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政策模式研究论文

2022-04-26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社会民主党社会福利政策的革新可以从社会福利的价值理念及目标、社会福利的对象与项目、社会福利服务供应等方面进行分析。其福利政策不仅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也对社会民主党自身以及欧洲其他政党产生了深刻影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福利政策模式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社会福利政策模式研究论文 篇1:

法国社会福利政策思考与启示

【摘要】法国的高社会福利政策给法国人民提供了充分的保障,福利的内容也基本上涵盖了法国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但其带来的政府支出过高问题引发了法国政府严重的财政赤字,使法国经济陷入了恶性循环。由此可见,高福利政策是社会建设的双刃剑。文章在探讨法国社会福利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进行社会建设的具体措施,力图给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高福利政策    社会建设    双刃剑    法国社会福利政策

自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以来,法国深陷债务危机的泥潭之中,截至目前为止,法国政府已经连续39年出现了财政赤字问题,财政赤字总额也达到了1.84万亿欧元,占据了法国国内总GDP的80%左右。近几年来,法国国内银行危机也呈现出扩大化趋势,严重威胁了法国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与此同时,法国国内的失业率和GDP增长缓慢问题也严重制约了法国经济的发展。根据对法国社会福利政策的思考和分析,不难得出结论,法国经济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既有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结果,还包括法国长期以来制度缺陷所导致的结果。其中法国长期实行的高福利政策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根源所在,所以说法国的债务危机、就业危机及发展危机实质上暴露出来的是高福利保障制度的深层弊病问题,本文将在研究法国福利政策基础上,探索高福利政策对社会建设的影响。

法国的社会福利政策概述

作为欧洲的传统大国之一,法国是典型的高福利发达国家。法国社会的福利保障体系在2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逐步形成,到了1898年,法国颁布社会保障法律。经过将近200年的发展,法国国内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覆盖全国各阶层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其中,法国在1996年改革了社会保障体系,从而形成新的社会保障法案,新法案所规定的社会福利形式是目前法国社会使用的主流社会福利政策保障体系。

法国的福利保障水平位居世界前列。法国的福利保障水平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从法国社会对工人的福利来看,到目前为止,法国政府制定的法国工人的最低工资标准是1405.4欧元每月,法国工人每周的工作时间不得超过35小时,法国工人每年还可以享受150天左右的带薪假期;从法国社会给予法国民众的医疗保障服务来看,法国居民可以享受政府70%的医疗费用报销,低收入者甚至可以全额免费接受治疗;从法国的养老保障体系来看,法国政府向法国工人支付接近其退休前工资的养老金;在法国政府的失业福利保障体系之中,法国政府会向失业者第一年发放接近其工资80%的福利;在法国政府的住房补助体系之中,法国兴建了几百万套廉租房供低收入者居住。

法国拥有种类繁多的福利保障项目。法国的福利保障体系已经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福利发放网络,到目前为止,法国的福利保障项目已经接近50种。根据这些项目的性质,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大的类别:医疗疾病补助类福利保障项目、养老福利项目、失业福利项目、家庭福利项目。一般情况下,每一个法国人从出生起就可以享受这些待遇。

法国的福利保障项目全面覆盖全国各个阶层。到目前为止,法国的福利保障制度根据受众群体阶层的不同可以分成以下几种类别:第一种是针对社会上各个阶层的普遍性福利保障制度;第二种是针对从事农业生产人员的农业类福利保障制度;第三种是针对法国的公务员系统的特殊类福利保障项目;第四类是针对法国商人的非领薪类的福利保障制度。在这样严密的福利保障体系之下,法国各个阶层都被纳入了福利保障体系之中,全部人民群众因此受惠。

法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结构及内容

法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结构。法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经历由社会救助到社会保险的演变,在20世纪30年代,法国出台了《社会保障法》使得社会保险成为法国最为主要的社会福利手段,然而随着社会保险的逐步扩大,所有人将被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因而社会救助就会变得多余。而社会保险则顺应在法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占据主体性地位。

法国的社会保险针对不同的职业群体分为一般制度、特殊制度、非农非领薪者制度和农业互助制度。对于上述几类制度而言常常是强制缴纳的社会保险,而且它们统称为社会保障制度,除此之外,还存在国家之外的保险机构,如私有保险公司、互助会,这类保险通常比社会保险制度友好,从而选择的保险人数越来越多。这类保险制度没有一定的强制性,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去选择保险机构和缴纳的水平,这也意味着不同的经济状况可以通过公共的保险机构来获得保险的途径。

