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防范自查)

2024-04-17

(医疗纠纷防范自查)(共10篇)

篇1:(医疗纠纷防范自查)

***卫生院2017年医疗纠纷防范自查报告

2017年,本院按照县卫计局相关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医疗安全风险防范,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防止出现医疗差错和纠纷,本院认真开展了医疗纠纷防范各项工作,全年未出现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现就我院医疗纠纷防范自查总结如下。

一、目前医疗纠纷防范工作开展情况

1、各种应急处置预案、医疗护理核心制度及各科岗位职责、规范、流程健全,我院建立有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本院制定了医疗质量绩效考评细则,医院定期开展质量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本院制定了《考勤管理办法》,加强了劳动纪律的管理,同时加强了重点部门的医疗质量及安全管理工作。

2、定期开展医疗纠纷范、急救知识与技能和医疗质量安全培训教育。我院每进行全员医疗纠纷范、医疗质量安全教育两次以上,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不断提高。临床医、护、药每季度认真开展了业务“三基”培训与考核,不断提升了整体专业技术水平。临床医护加强了急救知识与技能操作的培训演练,进一步提高了医务人员院前急救能力,保障了医疗安全。

3、加强医患沟通,全面履行告知义务。凡来本院就诊的患者,医务人员尽可能的做好各项政策的宣传解释及引导工作,住院医护及时听取患者的意见和需求,全面履行告知义务,及时完善知情同意书并完成签字手续,将患者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情况如实告知患者本人或家属,耐心解答患者或家属提出的疑问,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规范诊疗签字内容,医务人员及时完成医疗文书,各种有创操作知情同意落实到位。

4、及时了解出院病人反馈意见,本院护理部每天由夜班护士电话回访一周内出了院的患者,了解患者对本院各项工作的评价,对反馈的问题和建议及时上报医务科,由医务科或院办公会综合分析后责成相关科室人员整改,尽可能为病人提供便捷的诊疗服务,优化服务流程,规范诊疗服务行为,改善服务态度,避免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发生。

5、加强医务人员依法执业意识。要求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凡未取得执业资格的医务人员均未单独从事诊疗服务活动,均指定有带教老师。

二、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1、医患沟通和医务人员服务意识仍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加强,要认真落实首问负责、首诊负责制,各种沟通要及时、要有痕迹可查,各种沟通要全面和彻底,要让患者充分知晓相关内容,及时消除患者或家属疑虑。

2、医务人员医疗纠纷防范意识不强,今后要加强全员医疗纠纷防范及医疗安全培训教育,提高医务人员自我保护意识,注重医疗文书的法律证据。

3、各种制度、规范、流程落实不细、不实,今后要加强督导检查,严格落实医疗、护理核心制度及各种操作规程,进一步规范诊疗服务行为。

***卫生院

2018年01月08日

篇2:(医疗纠纷防范自查)

按照县卫计委医疗质量安全整顿工作整改要求,我院对医疗质量进行了全面的检查。现就自查结果及下一步整改措施汇报如下:

一、存在问题:

(一)某些医疗核心管理制度还有落实不够的地方。

个别医务人员质量安全意识不够高,对首诊医师负责制、病例讨论制度、交接班、会诊等核心制度有时不能很好的落实,病例讨论还有应付的情况。患者病情评估制度不健全,对手术病人的风险评估,仅限于术前讨论或术前小结中,还没建立起书面的风险评估制度。

(二)抗菌药物的应用仍存在不合理的想象。

个别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普通感冒也使用抗生素;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不合理,抗生素应用档次过高,时间过长。

(三)住院病历书写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处方书写不规范,没有按照要求认真书写。处方书写不规范,没有按照要求认真书写,字迹潦草,有涂改现象。

2、存在知情同意书告知、签字不规范、药品及一次性高低值耗材等自费项目未签知情同意书。(四)个别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中时有“生冷硬”现象,医疗风险意识差,法律意识淡薄,医患沟通技巧不够,对医疗风险估计不足,造成医患沟通不够到位。

(五)专业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不能很好的满足病人的需求,急救技能尚需要进一步演练。

(六)科室管理不够,问题发现后不能经常性督促整改和落实,造成问题长期存在。

二、下一步整改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质量安全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安全、质量意识。

医务人员普遍存在重视专业知识而轻视质量管理知识的学习,质量管理知识缺乏,质量意识不强,这样就不能自觉地、主动地将质量要求应用于日常医疗工作中,就难以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因此,培训全体医务人员质量管理知识,增强质量意识是提高医疗质量的基础工作之一。首先要加强医疗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医务人员务必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医疗质量核心制度,提高医务人员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与防范意识。

