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分层次教学综述论文

2022-04-30

[摘要]案例教学法源自西方,“苏格拉底式”对话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及本质特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运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帮助大学生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追求真理、明辨是非的能力。运用案例教学法,在观念上须厘清案例教学法与一般的事例教学的区别,形成共识。在实践层面须培训师资、编写精当案例、改革评价体系。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思想政治课分层次教学综述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思想政治课分层次教学综述论文 篇1:

“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化建设研究

【摘 要】当前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共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也从传统的学科教育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转型,为适应“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思政”的要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化势在必行。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中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应提高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课程思政;校企合作;思想政治理论课

一、“课程思政”的相关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要求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扎实推进,而且要融入其他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个环节与各个方面之中,紧紧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教学目标,构建全课程育人的格局。具体来讲,就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过程中抓住核心环节,充分发挥课堂在高校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将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在课堂教学内容之中。

当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成为国家、社会有用之才的重任。然而,现实中却是高职大学生对该课程普遍不感兴趣,厌学情绪浓厚。其次,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职”特色不鲜明,具体表现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校本科思想政治课体系基本类似,或者仅仅是一个压缩简短版本;教学内容与未来职业岗位关联性差;课程设置按照国家教学标准制定,轻视企业的实际需求;没有达到高校与企业相互联系的作用,教学相对封闭。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化建设势在必行,只有提高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能,才能更好地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二、相关文件与政策综述

1. 国家有关高职教育方面的政策论述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视,近年来,国家在高职教育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提出了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助力高职教育转型。1999年,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委员会成立,对我国高职高专工作目标和发展思路进行专题规划。2000年1月,教育部组织实施《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教高[2000]3号),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进入了新的时代。此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实践探索不断涌现,开始了高职高专改革建设的新篇章。200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文),指出要大力推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培养人才模式,高职高专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进企业进行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2006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根据《意见》的规定,高等职业院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同年,《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出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培养模式逐渐清晰,半工半读的制度逐步建立并完善。201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按照《纲要》规定,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职业教育的宗旨是服务,导向是就业,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战略,将学校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起来发展。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指出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融合,逐步形成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产学研深度融合、中高職相互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顺畅,终身教育理念明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当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正在中央政策文件支持和引导下,逐步成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

2. 国家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方面的政策论述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和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方面出台了三个重要文件,分别是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中宣部和教育部共同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文),对高等学校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指导性意见。随后,中宣部、教育部共同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及《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文)做出了明确规定,从2006级高校学生起,专科学校要开设两门必修思想政治理论课,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并开设一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宣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文)中明确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的主要方式和主要渠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要注重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专题式教学,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教学基地。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新要求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校企合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这种全新的模式进一步巩固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关联,让企业人才到课堂上传授知识和经验,根据企业的要求和标准进行人才培养规划;在企业成立实习实操基地,让学生正式進入社会之前到企业的具体岗位上实习。企业不再被动地等待高校输送人才,而是主动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去,和高校合作,发挥自身在技术、实践经验方面的优势,共同培养人才,将高校当作自身的人才供应场所,帮助高校拟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确定课程内容、编制教材等。在这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的课程体系朝着模块化、项目化方向发展,课程设定以工作过程和任务为指导;课堂的范围从教室拓展到实训室、模拟室,甚至是工厂车间;教学方式也突破了以往的“教材+粉笔+黑板”模式的限制,在各种真实的场景下开展教学工作。“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给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了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课程定位要明确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凸显高职特色,有效融入企业文化、职业道德、行业规范等与岗位密切度高的相关知识;注重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应兼顾国家、企业和学生的需要。

2. 课程模式要改变

“校企合作”这一新模式的应用彻底扭转了以往以课堂教学和教师为核心、主要灌输理论知识的教学和学习现状,企业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以能力为本位的模块化课程取代以知识为本位的传统学科课程体系;教学观念、教学安排要作调整,教学手段和方法要创新。

3. 课程考评要革新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评内容应由以知识为本位向以能力为本位转变;考评方式应由单一走向多样,把实习实训、平时学习和实践任务均纳入考评范畴;考评主体应从单一学校评价向学校、企业与社会评价并重转变。

