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活化”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2024-05-02

用“生活化”优化地理课堂教学(通用9篇)

篇1:用“生活化”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用“生活化”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标”最基本的理念。现在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大部分教师是一支笔,一本书,照本宣读,或者只号重点,然后一味的让学生背、背、背。结果学生觉得地理枯燥无味,没有用处,在加上中招考试不考地理,所以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听讲,不参与,教师讲教师的,学生在下面想干什么干什么,要想改变地理教学一直存在脱离实际的弊端,首先要使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使地理教学紧密联系生活,增强了了地理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在平时的教学中,地理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地理新课标》指出:地理知识的学习应作为认识现实世界,适应未来生活的经验准备;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来具体认识和理解。如何用“生活化”还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开放地理教学,突破课堂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地理教学,是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家都清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入阶段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得好与差,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因此,在导入新课时就应采用各种方法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表演式导入、让学生动手扮演不同的事物,使其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培养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克服被动学习的弊端。

二 在教学内容学习过程中创设生活场景,能激发学习欲望

生活处处皆地理,将生活中的情景引入地理课堂教学,学生便会觉得亲切、自然,易于接受与理解。同时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比如,在学习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的人口问题”和八年级地理上册 “中国的人口”时,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生育,可以引导学生算一笔账:我国许多地方农村人均耕地有二亩,每个家庭约四口人,年人均纯收入约5000元。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按妇女生育特点,假如按初

一、初二学生年龄13、14岁,均为长子、长女,那么比学生小的弟弟、妹妹至少还有六个,许多家庭人口在10人左右,耕地数量是不会变化的,家庭总收入也不会有多大变化,人均收入很显然只有目前一半都不到,学生自己算账,更容易理解计划生育的好处。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景可以让学生有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也就变得轻松、愉快。

三 联系生活事例,能很好的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教材只是教与学的工具,已不是唯一的资源,要把生活搬进课堂教学,教师除了自身解读教材外,还应该对给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变革与创新,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替换、改造教学内容,尽可能使学习内容生活化。地理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用地理知识来解答。比如:昼夜的更替;四季的变化;刮风下雨等等。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实际,从生活出发,最后又要回归于生活。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如在讲解影响气候的因素中地球的形状对气候的影响时,首先让学生理解光线照射角度对辐射量的影响。可以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手电筒在黑板上用不同角度照射,亮度会有变化,证明照射角度不同,亮度也就不同。还可以要求学生寻找一些直立力的事物(如树木、旗杆等)作为观察的目标,利用课外时间仔细观察目标事物影子长度、方向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分析一天中影子长短、方向的变化与太阳高度的日变化之间的关系,然后推出一天中太阳在天空的隐匿性轨迹。很明显中午时的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高的,地面获得太阳辐射最多,因而正午气温最高,早晨、下午太阳高度低,所以气温较低,使学生理解太阳高度角不同,影响太阳辐射多少不同,也就影响了气温的不同。然后再与地球的形状是球体联系起来,不同纬度的地方太阳照射角度不同,导致不同纬度地方的气温差异,这样容易使学生理解,降低了难度,也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但是对于有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例子,多数学生往往无法将他们与书中的理论知识想结合,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为学生铺路、搭桥,让学生的缺口能够填平。教师只有这样时时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身边的地理,学生便会感到亲切、自然、现实,探索的欲望也会随之增强。

四 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这正切中了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实践的弊端。因此,新课标中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优化教学实践活动。比如,在学习中国的交通中铁路交通时,农村学生中很多没坐过火车,对如何使用列车时刻表非常陌生,教师可以讲解列车时刻表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会利用列车时刻表。

这样用生活知识解读地理,将较为抽象的地理概念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既让学生感到亲切真实,又降低了抽象知识的难度,起到了化难为易的效果,让学生产生了探究的兴趣。

五 要合理运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拓宽教学内容

地理课要紧密结合时事内容进行教学,它是与时代行事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学科。教学时结合不同地理内容引用预知相关的时事材料,能激活学省思维的兴奋点,拓宽学生的眼界,使学生从思想到行动都与社会同步,与时代共进,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的统一。在讲“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铁路干线图,让学生从图中找出从本地到外地比较典型的地方应该选择的铁路线,为将来的学习、工作、出行等提供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作用,学生感兴趣,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会掌握不少地理知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成为教育”。地理离不开生活这一源头活水。把生活引进课堂,“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突出特点,应该让学生敞开胸襟,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去想象、去体验,从而使地理课堂更生动、更具有时效性。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实际,从生活出发,最后又要回归于生活。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篇2:用“生活化”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常见天气系统》的教学反思 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第九中学 谭东 422300 【摘 要】:高中地理作为一门领域广、内容多、学科思维综合能力水平要求高的学科,那么在教学中采用现今信息技术可直观动态模拟地展示地理现象,教师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培养学生地理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 整合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于理解与掌握的内容,特别是自然地理部分,许多自然地理规律和现象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环境,学生理解起来很吃力,造成理解片面,容易遗忘。因而如果我们还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只通过平面图表结合的方法,凭借学生们的空间想象思维,将其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那是非常枯燥乏味和非常困难的。因此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多媒体课件以视频图像、动画演示出来,将复杂的地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形成生动有趣的东西,激发学生兴趣,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突破重点与难点,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下面我以《常见的天气系统》的教学为例,谈一谈我将信息技术融入地理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信息技术为地理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具有丰富性、生动性、时效性的特点,地理教学一向以“图文并茂”著称,而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巨大渴求;运用网络技术采集丰富的地理教学资源,并经过精心地整合,最后运用于课堂教学,一定会使地理教学焕发出新的容颜。

网络资源极大地提高了师生课前准备工作及学习的效率,要查找某一个知识,只要在计算机的搜索中输入相关的词句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到需要的资源,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时间。以往当我们急需某一方面的知识时,可能要去图书室查阅或者询问他人,这样费时又费力,很不方便,计算机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可立即为有问题的人提供帮助。例如:我在讲解天气系统时,需要很多素材,比如天气预报的视频资料、锋面的现实图片、台风的卫星遥感图片、“梅雨”的文本资料、学生的习题资料等等都可以从网上获得。

计算机与互联网连接,为我们提供你所想要的教学资源,如此方便快捷的操作方式,何乐而不为呢?

