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2024-04-15

论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精选6篇)

篇1:论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论文

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届 别:

2015 系 科:

特教系

班 级:

特教 1232 姓 名:

周泽荣 指导教师:

李向青

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摘要]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中面临着教育、学习、和心理上的诸多突出问题。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刻不容缓。不仅关系到三农问题及新农村的建设而且还关系到和谐社会的稳定建设。为此从07年7月开始,中央多部门已经联手开展行动,并逐步建立和完善保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的法律体系和政治举措,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各地采取了多种措施,着力缓解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一、留守儿童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由祖辈或亲友监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多半属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地打工的情况。有资料显示,留守儿童监护类型主要有四种:隔代监护、父亲或母亲单亲监护、亲戚监护、同辈监护和自我监护。目前,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相伴随的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已非常严重:据新华社报道,全国留守儿童多达2000万,按照全国3.6亿儿童来计算,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社会科学院报告也显示,在2005年,中国民工人数达1.4亿人, 打工者数量还在以每年500万人的速度递增。新形势下,大量的农民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的大量出现,给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带来很多新的问题,从而导致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管理和保护出现了空缺。然而,这个建设问题是个新生事物,没有先前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现成的模式以资套用,一切均需“摸着石头过河”。从硬件设置到软件安排,从使用布置到完善提高,从集体活动到个别辅导,从活动教育到心理咨询,每一个方面都需研究,每一个环节均要探索,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个的问题。

留守儿童的父母把孩子托付给了在家的一方或其他自己信赖的人---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照顾,而这些被托付或委托照顾孩子日常生活的人,也就成了留守儿童的委托监护人。留守儿童的委托监护人是谁,不仅直接关系到对其生活的照顾的好坏,还将对其行为、教育、心理等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不同的监护类型下的留守儿童所得到的关怀照顾各不相同,但是无论是哪种监护类型,都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为法定监护人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的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保护、人格、心理的影响是别人取代不了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某同学的父母不在家,由其奶奶监护,因为隔代和无能力、无方法教育,给孩子造成了较为明显的人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可以说父母的举措是得不偿失的。

在目前农村存在着单亲监护的现象中,母亲监护现象较为普遍。这是基于我国“男主外、女主内”的农村传统文化,女性外出、男性在家的分工模式会被视作是一种社会的另类。这个问题主要是家庭的劳动负担女性难以承受,由于劳务负担过重,很多孩子的母亲缺乏对孩子教育的耐心,另一方面是农村的妇女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很多孩子的母亲受教育程度都相对较低。孩子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出问题,老师叫家长到学校配合教育,很多学生的母亲无从下手,这当然不是要求家长惩罚孩子。在某校园附近存在着大量租房陪读现象,陪读的人多数是孩子的母亲或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看其重视教育关心孩子的学习,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还是存在很多教育缺陷的。这些都不是完整的“家”,不具备家庭教育的完整功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减退了。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价值观扭曲。由于孩子的父母们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家长容易产生负疚感,不断增加给孩子的零花钱和物质方面的享受,而忽视对子女的道德品质教育、法制教育,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2.道德行为差。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对事物分不清好坏和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造成一定程度的道德缺失和不良行为。如行为自私、任性,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不良行为。

3.学习成绩差。由于留守儿童大多数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或亲友临时监护,这些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或责任心不强,没有能力或没有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指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纪律涣散,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4.心理不健全。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父母的关爱,致使部分留守儿童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不少留守儿童性格内向,情感淡漠,情绪低迷,心理承受力差,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郁自卑的思想,有较强的孤独感。个别留守儿童内心封闭,缺乏安全感,精神压抑,不合群,不愿意与人交往。

三、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1.监护不力、管理不到位,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许多问题。由于较长时间父母不在身边,年迈的祖父辈文化水平不高,既没有教育的精力,也缺乏教育的艺术。而有的亲戚和朋友的责任心更差,许多只是口头应承而已,形成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盲区,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许多问题。

2.父母在外、缺乏亲情抚慰,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由于不在父母身边,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缺乏与父母之间深层次的感情沟通,缺失的情感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孤独、自卑、精神压抑、性格孤僻,不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导致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

3.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的家庭,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孩子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不少孩子认为“读书没用”。

4.学校、家庭不合拍,导致学校、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盲区,留守儿童在家中由祖辈或者亲属照看,在学校让老师、学校监管。不少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应该是由学校完成的,并不是取决于家庭。但是学校在许多时间、空间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不能代替家长,从而造成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诸多不便。这样,孩子在学校可能是一个好学生,而在家中却是另一个样子。

