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24-04-16

1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通用10篇)

篇1:1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沭阳县怀文中学

德育,一个永恒的教育主题,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学校的目标与主旨、年轻一代的理想志向、品德养成与个人的生存能力形成„„这林林总总的要求和目标,都必须借助德育这杆大旗,而德育与课堂教学又无法完全分裂开来,它总是渗透在各科的课堂教学中,有形无形、有意无意,在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学生们的品德。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何把德育渗透在物理课堂教学,且使之能起到积极作用,推动知识的学习呢?这是我在从事物理教学六年来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并得到了一定的心得体会,但说与各位同行听听,相互交流。

一、课前的德育渗透

物理,这是一门有趣、重要又相对较难学的科目,但是这些特点却又取决于如何去设计教学,物理课堂上的许多东西,是需要课前准备的:如器材的准备、知识的搜集、资料的汇聚、实践的体会、STS等等。那么可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如何在这个重要的环节上渗透德育,是能否实现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物理兴趣、STS、全面发展学生、因材施教等新课标理念的关键。我经过自己的一些亲身体会,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确定一定范围,发动学生寻找范围内的问号。

物理知识五彩缤纷,但若要让学生真正感兴趣,还是得让他们去亲身体会,教育家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物理知识是一门有趣的科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热爱科学、热爱物理、热爱生活。如我在上《声音》一课时,我提前一个星期让他们找自己身边的声音现象,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然后集体加以讨论解决。学生们发现了声音有时清脆、有时沉闷;有时很响、有时很弱;有时让人愉悦、有时让人厌烦;有时同一个声音,我们可以听见两次或多次„„

学生们经过课前的活动,学会了与同学合作,学会了与大人们探讨,学会了谦虚与上进,学会了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应该说,他们从思想上得到了锻炼,良好的探究品德初步形成。

2、提出一定的目标,让学生去寻求解决的方案。

任何的学习都要有一定的目标,德育同样也有目标,它具有发展性、社会性等意义,我们要根据德育的特点,提出合适的学科目标,使德育目标能较完美地渗于其中,物理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不管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这一门学科都能够非常明显地综合各科知识:语文、数学、政治、历史乃至英语。我们只要能确定正确的目标,应该说可以轻松地渗透德育,教育学生从思想上品德上得到教育。如在《光》一课的的教学时,我提供了一些资料,如香港的银行大楼上的平面镜、爱迪生小时候的救母故事、近视眼和老花眼的知识„„确定了目标:光是如何为人们生活服务,人类又应该如何正确利用光去为自己服务,如何去避免一些不正常的用光习惯等等。同学们在探究和讨论中不仅学习了好多的知识,还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会应用简单的光的知识为自己和他人寻求方便。一些同学甚至因此改正了不正确的用眼习惯,保护了自己的眼睛,一些假性近视的同学因此而‘治好’了,他们还回家去讲给老人听,教家人也学会科学地利用光来工作、生活。热爱生活、乐于助人的品质在同学们预习中得到了初步形成,坚持这样做下下去,我们会发现德育之花已经在渐渐地生根发芽!

二、课堂的德育渗透

课堂是我们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在课堂45分钟内继续有效地渗透德育,关系到学生兴趣的保持、STS的实现与否、良好研究品质的形成以及合作精神的养成,因为,课前的一切准备,尽彰显于课堂45分钟,同学们交流自己心得的心情应该是迫切的、积极的。作为教师,如何抓住这一主要环节,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良好的意志品德,是那么地重要而又那么地需要认真去设计,决不是随便就可以实现的。我经过六年的亲身体会,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鼓励大胆交流,培养团体精神。

在我们上课之前,就要教育教育学生学会分享自己的成果,首先拿出自己的发现,互相交流,至少让同学们师生、生生交流十分钟左右,最后讨论出共同的研究目标、方案,切入主题。在这一方面德育渗透在交流中,学生的成功感、被帮助感和团队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们交流着且快乐着,讨论着且成功着„„如在《声》一节知识中,我们让学生们充分讨论交流,他们从各个方面都涉及到了,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再经教师的诱导和指导,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研究框架,此时,一节物理课才真正意义上开始了,同时也开始了同学们品德教育的又一层次。

2、指导正确实验,养成求实作风。

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们的实验态度、科学习惯能否形成,是我们一堂实验课成功的根本根本标准之一,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教师一定要指导同学们培养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尊重实验事实,不更改实验数据,不违背实验步骤、实验要求,要和同学团结协作,勤于交流,形成生生、师生之间良好的教学氛围。如在《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实验中,同一次实验不同时间的读数,是有所区别的,不能牵强附会,此处,教师应该指导展开讨论,分析原因;而在《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中,同学们一定要科学分析,用控制变量法作为指导思想,认真讨论影响机械效率的所有因素,不可草草了事。

3、引导学生讨论,找到科研方法。

在许多物理课堂中,我们都要用统一的科研思想,较为有效的模式是我们学习的法宝,各种物理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是要分工合作、刻苦钻研、寻找有效的方式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德育的角度就是培养学生经受挫折和失败的承受力、对较复杂事物的分析、推理能力、以及对一些规律的延伸使用能力。我们要将德育这一维度把握好,应该做到 :

(1)多引导、多点拨。

(2)多分析、多总结。

(3)多实践、多思考。

这样坚持做下去,学生不仅会掌握知识,还掌握了“渔”法,更增加了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发展了他们的耐挫能力、分析推理能力以及合作分工能力等。

三、课后的德育渗透

在物理课后德育的渗透是更加的重要和持久,如何把握好这一教师无法全程加入且完全属于学生自己的时间环节呢?笔者经过近六年的教学发现,学生课后大部分时间还是按照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的,前提是老师的安排能否让学生入心——也就是老师的说法能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在于榜样。教师应该找到大量的实例能证实教师安排的真人真事真物,这样学生在课后也不会“自由”得无头绪了。比如我们要求同学们课通过访问找到水污染的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初步途径——实例:大量的鱼乃至其它生物因为水污染而死亡,造成了人类及自然界的惨剧。学生如同耳濡目染,深深感触,那日本的“水俣”灾害;变异了的危险生物;人类的痛苦遭遇„„学生觉得自己的研究真是太有意义了!再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参观现代工厂,看一下高速发展的机械,体验生产自动化的便捷,教师趁此揭开“谜底”——电磁继电器在发挥作用!我们再布置学生课后去研究去学习去钻研,他们怎么能不去探究呢?

