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的福利社会及其改革

2024-05-06

积极的福利社会及其改革(共6篇)

篇1:积极的福利社会及其改革

积极的福利社会及其改革

向南川 2014071022

上世纪70年代以后,西欧各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消极影响日益显现,各国政府陷入社会福利发展和经济滞涨等重重“福利困境”中,战后高水平的福利政策造成了西欧各国政府巨大的“财政黑洞”、政府主导式的福利体系产生了严重的浪费现象、平均主义的福利分配方式使社会出现了价值危机。福利国家危机的出现,使得曾经作为战后社会民主党的主要身份特征和价值符号的福利政策,正在逐渐成为制约社会民主党执政的瓶颈。

福利国家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政府负责,其实质是通过国家采取立法的手段和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对国民收入实行再分配。福利国家是传统社会民主主义最引人注目的政治结晶,同时也是吉登斯重建社会民主主义的最重要维度,在这一方面,他提出必须以“积极的福利制度”取代“传统的福利制度”的主张。[1] 在他看来,新自由主义对传统福利制度的批判很大程度上是合理的,吉登斯认为现在福利国家这种依赖于自上而下的分配制度,从根本上来说是不民主的,它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和照顾,但它没有给个人自由留下足够的空间[2],而且还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因此,必须以积极的福利制度取代传统的福利制度。

积极福利制度的要点之一在于改变传统福利制度的风险承担机制。传统福利制度所针对的主要是外在风险,具有明显的事后性。积极福利制度则充分重视人为风险在当今社会所具有的影响,它不仅着眼于缩小或者保护人们免受风险的影响,而且还鼓励和帮助人们利用人为风险中所具有的积极而富有活力的一面,主动承担风险。[3] 同时,积极福利制度还着眼于改革传统福利制度中权利与责任的划分,认为“无责任即无权利”[4]。也就是说,政府承认自己对于公民的责任,包括对弱者的保护,但同时也强调公民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例如,个人在领取失业救济金的时候,必须履行主动地寻找工作的义务。最后,积极福利制度不仅关注经济方面的利益,同时还重视心理利益的培育,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在人力资本方面投资,而不是直接提供经济资助,为了取代“福利国家”这个概念,我们应该提出“社会投资型国家”(social investment state)这个概念,它适用于一个推行积极福利的国家。[5]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的福利国家模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欧的社会民主党纷纷以“第三条道路”理论为指导,对本国的福利体系提出系统的改革方案,其福利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对象的中间化。传统福利国家制度主要关注下层社会群体,针对传统福利国家建设中富裕阶层离群索居、不愿意参与社会福利保障体系造成的“社会排斥”现象,社会民主党开始把福利关注对象从社会下层转移到中间阶层。社会民主党将具体政策的设计由原来追求结果公平转变为机会公平,强调社会福利建设的重心在于为风险社会中的人们提供平等的抵御风险的机会。

2.福利开支主体的多元化。积极福利的福利开支将不再是完全由政府来创造和分配,而是通过政府与其他机构一起合作来提供。因而1997年上台的工党政府一改“提高税收和扩大支出”的传统形象,在新的预算中提出为期5年的削减公共支出赤字方案,1998年公布了福利改革绿皮书《我们国家的新动力:新的社会契约》,明确在新福利制度的融资问题上政府希望未来福利支付的增加通过私营部门来提供,而不是靠增加个人税收来扩大公共福利支付。政府通过积极发动个人、企业、社会组织对福利事业的参与,实现了英国养老金的筹资60%来自国家、40%来自私营部门的目标。

3.以社会投资为取向的资助方式。“无责任即无权利”是积极福利政策的基本原则,即要求社会公众在享受福利时应当要承担义与积极福利相对应,吉登斯提出了“社会投资国家”的新概念,认为社会投资国家的主要原则就是政府“在任何可能的情形下要投资于人力资本,而不是直接给予利益”。传统的发放失业救济金的方法根本无法解决失业问题,而通过政府投资来提高工作能力,无疑可以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提高个人进入市场和冒险创业的能力。西欧社会民主党引入“工作福利”制度,改进社会福利体系的受益规则,要求接受政府福利补助者必须同时接受政府或立法规定的与工作有关的特定义务,建立以提高就业能力为核心的“造血型”福利机制。布莱尔领导的英国工党在1997年设立巨额基金,用于资助青年人和单亲家庭的就业,实施了为年轻失业者就业提供教育培训的“新政”,启动资金高达26.2亿英镑。

各国社会民主党对本国的福利制度进行改革,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比如,英国工党执政期间通过实施改革使年轻人失业减少了一半,犯罪率降低32%,福利开支与经济增长出现了协调发展的迹象,2001年底英国的通胀率还曾降至0.7%,达到30多年以来的最低水平;2004年12月英国的失业率为2.7%,也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除了经济态势良好之外,国内公共服务状况也有相当改善,三分之二的英国人对工党执政业绩比较满意,这也成为工党赢得大选三连冠的最重要资本。尤其难得的是,西欧社会民主党对福利政策的改革过程伴随了对宏观经济、财政信用、社会管理等措施的整体调整,政府不是将社会福利孤立于经济社会体制之外进行变革,而是追求福利增长和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协调发展,这就改变了选民中广泛存在的传统观点:社会民主党不会治理国家,只会围绕工会及其会员利益“杀富济贫”。[6] 但是,“第三条道路”宣扬的福利国家改革实质上还是在偷换新自由主义的概念,英国工党在政策上全面改变贝弗里奇式的福利国家模式时,有人就把这一转变看做是为了“适应撒切尔主义”或出于唐恩的“吸引选民”目的,认为布莱尔的“第三条道路”不过是“侵入了保守党的意识形态生存空间”,目的是挤占新自由主义的改革道路的产物。一方面,会在选民心目中进一步混淆左右翼政党之间本就模糊的界限,增加选民对社会民主党现行福利政策的怀疑。另一方面,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社会民主党政府坚持福利政策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国家竞争力,而不应局限于关心社会的疾苦方面,一些社会民主党在改革的关键问题上一味妥协、退让,给人们以勉力维持现状的印象。正如吉列诺·博诺里(男,瑞士高级公共管理研究院社会政策学教授,主要从事福利国家转型、退休金改革研究)所指出的那样:“积极社会政策为树立声名提供了机会,而且它花费的公共资金也较为有限。此外,积极型社会政策种类中的大部分措施都是解决它们试图解决的社会问题的双赢方案,因此也获得了广泛的支持。”[7]

参考文献:

[1].郭忠华《吉登斯的社会主义观评价》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复印期号:2009年08期

[2]、[3]、[4]、[5].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谭鹏《全球化时代西欧社会党的福利政策调整及启示》 《人大复印资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复印期号:2013年06期

[7].吉列诺·博诺里 《欧洲社会政策的积极化转型》 蒋湘平/王杰夫译;《社会工作》 复印期号:2012年06期

篇2:积极的福利社会及其改革

福利一直都是人类社会关心的基本问题,而个人需要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则构成了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核心关怀。自古典经济学创立的、以功利主义价值观为基础的个体经济学思想以来,从数理逻辑的角度探讨最大幸福或最大化福利就成为福利经济学的专门研究对象。同时,在古典经济学的范畴内,福利经济学和其他经济学分支并不存在明显的界限。福利经济学自20世纪20年代创立迄今已有80多年的发展历史,它经历了从旧福利经济学到新福利经济学的转变。

本章的目的就是要介绍福利经济学的发展轨迹及其主要内容,探讨福利经济学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之间的内在联系。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福利经济学的内涵和基本特征。二;旧福利经济学的内涵和基本内容。三;新福利经济学的发展和基本内容。四;福利经济学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第一节 福利经济学的内涵和基本概念

作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之一,福利经济学以效用或功用(Utility)理论为出发点,探讨并研究有关人类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问题。福利经济学分为旧福利经济学和新福利经济学两派,前者以英国经济学家阿瑟·庇古所建立的福利经济学为基础,而后者则是以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阿罗的“不可能定理”为标志。虽然新福利经济学和旧福利经济学在效用理论上存在重大差异,但是二者在内容上还是有很强的内在联系的。实际上,无论是新的还是旧的福利经济学,二者都关注两个最基本的问题:第一,福利的界定;第二,效用的定义。与一般的经济学分支不同的是,福利经济学与社会选择或公共选择的道德判断 紧密联系在一起,它对人类的行为进行了深入的伦理学探索,因此它隐含着明显的价值判断,比如,好的或坏的选择以及最优的或最差的社会福利计划等。

一、福利和效用的基本内涵

在经济学中,“福利”意指个人或群体的利益所得,它包括收入获得和心理满足两方面给消费者带来的种种好处。而“社会福利”则是在一个特定的制度安排下,公众在社会利益分配方面达成的社会选择所实现的结果,它代表着一种集体或群体利益。“效用”(或功用)是指消费者在心理方面获得的瞒足,它被经济学家用来说明商品的价值或消费者获得的满足水平。同时,“效用”经常和“(消费者)偏好”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福利经济学通过“福利”和“效用”两个最基本的概念,来试图解释并说明个人动机和社会选择之间可能实现的利益均衡。

(一)福利的经济学内涵

简单言之,福利是一种利益或好处,它可以是有形的物质或财富,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心理层面的正面反应。福利不仅是客观的,它也是主观的。同时,福利具有某种相对性,在资源有限或分配规则既定的前提下,一个人(或一群人)的福利对另一个人(或另一群人)来说,则很可能是一种挫败或剥夺。

