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儿童的早期教育探索

2024-04-17

学龄儿童的早期教育探索(共11篇)

篇1:学龄儿童的早期教育探索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的探索 作者:何厚松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出外打工或经商而需要留守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孩子,是社会变革、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流动的产物”。我校地处偏僻经济不发达,常年外出打工的人很多。因此,我校“留守儿童”较多,在他们身上,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何让他们健康成长,是我们作为当代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我校高度重视并把“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要求教师细心观察、耐心辅导、勤于收集。现总结如下:

一、“留守儿童”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对学校的“留守儿童”进行了一项调查:我校有20%的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大部分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舅舅舅妈生活,他们正处在受教育的年龄,缺乏父母的管教,在心理和生理成长都面临着许多问题。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只能通过打电话,对他们的实际情况(品德、学习成绩、生活习惯等)都不了解,当然也无从管教。

从我校的“留守儿童”调查情况看,最突出的问题是在学习、思想品行、教育等方面,明显比其他孩子差。1.学习上,由于“留守儿童”是寄养在祖辈身边,他们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加上父母不在身边,平时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放任型,只要他开心高兴就行,属于重养轻教。和舅舅舅妈居住的,是想管但又怕严管,总是担心父母多心。只要孩子不出事就行了,没有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留守

儿童”的年龄较小,在学习上自觉性、自控力差,造成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成绩不理想。

2.思想品行。“留守儿童”在班集体中,说脏话、打架、不愿做劳动等情况比较突出。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也少,情绪易激动。个别留守儿童以“武力解决问题”,轻则辱骂,重则出手打人。这样,使得他们和同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最后成了一个孤立的群体。他们不愿走出来,而关心他的人也走不进他们的内心,无法知道他们心里真实的想法,只能放任不管。

3.心理障碍。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父母的关爱,致使部分“留守儿童”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不少“留守儿童”性格内向,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自卑的思想,有较强的孤独感。

4.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由隔代亲人或其他亲属监管,由于体力、知识等原因,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力求“不出事”就好,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隔代监护往往不能提供健康的亲情交流环境,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氛围。

二、“留守儿童”教育对策探索

近年来,对日益严峻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我校高度重视并进行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

1、实施“二个一”工程。要求每位班主任每周都要对本班的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并做好记录。

2、建立“留守儿童”名单、留守儿童帮扶小组成员、帮扶措施、帮扶记录。“留守儿童”所占比例较大,但他们并不是集中在学校的一个班或几个班,因而增强了学校班级管理的难度。同时,每个留守儿童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也不一样,为了准确地掌握“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我校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力,认真摸底调查。通过家访、电话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掌握父母的外出动向以及托付于何人何地等情况。同时,将调查情况,认真分析,分类梳理,详实的掌握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

2、积极开展教育活动,促进“留守儿童”的管理。亲情意识淡薄。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半年甚至一年不回来,一方面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另一方面孩子与家长的交流沟通缺乏,不但造成孩子与父母亲之间关系淡漠.在班上有一个孩子。家长在外省打电话给她,每次她都以各种理由不接,让弟弟、奶奶和妈妈讲话。这位家长十分着急担心,女儿正处于青春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于是就把这种情况反映给了我。通过我的耐心询问,女孩最终说:“我也很想妈妈,不是不想和她说话,我怕自己听到她的声音会忍不住哭出来。”我听后说完心情很沉重。通过这件事,使我深刻的理会到,我们要做留守儿童和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正面教育可以让儿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促使“留守儿童”经常给父母打电话、写信等沟通,加强与家长的亲情交流。这样有利于消除他们的孤单感,学会换位思考问题。

3、在学习上。针对孩子回家没有人辅导作业,我就要求他们在学校里完成,利用中午午休的时间,来辅导他们的作业;课堂上,尽量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引导提问,适时对他们进行表扬,肯定

他们取得的成绩。对于班集体的事情,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并加以引导,让他们参与到集体工作中来,增强了孩子的自信新,导之以行,而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从而领悟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关爱之情。

4、注重“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把关爱留给儿童。“留守儿童”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这就需要长辈、老师与他们进行情感上的沟通,要尽量寻找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扬他们的特长,并适时加以引导;要注意谈话的技巧和方法,美的语言。做到这些,不但可以更好地传授知识,而且还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净化孩子的心灵。在与留守儿童进行情感沟通时,脸上一定要有微笑。微笑是一种自信、一种教养,是良好的风度、是成熟的心态;微笑是对成功的赞许、对失败的鼓励;微笑是朵朵小花,应绽放在“留守儿童”寂寞的心田。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为农村一线的教师,在对待留守儿童的问题上,我们不光要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还要在工作中仔细观察、耐心讲解,用爱和温暖去感化教育他们,使他们愉快的生活和学习,健康的成长。

篇2:学龄儿童的早期教育探索

关键词:中职;信息技术;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的开设有助于提高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增强学生专业素质。在了解中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笔者用详实的教学案例,从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展示生活实例、提供教育示范资源、创设交互情境等四个方面,讨论了信息技术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教学结合,提高学前教育学生教学能力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中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教学现状

(一)从生源质量看。

职业学校为了满足职业教育发展和某些学生入学的要求,有时不得不放开招生,致使生源普遍较差,录取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有困难,缺乏自信、厌学、学习习惯与自我约束能力差。

(二)从学习兴趣看。

由于对现行竞争机制理解不够,不少学生错误地认为在学校只要学好与就业有关的专业技能课就行。他们特别重视五项专业技能训练,即唱歌、跳舞、弹琴、画画、讲故事。至于理论课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对语言教育课程学好学坏漠不关心。

(三)从家长要求看。

由于不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上了中职,只要能安安稳稳上学,拿张文凭,今后找个幼儿园工作就行了,在学习上没有给他们提出过高要求。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看。

在日常教学中,教学步骤仍是机械地重复:教师讲述、板书、偶尔提问等,形成教师“满堂灌”现象。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法导致课堂缺少活力,没有突出提高教学技能的特点,大大抑制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

二、信息技术在中职学前儿童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化解枯燥理论。

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向学生面对面地传授知识的灌输性讲授形式通常只能是听其形而不能观其形,一些很简单的事物描述得很复杂也不能使学生明白。将音频、视频设备引入到教学中,用显示文字、图形、动画、录像等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让教学内容更直观、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有助于学生对抽象事物及其概念的理解和把握。例如,教学“词义泛化”、“视听文化”等概念,可以利用课件、动画及声音解说等多种手段以清晰显示,使学生获得在课堂上难以得到的直观经验体会,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和改善学生的理解能力,增强理解效果。

(二)展示生活实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儿童学习生活联系特别密切。要让学生理解儿童语言发展的概念和原理,就必须联系学前教育实践,把大量的学前儿童教育实践中的生活实例,引入课堂。利用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将学生无法直接感知的生活中的事实与现象,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在脑中建立与教材中语言文字符号相对应的表象,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语义。

(三)提供教育示范资源,丰富学生观摩学习内容。

教师向学生讲解语言教育教学法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教育设计能力、讲授实施能力。笔者利用教育技术中心信息搜集平台,搜集全国各地幼儿园优质课、示范课教学录像,并结合教法理论,指导学生观摩。

