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思想综述

2024-04-14

办学思想综述(精选6篇)

篇1:办学思想综述

海安镇海北小学

办学思想综述

办学目标:坚持学生第一,教师第一,发展第一;构建和谐校园、活力校园、效益校园。

办学理念: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办学特色:艺术教育

校训:希望从今天开始。

校风:志存高远(文明、争先、求实、创新)

教风:求真求新(乐教、精教、善教、教人求真)学风:乐学多思(好学、勤学、博学,学做真人)

篇2:办学思想综述

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是立校之本,决定了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前途。升本以来,学院紧密结合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召开第一次党代会,逐步凝练形成了学院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顶层战略设计。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建设教育强省、实现富民强省战略目标指引下,切实为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结合湖南‚四化两型‛特别是新型工业化建设需要,加大对外合作力度,提高科技服务水平。砺志创新,谋求特色。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

(二)发展思路

内强基础,外扩影响,办出特色,科学发展。即夯实质量基础,坚持质量立校;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开放办校;凝练办学特色,坚持特色兴校;强调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

以制度建设为基础,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提高学科、专业发展水平;以队伍建设为重点,提高教师和管理队伍素质;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以校企合作、校际合作与国际合作为突破口,增强服务能力,扩大社会影响。

(三)办学定位

办学类型定位:教学型普通本科院校。

发展目标定位:用十年左右时间,把学院办成在湖南省属本科院 1

校中具有鲜明人才培养特色和较强的科技服务能力的普通本科院校。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适度发展专科教育、成人教育和国际合作教育。

学科发展定位:以工为主,工、经、管、文、理多学科协调发展。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湖南,面向全国,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努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四)发展目标

实施‚三年打基础、五年上水平、十年求突破‛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自2007年起,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从专科教育为主到本科教育为主的转变,从教学基础硬件设施和教学质量软件建设两个方面起好步,开好局,打好基础,在本科层次院校中初步立足;用五年左右时间,以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标志,达到整体合格,部分优秀,初具特色的本科办学水平,积蓄好向更高目标冲击的办学力量;用十年左右时间,达到在省内同类院校中有优势有特色、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社会影响广泛、人才培养特色鲜明、科技服务能力强的目标。

(五)办学特色 校企合作、国际合作办学。以增强应用性、服务性为宗旨,努力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和科技创新水平。形成以安全、材料类传统优势学科专业为重点,带动管理、机械、电子、化工等学科专业群协同发展的学科专业特色。

(六)办学精神

以‚勤学、务实、圆融、卓越‛为校训。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睿智圆融、追求卓越。学院办学指导思想,坚持了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也符合高等教育发展多样性的要求;遵循了教育规律,体现了一般本科院校共性,又体现我院教育观念的与时俱进和办学实际、办学特色个性。

1、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坚持党的教育方针

学院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院牢牢把握发展是第一要义,用发展的思路和举措解决学院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切实解决好学院科学发展中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问题;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切实解决好师生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重大问题;牢牢把握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切实加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党的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学院又好又快发展。在发展方式上,学院重点抓好‚五个着力‛,做到‚三个紧密结合‛,即着力推进学科和专业建设,在凝练与突破上下功夫;着力提高育人水平,在创新与特色上下功夫;着力加强队伍建设,在思路与举措上下功夫;着力和谐校园建设,在凝聚力和满意度上下功夫;着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在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上下功夫。将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将党的建设、文明创建与学院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将学科发展、队伍建设与解决师生利益问题紧密结合起来。

2、紧扣阶段特征,大力推进内涵建设

学院升本后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以‚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增强服务能力‛为特征的内涵建设阶段。不仅要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而且更要注重发展质量。学院正确处理‚‘硬件建设’与

‘软件建设’、加大投入与防范风险、跨越发展与科学民主决策、突出特色与服务地方经济‛四大关系,实现学院的规模、结构、层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加强本科教育意识的培育。2007年6月,全院开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培养本科教育意识系列研究、讨论、学习活动,明确统一了学院师生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的基本认识。

突出教学中心地位。认真组织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加强教学管理,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现有国家级和省级特色专业各1个,省级重点专业5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优秀实习基地6个,省级基础课示范实验室2个;共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8个,省级重点课程1门;获得全国高等教育优秀研究成果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4项。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奖励18项,省级奖励80项。近几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引培并举‛的原则,完成青年教师‚硕士工程‛,并推行了‚博士工程‛。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741人,其中专任教师394人,教辅人员114人;具有正高职称50人,副高职称139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3人,具有硕士学位人员179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6%。有省级教学名师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4人。

增强科技服务能力。学院鼓励教师以提高科研水平来促进教学工作,积极培育科研成果;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繁荣学院学术氛围。学院在科技工作方面继续取得了显著成绩:‚十一五‛期间,实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零的突破,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397项,项目总经费 826.45 万元;获国防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6项,市级科技进步奖6项;分别获得省、市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3项、21项;出版著作69本。拥有湖南省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平台1个,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3个。学院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介入度与贡献率不断提高,是国家核安全局、大亚湾及岭澳核电站的技术支援单位,也是全国有影响的人因工程和安全科学研究基地之一;多位专家参与衡阳市重大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问题,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的主体作用,以‚勤学、务实、圆融、卓越‛的校训为魂,激发他们的精神追求,以主人翁的姿态,在服务国家、地方社会和学院的建设中,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实行分层教育、分类培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各种思想困惑与实际困难,充分发挥他们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成才方面的主体作用。

坚持开放办学。以董事会为平台,加强校企合作,先后与湖南南方水泥有限公司、中国电信衡阳分公司等8家省内外大型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培养人才、开展科技服务;与中钢衡重、金磊水泥等企业单位合作建设了3个‚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日本星城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启动了教师互访、交流及学生留学工作;已派出两批学生赴美留学,迈出了培养国际文化背景和视野人才的第一步。