1.个人福利

在福利经济学领域内,个人福利是基于经济因素的个人需要的满足水平,它是正负效用的总和。个人福利既可以是收入和财富的客观量度,也可以是效用的主观评价。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效用”水平不仅和个人拥有的收入和财富总量有紧密关系,它也和个人的心理状况联系在一起,它最终是个体对“满足感”客观和主观评价综合的结果。一个人的福利水平,除了首先要受到收入和财富因素的影响(这一影响又不完全由个人控制),它还受到影响收入和财富水平的政治经济制度环境的制约。所以,个人福利最大化不仅取决于个人的目标驱动所付出的努力,即对追求个人私利的种种努力,也取决于个人决策及其之外的制度条件和外部环境因素。个人福利最大化是以理性的经济人的假设为前提。以下是个人福利最大化的目标函数的数学表达:

U=U(q1,q2,q3„qm。;a1)

其中,u代表个人主观效用,qm代表个人所消费的m个商品和劳务;a1代表个人工作努力程度

从上面的公式可以看出,个人福利最大化是个人主观效用的总和,它是由个人消费所带来的满足程度和工作努力程度决定的,个人消费满足程度越大,正效用也越大;而与此同时,个人工作越努力,付出的时间与精力越多,也就越可能获得更多的金钱或物质。但是,同时由于个人工作越辛苦,越容易在身体和 精神方面产生损耗,个人享受幸福的时间和机会也就越少,所以负效用也就越多。二者综合起来就是个人所获得的总效用。从这个意义上理解,个人福利的最大化,不仅取决于收入所得,也取决于个人消费的满足程度,同时还受 到个人在工作上的付出的影响,即闲暇与工作之间的平衡也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福利水平。

如何对个人福利进行度量,取决予对目标函数的进一步探讨。判定个人福利,基本上可以从意向与后果两个层面来观察,它主要通过两种方法来实现。一个方法是通过访谈询问法,了解个人的目标;另一个方法是通过对人们真实选择的研究来揭示个人的偏好,从而来推断目标。由于在福利经济学范围内,福利与个人偏好联系在一起,因此,对个人偏好的度量是测量个人福利的重要前提。测量个人偏好有两种基本方法,即序数方法和基数方法的使用。前者是以主观评价为基础的对个人偏好的排序,重要的是次序,而非数值本身;后者是采用比率基准来测量和比较效用,它采用一定的数值来使得不同物品的效用可以进行比较。

2.社会福利

虽然一般情形下,人们可以将“社会福利”界定为一个社会中所有个体福利的总和。但是,由于不同的社会里文化和价值观念等都存在差异,要清晰地定义“社会福利”其实并不容易。因为,社会福利在特定的文化和制度背景下,不再简单是一个总量的问题,而是一种制度安排的结果。社会福利的形式及其内容可以鲜明地反映出一个社会的道德判断,在“最大化”、“一致性”、“最优化”等问题背后都含有深刻的规范认识。

如果我们试图将效用同福利联系起来,那么,社会福利则可以被定义为所有人共同的效用满足之和,它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社会制度下资源配置和个人效用实现的结果。我们知道,社会福利的水平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程度,也受政治制度的制约。社会福利的测量:经济学家采用个人的福利评价和效用的人际评价来描述社会福利函数。社会福利目标的改进不仅同少数处境最差的人的福利改进有关.也同所有人的福利改进联系在一起.

(二)效用的内涵和测量

在19世纪的功利主义思想里,最核心的观念是幸福和效用,而在经济学领域,效用是消费者行为理论讨论的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从本质上讲,效用是一种人对自我感觉的主观认识和评价。经济学家们将效用量化,赋予一定的值,从而使得人们可以测量心理满足的感觉。所以,效用的基本内涵就是指人(消费者)从物品(或服务)中获得的一种心理满足,满足程度越高,效用也就越大。效用和幸福是一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概念,萨缪尔逊曾提出一个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从这个方程中可以看出,幸福与效用是成正比,而同欲望成反比。由于效用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心理感觉,而不同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因此,如何测量和评价不同人的效用水平并将它们进行类比,是福利经济学中最关键也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主题。新旧福利经济学就这一点存在着严重的分歧,而基于此,经济学家对效用的测量采取了两种不同的理论,一是基数效用理论,另一个就是序数效用理论。

基数效用理论认为,效用是客观的、可以进行计量并加总的概念,效用的大小可以按照一定的赋值来进行比较。在消费者行为理论里,个人消费不同物品(或服务)得到的心理满足都可以用标准化的效用单位来进行加总。例如,一个人喝一瓶啤酒的心理满足程度是5个效用单位,看一场意大利甲级足球联赛转播得到的心理满足是20个效用单位,如果此人在看球赛过程中一共喝了三瓶啤酒,则获得的心理满足就可以用35个效用单位来表示。因此,基数效用理论的两个基本论点就是,一是效用可以测量并赋值,二是人际之间的效用水平可以进行比较。就分析方法而言,基数效用理论采用了边际效用分析方法。在消费者行为理论中,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对某物品(或服务)每增加一个单位消费量所增加的心理满足程度。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着消费者不断追加对某物品(或服务)的消费,他从连续增加的消费单位中获得的边际效用呈递减趋势。当消费者在消费某物品到一定数量时,其获得的心理满足程度最高,也就是说此时消费者获得的总效用为最大,再增加消费量,效用就是负值了。

而序数效用理论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效用本身是一种心理上的感觉,根本不存在一个客观标准,人们也无法用客观的数值来测量并显示。但是,就心理满足程度而言,可以根据满足程度的高低和偏好顺序来进行排序。因此,经济学家提出来应该用序数效用论来替代基数效用论。根据前面的例子,一个人喝啤酒和看足球赛获得的效用是无法来衡量的,更无法进行加总,因为此人从喝啤酒和看足球赛获得的心理满足很可能是两种不同的感觉,所以很难来测量这两种心理感觉并进行加总。但是,人们却可以比较这两种不同的效用,比较的前提是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例如,此人认为看足球赛带来的心理满足大于喝啤酒,那就可以认定看足球赛的效用是第一,而喝啤酒的效用是第二,排序的结果也就自然出来了。就分析方法而言,序数效用理论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无差异曲线由英国经济学家埃奇沃斯提出并得到推广使用,它也是经济学分析中一个常用工具。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受英国经济学家埃奇沃斯提出的“合同曲线概念”的启发,引申出“无差异曲线”这一分析工具,在对效用进行分析时,提出了用“偏好顺序”来替代传统的效用计量方法。而根据这一点,在消费行为理论里,可以对不同人在既定价格和收入水平下不同商品用进行分析时,提出J,用“偏好顺序”采替代传统的效用计量方法。而根据这一点,在消费行为理论里,可以对不同人在既定价格和收入水平下不同商品(或服务)的消费组合来确定一个最大的偏好状态,即最大偏好状态。

人们通常认为,序数效用理论是一种比基数效用理论得到更广泛认同与应用的分析方法,它已经被大多数新福利经济学家们所接受。序数效用理论通过不同的无差异曲线能直观地反映出处于不同福利水平的消费组合(或偏好选择),但是却无法比较不同人之间的效用或心理满足,很大程度上由于存在这个缺陷,福利经济学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又出现了基数效用理论回潮的趋势。(三)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是经济学领域消费者行为理论的一个关键概念,它的普及应归功于马歇尔的著作《经济学原理》的问世。对消费者剩余的分析被很多人视作马歇尔最重要的贡献,但是仍有一些经济学家(比如萨缪尔逊)认为这一概念并不重要。1941年,由于希克斯在《经济研究评论》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消费者剩余的复兴”按照马歇尔的说法,消费者剩余是指一个人为了不失去(或为了拥有)某种东西,而愿意支付的价格高于实际支付的价格,二者之间的差额就构成了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本质是一种心理感觉,是个人对消费行为的一种判断,具有明显的主观色彩。

三、福利最大化和帕累托最优

福利经济学的最终目标之一是为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促进资源配置的效率最高。然而,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制度本身的限制,人们必须在给定的条件下实现促成社会选择的最优化和效率的最大化。(一)福利最大化

在福利经济学里,福利最大化就是效用实现的最大值,也就是收益一成本比率的最大值。对功利主义经济学而言,福利最大化意味着最大多数人的幸福,也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利益选择。在庇古的旧福利经济学思想里,福利最大化是指国民收入或物质财富的最大值。而在新福利经济学的体系里,福利最大化则意味着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个人福利的最优值取决于私人物品消费者剩余的最大化;而社会福利的最优值则取决于公共物品消费者剩余值的最大化。前者主要受个人的效用评价影响,而后者更多受政治过程影响。

对个人而言,福利最大化意味着个人获得最大的幸福感或满足感;而对一个社会来说,福利最大化意味着福利资源分配效率或效益的最佳状态或最理想状态,人们在这种分配中不仅没有出现利益受损的情况,反而利益或处境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改善。福利最大化目标在本质上涉及福利的内涵以及资源配置的方式,通常遇到的一个挑战性问题是效率原则在多大程度上没有损害社会的公平。对许多政府决策者来说,克服市场体制的缺陷从而获得福利最大化是当前公共经济政策追求的核心目标。

