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人道力量 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及其创新

2024-05-02

凝聚人道力量 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精选2篇)

篇1:凝聚人道力量 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及其创新

凝聚人道力量 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及其创新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把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纳入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2010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适应新形势,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合理调节社会利益关系。

日前,胡锦涛总书记更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并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明确指出,要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充分发挥基层群众团体参与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重要作用。

我国作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创新社会管理从本质上说是在以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社会民生,促进社会公正,从制度建设和执政措施上保证改革的成果为社会全体人民所共享。红十字会作为人道主义救助团体,是党和政府在人道救助领域的助手,是在以人为本工作领域的得力助手,在促进民间交流、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参与创新社会管理,是新时期党和政府赋予红十字会的重要责任,为新时期红十字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提供了新的舞台、拓展了的新空间,也对各级红十字组织和广大红十

2、开放合作,当好其他社会团体组织化解社会矛盾的协同者。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多发期。后金融危机时代正在通过金融、贸易、信息等多种传导机制深刻地影响我国,并在经济增长、人员就业、社会稳定等方面逐步显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考验。征地、拆迁、企业改制、涉法涉诉、社会保障、环境保护、村务公开、行政执法、劳动关系等引发的群体事件处于高位运行,且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利益结构的变化和利益诉求也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在这种状况之下,任何一家从事社会服务、社会公益以及承担部分社会管理工作的社会组织,都无法独立直面服务对象的客观需求。

因此,在参与社会管理中,各级红十字组织要坚持开放合作,正确处理与其他团体、组织及公众的关系,当好协同者。此外,由于各个团体、组织所代表的利益群体之间必然会有一定的交叉关系,对一些涉及多方面利益的问题,各级红十字组织必须坚持民生至上,注重从促进社会和谐的视角参与解决。惟有如此,才可防止在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大包大揽,也可避免与其他社会组织“撞车”。

3、弘扬人道,当好“改善最易受损群体境况”的践行者 发展人道事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当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因此,在着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大力弘扬人道精神,使其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整个社会形成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同情友爱、和睦相处、自由平等的良好氛围,切实保证人的尊严,个猛子扎下去,真正深入到群众中,才能在工作中如鱼得水,才会对困难群众的疾苦饱含纾难之情。

因此,要围绕“大中小学广覆盖,乡镇街道促发展,社区乡村重培育,企业单位求突破,医疗机构强作用,志愿组织展活力”的发展目标,加快抓紧在各类学校、乡镇街道、社区乡村、企业单位和医疗机构建立健全红十字基层组织,并着力培育典型。

要引导红十字基层组织创新活动载体,以开展党政所急、社会所需、群众所盼、独具红十字特色的活动,参与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要充分发挥红十字基层组织在参与基层公共事务,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反映诉求、化解矛盾、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凭借健全的基层网络当好社会安定的“稳压器”。

2、强实力,积极搭建平台,充当社会利益的“调节器” 实力不强,品牌不响。红十字会在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必须瞄准“生长点”,加强筹资募捐,积极搭建平台,打响红十字公益品牌,力争在“第三次社会分配”中发挥重要作用,做社会利益的“调节器”。

“动员人道力量,改善最易受损群体境况”是红十字组织工作的立足点,只有通过搭建参与面广、互动性强、透明度高的筹资新平台,并以高效、优质、人性化的服务和过硬的公信力,逐步把目前事件性、专项性、偶然性为主的捐赠发展成为常规常态、合作共赢、稳定长远的捐赠,才能够从根本上建立可持续的筹资机制。