对社会保险来说,社会救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比例较小,其提供的对象是缺少获得社会保险能力的人。社会救助一般包括:老年保障、残疾人福利等。20世纪80年代之后,法国制定了反贫困计划对流浪者和贫困家庭给予救助。

法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法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所涵盖的保险项目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为:养老、医疗、家庭、失业等,因相应的结构复杂从而种类繁多。据数据统计,法国的养老保险占据社会保障基金的64%,医疗基金占45.6%,家庭津贴占11.5%,失业保险占8.4%,而住房保证率则相对较少占2.9%。可以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及医疗保障是当今法国社会保障的三大支柱,且失业保险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法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大多与职业有密切的关系,养老金的获得与缴纳保险费的年限相关,职业不同的群体获得的养老保险金不同,其中差别最大的在于私有部门和公共部门之间。比较得知,公共部门的养老金比私有部门的养老金更加优惠;并且法国具有相对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4%,该数值使得法国成为医疗支出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总而言之,法国的医疗保险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即给付水平高、医疗保险覆盖面高、提供相对均等的医疗保障服务等三类。此外,法国的国家政策比较成熟,法国的家庭政策是法国社会政策的独立组成部分,并且在家庭政策中实行了扶持儿童和支持妇女工作的措施,从而保障了儿童和妇女的合法权益。

法国社会福利政策对社会建设发挥的积极作用

关于社会福利政策的起源,现在的主流思想是20世纪欧洲各种工会组织和慈善协会的出现促进了社会福利政策的出台。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社会福利政策也不能够墨守成规,要根据时代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变,因此,法国的福利政策认为20世纪逐步发展,并逐步形成了目前的高福利政策的体系,这个福利政策体系在过去的时间里也极大地促进了法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首先,法国社会的高福利体系政策的形成始于20世纪30年代,由于该时期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人民群众经受了巨大的损失,这从一方面促进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出台与完善。在此经济背景之下,法国政府站出来干预市场经济,加强了法国政府对自由经济市场的控制,初步形成了以就业公平、分配公平、社会福利、混合经济为特色的“社会福利经济”发展模式。

其次,由于欧洲是近代社会主义思潮的诞生地,作为西欧发达国家之一的法国深受国内社会党和共产党的影响,特别是法国国内政府一直坚持将社会主义体制的要素融合进入法国的资本主义体制之中(具体来说,就是将市场经济和福利制度结合起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促进了法国国内的和谐与稳定。

最后,法国国内工会组织的逐步壮大也给法国的高福利体系创造了可能。在法国,工会组织是一个很庞大的力量,为了调和工会组织的情绪,法国政府不得不付出一定的福利补偿,为法国国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来缓解政府和工会组织之间的矛盾。

法国社会高福利体系的逐步建立,促使法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20世纪50、60年代为法国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国家的角度来看,高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建立,有利于维护社会内部的和谐与稳定,为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保证。例如,发放失业补助金可以避免对失业者家庭的冲击,避免失业者产生厌恶社会的情绪;养老体系可以保证法国老人老有所依。法国政府的高福利政策从国家层面上实现了再次分配的公平原则,缩小了社会的贫富差距,有效地避免了贫困问题。

法国社会福利政策对社会建设造成的负面影响

社会福利政策是和市场经济体制相辅相成的,两者必须保持一个平衡度。近几年来,随着法国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逐步发展与完善,法国社会福利保障的水平也得到了逐步提升。时至今日,法国国内已经形成了过高的福利保障水平。借用著名经济学家艾哈德说过的名言“过多的福利就意味着没有福利”,法国过高的福利保障严重制约了法国经济的发展,具体来说,其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给法国政府带来了高额的财政赤字。高社会福利保障政策就意味着更高的政府支出成本,虽然法国国内的税收很高,但是巨大的福利支出成本仍然让法国政府的运转举步维艰。随着社会福利保障政策的逐步完善,法国的社会福利保障支出已经占据了法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0%。近几年来,随着法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逐步下降,法国政府进行福利保障支出越来越力不从心。目前,法国支付的福利保障金全部是举债所得,一旦发生债务危机,后果不堪设想。