四、解决留守儿童心理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实行留守儿童寄宿制,确保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孩子的有效监管,解决对留守儿童管理监护不力、管理不到位的实际问题。父母不在家,学校的作用就变得非常重要。在寄宿制学校中,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生活和安全责任实行全方位管理,教师既做到教书育人又扮演“父母”身份的角色,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直接关心和临时监护人无力辅导功课等问题。

2.开展“三个一活动”即:一个老师管护一个留守儿童,一个学校领导挂钩一个村庄,一个优秀学生带动一群孩子。解决留守儿童缺乏亲情抚慰,导致出现心理偏差、学习成绩差、安全等问题。(1)发动全校教师与留守儿童组成“一对一”管护对子,做他们成长保护人,要求老师要主动与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的父母、在家监护人沟通,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多开展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家访,在生活上细心照顾、学习上悉心指导、心理上耐心疏导,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2)农村社区还有许多不利于留守儿童成长的环境,如游戏厅、录像厅、网吧等。要求每一个学校领导要挂钩一个村庄,与村两委领导和老年协会联系,要求社区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积极营造适合儿童健康成长的环境。(3)留守儿童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群体活动对于他们影响非常大。在群体里有和他们同龄的同伴,相似的年龄往往有相似的心理特征,孩子们可以在同伴之间找到更多的共同语言,一个温暖团结向上班集体对于留守儿童的成长非常重要。因此,学校成立由一个优秀学生带动的活动小组。要求每周开展一次有益的集体活动。让留守儿童积极参与集体生活,这样既可以转移他们思念家长的注意力,又可以让他们在集体中成长进步,养成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的良好作风。

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置心理辅导室,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作用,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1)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认真负责,不但要教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对于留守儿童,还要教会他们以书信、电话的方式来加强同父母的情感交流,指导他们学会把生活和学习中的苦乐告诉父母,使情感得以抒发。

(2)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要对“留守儿童”有充分的了解,知道他们的家庭背景、人际关系、性格特征、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学习动机和态度。为他们建立起“心理健康卡”,留意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并做详细记录,对他们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及时干预,正确引导,并进行有关心理辅导,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

(3)留守儿童因父母的远离,使得他们普遍缺少了和父母的沟通,缺少父母的赏识,缺少了来自父母的压力,自律能力相对差,内心孤独。心理辅导教师要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到学生的家庭里中去,经常和这些学生进行情感和语言上的交流,以填补他们缺少父母呵护的空白。同时,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比如给他们过生日,让每一同学都来关心、关怀他们,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和自卑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4.积极推行家长学校的建设,提高家长教育孩子水平,解决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对留守儿童教育偏差的问题。开办家长学校。(1)设立家长热线,保持学校与家长、临时监护人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在出现特殊情况时能够第一时间与家长和临时监护人沟通。(2)定期对留守儿童家长进行教育孩子的知识培训,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交流管教孩子的方法,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5几点建议:(1)目前农村学校的生活设施比较简陋,不利孩子的成长,建议政府加大投入,从硬件设施方面改善学生寄宿条件,让孩子们有健康成长的居住和生活环境。(2)随着住校生的增多,管理工作量加大,建议增加寄宿制学校教师编制和管理经费。为农村中小学配备专职校医、宿舍管理员和食堂管理员,以保证学生安全、健康地成长。

五、留守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的联系,春风化雨,大爱无声,让全社会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温馨的生活环境,像知时节的春雨,用真诚的爱去滋润每一个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田,用热情的火去点亮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灯,指引孩子生命的航程,驱除蒙昧,收获希望,使他们的身心能够积极健康地发展,真正成为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参考资料:

1、中国留守儿童教育网《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严明)

2007年4月20日

2、中国留守儿童教育网《关注留守儿童健康,促进山区教育发展》(向远琼)

2007年4月20日

时间:2015年5月26日

篇2:论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摘要:家庭生活环境的改变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家庭的亲子关系出现残缺或断裂,稳定的核心家庭或主干家庭模式出现异化,导致家庭功能出现变化。父母不在身边对孩子的发展和教育产生了不利影响。针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学校和老师应该给他们多一点关的怀和多一点的爱,政府应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多健康成长的环境。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爱

