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提问

2024-05-01

地理课堂提问(精选十篇)

地理课堂提问 篇1

1. 课堂提问内容应紧扣高中地理教材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课堂提问内容应紧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来设计, 达到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提问的内容要有启发性, 通过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如在讲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这一节时, 可围绕鲁尔区的区位因素、鲁尔区衰落的原因、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措施等重点和难点进行设问。如鲁尔区的区位因素有哪些?与其相似的传统工业区有哪些共同的区位因素?它们的主要工业分别有哪些?鲁尔区衰落的原因有哪些?东北老工业基地衰落的原因和鲁尔区有哪些异同点?鲁尔区综合治理的措施有哪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应采取哪些措施?关于鲁尔区的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很容易得出答案。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联系是提高学生思维和运用能力的内容, 学生必须经过缜密分析才能回答,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知识是学生在课堂上最感兴趣的问题, 只有提出的问题科学合理, 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思考, 紧随课堂教学节奏, 才能活跃课堂气氛, 增进师生交流和生生互动, 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2. 课堂提问应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增进师生交流。

课堂提问要针对课堂教学内容, 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切入点。教材中的内容往往很抽象、很单调, 如果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觉得反正也读不懂, 照着教材念就能回答, 这样时间一长学生就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感到索然无味。因此, 笔者在讲课时就找一些学生感兴趣并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讲《分析判断气候类型》这一单元活动时, 首先提出问题:雅典奥运会与北京奥运会时的天气有哪些区别?为什么会有不同呢?学生对奥运会的内容都非常感兴趣, 自然而然就会根据问题去思考北京和雅典两地的气候特征。在教学过程中, 多运用分组讨论和师生互动的方法, 避免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方式, 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之间互问互答的学习过程, 提高学生分析教材的能力和地理思维的能力。这样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问题中来, 使每个地理问题都能从多角度、多方面得到分析。在教师问学生和学生问老师的互问互答中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使学生的智能得到充分的提高。

3. 课堂提问应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

巧设动画, 开拓思路, 针对学生认为较难的问题, 利用多媒体把问题通过动画的形式进行分解展示。把学生难以回答的问题, 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 让学生去探讨, 这样问题就能被一一突破、一一化解。所选多媒体资料要能起到投石激浪、点拨导引的作用。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弗能”之际, 点拨可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目的。如讲“季风环流”时, 笔者展示了东亚地区的位置图和海陆热力差异对气温、气压的影响材料, 学生从气压对气流的影响和海陆冬夏的气温差异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很顺利地就回答了提问。这样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深奥问题简明化, 就能使学生逐步掌握对地理问题的思维分析方法。

4.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激励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课堂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提出问题后, 学生不一定都能准确回答。学生回答正确时, 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回答错误时, 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 找出易出现的共性问题。让回答错误的学生再分析类似的问题, 使其最终都能正确分析并回答问题,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另外, 还可让学生在分析和比较几个地理区域或地理事物的学习过程中, 掌握分析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如学习分析德国鲁尔区的区位因素时, 通过环环相扣的提问, 学生就能分析与此相关的美国东北部、英国中部、我国辽中南和京津唐等工业基地的区位因素。在学习工业的区位因素中完全可以让学生借助农业的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来归纳其异同点。通过一次次的分析过程, 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提问应注意什么地理教学反思 篇2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心提炼和展示的过程。课堂上科学精巧的提问,能够激活学生及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重要作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必须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精髓,通过课堂提问要解决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课堂提问,要使学生产生积极思维能力,积极探究能力和分析知识、归纳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课堂提问内容紧扣高中地理教材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高中地理课堂提问的内容,应紧扣课堂教授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来设计,达到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提问的内容要有启发性,通过提出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如:在讲高中地理《5.8传统工业基地》这一节时,围绕鲁尔区的区位因素、鲁尔区衰落的原因、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措施等重点和难点设问。通过鲁尔区的区位因素有哪些?和鲁尔区相同的传统工业区共同的区位因素有哪些?传统工业区的主要工业有哪些?鲁尔区衰落的原因有哪些?东北老工业基地衰落的原因和鲁尔区有哪些相同地和不同点?鲁尔区综合治理的措施有哪些?东北老工业化基地的振兴应采取哪些措施?关于鲁尔区的.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很轻易得出答案。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联系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内容,学生必须经过缜密的分析才能回答,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知识使学生在课堂上最感爱好的问题,提出的问题必须科学合理,必须与教学重点内容密切相关内,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紧随课堂教学节奏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交流和生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二、课堂提问过程按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展规律层层推进

课堂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这样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铺路搭桥,层层推进的递进方式,不仅非常轻易的解决问题,而且使学生思维向知识纵深发展。高中地理教学的内容是按认知的规律层层推进的,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如:分析《5.2农业区位因素》一节,从农业的自然区位因素到社会经济因素虽知识教学内容的层层推进,提出问题: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区位应素有哪些?地形、气候、水源和土壤。逐一分析后提出问题: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因素有哪些?政策、市场、交通和科技。。进一步分析后提出问题:影响农业的因素有哪些变化?人类对自然因素的改造,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保鲜技术的出现,农业生产的市场区位在空间上扩大。然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对农业生产影响越来越大的因素是?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市场需求量。这样层层设问,能使同学们把握地理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助于把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

三、课堂提问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增进师生交流

教师的课堂提问中要针对课堂教学内容,提出同学们非常感爱好的问题作为切入点。有利于调动同学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教材中的内容往往很抽象而单调,有很多是学生很难见到的或是学生已经很轻易就把握的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觉得很轻易回答。觉得回答问题只是读教材的过程,这样时间一长同学们就对教师提出

高中地理课堂提问策略探索 篇3

关键词:教学目标;提问;策略

作为优化课堂教学手段的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有着反馈与调

节、启发与培养、激励与参与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优化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下面就高中地理教学中提问设计策略进行一些探索。

一、依据教学目标设计问题

为了让课堂提问充分发挥作用,教师必须提前预设问题,做好备课,并把备问题贯穿在整个备课过程和各个环节当中,在提问的目的、方式、顺序、语言、对象,以及如何应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具体做法:

地理课堂教学要体现三维教学目标,真正地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地理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地球上的水”教学时,根据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①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最主要的是哪个?