而在探究的过程就是他们意志、品质的培养过程;就是他们回报社会的过程;就是他们从小树立STS观念的过程;更是他们养成良好自学习惯的过程和德育目标实现的过程!

德育如此重要,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我们同样要着眼于教学过程中德育的渗透,使学生成人成才,实现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书目]

《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著——南师大出版社

《中学物理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

篇2:1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中学地理教材中渗透的德育教育范围很广,内容也很丰富。有些内容很明显,有的则隐藏在各章节中,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合理处理教材,做到知识传授与德育渗透的完美结合。而学生通过一学年世界地理的学习,通过世界与中国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对比,让学生深刻了解不同地区的差异。而在此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渗透德育教育,去粗取精寓德育于教学中,十分必要。我们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操作:

一、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进行国情教育

国情教育,是向学生传授有关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人口等方面的最基本情况,并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促其树立建设祖国的坚定信念和信心。地理作为一门科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是从自然与人文等诸多地理要素所反映的客观事实出发,运用科学原理和方法进行论证。所以,进行国情教育,要始终抓住人地关系这一主线。从地理角度认识国情,即认识我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我国人地关系的基本状况。在教学中,要始终贯穿反映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的关系,及如何正确解决这些矛盾等问题。

首先,在备课中,教师应该注意抓住国情教育与地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结合点。如在讲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关系时,可以向学生指出人类改造气候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人工造林,再简单讲了林地对局部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后,让学生从反面列举森林遭到破坏对气候乃至整个地理环境造成严重后果的大量事实,从而使他们认识到,造林与毁林这两种不同的人类活动,对气候和整个地理环境所造成的截然不同的后果。不但使学生们掌握了森林对局部地区气候的影响,又使他们从中学会分析人地关系,确立了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

其次,利用数据、事实进行纵横向对比,也是国情教育的好方法。如当讲到我国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时,教师可以引用一些数据列举建国以来植树造林所取得的成绩,如“三北”防护林带成为“世界最大生态工程”,人工造林面积占世界人工林总面积的 1/3,居世界之最。学生喜欢用对比的方式来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讲课中着重指出,我国是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仅从农业生产看,以占世界 7% 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 22% 的人口,这是资本主义国家难以做到的。

最后,地理国情属动态范畴,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要善于捕捉新的地理信息,以不断充实国情教育内容。教师在上课时应时刻注意把从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中获取的新的地理信息和数据,如人口数量变化、矿产资源的发现、各种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新业绩,工农业、交通建设的新成就,治理环境的新进展等介绍给学生,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效果得以提高。

二、在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中,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研究自然科学的理论依据。自然地理的相关内容普遍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师应注意挖掘教育点,抓住时机,画龙点睛,培养学生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的素质。如,在讲授“地壳运动”相关内容时、抓住以下几处教育点进行课堂组织教学。1 .不是平铺直叙地介绍地壳是运动的,而是先给学生打出两组有对比性的投影片。分别对比台湾海峡与青藏高原在两、三百万年前的差异。学生们经过思考,提出地表形态总是在变化的,甚至会出现沧海桑田的巨变,从而印证了“物质是运动的”这一普遍规律。2 .从地质剖面图上判断“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地形倒置)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常常会出现判断错误。教师在讲这个问题之前,可以先讲清背、向斜的判断不应仅依据外表形态,还应考虑岩石的新老关系。通过师生共同分析,使学生看到,如果仅从岩层的凹凸来判断,会得出与事物的本质截然相反的结论,自然渗透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观点。

三、以传授知识为契机,理论联系实际,传播德育思想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程改革中最重要的理念之一。在地理教学中,必须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激发学生兴趣,体会地理的价值,并从中感悟德育。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掌握的基本规律,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是智能培养的需要,也是地理学科渗透德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多把所讲授的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及从电视、报纸等媒体中获取的有关自然现象和生产活动的信息相结合。在讲课时,注意从感性到理性,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增强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学风。

四、创设情景教学,优化德育效果

利用主题鲜明的图片、寓意深刻的漫画、真实直观的录像、有趣的故事和优美的诗词歌曲等来创设教学情景,既能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又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德育渗透其中。例如,在“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内容中,通过播放抗洪、抗震救灾的录像,或展示有关图片或讲述其间的英雄故事,让同学们体会自然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损失,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同时,也能从中学习自强不息、顽强拼搏、艰苦奋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勇于奉献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学生的更深层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五、开展探究教学,提升德育内容

在地理教学中,可通过设置有引导性的问题,开展主题讨论、角色扮演、实践调查、综合比较等方法来开展德育教育,使学生在探究中悟出德育内容。如在“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一课中,课前布置学生分小组调查、搜集材料,课上各小组派代表展示所调查的结果,介绍在调查过程中所获得的感受和发现的问题。教师对各组的观点及时进行评价、指点,最后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去分析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紧接着,进行角色扮演,假如你是该区域的领导者,你将如何解决本区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探究学习,使同学们掌握了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环境问题的原因,辩证地分析了其利弊关系,并探讨了解决方法。同时,也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使他们能辩证地看待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及建设祖国、家乡的主人翁责任感。

六、关注历史时事,延伸德育知识

适当、有机的补充历史故事和当前发生的时事要闻,让地理教学充满时代信息和活力,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巩固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国情国策和世界形势,从而延伸德育知识。如在讲授“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时,可联系“钓鱼岛之争”向学生讲述关于钓鱼岛争议的历史由来、经过;指出我国东海钓鱼列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培养学生学会用历史的、客观的、发展的、全面的、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集体荣誉感。

