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社会福利制度的异同点

2024-04-08

中英社会福利制度的异同点(共8篇)

篇1:中英社会福利制度的异同点

中英社会福利制度的异同点

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逐渐步入改革阶段。其一,职工福利开始分化,部分单位的职工福利通过改制或承包走向社会化。其二,民政部门一社会福利社会化为改革方向,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方式推进各种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中国社会福利制度逐步实现转型。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

随着社会福利保障范围的逐步拓展,推进了社会福利制度有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的转变。

形成了家庭、社区、福利机构相结合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建立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格局。社会福利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日趋完善。

英国社会福利制度:

英国一社会服务作为广义的福利制度的概念,英国社会福利的特点是公共福利政策的覆盖面广,基础完备。

中英社会福利制度同:

都包括了对老人福利,残疾人福利,儿童福利,精神残疾者福利的福利规定。

中英社会福利制度异:

老人福利:

中国:主要有退休养老保险、健康检查、保健服务、康乐服务、社区服务等项目。

一方面,政府、社会、家庭、个人都应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另一方面,老年人有权利享受特殊的社会福利。(根据为老年人提供社会福利的单位的不同,老年人社会福利主要有收养性、娱乐性的和一般服务性的三种形式。)

英国:老人大都独住在自己家中或与家人一起过着无需援助的生活,但也有需要收容保护和治疗及护理的人。

对于老人的各种规定范围内的合理需求及保健医疗支出,包括恢复正常生活所需的支出,均通过国民保健服务免费予以提供。

有地方政府社会服务部门负责的福利服务:

1、有养老院收养需要保护的老人是地方政府的义务。

2、家庭寄养。

3、家庭援助

4、手足病治疗

5、家庭友爱访问

6、洗涤和膳食服务。

7、家庭生活用品的配备

8、娱乐中心及休闲活动。

残疾人福利:

中国:县级和乡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减免农村残疾人的义务工、公共事业费和其他负担等。

残疾人劳动就业,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针,采取优惠政策和扶持保护措施,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使残疾人劳动就业逐步普及、稳定、合理。

从目前情况看,集中安置和分散是我国安置残疾人就业的两种途径,除此之外,还可鼓励残疾人自谋职业。

英国:残疾人福利是通过国民保健服务机构对身体残疾者提供治疗及在医学意义上康复服务。

轮椅辅助器具也通过国民保健服务提供。

为残疾人创造就业机会就是就业部的任务。在职工总数中,各企业有义务雇用3%的残疾人就业。

地方政府负责保护身体残疾者,还向残疾人提供住房,在公共设施方面,指导新建和改造现有建筑物,使其尽可能适合残疾人使用。

儿童社会福利:

中国:有儿童福利院,残疾儿童康复中心,中国SOS儿童村

英国:地方政府在儿童福利方面提供:幼儿的养育,残疾儿福利,儿童的保护,强制性保护

精神病人福利:

中国:精神病人福利院是中国接受和治疗精神病人的福利事业单位,由卫生、民政、公安三部门分别举办,承担不同对象的收治任务。采取劳动治疗、文娱治疗、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并把四种治疗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即“四结合”疗法。

英国:精神病人按其症状的轻重缓急,在医院的门诊部、短期住院部、中期疗养部和长期疗养部接受治疗。较重的病人可送到由社会事务部经营的医疗机构治疗。地方政府和民间团体为在社区生活的精神残疾者提供娱乐中心和俱乐部,并为智力低下的人提供技术训练的机会和职业介绍。地方政府还设立了训练中心和残疾人中心,收容保护那些不能再自己家中生活的人。

篇2:中英社会福利制度的异同点

2,都比较注重激发员工的高绩效水平

3,薪酬制度的设计都比较人性化,合理化

不同点:1,杭州钱塘大酒店的员工每月工资包括基本工资、浮动工资、岗位工资、全勤奖及店龄津贴等。工资设计比较详细。基本工资按员工级别设定 2,杭州钱塘大酒店的福利设置比较全面,不仅包括各种假期,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险措施,还有对一些特殊人群的津贴,如独生子女津贴

3,杭州钱塘大酒店还注重员工绩效的激发,通过设置各种奖金来刺激员工努力工作

4,杭州钱塘大酒店体现更加全面的人文关怀,如员工生日,员工互动,丰富员工生活

5,杭州钱塘大酒店设置员工通告栏,非常重视员工与员工和员工与上层管理者之间的沟通,增强组织向心力

6,开元酒店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工资等级在员工培训(试用)期满经考核合格后确定。

7,开元酒店设置各类津贴,如英语津贴,学历津贴等,更加注重员工在各自岗位的技能,注重提升员工工作技能

8,开元酒店设置探亲假,有利于留住人才,特别是外省人才,体现了酒店的人文关怀。

9,喜来登酒店设置员工培训与发展,注重员工的职业发展,提升员工能力 10,喜来登酒店提供员工工作餐,员工宿舍,关注员工生活环境

11,喜来登酒店在员工退休后,酒店正式员工退休制度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执行。酒店颁发服务证书及一定价值的感谢品。

12,喜来登酒店也关注员工业余生活,为员工组织各种员工活动

篇3:中英社会福利制度的异同点

在笔者所查阅的文献中, 多数学者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涵义几乎是一样的界定, 即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了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这种模糊的界定会产生歧义, 正如有的学者就根据此界定计算出把我国2004年2610万人农村绝对贫困人口 (2004年国家贫困线标准为668元) 纳入低保范围时每年所需要的低保资金是170多亿元, 因而得出结论, 即目前我国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解决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基本生活问题。此观点笔者不敢苟同, 究其原因, 原来是有的学者混淆了两者之间的概念。其实, 这两者虽有相同之处, 但也本质上的区别。