②占全球水储量的多少?

③分布在陆地上的各种水体的水量约占全球水储量的多少?

④淡水量占多少?

⑤淡水包括?

⑥淡水主体?

⑦全球冰川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十分之一,水量约占淡水总量的三分之二,目前把它作为淡水资源被直接利用的多不多?

⑧为什么可直接利用的不多?

以上预设的问题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方面:第一,让学生了解水体的构成;第二,引导学生学会从地理图表、现象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来分析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二、关键点提问

课堂上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抓住提问的关键内容,并把它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此作为切入点,启发学生,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理解和深化知识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例2】“宇宙中的地球”教学中,其关键点问题是:第一,我们生活的地球处在什么样的宇宙环境中;第二,为什么說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以这两个关键点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学习,层层深入,并延伸出天体系统等等。

三、设计衔接点问题

课堂教学要有较强的连贯性,教师要善于把知识联系起来,在内容的衔接处设计问题,抓住提问的机会,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点,让每个教学板块都能顺利地衔接起来。

【例3】“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中,可以以问题“具有工业联系的工厂往往集中在一起,形成工业集聚现象,而有些工业虽然也有联系,但是却分散在许多地方,甚至是形成了跨地区、跨国企业。”作为“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到“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这两部分的承转问题。

四、设计对比问题

比较法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对学习内容的纵向、横向、综合的对比,从而揭示出知识之间的异同点,引导学生通过知识间的联系点进行识记,这样所学的地理知识将更加清晰、有序、集中。因此,在知识对比处设计问题,更能很好地突出地理事物的本质,让学生对各知识点进行联系记忆,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4】同类相比法,此方法是针对同类地理事物或现象,比较相似点。如,比较拉丁美洲和非洲气候类型的相同点,比较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等。

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提问设计策略并不止上述几点,

这需要我们根据教学目标灵活地设计问题,充分发挥出提问教学的作用,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姚建忠.高中地理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7).

地理课堂提问 篇4

一、课堂提问要自然过渡、潜移默化

通常来说, 过渡主要是通过设置巧妙的过渡语, 把两部分知识或多部分知识连接起来, 进而使课堂变成一个联系紧密的有机整体。过渡的方法非常多, 常用的有下列几种。

1. 自然过渡式。

很多知识之间本身就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只要通过知识自身的逻辑联系就能够达到让知识自然过渡的目标。

2. 设问过渡式。

教师在教授完一段内容或知识后, 利用设计问题情境的方式实现向另一段内容或知识过渡的目标。这是非常常见的一种过渡方法。

3. 小结过渡式。教学中通过对上节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从而引出下节要讲解的知识, 以实现知识的过渡。

4. 表格过渡式。

利用表格进行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 而且表格也是实施过渡的很好方式。利用表格过渡没必要在内容设置上下工夫, 直接利用表格的特征来过渡即可。

二、课堂提问要重视质量, 句句高效

在提问的过程中要想实现预设目标, 教师首先要对所提的问题展开认真推敲, 精心设置问题的内容与形式。课堂提问要紧密联系课堂教学目标, 凸显问题的目标性、科学性、引导性、层次性特点, 要面向所有学生, 准确地评价, 转变问题的单一性和不恰当的形式, 不能为提问而提问, 单一追求形式上的华丽。教师的提问要针对教学重点, 提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激发学生考虑问题的积极性。我在讲解高中地理的时候会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例如, 讲《2.4气候的形成和变化》的时候, 我首先设置问题:雅典奥运会跟北京奥运会天气有什么不一样?原因在哪?学生对奥运会的知识都很有兴趣, 自然就会依照问题去考虑北京和雅典之间气候的差异。

三、课堂问题要列举事例, 直截了当

有些地理事例或结论非常明了, 只需找出事实与依据, 学生自己就能够快速解决。此时, 教师的分析反而没必要。在这种状况下, 我们只需提出问题、摆出实例, 用事实来证明就可以了。例如在讲到“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第二节“资源短缺”的时候, 我就首先提出问题:“中国为何一定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呢?请大家认真观察这组数据:每实现1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所需要的资源 (相当于石油kg) :我国187、印度132、埃及105、加拿大50、美国35、德国18、日本13。”学生一看就能够总结出“我国能源使用率不高, 具有资源短缺的特点”的结论。在讲解水污染的时候, 我加入了下边这个顺口溜:60年代饮水淘米, 70年代浇田洗衣, 80年代臭气扑鼻, 90年代鱼虾绝迹。所以, 对有的问题, 我们加入了实例, 学生作答时就有了一定的思维方向, 能够直截了当地找出问题的答案。

