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我国社区基层民主建设

2024-05-01

如何推进我国社区基层民主建设(共8篇)

篇1:如何推进我国社区基层民主建设

新时期如何推进我国社区基层

民主政治建设

【摘要】: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农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可靠保障。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基层民主建设,历来我们党就十分重视,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发扬民主精神,民主作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建设飞速发展,但也出现了很多基层矛盾。矛盾解决不好,就有可能发展成大问题,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要从根源上减少矛盾的发生,就要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着重分析了当前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关键词:社区 基层民主 居民自治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结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在新农村建设过程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抓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仅对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保持基层稳定,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而且能够充分的调动人民群众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有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制度保障。实践

证明, 村民自治是在我国扩大基层民主的有效方式, 如何完善村民自治, 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 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社区、社区民主的功能、定义、特征 1. 社区的基本功能

社区以满足居民的多元化需要为核心,通过发挥社区的功能将城市社区所辖资源最大化的利用,促进社区内居民的和谐发展和社会发展。社区功能主要包括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教育医疗功能、社会管理、文化娱乐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概括:

第一、社区的管理控制功能。这方面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社区通过现有的管理机构和控制体系,对社区范围内的公共性事务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并建立健全法规,规范个人的行为,使规范和行为模式涵盖到社区成员活动的各个方面,同社区的保持高度一致,防止出现无序、混乱的秩序。强化的管理可以维护社区治安的、调解邻里矛盾纠纷、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

第二、社区的社会化功能。社区不但有管理控制的功能,同时还具有对社区成员社会化的功能。社区内的人们进行经常性的社会活动,积极参与组织机构提供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这些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们在不断的交往实践中形成会不断渗透各自的世界观,并且一些行为意识、价值观念也会互相影响和传承,这些社会活动和世界观的促成,很好地把人们融入社会,实现了社会化的过程。

第三、社区的联结功能。人们在社区范围内共享某些资源,这必然引起人们之间形成暂时性的社会关系,把人们从不同的层次和方向上联结到一起,在这种联结中也会产生一定的归属感。例如,在政治上城市社区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保护居民的政治权利,促进基层民主建设。这时居民对政治的参与性活动,就是对政治资源进行分配享有的过程,人们之间就会形成一定的政治关系。在其他方面也会形成别的社会关系,使成员有一种潜在的互动、联结关系。

不管是社区的管理功能、联结功能还是社会化的功能,其力量都来源与社区成员自身,因此只有依靠社会的力量才能发挥起最大的功能性。这就需要积极动员,提高大家参与的热情,释放社会发展的潜能,在广泛的活动区域内能够将资源有效发挥,来满足居民在日常生活上的需求,让社区协调有序的运转。

2.社区民主的定义及涵义

社区民主是一种新型的、以群众自治为基础的、社区自治组织与基层政权机关互动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发展和完善城市社区民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事业新局面一项重大任务,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社区民主发展不论是对社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还是对人本身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社区民主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运行的良性与否,构建和谐民主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城市社区民主是指人民群众以社区居委会为载体,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方式治理国家,在调整群众自

治组织与基层政权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实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的一种民主制度。

3.城市社区民主的主要特征

从城市社区民主的涵义中,我们可以把社区民主的主要特征概括为四点:第一、城市社区民主的组织载体:社区居委会;第二、城市社区民主的核心: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民主运行程序;第三、城市社区民主的关键:调整群众自治组织与基层政权的关系,形成合理的权力结构;第四、城市社区民主的价值追求: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

(二)城市社区基层民主建设的目标——建成社会生活共同体 和谐来自对矛盾的合理解决,而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最广泛的矛盾存在在基层。因此,把矛盾在基层化解,通过城市社区基层民主建设的民主自治、参与、法治建设、发挥民主制度等方面作用,营造了一个和谐社区,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社区基层民主参与渠道的畅通,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促进了政府权力的下放。政府职能的转变,给民主参与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参与渠道的畅通,使人民的利益表达直接而且迅速,不会形成积压,并有了合理的利益诉求途径,各种由于矛盾引发的对立关系便会很好的得到解决。

其次,社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推进,促进了和谐社会发展。社区基层民主的法治建设,可以针对基层范围内的公民权利和义务,是我国的法治建设更趋于完善。同时,弥补了我国大的方向法治建设上 的具体空白。给和谐社会提供了法律的完备保障,让法律渗透到公民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

再次,社区基层民主制度的完善,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发展。基层民主制度在民主参与,民主方式,民主内容等方面在各地不断地创新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使整个民主过程在每一个环节都有制度上的支撑,保证了工作的有序和规范,对和谐社会作出了自己贡献。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机制,把城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共同体”。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完善居(村)民自治,支持居(村)民委员会协助政府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发挥驻区单位、社区民间组织、物业管理机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促进流动人口同当地居民和睦相处。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开展社区群众性自助和互助服务,发展社区服务业。”这些具体建设的落实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三、城市社区基层民主建设的现实状况

1、社区在居民眼中的地位

社区主要是一个生活环境,是一个管理社会日常生活、服务居民集体的组织。有28%的居民认为,社区业余生活单调,社区管理可有

可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通过调查发现,71%的居民在平时感受不到社区的存在,只有在社区收费或是有困难需要帮助、有问题需要协调的时候才感觉到社区的存在。其中将近60%的居民不知道社区驻地。

2、民主在居民眼中的看法

根据调查结果发现,57%的居民认为对于公共事务每个居民都有监督权与质询权就是民主;42%的居民认为进行直接选举,由居民自己投票选出中意的人选就是民主。对于社区基层民主,90%的居民认为很重要,因为基层民主是居民实现自治、直接参与民主的方式与途径。但是,居民对所在的社区居委会的民主意识的看法却是一般,甚至觉得很差。

3、居民对社区民主事务的态度

通过调查及走访,我们发现有43%的居民表示对参与社区民主事务漠不关心,仅有9%的居民表示会积极参与社区民主事务,对于社区事务都会热烈讨论发表自己意见。在问及为什么不关心或是不参与社区民主事务时,有57%的居民表示,在决定事务时,大多是有关部门直接做决定,居民缺乏参与途径;28%的居民认为,民主没有实际效用,不能解决实际问题;15%的居民遍抱有只要与自己利益无关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或是忙于各自工作、家庭,无暇参与社区事务。

4、居民对社区选举的观点

对于选举,社区居委会是实行直接选举的形式,但是社区居委会

对基层选举的宣传活动并没有很好的落实,仅有57%的居民有所了解。令人吃惊的是,居民对候选人的了解程度,75%的居民表示,不认识这些候选人,也不知道是如何确立的;15%的居民表示,原本是不认识的,在选举前有关部门通过各种形式向居民介绍他们的情况时才知道;仅有少数的居民对候选人有所了解。因此,居民对参与社区选举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有58%的居民表示,能亲自到现场,但是是随机投票或是在工作人员的授意下投票或是委托他人投票或由工作人员代为投票;15%的居民认为与自己无关,只要不强制我就不去投票。当问及是否会考虑参加社区竞选的时候,绝大多数居民表示会参加竞选。

5、居民对事务、政务、决策的公开性的看法

居民委员会在落实事务公开、政务公开上,42%的居民认为居委很少主动公开社区事务;43%的居民则表示居委会对居民关心的问题、涉及居民利益的问题都能向居民公开;仅有少数居民持不关心的态度。然而对于一些事关社区利益的决策前,82%的居民表示居委会并没有会召开听证会、协商议事会等会议进行民主决策。

6、居民对社区基层民主的效果满意度和相关建议

为了更好地发展社区民主建设,更好地体现居民自治,我们对居民进行了对所在社区的民主建设效果满意评分,71%的居民表示效果较差,居民的意见得不到充分考虑,民主只停留在形式上;14%的居民则表示,效果一般,居民能反映自己的意见,但对最后决策的影响不大,得不到反馈。对于社区基层民主建设,居民们希望干部与群众