(二)进一步加大科室管理及监督检查力度,保证核心制度的落实。

1、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三级医师查房和病历书写检查工作,注重实效,不能流于形式,对查到的问题除了当面讲解以外,一周一通报,对屡犯的一定要通过经济处罚,给予惩戒。

2、要加强三基训练与考核,同时对专业知识按照年初学习计划逐步学习到位,在科内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活动,要不断完善考核办法,严肃考核纪律,注重培训的实效。

3、加强病案质量的管理。

开展病历书写规范培训,进一步健全相关制度及病历检查标准,保证病历的规范书写,及时将住院病历归档管理。

4、根据卫生部《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通知精神,制定我科具体实施办法及奖惩制度,注重监控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情况,禁止滥用抗生素情况出现。

(三)进一步加强科内职业道德教育,切实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水平。

根据卫生部《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以及群教活动的要求,对医务人员进行医德教育。培养谦虚谨慎,不骄不傲的工作作风,立根在群众,服务在一线,立志做一个医德高尚,受老百姓尊敬的医务工作者,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要真正做到将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不谋私利。

篇3:输血医疗纠纷防范探讨

1 输血的风险及其种类

输血在治病救人的同时, 也有传播病毒性疾病和非病毒性疾病的风险, 还有所输注的血液及血液成分本身引起不良反应 (输血反应) , 输血过程中的人为差错可能对受血者造成危害。国内外均可见对于输血不良反应的报道[1,2]。近年来随着我国安全输血质量管理走向规范化、科学化以及输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输血风险正逐步降低, 但是尚无法完全杜绝, 因输血引发的医疗纠纷时有发生。了解输血风险及其预防方法是临床医师权衡利弊、决定是否使用输血治疗手段, 以及如何实施科学、合理、安全输血的前提, 同时, 输血工作人员在输血工作中铭记输血的法规和准则, 对防范输血医疗纠纷的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1 输血风险的种类

1.1.1 输血相关的免疫性和非免疫性不良反应

输血免疫反应包括因红细胞血型不配合引起的溶血反应, 白细胞抗体引起的发热性非溶血性反应, IgA抗体引起的过敏反应, 血浆蛋白抗体引起的寻麻疹和紫癜, 白细胞、血小板抗体引起的非心源性肺水肿, 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的同种免疫以及输入有功能的淋巴细胞引起的移植物抗宿主病。输血非免疫性反应包括:细菌污染引起的发热, 循环负荷过重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 血液物理性破坏造成的溶血以及空气栓塞、出血、枸橼酸钠中毒、钾中毒等。

1.1.2 输血病原体感染性疾病

输血是多种病原体经血液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 也是引起输血相关疾病的原因。受血者因输入含病原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可引起相关的疾病, 包括病毒、细菌、螺旋体和原虫等病原体感染。甲型肝炎病毒 (HAV) 、乙型肝炎病毒 (HBV) 、丙型肝炎病毒 (HC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梅毒和疟疾等在输血病原体感染性疾病中多见。

2 输血风险的评估和分析

2.1 输血免疫性反应

输血免疫性反应是由于输入了ABO血型不配合的红细胞在血管内被受血者的抗A或抗B抗体破坏所致。目前已发现:红细胞有27个血型系统400多个血型抗原;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 系统与红细胞不同的抗原有120种;血小板除了与其他细胞表面或组织共有的血小板相关抗原外, 还有血小板特异性抗原, 有5个血型系统10个抗原, 每种成分中的抗原都可作为免疫原, 致使受血者产生相应的抗体, 引起同种免疫性输血反应。由于某些抗体浓度过低, 不易检出或交叉配血时不凝集, 而导致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或者输血科工作人员在采血、交叉配血和发血过程中某个环节疏忽大意, 可导致患者异型输血而产生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医疗事故[3]。据报道, 在美国, 导致输血时产生致死性急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几乎半数是由输注了与患者ABO血型不配合的红细胞引起, 这常常是由于患者身份或标本确认方面出现了差错[4], 所以患者输血前相容性检测对标本的核对和输血时对身份识别在临床输血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5]。

2.2 输血病原体感染性疾病

病毒感染性疾病主要有HAV、HBV、HCV和HIV。HAV感染多为急性发作, 且感染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 故在献血者体检时很容易检出。因此, 不对献血者血液进行HAV检测, 多采取体格检查措施排除。HBV和HIV等感染存在窗口期[6], 此期血液中的病毒标志物难以检出, 输血后很可能存在病毒感染的危险[7]。目前的检测试剂敏感性不能达到100%检出, 还存在新的病毒尚未被发现的可能。红细胞和血浆等制品均是在低温下保存, 低温可抑制细菌生长, 因此, 细菌污染的概率较低。而血小板制品的保存温度为22 ℃, 给细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因此, 血小板制品是最容易受到污染的血液制品。