笔者根据上述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界定可知, 农村低保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权利义务的单向性。享受农村低保的成员只要符合低保条件就有权利申请低保, 这是宪法赋予贫困人口的一项最基本的权利。我国宪法第45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 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因此, 只要是由于各种原因而陷入生活困境的农村居民都有权利申请而并不用承担任何相应的义务, 其享受的是单纯的权利。二是保障对象的特定性或特殊性。农村低保对象主要是农村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居民。这些人主要是缺乏劳动能力或基本生存条件的人群 (这些人一般集中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的山区和偏远山区) 或是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孤、老、残、幼者, 而他们又因自身因素不能通过开展生产自救来摆脱贫困的人。三是保障水平的最低保障性。农村低保的最终目标是维持贫困人口最基本的生活权益, 保障其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因而其保障水平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最低的, 是社会保障中的“最低纲领” (社会保险是‘基本纲领’, 社会福利是‘最高纲领’) , 也是社会保障体系里的最后一张“安全网”。四是保障对象的长期性。农村低保的保障对象大多数是丧失劳动能力的孤、老、残、幼者, 对这部分人采取扶贫开发的方式根本就摆脱不了生活困境, 他们作为农村的弱势群体, 靠自身的努力无法摆脱贫困, 他们的生活问题只有依靠政府和社会来解决。政府有责任也更有义务保障其最基本的生活权益, 一直到解决温饱问题为止, 这是由低保对象的特殊性决定的。五是保障的无条件性。农村贫困居民中, 只要符合低保的条件都可以申请低保, 对符合条件的, 国家和政府积极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而不要求低保对象支付一定的金钱或履行一定的义务为条件。这就是说, 只要符合其条件, 都应该得到保障。六是保障制度的专门性。农村社会救助的工作重心倾向于“造血”型的农村扶贫工作, 对不具备脱贫条件的贫困农民的救助则基本上还处在临时、低水平的传统救助模式上, 缺乏专门的制度保障, 因而使大部分贫困农民无法享有其应有的权利。而低保制度就是对不具备脱贫条件的贫困农民提供专门的、长期的制度保障, 保障其最基本、最低层次的生活需要, 真正实现其最后一张“安全网”的作用。七是保障工作重心强调“输血”型保障。基于保障对象的特殊性, 其保障工作的重心应该是以“输血”型为重点。这些低保对象大多数是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孤、老、残、幼者, 根本不可能通过开展生产自救的方式来解决其基本生活问题, 更不用说“脱贫致富”。八是补助资金的差额性。从低保实践来看, 都是对低保对象进行定期补助, 补助的资金都是实行差额性, 理由有二:其一,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众多, 目前国家还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全部承担低保资金的支付;其二, 是为了防止养“懒汉”的现象出现, 挫伤有条件开展生产自救以脱贫的低保户的积极性。

社会救助 (social assistance) 是得到国家立法保障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 当公民难以维持最低生活需求时, 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向其提供保证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制度。根据此界定, 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权利义务的单项性。它只强调国家和社会对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社会救助是现代国家和社会一项义不容辞的职责, 也是公民拥有的一项基本权利, 公民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社会救助是实现他自己的一项最基本的权利, 不带任何附加条件。二是社会救助对象的选择性。社会救助的对象侧重于那些因各种自然灾害以及自身原因而导致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 而低保对象则侧重于自身先天性以及经济和社会原因导致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三是社会救助的最低保障性。社会救助目的只是让生活陷入困境的人暂时度过难关, 因而保证的仅仅是满足困境者最低生活要求的资金和实物以摆脱困境。因此, 它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保障水平是最低的,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保障制度中的“最低纲领”。四是社会救助的短期性。除小部分长期救助对象外, 其他的救助对象, 都是由于各种原因突然遭遇困境而导致生活困难的, 因而对他们的救助是临时的、暂时性的, 一旦救助对象解除困境, 其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对其救助宣告结束。五是救助具有随意性或任意性。由于农村贫困人口众多以及加上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需要救助的人较多, 而社会救助资金有限, 常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 根本满足不了贫困人口的实际生活需要, 因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就出现了有多少粥就给多少个僧人, 从而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六是救助的无条件性。社会救助最基本的目标和特征就是扶贫济困, 反对贫困。因此, 对其摆脱困境的没有等价条件的, 凡是属于社会救助范围内的社会成员, 国家和社会都应该对其实施帮助, 并不以接受救济的对象支付一定的金钱或履行一定的义务为条件。七是救助工作重心强调“造血”型救助。社会救助的目标是提高贫困人口的生产自救能力和给予贫困人口暂时的最低生活保障, 这是我国目前社会救助工作的重心, 但这种救助的对象是以一定生产经营能力为前提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并不包括那些在劳动力、家底、物资等方面不具备脱贫条件的贫困农民。对不具备脱贫条件的贫困农民的救助则基本上还处在临时、低水平的传统救助模式上, 因而使大部分贫困农民无法享有其应有的权利。八是补助金额的全额性或一次性。对救助对象都实行半年或一次性救助 (除五保户实行定期的救助外) , 这是由社会救助的特点决定的, 它的目的只是让由于各种原因陷入生活困境的人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 使他们度过难关, 暂时摆脱生活困境。

比较上述各自的特点, 就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异同, 笔者目的在于重新界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定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实质是一种保障特困农民基本生存权的制度。作为一种新的制度, 它比原有的社会救助制度功能更大、保障效率更高[8]。虽然农村低保制度具有社会救助的性质, 但它不等同于社会救助制度, 而是超越了社会救助的一种新型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此, 笔者斗胆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下一个定义, 即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是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有关法律及政策规定, 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农村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或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绝对贫困线 (2004年农村绝对贫困线为668元, 相对贫困线为924元) 的农村贫困人口按绝对贫困线标准进行差额补助, 以达到最低生活保障线 (或绝对贫困线) , 满足贫困人口最基本生活需求的一种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

摘要:本文在全面分析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比较, 其目的是要阐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具有社会救助的性质, 但不等同于社会救助, 根据其特点重新界定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定义, 说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一项不同于社会救助的一种新的社会保障制度。

关键词: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救助,异同

参考文献

[1]、唐均.中国城市居民贫困线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8, 1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2004-3-14.

[3]、毕天云.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重要性[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 (2) , 52.

[4]、王思斌.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救助制度之发展[J].文史哲, 2007 (1) , 122.

[5]、李珍.社会保障理论[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7, 13.

[6]、杨翠迎.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27.