总之,中学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的各种正确的地理观点对学生进行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只要我们在头脑中始终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一意识,善挖掘、巧设计,许多教材元素中都可以找到适合的切入点。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要避免过于偏重理论的讲解,而多从学生可以接受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的培养上多做些文章。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就会有许许多多的素材、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培养,使德育与智育犹如盐和汤一样不可分割。

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于家房九年一贯制学校

篇3: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此外, 教师还可以挖掘化学发展史上其他的德育资源, 使学生明白科学精神是相连的, 是无国界的, 从而激发学生努力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 也能够像我们伟大的化学先哲一样, 将来在世界化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为世界化学科学的发展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比如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年仅22岁时, 就凭借自己的勤奋与努力而获得了国王亲自颁发的奖章。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从小家境困难, 由亲戚抚养成人, 由于他顽强的学习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结果在空气的组成及氧气的制取与发现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再如对于氟单质的制取, 很多的科学家都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很多人中毒, 甚至有些科学家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但即使这样, 很多科学家们仍然前赴后继, 直面困难, 毫不退缩。

通过在平时的教学中, 利用化学史, 适时恰当的对学生进行不怕吃苦、勇于奋斗、大胆质疑的精神教育, 特别是抓住点滴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弘扬学生的爱国情感, 不断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 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品格。

二、树立学习榜样, 激发化学情感

初中学生, 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价值判断能力, 特别是对自己崇拜的人, 更是在平时的学习中, 会自觉的以之为标杆, 在不经意间去效仿。如果我们教师遴选化学界的那些德才兼备的精英人物, 利用他们在科学研究上的孜孜付出和在国家遭遇磨难时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对学生进行宣讲, 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教育, 从而提升他们的德育素养。如我国著名化工专家侯德榜博士, 从小热爱祖国, 学习勤奋。他在获得了博士学位后, 谢绝了印度塔塔公司年薪10万美元的聘请, 冲破重重阻挠, 历时50天, 终于绕道回到祖国的怀抱, 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研究和改进制碱工艺上, 经过多年艰苦的摸索, 终于得出了著名的“侯氏制碱法”, 在1926年生产出合格的纯碱, 名震中外, 为中华民族争取了荣誉。再如波兰化学家居里夫人, 自幼丧母、家境贫困, 凭借她吃苦耐劳、好学不倦的品质, 与居里先生密切合作, 终于发现了两种新的化学元素, 出于对祖国波兰的热爱, 他们以波兰的第一个字母命名了这一新的元素“钋”, 另一种“镭”元素的研究, 更是倾注了居里夫妇巨大的心血、智慧、体力, 甚至生命。为了证实镭的存在, 他们在一间夏不避热, 冬不避冷的破旧棚屋内历经4年的时间, 坚持不懈, 终于从几十吨铀沥青矿废渣中提炼出十分之一克纯镭盐, 并测定了镭的原子量, 从而证实了“镭”元素的存在。

通过这些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和其他动人事迹的介绍, 给学生树立努力的榜样, 能够在学生心中激起对化学家的无限崇敬, 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这样的方法既生动具体, 又贴近初中生的心理, 他们易于接受。

三、营造良好氛围, 提升德育效果

化学教学中, 教师要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给学生培植德育教育的土壤, 让学生在这样自然贴切的氛围中接受德育熏陶。为此, 创造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引导学生在轻松舒适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化学知识, 心甘情愿的接受德育熏陶, 是德育教育至关重要的环节。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打造能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大胆质疑, 敢于表达自己的意愿, 勇于挑战权威, 敢于否定, 树立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精神,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教师在教学中, 要悉心研究学生, 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 做到因材施教, 利用化学学科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特点, 通过列举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让学生将化学学习与了解社会、体验生活联系起来, 让学生动手实践, 进而感悟、提升, 不断让学生感受成功,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培养坚强的意志。

总之, 初中学生学科中蕴藏着丰富的创造潜能, 关键是我们的教育能否给他们提供迸发这种潜能的机会, 能否给他们创设发展的空间。初中生的潜力是无限的, 我们教师在给他们创设利于他们智力发展和能力提升的时机的同时, 更要注重他们思想素质的发展, 将德育这一首要的任务落实在平时教学的一言一行中, 不仅让他们启智, 更要让他们娱情、尚德, 使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做一个心理健全, 道德高尚的时代新人。

篇4: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一、挖掘课程资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对青少年进行德育的中心内容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我们可结合教材,深入挖掘。如笔者进行“电磁感应”教学时,对我国古代对磁现象的重大发现和发明——指南针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学生从中了解到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磁铁指南北的性质就被我国人民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工具“司南”也是我国人民制成的。学习“地磁场”时向学生介绍,因为地理两极和地磁两极并不重合,所以磁针所指的南北方向不是地理的正南正北方向,而是稍微有些偏离,最早记述这一现象的是我国宋代学者沈括,比西方哥伦布横渡大西洋时发现这一现象早了四百多年。通过这些课程资源的挖掘,学生从中了解了我国古代科学家对人类的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再如笔者在进行“简单机械”一节的教学中,利用阅读教材向学生介绍了杠杆在我国古代的实际应用,学生通过对古代的科技成就的了解,必然能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师用自身的精神魅力、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受教师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这是由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学生往往会争先效仿教师良好的道德风尚。就拿一次演示实验来说,虽然很简单,教师在操作中表现出的对实验器材的充分准备,有条不紊地进行操作,准确表述實验现象,以及在实验结束之后对实验器材和实验废品的进行的规范处理,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良好的素养。初中生对自然界、社会和他人已经有了自己的感性认识,并非一张白纸,任由教师摆布。基于此,我们在教育时,要多考虑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这样才更能被学生接受,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陶冶情感的过程。教师自身弥漫的精神魅力、人格魅力也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包括一言一行、仪表服饰等都能在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美的感染,甚至是教师的每一次精心的备课中,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教师体现的敬业精神不仅让学生感觉节奏轻松明快,而且在心中能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并能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陶冶了情操。

