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2024-05-07

浅谈诗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通用9篇)

篇1:浅谈诗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初中地理课程主要讲述了中国的地形地貌以及气候等,地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如何让学生迅速地掌握好这一门学科至关重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地去学习并且愿意去学习一直是教师探索的重点。从诗歌入手讲述诗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诗歌教学;地理知识;兴趣激发;气候变化

诗歌是内容涵盖最为丰富的语言,诗歌一般朗朗上口,并且涵盖有大量的信息,以诗歌的形式去讲述地理知识,学生容易理解,而且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本文就初中地理知识为例,重点讲述运用诗歌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

一、诗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学习可以判断学习效果的好与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大大提升,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地理知识涉及的方面有地形、地势、气候、地貌等,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现阶梯状的分布特点。如何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来感知,可以引用“滚滚长江东逝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大江东去浪淘尽”等诗句,将这些诗句作为引子,从而得知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很多河流是向东流入大海的。使用诗句进行知识的引导,可以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混合学科知识的讲解,学生会感到十分的新奇,根据诗句的引导,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也会比较牢固,诗歌引用的方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两者结合可以极大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效果。

二、诗歌教学可以将地理知识化难为易

地理知识有很多抽象的部分,学生只看书本不容易理解,老师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概念知识讲述给学生理解,需要老师下一番工夫。地球的形状以及公转与自转等,也就是地球的.形状以及运动的性质,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可以引用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诗句讲述地球的自转,即自转周期是24小时,公转为一年。我国的地形有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如何将他们有效地区分开,需要对其进行重点分析与讲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该句诗歌讲述了山顶与平原之间地形的差异以及气候的不同,选用诗歌对该知识点进行讲解,学生就可以明白山上与山下不是一个景象,自然明白气候的变化与地势的关系。中国地理《西北地区》有关本地区植被特征的描述是这样的:在贺兰山以西的内蒙古西部、新疆两大盆地,由于降水越来越少,草原上的牧草也越来越矮小、稀疏,逐渐成为荒漠。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我引用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来说明祁连山和河西走廊西部气候干旱,是杨柳都无法生长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形与气候密切相关,诗歌可以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老师引用诗歌对其进行讲解,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知识与概念;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更容易记忆知识,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三、诗歌教学可以深化地理知识

很多诗歌中蕴含地理知识,将这些诗歌巧妙地运用到地理知识的教学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和“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杨柳未挂丝。”虽然都是描写二月,但景象却大相径庭:江南已是草木青翠、百鸟鸣唱的世界,堤岸上的杨柳正陶醉在春风博物之中,若隐若现,似仙子袅袅起舞,把人带入“春光无限好”的天堂画境;相反处于北国的五原县却春风未度依然空寂萧条。通过诗句的对比使学生掌握我国南北气候的差异,气候的分辨必须使用诗歌才能产生预想的效果,这是其他任何语言无法比拟的。诗歌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还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净化学生们的心灵,让学生心无旁骛地进行学习。“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上突兀高峻的泰山之巅,俯瞰群山伟貌,一览无余,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学生应该有此气魄,努力学习永攀高峰,领略科学知识的无限风光。很多的地理知识贴近生活,在日常实际中用到得比较多,学习地理知识可以提升学生日常生活常识,增加学生对学习地理知识的浓厚兴趣。

诗歌朗朗上口,老师通过引用诗歌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掌握地形地势、气候与地势的关系等,这种方式可以将复杂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更加简易,可以扩大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诗歌作为学习地理知识的辅助工具,可以使地理知识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学生学习起来更容易也更感兴趣,既掌握地理知识,又领略了博大的中华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2]鄢志兰.浅议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

[3]胡迪.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新方法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5).

篇2:浅谈诗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一、思想内容的比较

婉约词章,离不开“个人情怨”这个主题,但就具体作品而言,这个主题又各具特色。

柳永的《雨霖铃》是借“秋江伤离”的场面,描写表现“羁旅行役”者的苦痛;而姜夔的词《扬州慢》却是以初历扬州者的所见所感痛写“黍离之悲”,抒发漂泊者低沉苍凉的爱国之情。粗看两者皆是抒写个人情怨,细读则不难品出两词思想定位的高下。缘何如此呢?两位词人的生活时代和个人际遇便是最好的解说。

柳永生活在北宋中期那个所谓升平时代,但上层社会对文人墨客的要求总是苛刻的,文人墨客的遭际并不如意,登仕途者尚有“人生如梦”的慨叹,屡遭贬抑者就更不免落魄,人生际遇、仕途得失凝聚了他们的目光,也铸就了他们吟咏的主题。所以《雨霖铃》只能表现柳永对个人遭际的怨和苦。失意潦倒,本可以歌诗赠答聊慰愁怀,但自己注定是个漂泊者,与友人情再深意再切,也难免悲伤离别,自己只是个以“晓风残月”为伴的孤独旅人,几多失意几多苦痛尽在不言中。词人虽然暗示了对生活潦倒的不甘,虽然把“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勾勒得神情逼真,但这也仅是个人无奈的情怨罢了。

而生活在宋金对峙、战乱迭起的南宋中后期的姜夔,是个终身不曾仕进的漂泊者,在对满目疮痍破碎的祖国山河,他就不能只关注个人的.遭际,还要像陆游、辛弃疾等爱国诗人那样,时刻关注着国家民族的命运。所以他的《扬州慢》能以眼前所见寄寓所感,又以联想、想象来对比今昔,以昔日繁盛与今日破败的强烈反差,抒写山河破碎的哀痛和空城戍边、清角吹寒的忧痛。(范文网 )虽然只能面对“波荡月冷”,感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但这种“情怨”毕竟超越了“个人情怨”,表现出词人对现实的深切关注和对战乱的无比痛恨,道出了一个漂泊者的爱国心声。

综上所述,相似的生活际遇可使不同的作家在艺术风格上趋同,而不同的时代背景又使作者对生活的关注趋异,以至词人的思想定位不同,进而促成作品选材和主题定位的差异。所以,柳词走不出个人情怨的狭小天地,而姜词《扬州慢》能突破个人情怨来表现爱国这个永恒的主题。因此,了解作者的生活时代和生活际遇,应是教师教给学生鉴赏作品思想内容的一个方法,而这个方法的传授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比较。