(二)帕累托最优l Pareto Optimum)帕累托在19世纪末撰写的《政治经济学讲义》中,在基数效用理论的基础上对社会效用最大化问题进行了探讨,他提出了生产资源最优配置的问题。在理解帕累托最优的概念前,我们有必要先介绍帕累托改进的概念。什么是“帕累托改进”呢?它是指这样一种情形:当群体中一个或更多成员的处境被改善而没有一个成员的处境被恶化时,社会福利就被增进了。在这一情形下,发生了“帕累托改进”。根据这一标准,在不降低一个或更多人的效用的前提下,如果一旦无法提高一个或更多人的效用水平,那么社会福利就处于最优状态。也就是说,如果不能进一步实现帕累托改进,社会福利就达到了“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最优的实现不仅同资源配置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同社会的价值观及其冲突息息相关。而在实际生活中,通常发生的是一些人境况的改善同时伴随着另一些人境况的恶化,此时社会福利的变化并不总是符合预期的标准。基于帕累托最优的概念,传统福利经济学中提出两大基本定理,即福利经济学的第一定理和福利经济学的第二定理。福利经济学的第一定理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市场经济导致社会稀缺资源的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效率)配置。在这里定理假设市场可以完全充分地发挥其作用,市场失灵是不存在的,而政府的干预是十分有限的。福利经济学的第二定理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如果从恰当的资源分配开始,那么市场经济可以取得每一个帕累托最优。这一定理的假设同上。

第二节 早期的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也是一门主要研究财富和幸福的应用社会科学。在经济学领域内,尽管学者们对福利经济学有不同的界定,但是人们一般认为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创立了福利经济学这门学科。庇古将财富或国民收入同福利联系起来,认为一个国家内部经济福利是最重要的。同时,他还将计量的方法用于对经济福利的测量,并坚持古典经济学家提出的效用理论。庇古认为效用可以计量并可以加总,主张基数效用论。因此,基于同后来福利经济学发展方向和内容上的差异,后人将庇古所创立的福利经济学归类为旧的福利经济学。

一、福利经济学的起源

作为一门学科,福利经济学诞生于20世纪早期。但是,作为一种系统的学说,福利经济学不可避免地受到早期经济学说史发展的影响。就庇古所创立的福利经济学体系而言,它一方面受到19世纪影响深远的功利主义思潮的洗礼,另一方面也同早期既已建立的经济学思想体系密切联系在一起。

(一)道德哲学起源

早期的经济学总称为政治经济学,它在英国大学教育体系内多属于道德哲学的范畴。毫无疑问,从学科发展历史来看,经济学一开始就和道德哲学(或伦理学)保持了密切的关联。同当代流行的、强调数量分析的经济学风格迥异,早期的政治经济学更多的是从规范理论(Normative theory)的角度来探讨经济学问题。边沁(Jeremy Bentham)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bn Stuart Mill)等发展起来的功利主义学说不仅成为19世纪英国社会流行的社会思潮,也是福利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基础。功利主义认为,人是利己的动物,个体的行为选择都是出于趋利避害的动机,每个人都只为自己的利益考虑,而一个社会最大的效用或幸福就是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庇古本人在道德科学方面的训练深受与他同时代的英国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亨利·西季维克(Henry Sidgwiek)伦理学思想体系的影响,这些在其《福利经济学》这一部经典著作中表现得很明显。西季维克在其最重要的著作《伦理学方法》一书中对伦理学方法作了清晰的分类,即直觉主义、利己的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三种。功利主义认为,“每个个人应当追求现在和将来所有众生的幸福的最大净值,如果必要的话,假如普遍幸福能够有一点点的提高,他也应当牺牲自己的任何数量的幸福”(布劳德,2002,PP.122~123)。就三种方法之间的关系,西季维克认为它们都会对普通人的El常生活实践产生影响。毫无疑问,在传统福利经济学中,功利主义成为了它的核心哲学判断基础。阿马蒂亚·森在《伦理学与经济学》一书中指出,功利主义作为一种道德准则,它是福利主义、总和排序与结果主义三个基本条件的结合,三者中“福利主义”隐含了个体对事物状态的伦理判断,基于此评价的效用具有一定的内在性。(二)早期经济学学说的影响

尽管人们都认为,英国经济学家庇古(A.C.Pigou)创立了福利经济学。但是,有学者指出,霍布森(J.A.Hobsen)是福利经济学的先驱,而占主导地位的则是古典经济学家的集大成者——亚当·斯密。作为20世纪初英国剑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庇古深受马歇尔经济学思想的影响,在其教学和研究生涯中,他也极力不遗余力地宣扬马歇尔的经济学理论并维护其理论的正统性。可以说,经过庇古的努力和贡献,剑桥学派的思想和理论体系被他发扬光大。就庇古所创立的旧福利经济学而言,早期功利主义经济学的元素对其影响深远。在福利的界定和测量方式上,旧福利经济学都表现出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

二、庇古的福利经济学思想及其发展

庇古是“福利经济学之父”,他的学说为福利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直至今天,仍然还有很多经济学家坚持沿袭庇古对“福利”的界定,同时也坚持采纳序数效用论的方法论基础。(一)庇古和他的福利经济学思想

庇古1912年出版的《财富与福利》一书,在1920年扩展为《福利经济学》,创造了福利经济学的完整理论体系,从而标志着旧福利经济学的诞生。此书从出版到20世纪30年代在经济学世界尤其是在剑桥有着广泛的影响,它也在以后的岁月里激起了经济学家就福利经济学的核心问题的广泛的讨论与争议 庇古所建立的福利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对福利的分类,庇古认为福利包括广义和狭义两方面,一类是指“社会福利”,另一类是指“经济福利”。在他看来,经济福利对社会福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社会福利难以计量,而经济福利可通过货币来计量。

第二,庇古认为个人的福利是可以计量的,主张基数效用论。人们追求的最大限度的满足是物的效用,而效用可以通过单位商品的价格进行计量。

第三,把经济福利同国民收入等同起来。

第四,坚持正义的原则,强调收入的均等化,认为并主张富人的一部分货币应该转移给穷人,这样将会增加效用,从而增加国民收入量,因为他认为实际收人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第五,主张最适度的配置生产资源,使生产出来的国民收入达到最大值。庇古认为,经济最大化的条件是“边际私人纯产品”与“边际社会纯产品”相等,而这两个概念来源于马歇尔的“外部理论”,如果两者不相等,政府可以通过征税或财政补贴的方式来使二者相等,从而实现国民收入的最大值。庇古的经济学思想除了受边沁功利主义哲学影响之外,还明显受到了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所建立的一般经济理论的影响。庇古的福利经济学思想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英国社会背景和政治经济发展的格局,它具有的明显特征也是那个时代的烙印。在庇古看来,经济学的目的是解决物质福利的问题,而效用可以通过物质福利来表示,一个人的效用满足可以通过数字来度量,不同人的效用满足县可以比轮的。可以看出,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中最核心的问题,即效用的内涵与性质都多少同主观感受联系在一起。同时,在经济分析中,庇古也将个人的价值判断纳入到问题分析当中去了。正是这两点,引发了20世纪30年代有关经济学科学性质和分析方法等的大讨论,它也促成了福利经济学本身的发展。

由于庇古坚持基数效用理论和以货币计量的经济福利的重要性,他的后继者在其思想基础上发展了一种一般性的社会福利函数,也被称为“庇古学派社会福利函数”,它的数学表达是:

W=W(U1+U2+„+U。)

其中W代表福利,u代表效用,此函数的意义就是福利是各种效用加总的结果。这一函数充分反映了庇古及追随者的旧福利经济学的主导思想。针对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理论,当时的经济学家提出了疑义,他们认为庇古所主张的基数效用论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效用从本质上是一种个人的主观感受,是不能计量的。而且,不同的人对效用的评价(如对消费的满足感)不同,加上对事物的偏好顺序存在差异,人际之间的效用更不可能进行比较。最后,在效用测量时,要找出一种普遍适用的基数效用的度量单位是困难的。这些疑问直接促成了福利经济学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发展,也推动了新福利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新福利经济学的发展

如前所述,庇古的福利经济学明显受到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盛行的道德哲学及其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他推崇基数效用论并积极主张将规范分析应用于经济分析中。这两点成为新福利经济学产生与发展的契机。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们在批判庇古的旧福利经济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福利经济学。

1932年英国经济学家莱昂、内尔·罗宾斯出版了《论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一书,在书中罗宾斯明显表达了他对庇古的批评。首先,罗宾斯不同意庇古和其他学者给经济学下的定义,他在书中写到“现代英国经济学家习惯把经济学说成是研究物质物理的学问,只要想到他们一致给‘生产性’下了非物质的定义,就对他们的这种习惯感到更奇怪了”(罗宾斯,2001,P.13)。在他看来,庇古的定义只是一种分类性定义,而非他所坚持的分析性定义。罗宾斯认为,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稀缺性导致人类的行为选择问题。同时,罗宾斯在经济学的目的与手段关系问题的立场上,也表现出同庇古论点的差异。罗宾斯认为,经济学并不关心目的问题,只关心手段(即稀缺性下人的行为方式),在实现目的过程中如何在稀缺性的限制下进行资源配置。罗宾斯的理论观点和学说不仅引发了对旧福利经济学的大讨论,也直接促成了经济学界对福利问题研究方面的新的飞跃。在20世纪30年代针对福利经济学的争论中,就经济学这一学科是否应该加入价值判断,是否要引入规范分析等成为这场争论的核心焦点。最后,罗宾斯的观点占了上风。罗宾斯认为,经济学和伦理学的结合是困难的,经济学不应涉及伦理或价值判断问题,经济学中具有规范性质。

