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龄前儿童

2024-05-01

农村学龄前儿童(精选十篇)

农村学龄前儿童 篇1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利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抽取甘肃省2个贫困县, 每个县随机抽取3个乡, 在其中2个乡各随机抽取200名左右、另外1个乡随机抽取300名左右5岁以下已经开始添加辅食的儿童。每个县抽取700名儿童, 共抽取1 400名儿童。

将每个县所选3个乡中的2个乡 ( 儿童数各为200人) 作为干预组, 分别给予“营养包 + 营养教育”和单纯“营养包”干预措施, 另外1个乡 ( 儿童数为300人) 作为对照组。各组儿童年龄、性别、家庭状况等基本保持一致。实际调查1 218名儿童, 其中男童692名, 占56. 8%; 女童526名, 占43. 2%。对照组儿童537名, 占44. 1% ; 干预组儿童681名, 占55. 9% 。

1. 2内容和方法根据2005—2008年西部贫困地区儿童营养状况监测系统数据, 结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确定儿童营养包中的营养素种类及剂量[3]。选择有资质的儿童营养素生产厂家, 签订研制生产协议, 合作研制、生产适合西部贫困农村地区儿童的营养包。

1. 2. 1基线调查对各组儿童营养及喂养状况进行调查, 为评价营养包补充效果提供基础资料。调查内容有: 体格测量、生化检测、膳食调查、儿童患病情况、喂养行为和家庭基本情况等。

1. 2. 2营养包补充对干预组儿童给予为期1 a的营养包补充, 由工作人员每2周给儿童父母发放1次, 并告知儿童父母正确的使用方法及频率。儿童每天补充1次, 每次使用有父母记录。

1. 2. 3营养教育对干预组儿童父母 / 抚养人开展营养教育活动, 改善监护人的喂养行为。活动内容包括: 制作儿童营养知识和喂养知识宣传材料, 举办县级工作人员营养知识培训班, 举办乡村儿童父母课堂, 定期开展儿童营养咨询活动。

1. 2. 4终期调查为期1 a的营养包补充结束后, 对干预组及对照组儿童进行营养状况及喂养状况调查, 调查内容同基线调查, 为评价营养包补充效果提供数据。

1. 2. 5质量控制成立省、县项目质控组, 由国家级、省级负责人对县级、村级实施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统一调查方法、体格测量设备、检测试剂等, 体格测量和生化检验人员需进行标准化考核, 合格后参与调查。抽取20%的调查表于现场进行漏项、逻辑错误等审查。

1. 3评价标准根据美国CDC 2000年标准, 采取Z评分法评价儿童营养不良状况, 计算年龄别身高Z评分 ( HAZ) 、年龄别体重Z评分 ( WAZ) 和身高别体重Z评分 ( WHZ) ; HAZ < -2为生长迟缓, WAZ < -2为低体重, WHZ < - 2为消瘦[4,5]。利用生化检测评价儿童贫血状况, 评价标准为Hb <110 g/L[6,7]。

1. 4统计分析用SPSS 16.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 两组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不同组间儿童营养不良、贫血患病率采用χ2 检验。

2 结果

2. 1干预后儿童生长发育情况干预后, 将对照组和干预组分性别、年龄的身高、体重进行比较发现, 1岁年龄组男童干预组身高比对照组高 ( t =2. 679, P = 0. 009) , 3岁年龄组男童对照组身高比干预组高 ( t = 2. 913, P = 0. 004) , 2岁、4岁、5岁年龄组男童身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0. 05) ; 1岁年龄组男童干预组体重比对照组重 ( t =3. 098, P =0. 003) , 2岁、3岁、4岁、5岁年龄组男童体重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0. 05) 。1岁年龄组女童干预组身高比对照组高 ( t =2. 805, P =0. 007) , 2岁、3岁、4岁、5岁年龄组女童干预组与对照组身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0. 05) ; 1岁年龄组女童体重干预组比对照组重 ( t =2. 165, P =0. 034) , 2岁、3岁、4岁、5岁年龄组女童体重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 0. 05) 。见表1。

注: 与对照组比较, * P <0. 05。

2. 2干预后儿童营养不良情况干预后, 对照组儿童营养不良率为27. 6%, 干预组儿童营养不良率为28. 3% , 两组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χ2= 0. 863, P > 0. 05) 。

2. 3干预后儿童贫血患病情况干预后, 对照组、干预组儿童贫血患病率分别为6. 5%, 1. 5%, 两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21. 514, P = 0. 000) , 其中组内男、女童贫血患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 0. 05) , 组间同性或异性相比贫血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0. 05) , 对照组儿童贫血患病率明显高于干预组。见表2。

注: ( ) 内数字为患病率/%。

3 讨论

生长发育评价是衡量儿童健康和生长发育状况简单而有效的手段, 评价生长发育状况最常用的指标是儿童的身高和体重[8]。本研究结果显示, 1岁组男、女儿童身高、体重营养干预后干预组均优于对照组。儿童在1岁左右断奶后, 必须及时、科学地添加辅食, 发放的营养包中含有合理分配并且种类齐全的营养素 ( 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 , 促进了儿童的生长发育[9]。但在别的年龄组并未体现, 其原因有待进一步调查分析。

年龄别身高反映儿童较长期的膳食营养状况, 发育迟缓是慢性长期营养不良的结果; 年龄别体重是反映儿童营养状况的另一指标; 身高别体重是反映儿童近期营养状况的指标, 反映急性营养不良[10]。儿童营养不良发生是一个长期、慢性, 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11], 通过为期1 a的营养包干预发现儿童营养不良现状改善并不显著, 考虑可能原因是项目实施时间不长, 未达到明显成效, 需持久有效干预。

农村学龄前儿童 篇2

当前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刍议

王 越(绥化学院 教育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61)

摘 要: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到“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关键在农村,提高农村孩子的素质,更应注重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对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改善教育落后的相应建议:一是增加资金投入;二是重视家庭教育;三是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四是加大政策扶持。

关键词:学龄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政策扶持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02-0061-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加快,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而经济状况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为了生活得更好,农村劳动者不得不外出打工,随之我们的周围出现了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叫留守儿童。学龄前留守儿童是指0到6岁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承担起照顾他们的责任人或是爷爷奶奶,或是亲戚朋友。

一、现今我国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留守在家中的学龄前儿童由于长期不在父母的身边,缺少父母的关爱或是受长辈的溺爱,造成家庭教育的弱化或缺失,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诸多问题。目前社会上大多的爱心人士和教育研究者把目光关注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留守儿童,对于学龄前的留守儿童却关爱甚少。而学龄前教育对于日后的小学教育、中学教育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农村家长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重视程度低;家庭教育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学龄前儿童的行为习惯;长期与父母分离的学龄前留守儿童会造成心理异常;农村幼儿教育力量薄弱,教学环境简陋等诸多问题是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的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二、形成当前现状的主要原因

(一)农村家长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重视程度低

由于农村的父母在年幼时的受教育情况普遍低下,所以对于子女的教育问题就不及城市的认可度高。在农村家庭中大多数夫妻文化水平均达不到九年义务教育程度。这样的文化水平直接地影响到对下一代人的教育。他们认为孩子只要能吃饱、穿暖,身体健康就好。又因农村的地理环境较为偏僻、居住分散,每天送孩子到幼儿园非常不便,交由长辈看管还节省了一部分开支。所以放弃和剥夺了学龄前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据统计,我国广大偏远山区、农村只有30%~50%的幼儿可以得到教育,即使到,也只大约有50%~70%的幼儿可以上幼儿园 [1] 。

