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项目的概述

2024-04-30

社会福利项目的概述(共3篇)

篇1:社会福利项目的概述

社会福利概述

1.社会福利的含义与特点(1)社会福利的含义

①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而依法向国民提供的各种津贴补助,公共设施和社会服务。

②狭义的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往往是针对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而设立的福利性收入与服务保障。

(2)社会福利的特点

①覆盖对象的普遍性。社会福利应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最具普遍性的组成部分,它是以社会的全体成员为覆盖对象,以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为目标。

②保障目标的发展性。社会福利的功能目标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而发展的,它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标准是随着经济的增长与社会的进步不断提高的。

③保障方式的多重性。2.社会福利的发展历史

(1)西方国家社会福利的发展历史

①19世纪后期,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一些社会改良主义学派倡导“社会福利”思想,主张为劳动者和穷人提供改善他们生活的社会福利。

②20世纪初叶,福利经济学理论形成,英国经济学家庇古的“最大福利原则”思想对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③1935年美国通过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发表《贝弗里奇报告》。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是西方普遍型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的鼎盛时期。④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社会福利支出日益膨胀,政府开始探索社会福利体制改革的途径,新型的多元福利体制的设计思想也应运而生。

(2)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初创

①在建国之初,国家对社会孤老残幼的福利收养保障是与社会救济工作归并在一起开展的。最初的社会福利性收养机构是各地人民政府。

②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民政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工作分流,成为一个独立的保障系统。到1965年底初步形成了全国的社会福利事业机构网。

③职工福利是新中国社会福利的主要项目之一

1950年6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同年还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工会俱乐部工作会议,制定了工人文化宫、俱乐部组织条例和工作条例。到1957年底全国各项职工福利制度与福利设施已逐步建成,以后我国的职工福利制度虽有调整与变化,但大的格局基本没有改变。

篇2:项目与项目评价概述

在探讨项目评价时, 人们往往更多地谈论“评价”而很少关注“项目”。事实上, 要做好项目评价, 首先必须对项目有比较全面、深刻的了解。而国内项目评价理论研究文献[1,2,3,4,5]鲜见关于项目和项目评价类型的系统论述。本文将围绕项目的定义与分类, 项目评价的定义、基本原理和分类进行尽可能深入的探讨。

1 项目的概念

1.1 项目定义

Stephen M. Shortell等认为项目就是有组织、有资源 (人力、物力、财力) 投入来解决一个或多个问题或实现一个或多个目标所确定的方案、计划、程序等[6]。Carol H.Weiss认为, 项目就是意在改善个人、群体、组织或社区福祉 (well-being) 的高度组织化干预[7]。Peter H. Rossi认为, 社会项目或项目干预是指设计出来用以缓和社会问题或改善社会状况的有组织、有计划而且经常是正在进行中的努力[8]。显然, Weiss和Rossi所指的主要是带有一定公益性质的社会公共项目。

国内从事工程/建设/工业/投资项目管理与评价的学者也对项目 (project) 进行了定义。吴之明等认为项目是在特定条件下, 具有特定目标的, 一次性的任务[9]。刘荔娟等认为, 现代项目是指那些在特定环境内作为管理对象, 按限定时间、预算和质量标准完成的一次性任务[10]。戚安邦认为项目是一个组织为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 在一定的时间、人员和资金约束下, 所开展的具有一定独特性和不确定性的一次性工作[11]。

我们比较认可Stephen M. Shortell等对项目所下的定义。

1.2 项目的划分

国内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自己所理解的项目进行了不同的分类, 如将项目分为投资性项目和非投资性项目[10], 公共项目 (或称政府项目) 和民间项目[9]。实际上, 根据划分依据的不同, 项目有各种各样的分类。

按照项目成果性质以及资金来源的不同划分:按照成果性质以及资金来源的不同, 可将项目划分为生产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和社会公共服务项目[12]。国外学者把上述第三类项目中的教育、卫生、福利等项目统称为社会项目, 针对社会项目的评价在评价研究领域已自成一体, 本文所探讨的项目评价主要指的是社会项目评价。

按项目的主要价值追求划分:根据项目的主要价值追求是不是营利, 将项目分为营利项目与非营利项目。大多数社会项目评价研究文献中谈到的项目不是营利项目, 而是由政府和非营利机构或组织 (如WHO, UNICEF等) 资助的非营利项目。非营利项目牵涉到的利益相关者众多, 需要兼顾不同价值取向, 因而其评价要比营利项目评价复杂得多。

