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24-05-15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精选8篇)

篇1: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小学《品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小学的品德与社会,我们简称“品社”,是对小学生进行系统的品德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它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着一定的导向作用。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在“品社”课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义不容辞的。那么,在《品社》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情感渗透,言传身教

德育教育的过程是塑造少年儿童心灵和人格的过程。言传身教作为道德教育的两种教育方式,在德育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传授道德知识,引导少年儿童正确的行为时,还得讲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道德教育进入少年儿童的内心世界,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例如: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教师先要按时参加升旗仪式。要求学生语言行为美,教师要做到不打骂学生,不讽刺挖苦后进生。和学生一起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要求他们讲究卫生,不乱扔瓜果壳皮纸屑,不乱花零用钱,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教育他们要孝敬父母,尊敬老师等。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的耳闻目睹,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接受教育,培养良好的品德。

二、思想渗透,就地取材

就地取材就是利用现有的教科书联系实际,提高思想认识,培养爱国情操,强化道德观念。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的品社教科书的第三单元《来自社会的关爱》,讲的是学校里有哪些人在为我们服务?我首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在我们学校工作的老师和其他工作人员,为了保证我们的学习和安全,他们提供了什么服务?学生争先恐后说出自己的答案:门卫黄大爷一天要锁好几次门,医务室的于大夫半夜为生病的学生打针等等。作为一名小学生,要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遵纪守法,勤奋学习,为校争光。这样,品德与社会也自然的渗透了思想感情的教育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行为渗透,规范动作

紧扣教材,联系实践,规范学生行为。如:在上《规则在哪里》一课时,我先设计了个小游戏,并提醒学生,游戏要有规则,否则无法进行。从而导出生活中其实也有很多规则。如:学校公共场所图书室看书,电影院看电影,交通行路等。教育学生从小要规范自己的行为,讲究公共道德,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他们懂得各项规则可以保证我们的键康、安全,从而进行愉快地学习。在遵守规则的同时,也享受着规则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从言传身教,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多层次、多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才能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篇2: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教育家赫尔巴德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结合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使德育教育落到实处。如何在小学数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呢? 下面就谈淡我自己的主要做法及肤浅体会:(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学生进行学习为一定的学习动机所支配。刚入学的儿童,为获得父母、教师、亲友的赞扬而认真学习。一位天真稚气的孩子曾毫不掩饰地说出心里话:“老师,您知道我上课为什么爱举手发言吗?我就是想得到小五星。”这是一个孩子的心声,却道出了同龄人的共同点,这种推动学习的动机,也是无可非议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世界观的逐步形成,与社会要求相应的动机愈来愈占支配地位,并逐渐成为学生的主导性动机,而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近景性动机也越来越深刻而稳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求知欲就是学习动机最活跃、最现实的部分,许多科学家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之一,就是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在这种状态下所学习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从学生入学起,就要重视学习动机的培养,教师要采用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生动的方式,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教育联系起来,使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的广泛应用和作用,引导学生逐步把今天的学习和长大参加社会建设联系起来,使学习成为他们的内部需要。

(二)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

教材的例题与习题里蕴含着思想教育因素,只要努力钻研,认真备课,就能把这些因素挖掘出来,在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如教学“时分的认识”,先出示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认识钟面,会看钟面时间,科学地安排时间,准确地掌握时间,做时间的主人,教育学生从小就要珍惜时间。又如在教学“应用题”时,结合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出示我市新城区建设的一些数据和资料,编出例题与习题,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激励学生为家乡的繁荣而从小努力学习。这样,既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赋予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以时代的气息,学生容易产生共鸣,有新鲜感。(三)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正确的思想品德观念的形成,离不开环境情感的熏陶,而且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作指导,以数学知识作为载体,恰当揭示知识中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世界观。1.在具体感知中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又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这是学生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数、形、式和应用题的概念从实践中引入,问题从实践中提出,创设条件,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通过摆、画、量、算等具体感知,形成表像,逐步建立概念。例如:在认识1l到20各数时,把一把直尺竖着平放在桌面中间,当学生在直尺的左边摆一捆小棍,右边摆一根小棍表示11时,他必然知道11是由一个十和一个一组成的,当直尺的左边有两捆小棍时,学生自己就答出了20是由二个十组成的,而且知道了20为什么左边写2,右边写0。这样,使学生了解实物数数,形象到抽象表示数的过程,对11~20各数有了初步感性认识。

2.在分析综合中渗透运动变化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变化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人的思维也是如此,儿童由动作直观思维发展为具体的形象思维,再发展为抽象的逻辑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克服孤立静止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组织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认识客观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从而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想方法。3.在观察比较中渗透矛盾转化的观点