提升了法国社会的失业率。由于法国法律颁布了太多过于严厉的劳动法,这就导致法国国内的工作岗位紧缺,与此同时,由于法国政府颁布的企业责任法律规定企业要对雇员的社保费用负责,一旦企业雇佣工人,就要承担大数额的资金负担,因此,许多企业为了避免这种负担,不愿意去扩大公司规模,导致法国社会存在严重的失业问题。除此之外,由于法国政府对失业者的优惠政策,许多失业者并不愿意去进行劳动,诞生了一大批社会蠹虫,造成了法国失业率居高不下的问题。

影响了法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法国社会高昂的社会福利保障支出必然会提升法国国内的税率。目前,法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税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法国的税收主要来自个人收入所得税、个人消费税、个人资本税、地方性税收四个类别,综合算下来,一个正常工作的法国人要缴纳接近工资收入的60%给国家,一个法国企业的经营者要缴纳70%左右,这样的税率远远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过高的税收极大地提升了法国企业的经营成本,严重打击了法国国内企业家的经营积极性。与此同时,高昂的税收政策也使得法国家庭的实际收入严重下滑,制约了法国消费市场的发展,还会引发大批的精英人才外流,制约法国经济的发展。

除此之外,法国的高福利政策也提升了法国企业的生产成本,一个企业在雇佣法国人作为雇员的时候,要对这个雇员的所有权利进行高昂的成本支付:不仅仅包括有接近1500欧元的基本工资,还包括各种基金等,这些成本极大地降低了法国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法国社会福利政策对我国社会建设的启示

通过上文对法国高福利政策的思考与分析,不难发现,过高的社会福利保障政策是一把双刃剑,在造福于法国人民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制约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法国社会福利政策对我国社会建设的启示是:在我国不断完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过程之中,不要一味的提升福利保障的水平,还要综合考虑到我国的基本国情,牢记“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基本原理,和谐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我国在进行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建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社会福利政策的建立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通过对法国社会福利政策的研究与思考,不难看出,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才是决定一个国家福利政策水平的根本性因素,如果政府不能够处理好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福利制度之间的关系,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将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性因素。与此同时,社会经济水平受到制约之后,也就没有足够的经费来支持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运行,最终导致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崩溃。针对这样的情况,虽然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家的综合实力也得到显著增强,但是,我国政府必须牢记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在制定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过程之中,也要参考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设定,杜绝“假大空”,让我国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真正落到实处,惠及全国所有的人民群众。

完善社会福利政策。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脱节问题,这与政府职能部门存在一定的关系。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国政府职能部门要参考法国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优点,加强政府职能部门对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在社会建设过程中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政府在不断发挥自身责任的同时,还要防止“政府失灵”问题的产生。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我国政府职能部门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充分调动社会各个阶层的积极性,聚集各方的力量,完善惠及全国所有人民群众的保障体系。在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明确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不要一味大包大揽;在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建立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探索多元化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发展形式。

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我国要不断吸取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完善自身产业结构,政府职能部门也要吸取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需要国家经济的大力支持,建立惠及全国各族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体系更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与此同时,我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只有我国不断坚持以发展为主线,才能够不断提升我国的经济水平,进而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否则,空谈建立高福利社会保障制度只会成为风中之沙,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

结论

目前,我国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完善我国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但是,是否福利政策体系越高越好?针对这样一问题,本文结合法国社会福利保障体系进行了总结分析,发现并不是福利越高对社会建设越有利,最好的福利体系是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的福利保障体系。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发展为主线,建立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责编/许国荣(实习)

作者:郑炬文

社会福利政策模式研究论文 篇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社会民主党社会福利政策的革新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社会民主党社会福利政策的革新可以从社会福利的价值理念及目标、社会福利的对象与项目、社会福利服务供应等方面进行分析。其福利政策不仅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也对社会民主党自身以及欧洲其他政党产生了深刻影响。

[关键词]欧洲社会民主党;社会福利政策;革新

一、欧洲社会民主党社会福利政策改革的背景

社会民主党是欧洲社会福利制度确立的推动者,长期以来主张实行社会保障和公平分配,保障公民的经济和社会权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工党在《贝弗里奇报告》基础上先后颁布《家庭补助法》、《社会保障法》、《国民救济法》等,最终于1948年宣布建立福利国家。随后,德国、瑞典、爱尔兰等国纷纷走上福利国家道路。然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这些国家频频出现危机,主要表现在:

(一)政府财政负担加重。从经济层面上看,受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影响,欧洲经济增长缓慢;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欧洲国内劳动力成本相比国外较高,资本纷纷转移到劳动力低廉的国家。这些因素一方面导致税源减少,影响了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减弱了企业的投资激情,失业率不断攀高。从政治层面上看,建立福利国家、推行福利政策成为战后30多年左右翼政党的共识,各政党都把如何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福利作为获取民众支持的筹码。一旦做出增加福利的承诺就必须履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福利的刚性,使财政支出不断增加。

(二)出现社会福利病。在失业救济金超过了最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的情况下,福利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社会福利依赖现象。人们“懒惰”心理滋长,甚至丧失就业的积极性,依靠救济生存而不愿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人比比皆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社会福利服务效率低下。建立福利国家意味着国家承担了除经济政治功能以外的社会职能,这就需要政府动员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执行社会福利政策。随着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和管理层级不断增多,政府管理机构日益臃肿,官僚色彩逐渐浓厚,办事效率不断下滑,极大地降低了社会福利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二、欧洲社会民主党社会福利政策革新的主要表现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社会民主党开始从社会福利的价值理念及目标、社会福利的对象与项目、社会福利服务供应这三方面进行社会福利政策的革新。

(一)提出社会福利发展的价值理念及目标,形成福利改革的新思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英国新工党、法国社会党、德国社民党推行社会福利政策的价值理念为“价值平等、机会平等、社区和责任”[1]。具体而言,每个人都有相等的价值、相同的机会,不仅仅表现在结果平等上,也表现在教育、就业机会的平等上;每个人都应为国家和社会承担责任和义务。这样,社会民主党重新界定了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国家和公民之间应建立起以权利与义务为基础的“福利契约”——“无义务则无权利”;同时也界定了国家与个人之间的职责:国家的职责仅限于保证公民有机会获得某种或某几种福利,保证公民的工作权,而个人不应等待国家的福利救济,应积极投身于工作中。在此价值理念基础上,社会民主党认为福利改革的目标就是把“消极福利”变为“积极福利”,把“社会福利国家”转变为“社会投资国家”,把“传统福利国家”转向“现代福利国家”。所谓社会投资国家,就是通过投资人力资本而不是直接给予利益的方式,建设积极的福利社会,并在风险和安全、个人和集体责任之间建立起新的关系,将福利国家引向富有动力的、创新的社会之路。[2]英国首相布莱尔指出现代福利国家的特征:①解决“社会排斥”问题;②“福利是举手而不是伸手”;③社会保障将会优先提供给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④根除舞弊和滥用职权;⑤传统的福利提供模式将发生变化,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和志愿部门将在其中发生作用;⑥福利不仅仅是救济金或保险金,积极的福利应是更多的服务——学校、议员以及全套的社区支持与帮助等基础设施。[3]这六个方面集中表达了新工党福利改革的思路,表明工党“希望使福利国家现代化”,“创建一种促使全民族工作而不依靠救济的现代福利体系”[4]的目标。从价值理念到目标,明确了欧洲社会民主党福利改革的方向以及“积极福利”发展思路。

(二)调整社会福利的对象与项目,形成有效推进福利改革的策略。福利对象与项目始终是社会福利政策的主要内容,直接关系着公民切身利益,也是影响福利改革的关键。欧洲社会民主党针对不同群体调整了福利政策,但基本保持整体推进态势。可以说,整体推进和有针对性的局部调整成为福利改革的策略选择,从而使其政策制定更加务实,社会福利保障的力度和效能得以增强。

为解决社会排斥问题,社会民主党调整其社会福利对象与项目,将福利政策向中下阶层靠近,实施有利于改善社会弱势群体福利的项目,以保证社会福利覆盖面最大化。英国新工党政府决定以增加工资形式直接向低收入者家庭支付税收信用,改革国民保险捐税制度;对贫困者实行10%的所得税率,改革有可能增加贫困和失业的收益制度,对那些没有加入职业年金计划或者私人年金计划不能维持基本生活者提供更多照顾。[5]由于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各行各业,社会民主党在维护女性权益、改善女性福利待遇方面给予更多关注,北欧社会民主党就为妇女提供了就业培训服务等。此外,社会民主党还加大对中等收入群体精神生活的关注,以提高社会福利总体水平。