间更亲近些;能够很好的帮助居民解决实际的困难;居委会应该很好地听取居民的合理意见;应该不断完善社区的基本设施,比如社区的道路、社区的卫生等。

(四)、对加强城市社区基层民主建设的相关建议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我国的城市社区民主建设还是存在弊端,那应该如何避开这尴尬的境地,又该如何发展,才能使我国城市社区民主建设更加完善?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提高社区民主建设的制度化水平。

(一)社区参与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离不开社区居民自治。实行社区自治就必须吸引广大居民群众,从自己切身利益出发参与社区的公共生活和建设。社区参与就是社区成员以各种方式,在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生活领域中,参加社区的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公共活动,分担社区责任,分享社区发展成果的行为和过程。完善城市居民自治,是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一个目标,就是要促进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扩大社区基层民主。参与是民主的前提,没有居民的广泛参与,就不可能有社

区民主的发展。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广泛程度以及参与的有序程度,是衡量民主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越高涨,参与的有序程度越高,说明民主化水平越高。

当前,社区建设与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就是如何使社区成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区建设和发展之中,整合社区资源,共创共建美好家园。社区成员自觉参与社区的公共事务是社区建设和发展的根本动力,社区参与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社区发展的程度。社区基层民主建设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建设的实质是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和促进社区发展的过程。通过社区居民投身社区建设、解决社区问题、谋求社区发展、参与社区管理等活动,社区居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实现社区自治。

(二)不断完善民主决策,努力提高民主自治水平

民主决策是民主自治的关键,也是居民参与决策民主的重要形式。发展基层民主,关键是使广大居民真正拥有决定本居住地区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建立新的居民自治组织体系,完善民主决策机制,这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前提。社区居民有权决定社区内的重大事宜,这是社区居民自治的重要体现和标志。通过建立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把居民联系起来,使之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正式组织是指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居民议事会、户代表会议等法定组织,正式组织承担着非正式社区组织不能做的事情,例如解决各个非正式社区组织自身难以解决的矛盾、难以调解的关系,为难以管理的事务提供支持和帮助,还有召集社区成员大会就涉

及全体社区居民利益的事情进行决策。

(三)积极完善社区民主监督制约机制

民主监督是社区居民自治的保障,也是推进基层民主化进程的重要手段。加强民主监督,是强化社区自治功能的重要措施。首先,必须坚持及细化社区的政务公开、财务公开、事务公开等制度,使公示的具体内容、具体标准等为居民所知。其次,还应重视发挥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对执行机构社区居委会的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其决定社区重大公共事务、审议各类规章制度等的功能。最后,要搞好民主评议,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对居委会成员进行民主评议,以及社区自治组织对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进行民主测评。

(四)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

城市社区是城市居民活动最集中的地方,创新和加强社区党的建设,党才能通过坚强的基层党组织与广大人民群众取得并保持密切的关系。社区党建主要有两大任务:一是健全和完善党的基层组织;二是巩固和发展党的群众基础。其核心就是党如何通过自身完善的组织体系在社区中构建最广泛和牢固的社会基础。显然,党要实现这个核心任务,除了要形成社区党建工作的组织网络体系外,还要努力使党成为城市基层群众自治的主导力量。党要成为自治的主导力量,就要争取群众,赢得群众,真正成为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只有党在社区生活中的主导作用被群众真正接受,社区群众才能真正成为党领导和执政的有力的社会基础。社区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一定要深入群众、贴近群众,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和宗旨。在工作内

容上,要注重体现针对性、层次性,应以社区居民的基本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主旨;在工作方法上,要注重突出多样性、灵活性,“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要深入开展社区文化、社区服务等普受居民欢迎的活动,丰富居民的生活。通过宣传教育、组织引导,不断发掘居民群众的民主政治意识,从而来推进基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的深入发展。

只有不断完善我国社区民主建设制度,实现居民自治,才能充分体现社区意义。社区民主建设,构建和谐社区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篇2:如何推进我国社区基层民主建设

了中介组织和社区服务网络,军人家庭服务网络及两支900多人组成的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开展民58项以上的便民、利民服务活动,并从社区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服务群众,稳定社会,组织下岗职工自办社区小饭桌,老少特色娱乐服务等,努力为居民群众提供物质文化生活方面的综合服务,创建生活便利、环境优美、安全文明的社区生活。多次接受省、市领导的检查,连续多年被评为文明单位和先进集体,先后被评为全国交通示范社区、省文明社区、省级禁毒先进集体、市文明示范社区、市信访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社区成立后,始终把创建“民主法治示范社区”作为主要奋斗目标之一,详细制定了创建规划和实施方案,成立了由社委会、社区警务人员、驻区单位、群众等组成的社区管理委员会,下设各专业小组,围绕社区居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有效的工作,把为社区居民做实事、做好事、“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使社区建设工作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社区党建工作是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担负着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社区基层的任务,所以我们党总支在原有“金点子”信箱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居民接待日活动,直接将信访工作做到居民的家门口,定时、定点、定人,将原有被动式的信箱,转为直接面向群众征集意见,解决实际问题,并将有关重点、难点问题转交相关部门。为了进一步加强民主法治,给全体社区党员、居民代表发了一封征求意见书、建议书,召开了党风监督员、社区党建联络员联席会议,组织党员外出参观学习,组织了由117名社区党员,158名到社区报到的在职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开展了“一个党员一面旗”我为社区做贡献的活动,通过以上的工作,加强了社区党组织与广大居民群众的联系,知道了群众的需求,了解了群众的疾苦,倾听了群众的呼声。社区党组织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真正做到“群众有困难我们帮”“群众有意见我们改”从而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亲合力,使党的工作贴近群众,融入到群众中去,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使社区群众真正感到“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把居民现实中的聚居区建设成为邻里大家庭的理念,通过社区党建给我们xx路社区居民营造一种舒适的生活环境。为了进一步改善我市投资环境,加快城市发展,在协助政府整治“三小车”过程中社区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依靠广大积极分子、楼幢长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xx路社区共有“三小车”48辆,其中不少车主人户分离,为了即时有效地把政府相关政策传达给他们,社区调动全体社工的工作积极性,不分昼夜随时听从街道领导指挥,在三小车取缔之后,对三小车车主做大量的思想工作,如:由于受极少数人的扇动,残疾车主顾××思想波动大,多次要上访,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社区工作者多次上门,耐心细致向他宣传整治“三小车”的重要性,为帮助解决其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向有关部门提议调整他低保金额,使其打消了上访的念头。社区还通过上门走访了解到三小车车主张川宝的女儿张燕在江苏干部管理学院毕业后,因支付不起7000元的学费,而拿不到文凭在发愁,社区了解情况后,找到院方领导如实向校领导反映她家情况,经共同协商,院方同意减免3000元学费,父女俩知道这一消息之后连声道谢,感谢党、感谢社区,张燕表示,走上社会后一定用实际行为回报社会。经过全体xx路社区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最终圆满地完成了三小车的整治任务。