3 输血医疗纠纷防范

输血的质量保证工作是防范输血医疗纠纷的关键, 采、供血机构和医院要坚持严格的质量控制制度, 严格执行《献血法》和卫生部颁发的各项规章制度, 不断强化职工的质量意识, 开展质量管理工作, 保证血液质量。医院输血科和临床医务人员必须实施合理用血的管理[8]、输血过程管理[9], 认真履行核对义务, 不得将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血液用于临床。

作为临床医师, 在决定为患者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前, 要从伦理道德方面考虑患者用血问题[10], 考虑是否还有其他的治疗方法等;科学地制定出合理的用血计划, 不得浪费和滥用血液制品;对于择期手术的患者, 经治医师应当动员患者自身储血、自体输血或动员亲友献血。为了规范医疗机构科学合理用血, 世界各国纷纷制定并不断修改临床输血指南[11], 输血适应证的标准逐渐趋同且更加严格[12,13]。卫生部2000年颁布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对临床输血适应证标准的规定已基本与国际同步。医务人员只有认真履行这些规范, 掌握输血指征, 才能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在输血治疗前, 经治医师应充分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性。这种告知实际上属于同意知情权。医疗单位必须对患者做血液传染病指标检测, 因为住院患者是高危人群, 许多资料表明, 住院患者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者明显高于普通人群[14] 。输血前做血液传染指标检测可划清疾病传播的责任, 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输血纠纷。随着人们对血液传播疾病的认识加深, 血液安全研究也已上升至一个新的台阶,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防止血源性疾病传播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核酸检测为杜绝HBV、HCV、HIV传播又增加了一道新的防线[15,16,17]。

为了减少输血差错, 2008年美国Lowa大学医院Askeland等报道了一种基于计算机条码技术全面地发现和防止输血差错的追踪系统[18]。随着国家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规规范的颁布施行, 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对输血进行信息化管理[19]。严格血液管理, 使各项登记规范化、自动化、资料齐全、数据准确、查询方便, 使输血管理更加科学规范有序, 更有效地保证输血安全。一切医疗纠纷的发生都是可以防范和避免的, 关键是发生前是否给予足够重视, 这就要求输血工作者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过硬的输血技术, 掌握各个环节关键控制点, 这样才能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服务, 为医院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口碑。

摘要:输血医疗纠纷是指医院在给患者输血过程中, 由于对血型检查、血液的品质检查等存在的缺陷, 以及对患者输血后出现的反应与症状未给予及时观察与处理, 致使患者出现与输血相关的并发症而产生的医患行为。随着医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输血技术的提高、输血模式的多元化及普法工作的广泛深入开展, 由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越来越多, 而输血科的规范管理则是输血安全和避免医疗纠纷的先决条件。作者对输血的风险、种类、输血风险的评估和分析以及输血医疗纠纷防范作一综述。

篇4:医疗纠纷及其防范

[关键词] 医疗纠纷;防范;医疗事故;病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1-164-02

医疗纠纷大致可分为2类: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纠纷和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纠纷[1]。本研究主要就医疗事故的构成要件、产生原因及如何最大限度的避免进行论述,而对于不属于医疗事故的情形:诸如医疗差错、医疗意外、并发症、患方不配合治疗及疾病的自然转归则从略阐述。

1 明确医疗事故的概念,总结医疗事故发生的特点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2条:明确规定“本条例所称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从前面的规定中,大家可以知道,医疗事故有下面5个特点:①行为人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②行为内容针对医疗活动;③违法行为与过失;④损害事实与事故等级;⑤因果关系。因此要最大限度的避免医疗事故,必须注意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执业资质:与患方发生了医患关系的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是否具有真实、正当、有效的执业证书(照)及其所实施的医疗行为是否与其执业等级、执业范围即诊疗科目等相适应。

在实践中,常有实习医师、进修医师、非本院医师、未取得相应许可证的外籍医师执业从医的,如果一旦确定其不具备相应的执业资质,医方将承担高额赔偿责任。各级医疗机构均有相应诊疗科目,卫生主管部门对其可以开展的诊疗项目有明确规定,超出即为违法。根据我国《执业医师法》的规定,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司法实践中,医方的主体资格问题尤为重要,因为一旦确定医疗主体不符合法律规定,也就是不具备行医主体资格,就可参照非法行医处理,将不适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而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医方将承担完全赔偿责任,也就不存在是否构成医疗事故之争了。