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适应的表现

1. 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全新模式的关键在于学校根据企业的岗位要求设定育人标准、专业课程、课程结构,因此表现出明显的就业导向。企业岗位胜任力是高校设置课程的关键考量因素。然而事实上,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目标定位的高职类型特色不鲜明:课程使用的是国家统编教材,教学内容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相同;课程目标的设计、教材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活动的开展等都自然而然地成为精简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并未充分纳入行业、企业、职业等方面的要素,忽视了各个岗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课程目标定位并未体现出职业性的特点,高职特色缺失。

2. 教学模式相对僵化

如今,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实施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如“2+1”“订单式”“学工交替”等,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关联逐渐增强。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却依旧沿用以往呆板的教学模式,忽视了专业和岗位的需求,教学计划完全是一致的,课程安排没有体现出差异性,采用的教学和考评方法相差不大,教学模式固执呆板,僵化落后。

3. 考核体系比较滞后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原有单一、封闭、以知识为本位的考评体系严重滞后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评过于关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忽视了受教育对象的实操能力,导致有分数、无技能;重学习过程,轻“工作”过程,没有把完成工作项目、平时学习和实习实训的表现纳入考评范畴;考评标准单一,基本上以教师为主、以学校课堂为中心来考查学生,忽视学生在“工厂车间、服务场所和田间地头”的表现。

五、“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优化建设的方向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从传统学科教育模式走出来,采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此,对于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而言,当前最重要的是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途径、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教学方法以及评价体系;教学以能力培养为主,而并非知识的灌输;人才培养方式由以学校为中心向校企合作转变;在课程形态上,以项目课程取代学科课程;在师资队伍方面,聘请更多的“双师型”教师,降低理论型教师的比例;教学方式由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评价由单一学校评价向社会和企业评价转变。

六、“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优化建设的内容

1. 明确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目标定位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目标定位应充分考虑国家、企业和受教育对象的需求。从国家角度来看,要将受教育对象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从企业角度来看,将受教育对象培养成拥有岗位胜任力的人才;从受教育对象自身的角度来看,通过教育提高其适应力、生存能力等。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目标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不同层次来明确定位:在宏观层面上,帮助学生做好准备工作,使其更加顺利地从学校进入社会中,基于社会规范塑造其品行,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在中观层面上,结合学生的特长和需求,帮助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将其培养成能够胜任岗位的人才;在微观层面上,基于岗位胜任力需求拟定课程目标,帮助学生从校园人成为合格的岗位人,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

2. 优化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依据“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进一步优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即是遵照高职人才培育规律,需遵照思政理论课本身属性规律。在这个原则和方向下,笔者重新设计了思政理论课两大必修课程的教学内容,对其进行整合,让教材体系得以转化成教学体系,教材章节体系可以向教学模块体系转化。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优化方向是将教材中已有9章内容整合为12大模块,详情见图1:

原有教材体系:

※ 第1章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 第2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 第3章 弘扬中国精神 共筑精神家園

※ 第4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 第5章 注重道德传承 加强道德实践

※ 第6章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

※ 第7章 学习宪法法律 建设法治体系

※ 第8章 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

※ 第9章 行使法律权利 履行法律义务

优化后的教学内容:

三大板块(以校园人、职业人和社会人所需的素养作为课程教学目标)

说明:“企业文化篇”和“行业规范篇”是原教材没有的,根据“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增设。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的课程模块主要按照三个基本问题这一主线设计,把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此三大问题的探索与回答当作主题,将教材已有12章节内容整合为三个基本问题模块。详细情况见表1(P91)。

已有教材系统:

※ 第1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 第2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第4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 第5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 第6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 第7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 第8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 第9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 第10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 第11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理论

※ 第12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优化后的相关教学内容:

“三大基本问题”模块(教学内容同党与国家中心任务高度保持一致,将学生培育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说明:本课程意识形态色彩浓厚,优化路径主要依照“三大基本问题”模块需要调整教学内容,有效利用企业相关优质资源,以问题为导向,将“理论”引发出来,同时依靠“校企合作”平台,通过了解企业的发展变迁,使教学目标更为鲜明、教学主题更为突出、问题意识更为强化。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已是高职教育人才培育模式突出的特点,高职思政理论课应充分吸收和融合其他课程及企业相关优质资源,依照高等职业教育新的人才培育模式的有关要求进行优化,进而提升教育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促使高职教育人才培育目标顺利达成。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3] 高德毅,宗爱东. 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4] 王晚英.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评方式改革探讨[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6):39-41.

