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服务

2024-05-07

社会福利服务(精选十篇)

社会福利服务 篇1

一、高占位, 树立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社会责任理念

大学必须服务社会和引领社会, 这是大学的社会责任。大学能够服务社会的, 首先是培养合格人才。人才质量就是服务质量, 就是社会责任心的水平。河北传媒学院将培养目标定位为: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岗位培养能敬业、有专业、有专能的合格人才。几年来, 学院的毕业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其次是优秀教学成果对社会的服务。在艺术类专业的教学中, 学院坚持主旋律, 鼓励师生创作贴近社会生活的作品。经过逐年积累, 学院已经有了一批歌颂改革开放、歌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歌颂文明和谐社会的声乐、舞蹈、小品、短剧以及摄影、美术作品, 并坚持把这些作品推向社会, 为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三是对社会文明的引领。大学是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和守卫者。大学所创造的文明成果, 推之于社会, 形成社会文明。如我国近代的北京大学所倡导的“爱国、科学、民主、进步”, 就对开启中国近代文明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大学的教师则以“内圣”自守, 独善其身。所以, 以自身创造和拙守的文明引领社会文明, 是大学的社会责任, 也是大学服务社会的一种特殊形式。学院坚持把校园建设成“文明净土”, 为社会做出榜样, 要求师生能够以文明举止示范社会。为此, 学院领导率先垂范, 向全院承诺, 坚持校务公开, 廉洁奉公, 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鼓励师生员工参与管理, 行使监督、批评、建议、举报、申诉等权力;要求教师以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为依据, 遵守共同制定的教师文明公约;学院组织学生实行文明自律, 编写了“除陋习、树新风”新三字经, 在学生中广为流传, 收到较好实效。

二、创新教学模式, 以优秀的特殊内涵建设最优社会组织

改革教学、创新教学模式, 是大学这个社会组织的特殊内涵。我们认为, 从目前大学教学改革的现状看, 教学内容的改革比较容易, 进展也快。相比之下, 教学模式改革却相当难, 进展也慢。现有的教学模式, 通过师生之间的代代相传, 已经成为“习惯”和“传统”。要打破它, 必须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而从一所大学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的角度看, 其应该有自己的“标识”, 这种标识是这所大学历史上积累起来的特质、优势、独有风貌, 也就是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能够立足于大学之林的依据。学院办学历史短, 缺乏历史积淀, 还没有形成自身稳定、持久的特色。但是, 如果明白了办学特色的意义, 就可以自觉地发掘、总结自己的亮点, 经过十几年、几十年的持续积淀, 使“才露尖尖角”的“小荷”逐渐鲜明起来、亮丽起来, 最终成为自己的办学特色。据此, 学院把重视实践教学作为改革教学模式的切入点。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 学院提出了教学模式改革的两个思路:一是校内教学在加强基本功训练的基础上, 以作品的创作和再创作为纽带组织教学, 通过作品把需要学习的知识连接起来;二是“把学生推到舞台上, 把舞台搭在社会上, 让学生德艺双修, 在为社会的服务中学习”。这两个改革思路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的意义, 提高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音乐舞蹈系是这一改革的先行者, 而且成果突出, 他们以此为题申报并获得了河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学院选择上述两点思路出发转变教学模式, 几年来, 学院的办学不仅符合学院实际, 而且富有时代气息, 在办学上取得了成功, 为学院成为最优社会组织奠定了基础。

三、更新教师观念, 培养最优“组织人”

建设最优社会组织首先要培养最优“组织人”。教师 (含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是实施教育的主导力量。民办院校的师资队伍从总体上说存在总量少、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差和流动性强等缺陷。所以,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尤其是加强专职的师资队伍建设, 是民办院校最迫切的任务。学院高瞻远瞩, 集聚了一大批实力雄厚的高层次、高水平的教师。在师资队伍建设中, 学院特别注重对在职教师的培训, 特别是注重引导教师更新观念, 鼓励教师不仅要发扬“红烛”精神, 还要像“红萝卜”一样, 通过“细细的根”在实践中通过钻研教学、继续学习, 使自己成长为大师;鼓励教师在知识经济时代, 不仅要做学生的榜样, 还要做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 不仅要给学生“一勺水”, 为适应教学需要, 自己至少要有“一河水”, 还要带领学生寻找“水源”;鼓励教师不仅要做学生知识的传授者, 还要成为做人的楷模, 做学生的人生导师。优秀的教师队伍为学院成为最优社会组织创造了主观条件。

四、养大气, 育校风, 打造最优社会组织的软环境

大学需要大学精神, 这是一种超然于世的独到精神。我们认为, 大学精神还应该具象化, 即形成“大气”或优良校风。在优良校风的建设上, 学院狠抓了“3×4”工程, 即:政风、教风、学风三个方面, 每个方面都有物态 (器) 、制度 (制) 、行为 (行) 、心态 (意) 这4个从低到高的层次。在“三风”建设中, 一般论及校风时, 多指教风、学风, 而实际上, 政风 (行政之风、管理作风) 才是教风和学风的统帅。学校的院校长及领导班子, 有没有正确的办学方向, 先进的教育理念, 高瞻远瞩的办学思路, 民主、包容、合作的气质, 敬业、严谨、廉洁的作风, 高效率的管理方法等等, 往往对学校的办学水平、教学质量、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方式产生很大影响。所以抓校风建设应先从政风抓起, 以优良的政风带动优良教风和优良学风的形成。对于四个层次的理解, 学院认为, 心态层次即是强调理念是行为的先导, 是大学精神之所在, 是校风的灵魂, 为此, 学院领导首先带领师生员工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 树立校风建设的目标, 统一大家的意志, 提高大家积极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制度层次则重在建章立制, 树立行为规范, 并认真落实, 做到“有章可循, 照章办事, 守章必奖, 违章必究”;行为层次就是把理念和制度变成师生员工的自觉行为, 这是校风建设的核心内容;物态层次就是使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保持整齐、洁净、温馨、清新、和谐和美的状态。由于学院在校风建设上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使学院呈现了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气象, 为学院建设最优社会组织创造了良好的内部环境。

五、建立专家治校、相关者参与的新型管理模式

河北传媒学院和其他多数民办学院一样, 在管理体制上采取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但如何具体设置学院机构、设计运行机制, 尚需探讨。考虑到在办学过程中对某些利益相关者关照不够, 学院提出利益相关者概念。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举办人、管理者、教职员工、学生、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等, 他们对办学都有自己的诉求, 都有参与管理的冲动。为此, 学院在机构的设置和机制的设计上, 注意给他们预留相应的位置, 保证他们行使相应的权利。学院构造了“专家治校、利益相关者参与”的新型管理模式。学院的决策机构是院长领导下的院务委员会, 院务委员会由院内专家组成, 党委负责人参加;党政联席会议负责执行院务委员会的决议, 并对日常工作做出决策;咨议机构是院长领导下的教学指导委员会, 除院内专家外, 吸收院外专家和用人单位参加, 听取教学工作汇报, 讨论教学指导思想, 指导制订修订教学计划、新专业的申报与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 重要教学管理制度的制订等;督导机构实行党政双重领导, 下设教学督导组和“双代会” (职工代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 , 教学督导组接受集团督导办指导, 吸收院外专家参加, 核心任务是检查教务处和各系部的教学管理工作, 听课并对教师进行业务指导, 检查各教学环节, 反馈督导意见, 参与培训教师等;“双代会”邀请教育厅领导、学生代表、学生家长代表列席, 主要是听取和讨论学院工作报告、财务报告, 讨论学院发展的重大举措, 接受个人的或联名的提案等;党政联合主持成立申诉办公室, 接受学生、家长、教师以及来自社会的各种申诉、来信、来访。这种设置, 一是保障了专家治校;二是院长能够听取来自各方面的意见, 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也有了表达的机会;三是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沟通, 保证了学院管理上的和谐和力量的凝聚, 从而为打造最优社会组织奠定了体制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晓声.论大学[N].光明日报, 2006-09-20.

[2]尹晓敏.大学的社会责任[J].辽宁教育研究, 2008 (02) .

[3]胡寅生.教育学是一门什么学问[J].课程·教材·教法, 2008 (01) .

[4]程斯辉.中国近代著名大学校长办学的八大特色[J].高等教育研究, 2008 (02) .

孤残儿童社会福利服务发展的探讨 篇2

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这是党中央的一项重大决策。提升孤残儿童社会福利服务,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儿童福利院的机构一直是政府的慈善机构,主要靠国家政策拨款进行运作。服务主体是因天灾和不可预测事故失去双亲的孤儿或因患难以完全康复的智残、肢残等重残或因严重疾病而被父母遗弃的儿童。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孤残儿童社会福利社会化,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必然要求。孤残儿童社会福利机构如何应对新形势、新任务、新发展、新要求的挑战,现在,结合儿童社会福利机构的现状与问题,就有关儿童社会福利机构发展的方向、管理、决策,以及提升孤残儿童社会福利服务社会化等方面,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现状与问题

(一)基本状况

我国的儿童福利事业工作是中国儿童工作的特殊组成部分。儿童福利机构监护养育的儿童主要因天灾和不可预测事故失去双亲的孤儿,或身患难以完全康复的智残、肢残等重残或因严重疾病而被父母遗弃的儿童。目前,这类在院监护养育的儿童共有 2 万名左右,约占中国未成年人总数的十万分之五左右。为此,由各地政府投资举办的儿童福利机构 73 所,监护养育孤儿和被遗弃的病残儿童 8900 人,全国城市的 1200 多个社会福利院和部分农村敬老院,也监护养育部分孤儿和被遗弃的病残儿童,还有一些孤儿和被遗弃的病残儿童或分散在群众家中寄养,或由群众依法收养。此外,全国各地区还兴办了孤儿学校、康复中心、弱智儿童培训班、残疾儿童康复站、社区康复站等为社区孤儿、残疾人服务的组织近万个,社会个人或组织还兴办社会福利机构上百家。