二、结构艺术的比较

《雨霖铃》和《扬州慢》都是慢词,词体结构上都分上下片,都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形式,但由于两词的主题不同,情感脉络不同,因而两词的虚实结合形式和结构层次安排又各具特色。

《雨霖铃》上下片各有三层。上片叙临别情景,起笔三句道出别离的时令与场所,以雨后苍茫暮色点染氛围,暗示浓厚的离愁,给全词定下哀切的基调。紧接四句写船家促行,别离者难舍难分,极写情感变化,将别情形象化。后二句以“念”字领起,揭出别后一幕,浩淼烟波,沉沉暮霭,衬出孤独旅人的哀怨与离愁。下片融情于景,深化离愁,头二句紧扣上片重笔写情,更浓烈地渲染“秋江伤离”的愁绪。紧接着一问一答,将离情别绪融入眼前景物,人与物化,情与景融。后四句由前层的“今宵”写及“经年”,使那情那愁更深更浓更厚,难分难解难诉。全词上片写实,下片写虚,虚实相因,以实衬虚,情感脉络忽张忽驰,情节结构大开大阖,把词人凄婉细腻的情绪倾泻得淋漓尽致,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扬州慢》上下片各二层。上片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起于想象,收于现实,条理井然,对比强烈,前五句概述了昔日扬州的繁华和眼前扬州的破败景象,构成强烈反差,落墨处顿现兴亡之恨和伤乱之感。后五句极写战乱破坏之彻底和空城戍边的严峻现实,笔到处哀不可抑。下片通过联想和现实的比较,忆昔伤今,倾泻一腔悲愤,前五句借写“豆蔻词工”的前代诗人杜牧自况心境——面对荒芜空城,逸兴尽失,欷嘘难已。后五句由前一层的联想回到现实,二十四桥波荡月冷,红药自生自灭,繁华销尽,动中见静,触目伤怀,怎不悲从中来?全词虚处起笔,实处落墨,虚实相间,层层相扣,处处对比,结构缜密,蕴含深沉。

艺术结构的安排是为表达主题服务的,主题不同,即使风格流派相同,结构形式也不可能相同。正如这两首词,虽然都采用了虚实结合的结构,但又各有千秋。《雨霖铃》先实后虚,虚由实生,虚又衬实,各尽其妙,相得益彰;而《扬州慢》是虚实相间,由虚至实,实又转虚,虚实对比,构成想象与现实的反差,曲尽其妙,而主题尽显,实是匠心独运。

总之,扣住主题,理清脉络,抓住特征,应是教师在鉴赏教学中教给学生的结构艺术鉴赏法,若在比较中进行传授,目的就不至落空。

三、语言艺术的比较

婉约词章的语言一般脱不了“哀婉缠绵”这四字评语,但就具体作品而言,却往往是主色中突现异彩,共性中存在个性。

《雨霖铃》落笔扣住“凄切”,奠定了凄清惨愁的基调,然后,无论是勾勒“无语凝噎”的黯然魂销场面,还是抒写“多情自古伤离别”的“秋江伤离”之情,都笼罩在“愁”的浓雾里,使全词字字都带愁色悲音;而一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把抽象的“别”字描摹得形神毕现,遣词造句真乃妙不可言;而且全词音韵平仄协调。比如“多情自古伤离别”就是平上去入四声兼用,音节响亮,顿挫抑扬;这样的炼词炼句炼音,使得词意婉转曲折,似滞实流,似断实续,意蕴无穷。正如前人所评日:曼妙婉转,缠绵悱侧。的确是婉约词的语言正宗。

而《扬州慢》起笔直书“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似拙实巧,重重地叩动读者心弦,如是扬州究竟如何?让人顿生向往。体现出白石道人炼句的老辣。紧接而来,荞麦、废池、乔木、清角、冷月等词语的使用,又烘托出词人睹物伤怀之情,点染出悲凉的气氛,更体现了他善借景物特征抒写情怀的语言风格;而音韵平仄的巧妙处理,如“过、尽、自、废、渐、杜、算、纵、二、念”等去声字的运用,又造成了高亢而悲凉的音响。全词起势临空,蓄力劲发,字字含悲,句句显恨,语短痛深,低沉苍凉。前人云:清空峭拔,悲切苍凉。真是一语中的。

语言艺术的鉴赏是个难点,但紧扣原文,把握情感则是语言鉴赏的可行之法,而在比较中认识不同作者的语言特质,了解其运用语言的技巧,进而辨析其典型的语言风格则更易让学生掌握。

篇3:浅谈诗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一、微课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中的应用价值

关于当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考试重点大致可 分为两个方面:1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及表达技巧进行鉴赏;2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从上述两个方面出发,要求学生根据相关阅读材料进行理解与赏析。但由于诗歌鉴赏的题型相对较为广泛,学生难以对所有题型进行全面把握,因此传统的教学往往难以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课这一新型教学模式也应运而生。在实践教学中发现,以微课进 行诗歌鉴 赏教学,可通过利 用其 “精”、“易”、“快”等相关优势,帮助学生有效消化相关知识点,帮助学生对所有知识点进行整体的掌握,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二、将微课应用于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的相关策略

1.对知识点进行细化分解,化抽象为具体

基于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中知识点较为繁琐复杂、题型较为广泛的特点,可通过微课来对不同知识点进行分解与细化,并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良好结合。微课在高中语文中的运用类型主要可分为两种:1PPT式微课。这种类型主要由文字、图片及音乐等因素构成,设置相对便捷,可通过设计PPT自动播放功能来将教学内容转换为时长约5分钟左右的视频;2讲课式微课。这种类型主要是由讲师根据实际微课要求以模块的分类来进行授课拍摄,并通过后期的剪辑操作来将其转换为时长约5~10分钟左右的微课。在微课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可将上述两种微课类型进行结合使用。就“诗歌鉴赏 中的表达 技巧”这一考点而谈,由于所涉及的知识点相对较多,在没有得到正确归纳的情况下极易出现知识点混淆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可将知识点进行总结、分类后,通过PPT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例如,在教学《送杜十四之江南》 一文时,可通过视频的形式将作者孟浩然送别朋友的大致情景进行播放,以帮助学生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这种化抽象为具体的教学方式,不仅可大大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消化能力,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2.与高考题型相结合,进行具体阐释

