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2024-04-17

推进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精选6篇)

篇1:推进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推进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张德才

2005年第8期 ——民主法制

社区是城市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2004年,宜昌市西陵区以社区“两委”班子换届为契机,全面推行“三推一选”的选人用人机制,(“三推”:即由党员、社区居民代表、驻区单位推荐;“一选”:即选举委员会选出社区两委班子成员)探索实施“三制一评”的社区民主管理办法,(“三制”:即重大事项听证票决制、社区事务公开制、两委工作述职制;“一评”:即社区两委班子成员绩效民主测评)有效推进了城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

主要做法

——实行“三推一选”,民主选举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一是在选举前,区委、区政府组建专班,开展调研,制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中“三推一选”工作的指导意见》等3个指导性文件,还发出了《致社区居民、共产党员及驻区单位的一封公开信》,通过层层召开会议、借助媒体造舆论等形式,广泛宣传“两委”班子换届实施“三推一选”的意义、原则、程序,以及社区专职工作者的任职条件、工作职责、工资待遇等,吸引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竞选和选举。二是组织“三推”提名,确定初步人选。首先由党组织关系在社区的党员、社区居民户代表、驻社区单位3方面的代表,根据“两委”所设职数,联合进行等额推荐提名,然后根据本人意愿和“三推”票数,按30%的差额确定候选人初步人选,提交选举委员会审定,最后由选举委员会按照《选举办法》确定正式候选人。三是现场竞职演讲,投票差额直选。正式候选人确定后,由选举委员会张榜公布,印发候选人情况简介。在此基础上,召开党员代表大会和居民代表大会,让候选人进行现场竞职演讲,投票差额直选。据统计,本次换届选举,入户登记户代表选民45100多人,入户登记率为98.63%。有40450户选民户代表参加了选举投票,参选率为89.7%,325家社区单位参与选举,参选率为97.3%,6200多名社区党员参加了社区党组织的选举,参选率88.6%。40个社区自荐报名456人,年龄最大的62岁,最小的22岁。“三推”确定正式候选人272名,差额率为30%。其中,原社区工作者188人,社区下岗职工55人,社区退休人员23人,近年来大学毕业生6人。

——推行“交叉任职”,实现党的领导和居民自治有机统一。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因此,做到党的领导和居民自治有机统一,实现党领导下的居民自治,是完善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所在。为了解决减员增效问题,一方面,区委明确规定各社区专职工作者职数必须控制在5-7人,不得突破。另一方面,采取交叉任职的办法,精简社区专职人员职数。同时,进一步强化各街道责任,把推进社区“交叉任职”作为街道党政班子工作考核内容,有效促进交叉任职贯彻落实。全区40个社区书记、主任交叉任职面达100%,“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面76%,“两委”班子职数由原来的247名减为209人。

——推行“三制一评”,完善社区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机制。一是重大事项听证和票决制。凡是涉及社区的投资项目,基本建设项目,兴办公益福利事业,社区改造,社区有关规章制度等一些重大事项或事关社区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务,必须由“两委”班子提出,并召开有社区各方面成员代表参加的听证会,在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进行投票表决。二是社区事务公开制。每个社区均设立社区事务公开栏,定期将社区财务收支情况、重大决策执行情况、重要项目进展情况,以及承诺事项的兑现情况予以公开,自觉接受居民群众的监督。三是社区“两委”工作述职制。每年召开一次居民代表大会,听取

社区“两委”班子成员的工作述职。四是每年年末,由街道牵头组织成立由各方代表组成的工作考核小组,对社区“两委”班子成员的工作绩效,进行全面的考核和民主测评。

初步成效

西陵区在社区全面推行“三推一选”的选人用人机制,探索实施“三制一评”的社区民主管理办法,已取得初步成效。

——搭建了社区自治新平台。一是增强了社区居民的民主意识,扩大了基层民主,激发了广大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广泛参与的热情。二是有效解决了社区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组织选举难、推出“新人”难和落选人员安置难等“三难”。

——实现了社区工作者的减员增效。一方面通过交叉任职,社区专职工作者职数得到了有效控制,人头经费大幅下降,保证了社区正常运转。另一方面,彻底改变了过去人员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

——构筑了社区建设新格局。把社区单位意见纳入“两委”班子,是“三推一选”的一个重要方面,有效激发了社区单位的参与意识和共建意识,增进了社区与辖区单位的沟通与联系、合作与发展,社区资源得到充分的整合和利用。

几点启示

西陵区在社区全面推行“三推一选”的选人用人机制和实施“三制一评”的社区民主管理办法的实践,给我们以启示。

第一,推行“三推一选”是顺应社区居民迫切参与民主选举的需要,是推进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载体。“三推一选”突破了以往的提名方式、考察方式、选举方式,将选人用

人的决定权交给了社区选民、党员和辖区单位,打破了以往由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的传统做法,使“官由民选”得到充分体现,激发了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

第二,“交叉任职”是顺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要求,推进党的领导和居民自治有机统一的有效实现形式。通过“交叉任职”,扩大了“两委”班子中的党员比重,特别是党支部委员兼任居委会成员,畅通了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的途径,使党的领导和居民自治有机地统一起来。

第三,“三制一评”是顺应居民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愿望,增强对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有效办法。通过实施“三制一评”制度,把社区重大事项的决策权、社区工作的评议权交给居民,有效激发了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共同办好社区事务、共同建好文明社区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作者系中共西陵区委常委、组织部长)

篇2:推进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何光中

2008年第2期 ——政治建设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州市委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较好地发挥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对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的建设的促进作用。

改革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推行“两票制”选举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党员享有的基本民主权利。近年来,随州市委以“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为重点,探索出了以 “四公开两票一承诺”为核心内容的“两票制”选举制度,增强了党内基层民主选举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实现了组织满意、党员公认和群众拥护的有机统一。“四公开”即公开选任目标、公开任职条件、公开选任程序、公开选任结果,“两票”即在资格审查的基础上,由全体村民对候选对象先进行信任投票,按1∶2的比例取足村党支部委员预备候选人,再由党员大会直接差额选举产生村党支部班子和党支部书记,“一承诺”即当选后的村党支部书记当众承诺任期目标。在2005年的村“两委”换届中,随州市采用“两票制”方式换届的村党组织达到了100%。同时,随州还将“两票制”引入到发展党员、评议党员、推荐后备干部等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两票制”工作系列,为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开辟了广阔空间。