(四)创设交互情境,促进课堂互动。

互动是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种方式,是师生在同一教学目标下,同时发生作用。互动总是在一定情境下进行的,因此可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出优美的图像、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教学视频,为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教学创设一个互动的情境。在多媒体构建的交互情境中,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学生在愉快而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容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且能激发内在的学习要求,思维也被激活,达到对教材内容具体而深刻的理解。

三、结束语

篇3:关于学龄前儿童舞蹈教育的探索

一、学龄前儿童舞蹈教育现状

舞蹈教育是一种结合了多种艺术形式的教育, 可以培养儿童的艺术气息, 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发现学前儿童潜质, 增强身体素质。然而纵观当前幼儿舞蹈教育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到, 幼儿舞蹈教育还没有一个系统的教学理论来指导, 很多幼儿园只是把幼儿教育当做一个额外的点缀课程, 而没有真正认识到舞蹈教育对于学前儿童的重要性。幼儿舞蹈教育旨在培养儿童的艺术气息, 培养其审美和创造力, 陶冶儿童情操, 然而现在很多教师只是注重舞蹈的动作是否到位, 而忽略了对于儿童内心的呵护和培养, 这于学前儿童舞蹈教育的宗旨是不符的。故学前儿童的舞蹈教育应该根据幼儿心理需要, 结合实际情况, 不断改革创新教育策略, 真正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服务。

二、学龄前儿童舞蹈教育在幼教中的重要性

1. 学龄前儿童舞蹈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舞蹈教育可以启蒙儿童情操培养, 为儿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培养其创造和想象力, 挖掘潜质, 在儿童教育中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听过将音乐、文学、游戏、表演等多种形式和舞蹈结合起来, 可以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 开发智力, 了解一定的艺术知识, 同时由于舞蹈动作也会让孩子的身体得到锻炼, 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 这很显然是符合素质教育的标准的。此外舞蹈教育还可以增强幼儿的毅力, 可以为学龄前儿童创造一个可以自由想象的世界, 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开发。由此可见舞蹈教育对于幼儿教育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素质教育的起点, 是必须重视的部分。

2. 学龄前儿童教育可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幼教是需要根据幼儿的自身特点, 开发和引导其健康发展, 培养健康的身心的过程。学龄前儿童的舞蹈教育便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舞蹈安排, 锻炼儿童身体, 培养起想象力和创造力, 发掘其对艺术的热爱。在长期的教育中, 儿童始终处于优美的氛围中, 便可以不断的培养内在气质, 提高欣赏能力和自信心, 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3. 学龄前儿童舞蹈教育可以促进智力开发

幼儿舞蹈教育是一种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的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 有很多动作需要实现, 同时也需要根据情景和节奏来进行舞蹈, 这对于处在早起智力开发阶段的儿童来说, 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可以培养其持之以恒、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 通过感知表象和感悟动作来实现自己的独立思考, 丰富创造联想能力, 鼓励其去表现自己, 激发学习的兴趣, 提高智力和创造力。

4. 学龄前儿童舞蹈教育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审美观

幼儿舞蹈可以在一个优美的环境中, 利用舞蹈动作来陶冶儿童的情操, 培养儿童的艺术感。通过丰富的因素来刺激儿童的感官, 将具有艺术气息的动作、表情、情感呈现给儿童, 幼儿就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审美观, 只要引导的正确, 儿童受到音乐和舞蹈的影响, 就会提高其审美能力, 为以后的德育打下基础。

三、学龄前儿童舞蹈教育方法探索

1. 化整为零, 兴趣教学

学龄前儿童的肢体动作还没有完全协调, 有些舞蹈动作或许具有较大的难度。此时就需要教师化整为零, 将舞蹈动作的教授安排在一些幼儿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活动中, 通过游戏和一些有趣的模仿动作实现教学。例如在进行开胯动作的时候可以模仿小青蛙的跳跃动作, 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立一定的情景, 利用丰富的信息来让儿童增加学习兴趣。

2. 善于引导, 注重美的培养

学龄前儿童舞蹈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儿童欣赏美、感知美和表现美的能力。通过美丽的艺术造型和场景、美妙的音乐, 儿童可以兴奋翩翩起舞, 培养对于美的欣赏力。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群体的特点, 利用他们喜欢的音乐来编排专属于他们的舞蹈, 这样的舞蹈无疑最适合对应的群体幼儿, 可以实现内在韵律和形体表达的和谐统一, 这样的过程可以无形中影响幼儿的情操, 培养其欣赏美、表现美和感知美的能力。例如在编排《和谐的大自然》舞蹈中, 可以利用有趣的舞蹈语言和服装, 美丽的装饰背景来营造一个美丽的大自然, 然后通过舞蹈动作来教会孩子小朋友要爱护小树、小花和小动物, 进而引导其知道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理念。通过一系列的有趣道具搭配可爱的动作, 比如每一种小动物都要有有趣的动作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使其真正了解舞蹈的意义, 实现美的培养。

3. 引导幼儿奋发向上, 吃苦耐劳

舞蹈是一项需要吃苦的课程, 很多幼儿可能因为坚持不了而中途放弃。教师们要善于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 引导其奋发向上, 不轻易放弃, 将一些感人的舞蹈家的故事讲给他们听, 让他们明白付出才有收获的道理。对于害怕吃苦的小朋友, 可以让做得好的幼儿示范, 给予优秀儿童掌声, 这样就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 他们也更加能吃苦。

综上所述, 学龄前儿童舞蹈教育在幼儿智力开发、身体健康、情操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可以有效引导其健康发展, 为素质教育打下坚实基础。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创新, 开发出一套真正科学的幼儿舞蹈教育理论, 为培养祖国的下一代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印英.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新理念[J].学前教育研究, 2012, (12) :50-52.

篇4:儿童环保意识教育的探索

一、幼儿园是对儿童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场所

1.提高教师的环保素质。教师具有较好的环保意识和丰富的环保知识时,才能影响并带动小朋友们开展各种环保活动。教师环保意识的提高,一方面要靠自身的不断努力,不断完善;另一方面,幼儿园也可以邀请一些有关环保问题的专家来讲学,传递环保信息,丰富教师的环保知识。2.幼儿园的环保教育应渗透到“一日活动”及各科教学中去,在国际国内一些主要的与环保有关的纪念日,幼儿园应积极开展环保专题教育活动。幼儿园在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有较大的机动性,教师可采用游戏、画图画、讲故事、唱歌跳舞、谈话、放录像、欣赏图片等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形式,围绕纪念日的主题,开展相应的环保知识教育和环保宣传活动。幼儿园如能持之以恒地开展寓教于乐的环保纪念日系列教育活动,对丰富儿童的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3.创设具有环保特色的幼儿园。幼儿园应充分利用空间多种植花草树木,以增加幼儿园的“花园”气息;还可设置一些醒目可爱的环保标志等,以便经常提醒孩子。另外,每个班都应重视自然角的建设。这些对增强孩子的环保意识都会起到积极作用。