(二)家庭教育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学龄前儿童的行为习惯

家庭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庭教育的缺失对于儿童的发展十分不利。在留守儿童中,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大多为语言交流,而对于学龄前儿童他们的语言能力还不完善,不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家长的沟通方式需通过身体的接触、游戏互动等更好的表达。如长此以往的话会造成性格孤僻、与人交往的能力差、参与活动积极性低、动手能力差,一些不良习惯逐渐生成。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具有“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2]这五个层次的需求,只有前一层次的需求获得满足后,才能向后一层次的需求发展。

(三)长期与父母分离的学龄前留守儿童会造成心理异常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个体的早期发展过程中,父母的爱、支持和鼓励容易使个体建立起对初始接触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这种信任感和安全感有助于儿童形成正确的社会态度和良好的同伴关系,保证了子女成年后与他人的顺利交往,但如果个体早期缺乏这种信任感和安全感,会随着个体的发展逐渐产生一种孤独、无助、自卑的性格特点,难以与人相处,因而容易产生心理异常[3] 。孩子在幼儿时期主要通过游戏来学习、获取经验,亲子游戏对于儿童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拉近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还有利于智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的生成、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学龄前留守儿童这方面的缺失容易造成行为迟缓、与同伴协作能力差、与老师的互动沟通能力较弱。由于学龄前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陪伴、情感上的满足,产生嫉妒心理,并且对嫉妒对象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在农村祖辈“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严重,老人的纵容和溺爱在孩子不良行为、不良思想的生成时不加以劝导,男孩会养成调皮、任性的心理特点;女孩则呈现出自卑、敏感的心理特征,对他人的关心及其敏感,对自己不自信,将个人情感封闭起来,严重的影响幼儿时期的身心发展。

(四)农村幼儿教育力量薄弱,教学环境简陋

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本应通过教育机构得到一定的弥补,可是农村的师资力量薄弱,据调查农村幼儿教师总数接近19万,仅占全国幼儿教师总数的24%,却要面对占全国0~6岁80%之多的农村幼儿。而大量的幼儿教师因农村环境和工资待遇等问题不愿到农村工作,使得大部分幼儿教师是生活在当地的农村妇女,懂的只是看管好孩子,使其不发生意外而已。极少部分可以为幼儿上课的教师,也因培训机会少造成教育观念陈旧、教学经验不足等问题。农村的教学设备和教学场地十分简陋,几张课桌,几本小人书,几个破旧的玩具,几张动画片光碟就是孩子学习和娱乐全部,而对于正在成长发育、需要大量知识和对未知事物的了解、学习的孩子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学龄前阶段的教育虽为基础教育但不属于义务教育,上级部门仍没有加大重视程度,缺乏应有的经济扶持 [4] 。

三、关于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建议

(一)增加资金投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一方面靠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勇于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努力开发农村自身的致富途径,大力推进科学发展观,做好招商引资,积极引导当地农民勤劳致富。农村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留守儿童的教育费用;加大对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具体讲,各级财政在继续增加三农支出的基础上,要做到资金的合理配置,筹措和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留守儿童密集地区的幼儿教育,建设优质适中的幼儿园。

(二)提高留守家庭教育理念,重视家庭教育

在农村由于学龄期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必须依靠有关教育机构的弥补。因此教育机构定期举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向留守儿童的父母宣传家长的关爱对于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性;举办家长学校帮助出现问题的家庭解决出现的问题及孩子成长中的一些难题和困惑;成立一帮一爱心家庭,让有能力有时间的家长献爱心帮助留守儿童,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并且鼓励幼儿与父母多通电话、网络视频等手段经常与孩子联系,保持对孩子的有效关心和沟通;改变学龄前留守儿童监护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教育观念,只重视身体健康和安全,忽视了心灵沟通和兴趣的培养。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的有效配合,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三)关注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1.幼儿教师的关爱一定程度弥补了幼儿的心理伤害

由于学龄前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幼儿教师的关爱对于缺乏亲情感、包容感、安全感的幼儿起到了一定的补偿作用。首先,幼儿教师要做到公平地看待每一个儿童,不因他们幼小就不予以尊重,不要让他们感觉与其他孩子不同,不要对幼儿有偏见、歧视他们,这样可以减轻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其次,教师要主动关心留守儿童在家庭中的情况,通过幼儿的情绪和行为及时了解孩子的情感世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2.发挥同伴交往的促进作用

通过同伴交往可以促进儿童之间的友情,有利于留守儿童在集体中感受到来自同伴的关心和帮助,通过平行游戏、联合游戏中的共同协作培养集体荣誉感,对于日后的处事能力和与人为善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游戏还可以是留守儿童放松、减轻心理压力并且可以收获喜悦的情绪,还有助于缓解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带来的自卑和焦虑。

3.社会爱心人士和公益组织结成援助力量

由于农村地理位置偏僻、落后的经济条件,使得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仅仅依靠政府和教育部门是远远不够的。公益组织成立志愿小分队,通过结对帮扶给幼儿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并且可以及时的发现他们身上的心理问题,做到早发现早解决;建设一支专门对于幼儿心理问题的研究团队,可以及时地对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学前教育专业的在校学生可以针对其所在城市的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定期进行慰问、辅导,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特别是正确的心理素质。

(四)加大对教育的政策扶持,重点放在教育薄弱地区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国家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未来主要的目标是在城市普及三年制幼儿园教育,在农村普及一年制幼儿教育。各级政府主要增加对农村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扶持城市的学前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阐述了教育的重要地位,提出优先发展教育、推进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总体要求。发展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做好教师的职前培养,更要注重教师在职后的继续教育。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的教育要得到提高和发展,国家应转变培训理念,着力培训学历低、素质低、水平低的教师;实施研究、培训相结合的策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时效性;激发幼儿教师内在的专业成长动力,引导教师做学习型人才;促进幼儿教师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备,采取流动教师、短期代教等方式,推进优秀教师把教学触角延伸到教育落后地区。

作为即将走上学前教育工作岗位的青年学生,更要投身于实践中,要把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积极地走到偏远落后的农村中,为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于会田,赵继忠。因地制宜勤于探索―发展偏远山区、农村幼教事业有新路[J].早期教育:教师版,,(Z1)。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22-323.

[3]方富熹。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34.

农村学龄前儿童 篇3

关键词: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品格教育;成因

一、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品格教育的重要性

农村留守儿童的品格教育是促进儿童形成有益于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德行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品格教育能够表现德育的本质,我们要注重对儿童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使得这一核心价值能根植于儿童幼小的心灵。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

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品格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它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连贯性,更有利于我国学生道德品格教育的良性发展,为我国中小学的品格教育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从教育目的角度出发,人的社会性发展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同时从当前幼儿园教育不断弱化和弱效的客观实际出发,农村留守儿童品格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农村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还会促进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家庭的和谐和稳定,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二、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存在的品格问题

对于品格教育的定义,笔者认为,品格教育具有可教性和可塑性。它不仅仅是教,还要通过表现美德的行为养成一种习惯。它是通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与儿童进行相互的、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引导和促进儿童形成和获得核心价值观,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品格的过程。目前我国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存在的品格问题主要有:(1)性格孤僻。他们不愿意与外人进行沟通交流,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满了怀疑,对他人的言行也十分敏感。(2)社交障碍。他们表现出更多的交往困难,不愿积极参加集体的活动。很难与周围的人形成良好的关系。(3)心理发育不良,逆反心理严重。对于来自教师、家长和亲友的教育不以为意,经常会用一些逆反的方式表现出来,如不听话、顶嘴等。(4)道德品行差。农村留守儿童受现实生活的影响,在实际生活中只是单向地接受爱,而不懂得爱别人。所以大多数孩子都比较自私,并且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还有一些其他的表现,如不诚实,不守信用,不尊重他人,不知勤俭节约,喜欢惹事生非,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等。(5)法制观念淡薄。农村留守儿童偷窃、打架斗殴和行凶等违法犯罪事件时有发生。这与其道德认识偏差、道德意志薄弱等问题相关。