(二)机构类型

目前,我国儿童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基本分为三类:一类是收养性的儿童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如儿童社会福利院、儿童村等,它们的主要职能是对孤儿进行收养,并使其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另一类是康复型的儿童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如各类残疾儿童寄托所、残疾儿童学前班、特殊教育学校和教育性、收养性兼有的孤儿学校等,它们的主要职能是使各类残疾儿童受到足够的教育,增强他们的生活和劳动能力,使之做出对社会有益的贡献。此外,各地还兴办了康复中心、弱智儿童培训班、残疾儿童寄养站、社区康复站等社区孤儿、残疾人服务组织近万个;个人和单位兴办的社会福利机构已达上百家。目前,全国已形成以国家办的社会福利机构为骨干,分散供养为基础,城乡结合,社会参与的特殊困境下儿童的救助、保护格局。为孤残儿童提供了保育、教育、医疗、保健、康复、国内收养和跨国收养、家庭寄养和助养服务。国家民政部从 2004 年-2006 年的三年内,对社会福利机构适宜康复手术治疗的孤残儿童实施“明天计划”,为他们回归家庭、走向社会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存在问题、资金短缺挑战

我国在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方面作出巨大的努力,取得的成就受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其他国际组织和有关人士的积极评价。同时,中国政府清醒地看到,由于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较薄弱,人均收入在世界各国中仍处于比较落后的位置,城市与农村之间、地区之间发展水平还很不平衡,儿童工作还存在着许多困难,不少方面的情况还需要继续改善。比如:在儿童的医疗保健方面,中国农村儿童的疾病发生率还较高,某些贫困地区的儿童营养状况还低于正常标准;在儿童的教育方面,一些边远和贫困地区学校教学条件困难,中小学生的失学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在残疾儿童的保护方面,国家在较短的时间内还难以筹集到更多的经费,充分满足保护残疾儿童的实际需要;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有些儿童福利院办得较好,有些则因经济困难条件较差。因此,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善中国儿童的状况,促进儿童事业的发展,仍然是中国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政府将一如既往地继续为之不懈努力,中国的儿童事业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专业技术支持不足的挑战

虽然我国孤残儿童福利机构有着一批高素质的康复医疗、特殊教育工作人员,但日益发展中的残疾儿童康复事业,特别是对开展社区与家庭寄养康复服务的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 —— 即要具备社区康复服务的管理才能,又要具有社区及家庭康复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对基层康复人员、寄养家长进行培训的能力,同时又要有亲自指导寄养家长开展家庭康复的水平。与此相比,逐渐显现出综合专业素质不足的薄弱之处。、理论研究滞后的挑战

我们的家庭寄养工作、社区与家庭康复工作也已经日渐完善,但是我们一直忽略了相关理论研究工作,康复工作模式依旧沿袭了以往的形式,缺乏创新意识,没有及时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共同探讨先进的康复理念,使我们的理论研究工作一直处于滞后不前的状态。

二、发展的对策

针对上述的存在问题,我认为,政府必须加快对社会福利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由福利型向福利经营型,封闭型向开放型,供养型向供养康复型转变,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这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必然要求,对孤残儿童福利机构,应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社会福利机构的功能从养、治、教的方针向重养、重治、重教、重康复、重科研的儿童社会福利服务的方针转变,重新调整发展战略,例如,通过大力推进多种形式的家庭寄养、社区康复、社区医疗、特殊教育等以提供多渠道、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服务,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本,坚持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模式,加快孤残儿童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发展进程。

(一)探索和发展儿童社会化养育新模式 1 .扩大家庭收养的渠道

国内家庭领养、国外家庭收养是孤儿、弃婴重返家庭、融入社会的最佳途径。我们对身体健康的孤儿、弃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规定和一切为了孩子的收养工作宗旨,以国内领养为主,国外收养为辅的原则,通过愿意为儿童福利事业做出贡献、奉献爱心的社会人士实现他们的愿望,使更多的孤儿、弃婴得到家庭温暖,实现在家生活的权利,以利于他们心理、身体健康成长,融入社会创造优越的成长环境。.推广家庭寄养计划,发展家庭寄养服务

单一的机构供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孤残儿童成长的需求,因大规模收养,缺乏亲情与家庭的成长氛围,不利于儿童身心正常发展。长大后很难融入社会。因此,积极研究推广家庭寄养政策,推广家庭寄养计划,帮助儿童回归社会,制定配套的管理制度,实行专业化管理是使新的养育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意义在于通过各方面的专业资源,满足寄养儿童的个体需求,保护寄养儿童的合法权益,更好地拓展为孤残儿童服务的领域,实现由单一的集中供养机构向集中供养和家庭寄养并行的发展模式转变。例如,在儿童福利机构内部实行院内家庭式的照顾方式、社区家庭寄养、家庭助养、义养等形式,这样做有利于为儿童营造健康成长环境,回归社会。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发展。

(二)建立院内医疗康复与家庭医疗康复并行的发展模式

探索儿童社会福利医疗康复的发展新模式是社会福利服务机构在新形势下的重要课题。医疗康复工作所采取的战略、政策、侧重点、主要途径和措施,我们可通过国内外学者研究的成果,结合我国国情的实际,探索具有灵活多样和实用方便的院内医疗康复与家庭医疗康复并行模式。例如:将孤残儿童象正常有家庭的儿童一样,白天由寄养家长负责送儿童到院内的康复中心、特殊教育中心培训学习,晚上和节假日与寄养家庭成员一起,分享家庭的温暖。中心利用专业资源优势对寄养家长提供康复训练、特殊教育等专业知识的培训指导。制定严格的家庭寄养管理办法、家庭寄养工作制度等来加强对寄养家庭及寄养儿童管理与服务,提升家庭寄养服务水平。

(三)建立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并行的发展模式

儿童社会福利机构的服务主体大部分都是肢体残疾、弱智的儿童,对他们的教育通常称为特殊教育,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更要得到党和人民大众特别关爱和帮助的群体。本着人道主义和尊重人权精神,应做到不放弃,对每一个残疾儿童的教育,因为缺乏残疾儿童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特殊教育为残疾孩子回归主流社会,参与社会生活,适应社会需要创造了条件。我们要以科学的知识和技能维护儿童基本权益,帮助儿童适应社会,促进儿童自身发展。通过以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并行的发展模式,扩大残疾儿童生活的接触面,以获取与正常儿童学习和生活的体验,实现补偿缺陷和挖掘潜力的教育目的。我们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创办特殊教育学校、育苗艺术幼儿园、儿童福利院附小,根据他们的年龄、残疾类型、残疾程度开办启智班、聋儿语训班、脑瘫医疗康复班等残疾儿童康复班,并对外招生面向社区服务。通过对智障孩子的学前教育、正确的心理教育、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为残疾孩子树立自强之路,增强残疾孩子挑战人生的信心为残疾孩子谋生就业创造条件,成为残而不废的有用人才。

(四)建立儿童社会福利服务社会化研究中心

根据儿童社会福利服务的集服务、医疗、康复、教育、科研一体化的工作内容,对国内家庭领养、国外家庭收养、家庭寄养、义养、助养,社区医疗康复、家庭医疗康复、残疾儿童特殊教育等相关理论研究工作。我们可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的科研合作力度,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明确科研方向,确立科研课题,组建课题小组,合理有效地使用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丰富的技术资源与人才资源。通过合作,在总结经验、引进先进理念的同时,为我们今后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更为重要的是培养我国儿童社会福利机构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提升理论研究水平。

关注社会 服务百姓 篇3

关键词:《武汉晚报》;副刊;特点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3-0121-02

《武汉晚报》是中国最早几家晚报之一,始终坚持“为百姓谋利益”,致力于成为武汉“三镇家庭第一报”。现在《武汉晚报》每天出几十版,内容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要闻”、“深度报道”、“生活资讯”等固定版面,又有“情爱话廊”、“城市声色”、“新七天”等专版,版面多容量大。《武汉晚报》通过其实施的双品牌战略,坚持差异化竞争,现在武汉晚报已发展为全国有影响力的晚报。武汉晚报现有副刊接近一个“大副刊”的概念,主要分为几个周刊。每期副刊在版面最上面以彩色圆形标出周刊标题,大量采用时尚图片,标题活泼,文字简洁,版面看起来生机勃勃。此外,武汉晚报副刊还策划了众多主题活动,如晚报姻缘、健康义诊等,使副刊的功能从室内走向室外,拉近报纸与读者的距离,引发社会强烈影响,形成武汉晚报的独家特色。本文对武汉晚报现有的副刊进行分析,从中归纳出武汉晚报副刊的几个特点。

一、情感性

爱情与婚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在我们当前所处的社会中,多元文化相互碰撞,传统的价值观念遭遇挑战,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受到经济利益的介入,由情感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日渐凸显。如何宣泄心中的苦闷与困惑,报纸上刊登的情感内容是一个出口。在这种背景下,武汉报业市场上的五家都市类报纸都设有情感倾诉专栏,并各自拥有固定的读者群。武汉晚报副刊的情感栏目分为日常版的“百姓讲述”和周刊类的“情爱话廊”,这两个栏目各有特点。“百姓讲述”为普通人提供了一个情感倾诉的平台,故事多以支离破碎的婚姻、满目创伤的爱情来吸引人们的目光。情爱话廊周刊分为“情感诊断室”、“特别关注”、“真情碰撞”等几个分栏目,固定在每周二出版。情爱话廊是武汉晚报最具影响力的副刊。情爱话廊主要选择那些造成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情感现象和情感话题,将情感世界中的酸甜苦辣一一呈现,并配以专家的指导意见,分析这些故事背后的因素,使之具有普遍的意义。 情爱话廊追求的不是故事的情节性和戏剧性,而是通过他们的故事,或阐明一个道理,或表达一个观点,或让人们发现世间的真善美,驻足停留思考现代社会的种种行为。针对武汉晚报成立五十周年,情爱话廊特别推出“金婚故事”栏目,分享老一辈的金婚风雨情,看他们如何困苦与共、携手一生。一幅幅老旧的结婚照片,虽没有现代结婚照片的华丽,却是他们幸福的证明。“他是我的拐杖我是他的眼睛”、“一辈子的心愿就是把家护好”,朴实的话语,平凡的人生,他们的故事应是我们年轻一辈在婚姻中学习的。此外,还有一个情感栏目是“红娘”周刊。它关注两个方面的内容,一类刊登晚报举办的各种姻缘会信息,另一类是征婚信息。武汉晚报借副刊形成的影响,推出武汉晚报的公益相亲活动,如有军旅姻缘会、春季姻缘会、白领姻缘会、武汉青年端午姻缘会等,每年举办的几场姻缘会都会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在武汉产生很大的影响。至今,武汉晚报的姻缘会已成为武汉晚报的品牌活动。

