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社会福利的发展

2024-04-16

残疾人社会福利的发展(通用6篇)

篇1:残疾人社会福利的发展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 促进残疾人民生改善

发展残疾人事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推进黄冈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内容。“十二五”以来,我市深入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残疾人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残疾人生活状况逐年改善,受教育程度稳步提高,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占全市总人口**%的残疾人已经成为 推进“ 强兴”、扎实开展“四大行动”的积极力量。“十三五”时期,将全面贯彻落实“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扶残助残服务体系”的总要求,科学确立符合残疾人实际的发展规划、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实现残疾人事业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一、全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取得的基本成效

坚持弘扬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理念,残疾人事业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市政府连续7年都将残疾人民生工程纳入政府“十件实事”之一,2015年起草《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今年3月第81次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残联工作,作出“在全市精准扶贫中广泛开展志愿助残阳光行动”的决定。切实保障残疾人政治权利,全市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有残疾人、残联工作者共21人,每年都将关系残疾人民生的人大建议、政协提案作为重点办理。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工作纳入

了全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局之中,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各县(市、区)都制定了残疾人优惠待遇实施办法或细则。各级残工委及各成员单位结合自身职能,将残疾人有关工作纳入本部门整体工作计划之中,并将本部门各项优惠政策相应地向残疾人倾斜。如:市民政局福彩基金的10%和市体育局体彩基金的5%用于发展残疾人事业的规定率先在全省得到落实;市地税局加大力度征收残保金,2015年全市共征收残保金突破2500万元大关,市直480万元,较上增长了12%;市扶贫办将残疾人精准扶贫纳入全市扶贫规划大局,精准建档立卡,确保精准脱贫“不落一名残疾人”;市广播电视台在新闻栏目开通手语同步直播;日报开辟“自强不息 同奔小康”专栏;市文广局向残疾人农家励志书屋捐赠图书;市委组织部以支部为单位与残疾人开展结对帮扶并纳入机关党建的重要内容; 省静远心理咨询中心设立了市残疾人心理咨询工作室。全市各地都结合实际,依托社会力量,多层次、多渠道加强对残疾人救助,建立健全了残疾人就业、康复、教育、救助、法律服务等网络体系,广泛开展了结对扶贫、节日慰问、组织募捐、无障碍改造、残疾人运动会、文化健身周等活动,使残疾人服务体系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良好工作机制。

二、关于残疾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几点建议 全市残疾人生活状况相对于过去虽然有了较好地改善,但残疾人的生活状况总体上仍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残疾人

是一个弱中之弱、苦中之苦、困中之困、难中之难的特殊群体,平等参与社会,充分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残疾人群体自身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基本民生保障。落实好残疾人“两项补贴” 制度(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两项补贴的实施关系到残疾人的切身利益,李克强总理去年9月1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亲自部署“两项补贴”制度工作,建议尽快明确落实“两项补贴”制度各级财政需配套的资金比例,并自上而下将落实“两项补贴”制度列入各级政府领导班子目标考核内容。

(二)进一步促进残疾人就业增收。依法推进按比例就业。全省每年统一招收工作人员时,原则上要将招收总人数的1.5%以上名额专门用于招录残疾人。各级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要率先招录残疾人,继而带动其他党政机关。各级党政机关中的非公务员岗位(科研、技术、后勤等),要积极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依法与残疾职工订立劳动合同,保障其合法权益。在政府公益性岗位录用残疾人过程中,取消“3年必须解聘”的限制。

(三)进一步提升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目前,残疾人公共服务水平城乡区域差距比较大,基层服务能力比较薄弱,远不能满足残疾人的基本需求。残疾人服务设施和服务机构仍明显不足,无障碍环境建设还很不够。为此,建议:一是建立与经济发展和政府财力增长相适应的残疾人公共

服务财政投入增长机制。二是加强残疾人康复、托养和特殊教育等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提升残疾人受教育水平。三是全面推进城乡无障碍环境建设,对各地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进行执法检查。

(四)进一步加强基层残联组织建设。建议出台相关政策,对基层残联建设给予保障:一是明确各级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设立独立的残联组织,开展残疾人工作;二是明确村(社区)都要成立残协组织,配备残疾人联络员,提供必要的办公场所和设施,给予一定的经费保障。

(五)进一步扩大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参政议政范围。依法保障残疾人政治权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体现。建议出台政策,明确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比例;规定市州残联理事长原则上是市人大常委,县级残联理事长原则上是县级人大或政协常委,乡镇、街道残联理事长必须是乡镇级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

篇2:残疾人社会福利的发展

文摘编号:1005-913X12-0025-CA

摘要:残疾人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研究和解决当前残疾人的实际问题,调节残疾人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使残疾人跟上社会发展步伐,是保证社会正常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呼唤。

关键词:残疾人问题;歧视;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G913.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0)12-0025-02

一、中国残疾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这一人数众多的特殊群体,其状况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法律赋予残疾人的平等公民权利还远未实现。社会对残疾人平等的公民权的漠视、甚至是歧视,常常使残疾人处于不利地位,法律赋予残疾人的平等的公民权,在现实中严重实现不足。中文的“残”与“废”总是如影随形,因残而废的观念根深蒂固于人们脑海之中长达几千年。定势思维长期以来严重地损害和歪曲了残疾人的形象。社会上一些人看到的只是残疾人的拐杖和轮椅等,而不是残疾人作为人的独立人格与社会价值。通过对中国残疾人现状的考察,可以看到,虽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使整个社会的贫困比例在不断缩小,但贫困人口中残疾人比例却在相应扩大,社会上最困难的就是大量的残疾人。经济的不充裕,也成为残疾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因跟不上高速的社会发展水平而产生矛盾的最主要原因。

二、残疾人经济贫困的原因

(一)制度歧视

制度歧视残疾人是指歧视性的制度、政策对残疾人实施不公正的待遇。国家颁布的法规明确规定要保证残疾人的平等权,即要保证其生存权、发展权和教育权的行使,但是有些制度却隐形地带有歧视,降低了法律的效力。如我国政府公务员考试报考条件必须“身体健康”的规定,就把许多残疾人排除在报考的门外,造成残疾人机遇上的不平等,以至在国家干部队伍中残疾人所占的比例非常低,与其他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

