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社区民主法制建设示范社区材料

2024-04-09

XX社区民主法制建设示范社区材料(精选8篇)

篇1:XX社区民主法制建设示范社区材料

创民主法治社区 建平安和谐家园

----XX社区民主法治建设工作经验材料

XX社区成立于2003年11月,辖区面积22平方公里。现有居民7269户、19719人。社区两委成员7人,网格信息员7人,在册党员49人,报到在职党员68人,非建制党组织1个,辖区单位10个,个体商业网点640个,有志愿者队伍 10支500余人。近年来,在街道党工委的正确指导下,社区始终坚持以党建为核心,以服务为载体,以文化为平台,坚持加大依法治理力度。成立了以社区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的民主法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不断健全自治组织机制,使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一、健全民主决策管理制度,推动社区管理透明化。

1、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调动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凡是涉及社区重大事项,必须通过社区党员议事会、居民议事会逐项讨论表决。

2、实行民主监督,全面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凡是社区的重大事项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都向居民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建立了民主监督小组,并充实完善社区居民议事、财务管理、民主理财、定期评议等规章制度,经常性地对居务、财务等事项进行监督检查,做到商量重大事项时邀请监督组成员参加。

3、公开居务、财务,让群众做社区事务的明白人。社区成立财务监督小组,定期审核公布。为了管好财务,所有支出单据,必须注

明用途,依次由经手人及居民议事委员会成员签字、社区党支部书记审批签章。社区印章使用符合管理规定,并真实完整的做好台帐管理。

二、创新社区治理与服务模式,实现民主管理有序化。

1、“四四六”工作模式,实现社区治理精细化。社区针对流动人口多,保障房新迁入居民多、弱势群体多、矛盾隐患多、迫切需要提升社区管理服务能力的“四多一迫切”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四四六”社区治理服务模式,即构建社区党支部、居委会、群众工作室、一站式服务大厅“四位一体”的社区组织构架;运行基层党组织管理服务网络、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网络、居民自治组织自我管理服务网络、社会化便民利民服务网络“四网并行”的社区管理服务机制;形成群众权益维护体系、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流动管理体系、信息网络服务管理体系、思想道德建设体系、群众自治自律管理体系、群众工作社会评价体系的“六大管理服务体系”。

2、组建联合巡逻队,实现“点、线、块”社区治安防范新模式。经过摸索研究,华苑社区整合多方力量,组建了一支由派出所民警、社区民兵、治保信息员、城管执法队员、纠纷调解员、计生信息员等人员组成的综治联合巡逻队,所有巡逻人员配有袖标、电筒、巡逻自行车等装备。组建联合巡逻队后,对社区治安格局重新进行定位。实行管理防范“点、线、块”新模式,实现立体交叉、全面覆盖。点:以户和重要路口、要害部位、校园门前等为防范内容,负责法制宣传教育、邻里守望、巡逻巡控、纠纷调解、平安创建等活动的开展。线:以社区内道路、周边公路为防范对象,每天沿线路巡逻、治安温馨提

示、传递各种治安维稳信息等。块:将社区划分成8个责任块,组建群防群治队伍。实行包保责任制,大力推进治安防范、法制宣传、社会帮教和民间纠纷调解、加强重点人口和高危人群管理等。

3、强化服务网络建设,引导发动群众参与。为更好地发动居民参与社区民族法制建设工作,提高居民群众的自治化组织化程度,社区党支部组建各类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队伍,促进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进一步完善社区党员代表大会、居民代表大会、居民议事小组工作制度,使居民群众积极参与社区各项重大事务,形成了居民自治组织常态化工作格局。

三、加大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推进社区民主法制建设。

为认真落实中央综治委《关于切实做好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工作的意见》,做好社区各类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着重抓了以下工作:一是充分发挥三级网格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作用,抓好排查各种矛盾隐患分类。二是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进行责任包案有效化解。几年来,社区内未发生重大刑事案件,民事纠纷调解率达到100%,成功率98%。

四、强化法制教育,实现社区法制宣传教育规范化。

社区以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律服务为切入点,主要着手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采用多种教育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社区指定专人利用社区报、法制宣传栏、电子屏等定期出刊宣传与社区居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了一支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邀请在社区居住的法律从业人员和高校法律专业学生作为志愿者,利用居民大

讲堂为居民讲法制课,进行法律咨询,提供法律帮助;利用远程教育的平台,针对辖区居民实际情况,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同时社区图书室配置了法律图书、杂志等不断更新,新建的电子阅览室,向居民开放,使居民真正养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严格依法办事的良好习惯。社区劳动保障也就业平台还成立爱心编织站,为社区失业人员提供灵活就业,一定程度上促进社区平安建设。二是社区根据形势和居民需要,经常开展喜闻乐见的法制教育活动和法制文艺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自律、自治和自我保护能力。三是加强社区法律服务工作,满足居民对法律服务的需要。设置社区法律服务调节站,配有专职的调解人员,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调解纠纷,并经常上门服务,为居民排解矛盾,努力做到“小事不出门,大事不出社区”;设置法律援助工作站,确定专人负责排摸本辖区需要提供法律援助的特困户,送法上门,提供免费服务。

五、加大法制引导力度,促进社区依法治理

随着社区成员复杂化、问题多元化、矛盾焦点化与需求层次化,社区建设和管理都必须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解决群众的问题及矛盾也都需要以法律为依据。我们按照“以人为本”和“以法为本”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社区党校、社区报、远程教育、电子屏、各类文体活动等有效载体,开展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法律素质,通过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教育,引导社区居民依法表达诉求,依法解决问题,推动依法治理,形成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的局面;聘用退休法律工作者开展法律咨询服务,通过加强法律和政策引导,使社区居民树立法制意识,增强依法参与社会活动的自

觉行,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解决社区生活中的矛盾,推动社区民主管理和依法治理。

以上是XX社区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做法和体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扎实有效的推进依法治理社区的工作,为构建平安和谐社区而努力工作!