[7]、丁祥燕.我国社会救助制度优化初探[J].桂海论丛, 2006 (5) , 36.

篇4:浅析中英初中生物教材的异同

传统的理科教育基本上是以客观主义的教学理念为基础,它的课程、教学、管理、评价都体现着客观主义的意识形态,在教学实践中更加注重对科学事实、科学规律和理论的描述和呈现。生物教学模型的有效性并不是体现在它们描述现实的精确性,而是体现在根据这些模型进行预测的精确性上。理科教育范式的变化意味着理科教育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活动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这种前提下,本文以“人的生殖”一章为例,从基本理念和教学内容两方面对中英生物初中教材的侧重点加以比较,以期对教材编写者和一线生物教师有所帮助。

一、基本理念一致

理念是指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所比较的中英生物教材在教学的基本理念上具有以下的共同点。

1.体现了大众化科学教育的观念。

根据基础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初中阶段的科学教育是面向大众、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面对少数学生的教育。所以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首先必须考虑普通大众日常生活、学习与工作中都会遇到的疑惑与问题、解决的方法及相关的技术与知识,共同体现上述大众化教育的观念。中英初中生物教材“生殖”一章都对人的生殖系统做了系统全面的介绍,简明扼要地叙述了受精、妊娠以及分娩的过程,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介绍了青少年在青春期的一些生理、心理上的变化,以解决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引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以“探究”为学习的中心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探究”和“发现”两种方法分清。“发现”是一种现实的、实证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它体现了本体论的思想,以认识世界“是什么”为目的。“探究”则是一种开放的、强调过程的方法。中英生物教材都将“探究”作为主线,并且不仅仅局限于生物课程内的探究,更强调学科间的联系贯通。例如,在中国生物教材的“计划生育”一节就突破了以往单纯地依靠实验进行探究的方法,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数字化情境,这无疑对学生的要求又上了一个台阶。英国生物教材在这方面更为突出,它不像中国初中生物教材那样将探究活动从教材与教学过程的其余部分割裂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部分,而是将探究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在介绍了每一个知识点之后都有一个“Lets go to Practical”,提出一些问题、提供一些信息,让学生在随后的实验、实践或分析思考过程中,进行独立的探索,使探究成为一种普遍而经常的思维方法与实验手段,且不是为了“探究”而“探究”。在这方面,中国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3.用整合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内容。

生物学在“整合”要求上相对而言是比较高的。中英生物教材在这方面都有体现,中国生物教材在讲完“计划生育”一节时要求学生设计数字化情境探究“晚育的意义”,体现了生物与数学的结合。英国生物教材也有这方面的体现,如在讲“生殖系统各器官的作用”时提到:What are the functions of sex hormones?(性激素的作用是什么)这个功能是由在旁栏中的一项“Do you remember”实现的,它专门用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和新授的课程知识联系起来,体现了前后知识的连贯性,体现出生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具体内容各有侧重

虽然中英两国生物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但中英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国家,国情不同,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结构也不同,因此在教材具体内容的处理上显然各有侧重。

1.知识点的难度要求不同。

中国生物教材“生殖”一章安排在七年级下册,考虑到学生年龄较小,对知识点的难度要求不高,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而英国生物教材的“生殖”一章安排在九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知识结构已初具规模,所以在生殖系统这一内容上,知识点难度要求较高,各器官的功能介绍得比较全面,而且要求对照识别小鼠的生殖系统结构。此外,中国生物教材中对于胎儿发育以及分娩过程都只做简略介绍,而英国生物教材却做了详细而全面的介绍,包括在这一生理变化过程中其他组织和器官的变化。总的来说,英国教材内容更为翔实,学生从书本获取的信息更多,更加强调了生命的整体性和生命活动的协同性。

2.具有国情特色的知识差异。

在中国生物教材中有一项非常有中国特色的内容——计划生育。这是由中国的现状所决定的一项基本国策,作为中国学生,有义务了解并自觉遵守这项政策。中国生物教材在这一内容上还设计了“探究”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项政策的意义。英国生物教材则用一定的篇幅介绍了几种避孕方法(contraceptive methods)。当然这与课程安排的时间也有一定关系(英国为九年级)。笔者认为,鉴于我国青少年性成熟年龄越来越早,性教育相对滞后的现状,我国也应该在适当的时候,比如九年级甚至更早,普及这方面的知识。

三、小结

通过上述对中英生物教材中“人的生殖”一章在教学理念和内容侧重点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我国教材与科技发达国家教材之间的差异在逐渐缩小。参与教材编写的老师们,一方面吸取国外在生物教学上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也竭力根据中国的国情,全面认识我国的传统教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体现出中国人含蓄、严谨、注重系统化等特色。另外,中国教材开始考虑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逐步改变呆板的组织方式,开始引导学生实践、收集资料、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反思,开始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在教材中开始加入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成就,开始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STS)之间的关系。

第二,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新的挑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应当以学生的探究为主线组织教学,强调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通过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信息化高度膨胀的今天,一个中学生物教师能否将“毕生所学”教给学生已不再重要,帮助学生成为比较有效的、成功的问题解决者才是教育的主要目标。

(2)在新教材中已经开始渗透科学、技术与社会相联系(STS)的观点。实施STS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教师应该学会应用案例研究法、问题调查法、多观点教学法等现代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综合课程常常采用的教学策略。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新教材的教学理念与组织编排,已初步达到教育部于2001年7月制定并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中国教材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大量的知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课外收集获得,而英国教材具有更强的可读性,学生通过课本能获得的信息量更多,整合性更强,我国不妨学习英国善用旁栏,以解决以往在知识结构连贯性上的困难,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材和教学方法、策略。

篇5:中英社会福利制度的异同点

度的异同

【摘要】:社会保险法律制度与商业保险法律制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本文就此对社会保险法律制度和商业保险法律制度的异同展开分析。

