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活动初中地理论文

2022-04-17

课堂活动初中地理论文 篇1:

基于课堂活动的初中地理教学

【摘要】文章针对初中地理教学进行研究。首先分析地理教学活动与地理活动教学、基于课堂活动的初中地理教学构成;最后提出基于课堂活动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初中地理教学引入多种类型活动,初中地理教学引入多类型教学方式,初中地理教学具体实施,初中地理教学评价与检验。

【关键词】课堂活动初中地理教学策略

1.地理教学活动与地理活动教学

地理教学活动与地理活动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异。地理教学活动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和设置的一系列的活动,例如,教师备课、讲课、提问、辅导,学生预习、听讲、回答问题、做作业等环节的活动。地理活动教学是要求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通过这样的参与和思考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发现能力、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并且要求学生掌握某种基本技能和有意识投入注意、思维等。

2.基于课堂活动的初中地理教学构成

基于课堂活动的初中地理教学具体由四大方面构成:

第一,传授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传授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是基于课堂活动的初中地理教学的根本出发点,通过活动这样的媒介,可以让学生在体验中更多的更扎实的了解相关专业知识,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探究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地球的自转、公转、东经。西经、南半球、北半球等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并且铭记于心的,不记住这些知识想要进行其他的活动就难上加难。

第二,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基于课堂活动的初中地理教学的核心,一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学生主体的参与,学习活动将不能真正的实现;而另一方面,教师是学习的主导,没有教师主导性作用,学习活动将变得曲折、困难,只有通过课堂活动实现师生的互动才能更为有效的发展学生的思想、智慧、价值观,才能更好地丰富整体教学活动的内容,调节课堂活动与课堂内容的适度性。教师在上课时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如: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法国的葡萄酒如此盛名?为什么新疆产哈密瓜?为什么东北会有黑土?为什么南方不下雪?為什么人们都喜欢去云南旅游?这些看似与地理无关的问题其实蕴含着很深的哲理。

第三,设置地理专题活动。设置地理专题活动是基于课堂活动的初中地理教学的主要构成部分,主要通过自主学习法、讨论法、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来实现,使得学生在动手与动脑的体验中学习与感受对真实生活更为有用的地理知识,发展学生学习终身地理基本思想,同时,设置地理专题活动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开放学生学习与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讲到《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时,可以把学生分为青藏地区的居民和西北地区的居民两个代表队,讨论西北地区是否优于青藏地区,让学生收集资料,进行讨论。通过专题活动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进而对地理课程产生兴趣。

第四,开展多样课外活动。开展多样课外活动是基于课堂活动的初中地理教学的辅助措施,针对学生的具体兴趣。以及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师需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丰富的地理课外活动,让学生真正的走出课堂,走向自然,不断地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课余生活的内容,延伸课堂学习的范围。在讲"《天气和气候》中有关于天气预报的内容,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家观看电视里的天气预报,要求学生记录下预报员预报的概况,并观测天气,在每节课前让学生轮流做天气预报播报员的环节,播报自己观测和收集到的当天的天气状况等。"这样可以使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3.基于课堂活动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

3.1初中地理教学引入多种类型活动

基于课堂活动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首先需要将初中地理教学引入多种类型活动。课堂活动有三种类型:(1)语言交往型活动,即:表演型活动,辩论型活动,学生授课型活动,竞赛型活动,如阻止农村人口进入城市PK欢迎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中国的疆域和人口》复习课可以在游戏中学习。(2)操作体验型活动,即:观察观测型活动,制作型活动,模拟搮作型活动,如让学生自己制作地球仪、画出学校的地形图、观察天气。这两种类型的课堂活动均有其优点与不足,在课堂教学中一般综合性的加以运用,提升课堂教学的多样性与效率,最终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3.2初中地理教学具体实施

基于课堂活动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再次需要注意初中地理教学具体实施。初中地理教学具体实施会涉及到多个环节,其中,教师的任务主要包括创设课堂教学具体活动的情境、确定课堂教学具体活动的相关要求并引导与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总结课堂设置的教学活动实施情况、根据具体的活动布置作业;学生的任务与之相对,主要包括进入课堂教学具体活动的情境、遵守课堂教学具体活动的相关要求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畅谈课堂设置的教学活动实施情况、根据具体的活动完成作业。教师与学生在初中地理教学具体实施中需要注意自身任务的有效完成。

3.3初中地理教学评价与检验

基于课堂活动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最后需要注意初中地理教学评价与检验。完成基本的课堂教学后,教师要从学生在课堂的活跃度、学生对课堂作业的完成效果、学生考试考核成绩、学生对具体地理问题的解决能力、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等进行评价与检验,改善日后的课堂活动与课堂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 王海平.初中地理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2).