第三节 新福利经济学

一、新福利经济学的早期发展

20世纪30年代后,庇古的旧福利经济学遭受了重大挑战,人们对其理论的重要基础,即基数效用论和人际效用可比性提出了深刻的质疑,经济学家们开始转向寻求新的效用理论和分析方法,用序数效用论和无差异曲线分析代替了旧福利经济学的基数效用论与边际分析。根据经济史学家的看法,帕累托被看作是新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他首先提出序数效用论,同时借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并使之得到广泛应用。后来的经济学家在“帕累托最优”的理论基础上对福利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非常明显的贡献,比如说,希克斯、勒纳、卡尔多、柏格森、西托夫斯基等极大地推动了福利经济学的发展。

(一)希克斯(1904-1989)的贡献

希克斯1904年出生在英格兰,1925年毕业于牛津大学然后继续深造,1926年赴伦敦经济学院任教。由于希克斯在经济增长理论和现代经济分析工具方面富有创建性的成就他和肯尼斯·阿罗共同获得了197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希克斯早期在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成就,后来又因其在福利经济学上的创见而获得了普遍的认同,今天人们熟知的“希克斯-卡尔多补偿检验"就是他在这一领域重要贡献的显示。1939年希克斯出版其名著《价值与资本》,该书极大推广了现代经济学中对无差异曲线和一般均很理论的运用。1939年希克斯发表了《福利经济学的基础》的论文,在论文中希克斯发展了不同社会状态福利比较的新思想,并重新表述成我们今天熟知的帕累托标准。1940年希克斯在《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社会收入的价值化》的论文再次阐述他的福利经济学思想,奠定了其在新福利经济学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二)柏格森(1914-2003)的贡献

亚伯拉姆·柏格森是二十世纪新福利经济学领域的核心人物之一。柏格森1914年4月生于美国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市,19岁大学毕业同时进入哈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大萧条时期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后果促使他一生都致力于人类福利和经济制度相关里理论和实践问题。1956年进入哈弗大学,一直任经济学教授,直到去世。

1938年柏格森发表题为《对福利经济学若干方面的重新阐述》在这篇论文里,柏格森首先阐述了他称之为“社会福利函数”的理论,也是经济学家通常所说的“社会福利”的精确公式,今天人们熟悉的“柏格森—萨缪尔逊函数”其中就有柏格森显著的贡献。伯格森提出将社会福利函数的建构作为一种对不同帕累托优化配置的排序方法。

柏格森认为,社会是通过其政治代言人来表达其利益的。在实际中它并不比较不同个体之间的效用,而社会福利函数是通过安排经济状态的社会登记来总结个人的偏好。如果经济学家掌握了这一函数,就可以评价一个帕累托改进政策中的给定的变化,然后就可以考虑是否根据社会福利函数来决定是否应该对经济变化中的受害者给予补偿的问题。

(三)保罗·萨缪尔逊(1915—)的贡献

萨缪尔逊1915年出生于美国的印第安纳州加里市,16岁进入芝加哥大学学习,毕业后进入哈佛大学读研究生,不到二十岁就获得硕士学位,其撰写的题为《经济分析基础》的博士论文获得哈佛大学戴维·韦尔斯奖。1947年《经济分析基础》正式出版,推动了经济学家对数学方法的应用。1953年当选为美国计量学会会长,1961年当选为美国经济学会会长,197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萨缪尔逊出版了多部著作来阐述他对福利经济学的看法,也谈到了他对福利经济学的基本认识和充满调侃式的评论。就方法论而言,显然他不同意罗宾斯关于经济学应该排除价值判断的说法,同时也坚信福利经济学在经济学中应有的地位。他指出,“严格地说,体现在福利函数中的实际判断必须是关于众多不同商品的判断”。在书中,他还对新旧福利经济学的差别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新福利经济学的假设较为一般而且争论较少,其给出的是不完全的必要条件。对他来说,将动态分析引入福利经济学分析是探索生产要素及其他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的有利途径。

二、新旧福利经济学的对比

同庇古的旧福利经济学相比,新放了经济学家认为福利经济学应该研究效率而不是水平,只有经济效率问题才是福利的最大内容。同旧福利经济学强调经济(或物质)福利不同,新福利经济学主张更多使用偏好来表述效用概念,因此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而且,新福利经济学中,帕累托标准及相关的边际条件得到普遍使用。

新福利经济学的明显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使用“序数效用论”、“无差异曲线”等方法,在微观经济学中对福利经济学进行深入讨论,丰富了旧福利经济学中对福利和效用的解释;第二,发展了“最适度原理”,认为交换的最适度的条件就是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交易双方通过交换而是彼此得到满足的条件;而生产的最适度条件实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生产要素最有效进行配置,从而使产品最有效地生产出来所必须的条件;第三,提出了“社会福利函数理论”,主张把福利最大化放在最适度条件的选择上,不赞成补偿原理,认为福利最大化应该以个人自由为前提;第四,突出福利的主观和相对色彩,认为个人收入与福利并无直接联系,而人的福利欲望也是无法满足的,否定收入均等化措施。

三、当代福利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 20世纪50年代,随着肯尼思·阿罗发表《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70年代阿玛蒂亚·森发表《集体选择与社会福利》,福利经济学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一)肯尼思·阿罗的“不可能性定理”

肯尼思·阿罗(美)的“不可能性定理”,深刻地揭示出经济与政治体制中存在的核心问题,既社会中每个人对各种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偏好,由于获取信息的差异和利益的矛盾,每个人的偏好显然是不同的,因此,如何把有差异的个人偏好汇集成一个最终的(或整合的)社会偏好就成为了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选择问题了。

(二)阿玛蒂亚·森的贡献

1.向功利主义和基数效用论回归

1970年森发表题为《帕累托自由的不可能性》的论文,在论文中提出了著名的“森不可能定理”,该定理认为:以序数效用论为基础的帕累托准则是与帕累托准则所主张的自由主义原则相冲突的。然而,从现实的道德准则出发,帕累托准则和自由主义准则都是正确的。因此,唯一出现问题的地方是新福利经济学的价值论基础—序数效用论。

在《集体选择与社会福利》一书的开篇森就明确指出,他在书中研究关注的对象是社会政策的目标与社会中成员的偏好和意向之间的关系,也即研究社会选择和公共政策的判断对社会成员偏好的依赖关系。

森提出以能力为中心的幸福观念,个人的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个人能力及参与的影响,能力是效用的重要来源。森认为,测量幸福的概念应该考虑到幸福的不同含义和水平,这也为进一步测量社会福利的水平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信息。

2.《贫困与饥荒》

就贫困的本质这个问题,森一针见血的指出,贫困的概念在本质上就是不平等,也就是今天学者们所广泛讨论的“相对剥夺”概念。在现实社会中,测量贫困状况的核心指标——贫困线,其本身就反映了不同阶层或阶级的不平等。森认为,对贫困的分析不仅仅要注重要注重社会中的收入水平分布及其国家收入分配机制,还要注意分析同贫困相关联的价值判断。森进一步强调了饥荒的原因并不一定是粮食短缺的观点,而从权利角度出发,认识到穷人不仅仅存在收入不足的情形,还存在自身不能有效地控制与支配资源。

概括起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权利方法为饥荒分析提供了一个一般性的分析框架,而它本身并不是一个有关饥荒原因的特殊假说;第二,饥荒不仅出现在经济衰退期,也同样出现在经济繁荣期,由此可见,饥荒并不一定是粮食本身的问题;第三,粮食供给与对粮食的直接权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对政策的实践尤其重要;第四,对权力的强调有利于对合法权利后果的维护,透过法律体系可以是权利得到正常运作。

3.福利经济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1987年森出版题为《伦理学与经济学》的著作,在著作中,森重新将伦理学的议题带入到主流经济学学说中,并对经济行为与道德哲学以及自由与结果等重要问题进行了阐述。此外,森还进一步阐述了在发展过程中个人福祉同自由与能力之间的关系。第四节 福利经济学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具体来说,福利经济学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福利经济学对政府公共政策的决策,尤其是在社会福利领域的制度安排有明显的影响;第二,福利经济学对民主制度和政治过程的相关研究拓宽了人们对社会福利的认识;第三,福利经济学的发展推动了政府和学界对公平和效率关系的深入认识;第四,福利经济学的发展使得人们更日益重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公平问题,认识到不同经济政策中存在的伦理难题。

一、福利经济学对公共选择理论的影响

福利经济学的发展,尤其是福利经济学在选择与福利函数理论方面取得的成果大大推动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这些理论本身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社会福利政策的决策与推行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社会计划在不同人群的利益之间实现均衡

在社会福利领域,政府往往要考虑到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补偿,而不仅仅是社会公众的一般利益,这是公共决策中经常面临的抉择。

(二)政策推行过程中采用投票的方式来实现公平

这就是说在公共选择过程中,选民代表着不同目标的利益,他们也以不同方式影响着政策的最终结果。

(三)对集体决策进行必要的评估

在对社会福利相关的公共政策的决策时,决策者将考虑对不同决策方式和后果进行评估,以减少单一决策方式带来的不利后果,从而将决策的风险降到最低。

二、福利经济学对福利国家社会政策的影响

概括而言,福利经济学对福利国家社会政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福利经济学对社会政策理念的影响;第二,福利经济学对社会福利服务提供效率的认识;第三,福利经济学对社会保障政策与实践的启发。

三、福利经济学对当代福利道德观念与实践的影响

福利经济学的近期发展,推动了经济学家和政府对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的关注,尤其是有关分配的正义与伦理问题,对当代社会福利的政策实践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一)福利经济学对当代福利道德观念的影响