笔者强调医务人员的执业资质,其并不是绝对的。在实践中由于医患之间所掌握医疗知识的不对等性,在某些特殊危机情况下,本着“生命健康权高于一切”,医务人员超范围执业,也应当受到法律保护[2]。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可以免责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几种(在实践中谨慎运用):(1)职务授权行为;(2)紧急避险行为。《民法通则》129条规定:“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3)不能预见,具有不能也不应该预见的理由,能够证明不良结果的出现是行为人所始料不及的;(4)不可抗力。《民法通则》107条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5)受害人承诺的行为,受害人允许他人侵害自己的权益。(条件限制:①受害人只能就自己有处分权的部分进行承诺;②不得违背刑法的禁止)。

2 医疗事故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2.1 必须有损害事实

损害事实是指某种行为致使受害人财产权或人身权受到损害,造成财产或非财产减损失客观事实。

2.2 必须有违法行为或技术上的失误

违法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2种形式。作为是指行为人积极地实施了法律或规章制度禁止的行为。是以作为的形式表现的违法行为。不作为违法作为的构成前提,是行为人负有法律所要求的某种特定义务,不履行这种义务即为违法。医生的不作为违法行为即属此类,即医生的职业决定他有抢救患者的特定义务,消极地不去抢救就是不作为的违法行为。特定职务决定的特定义务,必须是义务人在岗当班时间才存在。医生承担民事责任并非必须有违法行为,技术失误与违法行为是并列的承担赔偿责任的行为要件[3]。

2.3 损害事实与违法行为之间必须有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是确定医疗纠纷民事责任的必要条件之一,如果医生的违法行为与病员的损害事实之间没有因果关系,那么,不管其他条件是否具备,医生和医院都不承担责任。

2.4 必须有过错

过错,是行为人对自己行为引起的危害结果所抱的主观心理态度。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2种形式,但在医疗纠纷中,医务人员的过错只有过失一种形式,因为故意造成患者损害后果的,就构成刑法里的故意伤害或故意杀人罪,不再属于医疗纠纷的范畴。医疗纠纷中的过失,也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2种。

3 要最大限度的防范医疗纠纷

要想最大限度的防范医疗纠纷须注意以下几点。

3.1 执业资质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必须做到合法执业,增强医务人员的法制观念,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操作规程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3.2 病案管理

病案是医疗过程各个环节的原始记录,病案中反映的问题往往就是医疗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它在医疗纠纷处理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3.3 医患关系

积极友善沟通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树立良好形象,改进服务作风,提高医疗质量。

3.4 尊重患者的知情权。

实施知情同意,书面签字,有据可查,防范医疗争议。

3.5 及时转诊、会诊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31条规定:“医疗机构对危重患者应当进行抢救。对限于设备或者技术条件不能诊治的患者,应当及时转诊” 。

3.6 不回避

用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各种纠纷和争议,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总之,医疗纠纷的发生有着广泛的社会因素:一方面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法制的进步,人们的法律维权意识提高;另一方面,一些医院和医务人员偏重经济效益而忽视服务、管理和技术的全面改善,医务人员法律意识比较淡漠,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对病历的法律作用认识不足。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不履行告之义务或者不完全履行告之义务引发的纠纷,及医务人员侵犯患者隐私权引起的纠纷等。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对当前医疗保障体系进行改革完善,促进医疗鉴定法制化,公信力[4];医务人员必须做到合法执业,使各项操作规程有法可依;患者要保持理智,通过合法途径反映问题[5-6];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必须提高行政效能,严格依法办事,经得住历史的考验;摆脱信任危机,建立无过错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只有如此才能重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促进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7]。

[参考文献]

[1] 李芳英.浅议医疗纠纷的成因及防范措施[J].右江医学,2010,38(3):364-365.

[2] 魏云峰.医患纠纷产生原因分析及预警机制的探讨[J].现代医院管理,2008,10(5):15-16

[3] 于全生,赵翠英.新形势下对医疗纠纷的深层思考[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8):146-147.

[4] 曾真,曾晓敬.新形式下医疗纠纷防范的新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7(1):153-154.

[5] 施祖东,周永胜,禹勤.我院口腔修复学专业十年医疗纠纷分析[J].现代医院,2011,11(1):104-107.

[6] 邓国标,伍耀堂,陈国强,等.检验科医疗纠纷或投诉的原因分析[J].现代医院,2011,11(3):127-128.

[7] 赵振环,黄兴莲.精神病专科医院医疗纠纷发生的常见原因与防范[J].现代医院,2007,7(2):99-100.