三、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兴趣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校教育。如今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教会学生记住多少物理知识,而是应该带领他们掌握物理学的钥匙,使之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其学习兴趣与动机。比如,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与课本内容相关的物理趣闻及我国最新的科学成就,或者多举一些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实例,就能使学生理解这样的道理:物理学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最终推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如人类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促使发电机的发明,使人类步入电气化的新时代。人们根据古代独木舟利用浮力的知识,发明了轮船、潜水艇等水上交通工具,进而气球、飞船利用浮力而升空的事例。针对目前石油、液化气价格持续上涨的局势,分析寻找新能源的开发,以及新能源给人类带来的方便,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和珍惜能源的意识。无疑,生动的实例既给学生以启迪,又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和深远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的意义,唤起他们探索身边科学和自然界奥秘的兴趣和追求真理的愿望。

四、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意志品质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科学的基础学科。可通过大量演示实验教育学生,研究物理学的过程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使学生在用实践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尊重事实、诚实的品德。运用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意志品质。在探究性实验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不拘泥于教材,大胆设想,积极思考,不怕困难和挫折,认真实验,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有所发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我们不能要求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研究,但是要培养学生的求实、求新,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做出应该的实验现象、验证物理规律,还要求学生认真做出实验报告,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正确对待,分析实验中可能产生的误差以及讨论减小误差的方案。这样学生就不仅是看到一个实验现象、验证了一个物理规律,而且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和技巧,有助于形成科学严谨的态度和思维品质,在协作中养成互相尊重、团结协作的习惯。

总之,深入挖掘和及时捕捉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因素,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也是一种艺术。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认真把握德育渗透的相关原则,对教材合理定位,实行德育的有机渗透和目标控制,做到优化教材中的思想因素,在使一个观点、一种思想在学生心灵深处生根发芽,就必定能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真正做到德育智育并举。

篇5: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关键词】 生物教学;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3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3―0112―01

中学生物教育在基础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生物知识中蕴藏着大量德育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若能有意识地挖掘教材,渗透德育,这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生物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一、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1.挖掘教材中体现人文教育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内容。比如,七年级生物第一、二单元,“了解生物圈”这一部分内容,主要讲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学生懂得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适应,产生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又如,八年级教材中“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一内容,学生通过学习生物的种类和怎么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得到了这样一个事实: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各种生物资源逐日减少,各种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所以我们必须保护环境。

2.挖掘教材中体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内容。例如,以植物类群和动物类群揭示生物体从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这个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教材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辩证统一的观点教育:一是注意局部和整体的辩证统一观点教育。例如,动物的各个器官系统,有它各自的生理作用,又互相联系,构成一个整体,每个系统对整体有影响,整体也影响着每个系统。二是注意构造和功能的辩证统一的观点教育。例如,根的结构和它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功能是相适应的。三是内因和外因的辩证统一的观点教育。例如,种子萌发的过程中,一颗种子具有活的完整的胚是内因,还需要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是外因,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二者缺一不可。四是注意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的观点教育。例如,大量植树造林,扩大森林的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可以改善气候条件,适宜的气候条件又能促进生物的生长,增加动物资源。

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爱国主义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教材中根据内容的特点安排了多处我国生物科学的成就,为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把握好,以帮助学生增强爱国信念,调动起学习热情。

例如,我国研制的生物工程乙肝疫苗已经在1992年投放市场,在预防乙型肝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8年,我国科学家人工合成了抗黄瓜花叶病毒的基因,并且将这种基因导入烟草等作物的细胞中,得到了抗病毒能力很强的作物新品系;1989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地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鲤鱼的受精卵中,培育成了转基因鲤鱼,与非转基因鲤鱼相比,其生长速度明显加快;1993年我国研制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开始大面积试种,与原来普遍种植的三系法杂交水稻相比,平均每公顷增产15%;1995年,我国科学家将某种细菌的杀虫蛋白基因导入棉花,培育出了抗棉铃虫效果明显的棉花新品系;1999年,我国科学家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承担了其中1%的测序工作,我国因此成为参加这项研究计划的唯一的发展中国家。这些成果展现了我国科学家的智慧以及为世界科学所做出的巨大的贡献,进一步激励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崇尚科学的心理。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德育示范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活动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德育渗透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饱满的热情、流畅的语言、规范的书写、清晰的条理、典型的训练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全体教师只有具备崇高的敬业精神、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专业知识、杰出的创新思维、高超的教学本领,学生才会在心里油然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那么他们给学生带来的无形影响就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篇6: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松原市扶余县陶赖昭镇第一中学 付丽华

新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培养目标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抓住每一个可以渗透德育教育的契机,对学生进行广泛的德育教育。既教书又育人。具体做法为:

1.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我在讲有理数减法及除法时根据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可以把减法转化为加法;根据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将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统一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又如在讲勾股定理时,先介绍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看到花砖砌成地板上的一个图案,发现了毕达哥拉斯定理,他在激动之余,宰了100头牛以示庆贺,因此又称“百牛定理”,实际上这个毕达哥拉斯定理在600年前就已被我国古代的学者商高发现。当讲完时学生便会想:这个定理的内容到底是什麽呢?是如何证明的?这些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诱使学生去思维,通过这样的渗透既烘托了爱国主义热情,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更能激发学生渴求新知的强烈愿望,从而使教学效果大大提高。2.联系实际,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技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联系实际,阐明所学知识的用处,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例如:在上图形的初步认识时,我把学生分组进行了一个游戏,让他们列举现实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有哪些?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出学习几何图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达到了学习目的教育。又如在学习探究销售盈亏问题:某商店在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卖这两件衣服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亏不损?通过计算得到的结果是亏损8元,通过此例,学生大开眼界,感到经商大有学问,经商也离不开数学,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还有在学习八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窗花、蝴蝶、等图片。它的内容贴近生活,学生能在生活中找到数学的原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这样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原来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那翩翩起舞的蝴蝶以及精致美观的窗花上面还是我们要学习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感受对称图形无处不在。通过观察这些图形,让学生欣赏现实世界中与轴对称图形有关的图案,教师可适时引导,比如:“同学们,你们看蝴蝶多么漂亮啊!它们最美的是两支翅膀,两支翅膀有什么特点呢”?通过学生观察,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使学生在自然、快乐的情境中逐步自由地获取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另外,还借助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提供的材料,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开阔眼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学好新知识的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3.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教学中大胆尝试采用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例如在上数据的收集时让学生投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既有利于自己学习又有利于他人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这样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抓住这个特点,我挖掘教材,利用故事这一催化剂,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从而学生会思维,爱思维,乐思维。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可讲《师徒拜佛》的故事引出:白云山的众僧每天上午8时开始点烛烧香。叩首拜佛。他们叩首后念经用的时间是如下两只蜡烛燃烧的时间,已知粗烛和细烛长短相同,粗烛可以点4小时,细烛可以点3小时,同时点燃一段时间后,粗烛比细烛长了三倍,请你算出和尚念经用了多长时间?这样的教学不仅给学生“放松”而且为老师“松绑”,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现代教育家斯宾塞说过:“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课堂教学如舞台艺术,以兴异引,吸引学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这种艺术表演中来并乐在其中,忘我学习,从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4.利用数学课内外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应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在教学中,常常配合所学的知识内容,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使学生在开放的实践空间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如结合我校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把垃圾丢到垃圾桶里,爱护环境,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扫街活动。活动中,学生表现出了出乎意料之外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

渗透德育教育要注意的问题 数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几乎每一节课都有它既定的教学内容。德育教育要依靠潜移默化来实现,应坚持德育教育于专业知识教育,否则,就会导致喧宾夺主,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就初一、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年纪小,意志薄弱,行动易感情支配,可塑性大。因此,德育教育要尽可能生动有趣一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善于观察和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在德育渗透时对症下药。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十分重要,也很有效,广大数学教师要高度重视起来把工作落到实处,力争使德、智两方面彼此渗透,相互启迪,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篇7:1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贵州省仁怀市酒都高级中学

谢尚陆

酒都高级中学2011—2012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研究化学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概念、培养科学态度、创新精神以及从抽象思维进入实践的重要手段。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德育素材,化学教师应尽可能地利用这些素材,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化学实验教学之中,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因为学生的思想品行不是先天形成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一定环境和条件的影响之下逐步发展和形成的。鉴于初中学生思想感情还未成熟,可塑性大,接受新生事物快的特点。教师能否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对学生今后发展的好坏起着重大作用。“狼孩”的事例便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值此,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笔者仅就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的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方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了解和掌握化学变化的本质。使学生学会正确的思想方法,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做H2+CUO △

CU+H2O的实验时,向学生讲解这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虽然氧化和还原是两个完全对立的过程,但确实同时存在于同一个反应之中,从而教育学生懂得对立统一的观点,又如碳的燃烧,在条件不同时,有这样的反应:

C+O2(充分)点燃CO2,2C+O2(不充分)点燃2CO,在这两个反应中,反应物和反应条件都相同,却因氧气量的不同,生成物截然不同。从而使学生懂得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

二、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都会要求学生认真仔细,注意观察,勇于探索,不放过实验中的各种细微变化或异常现象。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做好实验。但中学化学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即使学生做出的结果与结论不相符,实验报告却都一样。这说明学生并没有按教师的要求来完成。此时可向学生介绍居里夫人是怎样发现新的元素,她为了报答祖国的哺育之恩以及她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将新元素命名为“钋”。也可向学生介绍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是经过何种程度的努力实验和潜心研究,最终研制出《侯氏制碱法》,其产品在1925年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

通过这些事例的介绍,即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又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认识到自己必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为祖国的四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环境道德教育

环境道德意识是环境意识的最高境界,也是环境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环境道德教育,使学生产生环境保护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为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作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如作S+O2点燃SO2和3CO+Fe2O3高温2Fe+3CO2(尾气处理)的实验时,可向学生讲解大气污染对人类带来的危害。如曾经我国重庆郊区一场大雨之后,使得六百多公顷的水稻枯死。又如在做 CaCO3+2HCl=CaCl2+H2O+CO2↑的实验时,可向学生介绍目前因CO2气体的大量排放导致“温室效应”,使得全球温度升高,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现象日异严重。海水变暖膨胀,两极冰川融化,陆地逐渐被掩没,从而使学生懂得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有限资源等的重要意义。逐步树立珍惜资源、尊重生命、爱护环境、合理化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四、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意识教育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我们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只有创新,我们才能成功把握机遇,才能在挑战当中赢得胜利。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创新教育刻不容缓。化学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土壤。如在做CO+CuO △ Cu+CO2实验对尾气的处理时,我先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再由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得出“最佳”的处理方案。又如在实验教学中,我增做好盐溶液酸碱度的测定实验(NaCl、Na2CO3、CaSO4、NH4Cl、KCl、K2CO3)。我首先让学生对盐溶液酸碱度进行预测,然后再由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最后得出盐溶液酸碱度情况的初步规律。实践证明,通过这种探索性和自主性的实验,即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激情,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树立了创新意识,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五、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养成教育

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行为规范和合作意识等的形成,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并不断进行相关内容的教育。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做H2SO4(浓)稀释或点燃氢气的实验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使学生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在学生分组实验中,各组为达到共同的目的,其组员之间各自都承担着不同的任务,此时可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教育。实验结束后,可利用仪器的清洗、药品的收放,对学生进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教育。在药品取用和实验操作时,可对学生渗透勤俭节约,遵纪守法的教育;在教师做演示实验时,可向学生渗透美育教育;当学生实验失败时,教师可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勇于探索,战胜困难的信心;当学生实验成功时,对学生进行“成功教育”,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使之今后更加勤奋学习。