【关键词】:社会保险商业保险异同

1、前言

1.1背景

社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作为社会发展的“安全阀门”,经过100多年的历史发展,已经推进到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一项带有国际性的制度,也成为治国安邦的一项基本手段。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世界各国,社会保险制度已经成为了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保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我国还有许多的劳动力没有得到就业,一部分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解决不了,目前已经出台的一系列法规文件本身的效力等级不高,各种保险制度之间缺乏协调,覆盖对象范围不一,对各种单项的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基金来源、保险待遇、保险管理等缺乏统一的规范。因此,我们应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和实际需要,同时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通过改革和制度创新,尽快由全国人大或常委会制定、颁布在社会保障法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构建开放而健全的社会保险法律体系。

1.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自社会保险法律制度问世以来,商业保险法律制度与社会保险法律制度各行其道、各司其职,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虽有对立的时候,但从未完全替代。下面以隶属于社会保险事业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商业保险机构举办的以人的生命和身体为对象的人身保险业务,诸如人寿保险、年金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为例,说明两者的共性与差异。

2、共性与差异分析

2.1、二者的共性

社会保险法律制度与商业保险法律制度在保障对象上是一致的,它们都以人的生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并且以人的生、老、病、死、伤、残作为保险责任。从功能上看,两者都是社会风险化解机制。社会保险法律制度是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主体,商业保险法律制度作为对社会保险的补充,是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险法律制度与商业保险法律制度互助互济、分担风险、保险人民生活安定,维持经济繁荣的作用。

从保险技术发展史的角度看,两者的运作机理亦相似。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的产生晚于商业保险法律制度,它所使用的很多术语和计算方法、预测方法与商业保险法律制度类同。社会保险法律制度借鉴了商业保险法律制度的“大数法则”或“平均数法则”,将国家、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纳入一个责任共同体之中。另外,社会保险法律制度和商业保险法律制度中的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都需要充足的基金作为后盾。商业保险和强制保险是由保险公司收取投保人交纳的保险费,将大量资金统一管理,整体运作。在被保险人发生保险事故时,对其进行赔付。商业保险公司必须遵循稳健经营的原则,保证资金的保值增值,维护广大被保险人的利益。社会保险也是一样,无论其资金来源是个人、单位还是国家财政拨款,都需要相关机构妥善管理,合理运作,使社会保障制度得以顺利实施。

2.2、二者的差异

可以说,社会保险法律制度虽然沿用了商业保险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和运作机理,但是二者亦有本质的区别。

2.2.1、基本性质和原则不同

社会保险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的一项基本社会政策和劳动政策的法律制度,其基本属性是社会福利性质,即不能以盈利为目的,它必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商业保险法律制度是在被保险人和保险人双方完全自愿的前提条件下,通过相互自由选择而结成的互利关系的制度,法律只对这种关系加以保护而不能强制其发生,其基本属性是一种纯粹商业性的经营活动,以盈利为主要目的。

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是权利与义务基本对等,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是现代劳动者应享受的一项公民权利,而强制缴纳保险费与参加社会劳动则是公民享受此项权利时所应尽的义务。但劳动贡献的大小或个人缴费的多少,与保险待遇没有严格的对等关系,而且保险费的征收,不依据保险项目风险大小,而是依据劳动者的收入水平而定。商业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是权利与义务严格对等的等价交换,多投多保,少投少保, 不投不保。

2.2.2、目标取向不同

社会保险法律制度作为一种政府行为,它首先以社会价值为目标,其目标是维护社会安定和社会公平,体现的是国家的社会政策而非经济政策。其实施范围由法律严格界定,其实施手段具有强制性,它以国家财政作为经济后盾,由政府统一组织实施或由政府设立专门的事业机构来统一实施,从而具有非赢利的性质。而商业保险法律制度中的商业保险是商业性质的保险公司经营的一项险种。这一经营活动是在保险者与被保险者双方按照自愿的原则签定契约的情况下来实现的,参加保险完全取决于被保险人的个人意愿,商业性人身保险作为一项金融业务,具有以赢利为目的的并趋于利润最大化的性质。

2.2.3、保险费负担不同

社会保险法律制度中的社会保险保险费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来实施,通过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分担。个人负担多少,不是根据将来给付的需要,而是决定于经济上的承受能力。而商业保险中的人身保险的保险金全要有投保人承担,保险人对被保险人实行“多投多保,少投少保”原则,保险费率的高低,由危险决定,危险大的保险费率就高。

2.2.4、政府承担的责任不同

社会保险法律制度规定社会保险是公民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政府对社会保

险财务承担最终的兜底责任;商业保险则受市场竞争机制制约,政府主要依法对商业保险进行监管,保护投保人的利益但不承担直接的经济责任。

2.2.5、二者补偿水平及保障方式不同

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的确立水平,既要考虑劳动者的原有生活水平以及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还要随着物价水平的上升而进行调整,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提高,以此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而商业保险的给付一般是一次性的,并且给付水平的确定只考虑被保险人缴费额的多少,而不考虑其它因素。社会保险的补偿是通过现金补偿和服务两个方式来实现的。商业保险公司的人身保险则主要体现货币的支付关系,缺少服务的内容。

2.2.6、可承保风险的范围不同

商业保险对于一些社会性风险,诸如通货膨胀、战争、大的地震、由于宏观决策失误而引起的经济衰退以及工人大量失业等等,都是无能为力的,因为这些风险发生的概率不稳定。相比之下,政府作为政权主体,拥有任何商业性机构都不具备的至高无上的权利。换言之,政府在社会保险方面具有潜在的优势:一是政府有权征税以实现对社会性风险的保险。二是政府能使几代人共担风险。三是政府可以对社会保障支出进行指数化调整。目前,我国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社会保险还没有普及到全社会的劳动者。那些没有享受到社会保障的公民,可以根据自愿原则向商业保险公司投保,以在更大程度上分散风险损失。对于已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职工,积极开展商业性质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可以满足其多层次的需要。

2.2.7、兴办单位不同

社会保险法律制度中的社会保险一般由国家设立专门社会保险机构统一管理,根据国家统一立法规定统一项目、费率和给付标准及办法等。而商业保险法律制度中的商业保险则是按企业原则经营管理,国家对它征税,只有对它所在经营的社会保险部分不征税,商业保险公司是金融性企业。