高中语文的诗歌鉴赏教学多以高考题型为落脚点, 因此,在利用微课进行诗歌鉴赏教学时,也应立足于高考题型,紧扣最新的考试大纲,确保学生鉴赏能力与应试能力的不脱节。以《鲁山山行》一文为例,原文为:“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 改,幽径独行 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教师可指导学生对此篇文章进行自主阅读,并提出相关问题:“这首诗描述了怎样的景象?通过这些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在没有对原文意思进行深入理解的情况下,对于所提出的问题难免会感到无从下手,同时也可能会 出现一定 的曲解现 象。 针对这种 情况,便可采用微课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将原文的每一句诗句以逐句讲解的方式通过PPT进行播放,分解阐释后再将上下文进行总体联系,使学生在脑海中可对文章大意具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通过微课的形式进行诗歌鉴赏教学,在加深学生理解印象的同时也可帮助学生掌握高考的相关题型,促进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实现。

3.以动画的形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积极性

在高中语文的诗歌鉴赏教学中,诗歌的表现手法是一个重要的考点,渲染、烘托、象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都属于其中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点,且每一个知识点都具有许多对应的子概念,这便给学生的复习带来了较大难度。针对这种情况,可通过微课将这些相关的知识点及概念以图画与动漫的形式进行展现。具体操作方法为将相关知识点进行分解与罗列之后,通过图片与动漫将相关知识点制作成相关的教学视频,使抽象的知识点变得具体,同时还具有生动有趣的特点,对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与学习积极性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利用动画的形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使学生在无形间完成知识点的消化,同时还可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达到一箭双雕的教学效果。

摘要: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板块,不仅要求学生对教材知识点充分地掌握,同时也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及理解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推动之下,微课这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逐渐在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将微课这一新型教学方法运用于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便成了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对微课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探究,为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提供参考。

篇4:分析诗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诗歌教学;地理知识;兴趣激发;气候变化

诗歌是内容涵盖最为丰富的语言,诗歌一般朗朗上口,并且涵盖有大量的信息,以诗歌的形式去讲述地理知识,学生容易理解,而且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本文就初中地理知识为例,重点讲述运用诗歌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

一、诗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学习可以判断学习效果的好与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大大提升,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地理知识涉及的方面有地形、地势、气候、地貌等,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现阶梯状的分布特点。如何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来感知,可以引用“滚滚长江东逝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大江东去浪淘尽”等诗句,将这些诗句作为引子,从而得知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很多河流是向东流入大海的。使用诗句进行知识的引导,可以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混合学科知识的讲解,学生会感到十分的新奇,根据诗句的引导,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也会比较牢固,诗歌引用的方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两者结合可以极大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效果。

二、诗歌教学可以将地理知识化难为易

地理知识有很多抽象的部分,学生只看书本不容易理解,老师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概念知识讲述给学生理解,需要老师下一番工夫。地球的形状以及公转与自转等,也就是地球的形状以及运动的性质,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可以引用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诗句讲述地球的自转,即自转周期是24小时,公转为一年。我国的地形有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如何将他们有效地区分开,需要对其进行重点分析与讲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该句诗歌讲述了山顶与平原之间地形的差异以及气候的不同,选用诗歌对该知识点进行讲解,学生就可以明白山上与山下不是一个景象,自然明白气候的变化与地势的关系。中国地理《西北地区》有关本地区植被特征的描述是这样的:在贺兰山以西的内蒙古西部、新疆两大盆地,由于降水越来越少,草原上的牧草也越来越矮小、稀疏,逐渐成为荒漠。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我引用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来说明祁连山和河西走廊西部气候干旱,是杨柳都无法生长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形与气候密切相关,诗歌可以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老师引用诗歌对其进行讲解,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知识与概念;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更容易记忆知识,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三、诗歌教学可以深化地理知识

很多诗歌中蕴含地理知识,将这些诗歌巧妙地运用到地理知识的教学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和“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杨柳未挂丝。”虽然都是描写二月,但景象却大相径庭:江南已是草木青翠、百鸟鸣唱的世界,堤岸上的杨柳正陶醉在春风博物之中,若隐若现,似仙子袅袅起舞,把人带入“春光无限好”的天堂画境;相反处于北国的五原县却春风未度依然空寂萧条。通过诗句的对比使学生掌握我国南北气候的差异,气候的分辨必须使用诗歌才能产生预想的效果,这是其他任何语言无法比拟的。诗歌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还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净化学生们的心灵,让学生心无旁骛地进行学习。“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上突兀高峻的泰山之巅,俯瞰群山伟貌,一览无余,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学生应该有此气魄,努力学习永攀高峰,领略科学知识的无限风光。很多的地理知识贴近生活,在日常实际中用到得比较多,学习地理知识可以提升学生日常生活常识,增加学生对学习地理知识的浓厚兴趣。

诗歌朗朗上口,老师通过引用诗歌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掌握地形地势、气候与地势的关系等,这种方式可以将复杂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更加简易,可以扩大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诗歌作为学习地理知识的辅助工具,可以使地理知識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学生学习起来更容易也更感兴趣,既掌握地理知识,又领略了博大的中华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1]张荣能.改进地理教学方法,向45分钟要效率[J].中学教学参考,2009(18).

[2]鄢志兰.浅议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2009.

篇5:浅谈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高洪来

天津市咸水沽第三中学

浅谈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历史新课标指出,要“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应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图片、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历史图片作为一种直观教材,是中学课本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它没有自己的序列,只是按照文字教材的需要编入,但是,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深感课本图片这一直观教具在历史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以图为路,转入正题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能否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读,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必须讲究引导艺术,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到课文中心上来。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引子”,起着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活动,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促成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的亢奋状态。利用插图,精心设计导言,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而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如在学习《秦王扫六合》一课时,我请学生观察课本上的秦始皇像,并对其进行了生动的描述:“他目光炯炯有神,两眼虎视眈眈,威严而傲慢的神态,流露出当年横扫六国、一统天下的万丈豪情,他头戴皇冠,身穿龙袍,踌躇满志,左手执剑,右手评点江山。这身打扮显示出他那唯我独尊、居高临下的帝王身份。他是谁呢?”学

生大声答道:“秦始皇!”接着,我在启发学生:“秦始皇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他在中国历史上起过什么作用呢?”学习本课,大家对他就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通过这一看一讲一问,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课文的学习上来,并在求知欲的作用下,积极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进入了很好的学习状态。