毫不动摇地实施学院‚三步走‛的战略思想。目前我院已经基本完成第一步‚打基础‛目标,全院上下通过第一次党代会、第一届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以及第一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凝聚了力量,正朝着‚上水平‛的目标

奋勇前进。

篇3:办学思想综述

在学术界, 针对省部共建高校的研究成果也相继涌出, 诸多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对省部共建高校进行了研究, 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为促进省部共建高校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省部共建高校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 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发展战略制定等方面都有充分体现。本文对这方面的主要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总结经验, 希望能为进一步促进省部共建高校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一、关于省部共建高校办学定位的研究

所谓定位, 最早出现于生物学学科中, 指微生物在宿主内的一定生态环境, 即生物体在特定环境中的状态。后来, 航海学、航空学、经济学领域也开始应用这个概念。《现代汉语词典》 (2002) 对“定位”所下的定义是: (1) 用仪器测量物体所在的具体位置; (2) 经过严格测量后所确定的位置。要想认识省部共建高校的办学特色, 首先要明确省部共建高校的办学定位, 以此了解它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与作用。关于省部共建高校的办学定位, 我国已进行过诸多研究。

张主社、吕宏伟 (2007) 在《对省部共建高校发展定位的思考》一文中认为, 省部共建高校是对我国“211工程”的有效补充。他们指出, “211工程”和“985工程”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 “211工程”的目标具体可划分为三个层面: (1) 在某些高校和部分学科, 在教育水平、科研能力等方面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 有一批高等院校和重点学科的教科研水平在现有基础上实现较大程度的提高, 形成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3) 结合行业区域的发展需求, 选择一些高校进行重点建设, 达到本行业区域的先进水平。如今, 教育部与地方政府多方共建行业特色“211”高校已达26所, 根据省部共建高校的现状, 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大部分共建高校的办学实力都可以吻合“211工程”第二、三层次的建设目标。所以张主社、吕宏伟认为省部共建高校是对我国“211工程”的有效补充。

高文兵 (2007) 在《省部共建高校定位与发展战略思考》一文中认为省部共建高校定位的立足点应该是“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吻合的大区域性高等教育”。它属于综合性教学与科学研究并重型高校, 其专业设置、学科建设要紧紧围绕所在区域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而展开, 主要生源要来自于本区域内, 引导他们对区域经济发展做贡献。

任屹立 (2009) 在《省部共建高校的服务定位:打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源》一文中分别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辐射这几个方面深入研究了省部共建高校的服务定位, 认为省部共建高校应该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源, 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任屹立提出, 在人才培养方面, 省部共建高校要努力培养面向地方的创新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在科技创新方面, 省部共建高校要积极参与关系到当地社会进步和产业发展的重大课题研究, 解决技术瓶颈问题;在社会服务方面, 省部共建高校要做好地方政府的参谋助手, 为当地新农村建设提供多元化服务, 并且要为本地民众做好文化宣传服务;在文化辐射方面, 省部共建高校要通过引领先进文化发展, 主动承担起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

综合前人的研究可以发现, 省部共建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直接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顺利实施。省部共建高校要认清自己的办学定位, 努力成为地方高校发展的示范集群。

二、关于省部共建高校人才培养的研究

进入新世纪之后, 人才培养已经成为一项重大工程被提上议事日程, 鉴于省部共建高校的特殊性, 其人才培养也具有一定的特色。

蓝汉林 (2010) 在《省部共建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及其思考》一文中指出, 省部共建高校要竭力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即所谓的“技术精英”, 这些人才要为本区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建设所服务。具体而言, 省部共建高校的基础学科专业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工学专业主要培养T字型、复合型的工程技术人才;农学专业主要培养生产技术型人才。

郭贵春 (2009) 在《强化省部共建高校特色的探索与实践》一文中提出省部共建高校要打造以行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即结合所处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情况和区域产业结构的具体情况, 构建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积极避免人才培养总量与日俱增, 但是社会企业仍旧出现招聘不到合格人才的“错位”现象。省部共建高校要合理确定人才培养的类型、数量和层次, 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稳定、健康发展。

张振伟、马建琴 (2010) 在《省部共建行业高校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一文中根据省部共建高校的办学特色, 根据省部共建高校培养特色人才的意义, 以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为例, 提出了省部共建高校强化特色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案, 指出省部共建高校要在坚持办学特色的基础上, 将面向地方、立足服务作为基本原则, 以行业与地方经济需求为着眼点, 明确特色突出的人才培养机制, 构建有个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周倩 (2012) 在《新型省部共建高校模式的发展取向与职能发挥》一文中指出省部共建高校必须结合内外部条件, 进行深入调研, 分析学生来源、软硬件条件和人文环境等一系列因素, 因地制宜地明确本校的人才培养规格;还要适应地方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要求, 适时改造与调整学科专业, 兴办与区域经济息息相关的应用型专业, 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综前所述, 从省部共建高校人才培养的研究可以看出, “应用”“专业”“地方”是被提的最多的字眼。确实, 无论在哪个时期, 无论是哪所大学, 人才培养都是作为首要任务而出现的。大多数省部共建高校处于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 优秀人才严重匮乏是阻碍这些区域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省部共建高校充分发挥人才培养职能, 为本区域培养大批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就显得尤为必要。省部共建高校必须转变人才观念, 改革人才培养机制, 为本区域输送大批合格的“技术精英”, 引领本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关于省部共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

不管是什么高校, 要想获得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发展, 离不开一支强大有力的人才队伍的支撑。可以说, 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标志着一所高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特色。法国教育家埃米尔·涂尔干指出:“教育的成功直接取决于教师, 教育的不成功也取决于教师。”省部共建高校是国家高等教育布局的重要一环,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