二、信息技术有效地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不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程度来选取自己学习的信息、选择学习的途径、确定学习的内容和数量、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

在教学中,《常见的天气系统》对于学生来说抽象难懂,每次讲到这儿,我都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又比又画,学生还是不理解锋面的运动状况及对天气的影响,甚至不理解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我就思考,通过一种什么样的方式与方法能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并掌握呢?单纯的平面图形不会达到直观的效果,也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不能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营造动态立体的运动效果,显示锋面的运动状况。同时又可从实际出发,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由怯学到愿学再到想学,觉得学习天气系统这样的知识是一种乐趣,不再抽象难懂,而且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为此在进行《常见天气系统》的教学时,我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我们想要让学生理解知识,必须先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其实我们在地理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目的首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生动的图片、动画、视频激发学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自主投入到学习中去,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

地理学科是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结合,知识涉及范围广,空间概念比较强,抽象问题比较多,因此学生学习大多感觉枯燥无味。教师通过多媒体进行地理教学可以通过图片、文字、声音、视频多种信息来刺激学生的感官,集中学生注意力。因此,我们在选择多媒体时特别注意这些特点,把激发学习兴趣和知识传授结合起来,创设生动有趣的地理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导入新课时,为了创设情境,我选取一段天气预报的视频,通过声音和图像引起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带入学习状态。在学习气旋时,我选取一段我国东南沿海爆发台风灾害的视频,使学生既能看到台风能量释放的现象,又能理解其本质,这样可以极大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感觉地理学习既轻松又自然,从而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2.利用信息技术使地理知识由抽象变为具体

地理教学中的一些重点难点知识,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制成地理课件,使问题化繁为简,来解决学生难以理解的地理问题。例如:北半球气旋、反气旋的教学设计。反气旋是大气常见的运动形式,但看不见、摸不着,课本给出了其形成及天气的示意图,但学生很难较好地理解其“发生…发展…形成…天气变化”这一动态全过程,为此,在设计这一课件时将平面图与立体图相结合,充分展示了气旋、反气旋气流流动的动态全过程,通过其立体的动态的连续的图形、图像展示,学生形象生动直观地认识了气旋、反气旋,从而把握了其知识要点,突破了这一难点。学习了冷锋和暖锋以后,我立即在媒体中展示两幅冷锋和暖锋的示意图,引导学生读图,判断锋面类型,指出判断的依据及冷、暖气团的位置,再演示锋面移动过程,通过观察选定地点与锋面的相对位置,来理解锋面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含义,并通过分析得出同一地点不同情况下的天气特征。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能够将课本抽象内容直观具体地呈现出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即提高了教学效率,又锻炼了学生观察、分析、探究的能力。

3.利用信息技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当前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教师的角色应该逐渐转到引导者的层面上来。我们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地理教学课件更要突出体现这一观点。例如在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过程中,我用动画演示了低压系统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气流运动后,再让学生自己绘出高压系统的气流运动方向;以及用动画演示了北半球的气旋和反气旋的气流运动方向后,再让学生自己绘出南半球的气旋和反气旋的气流运动方向,这样的教学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地理绘图能力,又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地理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了学生主体学习意识。此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设计和编制地理学习软件,让学生自己演示教学过程,通过人机对话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还可以根据学习需要搜集各种图片、文字信息编辑图文并茂、集趣味和知识于一体的电子报刊,开阔视野、交流经验,这样就会使每一名学生的潜能得到合理开发,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三、信息技术有助于加大课堂教学容量

多媒体教学可以迅速地把课程资源显现在学生面前,既可以大量节省教师讲课、板书的时间,又可以使教师传授更多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一些知识点多、知识量大的数学课中就可以适时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如《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课就涵盖了许多知识点:气团的概念和分类、锋面的概念和分类、冷锋和暖锋对天气的影响过程、准静止锋的成因和天气特征、低压和高压系统的概念、低压系统的水平和垂直气流方向及其影响下的天气特点、高压系统的水平和垂直气流方向及其影响下的天气特点、锋面气旋系统的天气特点等等。如果使用传统的黑板和粉笔教学,在板书、列表、绘图等方面就会花费很多课堂时间,要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必然会减少学生的思考、探究以及师生互动时间。如果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但大大缩短了上述工作的时间,还能额外地呈现给学生丰富的图片、音频、视频和随堂习题,从而加大课堂教学容量,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和的深入开展,地理教学模式必定会超越课堂的局限,未来远程式教育、开放式教育都会成为地理教学的新模式。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型人才,作为地理学科教学的教育工作者仍然需要不断地探索研究与实践。【参考文献】:

篇3:用“生活化”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关键词:地理,故事,优化

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 要实现教学目标, 不仅要创造性地理解与使用地理教材, 而且要善于用好教材,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因此, 初中地理教师如果能用地理故事, 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 挖掘课程深处的资源, 进行实践练习, 能够进一步优化初中地理课堂, 提高教学效果。下面, 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 谈一谈。

一、善于用多媒体手段, 构建故事情境

初中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对任何未知的事物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因此, 初中地理教师将知识点与故事的表达方式结合起来, 可以获得极佳的教学效果。比如, 多媒体辅助教学, 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设计, 让学生从听觉、视觉上得到启发, 进入教师营造的情境,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与热情。

下面以《地球的运动》这一课为例, 这一节课的内容看上去比较简单, 实则不然。本堂课的知识内容, 关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及时差问题是难点, 为避免学生有畏难情绪, 所以, 教学时要特别注意直观性与趣味性。首先, 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科学家哥白尼“地心说”的故事, 通过多媒体的声光音画等形式, 生动再现当年的情景, 抛出“天动还是地动”的问题, 再通过事先预设好的“影片”对问题的预测与判定, 进一步诱发学生进入到故事的情境中, 再加上一些操作实验。比如, 地球仪的演示, 观察地球自转特点, 类似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以及实验与提问, 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 明白地球自转方向。因此, 在初中地理课堂上, 初中地理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作用非常明显, 可以有效地向学生展现地理教学信息, 为创设学习情境和故事情境提供了极为良好的条件。