(编辑:秦俊嫄)

作者:刘勇

思想政治课分层次教学综述论文 篇2:

案例教学法运用评述

[摘要]案例教学法源自西方,“苏格拉底式”对话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及本质特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运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帮助大学生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追求真理、明辨是非的能力。运用案例教学法,在观念上须厘清案例教学法与一般的事例教学的区别,形成共识。在实践层面须培训师资、编写精当案例、改革评价体系。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背景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社科规划课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法研究”(2009B206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朱辉煌(1969—),男,福建仙游人,硕士,厦门理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传统文化。

一、案例教学法的文化背景分析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s of teaching)是指籍由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习者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并培养学习者高层次能力的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在美国最初表现为判例教学,由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朗德尔(CCLangdell)于1870年首创。[1]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实践教学模式,它要求学生课前阅读有关案例,通过阅读案例寻找规律,并进而探求法官居中判决时的原则依据。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问答、辩论等互动,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并使其具备基本的实践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使用案例是为了将现实问题引入课堂,并借着对案例的积极讨论培养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是一种“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法”。

案例教学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苏格拉底的“诘问法”被认为是案例教学法的雏形。苏格拉底通过“诘问”,不断揭示对方认识中的矛盾,引导其总结出一般性的结论。苏格拉底这种论辩式的对话法正是朗德尔的案例教学法的核心。庞德评论说:“朗德尔总是担心‘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他并不特别关心你是否知道或能否表达某一法律原则,而是关心法庭如何做和为什么会这样做。这是他的教学方法。”[2]这种逻辑推理和辩证思考的教学过程,体现了鲜明的启发性、讨论性、互动性特点。

我国自古就有用案例来阐述深刻哲理的传统,如“塞翁失马”“围魏救赵”等成语。《六祖坛经》记载了印宗法师与弟子对“风动与幡动”的讨论,台湾的张民杰认为这种对真实情景的讨论与案例教学法类似。[1]《论语》中记述的大量对话,在形式上与苏格拉底式对话相似,但这些涉及案例的讨论或教学与案例教学法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案例在案例教学法中居中心地位,是用来进行开放式讨论的媒介,事例或举例教学虽引用例子,但未能形成以案例为中心的系统教学模式;第二,案例教学过程由教师控制,学习者作为主体参与,师生关系平等,在互动中呈现民主、开放的特征,一般涉及事例或举例的教学并非如此;第三,与孔子教诲弟子的谈话不同,苏格拉底式对话注重言说本身的逻辑层次,在言说中所使用的任何概念都必须建立在这概念明确且被严格“定义”的基础之上。“由苏格拉底就形成了西方思维对任何一个概念寻根究底进行追溯的理性传统。”[3]案例教学法中的对话正是基于共同认定的概念,循着逻辑在参与者之间展开的多元探讨,这种对话本身即是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运用综述

近些年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对案例的使用日益重视。2008年12月,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研讨会在大连理工大学召开,近100所高校共145名代表与会。2011年11月,浙江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教学研讨在浙江大学召开。这些研讨会标志着关于案例教学的研究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并正在进行全面推进。

以教育部指导性刊物《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以下简称《导刊》)为例,该刊物登载的文章对于案例教学法的认识和探讨经历了从事例教学到规范的案例教学法的演进过程。《导刊》2001年第1期登载卜爱华《思想道德修养课如何有效地展开案例教学》一文,该文虽然探讨了案例的特点及其选择,但并未涉及案例教学法中的核心环节——师生如何互动;2002年第7期登载王文昌《浅议案例教学》一文对于案例教学的理解则比较接近朗德尔意义的案例教学法,该文归纳了“以案论理、教学相长、注重分析、培养能力”的案例教学模特点,强调“研读案例背景信息”与“课堂讨论”的教学环节;但是2011年第10期登载曹炳志、高丽娴《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思考》一文又将案例教学法混同于事例与举例教学,也缺乏对互动环节的探讨,2012年第10期登载杨慧民《关于编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课例研究〉的几点思考》一文,该文对于案例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域的适用性问题,即“什么样的内容”最适合展开案例教学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深入探讨了“案例教学的分析思路”,课堂讨论的意义生成,触及了案例教学法的核心;《导刊》2013年第5期刊载王继全、陆树程《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几个原则》一文,该文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应坚持导向性的原则,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导向”,这是针对案例教学讨论的开放性特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性、导向性特征的“矛盾”所开出的“药方”,也反映了对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及研讨已到了较为深入的层次。总体而言,《导刊》从2000年起刊载有关案例教学的文章共19篇,其研讨论证的演化印证了案例教学法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入展开,也印证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领域对于规范意义上的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和运用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认同。

