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的积极色彩及其应用

2022-09-11

积极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 是20世纪末最早在西方兴起的一股重要心理学力量。在2004年出版的《现代心理学史》第8版中, 美国心理学史家舒尔兹称:积极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的最新进展。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塞里基曼 (MartinE.P.Seligman) 。什么是积极心理学?谢尔顿 (Kennon M.Sheldon) 和劳拉·金 (Laura King) 的定义道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 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1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意义

积极 (Positive) 一词现在一般理解为“建设性的”或“正向的”, 积极从其本义上说既包括了人外显的积极, 包括了人内部潜在的积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贾霍达 (Jahoda) 在当时美国心理健康联合委员会编订的一套心理健康系列丛书中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积极心理健康”。积极这一概念逐渐在心理学界得到明确的界定。就目前来说, 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主要包含有以下几重含义。

1.1积极心理学的时代意义及其理论积极意义

1.1.1积极是对前期集中于心理问题研究的病理学式心理学的反动

前期, 心理问题等同于人的身体疾病, 去除人的心理问题就如同去除人的身体疾病。因此, 这一时期心理学的核心任务就在于对问题的修复, 修复个体损坏的习惯、损坏的动机、损坏的童年甚至于损坏的思想, 期望通过修复人类的损坏部分来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 我们一般把这种心理学称之为病理性心理学或消极心理学。

1.1.2提供了认识心理学的新视野;为理论心理学中科学心理学与人文心理学的整合提供了尝试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人的积极品质, 这既是对人性一种伟大的尊重和赞扬, 同时在更大程度上也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理智理解。我们说, 人身上一定存在着某种优胜于其他生命形式——从野兽的残忍能力到显微镜下可见的引起可怕疾病的细菌的无理性能力——的源泉, 这一源泉就是人外显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

伴随着对人性的不同观点, 让我们在科学上产生了两种视野, 我们渴望精细, 我们也相信感觉, 但这两者之间有一条难以逾越的沟, 积极心理学这实验的方法研究感觉等, 这无疑是一种创新, 为强调整合的心理学也提供了一条可尝试的道路。

1.2研究内容的积极性

1.2.1积极的情绪和体验

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对于积极情绪, B.L.F redrick (1998) 提出了拓延——构建理论, 认为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 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 都有拓延人们瞬间的知—行的能力, 并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源, 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当前, 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 主观幸福感、快乐、爱等, 都成了心理学研究的新的热点。当然, 积极情绪并不是完全分离的, 众多积极情绪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和一致性。但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和主题的明确, 许多研究仍然针对不同的单个方面, 而其中被研究最多的积极情绪是主观幸福感和快乐。

快乐这种积极情绪也是积极心理学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 很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Lyubomirsky比较了那些快乐的和不快乐的人, 发现他们在认知、判断、动机和策略上都有所不同, 并且这种不同经常是自动化的, 并未被意识到。不快乐的人对与他人比较的信息比较敏感。快乐与金钱的关系, 快乐信仰的关系以及快乐随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变化等也有不少研究。

1.2.2积极的人格特征

在积极心理学中, 积极的人格特征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兴趣。Hillson和Marie (1999) 在问卷研究的基础上将积极的人格特征与消极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 认为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一是正性的利己特征, 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是能够把握环境和环境的挑战;二是与他人的积极关系 (, 指的是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获得他人的支持, 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乐观有时会产生“乐观偏差”,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SandraL.Schneider (2001) 讨论了一种“现实的乐观”, 认为“现实的乐观”与现实并不相互抵触, 这种对于“现实的乐观”的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的很好的注解:使生活更加富有意义。

1.2.3积极情绪与健康的关系

Salovey和同事讨论了情绪和身体健康的关系。他们指出在这个研究领域中, 大多数研究都偏向于病理性质, 因此, 对于情绪和身体健康的了解大多局限于负面情绪是如何导致疾病的, 而对于积极情绪如何增进健康却知之甚少。然而, 由于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呈负相关, 他们认为用前者代替后者将会有预防上和治疗上的效果。他们所讨论的研究包括了情感对生理和免疫系统的直接影响, 以及情感的间接影响。

2 在积极思想精髓下的应用

2.1 许多分支中的应用

首先, 要拓展和深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第一, 心在积极理学现有的领域中, 研究最多的是积极情绪体验, 而且积极情绪体验中又以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最多同时幸福主题本身仍然存在众多值得研究的地方。第二, 积极的人格特征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 但对积极的人格特征的研究可以说刚刚起步, 有许多方面还没有涉及, 在这方面需要多花时间与精力。第三个方向应该注意到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品质与社会背景的联系性, 必须把人的素质和行为纳入整个社会生态系统中考察。

