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家乐旅游发展调查报告

2024-04-08

关于农家乐旅游发展调查报告(精选8篇)

篇1:关于农家乐旅游发展调查报告

“农家乐”是农业旅游和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生旅游产品中的一朵奇葩。虽然我市“农家乐”兴起时间不长,但发展迅速,势头良好。目前,全市共有“农家乐”经营户360户,床位2631张,直接从业人员2377人,实现经济收入5292.4万元。

一、现状及特点

一是发展氛围浓厚。市县各级把“农家乐”旅游发

展作为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加快乡村旅游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引导,力促发展。《××××市人民政府关于实现旅游业突破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大力开发农业观光、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南郑、勉县、洋县、城固、略阳等县制定了加快农家乐建设的通知、意见,党委、政府领导经常听取汇报,实地调研,提出要求,解决问题,并组织有关人员到外地学习考察,推动“农家乐”旅游快速发展。

二是加强政策扶持。各县区通过财政扶持、规费减免、包抓帮扶等多种措施,为“农家乐”发展提供资金、土地、办证、经营等支持。南郑县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通过验收的17户“农家乐”分别给予5000-6000元奖励;洋县实行部门联户帮建机制,确定59个县级部门和单位采取帮助财物、信息和招徕等方式,在长青一华阳景区建设“农家乐”59户;略阳县拿出10万元专项经费扶持10户“农家乐”示范户,相关部门减免一切证照办理费用。勉县、留坝、城固、西乡等县在发展“农家乐”中也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三是经营效益明显。由于“农家乐”旅游适应市场需求,从一推出就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略阳县涌泉山庄接待游客3万人次,实现收入近10万元;勉县天荡山休闲庄接待游客4万人次,实现收入38万元。今年“五一”小长假,西乡县樱桃沟平均每户每天“农家乐”接待游客80人次,旅游收入达2400元。

四是发展形式多样。从经营方式来分,我市“农家乐”主要有家庭开发经营和业主承包经营、租赁经营三种形式。家庭开发经营的“农家乐”投资少、规模小,投资主体是农民,如洋县长青一华阳、城固桔园、西乡樱桃沟、南郑大汉山等地的“农家乐”。业主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的“农家乐”投资规模大,服务设施较为完善,投资主体主要是本地或外来客商、企业,如汉台区的陕南植物园、勉县的龙潭山庄、城固县的香格里拉休闲中心、南郑县的大杨度假村等。从产品类型来分,我市“农家乐”主要有“客栈型”和“度假型”两种形式。“客栈型”农家乐主要在国省道沿线、景区附近,为游客提供食宿,由家庭开文秘杂烩网发经营;“度假型”农家乐主要位于城郊结合部,在满足游客吃住的基础上,还能为游客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活动,由业主承包经营或租赁经营。

五是经营管理规范。城固、留坝、佛坪等县制定了《“农家乐”管理办法》、《“农家乐”建设标准》,南郑、洋县等县制定建筑风格、店名标牌、人员服装、特色菜肴、餐饮价格五个统一,略阳县按照“先试点、后推广,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确保“农家乐”健康有限发展。加强从业人员的旅游知识、服务礼仪、食品卫生、经营管理等业务培训,提高了从业人员文明素质和服务水平,推动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农村旅游市场经济机制的建立。

二、问题和不足

1、认识不到位,政府主导力度不够。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没有被普遍认识,农业与旅游发展结合不够紧密,降低了“农家www.乐”旅游的丰富性。政府在引导“农家乐”自筹、自建、自营的同时,在基础设施完善、资金引导投入等方面作用发挥的还不充分,在规范经营、市场监管上还存在着脱节现象。

2、普遍缺乏规划,城市化倾向明显。目前大多数县区对“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没有制定规划,存在着盲目性和无序性开发,层次低下,品位不高。有的“农家乐”与当地农村资源和风土人情脱离;有的“农家乐”只重规模,不讲质量,粗制滥造;有的“农家乐”开发上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原则,贪大求洋,追求豪华,不土不洋,不伦不类。

3、缺乏文化内涵,项目同质单调。由于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挖掘不够,加之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工,我市“农家乐”存在功能单一,缺少特色。经营项目同质雷同,绝大多数是停留在提供餐饮和住宿的低层次上,仅限于“几间房子、几张桌子、喝喝茶、吃吃饭、打打牌”的经营模式,真正由“农家乐”提供的具有我市浓郁民俗文化特色旅游项目和参与性强、健身绿色休闲项目极少。

4、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滞后,存在安全隐患。目前我市“农家乐”在可进入性、村舍环境、食品卫生、安全用电等方面不尽如人意。一些“农家乐”外部交通较差;一些农村电线电路得不到改造和检修,消防设施缺少;许多“农家乐”基本的供排水设施和厨房设备不完善,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生熟食混放;一些农户厕所卫生条件简陋,给游客心理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5、市场意识淡薄,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由于我市“农家乐”家庭粗放化、松散经营,小农思想严重,没有横向和纵向的销售网络,坐门等客,市场开拓意识不强。从业人员服务意识较差,服务质

量不高,欺客、宰客现象时有发生。

三、方向和对策

我市“农家乐”旅游今后发展的方向:

——“农家乐”以“农”为根。“农家乐”应以农业为根,业主是农民,通过自家的田地、果园、鱼塘等展示农村风貌、农业生产过程、农民生活场景,接待设施利用现有的宅地和生活设施改建或改善而成,庄稼照种、粮食照收,但却带来了人流,增加了收入。

——“农家乐”以“农”为形。“农家乐”应以家庭为单位,体现出“家”的形态,规模适度,不贪大求洋。对屋舍、庭院、厕所等设施进行改造,做到环境整洁、干净卫生、舒适温馨。

——“农家乐”以“乐”为魂。利用“三农”作文章,挖掘乡风民俗,设计参与性强的项目,如:简单的农事、农活、采摘、认种蔬菜等。

——“农家乐”以“富”为本。将农业功能转变为旅游功能,乡村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形成旅游市场,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增收增效目的。

我市“农家乐”旅游今后发展对策:

(一)提高认识,科学规划。各级要把“农家乐”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乡统筹和建设新农村的一条有效途径,纳入到旅游发展和农村经济整体布局之中,积极制定并利用好规划、扶贫、环保、基建等专项支持政策。旅游、农业、综开办等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协作,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县区要根据土地利用规划、村镇建设规划,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原则,编制“农家乐”规划,发展一批“一村一品”、“一户一物”的“农家乐”特色村(点),形成区域特色明显、功能布局合理、内涵丰富的发展格局。

(二)加强基础,积极创新。一是加强以改路、改水、改电、改厕、垃圾排放等基础设施建设。把“农家乐”开发项目和各种支农资金挂钩,争取小额贷款用于农民旅游经营户。二是做好农家民居建设。要按照突出“农家气息”和体现“秦巴民居”特色的要求,分别对都市村庄型、景区依托型、田园风光型、湖泊水家型等类型的“农家乐”进行策划、设计,使其建筑的外观、色彩、装饰等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三是吸引多元投资。鼓励集体、企业、社会资本、农户、个人一起上,逐步形成村办旅游公司型、“公司+农户”型、“公司+旅行社+农户”型等多种发展模式,建立“农家乐”服务中心,不断提高“农家乐”经营户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集群发展,错位经营,多模式、多层次发展“农家乐”旅游,适应不同的消费需要。

