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教学中绿色环保教育的渗透

2022-12-30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被写入党代会报告, 是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提出的更高要求。当今环保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 环境的日益恶化, 对于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敲响了警钟, 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地理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 在渗透环保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地理教材中的很多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良好素材, 教学中要强化环保意识, 提高地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1 从理论的观点来认识地理学科在环境教育中的功能

1.1 运用空间的观点, 说明环境问题存在的严重性

地理学是关于人类生存空间的一门科学, 而环境问题及其发生与空间关系紧密相连。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利用, 既产生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等, 也带来了局部地域性环境问题:如我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西部地区荒漠化、沙尘暴频繁爆发等。另外还出现了许多触目惊心环境污染的事件, 如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湾汞污染事件等, 2007年5月无锡市因太湖蓝藻引发公共饮用水危机。小小蓝藻在一夜之间让数百万群众的生活受到严重干扰, 再次敲响了中国水危机的警钟, 触动了中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那根敏感神经。运用地理环境问题的整体性观点, 便会发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1.2 运用人地关系观点, 阐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中学地理课程的内容以人地关系为主线, 系统地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及其组成要素的空间分布特点, 以及自然地理和人类生活生产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明确地理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人类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利用, 特别是一百多年来,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 人们在利用科学技术放大自身改造自然力量的同时, 也不自觉地放大了破坏环境的力量, 以致人口“爆炸”、大气污染、气候异常、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灾害频发。恩格斯早就发出过这样的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因而环境问题本身也是人地关系不协调的问题, 在人地关系的分析中发现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有利于找到环境问题教育的最佳切入点。

1.3 可持续发展观点, 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可持续发展观点是人们面对全球性的一系列危及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 充分认识人口快速增长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 明确了资源开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内在联系而提出的, 是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 强调人类应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保护环境, 协调人地关系, 使学生明确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2 地理教学渗透环保教育的渠道

2.1 中学地理教学必须紧密结合教材,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中学地理教学必须紧紧围绕教材内容, 充分依托教材中蕴含的环境教育素材, 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环保教育。中学地理教材中, 环境教育内容非常丰富。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来说:世界的自然资源, 世界的人口问题;中国的人口, 各种自然灾害;长江、黄河, 特别是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和黄河的治理;中国的各种自然资源、中国的经济发展等都是环境教育的良好素材, 教师如能很好地把握、灵活运用这些内容, 对学生实施互动式、渗透式、启发式的教育, 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热情, 规范他们的环境行为, 那么环境教育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善于把知识性、趣味性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 使学生在轻松、自然、积极的课堂氛围中接受教育, 教师在讲授时, 不仅要讲清楚自然资源的概念, 而且要详细讲解有关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知识。例如, 在介绍温室效应时, 说明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 引导学生想象如果地球上没有了绿色植物, 那情景将会变成怎么样, 联系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洪水、沙尘暴等自然灾害来认识植物涵养水分、保持水土的作用。同时提供以下资料, 让学生思考:中国每年生产一次性筷子消耗木材资源近5 00万立方米, 占全年木材消耗的1 8%, 而一棵生长了20年的大树, 仅能制成3000~4000双筷子, 对于森林覆盖率只有1 8%的中国来说, 这是巨大的资源浪费, 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 5%, 每年所需的250亿双一次性筷子9 0%是从中国进口的。

2.2 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进行环保教育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 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环保知识的积极性, 激发其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强烈愿望。结合生态主题日开展各项活动, 是较好的方式:2月2日, 世界湿地日;3月12日, 中国植树节;3月23日, 世界气象日;4月22日, 世界地球日;6月5日, 世界环境日, 6月1 7日,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6月2 5日, 中国土地日……可进行组织讲座, 作品展览, 知识竞赛等。如:“只有一个地球”的专题讲座,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演讲比赛, 模拟治理“沙尘暴”的国际研讨会, 倡导“绿色消费”的签名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环境保护的宣传, 呼吁社会重视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扩大纪念日的效应, 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2.3 环境保护, 从我做起

为了达到环境教育所要实现的知识、能力目标, 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观, 把形成的地理环保意识付诸于行动, 师生要通过各种形式学习一些环保法规, 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草原法》、《水法》、《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等, 使同学们认识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即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积极参与环保实践, 将环保落实在行动中, 从身边小事做起, 从我做起, 为环境保护做力所能及的事。树立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形成新的行为模式。如组织学生调查附近的工厂、河流沟渠、乡村生活区等, 当他们看到污浊恶臭的死水、遍地的垃圾、工厂排出的废水自然就会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农村夏收秋收时节, 秸秆焚烧现象随处可见, 造成空气污染指数普遍提高。应宣传焚烧秸秆的多种危害, 宣传秸秆还田、秸秆速腐、秸秆气化的好处, 倡议禁烧秸秆。学生常见的环保问题是生活中的“白色污染”问题, 引导学生开展“变废为宝”的研究活动, 垃圾是“另类”的“财富”, 垃圾中的塑料袋、废电池、金属废弃物等严重污染了环境。为此, 可研究如何从废旧电池中提取硫酸锌, 回收废塑料、废纸、易拉罐等物品, 实现资源的回收利用, 变废为宝。

“青山绿水”, 是对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一切资源环境的形象描述, 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标志。人类文明的发端、繁荣总是与青山绿水相伴, 一些文明的衰落、消亡也常常与山穷水尽相随。为了谋求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让我们的年青一代认识到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从而牢固的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

摘要:地理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 在渗透环保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地理教材中的很多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良好素材, 教学中要强化环保意识, 提高地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地理教学,环保教育,渗透

上一篇:高职学院学生生涯设计教育与管理的思考下一篇:论中国传统装饰画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