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是有理数吗

2024-04-28

兀是有理数吗(精选7篇)

篇1:兀是有理数吗

有理数是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和分数的统称,是整数和分数的集合。不是有理数的实数称为无理数,即无理数的小数部分是无限不循环的数。是“数与代数”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是继续学习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直角坐标系、函数、统计等数学内容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

兀也就是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在数学及物理学中普遍存在的数学常数。在日常生活中,通常都用3.14代表圆周率去进行近似计算。

篇2:兀是有理数吗

无理数,也称为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写作两整数之比。若将它写成小数形式,小数点之后的数字有无限多个,并且不会循环。 常见的`无理数有非完全平方数的平方根、π和e(其中后两者均为超越数)等。无理数的另一特征是无限的连分数表达式。无理数最早由毕达哥拉斯学派弟子希伯索斯发现。

有理数概念

有理数是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和分数的统称,是整数和分数的集合。

篇3:兀是有理数吗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中, 历来有一些核心内容像是课程改革的“晴雨表”———不同时期对这些课程的教与学, 反映了我们对数学和数学教育的不同认识“有理数的乘法”就是这样一节课, 曾经有人说, 能够将“负负得正”讲清楚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出色的数学老师。

“ (-1) × (-1) =1”就这么难讲吗?许多专家发表过不同的见解, 不同版本的教材也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 共同的希望是使有理数乘法的教学更有逻辑意义和现实意义。不过, 这种愿望在教学实践中似乎并不像预想的那么顺利。

【案例描述】

投课教师教学时采用了下面的问题情境。

首先呈现四个问题:将一只小虫现在的位置标记为原点, 请根据前后几秒小虫的位置变化情况回答:

(1) 若小虫每秒向右移动3cm, 则4秒后在什么位置? (2) 若小虫每秒向左移动3cm, 则4秒后在什么位置? (3) 若小虫每秒向右移动3cm, 则4秒前在什么位置? (4) 若小虫每秒向左移动3cm, 则4秒前在什么位置?

然后规定向右为正、向左为负;现在之后为正、之前为负, 并让学生用有理数表示每组问题中的数量, 再用运算符号连接起来, 就会获得如下4个算式:

1. (+3) × (+4) =+12;2. (-3) × (+4) =-12;

3. (+3) × (-4) =-12;4. (-3) × (-4) =+12。

进一步通过观察概括出有理数乘法的法则。之后是巩固练习。

这位教师讲完后, 大家普遍认为其结构严谨、设计合理, 注重了数学知识产生的现实意义。但这些赞许却被课后一位学生的追问打断了, 学生问:“如果我们规定向右为正、向左为负;但同时规定现在之后为负、之前为正, 那么小虫每秒向左移动3cm, 则4秒后的位置不就可以用算式 (-3) × (-4) =-12表示了。”是啊, 方向与时间的正负本来就是一种规定, 更关键的是这两组量是互不干涉的———也就是它们的正负表示是相对独立的, 一组量的规定方式并不能影响另一组量。可见, 学生说的非但无稽之谈, 甚至无懈可击!

【案例反思】

通过前面的探讨不难看出,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并非现实问题的客观描述一一这就是说, 我们不能依赖现实背景彻底解释法则的合理性, 除非强加上我们的主观规定。那么这个法则到底是怎样来的呢?我们不妨看看美国杰出的数学家R·柯朗 (Richard Courant, 1888—1972) 在其名著《what Is Mathematics》中的论述:“引进有理数, 除了有其‘实际’原因外, 还有一个更内在的, 从某些方面来看甚至是更为迫切的理由……在通常的自然数的算术中, 我们总能进行两个基本运算:加法和乘法。但是逆运算减法和除法并不总是可行的。引入负数保证了减法能在正整数和负整数范围内无限制地进行。当然我们必须定义它们的运算, 使得算术运算原有的规律保持不变。例如, 我们对负数乘法规定 (-1) × (-1) =l。