(三)规范管理,提升质量。制订出台我市“农家乐”质量标准和管理办法,加强卫生防疫、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管理,努力构建完善的服务质量保证体系。结合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广泛开展农业知识培训、食品加工技术培训、服务规范培训、职业道德培训,指导农民生产绿色无公害蔬菜,提高烹饪农家菜的技艺,教育从业人员掌握规范的服务技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牢固的安全观念,诚实守信,讲求信誉,以优质服务和独具风格的农家特色来吸引广大游客。适时成立“农家乐”旅游协会,对内加强统一服务和行业自律,对外树立品牌形象,统一参与市场竞争。

(四)突出特色,打响品牌。充分做好“乐”的文章,着力挖掘、整理当地的人文、生态、民俗资源,把民间文化活动和农事活动、健身活动、民间文艺等有机结合到“农家乐”进行开发,通过推出旅游上山下乡、市民小菜(果)园、假日做农夫、做农家饭、教你编织和使用农具等专题旅游活动,让游客亲自参与,亲身体验,增强互动性和趣味性,丰富“农家乐”的内涵。要注意“农家乐”接待设施建设,既不能一味追求高档次,也不能过分强调“原汁原味”,更不能低档次、低品位。要强化“农家乐”的整体包装和宣传推介,建立与旅行社良好合作关系,把特色突出、设施完善的“家家乐”纳入到我市旅游线路之中,推动乡村旅游健康、有序、持续发展。

篇2:关于农家乐旅游发展调查报告

二、外出考察的几点体会

1、政府主导、行政推动是加速推进生态旅游和农家乐的不二法门。我县应建立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并将各方面资金捆绑使用,重拳出击,政府先要搭好框架,由公司带头,农户填空。

2、面向大众,低档消费是农家乐的最好定位。

3、宣传造势应当先走一步,舍得下本钱。

4、应追求旅游业的综合效应和群众的长远利益,管理和收费部门要简化手续,多收费不如少收费,少收费不如不收费。

三、当前应抓的几项工作

我站在宣传部和文联的角度考虑,应当尽快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为我县旅游业的发展造势鼓劲:

1、应在西安、宝鸡、咸阳三地建立旅游广告牌,在312国道,福银高速等处张贴宣传标语。

2、全力推进《走进永寿》的出版发行;支持《永寿文库》的编选工作;重点编辑一本dm杂志(公共读物,免费发行,放在酒店车站等处,供人随意阅读)如定名为《永寿印象》;全方位不间断地向国内外介绍永寿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情况。

3、在世界范围内组织征联、征文活动。

4、适时组织汉唐文化研讨会,重点推出娄敬陆贾为代表的汉文化;长孙无忌、来俊臣、安金藏为代表的唐文化;以及马平民任哲中为代表的戏曲民俗文化等。

5、农家乐初步建立后,室内布置等事,县文联应组织书画家进行创作,达到一家一品,一屋一局,绝不重复。

6、应积极联系中省文艺界人士多在永寿举行笔会。

7、应组织人力搜集甚至编写民间故事,分门别类刊发各地,侧面迂回,以补正面宣传之不足。

总之,这八个事情就是一牌两书加杂志,征文研讨紧相随,民间故事提情趣,书画高悬升档次。

秦力

篇3:农家乐生态旅游发展探究

一、“农家乐”发展现状与问题

当前的农家乐大多是农户以自家住宅装修自发创建的,建设的项目主要是依托附近的自然景观,缺乏整体的合理规划,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笔者总结如下:

(一)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目前的农家乐大都是以家庭为单位,部分新农村或以村为单位建立农家乐,投资所用的资金主要由个人家庭承担,政府给予相应补助。而农家乐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不菲的投入,单一的资金来源无法保障建设投入需要。

(二)“农家乐”淡旺季节明显。

“农家乐”淡旺季节相当明显,一般的农家乐都是依靠当地的自然风景地理特点,如春天里的油菜花,秋天的枫叶林。一年四季、“农家乐”依托的自然景观一般只能维持一到两季,到了旅游淡季,游客人数减少,有的甚至面临歇业,这给以固定地点经营的农家乐生态产品来说很不利。特别是有些经营规模比较大,有雇佣的员工的经营者来说更加不利。如果雇佣长期工人,那么在淡季就会难以为继;而如果想要聘请临时工,短时间内临时劳动力可能供应不足,造成无法经营的情况。

(三)农家乐的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特点。

当前的农家乐多数规模较小,提供的服务项目大同小异,缺乏参与性,具有乡村特色的产品一方面比较少,另外一方面,大多都比较雷同,创新的太少。传统的娱乐休闲主要以棋牌为主,项目活动比较少另外,土特产的购物比较少。难以吸引想要出来散心休闲的城市旅游休闲人群,也形不成超量的消费。特色商品种类不多,太多雷同的。其实乡村中的有特色的东西很多,但是能真正开发出来,形成有效供给的却很少。

(四)农家设施简陋,很难满足城市消费问题的需求。

有的农户思想认识不高,本身的认识有限,亦或是投资能力有限。为了节约成本,只是是把原来的住房等基础建设装修改造加以利用,但很多修建的原有住房年岁过久,样式比较老,设施过于简陋,难以满足当代大多数城市游客的基本的吃住游需求。特别是餐饮、住宿等的供水、供电、排污等建设达不到旅游局规定的质量标准,另外,很多客房是由民用房直接简单的改造而成,达不到宾馆运营的防火要求,而且缺乏相应的消防设施;部分房屋甚至在楼道里堆满各种杂物,造成很严重的安全隐患。

二、促进“农家乐”的对策和办法

针对“农家乐”发展的现状和制约发展的因素,我们应立足各地实际,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做法和典型经验,促进“农家乐”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转变管理经营模式。

农家乐要发展,就要突破现有的难题,具体问题逐个的突破。思想观念上要始终有一个创新的发展理念。转变经营方式,就是要按需供给,增加休闲的多样性,搞一些创新的休闲娱乐活动来吸引“回头客”。要让农家乐成为周边城市的一个经常性的消费需求,促进区域内城乡的良性互动。经营模式上,还要提高附加值,推出多样化的特色产品,还可发展一些足浴、按摩等的服务项目,提高旅游这个特殊商品的附加值。指导农户应对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增设文化休闲娱乐等多方面的场地设施,扩大规模,丰富服务项目,提高服务档次,将有条件的“农家乐”成为“农庄乐”,搞成一个生态的系统的旅游休闲娱乐好去处。

(二)政府部门统一管理。

把“农家乐”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旅游经济和农村经济结合起来,加大对“农家乐”的投入和支持,除了资金补助外还应该加强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的建设,引导农家乐健康有序发展,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为农民增加收入,由此带动旅游业整体快速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三)引导与监督并举,加强环境保护。