二、服务性

晚报是家庭报纸,以市民为读者对象。市民最关心的是什么呢?是他们的生活以及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现代人追求生活品质,不仅关注工作本身,而且注重享受生活。 因此,他们需要能填补生活闲暇时的服务性信息。武汉晚报副刊的服务性信息包罗万象,每天出不一样的内容。

周二旅游周刊,设有“出境潮”“新私路”“游资讯”等栏目,介绍一些旅游线路、旅行社的信息,并在不同季节推出不同的旅游套餐,在特殊的时机推出特别的旅游线路,如有“武汉晚报辛亥旅游首义号”首航团台湾非凡之旅。周三关注大众健康。健康周刊是武汉晚报的品牌栏目,设有“田巧萍导医”、“名医热线”、“生命实录”、“健康新知”等栏目,其内容主要包括这样一些方面:介绍一些专家信息,邀请专家到报社值守热线答疑解惑,组织大型讲座或义诊,普及医疗卫生知识及相关法规。2009年,在健康周刊创立十周年之际,武汉晚报策划了一系列庆典活动,吸引了近十万市民的参与。而心事周刊主要答疑都市人们心理出现的困惑,并予以解决,如介绍汶川地震三周年人们心理恢复过程。周四关注市民的居住和教育。广厦周刊分为家居和房产企业两类,这些栏目大都围绕老百姓关心的房子做文章,哪里新出的楼盘、房产政策、看房买房时机、买房卖房手续问题等等成为讨论的内容。法制周刊设有“情法万象”、“刑档内幕”等,以法制故事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引导人们关注法治问题,普及法律知识。教育周刊有“校园”“留学”栏目,内容多与培训机构信息、考试、留学等有关。周五以时尚、美食、电子产品为主。新七天周刊有“霓裳”、“识货”、“情报”等栏目,关注化妆品、衣服、珠宝等奢侈品牌的情报。美食栏目设有“品食汇”、“食尚坊”、“养生煲”等栏目,介绍适合当下的食谱、商家菜肴、健康饮食态度、时令蔬菜、美食达人。车潮周刊有“车市资讯”、“车迷沙龙”等栏目,关注人们的出行,体现武汉作为车都的特点。3C周刊设有“市场”、“行业”等,多与空调、冰箱、电视、取暖器、厨电、热水器等家电产品有关,和一些商家的促销信息。周六赢周刊设有“产经”、“当家”、“创业”等栏目,细说一些新鲜兴起时尚,如“武汉部分婚宴故意不见‘荤’”;报道使用小成本如何创造大财富,一些另类的商机,如“试睡员万元月薪拿得‘烫手’”;引导人们如何“细水长流”,用好每一分钱,如有教人们如何管理信用卡、专家教您养个“富宝宝”等。

三、文学性

在当下的社会中,人们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受到太多物质利益的牵扯,生活各方面都可以看到物质侵入后造成的影响,属于精神产品的报纸副刊也不可避免。曾经一度辉煌的文学性副刊被新闻和广告大肆入侵,无可挽回的被边缘化了,到如今只有几家报纸副刊保留文学性的版面。武汉晚报的“美文”专栏是少有的具有文学性的专刊,是当前浮躁社会的一份社会良知。武汉晚报副刊几经改版,美文专栏仍在改版潮中被保留下来,这说明我们这个时代还是有一些东西是永恒的,那就是人们的心灵感悟。“美文”刊出的版面、时间不固定,“美文”上的文章大都是千字以内的小品文。这种小品文没有孤芳自赏,有的是一份真挚情感,它们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入手,引发生活的一点感悟,传达给生活忙碌的读者,以期待与读者产生共鸣。另一个具有文学性特点的专栏是周三的悦读周刊,该周刊设有“悦读”、“往事”、“谈资”等栏目,文章多摘自别的报刊。刊出的内容凸出一个“悦”字,在趣味性、知识性上下功夫。“知趣”以人类对大自然的兴趣为主题,登载一些世界各国发生的奇闻趣事,如“应对末日危机的月球方舟计划”、“克洛玛:最古老的猛犸婴儿”;“往事”多道出六七十年代伟人之间的往事,诸如“1949年:毛人凤密谋炸毁毛泽东专列”此类文章;“谈资”“风情”重点关注人物,选择的这些人大都具有传奇的人生经历;“悦读”专版上的“阅•月历”书写历史上当天发生的事情,同时配合时事新闻出一些阅读专题。

四、本土性

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快速扩张给一个历史城市带来诸多问题。从文化上说,历史悠久的老建筑在旧城改造的城市规划中一步步被推倒,使得城市渐渐失去深度,人们对城市的文化传统缺乏了解。没有文化的凝聚力,人们很难形成一股向心力,进而对城市没有认同。武汉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也是一个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关于这个城市的地名典故、神话传说、传奇人物、历史变迁、文化特色、地方戏曲、语言风俗、风味特产等等,都可以成为副刊的题材和内容。一直以来,武汉宣称自己是有历史故事的城市,但是人们感觉不到它的历史厚重,总觉得它是一个充满世俗气息的“大县城”。庆幸的是,武汉晚报副刊推出“城市声色”周刊,“城市声色”设有“城故事”“双响炮”“圆桌会”“指南针”等栏目。“城故事”力求挖掘武汉本土的文化特色,构建城市新的文化特征,主要从物质和非物质两方面来报道武汉的文化特色和人文色彩。在物质方面,在城市建筑上下功夫,如以“老街巷”为主题,回忆武汉老街巷的故事,一一细说汉口老街、武昌巷衢、汉阳堤街,或在博物馆日,述说武汉各种博物馆的历史记忆;在非物质方面,报道诸如武汉话的历史变迁、楚剧的兴衰等此类的特色文化遗产。“双响炮”分为“武汉城事串串烧”和“非武汉被排行”两部分,“城事串串烧”主讲发生在武汉的人和事,从小处着手,呈现武汉的点点滴滴,意在引人思考武汉的种种行为,而“非武汉被排行”以“最”字为标题,讲述在武汉之外各城市发生的趣事,如有最大气的酒厂、最恐怖的酒厂,从猎奇心理出发,以博一笑。

从总体上说,作为地方性报纸,武汉晚报副刊抓住了武汉城市的特点。武汉晚报副刊以其情感性、服务性、文学性和本土性为特点,抓住副刊的变与不变,极大地丰富了副刊的内容,既有浅读,又有深读,使得报纸变得耐看。但是面对既有成绩,我们应头脑清醒,理性看待,思考武汉晚报副刊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第一,副刊信息面广丰富。从旅游、法制、教育、时尚、休闲、美食到汽车、电器等等无所不包,整合了社会大量信息资源,突出其为市民服务的特点。对于有潜在购买能力的读者来说,是很好的信息来源渠道。有很多栏目已成为武汉晚报的品牌栏目,如姻缘会、田巧萍導医、黄峰淘房,既关注市民的生活细节,为市民的生活品质出谋划策,又关注市民的精神家园,提供一份思想“净土”。第二,副刊内容深度不足。从具体内容上来说,某些方面略显微薄。如在时尚方面,一味追求奢侈品牌,这与武汉大多数的城市市民实际消费水平相去甚远。在旅游方面,大部分版面属于景点与旅行社的广告,实际上引导人们怎样规划旅游行程、如何游玩等等具体的内容少之又少。在电子产品方面,焦点只集中于家电,夏天空调,冬天取暖,周而复始,广而告之,食之无味,而关于数码相机、摄像机、电脑、手机、MP4、电子书等电子产品涉及甚少。

诚然,刊登这些生活内容无可厚非,报纸处在市场竞争中,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使得报纸走平民化路线,但是报纸在寻找自身赢利渠道时,是不是也应承担起一份应有的责任?出现在副刊上少量的读书内容也仅是“悦”读,而非彼“阅”读。在新媒体时代,报纸副刊已难再现五四时期文学副刊的盛况,但是文学的消退不等于思想深度的消亡,等待报纸副刊的不应是它纷繁芜杂的浅薄信息,而应是读者心灵迷航后的那座灯塔。

参考文献:

[1]赵静,王琼.情感副刊的新闻化尝试-以武汉晚报<情爱话廊>为例[J].新闻前哨,2010(3).

[2]刘富,张未民.晚报新闻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3]艾杰.论报纸“美文”存在的理由[J].新闻前哨,2010(3).