3、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商业保险法律制度、社会保险法律制度虽然存在着不同,但二者不是对立的不可相容的, 而是可以实现共同发展的。两者之间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社会保险法律制度只是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劳动者如有资金实力,完全可以在缴纳社会保险费之后,向商业保险公司投保,并在遭受风险时候同时从社会保障机构和商业保险机构获得补偿。两者在发展中可以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完善。目前我国保险市场发展还很不成熟,社会保障机制还很不健全,要实现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协调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在根本上都是为了保障社会公众的生活安全。它们在经营形式、经营机制上存在众多不同,但并非相互矛盾,也不是互相替代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我们应当从全局出发,社会保险机构与商业保险机构应相互配合,合理分工,共同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支柱。

参考文献:

[1] 张士昌.略论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关系[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5

[2] 夏舟.新型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J].经济研究,2007,3

篇6:中英社会福利制度的异同点

通俗的讲,文本分类系统的目标是:在人们给定的分类体系(类别)下,根据文本的内容(目前主要是文本主题)自动地确定文本所属的类别。从数学角度来看,文本分类是一个映射的过程,是将未知类别的文本经过映射,归到已有的集合当中,该映射可以是一一映射,也可以是一对多的映射,用数学公式表示如下:

2 文本分类的研究进展及方向

文本分类研究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卢恩(H.P.Luhn)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1961年,Maron发表了第一篇关于自动分类的文章,随后许多著名的情报学家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到80年代末之前,有效的建立自动分类系统的方法大多是知识工程的方法,即利用专家规则来进行分类;到了90年代以后,统计方法和机器学习的方法被引入到文本自动分类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逐渐取代了知识工程方法;由于统计学方法和机器学习方法较少考虑文本的语义信息,存在很多缺陷,研究者把语义分析和概念网络等方法与机器学习方法相结合从而取得更好的分类效果。后来,在互联网的浪潮席卷下,大量的Web文档出现,包含了链接、文档结构等更丰富的信息,利用这些信息进行Web文档的挖掘、分类、以及语义识别是目前研究的热门和趋势。

中文分类研究启动得较晚,80年代后逐渐出现了一些文本分类系统,并在信息检索、Web文档自动分类、数字图书馆、自动文摘、分类新闻组、文本过滤、单词语义辨析以及文档的组织和管理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初步的应用。尽管机器学习理论对于文本分类方法的研究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文本分类的实际应用和它自身的固有的特性给机器学习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使得自动文本分类方法的研究仍是信息处理领域一个开放的、重要的研究方向。到目前为止,已经研究出的经典文本分类方法主要包括:Rocchio方法、决策树方法、贝叶斯分类、K近邻算法和支持向量机等分类方法。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模式识别和数据挖掘等领域的不断发展,促使文本分类方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3 文本分类的一般过程和框架

文本自动分类是分析待定文本的特征,并与已知类别中文本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进行比较,然后将待定文本划归为特征最接近的一类并赋予相应的分类号。文本分类一般包括了文本的表示、分类器的选择与训练、分类结果的评价与反馈等过程,其中文本的表示又可细分为文本分词、特征抽取等步骤。文本分类系统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其主要功能模块有以下四个:

3.1 文本收集

收集训练文本和测试文本,对文本进行预处理。文本分类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训练文本集的选择,它应该能够广泛地代表分类系统所要处理的客观存在的各个文本类中的文本,训练文本集应是经人工分类的语料库。训练文本集的选择是否合适对文本分类器的性能有较大影响。测试文本集是需要分类的文本集合。

3.2 文本表示及特征选择阶段

目前在文本信息处理过程中,普遍认为选取词作为特征项要优于字和词组,所以对文本进行分词,用高维向量表示是首要的任务,而且分词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最终的分类效果。文本特征选择是对文本进行特征提取,即样本处于一个高维空间中,通过映射(或变换)的方法可以用低维空间来表示样本,再从一组特征中挑选出一些最有效的特征以达到降低空间维数的目的。

3.3 选择分类方法阶段

根据文本特征映射文本类别,是文本分类的核心问题,即:选择分类方法。常用的文本分类方法主要包括基于K最近邻(KNN)、贝叶斯、支持向量机(SVM)等分类算法。

3.4 训练阶段

按照选择的分类算法从己经标注的训练样本中取预期的分类规则。训练过程主要有文本预处理模块、特征选择模块、权重计算模块、分类器构造模块。

3.5 文本分类阶段

对待测文本选用训练文本表示模型的文本特征和形式进行表示,根据自己选用的分类方法将测试文本映射到各个类别,得到新文本最大可能所属的类别,将新文本分配到该类别。

3.6 实验结果与分析

针对分类过程和算法进行实验,通过实验、统计、分析等方法评价本分类系统中各个算法的各种性能指标。

4 中英文文本分类的异同

由文本分类过程可以看出,中英文分类,在训练阶段之前都要经过一个表示和预处理的过程,即:表示成计算机能够“认识”事物,并且需要去除无用的信息,减少后续步骤的复杂度和计算负担,这个过程中中英文存在着显著的不同点。

首先是文本表示,要经历一个分词的过程,就是把连续的文字流切分成一个一个单独的词汇(即:分词),例如中文原文是“江苏省是中国经济发达的省份之一”的文本就要被切分成“江苏省蛐是蛐中国蛐经济蛐发达蛐的蛐省份蛐之一”这样的形式。英文只需要通过空格和标点便很容易将一个一个独立的词从原文中区分出来。分词的效果对文本分类的效果影响很大,在后面的流程中,分词是后续流程的基础,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有词典法,隐马尔科夫模型和新兴的CRF方法。

分词之后的“去停止词”阶段,中英文的也存在的差别,目的都是要把语言中一些表意能力很差的辅助性文字从原始文本中去除,对中文文本来说,类似“他”,“是”,“之一”,“的”这样的词汇都会被去除,英文也需要消除“an”,“in”,“the”等。中英文“去停词”,一般都是通过查一个对应表进行的。

中文经过“去停词”处理后基本就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了,英文还不行,需要进一步词根还原。人们都知道,英文同一个词有所谓词形的变化(相对的,词义本身却并没有变),例如名词有单复数的变化,动词有时态的变化,形容词有比较级的变化等等,还包括这些变化形式的某种组合。例如:writed和writing都应该还原成write,因为其作为词,表示的意思相同,所以需要“词根还原”。

经过预处理步骤之后,训练文本和待分类文本都被表示成了节省资源,计算机“认识”的形式,后面的其他阶段中英文的分类处理就基本相同。

5 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文本分类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给出了中英文文本分类系统构建的一般模型和过程,分析总结了中英文文本分类过程中的异同,并介绍了针对这些异同因素常用的处理方法。

参考文献

[1]周宏宇,等.计算机中文分词技术的应用[A].呼伦贝尔: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0(6):70-74.