创新基层民主管理模式:推行“两会”制决策

随着《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深入施行,怎样做到既强调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又提高村民自治的程度,一直是困扰基层组织建设的一大难题。随州市委以建立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为目标,探索推行村务要事“两会制”决策制度,创新了基层民主管理模式,形成了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两会制”决策,就是按照“议题——预案——决议——实施——报告——评议”六个程序。对村级重大事项,先由党员大会对村委会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出的议题进行讨论形成预案,再由村民代表大会进行表决,获得三分之二以上到会代表同意形成决议后,村务监督小组监督执行,最后由村“两委”联席会议向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报告实施情况并进行评议。“两会制”决策把党的领导、村民当家作主和依法办事有机结合了起来。尊重党员群众主体地位:推行“两讲”议事

随州市委围绕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展示党员先进性,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工作要求,大力推行了“两讲”(“党员讲坛”、“农民讲坛”)议事制度。就是党员、农民担纲主讲人,讲身边事、天下事,传播致富信息和乡风文明,满足广大农民求新、求美、求知、求乐的需要。在形式上不拘一格。既可指定人主讲,也可动员相关人员补讲,让讲者与听者互动交流,突出群众的参与性;在内容上丰富多彩。涵盖科技、文化、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与销售、农村政策、尊老爱幼、婚育新风、环球时事等等;在时间上灵活安排。讲课时间多为中午、晚上或雨天等农闲时间,一般每月开讲一次,也可临时动议。

强化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推行“逢四说事”

“逢四说事”即每月4日、14日、24日,由村党组织书记或驻村干部带领村干部轮流值班,接待前来“说事”群众,协调处理群众“说事”中的问题,把各种问题解决在初始阶段。截至目前,全市95%以上的矛盾纠纷在基层得到及时调处。为建立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上下联动互动机制,随州市委对“逢四说事”制度进行深化拓展,探索推行“民情质询”活动:乡镇每月确定一天时间作为民情质询日,采取电话通知、发函邀请、电视公告、广播宣传等多种形式告知有关村民,请他们就各自关心的问题向镇党委、政府质疑提问,乡镇有关领导当场答复,向群众释疑解惑,化解矛盾。

村民自治作为农村基层民主的基本形式和农村政治发展的主要表现,是我们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随州市推进以村民自治为重要内容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的领导地位,是我国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离开了党的领导,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随州市委推行的“两票制”选举,抓住了基层民主建设的关键,使一大批优秀党组织书记脱颖而出,为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推行的“两会制”决策,坚持“先党内后党外”的原则推进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做到了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全过程。

启示二: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随州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证明,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围绕发展第一要务来进行,要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物质基础,要用经济发展的实效来检验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效。

启示三: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随州市委把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自觉地根据党员群众的需求和意愿来推进村民自治、民主管理,保障农民群众对村政事务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从而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使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推进。随州市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真心实意地推行民主,真正把权力交给群众,真正把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并深入细致地做好组织引导工作,群众一定能够管好自己事情,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一定能够真正取得实效。

启示四: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必须抓好制度建设。只有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村民的民主权利才能得到保障。随州市坚持以“两票制”、“两会制”为核心,探索建立“两讲”评事、民情质询、“两委”承诺制、民主评议村干部等一系列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规章制度体系,使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有了可靠保障。同时也达到了疏通党内民主渠道,拓宽党内民主途径,丰富党内民主形式,实现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广泛参与、有效管理和积极监督的目的。■

篇3:推进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一、开展基层党内民主建设的主要做法

1、“四规范”大力推进党务公开

一是规范公开内容。党务公开内容主要包括党组织工作、议事、决策制度程序、党委作出的重大决策、发展党员工作、党支部工作情况、党费收缴情况、困难党员名单、党员慰问经费使用等党内主要事务和组织活动中应该让党员群众知晓的事项等内容。二是规范公开程序。遵循依法依纪、注重实效、真实公正的原则, 严把审核、预公开、公开、反馈四个环节, 三是规范公开时限。公开时限主要为固定公开、定期公开和即时公开三种, 以定期公开为主, 以即时公开为辅。四是规范公开形式。按照“规范、实用、简明、灵活”的要求, 以党务公开栏为主, 根据公开的内容和时间选择不同的公开形式。

2、“四制度”完善党的代表常任制

祁阳县在全县试行了“镇党代表常任制”。为保证“镇党代表常任制”的有力落实, 建立并严格执行党代表活动四项制度:一是党代表例会制度。坚持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党代表会议, 会议时间一般安排在镇人代会例会之前, 会议内容由各镇党委确定。二是党代表小组活动制度。按照便于集中, 利于活动的要求, 将党代表划分为若干个小组, 每组一般为10人左右, 小组每半年至少活动一次。三是党委委员联系代表和代表联系党员、群众制度。每个党委委员结合自己的分工, 联系1-2个代表小组;每个党代表联系其所在地5名以上的党员和群众。

3、“四直选”改革党内选举制度

祁阳县大力推行村支部直选、乡镇党委直选、乡镇党代表直选、县党代表直选。公推直选特点采用“开放式提名、直接选、差额选、倒着选”。其绝大部分个人自荐参选, 县委只规定报名对象范围和资格条件, 实质上都是符合条件的干部毛遂自荐, 经组织审核合格后参选的, 并没有上级组织指定候选人。从报名—参选人公示—竞选演说—投票—公布投票结果全过程“阳光作业”。差额选是指正候选人至少2人以上通过竞选演说的方式由党代表投票决定。“倒着选”是指由党员直接选举党委书记, 再选举副书记, 最后选举党委委员。这种与原来的党代表选委员、委员选书记、副书记的做法正好反过来。实行“倒着选”有利于竞选者报名竞选, 保证党的人才不至于因落选而流失, 同时有利于党内团结。

4、“四听证”加强党内民主决策

祁阳县实行了县委、镇委、村委、村 (居) 小组四级“议事听证会”。大家的事情大家议, 大家议的事情大家办, 有效地落实了党员群众对党组织研究各类重大事项时的“事前的知情权、决策时的议事权、执行的监督权”。

二、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中还存在的问题

实现基层党内民主, 是一个长期目标。在目前政治生态下, 进一步在广大基层农村党组织中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更是一个长期而且艰巨的目标。虽然全国各地正在大力试点实践党内民主建设, 并在推进基层党内民主建设进程中取得了不少的成绩, 但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新矛盾, 仍然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些新问题主要表现为:

1、部分基层党员干部政治热情不够饱满

由于农村社会特有的政治文化、风俗人情、乡土关系等, 深深影响着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党员的民主观和权利观, 有相当一部分基层党员干部对政治的态度是泰然处之、漠然置之的, 对自身的权利和义务的关心也不甚积极, 这些观念的存在,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基层党员干部的政治学习积极性, 对解决乡镇、村里的实际困难也带来许多不利。

