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思想史

2024-05-24

社会福利思想史(共6篇)

篇1:社会福利思想史

社会福利思想史资料

(资料仅供参考)

一 单项选择

1、在“有道”的理想社会中,应该重点关心照顾的是老人和儿童。

2、在《论语·子路》中孔子集中表现了“庶”、“富”、“教”、社会教化论思想。

3、孟子把“民”置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序化关系之中,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重要命题。

4、范蠡以农作物收获循环为依据,提出了谷物平籴思想,成为中国救荒史上平籴理论的鼻祖。

5、《管子》之书认为国军出巡要行“九惠之教”之首是老老。

6、韩非提出了“势、发、术”相统一的系统社会控制制论思想,为君主专制主义奠定基础。

7、韩非从“性恶论”和“自由论”出发,社会福利的主张主要是“贫富分化合理论“、反济贫论”和“反足民论”等。

8、墨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兼爱说”他认为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之间应该无条件的彼此相爱,这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平等互爱的善良愿望。

9、墨子福利思想的一大特色是把“劳者得息”作为“利民”的重要指标。

10、贾谊和晁错提出了“即粟备荒论”,他们强调以粮食储备为核心内容的社会储备的重要性。

11、耿寿昌创立常平仓制度主要是着眼于边地设防的实际提出的,具有国防战略意义。12.、在《礼记》49篇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福利思想,其中《礼运》阐释了“大同之世”的保障思想,《大学》阐明“亲民”思想,《王道》表达的是“恤民振穷”、“安老坏少”的思想。具有“原典”的意义。

13、董仲舒认为百姓贫穷空虚的主要原因是“与民争利”。

14、王符继承了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把天心与民心统一起来,提出了“天以民为心”的思想构成了其社会福利思想提出的基本理论依据。

15、鲍敬言社会核心的论点是“无君论”。

16、李嗊社会福利思想主张——生民论,就是以“礼论”为理论前提和依据建立起来的。

17、朱熹认为,人的贫穷是天命气数所决定的,所以人生有贵贱、贫富的区别。

18、朱熹主张设“社仓”来解决饥民的粮食问题。

19、董猥的《救荒活民书》是中国救荒思想史上的集大成式的著作。20、邓牧认为君主乃祸乱之源。

21、朱元璋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儒家传统的重民思想。

22、朱元璋在洪武初年诏令设立“养济院”以收养孤贫残疾者。

23、林希元是明代最为突出的代表。

24、王银肯定“百姓日用即是道”的观点,在中国福利思想上具有特殊价值。

25、李贽福利思想主要观点:“童心说”和“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26、康有为“公车上书”中阐述的“恤穷论”为具有代表性。

27、康有为的“大同世界”思想主要包括“公养,公教,公恤”。

28、“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所谓民生就是民国的生机。

29、“民生论”是其社会福利思想提出的理论依据。

30、在孙中山看来儿童福利和老人福利是社会福利的核心内容应该制度化、规范化。二 多项选择

1、汉王朝采用的福利方法:赈济、放贷、徙流民、、、、、等。

2、贾谊、晁错、耿寿昌的贵粟备荒论。

3、“入粟以受爵”的措施是:驱民归农,入粟受爵,禁奢侈风气

4、阮籍构思的理想社会的两个特点:无君无臣、,万物自理自定的社会;平等的人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

5、“恤民样民”思想的措施是:恤鳏寡孤独、减免服役、建社仓、恤刑嗔罚重视教化。

6、宗族保障模式的主要特点:恢复井田制、恢复封建制、恢复井田制和分封制,又必须与宗法制相结合。

7《救荒活民书》揭示赈济方法存在的问题:常平、义仓之弊,赈济过程中弊端,弊粟之弊,劝分之弊。

8、朱元璋重民思想包括:民为国本,以宽待民,民安则国安。

9、“安养生息“的恤民论的措施:令民归耕,减免赋税,救荒赈灾。

10、龚自珍“农宗论”的思想价值:最直接动机是为了解决生活无着,饥寒冻迫的流民生机问题;从宗法家族构思了“宗族社会保障”的典型模式。

11、妇女福利思想的特点:无论男女在上帝面前人人都是平等;《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了男女平均分配土地;实行自愿结婚;妇女参加考试实行放足。

12、民生论的思想渊源:中国古代大同思想和均平思想的影响;欧美非科协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民生思想”的演化轨迹 三 判断改错

1、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如果说“重礼”是其表层结构的话,那么“贵仁”则是其思想核。

2、所谓“使民以时”就是在役使时不要老百姓耽误农时,并且不要过度劳民的意思。

3、孟子以“民贵君轻”,“与民同乐”为核心内容的民本思想,其出发点并不在于“为民请命”而是为了防范“贼民兴,桑无日”局面的出现。

4、所谓“放贷”主要是指政府贷给灾民种子、粮食、牲畜、农具等生活会生产用品,以帮助灾民维持生计和生产。

5、在王符看来“爱日”就是珍惜百姓的劳动时间。

6所谓“越名教”就是不为礼法名教所束缚,同时摆脱种种欲望;所谓“任自然”就是恢复人的自然本性,在“无为、法自然”中实现一种理想的人格和人生。于是嵇康提出了“养生论”探讨如何保持和延长生命问题。

7、唐太宗接受尚书左丞戴胄的建议在乡村设立社仓。

8、张载所谓的“民吾同胞”并不意味着人们之间是平等的关系。

9、李贽所说的“童心”实际上就是“人欲”。

10、唐甑的“爱人救民”说,实际上是劝诫统治者阶级实施善政,把剥削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11、康熙把“爱民”视为君德的 核心内容,也是他考察官吏的基本项目。

12、洪仁玕积极主张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思想制度,在中国福利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了具有近代意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13、郑观应的福利思想包括:赈灾论、慈善论和养民论等。

14、康有为“仁道论”和社会批评思想体现了他对贫苦劳动者的深切同情。既然百姓“欲富恶疾”的欲望是合理的,就予以保护。

15、故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四简答

1解述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线索?

分为六个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时期,明清时期,近代时期。

2简述孔子惠民利民思想? 1济众助人,2均无贫,3薄赋敛,其次,“使民以时” 3孟子制民恒产的主要内容?

1所谓“制民恒产”就是建议统治者给老百姓以一定的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2国家把给予每一农户的“百亩之田”, “五亩之宅”作为一种制度规定下来。3孟子还将人们的经济状况与道德状况直接联系起来,探讨了“恒产”与“恒心”的关系,从而为“制民恒产”提供了理论基础。

4简述《管子》贫富论的主要思想?

它既分析了贫富问题产生的原因,又提出了解决贫穷问题的具体办法。1《管子》分析了百姓贫困的原因。2《管子》认为贫富应该有度,贫富无度就会造成两级分化严重,对封建国家是不利的。3《管子》的作者分析了“甚贫”对社会稳定的危害,并提出了“贫穷线”问题。

5从社会福利思想角度看,“小国寡民”理想社会模式的独特价值在于:

1老子提出的“小国寡民”理想社会模式,是对当时社会的强权剥削和压迫的直接否定,是对现实社会制度最尖锐,深刻的批评,也体现的中国古代人民追求平等公正的迫切愿望。2在“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方案中,老子提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等内容,作为理想社会生活的福利指标。3老子认为实现上述理想社会福利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国家与国家之间避免交往,百姓“重死而不远徙”。6什么使李觏产生了激进的社会批判思想?

他揭露了当时社会上严重的贫富不均的情况。2他进一步分析道,土地占有不均是农民饥寒冻馁的根本原因。3他还认为封建统治者侵夺百姓的劳动时间。7张载理想的宗族保障模式的主要特点。

1在经济结构方面,恢复井田制;2在政治结构方面,恢复封建制;3恢复井田制和分封制又必须与宗法制相结合。

8简述理想社会的“亲民论”的内容及其局限性。

内容:1顾炎斌以“人性自私”思想为依据,提出了别具特色的“亲民论”2他认为如果让县令终身任职,并由子孙继承,他就会把百里之县看作是自己的私产,而使出全部的精力来治理地方,由此,天下便可以达到大治。局限性:由此可见,顾炎斌给人们提供的仍是一个以“私利”和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改造社会方案。从总体是那个看,他的“亲民论”也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罢了。9 简述顾炎斌剖析贫富论的原因?

首先,他认为贫富严重分化问题引起百姓不安,是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其次,他还深刻的剖析了百姓贫困的原因。再次,他还分析了由于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导致的严重的贫富分化现象。

10解述贫富不齐的原因呢及局限性?

龚自珍把商贾看成是贪欲膨胀,道德败坏者,他们是一种兼并社会财富,破坏社会秩序稳定的恶势力。正是商人的兼并导致了社会的贫富大不齐。局限性:他关于贫富不齐的原因分心,显然是片面的,他没有谈及地主的土地兼并和贪婪剥削,而把罪责全部推到商人身上,这显然是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观点的翻版,没有看见贫富分化问题的实质。11简述孙中山福利理论的主要内容。

1救济工农2安老怀少3理想的福利保障模式4其次他认为“平均地权”是实现福利保障理想社会的最主要途径。论述题

1孟子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论依据?

1孟子社会福利思想的总框架,主要是建立在他的“性善说”和颇具民本主义色彩的“仁 3 政”学说的基础上。2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并把对这个问题论证的结果作为构想社会治理方案的依据。3孟子的性善说把人们的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生的,这在理论上是错误的,但对于解决社会问题有很大帮助。4孟子社会福利思想又一重要理论依据是其民本主义的重要思想。5从“民贵君轻”的基本命题出发,孟子提出君主必须爱民,利民,重民,而不可虐民,残民,罔民,进一步开展了其重民思想。2《周礼》中包含哪些福利思想?