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观点,小学数学教材中基本概念中有许多对立的概念。如加与减,乘与除,相等与不相等,正比例与反比例等等。这些概念的特性如同任何事物的矛盾特性一样,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既有斗争性,又有同一性。教学时充分运用这种特性,就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对立统一观点的渗透。4.在抽象概括中渗透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恩格斯说:“整个世界或一个体系,即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总体。这些物体是互相联系的,这就是说他们是相互作用的”。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知识的联系和发展中找出异同点,沟通数、形、式与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加减乘除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当四种运算具备转化条件时,加法可以转化成乘法等。学生全面理解了加减乘除概念,促进了良好认知结构的形式。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要求学生学习数学要一丝不苟,在教学训练中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习惯主要是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通过严格训练使学生形成对待任何工作都认真负责的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如在进行计算能力训练时,我先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边审边思考:“题目有没有抄错?先算什么?再计算什么?能否简便计算?”在计算时要求学生一步一回头,自觉进行检查,做错时及时纠正,自觉分析错误原因,防止再错,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小数点必须写工整、规范。做完作业后要养成自觉检查的习惯,端正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培养独立思考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在小学数学中渗透德育,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目标出发,充分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深挖小学数学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和谐统一,使数学知识教学与德育教学有机结合,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篇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一、充分发挥教师人格魅力的德育功能

众所都知: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 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也是直接的。首先, 我觉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例如升国旗时要求学生站正行礼, 我首先自己严肃认真, 站在队伍里端端正正, 学生也就自然照样守纪律了。另外, 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表达、仪表风格等, 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 陶冶他们的情操。比如, 为了好一堂数学课, 教师作了大量的准备, 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 而且还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一种敬佩之情, 从老师身上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教师通过讲授的科学性、思想性及严谨的治学态度、诙谐幽默的语言感染着学生, 激励他们向理想目标发奋努力。因此, 教师必须身体力行, 走入孩子的心灵深处, 用我们慈爱的目光、慈祥的笑容影响他们, 用我们温柔的话语感染他们。要处处做学生的表率, 以自己的人格和言论感化学生, 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进行德育渗透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 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 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 把德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数学教材中的“啄木鸟吃害虫”“植树”“认识人民币”“奥运会奖牌”“认识时、分、秒”“节约用水、用电”等数学素材分别渗透着环保意识、爱国意识、珍惜时间意识、节约能源意识, 都是鲜活的德育素材, 教师如能积极引导, 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又如在教学《时、分、秒》时, 教师可在学生初步建立了时、分、秒的概念后, 通过让学生数心跳、写字、读书、拍球等, 让学生感受1分、1秒有多长, 到底可以做多少事情, 从而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做时间的主人。再比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 可教育学生:人民币是国家的财产, 代表国家的尊严, 我们应该爱护人民币, 合理使用人民币。这样, 就会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利用数学实践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 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 如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 三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 我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 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所有家庭在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里使用垃圾袋的数量, 并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让学生们谈谈我们该怎么办。这样, 既让学生掌握了有关的数学知识, 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又如教学《年、月、日》时,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日历上找出重大纪念日, 如“国庆节”“八一建军节”“香港回归日”等, 以丰富他们的社会常识。在应用题教学中, 教师选用的题材应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如做好事、绿化种树、节约用电用水、改革前后人民收入对比等事例, 使学生在解题中受到思想教育。

四、在数学训练中渗透德育

数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要求学生学习数学要一丝不苟, 因此在教学训练中应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 培养良好习惯主要是通过不间断的反复训练来实现。通过严格训练, 使学生形成对任何工作都认真对待的态度, 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 要正确、积极地引导, 从一点一滴抓起, 既要循序渐进, 又要贯穿始终。教学时, 教师还要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 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在教学时, 我要求学生在听课、写字时要有正确的姿势, 回答问题要说完整话, 写作业时字、符号都要工整, 计算要正确。在计算时, 要求学生一步一回头, 自觉进行检查, 需要验算的要验算, 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要写工整、规范, 题目做完后要及时检查, 做错及时纠正, 自觉分析错误原因, 防止再错, 从而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学生在数学训练过程中, 端正了学习态度, 一步一步地养成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 培养了独立思考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篇4: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关 键 词】 小学;数学;德育;渗透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而《新三字经》有云:“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若不教、行乃偏,教之道,德为行。”短短几句足以说明了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为基础学科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在数学教学中又该怎样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渗透教育呢?这是值得每位数学教师探讨和研究的。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数学教学实践,浅谈如下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数学课上,教师的示范和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方法。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举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美的感染,从而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教师个人魅力对学生的感染,同样具有无形的德育渗透作用。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识记在心,因此老师不但在课堂上应为人师表,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谨言慎行,让学生耳濡目染,才能在学生中潜移默化。为了上好一堂课,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得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对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结合学科的特点,树立学生的远大理想