篇8:1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一、当代课堂对于课堂教学的要求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在注重学生的专业课程培养,对于学生的素质培养与道德教育或多或少有各方面的缺失。在当代物理课堂教学中,特别是趋向小班化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入德育教育。目前对于德育教育的要求是令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对于学生的三观进行积极向上的引导,同时令学生更加热爱祖国,怀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一)中国的物理学发展历史悠久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不仅在文化方面源远流长一脉相传,而且在历史上,我国的物理水平一直都领先于同时期的其他国家。一些有史册记载的物理知识,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师可以在课前引用一些中国历史上的物理知识,进而带入课堂话题的学习。比如,笔者在教学浮力这一课的排水法时,就进行了两个故事的介绍,一个是在教材上有所提及的阿基米德如何测定国王的皇冠是纯金的,另一个是中国古代有名的曹冲称象的典故。二者都是巧妙利用了排水法分别测出了物体的密度与物体的质量。学生在形象的事例中,不仅深刻理解了物理知识,而且意识到这些物理知识并不是外国人的发明创造与特权,更加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使得学生更加热爱祖国,钦佩于古代祖先的智慧。

(二)物理是一个不断辩证的否定过程

在物理学的发展中,没有任何的知识与定理是一蹴而就的。所有物理知识都是一代代的物理学家穷极一生不断实践证明的。比如,在物理学的粒子学说提出之前,物理界普遍认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学说已经是对于物理领域的最好诠释,进而使得物理的探索走入瓶颈。粒子学说的提出,不仅丰富了牛顿定律关于微观世界的不足,而且使得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得到发展,使得物理领域开辟了新的研究课题。在天文学方面,哥白尼的日心说不仅否定了传统观念对于地心说的普遍认知,而且哥白尼为了坚持真理而付出的代价,也是值得学生思考与学习的。在这些课外知识的探索下,学生逐渐养成了不断探索,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等优良品质,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三)物理是一门结构严谨、逻辑缜密的学科

不同于文史类学科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感性认识,物理的任何一个定理都是经过实验的探究与思考的,所以物理学科具有严谨性的特征。特别是教材中的很多单元,很多物理知识都是借由物理实验进行佐证的。在物理知识学习中,这种严谨理性看待事物的特征,可以帮助学生在物理课堂中逐渐养成。并且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事求是的精神得到培养,同时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也得到锻炼。反复的物理实验是枯燥的,同时是对于学生毅力与耐心的磨炼,从而坚定学生的信念,使得学生的意志力得到磨炼。通过对一些科学家的发明实例进行例举,比如爱迪生失败了上百次,最终找到了最适合适用于灯泡上面的材料钨丝,贝尔不顾他人的嘲笑与不解,最终发明了电话等,这些事例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坚韧不拔的性格。

二、德育化教育课堂在小班模式下实施的具体策略

(一)对于德育教育进行整体的构思

不同于传统的大班教学,在现代的小班教学中,如何能够较恰当地令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思想道德修养得到提升,应该是值得教师思考的。这也就说明教师不能够再生搬硬套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应该根据班里的实际情况、学生的接受能力、学校的教学进度安排等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方案的制订,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使得课堂学习更有效率。比如在讲到核能的时候,笔者便向学生讲了对我国核能研究方面贡献巨大的钱学森教授当年是如何放弃在美国安逸的生活条件,不顾美国的重重阻拦,毅然投入新中国的核能研究项目中的。不仅通过钱学森教授的例子培养了学生的爱国心理,而且将核能知识与笔者所做的课外延伸相结合,从而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对知识进行记忆,使得学生在学科内容与思想道德上都得到丰富。

(二)通过有效方式对德育教育成果进行评价

教师不仅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日常物理课堂教学中,而且在对物理知识的考核中,也要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德育思想的考核与评价。在这些考察中,能够有效地对德育教育的状况进行反映,教师也可以针对德育教育的当前成果,进行原因分析,以及下一步教学方案的制订。

总之,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当前的物理课堂中,是一种可行的教学手段,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思想品质也得到提高与升华。从而为今后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发展形成良好的心态打下坚实基础。若是能将德育教育在当前小班模式下进行全面推广,则必定对全面提高我国初中生的思想道德与文化素质有显著作用。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研究组.物理课程标准解读[J].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篇9: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关键词】初中物理  德育渗透  策略

一、初中生德育的涵义

德育指的是思想品德教育,其内容主要包括道德品质教育、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和政治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是初中德育的重点。中国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中,包含着许多高尚的道德品质,代代相传的许多道德故事,构成了社会道德。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的个体化,是一个人按照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特征。初中生的道德认识,一方面包括这些基本的道德规范,另一方面也包括一些促进人奋斗和拼搏的精神以及一些解释疑难的知识。德育主要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在初中阶段,学生常表现出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矛盾,这是因为没有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没有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要增加德育渗透。

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策略

1.通过人物故事渗透德育

物理是一门探索科学的学科,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克服巨大的困难,也需要坚强的意志,这些人物的实践精神对学生具有重大的启发作用。牛顿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物理学家,他的故事最让学生熟知的是苹果落地的故事。一个苹果砸中头,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会对学生造成误区,认为成功是一种偶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仔细阅读牛顿的相关资料和故事发现,苹果的故事只是一个传说,并没有真实的案例可以说明,牛顿的成功依赖自己对力学的多年研究,是看到苹果落地后,进一步展开的学习,经过多年的研究而解释的一个现象,绝不是看到苹果落地顿悟的万有引力。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一方面要扎实学问,这是知识创新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多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发现生活中物理问题进行研究和学习,实现物理知识的创新。

