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稿关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思想表述

2024-05-09

定稿关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思想表述(共4篇)

篇1:定稿关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思想表述

关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 思想的表述

一、办学定位

发展目标定位:到2015年,办学条件显著改善,育人质量明显提高,形成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争取成为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名校。

办学类型定位: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教学型多科性普通本科高校。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注重发展特色专科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发展研究生教育。

办学规模定位:规模稳定,内涵提高,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学科专业发展定位:巩固文理传统优势学科专业,打造强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大力发展工科类等应用型学科专业,建立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建设若干省内一流、国内有影响力的品牌特色专业。

办学特色定位:培育“一 二 三”办学特色。即一个保持,两个强化,三个围绕。

一个保持:保持教师教育传统办学优势;

两个强化:强化学科建设,发挥支撑作用;强化专业的应用性,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三个围绕:围绕建设合格本科院校;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具有鲁西南崇实尚义特质的毕业生。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积极开展产学研政合作教育,培养意志坚、基础实、口径宽、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服务面向定位:立足菏泽、服务山东、辐射周边、面向全国,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区域内有重要影响的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基地、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实用型科技成果孵化和产出基地。

二、办学定位概述

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

应用型是指培养的人才是应用型人才。

地方性不仅指菏泽学院属性是地方性高校,还指学校应密切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服务,实现校地互动、合作共赢。

开放式是指菏泽学院办学方式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包括校内开放、市内开放、省内开放、国内开放、国际开放,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实现校校、校地、校企、学校与行业合作培养人才、协同发展的目的。

三、人才培养目标概述

意志坚、基础实、口径宽、素质高

意志坚就是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代表菏泽学院人精神和固有品质;基础实就是知识实在、实用;口径宽是指学生一专多能,群体性出口宽,培养方案中设置的专业方向课、专业提高课确保学生分类培养,个性化发展;素质高是指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必须具备非常强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四、教育教学思想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促进学生成长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意志坚、基础实、口径宽、素质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学科专业,凝炼发展方向,加强产学研合作,走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

坚持教学中心,科研助教。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一切工作服从服务教学。改善办学条件,突出内涵建设。加强学科建设,发挥支撑作用,注重教学研究和应用研究,教学科研相辅相成,实现协调发展。

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强化质量意识,实施质量工程,加强质量监控,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错位发展,培育特色。

五、校训 校风 教风 学风

校训:修德 笃学 求是 创新

校风:崇实尚义 励学图强

教风:敦教敬业

学风:学以致用

篇2:定稿关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思想表述

关键词:成人学历教育,培养目标,定位,表述

人才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的总规定和总方向,是开展人才培养的基本准则,是设计培养方案、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合理定位并准确表述成人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对成人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力图通过对成人学历教育(仅限于专科和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失当乃至错位的现状及其原因的分析,对既有的政策性规定和实践性探索进行梳理总结,归纳提炼成人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适切定位和恰当表述,以期引发更多的深入研究和讨论,进而推进成人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时俱进地不断修正和完善。

一、我国成人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现状

成人学历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必须遵循国家对国民教育人才培养总方向的基本规定,遵循教育方针确定的“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才培养总规定。但由于不同阶段教育、不同类别学校的办学性质、培养对象、教育任务各不相同,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也必然不同。

一般而言,国家对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都有比较明确的要求,甚至有清晰的界定和成文的规定,但成人学历教育却是例外,处于边缘地带,游离于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表述存在失当、错位的问题,具体表现为:(1)普遍存在套用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现象,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没有体现学校特色与成人教育特点;(2)对培养目标的表述比较笼统、抽象甚至随意,缺乏应有的政策依据、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向,写作格式不够规范;(3)培养目标没有充分反映学科专业的特质,专业培养目标缺乏个性,专科、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缺乏层次区分;(4)对培养目标的内涵、要求缺乏应有的分析与描述,对培养规格的研究不够深入,指向的职业或岗位(群)目标不够明确;(5)人才培养规格、方向、目标及要求在人才培养课程、教学方案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落实,普遍存在“两张皮”的现象。例如,某电力大学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电力工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良好道德风尚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能从事电力系统运行、试验、设计、生产、建设、管理、教育和科研等方面的工作。”又如,某工业大学函授高起本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1]上述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仅明显失当而且严重错位。