[2]王琦.自动分类技术研究[J].郑州: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91-93.

篇7:中英社会福利制度的异同点

第一, 两种文化中的相同动物名称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

狐狸 (fox) :在中文和英文的寓言故事中狐狸的形象总是奸诈狡猾的, 在中文中经常提到“他比狐狸还要狡猾”, “真是一只老狐狸”。英语中也有这样的描述如:Be on your guard!He’s a sly old fox.“提高警惕, 他是一个狡猾的老狐狸。”驴 (donkey) :在中文和英文中都被认为是不讨人喜爱的动物, 在英文中如果要说某人愚蠢或固执就会说He is as stupid as a donkey.“他和驴子一样蠢。”中文说“他倔得像头驴”或“蠢驴”。鹦鹉 (parrot) :中西方国家的人都认为鹦鹉能够代表那些只会模仿别人而没有自己见解的人。He talks like a parrot and just repeats what he heard.“他鹦鹉学舌, 只是拾人牙慧。”而中文的“鹦鹉学舌”表达的就是这样的意思。其他的动物名称, 还可以归纳出绵羊 (sheep) :指代胆小怯懦的人。百灵 (lark) :可以指代高兴的人。猴子 (monkey) :指代淘气的人。蛇 (snake) :指代圆滑且对其他人构成威胁的人。狼 (wolf) :本性贪婪、凶残, 所以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相似的表达方式as cruel as a wolf (像狼一样凶残) 。猪 (pig) :除了生性肮脏、贪吃外, 还有懒、憨、丑等文化内涵, 如eat like a pig;make a pig of oneself (指大吃大喝) 。蜜蜂 (bee) :在英汉语言中都是“忙碌勤劳”的象征, as busy as a bee (像蜜蜂一样忙碌) 。鸽子 (pigeon) :是和平的象征, 因此中国人称之为“和平鸽”。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并与世界经济进一步交融, 文化也出现了交融与认同的现象, 原来不同的文化内涵如今也有了相同的表达, 如英文里“to bury one’s head in the sand” (把头埋在沙堆里) , 这里指的是鸵鸟 (ostrich) 的生活习性, 西方人经常把鸵鸟和那些不敢面对现实的人联系在一起。如今东方人包括中国人也接受了这种观点, 在写文章时也经常使用这一语言现象, 如“采取鸵鸟政策”这一表达方法。

第二, 同一种动物名称有部分相同的文化内涵

狗 (dog) 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在西方文化中, 狗不但是人类的宠物, 还是人类最好的伙伴, 所以在英文中和狗有关的词汇或习语有一部分具有褒义。例如, “every dog has it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时) ;“a top dog” (有优势, 胜人一筹的人) ;“a lucky dog” (走运的人) 。但是, 与狗相关的词汇或习语有时也有贬义, 例如, “a dog in the manger” (狗占马槽) ;“treat somebody like a dog” (视人命为草芥) ;“dog eat dog“ (残酷争夺) 。在中国文化中, 很多时候, 狗经常与反面形象联系在一起。因此与狗相关的词汇或习语贬义占了很大一部分。譬如, 狗腿子、狗急跳墙、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仗人势等等。

第三, 同一种动物名称有完全不相同的文化内涵

龙 (dragon) 、鱼 (fish) 、熊 (bear) 、猫头鹰 (owl) 和山羊 (goat) 就是几个重要的例子。中国人眼中的“龙”是吉祥、高贵、强健和威严的。如, 龙腾虎跃、龙飞凤舞、生龙活虎、真龙天子、龙的传人等。但在英语中, 龙则被刻画为一种凶猛的野兽, 是邪恶的象征。撒旦被称为“巨龙” (the great dragon) , 在英国的史诗“The Song of Beowulf”里面的主人公就是因为除掉了邪恶的龙而成为众人缅怀的英雄, 所以他们经常用龙来形容蛮横的人 (尤指悍妇) 或令人不悦的事物。鱼 (fish) , 在中文中, 由于“鱼”与“余”的发音完全相同, “余”有富足之意, 因此, “鱼”顺理成章地被认为是能给老百姓带来富裕生活的吉祥物,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就是说不能同时占有两样珍贵的事物。在英语里, 鱼 (fish) 是贬义, “a queer fish” (古怪的人) ;“a cold fish” (冷血的人) ;“fishwife” (爱骂街的泼妇) ;“fish-blooded” (冷血的) 等皆为贬义词语。熊 (bear) 中文隐含意为无能, “看你这个熊样”就是常用来骂人的, 英文bear隐含意为坏脾气但有天赋的人, 如:He is a bear at maths. (他是个数学天才。) 猫头鹰在中文中是倒霉、不吉利的象征, 在英文中owl却是智慧的意思。老山羊爷爷很有学问, 而goat在英语中意为“好色的不正经的男子”。孔雀中文是漂亮的意思, 而peacock却是自负的意思。蝙蝠中文是走运的意思, 而英文中的bat则是邪恶。