一、农村留守儿童概况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由父母单方、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或他人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且年龄在6-18周岁之间的儿童。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14岁及以下儿童总量为28452.76万人,全国留守儿童数量为2230.45万人,农村留守儿童已超过2000万人,农村留守家庭占全部留守儿童家庭的20.60%。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中劳动力外流家庭数量的增加,留守儿童的规模将不断扩大,这种形势随着地域水平差异的不断拉大,将呈继续增加的趋势。

现阶段单留守儿童的家庭类型主要表现为单亲监护型、祖辈监护型、亲朋监护型和自我监护型,这些新组合的变异家庭使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发生了骤变。留守儿童在道德品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花钱不节省,道德情感缺失,只知单向的接受爱而不懂去施爱,依赖性强,缺少社会责任感,生活自理能力差等。而他们在性格方面表相处自卑、沉默、悲观、孤僻,或者表现出任性、暴躁、极端的性格。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因素 一方面,农村基层人民政府部门的不重视以及城乡发展的不协调性。目前农村社区和地方政府更关注是劳动力的转移,并把它视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对伴随而生的留守儿童问题,既缺乏认识,更谈不上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由此可见,受经费和意识的限制,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至今没有引起农村基层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而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缺少必要的教育资源,教育经费短缺一直是困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不仅基础教育的高中阶段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而且基础教育的义务教育阶段问题也不少,留守儿童的基础教育更是处于十分薄弱的景况。因此,城乡发展不协调对农村基础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农村教育发展滞后、教育质量不高、教学环境差、教育资源匮乏等因素,都使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致使留守儿童辍学、失学、退学现象不断出现。另一方面,许多农村家庭认为读书没有用,不读书照样能挣钱,这种观念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失学、辍学的思想因素。

2.家庭因素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改变和不完整导致其家庭的抚养教育功能、情感功能的失调和弱化,研究表明家庭功能和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存在显著相关,家庭功能不良的青少年有更多的问题行为。父母是儿童的启蒙教师,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在量上减少,在质量上下降。

监护人的文化素质不高,普遍缺乏家庭教育的意识,从而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质量出现问题。监护人由于年龄、文化、身体和精力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对孩子的教育关注只是孩子是否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而监护人不能很好地监管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又一重要因素。祖辈监护型对孩子的生活照顾不理想,也没有辅导他们学习的能力,甚至有的祖辈溺爱孩子对孩子很少管教,舍不得责备他们造成他们娇惯、任性、没礼貌。家庭没有称职监护人或根本无监护人,学校、家庭缺乏沟通,不少留守儿童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这些在学习上缺少监管的留守儿童,其学习态度逐渐散漫、不端正,部分出现了迟到、逃学、违纪等不良现象。加上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欠缺主动性、自觉性、学习习惯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留守儿童厌学情绪日趋严重,直接造成学生成绩不断下降,产生流失和辍学现象。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

1.政府方面

加强关爱留守儿童的各类社会宣传,使更多的人加入到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中来,使各界各类人士共同来探讨和研究,从而使农民工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得到切实的解决。进一步加强各级各类保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改进和完善,从而使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在法律和政策层面得到切实的保障。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附近地区就业的机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尽量减少留守儿童。要建立农村社会化的未成年人教育和监护体系。在留守子女较多的农村地区,开办寄宿制学校。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多健康成长的空间。

2.学校方面

学校应充分重视和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让留守儿童在校园中得到更多的关爱与帮助。首先,学校应该重视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建立留守儿童的资料或档案并时时关注这些留守儿童,尽可能的为这些儿童提供一些适合他们的课外读物并且增加娱乐设施,增添儿童精神上的慰藉。学校也可以把所有的留守儿童组织在一起,让它们相互交流,相互安慰。学校也可以建立专门的组织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或者是与监护人交流怎样教育孩子才跟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班主任呢,也应该经常与家长或监护人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家里面的表现,并尽可能的做家访,积极与学生和学生家长交流,帮助儿童与家长沟通交流。在学校,老师要多关心留守儿童,在心理和学习上多帮助他们,解答他们的困惑。要找到这些留守儿童问题存在的根源,对症下药,对行为不端的儿童要严加管束并耐心的跟他们讲道理;对那些缺少父母关爱,性格内向的孩子要多多关爱,使他们感受到老师们对他们的爱,逐渐引导他们敞开心扉走向活泼开朗的性格。熟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所以在学校老师应该扮演家长的角色多给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们一些关怀。