数学方面的知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建设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联系实际阐明所学知识的用处,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小学知识教学是基础教学,而数学则是小学基础教学的基础。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打好基础,事物才会向前发展。这一点可通过本学科“知识点一环扣一环”这一特点对学生说明基础的重要性。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还要注重另一方面——应用性。如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百分率”一课中,我让学生掌握发芽率、产品的合格率等计算方法的同时,强调:“农业上我们可以利用发芽率计算播种面积及种子数量等,工业上我们可检验产品情况等。学好数学无论对工业、农业都有很大帮助。”通过这样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性。当学生认识了数学的基础性和应用性等重要性之后,学习的积极性就得到激发。如一年级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可以介绍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和生产建设中的作用;三年级教学中,估算的分量大大提高了,教师在介绍估算方法时,要强调估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价值,事实上我们生活中碰到数的问题时,许多时候都只需估算一下就行,并不需要精确的计算;六年级教学“比例尺”时,可以介绍按“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以及按“比例尺”绘制图纸,在建筑、科研、军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等等。通过教师简明扼要的介绍,使学生把所学新知识同现实生活、今后的学习和国家的建设逐步联系起来,明确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另外,还可以借助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提供的材料,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开阔眼界,产生学好新知识的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的动力。

三、以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中国数学方面有着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树立学生远大的志向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方面。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打开世界数学发展史册,可以看到我国古代数学研究的累累硕果。在我国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关于圆周率》等阅读教材后,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科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位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陈景润的“陈氏定理”,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能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插图和应用题,教学时可以选择富有教育意义、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如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第15页的主题图以及后面的统计图,介绍了我国特有动物的种数、濒危和受威胁动物的种数,借此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再如,教“元、角、分”时,可进行爱护人民币教育;在教“时、分、秒”时,可进行守时惜时教育;这些,都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发爱祖国、爱科学的情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四、利用学习形式,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德育渗透应与课外有机结合,而不应只局限在课堂上,通过适当开展一些活动课和主题活动进行对德育的渗透。只要我们能结合学科的特点,寻找、发掘德育的机会,把德育寓于数学教学中也不是一件难事。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如研究性、合作性等。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进行讨论,共同思考,这样不仅可以培养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组织一些小组学习或小组比赛,这种做法共享一个观念:我们一起,既要为别人的负责,又要为自己的负责,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在这种情境中,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合作交流、互相探讨,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重要的并且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渗透德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在进行这一课题实践时必须注意方法上文道结合,做到自然妥帖,切忌生搬硬套,使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做到和谐统一,教师要结合数学教学工作的特点,充分发挥在德育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我相信,只要结合学生实际,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一定能达到培养德育、智育的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仁贤. 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

[2] 刘兼,孙晓天.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管建福. 小学数学教学艺术[M].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篇5: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因此,品德教育是当前教书中的重中之重。品德教育途径很多,德育与教学相结合,用知识去吸引、影响学生是重要的途径之一。新《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那么如何利用美术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并产生良好效果呢? 由于小学美术教学大致可以分为“欣赏课”、“绘画课”、“手工课”、“综合探索课”等四项内容,我就欣赏课和绘画课的教学,谈谈在美术课上我对学生的德育渗透。

一、在欣赏课中渗透德育

在美术教学中,美术欣赏课对学生思想意志、情感有很大的影响,而思想、意志、情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欣赏美术作品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小学美术课本安排了很多的欣赏课,欣赏课的内容包含很多,有绘画、草编、刺绣、脸谱、年画、泥塑、浮雕、建筑等。通过让学生欣赏示范作品,在教师生动的讲解中,让小学生幼小的心灵感受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以及民间艺术的优美和深沉。如在欣赏《漂亮的纸浮雕》、《中国古代建筑》一课时,经过教师的指导,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艺术的良好思想品格;通过欣赏变废为宝《漂亮的瓶子》、《自己的事自己干》,培养学生爱清洁、爱劳动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在绘画课中渗透德育