四、教学内容要体现地理特点, 有的放矢

教学内容要有层次, 从易到难, 适合学生学习的规律, 这样不但容易处理问题, 还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向深处延伸。高中地理课程拥有非常强的规律性。例如在讲解《5.2农业区位原因》这一课时, 随着教学知识的不断深入, 可提出问题:作用于农业生产的自然区位因素有什么?答案是:地形、气候、水源与土壤。作用于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原因有什么?答案是:政策、市场、交通与科技。逐步探讨后提出问题:作用于农业的原因有怎样的转变?答案是:人类对自然条件的改造, 交通运输的发展与冷藏科技的进步, 农业生产的市场区位在范围上的增大。随后逐步提出问题:对农业生产所用逐步增大的原因是什么?答案是:农业技术。对农业生产发挥关键作用的是什么?答案是:市场需求量。如此步步深入, 能够让学生掌握地理事物之间的不同关系, 有利于掌握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

五、课堂提问要面向全班, 因人而异

每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都应该是跳一跳就能摘下的苹果, 同时每个学生均拥有获得教师赞扬的需求。对于一些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 要适时地提一些能吸引其注意力的问题;对于语言表达较差的学生, 要多提一些描述、论述性的问题;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 要提问一些相对容易的问题,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 品尝学习成功的喜悦。有一次在复习“地方时、区时和日界线”时, 我问到:“同学们非常喜欢看奥运会的实况转播, 我们知道中国女子足球队于澳大利亚东部时间9月18日下午3点钟在悉尼和美国女子足球队比赛时, 我们应该在什么时间打开电视机呢?”有一位平日地理学习差的学生表现出一种跃跃欲试的神态, 但始终没有勇气举手。于是我把他请到讲台上来。他首先画了两条经线, 然后进行了讲解。事实证明, 这样的提问对激发不同层面的学生的学习兴趣、解除学困生的恐惧心理是非常好的。

地理课堂提问 篇5

——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节选)》为例

李银伟

2010112189

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后,地理课堂教学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极大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本文基于华师大地理教学实验室的分析,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提出地理课堂教学的技巧,以及对我们教学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提问 技巧 启示

一、分析实验内容:水资源合理利用(节选)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西安市常规课)

二、分析实验过程:

此报告是基于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教学过程分析实验室为媒介基础,运用实验室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分析程序,科学地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节选)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视频分析,其具体分析过程和结果如下:

首先,根据实验目的有效选择视频分析的评分项目,以确保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分析的针对性、科学性。

其后观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节选)的教学视频,初步对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开展情况进行观察和思考,并做出本课堂的教学实录(教学实录附后)。

再次,对照本节地理课堂教学实录,重复观摩本节地理教学视频,依据选定的教师与学生的评分项目开展研究,记录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各种具体行为的发生次数及累计时间;并根据实验室的《基于地理新理念的地理课堂教学行为标准》,对所选定的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定性评价,分为“优”“良”“中”“合格”“差”,然后输出本节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具体行为开展的次数、时间及评价的统计表,如图所示:

(老师行为和学生行为的分析结果)

时间:2010-12-16 17:02:04

授课人:009 课程:水资源的利用

老师行为:

导入 优

承转 优

提问 优

结束 优

讲解 优

板书 优

用图 优

媒体 优

评价 优

组织 优

学生行为: 回答 优

讨论 优

读图 优

演示 优

教态:优

老师点评的内容: 教学理念:优 教学目标:优 教学技能:优 教学互动:优 媒体整合:优 教学模式:优 教学特色:优 整体效果:优

累计时间: 0:47

累计时间: 0:36 累计次数: 4 累计时间: 1:31 累计次数: 8 累计时间: 1:25

累计时间: 1:36 累计次数: 3

累计次数: 2 累计时间: 0:52 累计次数: 6 累计时间: 0:0 累计次数: 1 累计时间: 0:46 累计次数: 6 累计时间: 0:39 累计次数: 3 累计时间: 8:12

累计时间: 6:22 累计次数: 10 累计时间: 3:27 累计次数: 4 累计时间: 3:7 累计次数: 8 累计时间: 2:59 累计次数: 6 累计时间: 15:55 学态:优

整体效果:优

(学生行为和老师整体效果评价)

赋分:

赋分:

赋分:

赋分:

赋分:

赋分:

赋分:

赋分:

赋分:

赋分:

赋分: 赋分: 赋分: 赋分:

三、实验分析结果:地理课堂提问的技巧

通过视频的分析,我总结出李志伟老师提问的技巧如下:

1.朗读提问

朗读提问就是基于教材、课件及其他文本所呈现的文字、图形、表格等知识语言符号体系的口头表达。

通过让学生对课件展示的具体知识的朗读,有助于集中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短时记忆的效果;

也为进一步分析和理解延伸性的地理知识做好铺垫,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推理思维的锻炼,例如:视频中学生1关于香港供水知识的朗读,使学生们知道了香港虽然位于沿海,但是水资源依然非常紧缺,进而联想到香港水资源紧缺的原因有哪些,联想到水资源从哪里供给,通过什么方式供给,供给地对输出的水资源有何种条件的制约„„

此外,朗读提问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普通话,无形中对全体学生进行了标准语言规范的教育。

2.分析提问

分析提问就是要求学生识别地理问题的条件与原因,找出条件之间、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本段视频中李老师两次用到分析提问,一次是反馈后提问,一次是讲述后提问。

