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师生对话的有效性

2024-05-07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师生对话的有效性(精选9篇)

篇1: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师生对话的有效性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师生对话的有效性

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师生对话的有效性呢?我认为:

一、创设情境,触发情感,让学生有话想说。

进行有效对话,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触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思维,才能使学生把蕴藏于心中的疑问、见解毫无保留地向教师和同伴倾诉,才能使学习深人到学生思维意识的深层。

教师首先要做个忠实的听众,认真地倾听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教师一方面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享有平等参与对话的机会,不能使一小部分优生成为对话的“主角”绝大部分学生沦落为对话的“听众”。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发现学生在对话过程中有独特的见解时,教师要充分进行表扬和鼓励,以激发他们对话的热情,让他们从对话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从而促进他们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

其次要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如痴如醉地探究、体验、交流,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补充同学的发言,或互相启发,或自由组合朗读„„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听,适当地作些点拨。

二、预留适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走进文本,使学生有话可说。

给足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间,让学生对作品作整体的理解,即进行整体性阅读,通过自身认读、理解、评价、鉴赏、迁移等活动有效地把握感知文章的整体内容。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好,除了读真确、流利、读出感情外,还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独到的感受,提出自己感性趣的问题,学生只有熟读课文,有了自己的感悟和见解,才具备与同学、老师,进行对话的底气。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与文本对话架起“桥梁”。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为学生及时排除障碍,使学生树立起阅读文本的信心。

另外,预留的时空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个性意识不断觉醒,给学生以咀嚼、玩味、充分感悟的余地,唤起学生的注意和紧张,使学生处于探究的亢奋状态,让学生自主地与课文的情感相碰撞并产生思维的火花,从而感悟到文章语言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最终完成由疑惑到自我感悟的质的飞跃。

三、利用精彩发言使对话走向深入

课堂上教师因急于完成教案的一个个步骤,眼里、脑中往往只有教案,耳朵里没有学生的发言,自然不能抓到学生即时的思维火花,利用课堂上生成的教育资源调整、引领学生与教师、文本对话。许多优秀教师往往在课堂上做的更多的是“倾听”,在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捕捉到学生的精彩发言并把它定格、强化,在给予激励性评价的同时,将学生发言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起来,引领学生进入深层次的文本对话。

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在于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对教材钻研的透彻,对课堂教学的慧心。如果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同学、文本对话像在与亲人、知己、故友交流一样,在对话中长知识、练思维、育美感,能不喜欢语文吗?

四、注重实践,鼓励创新,提升对话的价值。

对话教学最终要让学生实现知识与应用的对话。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他们实践与创新,提供足够素材、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多种感官并用,从而提升对话的价值。经常采用多种形式,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说、做、画、演、写的机会。

教学对话是互动的、交往的,它强调师生、生生动态信息交流,使师生的认知、思想、在互动、交往中得到螺旋式的渐进与提升;这种对话也是创造的、生成的,教师既要学生走进教材,与教学平等对话,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敢于对教材怀疑、质问和批判,使教学既要遵循文本,又要超越文本。教师在围绕某一话题 进行对话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欣赏学生的“真情告白”与此同时,教师要及时扑捉有价值的生成性的话题,组织学生开展思维的碰撞,引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提高对话教学的质量。

对话,只要是有意义的,它就会焕发出迷人的色彩,就能让我们感受到它的精彩和魅力!对话教学是一个处处彰显着平等温馨的气氛、现实开放的理念、动态生成的认知的灵性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有理由相信,语文教学将成为学生成长的“心灵鸡汤”,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将在知识的、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篇2: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师生对话的有效性

(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任务有二:一是产生教学的思路。把一篇课文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会,就不得不依靠对话时所产生的教学灵感。教师与文本对话得熟练,就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二是引导多元感悟。依据新课标,我们认为多元独特体验,不能仅希望出于课上学生临时“冒”出,最好是在课前老师有所预料。一来可为教师上课时正确评价学生做准备,二来是在学生课上只有一元理解时,可深入引出多元。为此老师与文本对话,首先要注意设法对文本的多元理解,不能从一个角度去理解,应站在学生的多元角度去理解文本,因此产生多元的教学方法。

(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见,新识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呼唤学生的阅读实践,呼唤生本之间的充分交流与对话。别为每一位学生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都有各自注重的焦点、程序和方法,他们总会以自己的思想认识、情绪态度、兴趣爱好来评价赏析。学生对课文的鉴赏,都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巨大的空间,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多元解读,与文本直接“对话”。

(三)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如果教师未能充分认识对话的实质,简单的理解为只要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就是师生对话,而不考虑是否真正启动、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是否体现了追问和启发的精神。那么教师就只是为了营造一种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而专门提问一些记忆性的,却根本无须调动学生思维的问题。对话式课堂教学实际上向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中的现场资源,引发学生“对话”的契机。

(四)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生生对话,这是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自主学习理念的最充分的体现方式之一。生生对话指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包括一对一(单个学生之间,比如同桌)的交流,一对多(单个学生面向小组内其他成员,单个学生面向全体同学)的交流和多对多(学习小组之间,班组与班组之间)的交流等几种对话模式。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新课程改革最终要落实在课堂教学改革上。课堂教学改革涉及诸多方面的问题,而如何建构师生之间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有效对话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我们期望通过教师富有创意的实践和探究,建构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对话课堂情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学校课堂教学的改革。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对话的有效性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对教学而言,师生关系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因此,课堂对话的有效程度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那么,如何提高课堂对话的有效性呢?