《周礼》主要探讨,政府关于社会福利的具体措施的运行办法。包含了一下福利思想:一,备荒赈饥思想,1灾前备荒2灾后救济。二,惠民恤民思想,1恤民振穷2无息贷放3免服徭役。

3自利自己思想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韩非从“性恶论”和“自利自为”的人际关系论出发。他接受了老师荀子的“性恶论”观点,虽然没有明确地使用过人性这个概念。韩非的性恶则是为了满足人的生理本能而生,无法改造,只有依法限制之。“自利自为”的人际关系论又有以下三种:1父子,母子关系中的2君臣关系中3一般社会职业中。4汉初统治者的社会福利政策?

汉初统治者一方面奉主“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为统治哲学,实行“无为而治”;另一方面则颁行了一系列以“与民休息”为主旨的社会福利政策,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实行社会救灾,救济和优抚政策。

5论述李世民的社会福利思想的依据及其内容?

依据:继承了儒家传统的“民水君舟”的重民思想,又从隋王朝的短命中吸取了深刻的教训。内容:1“民水君舟”的重民思想2“恤民养民”思想:恤?寡孤独,减免赋役,建社仓,恤刑慎罚,重视教化。

6论述唐甄的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

1他在社会福利思想领域的突出贡献则在于他提出了两点核心主张:其一,“不能救民者,不如无贤”;其二,“夫治国之道,必先富民”。2他认为,一个真正的贤者,必须以“救民爱人”为职责,判断一个人物的贤愚,不是依据抽象的道德原则,而是看他的行动是否对社会做出了实际的贡献。3他在批判宋明道学的基础上,提出以“救民爱人”作为儒者最高的道德标准。

7论述《天朝田亩制度》包含了哪些福利思想?

1从内容上看,包括了政治,军事,文献,经济,宗教等方面的政治措施2与社会福利有关联的社会思想主要表现在:首先,洪秀全理想天国的基本原则可以用“四有二无”来加以概括。其次,要实现“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就必须实现土地公有,将一切土地按平均主义原则分配给农户耕种。再次,《天朝田亩制度》还规定取消对产品的私有,按着平均主义原则统一分配。

篇2:社会福利思想史

【摘要】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由政府举办或自主的社会福利事业,其宗旨是改善全体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保证人民在文化和教育、医疗和健康、就业和住宅,以及养老等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而社会福利思想是伴随着人类的社会福利实践而不断发展的,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不同的政治制度,产生了不同的福利制度,也形成了不同的福利思想。本文通过对某些中西方社会福利思想进行介绍分析,并从中得出对现代社会福利以及对中国社会福利实施的一些启示。【关键字】社会福利;大同社会论;理想国;功利主义

一、社会福利思想

所谓社会福利思想就是关于社会的福利制度和社会政策的思想理论,也是人们对什么是好的生活和如何实现好的生活的哲学思考。围绕着关于社会福利的价值论和社会理想的争论,就形成了各种社会福利思想,各国都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社会福利制度。而在每种社会福利思想背后或多或少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因此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福利思想,才能让它们有利于则甚的发展,还有社会的发展。接下来主要介绍三中社会福利思想,分别为中国古代孔子的“大同社会论”、西方柏拉图的“理想国”及功利主义福利思想。

(一)孔子“大同社会论”

大同社会论,这是中国古代关于理想社会建构的有代表性并有深远的思想,产生于公元前500多年前,是中国的乌托邦思想。孔子在《礼记.礼运》中曾这样说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各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天下为公”不仅是儒家的社会理想,也是儒家确立政治公平思想的一个理论前提。这里的天,随着学者们的论述,也多被替换成了民意与正义,孔子也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这无疑是一次重大的观念革命,其实包含了“主权在民”的思想,包括孟子后来的“天民合一”观,都是在这个体系中说的,而这一政治思想也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中国传统的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社会结构是“差序格局”的,长幼有序,亲疏有别。而大同社会的提出则是提倡要突破原有的社会伦理关系的局限,以实行公有制为大同社会的最高理想;政治上则主张社会民主,选贤任能;经济上主张社会财富归全体人民所共有,生活上实现社会统筹,各得其所。在生产方面则是人人尽力去劳动,所以的社会成员均有保障。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大同社会的理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并没有变为现实,因此被称为是中国社会的“乌托邦”思想。

(二)柏拉图的“理想国”

《理想国》的宗旨是要建立一个整体幸福,社会和谐的完善国家。这个完善的国家就是正义城邦。正义是理想国家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因此,《理想国》一书自始至终贯穿着“正义”这条主线,柏拉图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理想都是围绕着正义来展开论述的。

在他看来,一个社会是否合乎正义与公道,衡量标准之一,就是看它对贫富悬殊是否过大。他在《理想国》中提出的解决办法是按不同等级实行不同的财产所有制度,也就是按各自的等级拥有相应数量的私有财产,他认为不同登记实行一定程度财产私有更有利于消除冲突。为了探讨真正的正义是什么?柏拉图构建了一个理想的城邦。柏拉图认为城邦起源于社会分工,分工是城邦产生的原因和动力。柏拉图首先认识到了人的生活具有物质性,人要生存就必须解决衣食住等问题。在柏拉图看来个人是无法单靠自己达到自足的,这就需要人们共同生活在一起,建立起最初的城邦。居住在同一城邦的人们按自己的性格进行分工,干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技艺,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换产品,互相提供服务,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生活需要。柏拉图认识到社会分工有两大好处:一是“一个人分一点东西给别人,或者从别人那里得来一点东西,每个人都觉得这样有进有出对他们自己有好处。二是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更多的东西养活更多的人,只要每个人在恰当的时候干适合他性格的工作,放弃其他的事情专搞一行,这样就会每种东西生产得有多有好”而柏拉图显然是根据每个人天赋才能的不同来进行社会分工的。柏拉图认为人的天赋才能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只从事一种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才能做得最好,城邦才能有序健康地发展。

(三)功利主义福利思想

功利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阐述个人主义的利己主义幸福论和功利主义的幸福观,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功利主义原则是从心理学的联想原理和伦理学的最大幸福出发,把人对幸福的追求看作是受人的心理感受支配所引起的心里联想。

边沁提出最大幸福原理,提出福利最大化原理,认为社会利益就是个人利益的集合,每个人利益的实现就是社会利益的实现,而个人幸福的总和就是社会的最大福利。为了保证福利最大化,并使功利原则成为社会的基本原则,边沁提出了立法改革的要求。在他看来,趋利避苦既是一个基本的道德原则,也是立法的原则。要通过立法来增进人类的幸福;公益是立法的基础,立法的任务是计算苦乐,而立法的目的则是增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而穆勒则强调人的个性自由、独立的发展,并且认为只有个性的充分发展,个人对自己、对他人才更有价值。他与边沁不同,他认为功利主义主张行为者要平等地看待自己的幸福和别人的幸福。因此,每个人都要为增加社会幸福的总量而做出牺牲。这样就能调节个人利益与全体利益的关系,是每一个人的幸福与公共幸福结合起来。

边沁与穆勒对功利主义思想的阐述,对幸福的问题和如何实现幸福做了较为深刻的探讨。他们对个人利益与社会福利的关系的探讨、对政府只能及小政府、大社会的论述,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福利问题,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二、对现代社会福利以及中国社会福利的启示 现代社会福利的目标是追求社会公正,以人的独立和自由作为前提条件。中国传统福利思想和制度与现代社会福利思想和制度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如注重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建构,将社会福利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的手段等。我国尚处于社会转型期,广大的农村仍存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传统农业社会部分特点,因此,古代社会的一些做法,如赈灾、救济等仍在一定范围内适用。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迫切需要建立起适应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水平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西方福利国家最先开拓现代福利思想和制度,积累了众多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还要结合本国的国情,汲取以往的优良传统和做法,而不是全面照搬,全盘西化。因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经济发展水平迥异等因素,我们绝不能照搬西方现代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面面临着众多的机遇和挑战,在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之路上要立足城乡二元结构、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化等基本国情下,开拓思想、创新方法,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关注民生的中国特色社会福利之路。在以上古代福利思想的基础上,对于中国社会福利的实施可得出以下启示:

(一)提高社会福利的社会化程度

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内在要求时改变过去投资主体单一的状况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社会福利,实现从政府包办社会福利到政府与社会共同兴办社会福利的转变。所以要开辟国家、集体、社会组织、个人按比例共同负担社会福利资金的多元投资渠道。

(二)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公众监督

作为政府,应该大力加强法制建设,通过出台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和行业发展规划等形式,建立健全福利事业发展政策法规体系,创新福利事业体制和工作机制,促进服务事业健康发展。同时,作为社会福利机构和非营利事业单位,应接受大众监督,实行财务公开,杜绝一切以权谋私、中饱私囊的行为,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而作为公众和捐赠人的我们,也有义务和权利了解捐助资金的用途和动向。

(三)政府支持福利事业的发展

首先,对社会力量投资创办社会福利机构,各项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和优惠。其次,要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和规范,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财税政策等从经济上给予民间组织支持和鼓励。通过政策扶持、社会动员、组织引导和市场机制驱动,优化社会力量举办养老福利事业的政策环境。同时,把社会福利事业作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动员、鼓励社会力量投资举办社会福利事业。

