理知识

当前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关系已经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学生不仅要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点,而且要改变原先知识的传播模式,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能力。地理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可以结合生活经验展开探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就生活中的一些基本现象引导学生展开探究。高中地理课堂上,教师应提高学生提问能力,让学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时刻带着疑问。

遇到学生自己不能主动提出问题的情况,教师应该通过引导帮助学生,比如创设情境,引导提出相关问题。例如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当时的情形,总结时可以多提板块运动、核辐射、海啸等敏感词语,引发学生困惑,并提示大家有无不明之处。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也不用立即给出答案,鼓励学生自由讨论,谈论结束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在课后通过各种渠道验证自己的观点。学生由于知识水平及经验的欠缺,对提出的问题有时不知如何下手,缺乏必要引导。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给予一定提示,比如在有几种因素共同影响的情况下,学生往往不知该如何设置实验验证单个因素的影响。教师此时可以提示学生使用单一变量法,即保持其他条件的一致,针对单一因素进行研究,并逐一改变研究因素,最后得出各因素占据的权重找出影响力最大的因素,并将试验结果与自己的猜想进行比对。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实际生活中相同地震对人们造成伤害不同让学生对比其中原因,加深学生的主观认识。通过相关地理知识教学让学生明白这些新闻上看到的地理现象其实距离我们并不遥远。通过对地理现象的探究学生能够明白常见地理现象的原理,懂得如何预防,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与此同时,消除一些学生杞人忧天的想法。

4.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很多地理现象得到科学解释,为促进地理为人们作出更多贡献必须让当代高中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通过课堂生活化教学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地理知识的原理,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究能力及运用能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必要提升,有助于学生为日后更好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基于此教师必须发挥生活化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强化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劲芳.新时期高中地理课堂的生活化教学剖析[J].考试周刊,2015(5):148.

篇5:地理课堂生活化探究

摘要:地理学是最贴近人类生存世界的一门学科,他帮助人们认识地球、认识身边的一切,上至浩瀚无垠的宇宙空间,下至深不可测的地心地幔,人类离不开地理知识,无时无刻不出现在周围,学习地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周围的事物,是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科学。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方法;生活化

古语有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虽然这里地理所包含的意思不如现代意义上那么宽广,但足以说明地理学科对于古代人才的重要性,只有拥有博古通今的科学知识,才能够立足于当时的社会。地理学科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周围的一切,自然规律,人文景观,山川河流,工农矿牧无所谓不涉及。有丰富地理知识的学生,一定拥有前瞻性和综合性思维,他能够完整的看待整个环境,对生活中的事物也更感兴趣,知识也相对渊博许多。1.生活化在地理教学中的意义

素质教育体系要求学生能够更主动的获取知识,而地理学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更多的是实际应用能力,因为地理学是最接地气的学科,初中地理学的所有问题和现象,都可以在生活中接触,无论是多么复杂的地理知识,都能够找出活生生的例子。生活本就是丰富多彩的,地理学也是千变万化,就如同蝴蝶效应一般,任何一点的自然条件不同,都可能造成完全不同的结果,这就是自然的魅力,也是吸引学生对地理学产生兴趣的最有利条件。好奇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最好的关键点,学生在不断的解开一个个问题时,又会产生更多的问号,从而不断的循环往复的调动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面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天文和地理的现象和规律,学生都能通过书本知识找到满意的答复。

地理学的知识获取方式很多,与其他学科不同。各种科学杂志、探险小说、电视媒体甚至是玩具游戏都是地理学科最好的教学工具,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触到了这些知识,虽然不一定能够马上与所学理论和规律相联系,但是一旦懂得了它们的关系,会获得极大的认同感。所以,利用生活化来教学也是初中地理教学的必由之路。而学生在利用所学到的地理知识去认识周围的环境时,他们会更了解自己所生活的地方、重视身边的一切、珍惜

[1]自己周围所拥有的,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的认知,对家乡和祖国的自豪感以及热爱。2.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应用