三、农村学龄前儿童品格教育现状形成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结构不完整是造成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品格问题的主要原因。父母给予孩子的是片面的关怀,他们只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却忽视了他们内心的需要及思想感情方面的变化,因此与孩子交流和相处时间很少,更别提教育孩子了。

家长自身素质不高,在榜样教育上很难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主要原因是父母经常外出务工,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比起正常家庭中父母的榜样作用,留守家庭要小得多。平时的电话嘱咐与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所起的作用相差甚远。

隔代教育的弊端突出。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一般是由祖父祖母(外祖父祖母)看管,由于他们大多数年纪都比较大,文化水平比较低,因此教育观念和方法都比较落后,无法保障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品格培养和品格教育。

2.幼儿园教育功能的弱化

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很多农村地区的幼儿园教师文化水平都比较低,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幼师培训,可以说综合素质水平是不够的。其次,部分幼儿教师的责任心不强,对待留守儿童缺乏关怀或者是关怀不到位。

幼儿园课程单一。教师教条地将书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幼儿,他们不容易接受或接受困难,因而在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时效果欠佳。“而对个别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指导也仅限于理论上的说服教育,缺乏情感上的交流沟通,不能动之以情,说服力很小。”

师生关系紧张。由于一部分留守儿童成绩差,调皮捣蛋,不尊重教师,很多幼师不能深入了解他们的行为,导致了师生之间关系紧张。而这种关系导致留守儿童在道德品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

3.社会各界关怀不够

社会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问题关注不够。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监护,他们很容易从各种渠道获取不利于身心发展的信息,从而导致不良后果。而社会对这一问题缺乏长远的思考和重视,这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不相符。

社区教育未起作用。社会德育环境是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基础。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格教育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介入。

缺乏关怀性的社会环境。虽然留守儿童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广大媒体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但关注的程度还是不够。比如学校周边环境以及影响日益增强的电视、网络等,都缺乏对留守儿童的环境关怀。应该坚决抵制在学校附近设立网吧、游戏厅等不良场所。

参考文献:

殷世东,朱明山.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基于皖北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6(2).

农村学龄前儿童 篇4

1 对象和方法

1. 1 对象

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和济南市长清区的部分农村幼儿园,由本课题组统一培训合格的调查人员,通过面对面询问儿童监护人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并现场测量儿童的身高和体重。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儿童的基本情况,如儿童的性别、饮食行为习惯、年龄等; 儿童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如家长年龄、家庭食品支出等。

1. 2 评价标准

以WHO推荐的儿童生长发育评价标准( 2006) 作为参考标准[6]: 生长迟缓指年龄别身高低于中位数减两个标准差; 消瘦指身高别体重低于中位数减两个标准差; 超重或肥胖指身高别体重高于中位数加两个标准差。

1. 3 质量控制

为了进一步保证调查质量,本课题组成员在调查问卷的制定、现场调查、资料整理、编码及录入等各个环节都进行了一系列严格的质量控制。调查人员主要是由统一培训的山东大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研究所师生组成。各个调查小组均有专人负责调查问卷审核等质量控制工作,并且对调查问卷中的缺漏项、逻辑错误项等及时补充调查与纠正。

1. 4 统计分析

采用Epi Data3. 1软件双录入法建立数据库并设置范围及逻辑检查; 应用SPSS 17. 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主要为卡方检验和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 1 一般情况及儿童营养状况

719名农村学龄前儿童中,男性402人 ( 55. 91% ) ,女性317人( 44. 09% ) ; 2岁22人( 3. 06% ) ,3岁122人( 16. 97% ) ,4岁279人 ( 38. 80% ) ,5岁273人 ( 37. 97% ) ,6岁23人( 3. 20% ) ; 独生子女343人 ( 47. 71% ) ,非独生子 女376人( 52. 29% ) ; 留守儿童463人 ( 64. 39% ) ,非留守儿童256人( 35. 61% ) 。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719名农村学龄前儿童中,生长迟缓的为42名( 5. 84% ) ,超重或肥胖的为65名( 9. 04% ) ,消瘦的为28名( 3. 89% ) 。不同性别及年龄的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详见表1。

2. 2 家长膳食营养知识来源及行为态度

96. 80% ( 696 /719 ) 的家长愿 意了解更 多的营养 知识,3. 20% ( 23 /719) 的家长不愿意或无所谓。96. 66% ( 695 /719 )的家长认为在幼儿园开展营养教育必要,3. 34% ( 24 /719) 的家长认为没必要。如果幼儿园开展膳食营养讲座,94. 85% ( 682 /719) 的家长会积极参加,5. 15% ( 37 /719) 的家长不会参加。家长膳食营养知识主要来源为电视( 78. 86% ) ,其次为亲友告知( 26. 43% ) 、医务人员告知( 25. 73% ) ,详见表2。

78. 58% ( 565 /719 ) 的家长注 重儿童饮 食营养搭 配,27. 82% ( 200 /719) 的家长平时给孩子服用营养保健品。家长希望获得的儿童膳食营养知识主要需求详见表3。

2. 3 儿童营养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首先进行各项营养状况的单因素分析,以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以各项营养不良状况( 是否消瘦、是否生长迟缓等) 作为因变量,在α = 0. 05、β = 0. 10的水平上采用Enter法进行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 3. 1 生长迟缓

单因素分析中,偏食挑食( χ2= 9. 039) 、是否为留守儿童( χ2= 3. 910) 、母亲文化水平( χ2= 7. 600) 、是否注重儿童饮食搭配( χ2= 5. 029 ) 、家长是否接受过饮食营养讲座或义诊 ( χ2=11. 611) 、是否为独生子女( χ2= 5. 018) 等6项因素与生长迟缓有关( P值均 < 0. 05) 。将上述因素引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 家长是否接受过饮食营养讲座或义诊、是否注重儿童饮食搭配、是否为独生子女、偏食挑食与儿童生长迟缓密切相关。见表4。

2. 3. 2 消瘦

单因素分析中,吃零食( χ2= 5. 096) 、家长是否认为饮食对儿童身体健康重要( χ2= 5. 038) 、是否给儿童服用营养保健品( χ2= 5. 026) 等3项因素与消瘦有关( P值均 < 0. 05 ) 。将上述因素引入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 家长是否认为饮食对儿童身体健康重要、是否给儿童服用营养保健品与儿童消瘦密切相关。见表4。

2. 3. 3 超重或肥胖

单因素分析中,儿童边吃边玩( χ2= 4. 736) 、家庭食品支出( χ2= 6. 061 ) 、是否为留守儿童 ( χ2= 6. 064 ) 、母亲年龄 ( χ2=6. 251) 等4项因素与超重或肥胖有关 ( P值均 < 0. 05 ) 。将上述因素引入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 上述因素均与儿童超重或肥胖密切相关。见表4。

3 讨 论

3. 1 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

山东省719名农村学龄前儿童中,生长迟缓的占5. 84% ,超重或肥胖的占9. 04% ,消瘦的占3. 89% ; 而刘一心等[7]对深圳市学龄前儿童的研究显示,生长迟缓、超重或肥胖、消瘦的检出率分别为1. 6% 、9. 0% 、0. 9% ; 崔颖等[8]对西藏农村3岁以下儿童的研究显示,生长迟缓、消瘦的检出率分别为33. 9% 、3. 4% ; 李宁等[9]对2013年山东省济南市市区5岁以下儿童的研究显示,生长迟缓、超 重或肥胖、消 瘦的检出 率分别为1. 59% 、8. 71% 、0. 63% 。因此,山东省农村学龄前儿童的营养状况不容乐观,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大力探索其相关的影响因素,有针对性的进行综合干预,全面提升儿童的营养状况。

