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案:〈有理数的乘法〉

2024-04-20

教学方案:〈有理数的乘法〉(精选6篇)

篇1:教学方案:〈有理数的乘法〉

有理数的乘法教学反思

有理数的乘法>教学反思

(一)有理数的除法法则是怎么样的?前几节课采用的探索、讨论、验证的手段,是本节课继续学习的研究方法.总体上这节课我自我感觉还是良好的,现就几个方面做一下自我反思:

1.引入新课:学生在小学时已熟知乘法与除法互为逆运算,而且也熟悉“除一个数等于乘以它的倒数的运算”的法则,所以我对新课的引入就是结合小学以及初一前面所学的有理数的乘法,用乘法引出除法,这种设计既复习了前面有理数的乘法,又合理的引出有理数的除法,这个环节中,学生不仅要回答计算结果,而且要说明理由,即叙述所依据的法则内容,另外因为题目简单,所以我应机会全部留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来回答并适当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这点我觉得是做得比较好。

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完之后让一些小组派个代表说出本组讨论的结果,学生在前几节课对运算法则及运算律的语言表达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有用的数学语言,这对本节课除法法则的表达也是一个重要的语言基础.所以这个环节也顺便训练一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个环节,感觉自己唯一做得有点不足的就是;当学生讲出自己的结果,我太急于去纠正,让学生的思路跟着我的思路走,这不利于学生的表达也极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2.在讲解例题的时候,我采用这种讲法,给出三个例题,然后引导学生得出解题的步骤,这样保证大部分学生在解题的时候犯错的概率比较小,有一位老师课后给我提了一个建议,说可以先让学生练着解题,三个题目都解出来以后再引导学生得出解题的步骤,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总结的能力,这样通过自己的总结也可以印象更加深刻点。所以这种教学思想以后我将试着多用在教学过程中。而且还要注意道例题讲解时,要注意板书规范,体现除法法则的应用步骤。要一边板书,一边讲述法则的内容,可不要求书写每一步的依据,但应做到心中有数。

3.在探讨“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这个知识点上,我通过提出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讨论从而得出。这个过程同学们的讨论还是比较激烈的,最后讨论结束后,我做得不大好的地方就是没让同学自己说出讨论的结果,没让学生自己分析两个等式左右两边的区别,而是由我自己说出来,体现不出学生的自主性,这点是以后教学中必须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在最大程度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

4.对于多个数相除,在讲解时,一是讲清楚多个数相除时,可按顺序依次两个数相除进行;二是要讲清楚多个数相除时,也可以类比多个数相乘确定符号的方法进行,从而转化成非负数相除的情形。在这个问题上,我讲的还是比较到位的,在开始讲解前也给足学生时间去讨论:“多个有理数相除时有几种解法?”学生讨论的还是比较激烈的,而且学生也是比较积极的说出各自的讨论结果,但是有一点不足就是在做练习的时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比较少,显得太急促了。另外我还设计一组练习题供学生巩固新知,并没有因为教科书中没有练习而忽略这个程序。

整节课的后半部分我感觉我是讲得比较快的,主要是把下课的时间看错了,所以显得后面部分讲解的节奏明显有点快,这样学生做练习的时候出现的错误没能很好的给予纠正,这是这节课明显不足的一个地方,以后对时间的把握还得再准确一点。

课后区教研员林日福老师提出的两个观点我觉得挺不错的,第一就是在上课之前告诉同学这节课要学的内容并且要达到的目标,这样可以使学生上课的时候有更明确的目标,第二就是在解题过程涉及到一些数学思想时可适当向学生提出来,让学生逐步认识一些有用的数学思想,比如转化思想,这节课中将除法转化为乘法便是,可以适当的提一下。上面的两个做法我想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可以适当采纳一下。

总之,我认为数学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本节课正是考虑和分析到了这一事实,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除法法则,并在活动中获得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一做法已在最近几节课中都有所体现,而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有理数四则运算即将结束之时,有必要对这一段的教学经验加以总结,以便于更好地进行下一单元的教学。另外,我觉得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展示自我,要坚持这一做法。