2、选人用人制度还不完善, 用人公信度还不高

主要原因是公推公选、公推直选等创新选拔人才的模式尚处于试点阶段, 不少地方的试点办法与现行的党规相冲突。在选拔任用干部问题上, 存在着矫枉过正的现象, 基本上是把毛遂自荐者等同于“要官”、“跑官”者, 由于缺少自我表现的机会, 让一些勇于承担责任、有能力的干部因领导、组工干部“不知”而不能获任, 干部的选择权和被选择权被弱化。

3、民主与监督的意识不够浓厚

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 农村基层长期以来“重义务、轻权利”, 无论“红头文件”还是“领导讲话”多是要求干部职工如何履行义务, 如何按照上级和领导要求去做、去完成任务的, 很少考虑基层的接受程度, 也很少征求党员干部的意见建议, 较少关注党员干部的民主权利。特别是在一些重大事项的决策、重大问题决定等方面没有做到信息公开、集思广益、集体决策, 少数人说了算或个别人说了算较为普遍, 党员干部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基本民主权利无法充分行使。

三、完善和创新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的路径思考

完善和创新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进一步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 积极发展党内协商民主制, 结合农村基层的实际, 以党的民主集中制为引领, 发展和丰富中国特色的党内民主建设道路。

1、以党员教育为载体, 增强农村基层党员的民主素质

党员民主素质的提高是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前提, 是发展党内民求主尤其是基层党组织民主的内在动力。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制度的创新和民主意识的提高。党员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越多, 民主素质就越高, 就越能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习惯, 也能意识到自我的价值和尊严。因此, 要在党内广泛开展民主教育, 在党内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党员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党内民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学习党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试行) 》、《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等法规制度, 不断增强广大党员的平等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 使广大党员对党内民主的认识更加深刻、把握更加全面、运用更加自觉。通过党校培训、自学等方式, 对乡镇党委班子成员和村支部书记有针对性地开展民主集中制教育, 重点解决领导干部民主意识淡薄、忽视党员民主权利的问题, 从而形成良好的党内民主风气。

2、以民主治理依托, 推进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

把民主治理引入到农村基层的政治过程中, 实质上是扩展了农村基层民主的外延和内涵。第一, 在治理理念上, 坚持把扩大民主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坚持不懈的价值追求, 并通过各种具体的执政行为体现出来。在基层党内, 要不断彰显党内一切事务由党员做主的治理观念, 让每个党员都能平等地享有管理党内事务的权利, 使基层党组织始终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第二, 在治理方式上, 改变过去那种“一元化”的思维模式和领导方式, 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不断创造出基层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领导方法, 充分听取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把基层决策纳入民主化科学化轨道, 保证党在农村基层的领导核心作用。第三, 在治理能力上, 要把提高干部的“五种能力”列为自身建设的重点, 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干部自身的需要, 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和干部队伍的治乡 (村) 能力, 努力转变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 自觉接受广大农民群众的监督, 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从而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号召力持续增强。

3、以民主选举为导向,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 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 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推动党内民主的关键在于改革党的选举制度, 建立和完善竞争性的选举制度。应以开展公推直选为导向, 在条件成熟的基层党组织逐步推行党内公推直选制、重大决策党员票决制, 推进民主选举, 最大限度地体现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的意志, 从而更好的地推动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

4、以党务公开为突破口, 强化农村基层党内民主监督

公开是民主的前提, 是测量一个执政党民主和开放程度的标尺。正如列宁所说, 没有公开性谈民主是很可笑的。要以党务公开为突破口, 加大党务公开力度, 切实加强党内民主监督, 实行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下级组织对上级组织、党员领导干部之间、领导班子成员之间、专职机构对基层党组织、党员群众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全方位监督, 从而搭建“阳光平台”, 拆除“神秘墙”, 打开“透明窗”, 驾起“连心桥”。

5、以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 实现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发挥的长远稳定

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对发展农村基层党内民主至关重要。只有优秀基层党员队伍建设, 才能更好地保障党内民主发挥的长远和稳定。要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中选拔村干部, 着力拓宽农村基层干部来源。认真总结推广农村派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制度的成功经验并长期坚持下去。创新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途径和提高待遇, 切实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鼓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到村帮助工作。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和选任乡镇领导干部力度。针对农村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大的变化, 应进一步探索村党组织书记跨村任职实践, 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党费补助等途径, 形成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村干部报酬和养老保险、党员干部培训资金保障机制。

摘要:党的十七大要求, 进一步改革创新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怎样通过乡镇以及村一级党组织的民主建设来增进农村乃至全社会的和谐, 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小康, 仍是全党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笔者近几年来针对本地实际, 深入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篇4:推进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闵行区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实践探索

●中共闵行区委党校课题组

闵行区委领导高度重视党内民主建设,近年来从实际出发采取一系列措施,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选举以及民主监督等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可喜进步,积累了宝贵经验,推动着闵行区党内民主不断深入发展。

党内民主;民主建设

一、区委层面实行全委会工作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全委会决策作用,引领示范全区建立科学规范的民主领导制度

推行全委会改革、落实全委会权力,是理顺党内关系,积极稳妥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关键。从2008年初开始,中共闵行区委以充分发挥全委会作用为着眼点,实行了一系列制度性改革,通过近两年的改革实践,在保障决策民主、合理,促进党内沟通,体现全委会集体领导以及权力监督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良好的影响,有效促进了党内民主科学发展。

1.制定全委会工作规则。2008年1月闵行区委制定《中共闵行区委全委会工作规则》,从制度上进一步理顺和规范了全委会与常委会、党代会的关系。依据该规则,党代会是党内最高权力机构,重大问题均由党代会作出决策,全委会是党代会闭会期间党内工作的领导机构,常委会是全委会的执行机构,受全委会委托、接受全委会监督。在此框架下,闵行区委工作机制的改革有序展开。

2.充分发挥全委会的决策和监督作用。闵行区委全委会工作机制的改革,以落实全委会各项权力为着力点,保障全委会的领导地位与领导作用。其一,理清全委会和常委会的决策边界。把区委常委会的重要议题、财经、人事、党建等重大问题纳入全委会审议和决策范围,全委会承担着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决策制定,而常委会则主要负责执行全委会的决策执行,并对日常重要问题和应急问题进行决策。其二,加强全委会的监督功能。区委常委会审议、研究的年度重要议题,年初就由全委会表决确立,全委会表决通过后,常委会负责具体落实和执行;全委会没通过的,常委会就不再研究决策。常委会必须向全委会专题报告执行全委会决议情况,加强了对全委会决议落实情况的监督。同时,常委会每年向全委会报告两次工作,并接受与会人员的询问。