(二)教育歧视

在教育方面,残疾人从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就开始受到不平等的待遇,这也是残疾人教育总体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教育方面的歧视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经费不稳定,特殊教育学校的财政支付状况不稳定;二是教育资源配置偏低。相对于普通教育,残疾人的无障碍设施、特殊教育师资的配备,远远低于前者。

(三)就业歧视

就业歧视指残疾人在就业方面所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就业对残疾人来说,意味着自立社会、自我发展机会的获得以及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提高。虽然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并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如福利企业等来促进残疾人就业,其中,对残疾人的劳动权方面明确规定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的原则。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市场激烈竞争,用人单位考虑更多的是企业的效益,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并认为残疾人的加入会影响企业的运转和管理成本,影响企业的效率,致使残疾人就业备受歧视,而且困难重重。国家福利企业扶持保护政策的名存实亡,甚至(本网网 )出现了只给残疾人发生活费而不安排适合的工作或岗位等怪现象。同时,残疾人由于自身的缺陷,其能获得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支持有限(特别是农村残疾人),一定程度上又限制了他们获得更高社会地位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三、正确处理残疾人问题的对策

(一)法制保证

大量残疾人问题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固然与我国经济不够发达有关,更直接的原因就在于目前我国从整体上还没有形成保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虽然在有些法律条款中作了一些特殊规定,但是内容太笼统、太原则。虽然《残疾人保障法》早已颁布实施,但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办法还没出台,因此,对社会上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基本上是无法可依或有法难依。在残疾人的生活、就业、教育、医疗、康复、婚姻、参与社会活动、无障碍设施等特殊需要的问题上,往往是只讲人道主义的帮助和社会舆论的约束,只讲同情而不讲执法。因此,制定一系列保护残疾人权益的专门法律和法规,建立一套符合国情的残疾人法制体系,是调节残疾人、残疾人事业与社会正常关系所必不可少的,是我国残疾人工作的一项刻不容缓而又长期的任务。我国残疾人事业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立法、法律实施、执法监督检查、法制宣传和教育、残疾人法律保障问题的科学研究工作以及建立和完善为残疾人服务的工作机构、管理体制、规章制度等等。当前的重点是以保障法为依据,尽快制定出相应的实施细则,尽快完善各级残联的组织机构、工作制度和管理体制,以便能尽快地把残疾人工作、残疾人的权益保障纳入有法可依、依法办事、违法必究的法治轨道上来。

(二)思想宣传

社会风气的好坏,标志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同时也是社会能否稳定发展的重要尺度。加强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促进良好社会风气形成的重要因素。法律管不到的,伦理道德发挥作用,予以补充。发挥道德伦理功能对调节残疾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具有深远的意义。解决社会问题,调节社会关系,最终还是要通过个体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而起作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程度,直接影响着社会稳定的`程度,而每一项社会福利工作直接促进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在社会上营造平等、公正的无歧视氛围,形成一种人人关心残疾人,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良好风气。关心残疾人,就是关心自身社会关系网络的和谐;重视残疾人事业,就是重视社会关系的和谐与稳定,从而根除传统的偏见。同时,鼓励残疾人自强不息,杜绝“等、靠、要”的思想,从而实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利益关系。

(三)福利提升

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筹集社会福利资金,提高残疾人社会福利待遇,其目的是通过再分配方式和政策法规来消除社会系统中的不稳定因素,有针对性地解决残疾人在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节社会矛盾,为社会发展造就一个协调稳定的环境,保持社会的良性运行。社会的稳定发展势必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为社会福利的发展和残疾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必需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刺激普通群众的社会福利需求,从而为满足这些需求提供必需的资金。

大力扶持社会福利生产,积极开展社会回报,为发展杜会福利筹措基金。我国七千多万残疾人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涉及到千万个家庭。发展社会福利生产对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既提高了残疾人的生活水平和政治地位,改变了他们的精神面貌,又履行了我国宪法的法律责任,促进了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既解决了残疾人的就业与生活问题,消除其家庭的后顾之忧,又减轻了社会负担,为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为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积聚了资金。因此,扶持发展社会福利生产,壮大福利经济,是发展我国社会福利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积极开展社会募捐,充分利用社会力量,集聚社会闲散资金,发展社会福利事业,也是见效快、潜力大的工作。在开展有奖募捐的短短几年中,全国募集了几亿元资金,这为社会福利发展建立了经济后盾。

(四)社区服务

在行动上,各级人士要积极帮助残疾人。政府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制定出适合时代的新政策,鼓励和支持残疾人自立、自强,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扶持残疾人摆脱贫困,共享改革成果。在公共设施建设上,政府注重人性化服务,扩大无障碍建设范围与面积,改进交通工具,方便残疾人出行。同时,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资金投入和制度支持,保证城乡无差别对待,解决农村残疾人的就业、求学、康复等实际问题,以消除不和谐因素。帮助残疾人自立,间接地就是在帮助自己。例如建立社区服务体系。社区服务调动了社会力量,以其投资少、效益好、覆盖面大的特点,为残疾人提供了各种便民利民的服务,解决残疾人生活的诸多困难,缓解社会矛盾,使政府和残疾人的关系更为密切,通过各种服务,促成人们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的社会风气,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社会稳定。同时可以动员全社区力量开展扶贫工作。民政部门通过改革社会救济工作,由“输血”变“造血”,从而改变残疾人在生活中缺乏帮助的实现情况。

(五)教育改变

目前社会存在残疾人的诸如受教育权、劳动权等最起码的发展权保障不足的问题。本来生存权与发展权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可是有些人却认为,残疾人连维持基本的生活都不易,还说什么发展呢?其后果只能是残疾人平等的公民权与神圣的人权在现实中的严重实现不足。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的残疾人升学难、就业难等诸多不公平遭遇,无不为此作了注脚。对此应该在加大对残疾人教育成本投入的同时,加强师资培训建设和教育设备及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必须给他们提供各种设施、用品用具等物质条件,以利于残疾人进行一定的功能补偿。如供肢残者使用的假手、假脚、拐杖和轮椅等;供盲人使用的盲杖、助视器和盲表等;供聋人使用的助听器等;还有残疾人康复、就业与教育的设施,无障碍设施等等。

张启晓,陈冬.残疾人就业歧视之辩析[N].文化时报,-04-14.

