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展学中如何实现多元对话?——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

2022-09-11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倡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具有“自学、互助、展学”三大特点。其中,“展学”即学生自学和小组互助学习之后的全班交流的过程,既是卓越课堂的特点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展学的意义体现为以下几点:展学是自学与小组互学之后的成果展现。展学是班级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展学更是在对话交流中生成问题,并把握生成将学生思维导向深入,展开新一轮探究学习的起点。在展学中实现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多元对话,是达成展学三大意义的必由途径。为此,笔者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例为例证,按照“两种现象(课例呈现)——两个追问(归因分析)——五条策略(问题解决)”为序探究课堂展学中如何实现多元对话。

一、两种现象——课例呈现

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在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之后,老师组织展学交流中,常常可以见到以下两种现象。

(一)放任撒手现象

表现为在展学中,弱化甚至取消教师的引导,展学过程变为纯粹的学生的“自学”和“自议”。

具体表现有:1.学生你说一点,我说一点,说话欠缺整合,显得凌乱时,老师不加引导。2.当学生争辩出现偏误时,老师不予纠正。

【案例】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学生在展学中就“爸爸和妈妈的看法谁更有道理?为什么?”这一问题展开了争论。

表面上对话双方有来有往,好像争辩得很激烈,但细听之下,却发现学生实际上是各说各话,互不理睬。双方只坚持自己的立场,只想说服对方,而不试图去理解对方。执教老师对学生踊跃发言非常满意,一直笑容满面地看着学生辩论,而对学生的“倾听与理解”不加以任何引导。

结论:表面看来,学生交流充分,然而却是“自说自话,互不碰撞”的假对话假辩论现象。

展学中的生成处,学生能力的增值处,老师无所作为。致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呈平面式推移,没有明显的纵深挖掘,学生能力没有明显增值。展学就成了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观点的重复呈现,失去了发展的意义。

(二)重结果轻过程现象

在课堂展学中往往还能看到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有以下具体表现:精彩文段诵读不足,分析介入太快;咬文嚼字不足,一心追求导学答案;组际交流质疑对抗不足,分歧消解太快;语言欣赏不足,理性说明太快;观点整合不足,阅读结束太快。

归纳起来便是过程展开不足,“结论”得出得太快。致使展学过程陷入了“知识中心”、“简单灌输”、“单纯理性分析”等流弊。这样的语文课,听不见入情入境的朗读,看不到实实在在的品词析句,感受不到滋养心灵的情感体验,语文的学科特征被削弱。

二、两个追问——归因分析

以上现象,都是教师弱化甚至取消自己的导学作用所致。这正是王荣生在《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新探》中所警示的阅读教学误区,即“教师似乎期盼学生在或紧或松围绕课文所涉及‘话题’的交谈中,能自发地生成阅读的能力……”

这一切,都是假借“让学于生”的名义发生的。要深入分析这一表象,还得追问展学的实质。

(一)追问一:展学的核心精神是什么?

回答:对话教育理念。

所谓“对话”,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的基础上达成的双方视野的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对话的品质是交流与理解。这与展学的核心精神是高度契合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有这样的论述:“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争论,这是21世纪教育需要的一种手段”。克林伯格提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本质性标识。”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说:“没有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有明确要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在强调让学的同时,我们要警惕各种形式的“假让学”现象。不论怎么的课堂,没有教师的智慧引领,又怎会有学生充满智慧的学习过程呢?因此,展学的核心精神就是对话教育理念;展学的过程,就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多元对话的过程。

(二)追问二:优化展学的根本手段是什么?

回答:有效对话。

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对话,是学生在教师搭建的平台上展现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分享智慧的过程。

关于有效对话策略,多尔贡献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词汇——“平等中的首席”。他认为,对话教学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不仅要对知识负责,更要对学生的转化过程负责。

这一角色定位,在意义上有两个层次:既然是“平等”,教师就必须尊重并捍卫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既然是“首席”,那么,该教则教,当导则导,这是老师的权利,更是老师的责任。

在课堂展学中要提高对话的质量,离不开老师的智慧引领;课堂展学,就是在老师精当引领下的有效对话过程。

三、五条策略——问题解决

如何在课堂展学中实现多元对话并提高对话质量呢?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笔者总结出了以下五条策略。