3.科学设计全委会的民主程序。一是增加会议频率,由过去的一年两次增加到一年四次。二是设置会议专题,使会议突出重点、充分审议。三是完善议事和决策程序。在原来“报告、讨论”的基础上增加询问、票决”程序。四是实行“听、议、决”分开。听:扩大听取区委书记工作报告的报告范围,增加部分区党代表列席会议,党代表可自愿报名列席全委会会议,并邀请区四套班子党员领导、部分党员负责干部、离退休党员干部参加。议:由原本仅限全委会委员参加审议扩展为区委委员、候补委员和部分党代表讨论和审议区委工作报告、重要议题、决议等。决:重大问题由常委会内部表决改为全委会全体委员进行表决。五是增加审议内容,除审议区委工作报告,把审议人事、财政、社会事业发展等有关重大问题,都纳入审议范围。

4.健全全委会工作机构。为确保全委会审议、决策的民主性与科学性,在全委会内部设立财经、人事、提案3个专门工作委员会,作为全委会的专门工作机构。在全委会闭会期间,开展相关的专题调研,对需要提交全委会审议、决定的重大议题,进行事前的咨询、材料准备等,为全委会的决策提供充分的依据。在全委会会议期间,负责专题的讨论、提案、表决等事宜。在全委会后,强化跟进,对全委会通过的专题决议加强跟踪,并定期进行评估与监督,结果以专题报告形式报告全委会。

5.加强程序性民主制度建设。为使党内民主更具可操作性,建立了询问制度与票决制度。

在全国层面,商品房建设逐年增加,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从1997年的44 985.46万平方米逐步增长至2017年的781 483.73万平方米,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建筑竣工面积从1997年的15 819.7万平方米逐步增长至2017年的101 486.41万平方米。如图3所示。

询问制度,即在全委会大会后的分组审议中,增加询问环节。询问分专题询问和开放式询问两种。询问主体有两类,一类是体制内人员,包括区委委员、候补委员、区纪委委员、区党代表等;另一类是体制外人员,主要是闵行区区域党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党委领导。根据不同专题,确立不同的被询问对象,包括区委书记、常委、部分区委委员、候补委员,以及部分基层党委书记等。询问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会议现场询问、当场答询;另一种是书面询问,答询情况在会后于闵行区党务公开网上公布。

票决制度,即全委会讨论决定人事任免、财政预算支出、重大项目建设及其它重大事项,都采用票决制的形式。表决方式由以往的举手表决,改为采用电子表决器无记名投票表决,表决的内容比以往更加深入和细化,比如对区委常委会年度重要议题实行逐项表决、部分表决事项增加了备选方案由全委会进行差额表决等。

在区委党内民主建设改革创新实践的引领下,全区各级党组织积极转变理念,创新工作方法,推进党内民主向纵深发展。如古美路街道党工委参照区委工作机制,建立党(工)委重大决策询问制与票决制,并建立党代表专门工作委员会,结合街道实际构建“居民区党员议事会”、“党支部书记议事会”和“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党代表联系党员”等民主通道,探索建立了党建工作第三方评价机制,有效促进了街道党工委民主领导与管理。又如,虹桥镇构建了以社区为基础平台,居民区党组织为核心,区域内各类党组织、单位共同参与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区域党建联建组织方式,扩大党的工作民主化范围,把党内民主延伸到社区工作之中。区委全委会工作机制改革的理念、方式、模式正日益深入人心,成为乡镇、街道、局行党建发展的方向选择。

二、全面推进党代表任期制、深入推进党代会常任制,以充分发挥党代表作用推动党内民主建设

闵行区积极拓宽党代表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与途径,着力保障党代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与监督权,促进党内民主进一步展开。

1.全面推进党代表任期制。2008年闵行区制定了《关于闵行区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的实施办法》,对区党代表的权利、职责、参与方式和途径、履职保障和监督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并积极开展了党代表任期制的工作。

一是根据党代表的特长和职业,邀请不同类型的党代表参加有关专题的调查研究。二是规定党代表可以自愿列席参加区委全委会会议,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讨论。区委四届七次全会有23名党代表通过自愿报名方式参加,其中2名代表就《关于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若干意见》等发表了意见。三是规定凡属重大问题决策均须征求基层党代表意见。每次召开全会之前,党务公开网上都会公布会议决策事项及相关会议材料,征求全区党员特别是党代表的意见建议。四是建立党代表意见专递专办制度。通过区委委员联系党代表工作机制,保证党代表及时反映重要问题和意见建议。五是建立重大事项向党代表通报制度。区委通过工作简报或专报形式,向党代表通报区党建和经济、社会发展等重点工作、重大活动和重要情况。通过党务公开网将区委及有关部门的工作动态向全区党代表及党员群众全方位进行公开。六是建立党代表评议重要干部制度。七是请党代表参加专项督查以及机关效能考核等工作。

2.深入推进党代会常任制。2008年闵行区有五个单位试点推行党代会常任制(七宝镇、莘庄镇、梅陇镇、区科委、区卫生局),2009年又扩大2个试点(浦江镇、吴泾镇),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一是年会主题化。为避免年会由于内容多而影响会议对各项议题的审议和讨论,试点单位认真梳理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和工作推动中需要完善的体制机制问题,突出年会的专题性质。如莘庄镇、区卫生局、区科委等单位,分别确定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莘庄现代化服务业发展”、“闵行区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改革与发展”、“创新体制机制,激活民营科技企业党组织活力”等作为年会主题。二是报告规范化。扩大报告内容;提高报告研究问题的质量。三是报告过程重分析,取消原文宣读的报告法,以说明的方式进行年会报告,并增加背景情况分析,便于代表理解报告和有关会议文件。四是审议有效化。为使代表能全面了解年会议程和主要内容,使代表做好充足准备,会前将报告印发给代表,为决策提供的意见建议更全面更有质量。五是询问制度化。2009年初各试点单位在年会上都增加了询问程序,代表与班子成员平等对话、坦诚互动,提高了议事水平。六是表决民主化。落实党代表的选择权,各试点单位都实行重大决策票决化,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七是提案优质化。通过会前对党代表进行培训,增强代表的提案意识和能力;通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问计于民、求策于民;通过成立提案审查委员会,负责提案的审查把关、执行落实等事宜。