篇5:(医疗纠纷防范自查)

xx卫计局:

根据贵局《转发xx市卫生计生局关于做好医疗纠纷防范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结合我中心近年医疗纠纷处理情况,为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证正常的医疗工作秩序,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认真梳理我中心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查自纠,报告如下:

一、正确认识医患纠纷产生原因

对比《转发xx市卫生计生局关于做好医疗纠纷防范工作的通知》文件中医疗纠纷产生原因结合我中心实际情况可能存在的原因有:1对患者身份信息采集存在漏洞,个别患者身份信息不详;2.个别病案主诊医师未能及时全面将医疗风险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并书面征得患者家属理解与同意,从而引发医疗纠纷:3对患者监护不到位,公共区域存在监控漏洞,导致患者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私自离院或出现突发风险时,法律责任难以理清。

二、全面加强医院建设和管理

鉴于上述情况,为进一步从纠纷防范上狠抓医疗质量。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我中心将加强以下措施:

(一)增强服务意识,加强医患沟通。坚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治疗前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及时出具准确的检查结果,通过多方面检查确诊病症。明确告知患者检查技术的局限性和相关检查的必要性。及时听取患者的意见和需求,全面履行告知义务,要及时完善知情同意书并完成签字手续,将患者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情况如实告知患者或家属,耐心解答患者或家属提出的疑问,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规范诊疗签字内容,完善病情同意书。

(二)完善病人身份信息采集和监护工作,加强就诊实名制管理。在患者就诊住院时。及时、全面登记患者及监护人身份资料及联系电话、居住地址等情况。

(三)加强对患者的护理、监管工作,加强患者外出请假制度,并要求告知其风险,完善知情同意书并完成签字手续,防止因患者擅自离院而引发的各种法律风险。

(四)加强医务人员依法执业意识。要求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严格按照《执业医师法》、《护士管理条例》,先取证后上岗,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电子病历基本规范》和《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2 01 3年版)》、《广东省病历书写与管理规范》的要求书写和保管病历,及时、完整、准确记录病情变化、手术风险评估、病例会诊讨论等重要内容。药剂、器械等科室严格按照《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试行)》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要求,保证临床药械使用的安全、有效。

(五)健全院、科两级质控体系。加强医疗安全控制系统建设,要设置医疗服务质量控制部门或者配备专职人员,具体负责医疗质量控制工作。要严格执行三级医师查房及疑难病例讨论制度,认真落实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临床科室在科主任的主持下,每周进行医疗安全讨论,及时发现医疗安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及时加以整改。通过加强质控组织建设、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强化质控环节管理,保证医疗服务全过程安全运行。

xx医院

篇6:(医疗纠纷防范自查)

一、已实施《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依据《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及相关附录要求,于每年12月15日前,将自查报告报所在地设区的市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涉及三级、四级监管的,同时报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二、年度自查报告须经法定代表人或企业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后与其他随附资料一并装订上报。

篇7:防范医疗纠纷体会

张兆坤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市场经济意识、用法律保护自我合法权益的意识以及大众医学知识的不断普及与提高。近年来,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也成为困扰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的难点。前天县卫生局专门邀请了北京安贞医院的张主任来宁阳授课,获益颇深,现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向院领导汇报如下。

医疗纠纷增多的原因

1.1 部分医生在接诊时往往过多地考虑自己的经济利益,医德医风状况不尽如人意,如乱开药乱检查。

1.2 医生的服务态度及责任心差 多数医疗纠纷并不是因为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低才发生的,而往往是部分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差、责任心不强所造成。

1.3 医疗纠纷的增多还有其深刻的社会和体制原因 如医疗费用的大幅上涨与百姓收入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医疗纠纷的增加。要求获得一定数量的经济赔偿是许多患者及其家属申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重要原因。

1.4 病人对医院和医生的期望值太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和医疗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医院和医生的期望值往往过高,有的甚至把医生当作“神仙”,只能“妙手回春”不能有半点差错;到医院只能“起死回生”,不能发生意外,否则就是医院和医生的责任,不可饶恕。

1.5 医学本身的风险 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人类对医学技术和医学认识水平也有一个不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再则医疗过程本身风险很大,不确定因素很多。目前在患者及家属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的情况下,一旦治疗达不到他们所预期的效果,医疗纠纷随即可能发生。

1.6 患者医疗知识欠缺 医疗纠纷案件中,患者及其家属缺乏相关医学知识,对医疗水平的认识与医护人员相比有很大差距,医护人员在医学上能接受患者可能发生的病情突变和各种并发症及不良预后;而患者及其家属则难以接受和理解所发生的一切不良后果,再加上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又缺乏有效沟通,一旦出现患者病情突变、死亡、残疾的事情,患者及家属习惯地归咎于医院。许多不理智的家属还往往采取过激的行为逼迫医院以求得问题的解决,造成很消极的社会影响。

1.7 病情和医疗告知在减少医疗纠纷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往往医护人员没有尽到告知义务,大到损伤性的医疗行为,小到很简单的医疗服务都会引起纠纷。如果医护人员认真履行了告知义务,求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充分理解,很多纠纷都是可以避免的,即使要对患者进行一些损伤和风险很大的手术,如果事先医生详细告知了病情、治疗方案及所选方案的可能副作用及后果,由患者及其家属参与选择并知情同意签字。在知情后,即使发生了不良后果,患者及其家属也会理解。