篇2:XX社区民主法制建设示范社区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下面我代表屏山镇六江村党总支、村委会向各位领导汇报一下我们自开展创建民主法治村以来所做的工作,有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六江村委会位于禄劝县城北部,距县城4公里,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共有村民606户2560人。近几年来,村会委严格按照“有一块法制宣传园地、有一支义务普法队伍、有一套法律书籍、农户有一本农村实用法律小册子的“四个一”标准来开展工作,推进了该村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安定稳定,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近几年来,六江村以平安村、文明村、安全村、文明家庭等创建特色为抓手,大力开展民主法治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村自组建以来,先后获得了县、市级文明村、平安村等荣誉。

为适应人民群众民主法治意识不断增强的新形势,进一步规范村管理,加大依法治理力度,维护村的社会政治稳定,近年来,我们积极开展了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成立了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为组长,村党总支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为副组长的民主法治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创建标准,通过召开党员会议、老干部座谈会、村居民代表座谈会等形式征求意见,并制定了民主法治村创建工作规划。通过创建,初步形成了村管理更民主、干群关系更融洽、辖区社会更稳定的良好局面。我们的具体做法主要是:

二、以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推动民主法治村建设

(二)实行民主决策,充分体现群众愿望。凡是涉及村重要事项、重大支出,都要提请村居民代表大会讨论,逐项表决通过。

(三)实行民主管理,调动村居民参与居务管理的积极性。坚持居民的事由居民自己管理和决定。建立了村委会向居民和居民代表会议每年一次的工作报告制度,每年召开由老年协会、群团组织、居民代表、党员代表参加的扩大会议,通报村委会的工作情况,建立了居、组联动机制和居民约定承诺制度。

(四)实行民主监督,全面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凡是村的重大事项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都向村居民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建立了由各阶层代表组成的民主监督小组,并充实完善村居民议事、财务管理、民主理财、审计监督、定期评议等规章制度,经常性地对居务、财务等事项进行监督检查,做到商量重大事项时邀请监督组成员参加。

(五)公开居务、财务,让群众做村事务的明白人。村委会将涉及村的所有开支情况都纳入公开栏公布。坚持每季度在公开栏里公布一次财务收支情况,每年向村居民代表大会报告财务预决算情况.并成立财务监督小组,定期审核公布。

通过上述做法,极大地调动了村居民管理村财务的积极性,使村居民真正成为村自治的主体,通过“民主法治村”的创建,六江村不仅初步摸索了一套村自治制度,而且密切了干群关系,使村干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使广大村居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五、健全村委会自防组织

村健全了调解会1个7人,调解小组12个37人;治保会一个6人,治保小组16个48人;各村都建立了10户联防队,定期不定期对各村进行巡逻。

村一分钱,也未向村借过一分款。平时的工作中正常的财务开支必须由村两委三人以上签字。由于村干部洁身自好,廉洁奉公,广大村居民对村干部非常信任,遇到难事、棘手之事或纠纷,都能主动找干部帮助解决。村干部牢固树立了“民思我想、民困我帮、民需我办、民求我应”的以民为本的思想,变为民做主为由民做主,在干群之间架起了连心桥,进一步融洽了干群关系。

二是提高了群众的法制观念,增强了依法办事的自觉性,维护了社会稳定。近年来,村通过定期举办各类普法活动,积极向村居民宣传与村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如道路交通安全法、计划生育法、老年权益保障法等,使群众法制意识大大增强。过去村居民普遍认为“有理走遍天下”,如今村居民们明白了“合理不一定合法,法理才是大理,当合理不合法时,必须服从法律”。村各项制度制定后,村居民普遍有了依章规范自己行为的观念,养成了依法办事的习惯。同时也强化了村居民主自治的意识。每次召开村居民代表大会时,到会率都在95 %以上,而且发言非常踊跃。几年来,全村无一人刑事犯罪,民事纠纷也明显减少。

各位领导,我们虽然在创建民主法治村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起点比较低,因此许多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不断改革创新,勇于实践,努力把村的民主法治建设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我们应有的作用。

篇3:XX社区民主法制建设示范社区材料

此外, 在中国, 在政府与社区之间的关系上应该提倡“合作主义”, 即社区自治组织与政府合作, 共同治理城市。为什么要倡导“合作主义”, 其合作的基础是什么呢?

第一, 社区自治组织是政府下放权力的结果, 是国家法律认可的具有唯一性的权威性组织。政府下放权力不是为了制造一个自己对立的组织, 而是为了更好实现对城市社会的治理。这种分权是根据管理需要的功能性分权而不是以公民社会为基础的实体性分权。正因为如此, 在一个社区内, 政府只承认唯一一个合法性自治组织, 并赋予其管理自治范围内事务的权力。社区自治组织成员选举产生以后, 要由政府颁发当选证书, 就是要说明这一当选结果为政府所认可, 并表明社区自治权力是由政府所让渡的。所以, 居民自治组织属于非政府非营利组织, 但与一般的非政府非营利的民间组织不同, 它具有唯一性。民间组织可以是多元竞争的, 社区自治组织却是唯一的, 非竞争性的。所以, 我将社区自治组织称之为权威性自治组织, 一般民间组织称为非权威性的民间组织。

第二, 社区居民自治组织是适应满足社会成员需要产生的, 是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 创造自己幸福生活的方式。而这一目的与政府的目的是一致的。这是社区自治与政府管理合作的根本性基础。

当然, 社区居民自治与政府管理的合作是在权力分化, 社区成为依法自治主体的基础上进行的。要实现社区居民自治与政府管理的有机合作, 必须重新构造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自1989年5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6颁布实施以来, 所依赖的各种社会内一部环境己经发生很大改变。许多城市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在社区建设的实践中对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条文做了一定程度上的变通。这些变通促进了当地的社区建设, 无疑是正确的, 但由于与现行法律条文不符甚至相抵触, 使得这种变通处于名不正言不顺的尴尬境地。社区建设到目前己经从事了将近20年, 我们应当在总结过去实践经验和国内外社区管理理论最新成果的基础上, 制定新的法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眼:

一、要明确基层社区组织的性质和地位, 制定出新的操作性强的法律条文

我国宪法和现有法律都规定居委会是群众性的自治组织, 但在如何保证这一条文的落实上, 却缺乏相关规定, 从而使居民自治在实践上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 使得基层社区组织成了街道的办事机构。要确保基层社区组织的自治, 就必须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与基层社区组织各方的权责关系, 使各方各尽其能各司其职, 坚守自己的权职界线, 不越位, 也不缺位。