①T:【反馈并分析提问】好,请坐,你朗读的非常的好,老师非常的感谢你。同学们互相可以把它讨论一下,是吧,讨论一下水资源的质量会影响工农业增产的哪一方面,我们生活的那些方面。(00:32)②T:【讲述并分析提问】好,那我给大家展示几幅我们课本的图片。第一个是2000多年前罗马人建造了蓬迪加尔输水渠,引用地表水发展农业生产。这是第一幅图片。再看第二幅图片,是1870年,看,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和发展,来到美国大平原的移民利用风车抽取地下水,挖渠灌溉,种植棉花,小麦和玉米。再看下一幅图,20世纪50年代,海水淡化进入商业化生产阶段。好,我下来把这三幅图放在一起,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一下,看人类利用水资源的进程说明了什么样的问题。(03:13)

这两次提问不仅很好的承转了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且很好地激励和引导学生深入下一个知识条目的理解和思考。

李教师富于激励性的反馈,可以显著提高学生基于了解本知识的兴趣和解决相关地理问题的信心及决心,拉近师生心理感情的距离;李老师又紧跟其后调动全班学生热烈讨论,是学生饱满热情下衍生的对新知理解的火花得到充分碰撞,使学生迅速初步交换彼此的观点,修正完善自己的见解。

李老师颇具情感的讲述,尤其扩展了学生的眼界,拓宽了学生思索的地理范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丰富的人文地理表象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人类利用水资源的历史和现实,这种由近及远、由古及今的讲述手法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有利于全体学生的求知欲的强烈迸发和共鸣的持久回旋。3.理解提问

理解提问就是教师为推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思维加工过程进度的有效干预和有益介入,其形式包含转化、翻译和解释说明。

本视频中一处理解提问是这样的:

T:【理解提问】我们了解了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那我们从而想一下: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过程中,是不是一开始就可以利用海水?(02:15)这是转化的形式进行理解提问,让学生从知识的一种存在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以说明学生是否对其理解。

理解提问的有效运用可以达到“举一隅,而反其三”的效果,促进学生正溯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延伸,有益于学生由已知向未知的探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活跃,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发生互联,增强地理课堂教学的启发性。4.评价提问

评价提问就是对学生分析结果的标准化厘定,往往伴随着分析提问后的教室的判断性追问,往往以两分法为指导,在充分肯定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科学估量学生当前分析的对错、利弊、优劣或者扬弃,促进学生辩证的多角度的认识和分析地理问题。本视频的一处评价提问如下: T:【评价提问】你们讨论的非常的激烈,你们讨论的有结果了吗?(03:46)

适时的评价提问,不仅是良好的导入或者承转机会,而且是师生交流的绝佳契机,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以利用这项技巧来调适不同学段的性别学习地理的差异,比如,高中男生对于学习地理的兴趣不及女生强烈,所以,教师可以不失时机的对男生予以积极的评价,鼓励其加强学习兴趣的培养,使之形成正确的地理学习动机,令其在默默中意识到学习地理对其终身发展的作用。

5.运用提问

运用提问就是地理教师创设一个或多个具体的地理情境,让学生运用知识储备和新知识,使思维身临其境,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地理能力。

此视频中运用提问是这样出现的: T:【运用提问】海水淡化技术来了之后就利用海水,是不是?(02:19)知识的习得离不开运用的检验。运用提问,可以迅速评价学生对已知知识的理解和内化程度,发掘学生学习的障碍和综合能力发展的短板,予以及时的介入和调整。运用提问,能够使地理课堂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和体验无缝链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实用性、趣味性、可感性。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综合素质,促使学生树立在生活中感悟地理的意识,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地理感知的敏锐力。

四、实验启示:地理课堂提问的方法启示

通过对教学视频中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做的定量与定性分析,不难看出,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了一定的转变。据此,得出如下结论和启示:

1.培养亲密的师生友谊,构建和谐的伙伴式关系 S1:【回答】 其中水域面积达到370万平方公里,绿化率达到98%,空气质量达到国家标准的一级,水质达到国家一类地表水标准,可直接饮用,并通过东盛供水工程间接供往香港。(00:13)T:【反馈并分析提问】好,请坐,你朗读的非常的好,老师非常的感谢你。同学们互相可以把它讨论一下,是吧,讨论一下水资源的质量会影响工农业增产的哪一方面,我们生活的那些方面。(00:32)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积极的友好的同学生交流的方式,极大的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现代教育理念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成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只有教师认识到了二者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才会在工作中处处营造和谐的伙伴式课堂氛围,积淀深厚的师生友谊。

2.根据学生心理认知水平,科学建构问题模式 T:【承转】有结论了,谁想说一下这个问题?谁想发表一下这个见解?(00:59)SS:(举手)(01:00)T:【提问】董高州同学(01:01)S2:【回答】我觉得就是那个它水资源的质量会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效益,为什么呢,我们先从那个农夫山泉的这个例子来看吧,首先,第一点,就是它农夫山泉它自己的生产工厂全部建在这四个水源地的内部,这就远远降低了它生产饮用水的成本。第二,它所选取的水源地都是一些水质非常好的地区,这就造就了农夫山泉饮用水的质量:一个物美,一个价廉,这刚好符合了我们现在消费者的标准。这就是农夫山泉能在中国站稳脚跟并且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来:水资源的质量可以很大的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效益。(01:45)T:【评价】好,请坐。你的逻辑推理的能力非常的强.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运用心理学中最近发展区的理论,科学合理的构建问题模式,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以及促进学生增强其学习有用意识,加快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地理素养的熏陶。