二、用图片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许多历史特征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比较而认知的,所以,比较和鉴别在教学中被大量采用。而教材中的许多插图恰好为历史比较法的实践运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利用插图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事物的内在特征及其本质区别。如在《世界历史》第二册中,关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节,教师可让学生先对比本课中的两幅扇形图,会很自然地得出美、德经济发展迅速,英、法相对缓慢的结论;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两幅柱状图,又很容易地分析出英、法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从而加深学生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三、用图片开展发现、探究学习

历史图片中所包含的丰富信息为探究学习提供了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设计了一些具有发现、探究色彩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究能力。在学习《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中的“山顶洞人”这一内容时,我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山顶洞人的生活”这幅插图,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该图的研究兴趣,确定发现、探究的切入点和观察图片信息的范围。我设计了具有梯度的一系列

问题:“同学们,山顶洞人都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请仔细观察画面,告诉大家你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进行不定向的观察,兴趣很高,并踊跃发言。在学生自主发言的基础上,我又提出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定向观察,目的在于从图中寻找到具有研究价值的信息:“请同学们在观察画面,大家发现右边的那位青年妇女正在干什么?说明他们已经掌握了什么技术?她左边的男孩正在做什么?那位站起来的男子呢?他身上背着的和手里拎着的动物是通过什么方式得到的?左边还有老人和孩子,他们怡然自得的表情能说明什么呢?”学生的回答极富想象力,语言表达生动、有趣,我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加以肯定并作了适当的点拨。最后,我请学生思考“从整个画面来看,这些人之间应该是什么关系?你能说明他们的社会组织有什么特点吗?”这样逐一呈现问题,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和发言。在发现、探究的过程中,我在发挥组织、引导、参与的作用,在探究活动结束后,师生共同得出如下结论:妇女缝衣服,使用骨针——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男孩生火——学会人工取火,人物关系——有血缘关系——结成氏族。了解了这一系列问题之后,“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一个人的知识是多方面的, 见识越多、视野越广, 其知识面就越宽, 对人的智慧、思维能力的发展越有帮助。新编教材在这一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课文的图画中有许多反映各朝代生产、生活

方面的图画。例如,《汉朝的饮食加工》、《唐朝穿裙衫的妇女》、《敦煌壁画里的唐朝住宅》、《隋唐大型宴会的长桌、长凳和室内家具》、《宋代家具》、《宋墓壁画“宴饮图”》、《明代家具》、《明朝住宅室内布置图》等等。这些朝代虽然距今那么的久远, 但这些图画再现了古代人们生活起居的情况, 看到了古代人们生活的侧面。学生自然而然地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相比较。尽管这些插画在教学中是不要求掌握的, 但由于再现了历史, 它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五、增强审美情趣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 产生了美。美是人类所向往、所追求的。综观我国历史, 我国劳动人们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光辉灿烂的科学技术、文化和艺术。这不仅仅可以用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还可以用来歌颂人类创造的美, 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如我国绝无仅有的青铜器, 制造工艺上在商朝就已经有相当高的水平, 如商代的“司母戊鼎” 和“四羊方尊”, 设计奇特, 造型优美、雕塑艺术精巧, 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又如秦国的“兵马俑”, 那一个个武士俑, 造型生动、神态各异, 面貌不一, 充分显示了工匠们的智慧和精湛的雕塑技艺, 它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再如宋代的“孩儿瓷枕”, 造型生动别致。活泼可爱的小孩神态自然地侧卧于榻上, 双臂紧抑置于头下, 两脚叠压, 稍稍抬起, 天真顽皮, 活龙活现, 栩栩如生。此外, 在新编教材中还有许多精美的艺术品, 如商代的象尊、犀尊, 西汉

篇6:浅谈诗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竹溪县职业技术学校谌德胜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初中地理教学课堂教学运用

摘要:当前,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作为学科教师,深刻体会到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深刻变化和影响。本文就从我所任教的地理学科出发,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感想。21世纪,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而且对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产生巨大影响。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在教育领域中起了一场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于转变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加速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对于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这样说,信息技术打破了教师一味靠书本、教鞭、粉笔传道授业的老套路,许多教师积极主动地在教育教学中推广和应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他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出系列学科教学课件,在课堂里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形象的表达工具,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的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而地理是这门学科,它反映的是千姿百态的地理风貌,变幻莫测的自然奥秘,正确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微观事物宏观化,复杂事物简单化,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从而使学生从消极被动地接受地理知识到积极主动地获取地理知识,从被动听讲变为多感观协同参与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集中注意力,思维才能主动活跃,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大都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产生学习的兴趣。现代信息技术能将文字、图像等内容直观地展示出来,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板块的运动”时,学生对喜马拉雅山的隆起,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很难用板块运动学说的观点来解释,教师用动画显示

高山的隆起和裂谷的形成过程,使难以理解的板块运动学说变得形象、直观,使学生印象深刻,经久不忘。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可以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由于地理时空的广远性和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使得某些地理教学内容的时空跨度很大。许多地理现象无法或很难看得到,又不宜演示或实验。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解决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学难点,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特别是一些不易说明,头绪较多的地理知识点,传统教学方法和媒质很难具体形象地加以描绘,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困难。而运用多媒体技术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利于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学生认识的难度。如:在讲地球公转一课时,利用动画展示,地球不停地以地轴为中心自转,同时又时快时慢地绕着太阳公转,在公转时,近日点速度快,远日点速度慢,太阳直射点在回归线之间来回运动,这时学生则被课件的内容所吸引,于是我抓住这一时机,提出问题:“为什么近日点时琼海为冬季,而远日点时琼海是夏季呢?琼海冬季时太阳直射在哪里?夏季时太阳直射在哪里?”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就很自然的把重难点掌握了。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认知能力,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地理教学中少不了会遇到各种类型的图。在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贯于始终的基本技能。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用图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而且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全面的读图、用图乃至制图的重要本领。例如:在展示黄土高原范围时,我采用多次闪烁的方式使学生对黄土高原范围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增强了学生地理读图的空间想象能力。又如:在分析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的成因时,我就给学生出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形成图”,且图中的风向我制作成动画效果,学生很容易就看出一个规律:“离风的发源地越远,风力越小,搬运的颗粒也越小”。由此可推断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由风搬运而来的(即“风成说”)。从而学生也提高了根据图中所给资料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认知水平总是由低到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总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地理是研究地球的形态特征、人文特点等方面知识的学科。现代教学媒体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促使学生认知能力得到发展。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要按照现代教学理念,最大限度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因而,新教材中大量活动内容成了一大亮点,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提供保证。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教法,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组织学生探索和解决地理实际问题,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个性得到张扬,初步形成学会学习的良好素质。如七年级上学期,在教学“地震火山带”时,同学们会联想到“5·12”汶川8.0级的大地震。这次地震给四川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同学们纷纷上网查寻资料,了解到这次地震发生的地点、地震产生的原因、世界上地震频繁的地区、地震发生时应该采取哪些自我保护的应急措施、地震发生后如何救助受伤人员以及如何预防地震等等,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把上网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和交流,加深学生对地震的认识,同时也学习到地震发生后应该如何救助受伤人员以及应该采取的自我保护措施。这样,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真正学习到了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有利于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由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使学生乐于接受,积极参与课堂。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教师也能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来实现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如我在“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这节课中,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设计了四个活动,这四个活动贯穿了整堂课,使得师生互动。又如在课前我就让学生去找一些相关的资料,在介绍黄土高原三大典型地貌和黄土高原位置与范围时,我让学生上讲台边指图边讲解,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师生关系更加的和谐融洽。