二、创设优美环境,萌发幼儿美感

1.美好的环境创设成就美好的心灵,不良的环境造就不健康的心理,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大部分是通过环境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获得的。设想,如果一个幼儿园果皮满地,到处是脏水,垃圾,没有绿化,地上垃圾老师熟视无睹,孩子见闻目睹,长大了怎么会成为一个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人呢?为了让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必须优化环境。2.我们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时,更注意从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入手,对幼儿的环保行为加以强化,根据幼儿一日生活的内容,提出“五学会,五不”的要求,即学会正确用餐,不讲话,不掉饭粒,不随便乱扔垃圾,学会主动入厕,不随便大小便,学会走路轻、做事轻、说话轻,不大声喧哗,节约用水,随手关水龙头,不浪费水的好习惯,平时我们教育孩子养成随手关灯,节约用电,节约用水,节约纸张,节约粮食的好习惯。在一日活动中,我们都会带幼儿去外面捡纸屑,看到地上有果皮纸屑捡起来扔到垃圾箱里,从而使孩子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如一次春游活动,孩子们把东西吃完就乱扔袋子、果皮。而这次我组织幼儿自发带上塑料袋,在春游途中孩子们都能做到把吃剩的果皮,饮料瓶收入袋中,我们还与幼儿共同收集废纸、易拉罐,每天早上幼儿喝过的牛奶瓶、可乐瓶,我们都把它收集起来卖掉,用这些钱买一些书本、花草,既节约能源,又减少污染,天长地久,幼儿逐渐转化为自觉行为,培养幼儿从小讲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要注重方法,灵活开展

1.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天真烂漫的幼儿,幼儿具有好奇,喜欢表扬等特点,因此教师在教育时应注重方法,灵活多样,让幼儿在表扬声中快乐地接受教育。一次,老师带幼儿到草坪上边做游戏边吃食品,当准备回园时,我发现原来碧绿的草坪上开出了五颜六色的“花”,孩子们把吃剩的垃圾袋扔了一地,当时,我真想大声训斥他们一番,但转念思考,这样做并不一定会让他们真正意识到错误,反而会吓着孩子,甚至有可能使他们形成逆反心理。如此看来,我何不抓住时机对他们进行一次环保教育呢?我讲了一个《猴子的家》的故事,跟他们讲环境保护的知识。果然,孩子们在听完故事后,抢着拾起了垃圾,不一会儿,草坪上的包装纸都拾干净了,而且孩子们都很高兴。2.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对幼儿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加强孩子们的感性认识。带孩子看看满山遍野的“白色污染”如何剥夺我们不多的青山绿水,让幼儿逐步确立环境保护的意识;组织幼儿多看环保方面的书籍、动画片。

四、教师在环境保护教育中树立榜样

自己首先要有强烈的危机感、责任感。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同时还要身先表率,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如看见废纸就拾,不随地吐痰,等等。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可使幼儿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强化幼儿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取得家长的配合

1.家长要加强自身环境教育素质,处处做孩子的榜样,注意自己的行为,从一点一滴做起,言传身教去影响孩子、教育孩子,如不乱丢果皮纸屑,不在公共场合吸烟,不高声喧哗,不制造噪音影响他人的生活等。2.家长多带孩子亲近大自然,到田野里走走、看看、玩玩,及时纠正幼儿的不良习惯。给孩子多讲解环保方面的知识,从而萌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3.让孩子多看环保方面的动画片,如《大耳朵图图》《环保剑》,既增强了孩子的环保意识,也是教育的好教材。

篇5:学龄儿童的早期教育探索

一、课题研究目的

哲学思维的启蒙,将影响儿童的一生。它好比给儿童的大脑安装了一套不断自我升级的软件,该软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展现其对于该名儿童的思维认知和创造的引导功能,使其终身受益。现代社会,知识体系不断更新,认知和驾驭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需要终身学习和思考,而哲学恰恰是把握学习和思维的灵魂。

生活一再表明,人们通过辩证思维才能够正确认识客观现实,选择正确的生活道路。因为客观现实充满着矛盾,各种矛盾又处于复杂的普遍联系之中,并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着。只有辩证地思考对象,才能认识其本质和发展规律,把握客观真理,从而正确指导自己的行动。只有以辩证思维去认识人生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指导自己的行动,才能确定正确的生活道路,才不致在茫茫的生活大海中迷失方向。

而哲学中的辩证思维的培养是重点,引导他们与非辩证的思维方式或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作斗争,有着特殊的重要性,是一个应认真研究的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可行性

1、儿童大脑的发育已为哲学思维的启蒙创造了条件,具备了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基础。

2、从儿童思维发展的研究看,儿童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3、从儿童的兴趣来看,儿童对于一些古老的哲学问题有无穷的兴趣。

4、但在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儿童受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局限,他们在这一时期进行抽象思维相应的也出现了看问题的片面性、孤立性和静止性。看问题的片面性和绝对性(非辩证性)正是儿童这一时期思维表现的一个特点。无论是从人类的种系发展角度还是从儿童、青少年的个体发展角度来看,看问题的片面性、孤立性、静止性,是其思维在从具体形象思维走向形式逻辑思维发展进程中不可逾越的一个重要阶段。作为一名小学语文 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从小学到中高年级出现这种用“形而上”的方法去看问题并不奇怪,更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它正好为儿童辩证思维的萌芽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我们应该因势利导,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儿童辩证思维萌芽期的到来。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措施

1、借助语文 课本,收集和整理富有哲理的故事,为学生的哲学思维启蒙教育提供好的课程资源。

2、制定培养计划。包括以下几项:

(1)启蒙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小学中高年级的儿童。

(2)启蒙教育的目标:主要是纠正和克服思维认识的片面性、孤立性和静止性,初步树立全面地看问题、联系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的意识,初步懂得事物之间存在的一些辩证关系,并能懂得一些简单的辩证思考问题的方法。

(3)启蒙教育的内容和安排:围绕启蒙目标选取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典故、寓言、成语等作为启蒙材料,并按其辩证关系的性质由易到难形成启蒙内容的序列,合理地安排在中高年级的各个学期。

3、教学实施。一般可以采用下面的模式:

(1)讲故事。可采用朗读法、复述法或讲述法让学生把故事讲出来,熟悉故事的内容和情节。

(2)找原因。因为这些故事多数都是反面的,甚至是些笑话,所以在学生感到可笑的同时要因势利导去寻找原因,说说为什么会闹出这样可笑的事。

(3)说道理。即由反面到正面,看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在这一环节中要引导学生尽量从个别到特殊再到一般,对具体的故事作辩证的分析,说出所隐含的辩证道理。归纳这些案例故事,就是要根据故事的内容,分析其辩证关系的性质(即哲学上所说的“范畴”)及其教育价值,使之能够运用于教学。

(4)作类比。即由此及彼,由抽象再到具体,将所学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可通过类比的方法,看自己,看他人,看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没有犯过类似的毛病,并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学习的体会。

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措施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12年11月―2013年1月,理论学习,收集和整理语文 课本中富有哲理的故事。

2、实施阶段:2013年2月―2013年6月,在中高年级语文 课堂实践,培养儿童的辩证思维。

3、总结阶段:2013年7月,总结反思,展示预期成果,并提出下阶段研究的侧重点。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主持人发表论文一篇,并上一节研讨汇报课。