3.树立学生主体意识,生发问题的趣味性,增强其探知欲 S3:【演示并回答】我们知道在这个并不是十分发达的时代,人类是无法利用深层地下水,更无法从海水中置换出淡水来进行饮用的,所以在2000多年前,大家看这幅图,罗马人由于不了解连通器原理,在造蓬迪加尔输水渠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它的目的就是引用地表水发表农业生产。在那个时代,就是人类主要在沿河和沿湖地区发展,因为那里有丰富的水资源,所以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也主要集中在大河流域,比如说埃及国,古代的埃及,就是在尼罗河三角洲,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是在两河流域,还有中华文明是发源在黄河流域还有古代印度是在印度河三角洲,随着科技的发展,到1870年,美国大平原的移民已经可以利用风车抽取地下水,挖渠灌溉,种植棉花,小麦还有玉米。下面关于海水淡化的问题,将由和我一起学习和研究的好朋友范英杰同学进行进一步的介绍。(05:16)只有坚定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精心设计富有科学趣味的问题情境,才能最大限度增强其求知欲。学生只有自己主动的置身于具体的地理问题之中,才能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积极建构新的知识,促进教学目标的最优化达成。

4.保持教师主导地位,合理指导和评价学生的问题解决效果 T:【讲述并分析提问】好,那我给大家展示几幅我们课本的图片。第一个是2000多年前罗马人建造了蓬迪加尔输水渠,引用地表水发展农业生产。这是第一幅图片。再看第二幅图片,是1870年,看,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和发展,来到美国大平原的移民利用风车抽取地下水,挖渠灌溉,种植棉花,小麦和玉米。再看下一幅图,20世纪50年代,海水淡化进入商业化生产阶段。好,我下来把这三幅图放在一起,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一下,看人类利用水资源的进程说明了什么样的问题。(03:13)教师是学生学习中的设计师、脚手架和鉴定师。在学生置身于具体的问题探究情境之中时,教师要能够预见可知或不可知的各种情形,积极予以指导和启发,对学生合作或者独立思考的结果予以科学中肯的反馈和评价,是学生的图式逐步同化和顺应,形成自己的品质。5.重视学生差异性特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教学相长

高中地理课堂提问的艺术 篇6

【关键词】 提问 策略 地理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2-031-01

“课堂提问”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是教师有目的地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支架,以及对学生要做什么、要怎么做的暗示,以便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深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越来越受到地理教师的关注和重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提出的很多属于可以直接从教科书上提取的低效问题甚至类似于“是不是”、“对不对”等无效问题。问题简单、重复、流于形式,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和科学设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不经任何思考就可从教科书上寻找到“标准答案”,甚至于缺乏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这样的提问严重影响教学效率,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对提问的有效性方面进行相关研究。

一、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进行提问

如进行鲁教版第一册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气旋(低压)与反气旋(高压)”这部分教学时,教师可先展示《一生有你——气旋反气旋》地理歌词:在北半球的气旋,辐合时会向右偏,受热上升的螺旋,反时针,慢慢旋转;渐渐进入了冬天,反气旋更加常见,冷空气集体下沉,顺时针,慢慢辐散。夏天气旋空气上升多是阴雨天,可知它的同类还有台风和龙卷;冬天虽有西伯利亚送来冷气团,阳光伴着反气旋它陪在我身边。这一下子激发起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渴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新课的学习。据此兴趣点,教师可进行一系列的提问:1.结合已学知识,可否解释一下为什么北半球的气旋呈反时针旋转,反气旋呈顺时针旋转?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又各呈怎样的旋转?2. 为什么阳光伴着反气旋它陪在我身边?

如进行鲁教版第三册第二单元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这节教学时,可设置悬念,联系热点问题,进行这样的一个发问:“世界上最危险的动物是什么?”这引起学生的各种猜测,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接下来公布答案,最危险的动物是人类自己。然后引入现实,指出人类对文明的破坏,对环境的破坏,人类怎么做?当然,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从知识点的重难点出发进行提问

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和书本的深层问题往往是其个体和合作学习都无法解决和理解的,这部分内容就是学生学习要突破的重难点,解决了重难点,学生也就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故有必要从知识点的重难点出发进行提问。

三、从思维的发散点出发进行提问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极力主张学生沿不同方向自由地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答案。故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从思维的发散点出发进行提问。

如进行鲁教版第二册第四单元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交通运输线”这部分教学时,有这样的一个问题,读“某地区公路规划图”,回答下列问题。

该地区计划修建B镇到A镇的公路。①与②两个线路方案中____较合理,理由是________。

②较合理,理由是地形较平坦,利于施工,建成后便于汽车安全行驶。(①较合理,理由是有着科学技术作为保证,地形对公路线建设的限制作用在减弱;线路短,建成后可节约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

对于这样的开放性问题,教材中没有直接的答案可查,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探讨,进而发现规律、解决问题。开放性问题答案不唯一或无固定答案,允许学生对问题有多种解释或结论,学生可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思考得出不同乃至于相反的结论和观点。

近年来,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为了更好地去引导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考题中也不乏开放性问题的出现,如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第37题第(3)小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桑蚕的适养温度为20~30℃,生长周期约l个月。桑蚕的饲养需要投入的劳动量较大。我国桑树分布广泛,是世界重要的桑蚕丝生产及其产品出口国,太湖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传统的桑蚕丝主产区。自20世纪末,我国桑蚕养殖业开始了空间转移。如图示意我国2000年与2007年桑蚕茧产量(产量大于0.1吨)的省区分布。

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大力发展桑蚕业。你是否赞成?简述理由。(6分)