以上是我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几点看法。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提供了更多充分的感性材料,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现代信息技术合理运用于地理课堂教学,有利于强化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当然,这并不是说可以将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手段,而是要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扬长避短,这才能真正达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处理好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在教学系统中,包含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四个要素。作为整体的各个部分,它们各司其职,又相互联系。要保证手段的应用取得最佳效果,就不能将现代化教学手段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系统整体的一部分,仅仅注意到自身的因素是不够的,必须对教学

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手段与媒体,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第二、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成败,取决于现代信息技术使用是否能取得教学实效。实效性是学科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学科教学的归宿。现代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是辅助性教学手段,而不是目的,切忌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这样有时会带来负面影响和画蛇添足之嫌。突出多媒体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把握多媒体使用的“度”,围绕“实效”,慎用媒体,明确多媒体教学的真正价值,以教学的知识内容为基础,利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扩大课堂容量,杜绝用多媒体代替讲义和小黑板。事实上,多媒体教学的真正意义也就在此。教育技术改革与实践成功与否的标志,最终还应体现在教学效果上,无论何时都要坚持以教学为主的原则,围绕提高教学水平作文章。使学生感觉到自己在控制学习,激发其学习动机和兴趣。第三、不能忽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教师不能因多媒体的存在而放弃课堂。多媒体教学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协同学习的良好环境,教师就从传统课堂中的信息提供者转变为指导学生正确获取信息的方法技能的指导者,也就是由讲解员变成了导航员,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指导学生主动探究,搜集学习信息,从而将演讲式的教学过程转向讨论式、推导式的教学过程。这方面我采取在学生视听之前或之后,教师或提出问题,激励探索;或开启思路,提出方法;或强化要点引起注意等,使措施得以落实。第四、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要注意其合理性。多媒体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关键还在于教师开发、利用的教学课件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与教学内容相适宜,课件出现的时机是否适时、恰当。如果设计过于繁杂,画面过于华丽,出现时机不当,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事倍功半。所以开发和运用教学软件时,一方面应注意简洁明快,注重实效性、辅助性。另一方面要把握好软件出现的最好时机,要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依据,在学生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过渡时出现。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把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进行有效整合,随时都可能有创意灵感产生,把那些繁杂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妙趣横生、直观易懂,达到教师教得轻松、自然,学生学得快乐、牢固的效果。这种运用多媒体技术完成中学地理教学任务,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信息教研周刊》 2011年第10期

[2]《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3]《地理课程与教学论》 浙江教育出版社

篇7:浅谈谚语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培根说过,“一个民族的天才、智慧和精神寓于它的谚语之中。”谚语被誉为语言中的“盐”,是人民智慧和艺术才华的结晶。英语谚语精辟深邃,能阐发真理,启迪来者,陶冶性情,激励上进。初中英语课堂上适当地运用一些谚语,既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教育观,使英语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

一、巧立规矩,规范教学

接手一个新的班级,老师对自己的学生基本都会有一些要求。很多同学在第一节课,对新老师这样那样的要求非常反感,不乐意接受和执行,往往一开始就在师生之间埋下不和谐的种子,影响后面的教学。我在新班级的第一堂课,一般会教给学生四句谚语。第一句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早起的鸟儿有虫吃)。鼓励他们早晨不仅要读英语,而且要大声朗读。一到早自习,我就会让学生们齐声朗读这句话,从而让他们更加精神百倍地投入到学习中,而不是无所事事。第二句Experience is the father of wisdom and memory the mother.(经验是知识之父,记忆是知识之母。)让他们写在听写本上,告诉他们英语学习需要记忆和积累,英语单词,词汇和句型的记忆默写必不可少。第三句话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告诉他们英语口语听力尤其需要多读多练,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才能熟悉,才会运用。因此我们每节课一开始都会有Daily Report,每位同学都应该认真参与。第四句话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失败是成功之母),告诉他们平时的考试练习肯定会有错误之处,我们每位同学都要准备错题本,及时总结归纳,考前就是复习的最好的资料,坚持下去,一定会成功。

谚语的生动有趣的呈现,让学生眼前一亮,至于老师的要求,他们自然而然地接纳了,效果非常好。

二、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新课要讲究艺术,一开始良好的气氛,往往可能影响到整堂课的效果,新的单元开始,学生往往会以一种期待的心情来期待新的学习内容,出色的教师,往往在开篇便一鸣惊人,能够抓住学生的心。在开场白中介绍合适的谚语,马上会形成轻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例如,我在教授8A Unit 1 Friends的时候,引用谚语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之交才是真朋友),让同学们讨论自己的朋友自然而水到渠成,营造了活跃课堂氛围,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三、巧借谚语,扩充词汇

掌握并熟练运用词汇是学好英语的基础,词汇是构成英语知识大厦的“基石”和“砖瓦”。它就像盖房子用的诸如砖瓦之类的建筑材料,没有材料也就无从谈盖房子。掌握足够的词汇是成功学好英语的关键。许多英语谚语短小精悍、音韵和谐、朗朗上口,非常适合于背诵。例如:No pains,no gains.(不劳无获。)Grasp all,lose all.(贪多必失)。

尝试使用趣味盎然,生动形象的英语谚语,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学生对所学词汇便会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甚至终生难忘。