实践层面上,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率先提出并实施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立体化建设工程,其实践经验与成果具有重要价值。该校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学生课前自学理论—学生课前分析研究案例—课堂案例讨论—教师总结归纳理论(精讲)”的方式,也在案例讨论与教师精讲方面对“案例教学法”进行了微调,这是目前国内思想政治课最接近“案例教学法”的实践。[4]

三、运用案例教学法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建议

首先,达成共识,促进协同行动。建议设立全国性的案例教学法推广机构,制定运用案例教学法相关标准,并在案例特点、案例编写方法、案例教学的环节、教学评价方法等方面提供技术参考,协同合作,采编案例,建立资源共享的案例库,定时更新,进行师资培训,定时交流。

其次,培训师资,增强案例教学骨干。运用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更新观念,掌握从事案例教学所必需的各种专门技能与技巧。师资培训重在专业,起点要高,要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师资培训。在这方面,国外有较为成熟的培训体系,可学习借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普遍使用大班制,在分组讨论环节需要更多的带班教师,建议从辅导员和高年级优秀学生中选拔,以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

再次,编写精当案例。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而言,一个精当的案例须具备典型性、正面性、真实性、时效性的特征。从目前各高校所编写的案例集来看,案例不够精当的主要问题在于缺乏细节。细节是案例中“经验”的主要传导材料,缺乏了细节,案例则可能缺失可信度,更重要的是使研读者无法通过这些“细节”感受当事人的“经验”,从而影响研读者进入讨论角色。因此,编写案例除了政治导向、价值观导向之外,必须在细节方面下功夫,这就要求采编者深入细致地对了解案情,对重要情节要反复揣摩认真推敲,对重要当事人要进行重点采访,不仅要了解其行为更为了解其想法与思路。

最后,改革评价机制。运用案例教学法,须改变以知识积累的考查为主体的评价机制,构建以思维状况的考查为主体的成绩评判与考核机制。苏格拉底式对话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全面阅读材料,才能形成自己的见解,否则在课堂上无法参与讨论。[5]为了使学生适应苏格拉底式对话并能积极迎接挑战参与课堂讨论,在评价方式上须进行适当改革。譬如对学生案例分析、讨论的表现不宜作优劣评价,而应以鼓励表扬为主,着重考量学生的分析步骤、思路、对关键问题与问题实质的把握以及参与的态度与讨论数量。对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以硬性要求与鼓励相结合,不断引导其适应案例教学法的核心环节。

参考文献:

[1]张民杰案例教学法——理论与实务[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2]〔美〕罗伯特·斯蒂文斯法学院[M]阎亚林,李新成,付新,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3]邓晓芒孔子与苏格拉底的言说方式比较[J]开放时代,2000(3)

[4]杨慧民以案例教学为突破口努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访大连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杨慧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2)

[5]武亚军,孙轶中国情境下的哈佛案例教学法:多案例比较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0(1)

作者:朱辉煌

思想政治课分层次教学综述论文 篇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实证研究

收稿日期:2013-01-15

基金项目: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2YJC710026)“高校师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2010年度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0351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育教学实效性的理论与实证研究”;2010年度重庆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专项项目(CDJSK100037)“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证研究”;高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CDJSK100045)

作者简介:代礼忠(1971-),男,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讲师,经济学硕士,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E-mail)dlzmx@cqu.edu.cn。