2.1对于现实中地理现象作为课题分析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世界变小了,人们都生活在地球村,因此“村”里所发生的各种奇怪事件也在互联网中很容易收集。地理老师可以在平时生活中多留意这些新闻,挑选典型的案例或者光怪陆离的事件,让学生切身的体会地理学在生活中的表现。教师用学生所学的知识来解释案例的时候,就如同解密一般,学生自然而然的会全神贯注,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结合相关应用扩展内容,地理知识就会很牢固的扎根学生的心中。这也是情境教学的一部分,但是地理学的情境教学是把事件过程和现象展开在学生面前,而不是让学生去进入意境感受,当然在天文学的教学中,学生的角色扮演也能把位置关系解释的更加透彻。善于运用现实题材的教师,地理课一定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学生在课堂上的配合度也更高,整体教学效果也能够得到极大的提升。2.2对于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近些年,我国引进了不少类似《Discovery》、《环球地理》、《荒野求生》等等国外著名的科学地理节目,特别是《荒野求生》的主持人贝尔·格里尔斯成为了青少年心目中的偶像,就连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参与到了节目中。学生通过这些节目可以切实的了解地理知识的重要性,这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更想要得到实用性的体现。教师就要利用学生的这种心态,多组织学生在户外进行学习和运用,教师设计出各种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找到解决的办法。学生在思考和互相配合的时候,就是不断巩固地理知识的过程。只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真正参与到这个活动中,也是教师对学生另一种形式考察,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且发现问题和错误,及时的纠正和解释可

[2]以梳理整个单元和阶段的教学,综合的培养学生包括地理以及其他综合方面的能力。2.3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

生活化教学手段,光靠老师的在课堂上的多种形式是不够的,学生要学会自主的寻找生活中的问题。每个人生活中都会碰到各种地理现象,对于生活的细心观察,是锻炼和培养学生地理知识的敏感性。无时无刻的思考世界的奇妙之处,让学生把一些无法解释的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带到课堂上,先在学生中讨论,教师再结合相关理论系统的分析原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能够从中学会地理问题的分析方法。久而久之,学生能够自己形成思考的习惯,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遇到问题也能够先在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和分析,在证明自我的过程中,充分理解和吸收地理课本的内容,有效的形成良性循环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根本目的。2.4结合地理知识了解祖国

我们国家地大物博,地形地貌特征迥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在的学生眼界都随着各种出游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他们能够到达任何想去的地方,即使家庭条件相对差一点的学生,也多多少少会有离开家乡的时候。对于生活的环境的变化,地理学完全可以从理论上解释出不同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的差别,学生不需要教师的解释,也能够慢慢体会到地理因素对当地的人文特征的影响,与自己的家乡做出对比。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也可以介绍一些具有典型性的地方特色,让学生对这些地方产生向往,也能够促使学生更想要了解自己的祖国,平添一份爱国之心。3.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对地理知识产生兴趣的过程,基础的地理知识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都有涉及,教师结合相关的实际案例和现象,能够更加生活化的展现地理知识和规律。因此,地理教学离不开生活元素的加入,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环境和事物,展开深入研究和分析,实现地理教学的实用性和综合性,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生活化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融入地理学科。参考文献:

篇6:高中地理课堂探究论文

对学生开展德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为了有效开展德育,教师应当巧妙灵活地把握教学内容,努力将德育贯穿其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教师应当仔细地研读课本,发掘课本中的德育意义,并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学习,从而使学生受到有效德育。

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将德育贯穿其中,充分开展德育。

首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开展德育。

例如,在讲中国台湾的气候,经纬度等知识时,教师也可以讲讲关于台湾的历史,它的被侵略和收复的情况。

让学生明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激起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意识。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拓展知识开展德育。

例如,教师在讲关于非洲的地理知识时,可以引出对伟大人物甘地的介绍。

向学生说说甘地的故事,让学生感受甘地的无私和伟大,鼓励学生学习甘地可贵的精神。

因此,教师将德育充分贯穿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能够促进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

二、将地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教师将地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够对学生开展德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

因此,教师应当灵活地将地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促进德育的有效开展。

首先,教师应当发掘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对学生进行德育。

例如,如今经济高速发展,各种矿产资源被不断开发甚至过度开发。

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现象向学生讲解过度开发的危害,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环境观。

其次,教师可以针对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开展德育。

例如,针对雾霾严重的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应当怎么有效解决或预防。

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

这样的教学能使学生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让学生受到有效德育。

由此可知,教师将地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有利于德育的开展。

三、组织多种活动对学生开展德育

地理知识从生活中来,就应当回到生活中去。

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组织多种活动对学生开展德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将地理知识运用于生活中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