国家及各级政府应在宏观上加强社区治理和社区居民自治的各项法律、法规的建设工作, 明确居委会及居民在社区治理中的权力、地位、责任和义务, 确立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信息系统、程序、方法等细则。探索建立政府与公民、各利益团体之间通过一种合法的、合理的、公平的渠道就社区公共决策进行协商、沟通和协调的机制。

社区则应从微观层面针对所在社区的具体特点, 在社区自治管理条例中明确各参与主体的具体责、权、利, 参与内容、途径、程序、方式等细节要求。使社区参与提高到法律的高度上来, 并在制度上加强保障在具体操作层面上, 还要积极开拓多种渠道, 如居民大会、主任接待日、听证会、评议会等等。且对于怎样参加、谁来参加等方面加强程序上的公平和科学。通过制度创新逐步完成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由行政化管理系统向法制保障下的社区居民自治体系的转变, 实现城市基层社区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从而保证市民参与社区共建的可持续发展。

二、要赋予各地人民群众自主选择基层社区自治的形式

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没有明确规定居民实现自治的形式, 但我国大部分城市的社区采用了委员会体制。这种体制存在很多弊端, 容易使居民自治形式化。新的城市社区组织法规应该允许社区居民在遵循社区自治的原则上自主选择符合当地情况满足自治需要的实践形式。

三、要明确规定国家对基层社区组织所应承担的财政义务

城市社区组织分担了从前由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包揽的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 甚至成了部分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从而为政府改革和提高工作效率奠定了基础。因此, 社区组织应当从国家财政得到适当的支持, 国家也有义务位社区组织开展工作提供所需要的必要经费, 如人员工资, 办公经费, 项目费用等, 同时, 在明确规定国家对社区组织所负有的财政义务的同时, 还应规定政府不能以财政支持作为干预社区组织自治事务的手段和理由。

总之, 实现社区公共事务中公众参与的有序化, 需要依照宪法、法律的规定有序地进行, 使其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在制度经济学家眼中, “制度构成关键的社会资本, 它是导引人际交往和社会发展的软件”。亨廷顿认为:“制度化是组织和程序获取价值观和稳定性的一种进程。”, 我国学者王乐夫认为, “制度化”是我国当前政府决策参与机制建设的突出问题。能否实现公众对政府公共决策的有效参与, 制度是关键, 如果没有可操作性的程序支持, 所谓的参与只能浮于表面。

摘要:和谐社会下城镇社区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是制度的改革和权力的职能, 创新社区的民主政治建设需要从制度、监督、自治等几个方面, 从而优化我国城镇地区的建设, 促进我国城市化的进程, 加强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城镇社区,民主政治建设,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1]陈振明.什么是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J].新华文摘, 2006 (3) .

[2]李军鹏.论中国政府社会管理的成就问题与对策[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05 (1) .

[3]郑杭生.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6 (2) .

篇4:转型时期社区法制建设状况研究

(一)研究背景

所谓转型,首先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化的转变,与此同时,社会制度上来看,转型还包括整个世界向市场经济和民主宪政制度的转变,我们国家也正处在这两个转型过程中。一方面,我们的市场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成果;另一方面,以民主法治人权为核心的宪政体制建设在我国也已经开始了;同时,人们的意识也在发生着变化,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同时关注自己的权利实现程度。

处于经济市场化的转型时期,社区建设也有着自己的特点。究竟社区建设发展到了一个怎样的程度,其中社区法制建设又受到了多大程度的重视,今后又将是怎样的发展方向,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模式的不同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探究。

截至目前,对社区法制建设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论是从现今与历史的对比,还是从它的成因、现状做出的分析,以及对未来的展望,这些都为这次的调查及写作打下了基础。

通過调查走访,初步了解了社区法制建设的现状,并从多方面分析了原因,希望从综合的角度来解决问题。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了无结构访谈法,以个别访谈与集体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无结构访谈法是研究者按照一个概略性、指导性的访谈提纲所进行的访谈。无结构访谈有利于发挥访问者和被访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收集到原设计方案中没有预计到的许多新情况、新信息。但这种方法对调查研究者要求较高,访谈得的资料也难以进行定量分析1。

(三)研究意义

1.居民生活需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品质以及权利的维护。人们目前主要生活在社区中,社区的发展与居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社区依法制轨道发展能够保障居民的权益得到更好的实现,同时提升生活质量。不论是普法宣传还是实质的法律指导,社区中的居民需要这类的法律服务。对于居民来说,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手续还是有些繁杂,对专业知识要求相对较高,很多时候居民遇到问题不敢诉诸于法律,这时社区的法制建设的紧迫性就显得更为突出。

2.社区发展需要

社区要得到长远的发展,法制是必经道路。无论是社区治理、社区党建、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等等都要做到依法管理,摆脱过去人治大于法治的局面。而由于社区的法制建设所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所以各项制度则稍显滞后或不完善。国家对于社区建设的投入正在逐步增加,借此机会,社区的法制建设更应受到重视并应大力发展。

3.社会法制建设需要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但是目前国家立法稍显滞后,且操作性较差。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飞速,相应的体制变革则稍显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社区作为基层自治组织,是法治发展的基础,但目前社区自治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要做到依法治理社区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二、社区法制建设现状

现代社区法制建设自1954年正式拉开了帷幕。1954年,《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出台,我国社区法制建设走上了有法可依的道路;《物业管理条例》的颁布使新型社区的物业管理走上了法制轨道;1987年,退休金社会统筹制度使退休职工的生活有了保障,他们的档案关系随之转到社区,享受社区服务;1993年,城市居民低保政策实行,居委会、街道作为基层组织被赋予了审核低保对象的权利,社区中的低保居民能够领到相应的补助,保障日常生活,不用再像过去一样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还有一些国家部委发布的通知、规定等,涉及了社区党建、社区经济发展、社区文化卫生、社区卫生等方方面面,也惠及了各个层次的人群,使社区无论从硬件设施到服务水平都有了全面的提升,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居住空间,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样得到极大丰富,法律意识、主人翁意识都在逐步提高。