这是我们希望保持分配律。a (b+c) =ab+ac的结果。因为如果我们让 (-1) × (-1) =-1, 令a=-1, b=l, c=-1, 就会有 (-1) × (l-1) =-1-1=-2, 可另一方面我们实际上有 (-1) × (l-1) = (-1) ×0=0

对数学家来说, 经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认识到这个符号规则以及负数、分数所服从的其他运算法则是不能加以证明的。它们是我们创造出来的, 为的是在保持算术基本规律的条件下是运算能够自如。

由此可见, 有理数乘法的法则本质上是一种规定。当然, 这种规定我们之所以感觉是合理的, 是因为它没有违背原有的正数乘法的基本规则, 相关的运算律也能得到实施。所以, 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确定, 更多地是关注了数学自身的继承和发展, 使之达到“向下兼容”的效果, 很好地体现了数学体系发展所必需的“自治性”

从数学发展的历史上看, 数学家普遍接受一种"新"数, 主要依赖于算法的合理性。而作为算法系统, 总是把算法的无矛盾性放在首位的, 这是数学推广过程中的一个一般性的原则。正如伟大的数学史家M-克莱因 (Morris Kline, 1908—1992) 指出的“通过这些记号, 代数中极其有用的一部分便建立起来了。它依赖于一件必须用经验来检验的事实, 即代数的一般规则可以应用于这些式子, 而不会导致任何错误的结果”

当然, 在初等数学的学习阶段, 我们努力将数学上“冰冷”的规定转化为学生“火热”的思考, 实现从学术形态的数学向教育形态的数学转变, 是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那么, 如何才能使有理数乘法的教学既具有现实意义, 又具有逻辑意义, 还能兼顾其合理性与自治性呢?针对前面教师的设计, 我想, 在我们利用现实情境获得法则后, 可以提出如下的问题“这样规定有理数乘法法则, 对原来的正数乘法有影响吗?运算律还能使用吗?”这样的问题, 让学生对法则的自治性有适当的认识。

篇4:你会用有理数加减解决实际问题吗

出租车问题一天早上,一辆出租车从供销大厦出发,沿着东西方向行驶,若规定向东为正方向,向西为负方向,则这辆出租车一上午的行驶情况如下(单位:千米):5,-3,-4,5,-6,4,5,-7.

(1)当出租车将最后一名顾客送达目的地后,出租车在出发点的什么方向?此时距出发点多远?

(2)若该出租车每千米耗油量为0.125升,那么这天上午共耗油多少升?

分析:问题(1)的第一问与方向有关,这种情况下应该将原数相加,通过正、负抵消,看最后的“和”是正还是负,即可知道最后出租车在出发点的什么方向;第二问则与方向无关,它应该是“和”的绝对值.问题(2)与方向无关,无论向哪个方向行驶,只要行驶了一段距离,就要耗油,所以应将原数取绝对值后相加,再与千米耗油量相乘即可.

解:(1)5+(-3)+(-4)+5+(-6)+4+5+(-7)

=(5+5+4+5)+[(-3)+(-4)+(-6)+(-7)]

=19+(-20)

=-1(千米).

所以,将最后一名顾客送达目的地后,出租车在出发点西边,距出发点1千米.

(2)|5|+|-3|+|-4|+|5|+|-6|+|4|+|5|+|-7|

=5+3+4+5+6+4+5+7

=39(千米).

因为0.125×39=4.875(升),所以这天上午共耗油4.875升.

抽卡问题佳佳和小超玩一个抽卡片游戏:有一叠卡片,每张上面都写着一个数字,二人轮流从中抽取.若抽到的卡片上的数大于10,就加上这个数;若抽到的卡片上的数不大于10,就减去这个数.第一轮抽卡完毕(每人抽4张),二人抽到的卡片如下图所示.若规定从0开始计算,结果小者为胜,那么在第一轮抽卡中谁获胜?

分析:①“不大于”就是小于或等于;②“从0开始计算”,意思是算式中第一个数是0;③列式时,若减去的数是负数,这个负数一定要括起来.

解:佳佳所抽卡片的计算结果为:

0-(-4.5)+11-5.5-10

=4.5+11-5.5-10

=0.