一、善于追问,敲出对话的火花

追问的艺术就是教学的艺术,就是引导者的艺术。教师的有效追问,能够在学生的心田开出自然而鲜艳的花朵;教师的有效追问能够架起预设和生成的桥梁;教师的有效追问能够让课堂成为生成智慧的快乐驿站。

现在的课堂是互动、多元的课堂。课堂上学生生成的资源此起彼伏。教师要能够抓住学生生成的资源,为我所用。教师要用学生的智慧去启发其他学生的智慧。把数学课堂变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启迪智慧的场所。实际上,许多学生独特的发现往往就是一节课的重点。如果教师善于利用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实际已经体会或者不自觉地运用了一一列举这样的解

决问题的策略。可是学生的表述是无序,而且是平均用力的。教师抓住学生生成的方法中能突出重点的部分加以追问,引导学生参加对话,这无疑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留给空间,打开对话的大门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过程。质疑是创新的基础。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需要对已有知识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等,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再创造。

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善于对话,教师首先要在平常的课堂中为学生示范如何对话,并启发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寻找问题,特别是在自已思考后还不明白的情况下,要善于多问几个“为什么?”“还可以怎样想”“我有不同的看法吗?”让学生逐渐形成一种善于对话的习惯。还可以采取树立典型,以“点”带面的做法,通过开展“最佳问题”和“最佳对话人”等活动利用榜样的号召力,在学生中形成对话的良好风气。在竞赛中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开动脑筋主动提问而不做“观众”,能自觉地在“学中问”,“问中学”。长此以往学生参与对话的兴趣越来越浓,甚至乐此不疲,从而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对话的良好习惯。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启发学生问“半径长度都相等”你有什么疑问吗?这一关键处设问,就揭示了特征的实质。

在课堂上,教师多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探索的时间,尊重和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互相质疑或向老师质疑,鼓励学生有疑就问,有路就走。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通常是把圆转化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的。我在上课时特意留给一定的空间让学生思考,有些同学就提出“能不能利用三角形或梯形面积公式来推导圆面积公式呢?”这样,拓展思维空间,不仅让学生在质疑、解疑过程中自主探究、发现,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提问能帮助老师拓展教学的空间,为课堂教学增光添彩。当然教师也要保证学生提问的质量,不能漫无边际,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关键点上。

三、设置矛盾,提升对话的品质

矛盾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有矛盾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因此,善于设置矛盾,揭示矛盾,是创造高质量对话的关键。数学教材中隐含着大量的矛盾,教师要善于发现并通过精心设计提问揭示这些矛盾,巧妙地实施对话,以引起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如:在教学了乘法分配律的复习后,有学生就提出了有没有“除法分配律”这个样的设想,学生当即展开了争论。有些说老师只教过乘法分配律,哪有除法分配律?有学生说乘法有这样的性质,说不定除法也有这样的性质„„学生争论一番后,都把眼光投向了教师,希望老师给个说法。对于这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何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一番呢?“对于除法分配律,老师一时也说不清,还是请同学们去验证这个猜想吧!”学生们自由组合了探究小组,对这个问题展开探究。在巡视小组合作学习时老师发现,学生已经列举了大量的实例进行了证明,在汇报时也是“论据”充分:100÷5+200÷5=(100+200)÷5;(2000+3000)÷10=2000÷10+3000÷10;0.6÷0.2-0.2÷0.2=(0.6-0.2)÷0.2;有些小组还用字母表示:(a+b)÷c=a÷c+b÷c„„由此看来,学生的这个猜想是正确的,学生的探究过程也是十分有效的。教师对该学生的猜想进行了表扬,对同学们的探究精神、探究效果进行了肯定,并以该学生的名字命名为“××除法分配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先激发了学生对新旧知识技能的矛盾冲突,然后采用质疑法提问,解决问题用递进法,层层递进,促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种应用很广泛的提问策略。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好每一个课堂提问,力争使提问功能发挥得更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敢问、想问、善问、会问,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并且通过自已的自主探索来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捕捉生成,增添对话的光彩

生成既有预料之内,也有意料之外。数学教学中的生成必须是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的结果方能理解为生成。没有思考而生成的内容都应视为无效的泡沫。的确,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教师正要进行下一环节教学时,学生可能会冷不丁冒出一个问题.或补充一种算法,或提出一种疑意等。这时,放弃既定环节教学,就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装作末见,又显然有悖于“据学而教”的理念。每每遇此,教师常常进退两难。一个真诚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师会果断地调整教学任务,敏锐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点,井加以放大。因为他们相信,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生成点是一闪而过的,一个时间差,就可能错失一次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良机。

数学是思维的学科。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主要是要学习思维的方法。课堂上,学生会充满热情的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告诉老师和同学。可是,由于很多限制,学生的思考往往是不够全面的。这时,只要教师稍加引导,学生的发现就非常完美。学生不全面是正常的,可是教师如果不能把学生生成的不全面的资源加以利用,那将是非常大的资源浪费。

例如:教学《用口诀求商》的片段。(小小邮递员环节)

3÷3=1 6÷6=1 6÷1=6 5÷5=1 4÷1=4 4÷4=1 2÷1=2 3÷1=3 学生口算后,让学生当小小邮递员,把这些信放在两个信箱里。结果如下: 6÷6=1 6÷1=6 5÷5=1 4÷1=4 4÷4=1 2÷1=2 3÷3=1 3÷1=3 师问:你们为什么要把这些算式放在一个信箱里呢?

生1:第一个信箱的得数都是1。而第二个信箱的除数都是1。生2:第一信箱算式的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所以商才会是1。

生3:我认为,一个除法算式的3个数中,只要有两个数相同,就会有一个数是1。

师问:(板书:6÷6=1 6÷1=6)你的意思是,这三个数中有两个一样,另外一个数就一定是1。那么如果是1÷6呢?那是不是得数就一定是6呢?

生(齐):不是。„„ 师:看来要有一个前提,就是被除数6不变的情况下。师:你很爱动脑筋,让同学们多了一个学习的机会。

在这个片段中,有一位学生的发现不够全面。他说:“一个除法算式的3个数中,只要有两个数相同,就会有一个数是1。”这是他的一种直觉,而且非常有道理。回答时,他的表述不够全面,是因为年龄小,知识有限。可是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第二次对话,就把学生的发现推向了完整和完美的境界。

当然,任何问题总要涉及一个度,无论情况如何,教师心中都要有一把尺,权衡其间的利弊,在预设与生成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强调课堂生成并不等于教师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问题在于,当“意外的通道”出现的时候,我们是否敏锐地意识到,并且能否经由这“通道”引领学生欣赏“美丽的图景”?教学是一种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活动。