3.党内党外联动、横向交流运作。全区各镇、街道都建立了以党代表为枢纽的联系网络,加强党的群众工作,为党代表发挥作用拓展社会空间。

一是开展“三访活动”。全区各乡镇、街道开展了“走进基层,服务群众”活动,建立党代表“走访、下访、接访”工作机制。党代表积极走访党员群众,下访基层党组织,听取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依托党员服务中心以及各单位的接待窗口,建立了党代表接访日制度,定点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听取各方面意见,倾听群众呼声,并及时解决能够解决的问题。二是建立“三联体系”。即区委委员联系区党代表、基层党委(党工委)委员联系基层党代表、党代表联系党员群众,全区29名区委委员分组联系239名基层一线的区党代表,收集意见,传递民意。三是构筑“三个平台”。通过建立诉求收集、流转、反馈三个平台,明确了党代表的工作职责,保证了诉求处置效率,提高了意见处置质量。

三、基层党建全面实行公推直选、党务公开,注重保障党员权利

闵行区以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换届选举全面实行“公推直选”和全面推行党务公开为主要抓手,落实党员选举权、知情权,激发党员民主参与党内事务内动力,推动了基层党内民主深入发展。

1.基层党组织全面实行“公推直选”。从2008年5月起,闵行区在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换届选举中全面实行了“公推直选”。全区87个村党组织、273个居民区党组织、225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46个“两新”党组织顺利完成“公推直选”换届选举工作,党员群众参与选举的热情空前高涨。如闵行区七宝中学在校党委领导班子换届选举中,全校204名党员中有145名参加候选人报名,由党员完全独立投票,激发了党员的政治热情,选举阶段党员的平均出席率达到93%,完全改变了以往开大会人数到不齐的现象。

公推直选提高了基层党组织成员的素质和公信力。据统计,全区居(村)委会干部的平均得票率为81.6%。新的居委会班子中,文化程度大专以上727人,占总数41.7%,比上届的30%大为上升。新的村委会班子中,文化程度大专以上217人,占总人数的45.6%,较上届37.4%有明显提高。从扩大基层民主方面看,直选和海选比例大幅提高,在居(村)委会班子选举中,在坚持100%直选基础上,有48个村推行了没有候选人的“一步法”选举即“海选”,比上一届增加43个村,提高了35个百分点。

2.建立党务公开工作制度。根据《中共闵行区委关于进一步推进党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建立健全党务公开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党务公开网。将区委的党内制度文件、各乡镇、局行的党务文件、党建状况在网上公开。二是确定党务公开的内容。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和三个必须”的基本要求,即只要不涉及党内秘密就要进行最大限度公开,群众关心的必须公开、群众询问的必须公开、涉及群众利益的必须公开。并着重在党内重大事项、社会关注事项和涉及群众利益问题三个方面深化公开的主动性和及时性。三是建立健全党务公开三级联动机制。制定区、镇(街道)及各部委办局、村(居民区)三级党务公开工作意见。四是完善党务公开监督制度。由区纪委负责对区委各部门党务公开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并组织实施检查考核,检查考核每年进行一次,检查结果以通报等形式公开,并作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四、建立全区横向沟通机制,促进党内民主贯联发展

闵行区委在积极探索党组织内部民主建设的同时,努力营造民主联建,横向拓展党内民主建设渠道,增强了党内民主建设的影响力和辐射作用。

1.建立区域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增强党组织体系之间的横向沟通。在组织关系不相隶属的单位间,建立横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党建工作体系联席会议,实行成员单位制,成员单位包括区域内的高校、科研院所、市属企业等等。通过定期的意见征集、联络员活动、主题活动等方式,不断完善平台功能,推动区域党建共同发展。

2.建立党建工作第三方评价机制,促进社会各体系间的横向互动。闵行区各街道、乡镇每年的党务工作总结、对有关党务职能部门的年终考核,均邀请社会组织和基层群众打分提意见,促进社会组织对党组织的监督,实现党组织和社会大众之间的互动。

3.理顺党委与政府、人大、政协的关系,增强政治体系之间的横向协商。闵行区委通过公共预算改革的创新,在公共预算领域理顺了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的关系。党委提出一年的若干预算战略目标,并且把战略目标具体化;由政府根据这些目标编制具体预算;最后由人大审查批准,并监督执行;政协对所有过程与内涵具有研究与监督职责,从而实现了民主领导、各就其位,各施其职。

五、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区委在全委会工作机制改革中制定了《中共闵行区委常委会议事决策规则》,强调决策前必须充分听取人大、政协的意见,有效带动了人大、政府工作的民主发展。

1.带动人大常委会审查监督财政预算民主化。在区委的民主领导和支持下,2007年7月起,区人大对财政预算支出进行改革,更充分地发挥人大代表在财政预算审批中的作用。一是对财政预算编制内容进行细化,为人大代表审查政府财政预算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二是人大常委会提前在预算编制阶段就介入审议预算,并参与预评估项目论证会以及项目立项的会议。三是出台了《闵行区人民代表大会关于预算草案修正案的试行办法》,充分保障人大代表对财政预算的意见表达权。四是举行预算听证会。

2.带动政府管理工作民主化。一是率先建立42个项目的区民生发展指标体系。二是开通“区长网上办公”,以区领导与公众在线对话的方式,畅通网络民意渠道。三是建立实事项目公开征集制度。通过网络、报纸、热线电话、信函、听证会、座谈会等各种形式,向全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区内各委、办、局,各镇、街道、莘庄工业区,全区居民以及社会各界广泛征集意见建议,使政府实事项目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

六、继续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方向重点

在闵行区委花大力气精心组织、各级党委的共同努力下,闵行区党内民主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难点和深层次的问题,如党的代表大会的最高权力地位没有充分奠定,党的“内三会”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完全厘清,“外三会”之间的实践逻辑不够明确,党内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内在机制不够健全,各环节之间还缺乏有效的连接等。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要求,解放思想,破解难题,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推动闵行区党内民主科学发展。