三、社区法制建设个案调查状况

具体来说,在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同样出现了以下问题。

(一)居民主人翁意识较低,活动参与度不高,社区凝聚力低

现在的社区给了居民更多的独立空间,而居民之间的交流也同时被一道道门阻隔了,很可能住了多年的邻居都不知道对方的名字,更不要提更深层次的交流。社区活动主要针对的对象就是退休老年人或是一些低保户,多数上班族可能就是一回家就把门关起来,休息日也是自己休息调整,很少关注社区活动。居民的主人翁地位没有得到发挥,真正涉及到社区决策的时候,往往居民是没有发言权的,居民对自己居住的社区没有认同感,不能真正的融入到社区建设中,所以很难达到群策群力。

(二)居委会与居民的距离越来越大

居委会作为居民自己管理社区的自治组织,本应是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但是目前居委会似乎是处于一级政府的位置,高高在上领导着居民,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也并不是以居民代表的身份出现,而是和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没有太大区别,都是听从上级指挥,做好传达工作,在和居民沟通方面则稍显不足。

现在,工作人员相比于过去的热心退休职工更加年轻化,有活力,但是缺少热情,坐在办公室里的时间大大增加,用在写材料应付上级的功夫多了许多,与居民的沟通却大大减少,他们对居民的状况的了解大多来自于电脑里档案的记载,一些新的情况可能就不是很清楚了。尤其是目前人口流动大,居委会掌握的情况则更显滞后。对于居民的需求了解不足,很难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也就导致很多居民认为居委会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这种脱离状态使居委会同样处于不利境地,他们的工作得不到承认和理解,夹在政府和居民中间,很难两全。现在的政绩需要看社会效应,而真正符合居民意愿的活动很多时候是得不到批准的,这也就使他们的积极性越来越低,而且形成了一种对内一套对外一套的作风。居民不信任社区组织,除非迫不得已,不会求得社区的帮助。同时居民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居委会和街道大多是以解释工作为主,真正的解决问题非常困难。

(三)社区法制宣传教育不到位,居民法律知识缺乏

社区对党和国家的政策宣传一般较为到位,上级交代的硬指标一般能按时完成,但是对于法律宣传还是较为疏忽,形式较为单一且多流于表面,成效不大,往往是发一本很小的册子,有时还不能做到人手一册,具体的指导则相对较少,致使居民法律知识较为贫乏。居民的心中法律仍是高不可攀、政治性太强。社区没有专门的法律援助队伍,懂得专业知识的人员更是稀少,不能为居民提供有效的帮助,使诉讼的道路费时费力。虽然居民的维权意识有所增加,但是真正能从法律渠道得到实惠的少之又少。

(四)社区依法治理的基础不牢固致使管理水平较低

首先,资金不足、物质保障薄弱是制约社区法制建设的一大因素。政策的落实、活动的开展都需要资金做保障,但资金不足是社区建设中的普遍问题。社区在整个管理体系中处于基层位置,资金申请较为困难,可以申到资金的项目范围较窄,而且这些活动更多的是要符合上级领导的意愿,要能出政绩,否则很难被批准,这导致很多工作只能是纸上谈兵,居民的权益需求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其次,相关制度不够完善,社区依法治理的内容、形式、途径没有界定和明确。居委会与街道办事处的关系较为不合理。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法律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和尊重,目前居委会处于街道的直属下级地位,没有自主权,不论人事任免还是经费划拨,甚至是日常工作,政府街道都处在领导的位置上。居委会成了执行机构,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居民自治组织的功能。政府并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职能,反而是应付上访居民,不能解决问题。社区法治就只停留在表面,没有具体规划措施来落实。

再次,人事制度不健全。人员配备不足,一人兼多项,很多事情不能做到位,甚至一些分内工作没人做,要靠热心居民来解决。同时,任免制度不透明,把关不严,工作人员素质有限,其中大多是本社区退休居民,虽然也充实了一部分年轻力量,但是很少经过专业培训,对相关法律政策了解较少,对自己的职责没有明确认识,对社区工作没有足够重视,依然是人治大于法治,工作行为不能达到标准,敷衍了事。工资标准较低,激励机制不完善,文字材料比实干还要有说服力,致使一些工作人员把精力放在了制作材料上,与居民沟通少,长久以来,形成恶性循环。

(五)国家立法滞后,现有法律法规立法层次较低,规则性强、可操作性差

目前与社区相关的法律法规多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出台,法律效力相对较低,地方立法分散,各自为政现象严重,一定程度上的不科学和不成体系,没有全国统一的社区服务、社区治理的综合的法律制度,使其操作起来差异较大,不易把握。同时现有法律程序对于普通百姓尤其是弱势群体来说仍相对繁杂。

四、社区法制建设问题的原因

社区完善的法制建设,通俗的说也就是社区领导者、执行者、社区成员都要按着法律来规范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现代城市社区失去了业缘关系、亲缘关系等传统力量的佐佑之后,以纯粹的契约关系连接,契约的效力最终凭借国家的强制力即法律效力得以发挥2。

加强社区法制是城市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提出的历史选择。但是由于社区内结构复杂,管理范围大,新问题层出不穷,同时由于是基层组织,重视程度不够,以致立法落后,很多问题得不到法律的解释。下面从居民个人、居委会、政府社会三个角度来阐述社区法制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社区居民权利意识、社区意识淡薄

居民受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法中的义务本位观念的影响,权利意识缺乏,缺乏社区自治、社区参与的积极性,很难形成社区立法的愿望和要求,依法管理社区和依法规划社区建设的氛围还未形成,社区意识普遍不强,影响社区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影响对社区的依法治理。在调查中,唐山市XX社区居民很少有过参与社区决策的经历,那些低保户更多的是去参加一些义务劳动。居民们反应,即使是去参加投票选举这类的活动,也只是走一个形式,根本不知道候选人是谁,就按照“指示”直接画圈了。

(二)居委会运行制度不完善

首先,由于居委会处在一个政府与居民的夹层位置,而且社区自治的局面尚未形成,居委会很难发挥自治组织的作用,而是作为街道政府的执行机关。这就使居委会的工作上要对街道负责,下也要对居民负责,上面的力量远远大于下面。面对着社区中的多种主体,居委会起着协调的作用,使它们能够和谐发展。比如说新小区就面临着物业与居委会街道的关系协调问题,而老小区则是基层管理组织与热力、燃气等其他组织的合作问题。城市社区组织结构将由单一的政府行政性组织,逐步形成一个由行政组织、社会团体组织、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其他企业事业组织共同参与社区管理并相互支持、相互协作、相互吸取的组织结构3。