有理数的乘法教学反思

(二)对于有理数的乘法这堂课实在同学们已经熟练掌握有理数加减法则之后进行的,理解接受起来比较得心应手,所以在备课时我便决定不能在法则的引入上费太多时间,争取一节课将多个有理数的乘法以便讲完。因此这节课的知识点有:有理数的乘法引入与法则;倒数的定义及如何求任何有理数的倒数;多个有理数相乘的计算步骤。可见课容量不少,看样这节课的时间很紧张„„

走进教室,上课铃声还没响,我便在黑板上画出上课要用的数轴,还有几个例题,以便节省上课时间。上课铃响了,我便按预设思路讲了起来,没想到同学们跟我配合的非常默契,不一会就引导他们推导出了乘法的法则(仍然先定符号再定绝对值),接着学以致用解决例题,通过观察例题引出了倒数的定义并加以阐述和引用,最后通过利用顺序方法做一系列的多个有理数的乘法归纳出多个数相乘的法则(关键是定积的符号时跟负引数关系的问题的探讨),课堂顺利进行,当我们一块处理完最后一道练习题时,下课铃响了。

这节课在我看来是比较成功的也是比较顺利的一节课,成功的原因在于课前我对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透彻。可见,我们的教学只有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才能高效率的完美的进行。在今后的教学中如果老师们遇到:像为什么我的课老是讲不完呢?为什么讲的知识点多学生总是掌握不了?类似的问题时,应该想想是不是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东西我又重复了,从而占用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设想倘若我们已经完全了解了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又不知道什么,那我们的课堂是不是就轻松多了,从而效率也就提高上去了呢?

有理数的乘法教学反思

(三)(1)学生的参与性可以更强,主体地位可以更突出。例如在学生总结法则时,有多名同学发言且每位同学各说出了法则的一部分,此时可以让同学将以上几位同学的发言提炼,总结归纳,进而让一位同学完整的叙述出整个法则,从而锻炼了学生思维的合理性,提高了学生的总结能力。

(2)对学生的追问可以更深入,尽管我已经随机应变,但对学生的追问还可以更加深入一步。例如在引入有理数乘法算式时,要求学生观察(-3)×4这个算式与我们小学时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一个同学发言说“小学时学的都是正数乘以正数,但现在可能会有用一个负数乘上一个正数”。我当时的追问是“第一,你为什么要用‘可能’二字?是不确定的意思吗?还是个别的意思?”学生回答“不是不确定,而是除了负数乘以正数外,还有别的情况”。接下来我就追问了第二个问题:“第二,我们小学时只学过两个正数相乘吗?”学生略考虑回答:“应该是两个非负数相乘”。但实际上,当我在追问第一个问题时,如果能够让该生尽其所能得把所有“可能”的情况都列出来并板书在黑板上,由此引入有理数的乘法,既能体现语言的严谨与简洁性,效果也可能会更好。这就说明追问不仅要“追”,而且要追得恰当,追得深。

(4)语言不够简洁,该留白时没有留白,要努力做到“点到为止”。留白是十分重要的,它既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又能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分析,我有主要两点>收获:一是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注意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二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是学生主动的学习,他们就会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热情就会得到提高,思维也会非常的活跃,这样就更容易掌握相应的知识,收获就会更多。

篇2:教学方案:〈有理数的乘法〉

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法后,我们开始进行了乘法的学习。在两节乘法的新授课之后,我挑选了20道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计算题,给学生做了一次测验,以了解学生在前一部分的学习效果如何。测试题收上来之后,我最大的感觉就是一个字——乱。其实不管是从法则学习上、理解上还是应用上乘法都要比加法简单的多,学生们对乘法的运算也确实接受的相对较快,但是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许多学生开始把加法和乘法混淆,练习做的一塌糊涂。其中有一个我认为平时作业比较好的女同学,居然20道题只对了一题,我与她交谈时,她对我的解释是:“老师,我把加法当乘法做了。”我无语。