二、激活思维巧用故事, 培养探究能力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 发现不喜欢地理课的学生还是挺多, 但爱听故事的学生更多。因此, 将地理知识融入故事中, 并且结合学生的生活、年龄等特点, 能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

下面以《地形图的判读》这一课为例, 这一课是让学生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 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内容。在导入环节, 教师采用了故事导入:有一部电影《红河谷》, 影片中的的藏族人抓到了两个前来勘探地形的英国人, 并从他们身上搜出来一幅图, 面对地形图, 藏族人不认识, 反而认为是一只只的蝴蝶图形。然而, 这几张蝴蝶图却让英国的军队顺利通过复杂的地形进入西藏。生动的故事, 容易调动学生的思维, 进入教师设定的故事情境当中。然后, 教师再布置学习任务: (1) 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 (2) 对照山地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 (3) 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 并思考问题、寻找答案。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将枯燥的地理知识与故事结合在一起, 由浅入深地展开, 有助于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培养其积极、主动的探究能力。

三、突破难点巧用故事, 促进认识能力

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在初中地理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设疑布难, 进行故事性教学设计, 在围绕教材的基础上, 将地理课堂与与故事性结合起来, 进行科学合理地拓展和延伸, 从而引导学生思考, 突破教材知识的难点, 促进认识能力的提升。

下面以《海陆的变迁》这一课为例, 这一课的内容知识点较多, 有难度。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进行分析,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等认知能力。比如, 针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及方式这个问题, 教师需要由浅入深, 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可以用“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导入。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沧海桑田”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 然后, 再通过喜马拉雅山上岩石中的海洋生物化石、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以及荷兰的国土面积, 在过去的百年中不断扩大等故事, 引导学生了解到变迁方式有三种: (1) 地壳变动; (2) 海平面升降; (3) 人类活动。因此,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采用故事的表达方式, 让学生在故事中去思考、去讨论, 从而发现新问题。

四、巩固练习借用故事, 调动积极情绪

教学中采用一些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 用拟人化的手法, 将地理知识点融入到故事中, 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 了解地理规律, 即使在练习中也能调动的学生积极情绪。

在做《多变的天气》这一课练习时, 针对这一节课的几个知识点: (1) 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 认识天气符号, 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 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等内容。教师编了一个“天气家族兄弟面试”的故事强化了新知识, 在故事中, 教师用拟人化的方法, 用大雨、小雪等天气符号进行自我介绍, 引导学生对不同天气认识, 并进一步了解到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通过故事的形式, 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 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甚至,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编小故事的方法, 将书本知识串联起来进一步加深印象, 从而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目的。

篇4:用“生活化”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关键词:生活化地理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a)-0138-01

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有,生活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地理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地理新课标》指出:地理知识的学习应作为认识现实世界,适应未来生活的经验准备;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来具体认识和理解。如何用“生活化”还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开放地理教学,突破课堂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地理教学,是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1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家都清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入阶段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得好与差,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因此,在导入新课时就应采用各种方法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表演式导入、让学生动手扮演不同的事物,使其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培养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克服被动学习的弊端。

2 在教学内容学习过程中创设生活场景,能激发学习欲望

生活处处皆地理,将生活中的情景引入地理课堂教学,学生便会觉得亲切、自然,易于接受与理解。同时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比如,在学习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的人口问题”和八年级地理上册 “中国的人口”时,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生育,可以引导学生算一笔账:我国许多地方农村人均耕地有二亩,每个家庭约四口人,年人均纯收入约5000元。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按妇女生育特点,假如按初一、初二学生年龄13、14岁,均为长子、长女,那么比学生小的弟弟、妹妹至少还有六个,许多家庭人口在10人左右,耕地数量是不会变化的,家庭总收入也不会有多大变化,人均收入很显然只有目前一半都不到,学生自己算账,更容易理解计划生育的好处。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景可以让学生有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也就变得轻松、愉快。

3 联系生活事例,能很好的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教材只是教与学的工具,已不是唯一的资源,要把生活搬进课堂教学,教师除了自身解读教材外,还应该对給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变革与创新,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替换、改造教学内容,尽可能使学习内容生活化。地理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用地理知识来解答。比如:昼夜的更替;四季的变化;刮风下雨等等。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实际,从生活出发,最后又要回归于生活。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如在讲解影响气候的因素中地球的形状对气候的影响时,首先让学生理解光线照射角度对辐射量的影响。可以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手电筒在黑板上用不同角度照射,亮度会有变化,证明照射角度不同,亮度也就不同。还可以要求学生寻找一些直立力的事物(如树木、旗杆等)作为观察的目标,利用课外时间仔细观察目标事物影子长度、方向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分析一天中影子长短、方向的变化与太阳高度的日变化之间的关系,然后推出一天中太阳在天空的隐匿性轨迹。很明显中午时的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高的,地面获得太阳辐射最多,因而正午气温最高,早晨、下午太阳高度低,所以气温较低,使学生理解太阳高度角不同,影响太阳辐射多少不同,也就影响了气温的不同。然后再与地球的形状是球体联系起来,不同纬度的地方太阳照射角度不同,导致不同纬度地方的气温差异,这样容易使学生理解,降低了难度,也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但是对于有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例子,多数学生往往无法将他们与书中的理论知识想结合,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为学生铺路、搭桥,让学生的缺口能够填平。教师只有这样时时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身边的地理,学生便会感到亲切、自然、现实,探索的欲望也会随之增强。

4 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这正切中了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实践的弊端。因此,新课标中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优化教学实践活动。比如,在学习中国的交通中铁路交通时,农村学生中很多没坐过火车,对如何使用列车时刻表非常陌生,教师可以讲解列车时刻表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会利用列车时刻表。