小学美术教材中绘画课较多,有的课对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显而易见,有的则并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出思想品德教育的材料。在上《珍贵的熊猫》一课时,我通过以绘画形式讲授大熊猫的画法,在画的过程中渗透熊猫的珍贵,以及我们应该保护大熊猫,热爱大自然。在上《假如我是巨人》的时候,我创设情景,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是巨人,应如何帮助弱小的人们,培养他们助人为乐,互相帮助的精神。在《画自己》这堂课中,在学生知道自己脸形特征,面部特点的同时,我启发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能力。

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不同于思想品德课中的直接道德说教。儿童的心灵是最敏感的,它是为接受一切美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因此,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在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进行的,它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神奇作用,不亚于一切思想品德课的渗透。

篇6: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体育教学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德育教学既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又是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是每位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教师言行

1、教师的仪表和教师的语言。学生能从教师形象中体察到教师的气质,对事业的热情和信心,从而决定向你学习的程度。做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严肃的风度,又要充分体现其职业特点——健康而朝气。通过教师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仪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教师用语要文明、简练、逻辑性强,幽默是可取的,但切忌低级庸俗。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良好习惯。“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这两句话证明了良好的师德形象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刻意义。教师的举止言行、仪表服饰、神态气质甚至习性,无不作为信息传导于学生的大脑,反馈于教学过程。

2、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同进步。体育教学中教师之间的配合显得十分重要,不仅要共同研究教学工作,而且要经常在一个“大课堂”里一起上课,教师之间必须互相尊重、密切配合、互相帮助,使学生从体育教师这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中学到助人为乐、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二组织教学

1、建立切实可行的课堂常规。体育课堂常规是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对师生提出的一系列基本要求,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严格的课堂常规应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严格的课堂纪律、考勤制度和考核制度。通过认真实施使学生接受严格的要求与训练,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培养学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服从组织的良好习惯。

2、课前备课。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课前不做好充分准备,课上必然杂乱无章,学生没有兴趣,教学效果必然差。其中,课前场地布置要井井有条,做到既美观又便于组织教学,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条不紊的工作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布置场地、器材和使用、送还器材。这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新生人学,就应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做好这项工作,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从中受到良好的劳动教育。要向学生讲清楚学校各种场地、器材的使用方法、要求,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时要求学生看明白有关场地、器材的标志牌上注明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通过校内、外具体事例重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及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

4、分组及不分组轮换和分组教学。在分组及不分组轮换调队时,要提倡让兄弟班、组先行通过,切忌抢行或互相穿插,对本班调队中互相谦让的组及时给予表扬,培养学生互相尊重、讲礼貌的文明行为。在分组教学时,特别是分组轮换教学时,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培养体育骨干的组织能力,提倡认真观摩、学习别人的长处,热情帮助、保护伺伴改进技术的好作风。这样既有利于提高练习质量,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优良品德。

三、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教育:通过教学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现代体育教育意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培养学生活泼愉快,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正确对待个人和集体、成功和失败的优良作风。

1、对体育教学的目的、饮食、营养与健康、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等知识的介绍,组织学生观看各种赛事。如观看今年上海世博会,观看反映我国体育事业巨大成就的录像,收听广播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积极锻炼身体的自觉性,为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奠定基础。

2、耐久跑教学是培养学生顽强意志品质的良好时机。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多数学生缺乏艰苦的锻炼,怕长跑、怕吃苦的较多。教师要认真进行思想教育,深入了解情况,从严要求,有意识培养他们吃苦的精神,不给怕苦者留有余地,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3、在跳跃、障碍跑或支撑跳跃等项目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勇敢果断、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在实践中实例很多,例如,在支撑跳跃教学中,从一些同学的身体素质、技术来看,完成动作是没有问题的,但他们就是不敢过器械。在跳高练习中,过较低杆时技术动作很好,但横杆一升高动作就变形了,这是因为精神因素起了作用,所以通过这些项目的教学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

4、在球类项目的教学中,结合其集体性和竞争性的特点,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应变能力、团结合作,充分发挥集体力量。让学生感受到球类比赛的胜负是靠集体力量和互相之间的密切配合,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同伴的失误,正确对待对方的犯规,决不允许施以报复的手段;要正确对待裁判的漏判、误判,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待裁判对双方的判罚。

篇7: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南安市第一实验小学 卓泉水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德育渗透到信息技术教学中已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共识。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我始终奉行“成人才能成才”的教学理念。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我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习惯和科学研究习惯,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高度的责任感,立学生成材之志、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等。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上机习惯

首先要注重引导和督促。在教育心理学领域有一句经典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由此可见在学习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很重要的。

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的良好素养,娴熟、规范的演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的要求,从小事做起,将德育落到实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素养