其实对于加法和乘法,计算都是分两步,第一确定符号,第二计算绝对值。引进负数后,负数相对于正数确实从实际上更难理解一些,负数的乘除也更加难以解释,所以很多同学很难通过具体的意义去理解记忆。因而在练习中很多同学都出现了法则混用的情况,出错率大幅增长。

除了法则混淆之外,省略步骤也是出错的另一主要原因。很多同学在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开始不按照要求的步骤做题,偷工减料,导致出错率增长。

针对以上情况,我在课堂上专门将加法与乘法的法则以表格的形式进行了对比,在两种运算下符号要怎样确定,绝对值又是怎样计算,通过对比让学生更加清楚的了解两者的差异,去对比记忆。并且再次对解题步骤进行了要求。在进行讲解和强调后,从练习和作业的情况来看,出错率明显降低了很多。

通过这一阶段的教学,自己发现无论是在组织课堂方面,还是在教学难点的突破上,以及在时间分配上,都感到有所欠缺。现将今后的改进措施总结如下:

首先,认识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尽最大可能的发挥出课堂45分钟的效益,需要从许多方面去准备,去思考,比如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对课堂的组织对突发事件的应对以及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等等。要想上好一节课需要付出很多的精力。复习课并不是单纯的让学生去重复练习,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巩固基础的前提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其次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去认识教材,站在平等的角度去对待学生。认真钻研教材,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把教材钻深、吃透真正理解教材的本意,然后去发展、延伸,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不能只停留在教材的表面,知其义而不知其理,这样只能是依样画瓢。再就是我觉得不能以教师的眼光去看学生,要和他们站在同一高度上去看待问题,发现学生出错的真正原因,共同去解决出现的问题。我们做教师的往往认为一道题很简单,学生为什么不会,不理解,殊不知是在用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经验去和刚开始学习的儿童去比较。

篇3:《有理数的乘法》教学案例分析

教材分析:有理数的乘法是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它与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一样, 也是建立在小学算术运算的基础上。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在确定“积”的符号后, 实质上是小学算术数的乘法运算。由于有理数的乘法是有理数最基本的运算之一, 因而它是进一步学习有理数运算的基础, 也是今后学习实数运算、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以及函数知识的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 对增强学生学习代数的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重点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教学难点

有理数乘法意义

学生分析

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 对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形成及意义有一定的了解, 这对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有一定的帮助, 另外, 本班级学生思维较活跃, 具有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 主动探索知识的学风已初步形成, 学生对探究式教学较感兴趣, 但由于学生对负数意义的理解不深, 生活经验不足, 对有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设计理念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结合本节课教材内容的特点, 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组织学生自主探索有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的合理性, 让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 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体验主动获取知识的成功喜悦。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 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 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通过教学, 渗透化归、分类等数学思想方法, 初步培养学生的化归意识和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通过法则的推导, 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的过程,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新知的精神。