我爱“国旗”征文活动,针对小学生特点,举办寓教于乐的“英语夏令营”,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文体活动不仅丰富了社区文化,还调动了广大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我们xx路社区在区民政局的指导下对社区居委会组织结构进行了重新构建,并依法开展了选举,借街道体制改革契机,组成了新一届社区居委会。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民,2003年初,xx路社区成立了社会工作站。社工站本着“服务、自助、参与、发展”的宗旨,在近一年的运作过程中,开展了各种丰富多彩的社区服务和社区活动,架起了居民交往、学习、休闲、娱乐的桥梁,有效地促进了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去年的8月至9月是我市创建“全国卫生示范城”的关键时刻,xx路社区居民委员根据街道党工委的布置,发动广大社区居民对辖区进行大规模的卫生死角清理,参加清理工作的有志愿者服务队,低保服务队,部分刑释解教人员,共清理卫生死角20余处,垃圾40余车,在保证辖区卫生合格的同时社区委员会还配合驻区单位搞好卫生清理工作,如帮助金陵刻经处清倒建筑垃圾,协助洪武商场清理大院车棚杂物,同时利用暑期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来社区参加义务劳动,培养他们“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意识,提高广大社区中小学生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树立他们文明向上的精神风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创造好一个安全、舒适、整洁的生活环境。我们xx路社区在原有的良好工作基础上,继续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社区建设贡献力量。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篇3:如何推进我国社区基层民主建设

1基层民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民主的发展水平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 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之后, 人们才会关注到更高层次的需要。“政治动员让位于利益刺激, 损害或者无助于农民切身利益的空洞政治很难再对农民发生作用。”

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农民更为关注的是如何增加收入, 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水平。对于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他们一般缺乏科学的认识, 也没有太大的兴趣, 并且大多数青壮年农民选择外出务工, 常年累月不在家乡, 这等同于不自觉的放弃了自己的选举权利。而那些留在农村的农民往往对于参与民主建设缺乏热情, 对于神圣的选举权利认识过于片面, 一是认为参加村委会选举浪费时间和精力;二是认为任何人做村支书或村长都与自己关系不大。这就导致了目前我国农民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1.2封建传统思想阻碍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

村党干部、基层党政机关领导缺乏民主思想和意识、官本思想根深蒂固, 认为大事都是自己说了算, 并未与村民协商讨论, 使基层民主泛于形式主义。广大村民群众的民主观念不强, 面对自己的利益被侵略或权利被剥夺时, 多为忍气吞声, 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隐忍态度。并未利用正确合法的渠道使自己的诉求上达, 这种政治上的盲从性严重阻碍了基层民主的进一步发展。

以血缘、姓氏或民族关系为纽带聚居, 是我国农村社会的一大特点, 因此在农村的许多地方, 宗族思想、家族本位思想等封建残余思想依然存在, 并且在现实生活中或多或少的发生作用, 这体现于村民中则是“肥水不流外人田”、“朝中有人易办事”, 宗族和家族势力往往得到村民的拥护, 这极大的阻碍了 我国农村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

1.3镇村关系并未理顺

实现村民自治之后, 镇政府与村民自治主体并非依旧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转化为指导帮助和支持的关系, 但是传统的观念并未彻底根除, 乡镇之间的关系仍未理顺, 因而会出现一些不协调的现象。

在村委会选举这一事宜上存在较大分歧, 按《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 村民应通过集体投票选择能够代表自身利益的村委会, 镇政府可派专门小组进行监督, 保证选举工作的正常进行。但是乡镇政府往往对此干预过多, 他们以通过操作选举或随意更换村委会干部的方式来阻碍村民自治的正常进行。在日常村务上, 乡镇政府坚守对农村的领导阵地, 通过行政命令来管理村委会, 这种干预通常引起村委会和村民的强烈不满。

1.4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关系紧张

村党支部通常是上级部门指派任命, 村委会则是由村民选举产生。两委往往关系紧张, 有的甚至矛盾尤为突出。在村民自治的过程中, 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村党支部认为自己是上级部门指派任命, 只对上级负责, 对村务工作大包大揽, 无视村民的自治和村委会的职能所在;二是村委会一般是由村民选举产生, 具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 因此并未把村党支部放在眼里, 村内重大事务也未向村党支部进行汇报。并且在处理具体村务时, 两者由于立场的不同, 对于问题难免会出现不一样的见地和解决方案, “村委会与村党支部处于博弈之中, 村委会和村党支部处于一种对立状态, 双方关系紧张谁也不服谁, 各自为政, 甚至公开对立, 各自组织自己的班子, 在政治上互相抗衡, 工作中相互拆台。”村民自治的顺利实现, 有赖于两委的相互协作﹑齐抓共管, 这样缺乏协作精神, 势必会使村务工作大受影响

1.5村民自治缺乏监督

很多地区的村务出现不公开或假公开的现象, 村务公开只是流于形式, 公开的内容不够全面, 缺乏真实性。对于村民最关心的问题如财政问题, 往往闪烁其词, 或者只是给出一个笼统的数字, 财务的具体流向并未如实透明的向村民公布, 并且一些重大事务根本不向村民公开。这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村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使村民无法真正享受到管理村务的权利, 同时也助长了腐败的滋生, 使民主监督形同虚设。

1.6村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随着近些年来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的文化水平有所提高, 民主法治意识也有所增强。但是由于大部分青壮年农民和有文化的农民的外出务工, 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人才多数留在城市定居, 这导致农民的文化素质仍然不容乐观。然而农村基层民主要求作为自治主体的农民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 这样才能充分行使民主权利, 进行民主监督, 对村内的重大事务能够提出科学正确的意见。村民自治对农民文化的理想要求和农民的实际能力存在一定的差距。

2推进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实现方式

2.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民主政治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 目前, 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这严重阻碍了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因此,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使农民增收致富, 是提高农民参政的积极性, 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是鉴于乡村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一代“流失于乡村社会”现象普遍, 国家应制定各种优惠政策, 吸引精英人才回乡发展和创业, 以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实际经验, 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二是各级政府应提高对农业的关注度, 增加对农业的人力物力投入, 寻求多种有效途径来发展农村经济, 切实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如鼓励各地区农民结合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的发展特色农业、指引农民积极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等。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使农民生活富裕, 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2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村干部和农民的素质

随着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深入进行, 广大农村干部的民主意识有所增强, 但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方面要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学习, 加强他们对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 从而能够矢志不渝的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二是针对基层干部在民主素质方面的缺陷, 增强其群众观念、法制理念等。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开展民主管理工作意义重大, 并且真正从态度上转变对基层民主的认识, 懂得在开展村务工作时应尊重农民的意愿, 重视农民群众在发扬基层民主上的主体性地位, 增加工作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并且还应教育基层干部依法办事, 杜绝行政违法事件的发生。

2.3加大教育力度, 提高村民综合素质

受制于当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不少农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淡薄, 主人翁责任感不强, 因此, 应开展民主法制教育, 强化农民的民主意识, 使之依法参政, 有效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

可采用文化下乡、科技下乡、法律下乡等方式向农民进行宣传教育, 增强农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教育群众顾大局, 着大体, 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选举权利, 从全局和自身的长远利益考虑, 投出庄严神圣的一票, 另一方面, 应加强反封建思想的宣传, 使村民摆脱宗族, 家族观念的束缚, 培养和提高民主法律意识。应结合农村实际, 对村民进行适当的民主理论普及教育。培养农民的平等, 公平, 竞争等民主意识。同时, 加强普法教育, 使农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 重使农民明确民主权利, 法律法规对解决生活中问题的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 应大力培养和牢固树立村民自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的观念。实践证明, 坚持党的领导, 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是扩大基层民主, 实行村民自治的重要保证。实行村民自治, 要大力培养和牢固树立权利义务相一致的观念。教育村民了解自己应有的各项权利, 在依法享有和维护自己权利的同时, 自觉守法和履行作为村民的法定义务。如服兵役、计划生育、护集体财产、执行村民会议决议、遵守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的义务等。纠正那些认为村民自治就是不受约束, 谁愿怎么干就怎么干的错误思想。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宣传, 使大家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始终要凭借自身的努力, 以主人翁姿态参与其中。

2.4进一步确认村委会和乡政府之间的关系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 支持和帮助, 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从立法上可以看出, 村民委员与国家机关间不存在隶属关系, 两者之间为指导、支持和帮助关系。一方面, 乡镇政府应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进行领导帮助。对于村民委员会作出的对于村里重大事情的决定, 审查其是否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 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合法性。其次, 乡镇政府不得进行强制性干预, 应尊重村委会的决定权, 使农村基层民主落到实处。