3. 2 家长态度

96. 80% 的家长愿意了解更多的营养知识; 96. 66% 的家长认为在幼儿园开展营养教育必要; 如果幼儿园开展膳食营养讲座,94. 85% 的家长会积极参加; 78. 58% 的家长注重儿童饮食营养搭配。这表明家长在儿童膳食营养方面态度较为积极,有利于今后相关干预工作的开展。家长膳食营养知识主要来源于电视( 78. 86% ) ,其余途径均低于30% ,尤其是健康及营养知识讲座仅占11. 68% 。这提示我们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家长获取膳食营养知识的来源相对单一。因此,基层妇幼保健人员可以通过定期开设家长课堂、育儿沙龙等喜闻乐见的方式,给予家长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解决家长在养育子女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营造科学养育儿童的良好社会氛围[10]。

3. 3 儿童营养状况原因分析

食品支出越多、母亲越年轻儿童超重或肥胖的可能性就越大,而留守儿童、边吃边玩的儿童超重或肥胖的可能性小。这可能是由于食品费用支出较高的家庭,儿童饮食更多样化、饮食结构更合理、营养更丰富; 还可能是由于非留守儿童大多由父母抚养,年轻的父母更容易将肯德基等快餐食品当成一种时尚的标志,这类热量过高的食品缺少人类必须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矿物质,更容易引起过度营养等问题。家长认为饮食对儿童健康不重要、服用营养保健品的儿童消瘦的可能性较大。这可能是由于家长认为只要服用保健品就能够达到营养标准,而忽略了日常饮食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致使儿童无法从饮食中获取必须的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因此应当加强健康教育,让家长掌握正确的育儿知识。

家长没有接受过饮食营养讲座或义诊、平时不注重儿童营养搭配、非独生子女和偏食挑食的儿童生长迟缓的可能性大。这可能是由于与非独生子女相比,家长有更多的时间和经济实力改善独生子女的膳食营养状况; 还可能是由于偏食挑食将导致儿童能量和营养素摄入不足,机体会动用自身的能量储备甚至消耗组织以满足生命活动能量的需要,进而产生营养不良等一系列后果[11]。这提示我们在日后干预中应注重饮食营养知识的宣传与推广,摒弃“只讲食品好坏不讲食物结构”的陈旧观念,树立儿童合理营养、均衡膳食的科学理念[12]。

综上所述,山东省农村学龄前儿童的营养状况不容乐观。婴幼儿的营养状况直接关系到儿童的生长发育、智力水平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还会增加成年时期患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危险,儿童健康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衡量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13,14,15]。因此,相关部门应当通过健康讲座、育儿知识培训等多种形式宣传合理膳食营养知识,做好合理膳食指导,提高家长的营养保健意识,保障儿童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摄入充足,降低营养不良的发病率,进一步提高儿童健康水平。

摘要:目的:了解山东省农村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为促进儿童生长发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获得样本,并用自制调查表获得数据资料,通过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山东省农村学龄前儿童生长迟缓率、超重或肥胖率、消瘦率分别为5.84%、9.04%、3.89%。儿童生长迟缓的影响因素为:接受营养讲座或义诊、注重儿童饮食搭配、独生子女、偏食挑食。超重或肥胖的影响因素为:边吃边玩、家庭食品支出、留守儿童、母亲年龄。消瘦的影响因素为:认为饮食重要、服用保健品。结论:山东省农村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不容乐观,应加大农村地区膳食营养知识的宣传力度,改善儿童营养状况。

学龄前儿童故事 篇5

学龄前儿童故事

爱耍小聪明的人即使可以一时成功也不会长久,只有脚踏实地才能长久,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猴哥的烦恼》。

小猴哥哥是森林里最聪明的人。小猴哥哥有一个小猴弟弟,要多笨有多笨。小猴哥哥常为笨头呆脑的弟弟叹气:“弟弟呀弟弟,你什么时候才能变聪明点儿呢!” 森林中的小动物遇到什么难题,都来找小猴哥哥解决。比如小猪要盖房子啦,黄鹏要学五线谱啦,熊猫想学画画啦……小猴哥哥总是一笑说:“这个简单哩!”就把房子怎么盖,五线谱怎么识,画上怎样着颜色,都告诉了小动物们。

小猪便专心学起盖房子来,黄鹏也每天起得早早的练歌喉,熊猫也每天都到野外去画画……

有一天,小猴弟弟也出了门,不知干什么去了。

只有小猴哥哥仍在家里,喝茶听者乐,躺在床上闭目养神。过了些时候,小猴哥哥觉得小动物们好久没来他家了。他们都干什么去了呢? 后来,小猴哥哥拿起新出的晚报,才发现,原来小猪已经成了建筑师,黄鹏成了红歌星,熊猫也成了画家……就连他的笨头呆脑的小猴弟弟,也开起诊所当起医生来。

学龄前儿童保险理财计划 篇6

大部分的父母为孩子上保险,除了常识性问题之外,最关注的莫过于搭配、花费、时间三大问题。当然,孩子的年龄段不同,父母入保险时所考虑的内容也不一样,如果你的家中有一个尚未入学的宝宝,你知道要如何选择理财产品吗?按照上述三项内容,结合专家的建议,一一为您解答。

宝宝出生前可投女性险

当准备要孩子的那一刻起,准爸爸和准妈妈就应该为孩子的健康保障做一份规划了。现在很多保险公司都推出了怀孕期间保证母子平安的险种——单独的母婴保险或者含有生育保险的综合类女性险,这两险都会包含婴儿的先天性疾病保障,为孕期的女性以及生产后的宝宝和妈妈提供了保障。

宝宝出生后加入住院医疗保险

孩子从出生到6 岁,可以“添置”住院医疗保险。不过,幼童的住院率非常高,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儿童住院医疗费用比7 一18 岁的孩子,甚至比20 几岁的年轻人都要高。因此,如果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可以选择报销性的住院费用保险就可以了;如果家庭预算充足,则可以再添一份住院津贴保,这样可以弥补家长为照顾生病的孩子而耽误的工作收入。

宝宝3岁后追加意外险

当孩子能够顺利的走路甚至跑步的时候,家长要担心的事情就更多了。他们希望有活动的空间,但是又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大,因此这时应该为宝宝购买一份意外险。这样既保证宝宝生病的时候有住院保障,又足以应付意外导致的门急诊、住院治疗等开支。

为学龄前儿童储蓄教育金

在保障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下,一些有能力的家庭可以考虑为孩子的教育进行储备了。选择“健康+教育保障”是最适合儿童的综合保险计划。除此之外,一些公司还推出了针对经济实力较强家庭的理财型险种组合,让孩子出生30 天以上就可以“参与”理财。在缴费期内孩子每三周年可以领到保额的一定百分比返还,缴费期结束可以领到保额一定百分比返还,直到终身。此外,孩子还可以每年参与保险公司的分红。还有一些保险不但可以储蓄,还附加了意外伤害和住院补贴,这样就涵盖了意外、医疗、重疾三大风险,为0 岁到17 岁的儿童和未成年人提供全面的健康保障,而且保障储蓄两不误,满期金可作孩子的教育金补充。