钟凤梅.社会公正视野下的“歧视”解析[D].云南氏族大学,.

吴忠民.社会公正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周晓宏.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篇3:残疾人与社会发展矛盾问题的探究

近年来, 随着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这一人数众多的特殊群体, 其状况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 法律赋予残疾人的平等公民权利还远未实现。社会对残疾人平等的公民权的漠视、甚至是歧视, 常常使残疾人处于不利地位, 法律赋予残疾人的平等的公民权, 在现实中严重实现不足。中文的“残”与“废”总是如影随形, 因残而废的观念根深蒂固于人们脑海之中长达几千年。定势思维长期以来严重地损害和歪曲了残疾人的形象。社会上一些人看到的只是残疾人的拐杖和轮椅等, 而不是残疾人作为人的独立人格与社会价值。通过对中国残疾人现状的考察, 可以看到, 虽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使整个社会的贫困比例在不断缩小, 但贫困人口中残疾人比例却在相应扩大, 社会上最困难的就是大量的残疾人。经济的不充裕, 也成为残疾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因跟不上高速的社会发展水平而产生矛盾的最主要原因。

二、残疾人经济贫困的原因

(一) 制度歧视

制度歧视残疾人是指歧视性的制度、政策对残疾人实施不公正的待遇。国家颁布的法规明确规定要保证残疾人的平等权, 即要保证其生存权、发展权和教育权的行使, 但是有些制度却隐形地带有歧视, 降低了法律的效力。如我国政府公务员考试报考条件必须“身体健康”的规定, 就把许多残疾人排除在报考的门外, 造成残疾人机遇上的不平等, 以至在国家干部队伍中残疾人所占的比例非常低, 与其他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

(二) 教育歧视

在教育方面, 残疾人从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就开始受到不平等的待遇, 这也是残疾人教育总体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教育方面的歧视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经费不稳定, 特殊教育学校的财政支付状况不稳定;二是教育资源配置偏低。相对于普通教育, 残疾人的无障碍设施、特殊教育师资的配备, 远远低于前者。

(三) 就业歧视

就业歧视指残疾人在就业方面所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就业对残疾人来说, 意味着自立社会、自我发展机会的获得以及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提高。虽然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并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如福利企业等来促进残疾人就业, 其中, 对残疾人的劳动权方面明确规定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的原则。但是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市场激烈竞争, 用人单位考虑更多的是企业的效益, 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并认为残疾人的加入会影响企业的运转和管理成本, 影响企业的效率, 致使残疾人就业备受歧视, 而且困难重重。国家福利企业扶持保护政策的名存实亡, 甚至出现了只给残疾人发生活费而不安排适合的工作或岗位等怪现象。同时, 残疾人由于自身的缺陷, 其能获得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支持有限 (特别是农村残疾人) , 一定程度上又限制了他们获得更高社会地位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三、正确处理残疾人问题的对策

(一) 法制保证

大量残疾人问题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 固然与我国经济不够发达有关, 更直接的原因就在于目前我国从整体上还没有形成保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虽然在有些法律条款中作了一些特殊规定, 但是内容太笼统、太原则。虽然《残疾人保障法》早已颁布实施, 但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办法还没出台, 因此, 对社会上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基本上是无法可依或有法难依。在残疾人的生活、就业、教育、医疗、康复、婚姻、参与社会活动、无障碍设施等特殊需要的问题上, 往往是只讲人道主义的帮助和社会舆论的约束, 只讲同情而不讲执法。因此, 制定一系列保护残疾人权益的专门法律和法规, 建立一套符合国情的残疾人法制体系, 是调节残疾人、残疾人事业与社会正常关系所必不可少的, 是我国残疾人工作的一项刻不容缓而又长期的任务。我国残疾人事业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 主要包括:立法、法律实施、执法监督检查、法制宣传和教育、残疾人法律保障问题的科学研究工作以及建立和完善为残疾人服务的工作机构、管理体制、规章制度等等。当前的重点是以保障法为依据, 尽快制定出相应的实施细则, 尽快完善各级残联的组织机构、工作制度和管理体制, 以便能尽快地把残疾人工作、残疾人的权益保障纳入有法可依、依法办事、违法必究的法治轨道上来。

(二) 思想宣传

社会风气的好坏, 标志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 同时也是社会能否稳定发展的重要尺度。加强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是促进良好社会风气形成的重要因素。法律管不到的, 伦理道德发挥作用, 予以补充。发挥道德伦理功能对调节残疾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具有深远的意义。解决社会问题, 调节社会关系, 最终还是要通过个体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而起作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程度, 直接影响着社会稳定的程度, 而每一项社会福利工作直接促进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在社会上营造平等、公正的无歧视氛围, 形成一种人人关心残疾人, 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良好风气。关心残疾人, 就是关心自身社会关系网络的和谐;重视残疾人事业, 就是重视社会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从而根除传统的偏见。同时, 鼓励残疾人自强不息, 杜绝“等、靠、要”的思想, 从而实现“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社会利益关系。

(三) 福利提升

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筹集社会福利资金, 提高残疾人社会福利待遇, 其目的是通过再分配方式和政策法规来消除社会系统中的不稳定因素, 有针对性地解决残疾人在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节社会矛盾, 为社会发展造就一个协调稳定的环境, 保持社会的良性运行。社会的稳定发展势必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而经济的发展又为社会福利的发展和残疾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必需的物质基础, 同时也刺激普通群众的社会福利需求, 从而为满足这些需求提供必需的资金。