农村要发展,要紧紧靠近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政府部门保持保护与开发并举,以经济发展促生态改善,以环境改善促旅游,促发展。针对日前“农家乐”资量不达标、安全隐患严重的现状,应该规范相关制度,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加强农家乐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卫生保护的监督上面去。还要加大对经营者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把资源保护及其旅行开发有机结合起来,监督指导经营者做好对垃圾、废水等的环保处理,做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

(四)宣传促销,有机整合资源。

篇4:信阳农家乐旅游发展策略分析

【摘要】农家乐旅游作为一种成熟的旅游模式,对推动新农村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鸡公山风景区、浉河港等多地农家乐进行深入调查,归纳分析了信阳开展农家乐在旅游,交通、区域、资源、政策方面的一系列优势因素,挖掘了信阳农家乐旅游发展仍存在小、乱、散以及产品种类单一、卫生条件滞后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以期对信阳农家乐的发展提供指导帮助。

【关键词】农家乐旅游;发展;策略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4.03.009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导致了系列问题的发生,比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精神压力等,这使长期居住在城市的人们极度渴望回归自然放松心情。由于传统观光旅游面临交通拥挤、花费巨大等弊端,已不能满足旅游者多样性的需求,乡村旅游俗称“农家乐”应运而生,吸引着越来越多城市游客的目光,农家乐旅游所带来的效益已经成为我国实现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另一条重要途径。

一、农家乐研究背景

(一)国外学者对农家乐的研究

国外的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1],1865年意大利“全国农业和旅游协会”的成立标志着现代意义上乡村旅游的诞生。在上世纪60年代,当时的旅游大国西班牙把乡村的城堡造成饭店,用以留宿过往客人,这种饭店称为”帕来多国营客栈”,为旅游者提供徒步旅游、骑马、滑翔、登山、漂流、参加农事活动等项目,开创了世界乡村旅游的先河[2]。

对于农家乐的定义国外学者尚未达成统一意见,众说纷纭,具有代表性的是EU(欧盟)和OECD(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的定义,认为乡村旅游是指发生在乡村地区的旅游活动,核心和卖点是乡村特点[3]。

(二)国内学者对农家乐的研究

相对于国外成熟的乡村旅游体系,我国的农家乐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对于河南农家乐的研究,截止到2014年3月搜到的河南农家乐研究相关论文28篇,仅能为本文提供理论指导,其中关于信阳农家乐的研究论文仍属空白。

目前国内学者对农家乐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田喜洲对农家乐的概念提出广义和狭义范围,广义农家乐以农民家庭为依托,以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为特色,吸引旅游者前来食、住、游、购、娱的旅游形式[4]。但这种定义已明显落后于目前农家乐的发展状态,现实中农家乐的经营者以不仅仅局限于农民还出现了投资商和城市居民。此外经营场地也从农民家庭扩展到景点景区,例如信阳南湾湖风景区利用湖中小岛开发农家绿色餐饮,吃地道南湾鱼、观南湾湖风光、亲近南湾水,吸引无数游客前来消费。笔者更倾向于农家乐即为乡村旅游的提法,强调农家乐旅游的乡村性需符合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的旅游活动;二是必须有乡村特点的自然或人文景观作为旅游吸引物;三是吸引对象为城市居民,三者缺一不可[5]。

二、信阳农家乐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信阳农家乐发展现状

1.区域资源优势明显,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被评为“全国十大宜居城市”的信阳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国家首批公布的避暑胜地鸡公山,有“豫南明珠”之称的南湾湖,有全国唯一寺门东开、僧尼同寺的灵山寺,有久旱不干泉水终年四溢的疗养胜地汤泉池,有我国最大的鸟类自然保护区董寨,有风景优美产茶历史悠久的极品毛尖产地“三山两潭”,有被评为“全国花木之乡”的花卉养殖基地潢川卜塔集镇,有红色旅游胜地鄂豫皖苏区首府新县大别山革命老区,等等。此外,龙凤古井、百年紫薇树、千年迎客松、千亩板栗园、响水沟、长冲、关口等景点及潘家寨、黄土寨等历史古迹,都成为农家乐的绝美看点,集“山、水、茶、花、泉、寺、林、红”为一体,为农家乐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2.可进入性强。信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南部,东邻安徽南接湖北,交通便利,京广、京九、宁西、高速铁路交汇于此,106、107、312国道以及京珠高速公路、信叶高速公路纵贯信阳,使信阳成为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火车列次繁多、汽车方便安全、出租车保有量高,另外县乡还修建了村村通公路,游客出行便捷。

3.政府政策扶持。国家重视“三农”问题,而发展乡村旅游对于新农村建设是强有力的推手。信阳市政府在2011年将“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列入政府“双十”工程,力争把乡村旅游打造为带动老区农民增收、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同时出台了《信阳市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实施方案》,在投资、土地、税费等方面为“乡村旅游富民工程”营造更优越的发展环境,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

4.价格低廉。路费和景点门票对于旅游者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信阳农家乐地处市区周边,路途较近避免部分开销,而且能够为旅游者提供一系列餐饮、娱乐等服务,旅游者每天只需花费80元左右,就能体验到简朴的农家生活,游览最自然的田园风光,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非常实惠。

5.季节性明显。信阳地处中原,处于南北交接地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享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美誉。农家乐旅游的季节性明显,旅游旺季时,会呈现旺盛的旅游需求,给经营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旅游淡季时,由于客源缺乏,农家乐的经营也随着游客的减少而出现经营困难。例如避暑胜地鸡公山每年5月至9月来山避暑的游客络绎不绝,依托鸡公山而建的农家乐食宿设施呈现出一房难求的局面。而从9月到次年4月,几乎无人登山,山中大小宾馆基本都闭门歇业,待到旅游旺季到来再开门迎宾。

(二)信阳农家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信阳农家乐旅游全面发展已有5年多的时间,虽然势头良好,但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归纳如下。

1.片面追求现代化背离农家乐内涵。由于农家乐项目开发起点低,又能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于是农户纷纷开始进行农家乐旅游项目开发。由于大部分是由当地农民自行建设,缺乏对当地地理环境、自身资源的认识,从而在设计旅游产品的时候,有些地方完全脱离了农家乐内涵。在农家庭院的建筑样式、菜肴品种和娱乐项目上几乎趋于雷同,甚至片面追求规模,将农家庭院建设的越来越像城市酒店,而恰恰相反农家乐吸引游客是农村纯朴、天然、原滋原味的生态环境,宾馆式的农家庭院脱离了农家乐的本质,变“土”为“洋”。都市酒店建筑的气派和奢华的装修,会让游客失去对农家乐的兴趣很难“回头”。endprint

2.农家乐服务成为短板。目前信阳农家乐旅游的经营主体大部分是农民,以家庭经营为主要模式。根据调查显示,在农家乐经营过程中需要招聘人员时,首先会选择自己家人,然后是本村人,最后才会考虑雇佣外地人,任人唯“亲”而非“能”致使雇佣工来源面窄,目前从事农家乐旅游的工种基本上只有三类:厨师、勤杂工、服务员,而讲解员、促销员等工种相对匮乏。这些问题表明信阳农家乐经营者本位思想较重,这就导致了从事农家乐服务的人员文化素质普遍过低,经营理念相对落后,缺乏相应专业知识。虽然部分人员接受过景区培训,但不系统、不全面,效果不理想,以致遇到大规模客流量时,显得无序且力不从心。