从总体思路上说,一是要系统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构建畅通的民主体系。二是要切实保障党员民主权利,营造民主参与、民主讨论、民主监督的良好氛围。三是要实现民主与集中的有机统一,要坚持在民主集中制原则指导下有序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从具体措施上说,第一,要巩固全委会工作机制改革的成果,深化完善权力运行机制。要继续深入探索全委会与常委会的权责边界,完善权力授予机制,完善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全委会向党代会负责的责任机制,厘清党代会、全委会与常委会之间的权责关系,建立党内真正向多数人负责的制度体系。第二,要深入推行党代表任期制,更充分地发挥各级党代表作用。在党代会召开期间要保障党代表的参与权与选举权;闭会期间要保障党代表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继续抓好“三联四会”[区委委员联系区党代表、基层党委(党工委)委员联系基层党代表、党代表联系党员群众;区委常委会议事会、基层党委(党工委)议事会、基层党(总)支部议事会、基层党员群众代表议事会],畅通党内沟通渠道,至少每半年“四会”各召开一次、“三联”各联系一次,实现信息的有效沟通和领导群众的思想交流。制定落实有关相关配套的意见流转反馈制度。第三,要加强对党内民主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党内重大决议执行情况报告制度,特别是对重大决议的执行有关部门必须加强督察,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执行情况。基层单位要接受询问、监督,并建立、健全述职评议制度,强化对党的领导干部履职情况的检查与监督。第四,要深化完善公推直选,保障党员充分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候选人产生的方式与程序要进一步研究,要公开候选人推荐的情况,公推直选的过程要公开化。还要逐步扩大“公推直选”的范围和层次,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党组织,以及乡镇党委领导班子中,都要逐步推行“公推直选”。改革地方党的委员会产生方式,探索推行区全委会组成人员的直接选举,由区党代表大会直接选举产生全委会组成人员。第五,要深化党务公开,进一步激发党内活力。要扩展乡镇、局行及职能部门的党务公开,确保公开的及时性、准确性,最大限度地公开党员群众所关注的重点、焦点、热点问题。同时要重视党务公开与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居务公开等其他公开紧密结合、互相衔接,着力形成协调运转的“大公开”工作格局,在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共同发挥作用。第六,要深化完善党内监督制度。一方面要健全工作报告制度,强化对决议落实情况的监督,另一方面要健全述职评议制度,强化对履职情况的监督,还要完善程序性监督,着重优化完善询问、表决等程序性制度,并逐步扩大询问范围,在基层党组织中也要逐步开展党员询问,落实党员的监督权。

D26

A

1009-928X(2010)02-0023-04

本文由中共闵行区委党校何建萍执笔

篇5:推进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中共江汉区委政策研究室

2006年第4期 ——社会发展

近年来,武汉市江汉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积极推行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基本医疗保障进社区,已初步建成了配套政策基本落实、服务网络比较健全、人力配置基本合理、服务功能比较完善、监督管理初步规范、适应社会需求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框架,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2005年,江汉区被评为全省唯一的“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

明确工作思路,确保医疗公平。区委、区政府深入调研后认为,当前群众反映突出的“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三个不到位”,即:政府监管不到位、政府补偿不到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到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把医疗惠民落到实处,区委、区政府以推进基本医疗进社区为抓手,明确提出四条工作思路,一是把群众享受基本医疗的权利当作民生问题来抓。在对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社保和低保)实行应保尽保的基础上,建立“三级预防体系”,对一般疾病、多发病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辖区全体居民。二是建立由政府主办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实行基本医疗服务政府补贴,个人合理承担费用的分配形式,利用市场和政府两只手,推动基本医疗事业的良性发展。三是坚持“养事不养人”的原则。建立健全良好的机制,用机制管事、管人、管队伍。四是解决好基本医疗进社区的突出问题。在医疗资源基本满足群众需要的基础上,加强对医疗卫生的监管,理顺医疗卫生管理体制,财政给予适当补贴,解决老百姓反映突出的“看病贵”的问题。

实行竞争上岗,养事不养人。一是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将原有的街道医院转制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统一设置社区医疗部、社区保健部、社区康复部和行政管理部。根据市卫生局的规划指导和《江汉区区域卫生规划》的总体要求,在全区设立1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明确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层派出机构,履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职能。二是推行全员竞聘上岗。江汉区以民权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试点,并实行人事制度改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任、副主任从卫生系统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中心全体人员也都通过竞争重新上岗,并实行全员聘用制;对没参加竞争上岗的人员以发放基本生活费的方式实行分流。同时引进10名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本科以上毕业生,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技术力量。三是加强全科医生培训。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在册人员876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比例仅占总数的17%。医护人员中只有50%技能较好,实践经验丰富,而且能够在待遇偏低、相对困难的条件下热心为群众服务。针对这种情况,江汉区确定市十一医院为社区卫生服务技术培训中心,根据全科医疗要求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坚持每年对社区卫生人员进行分期分批培训,经考试、考核合格后上岗。

试行“医药分家”,真正让利于民。江汉区在北湖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医药分家试点,在不改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工身份、保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床用药需求、保证药品价格与平价药房同步的前提下,将药房从中心剥离出来与万佳乐医药投资有限公司共建平价药房。新药房面积由原来的30平方米扩大到200平方米,药品品种由原来的100余种扩充到3000余种,药品价格低于或同等于社会大型平价药房,药品价格比原来医院药品价格平均下降45%左右。为了加强特殊药品的规范管理,及时满足中心医疗服务的特殊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留一个特殊药柜,专门存放诸如麻醉药品、急救药品等特殊药品,存放药品由中心负责保管和使用。

建立监管机制,强化服务职能。一是加强监督。本着“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建立起科学质量管理机制,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规范有序发展。建立健全医德医风动态监测、评价、反馈机制和考核、激励与惩戒体系,从源头上遏止不正之风的发生。同时,加大监督和查处力度,严肃查处收受药品回扣、“红包”、“开单提成”和乱检查、乱收费等不正之风。二是加强管理。为确保群众的就医安全,对医疗机构的执业资格及执业范围、医务人员的资质和职业道德实施严格的监督管理,凡有超范围经营或有不符合执业资格的,一律予以取缔。一大批社区实现了辖区内无无证非法行医存在的目标,为推进基本医疗保障进社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实施对口支援。组织开展“千名医务人员下基层”活动,辖区大中型医疗机构医疗技术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帮助抓好医疗服务活动和管理工作。目前,第一批52名医务人员已进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开展方便群众的医疗、保健、健康咨询等服务,受到社区居民的热烈欢迎。

实施“五免六减”,开展医疗救助。“五免”,即免收普通门诊挂号费、免收普通门诊诊疗费、免收普通门诊注射费、免收住院诊疗费、免收住院护理费;“六减”,指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功能、胸透和心电图等单项检查费用减免20%。2005年全区共减免43万人次,减免群众医疗费用57万元。医疗救助方面,为解决下岗职工、低保居民因病致贫返贫问题,江汉区制定了《江汉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基本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建立特困救助基金,对辖区内的“三无人员”、低保人员和特殊困难户实施医疗救助,极大地缓解了低保居民因病致贫压力。

提供财政支持,解决实际问题。在财政投入方面,近年来,江汉区卫生事业费由占同级财政支出的3%增加到5%。2005年,全区减免了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6万元/年的业务用房租金;在卫生事业费中安排近1600万元,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添置医疗设备。