二、成人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失当的原因分析

成人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失当的原因比较复杂,根本原因是重视不够、研究不足,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行政管理的缺位

从广义上讲,成人学历教育行政管理的缺位包括立法的缺位、政策的缺位和监管的缺位。在立法上,《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尽管都与成人学历教育有着一定的交织和关系,但都缺乏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规定,而《成人教育法》却千呼万唤不出来。[2]在政策上,国务院和教育部近几年出台了大量的相关文件,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201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2014)、《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2015)、《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2015)等。这些政策文件尽管都与成人学历教育有一定的关系,但并没有对成人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方向、目标与质量等作出指引性规定,唯有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2016)是针对成人学历教育的专门文件,但也没有涉及人才培养目标的问题。在监管上,成人学历教育到底应该被纳入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监管范畴还是被纳入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的监管范畴,始终处于摇摆不定的状况,或者说它事实上被置于上述四者的边缘地带,基本上处于“有管不理、有监不控”的状态。成人学历教育目前统一归口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成人与职业教育司(处、科)管理,因此,本文总体上将成人学历教育归入职业教育体系。

(二)办学主体的失位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办学的市场化也正快速推进,办学主体越来越多元,但这并未影响行政之手对学前教育、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主体实施有效控制和监管,它们的运行始终处于“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之中,而成人学历教育的办学主体却在市场化的背景下越来越被“市场化”,其办学行为越来越“自由化”。理论上说,成人学历教育的办学主体主要包括普通高校、职业学校、成人高校(包括民办高校)以及一些教育研究机构,而事实上,许多中专学校、职业中学也成了成人学历教育办学主体的延伸办学机构,特别是大量资质不够、资源缺乏、能力缺失的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加入其中,使得成人学历教育的办学主体在走向多元化的同时,也走向了有些混乱和失控的状态,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国家没有对成人学历教育的办学条件和质量标准制定硬性的评估指标和监管措施,加之成人学历教育的办学主体特别是有学历证书授予权的办学机构,缺乏对成人学历教育人才培养规律的深入研究,[3]缺乏对教育资源建设质量标准的控制和对教育过程的监管,从根本上造成办学主体的失位问题。

(三)成人教育的错位

尽管成人学历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都有对口的专科、本科教育层次,国家也把它们的同等学历层次赋予了享受相同就业待遇的地位,但事实上,由于两类教育的办学主体、教育对象、入学资格、学习方式等存在实质性差异,两者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习结果不可能达到同等标准。首先,普通高校的教育对象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非在职学生,他们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有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意愿,而成人学历教育的教育对象是以工作为主要任务的在职学生,他们缺乏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普遍没有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意愿,获得教育文凭是他们的主要目的。其次,普通高校有完备的师资队伍、齐备的教学设施、现场的教学方式,可以将系统知识、学科技能、操作方法面对面地教授给学生,而成人学历教育的办学机构即便有比较完备的师资队伍、齐备的教学设施,由于采用的是远程教学或自学+辅导的基本教学模式,纯粹的操作性技术、应用性技能的培养目标很难达成。第三,现在的技术性大学、高职院校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实验、实训、实作、实习平台,有比较系统的技术、技能培养方案和检测考核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比照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和操作流程培养学生,而成人教育没有等同的物质空间、教育时间和培养方案,无法实现高职教育在技术、技能方面所设定的培养目标。因此,惯常的以同等普通高等教育或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标准要求成人学历教育,只能使后者教育处于错位的尴尬境地。

三、定位成人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思维方法

准确定位成人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当有合理的思维方法。思维方法一般包括演绎法、归纳法和类比法,运用到对成人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论证、分析中,就是要找准目标定位的切入点并由此抽象概括出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要素或主要要素。[4]