转型时期,市场化经济导向明显,劳动、工资、住房、医疗、养老、福利等一系列制度不同程度上进行了改革,大量的“ 单位人” 转为“ 社会人”,管理任务剧增。

其次,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法律知识都比较淡薄,所以要给居民做指导有一定的困难。对于许多事情的判断不是运用法律,仍习惯于用人情伦理作为正确、是非的标准。部分管理者缺乏创新意识,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管理手段缺乏创新,沿用传统体制下的旧管理模式。社区法制宣传教育的辐射面不够宽广,宣传力度不够,作为社区依法治理主体的居民群众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参差不齐,使法制建设推进有一定困难,而且对城镇社区法治建设的理论研究不深入我国目前对城镇社区法治建设理论研究的不深入和滞后性同样是影响城镇社区法治建设进程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次,长期以来“人治”的观念根深蒂固,对社区建设重要性及重大现实意义认识不足。人员的招聘不够透明,社区很大程度上成了安排“熟人”的好地方,大家普遍认为社区的工作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而且比较清闲,所以安排进来的一些人虽然一些是经过了考试,但是对社区工作方面了解甚少。至于社区的领导都是上面直接派下来的,对社区的情况不了解。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工作没有明确的定位。居委会的人员配置不足,一味的整合致使工作范围大了,但是做不细致了。在调查过程中,正是其中一个小区的居委会刚刚换届结束,由于几个社区合并,工作范围是原来的三倍,但是人员并没有相应增加。虽然表面上看社区的工作是面面俱到,事无巨细,但是实际上很大一部分都是虚有其名,工作人员一人兼几职,难免一些工作顾不上。一些居民也反映说,换届之后的居委会还不如从前了。

目前的人员考核制度有一些缺陷,很多实事做了可能没人肯定,但是只要文字功夫做足,一样能够弥补甚至超过实事的效果。在调查中走访的一些工作人员包括一些已经退休的,其中很多人都表示对这种考核制度有些不满,致使本来是一心扑在做事上,到后来只能被逼的一心扑在办公桌上。

最后,居委会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只能从民政部门申请。不论是工作人员的工资,还是活动的经费,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也就使得工作人员必须要对上负责,毕竟那儿才是真正的衣食父母。所办的活动只要上面不同意,那么想要办成的可能性就很小。

(三)政府对社区法制建设监管难实现

国家对社区建设的投资有限,在划拨方面更显得谨慎。近年来,中国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流动人口数量猛增,租房居住人数剧增。这部分人居住不固定,社区活动基本不参加,同时大多是外地户口,档案关系等不在社区内,社区组织不能对其有很好的了解。社区管理难度加大,现今的社区有着较为森严的等级管理制度,政府对社区的监管很難实现。

五、完善社区法制建设的对策

(一) 发挥居民自主意识,推进法制建设

强化居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意识,坚持居民自治原则,使居民真正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充分肯定居民意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引导居民为社区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来把共同生活的环境建设的更好。居委会尽量根据不同层次居民的不同需求,开展能够调动他们积极性的活动,增进居民之间的沟通交流,同时增加居民们对社区的归属感。

(二)居委会完善工作制度,为居民办实事

居委会工作人员招聘重视其知识技能,使工作人员队伍专业化,同时要选择对社区工作有热情有想法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各项工作有专人负责,而不是身兼数职。适当增加工作报酬,调动队伍的工作积极性,明确社区和社区组织的定位。基层组织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管理社区,街道行使自己的监督职能,而不是管理职能。建立多元社区管理的主体,打破政府作为惟一主体的局面,引入竞争机制,共同建设社区。

将居委会的基层工作做到位,深入到居民中间,真正理解居民的需求,为社区居民做实事。改革考核社区工作人员的机制,使他们能够放开包袱工作,用真才实干赢得肯定。同时公正的评判能够调动工作积极性。

(三)进一步推进体制改革,完善监管制度

理顺政府与社区基层组织的关系,居民掌握自主权,决定和自己利益相关的事项,共同参与社区发展。社区内各组织各部门相互协调,依法规范自己的活动,提高社区经济、政治、社会生活质量。社区开辟自己的经济来源或者预留专门的活动经费,使活动开展更有保障。

引入第三方力量,完善监管机制,使居民能够状告有门,不至于再吃闭门羹。同时有效的监管对基层组织也是激励作用,使他们能够依法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居民服务。

(四)完善社区相关法律体系

对已有法律进行修改,使其符合现阶段社会发展需要。增强对社区立法的重视,增加高层次法律的数量,从宏观上把握社区建设。社区基层组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关规定、规章,建立多层次的法律体系。树立社区法制新观念,使社区建设各项工作逐步踏上法制轨道,得到法律保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建设

六、结语

社区法制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党和政府、居委会、物业管理企业、业主委员会、社区居民乃至全社会的通力配合才能实现。因此社区法制建设仅仅依靠居委会已不能适应社区规模化、复杂化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新的力量加入,以共同建设社区。

由于中国的社区法制建设尚处于开端,社会转型使得法制滞后性更加突出,调整城市社区建设的法律规范必然处于一种不完备的状态。

加强社区法制建设的根本目标在于将社区建设纳人依法治理轨道,为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基层民主,实行居民自治,强化社区功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巩固国家政权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法律保障。

注释

[1]谢俊贵.社会调查研究方法[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199~218。

[2]杨士勇.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法制问题研究[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3]中国城市社区法制建设[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3。

参考文献

[1]李红旗.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目标选择和“法律推动” [J].北京:法制与社会2007.2。

[2]中国城市社区法制建设[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3。

[3]蒋冰冰.中国城市社区的兴起及法治要求 [J]. 前沿2008.9。

[4]唐利群.浅析社区矫正的地方法治价值[J].中国西部科技。

[5]王威.城市社区法制建设初探[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2.9.4。

[6]唐德才.论社区矫正的法治价值[J].传承 2007.6。

[7]李国旗.城市社区管理法制化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2007.3.8。

[8]单玲.对社区法制建设的几点认识[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03.3.18。

[9]邸红旗.发达国家和地区依法管理城市社区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J].法制与社会 2009.1上。