面对福利支出比重的不断增加,老龄化压力的不断增大,失业率的不断攀升,欧洲社会民主党把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和养老制度改革作为社会福利改革的突破口,从而实现社会福利结构的最优化。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包括就业补贴、增加私有部门和社会部门就业容量、加大培训和教育投资等方面内容。如,德国社会民主党给予那些每小时10-18马克的工人補贴,法国社会党奥布里计划保证在私有部门和公共部门创造35万个工作岗位。[6]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失业率由两位数降到了一位数。养老制度改革政策包括调整领取养老金的法定年龄、推迟退休年龄、引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等方面内容。如,芬兰社民党从1996年开始对国家养老金(非缴费型养老金制度)进行改革,全额收入关联养老金(缴费型养老金制度)于2002年开始发放,国家养老金主要发放给养老金很少或没有养老金的老人。[7]养老金制度的改革既减少了公民对国家养老金的依赖,又保障了社会弱势群体。

(三)改变社会福利服务供应主体,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欧洲社会民主党认为福利社会的发展是政府、市场、市民社会共同的责任。因此,国家不应成为社会福利的唯一承担者,社会组织、私营机构、社区、家庭及个人都应作为社会福利的参与主体,这体现出“福利多元主义”的发展思路。“福利多元主义”要求社会福利和服务的提供由多个部门承担,政府的支配作用降低并且不再是惟一的提供者。这意味着社会福利的提供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充满竞争,“政府不再作为局内人来实施收入再分配政策,而是以局外人的身份通过各种措施来纠正市场失灵。”[8]政府管理的方式便发生了改变,地区和组织的地位和作用也变得更为重要。

在实践中,社会民主党采取社会化、市场化的方式扩大社会福利的参与主体,推动社会福利多元化发展。一方面推进私营机构进入医疗、教育、养老、就业等领域。例如,养老保险由政府负担转向个人储蓄式的个人账户,多数的个人账户是由私营机构经营;私立医院提供有偿医疗服务,有偿医疗服务的费用来自自愿者参加的医疗保险公司、非营利性的健康保险机构。[9]另一方面由政府加强对这些机构的监督,通过合同外包、政府采购、民营化、使用者付费制度、各类组织之间的竞争等私营化、市场化、社会化运作以提高效率。[10]例如,法国社会民主党大力发展社会组织,这些组织承担了大量社会服务职能,承担了照顾子女和老人的责任,也承担了职业培训和医疗护理等服务功能。[11]英国新工党在促进国民健康服务上,强调医疗与社会服务机构之间的联系,鼓励服务的市场化,推动医疗服务参与主体的扩大化。

社会福利供应的多元化改变了政府职能,政府的作用由包揽一切转向制定政策、监督服务、提供机会或资源。它同时也改变了社会治理局面,社会治理由单一责任主体转向多元参与主体。福利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体现出欧洲社会民主党社会福利价值理念与发展思路,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福利服务水平和质量。

三、欧洲社会民主党社会福利政策的影响

欧洲社会民主党的社会福利政策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社会民主党自身以及欧洲其他政党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带来了社会福利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思路。欧洲社会民主党一方面并不否认新自由主义对社会福利制度的批判,他们承认社会福利制度导致了官僚主义、福利依赖等弊病,并积极借鉴了引入市场机制的做法;另一方面深化了传统社会民主党对“平等”的理解,更加强调机会平等。在此基础上,欧洲社会民主党提出“积极福利”发展思路,并付诸了实践。这进一步引起了各界对“积极福利”、“社会投资论”、“福利多元主义”的讨论。“积极福利”、“社会投资论”、“福利多元主义”都是影响至今的思想理论,它们代表了福利国家改革的趋势,对人们重新认识“福利”,重新审视国家(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以及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都有重要意义。

(二)引起了社会民主党内部的分裂。社会福利政策反映了政党的价值取向以及政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社会民主党改变了传统社会民主主义对“福利”的认识,其社会福利政策带有新自由主义色彩。这些政策使人们对社会民主党的评价褒贬不一。一些政策触及到原有选民利益,受到传统社会民主主义者的批判,社会民主党内部逐渐产生了分裂。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英国、德国等欧盟的大部分社会民主党没能及时提出应对经济危机的有效对策,执政优势受到影响,人们对社会民主党的福利政策进一步产生了怀疑和批评。