篇3: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师生对话的有效性

语言在对话中积累

教师的课堂对话应该是诗意的, 这种诗意体现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充满诗意的对话语言中。要将人文关怀和哲思感悟融合于提示语、过渡语、评价语之中, 如雨后空气、汩汩清泉一样滋养孩子们的心田。

例如, 教学《微笑着承受一切》时, 老师首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发言, 老师能感觉到大家的确被桑兰的一言一行所深深感动着, 心里也非常敬佩她。接着出示一道填空题:桑兰, 你真是个 () 的姑娘!让学生练说。紧接着又借题发问:怎样来理解课题“微笑着承受一切”?有了对桑兰事迹的详细了解, 有了对桑兰精神的深切感悟, 学生的答案也是精彩纷呈。顺着学生的回答, 教师又小结道:生命中突如其来的暴风雨, 我们有时是无法逃避和抗拒的, 那就让我们勇敢地抬头, 在不屈的奋斗中学会成长吧。

这些由教师巧妙设计的充满诗意、饱含哲理的话语, 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素材。有了这样的师生对话, 便有了情感的交流融通, 就会有放飞灵性的生命欢歌。

平等在对话中彰显

在教学《最大的麦穗》时, 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教学组织。老师先说道:“其实, 苏格拉底已经预计到了事情的结果, 与其说布置给学生们一个任务, 不如说是让弟子们进行了一次实验, 这位哲人究竟想告诉弟子们什么道理呢?轻声读读苏格拉底对弟子们的忠告, 想想他说了几点, 是怎样说的?”学生读书思考后教师亲切地发问:读懂了吗?现在读懂的请把手举起来!好, 就请你对弟子们说。

学生有声有色地朗读后, 教师走到其身边幽默地说:“请问苏老师你第一句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气说?”学生回答道:“我把‘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读得重些, 是想让弟子坚信最大的麦穗是存在的。”教师又问:“那第二句你又为什么又这样说呢?”学生感受颇深:我在说的时候强调“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意思是想告诫弟子要立足现在, 不要犹犹豫豫, 错失良机。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 教师与学生用亲切、真诚、平等的对话营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蕴含着民主、平等精神的对话教学中, 师生双方都是对话主体, 他们互相尊重, 共同探讨。教师没有机械生硬地要求学生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 而是尊重个体体验, 注重因势引导。

智慧在对话中生成

课堂对话是教师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提出问题, 并引导学生经过对话交流, 对提出的问题得出结论, 从而获得真知, 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

教师是如何通过对话将学生的认知从模糊引向明晰的呢?我们来看《黄河的主人》的教学片段:在联系实际体验乘客感受的教学环节后, 教师提问:“要有足够的勇气才敢坐羊皮筏子, 可这乘客们竟然还能谈笑风生, 真让我们纳闷, 这是为什么呀?”学生语气坚定地回答:“因为有艄公在保障他们的安全。”教师又故作惊讶地说:“艄公究竟是何方神圣, 让乘客如此信任?同学们, 再读读课文6~8自然段, 划出具体描写艄公的句子。”

学生自读、划句后教师抛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艄公为什么注视水势时“小心”, 破浪前行时“大胆”?学生积极思考后, 智慧交织着情感, 爆发出惊人的内驱力:因为水中有许多暗礁, 艄公要巧妙地避开。所以他注视水势时“小心”;如果他不“大胆地破浪前行”就无法在急流中掌控羊皮筏子, 随波逐流会更加危险。承着学生的回答, 教师激情引说:“同学们, 艄公面对的是险恶的风浪, 身负的是乘客的安全。而他站在羊皮筏子上凭的是什么来渡黄河?”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教师又满带赞叹的语气发问:“这些语句又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艄公?”学生言简意赅, 有感而发:一个胆识过人的艄公;一个无所畏惧的艄公;一个胆大心细的艄公!最后, 教师总结道:“让我们再读读文中描写艄公的句子, 把艄公高大的形象印在心里!”

这段精彩的师生对话, 教者抓住学生的回答, 将对话进行到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通过各种不同视界的碰撞, 可以给学生以新的启迪, 在这样的对话型的充满生命张力的课堂生活中, 学生读中入境, 读中见悟, 在读读、说说中加深了情感体验;学生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 依托教师点睛般的适时启发, 使学习变得轻松自如, 游刃有余。■

篇4: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师生对话的有效性

关键词:对话教学;个体差异;科学设计;精神内涵

对话教学是师、生、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沟通。新形势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再是学生的被动接受,而是师生作为相对独立和相互平等的主体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从而达到使师生都对文本有深刻理解的过程。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构建有效的对话教学,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所在,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下面结合平时的教学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放下“架子”,交朋友

在初中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可想而知,如果我们继续开展那种表演式的一言课堂,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又何谈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我们要明确:语文教师的目的是为学生服务,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我们,不能关起门来在教学内容上动死脑筋,做花样,强迫学生适应自己,而应该努力去研究我们的服务对象,他们的学习心理、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个性需要和发展需要。语文教师应该和文本、学生组成语文课堂的三个角色,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呼吸。具体怎样才能做到平等对话呢?首先,教师要彻底转变观念,和学生平等地交朋友,做到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教师与学生彼此接纳、真诚沟通,相互激励、共同提高。对于教师而言,亲师则信道,教师要注重平等对话,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建立融洽、和谐、宽松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从而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尤其在语文古文背诵教学中,班上学生表现出了畏难情绪,教学任务时常不能按规定完成,对此,我设计了与学生共同进退的环节,我先自己背诵,从中感受背诵的难点并提取背诵过程中的诀窍,接着背诵给全班同学听,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劲头,讲解难点和要点,开展比赛活动,至于实在无法按规定完成的个别学生,我就让组长降低难度使他们闯关成功。其次,学生的课堂学生做主,用积极性的评价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就拿老舍先生《骆驼祥子》一文来说,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批判封建社会现状?表现了祥子的什么心理历程?对于这三个问题,学生无论提出哪种说法,只要能言之有理,我们都要给予适当肯定。当然,发展开放性思维绝不是提倡天马行空的纵容,而是要力主以文本解读为根本,对文本进行科学的解读,与文本展开科学的对话,提升学生对课文的深刻理解。