3. 缺乏科学管理与规划,卫生状况有待提高。农家乐大部分投资者是农民,在房屋布局规划中,依然还保留着自己的生活习惯。政府和相关部门虽然重视,但是景区以外,较偏远地区的农家乐依然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政府鞭长莫及,造成了农家乐旅游在布局上的散、乱、小,缺乏科学规划。此外很多农家乐并无规范停车场,车辆乱停乱放现象严重。由于经营者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对餐饮知识了解不够,因此对食品的安全意识不强,大部分农家乐都未办理经营许可证和卫生许可证,普遍存在无证上岗的现象。而且从业人员大多都没有经过严格的身体检查,更有甚者厨房缺乏基本消毒设施,缺乏必要的健康保证。

4.市场定位模糊,产品特色不鲜明。信阳农家乐目前还停留在单纯的餐饮服务上,产品经营雷同化严重,对乡土文化,生态资源和民俗文化等都未能深入挖掘,缺乏参与互动性和体现农村生活方式的内容,特别对于少年儿童几乎没有任何游乐项目能够满足他们,许多家长表示原本是让孩子来这里感受“农家味”,看看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农耕文化、乡村风情,体验农家的春种秋收、田园野牧,而在此除了吃农家饭、玩溪水、登高山、看风景,缺乏多样性,这就导致了游客重游率低。

三、信阳农家乐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改良居民参与模式

目前发展完善的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参与有三种经典模式,其一是“分红利”社区参与模式,其二是“生态旅游股份合作制”社区参与模式,再者是“政府+公司+旅行社+农民旅游协会”的社区参与模式[6]。信阳农家乐社区居民参与模式还停留在“农户+农户”的模式中,就是由农户带动其他农户参与,如南湾湖岛屿农家乐、浉河港农家乐、鸡公山农家乐。由于农户没有受过正规培训并且资金有限,所以在农家乐的建设中呈现规模小、缺乏统一规划状况,农户之间为自身利益考虑,不惜恶性竞争,互相损害,难以达到良性循环发展。根据信阳农家乐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针对性的设计一个社区居民参与模式,即采取“政府+旅行社+农户”的参与模式。这种模式是由政府整体规划农家乐项目并给予最大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同时进行宏观指导,旅行社负责对外宣传招揽客源,农户负责具体接待,为游客提供食宿、娱乐、购物等全方位服务,农户为生产者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客来接待、客走务农。在此模式中,政府提取一定的收益作为公益金,用来支付农民的技能培训、环境质量改善、聘请专家指导费用以及补偿间接参与的居民。旅行社按照带来客源的比例,拿取一定的佣金,剩下的利润归农户所有。这样可以促进社区居民的最大参与程度,充分提高农民发展农家乐的积极性,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以旅游带动农业收入。

(二)健全农家乐管理机制

从信阳农家乐旅游目前的发展来看,农家乐大多数是农民自主开发自由建设,郊区农家乐的经营甚至没有在旅游部门备案,在这种情况下交通、水电、安全设施和配套设施无人监管。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建立健全农家乐旅游的管理机制,对农家乐项目进行审批、立项、制定章程、规范服务行为、规范参加协会成员的行为,对不符合规定的成员进行相应的处罚。农户在申请开办农家乐时必须申请卫生许可证、经营许可证、税务登记证、安全许可证、旅游从业人员岗前培训证。将农家乐经济作为本市经济增长的亮点来抓,有效整合当地现有的农家乐资源,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在农家乐中树立标杆作用,把农家乐旅游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做到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管理,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水平,为广大的游客提供安全、卫生、周到的服务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注重开发特色产品

要建设特色产品,必须大力发扬特色文化。农家乐的最大特点就是在“四农”上做文章,即农村风光、农舍民情、农家饭菜、农事活动,这才是吸引眼球的法宝。信阳是农业大市,在这里依然保留着许多农村习俗及民间文化。在开发农家乐旅游时,可以将适宜游客参与的项目开发成产品,让游客亲身体验,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的文化内涵,更对保护这些资源做出贡献。比如,南湾湖农家乐可以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开展“垂钓型农家乐旅游”,并以一定的周期组织垂钓竞赛;有“全国花木之乡”之称的花卉养殖基地潢川卜塔集镇,可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开展“观花型农家乐”,集种植、观赏、采摘、购买为一体的农家游,游客不仅能到苗圃自由观赏花卉,还能亲身体会修剪花卉的乐趣,临行时还可购买一些花卉制品。开发这些资源,让游客接受乡土文化熏陶,可使民俗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不同的文化旅游项目,差异性越大,吸引力越强。

(四)与专业机构合作提升服务质量

篇5:农家乐旅游发展调查报告

——“农家乐”以“农”为形。“农家乐”应以家庭为单位,体现出“家”的形态,规模适度,不贪大求洋。对屋舍、庭院、厕所等设施进行改造,做到环境整洁、干净卫生、舒适温馨。

——“农家乐”以“乐”为魂。利用“三农”作文章,挖掘乡风民俗,设计参与性强的项目,如:简单的农事、农活、采摘、认种蔬菜等。

——“农家乐”以“富”为本。将农业功能转变为旅游功能,乡村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形成旅游市场,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增收增效目的。

我市“农家乐”旅游今后发展对策:

(一)提高认识,科学规划。各级要把“农家乐”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乡统筹和建设新农村的一条有效途径,纳入到旅游发展和农村经济整体布局之中,积极制定并利用好规划、扶贫、环保、基建等专项支持政策。旅游、农业、综开办等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协作,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县区要根据土地利用规划、村镇建设规划,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原则,编制“农家乐”规划,发展一批“一村一品”、“一户一物”的“农家乐”特色村(点),形成区域特色明显、功能布局合理、内涵丰富的发展格局。

(二)加强基础,积极创新。一是加强以改路、改水、改电、改厕、垃圾排放等基础设施建设。把“农家乐”开发项目和各种支农资金挂钩,争取小额贷款用于农民旅游经营户。二是做好农家民居建设。要按照突出“农家气息”和体现“秦巴民居”特色的要求,分别对都市村庄型、景区依托型、田园风光型、湖泊水家型等类型的“农家乐”进行策划、设计,使其建筑的外观、色彩、装饰等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三是吸引多元投资。鼓励集体、企业、社会资本、农户、个人一起上,逐步形成村办旅游公司型、“公司+农户”型、“公司+旅行社+农户”型等多种发展模式,建立“农家乐”服务中心,不断提高“农家乐”经营户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集群发展,错位经营,多模式、多层次发展“农家乐”旅游,适应不同的消费需要。

(三)规范管理,提升质量。制订出台我市“农家乐”质量标准和管理办法,加强卫生防疫、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管理,努力构建完善的服务质量保证体系。结合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广泛开展农业知识培训、食品加工技术培训、服务规范培训、职业道德培训,指导农民生产绿色无公害蔬菜,提高烹饪农家菜的技艺,教育从业人员掌握规范的服务技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牢固的安全观念,诚实守信,讲求信誉,以优质服务和独具风格的农家特色来吸引广大游客。适时成立“农家乐”旅游协会,对内加强统一服务和行业自律,对外树立品牌形象,统一参与市场竞争。