(一)演绎的方法

演绎也叫演绎推理,是指从一般原理推演到特殊事例、从假设前提推演到命题结论的思维方法。推演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先确定教育目的即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总目标,再依据教育总目标分解其在理性、思辩、德性、感性、实践等方面应达到的具体目标,最后推演出不同类型、层次教育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的总目标,论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还要进一步兼顾“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其中“高级专门人才”就是国家教育总目标在高等教育中的具体化。这里的“高级专门人才”在理论研究中一般分为两大类:一是旨在探索、发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规律的学术型人才,包括科学型人才和理论型人才;另一类是旨在将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应用型人才,包括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结合H.W.French的职业带理论和我国的社会实际,现实中的工程师即为工程型人才,技术员即为技术型人才,技术工人即为技能型人才。[5]这种人才类型的划分方法,不仅在理论上取得了共识,而且在实践中也为各类高等教育所接受,譬如,我国的研究性大学(985、211大学)一般定位为培养学术型人才,其他本科院校定位为培养工程型、技术型人才,高职院校普遍定位为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

由上述分析可以推论,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而应用型人才才是定位成人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

(二)归纳的方法

归纳也叫归纳推理,就是从事例到原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归纳的思维方法不是从“理念世界”的总目标思辨性演绎具体目标,而是通过实证、实例的分析方法反推人才培养目标。基本步骤是,确定实证分析的基础单元,再从单元中分解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素,最后是对各目标要素进行归纳综合并上升到理念世界从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上述有关人才类型的划分,都包含“技术或技能”这个重要要素(在此不讨论学术型人才问题),或者说“技术或技能”是界定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所谓技术,通常的理解是“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技能是“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也就是说,技术不仅存在于人的既有经验和知识(包括技巧、技艺和方法)之中,还存在于经验和知识被对象化的技术装备之中,而技能只存在于人的能力、技艺或才能之中。技术和技能既有依存关系又有实在差异,技术是可以独立于人的客观存在,而技能只能是依附于人的主观经验。技术型人才的职业劳动主要部分是智力活动,需要较多的技术理论和智力技能;而技能型人才的职业劳动主要部分是动作技能,需要在操作技能上更熟练和更有经验。[6]

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设定的前提条件是不一样的,前者假设学生是没有“技术技能”和工作经验的,后者假定学生是有“技术技能”和工作经验的,在此前提下,社会赋予两者的培养任务也就有了差异。主要表现在: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指向人的观念的塑造、知识的建构、技能的习得、方法的掌握、素质的形成,强调的是使上述要素从无到有、从低到高;成人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多指向的是观念的更新、知识的拓展、技能的强化、方法的运用、素质的提升,强调的是使上述要素从少到多、从旧到新。教育任务的差异决定了教育过程、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差异,决定了两者所培养的技术、技能的内在品质的差异。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成人学历教育是更加贴近生产或建设情境的教育,贴近实践是定位成人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技术取向。

(三)类比的方法

类比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方法,就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思维过程。与演绎、归纳法是在对理念世界、人的发展、社会需求等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教育目标的思维方式不同,类比方法主要是基于对其它相近类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而寻求适合特定教育类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思维方式。比较而言,演绎、归纳的思维方法属于纵向思维方法,类比的思维方法属于横向思维方式。

根据我国相关政策文件的规定,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在具体实践中,由于各类学校发展水平和办学定位不同,不同类型的学校确立了不同层次的具体人才培养目标,大致可归纳概括为:重点高等学校突出的是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普通高等学校重视的是高素质技术型专门人才的培养,高职教育强调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本科)或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专科)的培养。

国家的政策规定和普通高校的教育实践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提供技术路线和参照范例,其高素质人才培养要求也应成为成人学历教育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取向。

四、成人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与表述

上述分析概括了成人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或主要要素,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贴近实践的人才培养技术取向、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实践取向,这不仅是定位与表述成人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论基础,也是基本的切入点和抓手。