二、科学设计对话情境

师、生、文本构成语文课堂教学的三要素,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语文对话教学的基本形式,即师生间的对话、生生间的对话以及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和教师与文本的对话等等。如何使这些对话更具实效性,科学的设计最重要。只有科学对话,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目标才能真正得以实现。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经验,我认为科学对话的设计应从这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有主题,语文课堂上,有时教师为了“鼓励”学生的思维而任由学生的思想游离,也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意中就偏离了主题,这样的教学对话不仅不科学,而且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无序低效。语文课堂教学的对话应该是主题式的对话,对话的双方不是在两条平行线上滑行,而是围绕一个主题互相碰撞、不断深入、共同成长。对于学生和学生的对话,不过早下定论,而是让学生由此更深一层去思考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其次,开展多向对话。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早已有预定的答案,却要以对话的形式来与学生开展活动,毫无必要性。第三点,对话设计要有系统性。要实现语文对话教学的科学性,除了对话设计的主题性和和多向性之外,对话设计的系统性更为必要。三者共同构成一个科学的对话系统,语文教师要积极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按学生的初读理解来组织课堂教学;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适时适量地拓展和文本有关的资源,以利于深入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而后实施教学,语文教师要选择富有内涵的对话话题,可能是一对矛盾、也可能是一种现象问题;可能是教师预设的,也有可能是学生课堂上提出的,与学生展开对文本的深层次对话。比如在《观沧海》一文教学中,如何评价曹操,说说你的看法。这一话题就是很好的话题。围绕这一话题,课堂上有学生说他“奸”,从他的一些相关的故事中可以看出,从他的京剧扮相中也可以看出;也有学生说他是“枭雄”,因为在那个乱世时期,他顺应了历史的发展,促进了统一大业。辩论之后,开始进行总结反思,我们要认真思考:实施过程中对话的“低效”在哪里?是错误地估计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是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时间?是教学设计不切实?还是对教材钻研不透,无法满足学生的质疑?对话“高效”的地方在哪里?是强化引导?还是尊重丰富多彩的对话结果。从而,针对出现问题,及时反思,总结经验,化经验为理论,为今后的对话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强化对话的精神内涵

平等与科学的对话构成了对话教学的外在因素,而精神内涵就是对话教学的灵魂了。作为语文教师,在这个物质化的时代,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中是否走进了学生内心,生成学生真实、真切、必要的生活体验,并进而塑造了他们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了。因此,对话教学的精神内涵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语文课堂教学对话中,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必须克服“有亲有疏”的毛病,而代之以平等和兼顾的胸襟,通过饱含爱心、耐心和细心的“对话”去打动学生,使得语文课堂不再只是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师生精神对话的乐园。

篇5: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师生对话的有效性

201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谷俊华

【摘要】本文从创设情境,在平等互动中对话;优化预设,留出“空白”让学生对话;静心阅读,重视生本“对话”过程三点来探讨一下对话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 有效 对话 互动 文本

语文课堂文化主要体现为一种氛围,一种人的精神气象。课堂文化的重建必须在智慧理念层次的上,从人的角度出发,体现对人的关怀和重视。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既要留有时间让学生亲历体验,阅读感悟,又要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交流,让他们把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感受和体悟释放出来,在交流中碰撞、反思,矫正先期阅读的感与知,让生生、师生间心灵对话、情感交流,让课堂洋益着生命的色彩,富有活力和魅力。

一、创设情境,在平等互动中对话

没有一个民主的机制,没有一个平等和皆的氛围,就不可能有个体之间真正意义上的互相推动。没有精神的自由,没有主体意识的存在,怎么可能形成真正的话语互动?因此,我们应带着一颗童心进入课堂,让微笑成为课堂上的一道风景,用幽默为课堂速写为无限春光。教师应摒弃师道尊严,抛开功利色彩,让学生在一种“零距离”的、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自由交流,放飞思想,进行师生“视界融合”①的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让民主、平等成为我们实实在在的课堂生活。

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练习4》中口语交际“学会道歉”这一内容时,我的教学设计以创设情境为主,因为活动和富有情节的教学会使低年级学生更感兴趣。为使教学更有亲和力,学生很感兴趣。我先作自我介绍,然后进行现场采访:“我有个好朋友叫红红,星期天帮妈妈干家务时不小心把妈妈心爱的花瓶打碎了,你们说该怎么办?”“红红是不小心打碎花瓶的,向妈妈道个歉,妈妈不会生气 的。”“妈妈都喜欢诚实的孩子,如果你不说,妈妈才会生气呢!”我故意问:“可这是红红妈妈心爱的花瓶啊,肯定会生气的。”“可以这样跟妈妈说。‘我做错了一件事情。知道您会生气,可还是要告诉您,因为我想做诚实的孩子。”“果这样做了妈妈还生气,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好妈妈!”瞧多机灵的孩子啊!接着我又进行角色转换,扮演不愿意向妈妈道歉的孩子。这时的学生俨然成了老师,用各种道理进行说服。在妙趣横生⑦的情境教学⑤中,在师生互动的真情对话中,学生的语言表达得到锻炼,情感认识有了提高。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了讨论,营造了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习充满乐趣。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可见,教师有了一个开放的心态,帮会有交流的局面,才能实现 互动生成,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放飞思想,进行真情“对话”,获得心灵的沟通。

二、优化预设,留出“空白” 让学生对话

语文课堂应该像其他艺术一样讲究留白的艺术,即营造出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积极地参与,主体意识在课堂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显示现,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就是说,有“空白”,才有吸引力。这里的空白,不应该仅仅是教材中空间上的空白,还应该指时间上、情感上的空白,唯有多一些空白,不要将课堂填得很满,才能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才会出现个性化思想和精彩的对话,也才能激起学生智慧和情感的火花。

以《灰椋鸟》的教学为例,下课前最后的10分钟里,教师给同学们看了一段作者徐秀娟勇救丹顶鹤、以身殉职的动画。凄美的画面、感人的叙述和动情的歌唱,深深地打动了课堂上的每一个人。比时,学生的心中一定涌动着一种 ②③情,有不吐不快之感。我是这样设计:

看到这儿,我知道同学们一定有许多的话想对林场工人说,想对徐秀娟姐姐说,想对鸟儿们说,想对大家说„„那么,就请拿起笔来,写下你心中的感言,吏可以是一首小诗。让我们的心声,在我们的笔尖倾诉,在我们的笔下流淌„„

在这里,内容的空白,情感的空白,时间的空白,都让学生可以充分地表达丰富的内心世界,在最后的3-4分钟里,交流所写的内容。在这一环节里,我们看到了学生们智慧与情感的迸发:有写给徐秀娟在姐姐的——您用年轻的生命告诉我,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他们。没有对动物的爱,哪会有课文中那生动优美的语句?谢谢您!有写给林场工人的——你用辛勤的劳动,为鸟儿们营造了安乐、幸福的家园,你们是无私的,我敬佩你们!更有这样的诗句——你,为了救掉入沼泽的受伤的丹顶鹤,献上了自己年轻的生命。那时,你并没有考虑个人的利益,因为你爱鸟„„

课堂教学中留空白,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交流,与文本、与作者、与课文的主人翁⑧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在交流中“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

三、静心阅读,重视生本“对话” 过程

让每一个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对话关系,如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学生与学生关于文本的对话,学生、教师关于文本的对话等等。这些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是,如前文所述,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为前提,以每一个学生个体为对话的中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应该是学生个体与文本直接的、自然的、亲密的接触。为此,我们应把着力点放在引导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上,强调学

④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特性,让每一个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阅读,潜心会文,体验感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主动积极地从文本中汲取智慧。

让学生的精神始终保持自由活动的状态,不受任何束缚。语文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关于文本的对话,应当在充满了深厚人文关怀⑥的亲密、和谐、围炉般的氛围中进行。教师只是一个对话环境的创设者,对话教学的组织者,学生表达意见的倾听者、欣赏者与引领者,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是真体验、真感受。教师不试图去控制这种对话,学生不需要看老师的眼色行事,教师要真诚地面对每一位学生的声音,要以最大的热忱和耐心去感受其内涵,以最大的宽容和信赖对待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教师眼里,每个学生的意见都值得珍视。打破了教师课堂专断造成的局面,学生就能从各种束缚中解放出来,也才能最大限度地从文本中汲取智慧,学生的智慧、灵感、才华也才能充分地得以发挥。

总之,对话是阅读教学在新课程指导下的全新理念,让我们的师生学会对话,善于对话,乐于对话,在心灵的对话中享受学习享受阅读。

注释

①对同一个对象,人们理解的视界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断生成的。理解者对对象理解的视界同历史上已有的视界相接触,形成了两个视界的交融为一,达到“视界融合”。

②预设又称为前提、先设和前设,指的是说话者在说出某个话语或句子时所做的假设,即说话者为保证句子或语段的合适性而必须满足的前提,它是由德国哲学家、现代逻辑奠基人弗雷格于1892年提出。③指空着、未填满或未被利用的部分 ④两个或更多的人用语言交谈

⑤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无意识的心理特征,灵活、有效地创造具体、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激发、保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学习的疲劳程度,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与过程,另一方面能够缩短教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经验,接受能力之间的距离,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准确、快捷地感知、理解、运用教学内容,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非常积极地意义。

⑥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⑦形容人的谈吐、诗文等充满了美妙的意趣或洋溢着美妙的意趣。

⑧主人翁我们用的最多的是主人翁意识,其实主人翁为一成语,意思是当家作主的人。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享受对话教学》孙建锋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9年10月1日 2.《学语文情境教学:李吉林与青年教师的谈话》李吉林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8月 3.《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6月 4.《爱弥尔》 卢梭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5月

5.《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透视 》 方斐卿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年3月 6.《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沈龙明 中国出版社 2006年4月

篇6: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师生对话的有效性

研究

摘 要:“互联网+教育”就意味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应用。从数字化教育到智慧教育,这不仅仅象征着教育信息化中技术的数字化转为智能化走向而促发的“形变”,更蕴含着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所追求的“质变”,尤其是教育文化的创新。以智慧教育引领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带动教育教学创新发展,最终指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高中语文教学;师生有效对话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9-089-2

互联网+是当今世界的普遍趋势。自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的发展战略,互联网迅速渗透于各传统行业。大量传统行业开始与互联网相结合,诸如餐饮、旅游、购物、通讯等,这其中也包括传统的教育领域。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便形成了互联网+教育。随着互联网对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渗透,教育领域也必然需要顺应时代潮流发生改变,在此背景下也催生了高中语文教育中师生如何有效对话这一代表性问题。

一、互联网+教育的特点及流程

互联网+教育具有如下特点:首先互联网+教育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教育,区别于传统课堂的“填鸭式”教育,互联网+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凭借着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灵活地进行学习。其次互联网+教育是教师地位转变的教育。老师是教学的根本,在互联网越来越普及的今天,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地位,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需要改变原先的课堂主导地位,指引学生开发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学习提供辅助作用。教师还应和学生一起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汲取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也应把丰富的网络资源应用到日常教学中去。最后,互联网+教育是媒介丰富的教育。互联网+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其可利用的网络资源以丰富的形式呈现在师生面前。包括微课、慕课(MOOC)、翻转课堂等在内的多种教育媒介。

互联网+教育在教学中主要操作流程分为教师和学生两部分。教师方面分为三步,即备课,录制微视频并上传,组织课堂活动。学生主要是观看视频,课前课上解决疑问,拓展学习及反思总结。

二、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师生有效对话的策略

对于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互联网也给我们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带来了新思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I悟,共同提高;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1]如何在互联网+教育的大背景下实现高中语文教学中师生的有效对话,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下面笔者将以《边城》为例,具体说明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中语文教育如何实现师生之间有效的对话。

1.优化教学模式,建立有效的互动机制

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教育,互联网+教育具有显著的进步。在互动机制方面可以采用比以往传统课堂更为新颖灵活的形式展开,诸如辩论、小组讨论、游戏、自由讨论等形式。在《边城》教学中,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表演、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们自由讨论。诸如教师提问:《边城》的结尾是开放性结局,如何看待“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此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自由讨论,可能会有部分学生认为这句话意思是傩送很快就会回来,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傩送永远也不会回来,双方分别陈述理由。然后由老师进行总结:本文的结尾具有较大不确定性,正如人物的命运一样。文中主人公包括清秀灵敏的翠翠也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文章的结尾无疑暗示这是一个悲剧,傩送不会回来,作者采用了委婉的表达。这样的对话机制要比教师把结局的含义生硬地灌输给学生的效果要好得多。