(四)提高社会福利的专业水平

结合我国目前情况,我国社会福利服务队伍的建设理应抓好以下的工作:不断充实人员,扩大专业服务队伍,保持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骨干队伍,使社会福利服务逐渐职业化和专业化。

(五)注重发展社会福利理论

社会福利理论对社会工作的实践过程有着一定的关联与影响:社会福利是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源泉;社会福利制度框架是社会工作实践的环境;社会工作理论中的基本假设、基本概念和方法都离不开具体的福利思想;社会工作制度建设需要符合社会福利制度的总体安排,福利思想可以通过既定的社会福利制度对社会工作施加影响;社会福利思想中追求社会公平、社会正义等理念直接影响这社会工作的实践过程。因此应注重在实践中发展、创新社会福利理论,同时用先进理论指导实践。

三、总结

上述的社会福利思想和理论观点对于现代社会福利及中国社会福利的实施都存在一定的可取之处,并对其产生了一定影响,且在新的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近年来我国社会福利制度体系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我国社会福利制度体系在未来的发展中仍存在严重的问题和挑战,尤其是面临着转变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挑战、全球化国际经济竞争新格局下社会福利与国家经济竞争力矛盾和协调的挑战、人口老龄化和流动人口持续增加的挑战、民众对社会公平和社会权利诉求不断提升的挑战,以及社会群体之间社会福利需求和利益多样化对社会福利制度和政策的挑战等等。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要求我们持续不断地加强社会福利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功课社会福利理论的难题,创新社会福利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篇3:西方社会思想史教学改革初探

关键词:西方社会思想史,社会思想,教学改革

就课程本身而言,西方社会思想史内容尤显晦涩而枯燥,若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难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笔者对本门课程进行的教学改革尝试,以期引导学生能够对知识深入浅出地进行基本了解和重点掌握。就研究现状而言,目前部分学者多围绕西方政治思想史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探索,在西方社会思想史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尝试上仍是浅尝辄止,这为本研究提供了较大的研究空间。

一、西方社会思想史概述

社会思想古已有之,而社会思想史成为显学却是伴随着社会学这门学科的诞生开始的,进而成为大学社会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它属于理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就社会思想而言,袁华音指出,所谓社会思想,就是人们关于社会起源、社会生活、社会组织、社会文化和社会演进诸方面的观点、学说和理论,这些观点、学说和理论的发生、发展和变革的历史,就构成为社会思想史。谭贤楚、刘伦文则将西方社会思想史具体定义为:西方社会思想史就是指研究自古以来历代西方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人们的有机共同体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理性认识发生、发展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它的研究是社会学及其它思想史研究的基础工作和基础。笔者在西方社会思想史讲授上仍属初学者,但就连续三年的课程讲授而言,西方社会思想史是一部学者关乎社会运行与发展的批判史、发展史,其中包含着两个重点:一为西方社会思想在运行轨迹上总体而言是向前的,但不乏停滞或退后的思想出现;二为西方社会思想史作为伴随社会变迁与发展的学科,本身也具有其历史的建构性。普遍来讲,西方社会思想史课程的讲授传统是依照书本的内容和时间,按顺序以及逻辑框架来讲授。

二、西方社会思想史教学改革的探索性路径

(一)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实现突破的重要前提

当下大学生主要表现为学生乐于安于现状,甚至对于大学生活稍显迷茫,经调查研究,多数学生在经历了大一新鲜期后,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呈现递减趋势,尤其在大二、大三学年更为突出,在专业学习与能力培养总是被动而行,若学校与教师的管理与教育力度不足,学生则沉溺于安逸的校园生活之中。以探索性教学、颠倒课堂式教学,充分地给予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时间,积极把握课上和课下时间进行教学准备与教学实施,有利于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二)培养和激发学术兴趣,推动学生摆脱传统思想的桎梏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学习主动性是当下大学生必备的重要属性。平心而论,西方社会思想史内容的深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为迎合当下社会复合型人才培养,论文撰写、实习报告、学生课题研究已然成为了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学生的科研能力对于自身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可以以论文、课题等为切入点,以西方社会思想史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培养学术学术兴趣,锻炼学生科研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散,进而达到引经据典、博古通今,并加强创新意识培养,避免鹦鹉学舌式地重复前人的思想论述,能够具有批判性、洞见性地认知学术、认知社会。

(三)教师提升自我,实现多种维度的华丽转身

一方面,教师需拓展自身学术视野,夯实专业基础,把握学术前沿状态,实现对西方社会思想史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双重掌握;另一方面,教师在组织创新型教学开展中,需要自身在综合素质上达到一定高度,如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管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均要相对出色,树立教师自身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既担任教学的组织者,又是学生讲授的引导者,以引导学生积极地就本门课程开展创新型教学模式的尝试。

(四)依托现代化教育技术,促进资源最优化利用

虽然PPT使用早已成为当下教学的常态化工具,但仍存在教师对教学PPT使用不够合理,甚至存在过于依附的现象,因此我们首先要将其定位为仅是课堂教学中的实用工具。这一问题在学生讲授课程中也日益凸显,学生单纯地依靠PPT进行授课,若脱离则无法正常教学,引导学生对其合理定位是教学实施的第一步。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微信群、微信公众号、QQ等现代化通讯软件,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具体而言,及时地转发给学生关于社会现实与社会问题的一些精选文章,可以通过互动留言、课堂讨论、布置作业等方式,进一步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将经典理论与社会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培养思辨性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学术方面的探索,促进现代化教育资源得以最优化利用。

(五)开展第二课堂,搭建理论知识的实践载体

当下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把握与实践中的运用分析往往分割明显,依据本门课程的特殊性,可以积极推动社团、沙龙、项目研究等作为专业学习的有力支撑,将课堂学习的专业知识与实际运用进行无缝连接。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积累知识、锻炼教学技能,但这只是停留在课堂上的知识与技能学习,属于个人的内在习得。依托组织和参与专业性社团活动、开展学术沙龙、申请学生科研项目或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例如组织开展“思想大讨论”、结合现实评价思想的“辩论赛”,这才是将内在习得与外在应用进行有机结合的便捷途径。

参考文献

[1]谭贤楚,刘伦文.西方社会思想史研究:内涵、问题及思考[J].前沿,2006(8).

[2]袁华音.浅谈西方社会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范围[J].社会,1982(3).

篇4:社会福利思想史

关键词:社会问题;收入差距问题;腐败问题

一、邓小平社会问题思想

社会问题,是社会在运行过程中,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失调造成的,是社会运行过程中所必然产生的现象。根据郑杭生教授的定义“社会问题是指影响社会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1]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问题的存在将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因此,对于社会问题,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及早预防,一旦发生,必须尽快解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改革是一把双刃剑。改革在带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影响人民生产生活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邓小平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现象,多次提到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收入差距、腐败、人口等社会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从而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其中邓小平关于收入差距问题、腐败问题的论述对现阶段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本文在研究邓小平社会问题思想时,主要从这两方面着手。

二、邓小平关于收入差距问题的论述

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发展,邓小平反复强调,必须实行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但是,他同时也强调:“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邓小平在与弟弟邓肯的谈话中提到:“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已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2]

(一)防止两极分化的根本: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主席、政府总理穆加贝时指出:“至于搞不搞两极分化,我们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注意到了这一点。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会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个别资产阶级分子可能会出现,但不会形成一个资产阶级。总之,我们的改革,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又注意不导致两极分化,过去四年我们就是按照这个方向走的,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3]之后,在会见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再一次讲到“因为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我们吸收外资,允许个体经济发展,不会影响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这一基本点。相反地,吸收外资也好,允许个体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也好,归根到底,是要更有力地发展生产力,加强公有制经济。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4]

(二)消除两极分化的具体途径:共同富裕。要鼓励先富起来的人带领后富的人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有计划地利用外资,发展一部分个体经济,都是服从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个总要求的。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5]“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可以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然后带动其他地区共同富裕。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避免出现两极分化(所谓两极分化就是出现新资产阶级),但这不是要搞平均主义”。[6]

总之,收入差距过大的矛盾是不能“发展下去”的。邓小平对分配方面出现的问题看得如此之重,展现了一个成熟政治家的眼光。这不仅仅是对收入本身的关注,更着眼于对我国发展的关注,对人民获得实惠的关注,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关注。

三、邓小平关于腐败问题的论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党和国家机关中出现的各种腐败现象,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邓小平一直十分重视反腐败工作,并强调如果不坚决惩治腐败,我们的世界就会变成盗贼横行的世界。

(一)腐败现象与社会风气。腐败现象的蔓延和发展同社会风气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邓小平高度重视社会风气的发展变化。改革开放以后,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商品交换中的等价交换原则逐步侵入到政治生活领域和其他非经济领域。市场经济的自发趋向是引导人们追逐金钱,社会上出现了价值观的多样化和多元化,社会风气开始变化,“一切向钱看”成了一部分人的行为准则。这种现象,引起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党的第二代领导人的警觉。陈云同志说,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几乎同时,邓小平说:这几年“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的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7]“对一些严重危害社会风气的腐败现象,要坚决制止和取缔”。[8]在这里,邓小平明确地点出了社会风气与腐败现象的关系:社会风气不好,会助长腐败现象的蔓延和发展。