赞成。理由:经济较落后,耕地较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热量条件好等。(或不赞成,理由:地势较高,交通不便,离市场远,与广西竞争处于劣势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深化,学生主体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我们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不能忽视了教师的主导性。因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是关键,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课堂提问是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技术保障。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从知识点的重难点出发、从思维的发散点出发进行提问,可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性。

初中地理课堂的有效提问 篇7

一、目前课堂上存在的问题

1. 提问范围大

有时提的问题过大, 让学生无从下手, 又怕学生听不懂, 只好反复解释, 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搅乱, 以至于更不知道该回答什么问题。比如有位地理教师在讲《对外开放的前沿———珠江三角洲》这一节, 导入时问学生, “珠三角近几年的发展怎么样?”这个问题就过大, 什么方面的发展, 初中生本身对发展这个词几乎没有概念, 教师应把问题简化, 层层递进。

2. 弃图提问

地理的地图就和语文学习中的字典是一样的, 图就是学习地理的工具。初中地理作为考查科目, 知识点本来较少, 难度要求也不是很高, 一般可直接在相关的图形上找到。在教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的提问应以教材图和地图册图为本, 看图、识图, 直截了当, 不必拐弯抹角。“比如七年级上册《大洲大洋》这一节, 在讲到大洲与大洲的洲界时, 这位教师没有让学生看到对应的图, 而直接让学生回答, 可想而知有多少学生会了。

3. 封闭式问题多

学习知识是循序渐进的, 从了解到理解, 再到应用, 教师对这个规律往往还比较陌生, 一些知识的教学不能做到举一反三, 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比如是不是啊?对不对啊?本身就不需要学生去回答的, 像这类问题就没深度, 更没梯度了。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又如何能快乐学习、有效学习呢?如何改变这一现状, 这就需要地理教师找准问题的所在, 循循善诱, 通过自己的提问来达到预设目标。

二、初中地理课堂如何有效提问

1. 课堂提问要层层推进。

课堂提问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要有一定的梯度, 要先简单后难, 使学生能够轻松地解决问题。这样由浅入深, 环环相扣, 层层推进的递进方式, 不仅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 而且使学生思维得到很好的发展。如讲《中国的地形地势》一节, 提出问题:读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说出地形图上颜色与什么有关?海拔, 颜色越深海拔越高。那么中国地形图上色彩的变化规律?西深东浅。再问由此我国地势特征是什么?西高东低, 呈阶梯状分布。这样层层设问, 使学生们掌握地理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有助于培养学生用综合的、联系的、整体的、动态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

2. 课堂提问要结合相关图形

地理的学习离不开地图, 俗话说:无图不成地理。图贯穿于初中地理教材中, 甚至有的章节文字少了更多的知识点在图形中体现, 这就要求学生会看图, 那么学生如何做到会看图, 肯定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因此课堂上的提问肯定要联系相关图形, 让生结合图形, 以图为依据来回答问题, 让学生养成遇到不懂的知识去看图的良好习惯。如讲日本从中东地区进口石油的最短航线时, 让学生打开世界地图在图上找找划划, 然后可得出结论。这样一来, 问题解决了, 学生的读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 课堂提问要适度

由于地理新课程改革倡导探究性教学, 一些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把大量灌输的时间改为大量提问的时间。其实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 学生反而没有实实在在地参与到教师所提问题的探究中,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 由于提问的量太大, 课堂提问的效度也就大大降低了。如教八年级第五章第二节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时, 教师可这样问, 观察课本第7页的图与图片, 从自然环境角度来找茬。这样问题抛出后, 留时间给学生自主学习, 如学生说出气候这个方面的差异, 教师再追问, 气候的两要素有何差异, 由此得出南北的气候特征。在学生查找的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把自然差异的四大方面形成表格, 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 教师把发言权交给了学生, 教师又教得轻松。

4.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新课程倡导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 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也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索的课才是成功的高效的, “学而不思则罔”, 学生如果不动脑, 怎能期望有收获?推行课堂改革, 实施素质教育, 就课堂教学而言, 要面向全体学生,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

优化课堂提问,启发地理思维 篇8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课堂提问,多元化

地提方问特是色深文化化教学过程, 能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运用多元化的提问来深化教学著, 名能文化够遗在产帮助学生深化理解课堂中对所学知识理解与感悟, 宗同教时信仰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与学习热情。在课堂教学中人运均用国民多生样产化总的值方式来深化课堂提问, 体经现济发教展学状的况重点与难点, 重多要样产业化的提问方式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悟, 从而启发学生的地理思维。

一、设计缜密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思维

地理课堂教学中, 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要为教学目的服务, 为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服务。教师在备课时理解教学内容的关键处, 在关键的地方设问, 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气温的日变化”时, 教师提出这样的设问: (1) 地面上的温度最高值出现在一日中的什么时候?为什么? (2) 气温最高值会出现在一日中的什么时候?为什么?如果把这两个问题搞清楚了, 辐射、温度、大气温度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明确, 不仅不能有知识性或概念性的错误, 还要使问题清楚明了。例如:在教学“地球公转及地理意义”时, 如果这样提问:“在十月六日这一天, 太阳的直射点与赤道有何关系?”学生就会无从着手。而这样问:“在十月六日这一天, 太阳的直射点应该位于赤道南还是北?”学生就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在赤道以南。”由此可见, 问题若设计得题意不明, 学生会不知如何回答。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启发性, 重在引导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思考, 在积极思考中解决问题。