篇6:如何激发儿童科学探索的兴趣

《纲要(试行)》突出强调了儿童的科学教育应以萌发儿童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为主要目标,克服了传统科学教育只重视科学知识传授的弊端。强调通过儿童的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儿童自由探索,培养好奇、好问、乐于尝试的愿望。这是站在人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的高度提出的新要求。坚持通过科学教育激发儿童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情感和探究科学的欲望,使他们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形成浓厚的科学兴趣。因此,教师需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孩子从周围生活的事物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操作以及各种实验活动,去探索、去发现、去寻求答案,培养孩子的科学态度、感受科学探索的魅力和喜悦。

培养儿童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是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兴趣是探索和学习的原动力。它不仅能提高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而且能使学习成为快乐之事。科学始于好奇,达尔文年幼时就对昆虫、植物、矿物等感兴趣,他后来在科学上取得伟大成就,是与这种年幼时开始发生的兴趣直接有关的。所以,教师必须有计划地、巧妙地激发儿童对科学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把好奇心转化为学科学的兴趣。

一、提供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

儿童的思维特点具体形象,而操作材料则是儿童思维的基石,脱离了操作材料的探索将是一纸空谈。操作材料可以引发儿童主动探索的热情,能帮助儿童完成探索过程,因此在科学教育中材料的选择和投放就显得格外重要。

其中最常借助的就是自然角、科学区、科学发现室和墙饰等,让儿童尝试、探究,使他们亲身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体验发现的乐趣。

在自然角,不仅饲养着孩子们带来的乌龟、蚕宝宝等小动物,而且还根据季节的变化随时丰富内容。春天到了,就种上各类小植物,养蝌蚪,抓蚂蚁,挖蚯蚓;秋风一吹,就收集种子、果实进行种植,捕捉秋虫;陈列各种贝壳、标本等。此外还准备有动植物的观察记录本,引导儿童随时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从而培养儿童良好的观察习惯。

在区域活动中,则提供了大量的科学活动材料,以便孩子们操作。如:平面镜、放大镜、望远镜等有关光的游戏材料;各种形状的磁铁、木块、橡皮泥、纸、塑料等有关沉浮的游戏材料;电珠、电池、金属丝、塑料棒和碎纸等有关电的游戏材料;还和小朋友们一起制作了风车、降落伞、扇子等有关风的各种游戏材料; 投放了各种关于车速与路面,垒高,纸桥等游戏材料;还设有许多“动手玩科学”的试验台,让孩子们在实验的操作中了解各种有趣的科学道理。孩子们百玩不厌,兴趣盎然,从中获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在科学专用室里设置了标本世界,有趣的哈哈镜,小木工,皮带屋等以及有关光、声、电、力、化学、人体、动植物奥妙等方面的材料,做到丰富多样,富于变化,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更好地引导儿童对身边常见事物与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索欲望,为每个儿童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在墙饰方面,根据教育目标,主题活动,季节特点,布置更新墙饰内容,孩子们把自己收集的图片,画的美丽漂亮的画,剪剪、画画、贴贴的作品布置出来,共同感受着环境与人类的和谐互存关系。

二、创设自主探索活动的机会。

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不取决于客体,也不取决于主体,而取决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人的知识是要对客体作用后方能取得的,是要在操作活动中经过人的大脑抽象方能形成经验。这说明儿童自身的探索活动对儿童的发展相当重要,没有儿童自身的探索活动就没有儿童的学习。

新颖、丰富、具有现代气息的科学教育活动更能开阔儿童的视野,满足儿童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选择的内容既要符合儿童认知水平,更要反映时代信息。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时就特意选择了“有趣的复制”,“我们的好帮手”,“遥控”,“公益广告”等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儿童参与积极性高,思维活跃,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效果。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在科学教育中,教师只有为儿童提供自主活动的机会,给予儿童尽可能多的自由表达自己认知情感的机会,孩子们学习的潜能才能发掘。允许儿童发表自己独特的体验,允许儿童用多种手段来表达。当儿童自主地参与科学活动时,就获得了观察和操作各种自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机会,同时也促进了他们认识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同和不同点,以及相互关系。教师为儿童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材料和方向,即向儿童提供了自主活动的机会,这样更有利于儿童独立地发现并研究新的问题。

三、注重儿童科学探索的过程。儿童的科学教育过程,其实质就是儿童探索的过程。科学的方法是让儿童发现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在科学活动中,要让儿童亲自动手、动脑,获得直接经验,在探索中发现,而不是静态地、被动地吸收知识。

1、探索中发现。

操作活动是开展科学教育活动不可缺少的环节。儿童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寻找答案,好奇心不断被激起,又不断得到满足,探索的愿望更加强烈。如“空气在哪里”的寻找活动中,有的儿童用手抓,有的用衣服兜住,有的借助了塑料袋。原本瘪瘪的口袋瞬间就鼓了起来。“哈哈,看呀!我找到了空气!”于是,他们高兴地寻找和发现,教室里有空气,花园里有空气,大树下、花坛边有空气,到处都充满了空气。他们明白了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但它确实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有。

又如在平时饲养角里,他们发现可爱的蚂蚁在蚂蚁工房里分工、挖洞;蚯蚓的钻土本领能力很强;同样的种子,放在不同的环境里,它们的生长也会不同;几颗小豆子的根居然可以将硬硬的蛋壳顶破掉,都是因为根的生长……在发现问题后,他们还会自己去百科全书和网络上查找相关的资料,再带来和同伴分享交流。这些全因他们觉得自己在发现,在获得。

2、在操作中交流。

在儿童探索过程中,要鼓励儿童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开拓思路,启发联想,将自己个体的经验转化为集体的经验,共同学习。如活动“转动”中,孩子们一边尝试着将身边各种物品进行转动的同时,一边就得出了相关的经验——转动和力有关,可以用拧、搓、甩等方法使物体转动起来;同样的物体还有不同的方法可以转动它,风车还能用嘴吹,人带着风车跑动以及用手拨动的方法。经验在彼此的交流中分享着,最后又回归到生活中常见的转动现象,从而更辩证和科学得获得转动的相关经验。

四、营造和谐宽松的心理环境。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孩子们是主体,而教师是他们的引路人。因此,教师必须为儿童创设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激发儿童的探索兴趣。有趣的内容,丰富的材料,在和谐、宽松、愉快的环境氛围里,心理上有了安全感,能使他们无拘无束的集中精力探索和发现。

其次,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一切探索活动之源,儿童真正的转动探 索是从有了疑问并寻找答案开始的。对于他们五花八门的提问,不能胡乱的解释搪塞,不能一口回绝,而应该耐心地回答并引导他们探索和参与活动,通过自己的操作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教师要少做权威,少给预定结论,少追求纪律的统一。如“影子有多长“的活动中,孩子们就在测量的工具和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有的使用绳子,有的使用画纸,有的则用上了书包里的笔。在最后的讨论中,大家不约而同的都得到了两个共同经验,一是影子会随着光照而变化,二就是不论用什么工具,都是用了首尾相接的方法,但这些测量结果都未必精确,测量的最佳工具应该使用尺。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不论孩子们的举动有多荒唐,多可笑,但只要是安全的,都应该给与时间和空间上的支持和理解。