篇6:关于农家乐旅游发展调查报告

浙政办发〔2011〕82号近年来,我省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形成了乡村民宿、休闲观光农业、休闲农庄、乡村乐园等多种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态,为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收、统筹城乡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一些地方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仍存在着布局分散、内容单

一、特色缺乏、配套产业发展滞后、产业链较短、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为提升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满足群众消费需求的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农民为主体,坚持发展、规范、提升并举,加大政策支持引导力度,科学规划布局,综合开发利用农村特质资源,创新发展机制,规范经营管理,完善产业配套,丰富经营内容,不断提升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经营管理和总体发展水平。

(二)主要目标。到2015年,力争全省农家乐床位数达12万张、餐位数达80万个,从业人员达12万人,带动农村就业30万人,接待能力和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明显增强;服务质量明显提升,省级农家乐特色村、特色点数量比2010年翻一番,分别达300个以上,四星、五星级农家乐经营点(户)数量翻两番,达600个以上;乡村文化特色进一步凸显,省级农家乐特色村(点)中,主题特色农家乐达30%以上;区域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建成省级农家乐特色乡镇60个、特色精品示范区20个和一批省级农家乐精品线路;经营收入和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全省农家乐接待游客数量超1.2亿人次,经营收入达120亿元以上,其中农产品及创意加工产品销售收入达20亿元以上,有效满足群众消费需求,使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的大产业。

(三)基本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持续经营原则。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必须充分考虑区位、自然生态等条件以及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科学开发利用农村资源和传统特色产业,合理布局,量力而行,适度开发,持续经营。

——坚持立足“三农”、突出特色原则。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必须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依托农村特有的自然生态景观、民俗文化、传统特色产业等资源,发展具有地方区域和农耕文化特色的餐饮、民宿、娱乐体验、运动健身、养生休闲、养老休养、农产品和手工艺品传统加工及创意加工等产业,打造农家乐特色品牌。

——坚持产业联动、综合开发原则。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必须综合考虑食、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与农业、农民、农居等形成产业

链,促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与高效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等联动发展和产业融合,提高农家乐经营水平和综合效益。

——坚持规范管理、依法经营原则。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支持和帮助经营主体认真落实安全、消防、卫生、环保等有关规定,同时要建立符合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特点和实际的监管办法和工作机制,完善相关行业标准和运行规则,引导农家乐经营主体诚信经营,促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规范、健康发展。

二、政策措施

(一)优化农家乐规划布局。各地要根据自然条件、人文资源、特色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结合土地利用、美丽乡村建设等规划,以县域为单位,制定和完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重点区域,找准市场定位,突出经营主题和特色,推进区域内不同农家乐业态以及其他参与者的分工协作,形成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块状经济。

(二)综合开发利用农家乐特质资源。各地在依法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要重视挖掘乡土特色文化、农耕文化以及森林、海洋生态文化,不断丰富农家乐文化内涵。立足山区、平原、海岛村庄特色、产业特色以及民俗文化等,重点发展基于乡村民宿的农家乐特色村,并引导农民经营与农家乐相关的农副产品、休闲食品、手工艺产品、创意产品等,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特”、“一品一业”发展格局。积极挖掘农家乐的参与体验、教育认知等功能,引导居民参与、体验农业生产,购买、消费特色农产品,促进农业生产。因地制宜发展针对特定消费群体的以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养生健身、修身养性等为特色的高端农家乐,不断满足群众个性化消费需求。

(三)创新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机制。鼓励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特色村充分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旅游接待和公共服务设施。积极探索利用荒滩、荒坡及林地等非耕地建设农家乐休闲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和接待设施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协调作用,利用村里闲置的学校、会堂、仓库等房产资源和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农民没有能力建设的配套项目,并开展统一服务、统一管理、统一营销等,帮助农民开办、经营农家乐。在有利于农民增收的前提下,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兴办一家一户农民办不了、一村一社办不起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和配套产业,鼓励社会投资者与村级组织合作建设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公共服务设施、核心接待设施及必要的景观和游乐项目,提高农家乐经营档次。结合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鼓励农业经营者延伸产业链,建设一批以农业休闲观光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

(四)不断提升农家乐经营水平。将农家乐经营业主培训全面纳入“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逐步将农家乐经营业主培养成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善于经营管理的新型农村创业人才;加强对农家乐从业人员的培训,将他们培养成熟练掌握服务技能、熟悉风土民情的实用人才。逐步建立农

家乐生物和农业讲师团,开发农家乐导览和讲解系统。研究制定适合传承农家特色菜肴的农家乐厨师培训课程和职业技能评定标准,稳定和提升农家乐厨师队伍。支持发展农家乐促进会、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旅游服务中心等组织,发挥其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积极推进农家乐品牌经营,全面开展农家乐星级评定和挂牌经营,实施浙江省农家乐特色村(点)创建工程和精品培育项目,着力培育一批既有农家乐基本特点又有自身品牌的省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点)。

(五)积极扩大客源渠道。借助旅行社等专业渠道,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广泛引导城乡居民到农家乐休闲度假消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公共营销活动,在重点城市举办农家乐公共推介活动,省市县联合在重点客源城市建立统一的浙江农家乐销售平台。充分利用“浙江农家乐”网站、“浙江农民信箱”等信息平台,及时收集、发布信息,促进农家乐供需对接。对符合政府会议要求的规范化农家乐特色村(点),经公开招标等方式可列入政府采购会议培训定点饭店名单,鼓励将小型会议等安排在农家乐特色村(点)。结合机关、企事业单位带薪休假制度的改革和实施,鼓励干部职工到农家乐休闲度假。鼓励幼儿园、中小学、高等学校与农家乐特色村(点)联建教育基地、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农事体验场所和运动拓展场地。

(六)扎实推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完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相关行业标准和运行规则,加强对农家乐经营场地、接待设施、活动项目以及食品卫生、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的安全规范管理,推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农家乐经营点(户)经营范围和经营项目的工商登记办法。探索适合农家乐住宿经营的治安管理办法。明确适合农家乐发展实际的消防安全条件和要求,加强监管,并在证照办理、费用收取等方面给予必要支持。对海上、水上以休闲渔船为载体的农家乐,要明确管理主体,严格审批制度,落实业主的安全责任,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器材,严禁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渔船从事农家乐经营活动。严格依照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等要求,以区域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功能区达标为前提,通过建立健全环境管理机制、完善环保措施、控制区域污染排放总量等措施,促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七)加大对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投入力度。各级财政要设立农家乐专项扶持资金,并根据产业发展需要视财力可能逐步增加投入,重点支持以农民为主体经营、以农业农村为主要经营内容、整村发展的农家乐。加大对农家乐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完善供电、供水、通信、交通、旅游、卫生、水利、安全、污水处理、垃圾收集中转等设施。优先将农民群众有迫切要求、具有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资源条件的村庄列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建设一批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乡镇。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大对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围绕农家乐发展需求,积极开发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创业