2.5科学划分村两委的关系

村委会和村党支部共同担负着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与广大农民建立血肉联系纽带的重要作用, 因此两者建立协调的关系至关重要。

应科学划分村委会和村党支部的职权和职责, 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村内具体事务之间的关系。村党支部的职责应侧重于宏观性、政策性、方向性, 全局性的大事, 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讨论决定本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引导农村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但是村党支部不能代替村委会直接管理具体村务, 而是应该监督村委会进行自治工作。而村委会的工作应侧重于具体的、事务性的和执行性的要求。职能在于具体的村务管理。 两者是相互协调, 缺一不可的。村党支部不能越俎代庖, 代替村委会的具体工作, 村委会也应尊重并且接受村党支部的指导, 认真行使对村务的日常管理职责。

2.6建立健全监督体制

应从各村的实际情况出发, 采取村务公开的新形式, 增强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落实村务公开制度。要强调公开的时间、地点, 保证公开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 保证公开的形式农民能够接受, 在内容上要公开集体的各项细明账目和各类资金的用途, 尤其在年末, 应召开村民大会总结一年的各项收支情况, 其次, 建立村监督委员会监督对村两委的工作情况, 村委公开的 村里的财务状况进行监督, 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 接受农民群众的监督, 以遏制各种不公开、假公开、半公开现象的滋生。

摘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是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目前, 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但仍然存在不少制约因素。着重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关键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问题,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王乐夫.新时期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及其政治学分析[J].江海学刊, 2002, (3) :109-114.

[2]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238.

篇4: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一、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

为探索村民自治的发展路径。完善各项制度,进一步提升村民自治的水平。我省各地广泛开展了村民自治示范活动。示范活动的产生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0年~1982年,村民自治组织的萌芽生长时期。1980年下半年,全省陆续出现了村民委员会的组织。1982年,新宪法颁布后。各地进行了村民委员会的试点。

第二阶段:1982年~1987年,村民委员会正式建立时期。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对建立村委会工作提出具体要求,1985年建立工作基本完成。1987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颁布前,我省普遍建立了村民委员会。

第三阶段:1987年~1990年,村民自治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基本定型时期。1989年底,不少地方在试点的基础上开始依法选举村委会干部,促进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第四阶段:1990年以后,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和村民自治走向法制化与制度化时期。我省探索开展了村民自治示范活动,率先推广了村委会选举和村代表会制度。1995年,民政部表彰了全国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把示范活动推向高潮,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村民自治法律制度的建设。

二、健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体系

在全面推进城乡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中,我省始终重视加强制度建设,依照《宪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相关规定,紧密结合江苏实际。充分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地方性法规政策为主干,以基层各项创新制度为补充的制度体系。及时配套出台政策性规定,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在村民自治工作方面,我省各地普遍建立了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规范了村民代表会议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全省各地普遍建立的“民主议事会制度”、宿迁市等地建立的“民主决策日制度”、太仓市建立的“村民代表会议主席制度”及“村民小组代表会议制度”等,有效地保障了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通过开展社区建设,各地普遍建立了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居民自治制度,健全了街道和社区党建联席会、社区党员联谊会等党建制度,广泛建立了社区事务议事会、听证会、社区对话、居务公开等形式多样的居民自治制度。南京市鼓楼区建立的“社区议事园”制度,创新了社区民主议事的决策机制,让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多次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并在全国社区建设工作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

三、构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组织保障体系

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规范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坚持加强以村(居)党组织建设为核心的前提下,我省各地着重从自治组织的规范、民间组织的培育、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等三个方面着力构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组织保障体系。一是以村(居)委会换届选举为契机,选优配强村、居两委班子,不断强化村(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在农村,通过选举,一大批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双强型”人才被选进村委会班子,为农村经济社会的新一轮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全省村委会成员中,双强型人才占70%以上。在城市,重组和新建社区4563个,逐步建立了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层”,社区成员代表会议为“决策层”、社区居委会为“执行层”、社区协商议事会为“议事层”的新型社区自治组织体系,从基层组织层面进一步深化了居民自治。二是以促进村(居)事务民主化和社会化为方向,大力培育村(居)民间组织。到去年底,全省共有农村专业经济协会4014个(登记)。全省100%的社区建有各类民间组织,登记的有2295个、备案的有16454个。90%以上的村(居)建立了基层老年人协会。通过村(居)维权类、文化娱乐类、慈善救助类等民间组织的中介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广大村(居)民生产生活的组织化程度,使广大村(居)民群众较好地实现了有序参与。三是以方便群众、服务社会为目的,努力壮大志愿服务组织。目前全省社区志愿者组织已达14387个,注册志愿者人员已超过99万。村(居)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壮大,为配合村(居)自治组织有效开展自我服务和互助服务提供了有力保证。

四、创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管理机制

全省各地普遍加大了监督检查力度,逐步建立了责任追究机制。姜堰、泰兴等地全面开展以清理违规经营村集体土地、草场,依法清收拖欠村集体款为主要内容的“双清”工作,强化了自上而下的监督。许多地方通过普查、抽查、交叉查、重点查、定期查、全程督查等各种方式明查暗访,直接深入乡村,深入群众,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姜堰、海门等地建立了村务公开目录和民主管理督查考核办法,定期对各乡镇的相关村进行随机抽查,抽查结果分别向市委、政府作书面反馈,深受群众欢迎。宿迁市组织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观察员活动,共观察了全市200多个村,使一些难点村、重点村的矛盾得到化解。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条件。部分县、市建立了考核奖惩和责任追究制度。制定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责任追究的实施办法,把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纳入了县、乡两级干部考核目标,对推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成绩优秀的给予奖励;对工作不认真、不得力的领导干部进行批评教育,对弄虚作假、侵犯农民民主权利的,追究责任。这些做法深化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五、创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活动载体

在民主选举方面,2007年的第八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全省共有2072个村实行了“无候选人一次性直选”,占12.4%。其中,太仓市“无候选人一次性直选”率达100%。在民主决策方面,太仓市从1992年起推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明确每年的1月10日和7月10日为全市的“民主决策日”。2004年,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太仓市召开,介绍和观摩了太仓的先进经验和典型现场。无锡、常州、南通、淮安等地给村民代表发放代表证,代表凭证参加会议,增强了代表的责任感,实现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的规范化。在民主管理方面,靖江市水三村针对财务不公开、事务不公议、群众不满意的情况,全面试行以“财务公开、事务公议、政务公示”为内容的村级民主管理新模式,提高了满意率,增强了凝聚力。南京、无锡、镇江等地积极探索建立了社区社会事务工作(服务)站,建立“居民之家”,承接政府剥离出来的部分公共事务由政府购买服务,扩大了社区的自治空间,减轻了居委会的负担,方便了居民群众。在民主监督方面,宿迁市探索并在全市1218个村全面实施了“村级干部勤廉双述公开质询制度”。拓宽了干群共商共议共办村级事务的平台。太仓市针对村域扩大的实际情况,建立了由3至5人组成的“村民小组代表会议”制度,在本小组范围内开展村民自治工作,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高淳县针对近年来村干部违反财经纪律引发的案件增多、非生产性开支过大等问题,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农村防腐保廉体系的实施意见”,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保廉、助廉、促廉、强廉4大机制和18项具体措施,建立了村干部廉洁自律体系。在去年6月召开的“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理论研讨会”上,太仓市“村民小组代表会议制度”获得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创新成果奖,高淳县“村干部廉洁自律体系建设”获创新提名奖并大会发言介绍经验,得到中纪委、中组部领导的高度评价。