另外,妥善解决基本医疗进社区中的突出问题。为解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后顾之忧,根据武汉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区财政共筹集资金2800万元,为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1393人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

篇6:共青团团内民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一)解决了团代表的任期问题,做到团代表常任常联系 按照“四便于”(便于联系、便于活动、便于交流、便于凝聚)的原则,采取“三联系”工作模式,形成了“五跨”(跨地区、跨行业、跨年龄、跨单位、跨团组织)的联系格局。通过团代表常任常联系,解决了团代表职责和任期不对称的问题,使团代表经常发挥作用,不断推进团建创新,向建设一个有凝聚力的团组织目标迈进。调研显示,团员青少年对“三联系”的知晓率达到100%,通过“三联系”,青年对团工作的关注度、对团组织的认可度和信赖度有了较大提升。团代表常任制的实施,改变了以往团代表“干一届,开两天会,填一张票”的局面。

(二)解决了代表团的职责问题,做到代表团常设常活动 代表团是团代表之间沟通联络的基础平台,也是团代表与团员青少年加强联系的活动载体。区六次团代会的10个代表团设置在任期内一直保留,定期活动。在代表团层面,除正、副团长外还设立了秘书长,并成立各专门小组,负责团代表“三联系”推进、代表团活动、代表书面意见汇总提交等工作,保证代表团在团代会闭会期间,通过一定形式有组织地开展工作。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团代表层面上的信息畅通,可以对各级团组织贯彻上级精神、决议和工作计划的实际运作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对各级团干部的思想和作风进行民主评议,对团的自身建设等提出书面意见;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特色沙龙等形式为团代表联系团员青少年提供载体,起到了进一步增强团组织的活力和凝聚力的作用。同时,坚持长期与短期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现实与虚拟相结合,抓好组织、活动、网络、信息四大载体建设,开展“社团展示月”等活动,其中涌现出了月浦06足球俱乐部、阳光部落、新上海人俱乐部、天羽·S羽毛球沙龙等一批有上百人参与、有较为固定活动时间和活动场所、有一定吸引力和号召力的青年社团。除了培育新兴社团,团区委还借助团代表常任制的“三联系”平台,调动“号、手、队”传统资源与青年社团相结合,共同开展“共青团号进校园”、“学校社团进社区”、“社区社团创特色”等活动,整合各方力量,盘活各项资源。团代表常任制改变了以往代表团“会期成团、会后解散”的局面。

(三)解决了信息传递问题,做到青少年诉求渠道常开常畅通 团代表常任制的探索与实践,在建立青年诉求机制、建立新的组织动员模式上已初显成效,形成了紧急反馈、日常沟通、书面意见、调研等不同反应渠道。两年多来,代表团对本区团建工作、青少年发展及青少年工作中发现的新热点、新问题,共向团区委提出了50多件有建设性的书面意见,涉及“三个试行办法”的具体实施、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农村青年就业、青少年文化活动阵地、进城务工青年教育管理、学生团工作管理、构建青年信息网络平台和机关团组织建设等多个方面,已由团区委各部门逐一答复,并追踪了解书面意见提出人对答复的满意情况。通过书面意见、书记接待日和书记班子述职等制度安排,联通了青少年和青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青少年和各个职能部门,实现了团员代表大会对由它选举产生的委员会的监督职能。青少年和基层团组织的联系,进一步扩大了团员青年反映自身诉求和民主建议的新渠道,为畅通双向沟通、健全团内民主创造了有利条件,调动各方积极性参与到共青团和青年工作中来。经过两年多的运转,“三联系”已经建立起近8000人的联系网络,团代表常任制扩大和加强了青年的参与权、监督权、建议权和选举权,构建了新的组织动员模式,畅通了双向沟通渠道,有效地发挥了团代表的作用,巩固了党在青年群众中的执政基础。但是,实践中也反映出团代表常任制在扩大民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三联系”无法覆盖到所有团员青年。从整个区级层面,通过团代表常任制的实施,团组织的动员能力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但“三联系”的组织网络覆盖范围毕竟有限,绝大多数的团员青年还游离于“三联系”组织框架以外,他们参与团组织活动、享受团组织服务的机会还不多。其次,团代表常任制缺乏对基层团组织的刚性约束。在基层,各级党政组织一般不会为团组织规定具体的工作内容,也不会将团工作纳入年终目标考核体系,因此对基层团组织的工作缺乏应有的制约机制。团代表常任制解决了团工作的经常化问题,但是同样缺少针对基层团组织和团干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因而也无法解决团干部和团员青年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问题。

二、双创达标考核,实现团内民主的有益探索 在实践中我们逐步认识到,建立健全团内管理机制,加强对基层团组织的目标考核,是提高基层团组织和团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广大团员青年荣誉感、责任感的最有效抓手。基于这一考虑,##团区委在试行团代表常任制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双创达标试行办法》,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基层团组织的刚性约束。“双创达标”是以加强基层的基础团建、全面活跃基层团组织、提升共青团整体水平为核心,以增强共青团凝聚力为目标,在各级团组织中开展的一项长效工作。主要内容包括逐级考核、层层达标,基层团组织“创品牌、争五星”,各级团组织“创特色、争红旗”。具体而言,“创品牌、争五星”活动是指:团支部(总支)以基层“四有”建设为重点开展“一团一品”建设,上级团组织对其进行星级评定;“创特色、争红旗”活动是指:基层团组织以“四好”建设为重点,争创##区“五四红旗团组织”、“五四特色团组织”。在“双创”中,前一级创建为后一级创建提供基础,后一级创建对前一级创建形成导向,二者紧密相连、联动推进。我们认为,从扩大团内民主的角度,“双创达标”考核可以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扩大组织覆盖,解决团组织覆盖不到位的问题 “双创达标”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规定参加“双创达标”活动的基层团组织,其下属单位已建团组织与应建团组织必须达到一定的比例,以此推动团组织覆盖面的逐步扩大,从而达到团组织全覆盖的目标。其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团组织的覆盖率,不断完善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进一步加强共青团凝聚力建设,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青年、服务青年、引导青年,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的作用;进一步推进团建创新,激发基层团组织活力,做到“哪里有团员,哪里有团的组织,哪里就有充满活力的团的活动”,使各级团组织真正“建起来、活起来、强起来”,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夯实工作基础,解决团的工作机制不完善的问题 “双创达标”的生命力在于通过设定完备的考核体系和实施科学的考核方法,促使基层团组织加强工作机制建设,制定近期、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工作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工作举措,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建设保障工作目标的落实和实现,确保基层团工作不因组织和人员变动而受到影响,进一步增强团工作的连续性,提高团组织的公信力。