贷款、农户联保贷款、丰收小额贷款卡、青年创业贷款等适合农家乐的信贷产品,不断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满足不同层次农家乐发展需求。

(八)优化对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指导服务。各地要加强对农家乐规划选址、设计建设、经营服务、宣传促销的全程服务。协调落实农家乐发展用地,解决重点骨干农家乐村(点)必需的永久性设施用地问题。统筹规划农家乐集中区域的道路建设,将省级农家乐特色村(点)纳入国道、省道交通指示牌的标注内容,根据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提高道路等级,结合通村公交线建设,逐步开行直通重点城镇的农家乐专线车。在农家乐集中区域特别是以养老为特色的农家乐集中地,加强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室)建设,完善与上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联系机制,开展规范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加强长住游客健康管理。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农家乐集聚地区优先布设ATM机,为符合条件的星级农家乐经营户(点)提供POS消费终端等电子化结算方式。

(九)加强对提升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各级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工作领导(协调)机构,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职责任务,建立健全统筹协调和联合服务机制。在欠发达地区,要建立市县领导和部门联系帮扶农家乐村(点)制度,帮助解决农家乐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积极探索农家乐集中村、乡镇建立农家乐工作(服务)站(组)等服务组织,创新服务方式。各级农办、旅游、财政、公安、国土资源、工商、卫生、质监、环保、交通运输、农业、林业、海洋与渔业、水利等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制定完善有利于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健康发展的管理办法和政策措施,加强指导服务,共同推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提升发展。自本文印发之日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意见》(浙政办发〔2007〕1号)自行废止。

篇7:关于农家乐旅游发展调查报告

农家乐是以农村自然生态环境、人文历史和传统风俗、现代农业文明、纯朴乡土文化等乡村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农家特色餐饮美食、乡村游览观光、农耕文化体验、乡村休闲娱乐、农业科普教育等为主要内容,以农民家庭为主体单位开发经营的旅游服务项目。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有利于适应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需要,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有利于优化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扩大就业门路;有利于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有利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加快我省农家乐旅游发展,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和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全面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省委省政府决定,特制订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政府引导、科学规划、设定标准、达标补贴”的原则,坚持农家乐旅游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全省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与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和扩大就业相结合,通过扶持一批农家乐旅游示范户,带动农家乐旅游集中连片发展,努力把农家乐旅游培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和农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一)坚持科学发展、因地制宜的原则。要充分考虑农村自然和人文资源环境、区位和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以及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按照保护乡村原有风貌和生态环境的理念,突出地方特色,做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坚持规划先行、有序发展的原则。要先规划后实施,将农家乐旅游发展纳入当地旅游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整合资源,统筹规划,有序开发,将农家乐旅游与景区开发、旅游线路编排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

(三)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的原则。要始终把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发展实践,发挥农

民的主观能动性。各级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农家乐旅游,指导农家乐经营户依法经营、规范管理、健康发展。

(四)坚持市场运作、惠利于农的原则。各级政府要指导农民从当地实际和旅游市场需求出发,遵循旅游市场经济规律,开发符合旅游市场需求的农家乐旅游产品,帮助农民解决在发展农家乐旅游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切实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文明和谐发展。

(五)坚持质量标准、规范管理的原则。按照《湖北省农家乐星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品质。各地可根据农家乐旅游发展需要,探索成立农家乐旅游合作社或协会组织,加强农家乐经营户的交流合作和行业自律管理,培育一批诚信经营、优质服务的农家乐旅游示范户,以点带面,不断提高全省农家乐旅游的整体发展水平。

二、发展目标

从2009年至2011年,全省每年扶持3000个农家乐经营户,3年共扶持9000户,就地就近带动就业4万人。

2009年全省农家乐重点扶持地区是7个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仙洪监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全省部分重点旅游乡镇(首批湖北旅游名镇创建镇)所在县(市、区)及部分城乡结合部农家乐旅游发展条件较好的市辖区。

扶持的农家乐旅游经营户,每户吸纳就业5人以上,第一年每户平均营业收入6万元以上,从第二年开始每户收入增幅在20%以上。

三、发展农家乐应具备的基础条件

农家乐的发展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各地可根据实际,规划发展农家特色美食、乡村农事体验、农业科普教育、生态环境观光、乡村娱乐休闲、乡村民俗文化、乡村度假养身等类型多样的农家乐,要集中连片、形成规模。农家乐旅游的开发建设应具备以下基础条件:

1、乡村风光和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或依托区域市场有一定影响的旅游景区;

2、乡村历史文化、建筑风貌、民俗风情突出,特色鲜明,有一定市场吸引力;

3、乡村区位条件优越,在重要景区周边、区域中心城镇周边、交通干线周边,通达性好,进出交通安全便捷;

4、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较好,具备发展农家乐的优势。

四、农家乐的建设内容

1、改善农家乐基础设施建设。要将农家乐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改善农家乐及村庄道路、饮水、用电等基础设施。

2、改善农家乐经营环境。农家乐经营户要改造房屋和整治周边环境,对房前屋后环境进行绿化美化,营造良好的农家乐经营环境。

3、改善农家乐接待服务设施。农家乐经营户要按照农家乐星级标准,对厨房、餐厅、客房、厕所及娱乐设施等进行改造,达到安全、卫生要求,能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

4、完善农家乐引导标识服务系统。农家乐经营户要按照农家乐星级标准,规范设置各种引导性指示标识牌,为游客提供完善系统的引导信息服务。

5、改善农家乐旅游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在农家乐旅游较集中的片区,要重点改造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医务室、治安室、道路、停车场、排污系统、垃圾处理等。要组织对农家乐经营户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五、扶持农家乐旅游发展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措施

1、各级政府要鼓励具备条件的农民家庭开办农家乐旅游。城建、国土、工商、税务、卫生、消防等部门要为农民家庭开办农家乐提供方便,简化办理证照手续,减免有关规费,为扶持农家乐旅游发展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2、从2009年至2011年,每年从省级就业专项资金中安排3000万元,3年共安排9000万元,对新开办并依法办理开业登记的农家乐经营户,按照自愿申请、评估验收、达标补贴的办法,达到《湖北省农家乐星级划分与评定》标准并吸纳5人以上就业的,每户给予1万元的资金补贴。

3、实行税费减免优惠。农家乐经营户按规定享受促进就业税费减免政策,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符合条件的按规定在前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的标准依次扣减应缴的营业税、城市维护

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

4、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农家乐经营户按规定享受促进就业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每户可以申请贷款额度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在贷款期限内给予全额贴息。

5、落实创业培训补贴和职业培训补贴。农家乐经营户参加创业培训的,按规定享受每人1200元的创业培训补贴。农家乐吸纳就业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按规定享受职业培训补贴。

6、各级旅游主管部门要将农家乐旅游纳入旅游宣传促销计划,帮助农家乐经营户策划开发特色产品,将农家乐旅游编排到当地或区域旅游线路进行宣传推广,指导农家乐经营户开发市场,及时为农家乐经营户提供旅游信息服务。

