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生命健康权保护初探

2022-09-10

一、充分认识学龄前儿童的身心特点, 把握其生命健康权保护的规律性

学龄前儿童在其身体、心理等方面都具有这个群体的鲜明特征。只有以科学的态度, 客观地认识学龄前儿童的身心特点, 克服观念上的误区, 避免工作中的“盲点”, 才能把握学龄前儿童生命健康权保护的规律性, 增强自觉性。笔者试图运用生理学、心理学、法学理论, 总结分析学龄前儿童的身心特点如下:

一是“小”, 即生理年龄小。学龄前儿童的生理年龄, 一般在二至六周岁之间, 在民法上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九条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 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依法享有民事权利, 承担民事义务。” (1) 同时, 本法第十二条第二款指出:“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第十四条又明确:“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也就是说, 作为学龄前儿童, 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却无民事行为能力, 他的一切民事行为都是由他的监护人代理的。

二是“弱”, 即生命力极其脆弱。相对于成年人, 学龄前儿童的身体各部器官发育还很不成熟, 哪怕是轻微的损伤, 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不仅社会认知能力低, 而且毫无自我保护和正当防卫能力, 属于“天然的弱势群体”。

三是“无”, 即无明确的道德感。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理论, 经过世界上数位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的实验和研究, 证明3-5岁幼儿的道德意识几乎是“一张白纸”, 是与非的辨别力低到可以忽略不计 (2) 。对于天真无邪的儿童来说, 只有性格类型的细微差别, 而没有“好孩子”与“坏孩子”之分, 倘若教育管理者硬是先入为主地划类排队“贴标签”, 结果往往发生一些不该发生的问题, 甚至造成儿童的身心伤害。

四是“奇”, 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儿童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 是由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本性决定的。学龄前儿童的好奇心集中表现为攀爬登高、出入狭小空间、抠模孔洞、耍玩棍棒、试探性地攻击同龄人等等。由于儿童好奇心重而又认知能力低, 活泼好动而又不知危险、不计后果, 因此往往成为许多无辜伤害的“肇事者”。

五是“反”, 即开始萌发逆反心理。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 学龄前儿童正处于第一次“逆反心理高发期” (3) 。儿童逆反心理的典型特征是争取行动自由, 摆脱成年人的安排和约束, 正如俗话说的那样“让他去东他上西, 让他撵狗他赶鸡”, 给别人的感觉是“不听话”、“任性”、“太淘气”等等。儿童带有强烈逆反色彩的行为表现, 常使职业素养低的管理教育者很“窝火”, 甚至成为个别儿童“引火烧身”、遭受“惩罚”的导火索。

二、正确分析学龄前儿童遭受人身侵害的因素和类型, 增强其生命健康权保护的针对性

笔者通过分析近年来发生在各类幼儿教育管理机构的侵权案件, 认为学龄前儿童生命健康权受到侵害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他人侵害;二是自身损害。

(一) 他人侵害的四种情形

一是来自社会犯罪行为的侵害。社会上各类不法之徒, 为达到个人的险恶目的, 竟然把天真可爱、毫无防卫能力的无辜儿童作为攻击目标。有的乘放学之际疯狂砍杀儿童, 有的公然闯进幼儿园向孩子施暴, 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近年来, 此类侵害案件发生率虽然明显下降, 但仍然是幼儿侵害案件的成因之一。二是进入幼儿教育机构的第三人侵害。近年来, 由外界进入幼儿教育机构的诸如维修工、送水工、推销员等, 因故侵害幼儿生命健康权的案件也时有发生。三是内部教职员工的侵害。幼儿教育机构的个别后勤人员、幼儿老师等职业道德素养不高, 或者程度不同的人格缺陷, 常因为故意或过失行为, 严重侵害幼儿的生命健康权。四是儿童之间的相互侵害。学龄前儿童大多活泼好动, 相互间嬉闹推搡、争夺玩具、恶作剧等。

