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积极心理学思想对于教育改革实践的积极作用

2022-09-10

1 积极心理学概述

1.1 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1.2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1.2.1 关于创造力与培养天才

E ricsosn通过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创造力是源于普通认知过程的一种脑力活动,更多地是培养出的而非与生俱来的才能。关于天才的研究表明,天才儿童在自己具有天赋的领域有很强的成就动机和坚持性,而天才的产生与父母和家庭环境很有关系,天才通常是在那些富裕的家庭环境、并有丰富的智力或艺术刺激的家庭中产生。

1.2.2 关于积极的人格特征

积极心理学理论认为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一是正性的利己特征,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是能够把握环境和环境的挑战;二是与他人的积极关系,指的是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己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

2 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内容。创新不仅需要智力因素,也需要非智力因素,这对创造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激发创造意识,而且能够促使创造思维更好地发挥和运用。

2.1 转变教育观念

一是要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会学习和创造为主。二是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从而培养其创新心理素质。三是教师要有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要在很好地传授和学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注意培养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能力;在教学中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探索精神。

2.2 采用创造性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所谓创造性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创造活动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运用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来吸收已有文化成果,探索某些未知问题所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

2.2.1 潜科学教学法

潜科学指的是那些尚处于孕育中的,属于“科学胚胎”、“科学幼芽”的科学。借用潜科学一词的潜科学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当面向学生展示自己探讨疑难问题或尚未定论问题的方式、技法,使学生亲自看到教师创造性思维和想象活动的实际过程,从而获得各种有益的启发。

2.2.2 内容不完全教学法

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不把全部内容和盘托出,而是有意识地在内容上制造一定的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可能的结论。如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讲到许多教育实验时,教师先向学生讲述实验过程,然后让学生大胆推测实验结果,这样可以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 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3.1 积极心理暗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暗示的方法很多,包括语言暗示、行为暗示、人格暗示、环境暗示等。引导大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对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很大帮助。

3.1.1 用语言表达出内心的感受

心理学研究中有一种“内省法”,就是让人冷静地观察自己的内心深处,然后将观察的结果如实讲出来。这样可以使紧张的心情得到释放,人就会感到轻松一点。

3.1.2 不要总对自己强调负面结果

应尽量避免用失败的教训来提醒自己,而应该多用一些积极性的暗示,比如:“走稳些就不会摔倒了”,“经过这段路时应该减慢速度”,等等。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比总是强调负面结果要好得多。

在状态最好的时候迎接挑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周期,有时难免会陷入莫名的情绪低迷阶段。这时应该先做些简单的工作,不要给自己增添过重的负担。我们可以在情绪高涨的时候处理那些棘手的问题,因为好心情可以激发饱满的工作热情,促使人增强信心,产生知难而上的挑战欲。

3.2 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积极道德人格的培养

道德人格是具体的人在加入了道德关系和参与了道德活动以后所获得的道德品质及所表现的道德形象。根据积极心理学的有关理论,结合教育实际,我认为培养大学生积极道德人格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2.1 增强道德理论教育的实效性,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1) 在理论灌输中确立主体的本质、价值和尊严。在学生的道德教育过程中,道德灌输是必须的,把预设的德育目标作为德育活动的逻辑起点和出发点,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原则和要求的。 (2) 在促成认知失调中矫正扭曲的道德价值观。教育者对错误道德价值观的批判,必须建立在充足的、多角度事实论证、正面论证、反而论证、比较论证,用持续的、反复的、多重的与错误道德价值观相对立的道德认知引起学生的道德认知失调,促成学生对错误道德价值观的矫正。 (3) 在满足大学生道德需要中增进道德判断力。在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上,应该从大多数大学生的实际道德需要出发,组织开展道德理论教育。

3.2.2 开展道德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爱的情感、义务感和正义感

培养爱的情感。获得成熟人格的最终目的是成为有足够去爱的能力。每个人都渴望获得真实的爱,需要真爱;培养义务感。每个人在追求自己的权利时,应履行其应尽的义务,这是社会公德的核心所在对大学生开展义务感的培育,其中心环节是帮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义务,并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并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愉悦的情感。

3.3 科学引导道德行为,促进知行统一

道德行为是人们道德观念的外化的结果,是人们根据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对特定情境的道德选择结果。对道德主体一大学生的道德行为的引导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1)充分利用增强的积极作用。增强是现代心理学关于学习原理的一个重要概念,系指个体在学习情境中,因偶然出现某种反应,反应后带来满意结果,该结果为增强物,因增强物的适时出现,增强了个体以后在同样情境下重复出现该反应的机率,这表示增强物对个体的反应,产生了加强作用,此种作用,即为增强。从学习理论的视野出发,可以理解大学生日常学生行为管理方法的心理学依据。(2)引导学生进行自省。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要求教育者要这就要求学校管理工作者、德育课教师、学生辅导员、主任以及专业课教师都应当把道德教育作为一种责任,经常保持同学生的接触,并努力跟踪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引势利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思想道德思维取向,不断强化其积极因素,不断克服其消极因素,促成其形成良好的自我反省能力,形成改错和慎独的品格,进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4 结语

积极心理学不仅仅是寻求与发展心理学的理论,而且是更加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仅谋求个人的幸福,而且更加关怀全人类的福社。积极心理学理论以及心理暗示、积极情绪等观点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对于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积极道德人格的培养,以及积极教育环境的创设都起到积极的效果。它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相信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积极心理学会有更为广阔发展的空间。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己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 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它以及心理暗示、积极情绪等观点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对于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积极道德人格的培养, 以及积极教育环境的创设都起到积极的效果。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教育实践,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钱兵.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 (05) .

[2] 朱晓伟.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05) .

[3] 陈洪霞.积极心理学对心理教学的启示[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04) .

[4] 丁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 (09) .

上一篇:浅析审美教育在普通高校中的意义下一篇:我国农村污水生态处理技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