另外教师要用自己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来感染孩子,启发性地引导他们操作和思考。对于爱提问的孩子们要有耐心,要认真、正确地解答;对于把材料“弄坏”的孩子,不要急于训斥,而是要弄清“来龙去脉”,引导他们纠正和掌握方法,甚至在某些科学意义上给予支持,以免挫伤他们主动探索的积极性。让他们明白科学探索本身就难免失败,而正确面对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成功才会更加珍贵和让人兴奋。

五、培养儿童坚持探索的精神。

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不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只有坚持和不懈,才能获得成功。教师不仅要在儿童成功时给予表扬,更要在他们遭遇失败时给予关心和帮助,鼓励他们继续尝试和练习,让他们懂得通过不断地尝试,最后一定会获得成功,从而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坚持的良好意志品质。

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材料、活动时间和伙伴等都可以由儿童自由选择。在淡化成人的权威后,孩子们就能放开手脚自由的做,自由的想自由的创造。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孩子,可以怎么去做,怎么去想,怎么去发现,不必一味的追求结果。如在“落体”活动的结尾部分,我就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同样的纸,谁能和同伴的纸的落下样子不同呢?”简单的问题,孩子们似乎没有什么更多的办法。此时,我仍然不动声色的继续鼓励他们,同时观察着每个孩子的一举一动,捕捉他们的精彩瞬间。当发现一个孩子的方法有些突破了,我故意夸大地介绍给其余的同伴,引起了他们的关注,不一会儿,他们的思路好像泉涌一样被打开了,各种有意思的方法也在陆续地被发现和尝试,最后终于在交流中获得了许多相关的经验。那一刻,正是教师的耐心等待、敏锐捕捉和孩子 们的坚持和大胆尝试,造就了活动最后的精彩。

六、重视群体中的个体差异。

儿童的发展不仅存在年龄的差异,而且也存在着个体差异。对于前者,我们较容易注意到,但对于处在同一年龄段的儿童的发展水平差异则容易被忽略。因此教师必须要根据差异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孩子的能力有强有弱,发现的内容有多有少,但只要是在原有水平上有了提高的,都应该给予肯定。如认识“沉浮”活动中,一个不爱动手、碰到问题常常哭鼻子的小女孩很有兴趣地摆弄着物品,最后在交流中仅能说出什么东西浮在水面上,什么东西沉在水底下。虽然好多孩子已经开始着手尝试新的挑战“让沉下去的物品浮起来,浮起来的东西沉下去”,而她才刚刚起步。但这对于她来说已经是一个大大的进步了,周围的同伴都为她感到高兴。又如“找影子”的游戏,对能力强的孩子,则向他们提出:“什么时间的影子最长?什么时间的影子最短?”而能力弱的孩子则帮助他们进行影子的寻找和发现,让他们以感受为主。操作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有均等的探索机会和表现,满足了各自的探索欲望,同时也获得了相应的体会和经验。

篇7:学龄儿童的早期教育探索

最近几天,我反复读了《人民教育》第二十二中邱学华老师著的《探索儿童学习数学的奥秘》一文,联系自己的数学教学实际,受益匪浅,下面就结合本文和自己的实际谈自己的四点体会。

第一、邱学华老师在文中坛的第一点,首先要使学生喜欢学数学。我颇有同感。在教学工作中,老师只强调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以及在中考、高考分数中所占的比例大是远远不够的,也就是说,不能从根本上使学生喜欢数学。我以前总是采用和学生一起活动、于学生谈天,拉近自己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喜欢自己,进而使学生喜欢数学。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还远远不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应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进行。

外在方面,要凭借老师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如: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恰当地选用愉快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教学过程中要多采用赞赏、激励的办法,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内在方面,主要是依靠数学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是学生从中产生兴趣。在练习设计中,配合课本尽可能采用趣味题、游戏题、智力题和思考题,使学生在“练中生趣”。由此产生的兴趣,使学习数学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从而持久下去。结合邱老师的所举的例子,我想六年级数学中“甲商店所有商品一律八五折,乙商店满一百返二十,你要买商品到哪个商店合适?”,让学生结合具体事例去思考,作为家庭任务去完成,而不要老师生硬地去讲,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使学生喜欢数学的目的。

第二、打好基础永远是最重要的。在双基教学问题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再低年级特别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利用题海战术、机械训练,在考试中成绩很高,可随着年级的提高,弊端逐步显现,一直到高年级成绩一落千丈。因此,我们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学生数学基本技能的培养。如计算机能的训练、计量、测量的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良好的作业习惯和学习方法的训练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好基础。第三、在培养学生四则运算能力中,要想提高准确率,口算能力是关键,在这一部分内容,邱老师用自己的实际事例向我们讲明了,要想提高学生的四则运算能力,首先一定要加强学生的口算能力训练,也只有学生的口算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运算准确率才能确实得到提高。这正解开我以前教学四则运算准确率低,而苦无办法的困惑,今后一定要加强学生口算的训练。

篇8:学龄儿童的早期教育探索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比较调查分析显示, 留守儿童家庭监护人除了不能辅导孩子功课外, 更多的存在与学校教育格格不入的生活陋习:

1.生活懒散, 无作息规律。父母外出打工了, 老人成了监护人, 除了照顾孩子上学之外, 别无他事, 没有更高的目标追求;住在出租屋里人地生疏, 很少与人交往, 大多时间都耗在看电视上, 孩子回家也跟着看, 甚至深夜不睡;有时老家来亲戚, 通宵玩麻将, 孩子跟着受影响。

2.包办溺爱, 家庭教育失当。从艰苦岁月中走过来的老人受小辈所托, 过分疼爱和迁就是普遍现象;由于监护人自身文化素质低, 教育观念落后, 隔代教育力不从心, 孩子出现问题要么自由放纵, 任其发展, 要么硬性教育, 粗暴限制, 远在他乡的父母鞭长莫及, 结果导致孩子娇生惯养, 性格逆反, 越来越不听话。

3.不知勤俭, 不注重营养健康。打工者错误地认为挣钱就是为了孩子, 平时没在身边, 在经济上给以“心理补偿”, 只要孩子开口, 一般都不会落空, 家长的大方造成孩子通过钱来寻找和小伙伴的平衡, 养成比吃穿、买零食等坏习惯;大多数家庭几乎每天都吃一样的饭菜, 有钱但也不懂科学膳食搭配, 孩子出现营养不良或者营养过剩等问题, 影响孩子健康。

4.不文明, 卫生习惯不好。许多监护人由于长期的自由生活, 在与人 (包括孩子、老师) 交流过程中, 粗俗的语言随口而出, 自己并未意识到与文明的差距;加上长期以来不注重整洁, 住所里杂乱无章, 整个“不讲究”, 使孩子也没有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家庭教育环境对于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影响至关重要。人大代表马丽打了个形象的比方:“‘5+2=0’, 就是说5天学校生活加上2天缺乏亲情的周末生活, 很可能使教育的结果归零。”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 正是由于以上家庭陋习和家教方法的缺乏, 致使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尤其突出。为此, 提高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质量就成了我校习惯养成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提高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质量的对策