福利经济学除了强调研究个人福利可比较的信息外,还注重对社会选择中个人权利的保护或对个人选择偏好的尊重。在新福利经济学家看来,在判定一个国家或社会的发展水平时,除了测量福利总量的值外,收入差异水平也是一个重要的维度。同时,新福利经济学家的发展促使了人们对贫困问题和穷人的研究,并将贫困与能力的关系联系起来。对贫困的道德判断不应再是简单的一种价值归类,更应看做是社会发展中机会分配不足带来的后果。

(二)福利经济学对当代社会福利实践的影响

篇3:积极的福利社会及其改革

所谓福利国家制度就是由国家立法而建立起来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英国的《济贫法》和18世纪80年代德国俾斯麦政府的工人社会保障计划, 现代西方福利制度的建立则要等到二次大战后。西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早在现代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之初就已产生, 并推动着现代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变更。

(一) 民主社会主义

1929年由美国发端的经济大萧条蔓延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导致失业率激增, 人民生活难以为继, 国家走到了崩溃的边缘;美国总统罗斯福摒弃前任的“不干预”政策, 开展基础工程建设, 充分调动人力资源, 成功缓解经济危机, 日本和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借此将经济危机转嫁他国最终受到国际制裁;社会主义阵营的苏联未受到经济大萧条的影响, 在列宁主义指导、斯大林的领导下, 国内经济取得长足进步, 重工业发展尤为迅速。

二战后, 资本主义各国结合美国与苏联的成功经验, 在凯恩斯主义的指导下走上了民主社会主义的福利发展之路。该理论主张社会就业水平取决于社会有效需求的水平, 失业源于有效需求不足, 有效需求不足源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仅仅依靠私营经济和市场自我调节不能保证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充分利用, 不能引导形成充足的有效需求;不能把决定当前投资量的职责完全放在私人、市场手中, 而应把市场自身不能履行的挽救现实社会崩溃的责任交给国家, 要求国家采取措施进行直接干预, 增加国民补助和自愿保险。

民主社会主义福利思想的运用减缓了经济危机, 人们生活得以保障, 推动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进入新的发展篇章, 但是其一味主张结果公平、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为后续的发展留下了隐患。

(二) 新自由主义

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引发西方国家经济增速放缓、失业增加的同时, 还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出现了滞胀局面, 凯恩斯主义失灵;福利国家因失业率上升、老龄化加速而造成社会福利开支增加, 国家财政赤字逐年扩大;以货币主义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学派乘势而起, 纷纷谴责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 并主张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从而形成一股强劲的新自由主义思潮。

20世纪8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纷纷由民主社会主义转向新自由主义, 开启了新的发展阶段。该理论主张自由放任, 反对国家干预, 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可以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 政府只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守夜人, “看不见的手”会自动协调经济发展;极力宣扬自由贸易, 鼓吹全球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经济和市场的一体化, 是世界资源的最优组合, 它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 而是对双方都有利的正和游戏;福利个人化, 福利国家充分就业政策减少了私营部门的劳动力供应, 使经济发展缺乏弹性, 以养老、就业和医疗等为主要内容的全民福利摧毁了个人自我照顾的能力。

新自由主义缓解了政府的福利供应压力, 保障人们基本生活的同时提升了公民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 因其过于强调自由造成政府干预缺失、市场主体任意妄为, 导致贫富分化加剧、市场泡沫膨胀。

(三) 第三条道路

20世纪90年代, 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 冷战随之结束, 两大意识形态对立的格局结束, 为各种思想的探索和出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政府监管的缺失、市场主体的逐利性操作导致市场泡沫膨胀, 金融危机频发;90年代以后, 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快, 它在给世界各国带来机遇的同时, 也带来了严重的挑战:首先, 社会福利政策受到冲击;其次, 生存环境出现危机;再者, 知识经济悄然形成, 产业结构和阶级结构发生变化。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上台执政后, 在其导师吉登斯的指导下开始了第三条道路的实践探索。该理论主张发挥国家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建立新型的混合经济, 以竞争和规则为追求目标;重新定位政府与市场的功能, 政府与市场结盟, 最大限度利用市场机制的同时动用政府的力量对自由放任模式进行调控;准确把握政府与市民社会的关系, 少管理, 多治理, 既要发挥市民社会的作用, 扩大民主的深度和广度, 又要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体系, 实现政府运行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将福利国家改造成为“社会投资国家”, 从而建立新福利国家, 改革的重点是重新定位福利制度的功能, 改革的途径是把福利制度由公益事业转为“人力资本投资”, 保证起点和过程公平。

第三条道路超越了“左”与“右”的对立, 将社会福利思想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充分调动各个福利主体, 注重人的发展性权利, 推动国家向“社会投资型”转变。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使得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分歧无法根除, 因此关于现代社会福利思想和制度的探索仍在继续。

二、对我国特色社会福利体系建设的建议

2008年中国人均GDP超越3000美元, 我国经济达到中等发达水平, 按照国际标准: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的时候, 这个国家会进入国家发展的提升期, 同时也是矛盾的凸显期。各种社会矛盾加剧, 如果处理得好, 能够顺利发展, 经济发展也能够再上一个新台阶;如果处理不好, 经济将停滞不前或倒退。现代社会面临着社会转型的压力和全球化、国际化的背景, 结合现代西方社会福利体系和中国社会福利体系发展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福利福利体系即将迈入新篇章。

(一) 中国特色社会福利体系的主体

“第三条道路”主张社会福利主体多元化, 中国传统社会福利主体囊括政府、家庭和家族, 中国特色社会福利体系的主体同样也要求多元化, 由多方共同承担社会福利责任。首先, 制度化、政策性的社会保障体系涉及范围最广、保障强度最大、保障力度最弱, 为所有普通民众提供最基本生活保障;其次, 国家政府、家庭个人、社会单位应为社会福利资源的多元提供主体, 为福利对象提供广泛且需要的福利资源;再者, 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体系和多元化、专门化的社会服务网络满足人民群众的发展性社会福利需求, 二者整合相关的社会福利资源进行合理分配。

(二) 中国特色社会福利体系的对象

西方福利国家福利体系的对象为每个民众的一生, 中国传统社会福利体系的对象为灾荒中的人民, 显然二者并不适用于中国特色社会福利, 中国特色社会福利体系的对象应具有保障性、动态性和发展性。保障性即中国特色社会福利应保障全体民众的基本生活, 保证全体民众共享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动态性即中国特色社会福利主体应定期评估, 及时纳入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 剔除不符合条件的“搭便车者”, 确保福利发放的有效性;发展性即中国特色社会福利应提升困难群众的生存技能,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满足人们的“发展性需求”, 促成困难群众的自力更生。

(三) 中国特色社会福利体系的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福利体系应坚持弱势群体优先性、差别统一性、发展性和服务型等原则。弱势群体优先性要求福利体系首先保障最需要群体、弱势群体的福利获取, 保证他们的基本生存权;差别统一性要求分地域、分城乡协调统筹, 中国当前东中西部发展不协调、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要求各区域、城乡按照自身的发展程度、自身人民的需求进行自身内部的一致性福利供给;发展性要求社会福利供给囊括发展性需求内容, 促进有能力的人民群众自力更生, 开展自救;服务性要求社会福利的提供尊重福利对象的个人意愿, 以服务的形式呈现。

(四) 构建民众福利权利观加强福利发送监督

首先, 作为社会福利提供者的政府要改变自己的施舍者的角色观, 树立为民服务、社会福利资源的公平配置和有效管理者的角色观念;其次, 民众的社会福利理念也需要发展, 传递群众福利责任意识的同时发展社会福利的权利观念, 推动民众向政府自主要求其福利权利, 推动社会福利政策的有效实施。

现代社会福利发送体系往往为人们所诟病。首先制定相关法律政策, 严格规范福利发送体系行为, 惩处不法分子;对发送体系进行分散化、独立化管理, 确保发送体系公开化、透明化、公平化运转;加强群众和舆论的监督, 倾听舆论的呼声, 关注群众的心声, 将社会福利切实传送到最需要的人手中。构建评估体系和反馈体系, 以便开展社会福利受益对象的动态调整、保障弱势群体, 保证社会福利运用的高效性, 使困难群众真正得到社会福利的帮助和服务, 推动福利事业永续前进、和谐社会持续发展。

(五) 培育民间社会福利机构推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

现代社会福利是社会化的福利, 应培育社会的福利意识, 开展人力资源投资, 中国特色社会福利也不例外。营造宽松的政策氛围, 培育民间社会福利机构, 促进社会福利的专业化、科学化, 提高社会福利运用效率是应有之义。

政府在社会福利供给方面扮演着主导角色, 某些居民的福利需求仅仅依靠政府是很难完成的, 这时候就需要专业机构的共同参与, 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便发展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渠道, 并在不断向前推进。

三、结语

西方福利国家最先开拓现代福利思想和制度, 积累了众多的经验和教训, 因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经济发展水平迥异等因素, 我们绝不能照搬西方现代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面临着众多的机遇和挑战, 在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之路上要立足城乡二元结构、地区发展不均衡、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化等基本国情, 开拓思路、创新方法, 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关注民生的中国特色社会福利之路。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钱宁.现代社会福利思想[M].高等教育出版社.

[3]夏建中.社区工作[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王思斌.我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建构[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05.)

[5]景天魁, 毕天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福利社会[M].人民论坛, 2009, 10.

[6]陈立周.当代西方社会福利理论的演变及其本质[M].辽宁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3.

[7]黄慧.浅析西方国家福利制度及其对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启示[J].传承, 2009, (06) .