四、活用谚语,操练语法

对于初中生来说,语法是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是学习的一大难点。英语谚语有的简洁凝炼,有的华丽优美,充分体现了英语语言在各个方面的特点。如果将语法知识通过相应的结构正确、规范严谨、通俗易懂的谚语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谚语掌握语法规则,无疑是一种快捷有效的学习途径。在讲解牛津英语8A unit1语法比较级和最高级的时候,我运用了如下谚语: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两人智慧胜一人。)Health is better than wealth.(健康胜过财富。)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诚实为上)。在学习被动语态的时候,我又挑选谚语:Rome is not built in a day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The finest diamond must be cut.玉不琢,不成器。学生对于这两个语法理解和掌握不错。

总之,教师在讲授语法和语言点的时候,若能恰当地引用相应的谚语进行知识讲解,并要求学生记住这些谚语,能促进对难点和重点的突破和理解。

五、擅用谚语,塑造灵魂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计划和课堂教学中做到“寓素质教育于外语教学之中”,很多英语谚语的含义往往超出字面,可以引申出更深刻、更普遍的生活道理和人生哲理。它教人守德、惜时、为善和求真;劝人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和勇于进取,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接触一些思想向上、勉励性强的英语谚语,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如Virtue is bold,and goodness never fearful.(美德是勇敢,善良从来无所畏惧),Judge not a book by its cover.(人不可貌相)。

在考试之后,有同学考得不是很理想,容易丧失信心,这时候恰到好处地送上几句谚语:Better late than never.(亡羊补牢,为时不晚)You make the failure complete when you stop trying.(不再努力之时,就是完全失败之日。)能够很快地帮助学生走出阴影,激励学生奋发图强,铸就坚定意志,重塑学习信心。

将谚语结合课程具体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和个性特点,自然合理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能使学生在语言学习的同时,也获取了思想教育。毋庸置疑,在这些谚语的教诲、启迪和积极影响下,许多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地发展,品德修养逐步地提高了。

毫无疑问,巧借英文谚语,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难点;能帮助学生丰富词汇、培养语感;能使学生树立信心、不怕困难、乐于合作,形成积极向上的品格……只要运用恰当,英文谚语,必将成为英语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篇8:浅谈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一、结合插图, 于比较中优化课堂效率

将相关的挂图与教材里的图片、插图实现三位一体, 互相融合, 在学习过程中同样可以实现提升效率的目的。比如:学习我国“地形”的时候, 课本里提到我国地形种类繁多, 类型完备, 例如山地、盆地、平原、丘陵、高原等。第一步, 要在地图中点明中国的四大高原、三大平原以及丘陵、山地、盆地的名字及所处地域, 然后引导同学们参照教材中的四幅插图以及相关的说明性文字, 在获取初步认知的基础上, 让同学们明白高原以及平原, 山地以及丘陵的不同点。学习“长江”这一课的时候, 在地图中点明长江自起点至终点的距离, 所经过的省份、重要支流、湖泊的名字与地域后, 引导同学们学习教材中“长江水系干流剖面图”以及“长江三峡略图”两个图片, 结合给出的相关说明, 如此, 同学们对长江上游特征 (地势高、落差大、水流急、水力资源丰富) 以及长江三峡的所处区域、排列顺序、峡谷、宽谷等信息与葛洲坝水电站所在的区域等, 不但清楚明白, 还能够更快的掌握这部分知识。

二、多元互动, 于生动中优化课堂效率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不同角度的填图、描图、绘图、拼图游戏与竞赛, 充分让地图和学生都“动”起来。这样既能锻炼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识记速度, 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而且这种兴趣还能持续较长时间, 有时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拼图游戏“中国政区图”:先要求课前准备自制的“中国政区图”并写上省名、简称和行政中心;“动”的第一步:认方位。每位同学打乱自己的拼图, 跟着老师的引导, 分七个片区找出每个片区的省级行政单位, 这一步是让学生熟悉省级区划的地理位置, 所以要慢一些, 切忌学生急躁。第二步:拼图比赛。分小组或者全班都可以, 教师引导或者学生代表引导拼图, 要求引导者一定打乱七个片区的顺序。每完成一个片区, 教师一定要检查每位同学的桌面拼图情况, 以便及时纠正和调整拼图节奏。第三步:识轮廓。用拼图分小组研讨轮廓特点, 并要求分小组速记有特点的轮廓, 对轮廓特点不明显的省级单位教师做些补充。第四步:找行政中心和简称。第五步:放松心情。一般一节课最多能完成前两步, 为了不至于让学生感觉太枯燥, 可以在下节课或者更多节课前用3到5分钟放松心情:像幼儿时期那样去玩拼图比赛, 学生很乐于参与, 兴趣很浓, 持续了几周时间, 同时也训练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三、解决问题, 于实践中优化课堂效率

如果一上来就“画”地图感觉难的话, 就先“用”地图吧。此时的学生绝大多数都觉得自己会用地图。那么, 设计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让学生利用地图合作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他们一定会非常积极而主动地投入到地图的学习中。例如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如果北京市一商场突发大火, 继续尽快的调集花市、方庄以及东经路三个地区的消防队员前去扑救。将学生分成三个或六个小组, 分别代表三个消防中队的指挥中心, 通过讨论完成以下任务: (1) 指图详细说明你中队前往火场所选择的路线; (2) 假设消防中队的平均速度为每分钟600米, 估算你中队前往火场所用的最短时间。要想完成以上任务, 学生必须具备以下知识和技能:1.能判读图例和注记, 并明确图例表示着地理事物的准确位置, 而非注记。2.能运用“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 判定一般地图上的方向。3.能运用比例尺, 在地图上量算实地距离, 并进一步进行相关计算。

四、强化指导, 于观察中优化课堂效率

1. 首先在教学中要培养他们正确的读图方法:

先读图名、图例, 再读正图。由于图名揭示着该图的主题以及主要内容, 先分析图名就能使同学们抓住关键内容, 排除无用数据, 图例是地图里相关信息的体现, 认知并记忆常用的图例是快速获得图里数据的关键, 进而读正图就相对来说比较轻松了, 学习效果也将更好。读正图的时候通常应该依照图示自身蕴含的信息, 通过相应的方式: (1) 依据地理信息的空间次序解读, 此类方式适用于分析体现地理信息分布特点的图片, 例如气温分布图、人口分布图等。 (2) 依据地理信息的时间次序解读, 适用于体现地理信息随着时间进行改变的图示, 例如地球公转图、人口增长图。 (3) 依照地理信息蕴含的前因后果解读, 适用于分析探寻地理信息深层关系的图例, 例如人地关系模式图、气候形成示意图等。