为宝宝投资做到心中有数

给孩子的投资肯定不能少,但是投多少合适呢?很多父母心里没谱。专家提醒,父母给孩子投资应注意保额不要超限。为孩子投保以死亡为赔偿条件的保险( 如定期寿险、意外险),累计保额不要超过10万元,因为超过的部分即便付了保费也无效。而为刚出生的宝宝买保险,保险费不要超过你年收入的10%。如经济不是特别宽裕,少儿险重大疾病保额可定在5万元至10万元,这样就可以打消对绝大多数重大疾病的担心。

农村学龄前儿童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12年3—11月,整群随机抽取鲁东、鲁中、鲁南3个地区8所农村公立幼儿园中3~7岁儿童435名,对其家长进行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402份,有效应答率为92.4%。其中<4岁儿童129名(32.1%),4~5岁157名(39.1%),≥6岁116名(28.8%);男童185名(46.0%),女童217名(54.0%);鲁东地区儿童138名(34.3%),鲁中地区143名(35.6%),鲁南地区121名(30.1%)。

1.2 方法

采用自编“农村学龄前儿童奶类制品饮用情况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儿童姓名、性别,父母学历、职业,儿童1周食用奶类制品数量、种类、食用天数以及儿童家长对奶制品的了解情况等。由儿童所在班级的班主任经过统一培训后,向本班儿童家长发放问卷并解释填写规则,家长记录儿童1周食用奶制品的情况,问卷填写完毕后,交班主任统一收回。

本次调查的饮奶量为纯牛奶的mL数,在计算日均饮奶量时将酸奶和奶粉的饮用量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2002)”[4]中奶制品营养素含量换算出等值牛奶量后再进行数据分析。

1.3 统计分析

将有效数据录入SPSS 15.0软件,使用t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奶制品食用情况

农村学龄前儿童饮奶率为84.2%。主要饮用的奶制品有牛奶、酸奶和奶粉3类,其中纯牛奶的饮用率为33.0%,鲜牛奶饮用率为1.5%,酸奶饮用率为41.4%,奶粉饮用率为9.8%。每人每周平均饮奶天数为(4.36±2.76)d,每人日均饮奶量为(187.37±147.98)mL,日均饮奶量≥250 mL的儿童占25.6%。

2.2 不同年龄、性别、地区儿童人均每日食用奶制品情况

由表1可见,4岁以下儿童每周饮奶天数和日均饮奶量高于其余2个年龄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在食用的不同奶制品量方面,4岁以下儿童牛奶的摄入量明显高于其余2个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酸奶和奶粉的摄入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在性别方面,男、女童在每周饮奶天数、日均饮奶量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三大类乳品中,男童对于酸奶的食用量要高于女童,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鲁东、鲁中、鲁南地区农村学龄前儿童达到饮奶推荐量的比例依次为44.7%,36.8%和26.3%。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鲁东地区农村儿童在周饮奶天数和日均饮奶总量方面均高于其他2个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地区儿童3类奶制品日均食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3 山东省农村学龄前儿童饮奶影响因素分析

2.3.1 人均每日饮奶量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选取与山东省农村学龄前儿童饮奶量有关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人均每日饮奶量与儿童年龄呈负相关(r=-0.25,P<0.05),与母亲文化程度、每月零食开销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0,0.30,P值均<0.05),与家长对幼儿食欲的满意度、儿童饮奶的主观意愿的相关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3.2 学龄前儿童家长对子女饮奶行为支持情况

农村学龄前儿童家长中有54.1%(217人)未能做到每日给孩子饮奶,有163人(40.6%)不会区分奶制品和乳饮料。孩子不喜欢奶制品的味道(69人,31.9%)、未养成饮奶习惯(49人,22.3%)和因食欲好所以未添加奶制品(48人,22.2%)是家长不支持子女饮奶的主要原因。

3 讨论

中国营养学会在2007年修订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强调,4~10岁的儿童要每日饮奶300~600 mL[2],最少不低于250 mL[5]。本次调查的山东省农村学龄前儿童日均饮奶量为(187.37±147.98)mL,只有25.6%的儿童日均饮奶量≥250 mL,表明山东省农村学龄前儿童整体饮奶量明显不足;但农村学龄前儿童饮奶率、每周平均饮奶天数、日均饮奶量3项数值均高于近5 a其他省份农村学龄前儿童的调查结果[6,7,8],由此推断我国农村学龄前儿童饮奶量少的问题具有普遍性。

研究表明,4岁以下农村学龄前儿童饮奶量最多,随着年龄增长和饮食种类的丰富,饮奶量逐渐减少,到6岁之后由于儿童身体发育及运动量的增大,饮奶量有所上升,但仍未达到2007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每日推荐摄入量。鲁东地区农村学龄前儿童饮奶量高于鲁中和鲁南地区,原因可能是鲁东地区幼儿居住地的经济状况要优于鲁中和鲁南地区,因此在奶制品销售途径、销售种类、家长购买力等方面也略好于其他地区。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农村学龄前儿童奶制品的补充是在家庭中进行的。8所农村幼儿园中,只有鲁东地区的2所和鲁南地区的1所幼儿园每周有2 d在加餐中为孩子安排了奶制品,显然无法满足儿童对奶制品的需求。儿童人均每日饮奶量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表明,母亲文化程度与饮奶量呈正相关,说明母亲的文化程度越高,具备的营养知识就更为丰富,更加注重给儿童补充奶制品;零食开销与饮奶量呈正相关,说明家庭经济也影响儿童的饮奶量。另外,调查结果反映出家长对奶制品营养知识的欠缺,特别表现在奶制品与乳饮料混淆、不知如何为乳糖不耐受的儿童添加奶制品、儿童奶制品的饮用时机过于随意等方面。此外,家长还存在着非理性消费奶制品的情况,如孩子只要想喝就给买或是因经济条件差就不给孩子补充奶制品等。

综上研究结果,鉴于牛奶的营养价值,应增加农村学龄前儿童群体每日奶制品的摄入量[9]。首先,增加农村学龄前儿童饮奶的品种,如除纯牛奶、酸奶外,还可为儿童提供鲜牛奶、奶酪等。其次,增加每日饮奶次数提高饮奶量,有专家建议一日应饮用3次[10],可通过幼儿园加餐环节为幼儿补充奶制品,要注意饮奶时间不要离正餐太近,饮奶量以不影响规律正餐的食量为准[5,11]。最后,应当适时地向农村学龄前儿童家长普及饮奶知识,使他们养成每日给孩子足量饮奶的良好习惯,掌握科学的饮奶方法和时机,学会如何为乳糖不耐受症状的孩子补充奶制品,知道怎样依据商品包装上的产品名称、产品营养成分等内容区分奶制品和含乳饮料。针对农村儿童家长经济力量相对较弱的特点,科学指导家庭奶制品消费,使他们能将有限的经济投入用于最有效的营养供给[12]。

本次调查的农村幼儿园中还有数量众多的留守儿童。由于留守儿童监护人多为祖辈,年龄大,文化程度有限,不易配合调查,故本次调查未涉及该群体。由于监护人饮奶知识贫乏,留守儿童的饮奶更加随意,这一群体的饮奶情况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 了解山东省农村学龄前儿童奶制品消费现状,为改善其奶制品消费现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整群随机抽取的山东省8所农村公立幼儿园435名3~7岁儿童饮奶现状进行调查。结果 农村学龄前儿童饮奶率为84.2%,每周平均饮奶天数为(4.36±2.76)d,日均饮奶总量为(187.37±147.98)mL,日均饮奶量≥250 mL的儿童占25.6%,54.1%的家长未能做到每日给孩子饮奶。<4岁儿童每周饮奶天数和日均饮奶量分别为(5.30±2.28)d,(234.01±137.52)mL,均高于4~5岁和≥6岁年龄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鲁东地区农村儿童每周饮奶天数和日均饮奶总量分别为(5.26±2.19)d,(237.74±127.20)mL,均高于鲁中和鲁南2个地区(P值均<0.05)。人均每日饮奶量与幼儿年龄呈负相关(r=-0.25,P<0.05),与母亲文化程度、每月零食开销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0,0.30,P值均<0.05)。结论 山东省农村学龄前儿童奶制品消费水平较低,且存在年龄和地区差异。应加强对儿童家长的营养知识教育。

关键词:乳制品,费用和收费,饮食习惯,儿童,学龄前,农村人口

参考文献

[1]MAY AB,TIFFANY LG,BENJAMIN HC,et al.Ethnic differencesin dairy and related nutrient consumption among US adults and theirassociation with obesity,central obesity,and the metabolic syndrome[J].Am J Clin Nutr,2008,87(6):1914-1925.