稳定、高素质的救护师资队伍,加快各级救护培训基地建设,不断满足救护培训的社会需求。从提升整体水平出发,狠抓公众普及教育和救护员培训,积极承担政府转移职能,努力开拓市场服务社会,逐步提高救护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化程度。着眼服务安全生产,加大对高危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强救助,积极拓展人道救助领域的广度和深度,结合群众需求的热点、政府关心的重点、社会关注的焦点,不断拓展救助领域,丰富救助内涵。继续开展“红十字博爱送万家”、“博爱助学”、“博爱助医”、“博爱助困”等救助活动,切实发挥“博爱超市”、“博爱卫生院”、“红十字冠名医院”等救助载体的作用,努力提高救助实效,为城乡困难群体排忧解难。

强“三献”,以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人体器官捐献等工作为载体,为医疗机构、患者和捐献者等提供更加便捷、有效、优质的服务,在尊重生命、挽救生命和保护健康等方面切实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红十字会所开展的救灾、救护、救助等工作已成为服务社会的重要品牌。近年来,国家彩票公益金项目不断加大向红十字组织购买服务的力度。此外,已经有不少地方政府把开展社区防灾演练、应急救护培训和医疗救助等许多公共服务纳入民生实事之列,并向当地红十字会购买服务、委托承办。各级红十字组织要抓住时机,乘势而上,积极作为,通过优质的服务当好社会管理的“服务器”。

典型,培育典型,学会“解剖麻雀”,总结经验。加大典型推广力度,把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结合起来,通过总结提炼,提高典型的示范、辐射作用,提高典型在更高层面上的影响力,使其真正成为推动红十字事业发展的“领头羊”。

联系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结合红十字会的工作职能,抓各种类型的典型。一是树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和村等不同层级红十字会工作的典型;二是抓筹资、“三救”“三献”业务、组织建设、宣传传播、志愿服务等不同方面的典型;三是推学校、企业、团体会员单位、服务基地、冠名红十字医疗机构等不同领域的典型。

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树典型带整体。既对先进、中间和落后分类指导,区别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工作,又注意评先树优,抓两头,带中间,做好落后层面的转化工作。通过树立方方面面的典型,带动整体工作不断发展,实现参与社会管理有特色和上水平。

3、健全制度,提升能力

在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上下功夫,为参与社会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善于根据红十字组织在投身社会建设、参与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中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结合新时期困难群众的新需求、新诉求,认真审视红十字会工作的制度体系,以制度的创新破解新时期红十字事业发展中遭遇的新难题。科学准确判断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创新的新特点,科学制定红十字会在组织建设、募捐筹资、应急救援、志愿服务等方面的配套制

篇2:凝聚人道力量 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及其创新

一、深化参与社会创新管理的理论认识

社会管理创新概念的提出, 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 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 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 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 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 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 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 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活动, 也是活动的过程, 是以社会管理存在为前提的, 其目的在于使社会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秩序, 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是我们党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首次明确地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部署, 并将它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 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大基本目标。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不只是提法和用语的问题, 而是包含着深刻的理论创新价值和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它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世纪带领中华民族融入世界潮流。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人民检察院, 既是和谐社会的主体, 也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地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层人民检察院如何在地区和谐中发挥职能作用, 这对于改革和完善刑事司法工作, 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检察机关在参与社会创新管理, 有效促进和谐稳定社会中角色定位的法理基础

(一) 检察机关的宪政地位所决定的

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设想, 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的新进展。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但是由于我国现阶段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经济还不是很发达, 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还很多。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现象中, 有相当一部分问题出在法治上, 也就是说法律意识淡漠, 没有严格地依法办事、依法办案。法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因此, 要实现和谐, 必须加强法治。现行宪法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及国家权力分化与制衡的需要, 在第129条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宪法赋予了人民检察院以法律监督权。国家以根本大法的形势作出这一规定, 阐明了法律监督制度是国家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检察权是一种独立的国家权力。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检察机关的根本职责就在于通过强化法律监督, 确保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 保障全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 就要强化法律监督, 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也就是说, 在我国宪政体制下, 检察机关担负着打击犯罪、惩治腐败、保障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重要职责, 理应在社会和谐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 检察机关实践主题主线重大战略思想、“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重要体现