篇4:积极的福利社会及其改革

一、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框架与功能

社会福利是国家或社会依据法律和相应的社会政策,向部分公民或全体公民提供无偿或优价服务的制度。就其功用而言,社会福利的发展有助于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缓解初次分配领域的矛盾,提高社会的福利度,增加居民收入,让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直至全体公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

社会福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福利是一种大社会福利定位,社会保障是社会福利制度的组成部分。狭义的社会福利是将社会保障视为大概念,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前者的重点在于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后者的重点在于矫治特定的社会病态现象。许多发达国家选择的是广义的社会福利,它包括了保障性福利与非保障性福利两大部分,其中保障性社会福利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事业与优抚安置;非保障性福利包括职业福利、住宅福利、教育福利与社会补贴、社区服务等等。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狭义的社会福利,主要为财政价格补贴、民政福利和企业或单位福利三大板块。其中民政福利主要集中在三类对象,即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事实上,我国的社会福利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一种救助性或者是补缺型的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的基本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目前,社会转型正面临关键的临界点,即进入社会发展的矛盾多发时期,社会公平问题显得特别重要。加快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二是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差别在于,社会救助是依据社会成员收入水平的不同而决定是否实施救助以及救助的水平,社会福利则是一种普惠制。加快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有利于提升社会成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水平。三是拓宽就业渠道,创造就业岗位。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促进社会工作者队伍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有利于催生公共事务市场的需求,提供更多的特别是适合弱势群体就业的机会。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人们的就业方式、生活方式、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原有的社会福利运行机制已不再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单纯依靠国家和集体支付社会福利费用的包办福利方式,以及过去那种主要靠计划分配福利资源的配置方式已难以维系,必须及时做出调整。坚持政府主导,依靠社会力量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福利运行机制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建设和谐社会目标下的社会福利事业

加快发展福利事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回顾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在看到巨大成绩的同时,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不容忽视:一是在计划经济时期,盲目推进全民福利;二是改革开放后的较长一段时期,将社会福利基本推给市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福利的内容很少;三是过度强调了社会化,弱化了政府的责任,影响了社会福利事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各级政府正着力从两个方面促进社会公平:一是进一步深化初次分配领域的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如设定最低工资线;二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二次分配的比重,主要是健全、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这两方面的努力对于缩小社会各阶层的收入差距,缓解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无疑是必要的和有效的。但从长远看,仅有这两方面的努力还不够。社会福利制度不健全,势必制约大多数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势必在很大程度上抵消我们在初次分配领域和二次分配领域所作努力的成效,甚至在特定条件下激化矛盾,影响社会的稳定。从国外的经验看,调节利益分配格局,不仅有赖于经济发展和初次分配领域、二次分配领域的制度完善,而且有赖于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初级的社会福利制度、中级的社会福利制度和高级的社会福利制度。初级社会福利包括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灾害救助、孤儿救助、城市“三无”和农村“五保”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残疾人救助(具备劳动能力的初步就业),等等;中级社会福利包括教育福利、医疗福利、社区服务、儿童福利、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康复、教育、就业、保险),等等;高级社会福利涵盖个人发展福利、家庭发展福利、社会促进福利、社会融入福利、社会服务福利等方面。

从总体上分析,我国社会福利事业还处于初级阶段,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已开始由初级向中级推进。在向中级推进过程中,应该努力实现以下几个转变:一是从初级阶段的救助城市“三无”对象和农村“五保”老人,向全体老人提供福利支持的转变;二是从初级阶段的救助孤儿,向全体儿童提供发展性福利支持的转变;三是从简单的残疾人就业保障,向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保险等一整套福利支持的转变;四是从面向困难人群的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向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医疗福利、教育福利支持的转变;五是由单位福利服务,向社区福利服务支持的转变。

三、民政部门在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中的职能定位

民政部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应该在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这是社会分配调节机制对民政部门职能定位的客观要求。社会财富分配调节机制一般包括三个层次:初次分配主要突出效率,让那些有知识、创造社会财富多的人先富裕起来;二次分配主要突出公平,政府利用公共财政帮助弱势群体;三次分配主要突出社会责任,富裕地区支援贫困地区,富裕者回报社会。从本质上分析,初次分配主要是体现从业人员的价值,参与主体是各类企事业单位;二次分配中有很大一块为社会保障的机制性调节,参与主体是劳动、民政、卫生等政府职能部门;三次分配则具有了社会福利的性质,主要是提高全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参与主体是民政部门以及其他各类非政府组织。

民政部门应该如何来具体推进我国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我们认为要着重推进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进一步明确我国新时期社会福利供给制度模式。坚持政府主导,依靠社会力量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是我国社会福利体制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将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有效整合、将政府主导职能和非政府组织参与热情有机结合,形成一套新的“政府主导的混合型社会福利供给制度”,应当成为我国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其次,有序推进我国社会福利事业社会化,重点推进三个方面的改革。一是主体构成层面的改革。将政府职能定位在主要行使行政职能和间接供给者职能方面,让服务组织真正成为独立的经营主体。二是资源获得层面的改革。突出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允许民间力量创办社会福利服务机构,鼓励通过慈善捐赠等途径向社会福利服务机构提供帮助。三是主体关系层面的改革。社会福利体系结构应该由传统的政府——服务机构——受益人关系,向政府——行业协会(中介机构)——服务机构转变,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机构)沟通政府与服务组织之间的联系作用。

再次,强化对各类社会福利机构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工作。在社会福利服务项目的投入上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行合理布局,建立社会福利事业管理体系,逐步把一些具体事务性工作从政府分离出去,让社会福利机构承担事务性工作,让中介组织承担风险。加强对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形成科学合理的社会工作职业制度。(作者系江苏省民政厅厅长)

篇5: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我国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指导思想是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供养方式上坚持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发展方向,探索出一条国家倡导资助、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的新路子,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福利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社会福利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②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总体目标 a.投资主体多元化

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采取国家、集体和个人等多渠道投资方式,形成社会福利机构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

b.服务对象公众化

社会福利机构除确保国家供养的特困群体的需求外,还要面向全社会老年人、残疾人,拓展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范围和覆盖面,并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情况,实行有偿、减免或无偿等多种服务。

c.服务方式多样化

社会福利机构和社区除集中养老、助残外,应发挥多种服务功能,为家庭和个人提供支持。

d.服务队伍专业化。(2)社会福利机构改革 ①社会福利机构改革的要求

a.国家将社会福利机构及床位数作为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基本建设计划中统筹安排社会福利设施建;

b.各地在制定城市居住区规划时,无论是新区建设还是旧区改造,都应按原国家技术监督局、建设部发布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将社会福利设施特别是老年人服务设施纳入公共设施进行统一规划;

c.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处理好社会福利工作中政府职能和社会化的关系,抓紧制定社会福利事业的有关法规,研究制定社会福利机构分类管理的政策措施,使社会福利事业的建设与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d.要按照产业化的发展方向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机制。②国家的扶持和优惠政策

a.社会福利机构的建设用地,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采用划拨方式供地的,要划拨供地;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采用有偿方式供地的,在地价上要适当给予优惠;属出让土地的,土地出让金收取标准应适当降低。

b.对社会福利机构及其提供的福利性服务和兴办的第三产业,安置残疾人的福利企业,以及单位和个人捐赠支持社会福利事业的,国家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按照现行国家税法规定执行;

c.对获得民政部门批准设置的社会福利机构按规定到有关部门办理法人注册登记时,有关部门应优先办理;对未获得民政部门批准而设置的社会福利机构,有关部门不应办理法人注册登记手续;

d.对社会福利机构的用电按当地最优惠价格收费,用水按居民生活用水价格收费;对社会福利机构使用电话等电信业务给予优惠和优先照顾;

e.对社会福利机构中收养的(包括社会福利机构在社区和居民家庭中分散寄养的)就读于小学、初中的孤儿,要按有关规定免收杂费、书本费;对被高中(职业高中)、技校、中专、高等学校录取的孤儿,要免收学费、住宿费;

f.对各类社会福利机构中具有劳动能力的成年孤残人员,应积极采取措施,优先推荐就业,免费给予上岗前的培训。

(3)社会福利企业的改革

我国社会福利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

①在政府的主导下,形成了依靠社会力量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办福利企业的新格局。

②改革管理体制,实现政企分离,健全了宏观管理规范。

③转换社会福利企业的经营机制,加强内部管理,大力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使企业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④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了国家对社会福利企业的扶持保护政策。(4)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试点

残疾人按比例就业是指机关、团体、企事业组织等用人单位,依法按照一定比例招收残疾人就业。

①1990年我国制定了《残疾人保障法》,该法第30条明文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经济组织应当按一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选择适当的工种和岗位。”为我国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制度的实施奠定了法律基础。

②1991年12月29日国务院批转《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要》。《纲要》提出“八五”期间,“地方政府要进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试点,取得经验,逐步推广,这项改革对转变我国残疾人就业模式是有其战略意义的。

③1992年5月,国家计委、劳动部、民政部、中国残联发出《关于在部分城市开展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和按比例就业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上海、广州、青岛、沈阳、大连、武汉、九江、无锡等大中城市开展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和按比例就业试点。

④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试点工作进一步扩大,到90年代末,这项工作已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全面推开。

2.职工福利和住房制度的改革(1)职工福利改革的重点

①改变企事业单位办社会的现象,创造条件使单位的福利服务职能逐步转归社会。②与改革职工的收入分配制度相结合,建立规范的职业津贴制度。③根据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原则,重构职工福利体系。(2)福利住房制度改革 ①住房制度改革的具体目标