(一)关于人才培养目标表述的一般结构

科学表述成人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应该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目标表述的一般结构。以“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我国人才培养总目标为例,“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是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设定,“社会主义”是对人才培养方向的要求,“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规定,也就是说,“规格+方向+目标”构成人才培养目标表述的一般结构。

同时,为进一步体现不同学校的特色以及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层次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具体要求,表述还包括对培养目标作出职业性的学理解释和专业性的具体说明。解释一般限于对目标中的核心词以及专业特点、办学特色的解释,说明一般以具体目标或基本要求的形式呈现。培养目标一般比较抽象笼统,因此解释和说明就尤为重要,其目的就是将抽象笼统的表述转化为形象具体的规则,使培养目标成为受教育者等“外人”认识该专业的窗口,成为学校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准则,成为社会与企业评价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依据。

(二)关于对人才培养目标各构成要素的把握

为准确表述人才培养目标,还应对人才培养的规格、方向、目标等构成要素做进一步分析和讨论,以促进人们在实践中对培养目标的把握。

1. 关于人才培养规格的内在要素

关于人才培养规格的内在构成要素,理论研究中有两要素、三要素、四要素等多种观点。根据教育方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总规定及其他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并确保规格定位具有能充分反映“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的严肃性,参照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三维目标”定位法,可以将成人学历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的内在要素进一步分解为道德与价值、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职业与素质五个维度。其中,道德与价值维度立足于学生的“做人”,知识和技能维度立足于学生的“学会”,过程和方法维度立足于学生的“会学”,情感与态度维度立足于学生的“乐学”,职业与素质维度立足于学生的“做事”。人才培养规格的内在要素是对规格的进一步深化,是准确表述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

2. 关于人才培养方向的限制规定

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方向有明确规定,基本规定是,坚持培养具有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总方向,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对于成人教育,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中指出,成人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从世界范围看,高职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是和传统普通高等教育有不同质性的另一类型的高等教育,它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技术型、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的高等教育。我国事实上将成人学历教育归口于高职教育,所以确定成人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也须遵守这一基本规定。

3. 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与时俱进

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成人学历教育到底应该定位于哪一类“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最核心的问题也是争议最多的问题,而争议的焦点是培养技术型还是技能型人才的纠结,在没能根本解决这一问题的情况下,通常是把兼顾“成人性的属性、高等性的层次、职业性的指向”等基本要素作为定位成人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向。在不断厘清“建设者”的过程中,成人学历教育还要积极、主动适应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变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对于新的使命和任务,成人学历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才能使自身的发展跟上经济发展的需要,跟上社会进步的节奏。

(三)成人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

综上所述,可将成人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表述为:培养贴近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具有爱岗敬业精神、创新创业意识、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或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

对上述表述的说明如下:(1)定位“应用型人才”有模糊或弱化成人学历教育在培养学生“技术、技能”方面不可否认的局限性的含义,但这种模糊或弱化不是贬低成人学历教育的水平,也可以理解为是为了变相突出成人教育的特点;(2)在实践中,也可以依据学校的特色、专业(学科)的性质、指向的岗位(群)、学历的层次(专科、本科)等因素选择“应用型人才”或“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提法;(3)“贴近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具体指的是哪些行业、职业或岗位一线,“爱岗敬业精神、创新创业意识、终身学习能力”对于本专业又具体意味着什么、怎样体现,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目标中予以阐释或说明。

准确定位、科学表述成人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没有充分、深入的理论探讨,教育实践活动就缺乏应有的理论支持;如果没有教育实践活动的探索,教育理论的研究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当前情况而言,成人学历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依然缺失。

参考文献

[1]张凤巧.论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定位表述的偏失与修正[J].成人教育,2011(6):54.

[2]王文科.成人教育法的立法障碍及因素探析[J].成人高教学刊,2008(4):36.

[3]张绍平,邵晓枫.近15年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研究述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8.

[4]卢晓东,赵琼.论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方法论[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2):2.

[5]王玲.高技能人才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区别及培养定位[J].职业技术教育,2013(28):12.