2.加大教师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师生的有效互动的基础是教师自身夯实基础。互联网资源的丰富性和便捷性,加快了知识更新的速度、缩短了知识传播的时间。老师也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需要和学生一起学习。老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这要求教师:首先是熟悉课程内容。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辅助作用。学生在课前学习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因地制宜的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其次,要求教师提高课程设计能力。在课堂上如何互动,如何调解气氛,何时讲解重难点,何时引入课堂发言等都需要进行设计。最后,教师需要提高把控课堂节奏的能力。课程在设计出来后往往不能完全按照设计的进度来,一些突发情况或者特殊事项需要教师根据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这需要教师不仅仅具备专业素养,还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以驾驭教学节奏,实现师生的有效对话。在《边城》的教学中,学生是在课下学习网络课程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在课堂上和教师互动。因此教师必须做到熟悉课文内容,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边城》教学方案,遇到没有考虑到的情况时,适当调节课程进度,以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

3.丰富互联网资源,构建课程资源库

互联网+教育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其可利用的网络资源以丰富的形式呈现在师生面前。相较于国外的互联网资源,国内包括语文课程资源在内的互联网资源非常不足。我国的语教学资源主要以视频为主,缺乏互动的平台和反馈系统。目前在我国比较流行的互联网教育资源是微课,其以简短、易传播的优势得到一定程度的传播。但是微课的零碎性、片段性也是饱受教育心理学专家的诟病,原因是它的形式不利于连贯性思维的形成。此外,语文教学由于其资料涉及面较广,需要大量的素材,这也给制作微视频的教师带了巨大的负担。教师需要准备大量的视频、图片、文本等。例如《边城》的微视频制作就需要综合沈从文的个人写作风格,文章的写作背景,主人公翠翠的生活环境,拍摄成电影的《边城》视频等各方面素材,资料较为繁琐。综合以上因素,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互联网资源库内容较少。而丰富的资源库是师生互动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大互联网资源库建设,为师生良好互动的展开提供优质的平台。

4.转变评价体系,完善课程反思机制

传统课堂具有互动不及时,不能及时反思课程互动效果的缺陷。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需要在课后及时对课堂效果进行反思和评价。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不能单单从考试分数下定论,还要综合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自主学习情况,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多方面因素考虑。另一方面,在课程预习阶段,课堂交流阶段以及课后拓展阶段,学生都应及时反馈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在线学习的平台提交,也可以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提交给老师解答。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问题及时调整课堂内容,反思课程的设置,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在学习《边城》时,学生应当在预习、课堂学习以及课后及时反馈问题,并对问题加以总结,教师也应反思自身的课程设计和课堂表现,以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进一步促进师生互动。

在互联网+教育的大背景下,包括语文教学在内的教学活动已不再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更多的是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的教育模式。因此课堂师生的有效互动需要教师作出改变。只有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构建互联网教育模式下新型的师生互动机制和课程反思机制,完善课程资源库,夯实师生互动的基础,才能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有效互动。

[参考文献]

篇7: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师生对话的有效性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达到学语文——做语文——会语文——用语文的目的。在当前减负增效,向课堂要质量,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益的大背景下,重视语文课堂教学中练习的预设、实施、反馈、矫正,提高其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清醒认识当前语文课堂练习的现状,是提高练习有效性的前提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言语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六个方面。对于以上六点,我们认为,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在对前三者的教与学的反复实践中,达成对后三者的培养目标。而知识、语言材料、技能的获得和提升都离不开训练,也就是练习。可是,近几年,在新课程改革稳步推进的过程中,各种思潮蜂拥而至,多种理念急剧交汇,使得很多教师无所适从,往往“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如对练习的认识,就曾一度迷失,谈“练”色变,认为练习就是应试教育,练习就是“题海战术”,练习就是机械、重复、刻板教条,练习就是不人文等等。所以,在教师内心对练习的重视不够,为创新而反传统,彻底与传统决裂,致使传统中合理的、优秀的成分也得不到继承与发扬。在实际的操作中,更是不断弱化练习,不断挤压、蚕食练习的空间,内容空泛,形式单一,充斥着形式至上和虚浮的情绪,“泛人文”盛行,语文教学走向了“消解语文”的误区,语文不像语文,学生不愿意学语文。

二、准确理解,科学定位,是提高练习有效性的基础

其实,练习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决不是它的附庸。通过练习,可以促进学生储备知识,理解与巩固知识,从而构建知识体系;通过练习,可以促进学生训练思维,形成能力;通过练习,可以促进学生深化认识,升华素养。科学的、有效的练习,能在一定程度上破解20世纪语文教学“低效”的“百年难题”。我们学校将“练习的有效性策略研究”作为研究的课题,就是想通过我们的思考与实践,从练习的层面,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方法问题。

需要明确的是,新课程理念下的练习应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练习。传统的练习仅是对教学的补充,对知识的机械的强化训练,方式陈旧、呆板以及大量无味的重复练习的因素,更多要求的是规范、统一,结果是学生缺少一种灵性、活泼、有趣的学习,倍感语文学习的枯燥,学习变成了一种负担。而与新课程标准一致的课堂练习,不是为难学生,不是为了考学生的薄弱环节,而应重在面向全体学生,追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生成性、发展性训练。形式上,应从传统的“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转向多样化,如“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层次上,因人而异,体现差异,分层要求,尽量知识性、趣味性并重,力求人人都有信心“动”起来;内容上应从侧重“温故”转向“探究创新”,“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

能的训练”,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巩固知识,活用知识,培养能力,体现和提升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人生观。