3.家庭方面

外出务工的父母尽量多回家和孩子生活,尽量在比较近的地方工作,这样可以经常回家看望孩子,多与孩子交流沟通,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的想法。如果实在不能经常回家,那也要与孩子多联系,多听孩子说说他的想法,不要可惜那一点话费,可能你节约了那点电话费却失去了孩子对你的爱。外出务工的父母也要经常与在家的监护人和老师联系,多了解孩子在家和在学校的表现,多与老师和监护人交流管理孩子的方法。另外,监护人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多关心他的学习,不只是关心作业是否做好没,跟要关心孩子在学习方面遇到的困难,并及时的帮他解决这个问题,他可以跟老师交流儿童的学习状况也可以找同村年纪比较大的学生帮他们讲解不懂的地方。监护人还应该减轻儿童的家庭负担,尽量不占用他们的学习时间做家务或干农活,尽量让他们多看书多做练习。

在儿童的生活发面,监护人更应该照顾好他们,让他们在生活上过得舒服,这样才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要让他们穿得比较整洁,特别是饮食方面跟要注意,不要因为自己没时间为儿童做饭而让他们吃得很简单,在这期间正是这些儿童长身体的时候,如果营养不良会导致儿童身体素质差,甚至还会经常生病,从而耽搁他们的学习,所以他们的饮食问题也是监护人应该注意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再者,隔代监护的老人也不要过于的溺爱孩子,这样会造成儿童娇惯成性、目无尊长。

四、总结

在现在这个经济急速发展,外出务工人口逐渐增多,留守儿童的数量逐渐增长的情况下,要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要依靠国家、学校、老师、家长和监护人以及社会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现状研究”,《人口研究》【J】2005年第一期 30-37页

【2】 段宝霞:“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探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J】2005年第三期33卷192-194页

【3】 曹加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及策略思考”《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2006年第一期

【4】

叶敬忠 【美】詹姆斯·莫瑞 主编 《关注留守儿童》【M】2005年9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 吕吉、刘亮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及其影响” 《特殊教育》

篇3:论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很多儿童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缺失的父母关爱会对孩子的行为、性格、心理和智力发展都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由于长时间不在子女身边,很多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感情比较淡薄。其次,由于承担留守儿童教育任务的多半是祖辈,这些长辈的教育观念比较落后,教育方式也比较单一,不能很好地根据儿童的实际开展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方面呈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另外,由于很多外出打工的父母一般会隔很长时间才会跟孩子联系,无法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教育,有的是直接给钱了事,有的不痛不痒地说两句,根本起不到任何的教育作用。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师无法与学生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不能与家长进行密切合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和措施

1.家长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从留守儿童家长层面注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首先,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多与老师进行交流。即使不在子女身边,也要利用现在信息技术,及时掌握儿童的思想状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正确引导。与老师进行沟通,掌握子女的学习状态,与教师探讨儿童教育的方式方法,更好地促进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其次,留守的祖辈也要对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不断更新,不要认为自身的职责就是负责孩子的衣食住行,而是要将自身的生活经验、人生经历总结等教授给孩子,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水平。

2.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外部环境

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外部环境能够有效改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首先,要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落后是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根本原因,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的医疗、养老等各项保障制度,发展新农村经济,在改善农村生活状态的同时促进农村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更好地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其次,稳定和建设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队伍。根据上文中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人的缺乏才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重要原因。家长不在身边,优秀教师的缺乏等等人才的缺乏,甚至整个农村都没有完整的劳动力,这些问题不解决就无法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有效教育。因此,需要为农民创造更多的施展才华、获取经济利益的机会,让农民更加愿意留在家乡、建设家乡,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奠定良好的人力基础。

3.集中社会各界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提供支持

首先,在政府和相关职责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给予大力的支持,在人力帮助和人文关怀等方面采取措施,减轻农村留守家庭的儿童教育压力。政府要为农村留守家庭给予一些直接的扶持措施,如为农民工儿童进城提供便利;乡镇、村和妇联单位要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重视起来,建立相关的监管体系。其次,学校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紧密联系,与家长共同研讨留守儿童的教育,共同提高留守儿童教育水平。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其相关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是其中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亟须要采取措施进行改进。政府、相关职责部门和家长、教师要全部行动起来,共同改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保证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转型与变迁对我国很多的农村家庭产生了深刻影响,大量留守家庭的出现导致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和未来的发展成为当前热点的社会话题。在关于留守儿童的众多问题当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点。基于此,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和家庭教育问题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为留守儿童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陈怡.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D].扬州大学,2012.