二、设计感兴趣的问题,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课堂提问要针对课堂教学中的内容, 如果把提出的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结合起来, 那么将有利于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课本中编排的内容很简洁抽象, 学生很轻易就把握其中的内容, 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起来很容易。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后, 学生就会对教师的提问感到索然无味。所以, 应尽量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并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问题, 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启发学生思维。例如:在教学“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一课时, 先提出这样的问题:在雅典举行的奥运会和北京举行的奥运会上, 天气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多数学生对奥运会感兴趣, 在问题中加上奥运会, 学生自然而然就根据问题去思考北京与雅典两地的气候特征。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践行新课改理念, 多采用小组讨论和师生互动的学习模式, 避免传统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互问互答的形式,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会用地理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 使不同的地理问题都能从多个角度全面进行分析, 让所有学生参与到思维碰撞的过程中, 从而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

三、创设提问的情境,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求知欲是促使学生学习的动力, 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的课堂提问就要有一定的艺术性, 让问题富有新颖感、趣味感, 最好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突破口”, 精心策划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回答兴趣, 引导积极思维, 进行适时提问。例如:在教学“时区、区时、地方时、自然和国际日界线”的内容时, 就先播放一段《富贵再逼人》中的视频片段, 主人公骠叔因为性格忠直经常让他的上司不满, 最后竟然被上司找个理由开除, 就在此时, 骠婶却发现自己所买的彩票中了个特等奖, 于是就筹钱买机票准备飞回温哥华。在到达温哥华以后, 经过了千辛万苦才摆脱了上司对彩票的抢夺, 但是到达彩票领奖中心时却发现已过了兑奖的最后时间。此时, 所有的希望都已破灭了。在圣诞节的晚宴上也没钱付账, 只好给餐馆打工, 在拖地时, 善良的老板才提醒说距彩票兑换的期限还有最后一天, 于是骠婶高兴极了。这一电影视频不仅给学生带来了极大兴趣, 而且激起了他们对世界时间计算的极大渴望。

四、设计递进式设问,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很多地理现象的形成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 不妨对复杂知识进行合理分解, 降低难度, 先提出假设, 让学生思考回答, 然后推翻这些假设, 还事实真面目后再进行提问。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激活大脑思维, 从而体会到学习带来的快乐。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进入角色, 去敲开知识的大门。对难度太大的问题, 可以设计一些小步子的铺垫性问题。设计语言既要具有科学性, 又要具有艺术性。例如“在教学大气环流”一课时, 在完成“单圈环流”的教学后, 加以这样的说明:单圈环流是在不考虑地转偏向力及海陆差异的情况。接着提问:“在考虑到地转偏向力因素的情况下, 大气环流又是如何的呢?”由于提问是由浅入深, 从“不考虑地转偏向力”到“考虑地转偏向力”, 从“单圈环流”到“三圈环流”, 从而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知欲望,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为后面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 在地理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敢于转变教学模式, 注重培养学生发疑、质疑、析疑、解疑的能力, 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教师传授地理知识的局面, 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 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的探索者。

参考文献

[1]廖雪芬.谈提问在数学教学课堂中的作用[J].中学教学参考, 2009 (26) .

[2]张丽丽.提高地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中学科教创新导刊, 2010 (3) .

运用提问艺术, 构建活力地理课堂 篇9

一、以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只有激起学生对地理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生才能产生积极的学习行为与活跃的教学思维。这样的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生普遍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运用提问艺术, 巧妙地提出问题, 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如导入阶段提问,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颖, 自然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从而使学生展开饶有兴趣的认知活动。为此, 我们要精心设计导入环节, 在学生还处于课下松散状态时, 以一个富有趣味性与探索性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思维与注意力, 做到上课伊始趣已生, 从而使学生专注于新知的学习。

课中提问可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学生很难长时间将注意力与思维集中于同一事物, 尤其是在课堂教学的后半部分, 许多学生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此时提问可以将学生分散的思维与注意重新集中起来, 让学生更加专注于学习。

课末提问提升学生学习动力。许多学生会认为课堂结束就是学习的终结, 其实不然。课末正是提升学生认知水平与学习动力的重要时机。我们可以总结性提问来帮助学生理顺知识点, 这样可以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 让学生明确已掌握与没掌握的知识点, 从而既利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展开, 更加利于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以问题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提出要改变学生的被动接受, 实现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 要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只有学生以主体身份展开主动探究的课堂才是富有活力的课堂。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要运用问题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确立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 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 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积极的互动, 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构建者, 课堂的主人。而且, 这样的教学才能充满活力。为此, 我们要善于在新旧知识联结处、学生思维受阻处、知识点的重难点处来巧妙地设计问题, 以问题来诱发学生探究动机, 从而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活动。

1. 问题难度适中。

过于简单的问题, 无法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思维, 而过于复杂的问题, 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 会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 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来设计难易适中的问题, 才能既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同时又能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能够运用旧知来学习新知。这样, 学生的探究活动才能顺利展开, 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2. 问题面向全体。

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 因而提出的问题也要面对全体学生, 要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性,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提出不同的问题, 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实现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而且, 这样的教学才是富有活力的成功教学。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 提出不同的问题, 要求学生完成相应层次的问题, 并鼓励学生向高层次挑战。

3. 问题具有开放性。

不要将学生的思想限定在教材内或特定的知识点上, 而是要设计富有开放性的问题, 这样才能让学生摆脱教材的束缚, 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来展开有深度的思维探究活动。如此, 学生的探究活动才能取得成功, 才能得到知识与技能等多维教学目标的发展。

