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堂呼唤乡土地理教育

2022-09-10

地理学研究表明“广博的知识是创新的基础”, 要使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到乡土实际中去, 并在应用的过程中创新, 就必须使他们掌握丰富的乡土知识。

乡土地理教育是学校地理教育重要的传统内容之一。早在1 8世纪, 法国思想家卢梭、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就曾主张教给学生乡土地理知识。我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人竺可桢教授, 1929年在他所发表的《地理教学法》一文中指出:“凡教学地理, 必须自已知至未知, 自学生日常所惯于见闻之物, 而推至于未睹未闻, 自个人所受环境之影响, 而推广及于社会全体, 是故教学地理, 开始必自本土地理着手。”这是符合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规律的。如果学生没有对周围环境中山川、村镇、农田、道路、天气变化等感觉经验, 就难以形成抽象的地理概念。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断定, 假使没有原先感知的事物, 头脑中就没有任何东西。所以, 苏联、美国、日本等许多国家地理教学大纲的内容都是从认识周围的环境开始的。

1 乡土地理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所掌握的乡土地理知识是不具体、不全面、不丰富的, 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根据教材的内容, 联系乡土实际, 恰到好处地传授给学生。这样教学, 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课本知识, 还使他们掌握了大量的乡土地理知识, 为他们联系乡土实际, 创新性解决实际问题做准备。同时, 乡土知识质朴、亲切, 具有现实性和实践性, 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从而增强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要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从而具有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的志向, 单靠初中的乡土地理教育还是不够的, 因为一种意识的形成、一种感情的建立, 绝非一朝一夕的事, 更不是初中几堂乡土地理课和几次野外考察、地理调查和参观等活动就能实现的。而是要经常熏陶, 并经过较长时期的培养方能奏效。因此乡土地理教育不应局限于初中某一个年级, 而应贯穿在初、高中各年级地理教学之中, 特别是高中, 其意义尤为突出。

首先, 高中学生的知识基础、认识水平、生活阅历、观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都远远高于初中学生, 所以他们在乡土地理教学过程中, 不仅能认识、了解家乡的地理特征和发展优势, 而且能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乡土地理研究工作。通过调查、考察、分析研究和评价, 对家乡建设中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措施和对策、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很显然, 这是初中学生难以做到的。

其次, 高中生若考不取大学, 不久他就将成为家乡建设的直接参加者。从当前社会的文化构成看, 相当部分的高中毕业生, 几年后就将成为家乡建设各部门的各级决策者, 因此对高中生进行乡土地理教育, 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家乡未来决策者进行乡土意识、环境意识和未来意识的培训。无疑, 这对未来乡土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 乡土地理教育的方法

高中乡土地理是更高层次、更高目标、有更深的内容、更加密切结合乡土建设的乡土地理教育。具体的做法是:

2.1 课内

由于高中没有专门的乡土地理教材, 也没有规定的教学课时, 所以只能采取结合、渗透的办法, 把乡土地理知识揉合到高中地理教材的各个章节中去。虽然高中地理不是区域地理, 讲的多是地学原理, 但教材中有关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事物和现象, 在乡土区域中都可以找到根据。教材所阐明的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人地关系的原理, 在乡土区域中也都有所体现。高中地理教材几乎每一章、每一节都可以与乡土的实际相联系。结合的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

2.1.1 比较法

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特别适用于国情国策的教育, 以本乡本土的事实来与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相对比。

譬如教材说:“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 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而黄岩建开发区、建房热大量侵占耕地;砖瓦厂挖掉农田表土烧砖破坏耕地;城市堆放垃圾占用耕地。

教材中说要“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而本地却大量捕杀害虫害兽的天敌, 破坏生态平衡, 大量的青蛙、蛇类成了盘中之餐。