[2]袁凤琴,袁真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2):82-84.

[3]温晓帆,柴瑞桢.探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J].成功:教育,2012(4):186-188.

篇4:论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留守儿童,沟通,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背景

所谓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指随着大量农村成年男女向城镇转移就业,而多数人没有携带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许多的农村儿童远离双亲或单亲,成为农村家庭的留守儿童。随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在农村出现的“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视和十分关注的社会群体。

伴随着农民大量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成长成材特别是教育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日显突出。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定时期的不适应感,严重的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在行为上表现出程度各异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材,给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管理也带来了新的困难。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的教育问题

1、学习教育缺失 辍学率不断上升

农村留守儿童许多是由他们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等隔代亲属来抚养的,而农村中这样的老人文盲率超过70%,他们无法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与人格培养,同时也很难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缺少及时的学业辅导与心理沟通,这导致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由于父母在外务工的影响,有的同学认为读书不如打工,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各种娱乐场所也逐渐增多,特别是网吧在农村的日益普及,使得留守儿童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这些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学习的热情,最终导致学习成绩普遍不好,进而走上了辍学的的道路。这样就使得许多农村留守儿童连基本的九年义务教育都没有完成,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他们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2、情感教育缺位 人格发展不健全

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和祖父母住在一起的,由于留守农村的老人有大量繁重的劳务,又和孩子有代沟,所以农村留守儿童很難找到倾诉的对象。由于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而留守儿童有了问题无法向父母倾诉,而他们与祖辈之间观念的差异使得他们之间的交流存在障碍,同时对老师存在着一种畏惧的心理,不敢向老师请教,容易使他们的人格发展受到影响。由于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所以农村留守儿童感情比较冷漠,有些性格也比较孤辟、偏激,并且又无人约束,非常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对社会持有不满的态度,进而进行泡网吧、聚众赌博、偷窃、抢劫、打架斗殴等活动,容易使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有时甚至酿成惨剧。

3、素质教育缺乏 道德养成不自觉

孩子接受的健全教育应该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包括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做很多事情的时候都就会看父母,父母怎么做,他们便会怎么做。父母的行为方式往往是孩子一生的座标,在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群体中,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老师的父母并没有履行好他们的职责,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时期,并没有从生活、学习、行为等方面引导和鼓励他们,反而过分注重他们的学习成绩,忽略了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而“留守儿童”大多跟祖辈一起生活,而祖辈们往往文化层次较低,对孩子比较纵容溺爱,通常是在物质生活上给予满足多,而在精神和道德上管束引导少,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上放任自流。那些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很多事情都要自己拿决定,但是小孩子是非观念又不强,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

三、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事关重大,如何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和技能,促使他们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通过理性的方式妥善解决。

首先就是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愚昧的状态,解决“三农”问题,留住父母,提高农民的收入,才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出路。

其次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兴建打工子女学校,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采用不同的教育机制、适当降低教育收费,使留守儿童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权利;在努力提高农村社会福利水平的同时,应该把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考虑进去,多给他们一些情感补偿,长远来看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也包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与支持。

篇5: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大规模人口流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当前学校中一个比较突出的弱势群体,其教育问题已成为一个十分现实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阐述了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以期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伴随而来的是大量未成年子女留守在家,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新的社会产物“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已成为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5 年,我国农村15 岁以下留守儿童为1000 万左右,而到2009 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竟达到5800 万人左右,年均增长近千万。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中的很多孩子,由于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缺失,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从而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道德出现了滑坡,甚至触犯了法律。如何教育好留守儿童,让他们在增强自身防御意识的同时使他们健康成长,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父母对孩子学习指导严重不足。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大多数儿童学习上有困难,有畏难心理,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加上基础不牢慢慢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社会上散播读书无用论也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冲击,父母的教育和监管不力,使孩子萌生了早点进入社会,混日子的想法。

(二)亲情缺失,心理问题突出

法国克里斯琴博士曾经这样忠告作为父母的人:培养你们的孩子,要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的确,处在幼年身心发育 阶段的孩子,心理上非常渴望大人的关注与爱。大多数的留守儿童,由于与父母长期隔离造成孩子大都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双亲同时外出的尤其突出。