这样用生活知识解读地理,将较为抽象的地理概念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既让学生感到亲切真实,又降低了抽象知识的难度,起到了化难为易的效果,让学生产生了探究的兴趣。

5 要合理运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拓宽教学内容

地理课要紧密结合时事内容进行教学,它是与时代行事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学科。教学时结合不同地理内容引用预知相关的时事材料,能激活学省思维的兴奋点,拓宽学生的眼界,使学生从思想到行动都与社会同步,与时代共进,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的统一。在讲“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铁路干线图,让学生从图中找出从本地到外地比较典型的地方应该选择的铁路线,为将来的学习、工作、出行等提供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作用,学生感兴趣,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会掌握不少地理知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成为教育”。地理离不开生活这一源头活水。把生活引进课堂,“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突出特点,应该让学生敞开胸襟,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去想象、去体验,从而使地理课堂更生动、更具有时效性。

篇5:优化地理课堂教学设计

厦门六中 陈 彬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表现为自我想学、能学、会学,即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自己探究,与他人合作和交流构建知识。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应把关注焦点放在每位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体验上来,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学习,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学习。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的责任在教学生学”。学生只有掌握了最佳的学习方法,才能使他们的学习具有持续性,并享受终身。

创设学生自主学习情境,一个首要的问题是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内容包括:分析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学生特征,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以及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在教学中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笔者认为制订教学目标,提供信息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设计学习过程及进行教学反思这几个环节至关重要,值得我们探讨。

一、精心制定教学目标,确定学生学习“主题”。

新课程要求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包括三个方面:①注意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分析,即突出重点,克服难点;②重视学生能力发展目标的确立;③同时还应考虑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确定。要突出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将学生能力和观念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制定的重中之重,并遵循学生素质发展规律,设定针对不同学生发展特点的具体要求和实施形式。统一的讲解、答疑、点拨、指导,是应学生的实际要求而安排的活动,只能是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必要补充。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是让学习者有可能从个人实际需要与可能展开学习活动。因此,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教学目标设计的出发点。

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制定时,一般容易单纯从教学内容出发,考虑如何掌握所教教学内容为主,对深层次的教学目的考虑不周或不去考虑,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经验只停留在知识内容或方法上,而忽视能力和素质要求,缺乏深层次的思考,淡化了过程。怎样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要精心分析教学内容中的学习结构与学生原有的学习结构之间的差异,提出教学过程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同时,教师在进行某一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时,应遵循“由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他应当对整本教材及各个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再分析本节课的具体目标,然后才能确定本节课学生应该学习的“主题”,应培养的能力,应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的放矢、收放自如。

二、用心收集信息资源,并合理适时地体现于教学设计中。

教学内容依据课本,但不拘泥于课本,教师应让学生关注和收集地理课堂教学信息资源,适时补充中外最新的地理信息。教师应当确定本节课基本知识所需要的信息资源种类及每种资源在学习本节课内容时所起的作用。新教材对教师的知识要求是多元化、综合性和发展性的,教师要提高搜索知识,获取信息的能力,学会用不同的认知手段去接触新知识,了解新动态。因此,教师平时应注意积累相关教学信息资料,建立教学资源库。资料包括图片、文字和视频,其中图片、文字可以从各种报刊、杂志、书籍中摘取,视频可从VCD光盘和录象带中摘取,也可从网上下载,信息资源应紧密结合社会经济热点,引用对教学有用和学生感兴趣的,并及时予以更新。

这里特别强调网上地理教学资源的搜集和处理。我们可以通过搜索引擎进行资源定位,也可直接输入网址进行资源定位。Internet的发展使信息采集速度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迅速、准确获取自已最需要的信息,利用搜索引擎技术进行关键词检索为我们的教学资源搜集提供极大的便利。教学中本人利用搜索引擎寻找到知识全面、材料多样、内容丰富的地理教学信息。

为了能上好一堂课,教师在课前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看电视、查书刊、剪报纸、上网搜索------但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时间有限,我们可以把准备工作交给学生去做呢?在高一地理《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的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去搜索信息?要研究就要有兴趣,有了兴趣就有动力。教师在上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三部分内容:一是从古到今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过程;二是人类开发宇宙的空间资源情况;三是在开发宇宙中如何来保护宇宙环境。学生表现出很强的求知欲,纷纷向老师提出许多有关宇宙探索的问题。教师将每个班学生都分成了三个研究小组,每组选一个课题进行收集资料,规定小组长负责组内分工与合作,五天后汇报收集研究结果。接下来的时间里,各个小组收集、研究活动都开展的轰轰烈烈、热火朝天,有的搞调查、有的剪报纸、有的上网下载,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搜集的资料进行教学,各班级的同课题小组之间还可以相互进行图片文字的交流------

三、认真设计自主学习过程。

(一)创设学习情境,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传统教学中最常见的导入方式是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但是,这种复习式的导入方式却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大大缩小了学生的探索空间。因为某些原本应由学生探索而得的结论由教师代劳了,从而扼杀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剥夺了学生的参与自由。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及“情境”相关联的,我们可以用生动、直观的情境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或表象,让学生体会地理知识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例如在高中地理(下册)第五单元《工业的区位选择》的新课导入中,例举学校周边一些不适应市场竞争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每况愈下,最终倒闭,而不少新兴工业部门脱颖而出,各自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熟悉的情境中,激发其主动思考力图找出答案的愿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热情的目的。