摘要:文章以大学生对执政党执政效能及执政价值的认同程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操作变量,并基于重庆市高校的调研,采用SEM法对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第一,大学生对执政党的执政效能低度认同,对执政价值中度认同;第二,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的执政价值认同的影响路径有两条,即“直接路径”(理论课教学→执政价值认同)和“间接路径”(理论课教学→执政效能认同→执政价值认同),其中,间接路径影响力更大,而且,间接路径的效应主要由执政效能认同这一中介变量所贡献;第三,教学态度对执政价值认同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政治认同; 影响路径; 结构方程建模(SEM)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实质:政治认同的程度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思想品德形成的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其实质是价值认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实际上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实践活动对特定的实践主体目标的实现程度,主要表现为成员是否形成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形成了符合特定阶级、政党、社群需要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从这个层面讲,实效性的实质是价值认同程度问题。目前,大多数学者从价值评判角度探究理论课的实效性[2]。

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阶段以及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层次。“按照从低到高的层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划分为行动规范培养、德性品格养成、政治认同等层次,这是一个不断递进的层次,既是目标,又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注重的途径”[3]。

在中国正规化的教育系统中,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课程开设来实施,不同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目标侧重不同。九年义务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本名称是《思想品德》,主要内容是行为规范教育和培养,同时在培养行为习惯过程中强调品格铸造和德性养成。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本(人教版)名称为《思想政治》,辅以副标题,四本必修教材的副标题分别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另外还有六本选修教材。从课程名称可以看出,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侧重于智力教育,通过这种教育使学生理解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运行的方式,进而认同,特别是对政治体系运行方式的认同,即政治认同。但这一时期认同教育重点放在“是什么”问题上,学生独立判断和评价能力尚未形成,政治认同尚不稳定。

持续、稳定的认同需要建立在理性分析与选择基础之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为什么”的逻辑分析,形成、巩固、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从目的性而言,具有两个层次:一是培养提高政治认同;二是提高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把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代表前进方向的政治要求、政治主张,以特定的渠道、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和动员,以期得到社会成员的理解、赞同、支持,整合政治意识,规范政治行为,形成较高程度的政治认同”[4]。

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代礼忠,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实证研究——基于结构方程建模法(SEM)的分析

政治认同表现为在一定政治生态条件下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即政治体系或系统)所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及其与政治体系保持一致的价值取向和相应的行为活动。蒋荣等对政治认同进行了深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分析认为,政治认同包括国家认同与政党认同两个维度,政党认同包括执政效能认同与执政价值认同两个方面。实证研究发现,政党认同是政治认同的最高层次,执政价值认同是政党认同的终极指向[5]。因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实质是大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认同现行执政党的执政效能与执政价值,尤其是对执政价值的认同程度。

基于“理论课”的价值认同教育实质以及政治认同的层次性,文章重点研究高校“理论课”对大学生政党认同的影响,重点分析“理论课”对大学生执政价值认同的影响程度及影响路径。

二、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分析及理论假设

(一)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执政效能认同的影响分析

执政效能的认同程度主要取决于政策制定及实施效果自身的公平性、效率性与正义性。民众总是站在自身的利益立场对政策效果加以评价,因而,同一政策不同利益主体的评价往往不同。政党虽然是特定阶级的代表,如果要长期执政需要协调兼顾好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任何一项政策效果的评价,都有民众“有限理性”的烙印。执政党为了取信于民,除了尽可能协调好各方利益外,还需要说服民众理解他们的苦衷,并且意识到他们已经尽力,或正在努力做得更好,这种说服性工作往往通过宣传、教育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通过引导大学生超越狭隘的利益立场和经验判断,对党的政策效果进行客观的、全面的、理性的“回顾性评价”。一般而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越高,相应地理论课的引导、说服教育就越有效。因此,提出假设1(H1):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程度对其执政效能认同有正向影响。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体现在对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形式这三个方面。就教学内容认同而言,重难点突出,逻辑清晰、说理透彻,善于联系实际释疑解惑,才能赢得学生的认可。就教学态度认同而言,学生青睐乐学敬业、认真负责、关心爱护却又严格要求他们的教师。就教学形式认同而言,反对学院式、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风格,期望平等交流和独立思考,主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理论上,大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形式的认同度越高,政治理论课的说服教育效果就越明显,因此,可以进一步假设1a:大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同程度对其执政效能认同有正向影响。假设1b:大学生对教学态度的认同程度对其执政效能认同有正向影响。假设1c:大学生对教学形式的认同程度对其执政效能认同有正向影响。