基于社会媒体的虚拟社会管理服务 篇4

众多社会媒体满足了用户信息的传播需求

社会媒体对世界的冲击史无前例, 从2009年的伊朗大选, 到如今中东多国的政治动荡, 美国一次又一次看到了通过互联网插手他国政局、改变他国政治走向的可能性。Facebook、Twitter等社会媒体为社会人群自发性群体聚集、活动提供了社区交流、信息传播的网络平台, 加速、扩大了这场中东地区的社会运动。

另一方面, 从社会媒体对传统企业的影响看,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有着很强的周期性。自1990年至2000年, PC机的普及, 引发了传统企业的自动化;自2000年至2010年,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 引发了传统企业的网络化;可以期待自2011至2020年, 社会媒体技术的普及, 将引发传统企业的社交化。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人群 (互联网人群超过4.85亿、手机网络用户3.18亿) , 各种社会媒体形成的虚拟社区, 组成了巨大的虚拟社会, 在众多的社会媒体中, 微博媒体是一种新型的信息发布、传播媒体, 近年来在网络人群中迅速普及, 目前Twitter、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的用户数分别突破了2亿、1.4亿和2亿。微博媒体仿造了人类的社会结构, 将用户群体组织成社会网络, 满足了用户信息的个性化发布、社会性传播、社交等需求。虚拟社会的社会网络和现实社会的社会网络相互作用, 加速和扩大了虚拟的社会活动和现实的社会活动的相互影响。

相对于社会媒体数量众多, 网络信息量大, 信息来源复杂、更新快速、传播广泛的特点, 目前社会媒体的虚拟社会管理技术落后。特别在应对网络突发事件时, 经常因为不能全面和及时掌握社会媒体的观点表达而错失处理的时机。因此, 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互联网监管效率, 已成为互联网各内容监管部门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 在社会媒体当家, 民意表达高涨的今天, 基于社会媒体的虚拟社会管理成为必须研究的课题。

虚拟社会管理亟待信息技术加以解决

各种各样的社会媒体社区, 组成了虚拟的社会网络, 形成了虚拟社会。虚拟社会管理的关键技术及其组成社会管理平台的管理需要通过相应的信息技术加以解决。

1、虚拟社会信息分析技术

虚拟社会管理首先需要解决虚拟社会的信息获取和分析, 社会媒体与传统的Web1.0媒体主要区别在于: (1) 媒体信息的来源不同。Web1.0媒体信息是由编辑人员发布;而社会媒体凝聚大众的群体智慧。 (2) 媒体信息的类型不同。Web1.0媒体信息主要是资源 (网页) ;而社会媒体信息包括两种实体 (用户、资源) 。 (3) 媒体信息的网络结构不同。Web1.0媒体的网络结构是由大量的网页及其链接构成的超链结构;而社会媒体的网络结构更复杂, 是由大量的用户、资源及其关系 (用户之间、资源之间、用户与资源之间) 构成的社会网络。 (4) 媒体挖掘的关键技术不同。Web1.0时期, Google挖掘了Web1.0媒体的网络结构, 以面向大规模网页的超链分析技术引领了Web1.0信息服务的技术潮流;而社会媒体挖掘的关键技术是面向大规模用户、资源组成的社会网络的分析技术。

正是由于上述虚拟社会媒体的特点, 使得虚拟社会信息分析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获取、模型表示:社会媒体的两种实体 (用户、资源) 的模型表示分为几个步骤: (1) 分别获取两种实体的相关信息; (2) 从原始的实体信息中提取特征; (3) 选择合适的模型表示实体, 建立用户模型、资源模型。根据指定的监管主题, 发现主题相关的敏感人物节点。

关系分析、网络生成:在实体表示的基础上, 抽取实体的关系数据, 计算节点之间的关系强度、相似度。将实体视为节点, 实体之间的关系视为边, 实体及其相互关系就生成了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挖掘:计算实体之间的相似性, 挖掘社会网络的团体 (兴趣相似的人群、主题相似的资源) , 发现与敏感节点相关的人群、团体, 用于信息的聚合、推荐;计算实体的权威性, 用于信息的检索、推荐;信息扩散技术研究。

2、话题发现、跟踪与预测技术

社会话题发现、跟踪与预测是在自动分类和褒贬分析基础上, 建立多个话题刻画指标, 根据刻画指标和话题分类的结果评估和分析当前的舆情态势, 并预测舆情走势。

事件需借助科学完备的指标体系来描述刻画, 在确定诸多舆情信息评价指标及其含义、不同指标权重后, 才能系统化的构建舆情信息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 进而针对特定舆情计算指标值, 得出量化评价结果。舆情评价是对舆情信息的危害性、关注度、扩散度等进行综合判断的过程。按对象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针对特定舆情 (舆情主题、舆情事件) 进行评价, 另一种是针对整个网络舆情进行评价。

舆情预测等级划分为红、橙、黄、蓝四级, 从舆情敏感度和舆情热度两方面来衡量, 每个方面都通过一系列指标来刻画, 采集并计算各指标值, 最后加权处理后形成舆情指数, 依据其取值分别对应四个预警级别。目的是改变被动处置的局面, 形成积极主动应对的机制。

⑴特定话题发现、跟踪与预测

特定话题包括日常监测的舆情主题和实时跟踪的舆情事件两种情形, 评价方法就是对监测跟踪、分析研判阶段获得的各统计指标进行加权处理, 计算特定舆情综合指数。为保证所有二级指标具有相同的统计特性, 将定量指标转换处理, 按指标的阀值区间进行评分, 最终转换成离散的5分制序列型数据。所有二级指标的经验值或阀值都是按舆情主题 (三级分类项目) 和舆情事件单独构建。即不同的舆情主题和舆情事件, 同一定量指标的阀值各不相同, 同一定性指标的评估值也各不相同, 阀值和评估值都通过德尔菲法 (即专家经验法) 确定。

特定舆情事件评价指标体系是建立在事件的深度分析的基础之上, 将事件的分析结果加入到整体舆情评价指标体系当中。

首先需要对事件进行深度分析, 已对指定关键词、特定事件、特定文章完成跟踪监测和评价打分的任务。并设置了轻微、较小、中等、严重、危险等五个级别, 每个级别定义重要程度, 再乘以各自舆情影响值, 得到该事件的舆情指数。所有关键词、事件、文章的舆情指数相加得到整个事件级舆情指数。再根据舆情预警等级划分标准, 判定当前事件级舆情预警级别。

用户可通过事件级舆情预警级别判断当前是否有舆情事件发生, 舆情事件密度、影响力、网民反应程度、网络舆论噪声程度等情况。

特定事件舆情指数分为特定事件综合舆情和特定文章综合舆情:

(1) 特定事件综合舆情

特定事件综合舆情根据跟踪监测模块当中事件跟踪监测的数据进行计算, 首先需要对每一事件设定权重, 再根据每一事件的权重和舆情指数 (每一事件的舆情指数在事件跟踪监测模块中设定) , 根据一定算法, 计算出特定事件舆情指数。

(2) 特定文章综合舆情

特定文章综合舆情根据跟踪监测模块当中文章跟踪监测的数据进行计算, 首先需要对每一文章设定权重, 再根据每一文章的权重和舆情指数 (每一文章的舆情指数在文章跟踪监测模块中设定) , 根据一定算法, 计算出特定文章舆情指数。

通过上述手段, 可以描述事件在社会网络上的传播速度, 定位敏感话题、寻找事件信息源头、刻画传播轨迹 (信息的传播树构成的森林) 、传播范围以及跟踪、预测该事件传播的社会影响。

⑵全网社会媒体舆情预警预测

全网级社会媒体舆情预警预测指数是对整体舆情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实现, 分为监测范围内和元搜索监测两个方面, 全网舆情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监测范围内和元搜素的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分类, 将涉及敏感信息的数据专门归类整理, 并根据其涉及的信息的敏感程度设定权值, 最终通过统计敏感信息的数量以及其敏感程度, 从宏观上反映当前舆情整体状况。

每天的社会媒体活跃程度不同, 根据监测到的社会媒体活跃指标计算当天各分类的文章数, 进而计算各分类得分, 最终根据此分数得到今日监测范围内舆情指数和今日舆情等级。

根据跟踪监测模块当中全网跟踪监测的结果, 计算得到元搜索舆情指数以及信息增量变化率。

⑶总体舆情指数

总体舆情指数反映了当前互联网舆情的总体状况, 是舆情监测的最终成果之一。用户可根据互联网舆情的总体状况, 站在全局的高度把握互联网舆情走势, 监测互联网舆情状态, 进而为领导决策、工作部署提供可靠的依据。

总体舆情指数由监测范围内舆情指数、元搜索舆情指数、特定事件综合舆情指数、特定文章综合舆情指数4个方面决定。生成总体舆情指数在逻辑上有以下步骤:

第一、获取范围内舆情指数、元搜索舆情指数、特定事件综合舆情指数、特定文章综合舆情指数的监测结果。

第二、将监测结果乘以各部分所占权重值, 得到总体舆情指数。

第三、根据舆情预警阀值, 计算总体舆情预警级别。

总体舆情指数为用户从宏观了解总体舆情状况提供参考, 实现像天气预报一样预报网络舆情的效果, 通过查看明细, 可以直观、快速的发现当前互联网舆情的构成, 可以实时掌握互联网舆情的整体状况。

总体舆情指数由以上步骤计算得到总体舆情指数值, 同时设定舆情预警阀值, 在不同阀值内预警级别不同。其中, 蓝色表示网络舆情总体平静, 没有特殊事件发生, 没有舆情热点;黄色表示网络舆情总体略有起伏, 局部有舆情热点, 或有小规模舆情事件发生;橙色表示网络舆情总体较为严重, 有大规模舆情事件发生, 有大量舆情热点;红色表示网络舆情总体非常危险, 有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发生, 有重大舆情热点, 必须予以干预。

3、倾向性分析技术现状

目前, 国内外对于文本倾向性的研究大体上分为两大类:基于语义的以及基于机器学习的文本倾向性研究。

基于语义的文本倾向性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先对分析文本中的形容词或能够体现主观色彩的短语进行抽取, 然后对抽取出来的形容词或短语逐一进行倾向性判断并赋予一个倾向值, 最后将上述所有倾向值累加起来得到文章的总体文本倾向性。第二种研究方法是预先建立一个倾向性语义模式库, 有时还会附带一个倾向性字典, 然后将待评估文档参照语义模式库做模式匹配, 最后累加所有匹配模式对应的倾向性值从而得到整个文档的倾向性。

另一类文本倾向性研究方法是基于机器学习的传统文本分类技术。其思想就是先通过人工标注一些文档的倾向性, 并将这些文档作为训练集, 再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构造一个褒贬两类分类器。最后使用构造好的褒贬两类分类器对待评估文档进行分类, 即识别出该文档的倾向性。