要更好地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引入案例教学。在进行案例教学中,教师往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选择和组织所要讨论的材料,但是,教师往往因为没有现成的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案例而放弃案例教学,使学生失去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失去很好的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碰撞的机会。有一些课后活动如经过改造,有可能成为很好的案例。例如高中地理第七单元的《交通运输网中的点》,其课后活动“阅读北京西客站三个方案示意图”和“北京西客站三个方案对比表”,要求学生经过对比,挑选出最佳方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经过引导,让学生对三个方案进行优劣对比,得出最佳方案,然后引导学生得出建设汽车站的重要区位因素,进而可以引导学生考察厦门梧村汽车站、湖滨南路长途汽车站的区位优劣,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加强对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发挥学生首创精神。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主体参与精神。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提出一个一个的问题,学生一个一个地回答,看起来学生似乎解决了一个个问题,但学生是顺着教师的思路解决问题的,这种做法无异于教师“钓鱼”,学生“上钩”,久而久之,必定束缚、稚化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学中应克服教师问学生答,或学生问教师答,或教师自问自答。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应用启发式主动提问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向老师提出教材中的问题,同时又包括自己给自己主动地提出问题,从而启发自己的思维方式,这才是真正以学生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提倡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共同解决问题,教师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我们的先哲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是孔子真正以学生为主的启发式教学的精髓。由学生自己去思考,当学生处于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不能解决的矛盾心理状况时,教师才适时予以点拨;然后又让学生自己去认真思考,等到学生处于对某一问题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况时,教师又再点拨一下,使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教学设计就要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教材或从教师假想的问题出发。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关键之处在于把握学生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这样才会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对于中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知识、能力的准备不足,特别是反思能力与发现矛盾的能力尚处在发展初期,他们不太能够发现自己固有认识、固有态度与新现象的矛盾,即使问个“为什么”或“怎么样”,也许都不能问到关键处,也说不明白“为什么”的来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学会从学生的直接表述中发现问题,应该学会从了解到的学生的认识基础与新现象的矛盾中发现问题,通过精心设计的追问,让学习者逐渐发现自己认识中的内在矛盾,采用启发式等方式去帮助学习者实现认识与态度上的跨越。

(三)设计符合认知规律的学生活动,真正做到先学后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经验、学习兴趣、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现有条件,选择恰当的,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把设计重心放在学生自主地“学”上,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人说过:“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不易记,只有动手做才能学得会”,自主学习强调学习的活动性,即要求学生通过活动的开展,在探索中得到锻炼,通过自己思考,自己动手,自己探究、自由辩论等,达到认识的升华。当然,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与互动共生成为课堂的常态时,一定意义的统一安排还会有存在的必要,在设计教学活动中,减少统一讲解,增加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如讨论、观察、动手等等,十分有利于学生发展。笔者在教学设计中曾尝试设计以下学习过程,并在教学中加以检验。

(1)角色扮演暗示教学法。例如高中地理第五单元的教学设计中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部门的农场主、企业家,对某个产业部门的区位选择进行具体决策。同时,可以让另一部分学生扮演某地域、城市、国家的高层决策者,对多种产业部门进行统筹安排,这样的活动学生非常乐于参与,并能设身处地地积极思考。

(2)问题解决、体验学习过程教学法。杨振宁先生说过:“新的学习方法是自己找路走。”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适当考虑让学生自学一段时间,让学生自己找路走,而不是让老师牵着走,老师可以列出本节课的“自学提纲”或“自学思考题”,给足时间让学生自学。也可设计学生小组协作式学习,教师可以给出本节课的议题,学生自学,分小组讨论,小组之间进行辩论、解答,得出结论,最后教师总结。例如:在“大气的热力状况”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如果认真学习并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就能解决这些问题,如:“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蔚蓝色”、“为什么新疆有‘早穿绵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地处世界屋脊的拉萨,为什么日照充足”、“为什么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就会引起全球变暖”等。这样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为目的的创设情境,使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学好地理能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能激发其学习地理的热情,体验学习过程和成功的乐趣。

(3)实地教学法。即可把课堂设在班级外。例如利用学校地理园的各种地貌类型、中国地形图、厦门地形图、九月星空亭、风向仪、雨量计等实物模型进行室外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可让学生先看教材,然后实地考察,分组讨论,最后教师强调学习中的误区,并进行总结。又如,在“月相及其变化”一节教学中,可以利用观察一个月的月相,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培养判断月相的能力,可以组织学生在一定的夜晚通过实地观察,得出相应的结论。通过学生先观察,再自学教材,最后教师点拨,强调重点、突破难点。

四、写好“教后记”,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要求有“教后记”专栏。新教材的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但同时教学中的不定因素也增加了。课后及时反思,可以抓住课堂上创造性的火花。“教后记”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教学目标中还有哪些没能达到的;②设计的教学过程是否与所任班级学生的个人体验、兴趣、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相适应;③创设的教学情境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终身发展;④教学手段、信息资源是否得当;⑤将教学中处理不当的教学难点、重点、教学疏漏记下来,如“地中海气候的形成原因”就是学生不容易理解记住的知识,又如“极光是如何产生的” 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长期撰写“教后记”,教师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尝试进行反思,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方式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篇6:用“生活化”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摘要: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当前教育界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教学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因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点,它直观性强,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也提出了:“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它给我们指明了地理教学现代化的思路。一.挖掘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内容

许多融入了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的课程内容,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提供了知识基础,我们应当利用好这些课程内容。

当我们拿出湘教版初中教材,封面的彩图就是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的人造卫星照片,这可播放一段宇宙中绕太阳旋转的地球课件来演示。首页诗词风景画,可放一段黄山风景DVD光碟,再配上本章前言部分的优美词句,一段抒情音乐,引入新课。这样的教材内容,通过简单的多媒体手段,就可以让学生耳目一新,愉快教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直接影响学生以后学习地理的兴趣﹑热情﹑欲望,达到常言所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效果。

教材中还有许多地方的内容,如学会“看地图中”的卫星影像﹑“学会收集地理信息”﹑火山和地震﹑海啸,气候中的卫星云图﹑天气预报以及地球公转﹑电子地图等,均是融入现代信息技术知识。

另外,在学习教材地理知识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收集地理信息﹑进行网络学习﹑网络研究,将计算机的使用作为主要处理信息的工具,让学生通过地理学习活动,基本掌握计算机的各项应用技术;通过网络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建立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多元化交流。最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使地理学中许多概念﹑事物﹑现象﹑规律﹑本质以及它们由静态到动态﹑无声到有声﹑抽象到具体﹑复杂到简单﹑理念到实际﹑遥远到咫尺等方面,得以显现。从而更易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求知欲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二.建立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资源库