(三)促成了左右翼政党福利改革的共识。在欧洲民主政治背景下,社会福利政策并不会因政党的更迭而失去连续性。提高就业和推进养老制度改革仍然是欧洲福利国家改革的突破口。2007年至2010年,德国、捷克、爱尔兰、希腊、意大利和荷兰等国都先后通过提高退休年龄的法案以减少福利开支:德国和西班牙已经将退休年龄提高到67岁,并将分别于2029年和2025年開始实施;爱尔兰已开始实施66岁的法定退休年龄。[12]虽然在不同国家,民众对这一政策反应不同,如在法国,萨科齐总统的福利改革就引起了罢工热潮,但是改革并没有终止。从这个方面看,不管哪个政党上台,都必须对社会福利制度进行改革,隐藏在背后的是政治光谱中左右翼政党共同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这也意味着左右翼政党在福利改革问题上的又一次达成共识。

欧洲社会民主党对福利政策革新的影响是深远的,对其他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同样具有启示意义。各国在推进社会福利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根据自身国情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并要随着环境的变化作出有针对性地调整。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快进展,社会保障政策的价值理念也转向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然而,对于我国的社会福利政策发展来说,要转变对社会福利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最低的生活保障和生活救助方面,应在更广泛的范畴中去理解。要围绕普遍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建设高效、充满活力、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构建我国的社会福利体系;注重发挥政府在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方面的主导作用,不断推进国家福利体系建设;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养老、教育、医疗服务方面的作用,努力形成社会福利多方参与的生动局面。

参考文献:

[1]赵慧广.第三条道路的影响[J].国外理论动态,2010(12).

[2]孙洁.英国的政党政治与福利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46.

[3][5]闵凡祥.论布莱尔“新工党”政府的社会福利制度改革[J].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10(1).

[4]托尼·布莱尔.新英国:我对一个年轻国家的展望[M],曹振寰.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55.

[6]史志钦.全球化与欧洲社会民主党的转型[M].北京:中央编印出版社,2007.150.

[7]于环.芬兰非缴费型养老金制度:变迁与发展[J].欧洲研究,2010(5).

[8][9]周建明.社会政策:欧洲的启示与对中国的挑战[M].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5.150.151.

[10]纪光欣.欧洲社会政策的演进及启示[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11]李姿姿.法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及其启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2).

[12]王龙云,尚军.放弃高福利承诺:欧洲社保改革未来之路[N].经济参考报,2010-11-2(5).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研究生,指导老师周敬青

特约编辑:鲁月棉

作者:胡晓亚

社会福利政策模式研究论文 篇3:

农民工养老保险模式比较分析

【摘要】 本文对比分析了国内现行的四种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模式,指出目前各地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虽各具特色但差异性较大,并不适合农民工职业流动性大的特点。为此,对农民工养老保险的一些基本要素进行统一定位十分必要。

【关键词】农民工 养老保险

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探索起于20世纪90年代,进入21世纪后,国家对农民工问题的关注,使得各地兴起了构建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热潮,并相应出台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制度模式。综观这些制度,从与城镇养老保险的关系来看,基本上可以概括为:“统合模式”和“独立模式”。其中“统合模式”主要以北京、杭州、重庆、深圳等地为代表。然而由于各地对于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缺乏统一定位,即使是同属“统合模式”的北京、深圳、杭州、重庆在制度内容上也存在较大差异性。

一、北京、深圳、杭州、重庆四地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基本情况

1、北京模式

(1)制度依据。北京是较早制定专业性农民工养老保险法规的城市之一,目前关于农民工养老保险的若干规定主要见于2001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北京市农民工养老保险暂行办法》。

(2)制度运行现状。该办法颁布后,截至2006年,北京市参保农民工总数为45万,其中除去有北京户口的20万,外地来京农民工参保人数大约为25万左右。

(3)制度特点。该办法以远期与城镇养老保险体系接轨为目标,并以独立制度为特点,是在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外制订的灵活缴费的以农民工为对象的专门性制度。