据不完全调查有很多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介入甚少,关怀远远不够。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习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也发生了许多的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亲近畅通的倾诉。然而他们的父母远在他乡,监护人又忙于生计,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对他们心理健康极为不利,会引发情感脆弱,自暴自弃,焦虑封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他们更经常体验到孤独、郁闷、失望、不安、无奈等消极的情绪,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性格上变得自卑、冷漠、胆怯、自我封闭等。这些心理问题,虽然大部分是暂时性的、发展性的,但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儿童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成人之后的人际障碍和人格缺陷。

(三)人身安全多隐患

农村留守儿童普遍缺乏有效的监护,很容易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惯。他们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去网吧和游戏厅,一部分孩子还成了夜不归宿的流浪儿,在不良社会青年的诱导下渐渐走向犯罪道路。同时,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弱势群体中间,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防范意识和安全知识匮乏,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资料显示: 留守儿童已成为各类罪犯侵犯的高危人群,尤其留守女孩易成为性侵犯对象。同时监护人也时有侵犯留守儿童人身权利的现象发生,学校老师的教育简单,有体罚和变相体罚现象,学校监护不力和儿童安全防范意识不强,容易发生溺水、触电、烫伤等意外事故甚至死亡。因此,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加强安全防护至关重要。

(四)社会教育不足,价值观、人生观扭曲

教育不是某个人某个机构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三位一体、协调一致的。因此,社会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带动下,形形色色的休闲娱乐业风行于大街小巷,甚至波及广大农村地区。而如今的互联网、电影录像、影碟和书刊等传媒文化掺入不少暴力、黄色等低俗内容。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爱和关怀、缺少约束等更容易受到诱惑。再加上这 些孩子还没有具备正确的辨别能力,往往一而再再而三地沉迷其中而无法自拔,这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家卡尔·威特关于孩子教育的学说认为:“家庭教育不好就是有哪些最优秀的教育家进行最认真的教育也很难有好的结果”,隔代监护人健康偏差,文化程度很低,观念落后、单亲父母忙于农活而疏于对孩子的教育,寄宿在亲属家中的孩子很难有归属感且时常有监护空白,这样就会使得留守儿童放任自流、无拘无束。家长观念偏差也是重要因素,一些家长认为读书无用,成本过高还不如早点打工赚钱,就无形中降低了对孩子学习的要求,影响了孩子学习的进步。有的家长对孩子重物质方面的补偿而忽视了感情上的交流沟通。这种监护权的缺失和畸形补偿对孩子的人格发展、道德发展、个性社会化都带来了极大的负面作用。

(二)学校、社会努力的缺位

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学校、社会在这方面的责任是显然的。学校除了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外,还应该是社会的一分子,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多地担当起培养关爱孩子的责任。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和小学由于经费、编制和校舍等因素的限制,往往爱莫能助。另外,社区本来是个熟人社会,在帮助、教育、关爱留守儿童方面,有很多可利用的资源,但是,社区在这方面的行动还是有限的,并没有充分发挥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的作用。

(三)社会制度的制约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二元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关的户籍教育制度相联系所产生的必然结果。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工向城市转移趋势是我国经济转型、社会转型过程中特殊的历史现象。而在我国这样一个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高的环境中,同时第二三产业不够发达,农村劳动力必然很难在当地就业。这种政策滞后于社会发展,而户籍制度对农民工及子女的身份、教育、升学的限制;社会缺乏对农民工实质性的关爱,言之者众,行之者寡,这也是导致大量留守儿童出现的主要原因。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其实是我国社会发展阶段中的一个特殊产物,是一个复杂 的社会现象。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就不能单靠教育的改革和完善,而应该让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各负其责,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优良的生活、学习空间。

(一)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出现与农民工家庭成员分居两地密不可分,而这种现象的根源便是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它是与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二元分割相适应的。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使人们由于出身的区域不同而导致了身份天然的差异,更使进城务工人员长久地被排斥在市民待遇之外,由于没有上述制度的存在,大多数农民工要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就必须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如昂贵的借读费和赞助费等问题。所以农村留守儿童到城里上学仍然是困难重重。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取消户籍制度中僵硬的、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规定,弱化乃至消除与户籍制度相配套的对农民工有歧视性的各种制度,如城乡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与住房制度等,从而消除农民工城乡流动的制度壁垒,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废除高过城市学生的教育费、学杂费等,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从政策层面上鼓励更多的农民工将其子女带在身边,使他们能就地入学,从而逐步减少留守儿童的比例。