(二) 自身伤害的两大类型

学龄前儿童的自身损害, 原则上分为两大类型:一是有因损害, 即有外部因素的自身损害。幼儿自身遭致此类损害, 虽然没有作为自然人的侵权主体, 却存在物的不安全因素。根据笔者的调查了解, 有因损害又可细分为四种情形。 (1) 场地损害, 即儿童活动场地如道路、草坪、游戏场地、教室地面等存在不安全因素, 给儿童造成的损害。 (2) 设施损害, 即儿童经常接触的床铺, 楼梯、栏杆、墙壁、门窗、小舞台等等, 存在不安全因素, 给儿童造成的损害。 (3) 器具 (玩具) 损害, 即儿童日常使用的运动器械、生活用具、玩具等, 在用材、结构、保护装置等方面存在安全隐患, 给儿童造成的损害。 (4) 游戏损害, 即由儿童参与的运动型、竞争型游戏, 在速度、力度、平衡度、掌控能力等方面设计不够科学合理, 或超出幼儿的承受能力, 在儿童的游戏过程中存在潜在的危害性。二是无因损害, 即无法归因于外部条件的单纯的自身伤害。诸如在没有任何障碍的情况下, 走路、跑步摔跤的;使用画笔时刺伤眼睛的;无意中将异物呛进气管的。

三、多措并举, 全面保护学龄前儿童的生命健康权益

(一) 准确理解相关法律规定的含义, 全面履行教育、管理职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 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责任, 但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 不承担责任。 (4) ”首先, 这一条规定是在整体上针对不满十周岁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而言的, 其对象不仅在年龄跨度上有层次之别, 而在教育机构的区别上, 也有幼儿园和学校之分。因此, 在判定是否“尽到教育、管理职责”方面, 对专业从事不满六周岁的学龄前幼儿教育、管理机构, 其条件和要求是更加严格的。其次, 所谓的“教育、管理职责”, 内涵极其全面而又深刻。既有对人的教育管理, 又有对物 (场地、设施、器具、用品等) 的检查管理;再次, 尽管该法条包含“无过错责任”和“举证责任倒置”两层含义, 但对于学龄前幼儿教育机构来说主要是承担“无过错责任”, 而几乎没有能证明自己是否“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余地。

(二) 明确学龄前儿童的监护责任, 实现“法定监护”和“代理监护”的无缝对接

《民法通则》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未成年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2-6岁的学龄前儿童, 属于未成年人中的“低龄阶层”, 其父母无疑是他们的“法定监护人” (特殊情况下不限于父母) 。作为幼儿教育、管理机构务必要与“委托人”之间严格入园儿童的“交接”程序, 明确责任界限, 实现监护职责的无缝对接, 切实履行好儿童人身健康权的保护义务, 承担入园儿童在特定时空内的民事法律责任。

(三) 建立健全内部管控机制, 切实维护学龄前儿童的生命健康权益

从建立健全内部管控机制入手, 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教职员工的教育培训, 提高管教团队的职业道德素养和管理教育水平, 夯实各项工作的基础。二是制定安保事故应急处置预案, 成立专门机构, 明确职责分工, 必要时进行预演预练, 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强化安保力量, 严格人员出入管理制度, 实行全时空的封闭式管理。三是实行责任保险制度, 投保校方责任险和第三者责任险, 尽可能地减轻责任风险的压力。四是建立岗位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制度, 明确岗位目标, 层层落实责任, 定期考核评比, 表彰先进, 奖优罚劣。五是建立安全检查评估制度, 定期对安保目标、安全制度、场地设施、器械玩具、游戏方案等进行检查评估, 查找事故苗头, 消除安全隐患, 切实为学龄前儿童创造一个舒适、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儿童权利保障问题越来越多地被提上日程。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儿童权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均对儿童的权利保护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近年来, 教育界、法学界等社会各界的知名学者和有识之士, 从不同的视角深入探讨了儿童权利保障的重大课题。本文试图在权利主体上针对进入各类幼儿园的管理教育对象——学龄前儿童, 而且重点在其生命健康权的保护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生命,健康,权益

注释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22 <发展心理学>皮亚杰著.

33 <儿童心理学>马晓年著.

44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上一篇:探讨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下一篇:煤炭企业建筑节能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