2、深圳模式

(1)制度依据。深圳市由于外来人口比重较大,所以也是较早探索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城市。对于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具体办法可见于《深圳经济特区企业员工社会养老保险条例》,该条例成文于1998年,经过2000年的第一次修改和2006年的第二次修正后最终形成目前的制度框架。

(2)制度运行情况。截至2007年7月31日,在深圳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务工达341万人,按月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有220人,平均养老金达到了1298元/月。

(3)制度特点。非独立性制度,农民工养老保险直接纳入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内,低缴费基数的灵活设计。

3、杭州模式

(1)制度依据。作为沿海的发达省市,杭州市的外来农民工规模近年呈现增长态势。目前浙江省农民工总数在1200万人左右,占全省4700万常住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外来农民工800万人左右。2003年前浙江省主要实行的是将农民工统一纳入城镇养老保险体系的办法。2003年在《关于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低门槛准入,低标准享受”办法的意见》中确定了“低门槛准入,低标准享受”的政策思路。2006年11月,杭州市又颁布《杭州市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低标准缴费低标准享受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双低办法”)。

(2)制度运行情况。至2006年8月末,杭州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总数166万人,其中农民合同工近25万人,农民工占全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的15%。

(3)制度特点。杭州市双低模式是专门针对农民工的独立制度,采用低缴费比例的灵活设计,是惟一在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模式间设计转接系数的制度模式。

4、重庆模式

(1)制度依据。重庆市于2007年7月1日开始实施《重庆市农民工养老保险试行办法》,这是一部专门以农民工为对象的针对性较强的养老保险法规。

(2)制度运行情况。截至2007年8月15日,已办理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用人单位113户,参保人数达到1.1万人。

(3)制度特点。独立制度,准完全积累的资金筹集模式,制度流动性功能较强,低缴费比例设计,企业缴费大部分划入个人账户,待遇上的经济可及性较强。

二、比较分析

1、制度模式各具特色,也各有利弊(见表1)

北京模式由于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采用一致的框架,便于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接轨。在制度内容设计上,由于缴费基数和统筹账户支付低于城镇职工的标准,因而体现了“低门槛准入、低标准享受”的原则。缺点是对于流动性较强的农民工,制度缺乏互助功能,保障性不强。

深圳模式与北京模式最大的区别是:对于达到给付条件的农民工,在待遇享受的目标定位上,深圳模式以收入替代为目标,待遇与城镇职工统一,因此具有“低门槛准入、同标准享受”的特点。同时,这种待遇享受统一的定位,也使部分农民工在达到给付条件后可以享受到养老保险上的“市民待遇”(桂世勋,2004)。

杭州模式的参保原则为“自愿性”,其“低门槛”设计与北京深圳的“低缴费基数”设计不同,主要体现在个人缴费比例上。其优点和创新之处,一是在企业缴费设计中,既降低了企业缴费比例(从20%降为14%),又体现了更多的政府责任。企业缴费虽按20%申报,但其中的6%,由社保机构在每年年底提供地税部门,由地税部门在年度时予以扣除,企业实际缴费比例为14%。二是该方案创新性地设计了“双低”办法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间的转接办法,并引入了换算公式。

重庆模式以“共济+个人”的账户模式作为自己的特点,在“低门槛”设计上与杭州方案相似,主要体现在缴费比例上,个人缴费比例为5%,企业缴费比例为10%,而其中企业缴费的9%划入个人账户,形成5%+9%=14%的缴费规模。余下的1%作为共济账户。此方案的特点在于,一是在缴费主体上,强调了企业的责任。二是个人账户的形式使账户流动性加强,三是企业缴费充实了个人账户,扩大了账户规模,一方面将隐性实惠变为显性实惠,有利于激发农民工的参保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农民工待遇水平的提高。

2、制度差异性较大,主要体现在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两个基本要素上

(1)责任主体。四种制度设计方案中,都确定了企业在农民工养老保险中的缴费责任。相对深圳、北京、重庆的“企业+个人”的缴费责任界定,杭州市的“双低”办法还特别强调了政府责任,这种征收模式在责任界定上的优势在于既保证了统一缴费率,又体现了低标准准入的原则,对企业更具吸引力。