例如,地理中讲到了水资源的宝贵,教师可以开展一个微节水的活动,鼓励学生在用水时减少一点点用水量,从而一步步地做到节约用水。

这既可以让学生学会珍惜水资源,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有益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

例如,针对雾霾严重的现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雾霾科普活动,让人们认识到雾霾形成的原因和危害,呼吁大家预防和采取措施治理雾霾。

这既能够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可以使学生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

所以教师组织多种活动对学生开展德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地理,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风气也会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好的风气能够促使人向善,因此教师想要进行有效的德育,就应当努力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给学生好的影响。

那么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怎样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呢?首先,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保持良好的个人形象,从而促进良好德育环境的营造。

这既能够有效增进教师的威信,又能够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其次,教师应当严格要求学生,从而肃清环境。

教师可以根据班级规范要求学生,让学生约束自己的行为,例如,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前举手,不说脏话等。

这既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又可以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从而促进德育的开展。

四、总结

开展德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地理课程改革的要求。

当今时代对教育、对人才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和期望,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还要关注学生性格的形成。

篇7:让地理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

——初一地理教学浅谈

作者单位:江东镇初级中学

作者姓名:李政权

论文内容摘要:

各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将身边的事引入课堂,提醒大家从平时的生活中去寻找与地理有关的知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离不开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适当引用古诗句,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还能增添课堂气氛而又略带些文学色彩;巧用实验来解释课堂问题,瞎猜测的现象就会减少甚至消失,既让学生学得有趣又可让学生初步树立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正确世界观和学习观;自制简单教具,化抽象为直观,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结合时事热点,要家事国事事事关心,将地理知识教活学活等讲授地理课 的方法,都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让地理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

——初一地理教学浅谈

歌曲《一剪梅》中唱道,“爱我所爱,无怨无悔”,如果我们教

师能将其中意思体现在课堂上,让学生和教师都能做到“无怨无

悔”,那该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境界啊!

要让学生爱上地理课,关键要看我们如何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何让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中感受地理知识的价值,如何让地理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地理。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

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使用的是新课程标准和新的教材,许多的教师对此有些不适应,其实这是时代进步、教育变化、观念流

动的具体体现。

一、谈身边的事、兴趣引入课堂

本学期七年级所使用的是广东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地理》教材,教材在编著上有着明显地域性特点,而且在“绪论”部分给出了三个

内容,即“地理学习什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理”和“怎样学

好地理”。

在学习“地理学习什么”这一小节时,新学期的第一堂课我没有

按书上的内容进行直接解说,而是首先提问:“今天大家上学带雨衣

了吗?”“没有!”“那为什么没有带呢?请同学们在教材上找出的在何种情况下该带雨衣的内容。”学生在书上的小男孩撑雨伞避雨的插图中立即就找到了答案,学习兴趣初步被激发起来。

紧接着在讲解“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理”时,我先让学生按照

衣、食、住、行的顺序看书上的内容,并提出要求让学生去自我发现

问题,学生的注意力又很快就集中起来。“衣”的内容很快就得到了

解决;“食”的问题稍难,但通过“北方人与南方人的主食不同”的对比,教师并对此现象稍作点拨,并且把“江西人不怕辣、四川人辣

不怕、湖南人是怕不辣”的鲜活内容引进课堂,并且“将辣就辣”,告诉同学们在给他们上地理课的老师“我”就是怕不辣的湖南人,同

时还将当初来潮州时由于饮食习惯不同,半月瘦七斤的事实也搬上了

讲台,听得有的同学的竖起了耳朵,答案找到了,课堂气氛活跃了,连新学期的老师自我介绍也就此完成了。还有一项“调查水果产地”的课堂活动内容,“荔枝”和“香蕉”不用教师提醒,教室外的荔枝

树和香蕉林就是答案。而对于“苹果”和“水蜜桃”的产地问题,我提醒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去寻找,结果他们在家里水果的包装箱上找

到了答案。至于“住”,当明确了教材中不同民居的分布特点之后,我重点选择了近在咫尺的“客家围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民居

分布在福建、江西和我们广东潮汕地区的饶平县境内。我提问学生:

“客家围屋为什么会名扬海外而成为我们潮州旅游的重点开发项目

呢?” 故意设下了一个悬念,同学们见问的是身边的地理事物,兴

趣自然地又被激发起来,可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最后我明确,这事与美国有关。美国是当时世界的超级大国,在太空中拍摄到中国

这一种民居时,误认为是中国的核试验基地,曾一度引起惊慌,因为

这种民居的外形酷似核试验基地建筑物,而且还派情报人员进行侦

察,“客家围屋”也由此而出了名。“行”的内容是地理知识的应用

价值,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同样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答案。“怎样学习

地理”的问题我则要求同学们从教师的教态中去领悟。此类课堂兴趣的激发不一而足,这样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离不开地理,地理知识

就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

二、古诗句的适当引用

上地理课是我的兼职,我的专业是语文,但能将语文知识用在地

理课上来,那又是另一种教学收获,同样也会收到另类课堂教学效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习热情。我在《认识地球》这一章的学习开始时就采用了引用古代诗歌激发兴趣的办法。

古人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天圆地方说”、“浑天说”的阶段,最后由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成功才真正地证实了地球是一巨大的球

体,教材上配有“阿波罗”号拍摄的地球的照片则用现代科学方法更

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以前所学过的古代诗句来

证明地球的表面是球面而不是平面的呢?”大家纷纷议论起来,见同

学们一时想不出来,我就将《登鹳鹊楼》的头两句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念,很快在座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读道:“欲穷千里

目,更上一层楼。”“对!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并顺势立即在黑板

上画了两个表示地球的大圆,分别添上两个大小一样的小孩样子的图

象,一个站在地平面上,一个站在高出地面许多的高塔顶上,再分别

指出他们视野所涉及的范围,简单明了。“同学们还能找到类似的诗

句吗?”没有让学生思考,我又脱口说出:“孤帆远影碧空尽。”“惟

——见——长——江——天——际——流。”大家说兴趣激发的效果

如何呢?其实这句诗的联想是来自课本的“活动”实验,实验说将带

帆小纸船把它分别沿球体和正方体的背面自下而上移动,所得到的结

果是:在球体上,总是先看到小纸船的船帆,再看到船身。我通过逆

向思维,联想到了此句,同时将刚才的实验反过来做一次,解释给大

家看,从另一首诗中再一次证明地球的表面是球面而不是平面的特

点,使学生觉得反复而又不累赘,这又与后面用毛泽东“坐地日行八

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诗句来证明地球的周长相得益彰。此时我发现班内还有的同学拿出手中的小地球仪来并做了一个小纸船,自己

试着做实验呢。这样既增添课堂气氛又略带些文学色彩。

三、实验说话,别瞎猜测

在《地球仪》和《地球的运动》的教学中,我过去曾遇到学生瞎

猜测的情况,基于此,我在课前要求每人自备小地球仪一个,教师则

准备一个大的教学用地球仪,以便用来解答课堂问题。

新地理课程标准统摄下的地理教材,图文并茂,彩色插图形象直

观,上课时要求学生对照手中的地球仪进行观察,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上课时将手中的地球仪与书中的插

图一对照,老师略作提示,地球仪上的各种地理事物的名称,比如南、北极的位置、经纬线的特点、方向的辨别、自转的方向以及在南极上

空看地球自转为顺时针方向、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为逆时针方向的问题等等,就会迎刃而解,教师的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瞎猜

测的现象就会减少甚至消失。这样既让学生学得有趣又可让学生初步

树立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正确世界观和学习观,这也

是教师教学的职责所在。

四、简制教具、即兴发挥

农村中学,教学设备相对而言比较简陋,没有专用的多媒体教室。

在学习“地图的运用”一节时,地图的三要素即方向、比例尺、图例

和注记都是基础。如何将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知识轻松地传授给学生

不难,但得之不难失之必易,就得想法转变它,让知识得之不难失之

也不易。我就尝试自制方向标进课堂。其实办法十分简单:将两条一

样的长方形硬纸条钉成一个“十”字架,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定向法,在四端分别用钢笔标明“东”“西”“南”“北”字样