小超所抽卡片的计算结果为:

0+10.5-(-4)-5.2-9.8

=10.5+4-5.2-9.8

=14.5-15

=-0.5.

因为-0.5<0,所以,在第一轮抽卡中小超获胜.

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如何正确列式.解答本题容易在列式上出错.

篇5:学校“发禁”有理吗?

下面是不同论点下对原材料的不同“改编”(运用)。

论点一:守住我们的道德底线。

今年2月,来京打工的18岁姑娘石芳丽骑电动车不慎将一位76岁的老人撞倒,石芳丽当即送老人到医院就医。在扶不扶的问题上,石芳丽选择了扶;在上不上医院的问题上,石芳丽选择了上——石芳丽把工作辞了,为的是更好地照顾这个被自己撞伤的韩大爷。

自己不慎将老人撞倒,“没想过撂下老人偷偷跑了”,送老人上医院,这无疑是一条道德的底线。石芳丽守住了道德底线,守住了做人的原则。在世风日下的当今,这难能可贵。

点评

选择以石芳丽的言行为叙述重心,并且适度加以放大,是在为后面的议论打基础。这样的素材运用告诉我们:叙述事件时心中要明确目的和方向,这一点非常重要。

论点二:媒体要关注社会正能量,要有担当。

石芳丽撞人后辞职陪护事件,经媒体广泛报道后,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央视栏目《焦点访谈》以“一次相撞,一段缘分”为题报道了这一事件,称“石芳丽事件”是“温暖的故事”,认为无论是石芳丽还是韩健老人一家,都值得“点赞”——媒体的正面引导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在有偿宣传甚至新闻敲诈屡见不鲜的今天,这一新闻事件的广泛传播与受众的热烈互动,让我们看到了媒体人的社会责任,看到了媒体在提升全社会道德责任感方面的重要作用。

点评

学会截取为自己所用的信息,并在截取信息的基础上做简单述评,作为对事实材料的归纳,为后文的说理和分析奠基。

论点三:拔高宣传是一种畸形政绩观,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石芳丽肇事没有逃逸,并及时将韩大爺送往医院救治,甚至还辞职陪护老人,这是一个公民的分内之事。在让国人纠结“扶不扶”问题的当今,石芳丽是该宣传,但她的家乡拔高宣传却让人费解。除了急忙给石芳丽贴上“诚信”“担当”的道德标签,还部署了一系列的活动……这背后的意图是什么?

不难看出,地方政府的行为完全是出于某种利益诉求,是在做表面文章,是一种畸形的政绩观在作怪,这种宣传自然让人生疑,效果也大打折扣。

点评

先说“该宣传”,再说“拔高宣传却让人费解”,在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显出叙述者的机智;同时,高度概括与剪辑整合也是转述的要诀。

篇6:漂亮有理吗?

可惜没过一个月,我便渐渐地有些吃不消。脸色渐显疲倦,神情也是烦乱不宁。工作上老是频出差错,连身体都明显地有些吃不消。朋友见了便开我玩笑:怎么,真被那女子迷住了,整日做白日梦缠绵不成?我来一句国骂,随后苦笑:倒真希望能有点做白日梦的独立空间和时间。事实上,我快有些承受不住这个漂亮搭档的折磨了。

首先是她自认为有足够的魅力能指使我做牛做马,凡是累活脏活统统推到我身上来。为漂亮美眉效劳,我当然和其他男人一样,是心甘情愿的。但问题是,当这些原本与己无关的重任严重影响了你的工作,且被那美眉作为理当如此的习惯养成时,怕是再有耐心的男人也不会有涵养地继续放任下去。

有一次我接到一个临时的采访任务,路上恰巧经过一家大型的电脑店。对桌美眉除了习以为常地让我将门口的垃圾随手捎出去之外,还另外安排给我一个去电脑店购买她喜欢的一款摄像头的任务。