(二)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执政价值认同的影响分析

首先,意识形态是执政价值的集中体现,执政价值的认同程度首先取决于意识形态自身的内在逻辑,即理论要无懈可击。诠释执政当局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认同程度直接影响其对当局执政价值的认同程度。一般而言,教学内容言之有理,大学生对执政价值的认同程度越高。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大学生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态度越认同,相应地,对执政党价值的认同程度就越高。深动丰富的教学形式能加深对枯燥理论的理解,因而,高度认同的教学形式同样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执政价值认同。于是,提出假设2(H2):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程度对其执政价值认同有正向影响。假设2a:大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同程度对其执政价值认同有正向影响。假设2b:大学生对教学态度的认同程度对其执政价值认同有正向影响。假设2c:大学生对教学形式的认同程度对其执政价值认同有正向影响。

其次,执政价值的认同程度更取决于这种意识形态的可证实性,即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意识形态的主要特征在于:他往往“与个人对其所领会的关于世界的公平的道德和伦理判定纠缠在一起,当个人的经验与他的意识形态不一致时,他会改变意识形态上的看法。实际是,他是要试图发展一套新的、能更好“适应”其经验的合理解释”[11]。因此,为了使意识形态有效率(更充分地诠释、更有效地凝聚),它必须相当好地合乎个人对世界的经验。民众包括大学生对执政效能的认同对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执政价值的认同必将产生重要影响。据此,提出假设3(H3):执政效能认同对执政价值认同有正向影响,即执政效能认同度越高,则执政价值认同程度相应越高。

如果将上述三大假设用图1所示的结构路径图加以反映,可以发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执政价值认同的影响存在两条路径。一是直接对执政价值产生影响,称为“直接路径”;二是通过引导大学生对执政效能的评价,进而影响大学生对执政价值的评价,称为“间接路径”。

图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路径图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实证研究

(一)量表制作

此次调研的测量工具为Likert5级量表。量表设计之前,笔者与重庆大学的部分师生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大学生政治认同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访谈。在此基础上,分别编制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量表和大学生政治认同量表。于2009年5月在重庆大学采用偶遇抽样的方式,对300名大学生进行试测。通过样本指标可靠性分析和因子分析,对量表进行了提纯和修正,最后,正式的教学评价量表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形式三个因子,9个题项。大学生政治认同量表包括执政效能认同与执政价值认同两个因子,6个题项(见表1)。

教学内容评价主要包括对教学重点、难点、惑点的处理情况(见表1的3101、3102、3103);教学态度评价包括三个题项(见表1的3205、3206、3207),主要反映授课教师对待教学和学生的态度;教学形式主要评价授课教师的教学风格,(见表1的2202、3203、3204)。

执政效能认同包括对执政党和政府工作效果与能力的评价,就效果而言,是指当局在满足公众需求方面所表现出的效率性、公平性与正义性。执政效能分量表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8项政府工作作为题项设计(见表1的2203题项),同时,通过了解被试对执政党的信心及党员素质的评价,测评被试对执政党能力的认同程度(见表1的2201、2204题项)。

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主要标签,执政价值的集中体现,其中,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是最为核心的内容。因此,执政价值分量表主要针对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两个方面,从历史与现实角度设计了3个题项(见表1 的2208、2209、2210)。

(二)被试特征

2010年9-10月,课题组成员在重庆大学(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院校)和西南大学(偏重于人文社科的综合院校)进行调研。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两个学校共抽取2 400个样本,分别发放问卷1 180和1 140份, 回收率分别为97.03%和98.51% ,总回收率97.76%。笔者对回收问卷进行严格筛选,最终,重庆大学和西南大学回收问卷的有效率分别为74.76%和62.6%,总有效样本数为1 559个,总有效率为68.74%。

信度检验表明(见表1),各分量表、各因子的信度界于0.766-0.913 ,其中,教学态度认同量表、教学内容认同量表、教学形式认同量表的信度分别为0.872、0.861、0.822;政治理论课教学认同总量表的信度为0.913;执政效能认同量表和执政价值认同量表的信度分别为0.766和0.835;政党认同总量表的信度为0.840,均大于0.6[12],表明各题项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