篇5:如何推进我国社区基层民主建设

推进党内民主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是因为党内民主从本质上讲,就是全体党员在党内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和政治制度,离开党员民主权利的充分行使和切实保障,党内民主就无从谈起;推进党内民主要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是因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只有通过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使“基础”和“主体”活跃起来,我们的党才能充满生机活力。

一、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发展回顾

改革开放30年来,当代中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面对不断变化的形势,我们党在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取得重大进展。

文革后,鉴于“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我们党早在《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就明确提出“保障党员的权利不受侵犯”,并在十二大《党章》中恢复了对党员的义务与权利的规定。党的十三大和十四大报告,分别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提出,要“制定保障党员权利的具体条例”,“疏通和拓宽党内民主渠道、支持和保护党员依据党章规定的权利发表意见”。党的十六大把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上升到体制机制层面,提出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党的十七大为“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提出:“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这些不断升华的明确要求与制度法规,为保障和实现党员民主权利,进一步明确了抓手,拓宽了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0年6月颁发的《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和1994年1月颁发的《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使基层党内选举工作逐步向民主化、规范化、法制化方向发展。主要做法包括:一是在候选人的推荐、提名、酝酿上,坚持走群众路线,民主推荐、民主协商,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二是候选人考察过程公开。三是在充分竞争基础上,实行差额选举。从具体情况看,农村实行“两票制”、“两推一选”、“三推两考一选”等方式,确保党的书记既得到党员的支持,也增强了领导班子的民意基础。此外,部分省市进行的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由乡镇全体党员直接选举乡镇党委书记)的试点,也受到了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欢迎。

2003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制定与实施,既是党内监督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保证广大党员参与基层党内民主监督的重大举措。在近年来的实践中,许多地方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党内情况反映制度和党内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重大决策公开和多层次咨询论证制度等。此外,党组织注重发挥党代表在民主监督中的作用,积极探索党代表评议党委政府工作,列席党委会、列席民主生活会,参与当地重大事项决策等方式与途径;推行以“党委委员联系党代表、党代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为主要内容的“三联”制度。在基层组织疏通和拓宽党内民主监督渠道,使党内民主监督得到较好的落实。

二、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发展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规律的高度,总结30年来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做法与经验,对于党内基层民主建设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第一,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必须坚持分层次、稳妥有序地推进。民主本身是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经济发展水平的产物。不同经济社会条件下,基层党员和群众对党内民主的认识不同,对民主的诉求也不尽相同。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要注意因经

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所导致的民主诉求的差异,也要注意不同基层党员群体、基层干部群体对民主内容要求方面的差异。要从试点开始渐进式推开,坚持边试点边总结,边总结边推进,避免片面追求民主的“轰动效应”和“一刀切”。

第二,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必须坚持协调共进方针。一是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党内外群众对党内基层民主的要求相适应。任何超前或滞后,都是与发展党内基层民主的要求相违背的。二是要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总要求相协调。不能借口实现党的领导而否定民主的作用,也不能以人民民主取代党内民主,党内基层民主必须在党内法规制度的框架内推进。三是要注意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与基层党建各项任务的总体筹划,整体推进,避免纯粹完成任务的“单打一”。

第三,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必须坚持重点突破原则。选准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突破重点,可以达到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的效果。“从近几年的实践和效果看,发展党内基层民主,必须首先从改革和完善基层党内选举入手,真正让党员群众选择自己信得过的‘当家人’。”“落实党员对党的组织负责人的选举权,是党内民主建设的一个核心问题。选举权是一个综合的民主权利,既体现对重要事务发表意见的权利,又体现了充分参与决策的权利,同时还体现了有效监督和制约党的领导干部的权利。”

第四,党内基层民主必须与基层人民民主互动发展,带动和促进基层人民民主。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既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民主建设的经验,也是今后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方向。因此,党内基层民主要健康发展,必须实现与基层人民民主的有效对接和良性互动,防止党内基层民主滞后于社会基层民主和类似“全体村民选村委会主任,少数党员选党支部书记”的现象。同时还要注意基层党组织主导民主进程与党员群体参与度不够的问题,防止单纯由党组织甚至党组织领导人个人主导基层民主,党员群体被动参与。

三、如何进一步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保障党员民主权利

实现党内基层民主,是一个长期目标,在推进中总会出现一些新问题、新矛盾。如理论支撑不足;部分党员主体意识不强,民主的动力来源不足;一些制度法规滞后需适时调整;如何控制和降低基层民主成本等。我们不能苛求改革开放以来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做法与经验,给我们提供破解这些问题的所有答案。但从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分析,正是这些做法与经验,奠定了当前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它提供给我们的思考,主要有:

第一,坚持推进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同步,注意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和系统性。从全党的角度分析,这是防止由于理论准备不足而导致党内基层民主步入误区风险的重要条件。从基层党建分析,这是统一党员干部思想、形成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强大动力的必要准备,也是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学习思考如何推进基层民主建设,解决在实际运作中遇到的技术性问题的必要前提。因此,必须立足于当前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生动实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系统研究党内基层民主理论问题。一是对党内基层民主的内涵作出较为系统明确的界定,解决党内基层民主建设“是什么”,以及目标、任务、原则、路径等基础性理论问题。二是科学设计党内基层民主的运行程序,即解决好贯彻执行党内基层民主的具体规则、重要环节和基本程序。三是深化对几个关系的理论研究。从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出发,深化对党内民主与一般民主的关系、党内基层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关系、党内基层民主与民主集中制的关系、党内基层民主与服务党员以至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关系,党内基层民主与党内和谐的关系等问题的理论研究,澄清思想理论上的模糊认识。

第二,创新党内基层协商民主形式,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的直接选举。一方面,推进党内基层民主,要不断创新党内基层协商民主形式,通过各种形式使党员参与民主管理,使决策过程成为党员共同参与、民主协商的过程,从而激发和调动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如果说协商民主是一种过渡,那么直接选举则是一种更能体现民主本质与目标的、更为公开更为彻底的民主。在实践中北京市门头沟区的直选试点就取

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我们认为,党内基层民主将随着“公推直选”试点范围的扩大,最终的轨迹必然通向直接选举。

第三,在注重原则性规定的同时,更加重视规范程序和控制成本。在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中,做出一些原则性、制度性规定是十分必要的。但从党内基层民主实践暴露出的问题分析,目前党内基层民主并不是没有原则性、制度性的规定,而是在运作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民主形式掩盖下的个人专断”,一些素质不高的人总能通过各种变通来应付过于笼统的制度规定。因此,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必须从程序的角度去规范,要通过具体的、刚性的制度和程序,使党内基层民主得到真正落实。具体说,一是要确立程序民主的科学理念和原则。二是要着手建立党内基层民主的程序规范。既要注意程序的科学性,又要防止其过于繁琐不适宜操作以及随意性操作所带来成本过高等问题。三是严格按程序办事,凡违反程序的任何做法,都应予以纠正。

篇6:城市社区基层民主建设

实 践 性 论 文

GUANG XI SHI FAN XUE YUAN

SHI JIAN JIAN XING LUN WEN

题目:关于城市社区基层民主建设的调查与研究 组长:李谦(1013010103)

组员: 陈亮安(1013010101)黄家广(1013010102)宁世乐(1013010104)王仔强(1013010109)梅又升(1013010110)周东波(1013010108)韦常耀(1013010107)

班别:化生学院10化本一班

指导老师:屈柳玲

提交日期:2012年5月28日

关于城市社区基层民主建设的调查与研究

【摘要】 社区民主是一种新型的、以群众自治为基础的、社区自治组织与基层政权机关互动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发展和完善城市社区民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事业新局面一项重大任务,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社区民主发展不论是对社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还是对人本身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社区民主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运行的良性与否,构建和谐民主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关键词:社区基层民主居民自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