刘建德、田伏虎、孙刚成 (2008) 在《省部共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现存问题与发展路径》中先分析了目前省部共建高校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包括高层次人才数量不足、国家级创新型教学与科研团队匮乏、人才结构不尽合理、教师科研经费数量偏低等。他们通过调查发现省部共建高校队伍中严重缺乏“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等高层次人才, 这直接影响了省部共建高校的持续发展;同时, 省部共建高校中还存在比较严重的“近亲繁殖”现象, 留校任职教职工数量过多, 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 青年教育占据60%以上的比例。针对这一系列问题, 刘建德等人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包括试行省部共建高校人才引进专项资助政策, 不断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力度;试行国家教学与科研团队评审的倾斜政策, 创建省部共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增长点;加大教育部高校师资培养计划对共建高校的倾斜力度和高校对口支援力度, 促进高层次骨干人才成长;完善省部共建高校人才队伍结构, 促进学校人才队伍整体实力持续增长;优化人才队伍激励机制, 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陈蓓蕾 (2008) 在其硕士论文《基于产学研联盟的中西部省部共建高校发展战略研究》中针对省部共建高校建设人才队伍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 要完善人才队伍科研评价机制, 针对中西部省区的发展实况构建科学合理的目标评价机制, 促使教师改变重论文发表轻科技开发、重闭门造车轻面向市场的做法。其次, 优化科技人员激励机制, 尊重与保护科研人员的名誉权、著作权、财产权和处置权等, 为人才队伍创设良好的工作条件, 达到稳定人才、吸引人才的目的。

事实证明, 人才队伍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省部共建高校的办学质量, 省部共建高校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认清人才队伍在发展中的种种问题, 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 促进省部共建高校办学实力的持续提升。

四、关于省部共建高校发展战略的研究

在新时期背景下, 省部共建高校已经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也日渐凸显, 为了进一步发挥省部共建高校的功能与价值, 采取相关措施实现其发展战略迫在眉睫, 刻不容缓。

郭贵春 (2010) 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好省部共建高校》一文中提出了新时期建设省部共建高校的一系列策略, 包括:坚持区域特色化战略, 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高校;持续深化共建内涵, 加强地方政府与高校的自主发展实力;成立国家级省部共建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 建设一批精品课程;加强应用开发型研究, 积极构筑应用开发型研究平台;大力转变发展战略理念, 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做好充足的准备。郭贵春提出的一系列建议为提升省部共建高校的办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刘琳琳 (2010) 在其硕士论文《中国西部地区省部共建高校与政府关系研究———以治理理论为视角》一文中先研究了省部共建高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并站在政府的角度, 希望其为省部共建高校获得持续发展提供一系列条件, 包括:明确政府的服务性职能, 将无限管理变为有限管理, 淡化政府与高校之间的隶属关系;政府对高校加大投入力度, 拓展投资渠道;强化制度建设, 规范高校的各种行为, 使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吻合。刘琳琳的研究为理顺政府在省部共建高校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刘少勤 (2010) 在其硕士论文《省部共建高校发展规划制定问题研究》一文中也对省部共建高校的发展规划提出了建议, 主要包括:各高校要借助已有的学科优势, 积极打造有实力的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根据国家和区域的发展战略明确发展思路, 努力解决知识创新与人力资源等“瓶颈”问题, 为区域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各高校要不断加强内涵建设, 要强调质量提高, 而不要一味追求数量增长, 即提炼学科建设的主打方向, 塑造学校特色。

于洪良 (2014) 在《新一轮高校省部共建:实践进展及未来走向》中先简单回顾了省部共建高校的发展历史, 然后总结了省部共建高校的发展特征, 最后为省部共建高校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 具体包括:在遵守《省部共建协议》的基础上增强共建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 把握合作方向与重点, 避免共建高校成为“面子工程”;将“办好一流地方高校”作为根本宗旨, 不能坐享其成, 浅尝辄止, 要敢于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发挥良好的示范效应;省部共建高校要强化顶层设计, 有计划地开展社会服务, 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省部共建高校是我国的新型高校类型,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不言而喻的重要地位, 可以带领中西部地区实现快速发展, 并在当地高校群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我国要高度重视省部共建高校的发展, 为其创设良好的发展条件, 使其为区域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和科技支持。

摘要:近些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 新一轮省部共建高校工程全面展开, 学术界也对省部共建高校办学特色进行了多方面研究, 取得了可喜成果。文章对近年来省部共建高校办学特色相关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 总结经验, 为促进省部共建高校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篇4:办学自主权研究综述

[关键词] 高校 办学自主权 综述

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由政府直接管理,政府对高等学校的管理方式以行政命令为主,高校成为政府的附属物:学生由政府统包统分;专业由政府统一审批;教学计划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制定和颁发;教材按统一教学大纲进行编写;干部由上级行政部门任命;教师职称由上级行政部门下达定额并审批;工资标准由上级主管部门统一决定;事业费和基建费由财政部门统拨统支,等等。高校缺乏相应的招生、专业设置、人事、工资、职称、经费、外事等方面的自主权,学校管理呈现单一的行政化特色。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校管理方式越来越与这一大的经济背景不相适应,高校缺乏必要的自主权,办学的积极性不高,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要求获得更大自主权,要求政府放权已经成为高校的重要课题之一。

1979年,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校长在《人民日报》上发表题为《给高等学校一点自主权》的文章,为高校办学自主权和自主办学问题的研究奠定了舆论基础。经过高等教育界的不断探索和发现,这方面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从已有的理论研究来看,研究问题主要集中在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概念、范围、运行机制等方面。例如,从法律、经济、管理等不同角度对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概念进行界定;分析、探讨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内容以及自主办学的运行机制。从研究结果来看,人们对高校自主权的内涵、内容仍然是见仁见智。比较普遍得到认同的观点是:学校办学自主权应包括人事权、经费权和内部事务处置权。从改革探索与实验来看,扩大办学自主权大致是在三个层面进行。(1)扩大办学自主权的第一层次:教育、教学管理与学籍管理的自主权。(2)扩大办学自主权的第二层次:有限制的招生与收费自主权,厘定校内职务与教师工资的自主权,教职工调动的自主权。(3)扩大办学自主权的第三层次:放宽招收自费生的自主权,基建自主权、招聘教师的完全自主权,进行教改实验的自主权。从国外的研究情况来看,研究焦点主要包括对学术管理的“非中央集权化”的理念与实践的探索,对“教育市场化”以及各种新型高校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高校评估制度的理论研究以及各种中观、微观的改革研究。尽管关于高校自主权的研究涉及不同的方面,但这些研究的目的无一不是为了提高高校的自主权,提倡或者是通过权力下放,或者是通过市场激励与竞争机制,或者是通过评估制度实现高校的自主管理。