倾向性分析主要采用模式自动识别的方法, 首先对未标注语料进行模式训练, 获取模式模板;然后根据模式模板进行倾向性分析。

模式是待抽取信息的一种抽象表达方式, 它体现了特定信息的组成元素, 这些元素也是人们对信息的关注焦点。采用词项作为模式的表达形式, 模式的表示方式是一个N元组序列组合, 其中包括如下几类, 主题类、情感词类、否定词类、转折词类、程度副词类、上下文辅助类。

对同时包含主题词和情感词的句子获取其实例模式, 并考虑特殊主题词的处理。对实例模式进行统计, 统计实例模式的出现次数, 将出现次数较高的实例模式进行人工分析, 从而得到泛化模式。根据泛化模式的句型特征, 以及主题词极性, 判断泛化模式的极性, 从而构成语义模式列表。

通过倾向性分析技术, 将网民观点归纳, 根据网民观点归纳的结果, 对以事件为中心的内容进行友好度归纳, 形成正负面判定结论。对于计算机无法判别的意识形态内容, 再进行汇总、分析和反馈。

建立完善的监管平台实现社会媒体的规范化管理

目前我国对社会媒体的研究刚刚起步, 缺乏对虚拟社会管理的经验。虚拟社会的管理对于我们而言会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建立完善的基于社会媒体的社会管理的监管技术平台, 用于识别敏感人物节点及其关系密切的社会人群, 以及探测、追踪敏感话题, 从而对敏感的人群节点以及话题, 能提供灵活多变的监管方式, 在各个不同时段、灵活设置可伸缩的调整监控范围, 实现对敏感人物节点及其关联的人群阶段和敏感事件的有效监管。对社会媒体的监管, 如果处置方法不当, 会影响社会媒体在我国的良好发展势头。目前的简单、从严监管的方法往往以牺牲用户体验为代价, 长期来看需要改变, 要对社会媒体的监管方式变“堵”为“疏”, 借助网民的力量发现事实, 鼓励参与事件的调查, 缓解网络舆情, 增强公信力。

社会福利服务 篇5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是河南省漯河市唯一一所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和漯河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高的“依存度”。漯河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院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人才支持、技术支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漯河职业技术学院这一“三位一体”办学指导思想已经成为开展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出发点和抓手。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产学互动发展为方向,以机制体制创新为动力,以产学结合、校企校地合作为依托,以校企、校地资源共享为抓手,以学院专业、人才、技术、智力、信息等优势为支撑,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合作共赢为目标”为指导思想,积极为漯河市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可持续的人才支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为漯河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漯河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开展社会培训,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总结

2014年学院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主动与政府职能部门和行业、企业沟通对接,寻找合作结合点,实现互利共赢。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系和市旅游局合作,帮助企业进行专业人员技能培训,通过学生顶岗实习解决旺季用工难问题。建筑工程系与市建委合作,为企业提供项目测绘服务。经济贸易与管理系与市全民创业办合作,进行会计电算化、营销管理培训,跟踪服务微小企业,提升管理层次。食品工程系与漯河市技术监督局合作“漯河市首期食品生产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班”、“漯河市食品生产企业检验人员培训班”。2014年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在加强校企合作的同时,积极与我市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开展合作,先后签订合作协议30份,洽谈合作意向85项。例如,与市工商联合作,开展针对全市民营企业发展的相关服务;与舞阳县人民政府、临颍县人民政府、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进行人员培训、项目开发等合作;主动与临颍县、舞阳县职业教育中心结合,创办漯河职业技术学院临颍分院、舞阳分院,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技术培训,积极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蓝领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积极为农民工再就业、企业员工培训提供服务。学院积极面向社会开展职业资格培训、村干部大学生学历教育、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企业员工技能提升培训、下岗职工技能培训等,拓展了学院的服务途径,增强了服务能力。近两年来,已为地方农民工、下岗工人和20多家企业,约3000人次提供电工、电子、钳工、营销员等10多个职业资格培训。同时还承担漯河市“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干部”培养任务,已毕业村干部大学生1000名。

2015年,学院出台了《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服务经济转型升级面向行业企业开展职工继续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全面提升职工素质为目标,以全民推进和深化校企合作共同育人为途径,以创新职业院校开展职工继续教育的机制为抓手,以构建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和技术技能积累系统为突破口,力争在2020年之前,全面促进我院的管理创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从而能够完全胜任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职工人才的责任。2015年各系部共开展各类社会培训23项,为省市超过30家企业和用人单位培训人员超过3500人次。同时各系部组建了一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各类服务的团队和平台,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到校企合作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来。各系部组建的各类服务团队、服务平台15个,70多位专业教师和技术人员参与其中,为32家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服务。其中漯河市电商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和舞阳县电商人才培训班开班,是最具代表性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项目。漯河市作为河南省电子商务发展“一体两翼”重点城市,电子商务产业是我市的优先发展方向。工商管理系电子商务专业是我院的骨干专业,该专业按照职业能力设置了系统化的课程模式,强化岗位应用技能训练,积极为社会培养各类电商运营人才。近年来,我院依托相关专业先后与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盖茨软件等多家电商企业开展了深入的合作。此次,市商务局为我院授牌“漯河市电商继续教育培训基地”,舞阳县在我院开展电商人才培训,将为我市农村电商人才培养发挥重要作用。

二、漯河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开展社会培训,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打算

2016年学院要力争与我市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等合作共建“服务中小企业智力基地”,成立“中小企业合作发展中心”,利用学院的技术、人才等办学优势,为地方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信息、技术支撑。一是积极主动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合作办学,建立技术与管理骨干培训基地、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等,通过各种类型与层次的培训班、函授班、短期班、远程班、辅导班等,培训党政、技术、教育、文化、管理、再就业等各类人员,为学习型社会建设做贡献。二是拓展为中小企业服务功能,拓宽与中小企业合作内涵,培育诸如经济管理咨询公司、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技术咨询服务中心、技术成果转化中心,逐步形成服务功能全面、技术力量雄厚、深受中小企业青睐的为地方中小企业服务的平台,探索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路径。通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工作的深化开展,自觉承担起弘扬先进文化的任务。增强校企合作过程中特色校园文化对地方经济社会的渗透能力和辐射能力,坚持时代特色和企业特色相结合,坚持民族传统与现代创新精神相结合,不断增强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使校园文化融入区域文化,融通企业文化,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使校企文化交融对接,使在校学生超前了解企业文化、丰富社会知识、增添社会阅历,从而创建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新型校园文化,促进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文化传承人才的培养,实现职业教育的跨越发展。

三、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期间职业教育发展与服务社会发展规划设想

今后五年,根据学院《关于深化开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意见》在职业教育发展与服务社会发展工作上,有这样几方面考虑:

1、把握三个关键环节,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一是制定前瞻科学的中长期服务规划。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学院发展大局,根据学院总体发展目标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方向和目标,细致分析产学结合、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的前瞻性、科学性、地方性、现实性及可行性,制定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校地、校企合作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有明确具体的工作目标和实施步骤。使学院发展更加贴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进一步明确我院职业教育办学目标定位和服务面向定位,自觉参与推动地方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自觉参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自觉参与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二是加快服务制度建设步伐,建立完备的制度体系。根据学院总体发展规划目标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制定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产学结合、校企校地合作工作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工作程序、实施细则;从部门职责、人才培养、绩效考核等各个方面制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规定,使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规范化和常态化,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现实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三是创新服务机制。建立起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强劲的启动机制、规范有序的运行机制、完善系统的激励机制和健全有力的保障机制。不断创新产学合作的体制和机制,建立和完善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平等合作机制,逐步构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沟通对话机制、人才交流机制、成果转化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协同创新机制,动态的教学计划管理机制,构建导向鲜明的激励约束机制,以适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多方位、广角度、深层次、科学化的开展需要。

2.落实“四个着力”,推动学院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中创新发展。

一是着力完善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功能。学院各系部处室要加强与地方的沟通交流,突破政策瓶颈和体制障碍,主动寻求合作机遇,拓宽合作领域,建立合作平台,创新合作模式,探索合作途径,加强横向联系,形成良性互动。不断完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管理咨询功能、产学结合服务功能、知识理论培训功能、技术成果转化功能,充分发挥学院学科综合与交叉优势,为地方提供高质量、高层次决策咨询平台,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使我院逐步成为政府决策的“智囊团”、科技创新的“助推器”、文化兴市的“先行者”、创新人才的“孵化器”、基础教育的“动力源”。

二是着力推进开放办学,创新复合型实用人才培养模式。要进一步树立面向地方开放办学、面向区域开放办学、面向校内外开放办学的理念,拓展对外开放的领域和项目,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师资队伍建设战略、学生双向流动的联合战略、专业课程设置产业化战略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开放意识和综合素质,着力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科技的要求,结合学科专业特点、人才资源状况,在实践中把特色培育与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科建设和专业整合、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等结合起来,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性教学,把“厚基础、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作为人才培养的要求,把“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用得上、发展快、后劲足”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在学院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凝聚和形成我院的办学特色。

三是着力推进学院“质量工程”的实施,加强学科专业改革和建设。全院上下要树立质量第一、走内涵发展道路的理念,从重视规模发展转变到重视质量提高上来,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院发展的第一要务和学院生存发展的生命线。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地方经济发展为支点,考虑社会的多元需求,充分依托政府的宏观规划与产业结构,坚持“立足地方、注重实用、着手现在、着眼未来”的原则,采取“扬优、支重、改老、扶新”的方式,积极推进学科专业改革和建设,以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现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服务社会 回馈教育 篇6

专家论道 技惊四座

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后,随之而来的是教材的开放。面对新课改、新课标、新教材,许多在中小学从事多年教育教学工作的老师感到不知所措。针对这种情况,英语周报社组织刘润清、钟道隆、刘道义等多位专家学者和特级教师深入到全国各地进行了近百场的系列讲座。这些讲座深入浅出,在最大程度上解决了英语教师们的困惑。