(三)活跃基层工作,解决团的活动亮点不突出的问题 “双创达标”活动是以“一团一品”建设为重点,开展“班子有活力、团员有作为、活动有特色、工作有制度”的“四有”创建活动,并根据实际,在“工作阵地、民主建设、主题活动、整合资源”中的一个方面,形成特色项目和工作品牌。活动的持续开展,要求基层团组织努力挖掘资源,不断创新工作,积极打造工作亮点和品牌,从而有效激发团干部和广大团员青年的积极性,进而增强团组织对广大团员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逐步扩大团员的有序、有效参与。然而,“双创达标”考核虽然较好地解决了基层团组织覆盖不到位、机制不完善、亮点不突出的问题,但由于目前团组织隶属和管理体制不完善,团员青年充分发扬团内民主、充分享受发展成果的制约因素还很多,难度还很大。

三、网格化管理,扩大团内民主的努力方向 一直以来,共青团都是纵向联系多,横向联动少,造成基层团组织在开展活动时常常碰到资源缺乏、人员分散的现状,往往是有资源的没载体,有载体的没资源。为了更加有效地整合区域资源,##团区委从完善团组织管理网络入手,提出“打破条块束缚,实施网格化管理,构建区域大团建工作格局”的工作要求,整合区域资源,进一步提高基层团组织活力,进一步扩大团员青年参与团内民主管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进行探索。

(一)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建立区域大团建工作格局

1、建设区域化大团建网格,打通条块分割的组织体系,推动一体化建设。以团支部为基本单位,以体制内管理、属地化参与为基本原则,形成纵横交错、横向联动、纵向联系的网格化团建模式,从而进一步增强对区域内所有团组织尤其是“两新”团组织、非属地管理企业和拉条管理的其他单位团工作的牵动和联动能力。

2、逐步建立规划-建设-考评标准化平台,注重工作的规范性和可量化程度,全面推进“双创达标”。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团组织“双创达标”工作的指导,进一步确立在##基础团建中以“双创达标”为龙头抓手的局面,完善中期督查和年终考核评审制度,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工作格局。对创建标准要因时制宜地进行调整、细化,并将其与团内的其他综合性表彰荣誉进行整合。

3、不断深化团代表常任制,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凝聚青年为出发点,以完善青少年诉求表达机制、有效引导青少年需求为切入口,深入探索团内民主建设。结合网格化团建模式的构建,思考团代表组团方式、联系网络等内容,为下届团代表常任制工作打下基础。要结合地区实际和特点,突破原有的工作模式,加强工作力量,形成工作合力。以各街镇的网格化团建为基础,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属地构建,组建代表团,探索网格产生代表、代表组成网络、网络推进工作的模式。本着便于联系、便于活动的宗旨,形成新的代表团活动的“三联系”网络,进一步加大团代表对所在地区共青团事务的知情权、监督权,有效发挥团代表反映情况、献计献策的职能。此外,在社区团支部直选的经验基础上,逐步扩大基层团组织直选试点。

(二)以制度建设为依托,立足全局,着眼长效,促进团工作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 进一步明确团代表、代表团的活动时间、内容、方式及工作督查、奖惩等内容,制定详细的团代表、代表团、基层团组织工作督查方案,从基础建设、载体活动、信息交流等多方面将团代表常任制工作细化分解,落实到位,使团代表在开展工作中做到有序有据。

1、加强信息沟通。以代表团为单位设立社情民意联系点等,使团内信息及时传达给团员青年,提高对团内重要会议精神、重大活动的知晓率,形成上情下达、上下呼应的良好沟通氛围。此外,加强《##青年》、“##共青团”网站的建设,提升团员对团内事务的知晓率。

2、对团内重大事项进行公示、听证、督查。对团内的重大活动向全区青少年进行网上公示,适时召开听证会,听取不同青年群体的反响、诉求,努力拓宽团员青年反映心声、建言献策的渠道,为青年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提供平台,使团内的重大事项的决定真正体现青年需求、受到社会认可、同时又兼顾共青团所能。同时,对重大事项的实施过程要实行全过程的跟踪,不定期组织青年听取进展汇报,提出可行性意见,监督单位团组织按计划、按内容的组织推进工作。

3、建立健全提案制度和决策咨询制度。区内各级团的代表大会和团员大会要逐步建立健全提案制度,广泛听取团员青年对团的各项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对提案所涉及的问题要逐一落实、解答或说明,团组织能够解决的要迅速解决,不能解决的要向党政部门及有关方面反映,逐步完善提案的提出、处理和反馈的工作机制。决策咨询制度就是把专家学者及科研机构纳入决策过程的制度。在工作中有些工作项目专业性较强,决策者不可能样样精通、事事皆晓,因此团组织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时要善于借助“外脑”,及时向有关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请教,使决策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4、团委负责人公推公选。在基层团支部书记直选的基础上,在有条件的单位开展团委负责人的直选工作,确保团员对团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尤其在扩大参与权、保证选择权上构筑起基层民意的“快速通道”。把竞选政策、任职标准等直接亮给团员,把评判团干部优劣的权力交给团员,让团员在竞选各阶段广泛参与,激发团员的参与热情。公推公选打破了以往主要由上级组织直接提名候选人再进行选举的惯例,创新了团干部选拔任用的机制。公推公选原则上分为公开推荐、公开竞选和综合评价三个阶段。参与者可以个人自荐,也可以由组织推荐或群众推荐。在民主推荐中,应把团委负责人的任职资格、选拔方法和程序向社会公开,通过演讲答辩等形式对候选人进行考核,逐轮筛选,产生出团组织负责人建议人选。要将建议人选的有关情况向社会公示,使推荐出的人选既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又有能干事、肯干事的素质和能力。各镇(街道)及各级条件成熟的团组织均可采用公推公选的方法产生团组织负责人建议人选。

5、完善工作年初预报、年中自查、年底考核机制。年初根据全年工作要求,制定全年工作推进安排,向所在单位团代表、团员青年进行预报。年中完成自查报告,对未按时间节点和要求完成的工作项目作出明确解释,并根据实际情况修改下半年工作推进表。年底结合单位考核,提交述职报告,既可以邀请基层团干部、团代表、团员青年参加考核会;也可以接受团员青年的评议。评议可采用发放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在相应范围内的团员青年和有工作联系的部门、单位中开展。各级团组织要认真对待考核评议中反映出的问题,积极整改,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

上一篇:心灯作文下一篇:记一次出游活动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