(三)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认同与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总体描述

1. 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认同的总体描述

将得分4分及以上分为高度认同;3-4分为中度认同;3分以下为低度认同。表2统计表明:总体上,两校大学生对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度认同,其中,对教学态度的认同度相对高于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认同,对教学形式的认同度最低。表1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与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总体描述分量表因子题项题项代码总体均值总体标准差政治理论

课教学认同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形式老师对热点问题跟踪及时,分析深入老师对重点问题把握准确,讲解深刻老师对难点问题剖析清楚、入理老师乐学、敬业老师对我们认真负责,严格要求老师关心爱护我们,值得信赖课堂上鼓励我们独立思考课堂上注重培养我们的自信心课堂上注重与我们交流,不是一味的灌输3101310231033205320632073202320332043.153.283.283.513.423.423.213.153.141.0040.9410.9341.0040.9881.0111.0151.0101.074政党认同执政效

能认同执政价

值认同我对中共“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有信心我对党和政府在下列工作中的表现很满意大学生就业支持医疗改革房价调控反腐倡廉教育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缩小收入差距民主政治建设目前党员队伍中,有坚定信仰的党员占很大比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至少到目前为止,除了共产党没有别的党派能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中国只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有前途220122032203-12203-22203-32203-42203-52203-62203-72203-822042208220922103.142.613.013.022.352.362.672.492.252.682.573.823.613.621.0840.7700.9381.0651.0381.1061.0611.0010.9841.0561.0501.1251.1711.059教学内容认同(加权)中度认同3.240.85591教学态度认同(加权)中度认同3.450.88701教学形式认同(加权)中度认同3.170.88587执政效能认同(加权)低度认同2.780.80715执政价值认同(加权)中度认同3.680.97133注: 本表的测评工具为Likert5级量表,对上述陈述的态度“非常不赞同”记1分,“较不赞同”记2分,“一般赞同”记3分,“较赞同”记4分,“非常赞同”记5分。 2.政治认同的总体特征

表2政治认同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值及标准拟合指标实际值拟合标准X2RMRRMSEAGFIAGFINFIIFICFICNX2/df159.281(P=0.000)0.0240.0300.9830.9730.9840.9920.9927572.069P﹥0.05﹤0.05﹤0.08大于0.9,小于1,越大越好﹥2001﹤X2/df﹤3注:本表由AMOS17统计所得。

政治认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重要表现,总体上,大学生加权的执政效能认同仅有2.78分,属于低度认同;执政价值认同为3.68 ,属于中度认同。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影响的路径分析

采用结构方程建模法(SEM),实证检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及影响路径(如图2)。

表3显示了模型的拟合优度,除卡方值(受样本规模的影响较大)外,主要适配指标均达到模型可接受标准,表明假设模型与观测数据之间具有较理想的契合度,模型收敛效果佳。

[HT6K〗注:本图系采用AMOS17工具,根据修正指数>4的原则加以修正后的模型

图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结构关系图

第一,根据图2显示的各因子间的结构可以看到,在α=1%的置信水平下,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形式、执政效能认同、执政价值认同的因子载荷都是显著的,而且,除执政效能认同的2204题项外,标准化参数全部>0.7,总体上说明执政价值认同量表、执政效能认同量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量表测量有效。

第二,所有路径系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理论课教学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对大学生的执政价值认同产生影响,两条路径联合的解释变异量为51%(R2= 0.512);理论课教学既会直接对大学生的价值认同产生影响,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客观、全面、理性的“回顾性评价”,从而间接影响大学生对执政价值的认同。

第三,从路径图可以发现,直接路径(理论课教学→执政价值认同)的总效应为0.12+0.27+(-0.28)=0.11;然而,间接路径(理论课教学→执政效能认同→执政价值认同)的总效应为(0.14+0.12+0.29)×0.65=0.36。这表明,间接路径对大学生的价值认同有更大的影响力。