第四, 具有相同内涵的不同动物名称

以中文的虎 (tiger) 和英文的狮 (lion) 为例, 在英语里, 狮子是万兽之王, “regal as a lion” (如狮王般) ;“majestic as a lion” (如狮王般高贵) 等。狮子当然也是勇者无惧的象征。在中国人的头脑里, 狮子只是头猛兽, 并没有那么深刻的文化内涵, 虎 (tiger) 则有深刻的隐含意思。虎被认为是森林之王, 在中英文互译中, 狮子与虎互相替代的情况比比皆是。例如, 中国人习惯于用虎来形容危险, 例如“虎口拔牙”, 而英文的译文恰恰是“beard the lion (狮子) in his den”。英文的马 (horse) 与中文里的“牛”也属于以上的情况。在古代英国, 人们用马来犁地, 马是勤劳的动物;在中国则是用牛, 牛是踏实肯干的家畜。中国人用“吹牛”来形容说大话的人, 而在相应的英文译文中则是“talk horse”。中文说“壮得像头牛”, 译成英文则是“as strong as a horse”。比喻“着急”, 汉语用“热锅上的蚂蚁”, 英语却用like a cat on hot bricks (热砖上的猫) 。比喻“顽固”, 英语用as stubborn as a mule (顽固得像头骡子) , 而汉语通常说“犟得像头牛”。中文常用“猫哭老鼠”来形容虚伪和伪善, 英语中相似的表达法是shed crocodile tears (鳄鱼的眼泪) 。另外还有:Magpie (喜鹊) 、sparrow (麻雀) 表示碎嘴的、chicken (小鸡) 、rabbit (兔子) 、pigeon (鸽子) 、mouse (鼠) 表示胆小的。

第五, 中英文几乎没有关联的动物及其内涵

1.不同的动物与不同的内涵

在西方文化中, 无论是cuckoo (布谷鸟) 本身还是其发出的鸣叫声都没有特定的含义, 它只是一种普通的鸟。而中国人则认为听到布谷鸟的叫声, 悲凉之情就油然而生。传说中, 中国古代有个叫杜宇的帝王, 他因战败而失去了自己的疆域, 死得非常凄惨。此后, 他的灵魂化作一只鸟在杜宇的坟前悲鸣直到啼血而死。因此, 布谷鸟也叫杜鹃。鸳鸯在东方文化中代表了相爱的人, 相关说法有“棒打鸳鸯”、“鸳鸯债”等。西方传说中, 就很难找到一个完全类等的动物。

2.同一动物名称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没有相关对应词

篇8:中英社会福利制度的异同点

关键词:饮茶场所,中英茶文化,内涵,异同

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 茶被发现至今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所形成的独特精神意蕴迅速与文化结合在一起, 又在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茶文化。英国本土没有茶, 17世纪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 中国茶叶进入欧洲市场, 受到欧洲各国人民的喜爱, 但只有英国受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传统习惯等多方面的影响, 在不曾种植一片茶叶的基础上, 仅从中国舶来茶叶建立了自己精致优雅的饮茶方式, 赋予茶以独特的文化内涵。到底中英茶文化有何本质的不同呢?又哪些相似的地方呢?带着这些问题, 本文以中英不同的饮茶场所作为切入点, 分析两国茶文化内涵的异同。

1 中英饮茶场所的不同

从饮茶历史来看, 饮茶者都喜欢选择既能喝茶又可以消遣娱乐的场所, 人们有这样的需求, 就会有这样的消费场所。众所皆知, 中国把这样的消费场所叫做茶馆或者茶楼, 古往今来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茶馆 (茶楼) 而且南北风味各异。但英国似乎没有一个像中国茶馆这样的称呼, 据相关文献记载, 早期英国有“茶室”这样的称呼, 随着社会的发展“茶室”便被淘汰了, 取而代之的就是现在“下午茶”。“下午茶”不是茶馆, 但其最能代表英国茶文化的内涵, [1]英国至今依旧没有统一的称呼, 因此本节中英国的饮茶场所用“下午茶”来代替, 足以见出两国茶文化的不同。

1.1 中国的茶馆

茶馆发展史体现了中国不同时代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状况, 其起源较早, 大约产生于西晋时期, 但当时还处于萌芽阶段, 这一时期叫做茶摊, 后经国力昌盛的唐朝得到较好的发展。在宋元明清时期得到完善,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描绘宋朝繁盛的集市场景, 其中就有很多茶馆。在近代和解放初期得到全面的发展, 随着大众消费时代的来临, 现代茶馆发展更加繁华, 北京老舍茶馆的开张标志茶馆业开始进入现代茶馆的快速发展阶段, 21世纪以后, 中国茶馆明显趋向于多元化方向发展。

其实, 最开始中国的茶馆叫做茶摊, 在现代的古装电视剧中, 我们时常会看到茶馆、茶楼或者茶摊。在秦汉时期, 茶已经成为日常待客之物, 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卖茶, 根据《广陵耆老传》中记载:“晋元帝时有老姥, 每日独提一器茗, 往市豁之, 市人竞买, ”意思是说, 晋朝有个人每天提着茶水到集市去卖, 集市上很多人都争着买, 当时的茶水只是为路人解渴, 没有固定的地点。直到唐代,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佛教的盛行, 社会上饮茶成风, 出现了现代意义的“茶馆”雏形。封演在《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记载:“……学禅, 务于不寐, 又不夕食, 皆许其饮茶。人自怀夹, 到处煮饮, 从此转相仿效, 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 渐至京邑城市, 多开店铺, 煎茶卖之。”意思是说:学佛之人, 不能睡觉, 晚上也不能吃饭, 只允许饮茶, 而后社会上开始模仿成为一种风俗, 在乡镇、集市、道边都开着卖茶的店铺。唐中期国家政治稳定, 社会经济空前繁荣, 当时长安外郭城有茶肆, 城外设有茶坊, 以及集市上的茶亭、茶棚、茶房、茶轩和茶社等供大众消费的地方很多。正是茶馆的发展, 唐代陆羽《茶经》的问世, 使得“天下益知饮茶矣”, 也使得茶馆不仅在产茶的江南地区迅速普及, 也流传到了北方地区, 促进茶文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宋元明清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使得茶馆更加的精细化, 由于宋朝重文轻武, 统治阶级喜欢舞文弄墨, 原本茶在魏晋时期就已经超出其自身的价值, 进入了文化功能领域, 在宋朝这一趋向更加明显, 孟元老的《东京华梦录》记载着当时杭州处处有茶馆, 《都城纪胜》中记载“大茶坊悬挂名人书画……都人子弟在此会聚, 习学乐器或唱叫之类。元代曲艺、评话的兴盛, 茶馆成为这些活动的理想场所, 促进了市井文学的发展。清代茶馆遍布大街小巷, 而且出现各种风格的茶馆, 如以卖茶为主的清茶馆, 在郊外的卖茶为主的“野茶馆”等等, 到了近现代茶馆的风格更加齐全。