(如图1所示)。插图中所举的辨向方法先由学生自己去观察,教师授新课后明确并归纳地图上的三种辨向方法即经纬线定向法、指

向标定向法和一般定向法后,出示自做的“方向标”教具,建议学生

也都亲手做一个,以备以后在遇到类似方向问题时使用。

门(图1方向标)(图2 教室平面图)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概念是抽象的文字表达,较难理解,我让学生自己动手的办法来诠释概念,化抽象为直观,收到良好的效果。我课前准备好教学用的皮卷尺带,课堂先要求大家准备纸笔和直尺,用以描绘本班教室平面图,明确概念的含义后,请两位同学来丈量教室的长、宽并报出数据。首先量得长为10.20米,再量得宽为7.25米。随即提问:“大家如何在纸上将本班的教室平面描绘出来呢?长度单位怎么确定?”“用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米。”“对!这就叫做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且长度单位为厘米。”并板书该图所需要的比例尺公式:

比例尺=图上距离1= 实地距离100

比例尺概念含义问题解决后,紧接着要求大家详细地标出讲台、教室门的位置,制出座位表找出自己所在的位置。

比例尺在地图三要素中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比例尺的大小比较,如何判断比例尺大小,比值是关键。比例尺是分子为1的一个特殊分数式,我结合读图给学生明确:比值大比例尺就大。再根据比例尺公式分别要求写出求图上距离的公式和求实地距离的公式(即: 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比例尺;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接着再用同样大小的纸画一张本校的校园平面图,问:“现在应该选择多大的比例尺较为合适?用画本班平面图的比例尺如何?”“不行!”最后大家商讨决定选择1:5 000的比例尺为标准较为合适。完成校园平面图后要明确标示出本班所在的教学楼位置,然后提问:“现在能否找出我们的座位?”“不能!”水到渠成请同学们记住书上的结论并朗读:“图幅一样,比例尺大小不同,显示的地理事物详细程度就不同。比例尺大,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较小,显示的地理事物较详细;比例尺小,所表示的实际范围大,显示的地理事物较粗略。”学生当然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

此时,我看见早晨的阳光正好从教室的前门射进来,便顺势“就地取材”,来了一个即兴发挥,利用在序图中 “有太阳时利用影子辨别方向”的提示,要求大家在本班教室平面图上添加表示阳光的箭头符号(如图2所示),教师亦绘出一幅同样的平面图在黑板上。提问:“我们的教室与学校的大门是平行设计的,请问我们学校的大门朝什么方向?”此时,我拿出自做的方向标(如图1所示),将带“东”字的一端对准太阳光源一对比,让同学们来判断,结果很快就得出学校是朝东南方向的答案。这样巧妙地将方向和比例尺的知识综合运用,课堂效果理想。

五、引时事进课堂、激发学习热情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的,书要读,而且要多读,但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家事国事事事关心,将知识教活学活。

这学期在学习《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时,学习了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多个板块拼合而成的。得出的结果是板块之处于不同的运动状态中,而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边缘比较活跃,通常表现为张裂拉伸、俯冲碰撞、断裂错动等,容易形成火山和地震。知识难度不大,学生也容易懂,但要使学到的知识得到进一步升华,则无从谈起,因为没有鲜活的东西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如果将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时事热点引进课堂来,所起的效果则明显不同。比如我在给学生讲完这一节内容时,及时将2005年11月刚在巴基斯坦发生的地震新闻内容引进课堂,引导学生查找该地的位置。提问:“巴基斯坦为什么会发生地震?谁能用刚学过的板块构造的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反应积极并立即开始查找,此时及时指导学生将教材中的“六大板块的划分及运动示意图”和配套《地理地图册》中的序图“世界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对照。被提问的学生很快就作出了回答:“因为巴基斯坦处在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而板块的边缘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解释了地中海在将来会消失的结论。其实这就是知识的时代性、流动性的一个具体体现。此时再一次用我的一句口头禅 “学地理不会图,越学越糊涂”送给学生,强调地图在学习《地理》中的重要性。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的要求,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就是要学生能亲身体验地理知识的运用,懂得知识的价值所在。这些只是我个人在地理教学中的一点浅薄见解,只想能起到抛砖引玉作用,目的在于希望大家真正做到“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参考文献:

《地理》(七年级上册),2005年6月第二版

《地理地图册》(七年级上册);