(二)重视家庭教育

家长应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起关键作用。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一代。“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转变教育的责任观念。家庭教育不但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还会间接影响学校和社会给孩子的教育。“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多与孩子沟通,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关心“ 留守儿童”,要从“心”开始。长期在外的父母应充分利用电话定期和孩子进行沟通,对其进行教育。

此外,还要多地和家里的监护人、学校老师电话联系,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孩子的各种情况,父母要千方百计让孩子体会到亲情和温暖,使他们少些寂寞无助,多些深情关爱。孩子要学习,父母更要学习,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三)加强学校教育

1.建立“代家长制”、“寄宿制”、“保育制”从而形成一系列有效的有利 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模式。代家长制,即教师和儿童结对,教师代行家长的职责,从学习到生活全程负责。相关资料表明“寄宿制、代家长制在减少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产生不利影响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这样一种制度能够使得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得到相应的关爱,学习上得到一些有益的辅导,情感上得到一些交流慰藉,力争为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提供最人性化、最有效地教育模式。

2.学校要切实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监护力度。首先,应建立专门留守儿童档案,且应有专门的老师负责,定期和其父母进行沟通,及时反映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感方面的问题。其次,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应具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室,能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提高他们对自己心理调节和控制能力。

(四)政府部门要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

地方行政部门应根据地方实际情况,一是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加大对学校及学校周边社会环境的监督指导。同时,加大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途径,引导留守儿童远离不良嗜好、不法场所、不轨人群,使其人格上做到自尊,生活中学会自立,独处时能够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二是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将家庭困难的寄宿留守儿童按政策纳入“两免一补”计划,通过提供生活补助等方式,鼓励他们自立自强、努力学习,让孩子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四、结束语

最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关注。要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调动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营造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氛围,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参考文献

篇6:论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一、研究背景

在当今社会,由于人口大量流动,父母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家里,因此形成了一个特殊社会群体——留守儿童。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由于经济、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原因,绝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不能跟随自己的父母进入城市生活,而被留在农村,与祖辈一起生活或被寄养在亲戚朋友家中,有些甚至是被迫自己照顾自己。根据有关方面的统计,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达2000万人之多,而且这个数字正在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背景,研究者的看法基本上达成共识,认为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与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产物。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无法承担子女在城市高昂的入学费用,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等,都成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背景。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促使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同时,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使得很多农民工无力解决孩子进城的问题,主要是孩子上学的问题,因此只好把孩子留在当地农村上学,形成了教育学领域的“留守儿童”。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普遍的情况是城市经济较农村经济发达,许多农村孩子的父母选择到沿海发达地区打工,这虽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但由此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又一障碍,已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通过调查研究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父母均外出打工,这些孩子的监护人一般都是其爷爷奶奶,由于监护人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而且他们一般忙于家庭内外事务,鲜有时间来照顾孩子,更别说对其的学习进行辅导。临时监护人的监管不力造成留守学生学习落后,不少留守儿童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不好,不能按时高质量完成家庭作业,逃学和辍学等情况时有发生。

(2)当地的教育环境本来就比较落后,许多地方师资力量也严重不足,因此,这些孩

子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不能够全面发展。而且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学校的课程设置与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不相适应,这些学校一般只注重应试教育,教育方式方式简单化,很多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生理、心理课程,更不用说配备专业教师, 没有注意到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忽略了留守儿童的生存、安全、道德、生理、心理以及法制教育等问题。教育管理理念也还只是停留在应试教育上,受升学率的影响,教师大都偏爱学习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有的老师把成绩不太好的留守儿童看成包袱。这些都会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

(3)经济水平较低下以及教育制度的限制也导致父母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及其派生的其他相关制度是留守儿童出村入城就学难的制度性障碍。

由于当前我国的户籍不仅仅是具有人口登记的基本功能,还在户籍上附加了许多权益和福利,如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致使农村儿童在城市中不能享有与城市儿童平等的权利进入同样的公办学校享受同样的义务教育,导致孩子无法随父母外出务工、被迫留守在家乡就学。

(4)更严重的是孩子的入学率偏低。据统计,由于对教育不够重视,一些孩子达到上

学年龄却不能适龄入学问题表现十分突出。这些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本应该

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在学校的熏陶教育下健康成长,但由于家长教育及监督缺失,使他们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三、研究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目的、意义

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和未来社会的重要力量,如果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得不到很好地解决,那么将会对未来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有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有助于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有助于留守儿童掌握自立自护的本领;有助于留守儿童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