教学重点

复习旧课。投影显示以下练习:1.口答: (1) 3+2=%? (2) (-3) +2=%? (3) 3+ (-2) =%? (4) (-3) + (-2) =? (5) (-3) +0=%?2.试举例说明 (2) 、 (3) 两个式子的实际意义。设计意图:通过复习, 引导学生去回忆和复习前面的有关知识, 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新课学习:创设问题情境, 引出课题。提出问题:由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 小学算术中数的加减法可以扩充到有理数的加减法, 那么乘除法是否也可以扩充呢?如果可以, 应如何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呢?请同学们将练习1各小题中的“+”号改为“×”号, 试写出你认为比较合理的结果。即: (1) 3×2=?; (2) (-3) ×2=?; (3) 3× (-2) =?; (4) (-3) × (-2) =?; (5) (-3) ×0=?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由有理数加法自然地过渡到有理数的乘法, 揭示了本节课题, 并引起学生注意, 使学生处于一种疑惑、思考、猜想、探索新知的自主学习的状态。组织讨论:探索有理数乘法的意义。针对以上问题, 估计学生可能会写出下面的结果: (1) 3×2=6; (2) (-3) ×2=6或-6; (3) 3× (-2) =6或-6; (4) (-3) × (-2) =6或-6; (5) (-3) ×0=0。为了让学生了解所得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意义, 师生共同探讨以下问题:请同学们比较 (1) 、 (2) 、 (3) 、 (4) 这四个式的积, 它们有何异同?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以上结果中, 积的绝对值都相等, 只有符号不同。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符号上面, 为后面的学习设下埋伏;请同学们举实际例子说明 (1) 、 (2) 式的实际意义, 探索自己所得结果的合理性, 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讨论, 一起合作。设计意图:创设合作、交流的环境, 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因为学生已在算术中学过数的乘法, 所以对式子 (1) 的结果很容易举例说明, 但对式子 (2) , 学生对被乘数为“-3”会感到困难, 这时, 教师巡视指导, 参与讨论, 启发、引导学生比较“3”与“-3”, 它们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进而鼓励学生从自己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入手, 如行程问题、温度、水位、股票的升降问题, 营销问题等, 举出与其生活较为接近的实例, 最后, 由各小组指派一位代表, 交流讨论结果。

在同学们初步达到统一认识后, 教师小结讨论情况, 然后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同学们最为熟悉的行程问题的两个实例, 让学生进一步获得感性认识。实例: (1) 一辆玩具车沿一条东西向的跑道, 以每秒3米的速度向西运动2秒, 那么它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一边?相距多少米? (2) 一辆玩具车以每秒3米的速度向西运行2秒, 结果又如何呢?最后, 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 得出下面正确的结论:3×2=6; (-3) ×2=-6。 (3) 对于 (1) 、 (2) 两个式子的意义说明, 因两个因数所代表的量都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学生理解起来有较大困难。因此对 (1) 、 (2) 两式的合理性的验证, 不要求学生举实例说明, 而是通过引导学生探索因数的符号与积的符号的变化规律来获得。具体做法分以下两步进行:第一步, 引导学生观察式子 (1) 和 (2) , 比较两个式子中因数的符号和积的符号有何变化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两个有理数相乘, 当其中一个因数换成它的相反数时, 所得的积是原来的相反数;第二步, 根据以上结论, 继续提问学生:你认为式子3× (-2) 应等于多少?式子 (-3) × (-2) 呢?引导学生将式子3× (-2) 、 (-3) × (-2) 分别与式 (1) 、 (2) 比较, 学生很快得出3× (-2) =-6; (-3) × (-2) =6。此外, 利用3×0=0和以上结论, 学生很容易得出: (-3) ×0=0。 (4) 在学生得出以上五个式子的结果后,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同含有负数的两个有理数乘法的合理性, 给出以下例子, 请学生列式计算:现在的温度为0℃, 若温度每小时上升3℃ (记作+3) , 问2小时后 (记作+2) 的温度是多少?2小时前的温度是多少?现在的温度为0℃, 若温度每小时下降3℃ (记作-3) , 问2小时后 (记作+2) 的温度是多少?2小时前的温度是多少?若现在的温度为0℃, 且温度每小时上升或下降0℃, 问3小时后 (记作+3) 的温度是多少?3小时前的温度是多少?设计意图:以上教学过程的设计, 是通过举实例———直观演示——寻找规律———验证等环节, 让学生初步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 有效地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旨在让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 亲身经历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形成的过程, 学会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这样, 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又可以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 情感、态度和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分类归纳, 形成法则:在学生确认以上结果的合理性后, 用投影显示下列一组式子:3×2=6; (-3) ×2=-6;3× (-2) =-6; (-3) × (-2) =6; (-3) ×0=0。让学生观察这五个式子, 并比较它们的结果, 然后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试说说两个有理数是怎样相乘的。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 归纳出两个有理数的乘法可分为同号、异号和其中一个因数是零等三类, 并且通过分析比较, 得出有理数乘法法则:“两个有理数相乘, 同号得正, 异号得负, 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零相乘, 都得零。”教学过程中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 并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法则。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等能力。