[2]荫士安,王茵.奶类是儿童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6):569-610.

[3]赖建强,荫士安,马冠生,等.3~6岁儿童的奶类消费量与生长发育关系[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7,41(3):169-171.

[4]杨月欣,王光亚,潘兴昌.中国食物成分表[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2:130.

[5]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M].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2008:56-77.

[6]段克姿,李端,袁玫,等.安义县学龄前儿童奶类饮用量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3):261-262.

[7]宋建根,张格祥,马剑华,等.会宁县2~4岁儿童膳食营养与神经心理发育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7):588-590.

[8]张晓琼,王军,周雪,等.裕固族140名3~6岁儿童膳食营养及营养状况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2):141-143.

[9]张倩,刘爱玲,杜松明,等.牛奶饮用频率与小学生肥胖及代谢异常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6):648-653.

[10]FIORITO LM,MITCHELL DC,SMICIKLAS-WRIGHT H,et al.Dairy and dairy-related nutrient intake during middle childhood[J].Jam Diet Assoc,2006,106(4):534-542.

[11]中国营养学会妇幼分会.中国孕期、哺乳期妇女和0-6岁儿童膳食指南(2007)[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7.

农村学龄前儿童 篇8

1 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在河南省新安县、伊川县,按照容量比例概率抽样方法调查40 个村,每个村调查10 名0-5 岁学龄前儿童及其监护人。留守儿童定义: 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3]。

1. 2 研究方法

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由培训过的调查员进行入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儿童基本信息、预防接种情况、儿童监护人预防接种知识及获取途径等内容。

1. 3 统计分析方法

应用Epidata 3. 0 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9. 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主要包括 χ2检验、非参数检验等,检验水准 α=0. 05。

2 结果

2. 1 基本情况

共调查儿童及其监护人400 名,其中留守儿童172 名,非留守儿童228 名。留守儿童中位年龄为2. 3 岁( 4 月龄-5. 4 岁) ,男童87 人,女童85 人,留守儿童以单亲( 母/父亲) 监护为主,占70. 93% ,隔代监护( 外/祖父母) 占29. 09% 。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年龄、性别分别做非参数检验和 χ2检验,结果显示,P>0. 05,分布均衡性较好。

2. 2 留守儿童预防接种情况

留守儿童乙肝疫苗( Hep B3) 、脊灰减毒活疫苗( OPV3) 、麻疹疫苗( MCV1) 接种率分别为99. 42% 、99. 42% 、90. 70% ; 乙肝疫苗首针24h及时接种率、麻疹疫苗首针8 月龄及时接种率分别为68. 02% 、42. 44% 。和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各疫苗接种率均较低,其中,麻疹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4. 434,P = 0. 035) 。

2. 3 留守儿童监护人预防接种知识

对留守儿童监护人预防接种知识进行调查,共10 题,满分100 分,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得分中位数为60 分( 45 分-75 分) 。45. 3% 的监护人不知道儿童可以在异地接种疫苗;52. 9% 的监护人不了解麻疹传播方式; 儿童监护人对脊灰减毒活疫苗( OPV) 知晓率较高,为97. 7% ,但39. 5% 的监护人不知道其预防何种疾病,90. 1% 的监护人不了解其不良反应。8. 7% 的监护人未能列出任一疫苗名称,仅能列出1 种疫苗的占23. 3% ,能列出2-3 种、4-5 种、6 种及以上的监护人分别占34. 3% 、22. 7% 、11. 0% 。分析还发现,单亲( 母/ 父) 监护人得分高于隔代监护人( 外/祖父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 = -4. 163,P = 0. 000) ; 不同文化程度监护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17. 250,P = 0. 001) 。监护人预防接种知识得分在监护儿童性别、出生地点、家庭人均年收入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4 留守儿童监护人预防接种信息获取途径

监护人预防接种信息主要来源于接种医生,其次为宣传材料、预防接种证、广播等,分别占调查人数99. 42% 、45. 35% 、27. 33% 、19. 19% 。97. 7% 的监护人选择“接种医生”,作为最信任的知识获取途径。监护人期望的信息获取途径主要为预防接种证、接种医生、宣传手册、短信等,分别占调查人数76. 74% 、73. 84% 、27. 91% 、20. 35% 。

3 讨论

留守儿童是近年我国城镇化过程带来的突出问题,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占全部留守儿童的86. 5%[4]。农村留守儿童的预防接种问题已成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率上升的重要原因[5]。本研究结果表明,留守儿童麻疹疫苗接种率、及时接种率分别为90. 70% 、42. 44% 。2012 年我省1 岁以下麻疹病例占60% ,且病例多无麻疹疫苗免疫史[6],首针麻疹疫苗8 月龄及时接种率偏低,可能是小年龄儿童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7]。因此,应进一步落实预防接种通知、预约等措施,及时告知监护人首针接种时间并予以强调,提高留守儿童麻疹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

本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监护人预防接种知识了解较少,对于免疫规划疫苗种类、异地接种、疫苗预防疾病、疫苗不良反应等的知晓率较低。有研究显示,儿童监护人知识程度将直接影响其预防接种行为[8]。本研究还发现,监护人为( 外) 祖父母、文化程度较低者,预防接种知识得分较低,与其他研究一致[9-10]。因此,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开展预防接种宣传时,应将隔代监护、文化程度较低的监护人作为重点对象,采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及语言,开展灵活多样的宣传活动。监护人信息获取途径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多将“接种医生”作为获取接种信息最主要、最信任的途径之一,同时期望从预防接种证、宣传手册、短信等途径获取信息。提示,今后应在接种医生宣传的基础上,根据儿童监护人的需求,探索多种宣传方式。

结合本次调查结果,做好农村留守儿童预防接种工作应重点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预防接种宣传,对隔代、文化程度不高的监护人,采取通俗易懂语言,开展灵活多样的宣传活动。二是加强预防接种预约、通知等工作,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对于年龄较大、文化程度不高的监护人,很容易遗忘儿童的预约接种时间。因此,要充分调动乡村医生积极性,及时对儿童监护人进行通知,提高免疫规划疫苗尤其是麻疹等疫苗的及时接种率。三是做好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及时补种漏种疫苗,提高疫苗接种率。

参考文献

[1]毛平,何薇,曹海梅,等.湖南省某贫困县学龄前留守儿童意外伤害分析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2015,25(9):77-80.

[2]郑志刚,王华庆,朱徐,等.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预防接种监护人知识态度行为对照研究[J].中国疫苗和免疫,2008,14(2):168-170.

[3]全国妇联课题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2013,(6):30-34.

[4]刘彩,王健.河北农村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的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7):861-863.