作者以“办学自主权”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网上搜索到1999年~2007年的相关文献1 053篇,以办学自主权为篇名的有100篇。各个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高校办学自主权进行了研究,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面。

一、着眼于办学自主权的产生、发展现状与未来

1. 探讨办学自主权产生的依据、必要性和意义

王开忠在《论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一文中提出了扩大办学自主权的必要性: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是适应高等学校发展规律的要求;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是高等学校拓展社会空间的要求。研究者们基本上都意识到了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存在共同的看法。朱欣、谢冬平的《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必要性探讨》,邹亚、赵正洲、周焰的《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是中国加入WTO的需要》,谢鸿飞的《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现实依据及其落实对策》分别对扩大办学自主权的必要性和依据进行了探讨。

2. 办学自主权的发展表现为理论的丰富和实践的进步

理论方面,龙献忠和刘志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办学自主权的政策文本分析及启示》中得出:大学自主权的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高度一致,大学自主权是逐步扩大的。自1985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到2005年3月29日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在不断扩大。有关办学自主权理论上的发展还表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办学自主权进行了法律方面的探讨,从应然和实然两方面对办学自主权进行分析并找出了应然的办学自主权和实然的办学自主权之间的差距,如郭红霞的《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法律透视》,付坚强的《浅析司法对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审查——由高校学生状告母校引发的法律思考》,付坚强认为,高校办学自主权从其特性来看属于公共权力,因而必须要接受司法的最终审查。(注:付坚强.浅析司法对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审查——由高校学生状告母校引发的法律思考[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5(3):54-58.)还有研究者从法律规定的七大办学自主权中的一项来谈高校办学自主权,如研究者朱为鸿论及自主招生问题时,认为自主招生是高校扩大办学自主权的突破口。

实践方面,有研究者专门从某种类型的高等学校的实际出发谈办学自主权,通讯员陈光和黄辉就湖南教育厅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的意见进行了详细的报道,提出扩大办学自主权将更进一步细化,不再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将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扩大不同类型、水平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提高办学水平,使高校办出特色。

3. 自主权落实的现状

许多研究者对办学自主权落实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进行了探讨。黄培森论及高校以下几方面的办学自主权落实现状。(1)招生自主权方面,学校无权决定招生计划、生源分布、收费标准、招生标准等;(2)专业设置方面,目前由国家统一规定的专业审批目录有悖于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3)教学管理权方面,中央有关部门统一规定教育计划中必须开设的课程,甚至规定课程名称、课程教学内容、课时等;(4)财务自主权方面,当前主管部门要求学校一年两次预、决算计划报表的做法不符合学校工作实际;(5)文凭发放方面,教育部统一印制、分发,而且手续繁琐;(6)国际学术交流自主权方面,所有的出国人员都必须由主管部门审批。(注:黄培森.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自主权的思考[J].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80-82.)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部分研究者对落实办学自主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探讨,而且在这方面的观点基本一致。如谢鸿飞认为,高校办学自主权落实存在的障碍有:高等教育改革理论研究滞后,高校办学自主权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政府职能转变滞后;高校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高等教育法制不健全;高等教育评估机制不健全。研究者提出,落实办学自主权的对策有: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宏观调控能力;建立高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加强高等教育法律建设,为高校办学自主权提供法律保障;建立健全高等教育中介组织。(注:谢鸿飞.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制约因素探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5(4):234-235.)

二、着眼于政府、高校、市场三方主体

1. 着眼于政府

单从政府方面谈高校办学自主权,许多研究者把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归因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如雷随斌认为,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完全取决于政府职能的转变,仅仅依靠高校自身的完善是不可能的。①

2. 着眼于高校自身

杨际军指出,高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等方面的能力不足是影响高校落实和扩大办学自主权的重要原因。为此高校必须规范内部教育管理行为,变管理为经营,强化研究者自律,健全学术制度,切实提高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为落实和扩大办学自主权奠定基础。② 谭德刚指出,我国高校办学自主权长期处于缺失状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高校自主办学能力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培育,要真正落实办学自主权,必须努力培育高校自主办学能力。③

3. 着眼于政府与高校的相互关系

李海芬和刘建军指出,办学自主权涉及学校、地方和社会三个方面,从高校自身看,自主办学是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影响高校行使自主权的一个关键就是政府、社会和学校共同努力。④ 唐卫民指出,大学与政府处于对立的关系,应探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建立中介组织,促进大学健康发展。⑤

4. 着眼于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要求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同时市场经济给高校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黄春平认为,高校在市场经济的渗透过程中已经得到相当程度锻炼,具备一定的驾驭市场经济的可能性,应扩大高校的融资权,自主创设学科、专业权,招生权方面,创造新的招生方式、标准、途径,给予高校适度收费(定价)权。⑥

三、比较的视角,国内与国外、历史与现状进行比较

一些研究者比较了我国的办学自主权与国外的大学自治,我国政府与国外政府对大学的管理方式的不同及政府与大学关系发展趋势的不同。蔡国春对中西方高校办学自主权各自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比较:在西方,政府与大学关系演变的基本趋势是由原来的高度自治走向政府控制;而在中国,高校办学自主权相对过去扩大,扩大办学自主权政策逐步落实到高等学校改革的实践中。⑦