分析法则, 掌握实质: (1) 在学生归纳出乘法法则后, 请学生阅读以下两个例子, 如: (-5) × (-3) =+ (5×3) =15, 同号两数相乘得正, 把绝对值相乘; (-6) ×4=- (6×4) =-24, 异号两数相乘得负, 把绝对值相乘。通过上例, 进一步启发和诱导学生分析法则特点, 并总结出规律:两个有理数相乘, 在确定“积”的符号后, 有理数相乘实质上即转化为小学算术中数的乘法运算, 初步培养学生的化归意识。 (2) 设计以下快速抢答练习题:练习看谁答得又快又准?请同学们说出下列各式中两数积的符号: (1) 5× (-3) ; (2) (-4) × (+10) ; (3) (-100) × (-0.1) ; (4) 0.5×0.7; (6) (+150) × (-27)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设计, 是想让学生熟悉法则, 掌握法则的实质, 加深对法则的理解, 并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另外, 以抢答题的形式完成练习, 比较符号七年级学生好强、好胜的心理特点,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小结

利用提问形式, 帮助学生回顾小结本堂课教学内容:本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方法?试谈谈你的感受;你知道有理数的乘法与小学算术数的乘法有何异同吗?在运用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时, 应注意什么问题?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主要知识及学习活动进行小结,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注重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

作业:1.温故本节知识, 完成作业本中的作业。2.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有理数的乘法”的教学设计, 一般有两类:一是列举事例, 尽快给出法则, 组织学生用较多的时间练习法则、背法则, 以求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法则;另一类是让学生体验法则的探索过程,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以及归纳、猜测、验证的能力。前一类可能会取得较好的近期效果, 但只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 忽视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后者不仅重视了学生思维能力及素质的培养, 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教学案例设计采用的是第二种方法。“有理数的乘法”的教学, 在性质上属于定义教学, 看似容易, 但实际上却是难教又难学。教师采用的是让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 采用了让学生观察、实践、合作探讨、发现的探索式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合作交流, 体验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 学会如何归纳和总结。“有理数的乘法”的教学中, 必须解决的3个难点是:如何自然地引出带有负数的乘法;怎样体现负负得正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怎样说明有理数与1和0相乘的结果。注重课堂引入, 创设问题情境, 以多媒体动画的形式演示学生将“+”号改为“×”的变化状况, 同时分小组合作, 探索现实问题背景的解释, 为带负数乘法的出现创设现实的背景, 重视实际问题在知识发生过程中的特殊地位, 使学生能置身于问题情境中, 既复习了有理数的加法, 又使学生加深了对引入负数的必要性的认识, 很自然地引入了带负数的乘法, 有效地突破了第一个难点, 并为后面两个难点的突破奠定了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始终注意运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小组比赛和个人抢答, 既培养了合作精神, 又增强了竞争意识。在数学教学中,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 而且要重视对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习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 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建立自信心, 从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特别是下课时几位同学拦住我说了他们听课的感受, 更使我感到非常振奋, 它已超越了预定目标的要求。作为教师已不必告诉他们应当学什么东西, 他们已有了希望学习更多知识和研究更深入的问题的强烈愿望, 我相信这种愿望将会永远激励我的学生们不断创新, 从成功走向成功。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 而且要重视对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习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 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建立自信心, 从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篇4:《有理数的乘法》教学设计

湘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第五节“有理数的乘法”(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此前,教材上先安排学习了正数与负数、数轴、相反数和绝对值等内容,然后再来学习有理数的运算。这样的做法,教材编者做得比较恰当,有理数的乘法是有理数运算的重点,对整个有理数运算的学习及以后的学习都起着重要作用。七年级的学生数学学习还依赖于模仿,且好奇心、好胜心都较强。如果教师能以生活中学生身边的事例着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究、交流与合作,课堂气氛将异常活跃,使学生达到所要求的学习效果,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所在,对于在愉快中学习数学很有好处,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有理数乘法的现实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运算能力和探究意识,培养观察、分类、类比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的生活化,感知数学在生活中处处存在的事实。

【教学重点】

认识过程与运用,能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教学难点】

异号两数相乘的意义及同号两数相乘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对本节内容的教学作好铺垫

1.前面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运算,指的是有理数的哪几类数?