[2] 戴成.初中地理新教材"活动课"应用探究[J]. 地理教育,2007,(02).

[3] 戴西岳.对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的探析[J]. 新课程学习(下),2012, (10).

[4] 张立乾,张渝湘.新课标下初中地理"活动"栏目的教学探讨[J]. 改革与开放,2010,(02).

作者:杨存珠

课堂活动初中地理论文 篇2:

浅谈“探索”活动在初中地理课堂的价值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在每章各节篇首都安排了“探索”活动,全书共有10个,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分属实验操作类(以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为主,教师侧重指导、评价与总结)、阅读探究类(以学生阅读漫画或文字材料,自主探究、独立思考为主,教师侧重引导阅读,启发思考)、观察分析类(以学生观察地理现象、图片、地图和图表,探索地理问题为主,教师侧重提示、补充相关知识,帮助分析、解决问题)三种类型。“探索”活动能将探究式学习的观念和方法贯穿于整个教材,使教学过程成为探究过程,提升地理课堂品质。

一、实验操作类“探索”活动——激发兴趣、提升课堂魅力

兴趣是学习能力的源泉,是影响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持久性的直接因素,更是创造性学习的必要条件。对于教师讲授的理性抽象的知识,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学习积极性不高,而对于可见、可动手操作的实验,则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参与热情。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实验操作类“探究”活动促使学生的好奇心尽快地向求知欲发展,最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提升地理课堂魅力。

“探索”活动实施过程中,应将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实验前教师提供实验器材、思考问题的关键点和必要的补充知识,由学生自己动手,合作讨论探究,通过不断尝试和战胜困难,最终自己得出结论,实验后教师给予评价、总结。本教材的“探索”活动设计了2个实验操作类活动,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可操作性和趣味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满足学生需求,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消失的图片(见图1)。

通过图1可知,由于实验大多需要学生分工合作才能顺利完成,这不仅给学生创造了一次很好的自主学习机会,同时又树立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观念,而且地理实验能将原来直接接受知识的过程转变为通过学生自己操作、观察、发现、思考进而获得知识的过程。通过实验,原来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也能在动手动脑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发现地理课堂的魅力。

二、阅读探究类“探索”活动——引发思考、提升教学效率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在历史上任何一个较重要的科学上的创造和发明,都是和创造发明者的独立地深入地看问题的方法分不开的。”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已成为众多国家的课程目标之一。新课标中也要求: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对学和思关系所做极为精辟的论述。

阅读探究类“探索”活动是向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时代性、科学性、趣味性和探究性较强的漫画或文字材料、数据材料等,教师主要是引导阅读、启迪思考、激发兴趣,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从材料中提取地理、分析和运用地理信息,通过独立思考,探究和解决地理问题。有些材料较为浅显易懂,趣味性强,所以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适当拓展材料中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收获“成功”的喜悦。本教材总共设计了3个阅读探究类的“探索”活动,它们都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科学性、趣味性和探究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升教学效率,例如,这是怎么回事(见图2)。

图2的阅读探究类“探索”活动还可以结合当前国家“单独二胎”政策作进一步探究,思考国家为什么要实行“单独二胎”,让学生体会到国策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眼光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要注意转换角色,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并补充关于“单独二胎”的相关背景知识,以合作伙伴的身份与学生探讨,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阅读、分析、比较、判断、推理、归纳、总结等获取知识,展开想象的翅膀,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观察分析类“探索”活动——诱发想象、提升课堂品质

地理思维即人们根据思维的共同规律,观察地理事物或现象,分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本质,揭示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内部联系,达到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规律性认识。地理新课标强调:地理课程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其中“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指地理思维。学生通过完成观察分析类“探索”活动,能很好地通过观察、分析、判断、推理、运用等,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观察分析类“探索”活动向学生提供直观的地图和图表等,要求学生在观察基础上探索问题,分析现象,培养对图像、图表等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地理原理的运用能力。进行此类探索活动教师应侧重提示、补充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隐含的地理信息,通过设疑激趣方式诱发想象,帮助学生探究并解决地理问题。