(二)开展反腐败斗争的措施。腐败现象的产生,严重影响到我国的政治经济生活。反腐败斗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面对腐败现象的屡屡发生,我们必须制定一系列措施,打击腐败,制止犯罪,保证党和人民的利益不被侵害。邓小平的反腐倡廉论对如何开展反腐败斗争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第一,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严厉惩治腐败分子。对于如何才能处理好改革开放和反腐败的关系。邓小平论述到:“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要抓严厉打击经济犯罪,包括抓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两点论。但今天回头来看,出现了明显的不足,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一硬一软不相称,配合得不好”。[9]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中也指出:“我们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这两件事情结合起来,对照起来,就可以使我们的政策更加明朗,更能获得人心”。[10]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也谈到:“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扫除各种丑恶现象,手软不得”。[11]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改革开放必须抓好,措施要具体扎实。反腐败斗争也要抓紧抓好。

第二,加强理想教育,提倡廉洁奉公。党员领导干部要有理想。共产党员的远大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实现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理想教育的效果要体现在具体的行为规范上,就是要遵纪守法、廉洁奉公。1978年,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时说:“后勤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也要以身作则,不要‘近水楼台先得月。一定要廉洁奉公,当好红管家。要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同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作斗争,要同假公济私、开后门的现象作斗争”。[12]“要教育全党同志发扬大公无私、服务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13]

加强理想教育,提倡廉洁奉公,是反腐败措施之一,重点在于提高自律精神,使领导干部对私心筑起一道反腐败的堤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的第一个要求领导干部发扬自律精神的重要文件是《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文件对反腐败的自律要求是“接受党和群众的监督,不准搞特权”。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的教育,把廉洁奉公,反腐倡廉建立在干部高度觉悟的基础上,是廉政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第三,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共产党是执政党,是领导党。邓小平早就说过:执政党如果失去监督,就会犯错误,而且要犯大错误。解决之道,是“党要受监督,党员要受监督”。[14]对权力层必须建立制约其权力运行的监督机制,这是防止和反对腐败的一条重要措施。邓小平的监督思想主要有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加强人民群众和党员对干部的监督;监督要制度化、规范化;重视专门机构的监督检查等等。

在邓小平反腐倡廉论的思想指导下,党和政府在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绩是显著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从长远看,如何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一套有中国特色的权力监督制度,还需要在实践中认真的探索。

四、邓小平社会问题思想小结

社会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是必须解決的。在带领全国人民奔向四个现代化的过程中,邓小平发现社会中出现了收入差距、腐败等严重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从而有效地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虽然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但邓小平社会问题思想中折射出的巨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还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借鉴的。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58页

[2]邓小平年谱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364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39页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49页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42页

[6]邓小平年谱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014页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54页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45页

[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06页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14页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78页

[1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25页

[1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67页

篇5:现代社会福利思想

1、世界上第一部《劳工法》出现在哪个国家 英国

2、人类思想史上大胆抨击私有制的第一人是谁 托马斯·莫尔

3、傅立叶所设想的未来理想社会制度称为什么

和谐制度

4、最早把“福利”作广义和狭义区分的经济学家是谁 马克思

5、认为“储蓄过度是帝国主义的经济根源”的经济学家是谁 霍布森 6.英:1601年《济贫法》;1795斯宾汉姆制,根据食品价格决定基本工资标准,对不能达到这一工资标准者,政府给予补贴;1911《国民健康保险法》。德:俾斯麦政府1883制定世界第一部《疾病保险法》1884《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老年与残疾保险法》使德国成了第一个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保险法律体系的国家。通过立法德国构建了一个保证社会安全和经济持续均衡发展的高级社会安全网。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社会保险,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和意外事故保险;二是社会救济,救济那些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三是社会照顾,对象是意外突发事件而陷入困境的人。瑞典:1962年《国家保险法》实施后逐渐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他的主要项目包括,年金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与工伤保险、社会救济、家庭补助、免费教育、和住房补贴等。

7.社会福利思想研究的具体方法有哪些:①阶段法(古代、中世纪、近代、现代、当代);②国别法(古希腊、古罗马、中国、美国);③学派法(历史学派、制度学派、福利经学派); ④人物法(欧文、李嘉图、马克思、凯恩斯);⑤文献法(《管子》

《资本论》

《通论》)

名词解释:

1.福利:为改善全体社会成员物质文化生活,提高其生活质量的各种条件

2.社会福利: 广义的,政府举办或资助的社会福利事业,其宗旨是改善全体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保证人民在文化和教育、医疗和健康、就业和住宅以及养老等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全民福利三个领域的政策、制度和各种社会服务的措施与项目。狭义的,国家和社会针对少数的穷人和在身体与精神方面需要给予特殊照顾的人提供的无偿帮助和服务。

3.社会福利制度:是人类社会为达到一定的福利目标而建立的某种制度设置,或社会(包括政府和民间的组织)对个人承担的“制度化集体责任”。分类:残补型,与慈善救济事业联系在一起,属于济贫服务范畴,指那些专门为社会弱者提供服务和救济的设置和措施,是不完全的社会福利制度。制度型,是面向全体国民并且是把提高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政策目标来推行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福利,福利的范围从针对少数人的反贫困方案扩展到全民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养老和收入保障等政策措施和服务上,从而维护人民的生活安定幸福。

4.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的区别:1社保的重点在于保护人们的生活安全,即从物质福利的方面给予人们生活保障,福利的不仅仅关注物质生活幸福,也关注精神生活幸福。2社保注重操作性制度层面的东西,归结为一些具体和现实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带有更多的行政取向安排。社福更是理论与价值观的引导,是一种超越现实的政策和制度理想追求,为社保提供理念支持。3社保是从现实人们物质生活的安全保障方面着眼,强调预防和保护的功能,社福还着眼于发展人民的福利,提升生活品质和人的精神境界,增加人民的总体幸福和社会的福祉。

5.社会福利思想:就是关于社会的福利制度和社会政策的思想理论表述。

4.公共福利: 广义上,指一个政府为其公民提供的所有商品和服务,尤其是那些旨在提高公民 生活质量的商品和服务。如对教育、房产抵押和收入等的补贴、公共建筑以及其他改进公民生活质量的活动等,都是公共福利的形式。狭义上,是指那些为无力支付的穷人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政府计划。

5.社会福利制度:一定形态下的社会,根据福利思想和统治需要,到达一定的福利目标而制定的制度和政策。

5.社会福利思想:关于社会的福利制度和社会政策的思想理论表述。供解释现象的理论和方法,助人形成社会福利需求的立场和态度,确立解决此问题的道德和原则,促使人按一定意识形态建构福利体系,制度表现出特定的倾向性。

6.福利国家:福利国家是一种国家制度,这种制度把福利看做是国家的最主要特性,强调国家要为国民的福利负责,国家必须具备基本的福利功能并作为其目的发挥作用。它强调国家应当承担满足国民基本教育、健康照顾、经济和社会安全需要。

7.福利多元主义: 福利多元主义主张政府不再是社会福利的唯一提供者,社会福利可以由公共部门、盈利组织、非盈利组织、家庭和社区共同负担,政府角色转变为福利服务的规范 者、福利服务的购买者、物品管理的仲裁者以及促进其他部门从事服务供给的角色,其中两个最主要的方面是参与和分权。

8.帕累托最优:在不降低一个或更多人的效用的前提下,如果一旦无法提高一个或更多人的效用水平,那么社会福利水平就处于最优状态,即不能进一步实行帕累托改进即为帕累托最优。

9.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阿罗认为,社会福利函数必须在已知社会成员的个人偏好次序的情况下,通过一定程序把各种各样的个人偏好次序归纳成单一的社会偏好次序,才能从社会偏好次序中确定最优社会位置。阿罗的结论是,不可能从个人偏好次序达到社会偏好次序,也就是不可能得出包括社会经济所有方面的社会福利函数。

10.贝弗里奇报告:《贝弗里奇报告》所揭示的福利理念及所勾画的福利国家蓝图,代表了现代社会福利制度普遍理性化的具体实践,为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它不仅为英国福利国家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也成为西欧福利国家制度建立的重要政策基础。它的福利理念以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来完善国家的功能,把社会福利的发展看作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手段。

11.制度学派: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诞生在美国的一个经济学派别制度学派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内部观点统一的经济学派。制度学派以研究“制度”而得名,根据凡勃伦的定义,制度是“广泛存在的社会习惯”,是本身有着进化的过程。因此制度学派所研究的内容,在经济的市场的因素之外,还包括法律的、社会的、伦理的、历史的各种因素。他们更强调非市场因素,强调制度分析方法或结构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和社会文化分析方法。他们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调节,以克服市场经济所造成的弊端和缺陷。新制度学派——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之一。这个学派一方面继承了制度学派的传统,以制度分析、结构分析为标榜,并主张在资本主义现存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进行改革另一方面又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新的政治经济条件,比过去的制度学派更加注意资本主义的现实总是批判资本主义的缺陷,提出更为具体的政策建议。

12.历史学派: 新历史学派——德国19世纪40年代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流派。该学派反对古典政治经济学所揭示的普遍性经济规律,鼓吹国家的超阶级性,宣扬阶级利益调和,主张社会改良主义,在不触动资本家利益的前提下逐步实现社会主义。13.《济贫法》:标志着社福制度由古代向近现代福利制度转变的开始。内容:1将贫民分为三类,并根据其不同特点给予他们不同的救助2在所有这些救助行为中,政府主要是提供法律服务和监督,而具体的实施则是由地方教会组织实施,教会向其所辖教区居民征收济贫税3救助分为院内救济和院外救济,救济对象是在教区内居住满三年的人,而且是不能从其家庭或亲人那里得到帮助的人。