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更加真实、全面的了解他们的现状,根据他们具体情况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探索有效推进留守儿童教育改进的方法和手段,然后有计划地推行行之有效的措施与方法。

四、研究对象

研究主要是针对农村的留守儿童,通过对他们及与他们相关的人进行调查的方式,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该研究主要是针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个一个社会群体。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总结出人们对这个课题的研究情况及深

度,为我们开展研究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参考。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研究,可以使我们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二)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调查法相结合:通过在选定的调查区域进行问卷调查,以获得研究

所需的大部分数据,同时也可以对少数人进行当面调查访问,以获得更丰富资料,还可以进行深度挖掘。通过对一定区域内留守儿童的数量、教育问题的表现与成因等进行统计分析,对于宏观把握留守儿童教育的基本情况很有帮助。另外,通过实地调查,收集相关资料,例如访谈录音、私人笔记、照片、图表等揭示出来的真实情况可以很好地填补各种冰冷的统计数据和抽象的宏大理论所留下的事实空白, 并在这个过程中无限接近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真相, 同时自下而上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理论。

(三)分析与综合的研究法: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不能笼统的来说,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分成几个具体的方面来分别研究,再把研究结果进行汇总。

(四)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对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

得出关于此问题的结论。从研究方法上来讲这是可行的,并且是必要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通过对某一地区留守儿童的统计分析后所得出的结论就不能推而广知。尤其是在中国,各地区有着不尽相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文化在潜意识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因此在对待留守儿童的问题上肯定存在着差异。因此,单单靠局部的调查统计是不能反映留守儿童问题的诸多情况的,在目前留守儿童呈现规模化时,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对留守儿童数量的统计,为此问题的研究奠定基础。留守儿童研究的内容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留守儿童问题牵扯到个人、家庭、学校、社区与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不能分学科孤立地进行。无论是心理学、教育学还是社会学和人口学,都有各学科的侧重点,而留守儿童问题是复杂而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因此需要多学科、多角度地对此进行研究。单单靠目前涉及的学科是存在局限性的,还需要从法律、管理等角度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六、研究结果及对策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同时也是一件系统的工程,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来完成。

(一)明确政府责任, 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 统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保护工

作。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大, 在未来一段时期还可能逐步增加, 这个相对弱势群体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农村的未来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仅靠教师的责任心、妇联的爱心难以整合社会资源共同参与, 必须依靠政府行政力量组织实施。政府主要职能部门应权责相称, 能够协调相关部门行动一致统筹实施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

(二)设置视频电话,加强情感交流。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情感交流

有助于儿童养成良好的性格,健康的心理,有助于儿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增强责任和奉献意识,家长要充分认识情感交流的重要性。家长要创造条件与留守儿童相聚。要经常利用网络、电话进行交流。通过电话留守儿童可以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体贴与呵护,愿意与父母进行交流,诉说内心感受。家长通过倾听,及时了解孩子情况,针对孩子出现的不同情况,改进教育方式,采取必要措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三)增加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留守儿童所在的农村一般经济落后,发展缓

慢,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学质量较差。中央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财政支付转移的比例,帮助地方政府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农村教育。这些困难靠地方政府很难在短期内解决,中央政府必须承担更大的责任。只有农村办学条件改善了,教学质量提高了,才能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才能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

(四)改革教育制度,促进教育公平。由于户籍制度的弊端,使得条件较好的务工人员也

不能将孩子带入城市就学。国家要相应改革高考制度,严格学籍管理,允许有城市学籍的农村儿童在当地参加高考,并具有与当地学生相同的录取资格。农村各级政府教育主管机关要为留守儿童进入城市就读,或返回农村就读提供方便,帮助办理或补齐各种学籍证卡。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开放,关系到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关系到农村乃至全国的稳定,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面对留守儿童教育的突出问题,只要中央政府承担更大的责任,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必将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必将开创留守儿童教育的新局面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大量的人才支持。

(五)解决留守儿童的根本途径是发展本地经济, 让外出打工的父母都能在本地就业, 而这

对于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来说,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都难以实行。在留守儿童现象将长

期存在的现实背景下, 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外出打工家长的辅导和培训, 增强他们对子女监护的责任意识, 并帮助发展他们的远程监护能力, 这需要在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积极发展针对外出打工父母的社区教育和援助中心。另一方面, 要加大《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和执行力度, 对侵害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责任人、尤其是家长应追究责任, 切实保护好留守儿童的权益。

七、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的反思

上一篇:风景旅游稿件下一篇:知错就改的我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