建立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资源库是我们目前地理教育现代化的重心和难点,而且必须围绕学校教与学的原则,以多媒体为核心,提供一些有特色﹑反映地理教育教学内容,又反映地理科学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成果的资源,如卫星航空照片﹑计算机三维电子地图等。

建立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资源库着重在地理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入库﹑管理﹑检索系统上,而且要求地理教师必须完成制作课件﹑教案﹑试题以及研究型课题﹑教学实践﹑学习评价等全套内容。地理信息资源库作为巨大信息库应尽可能通过多种信息渠道收集各种各样地理资源,以保证资源覆盖的广泛性﹑有效性和深度性﹑代表性。它包括地理教科书以及教学所需的挂图﹑模型﹑标本﹑实验器材﹑图片资料电教器材,教学实验场所等教学校内资源;还包括社会环境所拥有的各种媒体﹑图书馆﹑专家学者﹑互联网等校外资源。三.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主要教学模式 1.多媒体教室讲授演示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除了利用传统教学模式外,还可以借助计算机多媒体进行讲授和演示课程内容,是目前我们较为普遍的一种方式。

它的基本要求为:备课时,教师研究教学内容,利用现有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者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结合教学内容制作出来的演示文稿和多媒体课件;也可直接从网上,或者地理课程资源库中下载合适的课件。课堂上,教师利用备课制作的课件创造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演示课件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学习。

这种模式的教学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适合教师向学生传授系统性的地理知识,如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天气系统﹑气候的类型﹑地壳运动等;充分的课件演示,而且讲授演示结合,再现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及规律,有利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2.多媒体网络教室主导研究学习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任务驱动法,完成教学任务。

它的基本要求为:备课时,首先教师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课件或网页;然后教师向学生呈现教学资源并提出任务,让学生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自主探究,也可团结协作;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而教师从主机上观察(或课堂巡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如通过观察学生单机上的电脑屏幕画面及声音,也可以对指定组或全班学生的微机上进行轮流观察﹑发现问题﹑及时辅导;再利用计算机进行及时反馈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进行观察和辅导;总结教学任务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对完成任务的情况应及时纠正和肯定。

这种形式的教学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协作的情感态度,适合于主题性的地理知识教学,如人类认识的宇宙、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大气环境保护、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陆地自然资源、气象地质灾害及其防御、地质灾害及其防御、城市区位特点、文化景观的类型、旅游景观的欣赏、资源跨区域调配等。有利教学中的良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3.多媒体网络讨论研究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一般由教师组织引导,提出问题,在一段时间内,师生利用网络上的交流工具,如电子布告牌(BBS)、在线聊天系统(CHAT)等,利用节假日或者特定时间,实现在线讨论或离线讨论。适合于观念性的地理知识教学,如引人注意的地球温室效应的利弊、沙尘暴的利弊、建水坝的利弊、环境人口等问题,学生就这些问题讨论,并针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论,每个人的发言或评论都及时地被所有参与讨论的学习者所看到。这种模式有利学生的技能、良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4.网络研究性学习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指师生共同确立具有一定意义的研究学习方向和课题,再以网络为基础,通过对地理信息资源库﹑上网、各种媒体的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建立课题的模型﹑实现课题的目标﹑形成研究成果。并在网络上发表研究成果,吸引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形成互动探讨,不断接近地理事物的本质。

这种形式过程要包括:确立课题﹑制定计划方案﹑设计实习调研过程﹑处理信息﹑撰写课题报告﹑进行课题的应用。

教师在确立起具有一定价值的研究课题,设计出研究的方案后,还有指导学生收集相关的信息资料,通过实习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行为研究法﹑分析法﹑比较法﹑统计法﹑考察法﹑访问法﹑收集相关数据和照片,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制作出相关分析图表,建立地理模型,提出综合建设性意见,最终形成研究结题报告,评出科研成果。

这种形式即可从教材中选择课题题目,也可是结合乡土材料自行命题,主要适应各种专题性的地理教学。如重庆市的酸雨污染问题的调查,三峡库区的漂浮的危害调查,重庆轻轨建设的意义调查,城市热岛效应等。

这种形式让学生走进了社会生活﹑自然地理环境,进行大量实践活动,采用各种方式,克服各种正在身心障碍现实困难,从而获得求实研究创新的科学态度。四.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

信息技术赋予地理教学新的学习内容和强有力的科技手段,一方面开拓学生学科视野,使其了解和熟悉我们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于重大问题的理解程度,并认识到地理学科的社会应用价值,从而培养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将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活跃现有的教学内容,打破以往满堂灌的僵化传授方式,可以使教育教学充满活力,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2005年元月10日,在初一年级学生组织一场《印度洋海啸》专题报告会,会前,进行教材知识提示:包括海底地形板块构造学说﹑火山﹑地震;材料收集准备:通过互联网,收集印度洋海啸的新闻媒体报道,有文字﹑有图片;在多媒体教室,学生利用校园局域网在数据库里﹑或因特网上,了解印度洋海啸发生的地点﹑成因﹑范围﹑地震等级﹑灾难的破坏场景;教师总结时,在投影屏幕上复原显示地震产生的过程,带来的一系列灾害的场景,讲解一些抵御海啸的措施,强调建立海啸预警系统重要性。教学内容及时丰富,情景展示逼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宣传国际重大事件,提高学科地位。最后,号召踊跃学生支援灾区。这一讲座收到非常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篇7:《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教学反思

一、是数学活动的过程是学生经历数学文化过程,是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探求,得出有关数学结论或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开展本次活动是学生在已学习了用坐标表示平面上的点的基础上,体验用坐标来表现地理位置,感悟问题数学化。

二、是数学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活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与教材及教师产生互动效应,形成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在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环节中,通过实践,学生进一步弄懂了由于建立直角坐标系的位置不同,不同的坐标可以表示同一个点。相反,相同的坐标不一定表示同一个点的道理,通过图形传真的活动,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数形转换,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几点不足:

1、本次活动虽形式多样,学生参与面大,内容深度、广度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只是都在室里活动,能否应考虑到把学生带出室外,把实际的地位位置,在坐标系中表示出来。这个要求显得更高一些。

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待转化生的成绩。

七年级开学第一课非常重要,既关系到新老师在同学们心中的形象,又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另外最先向他们指导初中数学的特点及要求,对以后的学习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篇8:巧用诗词欣赏优化地理教学

引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起步环节, 具有酝酿情绪、激发兴趣、引导思路、点明主题等作用。导入新课的创新设计是教师抓住学生注意力的关键, 导语的设计是否新颖别致、生动形象, 将直接影响课堂结构的优化和教学效率。利用诗词导入新课, 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激发学生探求地理知识的欲望。

如在学习月球的有关知识时, 我用宋代苏轼的“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佳句引入, 然后设问:月亮上真的有宫阙吗?真的有“寂寞嫦娥舒广袖”、“吴刚捧出桂花酒”吗?这样运用古诗词设计引言, 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了心理准备。

二、诗词转承, 过渡自然

过渡是每一节课若干个问题间的桥梁, 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课堂教学的过渡应自然流畅, 既要对前面的问题起到总结作用, 又要对后面的问题起到引导作用。

如在学习我国的草地资源时, 我引导学生分析我国草地资源丰富, 草场广阔后, 接着指出我国西北一些地区过去是“天苍苍, 野茫芒, 风吹草低见牛羊”, 而现在的情况却是“天苍苍, 野茫芒, 老鼠跑过露脊梁”, 过渡到我国目前草场利用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比, 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我国西北地区过去是林草丰茂、繁荣富庶的地方, 而现在靠天养畜, 过度放牧, 导致草场退化, 土地沙化, 许多动植物种类和数量迅速减少, 鼠害大面积发生。

三、诗词欣赏, 优化教学

1. 欣赏诗词晓天文

天文指天体的分布、运动、位置、状态、结构、组成、性质及起源和演化等。古人常用“上晓天文下知地理”来说明知识的渊博。诗词中描写天文的很多, 如:“上下四方曰宇, 古往今来曰宙, ”古诗指明了宇宙的概念。“斗柄指东, 天下皆春;斗柄指南, 天下皆夏;斗柄指西, 天下皆秋;斗柄指北, 天下皆冬。”古人通过观察, 用诗歌概括了北斗七星开关与季节的关系。“日中万影正, 夕中万影倾。”北半球夏半年太阳早上从东北升起, 日影朝西南;黄昏太阳在西北落下, 日影朝东南, 正午时影子朝正北或正南式缩小为一个点, 冬半年相反。“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的这名诗既反映了地球的自转运动, 也指明了赤道的周长约八万里 (四万千米) 。

2. 欣赏诗词知地貌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 (包括海底) 的各种形态。我国地域辽阔, 地貌类型多样, 其成因各有不同, 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内力作用, 也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如“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唐·李白) , 就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为是对流水侵蚀地貌的描绘, 即在地壳抬升的情况下流水深切河谷, 使得“青山相对出”。又如“巴路绿云出, 蛮乡入洞深” (唐·卢纶) 是对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的极好写照, 其描写方位明确, 贴切自然, 展示出云贵高原的地貌特色。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一条条高大的山脉, 绵延横亘在祖国大地上, 构成了地形的基本骨架。古时, 山脉往往是保家卫国的重要屏障, 许多重要战事的发生地都和山脉有关, 忧国忧民的有志之士常把满腔的抱负寄托在青山之中;山脉常成为重要的旅游地, 天蓝、地绿、水清、气爽、人美, 让游人游在其中, 乐在其中, 借山脉抒发一番感慨。“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东坡) 正好是典型山地地形的描写佳句, 反映庐山的雄奇秀丽。“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唐·李白)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妨长作岭南人 (宋·苏轼) ”“五岳归来不看山, 黄山归来不看岳 (明·徐霞客)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 ”……这些诗词都是对山地的很好写照。

3. 欣赏诗词懂气候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 。这里的“春风”我们理解为夏季风。夏季风从我国东南沿海吹来, 由于路途遥远, 使之不能到达我国腹地大西北, 并明确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的大致界线。“早穿棉袄午穿纱, 围着火炉吃西瓜” (俗语) 反映温带内陆地区由于距海洋较远而形成的大陆性气候, 其特点是温差大降水少。“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 是快行冷锋或寒潮的极好写照。“城市尚余三伏热, 秋光先到野人家” (宋·陆游) 形象地说明城市热岛效应现象。“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刘禹锡) 是四种降雨类型中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或日常生活的感受, 我们体会出对流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唐·白居易) 可反映物候的垂直分布。又如“南枝向暖北枝寒, 一样春风有两般” (唐·宋之问) 说明山坡两侧向阳城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的差异。“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桔杨梅次第新” (宋·苏轼) 反映我国南方热量丰富, 四季如春鲜果不断。“谁挥鞭策驱四运, 万物兴歇皆自然” (唐·李白) 可借以说明地球绕日公转所产生的四季变化, 一个“谁”字很深意。“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唐·杜甫) 这个纯科学的续集用诗的形式表现非常适宜。

4. 欣赏诗词学水文

水文是指自然界中水的变化、运动等各种现象, 描写水文方面的诗句也不少, 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既是对庐山瀑布的描绘, 又可从中理解到瀑布蕴藏着巨大的水能资源有待我们去开发利用。“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句诗反映了长江天门山一段水流湍急。“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 既展示了奔腾不息的长江流经三峡时水流湍急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 又反映出三峡落差大、水能资源集中丰富的特点。“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说明湘江的流向是从南向北流的。“一江春水向东流”“白川到东海”说明河流向东流, 也反映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海潮随月生, 江水应春生” (刘禹锡) , “八月十八潮, 壮观天下无” (苏东坡) , “绝岸悉倾覆, 轻舟故溯洄” (清·施润章) 等展现钱塘潮汹涌澎湃卷潮而来的磅礴气势, 潮汐最壮观的时间及潮汐形成的天文因素。