大力扶持社会福利生产, 积极开展社会回报, 为发展杜会福利筹措基金。我国七千多万残疾人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涉及到千万个家庭。发展社会福利生产对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既提高了残疾人的生活水平和政治地位, 改变了他们的精神面貌, 又履行了我国宪法的法律责任, 促进了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 既解决了残疾人的就业与生活问题, 消除其家庭的后顾之忧, 又减轻了社会负担, 为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 为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积聚了资金。因此, 扶持发展社会福利生产, 壮大福利经济, 是发展我国社会福利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 积极开展社会募捐, 充分利用社会力量, 集聚社会闲散资金, 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也是见效快、潜力大的工作。在开展有奖募捐的短短几年中, 全国募集了几亿元资金, 这为社会福利发展建立了经济后盾。

(四) 社区服务

在行动上, 各级人士要积极帮助残疾人。政府要根据时代的要求, 制定出适合时代的新政策, 鼓励和支持残疾人自立、自强, 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扶持残疾人摆脱贫困, 共享改革成果。在公共设施建设上, 政府注重人性化服务, 扩大无障碍建设范围与面积, 改进交通工具, 方便残疾人出行。同时, 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资金投入和制度支持, 保证城乡无差别对待, 解决农村残疾人的就业、求学、康复等实际问题, 以消除不和谐因素。帮助残疾人自立, 间接地就是在帮助自己。例如建立社区服务体系。社区服务调动了社会力量, 以其投资少、效益好、覆盖面大的特点, 为残疾人提供了各种便民利民的服务, 解决残疾人生活的诸多困难, 缓解社会矛盾, 使政府和残疾人的关系更为密切, 通过各种服务, 促成人们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的社会风气, 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促进了社会稳定。同时可以动员全社区力量开展扶贫工作。民政部门通过改革社会救济工作, 由“输血”变“造血”, 从而改变残疾人在生活中缺乏帮助的实现情况。

(五) 教育改变

目前社会存在残疾人的诸如受教育权、劳动权等最起码的发展权保障不足的问题。本来生存权与发展权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可是有些人却认为, 残疾人连维持基本的生活都不易, 还说什么发展呢?其后果只能是残疾人平等的公民权与神圣的人权在现实中的严重实现不足。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的残疾人升学难、就业难等诸多不公平遭遇, 无不为此作了注脚。对此应该在加大对残疾人教育成本投入的同时, 加强师资培训建设和教育设备及设施的建设, 特别是必须给他们提供各种设施、用品用具等物质条件, 以利于残疾人进行一定的功能补偿。如供肢残者使用的假手、假脚、拐杖和轮椅等;供盲人使用的盲杖、助视器和盲表等;供聋人使用的助听器等;还有残疾人康复、就业与教育的设施, 无障碍设施等等。

摘要:残疾人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研究和解决当前残疾人的实际问题, 调节残疾人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 使残疾人跟上社会发展步伐, 是保证社会正常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需要, 也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呼唤。

关键词:残疾人问题,歧视,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启晓, 陈冬.残疾人就业歧视之辩析[N].文化时报, 2006-04-14.

[2]钟凤梅.社会公正视野下的“歧视”解析[D].云南民族大学, 2007.

[3]吴忠民.社会公正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4.

[4]周晓宏.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篇4: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残疾人就业问题

摘 要:中共指导思想之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强调重视和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而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国残疾人口有8千多万,但近些年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残疾人的就业率却不尽如人意。教育水平低、法律制度不健全及落实不到位、就业观念的落后等诸多因素导致了当下残疾人低就业率的局面。完善残疾人教育体制、实现残疾人就业由“救助型”到“发展型”转变、加强有关残疾人就业保护的法制建设和促使残疾人向“独立人”转变等则是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残疾人就业;教育;法律;观念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099-03

恩格斯在1880年发表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将他与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畅想的未来的自由人联合体社会里的人,描述为“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1]的人。中共指导思想之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强调重视和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而就业是民生之本。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到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都贯穿了一脉相承的人本精神。这里的“人”,自然包括残疾人。1990年12月18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并于2008年4月2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对“残疾人”给出如下定义: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2]。肉体或者精神方面的疾病导致残疾人无法有效利用自身条件实现自我价值,而残疾人也是社会权利的主体,基于人道主义,社会需要创造必要的条件帮助残疾人享有劳动、工作的权利,合理配置开发残疾人的人力资本。残疾人之所以存在缺陷是因为他们的自身功能与之生活的环境不协调,因此若社会能根据残疾人自身的情况向他们提供相关的技术和适宜的环境,那残疾人面临的障碍就不再只是障碍,残疾人会在社会的帮助下利用自身优势,为社会创造财富,而不再是社会的负担。

一、我国残疾人就业的基本状况

我国现有残疾人口8 296万人,占总人口的6.34%;城镇残疾人口2 071万人,占残疾人总数的24.96%;农村残疾人口6 225万人,占残疾人总数的75.04%;其中处于就业年龄的残疾人有3 493万,占残疾人总数的42.1%。全国城镇残疾人口中,在业的残疾人为297万人,未就业的残疾人为470万人;城镇残疾人口中,有275万人享受到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占城镇残疾人口总数的13.28%[3]。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我国残疾人就业情况不容乐观,真正实现“自养”的人为数不多,他们的生活主要依赖家庭、社会、政府的救助。198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4],由此让我们看到了国家维护残疾人权利的决心。而《劳动法》也为残疾人择业、就业提供了法律保障。但在冰冷的数字面前,有关维护残疾人就业权利的法律显得苍白无力,如此低的就业人数对社会来说是一种负担。残疾人群也是人力资源的一种存在形式,而这一群体如此低的就业率也是资源浪费的一种体现。

二、我国残疾人在就业上面临的问题

(一)教育片面与转换服务存在冲突

在残疾人教育方面,2010年我国为盲、聋、智残少年儿童兴办的特殊教育学校发展到1 706所[5],义务教育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2 775个,在校的盲、聋、智残学生51.9万人。虽然国家在残疾人教育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但教育辐射面积有限,具体情况不容乐观。据2009年中国残疾人小康进程监测报告,有30%的学龄儿童没有接受义务教育,而学龄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仅为69.5%[6]。残疾人入学率低,特教学校有限,学校数量无法满足残疾人的求学需要;残疾人教育师资人才缺乏,这些导致大多数残疾人根本无法掌握最基本的文化知识;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尽管残联部门和政府每年都投入大批资金对残疾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但由于培训工作针对性不强,对初级教育、中级教育、高级教育没有明确的定位,加上就业信息、市场需求变化频繁、培训项目比较盲目,在一定程度上无法适应残疾人劳动市场发展的需要。而且目前大多机构在职业培训中忽视了残疾人的个体差异,没有把残疾人自身的优势和职业培训有效结合起来。