篇3:定稿关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思想表述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为提高城乡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设备变为现实的生产力作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及文化教育事业带来的冲击,特别是面对WTO的教育服务条款和“公正、自由、竞争和开放”的基本原则对全球人力资源的利用与配置所带来对人才需求的挑战和生源质量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提出新的要求。

一、对中等职业教育内涵的理解

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遍教育相比,前者是一种“依赖性强”和“变化周期短”,与社会经济发展更为密切的教育,而后者则是相对独立,且较为稳定的教育。纵观职业教育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市场“晴雨表”的影响和科学技术的“助推器功能”,在职业教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就其两者教育功能而言,普通教育着重于全面的发展,而职业教育则强调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职业能力的发展。不可否认,全面的发展包含职业生涯或职业生活的能力培养,而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职业能力发展也需要普通教育的基础。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招收的学生绝大多数为初中毕业生,所以在中职教育中,强调“高中阶段的文化基础教育”已属必然,若职业教育学生不具备高中阶段基础教育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则应有的技能教育和专业课学习难以推进。

对中职教育内涵的理解关系到中职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位置的准确定位,而对中职教育的准确定位,最终还有待落实在对其培训目标的重新认识和准确定位上。培养目标问题是中职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规定着中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和途径,如果目标不明就容易引起教学工作的混乱和无序;要对它作出准确的定位,我们仍需要结合对当前中职教育的培养对象状况和社会需求变化的分析。

二、当前中职学校生源及社会需求变化对培养目标的影响

传统职业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岗位技能,往往采取反复训练的方式,使受训者获得完成某种职业所需要的娴熟技能。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的变化对传统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于科技发展的影响,现代工作的完成更多是依赖从业人员的智能,而非体能。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导致工作变化的速度加快,使从业人员需要有更大的发展弹性,以适应继续学习和转岗的需要。这要求职业教育在层次上及人才素质标准和培养目标上作出相应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近年来,国际上对劳动者的各种能力在职业生活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劳动者的综合能力或关键能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一个迅速变化的时代,让青年人学习专门技能,为某一特定行业做准备是不够的,他们必须掌握好关键能力,准备好在一生中进行多次工作变换,尽管国际上对关键能力没有一致的具体表述,但基本认为它应包括:逻辑思维能力,获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理解和表达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敬业精神,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等。就当前而言,中职教育要充分考虑到其任务的双重性:既要完成“相对于高中阶段的基础教育”,又要培养具有初步执业技能,综合能力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

三、对现有培养目标模式的反思

1.强调就业教育,忽视应有的文化基础教育

目前,中职教育有过分强调就业的倾向,美其名曰培养“一技之长”的人才,以致在组织教学中过分地突出职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应有的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继续贯彻中职教育是终结性教育的思想。事实上,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及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以一次教育定终生的旧有职业教育理念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一个人一生接受一次教育,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一辈子的情况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在今后适应职业变化能力和生产能力的提高,取决于自己接受持续教育和培训机会,以及自己不断地学习和实践。特别是终身教育的理念更是彻底打破了以一次教育定终身的观念。未来的社会是终身学习化的社会,为人们提供的任何一类或某一阶段的教育只能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职业教育与培训亦如此。

另外,过分强调就业教育,必然存在偏重实践轻理论和文化知识学习的现象。如在课程设置上以专业课、实习课为主;文化课有的开设,有的不开设,特别是与专业联系不密切的课程,即使开设一些文化基础课,有的也是选择部分内容,也就是说,文化课和基础理论课的开设完全围绕专业而进行。这样就没有注重学生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必然造成学生知识不够,适应能力差和后劲不足的后果。这与理性的就业教育相矛盾,也不符合当今瞬息万变的学习化社会要求。

2.强调学生“升学”,忽视应有的职业技能训练

这种以“升学”为目的的教育同“应试”教育相似。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升学”置于主要的目标,把职业技能训练放在次要位置,这背离了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不值得提倡。根据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双重性,即就业或升学,继续学习的功能,我们可以通过课程改革、采用分层教学,学分制的教学组织方式来满足部分学生升学的要求,没必要把“升学”作为培养学生的主要目标。事实上,过分强调“就业”或“升学”,都是对中职教育的片面理解,偏离了中职教育的“双重”任务。