教材中说:“每个公民每年义务植树3~5棵”, 而大多数黄岩公民还没有种过一棵树, 黄岩西部山区反而存在滥砍滥伐现象。

教材中说:“控制人口增长, 提高人口素质”, 而黄岩近几年来未婚先孕者不少;因就业困难, 新一轮读书无用论有蔓延趋势。

诸如此类的对比, 不仅使学生看到乡土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从而加强责任感, 而且对树立学生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口观有积极的作用。

2.1.2 例证法

例证法适用于讲述教材中的地理概念和地学原理。当碰到一些带有结论性和抽象的地理判断时, 为了增强说服力, 可以选用有关的乡土材料加以印证。

黄岩的伏旱天气是印证“单一气流控制下的天气”的例子;去年给我们造成极大危害的“云娜”台风是印证“气象灾害”的例子;永宁江水量的变化是印证“河流径流量变化”的例子;长潭水库电厂从水到电能的生产过程是印证“能量的转换与传递”的例子;黄岩的水稻种植是印证“农业地域类型”的例子;黄岩的工业布局是印证“影响工业布局的重要因素”的例子。通过这些乡土事例的讲述来证明许多地理判断的正确性。

2.1.3 推理法

所谓推理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 对那些学生不易理解的地理事物和现象, 用性质和道理相同的乡土材料加以推理。

譬如分析“为什么我国要把植树造林的重点放在北方水土流失地区”时, 可以采取与学生谈话的方法, 运用这样的乡土材料。教师:“同学们都知道我们学校后面有一座光秃的黄土山, 山下有一个小池塘, 塘里的水为什么是黄的呢?”学生说:“因为泥沙多。”教师:“这些泥沙是从哪里来的?”学生:“就是黄土山上的黄土被水冲下来的。”教师:“你怎么知道的?”学生:“你没看见斜向池塘的山坡上有一条一条的小沟吗!”教师:“对, 黄河水的含沙量也是很高的, 这个道理和刚才讲的基本相同。要知道黄河水并不是到处都一样的黄。在上游, 黄河在深山峡谷中奔流, 所流经的地区是坚硬致密的岩石山区, 河水很清, 但到了中游, 河水就逐渐黄起来了。尤其在内蒙古的河口镇到河南陕县一段。为什么呢?原来黄河在这里正好穿过一个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区域, 松散的黄土被暴雨一冲, 顺着沟壑来到河里, 大量泥沙在下游河床沉积下来, 使河床愈积愈高, 一旦洪水来临, 就会泛滥成灾, 这就是过去黄河多灾的原因。黄河不需要沙, 高原却需要土。土自己不会流失, 有水才能带走土;要保土就要保持水。为什么黄土高原的水土不易保持呢?那就是地面缺少植被!因为森林有涵养水源的作用, 可是, 过去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扩大耕地面积, 而逼迫人民将黄土高原森林砍伐殆尽, 破坏了保水的条件, 也就破坏了保土的条件, 以致黄土高原成了我国水土流失量最严重的地区。所以要保持水土就必须大力植树造林。”用这样推理的方法, 从学校后面的黄土山推知到北方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 既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 也向学生指出了改造家乡的途径, 使学生感到地理知识确实有用。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逐步养成自觉关心家乡事物的习惯, 对家乡的一切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2.2 课外

高中乡土地理教育同样也不能止于课堂, 必须实行开放式教学, 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让他们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增长才干, 特别是野外考察和环境调查, 因为客观存在的地理事物是有血有肉的实体。俗语说:“百闻不如一见”。美好的地理事物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 丑恶的东西、消极的现象也一样能使他们产生要求改变现状的激情。地理教学法专家褚亚平教授说:“乡土地理教学过程除了阅读乡土教材和听教师讲解外, 主要是通过实地观察、调查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来完成的。”由此可见, 走出课堂对乡土地理教育来说, 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 而是必须这样做。更何况高中学生与初中学生相比, 更具备开展课外乡土地理实践活动的许多有利条件。

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使课本知识在实际环境中得到印证, 并能用课本的地理知识来解释各种地理现象。另一方面是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 增加他们的见闻, 让他们能够学到一些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乡土实践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延续, 是使学生把知识化为能力的重要手段, 也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