2.2 本土化研究

中国传统心理学是一种生活心理学也是一种哲学心理学, 它关注实际生活、身心健康;指导人们积极入世。寻找积极心理学与我国传统思想的结合, 研究更多地为国人的心理健康服务。创造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践, 这将是我国心理学发展的一条可尝试道路。

2.3 在治疗中的应用

对待心理问题,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问题本身虽然不能为人类增添力量和优秀品质, 但问题的出现也是为人类提供一个展现自己优秀品质和潜在能力的机会, 人积极心理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一个处理和消解心理问题的过程。因此, 积极心理学主张从两个方面来寻求问题的积极意义:一是探寻问题为什么会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是从问题本身去获得积极的体验。

积极心理治疗认为人人都具有两种基本能力:认识能力和爱的能力, 人的心理疾病是由于这两种基本能力在不同的文化条件下分化为每个人的现实能力时而发生冲突的结果, 因此, 积极心理治疗的立足点就在于激发被治疗者的这两种积极的基本能力。

2.4 在教育中进行积极心理学教育

培养体验积极情感的能力。现在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可以通过减少负性情绪, 从而获得积极体验, 研究表明人的正性与负性的情绪思考过程是两个独立的维度。这意味着可以培养与负性情绪有不同加工机制的积极情绪。

Lykken1996年的一项研究表明体验到积极情绪的能力是受遗传影响的, 有人尽管好运也总是不高兴, 而有人则相反。尽管受遗传影响, 他在2000年同样发样个人可以有目的的培养体验积极情感的能力。一个试图培养这种能力的人将会收获很多, 包括身体的、情绪的、社会的。

培养积极情绪的方法:有许多策略可以用来培养积极体验, 且这些方法都与休闲与活动有关。因此我们可以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从事有益的休闲活动, 这将让我们感觉到快乐。

培养积极情绪另一个因素是去习惯化, 据研究, 一个人一旦习惯了某种仪式, 久而久之, 则会形成厌倦与疲倦。因此保持变化, 就会有一颗年轻的心, 人们从这种变化中得到乐趣与幸福。

3 展望积极心理学尚有许多可发展的方面

3.1 理论层次

缺少哲学根基。同时积极心理学和早期的一些相关研究存在着一定的脱节。如早期的原始预防、增进幸福等的研究成果没有很好地被整合到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之中。

3.2 实践层次

积极心理学缺少一个完整有效的理论框架。积极心理学的许多概念总是散落于各种文章之中, 缺少一条把它们串连起来的主线, 这就使得积极心理学理论显得散乱而不成系统, 同时也缺乏可操作性。这一现象典型地表现在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上。

3.3 积极心理学表现出典型的成人化取向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绝大多数都是成年人, 这种成人化研究的价值取向使得积极心理学不能很好地对个体的积极结果的发展历程、发展途径和一些的相关影响因素做出客观而公正的分析。事实上, 一个人的幸福、快乐等是与其价值观、生活背景、社会文化特点和生理特点等因素错综复杂地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不能用一种人的幸福涵盖所有其他人的幸福。

3.4 方法论层次

积极心理学仅仅满足于传统心理学的现有的客观方法可能是不够的, 要完成自己的使命, 就有必要提出不同于传统的方法论, 要在方法上有所突破。处理文化变量的无能是对传统心理学最严厉的批评之一, 而接纳了其研究方法的积极心理学到目前为止, 并没有拿出什么新的有效的解决方法。作为一个新的心理学思潮, 创立新的研究方法和范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摘要:积极心理学研究范式的出现不仅是对前期消极心理学的反动, 也是对消极心理学的一种发展和超越, 体现了当代心理学研究核心价值。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包含的主要内容是:积极是对前期集中于心理问题研究的病理学式心理学的反动;提供了认识心理学的新视野;为理论心理学中“科学心理学”与“人文心理学”的整合提供了尝试;倡导心理学要研究人心理的积极方面;强调用积极的方式对心理问题做出适当的解释, 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积极,消极心理学,应用

参考文献

[1] 任俊, 叶浩生.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7) :106~107.

[2] 崔丽娟, 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科学, 2005, 28 (2) :402~405.

上一篇: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的建议下一篇: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