按项目的功能作用划分:根据功能作用划分, 项目可分为预试项目或称探索性项目和示范项目等[13]。

按项目规模大小划分。根据规模大小不同 (相对而言) , 项目可划分为政策、项目、课题 [7]。在这种划分中, 政策就是项目中的一种, 项目评价包括了政策评价。一项新的政策出台后, 一般由若干个项目的实施来实现, 而每个项目又由若干个课题组成。

2 项目评价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1 项目评价的定义

项目评价就是使用社会研究方法对社会干预项目的效果进行系统调查, 具体一点说, 就是评价研究者 (评价者) 使用社会研究方法对社会项目的所有重要方面进行调查、评审, 并促其改进, 内容包括项目所针对社会问题的诊断, 项目的概念化和设计, 项目的实施和管理, 项目的结果和效率[8]。项目评价是通过科学方法 (或者近似) 的使用来判断一个特定项目的价值, 向决策者和处于一定层级的政策制定者提供信息, 促其对项目进行改进, 推广, 或者缩小或放弃项目以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6]。评价是通过比照一套明确或含蓄的标准, 对项目或政策的实施和 (或) 结果进行评估, 以此作为促进项目或政策改善的方式[7]。

我们认为, 对于评价者而言, 项目评价就是依据一套标准对项目的运作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系统的评估, 以促进项目的改进, 主要为决策者提供项目扩大还是缩小、推广还是放弃等建议。

2.2 项目评价的基本原理

项目评价既可以使用定量方法, 也可以使用定性方法。此处阐释的是定量方法所遵循的基本原理。用一句话概括, 就是在获取必要和准确信息的基础上, 比较判断并确定受评项目的价值。

2.2.1 信息。

获取必要和准确的信息是项目评价的基础和前提。收集评价所需的原始资料时要确保信息准确和无遗漏, 且在分析和推断过程中要警惕原始资料中可能存在的偏倚。如果存在的偏倚足以影响到所获信息的真实性, 必须采取恰当的处理措施。

2.2.2 比较。

项目评价的核心思想就是做比较。俗话说,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不同的条件下, 比较的参照系可以分别是项目实施前的状态, 项目实施前状态的虚拟趋向, 无项目自然状态, 干预试验中特设对照的状态, 包含项目地点在内的更大区域平均状态, 理论上应达到或期望的理想状态等。

2.2.3 价值。

是项目评价的最终指向。此处的价值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主观的价值取向, 如在卫生项目评价中, 有的学者强调覆盖面甚于受益水平, 健康价值高于经济学价值等;二是客观的特征值, 如死亡率下降百分比。二者共同决定受评项目的价值, 且前者往往决定了后者的权重系数。

3 项目评价的模式和种类

3.1 根据评价的侧重点和功能的不同划分

(1) 目标评价。

目标评价把重点放在项目效果和项目目标是否实现及其程度上。

(2) 决策评价。

决策评价的主要用途是为决策者 (部门) 提供有助他们做出判断和决策的信息与情报。

(3) 评价研究。

评价研究实际上与传统的流行病学评价相似。重点放在对项目效果的解释, 对因果关系的论证, 以及探讨项目的效果从时间、空间及人群等方面能否推广上面。评价研究对评价的研究设计一般要求比较苛刻, 大多都要求采用随机对照实验设计

(4) 应答评价。

应答评价强调描述项目过程以及项目主要参与者的感受和价值取向。

(5) 用途评价。

用途评价主要着眼于使项目的成果在最大程度上得到项目参与者和受益者的应用。

上述评价类型大体上又可归为两大类[13]。第一大类我们称为定量的实验设计的流行病学评价模式, 包括目标评价、决策评价和评价研究;第二大类我们称为定性的非实验设计的社会学评价模式, 包括应答评价和用途评价等。第一大类评价模式强调实验性的设计方法、标准化的资料收集、足够大的样本含量和统计方法在资料分析中的应用。该模式认为经过系统、科学的研究就能得出项目成功或者失败, 以及项目的运作过程与项目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结论。这些评价模式在资料收集与分析时大多采用定量的方法。 第二大类评价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强调:每个项目都有其独特性;社会项目是非常复杂的;人们的行为活动及社会 (社区) 的资源因时因地而异;每个项目都不是与世隔绝的, 都要受到政治、政策等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项目很难用科学的方法完整准确地测量;社会项目很难重复或者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完全复制。这一评价模式强调定性方法对于及时发现项目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的重要意义。不足之处是评价结论不可轻易推广, 因为这一评价模式不像第一大类模式那样强调实验设计、标准化的资料收集分析和足够大的样本含量等[13]。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评价者把以上两种模式结合起来应用, 并且有愈来愈重视社会学评价模式的趋向[14]。