14.第三条道路:是西方左派为了把自己与传统左派(即新自由主义)相区别,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冷战结束后西方政治多元化发展的形势,标明自己的理论实践创新并重振社会民主主义的政治声望和号召力而作的自我标签。

简答论述:

社会福利的特征

① 追求社会平等和公正

② 保障和服务对象的全民性

③ 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称性

④ 非功利性和服务性

⑤ 保障待遇的公平性和高层次性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论特征:①意识形态。社会福利思想总是围绕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社会理想谁更有价值或者说应该以哪一个为出发点阐述自己的福利观;

②与社会变迁和重大社会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现代社会福利思想都是一定社会阶段和阶层利益的表达,社会的经济生活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福利需要,并引起人们的福利观的变化;

③对现实福利制度的批判与反思。现代社会福利思想从总体上说,是一种批判性的思想,它总是从批判性社会理想出发,反对现实福利制度和政策的不合理,并把纠正它们的偏差当作自己的责任,由此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社会福利思想; ④阐述自由与平等的价值观和社会理想。无论是持自由主义观点的思想家,还是主张福利集体主义的福利学家,他们的思想和理论总是围绕着人平等和自由的实现,表达自己对社会福利的看法,对发展积极的社会福利政策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问题:1围绕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对社福的政治道德属性展开讨论2围绕着公平和效率谁更优先的问题,探讨社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问题,以及社福在什么程度上才能起到维护社会的平等和正义3社福是作为促进人的发展与自由的手段加以实施还是仅仅作为社会矛盾的工具和社会改良的措施。现代社福思想的理论特点:1意识形态性2与社会变迁和重大社会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3对现实福利制度的批判与反思

研究社福思想的意义:1奠定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2提供认知社福的思想方法3用反思、批判的态度对待各种福利思想的争论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特征与产生的背景

①工业革命的到来并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失业问题、贫困问题、童工和女工问题、工厂工作条件问题。

②18、19世纪的阶级产生以及阶级斗争:随着阶级矛盾的激化和工人阶级不断的斗争,迫使欧洲各国的资本家和政府认识到在经济上提高工人阶级经济及福利待遇,以及在政治上建立民主政治的重要性。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确保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欧洲各国政府不断扩大社会民主,并开始了一系列的福利立法。对当代世界社会福利思想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③各国早期的社会实践:英国的新、旧《济贫法》、德国俾斯麦政府《疾病保险法》、瑞典《国家保险法》、美国罗斯福《社会保障法》

古典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 :

威廉·配第:对最低工资规律的论述和关于资源和劳动力的利用的主张,对古典经济学的福利思想的发展有极高的价值。最低工资理论:工资的确定,要考虑劳动者为了生存、劳动和传宗接代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工人的工资等于最低生活资料价值。工资与利润是对立的,资本家为了攫取更多的利润,会拼命压低工人的工资,而工人为了生存,也会尽力争取高的工资,解决这两者间的对立,就必须按照最低工资的规律,保证劳动者的基本工资收入。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源和劳动力的问题上:建议产业的设置应尽量靠近资源丰富而价格低廉的地方,以降低生产成本;尽量减少非生产性人员,以提高生产效率;运用税收和其他经济手段促进投资,促进资本的集中,扩大生产;要将那些无业游民集中起来,组织他们兴建公共设施,以增进社会财富。

亚当·斯密提出自由经济,崇尚市场经济和“看不见的手”,提出“经济人”假设。(经济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概念,指每个人在市场活动中,是自私的。同时每个人在市场活动中,都要计算成本和收益,追求利益最大化。但由于市场的调节,每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会尊重他人的利益,从而实现个人利益的同时即实现社会的利益。概括起来说,经济人认为人是利己的和理性的。所谓理性是指计算成本和收益,追求利益最大化。)政府职能:保护国家不受外敌侵犯、通过严格公正的司法制度保护公民权利、举办对私营企业无利可图的公共福利事业。基本观点:他的放任自由主义把自由竞争当作实现社会福利的最有效方法,反对国家和政府干预市场。强调整体幸福,整体幸福应优于个人幸福,当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不一致时,个人幸福要服从于集体幸福。他认为应该关心劳动者的福利,要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要制定最低工资率,保证工人自己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从而保证劳动力的供应能持续;同时根据国民财富的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调整工资率,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提高工人的工资,使劳动者能够分享经济繁荣的成果。重视普通人民的基础教育国家应当鼓励全体人民接受基本的教育。

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边沁、穆勒)

(功利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它以心理学为基础,从趋乐避苦的人性假设出发,阐述个人主义的利己主义幸福论和功利主义的幸福观,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功利主义是一个人主义的利己主义幸福论和功利主义的福利观,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边沁的功利主义:功利主义观点,一种行为对与错取决于人们认为其结果是善还是恶,而所谓的善就是指它能给人带来快乐,恶是指它给人带来痛苦。功利主义原则:判断一种事态是否符合功利,一种行为和一种政策是否正当,根本的标准就是他们是否增加个人或社会的幸福,并且这些增加幸福的趋势大于引起人们痛苦的趋势。最大幸福原理:首先对简单的乐苦和复杂的乐苦加以区分,能够使我们精确的计算他们的比例,使我们能够把握幸福的趋势,将所能得到的幸福最大化。对社会来说,所追求的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社会利益是个人利益的集合,因而每个人的利益的实现就是社会利益的实现,而个人幸福的总和就等于社会的最大福利。立法改革思想:为了保证福利最大化,使功利原则成为社会的基本原则。1趋乐避苦是立法的原则2通过立法来增进人类的幸福;3公益是立法的基础,立法的任务是计算苦乐,4立法的目的是增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5通过立法来保障人们的身体、名誉、财产和职业安全,实现社会的富裕、平等和安全6通过法律来确立公民的权利和义务。7法律不能繁琐,因为法律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法律太多,人们承担的义务就越多,会使人感到痛苦。8改革立法从根本上看,就是要看他是否符合功利原则,是否增进人的幸福。穆勒:强调人的个性自由、独立的发展,并且认为只有个性的充分发展,个人对自己、对他人才更有价值。他与边沁不同,他认为功利主义主张行为者要平等的看待自己的幸福和别人的幸福。因此,每个人都要为增加社会幸福的总量而做出牺牲。这样就能调节个人利益与全体利益的关系,使每一个人的幸福与公共幸福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1.对资本主义的人道主义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 2.对社会福利问题的分析

3.马克思社会福利观的方法论意义:①创立了一种理解社会福利的社会历史理论,一种把对处境最不幸阶级和人群的道德关怀和对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性进行政治批判结合起来的哲学。②社会福利不再是局限于缓解个人不幸或生活中困难的措施,也是关乎人的尊严和自由。③一种从根本上消除了妨碍人成长,将人从不得不委身于金钱和权力,以换取个人的名望、地位、幸福及较好生活条件的奴役状态中解放出来的理想。④他赋予了社会福利以批判地对待现实生活中的不平等、贫穷以及其他种种的不合理现象,并从更高价值观的意义来阐明社会福利的内涵的可能性。

社会民主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 1.人道主义思想 2.民主主义精神

3.以自由、平等和团结互助为组织社会的基本原则 4.对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理论的修订 5.实现社会主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社会民主主义对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1.由于社会民主主义者对政治民主的追求,通过工人阶级的有组织的努力,积极推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民主化。包括对公民权利意识的宣传和在扩大公民选举权方面的努力。

2.基于社会主义的平等原则,在社会福利思想中推进了平等的意识和以普遍主义原则来提供社会福利的思想和实践。伴随着着一些社会民主党逐渐把自己的阶级基础从传统的工人阶级扩大到其他中下层社会成员,并且把自己塑造为“人民党”,也推广了一种全民福利的思想。

3.在社会民主主义对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中,最突出的是依据拉萨尔提出的通过促进国家承担责任、发挥作用来改善社会经济状况的思想观念,这在推动资本主义国家承担社会福利的责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推动国家把一些特殊行业中的企业变为国有企业,使之为整个社会服务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4.总之,社会民主主义者在推动各种改良性质的社会政策如最低工资法、义务教育、社会保险、累进税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德国社会保险政策

德国历史学派及其社会福利主张。德国历史学派社会福利主张的背景(1)在快速工业化推动下的统一紧迫性问题;(2)统一目标凝聚下而形成的主要力量联盟:

自由主义者的妥协;作为统一承担者的普鲁士;作为统一具体实践者的俾斯麦;(3)统一之影响: 经济上:工业革命突飞猛进;阶级关系上:形成组织化与反抗力强大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组织;政治权力依然掌握在贵族统治者手中;资产阶级面临夺权和维稳的双重压力;(4)耦合:在社会结构碎片化、社会问题尖锐化的社会背景下,以真理自居的知识分子和作为超阶级代表的官僚之间在政治意愿上达成了一致; 具体表现为:历史学派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软化劳工反抗意志的社会福利主张得到了以俾斯麦为代表的统治集团的认同及其采纳;

2、以社会政策为导向的社会福利主张 1872年施穆勒、瓦格纳等人创立了“社会政策协会”;其成员大多是大学教师,故,被人称为“讲坛社会主义者”;其福利主张的实质为:“通过社会政策的方法安抚劳工阶级的反感”,是针对德国社会劳资现实矛盾、为平息劳工反抗和斗争而提出的经验性的政策主张;劳工面临的主要威胁:失业问题、贫困问题、老龄化,以及工伤事故,等;瓦格纳思想:何谓社会问题?何谓社会政策?(p.82);个人主义和社会主要相结合的“国家社会主义”;改革的动力源自“上层阶级的道义反省”,以国家权力为主体,让劳工被动地成为国家社会主义的受益者;部分社会主义;施穆勒思想:对“工资铁律”的再解释,加入基于道义关系的道德情感;对课税客体的界定是财产而非劳动;