残疾人与正常人的生理心理功能有一定的差距,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提高,残疾人的“显性”缺陷会逐渐被高科技材料所弥补取代,这种生理上的差距会越来越小,从而使残疾人更加具备了实现自身价值的初步条件。但要真正实现由“社会养人”到“服务社会”的转变,尚要克服许许多多的困难。贫乏的文化知识,平平的职业技能,这让残疾人在“社会救助”圈外难以谋生。知识和职业技能方面教育的局限性让他们无法为社会服务,他们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他们只能依赖社会救助,而不是依靠自己的发展生存,从而让自己的生活重新陷入家庭到社会、社会到政府、政府到家庭的循环之中。

(二)硬性的法律执行与软性的观念存在冲突

我国制定了《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残疾人就业条例》、《残疾人税收减免政策》等一系列专业的政策法规,逐步形成了我国的残疾人保障法律体系。我国促成残疾人就业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集中就业、分散按比例就业、自谋职业和个体就业。其中集中就业和按比例就业是国家法律明文规定的。集中就业是指国家和社会举办残疾人福利企业、公疗机构、按摩医疗机构和其他福利性企业事业组织,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按比例就业是指相关用人单位在安置残疾人就业时应按照一定的比例,并选择适合其工作和身心发展的岗位和工种。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可以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2]。这样的规定无疑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了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但这种规定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由于法律的强制性,用人单位接收残疾人完全出于被动,在为残疾人安排工作时可能不会考虑到工作岗位的要求与残疾人工作能力的协调性,这可能会让残疾人在其工作岗位上无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造成工作岗位的浪费。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在有关残疾人权益保障方面的法律建设相对滞后。在没有法律庇护的背景下,残疾人的“安全感”大多来自家庭的鼓励和保护。直到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出台才让残疾人的权益有了比较可靠的法律保障。宪法规定国家、社会要无条件对残疾人实现不同方式的救助。这种无条件的救助似乎更加关注的是对残疾人的救助,而不是残疾人的自身建设,这会导致这样一种现象:残疾人群过度依赖政府,就业意识不强,“自养”意识淡薄。在提倡法治的今天,我们倡导公平、人权,我们要担负起照顾残疾人的责任,但在就业问题上,人们往往歧视那些身体或者心理不健全的残疾人。即使有法律硬性规定,一些单位宁愿接受经济制裁,也不愿意接纳残疾人,即使是有特长的残疾人。几年前曾有一位会计专业的女硕士生,精通日语、英语,英语专业8级水平,但只因为她身体残疾,60多次遭遇多家用人单位的“冷脸”,网上求职,也被200多家用人单位拒之门外[7]。这种情况到今天也绝不只是个案。在歧视的观念面前,法律的执行力被削弱,法的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挑战。

三、我国残疾人就业问题的应对之策

(一)完善残疾人教育体制,实现残疾人就业由“救助型”到“发展型”转变

对于残疾人的教育应当从残疾人的身心需要和特点出发,依据个人的接受能力和残疾类别,在普通教育方式的基础上采取特殊的教育方式。政府相关部门应高度关注学龄儿童入学问题,增加普通学校附设的特教班数目和特殊教育学校的数量,真正落实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政策和义务教育免费制度,切实提高残疾儿童的义务教育入学率。

要加强对残疾人的职业培训。残疾人职业教育,针对性要强,适时开展以实用技术为主的中短期培训,适当发展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发展残疾人初等和中等职业教育。政府和残联机构为鼓励残疾人接受职业教育要对他们实行学费优惠或者免费制度,加强救助和扶持的力度。高校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残疾大学生招生制度,多开设适合残疾学生学习深造的学科和专业,并对残疾大学生实行学费优惠政策,以使更多残疾人能获得接受大学教育或更高层次深造的机会[8]。

完善残疾人教育体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残疾人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政府要采取一些优越的条件去吸引尽可能多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去从事残疾人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对攻读特殊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实行学费优惠和生活费资助政策,对从事残疾人教育的教师实行待遇从优政策,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从事特殊教育行业,壮大特殊教育的师资队伍。

政府要加大对特殊教育的财政倾斜力度。政府要针对职业教育发展滞后的现状和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入学率低下的问题,加大对农村地区职业教育和义务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让农村地区的残疾儿童能够接受教育。这一举措虽然可能暂时会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但从长远看来,特殊教育会充分开发残疾人的潜能资源,让这部分人在10年、20年后自食其力,为社会创造财富,从而减轻政府的“救扶”压力。

残疾人就业需要一定的知识和相应的技能做支撑。这一群体的健康资本难以改变,但依附在残疾人身上的其他潜在资本则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而得到提高。政府只有重视残疾人教育,中国才会出现像贝多芬那样感动世界的艺术家、像约翰·纳什①那样震惊世界的诺贝尔奖得主、像霍金②那样的著名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当残疾人的综合素质得到教育提升后,在有些行业他们甚至比健全的自然人更具有优势,如盲人按摩等。而一无所知的残疾人只能靠救济度日,只能被他人照顾了却一生,他们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也无法体会生活的乐趣。而有知识和技能的残疾人会凭借自己独特的竞争力量在就业的平台上展示自己的价值,服务他人,贡献社会。

(二)加强有关残疾人就业保护的法制建设

由于部分残疾人的维权意识较差,加之身体或心理方面的局限,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时势必会遇到各种困难,因此各级残疾人联合会、有关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在必要的时候给予残疾人相应的法律帮助,加强对这一群体的司法保护,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1990年《美国残疾人法》规定禁止在就业领域、公共领域、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场所、通信等领域对残疾人进行歧视。这是美国保护公民公平权的法律规定。我国加入了联合国通过的《残疾人权利公约》,而且也有明确的条文规定禁止在就业领域歧视残疾人,但仍有一部分人无视法律。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应补充和细化有关保护残疾人劳动就业权的法律规定,并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法律的执行力。当残疾人正当的劳动权利受到侵犯时,有关部门必须依法惩治侵犯残疾人劳动就业权的行为。