3.2 根据评价的参照系划分

3.2.1 前-后比较评价。

前-后比较评价是以项目实施前的状态为参照系, 通过测量项目实施前后指标值的变化来判断项目效果。这种评价模式的优点是简单易行, 成本低廉, 但在验证因果联系上存在显著局限性, 因为难以将项目干预措施的净效应从包含了混杂效应的总效应中分离出来。比如, 某些传染病流行带有季节性特征, 发病率的下降有可能主要是季节变化所致, 而不能全部归功于卫生项目干预措施, 在这里时间因素就产生了混杂效应。

3.2.2 实际-虚拟趋向比较评价。

实际-虚拟趋向比较评价是以项目实施前状态的虚拟趋向为参照系[15]。所谓项目实施前状态的虚拟趋向, 是假设在无项目干预措施的自然状态下相关指标的预测值。实际指标值与预测值之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过滤混杂效应, 使测量效应更接近真实效应。这种评价模式的最大问题在于如何保证预测值的科学性。

3.2.3 有-无比较评价。

有-无比较评价的参照系是无项目自然状态。在项目开展前分别在项目地点与非项目地点进行基线调查, 再根据需要选定项目效应周期中某个特定时点, 分别测量项目地点与非项目地点各自相应的指标值[15]。然后在项目地点与非项目地点分别作前后对比, 计算差值, 并对两个差值进行比较。这种模式不仅可以过滤混杂效应, 且实施难度较实际-虚拟趋向比较评价为低。缺点在于不同基线水平代表了不同的改进能力, 以指标变化的绝对值大小衡量项目效果很可能夸大或缩小项目的实际效果。

3.2.4 试验-对照比较评价。

试验-对照比较评价的参照系是随机对照试验中特设对照的状态。除了干预因素外, 对照组在其他各个方面都要尽可能做到与干预组均衡可比。试验-对照比较评价相比有-无比较评价的优点在于基线水平相同, 不会因为“起点不公”而错误估计项目的实际效果。但在现实操作中, 往往很难满足随机对照试验的苛刻条件。由于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很难做到随机化分组, 即使分了试验组和对照组, 也很难做到试验组接受干预, 对照组不接受干预[13], “污染效应”会导致对照组很难起到真正的对照作用[14]。而且, 试验-对照比较评价的结论不可轻易外推, 实验设计项目控制了太多的外部因素, 因此很难找到具有相同条件的人群进行重复, 条件的变化会导致项目结果也发生变化[16]。

此外, 还有以包含项目地点在内的更大区域平均状态为参照系的实际-平均水平比较评价, 以理论上应达到或期望的标准或理想状态为参照系的实际-标准比较评价等等, 在此不一一详述。必须强调的一点是, 参照系在理论上有优劣之分, 但在项目评价实践操作过程中, 参照系的选择往往会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试验-对照比较评价就是典型的理论上最优但前提条件不易满足的一种评价模式。

3.3 根据评价者与受评项目之间的利害关系划分

根据评价者的身份, 即局内人还是局外人, 可以将项目评价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局内 (人) 指接受项目和参与项目的单位 (或个人) , 局外 (人) 指与项目或项目可能产生的结果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单位 (或个人) 。

长期以来人们在内部评价还是外部评价哪个更好的问题上一直争论不休。实际上, 无论是内部评价还是外部评价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应该说是各有利弊, 到底选择哪一种需要认真权衡, 下面列出了一些 (并非全部) 需要加以考虑的因素[17]。

3.3.1 自主性和客观性。

在这一点上, 外部评价优于内部评价。开展外部评价的主体一般是研究机构、学术团体、专业咨询公司, 或者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他们较少和项目利益产生牵连, 自主性更强, 从而能够更公正地开展评价。不过也并非绝对如此, 由于评价经费、评价资料等受到委托人的控制, 有可能出现评价者迎合委托人的意愿, 而不是对事实和社会效益负责的现象[15]。

3.3.2 项目理解程度。

就对项目理解的广度和深度而言, 内部评价优于外部评价。开展内部评价的主体往往就是项目实施者或者项目的直接管理者, 他们对整个项目实施过程有着最为全面和清晰的掌握。