在教学中有效的实施德育,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将德育渗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要加强德育的育人意识,在信息技术课的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之中,寻找德育教育的契机。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分析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激励学生立志成才。例如教师可以通过Windows的种类及发展,介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成功之路,向学生讲解知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树立远大志向,要用知识和技能造福于人类。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使学生明白我国计算机发展还很薄弱(用的操作系统是微软公司的、芯片是美国的、许多软件都是英文版的),让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鼓励学生立志为国争光。向学生介绍求伯君、王江民等国内软件开发界的著名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增强民族自尊,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道德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道德,当务之急是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现在计算机在家庭中的普及已经相当广泛,如何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学习和帮助他们抵御网络负面影响的防线?这是老师和家长都担心的问题,教师首先和家长沟通,应了解学生为何迷恋网络以及他们的网络使用动态,做到心中有数后,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一定能避免乱批评现象。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网站和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健康网站,及早教给他们上网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有效上网,避免在网上到处“逛”。举例给他们说如网上诈骗、网上跟踪骚扰、无聊的“聊天”等方面的事例无时不在发生,在上课时适时的给他们讲一些典型实例既充实了课堂,又起到了警惕的作用。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与免疫力是很有帮助的,可见网络是我们德育工作的有利工具。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与人共事和团队协作精神 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一群中国人是一条虫”,这句话虽然有点亏大和不实,但也提醒我们每一个人,中国人需要加强合作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可协调人们在活动中的行为,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的活动效率。要想获得成功,不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运用联合效应,是不可想象的。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

而现在大多数的中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太强,不易与人相处。因此,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与人共事和团队协作精神,是新世纪教育工作者的又一使命。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与人共事和集体协作精神。比如,在教学内容告一段落时,让学生自行分组组成一个个小集体,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每个小组在一定的期限内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根据情况进行必要的指导,评比时每个组员同样可以从其中获得荣誉,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种形式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凝聚力,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总之,学科德育要讲究自然而巧妙的引导,要使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完成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的基本职责就必须做到努力钻研业务、切实提高自身修养,既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关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要针对学生年龄特点、结合课程特点,挖掘德育教育素材,整合教育资源,有机地进行德育教育方面的渗透,才能完成新时代赋予每一个教师的使命,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参考文献:

1、《信息教研》刊物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陶丰满

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年第2期

篇8: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 文以载道是语文学科固有的特点。因此, 加强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 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 但渗透德育必须讲究方法, 使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水乳交融, 让学生在寻觅知识的同时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现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在课内外阅读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具有教育意义的好作品。因而,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主渠道。学生通过阅读, 在感受语言文字美的同时, 可以增强语感, 在读中受到积极、健康思想和情感的感染和熏陶, 从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不知不觉中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正确阅读,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 能形成健康的性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另外, 课外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 所以加强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最佳途径之一。因此, 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 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 列出书目, 引导学生去读。教师要加强阅读指导,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教给他们读书方法, 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 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强化课文情感渲染

多媒体教学集声色图像于一体, 图文、声情并茂, 感染力较强, 能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比较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特征, 有利于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 受到思想上的感染和熏陶, 从而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特征和具体的教学内容, 恰当设计多媒体课件,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置身于情境渲染之中。在一种心理场的影响下, 去感受课文的内容, 以产生强烈的情境感应效果。如在二年级教材中有这样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回自己的祖国去》。课文内容虽然非常感人, 但对现在生活在和平幸福年代的孩子来说, 他们感受不到华罗庚的爱国感情。此时, 我播放了许多旧中国解放前的大量图片及相关资料和美国优越、富裕的生活条件的照片。学生从一幅幅惨不忍睹的中国生活的图片和美国生活图片的对比中深切感受到了旧中国的贫困、落后, 美国的富足, 从内心深处体会到了华罗庚的一片爱国之心, 增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

三、通过语文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 如果只是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口头的德育渗透, 教学效果不佳。语文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教学形式, 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因此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活动要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来设计, 保证活动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小学生处于性格塑造的关键时期, 身心比较幼稚、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 模仿性较强, 可塑空间较大。所以, 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要选择正面榜样, 注意避免活动所附加的一些负面因素, 从而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优良的品质, 使学生形成健康的性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这样, 通过这些活动教师可以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可谓是一箭双雕, 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四、教师要以身作则

语文教学中, 语文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榜样, 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因此, 教师在课堂管理和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 要针对学生的表现, 进行随机教育, 以自己的仪表态度、言谈举止和处事待人, 发挥表率作用, 要求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风、意志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 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以自己至诚、至真、至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我们祖国的未来, 带领他们走向道德光辉的顶点。

上一篇:业务部门述职报告经典下一篇:我错了-8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