2.挖掘知识点中的德育内容

初中物理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师要通过仔细分析教材,寻找教学内容和德育的结合点,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例如,在《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噪声来自于哪里?学生通过自主地查找资料明确,噪声包括交通运输的噪声,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知道汽车在驶进居民楼和学校附近时,要禁止鸣笛,晚上出行时也要禁止鸣笛;除遇到紧急状况,不要长按喇叭等。工厂里生产产生噪音,所以工厂要建在远离居民的地区,并且采用降低噪音的设备。社会生活噪音,引导学生在公共场合不要大声说话,音乐声要尽量放低一些,并引导学生学会保护自己的耳朵。

3.抓住物理实验渗透德育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其操作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是渗透德育的重要内容。例如,在教学《内能》的过程中,学生在观察“空气被压缩时内能增大”的实验时,观察到瓶子里的棉花在没有接触明火的时候就出现了燃烧的现象产生好奇。这种情况下,教师引导学生亲自实践,并通过知识讲授使学生明白棉花不点自燃是因为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燃点,使棉花燃烧。引导学生解释在农村的兀术中,巫婆利用物理知识进行欺骗,通过揭示骗局,破除学生们的迷信思想,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引导学生相信科学。在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明确看到实验结果,这种视觉刺激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4.增加学生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参与度

篇10:初中数学教学应渗透德育1

商丘市夏邑县罗庄镇罗庄二中马爱杰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学校德育不只是班主任和文科教师的任务,必须各科协作。学科德育是素质教学的重要一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学教材中显性和隐性的德育因素,施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探讨、积累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数学教学的发展,对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补充和深化的作用。

一、引言

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已刻不容缓。思想品德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学的任务,各学科都应渗透于教学之中。这在教育理论上称之为“传授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统一的规律”,“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数学作为中学的一门基础学科,课时分配比例大,更应该注意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已明确规定:“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数学研究的是空间形式及数量间的关系。它相对抽象而枯燥。虽然不像文科知识活泼,生动而富有情趣。但数学教学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必须渗透德育教育。关于这一点,数学教学大纲中有明确的规定:数学教学最易于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并要通过数学训练培养学生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可见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渗透了德育因素,数学教师应抓住学科特点实施德育教育。

数学教学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为数学家,但数学教学却必须关注每个学生的思想品德及个性品质的发展,数学的思维风格向来以辩证、清晰、简约、深刻著称,从提高思维素养方面来说,数学对完善人的精神品格,较之其他学科,其作用更为突出。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中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其效果更大更持久。

二、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与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促进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态与态度几方面得到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初中德育的目标是:逐步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数学教学、德育是相互交叉的,数学教学不仅具有德育功能,而且具有明确的德育内容。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道德行为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的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及所处的青春期阶段特点,根据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在初中阶段可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地渗透以下德育内容:

(一)联系实际,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技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联系实际,阐明所学知识的用处,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例如:我在上初一课本上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时我把学生分组进行了一个游戏让他们举现实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有哪些?课堂一下活跃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我提出学习几何图形的必要性,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另外,我还借助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提供的材料,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开阔眼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学好新知识的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二)注重教师示范导行,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数学课上,教师和学生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上课时,讲普通话,语言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整齐,书写规范,辅导“后进生”有耐心,让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另外我还注意发现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用实例来激励其他同学。例如:对上课认真听讲,学习认真刻苦,作业正确、整洁,思考问题机智灵活等方面好的同学,我及时表扬,为其他同学树立学习的榜样。总之,不论是师、生的示范还是教师的要求,教师都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例如,老师讲授知识时,力求准确无误。可一旦出现错误,应及时加以纠正。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治学精神;更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学生,才有说服力。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大胆尝试采用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例如在上数据的收集时可以让学生投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这样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

还可以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在数学教学中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教学的素材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内容,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教学新知识时不以定论的形式呈现,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信任感。教学活动中给学生留下自己支配时间的权利,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好玩”。应用归纳法,使学生从具体事例中探讨一般性的结论,大胆假设、猜想,冲破思维定势,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①三角形的两内角平分线相交所成的角与第三个内角有何关系?②三角形的两外角平分线相交所成的角与第三个内角有何关系?③三角形的一

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另一个内角的平分线相交所成的角与第三个内角有何关系?数学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推理过程,加深学生对数学证明的理解,发展学生推理、证明的意识和能力;能够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经常采用灵活的教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中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要帮助学生通过学习数学,体会数学的科学意义和文化内涵,理解、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要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严格认真、刻苦钻研、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谨、朴实是一个数学家最基本的科学态度。数学学习能够去其浮躁,净化人的灵魂。数学的结果不需要用华丽的词藻来修评饰,更不允许有任何夸张。数学中的概念、命题、定理表述的最根本的准则是准确、简明,任何修饰性的词汇都是余的,数学的一个特点是严密。数学的思维方式、数学的精神能使人们养成缜密、有条理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现实生活中,浮夸之风、华而不实之士大有人在,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数学精神的培养、加强德育的渗透将有助于纠正这种不正之风。

需要注意的是,思想教育要结合教育教学内容,对学生因材施教,因地势较,切忌形式主义,牵强附会,要根据数学课的特点,适时、适当、适量的有机的渗透,使数学教学不局限于知识、技能技巧所构成的智力因素系统内,而应将世界观、品格、修养等因素纳入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受到更完备的教育,形成更全面的素质,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1)通过介绍数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例如,在讲课过程中联系学生身边的数学知识:储蓄利息的计算、市场经济中交易、股票的交易、天气预报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如,通过讲授计算器的作用及统计的知识让学生动手把身边的数学问题加以解决,再顺便介绍统计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应用,同时简介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巨大成就,让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从而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热情。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时,我向学生介绍哥德巴赫猜想时,提到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经济困难,身患疾病的条件下坚持进行数学研究,甚至住院期间,瞒着医生进行工作。介绍的目的,主要是激励学生热爱数学,发展数学,为人类的进步做贡献的精神。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2)通过数学推理、论证的严密、计算的精确,培养学生刻苦、求实的个性品质。