三、以问题来激活学生地理思维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常有疑点, 常有问题, 才能常有思考, 常有创新。”要想培养学生地理思维, 让学生学以致用, 创造性地运用所学, 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更好地学习地理, 教师就要善于运用提问艺术, 以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 开发学生的智力, 让学生将学与用结合起来。这样, 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所学到的就不只是简单的知识, 更为重要的是掌握基本的方法与思维, 可以让学生真正学会地理。为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来创设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性、开放性问题, 这样可以让学生以运用的角度来思考与解决这些问题。这样, 学生才不会只是机械地记忆书本知识, 而是将学与用结合, 记忆与思考结合起来, 从而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让学生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真正走进科学的殿堂。

地理课堂提问的误区与思考 篇10

一、课堂提问缺乏目标, 缺乏层次, 缺乏价值

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 发现有的老师一节课下来课堂提问不断, 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活跃, 但没有突出核心问题, 提问不具有启发性, 随意提问, 提问毫无价值, 等等。

【课堂案例】师: (指着田纳西河流域气温和降水图) :田纳西河降水有何特点?

生:降水分布不均, 年降水量大, 温度在0℃以上。

师:降水集中在什么时候?

生:1、2、3、4月降水多, 8、9、10月降水少。

师:降水多时是什么季节?

生:冬春季节。

师:这时降水多, 有利于农业生产吗?

生:不利于。

师:夏季是农作物的生长时期, 这时候降水少有利于农业生产吗?

生:不利于。

分析上述案例可以发现, 教师的提问围绕细枝末节, 更多的是低水平的提问, 如:“降水少时是什么季节?”而且, 问题之间缺乏逻辑性, 如:“夏季是农作物的生长时期, 这时候降水少有利于农业生产吗?”当然降水少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但是农作物收割时需要晴朗的天气, 老师对此也未作出恰当的评价。

另外, 新课标对流域的综合治理这一内容的表述是:“以某流域为例, 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课堂提问不是要记住田纳西河的气候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而是要基于一定的自然背景, 进而分析治理措施。可以说教师的提问没有围绕核心内容, 没有抓住课标, 致使课堂出现了许多毫无思考价值的问题。

教师在课前可结合课标精心设计好问题, 请学生结合田纳西河的气温和降水分布图, 分析出其气候特点后, 直接点出其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即可, 既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又节约时间。

部分教师的提问抓不住重点, 究其原因可能有几点:第一, 对课标缺乏研读, 甚至不读。对课标的准确解读在于两点:一是把握课标的内容, 对内容的准确把握有利于设计问题时围绕核心内容。二是对课标行为动词的把握, 是记忆、理解、运用还是分析, 教师对这些行为动词的准确理解有助于把握教学难度与深度。第二, 吃不透教材。教材不是零散的组合, 而是一个整体, 只有把握前后知识体系, 才能抓住重点, 做到有的放矢。而且教材的版本较多, 新课改要求教师用教材, 而非教教材。如必修三采用案例教学, 每个版本的案例都不尽相同, 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就案例讲案例, 而是通过案例的解读与分析,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基本原理、规律分析和评价地理问题的方法, 做到举一反三。

二、课堂提问侧重学科知识, 忽视方法

【课堂案例】某教师讲授洋流分布规律

师:看书上洋流分布示意图, 先看北半球赤道附近洋流向哪流?

生:自西向东。

师:主要是低纬, 是什么风带吹动海水流动?

生:东北信风。

师:北赤道暖流遇到地形阻挡及地转偏向力作用, 形成一支由低纬向高纬的什么性质的洋流?

生:暖流。

师:在中纬度受到什么风带的影响形成一支自西向东的洋流?

生:盛行西风。

师:南半球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生:跟北半球一样。 (跟北半球相反)

师:中低纬以副高为中心呈逆时针的洋流。 (教师自答, 对错误答案没有回应)

在案例中, 教师设置了一连串问题引导学生说出洋流分布规律, 学生仅仅是“说”出这一规律, 并不是“发现”这一规律。通过图发现问题的是教师, 而不是学生, 学生仅仅是跟着老师思考, 充当着老师的“发言人”。表面上学生都弄懂了洋流的分布规律, 但换成南半球, 学生又不知道了。纵观整个教学过程, 教师没有提醒学生如何发现规律, 在教师的心中, 重要的是讲解分布规律而不是分析方法, 也就是说教师把“知识”和“学习知识的方法”两个概念偷换了。如果教师换一种提问方式, 让学生以某一大洋为依据自己观察洋流的分布规律, 那么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 而且可以分析其成因, 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可以培养方法, 正所谓一举两得。

在目前的地理教学过程中, 学生几乎没有机会走出教室, 地理教师更应在课堂提问中把地理学科的学习方法渗透进去。在基本知识的传授过程中, 要使学生掌握认识地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法, 把地理内容同科学技术和社会联系起来。这样, 有利于实现知识目标和智能目标的统一, 从而实现课标的三维目标。

三、课堂提问重视预设, 忽视课堂生成

某教师在讲授“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一节中, 分析影响美国农业的社会经济因素时, 某同学回答“地广人稀、工业发达、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教师听后, 表示否定, 然后直接让学生看书找出答案, 因为教师发现学生并没有按照自己心中预设的答案回答。事实上, 教师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回忆影响农业的社会经济因素可以从哪些角度回答, 做到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很显然, 该教师忽视了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仍按部就班照自己的设计教学。

提问是课堂教学和学习行为的核心, 但是如何提问以推进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是一个很值得探索的科研问题。要把学生当做真正的学习主人, 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的空间。

上一篇:新课程改革英语下一篇:石河子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