3.3.3 保密性。

如果项目规划、项目运作过程和项目结果在一定的时间内需要保密, 内部评价有绝对的优势。

在外部评价中, 有一种非常值得重视的类型, 即投资组织或立法机构组织的评价。投资者关注投入项目 (政策) 的各种资源是否得到了合理利用, 而立法部门则关心项目 (政策) 运行后的最终效果及其社会反响, 他们有充足的动力和资源去组织评价活动, 相对而言, 这类评价最为客观和公正, 最能够体现评价活动的本质要求[15]。但他们也有自身的弱点, 尤其是各自部门利益的局限和对负面评价结论引发或激化潜在社会冲突的顾虑。

3.4 根据评价者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划分

从评价者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角度出发, 项目评价可分为独立评价、合作评价和授权性评价[8]。

3.5 根据评价针对的项目环节划分

Donabedian 把评价分为结构评价、过程 评价和结果评价三种。这是最经典的可用于任何项目评价的分类, 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正因为如此, 长期以来, 他的这种分类在同行中被认可的程度和引用率最高, 尤其是在卫生服务 (项目) 评价领域。从医疗审计, 医疗评价, 医疗质量控制和管理, 质量保证, 到新近流行的持续性质量提高等评价大多应用结构、过程、结果评价这一分类法。

从我们的实践来看, 在Donabedian分类的框架基础上加以改良的“结构-过程-结果-影响”的分类模式比较实用[13]。

3.5.1 结构评价。

也有学者称之为适宜度评价[18]。结构评价包括预评价、项目立项评价等, 其目的是了解项目的内涵、目的、目标, 论证项目实施的可行性等等。具体说来, 就是要评价项目规划与现行社会经济政策和发展水平是否相适应;评价项目所提出的社会问题及其目标与人群的客观需要是否相适应;评价资源的提供能否满足项目规划的需要。

3.5.2 过程评价。

过程评价, 也称进展评价或项目实施评价, 主要目的是对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监测和监督, 检查项目计划干预措施的实施与落实情况, 对覆盖率及其质量进行测量。通过进度检查, 可随时知道现在开展的活动情况和取得的成绩, 以及人事、设备、经费使用等状况,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反馈给决策者, 以保证项目计划的顺利实施, 必要时对项目计划及时进行调整[18]。

3.5.3 结果 (局) 评价。

结果评价或结局评价是在项目结束后或干预措施落实一段时间后的阶段性结果出现时进行, 主要目的是判断项目成功与否, 评价的标准有效果 (主要指直接和短期的效果) 和效率等。

3.5.4 影响评价。

这里的“影响”指间接的、长期的效果, 也指对社会或社区的影响效果。影响评价一是针对项目实施后对项目实施地区整体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和影响;二是针对项目实施后所产生的结果的可持续性, 即干预措施是否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 以及影响项目可持续性的因素;三是评价人群对项目的认同程度与参与程度。

3.6 形成评价和总结评价

表面看来, 形成评价和总结评价的划分与上述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划分之间存在高度相似性。其实这两种划分的依据是不同的。前者是与评价者从事评价的意图相联系的, 如果意图在于辅助项目的发展即为形成评价, 如果意图是对项目做出评判则为总结评价。而后者则是与被评价项目所处的阶段相联系的[7]。

形成评价的功能是在早期阶段支持项目开发实施者, 重点在向他们反馈信息, 以帮助项目的发展, 改进最终产出。总结评价的功能是对项目做出评判, 总以便决定项目的继续或者终结, 推广或者收缩。有一个形象生动贴切的比喻:当掌厨尝汤时, 是即时评价;当客人尝汤时, 就是总结评价[7]。

除了上述这些模式和种类以外, 还有从其它角度对项目评价进行分类的。比如, 根据评价者的价值取向、项目结果的影响以及主要评价指标的学科来源, 可将评价分为社会学评价、经济学评价、卫生 (健康) 学评价等[17];按时间顺序可分为事先评价、事中评价、事后评价、跟踪评价[18], 也有分为前评价 (估) 、跟踪评价 (估) 和后评价 (估) 的[11]。

篇3:工程项目后评价研究概述

关键词:工程项目;项目后评价;评价内容;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F2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09)16-0171-02

评价方法项目后评价是开展项目的最后一个环节,是项目管理者进行管理和决策不可或缺的手段,它是指通过对项目开展状况和资源进行全面的总结分析和评价,吸取项目中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逐渐改善管理水平,改进决策能力,保证高效的投资回报的活动,同时,它也是管理层进行下一阶段决策的重要参考标信息,因此,项目后评价在整个工程项目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是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收尾环节,是检验项目成功与否的工作环节。