德国社会保险立法的意义:

最突出的意义是国家承担了保障公民基本生活需求的责任。对保护劳工的利益具有积极作用,而且社会保险立法中体现的风险分担的原则也是科学的,为后来的社会政策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而且在当时,它在缓和社会矛盾的功效也是明显的,即使不能说他增进了社会团结,至少也是是当时德国内部的社会紧张状况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三、德国社会保险政策的颁布

1、俾斯麦与德国社会保险法案

对劳工运动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镇压与恩典并举;以立法和行政手段实施之;在19世纪70-80年代,德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的社会保险制度;

2、德国社会保险立法的意义

①首创以社会保险的方式来保护劳工; ②国家承担保障公民基本生活需求的责任; ③体现了风险分担原则

费边主义的基本福利主张

费边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观点:1.生产资料共同所有;2.实现国民生活最低标准;3.坚持社会民主;4.主张渐进实现社会主义;5.剩余价值归社会所有。费边社还有一系列的政策主张,如“八小时工作法案”,建立“防止贫困全国委员会”等。

费边社对欧洲各国社会政策的影响有哪些

①以宣传改良思想影响社会; ②对英国各政党实施“渗透”政策; ③推动英国社会福利的实施。

新古典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

①富分配中福利问题;

②消费者剩余与社会福利的增量。马歇尔明确的使用了消费者剩余的说法。消费者剩余指的是一个人愿意得到而不愿放弃某种商品所支付的价格,决不能超过和很少能接近由此购买所得到的满足,故由此购买所得到的满足总是超过其实际支付的价格,此种超额的满足可称为消费者剩余; ③政府的福利责任。

福利经济学是如何论述个人福利与社会福利的

①福利经济学通过“福利”和“效用”两个最基本的概念,来试图解释并说明个人动机和社会选择之间可能实现的利益均衡。

②在福利经济学领域内,个人福利是基于经济因素的个人需要的满足水平,它是正负效用之和。社会福利的界定就是在一个社会中所有个体福利的总和。

个人利益与社会选择

(一)个人利益与自利行为

(二)社会选择:人类在社会制度中做出的有关利益和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很多时候它是政治过程(如投票、选举)的结果。

市场和投票是两种最常见的社会选择形式。

福利经济学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总体来说,福利经济学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福利经济学对政府公共政策的决策,尤其是在社会福利领域的制度安排有明显的影响2对民主制度和政治过程的相关研究拓宽了人们对社会福利的认识3推动了政府和学界对公平和效率关系的深入认识4使得人们更日益重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质量与公平问题,认识到不同经济政策中存在的伦理难题。福利经济学对福利国家社会政策的影响:1对社会政策理念的影响:(1)从新认识国家在社会福利资源分配与传递中的作用以及从新认识福利国家与社会正义的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2)政府在制定和推行社会政策时,要考虑到解决社会问题的公平与正义的社会目标,也要把福利资源配置的效率放在重要位置来对待。(3)通过政府的积极干预来减少不平等和贫困,满足社会需要(4)对一个国家来说,追求经济发展的效率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伦理与道德问题,比如近年来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在努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收入不平等与贫富差距问题,加强改善穷人的生活状况与就业机会,从而促进社会平等等目标的实现。(5)政府的政策目标存在优先性排序和资源有效的前提下,社会政策的理念随着这些前提而做出调整。(6)当前社会政策的理念一方面表现出社会问题和社会需要的关注,另一方面明显强调福利资源分配的效率,尤其在社会保障领域更是如此,许多福利国家对社会救助申请资格和期限做出了改革,从而符合避免福利滥用和福利依赖的问题。2对社会福利服务提供效率的认识:推动了人们对福利服务效率的认识,同时也增强了非国有部门,特别是非政府组织在提供社会福利服务方面的效率和创新。3对社会保障政策与实践的启发:(1)对社会保险制度在各国的发展与实践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其中的核心问题时制度安排中的个人自由与政府承担责任所带来的风险。(2)在退休金制度、贫困救助、健康照顾与住房政策等方面福利经济学的影响一方面表现为政府更加强调资源的利用效率,但另一方面也通过上述政策的安排来实现必要

凯恩斯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P128)好好看 一: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

特点:这次危机在程度上超过以往任何一次危机;这次危机在范围上特别广泛,不仅影响到工农业和商业,而且波及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和货币流通等领域;这次危机持续时间他别长;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策的改变: 二:新古典经济学的衰落:

(一)大萧条之前的经济学理论(1)重商主义(2)古典政治经济学(3)新古典经济学

(二)“萨伊定律”的破产 萨伊定律: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因此,不会产生全面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摩擦性失业:暂时的技术或结构上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

自愿性失业:由于立法,社会习俗、集体议价、对情况变化的反应缓慢、固执己见等原因,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低工资而造成的失业。

(三)自由放任主义的失败新古典经济学家倡导“自由竞争”“自动调节”和“自由放任”在经济大危机面前完全失灵。

(四)微观经济学的局限微观经济学无法论证在不改变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结构的前提下,可以通过积极地国家干预政策,来消除生产过剩和大规模失业。

凯恩斯社会福利思想:1经济危机的分析:有效需求理论(1)有效需求是指市场上有支付能力的总需求,它是商品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相等时社会对商品的总需求(2)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人们天生就有爱好储蓄的心理倾向,因此,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虽然也会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不及收入的增加多。(3)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4)流动偏好规律2客服经济危机的对策:有效需求管理的政策主张(1)政策的重心:赤字财政政策(2)辅助政策: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3)主张奢侈消费和降低分配不公的观点。凯恩斯的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

“有效需求理论”的提出:提出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三大规律,并对其分析诊断,指出主要得控制资本边际效率的降低,提出要由政府干预这个方面的经济。提出克服经济危机的对策(进行有效需求管理):①必须摒弃经济自由主义和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采取政府干预和调节经济等一系列措施,扩大政府职能;②摒弃传统的节约原则,设法提高消费倾向,以便扩大消费;③增加投资,弥补由于消费需求不足所留下的缺口/④设法提高资本边际效率或降低利息率,以便扩大投资;⑤实行扩大财政开支、发行公债、推行赤字财政和增发货币的“半通货膨胀”政策,促使物价温和上涨,增加有效需求,刺激经济,达到并保持充分就业;⑥扩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凯恩斯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p143 1对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的影响(1)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社会福利思想(2)实施累进税调节国民收入的思想(3)以生产为导向、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的的福利价值取向2对战后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影响:(1)对英美国家政策的影响(2)对西方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3.对西方福利国家的积极影响 4.对西方福利国家的消极影响 凯恩斯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①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社会福利思想。客服经济危机和增加就业机会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国家需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由国家直接进行投资或消费,以弥补私人消费和投资的不足,这可以保持和提高社会有效需求的水平,从而保持充分就业水平,维护经济增长,最终提高国民收入;

②通过实施累进税调节国民收入的思想。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前提下,政府如果能够通过一定的政策修正国民收入的分配状况,使富有阶层的财富向贫困者阶层转移,那么就可能促进社会消费上升,从而刺激总需求; ③以生产为导向、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的的福利价值取向。凯恩斯主义首先是一种经济理论,其根本目的是要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现象、原因和克服的对策,其福利思想只是其经济理论的附属品,是为其反危机的经济大目标服务的。以该理论为指导的社会福利思想和社会保障体系,属于有限责任的社会保障,强调个人责任,政府负担较轻;(④对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影响,罗斯福的社会保障理念是凯恩斯理论在社会保障领域的充分体现;⑤凯恩斯主义以其政府干预和有限保障的理念,为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理论基础。)

简述“贝弗里奇报告”的主要内容

①英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提出了批评。首先是制度设计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其次是社会保障覆盖人口范围太小,最后就是保险标准太低,不一致,并且保障的时间太短

②阐述了社会保障的基本范畴和目标。包括失业、疾病、事故、年老而退休、生育、死亡、婚假目标是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形成一个覆盖全体国民的基本生活需要领域的社会安全网

③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三项原则。不应限于局部利益的考虑,是一种革命性的变革,社会保险在整个社会政策中,不是孤立的,而应该成为综合的社会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必须通过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合作来实现。

④社会保障的三种主要途径。社会保险、国民救济、志愿(自愿)保险

⑤提出了社会保险制度应该实行的六个基本原则。社会保险津贴统一标准原则,社会保险缴费统一标准原则社会保障统一管理原则,社会保险津贴发放时间与数量合理原则,社会保障综合性原则与国民救济制度及志愿保险制度结合社会保障需求分类原则

贝弗里奇发展社会保障计划的三个指导性原则1任何一个针对未来的计划,都必须广泛借鉴过去的经验,但是又不要为过去的经验所约束。2社会保险是消除贫困的最有效武器,而贫困与疾病、愚昧、污秽、懒惰并称为社会的五恶,是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3实施社会保障计划的总体原则,是社会福利是集体的责任,实现社会保障的目标有赖于政府和个人的合作。