综上所述,医疗纠纷发生的原因很多,但大部分都与医生的责任心、服务不到位和没有尽到告知义务、临床经验不足等有关。因此,要防范医疗纠纷的关键还是在于医护人员。

防范医疗纠纷的措施

2.1 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如三级查房制度、会诊制度、告知制度、三查七对制度等。

2.2 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急病人所急 认真细心接诊每一个病人,仔细观察分析每一个病人,积极有效处理每一个病人,这是减少医疗纠纷的关键。

2.3 加强医护人员对病人的高度责任心 医护人员的工作来不得半点的疏忽和马虎。

2.4 医务人员要树立医疗纠纷防范意识 从科主任到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从护士长到护士,人人高度树立医疗纠纷防范意识,努力把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2.5 高度重视高投诉人群并与之加强沟通 如教师、医护人员、机关工作人员、司法人员等。

2.6 重视高危人群和高危疾病

2.7 充分尊重患者和其家属的知情权(1)要讲究语言沟通艺术和效果,说话态度要诚恳,既要尊重患者及其家属,又要阐明我们的观点,求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和配合。(2)对病重和病危要及早告之家属。(3)对输血、手术、所有有创检查均应告知签字。对自动出院、拒绝治疗等均应履行签字手续,以备不测。(4)术前把病情、治疗方法、医疗风险、手术方式等如实告知患者和其家属,并知情同意签字。

2.8 严格把好手术(术前、术中、术后)关(1)术前严格把好手术适应证和做好知情告知。(2)术中发现意外情况及时与家属沟通。(3)术后注意严密观察病情。

2.9 加强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1)强化沟通意识。医护人员要以负责的精神,用热心、诚恳、宽容、和谐的语言,把深奥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术语通过深入浅出让人易懂的科学方法,圆满答复病人及家属提出的问题并做到有应必答。(2)加强医德医风教育。(3)强化服务观念。要把握新时期医患关系特点,加强医护队伍职业道德和医德医风教育,强化服务观念,树立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优化服务流程,优化服务环境,提高医疗质量,提高服务水平,从医院、医护人员方面最大限度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4)加强“谨慎”服务观念。医护人员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态度对待每一个病员,诊疗谨慎,最大限度减少误诊、漏诊。(5)对重危病人要及时告病危,以便病人家属有足够思想准备,避免出现医疗纠纷。(6)抢救重危病人要积极、及时、有效、抢救现场应紧张有序、组织严密,所有操作要规范、娴熟,所有抢救设备和器械都应处于完好备战状态。(7)病员出现异常情况,医护人员必须随叫随到,不能拖延,避免出现医疗问题。不对同行、同事诊疗方案妄加评论指责,以免挑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8)落实首诊医师负责制,严禁推诿病人。(9)使用自费高档药物或高档检查前应征得病人和家属的同意,避免因经济负担引发医疗纠纷。(10)对高危病人要做好防范猝死的应急抢救工作。

总之,引起医疗纠纷和医患矛盾往往是多种因素和原因所造成,但从医护人员自身角度来讲要把医疗纠纷和医患矛盾降低到最低限度必须努力做到以下两点:(1)服务态度要热心、耐心、细心、爱心;(2)医疗技术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

篇8:加强医患沟通 防范医疗纠纷

如何提高医患沟通技巧, 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 是我们每个医务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在实施“医患沟通制”服务中, 根据医、护不同的工作内容, 制定了相应的沟通要求。护理活动中的主要沟通形式及内容如下:

1 病人入院责任护士首次床旁沟通

病人在入院1 h, 分管护士须与病人或家属进行首次沟通, 沟通内容包括介绍自己, 介绍主管医生, 介绍科室主任、护士长, 介绍病区环境、科室的工作特点、工作规律、病房管理要求等, 并把沟通内容记录于护理记录上。

2 执行护士长“三见面”, 进行情感沟通

护士长“三见面”, 即病人入院时、治疗中、出院时护士长与病人或家属沟通。护士长与病人沟通的主要目的在于认知病人心理和了解病人需求, 满足病人入院后希望被接纳、被尊重的心理需要, 感情上给予病人以支持, 使其产生对医院的信任感, 为配合医疗、护理活动打下了良好基础。

3 住院期间技术性沟通

住院后3 d内, 责任护士须向病人或家属介绍疾病的诊断情况, 主要治疗手段, 重要检查项目、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饮食、休息、功能锻炼指导, 手术方式、术前术后护理要求, 医疗费用清单等内容, 并把沟通情况记录于护理记录单上。