《英语周报》名誉总编、特级教师、国务院特贴专家黄国斌关于“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的专题讲座,在广大中小学英语教师中引起了轰动。黄国斌在有的地方不仅做报告,还参与教学活动,深入课堂听课、评课,与一线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收到很好的效果。与此同时,在黄国斌的指导下,英语周报社教研部成员与各编辑部编辑对《标准》进行了认真反复的学习与研读。在此基础上,另一方面将《标准》的精神贯穿到报纸的编辑中,一方面组织编写《名师说课》系列教案,效果较好。

名师说课 盛名远播

说起编写《名师说课》系列教案,就不能不说主管此项工作的副总编师传宝。他指出:“我们的教案绝不能粗制滥造,要编就编能体现新课程改革精神的教案,要编就编可供操作的教案,使它成为报社品牌个性化的又一个亮点。”

在众多教学一线名师的共同努力下,《名师说课》系列教案出版问世。这套系列教案的特点是:第一,在有效学习的原则下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方式,改变了过去课堂教学的灌注式;第二,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规定的任务型教学途径。《名师说课》科学地确定了学习任务与运用任务的时空定位,将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为三维目标体系:语言目标、能力目标、学能目标。使教师对每课的教学内容重点一目了然,每节课的“能力目标”具体明确,并且把语言目标与能力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名师说课》系列教案来源于一线的教学名师,课堂设计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语言学习的规律,出版以后受到广大英语教师的喜爱与欢迎。

教师培训 推陈出新

报社的教研人员在与一线中小学英语教师接触中,听到最多的是这样一些话,“心中没数”。针对这种情况,报社主动提出与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联手合作,共同担负起培训的任务。

为较好地完成这一任务,负责此项工作的陈选和师传宝首先把目光锁定在基础教育相对薄弱的西部。他们万里跋涉到新疆、甘肃、贵州和陕西,先后组织了五次大型的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活动。刘道义、龚亚夫、李力等数十位专家学者和朱京力、王璐、裴芳等十多位教坛新秀现身说法,执教示范。通过专家讲座、观摩课、专家点评、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培训、交流,使参加培训的教师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受到启迪。每次活动都座无虚席,当地教师给予活动高度的评价。

名师座谈 踵事增华

如何利用报社与全国英语名师联系面广泛的优势,把各地名师组织起来,这是师传宝副总编辑反复思考的一件事。经过一番认真筹备,《英语周报》“教研年”名师座谈会在北京举办。

座谈会上,来自北京的近百位名师就“英语教师该如何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特别是北京四中著名特级教师、光明日报出版社《考试》杂志英文编审李俊和介绍的经验深入浅出,得到与会者的肯定。

北京名师座谈会的消息一见报,就在全国中小学英语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接着,广州与北京名师座谈会遥相呼应先后召开。

通过《英语周报》和《英语教学通讯》杂志,报社将这些宝贵的经验与方法介绍给各地的英语教师,对当地的教学工作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搭建平台 服务科研

纵观《英语周报》的教科研活动走势,可概括为四大特点:一是积极参与全国性学术活动。报社先后在上海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中小学外语教研工作研讨会,在天津和重庆举办了第五届全国中学(初中)英语教学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了第四届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在太原举办了山西省小学英语教学技能大赛等。二是构建独立自主科研体系。经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考察后,报社设立了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中小学英语教育研究中心,并在全国建立了数十个“英语教育实验基地”,面向全国招聘特约研究员进行课题研究。三是有选择地推广专家成果。《英语周报》先后对张思中“十六字”教学法、钟道隆“逆向”教学法和黄国斌“新法学英语”等英语教学法进行系列宣传和推广,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四是搭建科研成果交流平台。通过《英语周报》与《英语教学通讯》宣传和推广先进的教学法、教学理念和教学技巧,有力地促进了各省、市基础外语教育教学的发展。

实验基地 健康发展

实验基地,实质上就是科研基地。为了进一步搞好教科研工作,2003年,聘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特级教师黄国斌为中国中小学英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一年来,黄国斌到各地指导实验基地的教科研工作,深入课堂了解课题研究中的具体问题。在他的指导和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各实验基地的工作进展顺利,阶段性研究成果喜人。

山西省芮城县实验基地开展“素质教育下的英语教学模式研究”,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广西北海五中实验基地开展“任务型教学的研究”,尝试“学习性任务→运用性任务”相整合的教学途径,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山东滕州一中实验基地开展“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以校本教研为载体,创造了“三案备课法”。

随着实验基地的健康发展,使从事实验的学校和教师切身感受到科研的好处,坚定了大家携手搞科研、共同谋发展的信心。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正在积极地申请建立实验基地。

改版突破 创新超越

为适应新一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2004年开始教师版进行了全面的改版。改版后的栏目以“零距离贴近教师,全身心服务教师”为原则。

新闻综合版,以最快的速度向教师传达英语课程改革的最新信息;英语人生版,报道全国各地的英语特级教师、教坛新秀的先进事迹和人生感悟;教材分析版,从教学目标、疑难解析等方面进行教材分析,帮助教师熟悉教材;教学设计版,以人教版教材为主连载各种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教案;教学叙事版,结合教学案例报道教师教研和教学反思方面的文章。改版后的教师版刚一面市,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河南有一位老师的话让编辑感到振奋:“这才是中小学英语教师自己的报纸。”

中职音乐教学要立足社会、服务社会 篇7

一、课前准备

作为一名中职音乐教师, 要时刻意识到, 在三年的时间里, 让学生掌握工作中所要用到的音乐知识和常识, 所以, 中职学前教育的音乐教师, 在制定教案和教学设计时, 必须把学生学习的音乐理论和今后学生的职业牢牢挂钩, 要讲究实用性而不是一味追求难度, 适当地分配教与学的内容, 两者充分结合起来, 对日后走上工作岗位起到促进作用。

二、教学方法

在中职音乐课教学中, 要采用小组课和“一对一”课结合的方式, 小组以教师讲解为主, 对于钢琴课教学, 教师多做示范, 然后以逐一指导的方法, 在教学中对于音符时值问题、手型、按键等问题教师要个别指导。一个学生弹琴, 其他学生观摩和评价, 大家取长补短, 互相促进。这样不仅练习了学生的表演能力, 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很多学生心理素质不好, 在回课或者表演时紧张得容易忘谱, 不能够很好地展示音乐, 表达音乐。让学生多表现、多表达, 这样也为学生以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让他们可以在观众面前, 信心十足把自己最好的演奏水平展示出来。作为中职音乐教师, 可以安排有针对性的内容, 让学生去体会、去感受音乐给人的正能量。在文明和谐的今天, 要把学生的品质培养放在首位, 品质是基础, 技能是点缀。一个学习再好、技能再优秀的人, 如果没有良好的品质, 没有爱心, 不懂得包容, 也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

三、实习锻炼

中职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已经熟练掌握了音乐的基础知识。在实习期里, 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方法去培养每一个幼儿, 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去呵护每一个幼儿, 用知识和道理去管理好每一个幼儿。中职生在实习阶段, 首先应具备的就是耐心, 因为学生刚刚走出校园, 自己还没有成熟, 也没有完全适应工作环境, 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安慰学生, 让学生懂得这是人生的第一步, 必须要勇敢地走下去。我们班有个学生, 个头很小, 说话奶声奶气, 平时也很乖巧。但是在工作岗位中, 必须树立自己“小老师”的形象, 如果还拿自己当孩子, 那怎么在工作岗位上得心应手呢?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 教师指导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 改正自己的短处。在工作中, 我班学生就很受幼儿的欢迎, 幼儿看到都亲切地称呼“姐姐”。幼儿刚进入幼儿园, 也会有恐惧和不适应, 那么遇到一个和蔼亲切充满善意的教师, 无疑会让幼儿心灵受到极大安慰。很多幼儿刚进门口就哭得稀里哗啦, 但是家长们工作繁忙, 根本没有时间在家照顾孩子, 家长把哇哇哭闹的孩子放到教师手上, 教师亲切的话语、温暖的怀抱, 孩子很快停止了哭声, 即使眼泪还没擦干, 也会嘟嘟着小嘴儿和妈妈再见, 然后叮嘱妈妈早点来接。家长的放心、幼儿的安心就是教师努力的方向。只有这样, 才能称之为合格的幼儿教师, 在不断的磨合中, 幼儿成长了, 教师同样也得到了成长。在和幼儿互动的过程中, 更多用到的是教师的爱心和耐心, 幼儿都是单纯的、纯洁的, 教师的爱将成为他们心里的一股涓涓细流温暖他们的心田。让幼儿在幼儿园里快乐成长, 让家长踏实地工作。

总之, 中等职业教育就是就业的教育, 更多的是强化学生的职业和今后工作动向, 这是培养学前教育音乐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必须研究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和基本素质, 探索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和规律, 把对学生的热情和学习结合起来, 让学生既有良好的知识技能, 又有优秀的品质。为今后学生走向就业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充满正能量的一分子, 在社会的每一个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奉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

摘要:中职音乐教学要立足社会、服务社会, 中职音乐学生大部分学生都输送到幼儿园, 这需要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实用的音乐知识, 更要教给学生很多做人的道理。作为一名中职音乐教师, 要因材施教, 传递给学生知识的同时, 把爱心传递给学生, 让学生在特殊的工作岗位上能够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作为今后的一名幼儿教师, 和普通的教师不同, 要懂得的不仅是知识技能, 还要懂得幼儿的心理, 摸透幼儿的想法, 更好地和幼儿沟通, 和幼儿成为朋友和亲人让家长把幼儿放在教师的手里安心、放心。这需要幼儿教师真正换位思考, 让幼儿从心底真正喜欢教师, 喜欢和教师一起玩耍, 喜欢幼儿园这个大家庭。

学好技术,服务社会 篇8

1. 萧小坤, 男, 泉州泉港人, 福建技师学院建筑设计专业。想从事的行业是计算机设计类, 有机会要自己创业。预期薪资收入6000元, 想留在福州发展。

2. 陈燕, 女, 福州台江人, 福建技师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想从事外贸类工作, 有机会想自己开淘宝店。预期薪资收入3000元左右。

