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师生心理的和谐

2022-09-11

教师和学生由于年龄、受到的教育、社会经历等的不同, 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认知方式、个性特点、价值观、人生观。再加上传统的“师尊道严”观念的影响, 教师感到自己“权威至上”, 在教育中不肯放下“管理者”和“教育者”的架子。因而常常会选择一些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 以管代教、以堵代疏, 以批评代教育, 有的甚至体罚学生, 这种做法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导致学生不敢和老师亲近, 师生间形成了隔阂, 造成学生的封闭心理和逆反心理, 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时代在发展, 教育在改革,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在当前的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那么,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师生心理的和谐呢?

1 要对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教育是爱的事业, 在教学中要始终做到“以人为本”, 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的观念。教师要真心真意地关注每一位学生,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关注学生的“道德养成”和“情感体验”。“以人为本”的思想核心是教师的爱。教师的爱是给予, 教师要捧出一颗完整的心、火热的心。循循善诱, 给学生以知识, 给学生以智慧。教师的爱是宽容, 教师的胸怀比海洋宽广, 比天空辽阔, 能容纳所有的学生。教师是爱的激励, 一句句赞美的语言, 一个个首肯的含首, 一丝丝温馨的微笑, 都是学生前进的动力。教师的爱是呵护, 一片片新绿, 一朵朵蓓蕾, 渴求的是阳光雨露的恩泽。教师要象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的呵护自己的学生。教师的爱是唤醒, 学生不是待灌的容器, 是一团待燃的火。教师的爱点燃希望之火, 智慧之火, 唤醒懵懵之人;教师的爱是耐心, 相信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教师的爱是尊重, 师生之间人格平等, 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好教师眼里没有差生, 只有差异, 教师的爱是公正, 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是教师不偏袒, 不主观臆断的最好表现。教师的爱会使学生乐于学习, 会视学校为自己汲取知识的天堂, 而不是受苦的地狱。教师的爱会使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这样, 师生的目标是一致的, 就会呈现“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的局面, 师生间隔阂也将不存在。

2 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所谓平等, 不单是学生之间的平等, 同时也包括师生之间的平等, 在目前的教育领域, 普遍存在两种误区:一是偏爱成绩好、较听话的学生;二是认为教师高学生一等。前者是教育者的普遍心态, 而后者则是传统教育体制忽视民主的结果。要消除前一种现象倒还比较容易, 现在已经有不少教师意识到了对个别学生的偏爱, 会导致爱憎两极分化, 拉大后进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 从而诱发出不协调的师生关系。但实际上, 后者才是压制学生民主思想的“最魁祸首”。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思想, 认识到学生与自己平等的地位, 用教师真诚的感情去热爱尊重和信任没一个学生, 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 恰当引导他们的思想, 消除孩子们与自己的隔阂。建议教师不仅通过“心灵换位”让孩子试着当一当教师, 体会作为老师教育学生的心情。只有平等的对待学生, 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 尊重信任呵护他们, 才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3 要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语文课堂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教师要从凌驾与学生之上的课堂上走下来。和学生融为一体, 共同生活, 消除师生间的距离, 使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才能, 要走进学生的学习思维, 沟通学路, 使教路更好地服务于学路, 使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带有随意性、盲目性。教师要使学生都有一定程度的自主, 能够独立思考, 独立负责地做出决定,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生的朋友, 是学生的导师, 起着启发、诱导、辅导的作用, 教师在学生中要放下架子, 不摆权威, 平等相处, 相互尊重, 彼此建立积极联系的合作气氛, 让学生潜心去读, 用心去悟, 大胆质疑, 形成爱动口、爱动手、爱动脑的课堂气氛。课堂上,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发现疑点, 多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要让学生变得积极主动, 自己去发现问题, 进行试验, 提出新的假设, 让学生在质疑、释疑过程中, 拓展思维, 引导多思, 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

概括, 总结出充满新意和个性的见解, 教师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 不同的想法, 并且允许提出与教师意见相反的问题, 教师要热情指导, 即使是“异想天开”的问题, 教师也不要批评指责, 要及时保护他们敢于怀疑的精神。

总之,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相互信任, 相互尊重, 友好合作, 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 才能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才能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摘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相互信任, 相互尊重, 友好合作, 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 才能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才能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由于年龄、受到的教育、社会经历等的不同, 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认知方式、个性特点、价值观、人生观。再加上传统的“师尊道严”观念的影响, 教师感到自己“权威至上”, 在教育中不肯放下“管理者”和“教育者”的架子

关键词:和谐,师生,教学

上一篇:水闸施工技术应用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实践探究下一篇:结核性脑膜炎与血沉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