在全国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积极推进租金改革,稳步出售公有住房,大力发展房地产交易市场和社会化的房屋维修、管理市场,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初步建立起新的城镇住房制度,使城镇居民住房达到小康水平。

②具体的实施办法

a.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

1999年4月国务院在各地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基础上颁布《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统一规范全国的住房公积金制度。

b.积极推进租金改革

要在职工家庭合理住房支出范围内加大租金改革力度,住房租金原则应按成本租金或市场租金计租。

c.稳步出售公有住房

城镇公有住房,除市(县)以上人民政府认为不宜出售的之外,均可向城镇职工出售。职工购买住房以自愿为原则,新建公有住房和腾空的旧房实行先售后租,并优先出售给住房困难户。

d.加快经济适用住房的开发建设

各地人民政府要十分重视经济适用住房的开发建设,加快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经批准原则上采取行政划拨方式供应,对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在计划、规划、拆迁、税费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

3.社区服务的兴起与发展

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倡导和扶持下,为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增进社区公共福利,以基层社区为主体,以社区成员的自助一互助为基础,动员各种社区资源,开展的具有福利性质的社会服务。

(1)社区服务在我国的发展历史

①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是社区服务发展的第一阶段——政府倡导阶段。1987年,民政部主持召开大连市民政工作现场座谈会,首次提出了社区服务的概念,开始倡导社区服务。

1987年9月,国家民政部在武汉召开了“全国社区服务工作座谈会”,这是社区服务工作的第一次全国性专题会议,标志着社区服务进入实质性起步阶段。

②从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是我国社区服务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普及发展阶段。a.1993年8月,民政部、国家计委等14个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这是第一个全国性指导和规范社区服务发展的文件; b.1994年底,民政部在上海召开了全国社区服务经验交流会,强调社区服务必须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

c.民政部于1995年制定颁布了《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在全国开展创建社区服务示范城区的活动。并于1998年,命名了南京玄武区等44个城区为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为社区服务在全国的普及与提高,树立了规范性的指导和示范性的样板; d.2000年1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文件提出以拓展社区服务为龙头,不断丰富社区建设的内容,使社区服务有了更高层次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

(2)社区服务的特点 ①福利性

这是社区服务的根本特征。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增进社区公共福利是开展社区服务的宗旨。

②社会性

社区服务是在政府的倡导和扶持下,以基层社区为主体,整合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的社会服务。社区从自身的需要出发,自主兴办,自觉为社区居民服务。

③群众性

社区服务以全体社区成员为服务对象,通过系列化、多样化的服务内容,满足群众多种需求。社区服务不仅服务对象有群众性,而且它的服务队伍也是群众性的。

(3)社区服务的分类

①社会保障性的福利服务。包括:

a.为社区的民政优抚对象、孤老残幼等特殊的社会群体提供的福利服务; b.配合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为失业、下岗职工提供再就业和有关的管理服务; c.根据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要求建立社区医疗保障机构,提供医疗、保健、计生、康复等医保服务。

②面向全体居民开展的便民利民服务。这类服务的内容涉及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家政服务、维修服务、餐饮零售服务、文化娱乐服务等等。

③与驻区单位开展的双向共建服务。这是社区通过社会化服务体系,帮助驻区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摆脱“单位办社会”的沉重负担,为单位提供需要的后勤和福利服务,而驻区单位则向社区开放其福利设施,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资源的帮助。

(4)社区服务的内容 ①老人服务系列

a.老人供养方面有:养老院、老人公寓、托老站等;

b.老人文化活动方面有:老人文化活动室、老年活动中心、老人文体协会等; c.老人保健方面有:老人医院、老人保健中心、老人心理咨询站等; d.老人生活服务方面有:老人家政服务、慰老陪老服务、老人婚姻介绍等。②青少年服务系列

为社区青少年身心健康和成长提供的各种服务与帮助。包括:校外辅导站、小学生课后寄托站、学生午餐服务、青少年文化活动室、待业青年职业培训班、失足青少年帮教组等。

③儿童服务系列

为社区儿童提供的服务,如婴幼儿家政服务、托儿所、幼儿园、育儿学校等。④残疾人服务系列

为社区残疾人提供的保障服务。包括:残疾人就业服务、社区康复中心、残疾人生活照料、残疾人教育培训等。

⑤就业服务系列

为社区失业、下岗职工提供就业培训、职业介绍、再就业信息服务等。⑥家政服务系列

为社区居民提供家政服务和家政服务中介。如家庭保姆、钟点工介绍,早餐、午餐配送,拆洗衣被,自助洗衣站,服装加工等。

⑦优抚对象服务系列

包括开展拥军优属服务,解决优抚对象生活困难,与驻区部队双向共建,帮助部队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协助政府做好征兵和退伍安置服务工作。

⑧便民利民生活服务系列

为方便社区居民生活提供的各种服务,如家电、日用品维修、电话传呼、自行车寄存、代为加工食品等。

⑨社区医疗保健服务

包括:医疗保健、残疾康复、计划生育、心理咨询、家庭保健计划、家庭病床等。⑩文化生活服务系列

设立社区阅览室、科普站、广播室,开展各类文娱体育健身活动,丰富社区居民文化体育生活。

⑾民俗改革服务系列

为社区群众的婚丧嫁娶提供移风易俗、现代文明的服务。⑿治安调解服务系列

篇6:积极的福利社会及其改革

2.有些人错过了,永远无法在回到从前;有些人即使遇到了,永远都无法在一起,这些都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

3.每一个人都有青春,每一个青春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个遗憾,每个遗憾都有它的青春美。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论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作者:刘翠霄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保障其他项目(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等)逐步进行改革,到目前社会福利在保障范围、享受待遇的条件和待遇标准、福利资金的筹措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完善,并逐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它促进经济发展,稳定社会的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社会福利制度中不适应的情况表现出强烈的改革要求,逐步完善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福利制度,是摆在立法者面前的一项严峻而艰巨的任务。

1.社会福利事业的改革与完善(1)社会福利企业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福利生产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依靠社会力量,得以迅速发展,它在解决残疾人就业,改善残疾人生活,提高残疾人社会地位、促进社会安定团结、为国家创造财富,为开展残疾人职业康复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由于社会福利生产发展的某些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竞争日益加剧,福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处于劣势;“八五”期间,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的出台,使一些福利企业举步维艰;价格、医疗、住房、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都超出福利企业内部的消化能力;“三角债”的困扰、国家信贷规模的控制也使福利企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所有这些都使社会福利企业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考验。

就社会福利企业自身来说,企业职工素质普遍偏低。有的福利企业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意识落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3.石村不是很大,男女老少加起来能有三百多人,屋子都是巨石砌成的,简朴而自然。

4.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5.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6.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1.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

2.有些人错过了,永远无法在回到从前;有些人即使遇到了,永远都无法在一起,这些都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

3.每一个人都有青春,每一个青春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个遗憾,每个遗憾都有它的青春美。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后,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有的基础工作薄弱,规章制度不健全,经济责任制不完善,没有切实的经营战略和长远目标;有的商品经济意识和市场观念不强,在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应用、技术改造、人员培训等方面措施不得力;部分民政直属福利企业内部的“大锅饭”和“铁饭碗”的机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同时,各级民政部门现有的管理机构、管理方式和管理水平与目前福利生产的发展规模难以适应。管理粗放、管理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福利生产巩固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为此,民政部于1992年1月4日发布了《关于加强社会福利生产管理工作的决定》,该决定有以下几项改革内容:1.加强民政部门的宏观管理。各级民政部门要按照转变职能和政企分开的原则,设立统一的专门的行政管理机构;民政部门每年对社会福利企业进行一次检查和认定,把安置残疾职工的比例、残疾职工定岗和上岗情况以及残疾职工的劳保福利待遇作为年检的重要内容;加强福利生产管理费的征收和税收减免金使用的监督工作。2.落实和完善扶持保护政策。争取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对适合残疾人特别是盲人生产的产品,优先安排或调剂给福利企业生产。组织专家论证,逐步确定某些产品由福利企业生产。各专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对福利企业贷款利息实行下浮20%的优惠。对福利企业所需原材料,由计划和物资部门保证供应。3.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以国家产业政策为依据,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一批新产品和拳头产品;要发展创汇产品,形成一批外向型企业。民政部和地方民政部门每年从中募委资金中拿出1/3(1000万元),用于福利企业技改贷款贴息。4.重视人员培养和人才开发,不断提高干部和职工的管理素质和技术素质。6.强化福利企业管理。包括加强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抓好质量管理工作、搞好营销工作等。(2)公办社会福利机构

公办社会福利机构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因此首要的问题是覆盖面窄、保障范围小。就拿sos村来说,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3.石村不是很大,男女老少加起来能有三百多人,屋子都是巨石砌成的,简朴而自然。

4.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5.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6.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1.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

2.有些人错过了,永远无法在回到从前;有些人即使遇到了,永远都无法在一起,这些都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

3.每一个人都有青春,每一个青春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个遗憾,每个遗憾都有它的青春美。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我国目前在天津、烟台、齐齐哈尔等地建立了sos村,这三地共收养孤儿400余名;再说儿童福利院,诺大北京仅有两所儿童福利院。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孤残儿童或流落社会或由家庭抚养。公办社会福利机构是社会福利发展的终极目标,在国家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国家担保发展社区服务,填补社会福利机构之不足。因此,要发展社会福利机构最根本的是增强国力,这是一个长期任务。另外,对公办社会福利机构的组织、职权义务、收容人员的权利与义务等,除了《残疾人社会保障法》在第六章第43条作了原则性规定外,国家没有制定单行法规规范这方面的社会关系。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是公办社会福利机构发展缓慢的又一个原因。因此,国家应加强公办社会福利机构方面的立法,明确规定在什么情况下应设立社会福利机构,收容人员的条件,提供哪些保障、解除收容条件、对有条件的收容人员的司法保护等等,用立法形式促进这项事业发展。(3)社会福利有奖募捐