《地理课程标准》。

《中国自助游·旅游者大全》吉林音像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

篇8: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探究

一、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涵盖了多方面的知识,并且知识比较零散和抽象,学生在学习时经常遇到困难,而大多数教师并不注重情境课堂的运用,在教学中很少出现师生互动,学生基本没有机会在课堂上发言或者提出问题,大多数学生仍然认为死记硬背才是学习地理的主要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决定采用哪种方法学习,学生就必须采用这种方法,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也忽略了全面性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虽然地理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但是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之间有很大偏差,根本原因在于高中地理教学脱离实际和生活,教学内容和方式被传统教学观念、教材内容禁锢,教学结构缺乏创新,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必须针对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的教学方法,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由此应运而生。

二、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具体方式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高中地理的生活化教学。

其一,运用生活化的提问方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通过提问让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和已经了解的地理知识、规律,将地理问题变成生活问题,由于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件、现象非常熟悉,因此会感觉到地理问题新奇、熟悉、具有挑战性。地理知识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用地理知识加以解释,因此生活化的问题能够消除学生对地理的陌生感,同时锻炼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如何运用生活化的问题呢?例如在讲解热力环流知识时,教师可以提问:“大家都见过空调暖气,为什么暖气安装在地面上,而空调安装在房间墙壁上方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见过暖气、空调,因此他们会将自己学习到的地理知识联系到仪器上,让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鲜活起来。

其二,构建生活化的学生活动。活动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些活动和教材紧密结合,活动量具有选择性,教师可以利用这部分内容,构建生活化的学生活动。

例如:1选房购房活动,让学生收集开发商的广告,上网查阅资料,并到房产处实地考察,分析周边商品房的设施、布局、环境和价格等,模拟选房购房,让学生能够锻炼手动能力,在活动中学习地理知识;2模拟导游活动,让学生选择本地区一个地点,设计旅游活动,并自己模拟导游,写出选择、介绍景点、规划旅游路线、选择交通方式的文字方案,加深学生对本地区的了解程度,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重要作用;3解决环保问题活动,让学生到周边地区收集城市污染的资料,并上网了解环境污染给城市发展、居民健康带来的巨大危害,并让学生提出缓解环境污染的方法。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和环境是紧密联系的,培养学生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优秀品质。

其三,运用生活化实例。我们身边就有很多地理现象,教师可以适当地利用这些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创建教学情境,将地理知识融入到生活环境中,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产生疑问,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周边环境资源,创建探究活动。

例如在环境污染这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调查自己家乡的环境问题,了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问题,采用何种措施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学生通过调查,了解到自己家乡存在严重的水污染和空气污染问题,并且经常出现酸雨,这时教师就要让学生知道环境问题的危害程度,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观念。

其四,恰当利用多媒体教学。地理知识比较抽象,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为形象的图片、声音、动画等,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在“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招聘会拥挤的场景、城市堵车的图片等,这些内容都是和生活相贴近的,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此引导教学。

三、生活化教学案例分析

下面将以高中地理的“地球自转”为例,分析生活化教学的具体案例。

第一,教学目标的确定。虽然在初中教学中,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已经有一定了解,但是囿于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能力,只知道基本的概念,而高中地理“地球自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第二,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地球是在不停运动的,这是“神舟七号”的运动轨迹,可以看到,它的运动轨迹是非常优美的曲线,那么同学们知道这种曲线是如何产生的吗?生: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球引力,吸引“神舟七号”做这种曲线运动。师:很好,那么同学们可以拨动一下手中的地球仪,看看地球是如何自转的,然后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在手中的地球仪上标出南极、赤道和北极的位置,并思考一下,如果同学们站在这三个位置,看到地球的运动方向是什么呢?生:在北极时是顺时针,在南极时是逆时针,在赤道上空看是由西向东运动。师:同学们回答得不错,那么地球是球形物体,转动是有周期的,我们如何确定地球自转的周期呢?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片(如下图):师:在图片中有同一恒星,如果太阳和地球的距离为1.5亿千米,恒星和太阳的距离为4光年,那么同学们能够计算出太阳转动24小时的角度和与恒星自转360°所用的时间吗?生:地球转动24小时的角度是360°56',恒星转动360°所用的时间为23小时56分钟4秒。师:很好,我们将这两个数值成为太阳日和恒星日,一般情况下我们以太阳日为地球自转的周期,那我们每天见到的日升日落、昼夜交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生:是由于地球自转。师:对,昼夜交替等现象就是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三,教学反思。

上一篇:19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处罚办法下一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共青团工及青年工作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