在诸因素中,练习内容的选择、确定与框架构建,直接决定了练习的含金量,是提高有效性的重要一环。

三、积极创新语文课堂练习的预设策略,是提高练习有效性的关键

(一)、基础性练习预设

要完成语文课程积累的任务,基础性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主要内容。其预设首先要体现针对性,这需要教师做大量的整理工作,从浩繁的材料中筛选出重点、难点、关键点,如从“读一读,写一写”和课文注释中筛选出重点生字、词,要求学生当堂练习注音,解释,完成识记,积累;在学习应背诵的经典名篇时,探讨或直接教给方法,要求学生练习背诵,当堂完成积累;有意识地选择易错、易混、易忘的知识点,或正面强化,或反面设陷,强化印象,促使学生牢固掌握。如形似字、同音字、同义词辨析、成语运用、朗读节奏划分等;其次,与教材紧扣的基础练习要力求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体现出多样性和趣味性,这样的练习才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做好记。教师要处理好基础性练习的预设,就必须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还需要博览群书,注重积累,掌握丰富的练习素材,这样才能优化组合,推陈出新。面,应注意涵盖语音、字形、词义、成语积累与运用、句子、朗读、文言文常用实虚词积累及句子翻译、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等。好的内容需要科学多样的形式来突破,如同样是语音练习,可以变换成三种形式: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选择注音正确或错误的项;如成语的积累,可以设计为明出处、讲故事、同义比较、接龙等;枯燥的知识还可以以猜谜、对联、编故事和编顺口溜等形式来完成,如标调口诀、“而”字的用法与含义用故事的形式展示等。学生为能求“解”,愿意去讨论,去寻求答案,学习就非常主动、有效。

(二)、渗透发展阅读能力的练习预设

在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占有较大比重。语文新课标在课程总目标部分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可见,阅读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所以,强化渗透阅读能力的练习,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切入时机的选择、呈现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切入时机,有预先铺垫,中途强化、典型矫正、拓展延伸等选择;呈现方式,可以书面练习与操作练习、口头练习相结合;个体练习与团队练习相结合;收敛性练习与开放性练习相结合;集中练习与分散练习相结合等。如此种种,不是几句话或一、二篇文章能够阐述清楚的。但只要老师们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练习观;平时用心收集,建立题库;注重筛选整合,科学预设;精心实施,强化反馈和矫正,努力做到环环相扣,互相呼应,共同作用,就能逐步优化,逐步提高练习的有效性,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境界。

篇8: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师生对话的有效性

关键词:师生互动,课堂氛围,主体性,互动时机,关注个体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效统一, 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它既是师生间交互作用和影响的方式和过程, 又是师生间互动所导致的相互间心理上、行为上的改变。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通过教学活动, 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使学生得以健康发展。课堂教学中如果缺少互动就缺少了生命的气息和生命的灵动, 而构建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使课堂教学能有根本性的变化, 更能清楚地看到教师尊重教育的风采, 学生尊重学习的良好品质, 对培养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有着重要意义。

一、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是构建积极、有效互动的前提。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 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和谐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实践证明, 良好和谐的课堂气氛能激活学生的脑细胞,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 更好地促进他们接受新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把消极的情绪带进课堂, 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 尽自己所能调节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尤其是导入环节, 可以通过故事、游戏、谜语、音视频资料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一开始就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教师还可以通过语言、眼神、动作鼓励学生, 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 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可以是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个赞许的姿态、一个体贴入微的动作, 不经意间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赏识, 心理上就会产生说不出的愉悦与满足, 这就无疑能促进他们积极上进, 激起他们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勇气, 增强他们的自信。“相信自己, 你一定能行”、“别紧张, 放心说”、“棒极了”这些句子应该成为每一位教师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只有在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才会以饱满的热情和健康的心态, 积极参与到师生互动中来。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课堂乱成一团糟, 似乎觉得“让学生牵着鼻子走”, 才真正体现新课标提到的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该做好“平等中的首席”。

二、发挥学生主体性, 是构建积极、有效互动的基础。

传统课堂上, 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 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 有点为老师独尊的架势, 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 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新课改中强调教师的真正本领, 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 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 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 把主宰权还给学生。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 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课堂上, 教师应该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给学生看的条件, 给学生想的时间, 给学生说的机会, 给学生创的空间, 允许学生提出不同见解, 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 学生能够读懂的就不再讲, 学生能够领悟的就不再分析, 培养学生动脑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其次, 教师要合理划分学习小组, 抓住契机, 适时开展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就是生与生、生与师、生与一切人的合作, 通过多项互动的交流, 使每个学生都有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 既让每一个学生都发表看法, 又养成注意听取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 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启迪, 互相帮助, 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再次, 教师要巧妙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课堂学习中借助课文情景创设主动、互动的学习局面, 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各自发展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 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培养探索问题的意识。只有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 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真正动起来。

三、把握恰当的时机, 是构建积极、有效互动的保障。

师生互动作为调节课堂气氛, 增强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 无疑受到了每位教师的青睐, 有时一节课还要设计几次互动活动, 该互动的时候互动, 不该互动的时候也互动, 一节课下来, 感觉是热热闹闹, 事实上, 只是为了互动而互动, 不是为了教学而互动。因此,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 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设计互动活动。首先, 要“动”在教学重难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常具有明确的目的, 它往往借助知识的传授, 通过有效的媒介, 如语言、文字、行为、态度, 或肢体语言完成某个教学任务。这就意味着进行师生互动时应该具有一定的目的性, 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为只有当学生独立解决某个问题遇到困难, 需要寻求他人帮助、产生了交流与合作的心理需求时, 再安排合作与交流, 才可能将学生的潜力在互动活动中激发出来, 学生才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其次, “动”在情感需要处。生活的外延有多大, 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 语文教学不仅仅强调知识的传授, 更重视情感的体验, 新课改也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置与实现。因此, 语文教学中, 要合理利用触及学生情绪、感情、意志、精神的内容设计互动活动。北师大版教材每一单元都有一个单元主题, 如七年级上册, 就设计了“童年梦痕”“秋日撷英”“亲情歌吟”“生命礼赞”等内容, 教学时, 就可以设计相应的互动活动, 因为都与自身学习生活息息相关, 学生自然就有话可说。这样, 课堂就从“一言堂”变成了“众言堂”, 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包容、共享的互动关系。再次, “动”在师生合作处。新课改强调, 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 更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时不能做看客, 无事可做, 而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疑惑、困难的时候, 积极参与到学习中, 创造师生互动的环境, 倾听讨论点拨, 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在探索、思考、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四、关注每一个学生, 是构建积极、有效互动的必要条件。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处于中心的主体地位, 是课堂的主角, 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 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整个课堂就是教师在讲, 好学生在回答问题, 绝大多数同学在记笔记, 甚至有一小部分同学在开小差, 游离于课堂之外。师生互动根本无从谈起, 更别说有效性。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在关注全体的同时, 还应关注每一个个体。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 而且要尽量收集与教材有关的资料, 从日常生活入手, 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 使学生能和教学内容产生感情共鸣。尤其在小组合作学习时, 组内分工要明确, 让每一个同学都有事可做, 参与到学习、互动中。还要引导学生平等交流, 要让优等生摈弃看不起学困生的思想, 明白“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的道理, 学会倾听。对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同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提问、多鼓励, 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 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 让他们感受到互动学习的快乐, 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不要让师生间的互动变成教师与个别学生的互动。