六、实施步骤

1、成立工作专班。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旅游局、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组成工作专班,日常工作由省旅游局负责。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负责落实扶持政策和补贴资金,监督检查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省旅游局负责指导县及乡镇制定农家乐旅游发展规划,组织审核确定政府重点扶持的农家乐名单,制定农家乐星级评定标准并组织指导农家乐星级评定工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旅游局联合组织农家乐旅游就业培训。各地也要成立相应工作专班。

2、制定扶持计划。按照本实施意见,省旅游局、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联合制定全省农家乐旅游促进就业扶持计划,明确政府扶持重点和工作要求,报省政府同意后,按下达农家乐扶持计划。

3、组织审核推荐。各地要按本实施意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发展农家乐旅游的工作措施,并按照省下达的农家乐扶持计划组织好申报推荐工作。由农户自愿申报,乡镇(街办)负责初审提出意见后,报当地旅游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审核,对符合条件和要求的农户纳入扶持计划,并汇总后联合上报省旅游局、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审定。2009年重点扶持的县(市、区)要认真组织好申报推荐工作,于9月15日前将有关申

报资料报省。

4、指导项目建设。各地旅游部门联合乡镇按照农家乐星级标准,对被推荐纳入政府扶持计划的农家乐旅游项目建设情况进行检查指导,为农户发展农家乐旅游提供智力和技术服务,协调农家乐项目改造中遇到的问题,督促农户按要求及时完成任务。

5、落实扶持资金。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要根据扶持计划和工作专班审定的全省农家乐旅游经营户扶持对象名单,及时将补贴资金核拨到相关县(市、区)财政社保资金专户的就业资金中,再由县(市、区)财政局直接拨付给农家乐旅游经营户在银行开设的帐户中。

篇8:关于农家乐旅游发展调查报告

城郊是城市与乡村相交接的部分, 它拥有鲜明的资源特色, 对中心城区的人们产生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城郊旅游就是利用城郊的田园风光、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 结合农林牧副渔生产、经营活动、乡村文化、农家生活等资源, 为人们提供观光体验、休闲度假、品尝购物等娱乐项目的旅游。休闲旅游, 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托, 以休闲为主要目的, 以旅游设施为条件, 以特定的文化景观和服务项目为内容, 离开定居地而到异地逗留一定时期的游览、娱乐、观光和休息。它是旅游者有了较多的闲暇时间和可自由支配收入, 旅游地有了一定服务设施条件下而逐渐形成的, 是旅游得以丰富发展的产物。作为一种产业形态, 休闲业已经成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增长点。目前, 我国休闲旅游发展主要是往城郊发展, 以经济发展、出游率高、消费水平高、工作节奏快的大中城市为依托, 凭借环境优良、风景优美、资源禀赋高、交通便捷、区位优越的乡村等建设起来, 如乡村休闲旅游。乡村休闲旅游, 常又称为“农家乐”, 它不同于一般的农业观光, 是一种较高层次的以休闲度假为主的旅游类型。这种类型的休闲旅游最早开始于四川成都市的城郊, 后来在全国快速得到了发展。

镇江市“农家乐”从多年前的起步摸索发展到今天, 已具有了一定的数量。2010年上半年, 镇江市在“农家乐”建设上的投入就达到了2100万元, 仅江心洲, 就有“农家乐”项目50多个。而世业洲的较大型的“农家乐”项目就有6家。2010年上半年, 仅镇江丹徒区内各“农家乐”项目共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 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5%。因此, “农家乐”是镇江城郊休闲旅游的重要的类型。本次通过对镇江城郊休闲旅游的主要类型———“农家乐”的调研, 可以了解目前镇江城郊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家乐”经营者、从业人员、旅游者目前的状况, 为镇江城郊休闲旅游的规划设计、发展等提供参考。

二、调研对象和方法

(一) 调查对象

本次研究以镇江市城郊“农家乐”经营者、从业人员以及游客为调查对象, 受访的对象男女比例基本持平。

(二) 调查时间

调查时间:2010年4月1日-8月20日

(三) 调查方法和内容

调查采用实地采访、问卷调查、随机抽样、结合访谈法收集被调查对象的意见;本次调查过程中, 首先对参与调查的地点进行选择, 然后通过同学出去调查将问卷发放到对象手中。问卷内容涉及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借贷、宣传等。在调查问卷发放的同时, 调查同学对一些细节问题与被调查者进行面谈沟通, 使调查结果更加完善。这次调查发放问卷情况为:“农家乐”经营者问卷100份, 实际回收有效问卷81份, 回收率为81%;“农家乐”从业人员和游客分别为120份, 回收有效问卷都为117份, 回收率为97.5%;问卷总有效率为92.6%, 符合预定要求, 可进行数据处理。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农家乐”经营者

1. 经营者文化程度较低, 缺乏管理经验。

在被调查的“农家乐”经营者中, 在文化程度上小学以下占了12.3%, 初中占了53%, 高中占了27.2%, 大专及以上占了7.4%;在管理培训上, 16%有经过培训, 84%的没参加过培训;在从事“农家乐”的时间上, 一年以下的占14.8%, 1-2年的占58%, 两年以上占27.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农家乐”经营者文化程度较低, 同时大多数的经营者从事“农家乐”的时间大多在两年以内, 时间较短, 缺乏行业经验;调查中发现, 镇江市“农家乐”的经营管理人员大多由村干部兼任或当地农民担任, 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几乎没有, 现代经营管理的理念和意识落后, 很多“农家乐”经营者还没有摆脱传统农业产业经营的思维方式, 小农意识还比较强, 对“农家乐”的发展缺乏全局和长远思考。

2.“农家乐”的投资主体单一。

从投资主体看上, 镇江城郊“农家乐”79.3%是独资, 20.6%是与人合资, 主要是与朋友合伙的形式, 而银行贷款或是政府的资金扶持几乎没有。旅游业作为镇江支柱产业, 政府在当地旅游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十分重要的, 但从镇江市“农家乐”发展的调查中, 当地政府及管理部门对“农家乐”政策方面的引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在帮助经营村 (点) 解决资金缺乏的问题, 扶持力度较弱。

3. 营销手段单一, 缺乏宣传意识。

在对81户经营点的调查中, 做过宣传的占了28.1%, 没有进行宣传的占了71.9%。大多数的经营者由于文化程度较低, 所以在旅游发展规划、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方面欠缺, 缺乏宣传促销意识, 部分“农家乐”往往以“口口相传”这一初级的方式进行宣传, 导致“农家乐”旅游知名度很低, 除附近居民外, 其它游客对它们不熟悉或不知道。在访问的117名游客中, 通过朋友介绍方式选择此“农家乐”的占被访问者的73.74%;通过媒体宣传方式选择此“农家乐”仅占被访问者的12.12%;本地游客占被访问者80.30%;外地游客占被访问者19.70%。

(二) “农家乐”从业人员

1. 从业人员学历水平较低, 从业时间较短。

在117份有效问卷中, 从业人员文化程度, 16.75%的人员大专以上, 47.61%的人员高中或中专, 30.51%的人员是初中, 5.13%的人员学历在小学及以下;从事“农家乐”的时间, 51.88%的在1-2年, 30.17%的人员2年以上, 17.95%的人员从事1年或1年以下, 由于学历水平较低, 同时大多数的从业人员工作经验尚浅, 因而会影响到服务质量。