2. 其次是分析地图。

通常来讲, 析图能够从两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 发掘数据, 图示里蕴含的数据基本包括地理区域、地势、资源能源、地形、河流、交通线路等, 应该指引同学们学会通过明显的信息准确找到隐含的信息, 例如水文、植被、气候、农业生产方式和特点、工业生产的布局和特点、人口的分布与流动等。例如依照澳大利亚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 分析其工农业生产的分布、部门类型和特点, 依照中国四四个主要工业基地的区域、交通、资源等信息研究它形成的原因以及将来的进步方向。第二层次, 挖掘研究整合数据, 利用对上文所列的自然、经济因素的研究, 明白每个地区自然与社会环境的不同特征的主要因素, 是同学们明白地理环境每个因素之间紧密关系, 互相限制, 并且互相融合, 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总体性与地区差别。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运用地图的快乐。

总之, 地图是地理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 要教会学生使用地图的方法, 应该将所学信息体现在图上, 通过图将抽象信息转化为形象可感的内容, 养成他们读图、析图、用图的习惯, 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摘要:地图被看成是地理学科之“第二语言”, 包含着大量的地理知识, 是该科特有的信息承载与学习工具。于中学地理的学习进程里, 地图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地图教学不但成为中学地理学习尤其关键的方式而且是中学地理根本的学习方式之一, 经常使用地图也是中学地理教育环节的主要特点之一。

篇9:诗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华,不仅语言凝练、韵律感强、意境优美,而且渗透了大量的英语语言文化内容和人文底蕴,是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运用诗歌,既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有效地落实语言点的教学。本文重点关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诗歌的运用,着重探讨以诗歌的教学来优化英语教学的方式。

诗歌 优化 英语教学 运用

诗歌,篇幅简短、文字优美、富含哲理、节奏感强、充满韵味,诗歌的学习对于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的提升十分有益。在初中英语课堂上如能巧妙地结合诗歌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语言知识的有效落实,而且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感知,培养积极的情感和审美趣味,体现英语教学的人文价值。

新课程标准对中小学阶段英语诗歌的教学作了明确的要求,初中阶段的学生应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小诗,并能理解和欣赏一些经典的英文诗歌。这表明初中英语教师应该重视诗歌的教学,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诗歌的教学来推动英语课堂教学的改善和优化。初中阶段的诗歌教学,应该是一个入门和培养兴趣的阶段,教师应充分利用英语诗歌教学这个载体来教授学生语言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语言运用能力。

一、诗歌的选编

笔者对现行人教版“Go for it”七至九年级教材进行了分析,遗憾地发现这套教材只收录了9首简单的歌谣,而且没有一首是真正意义上的诗歌。没有合适的教学资源,就使得许多教师缺乏利用诗歌教学来优化和丰富英语课堂的意识,也缺少这方面的教学实践。因此,要推进英语课堂上诗歌的教学,首先要解决诗歌选编的问题。诗歌的选编有两个原则,一要符合初中生的认知阶段,二要考虑到教学资源的可利用性。

1.选编符合初中生认知水平的英文诗歌

英语文学中的优秀诗歌浩如烟海,选择什么,不选择什么,除了要考虑文字的优美和内涵的丰富之外,还要考虑初中生的认知水平,要针对其年龄特点来选择诗歌,应当避免盲目地追求诗歌的经典性和永恒性。初中生处在人生阶段的叛逆期,虽然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还比较低,但已经开始独立思考问题。因此,不妨选择一些语言简单、寓意明确,情感积极向上又富含哲理的简短诗歌。

例如,在教授“Go for it”七年级上册第11单元“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有关时间这个话题时,笔者选用了“Time is money”这首诗歌。作者用“一寸光阴一寸金”来比喻时间的重要性,语言生动,为学生们敲响了警钟,提醒学生珍惜时间,“切莫虚度好年华”。通过这首诗歌的学习,“Time is money”已经成了学生的名言警句。

在教授“Go for it”八年级上册第10单元“I am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有关未来职业和人生规划这个话题时,笔者选用了一首题为“Life”的诗歌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以此来升华整节课的主题。这首诗歌读起来比较简单,没有太多生词,但学生能从中领悟出人生的道理。在学到“Life is like the moon, Now dark, now full”的时候,学生马上就能联想到我国古代著名诗人苏轼所写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欣赏完整首诗歌后,马上提问,“In your mind,what is life like?”学生很感兴趣,回答非常踊跃,答案五花八门,而且颇有深度。有学生这样回答:“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 you never know what you are going to get until you open the box”。这个句子显然不是学生的原创,它来自于曾给学生放映过的影片《阿甘正传》中的经典台词。但学生能够在此刻联想起这个句子,说明是有了深刻的感悟。也有学生这样回答:“life is like a computer,you turn on it and you will have fun.”稍显稚嫩,但却不失童真。

2.诗歌教学资源的可利用性

初中生的英语水平和认知水平都还比较有限,因此,所选诗歌在教学中的可利用性就非常重要。就诗歌本身而言,只有那些符合学生的英语水平,或是比其当前的英语水平稍高一些的英语诗歌才是适用的。但是除了要考虑诗歌本身的语言难度之外,还要考虑所选诗歌是否适用于实际课堂教学内容。如果所选的诗歌能够找到适用的视音频资料,这样的诗歌在教学中就会比较有效。

例如,在教授“Go for it”七年级下册“I am watching TV”这个单元时,正好在学习现在进行时这个语法知识点。笔者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英语水平选择了“Sailing”这首英文诗歌。这首诗歌的句子基本上都用现在进行时,如:I am sailing,I am flying,I am dying等。除此之外,整首诗歌内容简单,生词不多,而且已经被改编为歌曲,可以演唱。在给学生呈现这首诗歌的时候,可从网上下载带有歌曲的动画,这首歌曲旋律舒缓,几遍跟唱之后,学生们就已经非常熟悉了,这对接下来要学习的现在进行时是一种预热。

在《诗的意象》中,刘易期认为意象“就是一幅以词语表现的画”。诗画结合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不同的诗歌进行诗画结合的难度并不相同,描绘自然景色的诗歌会比较容易。

例如,在教授“Go for it”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What should I do?”的时候,编写了一首适合初中生英语水平的诗歌“Life journey”,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在配乐播放的同时,穿插展示了多张精美的图片。如在朗诵到“it rains so heavily that we cant walk on.”这一句的时候,呈现了一幅狂风暴雨下,无法令人前行的图片;在播放“dont forget there is a rainbow after the heavy rain.”这一句的时候,选用了一张雨后彩虹的图片,图片和诗歌的结合能让学生对诗歌产生更加直观的理解和感受。在课堂上,学生因为感动,朗读的时候表情丰富,饱含激情;因为感动,学生的学习忘我投入,收到良好的效果。应该说诗歌的运用在这节课里面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和老师、学生和课文内容产生了共鸣。

Life journey

Life is a good journey.