2.关于正数与负数的意义是什么?

3.在小学学过非负数的乘法运算,那么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又是怎样的呢?

设计目的:本课以复习提问导入,为后面的教学作准备,对知识的过渡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有问题思考,有利于学生立即融入学习的气氛中。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出示小黑板:

本班学生的花钱情况:有的是在食堂用餐花钱,有的是在小卖部买东西花钱,如果要你计算一下你自己一个星期所花的钱,大家想一想,应怎样计算?

设计目的:本设计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使学生学会计划花钱,从中渗透德育,体现数学的生活化,激发学生进入思考、探索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教师趁机进行适时引导,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投入本节课的学习中。

三、体验过程,让学生的思维空间得以拓展

师:同学们都算出自己一个星期所花的钱了吗?

生:算出来了。

师:哪两位同学可以上讲台把算的过程写出来,并结合有理数的含义加以说明?

(教师引导:一般来说,正数表示收入、运进等含义,负数表示支出、运出等含义)

生:(-3)×5=-15。

师:根据学生的算式,与学生一起探究有理数乘法的知识:

算式(-3)×5=-15可理解为:某同学每天花3元钱,应记为 -3元,一个星期按5天计算共花15元钱,应记为-15元,又因为3×5=15,所以(-3)×5=-(3×5),想一想,还有别的理解吗?(可抽学生回答)

设计目的:探索的过程中,把各种情况都用生活中的事情讲明白,学生容易理解,也乐于接受,讲课不是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已不适应新课标下的教学模式,提倡的是把课本上的知识加以生活化处理,学生才感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要有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通过问题促使学生交流、合作、讨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四、探究规律,让学生思维“活”起来

师:通过上述生活中的问题讲解,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异号两数相乘,怎么计算?

(2)同号两数相乘,怎么计算?

(3)0与有理数相乘,又怎么计算?

生:(1)异号两数相乘得负数,并把绝对值相乘。

(2)同号两数相乘得正数,并把绝对值相乘。

(3)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设计目的:在教学中,用类比、分类方法进行教学,归纳总结出有理数乘法的法则,是本节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在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认知水平,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课本上的结论是人们经过探索、观察和发现得出来的,教育学生学习知识,重在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是每位教师的目的所在。

五、课堂训练,巩固所学的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endprint

【教学内容】

湘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第五节“有理数的乘法”(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此前,教材上先安排学习了正数与负数、数轴、相反数和绝对值等内容,然后再来学习有理数的运算。这样的做法,教材编者做得比较恰当,有理数的乘法是有理数运算的重点,对整个有理数运算的学习及以后的学习都起着重要作用。七年级的学生数学学习还依赖于模仿,且好奇心、好胜心都较强。如果教师能以生活中学生身边的事例着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究、交流与合作,课堂气氛将异常活跃,使学生达到所要求的学习效果,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所在,对于在愉快中学习数学很有好处,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有理数乘法的现实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运算能力和探究意识,培养观察、分类、类比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的生活化,感知数学在生活中处处存在的事实。

【教学重点】

认识过程与运用,能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教学难点】

异号两数相乘的意义及同号两数相乘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对本节内容的教学作好铺垫

1.前面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运算,指的是有理数的哪几类数?

2.关于正数与负数的意义是什么?

3.在小学学过非负数的乘法运算,那么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又是怎样的呢?

设计目的:本课以复习提问导入,为后面的教学作准备,对知识的过渡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有问题思考,有利于学生立即融入学习的气氛中。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出示小黑板:

本班学生的花钱情况:有的是在食堂用餐花钱,有的是在小卖部买东西花钱,如果要你计算一下你自己一个星期所花的钱,大家想一想,应怎样计算?