[5]刘爱萍,孙秀梅.济宁市农村留守儿童预防接种情况调查及应对策略探讨[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1,34(4):276-278.

[6]马雅婷,王长双,李军,等.河南省2002-2012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控措施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11):1945-1956

[7]李倩,胡昱,陈恩富,等.浙江省首剂含麻疹成分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估算与评价[J].疾病监测,2011,26(7):512-515

[8]杨桂荪,张晋昕,聂运洲,等.广东省佛山市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1):381-382.

[9]郭世成,谭详永,赵红平,等.江西省2县留守儿童免疫状况及监护人相关知识知晓率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9):1694-1696.

学龄前儿童运动监控 篇9

关键词:幼儿,阳光体育,运动监控

在体育总局、团中央、教育部共同组织和建设“青少年阳光体育节”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的开展,各地幼儿园也顺着这股体育改革的东风,在幼儿园里掀起“阳光热”的高潮。与一线的幼儿教师深入交流中发现,许多幼儿园对幼儿“阳光体育”的关注仍然停留在理论上,缺乏深入的实践。许多的幼儿教师已经意识到阳光体育运动在幼儿生长发育中的重要作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又缺乏相应的驾驭能力,而且在教材内容的解读、教学内容安排以及教学的设计、课堂活动的实施上有一定的盲目性。目前幼儿,不论是从生理还是心理上,比过去有了教大程度上的发展和提高,如果我们仍然用过去的标准、方法来衡量现在的幼儿,就不能体现幼儿的真实发展水平、满足现代幼儿的身心发展。至此,本文以幼儿运动过程为出发点,试图在借鉴和吸收国内外既成研究结果基础上,以幼儿园“阳光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为依托,围绕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对幼儿进行运动监控指标体系以及方法的尝试。

1 幼儿身体发展特点

进入幼儿期,儿童生理方面较婴儿有了快速发展,独立性增强,对周围世界的感知欲、好奇心快速发展,初步产生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愿望[1]。但碍于生理条件发展的限制,尚不能很好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要将注意力长期稳定到同一事物上相对困难,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关键时期,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系统、器官、组织有不同的生理解剖特点,造成有时候好动、有时候好静,面对新鲜熟悉的人和事物,能够较为完全的操作,面对不能掌握和未知的事物缺乏恐惧和好奇。

1 . 1 运动系统特点

人体运动系统由骨关节、结缔组织和肌肉三部分组成[2],在神经调节和体液共同调节与支配下,对幼儿运动、支持、保护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幼儿骨关节特点:较柔软、硬度小、弹性大,容易弯曲变形;骨膜较厚,血管丰富且细小,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繁殖迅速,利于骨的生长和再生;但是骨组织里钙含量少,骨化过程并未完成,骨骼也还未被韧带固着,易发生变形,因此要加强儿童正确的坐姿和站姿,以免在成年时候发现骨变形和异变。

幼儿结缔组织特点:关节窝浅,关节囊、韧带较松弛,肌肉成分少,关节活动幅度可以很大,伸展性也较强,但是牢固性太差,可能在一定强度的外力作用下,关节很容易脱臼,最常见的是桡骨小头的习惯性脱臼,因此在幼儿训练中,不应该大强度和大力量性,以免给幼儿在以后的成长和生长中埋下潜在风险。

幼儿肌肉发展特点:幼儿肌肉仅占体重的20%左右,而且肌肉群发展不平衡,收缩力太差,幼儿肌肉力量弱,不能承受过大的力量训练,或者是搬动远远超过自身能力的重物,因此建议,在儿童负重时,应该适当提醒幼儿,轻拿物品,不要拿过重的物品。

1 . 2 呼吸系统的特点

幼儿呼吸道比成人短而狭,而且组织柔嫩,呼吸道粘膜容易受损伤,呼吸道壁的血管和淋巴管较多。肺泡数量较少,肺的弹性较差,造成肺的含血量多而含气量相对较少,容易发生感染。胸廓肌肉含量与发育程度与成人比,也较差,每次气体的交换量较小,所以通过呼吸频率增快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在幼儿训练中,一定要保证幼儿在相对干净的空气里玩耍和游戏,切不要到浓烟或者浓雾的地方活动,减少幼儿因为空气的不洁净造成的生病或者是感染。

1 . 3 心血管系统的特点

幼儿的血液量和体重的比值大于其他人群,但血液成分中水分和浆液过多,缺乏人体凝血的无机盐离子和微量元素,一旦幼儿伤口出血时,出血量较大,血液凝固速度较慢,在活动中应尽可能地避免幼儿避免出现出血现象。此外,在2010年荆州市国民体质监测中测出幼儿心率阈值范围在70~120b/min,比成人心率快,幼儿迷走神经尚未发育完全,中枢神经系统紧张度较低,对心脏收缩频率以及强度的抑制作用弱,交感神经占优势,故心率快。

1 . 4 神经系统的特点

大脑皮质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既可以使反射活动更准、快速,也可使脑细胞受到必要的保护与抑制,幼儿认识外界事物和调节控制自身行为的生理前提[1]。从3岁以后,随着神经系统结构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神经向内抑制开始快速发展起来,对自身行动的控制和调节作用逐渐增强。幼儿兴奋和抑制机能都在不断增强,相比之下,抑制机能还是较弱。因此在实际中,应该安排一些能够引起幼儿兴趣,但不能要求儿童长时间的操作和实践。

2 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幼儿心理发展主要指感知觉、注意、记忆和学习等认知过程的发展[1]。幼儿时期也是心理发展敏感期,正常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下,幼儿期孩子心理发展的呈现以下不同特点:(1)在幼儿的认知目标中,随意性占主导优势,具体事情的控制能力弱;(2)幼儿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往往缺乏认识;(3)幼儿易暴露自己的情感,认识肤浅,还易冲动,经常出现喜怒哀乐等情绪的变化;(4)幼儿意志力逐渐明确,但自制力较差,对具体的事情能够理解,但不能控制自身的行为;(5)个性表现逐渐明显,养成独立的人格,个人心理和生理成熟度高。一般情况下,在一定社会和教育背景下,幼儿心理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顺序性和阶段性,即阶段的顺序、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等,大都是不稳定的、共同的协同作用[3]。每个幼儿所处的成长环境和所受教育的一程度定不同,即社会环境与学前教育加注在幼儿身上的作用情况不尽相同,因此,在幼儿心理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上,个体之间存在绝对的差异性,这就是我们说的具有可变性。幼儿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的存在是相对的,而且在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统一的过程中,达到共性与个性的和谐统一。

3 对幼儿运动实施运动监控

对幼儿的身心发育特点的深入剖析,为幼儿科学合理安排运动课程,提供了一定的生理性保障,在运动监控手段上,较以往的体育教学和高水平运动员运动训练中,对幼儿实行生理监控,这是首次对指标与内容的探索性研究,本文所指的运动监控是在幼儿进行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老师或者其他指导员采用适合的监测手段和方法来控制幼儿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强度、时间和频率,指导幼儿有目的、有计划、科学的进行合理运动,避免幼儿意外伤害运动事故的发生。

幼儿承担适量的运动负荷,才能健康成长,运动负荷包括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两大类。运动负荷,在很多资料中又称运动量,指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心理负荷量以及消耗的热量,由完成练习的运动强度与持续时间以及动作的准确性和运动项目特点等因素来决定运动量的大小。在实际教学中,只有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达到平衡,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常用的监测幼儿的运动负荷方式是由观察、询问和生理测试等结合构成。常用的生理指标是心率,通过安静心率、运动中心率、运动后心率和晨脉共同构成。心率作为在活动中的变化以及活动以后的恢复情况为指标进行负荷和密度的评价,每个活动项目的运动量不同,幼儿所能承受的运动量也不同,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控制全面的运动量,也要注意个体的差异,设计不同幼儿的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更应该因人设课。

