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每个独特而鲜活的生命——江北区喜乐溪小学办学思想浅析

2022-09-10

江北区喜乐溪小学成立于三十年代, 至今有近80年的历史, 是一所历史较为悠久的学校。未来五年的喜乐溪小学, 将迎来大好的发展机遇, 有利条件有四个: (一) 学校新建已经纳入政府的“十二五规划”, 新建的喜乐溪小学不仅外形漂亮, 还有先进的设施设备, 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硬件设备; (二) 江北城中央商务区建成后, 将有不少国际化的金融机构入驻, 而我们是离江北城中央商务区最近的学校, 将来, 会有不少外企人士的子女就近入学到喜乐溪小学; (三) 喜乐溪小学处于五里店转盘的中心, 周边有十个中等或高等的商住小区, 这些小区的子女会逐步就读喜乐溪小学, 既可以确保学生来源, 更可以提高学校的生源质量; (四) 学校正利用过渡的机会, 按照“一艺一体”做特色, “深入课堂”练内功的办学思路, 努力在积淀基础, 蓄备力量, 等待机遇, 谋求发展。 (一艺:即民乐艺术。学校成立一个大型民乐队, 开展民乐训练, 同时, 在全体师生中逐步开展民乐知识普及:包括了解民族器乐的种类、民乐的发展史、民乐欣赏、自编适合学生的简单的民乐普及教材等。一体:抖空竹。聘请专业教师, 在全校普及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抖空竹”的活动, 同时, 成立一个空竹队, 今后将作为特色体育项目参加各种展演和比赛。)

为了使学校发展能有自己的特色, 为了使学校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我们在深入调查、广泛调研、集体研究的基础上, 确立了喜乐溪小学的办学思想。具体内容如下:

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喜乐文化

“三爱”爱家、爱校、爱生活

“两养”以乐养性, 以乐养情

“一乐”人生一世, 快乐一生

“三爱”:源于“喜乐文化”的“喜”字。“喜”即喜欢、喜爱。我们提出“爱家、爱校、爱生活”的人生观。爱家是窄爱, 爱校是宽爱, 爱生活是泛爱。“爱家”即:爱自己, 爱爸爸、妈妈, 爱亲戚朋友, 爱自己身边和自己有血缘关系和亲属关系的人……这是人最本真, 最狭窄的爱;

“爱校”即:爱学校这个团体, 爱老师、爱同学, 爱学校的一草一木, 一品一物, 爱学校的各项活动, 爱学习的各科知识……这是更宽意义上的爱;

“爱生活”即:爱自己生存的环境, 不怨天尤人;爱自己生活中经历的点点滴滴, 不论快乐与悲哀;爱自己的身边的一切, 人物、动物、植物、景物……这是一种更为宽泛的爱, 是大爱、博爱。

目的:以爱育德, 培养全体师生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和心态。

“两养”:源于“喜乐文化”的“乐 (yuè) ”字。“乐 (yuè) ”即音乐。我们借助有利的地势和人脉资源, 确立民乐特色, 以民乐为载体, 提出“以乐养性, 以乐养情”的文化观。现实社会, 浮华、浮躁的因素太多, 而人生的成长过程中, 也还要经历很多的坎坷与挫折, 而对于年幼的学生, 他们根本不知道。为了让他们将来的人生快乐、幸福, 有更高的境界与修养, 为了让未来的国民具有更高的素质, 我们提出了“以乐养性, 以乐养情”的文化观。

目的:用音乐陶冶孩子们的情操, 培养孩子们良好的秉性, 让他们在将来的人生旅途中不论面临怎样的处境, 都能淡定从容;让他们的人生旅程平和而幸福, 快乐而温馨。

“一乐 (lè) ”:

源于喜乐文化的“乐 (lè) ”字。乐 (lè) 即快乐。在“三爱”“两养”的基础上, 我们提出“人生一世, 快乐一生”的生活观。

目的:让全体师生享受人生的过程, 体验人生的快乐, 且时时快乐, 事事快乐。

“三爱”是培养师生的人生观, 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存在于社会的基本道德操守, 是我们的办学的目标;

“两养”是培养师生的文化观, 实现办学目标的重要载体, 但不是唯一载体;

“一乐”是培养师生的生活观, 让每个师生在快乐中度过人生的美好时光, 这是我们办学的目的。

办学理念:

成就每个独特而鲜活的生命。

成就孩子, 让孩子们在学校愉快生活, 健康发展;

成就教师, 让教师们在工作中愉悦身心, 实现价值;

成就学校, 让学校在发展中抓住机遇, 脱颖而出。

校训:

用心 用情 享受过程

用心:耐心 恒心 良心

用情:激情 热情 真情

享受过程:享受学习的过程, 享受工作的过程, 享受生活的过程, 享受生命的过程。

三风:

校风:健康 和谐 文明 向上

学风:踏实学习 痛快玩耍

教风:爱生如子 爱校如家

学校发展规划:

确保2013年, 我校民乐队能在全区艺术节上初步崭露头角;

将民乐元素渗透在新学校的建设中, 图、文、景结合, 将学校建成一个环境优雅, 民乐飘香, 有浓郁的艺术氛围的学校。

深入思考如何将办学思想显现为学校文化?

力争5-7年内, 将喜乐溪小学办成在江北区乃至于重庆市, 有一定知名度的学校。

上一篇:社会性别视角下家庭暴力与妇女犯罪问题研究下一篇:民生视域下社区档案服务体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