设计目的:本设计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使学生学会计划花钱,从中渗透德育,体现数学的生活化,激发学生进入思考、探索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教师趁机进行适时引导,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投入本节课的学习中。

三、体验过程,让学生的思维空间得以拓展

师:同学们都算出自己一个星期所花的钱了吗?

生:算出来了。

师:哪两位同学可以上讲台把算的过程写出来,并结合有理数的含义加以说明?

(教师引导:一般来说,正数表示收入、运进等含义,负数表示支出、运出等含义)

生:(-3)×5=-15。

师:根据学生的算式,与学生一起探究有理数乘法的知识:

算式(-3)×5=-15可理解为:某同学每天花3元钱,应记为 -3元,一个星期按5天计算共花15元钱,应记为-15元,又因为3×5=15,所以(-3)×5=-(3×5),想一想,还有别的理解吗?(可抽学生回答)

设计目的:探索的过程中,把各种情况都用生活中的事情讲明白,学生容易理解,也乐于接受,讲课不是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已不适应新课标下的教学模式,提倡的是把课本上的知识加以生活化处理,学生才感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要有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通过问题促使学生交流、合作、讨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四、探究规律,让学生思维“活”起来

师:通过上述生活中的问题讲解,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异号两数相乘,怎么计算?

(2)同号两数相乘,怎么计算?

(3)0与有理数相乘,又怎么计算?

生:(1)异号两数相乘得负数,并把绝对值相乘。

(2)同号两数相乘得正数,并把绝对值相乘。

(3)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设计目的:在教学中,用类比、分类方法进行教学,归纳总结出有理数乘法的法则,是本节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在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认知水平,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课本上的结论是人们经过探索、观察和发现得出来的,教育学生学习知识,重在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是每位教师的目的所在。

五、课堂训练,巩固所学的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endprint

【教学内容】

湘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第五节“有理数的乘法”(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此前,教材上先安排学习了正数与负数、数轴、相反数和绝对值等内容,然后再来学习有理数的运算。这样的做法,教材编者做得比较恰当,有理数的乘法是有理数运算的重点,对整个有理数运算的学习及以后的学习都起着重要作用。七年级的学生数学学习还依赖于模仿,且好奇心、好胜心都较强。如果教师能以生活中学生身边的事例着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究、交流与合作,课堂气氛将异常活跃,使学生达到所要求的学习效果,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所在,对于在愉快中学习数学很有好处,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有理数乘法的现实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运算能力和探究意识,培养观察、分类、类比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的生活化,感知数学在生活中处处存在的事实。

【教学重点】

认识过程与运用,能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教学难点】

异号两数相乘的意义及同号两数相乘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对本节内容的教学作好铺垫

1.前面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运算,指的是有理数的哪几类数?

2.关于正数与负数的意义是什么?

3.在小学学过非负数的乘法运算,那么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又是怎样的呢?

设计目的:本课以复习提问导入,为后面的教学作准备,对知识的过渡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有问题思考,有利于学生立即融入学习的气氛中。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出示小黑板:

本班学生的花钱情况:有的是在食堂用餐花钱,有的是在小卖部买东西花钱,如果要你计算一下你自己一个星期所花的钱,大家想一想,应怎样计算?

设计目的:本设计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使学生学会计划花钱,从中渗透德育,体现数学的生活化,激发学生进入思考、探索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教师趁机进行适时引导,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投入本节课的学习中。

三、体验过程,让学生的思维空间得以拓展

师:同学们都算出自己一个星期所花的钱了吗?

生:算出来了。

师:哪两位同学可以上讲台把算的过程写出来,并结合有理数的含义加以说明?