4 集体沟通

由护士长组织有关人员一起召集病区病人及家属集中, 以健康教育形式对于病人具有共性的疾病, 如多发病、季节性疾病, 进行该病的发生、发展、疗程、预后、预防及诊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等与病人进行交流沟通, 并把沟通内容记录于工休座谈会记录本上。此外, 各科室还利用健康教育宣传栏宣教相关疾病知识。

5 书面沟通

各科室把本专科常见病的发病特点、治疗方法、预防措施等制作成健康教育资料, 让病人或家属随时索取, 以拓宽病人对疾病知识了解的渠道。

6 出院后的跟踪沟通

对出院的病人1周内通过电话随访方式 (必要时进行家访) 进行沟通, 了解病人出院后的恢复情况和出院用药、休息等的康复指导。延伸的关怀服务, 增进了病人与医护人员的情感交流, 也有利于培养医院的忠诚顾客。

篇9:医疗纠纷的防范对策

提高医护质量管理水平

质量是医院的生命,是医院生存发展的关键:人才是医院的血液,是提高医疗质量的保证:设施是医院的骨骼,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医疗质量的基础。因此,县卫生局要求所属各单位高度重视质量管理工作,在全体医护人员中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建立健全管理组织,制定管理措施,规范管理行为,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制度,使质量管理系统化,制度化,科学化。加强基础设备投入,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和救治能力。加强人才培养,培养一批业务骨干。使人才形成梯队,对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要组织离职学习,直至能胜任本职工作时为止。同时,还要严格医护文书的检查评审工作,高度重视医护文书的技术性、法律性双重作用。这是减少或杜绝医疗事故发生的根本对策。

培育医务人员的医德修养

医德医风是医院的灵魂,医务人员要认真执行《医德规范》,医德修养的关键是要“讲四心”,献真情,把坚持以病人为中心落实到行动上:把对自己的父母、子女、兄妹之爱心奉献给病人:耐心倾听病人主诉,耐心解释病人提出的问题,耐心给病人解释疾病侵袭带来的变化:细心给病人作全面系统的检查,细心诊断、细心处理。对病人医疗活动的全过程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严防任何粗心大意、违犯操作规程和一切不负责任的行为出现。要求医务人员以精湛的技术、高尚的医德、认真负责的精神,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重视改善急诊条件

急诊急救是一项直接关系到患者、伤员生命安全的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建设绿色急救生命的安全通道:坚持急救、急诊优先,抢救生命第一的原则。急诊工作应配备高年资、高职称、且临床经验丰富、诊疗水平较高的医生,坚持24小时应诊或值班制度:坚持三日门诊确诊或会诊制:抓好院前急救和院内抢救工作,要求做到组织、人员、设备、药械、措施五落实:建立一个及时、高效、无误的急救医疗体系,建立一支功能配套齐全、思想作风优良、技术过硬的急救工作队伍:坚决杜绝医务人员上班脱岗、离岗,急诊工作准备不充分,对病人抢救不力等行为的发生;坚持急诊急治,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延误抢救时机;重视病人主诉,切忌主观臆断,坚持边检查边抢救,切忌诊断与治疗脱节;明确急诊范围,在对急诊病人采取必要的首诊负责和首诊救治措施的同时,按专科分流收住入院病人,切忌超技能服务。

强化“三基”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三基”培训:第一点是坚持继续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是一种从学校毕业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身医学教育。第二点是注意学习方法。在学习方法上,坚持系统学习与学中干、干中学紧密结合,离职学习与在职自学紧密结合,刻苦钻研业务,着重提高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技术。最后一点是强化临床思维能力锻炼。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应变能力是创造性的思想活动,它以深刻性、多面性和预见性为特点。临床思维的过程就是帮助解决患者问题的过程,即根据临床和辅助检查资料发现和提出的问题,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作出初步诊断。根据诊断提出合理的治疗方案。要对前三项的正确性、可行性进行检查和验证,更深层次地认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并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树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面对就诊者希望医生耐心倾听病情介绍;希望尽快就医,明确诊断,给予仔细的检查;希望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希望得到医务人员的关心和同情:希望医护人员有熟练的技术操作和热情的服务等要求。医护人员要树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就要求自己必须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动,加强伦理的学习、改进服务态度;注意仪表,注意语言修养,文明对待病人;树立对病人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医务人员的高尚情操,换取病人对医院和医务人员的信任感、敬慕感。

以高度责任心强化“两个”观念,这不仅是高度责任心的体现,也是避免和防范医患矛盾的一种良策。两个观念是:

第一,应答服务观念。指通过临床思维掌握病人全面病情。向病人解释病情要科学,对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和预后情况,要实事求是地估计,并留有余地,使病人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在一般情况下,尽量避免使用“问题不大”、“包治好”、“没问题”等语言。术前谈话要认真,要尽量把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向病人交待清楚。签字手续要严格,以充分表达医务人员对病人高度负责的态度,避免医务人员陷于被谴责的地位。