四、着眼于办学自主权的涵义和特性

一些研究者从放权方面谈高校办学自主权,认为办学自主权的特性是相对的、发展的和多层次性的。谢鸿飞认为,高校办学自主权是指高等学校按照自身的任务和特点,为保障办学活动正常、有效和合乎规律地开展,充分发挥其功能所必须具有的自主决策权、自主执行权、自主监督权等,高校办学自主权是一个具有相对性和多层性的概念。⑧ 付坚强认为,高校办学自主权是指高校作为一个法人团体,可以在国家法律许可范围内自主地处理学校的内部事务,最大限度地排除来自外界的干扰和支配。⑨

以上对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研究并非采用单一视角,而是相互交叉、穿错进行。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

责任编辑 邓明茜

① 雷随斌.关于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思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3(5):84-86.

② 杨际军.自为与自律:高等学校落实和扩大办学自主权的关键[J].现代教育科学,2007(4):111-114.

③ 谭德刚.培育自主办学能力 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J].北方经贸,2006(1):126-127.

④ 李海芬,刘建军.高校实行办学自主权条件的探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2(1):61-63.

⑤ 唐卫民.试析大学自治与政府控制[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1):77-80.

⑥ 黄春平.市场经济与高校办学自主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1):37-39.

⑦ 蔡国春.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历史与比较[J].现代教育科学,2003(1):3-6.

⑧ 谢鸿飞.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现实依据及其落实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1):81.

篇5:办学思想综述

2011年11月07日16:06腾讯·大渝网[微博]我要评论(0)

字号:T|T

题 记

穿越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教育这片圣土上,以其神奇幻化般的魔力,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从2008年到2011年短短三年时间里,学府路人怀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仰和虔诚,从办学理念入手,从发展举措创新,将墨韵学府、文雅路桥的学校特色演绎成为拥有“和合教育”这一教育生态的特色学校,把路桥文化,“挥翰墨、修国画、习太极、品美文、赏民乐”三字箴言永远镌刻在学校特色发展的画卷中,用自然与历史、科学与人文所赐予的恩泽赋予学校厚重的人文底蕴;用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之创新提质生命、润泽生命,守望幸福,铺路幸福;力求古典与现代、科学与人文、成长与成才、人生与幸福的完美和合„„

·重 庆美女潮男集中营 ·好 好学习天天淘课 ·大 渝社区 有你更精彩 ·求 医问药大渝医导帮忙 高清电影播放卡? 傻瓜手机格式转码 · ·

追根溯源,更新顶层设计奠基办学特色 办学理念是办学特色的基础,好的办学理念是迈向特色学校成功的深厚根基之所在。好的办学理念需要在学校发展历史中去追寻和挖掘。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更是一份积淀。综观我校的办学历程,不难看出几代人为之奋斗的艰辛。但这种艰辛需要在素质教育新理念和南岸教育新视野中获得新生,突破“千校一面”的常规发展态势,找到既能传承学校办学历史又符合学校当前及未来发展的新方向。于是,学校从2007年开始,用一年的时间对60余年来的办学历程进行了重新审视和定位,并努力在南岸教育这片蔚蓝色的海洋里,找到和谐发展的新动力、协调发展的新引擎、特色发展的新翅膀。这种对深度教育的追寻,让学校的顶层设计更加清楚和明晰:

办学理念:高瞻远瞩,厚德施仁。选自汉·王充《论衡·别通篇》:“夫闭户塞意,不高瞻览者,死人之徒也哉。”厚德施仁选自《孔子与六经》:“厚德以载物,何处不施仁”。这一办学理念喻意着学校要用一种目光远大的教育追求,把学生培养成拥有“诚信、远见和仁爱”三种美德的人。

校训:求实求是,和谐和美。“求是”选自(汉)班固《汉书•河间献王传》原文为:“修古好学,实事求是”,意思是指科学地研究客观事物的规律,实实在在地办事。“求是”不同于“求实”,求实使我们脚踏实地,求是使我们不断超越,“求实求是”就是要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求实,更要求是。“人文”之意是文化、学术、精神风貌的整体概括。和谐和美是一种校园氛围境界,要求团结友爱、共同进步。“和美”诠释着办学宗旨,滋养着师生睿智,传承着不灭薪火,彰显出学校的个性特色。

教育理想:为幸福铺路搭桥。为今天的幸福铺路,为明天的幸福搭桥,合为育人铺路搭桥。“精益求精,创新创业”的教风和“ 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学风,则是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要求,合为体现进步与发展的态度和精神。

作为现代学府路小学的特色文化坐标,所选定词汇始终不忘以“人文”作为主旋律,体现一切以人为本和对人性的发展,这种灵动的、发展的教育追求,让学校这片充满人文气息的土地氤氲了更多文化培育者的文化气息,这为我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耐人咀嚼的文化底蕴。

多元选择,三大特色项目形成办学特色雏形

众所周知文化是多元的,我们的理解是“多元文化”并不是简单的“多元”“文化”,而是“和谐共处”的“多元”“文化”。因此学校在特色项目凝炼中,所选择的路径也是多元的,目标是让所有的孩子“学会共同生活”。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在2008年,全校上下经过多方面的反复研究,选择了最能体现办学理念的几组关键词,作为学校特色发展的实施路径。包括:立足人文情怀:路桥文化;立足多元文化培养:挥翰墨、修国画、习太极、品美文、赏民乐;立足科学与人文的思考:科学与人文相交融的教育。