贝弗里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原则:1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不是局部利益的调整,而是一次革命性的变革。不能局限与以往的经验,也不能就事论事地作局部的考虑,应该着眼于全局,面向未来,用发展的眼光处理相关制度的改革。2社会保险在整个社会政策的发展中,不是孤立的,而应该成为综合的社会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3社会保险及各种相关的社会服务是一项全民性的社会福利,必须由政府与个人的合作来实现,当国家为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提供保障时,不能因此而取消个人自由行动的空间;相反,国家也应该保证在实施各种社会福利措施的时候,不会使个人生活动机受到抑制,要让个人有充足的自愿行动空间,以保持社会和个人追求进步和发展的动力,使个人愿意为自己及其家庭承担更多的责任。社会保险基本原则:1.保险给付一律平等的原则

2.缴纳的保险费一律平等的原则

3.统一管理的原则

4.保险给付要符合受益人的基本需求的原则

5.社会保险的全面性原则

6.社会保险的分类原则

马歇尔的公民权利理论:马歇尔按照社会发展历史将公民权利划分为三种:即民事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民事权利,他是个人作为独立个体自由地支配自己所必需拥有的权利。政治权利,意旨参与行使政治权力的权利,作为带有政治权威的团体的一名成员,或者是作为这样一个团体成员的选举者。社会权利,意旨从少量的经济福利和保障的案例,到完全分享社会遗产,并且根据社会中流行标准过一种文明生活的权利的所有范围。三者关系:民事权利保证了每个公民有充分的自由来处理个人事务,而自由作为民事要素要能够发挥作用,必须有平等的政治权利来保障公民能够参与到政治事务中去,社会权利是保障性的权利,关系到由民事权利和政治权利规定的个人权利能否实现的问题。

评价:1揭示了公民权利的社会福利观追求普遍平等和人的自由的实质和价值2是社会福利思想的重要历史发展标志3把人道主义为基础的福利思想提高到以权利和人的需要为基础的福利思想,使社会福利的性质,由安抚性的救济和策略性的社会控制与统治手段,变成了人们值得为之奋斗的幸福事业和社会政治追求的基本目标。

福利国家危机:1首先是福利国家的财政危机2财政危机导致了经济危机3失业危机4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了福利国家的危机。5普选制度成了福利国家改革中最大的障碍,高额的福利支出要求有高额的税收作保证,而高额的税收造成的资本转移又减少了福利国家的税源,造成了更大的困难。

新自由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 1.凯恩斯主义面临挑战 2.全球经济联系的增强 3.社会结构的变化 4.福利国家面临困境 新自由主义的基本观点

(一)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新自由主义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的首要性;新自由主义者大都坚持消极的自由观。个人主义对个人自由的肯定是以对个人理性思考能力的信任为基础的。

(二)反功利主义的个人权利论:

功利主义否定先于法律权利的自然权利,以结果和效益来论证个人自由的必要性,追求“最大幸福”的观点后演变成“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损害了某些人的利益,上海了个人权利,新自由主义强调个人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个人的权利和社会效益相比,权利第一位。

(三)对经济不平等的辩护:坚持私人财产权和市场经济是个人自由的唯一坚实的基础。个人在先天能力,后天努力和个人动机方面都是不同的,因此必然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人为改变市场分配反而会损害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四)必须限制国家的作用:自由主义一方面承认国家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又认为国家是用来保障个人自由的手段,国家必须受限制,不能威胁个人自由。国家是“必要的恶”。新自由主义赞同自由主义但又有不同见解,主张社会秩序的维护,主要不是靠国家,而是依靠市民社会。

哈耶克社会福利观:1有限度的保障,大家都能够得到,不是特权,是人们可以期望的正当目标,是为了防止严重的物质匮乏的保障,确保每个人维持生计的最低需要。绝对保障,是某种生活水准的保障,是一个人或集团相对于其他人或集团的地位的保障。2必须限制政府在社会福利领域中的作用方式,强调要用自由主义的一般性原则来解决社会福利的问题。

全球化的特征与趋势:1.作为一个过程的全球化(全球化既联合又分化)2.各种全球化观点:全球村的观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观点;现代性的制度扩张的观点;文化全球化的观点;世界体系论的观点。3.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全球化是由各种所谓的全球化趋势构成的;全球化是一个在现代性的条件下,人类的活动同时在多重生存领域展开的多层面的过程,它不仅存在于经济、金融、市场、技术、通信和政治的层面,而且也在文化的层面展开;全球化既是一个不平衡的发展过程,又是一个冲突的过程;全球化也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某些重大负面影响的过程,造成激烈的竞争,不平等、加剧贫困、扩大贫富差距等

全球化对社会福利发展的积极影响

①经济的繁荣为保障人们生活的安全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全球化激发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对社会福利问题的关注,并使这一问题变成了各国政府必须考虑的政治、道德议题并上升为全球性的话语,进入到社会政治领域;

③全球化的发展对克服市场封闭的低效率和政治腐败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全球化对社会福利发展的消极影响

①在资本自由流动和贸易自由化的全球化过程中,全球化的成功总是以牺牲人民的福利为前提;

②全球化是一个贫困与富裕、无权与强权的两极化过程; ③全球化在将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联系为一个整体的同时,也在破坏着民族—国家和地方社会传统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福利网络;

④全球化还使传统的国家治理模式失效,削弱了许多国家的政府履行其对人民承担福利责任的能力。

第三条道路提出及产生的社会背景

1.首先,由于国际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消失,以意识形态上的对立为基准的思考问题的方式逐渐被以解决问题为基准的思考方式代替。

2.其次,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在促使全球社会形成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全球性问题,如跨国资本流动带来的金融投机、全球不平等和贫困的发展;经济发展中的环境保护、劳动者权益和人权保护;全球不平等带来的民族和国家、本国人和外来者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冲突日益加深,国际犯罪和恐怖主义日益加剧。

3.再次,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发展引起了产业结构的根本变革,传统的经济资本主宰社会经济发展的局面被符号资本为象征的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所取代,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4.最后,由于上述变化,建立在凯恩斯主义基础上的传统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政策,与建立在新自由主义基础上的反福利国家的福利制度和政策,都不能解决西方社会面临的巨大社会问题和新的社会福利需求。必须要跳出传统福利模式,寻求新的方案,通过改变政治策略,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理论,去争取公众的支持,重新恢复社会民主主义的形象。

“第三条道路”(政治策略)对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归结为三个方面 ①以新左派的面目出现,并通过一系列的创新思维将自己区别于老派的社会民主主义,同时又力图纠正新右派在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上极端的个人主义、放任自由主义的偏见,以恢复社会民主主义在政治思想上的感召力。

②通过重构社会民主党或左派的选民基础或社会基础,根据变化了的社会结构和阶级、阶层划分的变化,克服两极化的对立区分政治力量的偏见,争取中间力量,以扩大社会支持范围,从而将自己置于政治生活的中心地位。

③以积极的思维思考国内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用多元化的方法全面解决这些问题,用不同于主张国家干预和实施全面社会福利制度的老社会民主主义与笃信市场调节、强调个人本位的新自由主义的新思路去解决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的全面而深刻的社会经济问题,从而克服西方社会变革中发生的各种矛盾,促进社会的团结和繁荣。

评价:“第三条道路”的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在欧洲和北美帮助社会民主党和工党在大选中获得了胜利,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西方社会民主理论实现了凤凰涅槃式的再生,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在这一方面,吉登斯对“第三条道路”的理论建构,为当代的欧洲左派坚持其政治立场提供了知识基础,对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在当代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建立积极新型的民主国家与积极的公民社会 1.创建合作包容的新型社会 2.改革现有的政党和政治制度 3.培育积极的公民社会

篇6: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

[摘要]中国传统的福利思想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现实性。天子的“德政”和民间的“宗法”制度是传福利制度的两大基础。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福利制度时,不能忽视自身传统所提供的独特视角及有效经验。

关键词:中国传统社会;宗法制度;德政;宗法;宗族

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到来,西方国家普遍建立相应的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体系。我国在改革开放后,也积极推进社会福利政策,并多方位借鉴和引进西方的福利思想与措施。在反观西方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发扬中国古代传统的福利思想与理念。毕竟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又维系了数千年封建体制的国家。正是因为儒家倡导德政理想,中国历代政府都以长治久安为目的,始终关心百姓的的社会福利,其中的施政措施及蕴含的社会福利思想至今仍影响着当代中国,并对我国推行社会主义福利政策大有裨益。

一、德政:福利社会的理想

虽然福利的概念是近代从西方引进的,但中国历代统治者对社会福利的实施由来已久,各派思想家也都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社会福利思想。诚然,维护政权稳定,粉饰太平现象是当政者的现实目的,但借着与传统天命的贯通,德政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更有一种超越现实的意义,并始终鞭策着当政者致力于百姓的社会福利。

民国以前,对天的敬畏一直广泛存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如,《尚书舜典》曾记载帝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这种“天”是带有意志的人格神,主宰着一切自然的变化与人事的祸福。周人认为人事的一切运作都出于天命,人受命于天,天子禀天命掌管天下,而人也源于天命。周公又进一步对“天”加以概念性的总括。他认为“天命转移”“惟德是辅”,也就是说天命是以人君的德行为转移的依据。这样“德”成了“天”的注解,所谓“敬天”就转为“明德”,“天”与“德”具有了同一性。因此,天子禀承“天命”即应施行“德政”,否则,便违背天意而终将被弃。

如此,宗教观念上的敬天推衍出伦理观念上的明德,上天的意志从而有了明确的伦理内涵,并最终成了民意的终极支持者和最高代表。《尚书泰誓》就有“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思想,于是,对天命的顺从最终便 落足于“保民”称王。这种民本、德政思想为历代思想家继承,从而为社会福利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