But sometimes it rains so heavily that we cant walk on.

Should we cry for the rain?

No,dont forget there is a rainbow after the heavy rain.

Life is a colorful journey.

But sometimes we will meet so many problems that we may feel difficult to go on.

Should we cry because of problems?

No,we can get even stronger after we solve the problems.

Facing,problems,why dont you take a deep breath and smile?

Meeting problems,why not ask others for advice and help?

Try to face your problems bravely!

Always remember to enjoy your life journey!

二、运用诗歌来优化语言的教学

1.运用英语诗歌来优化口语教学

大部分学生刚开始能进行母语读、写的时候,都非常喜欢诗歌。童年时代,每个人都会背诵大量的诗歌。在语言学习的早期,引入英语诗歌有助于培养中小学生对英语这门语言的文字和声音的感觉。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学生都喜欢诗歌,他们几乎会很自然地去朗诵和模仿诗歌中的文字和韵律。对英语文字和声音的感受为他们今后更加深入的语言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通常一首好的诗歌语言优美、富有韵味、节奏感强。如果教师能够巧妙地运用难度适中、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来辅助口语教学,将会事半功倍。

可以经常选用一些简短富有韵律的英语诗歌来帮助学生练习发音。例如,通过反复朗读短诗“Rain,Rain,go away;Come again another day.”学生们能够发现单词中[ei][∧]这些相同的韵脚。通过不断地模仿、跟读,学生可以更好掌握这两个音的正确发音。在学完双元音/au/后,发现学生的发音存在问题,音准不够,因此特意选了一首名为“My beard”的诗歌。

My beard

My beard grows to my toes,

I never wears no clothes,

I wraps my hair.

Around my bare,

And down the road I goes.

这首诗中出现了多个带双元音/au/的单词,教师可一边播放诗歌的录音,一边要求学生仔细体会、模仿,同时告诉他们发这个音的几个技巧,如:嘴巴要张大,嘴型要到位,声音要拖长,音要发得饱满等等。然后要学生一个个站起来模仿磁带进行比赛,看谁模仿得最像、最到位。这样一来,原本枯燥的发音练习变得活泼、生动、有意义,充满了乐趣。不知不觉中,学生就掌握了正确的发音。与此相类似,在教双元音/?藜u/这个音的时候选用了下面的这首诗歌。

2.运用英语诗歌优化词汇教学

在英语学习中有大量的记忆工作,根据脑科学家研究,人的大脑中下丘脑和边缘系统有“乐趣”中枢和“苦痛”中枢,如果“乐趣”中枢被激活,人就可以乐此不疲地去做事情,而且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主动愉快。“乐趣”中枢对学习和记忆影响极大。既无乐趣又看不见成就的学习,即使反复刺激仍不易记牢,若学习变得有乐趣或有成就,学习的效果就会好。英语教学本身是艰辛的劳动过程,如果课堂教学方法简单、形式单一,缺乏直观性、形象性,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受挫。倘若能将诗歌巧妙地融入英语课堂教学,就会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获得最大效益。

初中阶段要掌握1600~1700个单词,许多学生都觉得单词量大,很害怕记单词。如果要死记硬背词汇表,必然是非常枯燥的,而且效果也不好。诗歌中的词汇不仅精炼,而且具有意义,排列在一起又饶有趣味。学生喜欢在朗诵诗歌的过程中记忆单词,而这种有意义的词汇记忆也更加持久。比如:在学习表示十二个月份的单词的时候,学生觉得这些词汇很难记住,而且前后容易混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选取了“The cuckoo”这首简单的诗歌,既把表示月份的单词穿插进去,又提供了具体的情境。

3.运用英语诗歌优化语法教学

语法课要上得活泼生动,深入浅出,是十分具有挑战性的。但是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教材中绝大部分语法知识其实都可以找到合适的诗歌来辅助教学。

例如,在教授“Go for it”八年级上册第12单元“Whats the best radio station?”的时候就节选了“The fa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这首诗歌来辅助语法点“最高级”用法的教学。对于“What is the fa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这个问题,学生们的答语五花八门,充满创意,而最高级的用法也在诗歌的欣赏、模仿和问答当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

诗歌优美、朗朗上口、富有意境。英语诗歌的教学,本身就是带领学生体验美的历程,但是诗歌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意义还不仅限于此。实践证明:合理选择诗歌、精心设计诗歌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综合效益,是新课标下优化英语的课堂教学,推动各项语言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在我们的教材中虽然诗歌所占的比例很小,但因为内容简明生动,可以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活跃思维,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它的作用不容忽视。在英语学习基础阶段选用合适、地道的英语诗歌进行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起着积极的作用。它能激发学生对语言本身的兴趣和热爱,也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合理利用诗歌,展现诗歌的魅力,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扬起诗歌之翼,把诗歌引入课堂教学,诗歌的独特魅力会使课堂别具一格,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 杭宝桐.中学英语教学法(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张曼.浅析英语诗歌在培养中国英语专业学生阅读能力中的作用及其实现途径[D].华中师范大学,2001.

[3] 蒲度戎,彭晓华.英美诗歌选读[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4] 范秀华,朱朝晖.英美诗歌鉴赏入门[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7.

[5] 李力.初中生英语诗歌欣赏与教学的尝试——Shel Silverstein 的幻想绘本三部曲为例[J].教学月刊,2011(2).

[6] 杨小琴.浅议初中英语教学中巧用诗歌[J].文理导航,2010(4).

上一篇:民航运输管理专业下一篇:大一会计学年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