1.2 英国的“下午茶”

17世纪英国顺利进入资本主义时期, 18世纪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英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面的发展, 维多利亚时代茶叶结束在英国的“奢侈品”的地位, 从皇室贵族之间流传到普通民众的生活中, 成为了英国大众日常消费品。一方面得益于英国女性对茶叶的喜爱与推广, 当时英国咖啡店文化很盛行, 女性是被排除在外, 自然就选择在家中喝茶, 茶价格的降低为茶叶与家庭饮食结合提供可能;另一方面, 英国当地的生活习惯, 晚餐的时间较晚, 与午餐相隔时间较长容易产生饥饿感, 女性们就会准备点心和红茶和家人享受一下。当然这一习惯也得益于玛利亚 (Anna Maria) 也就是贝德福公爵夫人, 她的社交圈子非常广泛, 经常喜欢邀请客人来家里做客, 5点多钟客人们容易饿, 公爵夫人让下人安排点心和茶水供客人享用, 后来这一习惯就演变成“下午茶”, 这一休闲形式在大众之间流行开来, 成为英国新的社交方式, 也成为男男女女借助这一形式展现自己的品味、地位和身份的最佳方式。

2 中英茶文化的异同

不同的饮茶场所折射出不同的茶文化和民族文化差异性, 茶在中英不同的国度形成了风格迥异的饮茶习惯和体现出独具一格的文化现象, 两者共同之处都源自于茶这一形式, 但其内容却天壤之别, 本节重点在于阐释中英茶文化的不同之处。

2.1 中英茶文化相同之处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 红茶、绿茶、乌龙茶每一种茶又都有独特的特征和文化形态,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饮品之一, 不仅具有解渴、药用功效, 还蕴藏着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观。英国一方面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 其气候以潮湿为主, 不利于绿茶、乌龙产的存放, 种植茶叶中也只有红茶实验成功, 另一方面, 英国人骨子里具有绅士品质, 追求生活质量, 喜欢交际的生活习惯, 使得红茶成为英国文化的载体, 茶从起初解渴、健脑提神的日常饮食文化中分化出来逐渐形成了高贵典雅休闲方式。

2.2 中英茶文化的不同之处

中英都以茶为中心形成不同的文化价值观, 中国的茶从西晋时期就与人的精神、情操联系在一起, 以茶助兴、以茶代酒逐渐成为文人雅士之间聚会畅谈的必备之物, 因而产生各种文化现象。“茶已不仅仅是解渴之用, 而表现出其自身价值以外的‘文化功能’, 进入了‘精神领域’, 于是, 中国的茶文化出现了, 茶的价值功能逐渐被扩大了。”[2]以“仁”、“礼”为中心的儒家思想, 社会秩序一切皆以秩序、规范来进行, 强调中庸之道, 这一思想影响中国茶文化。从种茶、采茶到泡茶、品尝等等都要按照一定的规则, 只有这样才能泡出好茶, 品尝到茶的芳醇香浓, 更重要的是达到修养身心、陶冶情操;同时, 在儒家思想中有一套茶礼, 因其“礼法”的制约, 不同阶层的茶礼是不同地被赋予了地位、身份之象征。道家“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价值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泡茶、饮茶过程中也十分注重规律, 但其没有严格的茶礼, 崇尚自然, 随性、自由追求空灵虚静的精神境界。禅宗“空”、“顿悟”的思想影响最终形成“茶禅一味”佛家茶文化, 通过茶来引导教徒的精神, 净化其心灵使其成佛。

英国有早茶、上午茶以及下午茶, 但只有下午茶才是真正意义上英国茶文化载体。英国与中国饮茶方式不同, 其在茶中加入牛奶、糖调制成奶茶, 他们并不习惯芳醇回甘的清茶。制作奶茶的工序自然与中国泡茶的流程不一样, 需要经过“取水”、“烧水”、“温壶”、“冲泡”“调制”等步骤, 他们不会从暖瓶中直接倒水泡茶, 可见英国人性格的细腻、精致[3]。最初的下午茶只是为了充饥, 随着社会的发展, 下午茶的内容不断地丰富。每当英国人邀请亲朋好友喝茶, 主人一定会精心布置喝茶的环境, 包括音乐、鲜花、装饰品以及主人的服饰, 越高雅越能显出主人的地位。英国人对茶具非常讲究, 主人要准备滤匙、放过滤器的小碟子、吃点心的盘子、端茶品用的托盘等等总共15件大大小小的物件;喝茶时的基本礼仪, 茶具轻拿轻放、女客人要穿着得体, 声音要轻柔、谈吐要优雅, 时刻保持微笑;男士穿着正式、行为大方等等, 这些外在的形式都构成英国茶文化的重要内涵, 融合了英国的审美价值和生活态度, 也成为社会交际的重要手段。可以说, 英国独特的下午茶文化体现出该民族精神, 凝结着英国人标志性的优雅、高贵。

3 结语

从中英两国不同的饮茶场所, 分析两国不同的茶文化, 中国的茶产生于农耕文化, 中国的茶馆兴盛于市井之中, 在社会文明进程中不断分化出不同风格的茶馆, 构成了中国茶文化的一道靓丽风采。但总体来说, 中国茶文化明显注重内在的精神追求与心灵感悟, 通过茶来传达个体生命感悟和人生价值观, 而对饮茶的形式如服装、礼仪等并没有要求。英国的下午茶文化兴盛于工业文明, 又在其传统民族性格的影响下, 形成了以贵族的高贵优雅为基调, 融合工业社会追求务实性和目的性, 成为英国社会交际的重要方式, 不像东方文化那样追求自然神韵、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参考文献

[1]白树勤.英美文化之旅[M].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87

[2]简伯华.茶与茶文化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8) :158.

上一篇:朋友圈唯美语句摘录下一篇:吟颂月亮-诗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