路径一:路桥文化。为什么要选择路桥文化呢?这基于桥本身的历史文化、重庆本土文化和学校对桥的发展文化。其一,“桥”这一词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经过历史的发展,“桥”已经突破了交通功能,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一道光辉彩虹,桥的文化内涵已经覆盖审美、道德、价值的各个方面。正如写诗离不开桥、绘画离不开桥、友情离不开桥一样,桥在人们的心中充满着诗情画意,凝聚着悲欢离合,镌刻着英雄气慨,也说着勇猛智慧。其二,“桥”蕴含和发展了重庆的本土文化。近年来,随着重庆市的跨越式发展,桥梁在重庆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重庆不单以“山城”而闻名,现在也以拥有众多的“桥”而闻名,“桥”正体现着重庆的本土文化。其三,我校特殊的区位优势和特别资源。我校与重庆交通大学一墙之隔,该校以“桥梁”建筑设计而闻名。多年来,该校学生与我校在共同培养我校学生成长成才中,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阳光学生携手前行”活动和“大手拉小手”活动,两校之间已经搭起了一座“友谊之桥”、“爱心之桥”和“成长之桥”。这就是我校的教育思想为什么要充分注重挖掘“桥”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并积极将桥所展现出来的文化与我校校园的人文环境打造,以及与校园人文精神凝练相结合,从而形成了我校独特的以路桥为特色的校园文化,这也充分展现了我校为了学生成长而搭桥铺路的教育思想。

路径二:三字箴言——挥翰墨、修国画、习太极、品美文、悟经典、赏民乐。挥翰墨、修国画就是把书法、国画作为学生在校期间必修的校本课程;习太极,学校创编太极操,让师生通过太极操锻炼其体魄,领会其蕴含的哲学思想;品美文、悟经典即开展经典诵读;赏民乐,每天定时在优雅民乐中让学生读书、练书法、国画,传承文韵,丰富孩子的精神发育。

学校2007年底开始启动书香校园建设,在每间教室安装“七彩”书架,引导孩子们人人读书,让有创见的思想家、文学家所呕心沥血写成的充满智慧火花和文采斐然的经典作品贴近学生,让孩子们的童年有淡淡书香;2008年推进“晨诵午读”,每天定时在优雅民乐中让学生读书、练书法、国画,传承文韵;2009年创办“读点经典诗意童年”读书活动,定期向师生赠送经典文化书籍,将书香校园建设继续推向深入。同时,创编校刊《晨露》,通过经典交流、校园漂书、师生共读、亲子阅读、读书沙龙等栏目展现书香童年的乐趣与优雅,交流亲子阅读的风范与美妙,彰显文韵教师守护童年书香的文化自觉与追求,历练学校文化品质和师生有品味的生活,让学校文化的价值体系为全体成员广泛认同,进一步丰富学校文化内涵。

国画、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技法,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用视觉的手段表现着文化的涵义,它是我们民族高度智慧、卓越才能和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2009年,我校继续加强国画、书法教学探索,全校开设了国画、书法校本特色课程,配备了专用的国画、书法工具和设备供学生使用,全校普及国画、书法的学习,对国画、书法的渊源、基本技巧、表现手法等进行初步掌握。每一位孩子们用自己的智慧仿效、改造和创造,不仅领悟书画作品表现的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感叹中华祖先的智慧,也明白了四君子所蕴含的民族的自然观和社会审美意识,熏染和培育孩子的德性。让学生在这一特色校本课程中直观感受和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精髓。

国画、书法特色校本课程的开设还促进了师生一起走进经典,关注唐诗宋词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也注重了方块字这一民族之根的理解。中国独有的诗词、字画一体,传承着民族的文化命脉和精神命脉,浓谈相生相融,浸润着人伦教育、修身教育、人格教育,引领孩子解读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气节,修炼诗意情怀,为成长打下精神基础和文化基础。建设书画特色校本课程,培育学校文化“卓越点”,不但可以引导孩子直观地去感知民族文化精髓,思考书画的意味和内涵,而且可以引领师生们感念历史的浩荡或人生的哲理。不求大师,但求熏陶,既传文化,又育文雅,为孩子生命的成长绽放出斑斓的色彩。

路径三:科学与人文相交融的教育。科学教育,主要启迪灵性;而人文教育,主要启迪人性,只有科学与人文相交融,我们的教育才能正确回应时代呼唤。基于这样的考虑,我校的学校文化建设也需要组织开展科学与人文交融的活动。“科学与人文交融”的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以课程改革为动力,以人文管理为手段,以传承民族文化精髓为着眼点,达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的。其内涵:学校为未来培养人,培养未来的人。时代发展中明晰了科学是立世之基、人文是为人之本,因此,我们不能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孩子去适应明天的社会,而是通过科学与人文交融的教育唤醒生命、激活潜质、传承文化、提质生活,点化和润泽生命。基本框架:联手重庆交通大学追寻科学与人文交融的教育,凸显生命的灵动。在推进课程改革中丰厚学校文化内涵,以激发生命的动力,引领孩子的全面发展,张扬孩子生命的个性,也普及科学知识,尽心培育孩子未来生存和发展所需的技能、品格。德育工作模式:建设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的校园文化。课堂教学模式:建设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突出综合性,兼容学科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教育模式的评价模式: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培育科学与人文素养兼备的师资队伍。

这具有多元文化特征的三大特色项目,初步形成了我校办学特色的雏形。蝶变新生:建立“墨韵学府、文雅路桥”办学特色体系

我校的特色项目是多元的,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依托校本课程改革,提炼实践经验,解析教育规律和把握时代需求,加上师生团队的共同愿景,这些具有多元化文化特征的特色项目也逐步形成了统一的发展体系,我校办学特色即“墨韵学府、文雅路桥”,从意识、精神、物化形态、管理等层面,形成了独特的精神品格和文化个性。中国传统文化兼具人文和科学精神,开设中国画课程,普及书法教学,深化太极文化研究与教学推广,在各学科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使墨韵学府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地,以太极的神韵与国画的意境、书法的韵味和文化经典润泽孩子生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其中:

墨韵学府:是学校普及开展的文学经典诵读,国画特色课程和书法研修活动的总称,尤其指国画和书法这两门特色校本课程。我校有着非常丰富的丹青墨韵的内部基础资源,多名专业教师自幼学习中国画,对少儿国画学习进行大量探索;多名教师的书法传神,对少儿书法学习开展了实践性研究;多名教师是市、区级骨干,对“诗意教学”,开展经典作品诵读活动引领了学生阅读经典的自觉。

文雅路桥:是学校办学定位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学校整合各类资源,为学生的幸福铺路搭桥。学校立足重庆开放之路与发展之桥,提炼办学传统,思考教育传承文化培养未来人的使命,整合在路桥建设研究上卓有成效的重庆交通大学资源,从奠基城市繁荣的路桥到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路桥、达成幸福生活的路桥,激发教师为学生的幸福成长甘当路石桥基,既传丹青之魂承文墨之香,沐浴中华教育遗产和民族经典文化的光辉,小心呵护孩子的心灵,成全可能健全的生命,又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传播现代科学,主动担当为孩子的幸福铺路搭桥的责任,培育文明、文静、文雅的学府少年,全新诠释文雅路桥的文化内涵,师生共同演绎人生路桥的精彩。

墨韵学府、文雅路桥,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承载着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精髓,秉承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拓进取的精神,在现代教育中,是我校生命化教育的践行,温文尔雅,极富活力与清秀气质,为学校更添了古朴、典雅的文化气息。

深度教育:追寻“和合教育”的教育生态本真

盛世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推动教育成为民生之首。学校在优质教育发展中积极思考教育的人文本真,为了实现“墨韵学府、文雅路桥”办学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引领深度教育,还原教育生态本真,我校于2011年开始探索并实践“和合教育”办学思想。“和”指和谐、和睦、祥和、中和;“合”是联合、合作、融合。和合教育以“和”为价值导向,以“合”为途径手段,分析、重组、优化教育元素,融突和合,发挥最优效能,达成教育对象与教育者和合发展的最佳状态。和合连用,强调包容并由部分集中为新的整体,各种异质因素的和谐共处与相互融合为一体。和合教育不是简单求和,而是坦然面对教育功能与生命的距离、理念与教育实践的脱节、生生个体差异的不统一性、预设目标与学生需求的矛盾,运用和合观的思维方式与基本原理,协调学校与家庭、个性与共性、现实与理想、传统与现代、途径与方法、载体与时空等因素促成各种教育现象冲突的融合,聚合教育力量,和合发展。

“和合教育”是中华文化的古典余韵,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情怀,有利于学生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心的形成与发展。完善了师生生命历程、促进了课堂课堂教学相长,让学校教育复归于人性的滋养,从而充满了人文的阳光、教育的朝气和文化的张力。和合教育是学校迈向特色学校的教育追求。

1.以和合观丰富学校文化内涵 和合观的哲学意义在于主张各种异质因素的和谐共处与相互融合,教育的哲学意义在于对个人欲望化生活的引导,以天人和一思想引导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调节人与内心的统一;按照中庸之道的真谛坚守中正、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把握教育的度,“持中”和谐;尊重师生个性,和睦相处,和而不同。墨韵学府扬起“和合教育”理想,不是复古与怀旧,而是安静地站在实用和功利的现实社会里,给贫瘠的教育寻找一脉精神的血气,传承中华文化精神丰厚教育底蕴。

自古以来,中国画与书法最重要的审美内涵体现为“墨韵”。“墨韵”透着中国文化独有的美感与哲学境界。学校将这种意境与和合思想融入现代教育之中,运用和合观的思维方式与基本原理,整合教育资源,协调学校与家庭、个性与共性、现实与理想、传统与现代、途径与方法、载体与时空等因素,促成了各种教育现象冲突的融合,实现了学生、教师、教育事业的和合与科学发展,从而达到了教育力量的聚合。学校以和合观不断丰富着学校文化内涵,从中寻找着精神家园,培育着从容面对世俗生活的积极、独立、健全的自由个体,给贫瘠的教育寻找一脉精神的血气,在物华泛滥的现代社会与生活中,守护着教育的形上芬芳。

2.“道法自然”的研究与实践和合教育

合作交融的师生。以感恩的心善待孩子,将孩子视作教师职业的提供者与事业成就的合作者。听取学生对教育教学的与校园建设与发展的建议,建立学生约见校长机制、学生午餐评议组„„学生成为校园主人,师生、生生、师师之间建立起尊重与理解、沟通与交流、互信与互爱的合作伙伴关系。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两代人共同完善生命历程,平等共生,合作交融,共赢人生价值与幸福。

和谐民主的课堂。学校文化集中体现在课堂。和合教育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有学习的安全感,没有答错被批评的风险,注重维护学生的尊严和人格。民主和谐的课堂既有教之序也有学的宽松、自由,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争论中释放、吸纳认知冲突,“知”“情”“意”“趣”“韵”,融合为新的认识和体验,师生都参与课堂知识与智慧的分享、思想与价值观的沟通、经验与情感的共融,求同存异,发展多元智能,充满精气神,教与学融合在一起,实现教学相长。

融合校本的课程。以和合教育理念为指导,开设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书丹青、挥翰墨、习太极、悟经典、赏民乐、品美文„„《墨之韵》传承中国独有的笔墨纸砚的和合情趣与书画印联的人文审美价值。《龙之脉》传递中华经典的诗性智慧、人间温情与民族精神。《和之魂》崇尚和美自然与自由追求,领悟博大精深的中华哲学之根。逐步开发系列校本课程普及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与审美价值,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传承民族精神、智慧和知识精华,五育和合,知、情、意和谐发展,提升德行和操修,培养文化教养与心性德行。合心多彩的活动。将节日文化、活动与典礼开发成隐性课程,契合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习俗组织读书节、运动会、书画赛等文化活动,将商业化的节日从平庸中还原应有的风雅意味;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丰富学生社团活动,培养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以文化人,涵养心性;毕业典礼弘扬传统美德,培养孩子的自我认识、自我塑造、自我负责,引导生命走向完整、和谐的境界。让传统文化更多地走进生活,走进心灵,寻找教育应有的妥贴的人性期待。