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机制,把城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共同体”。为了更好的发展城市社区民主建设,我们对北湖社区的民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主要通过对社区居民进行民主问卷调查及社区现场情况的观察的方式,得出以下调查报告。

一、对北湖社区基础民主建设调查情况分析

1、北湖社区在居民眼中的地位

社区主要是一个生活环境,是一个管理社会日常生活、服务居民集体的组织。有28%的居民认为,社区业余生活单调,社区管理可有可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通过调查发现,71%的居民在平时感受不到社区的存在,只有在社区收费或是有困难需要帮助、有问题需要协调的时候才感觉到社区的存在。

2、民主在居民眼中的看法

根据调查结果发现,57%的居民认为对于公共事务每个居民都有监督权与质询权就是民主;42%的居民认为进行直接选举,由居民自己投票选出中意的人选就是民主。对于社区基层民主,90%的居民认为很重要,因为基层民主是居民实现自治、直接参与民主的方式与途径。但是,居民对所在的社区居委会的民主意识的看法却是一般甚至觉得很差。

3、居民对社区民主事务的态度

通过问卷调查及走访,我们发现有43%的居民表示对参与社区民主事务漠不关心,仅有20%的居民表示会积极参与社区民主事务,对于社区事务都会热烈讨

论发表自己意见。在问及为什么不关心或是不参与社区民主事务时,有57%的居 民表示,在决定事务时,大多是有关部门直接做决定,居民缺乏参与途径;28% 的居民认为,民主没有实际效用,不能解决实际问题;15%的居民遍抱有只要与 自己利益无关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或是忙于各自工作、家庭,无暇 参与社区事务。

4、居民对社区选举的观点

对于选举,社区居委会是实行直接选举的形式,但是社区居委会对基层选举的宣传活动并没有很好的落实,仅有57%的居民有所了解。令人吃惊的是,居民对候选人的了解程度,58%的居民表示,不认识这些候选人,也不知道是如何确立的;15%的居民表示,原本是不认识的,在选举前有关部门通过各种形式向居民介绍他们的情况时才知道;仅有少数的居民对候选人有所了解。因此,居民对参与社区选举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有58%的居民表示,能亲自到现场,但是是随机投票或是在工作人员的授意下投票或是委托他人投票或由工作人员代为投票;15%的居民认为与自己无关,只要不强制我就不去投票。当问及是否会考虑参加社区竞选的时候,绝大多数居民表示会参加竞选。

5、居民对事务、政务、决策的公开性的看法

根据调查,居民委员会在落实事务公开、政务公开上,42%的居民认为居委很少主动公开社区事务;43%的居民则表示居委会对居民关心的问题、涉及居民利益的问题都能向居民公开;仅有少数居民持不关心的态度。然而对于一些事关社区利益的决策前,82%的居民表示居委会并没有会召开听证会、协商议事会等会议进行民主决策。

6、居民对社区基层民主的效果满意度和相关建议

为了更好地发展社区民主建设,更好地体现居民自治,我们对居民进行了对所在社区的民主建设效果满意评分,71%的居民表示效果较差,居民的意见得不到充分考虑,民主只停留在形式上;14%的居民则表示,效果一般,居民能反映自己的意见,但对最后决策的影响不大,得不到反馈。对于社区基层民主建设,居民们希望干部与群众间更亲近些;能够很好的帮助居民解决实际的困难;居委会应该很好地听取居民的合理意见;应该不断完善社区的基本设施,比如社区的道路、社区的卫生等。

二、对加强城市社区基层民主建设的相关建议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我国的城市社区民主建设还是存在弊端,那应该如何避

开这尴尬的境地,又该如何发展,才能使我国城市社区民主建设更加完善?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提高社区民主建设的制度化水平。

(一)社区参与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离不开社区居民自治。实行社区自治就必须吸引广大居民群众,从自己切身利益出发参与社区的公共生活和建设。社区参与就是社区成员以各种方式,在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生活领域中,参加社区的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公共活动,分担社区责任,分享社区发展成果的行为和过程。完善城市居民自治,是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一个目标,就是要促进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扩大社区基层民主。参与是民主的前提,没有居民的广泛参与,就不可能有社区民主的发展。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广泛程度以及参与的有序程度,是衡量民主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越高涨,参与的有序程度越高,说明民主化水平越高。

当前,社区建设与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就是如何使社区成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区建设和发展之中,整合社区资源,共创共建美好家园。社区成员自觉参与社区的公共事务是社区建设和发展的根本动力,社区参与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社区发展的程度。社区基层民主建设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建设的实质是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和促进社区发展的过程。通过社区居民投身社区建设、解决社区问题、谋求社区发展、参与社区管理等活动,社区居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实现社区自治。

(二)不断完善民主决策,努力提高民主自治水平

民主决策是民主自治的关键,也是居民参与决策民主的重要形式。发展基层民主,关键是使广大居民真正拥有决定本居住地区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建立新的居民自治组织体系,完善民主决策机制,这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前提。社区居民有权决定社区内的重大事宜,这是社区居民自治的重要体现和标志。通过建立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把居民联系起来,使之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正式组织是指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居民议事会、户代表

会议等法定组织,正式组织承担着非正式社区组织不能做的事情,例如解决各个非正式社区组织自身难以解决的矛盾、难以调解的关系,为难以管理的事务提供支持和帮助,还有召集社区成员大会就涉及全体社区居民利益的事情进行决策。

(三)积极完善社区民主监督制约机制

民主监督是社区居民自治的保障,也是推进基层民主化进程的重要手段。加强民主监督,是强化社区自治功能的重要措施。首先,必须坚持及细化社区的政务公开、财务公开、事务公开等制度,使公示的具体内容、具体标准等为居民所知。其次,还应重视发挥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对执行机构社区居委会的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其决定社区重大公共事务、审议各类规章制度等的功能。最后,要搞好民主评议,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对居委会成员进行民主评议,以及社区自治组织对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进行民主测评。

(四)加强社区党的建设

城市社区是城市居民活动最集中的地方,创新和加强社区党的建设,党才能通过坚强的基层党组织与广大人民群众取得并保持密切的关系。社区党建主要有两大任务:一是健全和完善党的基层组织;二是巩固和发展党的群众基础。其核心就是党如何通过自身完善的组织体系在社区中构建最广泛和牢固的社会基础。显然,党要实现这个核心任务,除了要形成社区党建工作的组织网络体系外,还要努力使党成为城市基层群众自治的主导力量。党要成为自治的主导力量,就要争取群众,赢得群众,真正成为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只有党在社区生活中的主导作用被群众真正接受,社区群众才能真正成为党领导和执政的有力的社会基础。社区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一定要深入群众、贴近群众,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和宗旨。在工作内容上,要注重体现针对性、层次性,应以社区居民的基本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主旨;在工作方法上,要注重突出多样性、灵活性,“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要深入开展社区文化、社区服务等普受居民欢迎的活动,丰富居民的生活。通过宣传教育、组织引导,不断发掘居民群众的民主政治意识,从而来推进基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的深入发展。

只有不断完善我国社区民主建设制度,实现居民自治,才能充分体现社区意义。社区民主建设,构建和谐社区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勇.中国城市社区自治[M] .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4.

[2] 林尚立.社区民主与治理:案例研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31.