篇10:医疗纠纷防范化解通知

为规范医疗纠纷处理,维护正常医疗秩序,切实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经省委、省政府领导同意,现就做好医疗纠纷防范和化解工作通知如下。

一、加强医疗机构管理和医德医风建设

(一)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把医疗纠纷防范和化解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强化对医疗机构的指导与监管,积极推行医疗信息公开,完善医疗机构评价制度,对管理混乱、事故频发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医疗机构和个人要严肃处理并追究相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及时制定“**省医疗纠纷解决办法”,规范医疗纠纷处理原则、办事流程、解决渠道。

(二)各级医疗机构要大力开展“为民健康,从我做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集中行动。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加强与患者及其亲属的沟通交流,配备医患沟通工作人员,做好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沟通工作。建立医疗纠纷处理责任制,将开展医患沟通、防范和化解医疗纠纷工作情况纳入对医务人员的考核范围。加强临床科室负责人岗前培训,开展“医患沟通和医疗纠纷处理知识和技能”培训,实行院务公开,提高应对医疗纠纷的能力。落实医疗管理核心制度,突出抓好医疗告知、临床督导、病历规范、投诉管理、应急处置等薄弱和关键环节的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医疗纠纷防范和化解机制。

(三)医务人员要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恪守职业道德,坚决抵制行业不正之风。要进行换位思考,充分尊重患者,给予患者及其亲属更多的人文关怀。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严格执行诊疗常规和操作规程,规范执业行为。

二、引导和规范患者文明就医

(一)引导患者树立正确的就医观念。要制订实施“就医引导专项方案”,加强医学知识和相关法律知识的宣传普及,明确患者的权利和义务。要积极提倡尊重医务工作者劳动、知恩报德的道德风尚,反对漠视医务工作者奉献、以怨报德的行为;提倡科学文明的就医观,反对包治百病的认知观;提倡尊重他人、讲求道义的社会公德,反对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的不良行为;提倡依法、依规处理医疗纠纷,反对采取非正常手段追求高额索赔。

(二)规范患者文明就医行为。制定文明就医公约,明确告知患者及其亲属不得在医疗机构寻衅滋事、故意损坏财物;不得侮辱、威胁、恐吓、殴打医务人员;不得非法占用医疗机构办公、诊疗场所,拉横幅、设灵堂、散发传单、堵塞交通;不得将尸体滞留在正常医疗和工作场所;不得抢夺医疗文件和相关医疗证物;不得教唆他人、组织及带头扰乱医疗秩序。对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肇事者刑事责任。

三、完善医疗纠纷调处机制

(一)规范医疗纠纷的处理程序。发生医疗纠纷必须坚持依照法律法规处理。可以向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依法申请仲裁或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发生技术性争议的应申请医疗事故鉴定。要研究确定无鉴定赔偿的上限,明确患者要求赔偿金额一旦超过该上限必须进行医疗事故鉴定。

(二)建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制度。各级要建立独立于医疗机构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组织,由各级司法行政部门进行工作指导,引入医学专家、患者代表、法律专家、心理学专家、退休医生、退休法官、医疗栏目新闻记者等对医疗纠纷进行调解。

(三)建立医事仲裁制度。各市(州)仲裁机构在建立医事仲裁专家库和相关制度的基础上着手开展医事仲裁业务。医疗机构在处理投诉时应向患者介绍仲裁渠道及其过程、办法,鼓励医患双方通过仲裁方式解决纠纷。

(四)促进医疗纠纷案件审理规范化。在全省开展医疗纠纷案件审理培训,加强法院系统在审理医疗纠纷案件方面的判例交流,推广审理医疗纠纷案件的先进经验,不断改进医疗纠纷司法审判工作。

(五)积极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开展“同时推进患者医疗意外伤害险和强制医疗责任险”试点。探索开展基于医疗保险的医疗纠纷第三方管理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

(六)完善医疗事故鉴定办法。医疗事故鉴定收费全额用于开展医疗鉴定,不再上缴财政。降低医疗事故鉴定收费标准,改进医疗事故鉴定程序及办法,尽可能缩短鉴定时间,为患者参加鉴定提供方便。

四、为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创造良好环境

(一)加强领导。各级政府要把做好医疗纠纷防范和化解工作作为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明确责任、落实措施。省上建立由卫生、公安、信访、财政、劳动保障、民政、司法、法院、民委、维稳、精神文明建设等部门和单位组成的维护医疗秩序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涉及医疗纠纷的重大问题。各县(市、区)政府对属地内医疗纠纷调处和医疗秩序稳定负总责。

上一篇:小莹姐的乳汁下一篇:人生警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