[10]杨静.和谐社区与法治[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 2008.11.19。

[11]田俊林.社会转型期城市社区管理体制问题研究——以济南市市中区为例[D] .济南:山东大学,2007。

[12]曹艳.社区自治与社会秩序——兼析重庆市Y区L社区居委会[D] .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8。

[13]赵妍霞.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研究[D]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7。

[14]高迎晖.行政法治视野中的城市社区治理研究[D] .太原:山西大学,2007。

[15]毛媛媛.我国社区服务体系中非政府组织的角色定位研究[D] .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8。

[16]杨楠.论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的政府职能转变[D] .长春:吉林大学,2009。

[17]德鲁克基金会主编,魏青江等译.未来的社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8]劉晓梅.社区工作法律法规及案例分析[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篇5:XX社区民主法制建设示范社区材料

为进一步加强我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促进依法管理,根据市文件要求,结合我村实际,经研究,决定在全村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强化法律服务,健全民主制度,不断加强基层政治文明建设,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提高我村法治化管理水平,为促进我村和谐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二、工作目标

不断提高我村村民的法律素质和民主意识,逐步实现农村管理民主化、法制化,健全和完善充满活力的村民、居民自治机制,建设依法成立、民主管理、文明和谐的新型基层自治组织。

三、活动内容

1、以法制宣传教育为先导,不断提高村民、居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律素质。按照“五五”普法和依法治区的总体要求,围绕农村、社区的工作实际,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制度和阵地建设。通过法制宣传栏、法制展板、法制宣传手册和法制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宣传政策和法律法规,特别突出宪法、村民(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婚姻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与村民、居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着重培养村民、居民权利义务相一致的法治观念,使他们的法律知识不断丰富,法律素质不断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不断增强。

2、以强化法律服务为依托,切实解决村民、居民的法律需求。以法制教育基地、老年维权岗、法律援助工作站、“148”热线为载体,充分发挥律师、法律工作者、普法志愿者的作用,解答法律咨询,代书法律文书,受理诉讼案件和提供法律援助,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法律服务。各司法所、人民调解组织和法律服务志愿者认真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化解矛盾纠纷,全面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律服务进农村、进社区活动,把法律服务送到千家万户。

3、以健全规章制度为重点,保障和完善村(居)民自治。进一步完善村(居)民委员会选举程序和村(居)民自治章程,健全村、社区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通过健全各项民主制度,努力推进村(居)民自治和村(居)务公开,推动基层民主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4、以保持社会稳定为目标,大力开展农村、社区依法治理。把依法治理与村(居)民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与基层政权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工作有目标、落实有措施,做到突出问题集中治理,普遍问题综合治理,重点、难点问题专项治理,全力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

四、工作要求

1、要充分认识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和“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的重要性,把创建活动纳入工作日程,加强组织领导,认真组织实施,做到组织、责任、人员和任务落实。同时要广泛宣传发动,充分利用宣传栏、板报、标语、有线广播等形式向群众宣传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营造出创建活动浓厚的氛围。

2、要坚持标准,把握条件,坚持好中选优,确保创建工作质量。各乡镇要根据《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及与农村等相关的法规政策和道德建设规范,指导帮助村委会建立村级组织管理制度和保障监督机制,使农村各项管理逐步规范化、制度化,推动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深入开展。

段家营村“创建民主法制示范村”领导小组

篇6:XX社区民主法制建设示范社区材料

——某某社区创建市级“民主法治示范社区”汇报材料

支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党建为核心,以服务为载体,以文化为平台,认真落实“四个民主”,坚持加大依法治理力度,维护社区的社会政治稳定,取得明显成绩。

一、健全组织机构、规章制度,促进社区组织建设制度化

1、整合基层组织,强化领导机制。自社区成立以来,社区就加强各项组织的自身建设,夯实民主基础,形成了以社区党总支为领导核心,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为平台,同时充分依托和谐共建理事会以及工、青、妇、和谐促进会、志愿者队伍等多元化组织为抓手,进一步提升工作合力。成立了由社区党总支书记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确立了创建目标,制订了工作方案,并将落实“四有”标准,即有一套普法教育工作制度、一个法制宣传栏、一支普法宣传员队员、一套完整的法制建设基础台帐,实行民主法治建设的规范化管理。

2、完善规章制度,规范运行机制。作为一个年轻的新社区,社区从成立伊始就注重建章立制,夯实民主法治基础,把社区各项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轨道,先后完善制订了社区自治章程、小区居民公约、民主议事决策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学习制度、财务管理制度、重大决策法律咨询制度、社区党务、居务、财务公开制度、社区专职工作者述职和党员民主评议制度等关于社区建设、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等规章制度,使社区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二、围绕“四个民主”,提升社区民主建设规范化

某某社区紧密围绕推进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不断提升社区民主建设规范化。

1、建立和完善民主选举机制

民主选举是社区自治的基础,是扩大社区民主,实现社区自治的举措。社区党总支和社区居委会严格按照公开、公平、竞争的民主原则,依法选举。比如今年3月初,社区还协助辖区某商务广场按照《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条例实施意见》、《业主、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指导规则》等法律法规要求,由居民联名推荐产生小区业主代表15名,并与今年6月9日选举产生新一届业委会,通过了小区议事规则,为小区下步工作开展打下的坚实的基础。同年9月,业委会顺序引进海晨物业,结束了新港商务广场无物业管理,小区脏乱差的现状。

2、建立和完善民主监督机制

民主监督是社区自治的保证,具体内容:一是坚持落实社区例会制度。为更好地推进社区民主自治,社区组织每季度向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和社区议事监督委员会报告工作,听取意见,接受评议。二是实行“党务、居务公开、制度公开、财务公开”,进一步调动居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财务公开更是重头戏,为了管好财务,所有支出单据,必须依次由经手人签章、出纳注明用途并签章、居委会主任审批签章,大额采购在1000元以上的附明细采购清单及发放记录,同时每年接受街道财政所对社区财务审计。社区印章使用严格按照管理规定,并真实完整的做好工作台帐管理。三是设置封闭的意见建议箱,组建社区民主监督小组,审查居务公开各项内容,监督社区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督促社区居委会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或疑问及时进行答复并落实。四是是开展对社区居委会工作报告和社工工作述职评议工作,听取意见,接受评议。