根据法律规定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按比例就业和集中就业的方式,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执法力度。对于那些愿意接受残疾人的用人单位,政府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征税标准;对于那些宁愿交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也不愿意按政府规定根据比例安置残疾人的用人单位,政府可要求用人单位交纳双倍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另外,政府可以探索和规划一些适合残疾人工作的岗位,鼓励残疾人就业。同样,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离不开福利企业,政府应和福利企业建立一些业务上的联系,并按同等优先的原则鼓励和支持福利企业,在资金、税收方面的优惠措施和政策也应落实到位。

(三)促使残疾人向“独立人”转变

对社会而言,在歧视色彩的笼罩下,残疾人就业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因此我们要极力消除这种“有色”情绪,人生而平等,每个生命体都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更何况残疾人要比正常人不幸百倍,他们要忍受常人无法体会的痛处,正常人应当怀有一颗怜悯之心去保护他们,而不是去歧视他们。但在社会中,残疾人被歧视的情况却时有发生,在公共场所受人冷眼、在就业时备受质疑。为改变这一局面,政府要在媒体、网络等多种宣传方式上去传播公平、平等理念,促使正常人公平看待每一个具有劳动权的人。只有在公平对待残疾劳动者的基础上,公平的教育、公平的就业才会真正实现。

对家庭而言,家庭绝对是残疾人依赖的港湾,在爱的笼罩中,残疾人无须考虑生计问题。但为了残疾人的长远利益,家庭要促使残疾人生活方式由“依赖型”向“自主型”进行转变,提高残疾人独立生活的能力。

对残疾人而言,由于身体或者心理的缺陷,童年开始就依赖家庭而存在,但成年以后,必须要尽力克服一切困难,消除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学会自立,争取学会做一个独立人,真正树立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以适应多元文化下市场的需求。

四、结语

残疾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对残疾人的保护充分体现了一个国家的人文关怀。世界各国在解决残疾人生存问题的过程中,大多经历了从“社会救扶”到“个人发展”的过程。我国残疾人数量占总人口的近7%,处理好残疾人就业方面的问题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就业则为民生之本,更是弱势群体残疾人生存生活之本。因此,中共十八大报告强调“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9]。诚然,要实现残疾人较为充分的就业需要多方面努力,需要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法律的进一步完善、观念的进一步更新等。残疾人就业了,一方面可以减轻社会的救扶负担,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人生价值,这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也切合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EB/OL].中国新闻网,[2008-04-24].

[3]隗合莲.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发展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1:(14),19-20.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8年修订[N].人民日报,2004-03-16,(2).

[5]赵超,华春雨.我国残疾人教育稳步发展整体受教育水平仍较低[EB/OL].新华网,[2012-08-27].

[6]王江曼.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的问题与对策[J].法制与经济,2011,(8):200-201.

[7]残疾女硕士60次应聘遭拒 用人单位宁愿交保障金[EB/OL].搜狐新闻,[2005-10-21].

[8]裘君飞.残疾人就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6):318.

篇5:让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大力开展惠民工作,改善残疾人的生存状况,让广大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既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通过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营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的社会环境,切实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我们社区群干通过电话或上门进行慰问,深入了解残疾人的身体状况,切实为他们解决生活难题等。促进了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让生活在我们荣华社区的残疾人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通过多类别服务满足残疾人生活需求。为残疾人提供政府购买服务,享受服务人员的上门服务;好得益家政保洁有限公司是硚口区政府、区残联购买为残疾人服务的家政公司,他们为我社区的三位重度肢体残疾人岳云雷、丁柳英、周宏光,分别指定了田小兰、肖新美、张俐玲三位服务工作人员,这些服务人员都为”4045”人员,她们非常有敬业精神,每周为残疾人及家庭提供家政保洁、精神慰藉等服务两次,每次两小时服务,她们的服务得到了三位重度肢体残疾人及家属肯定和赞扬。

重度肢体残疾人岳云雷的妈妈激动的说;“我儿子雷雷属于智力和肢残双重残疾人,30多岁了,吃喝拉撒都在这间小屋子里,只要我有一天力气,就尽力照顾他一天,这是我做母亲的心思,怎么说他也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毕竟是一个生命啊。如果离弃,早在几十年前就放弃他了。即使是由政府集中供养,我也不放心,这回好了由政府购买的家政服务,分担了我部分辛苦,而且还照顾得这么好,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好得益家政保洁有限公司的田小兰同志。”是啊!田小兰同志刚到社区接触岳云雷家庭的时候是有些退缩和犹豫的,照料这么一位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多累呀!她说当时是抱着同情雷雷、同情雷雷父母的心态留下来的,后来是被雷雷及这个家庭感动而倾心服务的。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她用默默的劳作激活了一颗冰封的心。倒屎倒尿清洁房间,在完成工作量之余,用自己的私有时间推雷雷到中山公园、武汉展览馆、桥口公园等地游玩,讲解武汉的变化,也就这么一推,推出一片天地,使雷雷这个很少出得房间,活动范围不足百米的残疾人的话多了,性格也豁然阳光起来。

重度肢体残疾人丁柳英说:“唉,像我们这样不能出门的残疾人,政府还想着我们,让理发的上俺家来给俺理发。我太高兴了。太谢谢您们了!”这是对丁柳英好得益家政保洁有限公司服务工作人员肖新美的赞誉,丁柳英生活基本不能自理,有了肖新美的照顾,情况大为改观,不修边幅的她也开始注重打扮了,她的丈夫刘在平也兴奋滴说:“有了肖新美对丁柳英的照顾,也可以安心在外做事了。”

重度肢体残疾人周宏光,今年45岁了,一次意外的事故使他截瘫在床近30年了,在这十几平米的天体里就这么整整躺了近30年,如今双亲年迈,爸爸也患上了老年痴呆,除了出嫁的姐姐偶尔回来料理些家务外,全家的重担都压在了妈妈熊玉喜身上,这是位伟大的母亲,就这么默默的承受这巨大的压力,拖着年迈的身体把全部的精力,牺牲全部的爱好操持着这个家。好得益家政保洁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张俐玲的到来,给这个家输入了活力。熊玉喜妈妈(我喜欢这么称呼这位伟大的母亲)说:“原来家中一切都靠我自己,心情也很孤独。多亏政府和残联关爱,让张俐玲到我家服务,解决了我这个家庭的实际困难。张俐玲很善良,分担了我不少家务,又陪我聊天解闷。我真是实实在在地得了实惠,感觉到幸福!”