篇7:坚持村务公开推进基层民主建设

根据上级(关于组织开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实施十周年纪念活动的通知)。为切实抓好通知精神的落实,以纪念活动为契机,全面回顾10年来贯彻实施《村委会组织法》的实践,进一步加强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我们***在镇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按照张家港市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规范化建设标准,统一思想,狠抓落实。现将10年来我们开展“四民主 一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工作总结如下:

一、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为进一步规范我村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我们着力健全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等各项工作制度,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认真执行重要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和决定重大事项、大额资金支出集体讨论、民主决策制度,认真抓好村务、事务公开,严格财经财务管理制度,按规定开展建设工程公开招投标,集体资产出让出租手续规范,做到及时、真实,全面自觉地接受人民群众监督。这些年,我们按组织法规定对村党总支、村委会等依法进行了换届选举,村民委员会在2007年9月实行了首次以“公推直选”的新方法成功换届。村委会下属工作委员会以及各类村级组织之间关系协调,运行有序。5位班子成员都能遵纪守法,廉洁勤政。村财务人员与村主要干部没有直系亲属关系,工作认真负责。19位村民小组长能认真履行职责,优势互补,各位村民代表充分发挥自主意

识,群策群力,各项工作开展的井井有条。在工作中,经常组织广大党员群众开展各项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广大村民的致富能力。

二、完善村务公开内容。在村部我们设有固定的村务公开栏,凡属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明确规定要求公开的事项、凡属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都向村民及时公开;并将财务工作作为村务公开的重点,村集体财务收支逐项逐笔明细帐目,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问题根据群众要求都及时进行公开,并不断丰富和拓展村务公开内容。对村务公开方案的审查、确定和实施都有着严格的工作程序。村务公开的档案齐全并按规定严格管理。对群众反映的各种情况做到及时予以处理和答复,有问题的及时纠正。按规定于合法产生了由村老干部、老党员、老会计、党群代表等组成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并按监督制度要求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从而使他们明确职责,认真发挥作用。村委会实行村情发布,对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反映的问题有规定的答复期限,及时解决村民代表或群众提出的各类问题。村民小组的集体资产、资金和收支情况比照村务公开情况实行组务公开。

三、建立完善民主决策制度。我村党总支、村委会依据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组织村民代表结合本村实际讨论制定了村级事务民主管理制度。主要有: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村民代表议事规则,村干部的岗位职责和行为规范,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完善,有规范的民主决策程序,重大村务事项决策前都进

行民主协商,实行村民代表会议民主决策,并有完整的表决和会议记录等档案。在决策实施过程中,如有违反决议的,村民可通过“村民自治联系箱、意见箱、举报电话”反映问题,并由村两委会在一个月内通过村情发布会予以解决。做到事先共决策,事中听意见,事后有监督。没有个人或少数人决定的情况。同时还建立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我村现有村民小组长19人、村民代表180人都是按照规定合法产生的,有明确的村民会议向村民代表授权的形式和内容;有健全的村民代表联系户制度及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村民代表会议。

四、民主管理工作扎实有序。按照张家港市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规范化建设标准要求,我村进一步建立健全了集体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档案台帐管理规范,集体财务收支按程序严格审批,按规定要求建立了村民民主理财小组,小组成员明确职责,规范操作、工作效果明显。村委会印章有专人保管,使用规范,按时规范完成新旧村委会班子交接。有统一规范的帐簿和案卷。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通过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后合法产生,并得到有效执行。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符合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要求。

五、严格执行民主监督,使社会和谐群众满意。今年我们进一步健全集体财务阳光审计监督制度和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按规定进行财务审计,同时对村主要干部离任实行离任审计。每年对村干部进行一次民主评议,评议结果与报酬挂钩。对两次民主评议不合格的村干部有相应的处理结果,财务审计和民主评议档案记录清楚,整洁。

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都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民间纠纷调处及时,十年来无群体上访事件发生。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村级办公场所符合开展活动的基本需求。1999年11月、2004年3月我村分别合并原凤星村、原***村三村合一,2006年9月与***社区合并形成二块牌子一套班子的新***,“十个一”社区建设成为镇上亮点,去年接待各类参观五十多批次,社区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村民安居乐业,情操提升,风气上扬。村民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满意率达90%以上。

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四民主一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工作,积极推进基层民主组织建设,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自觉对照,全面自觉地接受群众监督,不断总结创新,巩固和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强化民主观念,规范村干部廉洁自律行为,增强民主管理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进一步依法管理村务,确保新时期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村民委员会2008年9月30日

填报单位:******2008年9月30日

填报要求:内容为在村民自治各项工作中的典型事例,如:一次典型的村民代表会议,一个议案的决策过程(修一条路、建一座桥、二次分配等),以村民自治章程的条款解决的某一件事等,一次理财活动、一次有意义议事会、村务公开中一件有意义的事,一项工作创新,先进人物的具体事迹等。填报时一事一表,各镇和各村至少填报两个以上的典型事例,并于10月10日前上报。

填报单位:******2008年9月30日

篇8:如何推进我国社区基层民主建设

1 协商民主有利于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协商民主是20世纪后期兴起于西方的政治理论, 但协商民主作为人类参与政治的一种重要形式, 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1]。我国的协商民主并非是简单地引介西方理论, 而是对毛泽东协商建国思想与实践的继承和发展, 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追求民主伟大历程中的一大创造[2]。协商民主强调在一个政治共同体中, 关涉权利的相关主体以公共利益的实现为目标, 平等、自由、理性地通过对话、讨论、辩论等方式展开博弈与妥协, 实现公民有序地政治参与。基层民主是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权利, 依法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民主形式, 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中国的协商民主来源于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和政治实践, 也扎根于中国社会的现实政治环境土壤中, 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制度和治理形式, 具有协商民主的一般共性, 也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性, 对中国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1.1 有利于拓展广大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基层社会出现了深刻的变化, 经济成分、社会生活方式和思想价值观念等呈现多元发展, 人民维护自身权利、参与政治事务的意识和热情也愈发高涨。一系列基层治理领域的人民民主形式也应运而生。协商民主承认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差异性和维护利益的合理性, 使人民群众充分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民主权利, 是人们表达利益诉求的有效渠道, 是协调社会利益和矛盾冲突的较为完备的机制。利益关涉方通过在协商、讨论的基础之上达成共识, 形成公共性意见, 将其作为重大事项决定的依据, 以此解决矛盾和冲突, 实现公民有序地政治参与。

1.2 有利于促进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

公共事务的决策是公共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公共决策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人民群众对此有着高度的关注、关心。参与公共决策是协商民主内在的属性。民众通过参与关于公共决策的讨论协商的机会, 表达自身利益诉求。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由此获得保障。而通过协商民主, 政府能获得宝贵的反馈信息, 了解民众真实意愿, 并克服“有限理性”天然存在的短板和不足, 降低公共决策的失误率, 提高社会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合理性。

1.3 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协商民主的固有特征与和谐社会平等、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高度契合, 并在实践过程中有力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一方面, 协商民主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 参与主体基于权利和理性协商讨论, 增进相互理解, 消除隔阂误解, 促进利益协调, 这一有序开展的政治参与活动本身就是维护、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动体现。另一方面, 协商民主能够平衡兼顾各方利益诉求, 吸纳包容不同意见, 寻求到个人意愿与公共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最大限度地涵盖各利益群体的需要, 减少不和谐因子, 增加和谐因素。此外, 协商民主还能不断增强基层民众的“现代公民”意识。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主体, 人的素质的提升必然带动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 有力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2 协商民主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制度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 才能保证正确的方向和蓬勃的生机。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制度和形式, 体现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行政三个方面。

2.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我国的协商民主与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本质性区别首先体现在我国协商民主以坚持党的领导为第一原则。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无数历史证明, 中国共产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因而能尊重大多数人并保证集体的利益, 同时也能照顾到少数并兼顾各方诉求。只有自始至终坚持党对协商民主的原则、方向、组织、意见集中及反馈等各个环节的主导作用, 才能促使协商民主在规范、制度、科学的轨道内良性运作, 实现协商民主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的宗旨。