高中地理教师每学期都应因时、因地、因校制宜, 安排一些与教材相应的天气、气象、地质地貌、水文、土壤和植被等的实习活动。

3 乡土地理教育的意义

正确认识高中地理课堂实行乡土地理教育, 对推动我们去从事这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1 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讲课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才会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有了趣味性, 才能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地理课如果上得生动有趣, 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推动学生去探求新知识, 发展新能力。大凡有经验的地理教师, 讲课总不喜欢照本宣科, 而是善于联系本地实际, 力求把知识讲活。课堂气氛活跃, 同学们兴趣盎然, 甚至还会主动要求开辟地理第二课堂。这种由于乡土地理知识引进课堂所培养起来的情趣, 又进一步延伸到课外。而课外的乡土地理活动, 又反过来增强了同学们课堂听课的情趣。因为在课外实践活动中, 同学们往往会碰到一些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 大有“学然后知不足”之感。

这种由乡土地理培养起来的兴趣, 有的进一步升华, 就成为献身祖国地学事业的志向。经验证明:一个人的志向往往是在中学时代确立的, 而一个教师对学生未来向哪个方向发展, 又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是乡土地理教学的意义, 这就是我们中学地理教师的价值。

3.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育是通过美的感受、体验、欣赏、判断等心理过程, 提高审美情趣、形成审美观念、培养审美能力的教育实践过程。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结合乡土地理和地理实践活动, 是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环境美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形成科学的审美观念的一条极好的途径;因为, 乡土地理的贴近生活和可直接接触性, 便于学生的感受、体验、欣赏, 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进行美的判断。

比如在讲授旅游资源时, 可以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或实地游览的方式, 让学生直接体验黄岩自然景观的壮丽秀美和自然环境多姿多彩, 自然和谐统一之美, 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石大人守桔的故事更是把学生的思绪带入美丽、遥远的传说故事中, 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人文景观源远流长, 恢弘博大之美, 培养了他们对文化、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乡土地理教学因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而能够促进课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区域地理位置评价、环境保护、资源的合理利用、防灾减灾、人与环境的协调等学习和研究, 都可结合乡土地理的学习, 并应用于地理实践中。在乡土地理区域中的地理实践, 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4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实践证明, 在地理教学中适当地引用本地的一些时事材料, 让地理教学充满时代信息和活力。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 还能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5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是时代的要求, 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对学生来说, 就是能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 借助独特的思路使地理问题迅速准确解决, 独立获得地理新知识和创造新事物。地理学科教学具有时空跨度大, 社会实践性强, 教学内容开放的特点。为此, 在教学中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 关注本土的自然、社会热点问题、敏感问题, 促使学生积极探索, 创设最可激发学生创新的氛围。比如在分析“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时, 让学生进行仔细考察、探究:车流最拥挤的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车流最拥挤的路段在哪里?交警配备情况如何?除来往的公交车外, 最多时有多少车辆?你认为最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要求学生提出一点或几点有创造性、可行性的方案, 并说明理由。

在整个过程中, 学生都需要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去不断思考、探索, 最后提出自己探索性的观念, 这样既可以培养他们的好奇、探索、创新的能力, 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志和毅力。

3.6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可持续发展观念, 是人们在反思改造地理环境的行为中逐渐形成的地理观点和理论。学习和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 确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必须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层面上得以实现。而乡土地理恰恰给学生提供了地理理论与地理实践结合的平台。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 学生可直接开展地理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 体验人与环境、资源的相互作用, 初步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

摘要:要使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到乡土实际中去, 并在应用的过程中创新, 就必须使他们掌握丰富的乡土知识, 乡土地理教育是学校地理教育重要的传统内容之一。

关键词:地理,乡土,教育

上一篇:水力压裂工艺技术研究及应用下一篇:培养创新能力写出飞扬个性——作文教学如何创新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