在讲授综合的证明题时,让学生不畏困难,寻找突破口,在讲授复杂计算题时,要告诫学生耐下心来仔细计算。通过这方面的训练,学生会养成诚实正直、知难而上的品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3)通过数学的奇异美、和谐美、对称美来陶冶学生爱美的情操。

在讲授黄金分割点时,通过讲授其与绘画,造型的结合提示数学中的和谐美;

在讲授轴对称、中心对称图形时,通过介绍中心对称图形在建筑物与工艺品上的的应用来揭示数学中的对称美;通过二次函数图像既可以描绘篮球运动的轨迹,又可以刻划天体运动后轨迹的教学,提示数学中的奇异美。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美感直觉,引导他们去发现美、鉴赏美,从而陶冶学生爱美的思想情操。

(4)注重数学发展史教育。

数学发展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为数学学科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了解我国数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民族自尊心、鼓励学生献身科学。我国首创十进制记数法、勾股定理、祖率、剩余定理、正切函数表等,当时领先于其它国家几百年甚至几千年。陈景润、熊庆来、陈建功、华罗庚、苏步青等数学家的研究成果居于世界前列。

数学史可以教给学生应有的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欧拉临终时还在石板上演算刚被天文学赫舍尔发现的天王星轨道。毕达哥拉斯学派成员希帕索斯因发现无理数,违反学派信条,竟被处死。华罗庚28岁时,穷得连买米都困难,却完成了60万字的“堆垒数论”。新中国刚成立,他放弃美国优厚的生活条件毅然回国。诺贝尔将获得者约翰•纳什在20岁成为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生,22岁创建了“纳什均衡”理论——今天被数学和经济学大量采用。但是,在当时这一理论遭到博弈论前辈冯•诺依曼的断然否定,也曾受到了爱因斯坦的冷遇。目前,担任着剑桥大学最崇高的教授职务的卢卡斯数学教授——史蒂芬•霍金只能用微弱的变形语言交谈,不能写字。他看书时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页摊平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这位科学巨匠的科学成就是这样被卢伽雷病禁锢在轮椅上而完成的。

例如,在讲授负数发展经历的漫长历程时,让学生知道真理发展曲折性,从而使学生坚定正确的世界观。再如在介绍“哥德巴赫猜想”的发展时,告诉学生陈景润证明了“1+2”,激励学生爱科学,勇于探索科学真理。数学史可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我国数学家赵爽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把32+42=52中三个数之间的关系与直角三角形统一起来。数学教学中,适当增加数学史的内容,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知识。

(5)通过介绍我国古今数学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例如,在讲授无理数时,结合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π的研究:我国魏晋数学家刘徽建立了计算圆周率π的两个近似值和,南北朝时数学家祖冲之推算出π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并提出π的两个分数近似值约率和密率;再如,在讲授直角三角形时结合我国古代数学家关于勾股定理的研究:我国古代数学家在《周髀算经》(公元前一世纪)就已经应用勾股定理,在东汉初发展为《九章算术》的第九章内容的讲述,学生们大大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五)注重世界观教育。

数学教育的客观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数学内容及其发展的辩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联系的观点和运动发展的观点。从有理数的加法运算统一小学的加减运算、零不能作除数及分式分母不能为零,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发展与统一。从图象变换与从标平移反映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运动和静

止的辩证关系。从两圆的外离、外切、相交、内切的性质,使学生从量变中认识质变。随着课程改革地不断深入,个性化的学习内容走进课堂。数学课程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得到张扬,国际意识和爱国主义得到合谐统一。数学教学中,揭示蕴藏在数学中大量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形象地领会事物发展规律,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六)利用数学特点陶冶学生的情操。

数学从形式到内容、到具体知识结构,都具有一定的美感。数学学习与研究中,人们发现许多看来枯燥无味的推理和计算中往往蕴藏着内在的、深邃的、理性的美。1998年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期召开的第六届国际数学教育会议的主题是“数学教育与文化美”。会议认为,数学教育必须将数学固有的美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还要受到美的熏陶。徐利治教授认为数学的美表现为数学概念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命题和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数学的奇异性。数学美可以使学生感知美、理解美、发现美、创造美,抑制不良行为,注意自身修养。数学教学中,优美的板书、精练的语言、形象生动的示范都可以使学生的行为受到良好的影响,提高审美能力。

数学教学中的理智性,可以增进学生理性审美能力,使学生具有理性思维,克服主观随意,说话有理有据。如,雅典学院的大门上写着:“不学几何的人,请勿入内。”数学教学的严谨性,可以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认真精神。数学的客观性、实践性、进取性和发展性,促使学生从实际出发、刻苦钻研、锲而不舍、实事求是、谦虚谨慎、循序渐进。如哥德巴赫猜想、费尔马大定理虽经百年尚未获得解决,随着对此研究的深入推动了数学的发展。数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教育史。数学教学,可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

(七)利用数学课外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应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配合所学的知识内容,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使学生在开放的实践空间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如结合我校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把垃圾丢到垃圾桶里,爱护环境。比如,组织学生进行扫街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表现出了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

(八)积极发展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设计和实施了最有价值的数学——具有基础性、发展性和现实性的知识。数学教育不仅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获取,而且关注学生的情感、认知、思维和一般能力的发展。这样不只是对学生学习数学有用而且对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做任何事情都有价值。

数学方法指数学发展中不变的原理和形成的模式,数学思维包括宏观的方法和微观的技巧。学好数学方法,可以培养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在进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学时,可以利用小学演示几何与中学演绎几何的对比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可以通过不同的分析,添不同的辅助线,寻求多种证明途径,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可以先让学生猜想,然后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推论,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可以设计系列问题,让学生讨论,提高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可以利用习题,深化结论,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加强数学方法教学,能够激发学生数学思维,增强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上一篇:公司绩效考核改革实施总结报告下一篇:迎校庆晚会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