[策略1]:建立倾听与表达的课堂礼仪

课堂常规的积极意义在于维系班级授课的正常动作,但某些课堂常规已经不适应学生主动积极学习,自由展现个性的学本课堂。笔者认为,应变“规范”,提“礼仪”,以“课堂礼仪”来引导学生课堂行为。

如小学生学会倾听的礼仪:耐心,不随便打断对方说话,不争吵。认真听,注意力集中。积极响应,认真思考。学会表达的礼仪: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声音响亮,学会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策略2]: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案例】

三年级《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老师拟定了以下展学要求:

1.小组成员要分工。建议:一人主持,一人展示,一人解说,一人解答疑问。

2.主持人要安排好展示的环节。

3.解说员要说清楚这个名字展现出了鱼好看在哪里。

4.展示员要指出相应的句子。

5.释疑员准备好解答大家的疑问。

(选自沙坪坝区树人小学官海鸥《富饶的西沙群岛》)

从这一展学要求可以看出,教师是真正地让每一位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尽可能使每一个对话主体机会均等,在展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策略3]:把握展学中的生成问题,倚赖矛盾冲突,解读释疑

【案例】

五年级《将相和》一课中,学生在展学中就第一个故事中蔺相如想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发生了分歧。

师:在第一个故事中,蔺相如想要的结果到底是“完璧归赵”还是“以璧换城”?

学生甲:我们小组认为蔺相如想要的结果是完璧归赵。

学生乙:我不同意你们的意见。我认为蔺相如是想用璧来换城。因为蔺相如在与秦王交锋的过程中要求秦王用城池来交换和氏璧。

学生丙:我也认为蔺相如是想以璧换城。因为蔺相如对赵王说如果秦王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池,他一定把璧送回赵国,说明他还是期望用璧换城的。

教师引导:看来,同学们有了不同意见,我们得回到课文中,在文中寻找依据。来,大家再看看书,边浏览课文边思考这个问题。

学生甲:我们认为答案确实是“完璧归赵”。第三自然段中有这样的叙述: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既然赵王和这么多大臣都明白“以璧换城”是不现实的,蔺相如这么有智慧的人又怎么会把希望寄托在不可能的事情呢!

学生丁:我来补充,课文后面也提到秦王已经答应蔺相如用璧换城,但是蔺相如还是让手下人化了妆把璧送回赵国。从这里看出蔺相如想要的结果是完璧归赵。

学生乙,学生丙:我们同意你们的意见。

如课例中所呈现,教师在展学中激励组际互动,鼓励学生质疑对抗,而教师敏锐地抓住生成性资源,倚赖矛盾冲突,在不断地生疑中,引导学生潜心阅读、不断解疑。文本、学生、教师等多重角色展开多元对话,“共生互学”,共同发展。这正是课堂展学中实现多元对话的有效策略。

[策略4]:牢记适时适当的导学,促进学生发展。

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适时适当地导学,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教师导在何时何处?

1.导在词句涵咏处。

【案例】

《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教师在展学中出示了两组句子:

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会鼓气。

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

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在游动。

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

(选自官海鸥《富饶的西沙群岛》)

在展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放慢速度,通过辨析句子,想象情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比喻句的表情达意作用,以及句中“飘飘摇摇”一词的精妙之处。

2.导在诵读感悟处

【案例】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堂实录:

师:你们刚才从词语中体会到了作者心情的变化,能把这种变化读出来吗?让在座的每个人都感受到。可以小组推选代表读,也可以全组展示。准备一下,开始吧。

(1)一个小组展示,师评价:你们小组的朗读不仅让老师感受到了作者的快乐,还有心情的变化,掌声!