例如,探索活动“倒淌河”(见图3),在学生观察前,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链: ①结合生活实际,可以怎样判断一条河流的流向?②联系生活,说说我们城市主要河流的流向。③从河流的流向可以知道我们城市地势高低的总体趋势是怎样的?④观察图A,说说图中沿河流地区,地势高低的情况?在此问题链引导下,学生不仅能通过观察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而且还能掌握观察的步骤和方法,解决地理问题,从而学会观察、学会学习,锤炼地理思维能力。

作者:陈伟

课堂活动初中地理论文 篇3:

“活动探究”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运用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强调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和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随着地理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地理教材发生很大改变,其中最大的变化体现在“活动”特别多,如中图版地理教材每章节开始都有一个课题、每节内容都有探索、思考、读图、讨论、实践等活动(见表1)。

由于教学目标的差异,学生活动探究的内容也有很大差异。根据活动形式可以分为个人活动探究型和小组活动探究型;根据活动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情境活动探究型和实践活动探究型。

一、个人活动探究型

个人活动探究型指为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和目标,在活动过程中以学生独立自主探究学习内容为主的模式。它一般适用于难度要求不大、探究内容十分明确,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为主的教学内容。

案例探究:“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教学片段

(教师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以下活动)

(1)把“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中的界线A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中的界线相比较,看看它们有没有相似性?界线A确定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2)观察“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中的界线B,并与“我国1月等温线分布图”和“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相比较,完成以下活动:界线B大致与1月哪条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界线B大致与哪条等降水量线最接近;界线B确定的主导因素是什么;界线B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在“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中读出它与哪列山脉及哪条河流的分布大体相一致。

(3)观察“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中的界线C,看它与“我国的三级阶梯”图中哪个地势阶梯的界线基本吻合?界线C确定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学生成果交流及评价)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引导,每个学生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界线及划分依据(如与地形、气候等有关)印象更深刻。

二、小组活动探究型

小组活动探究型指为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和目标,在活动过程中以小组(小组人数不限)合作探究学习内容为主的模式。它一般适用于有点难度且具有开放性,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及人际交往能力的教学内容。

案例探究: “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教学片段

教师让学生自由组合分成两个大组即“南方组(即正方)”和“北方组(即反方)”。每组各设一名组长,由组长详细安排,进行相应准备:大致从哪几方面(气候、地形、资源、河流、地理位置、交通、工业、农业、其它)进行说明;详细分工,团结合作;挑选最有说服力的事例;辩论赛大致过程:正方一辩用事实说明南方地区优势所在;反方一辩用事实说明北方地区优势所在;正方二辩通过事例说明北方地区不足所在;反方二辩通过事例说明南方地区不足所在;双方整理材料准备自由辩论,就对方优势提出质疑,对本方不足也提出可以转化的方法。

通过这种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在“争辩”过程中,掌握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区域差异,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地理事物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情境活动探究型

情境活动探究型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围绕学习目标,通过活动讨论形式进行学习,教师组织、引导、协助学生完成学习的过程。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爱上地理课,首先要让他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有兴趣才会去钻研和思考。“引导探索法”理论认为:引导是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设计学习情境,制定与问题有紧密联系的研究方案,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

案例探究:“世界的人口”教学片段

(教师)展示图片(图1)和文字资料。

(文字资料)为让年轻人多生孩子,德国政府可谓“绞尽脑汁”。政府首先推出奖励政策,妇女每生育一个孩子,每月都可获得一笔数目可观的补贴。政府提出在2010年前建立23万个托儿所,并将延长学校授课时数,以帮助有工作的母亲。

(教师提问)地球上的人太多了,可为什么还鼓励生育?为什么有的又说“只生一个好”?这是否矛盾?

这些疑问都在学生脑海里盘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实践活动探究型

实践活动探究型指学生通过体验、实验、调查、观察等探究形式,在活动中体验情境、发现问题、探究成因,最终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模式。

案例探究:“我国的水资源”教学片段

(教师)課前让学生完成调查表2。

(教师)展示“地球上水资源的比例图”、“我国水资源分布图”和“调查结果统计数据:92%的人①~⑧项没有做到。”

(学生活动)通过看图认识到地球淡水资源十分有限。通过阅读材料认识到中国虽然水资源总量很丰富,但人均水资源却很缺乏。虽然南方地区水资源较丰富,但我国西北、北方地区都很缺水。再结合前面调查表,认识到自己或身边的人浪费水资源现象十分严重,深刻意识到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性。▲

作者:章二香

上一篇:数学学习方法分析论文下一篇:高校艺术学生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