春秋时期,管子提出了具有强烈民本色彩的社会福利思想。他认为民委君之本,治国之道在于“顺民心”,而其首要则在于富民。因为民富则易治,民富则国强,民之贫富关系到社会的治乱与国家之兴衰。在管子学派的重民思想中,还有颇为丰富的社会救济和福利思想。《管子五辅》篇指出:“养长者,慈幼孤,恤鳏寡,问疾病,吊祸丧,此谓匡其急;衣冻寒,食饥渴,匡贫窭,振罢露,资乏绝,此谓振其穷。”《管子入国》篇中,则记载有“九惠之教: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疾,七曰通穷,八曰振困,九曰接绝”。这些福利思想及其举措非常具体,如“老老”,即指国家设立掌老之官,专门负责老年人的养老事宜。其细节为:凡年纪上七十者,一子不征,每三曰国家赠肉一次;八十以上者,二子不征,每月有馈肉;九十以上者,则全家不征,每天有酒肉供养。再如“恤孤”,即国家设掌孤之官负责孤儿的福利工作。凡领养一名孤儿的家庭,一子无征,领养二名孤儿的家庭二子无征,若领养三民孤儿,则全家不征。掌孤之官要经常过问孤儿的状况,“必知其饮食饥寒,身之月脊胜而哀怜之”。[1] 孔子出于“为政以德”的思想,称管子所行之政为德政。在他心中,德政的典范为大同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能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也,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2]这里的大道即为天道,其在人间的流行便是大同理想:一个人际融合,经济互助的社会,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都受到保障,从幼及老,乃至鳏寡孤独废疾者,都有所养。

孟子对德政作了更为具体阐述,他认为君王应该推其本身的“不忍心”之心,施行“不忍人之政”,即“仁政”。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对弱势群体的关顾和救助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他认为仁政应以此为先: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3]此外,孟子认为,使人民保持一定的私人财产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而,他提出“制民之产”,并以西周的井田制为范本,构建了一个“死徒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乡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和睦”[4]的小农经济的蓝图。

此外,墨子的社会福利思想也很丰富,他指出“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食”[5],并希望能够予以切实可行的救济。在这些民本、德政思想的影响下,历代政府都以振灾济困为己任,并建立起日益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如汉代设常平仓平抑物价、备荒振恤,隋代“民间寄纳在官”的义仓则在政府的监督下直接承担着地方的振恤责任。以后,养济院、慈幼局、漏泽源等社会救济与抚恤事业纷纷成立。

可以说,管子、孔子、孟子、墨子等古代思想家很早为我们建构了福利社会的雏形,并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国历代的社会福利措施。尤其是大同思想对我国后来的社会福利思想及实践有着极大的影响。

二、宗法:福利社会的渠道

现代社会是以行政手段通过各级地方政府向社会推行具体社会福利措施,为了有效地福利资源的分配,又设立专门机构来提供有效服务。于是,一系列的社会福利机构因而诞生。在中国古代社会里,福利资源流通的渠道有一套有效而便利的方式,即中国宗法社会特有的宗族制度。宗法制度从西周建立以来,一直绵延至今。作为一种基层组织,它在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前文已述,远古以来中国人一直存在着对天的敬畏,这种天是具有意志的人格神,也是天地万物、宇宙生民的源出者。《泰誓》上宣称“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禀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这里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 ”,强调一种源出于亲情的关系,这种关系尤其是对人而言,因为人为“万物之灵”,是天地中最为尊贵的。这种以天为人父母的天人观,到殷周时期进一步发展为天帝—天子—庶民的三级关系。殷人主要以“帝”来称谓上神,出于对 “帝”威望的借重,在廪辛、康厅以后的卜辞里,开始出现对死去的人王称“帝”的记录,从而有了人帝与天帝之分。西周代商之后,正式确立了嫡长子的传承制度。人帝被视为天帝的嫡长子,即天子,秉承天命管理被视为天帝庶子的下民。

周公建制时,把天帝—天子—庶民三级的人伦关系加以泛化,由此形成了后世所说的宗法制:周天子作为天下的大宗,其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百世不变;庶子受封为大夫或诸侯,相对于周王而为小宗,在其封内又为大宗;他的庶子又受封为卿大夫,相对于诸侯为小宗,在其宗族中又为大宗。如此逐层递推,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以周天子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系统。

虽然西周血缘性的分封制以后由秦朝地方性的郡县制取代,但宗法意识却深深根植于中华大地,中国民间的基层组织,仍随处可见聚族而居的乡民。他们以男性血缘关系为主,基本上一个自然村落的村民都同姓,并拥有共同的祖先。在民国以前,这些自然村落都实施着宗族内部的自我管理。这些宗族组织是政府与百姓之间的纽带,一方面承接着大部分地方性行政自制功能,一方面,又维系着宗族内部的社会福利与教育事业。可见,宗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福利实施的直接网络,在封建社会福利与保障体系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首先,整个社会的福利网络是以宏大的宗族为基础,宗族如一个大家庭管理着人们日常的行为,也起着强大的经济保障功能。政府一般只到县级,基层的组织是宗族。政府的救济活动通过宗族很便利的实施下去。第二,在水旱灾害来临时,宗族内部协同抗灾,这是个体力量所难以达致的。同时,宗族自身为贫苦无依者施行救济。第三,族田族产的收入除用于祭祀先祖外,还用于文化教育与福利事业。第四,彼此间的守望相助以亲情维系,为社会福利体系提供了第一道网络。

自西周以后宗法意识深深地浸透于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其后两千多年来中国社会的性质基本上由此确立。古代中国并据此建立了日益完善的保障体系,把整个社会置于一个温馨的大家庭中,由此自近及远地扩散社会保障系统。家是个体生命最终与最基本的保障,而中国传统社会中,国是扩大的家,家是缩小的国,这种国家观奠定了传统福利思想的基调,同时也规范了传统社会福利实施的渠道。

三、评鉴:中国福利化的当下思考

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及贫困者的救助是人类有史以来始终存在的重要话题,各国对此都有很多经验流传下来,在传统社会中,家庭是实施社会保障的最直接渠道。中国传统便流传养子防老的观念。虽然中国封建社会崇尚的理想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但实际存在于民间的仍主要是核心家庭。在核心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在代际间存在一种互惠关系,父母在子女年幼时抚养照料他们;及其年老,子女反哺,在感情、经济上支持、赡养父母。子女,尤其是儿子,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便意味着一种年老保障。因为在当时的社会,人力直接代表生产力;子女越多,经济越有保障,得到赡养的机会与可能性也越大。

家庭是社会的组织细胞。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总是要在家庭生活中得到反映。同时社会各个家庭生活的情况如何,对整个社会生活又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所以通过协调家庭关系,进而协调社会关系,以致于使国家、社会生活形成和谐稳定的格局。中国人极早便窥见这一道理,所以,在远古就从天人关系中体悟出人伦之道,并以此来建构整个社会,使得国与家成为一体。如此,社会福利以亲情、血缘关系来维系,家庭之间的互济是最直接而普遍的社会保障网络,即便是政府也以民之父母的身份施以救济,而整个社会则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为指归。可见,对家庭与家族的注重构成中国传统福利思想的特色,这一思想传统使得平民阶层之间的矛盾内部化,同时对内部关系的维系与调控便成为一切施政的主要纲领。中国历代政府都以民之父母自视,对社会大家庭的稳定与成员的福利十分关注。所以,很早就有较完备的福利思想与相关政策。如《周礼》中就载有“荒征十二策”以应灾祸,前文所述管子提出的“九惠之政”对贫困残弱者的救济已细致入微。正是这一点保障中国封建社会具有超强的稳定性,能绵延数千年并影响至今。

当然,中国封建社会的“赈济制度”、“养恤制度”的弊病也不少。比如,主持养恤者的营私舞弊,施粥的范围有局限性和灾民集中易流行疾病等[7]。此外,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思想也过于注重社会成员间的均贫富,对整个社会效益的提高注重不够。从历代思想家的主张可以看出,他们的理想往往是以实行“小国寡民”、“耕者有其田”、“老者有所养”为目标。政府施行的救济以宗族为依托在便利的同时,也导致区域自治自足,地方保护色彩较浓厚。进入工业社会后,西方国家纷纷建立起各种社会保障制度,有北欧、英国的福利国家型,也有美国式的纯粹社会保险型,以及德国、日本的社会保障型和新加坡、智利式的公办自我保障型。在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经济保障问题时,现代社会考虑的因素也较全面,既有出于道德准则上的原因,认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是一种天经地义的事;又有出于发展经济的一些理论,如:分配理论,注重资源调配中的公平与效率关系。同时,从政府的角度考虑,直接关注的是社会稳定;但也不忘从更高一层涵义上考虑,把社会保障的发展作为我们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指标。

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思想与现代福利思想相比,显得相当狭隘,我们要建立现代化的福利保障体系,向西方模式的借鉴与援引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经济市场化所要走的必由之路。但我们需注意,所谓现代的福利理念(实际上也就是西方的福利理念)也有其自身弊病:即福利成为政府某方面职能,缺乏整体性。此外,过于强调政府行为,也极易产生对受助者的侵权;同时也容易忽略对弱势群体精神的照顾和支持。尤其是对于受助者来说后者往往是更为关键的问题。

上一篇:小班美术房子绘画教案下一篇:爱心捐助国旗下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