四、结束语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职业变动和职业技能更新频率的加速,劳动者在一生中将会多次变动职业和更新职业技能,这就要求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从培养人的单纯的“谋生”、“就业”本领转变为培养既具有初步执业技能,又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人。围绕这一目标,中职教育要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职业教育课程和教材建设,积极开展现代课程模式特别是适应学分制的课程模式和综合化课程的探索和实验,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增强课程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构建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振元.人力资源新视野下職业教育培育目标新探[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7).

[2]张鹤萍.把脉我国职业教育培育目标[J].职教通讯,2010,(9).

篇4:例谈思想品德课时教学目标的表述

一、课时教学目标表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案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难报三春晖》

某教师拟定的课时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明确不孝敬父母要受到道德的谴责,要承担法律责任;知道孝敬父母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辨别能力和行为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热爱自己的父母,厌恶不孝行为;树立家庭中正确的是非观,增强履行家庭义务的责任观念。

初看这一课时目标,觉得三维完整,但细细分析,会发现许多问题:

1.三维目标顺序颠倒。根据课程标准,應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首位,因为它是思想品德课程目标中最为重要也最为核心的目标。其次是能力目标,最后才是知识目标。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按照这一顺序表述课程目标,我们在表述课时教学目标时就要严格执行,而不能太随意。

2.目标“主体错位”。这一教学目标中“使学生、让学生、培养学生”的表述,体现的课堂行为主体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师施教的对象,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结果,即陈述教学中学生学会了什么,而不是陈述教师做了什么。只是在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中,学生这一主体往往是隐含的、未直接陈述出来。

3.目标只注重结果而没有体现学生的参与过程。如“使学生热爱自己的父母,厌恶不孝行为”,只表述了最终结果,没有体现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怎样的学习过程之后达到这一结果。

4.目标表述用词不准确。好的教学目标一定要说明教学后,学生能做或说什么,关注学生如何学、学后收获如何的问题。所以教学目标要用具体的、可观察或可测量的行为动词来描述,不能过多地使用诸如“了解、明确、知道”等词,因为这些词语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而“说出、写出、列举、比较、分类、从几个选项中选出”等则比较具体。

5.目标过于抽象。如:“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辨别能力和行为实践能力。”这一目标对许多思想品德课都适用,但不管哪一节课都难以实现这一目标,难以用它评价和检测课堂教学效果与质量,可操作性不强。

6.目标缺乏层次性。一方面,教学目标未能体现学生的层次性。班级学生总存在差异,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教学目标应有层次性,体现“因材施教”,而不能全班同学一个尺度。当然,鉴于实际与可行性操作,层次不宜太多。一般来说,要预设两类教学目标:一是全体学生应共同达到的基本目标,二是部分学生所能达到的较高目标。目标的层次性大多体现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而在“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不宜有大的差别。

另一方面,教学目标未能体现学科目标系列。有些老师往往把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定得太大,与思想品德教学目的和课程目标混为一谈,没有理清课时目标、单元目标、学期目标、学年目标及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经常出现照搬教师用书上的教学目的和单元教学目标到课时教学目标中的现象。而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指教学结果的达成度,行为主体是学生;后者是教师的教学期望,行为主体是教师。

二、课时教学目标表述的一般方法

规范地表述课时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检查与交流及教学评价。教师在备课活动中,对教材的把握和选择,对学情的了解与分析,都应聚焦到教学目标的表述上来。没有经过教学目标聚焦的教学过程设计,往往是低效的。因此,科学、规范地表述教学目标,应成为教师教学的基本功。

【方法一】ABCD表述法

即行为主体A(一般可省略)+行为动词B+行为条件C(有些可省略)+表现程度D(含水平性目标和学习成果目标)。它是将教学目标行为化的一种表述方法,其中“行为主体”一般指学生,而不是教师。“行为动词”是达到目标的具体教学行为,常用动宾短语表述,行为动词的可观察性和可操作性决定课时教学目标的具体性和明确性。根据布卢姆的目标分类和新课程教学实际,不同层次常用的动词如:

知识“了解”: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描述、识别等;

知识“理解”:解释、说明、比较、分类、归纳、判断、预测、推断、检索、收集、整理等;

知识“应用”:应用、质疑、设计、解决、撰写、检验、总结、评价、示范、发现、解答等;

技能“模仿”:模拟、重复、再现、模仿、临摹、扩展等;

技能“操作”: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测量、尝试、试验等;

技能“迁移”:联系、变换、运用,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等;

情感“经历”:经历、感受、参与、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观察、探究等;

情感“反应”:拒绝、接受、喜欢、讨厌、重视、蔑视、珍惜、抛弃、抵制、克服等;

情感“领悟”:内化、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坚持、确立、追求等;

行为条件指具体行为的有关情境,它是为行为设定的限制或范围。比如:①借助辅助手段:互联网、字典、计算器、图书等;②提供信息或提示:根据导学案提供的信息分析材料;③时间的限制:在10分钟内,完成资料上的训练题;④完成任务的情景:在小组讨论中,能叙述自己的观点并理成要点等。

表现程度就是行为产生的结果,教学预期的学习成果,包括水平性教学目标和具体的学习成果。表述水平性教学目标要选择概括性的能够表现水平的行为动词,以便为教学提供指导,不能过于具体,以致限制教学策略的选择。适度的概括性表述,既为教学提供了重心,又不会将教师束缚在某个特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材料上。如:学生能理解某些概念,能在某种情景中应用相关理论分析问题等。而具体的学习成果则多用可测性、可操作性的行为动词。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目标呈现方式都包括这四个要素,有时为了表述简便,可以省略行为主体或行为条件,前提是不会引起误解。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难报三春晖》为例,其课时教学目标可表述为: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回顾、讲述父母长辈在自己成长过程中付出艰辛的故事,感受父母的关爱,增强感恩与回报父母的情感。

學生自主学习,增强孝敬父母的道德和法律意识、继承与弘扬孝敬父母传统美德的公民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在交流孝敬父母的经验、体会中感受尽孝的快乐,激发孝敬父母的积极愿望,增强履行家庭义务的责任感。

(2)能力目标:

辨别具体行为是否属于孝敬长辈的行为,提高辨别孝的能力;分析孝敬父母的好处与不孝敬父母的坏处,能力较强的同学不仅能有条理地表述,还能归纳成条款写出来,提高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参与“感恩行动”,锻炼孝亲敬长的行为实践能力。

(3)知识目标:

识记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孝敬父母长辈要受到道德谴责,甚至要承担法律责任;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懂得父母应受到子女孝敬的道理,在探究学习中明确孝敬父母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方法二】分教学活动或主题表述法

即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的环节或教学主题分别表述其教学目标的方法。如《难报三春晖》的课时教学目标可表述为:

学生通过回顾、讲述父母长辈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爱的故事、分析教材中小峰的故事,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增强感恩与回报父母的情感。

学生自主学习导学提纲,明确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孝敬父母的道德和法律意识、继承与弘扬孝敬父母传统美德的公民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交流孝敬父母的经验、体会中,学会倾听、反思、沟通、辩论、取长补短等方面的能力和学习品质,感受尽孝的快乐,激发孝敬父母的积极愿望,增强履行家庭义务的责任感。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外“感恩行动”,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自我反思、自我检测与自我教育的能力,锻炼孝亲敬长的行为实践能力。

总之,课时教学目标的表述不能拘泥于某一种方法或某一种形式,而必须根据目标的层次、学习任务及学生的特点等情况具体分析、灵活处理,努力做到简洁明了、容易理解、便于检测评价。

(作者单位:兴山县教育培训研究中心 湖北宜昌 443700)

上一篇:家纺销售业务工作总结下一篇:社团互动策划方案精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