(2)资金的筹集。资金筹集是养老保险制度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它一般包括资金来源、账户模式、缴费设计三个基本内容。四种制度模式虽然都以“企业+个人”为主要的资金来源,但账户模式和缴费设计上却存在差异。重庆采用了完全积累的个人账户模式,其它三地则采用了“统筹+个人”的部分积累账户模式。前者的优势在于有利于农民工养老保险账户在统筹区内的流动。后者由于实行与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统一的账户模式,便于两种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账户间的转接。缴费设计上各地差别比较大。北京、深圳采用的是低缴费基数的设计,以当地上一年度职工月最低工资为缴费基数,杭州和重庆采用的是缴费基数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接轨。灵活缴费比例的设计办法,对于企业与个人的缴费比例各地也不尽相同,见表2。

(3)待遇给付。在给付条件上,北京、深圳、、杭州、重庆都以退休年龄、缴费年限作为给付条件。在达到给付条件后,四种模式所规定的待遇享受水平却不同。深圳市给予农民工和城镇职工统一的待遇,北京、杭州、重庆所规定的养老保险待遇却与城镇职工有所区别。从待遇水平上看,前者更有利于满足农民工在当地退休后的养老需求,在保障水平上与城镇职工一样,属于收入替代型的设计。而北京、杭州、重庆低标准享受的原则属于收入补充型的设计。同时对于账户的流动转移,四种模式也给出了不同的规定,见表3。

三、启发与对策建议

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各地试点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制度模式,这些制度模式由于定位不同,特别是筹资、待遇两个基本要素的界定不同,一方面加大了不同制度转接的难度,另一方面也增加未来农民工养老保险统筹的复杂性。因此,在前期各地试点的基础上,目前对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要素进行统一定位十分必要。

1、适用范围及对象

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是指法定的适用对象和适用人群。通常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类型、职业结构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的确定。从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来看,经济发展水平对覆盖范围的选择具有强影响。如英国、日本等发达的福利国家一般采用全民型养老保险制度,而发展中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一般先从覆盖正规职业群体开始。对于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由于经济水平和原有养老保险制度支柱体系的约束,以及群体本身的复杂性,特别是职业的非正规性,因而短期方案宜先从覆盖正规职业群体开始。考虑到可操作性,在对象界定时既不宜“一篮子装”,也不宜覆盖范围过窄,其参保对象以是否具有劳动合同关系来划分,见图1。根据这一思路,可将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设计为两层结构(见图2)。第一层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第二层为过渡性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该体系在操作上没有先后之分,依对象不同分为不同层次。相比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的单层结构体系,这种分层显然使农民工养老保险更具针对性。

图1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思路

图2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层次

2、资金筹集

(1)在财务机制上可采用部分积累的“小统筹、大个人账户”的模式。“小统筹”的设计是为了满足与城镇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对接,它既与城镇养老保险筹资模式保持了统一,也使一部分农民工能分享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大个人账户”的设计有利于账户的流动,同时,由于个人账户规模较大,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激励功能。

(2)在缴费比例和缴费基数的“低门槛”界定上,采用低缴费比例设计。个人缴费比例应低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8%,考虑到确保一定的保障水平,因此可将单位缴费比例划出一部分到个人账户,社会保障机构按两者相加的比例为农民工建立个人账户,单位划入比例多少的确定,以农民工养老保险待遇不高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待遇标准为依据。

3、待遇给付

在统一待遇领取条件的基础上,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待遇享受宜秉承低标准享受的原则,这里的“低”是相对城镇职工而言。因为目前大部分农民工虽然从土地中分离,但却仍拥有一份来自于土地的保障,尽管这份保障功能在弱化,然而由于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原则,在确定待遇享受时,应与城镇职工有所区别。同时农民工低门槛准入的原则和收入补充型的保障定位决定了其待遇的低标准,因此在待遇水平上,过渡性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短期仍以解决农民工养老无保险问题为核心,待遇水平不宜过高,以区别于城镇收入替代的待遇给付定位。

(注:本文受上海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资助,项目编号:CW0658。)

【参考文献】

[1] 桂世勋:我国城镇外来从业人员养老保险模式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10).

[2] 郭席四、杜潇:不同地区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的比较评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5(10).

[3] 卢驰文、唐立新:现阶段农民工养老保险优先实现中央统筹的思考[J].中国农村科技,2006(2).

[4] 尼尔·吉尔伯特编,郑秉文等译:社会福利的目标定位[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彭为红)

作者:李晓云

上一篇:剖析我国计算科学学科论文下一篇:建设工程型材项目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