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2022-09-11

历史是一门以情感人的学科,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 人们所凝聚成的高尚的道德情操、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坚忍不拔的意志毅力, 爱国忧民的凛然正气——都是人类社会代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历史学科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犹如一座巨大的文化思想宝库, 记载着人类创造历史, 改造世界的辉煌业绩。同时也演绎着如歌如梦的天地玄妙, 是构成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对于广大青少年学生全面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 掌握历史经验, 认清历史发展规律, 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 传统的历史教学,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往往把掌握课本知识作为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 包罗万象的历史教学往往简化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 忽视了历史感悟、历史思维、历史情感的培养, 使原本丰富多彩、气象万千的历史课程变得苍白无力、枯燥乏味, 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 就从来没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注重情感培养, 使学生进入角色, 历史教学方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1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和对比,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

人类历史有广阔的空间, 悠久的时间, 众多的人物, 纷繁的事件, 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历史知识, 以及连绵不断、彼此相关的有机整体, 历史本身是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的, 每个历史事件都具体生动, 有血有肉, 包含着各具的特色:有成功者的喜悦, 有失败者的痛楚, 有英雄豪杰气贯长虹的光辉业绩, 也有民族败类遗臭万年的罪恶, 历史教学要让学生找出历史的发展线索, 构建历史知识框架, 掌握系统的历史知识, 站在历史的高度, 宏观地看待历史事件, 对不同时期的历史现象分析比较, 找出共性和个性。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 (乌申斯基) , 运用比较和对比, 能够显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差异, 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特征, 强烈地激发学生的感情。如在讲述“造纸术的发明”时, 可指出公元105年蔡伦发明造纸术, 把造出的精美的纸献给汉和帝之后, 中国已经开始用纸作书写工具, 而这时的埃及人还在使用纸草, 巴比伦人使用泥版, 印度人使用贝叶, 欧洲人使用羊皮。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 被马克思称为“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是资本主义社会诞生的助产婆, 中华文明在古代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独领风骚, 但与古代繁荣相比的是近代的落后, 一个伟大民族所经历的一切, 在它未来的道路上都是有意义的。其次是纵向比较, 中国唐代的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中国清代的康乾盛世;由于政治清明, 国家统一, 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相同的是,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综合国力日益上升, 现已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之一。另外还可以通过历史上正反两方面人物的对比, 来激发兴趣, 增强学生的爱国之情。

2 认识历史在现实中的作用, 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

忘记了过去, 就意味着背叛, 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历史科学的积极作用在于古为今用, “鉴古察今”。学习历史的根本目的在于了解历史, 认识现实, 改造世界, 创造未来。历史教学要善于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价值和意义,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世界观和价值观。历史虽然离现实较为遥远, 但人类是在不断的继承和发展中传演。历史是过去的现实, 现实是未来的历史, 前人的经历, 已逝的往事, 其中不乏智慧和借鉴, 即历史的经验教训, 如经验提供成功的智慧, 那么教训则使后人保持清醒的头脑, 避免重蹈覆辙, “吃一堑, 长一智”,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因为“历史有惊人的相识之处”。

当然, 学习历史并非仅为缅怀过去, 寄托怀古之情, 满足对往昔事物的探奇, 而且要从历史的映照中, 构建通向现实, 通向未来的桥梁, 把握历史发展规律, 指导现实实践活动, 认识到历史与现实、与未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历史对学生自身的成长, 成才有着重要作用。现代社会充满竞争, 一个缺乏竞争力的人, 其生存能力, 发展前途必将受到影响, 一个民族同样如此。历史教学只有与现代意识的培养结合起来, 才能够造就一大批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有用人才, 促进国家繁荣富强, 使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3 恰当设置扣人心弦的疑问, 以历史之谜, 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历史是一幅画卷, 描绘了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改造生活, 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场景, 也留下了有关文明冲突、战争、暴力、自然灾害等惨不忍睹的记载。中国史书几千年相继不绝, 前人遗留下的宝贵遗产, 犹如一朵朵璀璨的奇葩, 不断凝聚、积淀、升华成为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一座座历史文化的丰碑。然而,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前人的历史, 只有后人去记录, 去把握, 历史文化的产生总是早于历史文化的研究, 每一事件都有着孕育、诞生、演变、发展的过程, 肯定有正史记录不全, 民间传闻多变, 统治阶级的有意篡改, 某些典籍毁于战火等问题。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许多难以解释的谜团, 有些历史秘密还深埋在积淀的尘埃之中, 有的事件虽已流传千百年, 但仍无定论, 如历史上的宋太祖死因之谜, “烛影斧声”为历史增添了神秘色彩;再如诸葛亮的故居之谜, 诸葛亮出山辅助刘备之前, 一直隐居在南阳的草庐中, 《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即是明证, 这一点已无疑问, 可地点, 一说在河南南阳, 一说在湖北襄阳, 2002年, 由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的第23课《出师表》一文注解中, 把“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的“南阳”解释为“在现在襄樊一带”。在河南南阳引起强烈反响, 甚至引发两地大规模的长时间争论。中外历史之谜浩如烟海, 千百年来的流传又增添了一层诡秘色彩。教师在课堂中适时引入, 一定能激发学生兴趣, 促进学生探究的欲望。

历史学科由于其特殊性, 拥有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 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学生在课本上所学到的只是文字记载的历史, 而学习历史的大课堂是社会, 各种历史遗迹, 如文物、古迹、名人故居, 历史旧址——都会给学生以活生生的教育在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的同时, 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校外的课程资源, 各类博物馆、纪念馆, 历史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等历史教学的辅助, 能给学生以直观的历史感受, 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让过去的历史再现, 走进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在强烈的感官刺激和心理刺激下, 探究历史、感知历史、接受历史。

总之, 积极的情感是学习的催化剂, 是成功的起点, 使课堂教学的晴雨表和试金石, 教师要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人文性, 调动学生积极情感, 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摘要:历史是一门以情感人的学科, 教师要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人文性, 调动学生积极情感, 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历史教学,情感,渗透

参考文献

[1] 张海军, 叶军.中国历史之谜[M].文汇出版社, 2006, 12.

[2] 王栋生.现代教师读本-人文卷[M].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6, 1.

[3] 赵化勇.教科文行动·寻找失落的历史年表[M].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 2005, 1.

上一篇:运动想象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下一篇: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