(教师引导:一般来说,正数表示收入、运进等含义,负数表示支出、运出等含义)

生:(-3)×5=-15。

师:根据学生的算式,与学生一起探究有理数乘法的知识:

算式(-3)×5=-15可理解为:某同学每天花3元钱,应记为 -3元,一个星期按5天计算共花15元钱,应记为-15元,又因为3×5=15,所以(-3)×5=-(3×5),想一想,还有别的理解吗?(可抽学生回答)

设计目的:探索的过程中,把各种情况都用生活中的事情讲明白,学生容易理解,也乐于接受,讲课不是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已不适应新课标下的教学模式,提倡的是把课本上的知识加以生活化处理,学生才感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要有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通过问题促使学生交流、合作、讨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四、探究规律,让学生思维“活”起来

师:通过上述生活中的问题讲解,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异号两数相乘,怎么计算?

(2)同号两数相乘,怎么计算?

(3)0与有理数相乘,又怎么计算?

生:(1)异号两数相乘得负数,并把绝对值相乘。

(2)同号两数相乘得正数,并把绝对值相乘。

(3)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设计目的:在教学中,用类比、分类方法进行教学,归纳总结出有理数乘法的法则,是本节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在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认知水平,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课本上的结论是人们经过探索、观察和发现得出来的,教育学生学习知识,重在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是每位教师的目的所在。

篇5:《有理数的乘法》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设计并实施了《有理数的乘方》这节课的教学,感触很深。在关注学生小组合作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想像力极为丰富,学生很有潜质,只要教师充当学生学习活动中平等的指导者、促进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实践探索者、知识构建者、愉快的收获者,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一定会促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

我更加理解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真正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深感这种理念在教学实践中落实的必要性、艰巨性。任重而道远,我将把科学探索贯穿于教学始终,与学生共同发展。

篇6:有理数乘法的教学反思

杨淑洁

作为一名新上岗教师,上周五我上了一节初一的数学公开课:有理数的乘法。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配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动脑、观察、归纳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力求体现“主体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引探”的教学理念。

经过数学组老师的听课、评课活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使我在教学中多了些体会和思考:《有理数的乘法》这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亲自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知识去猜想,发现归纳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使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进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获得新知,使学生的学习变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同时让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思想和方法,为学生今后获取知识以及探索和发现打下基础。

回顾本节课,我觉得在一些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把握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课堂内容较多,本应该两课时的课,我拿到一节课中去上,学生消化不了。课堂习题练习的时间过少,新知识没能得到充分的巩固。应当合理安排课程内容,不要求多,应当精悍。

2、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教师在说,没有让学生自主去思考归纳问题,忽视了要学生为主体.教师应该只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应让学生多发言,多设疑。课堂时间应多留给学生去思考,而不是一味的由教师归纳总结。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因为学生的程度千差万别,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必然学到了一些新的知识点、方法和规律,同时也会产生新的疑惑,这时应该他们自发地在本组内充分交流,既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表现的机会,又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当学生的归纳总结有缺陷时,教师可以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来总结,对出现的共性问题给出及时的明晰,适当的补充和提升.通过成果展示,进行思维碰撞,点燃创新火花,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4、教学中没能注重学生思维多样性的培养。数学教学的探究过程中,对于问题的最终结果应是一个从“求异”逐步走向“求同”的过程,而不是在一开始就让学生沿着教师预先设定好方向去思考,这样控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我是步步指导,层层点拔,惟恐有所纰漏,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

5、对于教学细节把握不好。学生对于奇数偶数以及负因数的概念不清晰,我认为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我就没有做过多解释,做题发现学生掌握得并不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多下功夫,种种细节问题,充分站在学生的家度去思考问题,发现症结所在,将问题的置于矛盾处,让定义和法则模糊的学生豁然开朗,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有这样一种说法:你我各一个苹果,交换之后,你我还是一个苹果;你我各有一种思想,交换之后,你我却有了两种思想。这很形象地说出了合作学习的好处。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问题在分组讨论中得以共同解决。正所谓:“水本无波,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只有真正把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学生成为既有创新能力,又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公民。

上一篇:行政管理类公共关系学试题及答案下一篇:以倔强为话题的高中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