宜学和美的校园。以和合偕习优化校园环境,以和合思维的整体性、辩证性、和谐性,注重物质美的空间形态与荷载的文化内涵契合,浓郁中华文化气息,环境物语凸现传统风格,雅园翠径,本来兰馨菊芳;学府墨韵,自有梅骨竹节。清新、淡雅、精致,书香满园,墨韵怡心,宜学宜教,增强学校的亲和力与师生的文化归属感。

办学校,办的就是一种氛围。依托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的文化精髓,古今和合,中西和合,心平气和办学,和谐和美育人,“道法自然”的研究与实践和合教育,从一件件可行可为的小事开始具体的行动,追寻深度教育的和合境界。我们会加快步伐,凝聚师生集体智慧,让传统文化特色与现代科学教育相得益彰,培育中国灵魂、世界视野的文雅少年,把学校打造成学府之地乃至书香南岸的品牌、窗口,成为学生喜欢、家长放心、人民满意、有特色的优质学校。

墨韵学府 和合教育——为幸福铺路搭桥

2011年11月08日10:39腾讯·大渝网[微博]我要评论(0)

字号:T|T

学府路小学,是一所拥有63年办学历史、注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精致的学校。学校位于南岸区学府大道七公里,依幽幽南山,伴浩浩长江,邻大学资源,校园占地面积11339平方米。学校现有1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647人。学校用自然与历史、科学与人文所赐予的恩泽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用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之创新提质生命、润泽生命,守望幸福,铺路幸福;力求古典与现代、科学与人文、成长与成才、人生与幸福的完美和合„„

重庆美女潮男集中营 · 好好学习天天淘课 ·

大渝社区 有你更精彩 ·求·

医问药大渝医导帮忙 高清电影播放卡? 傻瓜手机格式转码 · ·

学校校训:求实求是,和谐和美; 办学理念:高瞻远瞩,厚德施仁。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在职教师39人,其中全国德育科研名师1人,重庆市级骨干教师1人,南岸区级骨干教师4人,具有小学高级教师职称教师有11人。教师学历多为大学本科毕业,有硕士研究生2名。

学校办学特色鲜明。以“墨韵学府 和合教育”为办学特色,以国画、书法为特色课程,从幼儿园到六年级均开设有“挥翰墨、书丹青、习太极、品美文、悟经典、赏民乐”校本课程,培养“文静、文明、文雅”的学府少年。学校成立有“墨韵少年书画俱乐部”、“清蓝轩文学社”、“小乐府”等多个学生社团,每个社团配有专门指导老师,为孩子的幸福成长铺路搭桥。

学校教育科研成绩突出。近两年来,已完成国家级独立课题1项,南岸区科委软科学项目课题1项。目前正致力于重庆市规划课题《开发中华传统文化校本课程 建设人文校园的实践研究》、南岸区科委软科学项目《建设科学与人文交融的校本课程实践研究》,为创新学校教育、谋求学校特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走近学府,可以感知文化生态——东赏葱郁南山,西听浩浩长江,亲近绿树成荫的校园生态;走进学府,可以学会文化享受——享受江南空气的清新,享受人文阳光的明媚,享受文化历练的深邃;走在学府,可以体验文化幸福——在甘当路石的无限师爱中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传承中华文化神韵,吸收世界现代文明;走过学府,可以释放一种情怀——激发心灵的快意,在充溢爱的情怀里攀登文化的脊梁,丰厚人文底蕴,焕发个体的靓丽色彩,铺搭人生幸福的路桥„„

9月19日,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付宜红处长、陈旭芬副处长与龚亚夫、李鹰、贺斌、赵小雅等专家,在南岸区教委朱静萍副主任的陪同下莅临南岸区学府路小学调研、指导工作。重庆美女潮男集中营 · 好好学习天天淘课 ·

大渝社区 有你更精彩 ·求·

医问药大渝医导帮忙 高清电影播放卡? 傻瓜手机格式转码 · ·

专家组首先深入学府路小学课堂,调研了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国画学科的课堂教学,就落实新课程改革与师生发展进行了近距离考察。随后在学生带领下,专家组一行视察了“墨之韵、龙之脉、和之魅、和合台、低态园”等学府路小学校园文化与隐性课程建设,充分肯定了学校富有传统文化品味的校园特色,并对学府路小学学子全面的综合素养予以了高度赞赏。

活动中,专家组听取了学府路小学王永强校长题为“墨韵学府追寻幸福教育的和合境界”的工作汇报,从中了解了学府路小学的办学理念、发展路径与推进幸福教育的举措,随后还与学府师生举行了亲切的座谈交流,并通过向教师、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听取了大家对南岸教育发展的建议。

篇6:中心小学办学思想、办学目标

▲办学思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对学生的一生幸福负责。▲办学目标:把学校办成师生自主学习、可持续发展、充满活力的和谐校园,力争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位于区小学教育系统前列。

▲校风:立志勤勉、合作奋进

立志——心存高远、立志成才、持之以恒、追求卓越; 勤勉——专心有恒,孜孜以求,只争朝夕,执著求索。合作——同伴互助,合作共享,凝心聚力,和衷共济; 奋进——自强不息,锲而不舍,坚忍不拔,共进共勉。▲教风:严谨笃学、志存高远

严谨——严谨自律、求真务实、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笃学——尊贤育才,以彰显德,行为世范,育人为本。博学——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开阔视野,丰富积累; 致远——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崇尚真理,志存高远。▲学风:勤学好问、善思敏行

上一篇:舞蹈专业艺术生的自我鉴定下一篇:沉吟尘世的喧嚣纷争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