(2)另一个小组展示,读得很激动。师评价:你们小组终于得到展示的机会了,很激动吧,老师从你们的朗读里感受到了。

小结:同学们,作者通过写爬山虎来抒发自己的情,多巧妙啊!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借景抒情。这也是作者写景的真正用意。

(选自:张成﹑《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3.导在解读难点处

【案例】

在《少年闰土》一课中,学生自学后讨论:从课文的外貌描写中看出了一个怎样的闰土?学生就“紫色的圆脸”展开热烈讨论,却没有人关注另外两处外貌描写细节,即“银项圈”和“小毡帽”。显而易见,这两处描写远离学生生活实际,是理解的难点。教师补充介绍银项圈和小毡帽的资料,引导学生提取信息,理解人物形象。

(选自董晓宇《少年闰土》)

在有理解难度的地方,老师当教,而且必教。但这教必须是后教,是在学生先学之后。

4.导在能力增值处

【案例】

在《少年闰土》展学中,学生总结外貌描写的关键语句:紫色的圆脸一顶小毡帽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师:刚才我们是你说一点,我说一点,能不能综合起来说完整。先在小组交流,再推荐代表全班展示。

全班再次展开新一轮学习并再次交流。

老师总结:综合起来,就能从外貌描写中了解人物很多信息。

(选自董晓宇《少年闰土》)

在展学中,常常见到学生的发言各说一点,零碎,而且没有条理。作为六年级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完整而有条理地表述,恰恰是学生急需提升的思维与表达能力。教师的引导,导在了学生语言的训练处,能力增值处,导得精彩而具慧心!

5.导在精读深思处

【案例】

《少年闰土》一课,教师出示闰土外貌描写中的关键词和课文的主要事件:

学生小组交流:闰土的外貌与事件之间有没有关联。如果有关联,有哪些关联。

老师提出展学要求:将小组内同学的观点综合起来,汇报完整。

展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在交互式白板上连线,并趁势展示叶圣陶关于指导人物外貌描写的语句指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容貌、态度、服饰等等是写述不尽的,在写述不尽之中提出一部分来写。当然,非挑选那些跟他的思想行动发生关系的不可。

回到文本中,再次引导深入体会课文中的外貌描写。

师:所以,鲁迅就挑选了和闰土思想、行动发生关系的这三处外貌特点来写。再说说,此刻,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闰土?

展学环节,极易出现平面推移多而纵深挖掘少的情况。在这一课中,老师始终不忘自己平等中的首席职责,在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中出现视线不远、眼界不宽等情况时,看准时机巧妙点拨,以叶圣陶指导习作的一段话切入,引导学生对文本又进行了一番“多角度、有创意”的快意纵横,也让课堂风云再起。

只有引导学生多读深思,对文本深刻感悟,学生才能在对话中实现对单一视角的超越,对自我认识的提升。这正是展学环节需要达到的目标,而达到这一目标,离不开老师纵深与高端的引领。

当学生有困惑时,巧妙地点拨;当学生认识出现错误或偏差时,及时纠正;当学生体会不够深入,教师这样一位比学生相对成熟的对话者就得加以引领;当学生思维不够开放时,教师还应启迪激活思维,让对话多元化。

[策略五]:借助思维导图等支持系统,明晰思维路径,促进组际交流。

重点句子想要的结果最坏结果实际效果

完璧归赵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渑池之会您不答应(击缶),我就跟您拼了!

负荆请罪如果我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案例】

《将相和》一课,学生在展学中围绕上边的表格展开了讨论。

课例中的表格实质上就是思维导图,通过这样形象简洁的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更具象地呈现自己思维的状态,也能让听的人一下把握观点,更高效地进行交流。

类似这样的思维导图,就构成了学生交流的支持系统。这样的支持系统在课堂上的广泛使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成了多元交流,将学习活动引向深入。

在课堂上深度而多元的对话,必然生成深度师生关系,它不仅仅是教学任务的相遇,更表现为师生生命的相遇。深度和多元对话的课堂,能促进心灵对话,思想相融,智慧相生,使课堂成为师生共舞的激情舞场。这样的课堂,必然走向卓越。

摘要:展学是学生自学和小组互助学习之后全班交流研讨的过程,展学既是自学和合作学习的成果呈现,也应该是在对话交流中生成问题,并把握生成将学生思维导向深入,展开新一轮探究学习的起点。因此,展学既是卓越课堂的特点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在课堂展学中如何生成新问题,促成新一轮探究学习呢?实现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与文本之间的多元对话是必由途径。本文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例为例证,剖析展学中的两种现象,探讨展学的核心精神与优化展学的基本手段,提出了课堂展学如何实现多元对话和提升对话质量的五条策略。

关键词:课堂展学,多元对话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李海林.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新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 王尚文,语文教学别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3] 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新探。

上一篇:如何让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上主动提问下一篇:医院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的融合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