5. 欣赏诗词明事理

在古诗中, 除了一些对自然地理方面的精彩描述外, 有的诗句亦很贴切地反映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通过诗词欣赏, 可以让学生明确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如“山上层层桃李花, 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 长刀短篙去烧畲” (刘禹锡) 反映了男人烧山种地, 女人下山背水, 说明烧山种地这种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对涵养水源的森林破坏, 造成山上水源枯竭环境破坏, 形成恶性循环。“谁道群生性命微, 一般骨肉一般皮。劝群莫打三春鸟, 子在巢中望母归” (唐·白居易) 告诉我们应树立生态观念, 爱护生灵, 保护生态平衡。“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 说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规律, 人类应认识这种规律, 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郡城南下不通津, 异服殊音不可亲” (唐·柳宗元) 反映出少数民族的地域分布及旧时汉人对少数民族同胞的岐视态度。“人家见生男女好, 不知男女催人老” (唐·张籍) 说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国利民。“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十指不沾泥, 粼粼居大厦” (唐·张愈) 借以说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分工会越来越细。

四、诗词设疑, 拓展思维

文综高考, 涉及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知识。教学中, 我以诗词为切入点, 将三个学科的知识联系在一起, 拓展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如让学生阅读“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欢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诗, 可以这样设问:

⑴诗中的“远征”指的是什么? (中国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或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⑵导致这次“远征”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中共党内的“左”倾错误致使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利)

⑶中国工农红军的远征取得最后胜利的标志是什么? (会宁会师)

⑷中国工农红军的远征历尽了千难万险, 既要战胜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围追堵截, 还要逾越前进途中的“万水千山”。列出其中著名的高山大川。 ( (1) 横亘于赣湘粤桂四省区之间的五岭 (南岭) 、大娄山、岷山、大雪山等; (2) 湘江、乌江、赤水、金沙江、大渡河等)

⑸金沙江、大渡河地势险要, 水力资源丰富的原因是什么? (金沙江、大渡河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向第二级阶梯过渡地带, 地壳运动剧烈, 河流下切, 降水丰沛, 因此水力资源丰富)

⑹岷山位于秦岭以南, 为什么会出现“千里雪”的景观? (岷山海拔高, 气温低, 山顶终年积雪)

⑺这首诗主要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这首诗主要体现了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道理。诗中所表现出的红军在长征中的艰苦奋斗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都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正是由于这些精神, 激励着红军将士战胜千难万险, 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篇9:巧用地理故事,优化初中地理课堂

【关键词】地理;故事;优化

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要实现教学目标,不仅要创造性地理解与使用地理教材,而且要善于用好教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如果能用地理故事,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挖掘课程深处的资源,进行实践练习,能够进一步优化初中地理课堂,提高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

一、善于用多媒体手段,构建故事情境

初中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任何未知的事物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将知识点与故事的表达方式结合起来,可以获得极佳的教学效果。比如,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从听觉、视觉上得到启发,进入教师营造的情境,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与热情。

下面以《地球的运动》这一课为例,这一节课的内容看上去比较简单,实则不然。本堂课的知识内容,关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及时差问题是难点,为避免学生有畏难情绪,所以,教学时要特别注意直观性与趣味性。首先,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科学家哥白尼“地心说”的故事,通过多媒体的声光音画等形式,生动再现当年的情景,抛出“天动还是地动”的问题,再通过事先预设好的“影片”对问题的预测与判定,进一步诱发学生进入到故事的情境中,再加上一些操作实验。比如,地球仪的演示,观察地球自转特点,类似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以及实验与提问,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明白地球自转方向。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上,初中地理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作用非常明显,可以有效地向学生展现地理教学信息,为创设学习情境和故事情境提供了极为良好的条件。

二、激活思维巧用故事,培养探究能力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喜欢地理课的学生还是挺多,但爱听故事的学生更多。因此,将地理知识融入故事中,并且结合学生的生活、年龄等特点,能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

下面以《地形图的判读》这一课为例,这一课是让学生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内容。在导入环节,教师采用了故事导入:有一部电影《红河谷》,影片中的的藏族人抓到了两个前来勘探地形的英国人,并从他们身上搜出来一幅图,面对地形图,藏族人不认识,反而认为是一只只的蝴蝶图形。然而,这几张蝴蝶图却让英国的军队顺利通过复杂的地形进入西藏。生动的故事,容易调动学生的思维,进入教师设定的故事情境当中。然后,教师再布置学习任务:(1)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2)对照山地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3)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并思考问题、寻找答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将枯燥的地理知识与故事结合在一起,由浅入深地展开,有助于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培养其积极、主动的探究能力。

三、突破难点巧用故事,促进认识能力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疑布难,进行故事性教学设计,在围绕教材的基础上,将地理课堂与与故事性结合起来,进行科学合理地拓展和延伸,从而引导学生思考,突破教材知识的难点,促进认识能力的提升。

下面以《海陆的变迁》这一课为例,这一课的内容知识点较多,有难度。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进行分析,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等认知能力。比如,针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及方式这个问题,教师需要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可以用“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导入。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沧海桑田”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然后,再通过喜马拉雅山上岩石中的海洋生物化石、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以及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不断扩大等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到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动;(2)海平面升降;(3)人类活动。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故事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在故事中去思考、去讨论,从而发现新问题。

四、巩固练习借用故事,调动积极情绪

教学中采用一些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地理知识点融入到故事中,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了解地理规律,即使在练习中也能调动的学生积极情绪。

在做《多变的天气》这一课练习时,针对这一节课的几个知识点:(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2)认识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3)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等内容。教师编了一个“天气家族兄弟面试”的故事强化了新知识,在故事中,教师用拟人化的方法,用大雨、小雪等天气符号进行自我介绍,引导学生对不同天气认识,并进一步了解到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故事的形式,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甚至,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编小故事的方法,将书本知识串联起来进一步加深印象,从而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目的。

上一篇:怎样为领导起草讲话稿下一篇:游戏一年级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