采访完回来的时候,已接近下班,我匆匆将美眉描述的摄像头买来,便哼着歌儿回办公室去交差。刚走进门,还没来得及邀功请赏,便先听了美眉对我来晚的一顿唠叨。我含着笑将她要的东西放在桌上,没曾想她的火气更大了:你一个大男人办事拖泥带水也就罢了,怎么还这么马虎大意?我让你买的是米黄色的那一款,你怎么买成了棕黄色?当着那么多来来往往的同事,我的脸色也渐渐暗淡:算我听错了成不? 你也用不着这么凶啊,怎么说我也没有义务给你买啊。这一句更是不得了,直接让她怒发冲冠,质疑起我的性别来:你是不是男人啊,怜香惜玉的心也没有,怪不得连个女朋友都寻不着,就凭你这双不懂发现美、疼惜美的眼睛,这辈子也别想有漂亮女人嫁给你!

美眉的咒语也不一般,第二天,有关我吃葡萄不着反被人骂的新闻便上了“餐桌头条”。主任是个总爱眯眼冲美眉笑的老男人,他亲自将我叫到办公室,企图通过“男男会谈”,让我主动给美眉道歉认错。我誓死不从,说,理在我手,凭什么我要向她低头?主任大怒:之所以要让你道歉,一则你是男人,她是女人;二则她是个漂亮的女人,漂亮有理,你懂不懂?

上个世纪有阿Q 的名言“造反有理”,这个世纪漂亮女人们也像追赶时髦一样地甩出口号—— 漂亮有理;而且从里至外,皆包装出一种咄咄逼“男人”的气势来。或许这种自以为是的漂亮有理,在某些男人那里确是长期有效,可是如果她们撞到我这样“自私自利”的男人,那层花瓶一样脆弱的外壳,是否会很不幸地碰掉几块油彩,或是更难堪地缺上一片?

篇7:兀是有理数吗

第一镜头:2016年6月23日,四川达州因暴雨发生内涝,12岁女孩小慈牵着一位老人涉水过马路,两人同时被路面水流冲倒。老人被及时救起,随后离开了事发现场。半小时后,积水退去,小慈被发现不幸溺亡。死者家属认为,老人被救起后应该告知小慈也被冲走的情况,并认为小慈的死亡与老人有一定关系。7月30日,老人不仅被迫下跪道歉,还遭受了10多分钟的辱骂,甚至曾被对方往脸上喷过口水。

《民法通则》规定,“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有权要求受益人偿付由此而支付的必要费用”。最高法院民法通则意见规定,“管理人或者服务人可以要求受益人偿付的必要费用,包括在管理或者服务活动中直接支出的费用,以及在该活动中受到的实际损失”。

法律之所以做出如此規定,正是为了鼓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善行,不让行善者流血流汗又流泪。小慈帮助老人,受益者不仅只有老人,还有老人的子女,而当小慈不幸离世,主张赔偿的权利则应由其父母承继。或许金钱不能买回年轻的生命,但显然比干瘪的口头道歉要来得实在,某种意义上,也更容易让逝者家属感受到对方的歉意与慰藉。

但是,小慈家属本可以通过法律途径主张权利,却采取了极端手段,不仅对老人多次骚扰,更是采取了侮辱手段索歉,这不仅将涉及民事赔偿,更构成了治安违法。不得不说,这种不当行为已经对小慈的善心产生了亵渎。但愿双方能意识到自身的错误与责任,怀着对彼此的善意以及对小慈的尊重,理性解决争端,莫让小慈种下的善因蒙尘。

(摘自《武汉晚报》2016年8月4日)

名师微评:家长“逼人道歉”有理吗?文章采用了三段论述回答了这一问题。首先引用《民法通则》和最高法院民法通则意见的有关规定,为下文的说理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第二段分析问题,在对法律相关规定进行解释的前提下,提出小慈不幸离世,主张赔偿的权利则由其父母承继的合理与必要。第三段解决问题,明确指出小慈家属采取了极端手段不对,主张当事双方怀着善意以及对小慈的尊重、理性解决争端。

上一篇:出国留学移民人士适合做对外汉语教师下一篇:公司周年庆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