3、实行依法治理、民主决策

某某社区作为一个新兴的生活、产业集聚区域,区域人群、服务对象主体较多且杂,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工地民工等大量的外来流动人口法治观念、民主意识不强,针对这一现象社区整合各类资源,构建起区域党总区、和谐共建理事会、公共服务中心“三位一体”的组织架构,并将整个区域细分为5网格,每个网格设1名网格负责人,配备1名专职社工包片联络,确实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落到实处,也使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二是坚持民主决策,充分体现居民意愿,坚持每年召开居民代表、企业代表会议,围绕社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突出问题以及社区居民、企业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收集民情的同时也将社区亟待解决的问题、改进的意见和建议放到大会上进行讨论,提高为民办实事的能力。这一制度的落实有利于保障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也有利于调动群众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积极性。

三、依托三项基础工作,确保社区法治建设长效化

1、社区服务功能齐全。社区成立了公共服务中心,设有服务大厅、综治警务室、招聘大厅、职工培训室、社会组织工作室、党员活动室、人大接待室、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等功能室面积达1800余平方,目前配备8名专职工作人员,为辖区企业、居民提供户籍管理、党建指导、职工教育、人才服务、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流动人口服务等多方面、零距离服务。同时,公共服务中心还先后推行工作例会制,服务承诺制、包片联络制、定期走访制、首问责任制、AB岗位制、奖惩制度等,并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完善社区走访日志,开展错时服务、菜单服务、小区巡查、民声民情收集、校企合作等,在不断丰富服务内涵的同时,提高服务质量,自觉接受居民监督。近年来,社区还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主,有偿与无偿服务相结合,开展了面向社区弱势群体的福利服务和面对社区居民、辖区单位的便民利民服务;如为山海丽景困难户王加中、陈浩斌等3户办理北仑区社会保障人员物业服务费“先交后补”,物业费补贴400-500元不等;帮助辖区39户企业职工家庭申请到公租房等;签订企业安全责任书104份,对企业日常隐患排查102家,160次,产生50条一般隐患,均已督促整改完毕。加强外来人口管理,成立和谐促进会,并配备一名专职工作人员切实做好外来人口登记和管理,摸清外来人口底数。明确房屋出租户责任,今年房屋备案相关咨询80余户,现场查看10户,办理备案登记5户。开展了以疾病预防、保健、康复、健身教育技术指导等内容的社区卫生服务,帮助2000名企业职工建立健康档案;开展了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育龄夫妇生殖保健服务,加强现居住地计划生育管理,积极开展避孕知识的宣传教育,计划生育率达100%,没有发生一起计划外生育等现象。

2、区域治理成效明显。今年社区在街道司法所的大力支持下,社区成立某某综治监控中心,配备1名专职工作人员,动态监控辖区治安状况。对辖区4名矫正人员进行帮教,目前思想稳定,同时社区人力资源市场也积极为矫正人员提供就业帮扶。社区设有综治警务室,社区民警实行治安全天候管理。为进一步加强社区法律服务工作,聘请海泰律师事务所为社区法律顾问,设置社区法律服务机构,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调解纠纷、以及和社区管理提出法律意见,今年成为调解龙湖业主装修纠纷等3起,调处率100%,接受各类调解咨询9起,帮助简易调解4起,上报企业不稳定信息11条,如神鸽欠薪事件等。截止目前,社区没有发生重大影响的群访事件和民转刑案件,没有因民事纠纷引起的非正常死亡、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和家庭暴力事件;无封建迷信活动,无邪教、卖淫嫖娼、赌博吸毒等现象,无非法婚姻、非法收养,无偷税漏税、非法排污等事件;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无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无各类传染性疾病等现象发生,居民满意度也逐年上升。

3、法制教育形式多样。社区以法制宣传教育为主线,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民主法治意识。一是建立法律教育阵地。设立了法治宣传窗;在居民区打造法治健身路径及法治便民服务点。今年社区又新成立的综合服务中心,进一步扩大社区图书室,新建电子阅览室,配置法律图书、杂志等100余册,定期面向居民、职工开放,使居民真正养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严格依法办事的良好习惯。二是依托社区法制学校,充分发挥社区和谐共建理事会、联合调解等社团组织以及梅山法院、检察院、派出所、区委党校、消防中队等共建单位力量、法治远教网、海泰律师事务所等平台,组建社区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积极为社区内的企业管理层、企业职工、外来务人员、党员、青少年等不同人群的开展不同类型的法制教育10余期,内容涉及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依法治国、卓越总裁、工伤保险制度、劳动关系案例分析等,切实增强他们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同时暑期假日学校还依法法治学校师资,举办青少年法制教育讲座,增强青少年自我法制意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三是多渠道开展法律宣传,某某社区党支部以创建“民主法治社区”和“平安社区”为载体,通过法律服务、消防安全等进小区、企业等活动为居民、职工提供法律、安全服务。在创建活动中,社区以“法制宣传月”、“全国法制宣传日”等主题节日为契机,向居民、职工大力宣传《宪法》、《刑法》、《治安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同时,社区通过过悬挂横幅、展览板块以及利用新浪微博等新型媒体,宣传法制教育,并制作法制标语伞、环保袋等,发放给居民,使法制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如社区每年3月份在某商务广场开展大型法治宣传活动,现场接受群众法律咨询,发放法制宣传资料500余份;6月结合安全生产月,举办知识竞赛活动以及园区企业食堂、商店进行食品安全检查,进一步加强职工安全生产教育,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意识。10月组织企业及居民参观某公司,倡导安全生产和生活。今年在企业和小区各举办一次消防演习。同时社区又依托企业职工文化节经常开展喜闻乐见的法制教育活动和法制文艺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自律、自治和自我保护能力。

以上是某某社区创建“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是推进社区民主法治建设过程的一项长期性工作,是推进“建设和谐平安社区”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扎实有效的推进依法治理社区的工作,为构建平安和谐的某某而努力工作!