运动负荷是由强度、难易度、密度、时间四因素协同组合而成,是构成一次课的基本框架,练习密度是运动负荷的基础,练习强度是运动负荷的关键,练习难易度、密度都是调节强度的辅助因素[4]。运动强度大多用心率测量,即以心脏每分钟的跳动次数作为测量练习强度的标准。练习密度是指幼儿参与某次体育活动的总时间。练习密度是指幼儿在运动中实际练习、活动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通常在练习密度不变的情况下,练习强度的大小决定了运动负荷的大小。如果在既定的时间内,安排了确定练习强度后,那么练习密度的大小就成了运动负荷的决定因素,即在幼儿运动中要安排合理的运动负荷,需综合考虑以上几个方面的因素,对幼儿活动进行控制,在运动前进行预控,在运动中进行微调,尽量使幼儿运动后即刻心率在130~160次/min内。过大的运动强度会影响幼儿的心脏系统发展,过小又不利于刺激幼儿的系统增长。

目前,有些幼儿园虽然开展了阳光体育运动,但却达不到最佳效果,主要问题就是,幼儿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安排等不合理。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教师教学形式死板,学科专业化程度不高,对体育课课程系统结构缺乏了解或认识不够,不能放手让幼儿开展活动,又不敢让幼儿不活动,因此给幼儿在课程中,浪费了幼儿快速发展的关键期;二是长期以来,大多数老师老师仅使用观察法,只凭借对幼儿的面部表情、汗液分泌情况、运动情绪等方面的直观观察来直接判断运动的开展情况,缺乏对不同幼儿运动水平的客观认识,主观性强,不能因人、因地等重要的环节组织,避免不了以偏概全;三是幼儿园应该要求专业教师的技术水平,或者直接聘用有体育专业背景的学前教育教师;四是受活动的内容、形式、器材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未能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常常出现幼儿害怕而在活动中充当“观众”的情况,参与活动的幼儿少,因而也出现了练习密度和运动量不足的情况;五是不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所有的幼儿一刀切的教学,不能给每个幼儿因材施教。

针对学龄前儿童的用药指导 篇10

学龄前儿童随着体内内分泌的改变, 发育速度加快, 第二性征开始出现, 进入青春发育早期, 因此对影响神经、骨骼发育和内分泌的药物特别敏感。如长期服用中枢神经抑制剂可造成中枢神经及智力的损害;长期服用类固醇皮质激素可造成骨质疏松, 影响儿童的生长;喹诺酮类药物动物实验表明, 可影响幼狗软骨的发育, 虽在人类尚无实验证明, 但可引起关节肿痛, 故在儿童中不主张使用。在这一时期, 还需注意药物是否会对儿童听力、注意力、营养吸收等造成影响。

笔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总结出学龄前儿童用药中应注意的问题, 以下几类药物在使用时应引起注意。

1 抗菌药物

许多家庭都备有多种抗生素, 家长、孩子一不舒服就自行服用抗生素, 如感冒、发热、咳嗽、腹泻、创伤甚至皮炎等都使用抗生素药物, 造成抗生素的严重滥用。其实, 上呼吸道感染90%以上是病毒引起, 服用抗生素无效。盲目使用抗生素, 不仅会增加耐药菌株, 还要承担抗生素带来的不良反应。须知常用抗生素可产生严重耳毒性、肾毒性、肝毒性、菌群失调、二重感染、过敏反应及免疫干扰作用等, 如氨基糖苷类 (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 会导致不可逆性的耳聋耳鸣。我国聋哑儿童中, 抗生素引起药物中毒性耳聋患儿已逾百万, 每年仍以3万人的速度增长。四环素可使儿童牙釉质损伤, 形成黄斑牙, 甚至影响骨骼发育。不要同时联合使用氨基糖苷类的药物, 如庆大霉素与卡那霉素联用, 联用不仅不会增强疗效和抗菌范围, 反而会增大毒性;使用后要密切观察, 一旦出现耳鸣、耳内发胀、口面部发麻、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早期中毒症状, 应立即停药, 必要时需医生诊治。

2 感冒药

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 (下转第680页) (上接第674页) 市售的感冒药都只是缓解症状, 通常含有的成分有退热的对乙酰氨基酚, 有可以收缩鼻腔黏膜血管的伪麻黄碱、麻黄素, 属于抗组胺剂的苯海拉明、氯苯那敏, 抑制咳嗽的右美沙芬、福尔可定以及用于除痰的愈创甘油醚等多种成分, 这些成分对儿童大都存在风险, 所以尽量不用。另外, 在服用感冒药时要注意成分, 避免重复使用而增加毒副作用。

3 激素

肾上腺皮质激素按来源可分为两类:天然的如氢化可的松, 人工合成的如泼尼松。按作用时效又可分为三类:短效如氢化可的松, 中效如泼尼松, 长效如地塞米松。药理作用是抗炎、免疫抑制、抗毒和抗休克。因激素不良反应很多, 如果滥用激素, 可导致儿童发育迟缓、骨质疏松、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免疫功能下降等, 还可致代谢紊乱, 诱发多种感染性疾病等, 滥用激素是股骨头坏死的头号杀手已被国际公认。

4 维生素

面对日益增多的保健品的诱惑, 加上广告的夸大宣传, 中国六合一式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往往营养过剩, 维生素增补过量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 (A D R) 值得重视。维生素A过量可致毛发枯干、皮疹、瘙痒、厌食、骨痛、头痛、呕吐等;维生素D过量可引起低热、呕吐、腹泻、厌食、软组织异位骨化、蛋白尿、肾脏损害等症;维生素C过量可引起腹痛、腹泻等症。还要警惕与其他药物合用会减低疗效的相互作用, 如维生素A与激素 (两药作用拮抗) 、维生素B6与左旋多巴 (使多巴胺进入脑内量减少67%) 、维生素C与维生素B2 (还原性与氧化性) 、维生素C与氨苄西林钠、维生素C与碳酸氢钠、维生素C与庆大霉素、维生素E与钙离子、维生素E与三价铁等。一味追求“补药”是滥用药物, 如盲目服用“人参蜂王浆”会导致内分泌紊乱而引起性早熟。

5 中药

临床上90%以上的家长认为中药无副作用, 比西药安全, 要求医生开中药或者中西药结合药方, 这是个很大的认知误区。“神农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 是药三分毒, 中药也是药, 怎么会包治百病而无毒呢!互联网调查1 165种不良反应中, 中药占39.48% (460种) 。中药同样有严重的毒副作用, 如比利时发现马兜铃酸肾病;日本发现小柴胡汤致间质性肺炎;美国发现麻黄及麻黄碱制剂引起中风、失眠、肝炎等多系统A D R;过敏性紫癜服用土三七煎剂可致药物性肝肾损害等。更值得警惕的是假药 (中药掺西药) 行为, 我们对临床上服用疑掺有西药的“纯中药”癫痫患儿45例进行治疗药物监测, 结果发现全部含有西药 (1~5种) , 有的已达中毒浓度。假药是所有假货中最恶劣的行径, 可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6 注射剂

很多人认为打针比吃药见效快, 门诊患者的输液竟有半数是患者主动要求的, 抗生素输液、中药静脉注射都在逐年增加。应该重视和纠正这一用药误区, 其实滥用注射剂可增加肝炎、艾滋病传播的风险, 其中的微粒可造成血管栓塞和静脉炎等, 所以能口服的尽量不要注射或静脉滴注给药。

上一篇: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下一篇:关于航空航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