3. 周智明, 男, 莆田仙游人, 福建技师学院计算机软件专业。希望毕业后能在计算机相关的店里面学点技术, 然后考虑自己开店。预期的薪资收入3000元以上。

4. 刘涛涛, 福建省第二高级技工学校汽修专业。就业愿望:希望能够在大型汽修厂学习, 并且有机会去厦门发展。预期薪资收入:5000元左右。

5. 余晨晖, 男, 泉州人, 福建技师学院学生。就业愿望是回家创业。预期薪资收入3000~4000元。

6. 陈国宏, 福建省第二高级技工学校数控专业。近期目标:准备福建省技师大赛。月薪要求:4000元以上。

7. 郑桔, 福建省第二高级技工学校汽修专业, 来到这里学技术得到家人的支持, 普遍认为有一门技术不至于失业。就业愿望是希望自己创业, 不过目前还是以打好基础为主。预期薪资收入:5000元左右。

8. 林星勇, 莆田人, 福建省第二高级技工学校数控专业。近期目标:继续参加升学考试, 将一门技术学到底。预期薪资收入:3000元以上。

社会福利服务 篇9

一、我国老年人照顾服务的现状及社区服务的形成

当今我国对老年人的照顾服务大体分为三种形式, 最传统也是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形式就是子女赡养。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尤其是改革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日益提高, 国家越来越繁荣富强, 医疗水平的大幅进步,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到2015年, 人口老龄化程度已经不得不使国家开放二胎政策, 而如果还是继承传统的子女赡养这一养老模式, 90后这一代人未来将承担起一对夫妇赡养四位老人照顾两个孩子的4-2-2结构。家庭的结构变化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已经为我国的养老问题敲响了警钟。

第二种形式, 是我国建国以来应用范围最广, 持续时间最长, 政府投入最大, 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最能接受的形式———福利院。从建国初期开始, 福利院就已经在我国存在了。经历了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 战争遗留给我们的是无数的流浪者, 无家可归者, 孤儿, 老人, 和一群无所事事一无所有的人, 这些人群的安置问题是我国当时至关重要的问题, 福利院, 也就应运而生。一直以来, 以福利院为主体的社会照顾服务都是由政府出资, 对大部分需要照顾的人群通过福利院的形式集中供养, 少部分人则分散到各个单位。[1]这种分散式供养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算是社区照顾服务的一种, 只是在当时并没有明确的社区概念。而这种方式政府对其投入的资金和精力大大减少, 因此, 在这个基础上, 逐渐形成了社区照顾服务的概念。

第三种形式, 就是之前提到的一种新型的服务方式———社区服务。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社区”这一概念才在我国出现。当时正是改革开放的黄金时代, 在社会方方面面的对外开放后, 我国的福利工作也有了不小的改变。从福利院只接受“无劳动能力, 无依无靠, 无生活来源”的三无人员到酌情接受;从只由国家拨款, 到允许福利院创办自费入住业务;从只由国家创办到鼓励单位、街道办、居委会、社会团体自主创办。这些做法不但增加了接受福利的人群面积, 更是为国家节省了大笔开支, 为社区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经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 研究, 终于在1986年, 提出了“社区”的概念, 1987年2月, 民政部正式成立社区服务处。[2]

在我国, 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一般采用的都是第一种形式即子女赡养。部分孤寡老人会采取福利院或者敬老院的形式。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激增,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展, 家庭日趋小型化, 支持传统的养老形式已经越来越难。同时, 老人不愿意去福利院也是一个问题。而新型的社区服务模式中, 老人依然可以生活在自己本来的居所, 通过社区这一团体, 提高生活质量。社区养老服务, 在方便年轻人照顾老人的同时, 也为国家省下了一笔开支, 还可减轻入院养老的压力, 因此应大力支持。

二、英国的社会服务制度

英国的社会服务制度按照功能来分大体分为两类:一种是由中央政府负责的社会保障, 另一种是由地方政府负责的社会照顾, 通俗来说就是现金救济和人身服务。而按照服务对象分, 则可以分为三类:残疾人社会服务, 儿童社会服务和老年人社会服务。英国作为一个福利制国家, 平均每八个人中就有一个处于弱势。英国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就是设立一套政府组织控制的社会服务体系。不同于我国对于社会服务等一系列问题的处理, 英国直接将这些财政负担下发给各地方政府。而且, 英国大部分的社会服务并不像我国的福利院一样免费, 而是有偿提供。但如果需要照顾的人负担不起, 政府也会酌情进行减少收费或者免费。[3]其中对于我国养老服务模式最具借鉴意义的当属英国老年人社会服务。英国对于需要照顾的老人, 完全没有中国传统的子女赡养这一环节, 也没有集中化规模化的建立福利院, 而是更倾向于让老人在自己家中接受照顾, 这一点和我国的社区服务很类似, 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英国对于老年人的社会照顾大体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 由社会工作者进行家政服务, 陪伴老人和夜间护理。第二, 建立“养老院”“老年食堂”“老年人活动中心”。第三, 开展“好邻居”活动, 由志愿者看护老人。第四, 兴建老年公寓, 提供给那些在经济上有问题但是身体健康并且能独立生活的老人, 房租优惠或者免费。第五, 建立养老院, 赡养那些生活完全无法自理的老人。第六, 私营或志愿组织也开办养老机构, 供老人选择。

三、英国社会服务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英国通过制定一系列法案的形式不断对社会服务模式进行改革与调整, 主要包含七个关键点:第一, 区分开需要免费照顾的人和需要付费照顾的人;第二, 签订合同;第三, 对服务人员进行规范化管理和考核;第四, 大力发展社区照顾以取代“养老院”“福利院”的模式;第五, 大力发展志愿者和私营部门取代政府在养老这一方面的职责;第六, 强调家庭在社区服务中的重要性;第七, 规范社会服务的内容与服务人群, 如免费提供和付费提供等。[4]

以上七点改革与调整, 意义在于规范社会照顾与服务的市场化机制, 打破各种服务之间的不平衡状态, 把社会服务从提供者市场变为服务者市场, 根据被服务人员的需求进行发展。英国的社会福利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面向全体公民不分贫富不分状况的福利, 为全体居民提供建立在公共基金之上的医疗服务, 由国民健康服务部负责。而另一部分则是根据不同的人群提供或免费或收费的社会照顾服务, 也就是我们要借鉴的部分, 社会服务部。改革后的社会服务部大体有四个关键点。

第一点, 联合授权, 为国民提供社会服务, 并不是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就能做到的, 而是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因此此项改革中规范了市场化关系和契约化关系的联系, “社会照顾需求”有时会与“健康照顾需求”相矛盾, 这时就必须在国民心中树立起“选择权”这一社会价值观。

第二点, 缩小政府的职能, 放大社会的职能。鼓励志愿者和私营部门接受社会照顾和养老方面的事物, 以合同等方式逐渐将职能下发出去, 减轻政府的工作负担。英国政府对于这样的志愿组织极度重视, 他们不仅可以帮政府承担社会照顾等方面的工作, 同时也是解决就业的方式之一。而慈善机构的资金来源主要由社会和政府的捐助和合同中的形式发放。

第三点, 由国家照顾到社区照顾的转变。虽然今天社区照顾仍然面临着如何管理的问题。但是在日常生活中, 把社会照顾这一责任分摊到家庭这样的单位上, 由社会各界人士共同承担。在社区通过社区居民与工作人员的协调工作, 能更好更全面更细致地对需要被照顾的人进行全方位的服务。社会服务这一概念产生于二战后, 此时的英国正处出“不住院”活动当中, 研究表明, 经常住院的人会对医院产生依赖感, 失去自我照顾的能力。同样, 住在养老院的人也会产生类似的依赖感甚至自卑感, 而在社区的家中接受照顾却能让他们感到温暖和安心。

第四点, 对于“规范化”管理的重视程度。强调“经理人”的重要性, 即负责人, 主要掌管资金的分配, 区分需要免费照顾和付费照顾的人群, 人员的监督和工作中的监督。规范社会照顾的管理, 在将社会照顾和社会服务这一权利下放的同时, 英国政府也大力监督各地方部门, 加强监督与调查。

由以上的改革可以看出, 当今英国政府在社会服务与社会照顾上肩负的更多是对于志愿者组织与私营机构的监督与管理, 掌控财政权力。在社会服务体系中设立专门的评估机构和监督机构, 每年对社会服务事业的发展和运行进行评估和监督。同时, 政府在宏观调控时可以及时发现问题, 增加对弱势群体的福利力度, 或者增加弱势群体的福利范围。

四、我国养老服务在英国社会照顾服务中的学习与借鉴

(一) 规范化管理我国的社会照顾服务, 将我国的社会照顾服务市场化契约化管理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 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要实行法人实体化管理。养老服务制度的改革并不是形式上的改革, 而是上至法人管理制度, 下至分配的全面的细化的改革, 旨在建立对全社会开放的、完善的市场化机制, 对社会照顾服务起到借鉴作用。而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新兴的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或设施, 更多的是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资源分配和调节, 从之前的服务者市场到被服务者市场, 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调节的一个独立的经济性质的机构。同时, 政府的养老服务机构也应一改往常的政府拨款的形式, 一样要采取竞争机制, 学习民办养老机构的委托运营模式, 在保证服务社会的同时, 也要盈利。

(二) 采取多元化的社会照顾形式

从现阶段国家生产力水平出发, 以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为主体, 社区养老服务, 敬院养老服务等多种养老方式并存。准确地定位社区养老模式的重要性和在未来我国的比重, 并依此来构筑我国的社会养老体系。如社会工作者进行家政服务, 陪伴老人。建立“养老院”“老年食堂”“老年人活动中心”。由志愿者看护老人。兴建老年公寓, 建立养老院, 赡养那些生活完全无法自理的老人。私营或志愿组织开办养老机构, 供老人选择等。在今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社区养老服务应当以家庭式养老为主体。并且依此为基础, 形成不同层次、不同方式、不同对象、不同角度的多元化社会照顾形式, 使被照顾的人群在接受照顾的同时能体会到社会福利和体制的温暖。