师生互动作为课堂教学一种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 要真正体现它的有效性, 教师不仅要在理念上重视它, 更要在实践中处理好互动中形式与实质的关系, 以平等的师生观来指导与学生的交往过程, 通过师生平等对话, 构建轻松和谐的课堂“学习共同体”, 让课堂动起来, 充满生机活力, 真正实现“优质高效”。

参考文献

[1]周静.提高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策略.新课程导学, 2013 (9) .

[2]李文静.提高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有效性之我见.教育教学论坛, 2010 (15) .

篇9:如何让语文课堂中师生对话更有效

最近听了黄老师《我有一个梦想》之后,对如何让语文课堂对话更有效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教师对文本解读要深刻透彻

现在,很多教师备课之时总是依赖教参,唯教参是信,缺乏对文本钻研的能力和精神。上课之时也唯恐学生的回答跑出教参范围,因此师生之间的对话就显得很拘谨和呆板。无疑,这时的教师已成了教参的奴隶,学生灵性的桎梏者。其实教师只有自己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对文本解读有一定的深度,才不会依赖教参,教师才会对学生进行有效启发、诱导,进行深度对话,从而探究文本内涵。

在这堂课里,黄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是深刻和个性的。这篇文章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并成为演讲名篇,黄老师从“顽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心,爱国的深情和胸怀的广博,家园的渴望和自由的梦想”三个角度进行了解读,他认为“顽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心,使演讲有了强烈的鼓舞力量,这是刚性的理性的力量;对家园的渴望和对自由的梦想,则极大地激励了人们去为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前行!这是柔性的情感的力量。这二者的核心则是深沉的爱国情感和博爱的胸怀,正是它使演讲具有了崇高的道德感召力量。它们在诗意的语言和激昂的表达中焕发出了惊人的激动人心的伟大力量。成就了不朽的演讲名篇!”黄老师对文本有十分深刻的解读,所以他一开始就用激昂的语调感染学生,使学生迅速进入文本,并让整堂课从始至终都激情四溢,深深感染着学生。正因为黄老师对文本有如此透彻的解读,所以他在让学生寻找“具有‘激动人心力量的语段”时就有了精彩的对话:

生:读第19—26段。

师:你认为激动人心的是梦想了,梦想为什么激动人心呢?

生:这是所有黑人的梦想。

师:你认为你跟刚才充满斗志的同学读法有什么不一样?

生:我这几句话要读出对未来的憧憬,希望,满怀的渴望。

师:哪些词朗读时需要特别注意?同学们放声自由读,要读出一种满怀的憧憬和希望。

我想如果老师对文本理解不透彻,他可能不会引导学生要在激情的朗读中读出一份憧憬和希望,不会在对话中把学生引向深度。

当然,黄老师对文本有些地方的解读也是不到位的。譬如这是一篇演讲词,马丁·路德·金是怎样让梦想深刻扎根于美国人的梦想中的,为了让这个梦想深刻地扎根于美国人的梦想中,他的演说有何特色?或者马丁·路德·金该怎么说才能让他的梦想深深扎根?这个问题是演讲词的一个关键问题所在,而对这个问题的思索可能会让师生之间的对话更精彩。

二、教师点拨要有提升性

俗话说:“理不点不明,灯不拨不亮。”可见点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是多么重要。语文课上,教师应巧妙地发挥引导点拨的作用。“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和赞赏每一位学生,因为赞赏对学生的发展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鼓励学生更好的思考和学习。但是随之我们的课堂又出现了怪现象:有价值的批评指正越来越少,廉价的赞赏越来越多。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在这方面不及时引导,不巧妙点拨,或者不清楚明白地指正。那么,这样的对话又有什么价值呢?廉价的赞赏,对学生一点用处都没有。学生是发展的人,老师的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诚恳、恰到好处的评价,是对学生积极思维的最好鼓励,对学生学习情绪的最好调节,也是教师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的最好体现。

这堂课中,学生的朗读是一大亮点,大部分学生朗读都还不错。但是不是就没有点拨的必要性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譬如当学生慷慨激昂地朗读完第11—14段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讲讲为什么这么读?从而让学生“只有……才”中所蕴含的坚定语气;譬如当学生深情朗读最后一段时,可以让学生说说哪些词该重读,哪些句子该高亢,哪些词该深情。这样不仅可以让朗读者得到鼓励,同时也可以让其他同学知道朗读的技巧。也就是说有时即使在学生朗读比较到位时也可和学生进行对话,在对话之中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仔细观察,黄老师在学生诵读之后有好多地方没有做出及时的点评和指导的,有些地方也有一些廉价的赞赏,譬如“读得真不错”、“读得真有激情”、“你回答得很好”这样的评价过多,这样就导致学生水平高的没能得到提升,水平弱的没得到纠正和修改,师生之间的对话效果就打折了,课堂的有效性就得不到很好地体现。

课堂对话不应是简单的你问我答的形式,对话中应有教师的点拨与提升,唯有如此才能体现对话的意义所在。

上一篇:打通镇四项措施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下一篇:小学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