进一步分析间接路径的效应大小发现,理论课教学对执政效能认同的效应值仅界于0.12-0.29之间,说明理论课教学虽然能够改善大学生对执政效能的评价,但改变不了执政效能的客观状况。如收入差距拉大、社会不公、腐败频发等客观事实,这些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执政价值的认同。图2中,执政效能认同对执政价值认同的直接效应高达0.65。这表明间接路径的效应主要由执政效能认同这一中介变量所贡献。

第四,进一步分析理论课教学对价值认同的影响发现: 教学内容对执政价值的直接效应为0.117,间接效应为0.088 6,总效应为0.205 6;教学态度对执政价值认同的直接效应为0.274,间接效应为0.078 9,总效应为0.352 9;教学形式对执政价值认同的直接效应为-0.297,间接效应为0.1883,总效应为-0.1087。比较表明,教学态度对执政价值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教学内容,最后是教学形式。

第五,实证研究发现,教学形式认同对执政效能认同和执政价值认同的影响方式存在差异。其中,教学形式对大学生的价值认同产生负向影响,与假设不符。笔者在设计测量教学形式认可时,强调独立、平等,主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种教学形式允许、鼓励学生对现有理论进行大胆质疑。教学形式认可度与执政价值认同的负相关关系表明现有理论需要随着实践变化不断创新,以增强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和说服力。

四、结语及启示

培养、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目标之一,文章在分析政治认同维度及层次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核心层次的政治认同——政党认同的影响及影响路径。

第一,大学生对执政党在执政效率、公平、正义上的表现低度认同,对以意识形态为核心内容的执政价值中度认同。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可谓任重道远。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的执政价值认同的影响路径有两条,即“直接路径”(“理论课”教学→执政价值认同)和“间接路径”(“理论课”教学→执政效能认同→执政价值认同),其中,间接路径有更大的影响力,而且,间接路径的效应主要由执政效能认同这一中介变量所贡献,这表明,价值认同不仅需要“言之有理”,更需要“行之有效”。新时期以利益协调为着眼点,加强执政效能建设特别是加强执政能力和防腐拒变能力建设,是培养、提高政治认同的关键所在。

第三,就“理论课”对价值认同的贡献而言,教学态度对执政价值认同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首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高尚的人格打动学生。古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释疑解惑,更首要的任务应当是“传道”,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最大区别,“传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首要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传道者,不仅需要精湛的学术水平,更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从许志功、方永刚到贾凤姿,之所以能成为优秀的马思思主义传道者,无不具备乐学、敬业、爱生的品质。

其次,重视学术研究,以精湛的学术水平说服学生。思想政治理论传授的马克思主义,本身博大精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说服学生,首先要说服自己。对此,需要对理论进行深入研究,跟踪、把握理论前沿,将最新的理论成果、最新的实践进程引入课堂,在释疑解惑的过程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理论课的学术魅力,而不是强词夺理的说词。

最后,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政治认同是生活体验的主观反映,执政效能所反映的公平性、正义性与效率性是民众经验的重要部分,“社会不公与腐败是重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最大障碍,是现阶段消耗我党合法性资源的主要政治和社会问题”[13]。正如前文所言,政策效果评价带有民众“有限理性”烙印,课堂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超越狭隘的利益立场和经验主义,改善对执政效能的“回顾性评价”,进而提高大学生对执政价值的认同。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李博豪 .“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综述[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5):54-57.

[3]高国希.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2008(11):4-9.

[4]方旭光.政治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取向[J].思想理论教育,2006(1):7-12.

[5] 戴维·伊斯顿. 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王浦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322-392.

[6]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3):5-12.

[7]柴宝勇.论政党认同的含义及其要素[J].探索,2009(1):62-69.

[8] 吕芳.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与国际主义支持的实证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1(8):129-135.

[9]王长江.政党的危机——国外政党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6.

[10]柴宝勇.西方政党组织与政党认同的关系[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9,(2):98-106.

[11]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A]//载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2]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13]袁铎.认同与拒斥——从政治合法性看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当代重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4):23-27.

Empirical study on teaching effect of ideology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based o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DAI Lizhong, JIANG Rong

(Marxism Theory Department,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0, P. R. China)

(编辑梁远华)

作者:代礼忠 蒋荣

上一篇:应用题教学思路下初中数学论文下一篇:大学生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