(三) 突出家庭的作用

在我国传统的子女赡养模式中, 老年人不愿意离开家, 希望体验子女赡养的幸福感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在我国未来的养老模式中, 由“子女赡养”向“社区照顾”的模式过渡, 就必须突出家庭的作用, 要积极探索并大力倡导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这样不但可以加快社区养老的进程, 还能满足老年人既需要照顾又不愿离开家庭的要求。这样一来, 我国的福利院养老院在人口日益老龄化的同时数量不足的问题就可以解决, 而老龄化带来的子女无法完全赡养的问题也可以得以补足。

这种模式相对于建国初期的福利院, 改革开放后的养老院等模式, 拥有着更大的灵活性、廉价性和适用性。其适用范围包括大部分高领老年人, 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年人, 孤寡老人等等绝大部分老年人的照顾服务。这种服务模式可以参照英国的社会养老模式, 由专门的监督负责人员进行评定, 将需要免费照顾的人群与需要付费照顾的人群区分开, 对经济有问题的老人给予部分减免或者完全免费的照顾。把家庭养老和规范化的社区服务结合起来。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我国就已经有了社区照顾的雏形, 从90年到现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社区大体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所以, 以社区照顾服务为主体, 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切入点, 把社区服务引入到千家万户, 是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须的一个过程。同时, 社区照顾服务并不是一个部门一个系统可以完成的, 促进社区服务, 家庭病床和老年护理院的密切合作, 全方位地调动社会各界资源, 共同发展完善社区照顾服务是我们未来养老服务中一个重要的任务。

(四) 以社会照顾服务促进就业

在英国, 社会性质或私人性质的养老机构、社会照顾机构已经占据了社会照顾的大部分。这些机构中的工作人员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社会的就业压力。我们必须意识到, 社区养老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并且对社区养老的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 形成一个专业的社区养老体系, 培养行业管理人员和专业化的服务人员。建立一套专门的人才培养计划。与当地的有关部门和高校联系, 对已经加入到社区养老服务的人员集中管理, 学习, 让这些服务人员掌握最基本的医疗、养生、心理、保健、康复等方面的知识, 并给予考核合格者资格证书, 要逐步将社区养老转型为一个培训上岗, 竞争上岗的机构。宣传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的荣誉性, 利用有关院校的专业, 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专业社区养老照顾人才, 为未来的社区养老服务打下人才基础。并且大力发展社区养老照顾的志愿者队伍。

(五) 发展第三部门组织的社会照顾服务, 使社会照顾服务更加多元化

要打造全民参与的模式, “人人都有老来时”, “今天你照顾老人, 明天你就是老人”, 大力推进社会投资团体, 社会志愿团体。兴办面对不同服务层次、不同服务对象的多元化服务机构。进一步扩大福利范围, 提高服务功能, 改善服务质量, 满足我国人民随着日益增长的生产力带来的越来越高的物质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蒋慧琼.社会照顾服务改革对我国养老服务模式的借鉴[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06 (04) :57-60.

[2]马凤芝.世界老龄化国家和地区养老机构规划的经验——以英国、日本和我国香港地区为例[J]., 社会工作, 2013 (05) :31-41.

[3]陈伟.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日间照顾中心服务体系的构建[J].河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01) :102-120.

高校图书馆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思考 篇10

1 高校图书馆走向社会的提出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目标, 其中文化目标中包括了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习型社会的学习要覆盖全民、贯穿终身。这需要全民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更需要社会为全民提供适宜学习的环境、场所。地方高校作为一方文化传承的机构, 责任义不容辞。近年来, 地方高校服务于社会的呼声不绝。越来越多的地方院校开始走出象牙塔, 与社会进行接触和交流, 而依附于高校的高校图书馆产生了同样的使命, 作用不可小觑。

我国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起步较晚, 20世纪80年代才陆续有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近几年来, 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开始为社会服务, 不同程度上实行了对社会开放, 甚至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合二为一。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开始成为业内人士共知的一种趋势, 高校图书馆进行社会化服务的研究已引起学界重视。

2 高校图书馆走向社会的必要性

2.1 符合政策和社会的要求。

早在2002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就有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 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 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这是我国首次以法规的形式把社会性纳入高校图书馆定位的范畴, 为建立和谐的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同时也拓展了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空间。社会全民素质的提高依赖于高校图书馆服务的社会化。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们要想在这样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开发智慧、增强自己的创造能力。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的中心是人们进行终身学习的最好场所。但因公共图书馆存在着数量严重不足、分布不合理、文献资源匮乏等一系列的问题, 远远不能满足社会读者的需要。文献信息资源是社会的财富。无论是公共图书馆, 还是高校图书馆经费都来源于社会, 都有为他人和整个社会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义务, 并且高校图书馆能作为一种现成的补充资源, 在网络信息时代发挥出关键的作用。帮助解决生产、科研、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2 符合高校发展的需求。

高校图书馆作依附于高校, 而高校的发展离不开高校图书馆的支撑。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 高校之间生源的竞争也趋于白热化。高校要想取得好的生源, 自身必须发展, 必须要有好的教学质量, 高的美誉度, 较高的社会认知度, 这样生源质量才会好, 生源质量好了, 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就相应提高了, 学校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图书馆走向社会, 与社会接轨, 有利于学校得到社会的认可, 有利于社会了解学校, 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促进图书馆以至整个学校的发展。

2.3 符合图书馆自身发展的要求。

首先, 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的一个汇集中心, 拥有庞大的文献信息资源。且高校图书馆有较强的专业文献资料加工处理能力, 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服务中积累了大量工作经验, 这些经验是其他类型信息服务机构短时间内无法拥有的。如果不对社会开放将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其次, 高校图书馆由于长期以来都是面对学生读者服务, 服务形式单一、管理思想僵化、工作重复而单调、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这样很容易导致馆员的业务能力停滞不前。向社会提供文献信息服务, 让馆员多接触社会, 接触各行业、各层次的读者群, 有利于馆员开阔眼界, 增添工作的生机和活力, 提高工作效率, 促进馆员的成长。

3 高校图书馆走向社会四步曲

3.1 第一步, 开展书籍外借和期刊社会化阅览服务。

这是最简单、最低层次的对外开放, 也是立即可以着手的对外开放。可先将图书馆闲置的、借阅率低的、复本量大的图书纳入对外开放的范围, 先选择一定的范围 (机关、企业、社区等) 开通办证借阅的权限, 读者可凭证借阅, 借阅期限可根据藏书的多少来设定, 藏书比较多的, 可以适当延长期限, 藏书比较少的, 可以将期限设定短一些。在办证时还可以收取适当费用,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图书馆的收益, 也为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条件。同时, 跟踪调查社会读者的阅读倾向与阅读需要, 对于服务方面的要求尽量调整满足其需要, 对于资源上的要求, 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或者说有条件的情况下, 也给予考虑;对于期刊, 参照本馆仍然保持现刊不外借, 过刊可凭证限量借阅的模式, 以调整开放时间的方式, 即周末对持证的社会读者开放的形式, 错开与学生读者的阅读高峰期, 让有限的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发挥出自身最大的价值。

3.2 利用普及的互联网络建立电子图书馆。

网上电子图书馆具有不受时空限制, 方便、快捷的特点。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现成的网络资源将向社会用户开放作为图书馆社会化的第二步, 充分发挥网络功能, 建立服务网络体系, 提供网上看书, 读经典名著, 读当红小说, 以及查询专业著作等服务, 并整合馆内可开放的资源, 为社会读者提供特色资源查询、原文传递及专题数据库查询等服务, 可收取适当的服务费用。这样既方便了读者, 也使得社会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 还增加了图书馆的收益, 使馆员福利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从而提高馆员的工作积极性, 确保服务的准确、快捷。

3.3 利用特色信息资源, 参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的各项课题研究。这是图书馆走向社会的第三步。

对于企业事业单位来说很多专业的信息资源都是非常有限的, 而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 总有几个专业是具有强大的文献保障能力的, 这些特色专业的文献保障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具有一定权威性、较高的知名度, 容易取信于社会用户, 以我馆为例:会计、汽车、以及知识产权专业在整个重庆地区的地位都是不可撼动的。因此我们可以凭借专业特色的优势, 将企事业的专题项目争取过来, 利用足够的文献保障能力参与该项目的研究, 例如协助查阅和提供课题研究有关的图书资料, 搜集目前各地有关本课题研究进展情况的情报等, 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第一手的有关资料, 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3.4 结对子, 帮扶基层图书馆促进其发展。

当前, 社会文化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 很多大型的企事业单位都设立了规模不等的图书馆或图书室。但由于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 管理经验不足, 他们为读者提供服务的水平是比较低的, 也极为不规范。高校图书馆在这方面有成熟的经验、先进的技术和优化的管理模式, 我们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 结合基层图书馆的工作实际, 有针对性地给他们做业务辅导和传授管理经验。还可以利用互访交流、举办论坛等方式了解基层图书馆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这可作为图书馆走向社会的第四步。第三步和第四部之间没有明确的先后, 根据各馆的实际情况进行互换。

4 结论

高校图书馆走向社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步骤, 不可操之过急, 否则容易造成服务不到位、管理不规范、学生读者和社会读者不兼容等问题, 使图书馆的形象受损, 进而破坏高校社会声誉的严重后果。所以各个高校的图书馆只能根据自己高校的实际情况, 以及各馆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对社会读者开放的步骤, 不能盲目跟风。

同时高校图书馆也要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积极面对挑战, 抓住时机, 加强馆藏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 在做好学生读者服务的同时, 积极开展社会服务, 为“学习型”社会的建立和“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强.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问题的思考.[J]科技创业, 2009 (1) :30.

[2]谢金星.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探析[J].现代情报, 2008 (10) :51-52.

[3]郭春兰.论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8 (5) :135.

[4]史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34) :16-17.

上一篇:聋校德育工作的现状下一篇:方法验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