2.2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唯物史观认为, 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力量。人民民主对于社会主义的生存和发展极其重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彰显着人民民主的内涵。就内容而言, 协商民主是以社会重大问题和人民广泛关注的与切身利益相关的现实问题为探讨的议题, 广纳人民群众意见, 凝聚人民群众智慧;就形式而言, 协商民主强调程序性, 在决策前问计于民, 畅通社情民意的表达渠道, 确保决策的民主性, 在决策中问政于民, 集中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 增强决策的执行力。协商民主引导各阶层合理表达意见、调解矛盾冲突, 并调动民主力量, 着力办好大事、实事, 在广度、深度上均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旨归。

2.3 坚持依法行政

宪法和法律集中体现着党的主张与人民意愿的统一性。依法行政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协商民主的运行机制赋予参与者平等表达阐述诉求、目标、管理方式等内容的机会, 可以提升公众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的参与程度, 从而有效遏制行政权利的膨胀, 防止权利的“垄断”, 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公信度, 保证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社会成员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增强全社会积极践行法治精神的自觉意识, 有效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推动建设法治、文明的和谐中国。

3 协商民主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实现形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以基层政协为主要渠道, 以其他基层组织为重要依托, 我国城乡基层治理领域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多种协商民主形式, 共同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3.1 专题协商

专题协商是政协近年来实践协商民主的成功探索, 以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关键问题, 经济社会中的重大问题,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重要问题为协商议题, 由具有代表性的政协委员、民主人士和各界代表等与党政部门负责人展开对话讨论, 是人民政协立足自身优势、切实发挥作用的重要形式。基层政协的专题协商搭建了协商民主的良好载体和平台, 运用协商民主的对话机制, 参与双方积极协商、议政、探讨、沟通, 集思广益、求同存异, 实现资源整合、协作联动。

3.2 对口协商

对口协商指政协各专门委员会与党委、政府部门之间的对口协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问题和热点问题, 由政协委员与对口部门以“面对面”“点对点”的对应形式展开协商议事, 能增进政协委员与对口部门的联系, 拓宽政协委员知情明政的途径, 也能发挥政协委员的智力优势和政协组织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积极作用, 有效提升党委、政府部门工作的水平。对口协商实践过程中, 既可由政协委员主动“走出去”, 联合对口部门深入调查研究、开展协商讨论, 也可由对口部门主动“请进来”, 邀请政协委员参与实际问题探讨, 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

3.3 界别协商

界别是人民政协的基本单元, 也是政协组织的一大特色。界别协商是以界别为单位开展的各种协商活动, 能汇聚各界别力量, 充分发挥各界别的智力优势、人才优势和专业优势。来自各界别的政协委员以更具深度、广度、高度的眼光审视行业领域的问题, 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与相应部门协商探讨, 提出更有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意见和建议。同时, 政协委员加强同所在界别的群众的联系和交流, 能将行业领域一线的利益关系交织点、现实矛盾集中点等实际问题和实践经验反映到协商中予以讨论, 使基层的意愿和声音直达决策层面的考虑范畴中, 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3.4 提案办理协商

提案工作是人民政协履行参政议政职能的重要手段, 也是最广泛、最直接的一种形式。提案办理则既是党政部门的法定义务, 也是对民心诉求的积极回应。提案办理协商是协商民主的探索和实践, 强调要充分发扬民主, 加强承办方与政协委员之间双向或多方的沟通协商, 同时也要求在提案办理前、提案办理中、提案办理后的各个环节加强协商, 将协商民主贯穿于提案办理工作的全过程。提案办理协商有助于达成观念共识, 推进、完善、落实提案办理工作, 也有助于理顺各方关系, 进一步改进、优化工作, 促进政治、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3.5 民主恳谈会

民主恳谈是以公众参与和对话为基本特征, 鼓励、引导社会公众制度化参与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和公共事务决策的协商民主制度, 民主恳谈会发轫于浙江温岭。温岭探索实践了对话型民主恳谈、决策型民主恳谈、参与式预算、党内民主恳谈、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等五种民主恳谈会[3]。民主恳谈会的内涵与协商民主高度契合, 为实现群众直接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架起了桥梁, 开辟了协调公民与公民、公民与政府关系, 促进基层民主实践的新途径。近年来, 民主恳谈会受到广泛关注, 并取得了显著的积极成效, 成为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大胆而有益的协商民主形式的突出典范。

3.6 民主理财会

国家农业部、监察部于2011年印发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规定》, 对基层农村的财务公开工作作出了部署。在国家有关规定的指引下, 为完善财务公开、民主监督而产生的民主理财会在民主管理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民主理财会是基层民众对社区性集体经济组织 (如村委会、居委会等) 的财务活动实行民主管理和监督的一种有效形式。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定期召开会议, 如实向全体成员公开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监督工作等情况, 从而提高群众民主监督的意识和民主管理的主动性, 进一步规范集体财务和资产的管理, 充分体现协商民主的程序规范性和民主参与性。

3.7 民主听证会

听证会是协商民主在纵深上的推进, 有利于人民群众更深入地参与到公共事务管理中, 也有利于政府广泛吸纳民意, 做出更能体现民意、反映民意的科学决策, 让人民更加信服, 也为人民谋得更大福祉。现今, 全国各地有围绕国计民生诸多内容展开的听证会, 如居民用水价格调整听证会、燃气价格调整听证会等,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协商民主广开参与之道、共谋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追求。但目前, 我国的民主听证会还要在完善制度设计, 加强协商探讨, 实现从“听证”到“议政”, 达到更大范围的共赢等方面开展更加有效的探索。

3.8 居民论坛

美国当代著名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认为, 民主的单位越小, 公民参与的可能性就越大[4]。社区是社会的基本性单元, 也是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的高发地。协调社区居民利益、化解矛盾冲突、维护社区稳定从而促进社会稳定是基层治理的重要任务。居民论坛将协商民主与基层治理紧密结合, 找准社区的社情特点, 搭建社区事务大讨论的平台, 调动社区群众以包容、理解、理性的态度参与、协商、合作的积极性, 引导居民表达民意, 及时化解潜在的矛盾, 消除存在的分歧, 也打破社区决策系统的封闭性, 提高社区公共决策的质量, 并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居民的“现代公民”意识, 共同建设文明和谐的社区环境。

3.9 乡村论坛

乡村论坛是与居民论坛相类似的协商民主形式, 但乡村论坛服务于乡村民众, 以涉农政策宣传、致富技术传授、矛盾纠纷调解等与村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内容为主, 突出了乡村的实际和特色。民众在论坛上获取知识和技能, 也讨论解决问题, 消除疑虑隔阂, 增加对公共事务的了解。通过这一平台, 农民表达诉求的渠道得到拓宽, 基层群众和干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进一步加强, 有利于形成和谐进步的村风民风, 增进干群关系, 推动乡村各项工作良好运转。

3.1 0 网络论坛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 网络成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传统途径之外的重要阵地。协商民主实践中的网络论坛形式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既指以网络为载体开展的论坛, 也指以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为平台的协商对话, 但均指向由互联网为依托的协商民主实践活动。网络是一个开放媒介, 扩大了民众参政议政的途径。在网络场域内, 参与主体的身份、地位、话语权都处在平等的位置, 现实中的民众通过网民角色充分、及时、自由地表达个人意愿和诉求, 参政议政的热情高涨、能力提高。与此同时, 政府通过网络及时掌握社情民意、积极回应民众期待、及时发布展示民众关切的信息等, 实现与网民的双向、多层的良好互动, 使虚拟世界的协商成果转化为现实社会管理的推动力量, 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参考文献

[1]韩冬梅.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研究:兼论比较视野中的中国协商民主理论构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2]王卫国, 钱昊平, 刘佳.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会长郑万通:十八大确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概念具有里程碑意义[EB/OL].南都网, 2012-11-15.

[3]周先苗.温岭民主恳谈成为我国基层协商民主的典型范式[EB/OL].浙江在线网, 2013-01-04.

上一篇:肠外营养药物使用规范下一篇:县监察局局长表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