(一) 开展家教培训, 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学校成立留守儿童专项课题研究小组, 与家长共同构建“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 通过图片、录像、文字、QQ空间、博客等方式, 呈现孩子学习生活中的闪光点, 记录孩子的成长历程。在家长学校中专门开辟留守儿童监护人培训会, 以构建良好家教环境和授予家教方法为主要内容, 开展系列活动。让监护人了解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不是唯一的教育目标, 在小学阶段要为儿童今后的一生打下基础,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良好的品德和学习生活习惯。要求监护人合理搭配健康膳食, 注意安排有规律的生活, 创造良好的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 还通过校讯通给在外打工的父母发送家庭教育知识短信, 交流学生在校表现情况, 以此来达到转变家长和监护人的家庭教育观念, 树立家庭教育责任心的目的。

(二) 开展“结亲”帮扶, 带动留守家庭变化

班主任在本班找一位优秀家长及孩子, 担当留守儿童的爱心家长和爱心同伴, 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家庭, 两家结成“亲戚”, 相互走动。第一次由留守儿童和监护人到爱心家长家做客, 一起做饭, 一起用餐, 让孩子感受劳动的快乐, 培养自理能力。然后参观同学的家, 要求留下照片作为纪念。第二次是爱心家长和同伴带上礼物拜访留守儿童家庭, 帮助留守孩子合理布置摆设, 整理房间。家长就餐时一起交流家庭教育经验, 要求孩子写出日记。整个过程代理家长 (班主任) 提前做好规划, 全程参与, 有意识地培养家人相互关爱、尊老爱幼、勤俭节约、和睦相处等传统美德, 保证最佳效果。

(三) 展示家庭才艺, 深化教育成果

学校成立留守儿童学习社团, 精心设计系列活动, 充分展示留守儿童的舞蹈、书法、绘画和手工制作等才艺, 通过教学开放周让家长充分了解学校的教学要求和发展思路, 真正感受到孩子在进步、在成长。老师们将家访时了解到的精彩故事创编成“生活舞台剧”, 在“留守欢歌”专场演出中家长和孩子同台表演, 无数个留守家庭的生活瞬间再现舞台, 无数个感人的场面催人泪下。在“亲情倾述”中, 家长、孩子、老师, 所有的人都在感动中收获着正思维、正能量。学校还通过评选留守儿童“雏菊自理之星”、“书香之家”和“家教模范”等方式, 引领家长配合学校关爱孩子健康, 关注孩子成长, 提升家教能力。

篇9: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索

一、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

(一)学习成绩不好

留守儿童在农村大多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看护,他们因为文化水平偏低、文化觉悟不高,加之体弱,无法辅导留守儿童学习,根本管不了留守儿童,导致留守儿童的成绩不好。

(二)行为习惯不良

很多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行为习惯很差。由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教导能力有限,让有些留守儿童认为他们唠唠叨叨,限制了自由,叛逆严重,出现不听从教育、顶撞长辈、违反校纪班规、逃课上网,结伙闹事,夜不归家等情况。

(三)心理健康不佳

留守儿童由于缺失父爱、母爱,存在十分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随着父母外出打工的时间越长,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愈加严重。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原因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使留守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由父母变成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教育留守儿童的观念陈旧落后,认为读书只要能写姓名、会算账、会用钱、会劳动就行了。

(二)学校原因

农村学校没有对留守儿童引起足够重视,没能充分关爱、帮助他们成长,加之成绩不够好,受到歧视,让留守儿童无法感受到学校教育的呵护和温暖,让留守儿童厌学、辍学,不能接受正常的学校教育。

(三)社会原因

由于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相比大城市落后,不良的社会风气让留守儿童可以轻易出入网吧和娱乐会所,迷恋上网游戏。农闲无事赌博的盛行,让留守儿童也学会了玩牌、麻将等娱乐游戏。导致留守儿童的发展偏离正轨,社会教育难以顺利开展,从而引发许多社会问题。

三、应采取的措施

(一)家庭教育的深化

家庭教育只有进一步普及和深化,让孩子与父母、监护人共同参与交流和沟通,才能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1.建立家长学校势在必行。

2.家长要加强与委托监护人的联系,帮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3.通过家校培训,让家长学会与孩子交流及教育的科学方式和方法,构建父母与留守儿童的交流沟通桥梁。

(二)学校教育的主导

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学校应义不容辞地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

1.学校应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责任,形成以学校为主的齐抓共管教育管理机制。

2.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卡片,了解留守儿童,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学校还要配备心理老师,开设心理健康课,增设心理咨询室、亲情热线电话等,使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和矫正,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教育缺失。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消除孤独感、自卑感,促使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3.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要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多给留守儿童以启发、疏导与呵护,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让留守儿童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受到教育,以消除他们因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影响。

(三)社会教育的重视

当地党委政府应把关爱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应引起高度重视。要制定相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综合整治力度,积极预防和严厉打击侵害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动员社会各界,构建留守儿童教育监护网络,常抓不懈,取得实效。

(四)自我教育的强者

留守儿童也应该加强自我教育和修养,要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要有面对现实的信心及勇气,做生活中的强者,不断成就自己。

篇10:社区儿童之家模式探索经验

XX社区儿童之家位于XX办事处XX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占地面积约40平米;投入宣传、培训、硬件购置、活动、志愿服务经费等资金6万元;建设方式为自建;现汇报情况如下:

一.人员构成,构建网络

1.儿童之家工作人员构成:由社区副主任担任儿童主任,市儿童福利指导中心派驻专职社工2名,兼职社工三名,共同开展日常工作。

2.协调社会力量,共同关注“困境儿童”

为了让“困境儿童”获得帮助,环节困境,走出困境,积极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引入蓝手杖困境儿童家长俱乐部、爱心慈善项目等来为困境儿童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3.硬件建设:办公桌4个,电脑一台,档案柜3个,书架2套,沙盘及沙具一套,地垫若干,有图书100册,活动物资:跳绳、毽子、彩泥、画笔、铅笔、蜡笔、折纸、画板; 电话一部号码***。

4.儿童之家门头、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安全管理制度齐全。

二.走访楼院,摸清辖区区域面积,人口等内容 为便于开展“困境儿童”服务工作,社工与社区工作人员走访各楼院,了解各楼院环境及区域,辖区人口分布等情况,为辖区儿童普查工作的开展做铺垫。

三.开展社区儿童普查,困境儿童建档及走访 1.社区MIS儿童信息筛查,为便于开展社区儿童普查工作,社工通过对儿童信息的筛查,对社区整个儿童的情况进行初步的了解。

2.根据困境儿童的分类对低保户中有儿童的家庭进行普查,了解家庭情况,为困境儿童建立个人档案,了解跟进困境儿童情况。

3.开展社区外展宣传活动。结合工作情况,在比较大的楼院开展儿童普查和儿童之家宣传活动,一方面对社区儿童进行普查,另一方面宣传儿童之家,使居民对于儿童之家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和认识。

四.制定各类工具表格及困境儿童档案

为了使儿童之家服务趋向专业化,通过初期的普查和建档不断完善工具表格,进一步规范儿童之家的服务档案。

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工具表格有利于专业服务的开展和跟进,也是服务专业性的体现,使服务对象的转介以及服务的进出具有科学依据,有利于服务的延续和执行。