2. 卫生意识薄弱。

“农家乐”的经营中, 因为主要涉及到餐饮, 所以对从业人员的健康方面有非常严格的要求, 但这次对117位从业人员的调查发现, 26.5%的人员是拥有健康证的, 73..5%的人员尚未取得健康证, 这说明经营者对卫生的重视程度较低, 没有意识到卫生健康对于“农家乐”经营的重要性, 卫生意识薄弱。

3. 缺乏技能方面的培训。

在调查的117名从业人员, 73.5%的人员不具有相关行业 (厨师、导游、宾馆服务等) 的从业资格证书, 仅有26.5%的人员具有相关证书。而70.43%的人员没参加过技能培训, 只有29.57%的人员参加过, 员工技能素质普遍不高, 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 因此会造成服务不规范、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 “农家乐”游客

1. 游客来源集中。

有80.30%的游客来自于镇江本地, 19.70%来自扬州、南京等周边地区;有61%的游客是第一次来“农家乐”旅游, 33.3%的游客是第二次来;54%是与家人一起来, 46%是同朋友、同事等一起来的。调查说明镇江的交通便利, 吸引了周边城市的居民到镇江旅游, 而且大多是与家人一起出外旅游消遣, 但从游客的重游次数, 说明镇江的“农家乐”的吸引力还是不够强, 这与经营者缺乏宣传有一定的联系。

2. 游客的旅游消费。

76.52%的游客在“农家乐”的消费平均在30-80元, 从花费构成来看, 79.1%用于餐饮消费, 14.3%用于土特产品的购买, 剩余的用于娱乐、住宿等其他方面的消费。问卷的117名游客中, 有81.81%的被访问者认为“内容单一、档次不高”是当前镇江市郊“农家乐”最需解决的问题。从调查中可以发现, 镇江市“农家乐”存在功能单一, 缺少特色。经营项目同质雷同, 绝大多数是停留在提供餐饮和住宿的低层次上, 仅限于“几间房子、几张桌子、喝喝茶、吃吃饭、打打牌”的经营模式, 真正由“农家乐”提供的具有镇江市浓郁民俗文化特色旅游项目和参与性强休闲项目极少, 因而游客逗留的时间较短, 再加上“农家乐”的有特色的农产品较少, 因而影响了游客的平均消费水平。

3. 游客对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的反映。

在117为被调查的游客中, 81.23%的游客对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不满意。从这次走访调查的24个经营村 (点) , 从镇江市区骑自行车出行路程都在1个小时以内, 但由于进入旅游村 (点) 的道路交通标识不清, 农村车辆较多, 道路崎岖不平, 因而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旅途的时间, 制约了游客的顺畅出行。在调查点也发现, 许多地方的旅游公共配套设施普遍不足, 生活污水随处乱倒, 洗浴设施不符合游客要求, 塑料袋及其它生活垃圾充斥乡村的河道, 厕所简陋且卫生条件比较差。由于没有合理的环境保护, 空气、水等自然资源不同程度的污染, 使得原来青山绿水的特色逐步消失, 生态环境的吸引力逐步降低, 不利于“农家乐”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对策建议

(一) 提高认识, 科学规划

各级政府要把“农家乐”发展作为解决镇江“三农”问题、推进城乡统筹和建设新农村的一条有效途径, 纳入到旅游发展和农村经济整体布局之中, 积极制定并利用好规划、扶贫、环保、基建等专项支持政策。旅游、农业、综开办等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协作, 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县区要根据土地利用规划、村镇建设规划,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原则, 编制“农家乐”规划, 发展一批“一村一品”、“一户一物”的“农家乐”特色村 (点) , 形成区域特色明显、功能布局合理、内涵丰富的发展格局。

(二)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城郊基础设施改善工作, 加大道路、旅馆、餐厅、通讯、停车场、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 配备路灯、户外招牌, 同时做到乡村房舍、道路、标识、餐饮等都具有乡村的烙印和气息, 按照突出江南水乡特色的要求, 分别对不同类型的“农家乐”进行策划、设计, 使其建筑的外观、色彩、装饰等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突出“生态性”、“文化性”, 保护生态的原真性, 反映镇江地区农业文化特色, 适应消费需要。

(三) 提高“农家乐”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提高农家乐从业人员培训建设, 对村民进行乡村历史、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培训, 提高他们的文化遗产和环境保护意识, 还要加强对经营者、相关从业人员及管理人员的培训, 规范他们的行为, 不断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质。

(四) 突出特色, 打响品牌

充分做好“乐”的文章, 着力挖掘、整理镇江当地的人文、生态、民俗资源, 把民间文化活动和农事活动、健身活动、民间文艺等有机结合到“农家乐”进行开发, 积极组织旅游上山下乡、市民小菜 (果) 园、假日做农夫、做农家饭、教你编织和使用农具等专题旅游活动, 让游客亲自参与, 亲身体验, 增强互动性和趣味性, 丰富“农家乐”的内涵。同时在“农家乐”接待设施建设中, 不能一味追求高档次、城市化, 也不能过分强调“原汁原味”, 低档次、低品位。要强化“农家乐”的整体包装和宣传推介, 建立与旅行社良好合作关系, 把特色突出、设施完善的“农家乐”纳入到镇江市旅游线路之中, 推动乡村旅游建设。

(五) 培养农户与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家乐”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因此镇江市各级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应制定出具体的环保教育计划, 在农闲及淡季时节, 安排合适的教育人员和场所长期开展教育服务。环保教育的对象有农家乐行政管理人员、经营业主、旅游从业人员和全体村民。同时游客对农家乐旅游环境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对游客也要采取用书面材料如门票、宣传册、导游册等宣传教育的方式进行环保教育。

五、结论

本次调查从镇江“农家乐”经营者、从业人员以及游客三个方面的调研, 对镇江城郊休闲旅游的发展有了基本的认识, 虽然发展中存在一些不足和隐患。但是总体发展仍然很好, 市场潜力强大, 值得开拓。当然本次调查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 因为研究的对象仅限于镇江市城郊, 所以无法与其他的城市进行对比, 因此只能留待日后继续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城郊休闲旅游发展已成为城镇居民一种重要的旅游方式和生活方式, 而乡村休闲旅游即“农家乐”, 则是目前城郊休闲旅游的主要类型。在镇江城郊“农家乐”问卷调查和分析发现:镇江市“农家乐”存在着经营者文化程度较低, 缺乏管理经验;“农家乐”的投资主体单一;营销手段单一, 缺乏宣传意识;从业人员学历水平较低, 从业时间较短;卫生意识薄弱;缺乏技能方面的培训等问题。镇江市政府应从提高认识, 科学规划入手,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家乐”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突出特色, 打响品牌;培养农户与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 从而实现镇江城郊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镇江城郊,休闲旅游,“农家乐”,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张利华.镇江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与对策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 2010 (9) .

上一篇:冒菜加盟漫谈下一篇:大三的毕业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