好得益家政保洁有限公司的三位工作人员,你们的到来不经解决残疾人家庭的一些实际困难,更是了却我心中的压抑,我为有你们这样的工作伙伴自豪,我敬佩你们的爱心,我在此代表荣华社区93位残疾人谢谢你们,谢谢田小兰、肖新美、张俐玲三位家政服务工作人员。

硚口区荣华街荣华社区残疾人协理员

篇6:残疾人社会福利的发展

发展的调研报告

残疾人是一个特别需要关心和帮助的社会弱势群体。关心残疾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新时代的新形势下,为适应新时期环境的变化,抓住机遇,使我县的残疾人事业有新的突破,查找与发展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问题,转变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构建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残疾人事业发展机制,近期我会组织人员力量赴县直有关部门、6个镇(乡)和部分村、社区以及企事业单位开展广泛深入的调研工作,在汇聚调研资料、反复讨论的基础上,就如何实现残疾人事业科学发展,使之与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开创残疾人事业发展新局面问题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我县残疾人事业发展现状

我县有各类残疾人93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县委和县政府历来关心残疾人,重视发展残疾人事业,特别是近5年以来,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推动残疾人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明显改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县残联紧紧围绕国家、省、市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十一五”发展纲要,坚定不移地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把握大局,突出重点,立足基础,注重实效,开拓进取,艰苦创业,推进残疾人事业康复、教育、就业、扶贫解困、法制维权、文体生活等业务的开展,完成了“十一五”发展纲要工作目标以及“十二五”的工作任务,为“十二五”任务目标的完成打下了基础。

1、主要做法和成绩

(一)加大残疾人事业法律法规宣传贯彻执行力度,残疾人合法权益有了进一步保障。

五年来,县残联和镇(乡)残联协请有关部门把残疾人保障法纳入了“四五”、“五五”“六五”普法内容,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残疾人就业条例》、等500余份;县政府和县直30多个部门及各镇(乡)政府相应制定了扶残政策和措施,部份镇(乡)和村(居)、社区还把对残疾人的优惠照顾纳入村规民约的具体内容;县残联与司法部门协作,设立了县残疾人法律援助中心、法律援助工作站。全县司法部门累计为47名残疾人提供了法律服务,为19名残疾人提供了法律援助,为残疾人减免法律诉讼代理等费用8.5万元。县人大、县政府法制办组织相关单位多次对我县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我县政府对残疾人优惠政策等方面的执法情况进行了检查,促使残疾人法律、法规和政策逐步得到落实,残疾人合法权益进一步得到了保障。五年来,无一例集体上访事件,依法管理残疾人事业、依法发展残疾人事业的良好格局在全县形成。

(二)营造残疾人事业社会环境、人道主义精神深入人心。

五年来,县、镇(乡)残联始终把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放在发展残疾人事业的重要位置,以宣传为先导,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倡导扶残助残新风,开创平等、友爱、和谐社会环境的工作取得实效。

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发展残疾人事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将发展残疾人事业作为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来抓,把残疾人事业纳入了国民经济与社会年度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同步实施。每年都将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等内容列入政府工作报告,甚至写进党代会、人代会工作报告,县委常委会多次专题研究残疾人工作;县委和县政府都明确有领导分管残联工作。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的领导同志经常参加、指导残联组织的各项活动,经常听取残联工作汇报,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县委组织部、民政、卫生、教育、财政、工商、国税、地税等30多个残工委成员单位和各镇(乡)政府认真落实扶残政策法规和文件,共同实施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救助等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扶残助残的社会风气日益形成。县残联牵头,每年都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法定“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麻疯日”以及国际聋人节、盲人节、爱耳日、爱眼日等活动,慰问问金额为。五年组织开展了为丰富多样的“扶残疾、助残疾”活动。协同团委、教育等部门组织开展了5次较大规模的“青年自愿者助残”、“红领巾助残”活动,掀起一个又一个扶残助残活动高潮,动员社会各界和广大残疾人开展多种形式的双向服务;组织领导干部和相关部门走访慰问残疾人家庭80余户。

(三)广大残疾人奋发图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业中建功立业。全县各级残疾人组织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动员广大残疾人以主人翁姿态,发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在文化体育精神生活领域,残疾人乌伦巴巴同志代表巴州参加中国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中参加了射箭比赛荣获第7名;2010年5月,在自治区残疾人运动会中,我县智力残疾人邢道东同志在100米、200米短跑的比赛中荣获一等奖;视力残疾人刘小平100米短跑中荣获一等奖;2010年桑红远同志在计算机调试比赛中荣获三等奖;2009年残疾人刘小平、刘杰等10人2009年参加自治州残疾人运动会中,夺得金牌1枚,银牌2枚,铜牌3枚。2009年在我县成立残疾人射箭队,我今后工作的残疾人体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四)以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为重点,加强残联自身建设,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有所提高。

按照《国务院残工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残联把残疾人组织自身建设作为确保残疾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组织基础,常抓不懈,坚持把残疾人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基层,以“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和加强基层残疾人工作”为重心,把镇(乡)和村(社区)残疾人组织建设作为加强基层残疾人工作的重要途径,按照市残联“机构健全规范,队伍稳定实干,服务功能完善”的要求,横到边,纵到底,在全县强力整体推进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不断巩固和完善基层组织,取得了明显效果。县、镇(乡)建立、完善了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明确了残工委会议制度、工作制度和成员单位工作职责。残工委每年定期召开会议,切实发挥协调作用,解决残疾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工作,207全县6个镇(乡)先后召开了残疾人代表大会,完成了换届选举工作。