五.链接社会资源,开展帮扶及政策宣讲活动 1.儿童之家积极链接郑州慈善组织、爱心企业、社会团体组织等资源为社区困境儿童提供现金和学习用品帮助,缓解一些困境儿童的困难情况,使困境儿童对于儿童之家有进一步的认识,也为困境儿童服务奠定基础。

2.链接社会资源为困境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政策咨询服务,使困境儿童及其家庭能够得到更多的福利信息,使困境儿童能够得到相应的福利服务及服务待遇。

3.以“引进来”和“自孵化”的方式链接志愿者资源,积极引导志愿服务参与到困境儿童服务中,“引进来”既通过引入社区外志愿者组织来到儿童之家,为社区困境儿童服务;“自孵化”既通过在社区招募志愿者,通过儿童之家的引导和孵化成为社区自己的志愿者组织,参与到社区服务中。

六.开展多样服务活动,以服务促宣传,以活动推进普查和宣传

在前期走访和普查宣传工作的基础上,儿童之家开展了丰富的活动,在丰富儿童生活的基础上,让儿童通过活动来建立对儿童之家的认识,增加社区居民对儿童之家的关注度,为大范围的普查打基础。

在普查基础工作上开展丰富的社区活动,使社区儿童及居民对儿童之家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减少儿童和社区居民对儿童的陌生感和排斥感,建立初步良好的互动和安全感,同时吸引儿童和居民对儿童之家的关注,建立儿童之家工作人员与儿童的熟悉度,以口口相传和熟人宣传的方式促使更多的儿童和居民了解和认识儿童之家,为普查工作建立良好的互助体系。

同时通过社区活动的开展,不断挖掘社区儿童以及困境儿童的需求,拉近困境儿童与儿童之家的距离,为困境儿童营造安全友好的环境,有利于困境儿童的专业建立和服务跟进。

七.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1.全社区普查以及困境儿童建档比较困难。普查是了解整个社区儿童的整体状况的一个真实反映,也是儿童之家服务开展的基础,是一项扎实的工作;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社会工作者发现普查工作比较难开展,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社区工作人员对于社区儿童普查工作的意义和作用缺乏认识,不知道为什么要开展普查工作;二是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的不配合,很多居民对于社区以及儿童之家排斥,社区工作人员也不重视儿童普查工作,很多居民并不想把孩子的信息进行登记。在对已界定为困境儿童的家庭进行走访普查、建档时,困境家庭推三堵四,不愿意社会工作者去家庭以及和孩子见面。

2.部分儿童界定困境儿童有困难。在普查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对于困境儿童分类中没有明确的界定标准的困境类别界定比较困难,比较缺乏可以执行的评估的一下科学的指标,以便于工作人员和社会工作者进行参考和评估。

3.困境儿童面临问题复杂多样。社区是比较老旧的社区,困境儿童面临的问题是复杂多样的,有些甚至是多种问题的叠加,因此困境儿童问题的解决是需要多方协同、多方联动共同来解决困境儿童的问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儿童之家与社区的资源缺乏联动。

4.专业服务方向和模式建立缺乏专业督导。随着儿童之家工作的不断深入,工作人员和社会工作者发现对于儿童之家的服务需要专业的督导介入,专业督导需要对于困境儿童的个案服务、专业模式的探索等有一个高层次的、科学的指导,使儿童之家的模式经得起复制和推广。

八.采取的措施

多举措开展儿童大普查工作。基于全社区儿童普查工作量大,人员比较少,儿童之家积极联系社区资源,发挥党员志愿者、老年人热心人士、社区居民志愿者等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向社区居民宣传儿童普查工作;在社区楼院里设立定点摊位开展普查宣传工作;社会工作人员根据社区MIS信息电话预约进行普查;社会工作者联合各楼院网格长、楼栋长进行上门普查工作。

篇11:学龄儿童的早期教育探索

唐山镇第一小学

张学芝 电话:***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的绘画形式,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它是我国乃至世界各国人们所喜爱的绘画形式之一。

让学生从小接触学习中国画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情感,也是中国画传承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学校通过中国画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国画,了解中国画,喜欢中国画,会画中国画,从而产生美的悟性和创造力.喜欢涂鸦是学生的天性。但这种兴趣是短暂的,在小学期间,儿童从知识、能力等各方面都主要处于低幼期,在小学期间进行中国画教学有着一定的特殊性。中国教学也历来是小学美术课程中的薄弱环节,它技法丰富课时却很少。临摹一直成为水墨画教学的主要手段。教师设定一个共同的模式标准让学生去达成,学生面对的是反复的枯燥的技法训练,没有太多的想象、创造的自主空间。成人化、模式化的内容,硬让儿童跨越几十年的年龄界线去适应成人眼睛里的世界。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渐冷却,对中国画的热爱也无从谈起。所以我从下面几点去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及想象力。

(一)大胆创新,放飞想象 1.玩墨游戏

儿童----玩是他们的天性。他们生性好动,敢于去画,我们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特点巧妙地进行利用,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国画与蜡笔画、水彩画等不同。一瓶墨水一张宣纸加上水就可以产生变化无穷的迹象。水墨画是靠水与墨的巧妙调配,产生出干湿、浓谈的变化。这是水墨画的突出特点,也是区别于其他画种的主要原因,那么我们应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墨色变化的美丽,从而激发学生要利用墨色创造美的愿望呢?在刚开设水墨画课时,我没有在那里大量的讲墨色、笔法、墨法,而是引导学生用一瓶墨一支笔和一碗水通过“玩墨”,“玩笔”让学生逐渐发现墨里加水量的多或少会产生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自然了解墨分五色。在运笔中了解笔法分中锋、侧峰等等。笔的运用时会产生不同

的笔迹会出现例如“飞白”“渐变”等观赏感观效果。在教学画“墨色的变化”时我也是利用玩墨方式进行教学,先用浓墨(或色)画各种不同的线或点的画,然后用淡墨或水(色),点在画的中间利用水的张力,以及生宣纸的特征,使画面产生了漂亮的肌理效果。由于我没有限制学生用什么颜色怎么画或画什么,同时也因为水分的多少或者时间的长短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学生对这种效果表现的非常兴奋,而且胆子也更大了。在这个玩的过程中,让学生再次感受水分的多少对画面产生的效果所起的作用。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很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挥余地。

2.溅墨游戏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中国画的教学上,在展现学生的个性方面我们时常会习惯于“目中无人”,很少顾及学生的经验、兴趣与独特感受。常常让学生照猫画虎,从内容到表现形式等各个方面只是让学生机械地再现,“千人一面”比比皆是。那么怎样才能打破这一局面呢?在一次偶然中我发现了“溅墨游戏”。“溅墨游戏”,即拿着蘸满墨汁的笔溅一块或几块墨在宣纸上,然后让学生做发散性的想象练习。能自主地凭感觉、联想和想象进行中国画创作效果甚好。孩子们的想法千奇百怪,却都能和画面联系上,让我惊叹不已。他们乐于观察尤其是观察细微之处;敢想,尤其善于想别人想不到的东西;敢说别人还没说过的话。他们不再是相同规格的“机器人”,而是有个性、有一定想象力的人,他们的想法可以与众不同、天马行空、不受他人左右,只要自己喜欢。我想,这就是水墨游戏的神奇魅力,它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使儿童展现出自己最天真、最自然的一面,在学习中看到自己的价值找到自信。