1项目后评价概念

项目后评价,是项目结束后进行的评价,指的是对已完成的项目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吸取经验教训,包括项目是否达到了目标,执行过程是否按照原来预定的计划进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实践效果进行总结分析,并与相关利益者进行全面的多渠道的沟通交流,获得项目开展过程前、开展中、和开展后的信息,从而为项目管理者提升管理和决策水平提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2项目后评价的构成内容

①项目技术后评价。指的是在项目实施前决策环节决定的工艺技术流程和技术装备,在项目实施阶段是都有效的执行了,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结果,或者出现了什么偏差,在这个环节,就要针对已经在项目执行中暴漏出来的纰漏、分析项目开展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尤其是深层次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从而为之后改进设计和更换设备时能够做到适当的改进,选择最经济、最合理的设备,从而促使前期的投资获得潜在的更大的收益。

②项目财务后评价。项目的财务后评价类同于之前的财务评估,基本评价内容是一致的,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主要涉及到项目是否盈利,盈利多少的分析,项目清偿能力分析、外汇收支是否平衡等。由于财务评价中包含很多经济指标,受当时物价指标等经济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应将这些因素嵌入其中,这样才能使得财务后评价更科学,更合理。

③项目经济后评价。通过编制一些财务表格来反映整个项目的财务支出情况,这些表格一般包括了在国内进行投资的经济效益表、费用流量表、以及外汇市场上的外汇流量表、资源流量表等反应经济指标的表,来进行项目后的经济评价,同时,还应对此项目的建设会给项目建设所在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民收入水平的影响,是否推动科技行不等指标进行全面的分析。

④项目的环境影响后评价。《环境影响报告书》是检测项目执行过程中是否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标准参考书,当一个项目完成时,不仅要进行以上几项评价,还要对该醒目是否对环境造成影响,以及造成什么烟的影响进行评价,对实际产生的结果进行全方位的评析,主要涉及对项目决策中涵盖环境指标的,诸如对决策、规定、规范、参数的可靠性和实际产生的效果进行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此外,环境影响实施的整个过程应参照国家的环保法的规定,根据相关部门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设定线和污染物排放量以及产业部门规定的环保规定,通过对已完成工程的评价,得出对环境影响现状的同时,更是对今后对环境影响的预测,尤其是那些突发性时间的预测,以及对环境影响的风险分析,经过项目后环境的评价,应形成一份完成的项目环境评价报告,该报告涉及到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对项目产生的污染的控制,对该区域环境质量检测的结果、是否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该地区生态平衡是否被打破以及是否相关主体提高了环境的管理能力。

⑤项目社会评价。在总结国内外项目建设的已有经验基础上,吸收了国外比较先进的评价内容和指标后,项目社会评价主要包括对社会效益的评价,以及项目与社会两相适应的分析评价,一方面分析项目对整个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或者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还从侧面检测社会政策执行的效用,探讨项目与社会的适应度,从而防止一些不可预期的事件的发生,从而为相关主体提供分析决策的依据。

3项目后评价的主要方法

①前后对比法。前后对比法,即将某个项目执行前和执行后进行对比分析,来针对项目开展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与项目结果后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对设想的结果和实际的结果进行比照,找出出现各种变化和发生该变化的原因,在一般项目评价中,该方法对与整个项目的财务评价应用最多,这是直接反应项目成功与否的指标之一,同时,也是进行项目效益分析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整个项目后评价方法中,前后对比法不可缺少。

②有无对比法。有无对比法是对项目建设或者不建设可能产生的一切结果的评析,由于一个项目的建设可能对环境或者其他的产生影响,但项目不建设时该区域的环境有可能也会变化,因此,通过此分析法,得出啊哪些影响是由项目建设引起的,这种对比方法在前期评价中常用于技术改造项目。在后评价中所不同的是,采用的基础数据是项目投产后的实际数据。

③目标树——逻辑框架法。目标树——逻辑框架法是近几年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以解决核心问题为主,操作流程一般是先向问题的后续结果展开,得到这种问题带来的影响和后果,在向前推演得出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经过这一些列的操作,得出“问题树”。将问题树进行转换,即将问题树描述的因果关系转换为相应的手段——目标关系,得到所谓的目标树。当目标树建立起来之后,下一步的任务就是通过“规划矩阵”来完成对问题产生的背景过程结果等进行详尽的分析。

4项目后评价的实施

4.1项目后评价工作程序

上一篇:结算标准作业指导书下一篇:中医传统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