社会福利有奖募捐由各地具体举办,各地将筹集来的资金按规定比例上缴、留成、使用,为地方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1994年12月民政部发布了《中国福利彩票管理办法》,对福利彩票的发行与销售、资金使用、监督与处罚等内容作了规定,使福利彩票的管理与运行有法可依。但是该办法第六章监督与处罚中三条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最终影响该办法适用的社会效果。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按照民政部1994年12月发布的《有奖募捐社会福利资金管理使用办法》第8条第4款的规定:“社会福利资金主要用于资助为老年人、残疾人、孤儿服务的社会福利事业,帮助有特殊困难的人,支持社区服务和社会福利企业的发展。”但实际上,资金使用仅仅以“定期向社会公布募集资金的收入、支出使用情况”(《中国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委员会章程》第19条第2 款)的形式告知公民,将会由于缺乏透明度和可信度而失去人们对它的支持。

社会福利有奖募捐是由国家组织实施、动员社会力量,筹集社会福利资金的公益活动,资金取之于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3.石村不是很大,男女老少加起来能有三百多人,屋子都是巨石砌成的,简朴而自然。

4.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5.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6.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1.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

2.有些人错过了,永远无法在回到从前;有些人即使遇到了,永远都无法在一起,这些都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

3.每一个人都有青春,每一个青春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个遗憾,每个遗憾都有它的青春美。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民、用之于民。各级社会福利募捐委员会及其职能机构的组成人员除了政府官员外,应该按一定比例吸收社会福利企业、公办社会福利机构、社区中群众推选出的代表参加,以强化资金收支的透明度和监督,使募集来的资金真正发挥它应发挥的功能。(4)假肢科研和生产

1979年9月公布的《按照专业化协作的原则,实行假肢标准零部件专业化生产的方案》和《假肢科学研究和新产品研制规划》,为提高我国假肢生产水平,促进假肢生产向现代化发展,保障残疾人使用安全,提高残疾人处理日常生活事务和参与社会能力,提供了法律保障。

我国有肢残人755万,他们当中需要安装假肢的约有45万,需要安装矫形器的约有14万人,合计约60万人。除民政部门直属的40多家国有假肢矫形器生产单位外,还有属于卫生系统、中外合资、外商独资及个体私营的约200 家生产企业。(注:张钰:《事关残疾人生命质量的大事》,《中国社会报》1996年7月17日第2版。)这200 家生产企业中有些不具备假肢业从业资格的单位和个人,获得了假肢与矫形器的装配营业执照,开办假肢企业,生产不合格的假肢和矫形器;还有人冒充“高级假肢技师”或“高级工程师”,骗取残疾人的信任。这些企业和个人的产品和行为严重地损害了残疾人的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

假肢行业是为肢残人生产装配假肢、矫形器等康复器具的特殊行业。把现代科学技术引入假肢与矫形器行业,同时不断提高制作师业务水平,以达到适应现代化水平的标准,已成为事关残疾人生命质量的大事。1997年4月16 日民政部公布了《假肢与矫形器制作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正是顺应假肢生产规范化,科学化的需要和残疾人要求而制定的。它对于控制和制裁假肢生产中的违法行为、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将发生有力的保障作用。据《中国社会报》1997年7月8日报导,民政部将成立“全国假肢与矫形器执业资格考试委员会”,发布“考试办法”和“考试大纲”,并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3.石村不是很大,男女老少加起来能有三百多人,屋子都是巨石砌成的,简朴而自然。

4.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5.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6.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1.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

2.有些人错过了,永远无法在回到从前;有些人即使遇到了,永远都无法在一起,这些都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

3.每一个人都有青春,每一个青春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个遗憾,每个遗憾都有它的青春美。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在年底举行考试。并从明年起将推行注册假肢与矫形器制作师制度。2.职工福利的改革与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对职工福利改革幅度较大的是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这一改革的重大意义在于:一改过去把住宅作为福利进行无偿分配的制度,而将住宅作为商品纳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运行轨道,使其通过市场交换进入消费领域。这样会对社会生产、流通和消费发生重大影响,最终将改革城镇职工生活消费结构。住房制度改革将使职工用劳动收入等价交换所需住房,改变过去高福利、低房租的分配制度造成的种种弊端,反过来又推进住房制度改革。

此外,国家对职工福利基金提取办法也作了适当调整。职工福利基金是根据劳动保险条例的规定,由企业按职工工资一定比例提取,然后用于职工医疗费、丧葬费、生活困难补助以及集体福利设施等方面。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福利基金几经改革,到1954年基本稳定下来。企业职工福利基金1969年以前按工资总额8%提取;从1969年起,按工资总额11%提取,并直接计入成本。1992年财政部发布的《关于提高国营企业职工福利基金提取比例,调整职工福利基金和职工教育经费计划基数的通知》规定:按规定列入成本的职工福利费,按职工工资总额扣除各种奖金后的14%从成本中提取。当前在企业职工福利基金的提取和使用上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提取的办法不合理。目前职工收入结构已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奖金收入已占到收入总数的一半左右,如果按标准工资的一定比例提取福利基金,数额会很小;新老企业因年龄结构比例不同,因此在新企业,因年轻职工多,工资总额偏低,因之提取得少,而在老企业则提取得多,这样实际需要与提取额相差太大;二是使用的范围不科学。由于福利基金提取数额小,因此不能满足职工对基本集体福利设施的需求,例如幼儿园、托儿所、理发室、浴室等;一些不属于福利项目的费用如医疗费、丧葬费、独生子女补助又从福利基金中开支,尤其是数额庞大的医疗费,挤占了福利基金,使福利基金的使用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3.石村不是很大,男女老少加起来能有三百多人,屋子都是巨石砌成的,简朴而自然。

4.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5.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6.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1.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

2.有些人错过了,永远无法在回到从前;有些人即使遇到了,永远都无法在一起,这些都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

3.每一个人都有青春,每一个青春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个遗憾,每个遗憾都有它的青春美。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受到严重影响。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第一,在福利基金提取上,可以采取把职工福利分为共享和变动两部分,共享部分主要用于生活方面的需要,变动部分用于发展需要。共享部分按职工工资总额一定比例提取,变动部分从税后利润中提取。这样,经济效益差的单位可保障职工基本福利,经济效益好的单位可以为职工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福利保障;第二,在福利基金的使用上,应将属于社会保险范畴的医疗费从福利基金中划出去,从社会保险基金中支付;独生子女津贴另行安排项目支出;各福利设施工作人员的工资并入职工工资,不应再从福利基金中支付。(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总览》,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1074页。)3.社区服务的改革与完善

社区服务业是在改革开放中发展起来的新兴社会服务业,是在政府倡导下,为满足社会成员多种需求,以街道、镇和居委会的社区组织为依托,具有社会福利性的居民服务业,是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行业。

从1987年民政部倡导兴办社区服务业以来,社区服务在全国大中城市已初具规模,到1992年,各类社区服务设施已达11.2万个,为适应政府职能转变,企业经营机制转变,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办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到本世纪末,社区服务业要达到如下目标:基本建成条件经济成分并存、服务门类齐全、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网络。社区服务业产值每年要以13.6%的速度增长;每千人口拥有的服务网点要有很大增长,各类社区服务设施达到26万个;85%以上街道兴办一所社区服务中心,一所老年公寓、一所残疾人收托所和一所以上托幼机构。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规范社区服务业,避免其出现随意性、主观性、不稳性的弊端,民政部、国家计委、国家体改委、国家教委、财政部、人事部、劳动部、建设部、卫生部、国家体委、国家计生委、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中国老龄委十四家于1993年8月27 日联合发布了《关于加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3.石村不是很大,男女老少加起来能有三百多人,屋子都是巨石砌成的,简朴而自然。

4.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5.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6.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1.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

2.有些人错过了,永远无法在回到从前;有些人即使遇到了,永远都无法在一起,这些都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

3.每一个人都有青春,每一个青春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个遗憾,每个遗憾都有它的青春美。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意见》对社区服务业的任务、社区服务业的统筹规划、对社区服务业的扶持、社区服务业发展资金筹措、社区服务价格体系的建立、社区服务业的管理等问题作了原则性规定,具有重要的引导、指导作用。

但是,《意见》由于过于原则,因此只有指导作用,而没有规范作用,不能真正起到为社区服务业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这就需要将其中主要内容逐步制定成有约束力的、操作性强的规范性文件。例如,《意见》五中规定的“统筹规划社区服务业”,应对各级计划部门将发展社区服务业资金、劳动力、用地列入当地计划的条件、申请及审批程序、司法救济等问题按照社区服务所具有的社会福利性的特点作出于普通服务业要求不同的规定。此外,对社区服务业的扶持、价格体系等,也应从它所具有的福利性、群众性、服务性、区域性特点以及先社会效益后经济效益的开办宗旨出发,作出一些有助于它发展的规定。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3.石村不是很大,男女老少加起来能有三百多人,屋子都是巨石砌成的,简朴而自然。

4.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5.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上一篇:特殊季节施工保证措施下一篇:计算机考研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