3.泼墨游戏

简单的水墨游戏活动,启发了儿童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他们开始懂得水墨的美,喜欢上中国画艺术。将墨泼于纸上,进而整理加工成画的“泼”“画”结合的画法就是中国画中传统的墨法――“泼墨”。它可以先泼后画也可先画后泼。另外水墨画有着它独特的绘画方法,它不同于蜡笔画,可以用铅笔把图绘画好再慢慢着色,而水墨画只能是好丑一笔过,绝对不能复笔,更不能象涂色那样把图形涂出来。基于这一点泼墨游戏也可以很好的解决儿童胆小不敢下笔的问题。如在教学中,我在纸上示范泼墨再让孩子们想象可以画成些什么?再进行合理的示范,随即让儿童来尝试。这样儿童们的兴趣调动起来了,他们也乐意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进行绘画,从他们的作业中可看到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也让儿童体会到水墨画的优越所在。

4.印墨游戏

传统的中国山水画总是比较难表现的一类,为了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我尝试了很多方法,结果让我发现用玻璃来印画能很好的表现那水墨淋漓的山和水。由此我联想到能否可以让儿童也尝试一下印墨。于是我在教水墨鱼的时候就让学生先把鱼画在光滑的桌面上,再用生宣纸去印。结果这节课的气氛和效果远远超出我的想象。

5.接龙游戏

绘画接龙即由不同的学生接连着画同一个对象。我们传统中国水墨画在培养儿童创新与实践能力方面,总是以儿童画得像传统的中国画为满足,很少让儿童自主感悟、创新思维和自由创作等。而我在实践中发现:儿童学习水墨画,只需教会他们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和运笔方法,让其随心所欲的发挥其想象和表现

力,才能创造出生动活泼、稚拙可爱的形象。如我在教学《戏剧》一课时,先是让学生观看戏剧在现实生活中的录像,再分析戏剧的一些基本常识以后再对用墨做了相应的要求。通过示范学生对戏剧人物的画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再让学生进行分析自己如何来完成一幅有趣的作品。通过练习,最后要求全班同学分成四组在四张长卷上共同完成四幅画。每一小组的每一个同学画一至两笔接连着画,既比速度又比创意。这时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同学间的协助精神得到培养。通过共同作画学生能够相互取长补短。绘画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学生的绘画兴趣也越来越高。

(二)贴近生活,放飞想象

著名画家米罗曾说“孩子天生就是艺术家”。他们画画是用心在描绘生活,画面自然会呈现孩子具有的形、神以及气韵。因此在选择活动内容时尽量贴近儿童生活并注意活动的可操作性、启发性,这样就能放飞儿童的想象。我在课堂教学上采用了多元化的内容供学生选择,这样既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也为学生的自由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如果水墨课一开始你就以传统的国画教学让他们机械地临摹你的范画的话,由于学生对水墨画的了解很容易产生厌烦。这时作为教师的你如出示的是一则动画故事或是一个新鲜的游戏的话,效果就完全不同了。如中国画发展的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名人轶事也很多,这对提高学生的知识面领略水墨画艺术的意境有着很大的作用。如:“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吴道子一日之间绘成嘉陵江300余里的壁画,而李思训几月足不出户”的故事、“黄家富贵、徐熙野逸”、“马一角,夏半边”、八大山人的“墨点无多泪点多、泪眼中旧江山”、“哭之、笑之”、齐白石的“不倒翁”等故事,让学生感受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以及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和笔墨的巧妙之处,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也加深学生对画画的影响,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水墨画的乐趣。这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学生也乐意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进行绘画,我们也从学生的作业中可以看到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同时学生也体会到水墨画的优越所在。传统的中国画教育内容不外乎山水、人物、花鸟并以传统的单墨进行着。在教学实践中水墨画的教学内容我总是选择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贴近他们的生活内容为主题。如描绘“我的家长”、“窗前的花”、“海底世界” “春天”等,这些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所以绘画起来非常有劲,这对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得到培养。同时学生在进行绘画时也经常考虑到如何用笔、用墨和用色,这对学生绘画综合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三)变换工具,自由想象

儿童的想象力是最为丰富、最为奇特的,尤其是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因不受世俗和界定的限制而更为自由。巴特也说“创造力的育成,不是由大人注入的,是以学生本身表现为中心”。因此作为美术教师,要强调尊重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自身感受,鼓励他们大胆落笔,大胆表现,随心所欲地选用他们的作画工具、颜色、方式,来表达儿童内心的感受和思想的闪光点,让他们的感受自然地表现在纸上,流露在画中。在教学中我突破工具材料的局限性,提倡在工具、材料上中西结合。把传统中国画的毛笔、水墨和西画的排笔、油画笔,水彩色,广告色、丙烯色等有机结合。如允许学生用水粉水彩颜料,并且能用水粉画的方法作画,这样儿童在材料的应用上是多种多样的,儿童乐意利用其它各种材料来进行绘画,效果也十分理想、兴趣很高。我还发现可以在宣纸上用油画棒、蜡笔等特殊工具材料来作画。例在画《鸡》时,在表现了大小鸡时,材料的运用我让学生各抒已见进行讨论。充分尊重儿童的选择,这样儿童能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作品。采用国画中的各种表现方法,如:揉纸法(作画前先将纸揉成一团,然后轻轻展开,使皱纸平整后才能作画,也可有部分利用揉皱,用这种方法画出来有一种肌理效果)、拓印法、水拓印、拼贴法、、冲水、冲色、吹墨等方法。不仅如此我还采用了非常西化的喷绘(用牙刷蘸水粉往宣纸上喷颜料)这样使儿童能利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对心中的事物进行描绘,使之能获得得成功感,寓学于玩,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

(四)、创设新评价,丰富想象

教学评价就是为儿童提供一个平台和空间,展示自己所创造的作品。让学生互相欣赏对比和总结,提高学生自信心和保持对水墨画的兴趣,耐心倾听学生所表现的作品制作过程和内心世界并欣赏他们成功的喜悦。听儿童心中的语言,了解儿童在每一个作品中所要表达的体验,不能随意下定语“不好”“不行”“怎么这个样?”等不注重儿童情绪体验的词或句子。评判一幅少儿国画作品优劣的标准应该首先应看有没有童真童趣而不是笔墨技巧。儿童思维意识所表现的真实性和趣味性,反映的应该是儿童的生活观和世界观。这样的作品如按“六法”要求也同样是“气韵生动”的。以生活题材练习代替机械的技法学习,以儿童感兴趣的题材入画让学生自由表现。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老师再适时指导,可以使他们充分的表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教师对儿童作品的肯定会使儿童感到他们的想法和做法是值得尊重的、有价值的,可以放心的去作。

上一篇:乳酸饮品取样规则下一篇:暑期继续教育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