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机关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其检察权是人民赋予的, 必须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用来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服务, 为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服务。因此, 在新的形势和任务下, 检察机关要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坚持“立检为公, 执法为民”, 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认真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 满腔热诚地对待群众的诉求, 坚决防止各种以权谋私、执法不公、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现象出现。归根到底, 就是要牢固树立人民利益至上的观念, 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实现执法为民, 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三、检察机关在参与社会创新管理, 有效促进和谐稳定社会中应当确立的重要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 参与社会创新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支配我国检察机关在促进和谐社会发展中的实践。社会创新管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方方面面, 需要全党全社会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检察机关能否有力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成熟的理念支持。要准确把握当前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坚决改变那些片面地认为社会管理就是单纯“管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 借鉴和吸收中国行政法研究所所长莫于川教授讲的八种新观念:1.树立以人为本、保障人权、尊重人格的观念;2.树立宪法、法律至上, 政府权力有限的观念;3.树立行政民主、公众参与、共同治理的观念;4.树立多元化、多样化、多依据的治理的观念;5.树立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公共服务的观念;6.树立政府诚信、社会诚信、官民互信的观念;7.树立接受监督、责任到位、权利救济的观念;8.树立辩证唯物、历史唯物的法治发展的观念。就荔湾区人民检察院而言, 必须强化:

(一) 法治理念

法治是对人治而言的, 实行法治意味着对人治的否定。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是民主社会的要求, 也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因而作为法律的监督机关, 检察机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主要是通过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和监督纠正诉讼活动中的严重违法现象, 有效调整社会关系, 保护国家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 保障、促进党和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 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因此, 检察机关在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中必然确立法治理念。法治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 其基本含义主要包括法律至上的观念、系统完备的法制、严格公正的执法等三方面的内容。

(二) 注重程序价值的理念

要充分认识到程序法是保障实体法正确实施的规程和规范, 是限制执法人员随意执法的有效手段, 是防止司法专横、司法腐败, 确保严格执法的法律武器。

(三) 公益理念

我国检察机关作为国家追诉机关, 代表国家对犯罪进行追诉, 维护受到犯罪损害和威胁的国家和社会利益以及公民的合法权益, 因而代表公益就成为我国检察机关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四) 配合和制约相依存的理念

任何权利都应受到监督, 不受监督的权利必然导致滥用和腐败。要保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必须加强对执法和司法活动的监督。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要认真履行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法律监督职责, 但检察机关自身也同样需要监督, 要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以及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因此, 荔湾区人民检察院在构建和谐、稳定荔湾的进程中, 应进一步增强配合与制约相互依存的理念, 积极推进人民监督员试点工作, 不断深化检察改革, 坚持增进司法民主性, 在各个环节建立起既协调配合, 又相互监督制约的良性循环机制。

四、检察机关在参与社会创新管理, 有效促进和谐稳定社会中强力推动的重要内容

要推动荔湾区人民检察院积极参与广州市、荔湾区社会创新管理, 必须强力推动的重要内容:

1.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参与社会创新管理举措, 切实加强党的领导, 强化检察机关司法职能, 强化各职能部门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职责, 引导各职能科室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 发挥党员干部模范作用, 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2.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院 (检察机关) 与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 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 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 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3.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参与基层 (社区) 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 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 (社区) , 努力帮助党和政府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 帮助城乡社区提高司法的自治和服务功能, 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

4.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 健全司法监管机制, 建立健全检察司法的监管体制, 完善社会案件防控体系, 完善应急管理体制。

5.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 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 健全司法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为检察司法提供良好环境。

6.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 持之以恒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增强全体检察干警的思想道意识, 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增强检察队伍在社会诚信感、正义感。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2]张学军.新世纪检察工作的探索改革与创新.广东省人民检察院编印.

上一篇:关于成立民乐队的通知下一篇:官店民族中学规范办学行为的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