(五)组织实施政府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残疾人基本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残疾人康复工作成绩显著。五年来,通过引进和组织实施“关爱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使120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100余名肢体残疾人通过功能训练,恢复或改善了功能;5名缺肢残疾人安装了假肢或制作了辅助器具;5名聋儿得到了语言训练; 根据“686项目”在卫生局的配合下为20多名精神病患者免费发放了药;为残疾人供应用品用具120件。完善了社会化的康复服务体系,使很大一部份残疾人得到了康复服务。

残疾人教育得到稳步发展。将残疾儿童少年纳入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统一管理,实现义务教育同步达标,全县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5%;开展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1500多人(次);3名残疾学生考入了高等学校;广大残疾人接受了教育,提高了思想文化素质,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奠定了基础。

残疾人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五年来,以开展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为突破口,按比例就业残疾人35人;举办形式多样的城镇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5期320人;引导农村残疾人进城和外出务工,城镇和农村残疾人就业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残疾人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落实优惠扶持政策,稳步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协请民政等部门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全县将贫困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济范围 人(次),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均已纳入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采取干部“帮、包、带、扶”等措施,开展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300余人,积极开展创办农村残疾人扶贫示范点等活动,认真核发《残疾人证》930个,使广大残疾人凭证享受到各种优惠。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残疾人保障法》的宣传力度还不够。社会对尊重残疾人、发展残疾人事业认识不够歧视残疾人、损害残疾人权益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部分残疾人对《残疾人保障法》知识了解不多,不能很好地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全县残疾人事业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扶残政策法规有待修订完善。

3、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残疾人在基本生活、康复医疗、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困难。

4、在服务体系上,特殊教育基础设施还远不能满足“三残”儿童少年教育需要,在管理体制上,特殊教育管理体制不顺。

5、残疾人劳动就业形势严峻。随着社会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残疾人由于身体残疾、文化水平、知识面、社会参与能力、经济状况等诸多因素制约残疾人就业与正常人竞争处于劣势,促进残疾人就业工作任务艰巨。

6、在工作体系上,残疾人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够完善,经费投入还未建立稳定增长保障机制,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程度不高。

三、应对措施与打算

1、明确工作思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提出“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既说明改善残疾人等困难群众的生活是社会建设的重点,又体现了党中央已经把加强残疾人事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会议,下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残疾人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残疾人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发展。今后一个时期我县残疾人工作总体思路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建立健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把残疾人事业纳入我县社会发展大局之中,以解决残疾人基本需求和加强基层工作为重点,进一步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努力改善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残疾人的根本利益,推动富裕、民主、文明、和谐建设。

2、确定工作目标

今后我县全面推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使更多的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着力解决重度残疾、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特殊困难家庭生活问题,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险政策,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改造残疾人危房;加大对全区残疾人的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残疾人的增就业比例;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使义务教育入学率提高到98%以上,继续资助大、中专新生上学;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残疾人文体活动,积极参加国家及市级组织的各类赛事;加强残疾人事业法律、法规建设和无障碍环境建设;完善残疾人组织体系,加强残联干部队伍建设,建设盟级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

3、做好八项工作,全面发展残疾人事业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握机遇,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要求,努力在我县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各项社会建设中,大力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开创残疾人工作新局面,使广大残疾人得到更多的实惠。积极争取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把残疾人工作列入县残联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稳定的残疾人事业经费保障机制。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与改造,切实达到遵义市创建全国无障碍城市工作验收标准。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制定我县发展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的政策措施,广泛深入推进残疾人文化体育工作,丰富残疾人文化体育生活。

(二)认真实施康复工程,推动康复工作全面开展。把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与“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卫生工作的总体要求相结合,将残疾人康复工作列入全区卫生工作规划,纳入村街一体化卫生服务体系,完成社区康复示范区建设和白内障无障碍建设,大力开展社区康复,推进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继续实施国家重点康复工程,着力解决农村贫困残疾人康复难的突出问题。制定和完善残疾人康复救助办法,对贫困残疾人康复给予补贴。

(三)加大扶贫工作力度,扶持残疾人尽快摆脱贫困。将残疾人扶贫列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扶贫规划,统筹安排,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扶持力度。根据残疾人特点,扶持农村残疾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生产。重点改造农牧区残疾人危房。进一步将贫困残疾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落实社会救济和补贴政策,提高重度残疾、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贫困残疾人家庭的保障标准,最大限度地保障其基本生活。

(四)依法推进残疾人就业工作,稳定扩大残疾人就业。认真贯彻执行《残疾人就业条例》,依法落实残疾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把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工作纳入劳动监察的范围。鼓励就业岗位多、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兴办福利企业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同时积极扶持残疾人自主择业、自主创业,扩大残疾人就业面,使残疾人就业率逐年增加十个百分点以上。完善各级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功能,为残疾人就业提供职业培训和指导服务,加大对残疾人进行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力度,使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普遍得到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建立多种形式的适合残疾人工作的公益性岗位,完善残疾人就业保护措施,实现残疾人稳定就业。

(五)发展特殊教育,不断提高残疾人综合素质。根据国家有关残疾人教育工作的政策法规,建议县政府调整我县现由县残联发展特殊教育的管理体制为以教育局发展特殊教育的管理体制,同时亟待由县教育局规划立项申报兴建一所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加快特殊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管理,满足我县众多残疾儿童少年教育需求。同时,积极开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扶持残疾学生和残疾人接受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全面推行随班就读,在具备条件的普通中、小学校设立特教班。建立健全残疾学生就学保障机制,组织实施公益金扶残助学项目,努力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率。积极筹措资金,开展残疾学子“圆梦行动”,绝不让一名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大学生,因贫困而辍学,切实保障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权利。

(六)加大宣传工作力度,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氛围。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残疾人事业宣传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加大残疾工作在各新闻媒体的宣传,全方位、多角度地对残疾人事业进行综合报道、跟踪报道、系列报道。开展残疾人事业公益宣传活动,宣传普及人道主义精神和现代文明的残疾人观,倡导助残为荣的社会公德,把开展扶弱助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营造有利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舆论环境,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上一篇:上梅中学2014级同心班工作汇报下一篇:企业年金计划范本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