篇7: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申报材料

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申报材料

##山庄小区,始建于1996年,东临和燕路,南近邻纬一路,西与南京农专接壤,北以水吉路为界。是新港开发区征地拆迁配套兴建的复建房住宅小区,也是目前南京市最大的农民小区。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建有住宅70余幢,居住3000多户近万人,主要安置原燕子矶杨梅塘、新胜、兴武、笆斗、晓庄等村的拆迁农民。经过几年的建设,目前社区内已有幼儿园、苏果超市、农贸市场、健身广场、卫生院、停车场等生活配套设施,小区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服务功能日趋完善。与此同时,社区居委会牢固树立“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民主法治建设,坚持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思想,通过扎实开展依法治理工作、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加强民主监督等多种有效途径,极大地增强了社区干部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形成了社区各项工作民主化、法治法和规范化的良好局面。

一.建立和完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促进社区管理制度化社区成立后,首先从建章立制入手,夯实民主基础,从根本上取信于民。结合自身实际,依据《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了《社区自治章程》和《社区居民公约》,把社区的管理事项用规约的形式固定规定下来。根据自治章程的规定,建立了社区居民代表大会为决策机构,以投票表决形式选举出的社区议事监督委员会是社区的议事监督机构,以社区居委会为执行机构的组织形式,形成凡涉及社区居委会工作的大事,均由议事机构进行讨论,拿出实施方案,经决策机构研究决定后,再由执行机构组织落实的工作程序,保证社区治理有理有据,实行“依法建制、以制治居”,确保社区整体功分享

免费

能的发挥和运行的规范。

二.建立和完善民主选举制,保障社区管理规范化民主选举是社区自治的基础,是扩大社区民主,实现社区自治的举措。随着城市化发展需要,2001年8月撤销原##山庄社区一村、二村、三村3个小型居委会,采取公开、公平竞争的民主原则,依法换届选举。这次选举有如下特点:一是依法界定选民资格,保障居民选举的权利。将选民资格确认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来抓,根据依法和实事求是的原则确定选民资格条件。二是坚持民主选举社区代表。选举高素质的社区代表是提高社区代表会议决策水平的基础。居民代表候选人不搞组织推荐全部由居~名推荐产生。三是社区居委会成员候选人杜绝指派和内定,采用居民10人以上联名,或者居民代表5人以上联名二种形式,召开居民代表与居民小组长会议进行提名。四是突破传统做法,采取预选候选人、差额选举、秘密写票方式。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民主直选产生的居委会干部有着相对广泛和扎实的群众基础与社会基础,在社区群众中有着较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为社区民主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实行依法治理、民主决策,提高社区管理民主法治化

##山庄社区居民多是“农转非”,法制观念淡薄,民主意识不强。针对这种现象,召开了社区班子成员会议和居民代表座谈会,专门学习了有关文件,通过他们的宣传,让广大群众明确依法办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统一思想、达成共识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依法治理。一是建立了由社区主要领导负责的依法治理领导小组,明确领导小组责任,完善工作制度和议事规则,切实发挥领导小组在社区普法和依法治理中的领导作分享

免费

用。二是实行了包片联组责任制,领导小组成员人人联片、个个包组。同时发挥联户联防责任人的作用,让他们与依法治理领导小组紧密配合,协同治理。三是综合整治,实现社区专项治理经常化。围绕社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突出问题以及社区居民或成员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经常性的专项整治工作,保障社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民主决策是社区自治的核心,社区内重大问题由社区成员民主决定,体现了社区自治的本质要求。制定了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和社区议事监督委员会议事规则,明确议事主体、例会时间、议事内容、议事原则、议题产生、表决方式和保证措施等条款,保证民主决策有章可循。

四.建立和完善民主监督制度,推动社区管理透明化

民主监督是社区自治的保证,具体内容:一是坚持落实评议会制度。为更好地推进社区民主自治,社区组织定期向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和社区议事监督委员会报告工作,听取意见,接受评议。二是实行“居务公开、制度公开、财务公开”,进一步调动居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财务公开更是重头戏,为了管好财务,坚持一枝笔审批,每月定期集体会审帐目,并对每枝笔支出实行“四章把关”,即:所有支出单据,必须依次由经手人签章、会计注明用途并签章、居委会主任审批签章、民主理财小组复查盖章。还实行“三书一单”理财制度:即年底由主任、会计、出纳就全年财务收支情况签定《经济责任书》,各民主理财小组签定《民主理财意见书》,对全年财务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居委会财务审计小组签定《审计鉴定书》,对全年的经济活动作出鉴定结论;会计、档案员签定《会计资料入档清单》,显示年底会计帐目资料交接情况。这一系列的制度落实,使居民对关系自分享

免费

身切身利益的大事清楚放心,也提高了社区事务民主管理水平。五.强化教育,实现社区法制宣传教育规范化

以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律服务为切入点,主要抓好3方面工作:一是采用多种教育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利用法制宣传专栏,定期刊出与社区居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案例;建立##山庄社区法律学校,坚持定期上法律辅导课,针对辖区居民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建设社区图书室,配置法律图书,免费对居民开放,使居民真正养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严格依法办事的良好习惯。并根据形势和居民需要,经常开展喜闻乐见的法制教育活动和法制文艺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自律、自治和自我保护能力。二是建立起一支社区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邀请在社区居住的法律从业人员和高校法律专业学生作为志愿者,为居民~制课,进行法律咨询,提供法律帮助。社区法制讲师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社区治安义务巡逻队、社区法制宣传员、人民调解员、帮教信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篇8:XX社区民主法制建设示范社区材料

由四川省草业科学研究院承担, 西南民族大学、阿坝州畜牧兽医局、阿坝州畜牧兽医科学技术研究所等单位协作实施的“青藏高原红原社区特色生态畜牧业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防疫巷道圈建设标准”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该建设标准的推广, 将对青藏高原草地畜牧业生产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该项目是“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行业科技项目”重要的子项目, 是“十二五”国家公益性行业 (农业) 科研专项项目。[来源:阿坝州畜牧兽医局收稿日期:2013-4-1]

上一篇:如和做好从事秘书工作下一篇:让评价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英语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