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整合·创新——关于洞头县打造“渔家乐”文化品牌的思考

2023-01-04

百岛洞头地域奇特, 历史悠久, 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在这片广袤的蓝土地上, 留下九亩丘遗址、海上瓷器之路、烟敦烽火台、郑成功校场、擂隐书院等历史遗迹。由于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 加上不同地域移民的共性, 洞头成了闽南文化和东瓯文化的交汇地, 长期的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 例如, 船上敬妈祖、出海迎“头鬃”、祈佑放水灯、节庆赛灯会等, 独具浓郁的渔乡风味。洞头还是中国海洋鱼类故事最丰富的县份。

改革开放以来, 面对洞头如此绚丽宜人的海山风光和蕴藏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洞头县委、县政府顺应海洋文化经济的发展趋势, 围绕“海”字做文章, 大力挖掘海洋历史文化底蕴, 全力推进文化洞头建设。洞头的文化建设和发展由表及里、由点到面, 无声地滋润着海岛人民, 让新时期的海岛渔民们在享受国家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 也享受着和谐的文化雨露。

随着洞头县广大海岛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日益浓厚, 洞头县越来越多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得到挖掘、整理和保护。像民间舞蹈《贝壳舞》、民间吹打乐《龙头龙尾》、洞头贝雕工艺这些曾经是人们不可或缺的重要生活内容, 但几乎快被现代生活冲淡而消失, 现又被重新拉回了人们的视野。在这种对海洋民俗文化重新建立起的前所未有的自信心鼓舞下, 民间舞蹈《贝壳舞》、民间吹打乐《龙头龙尾》、《妈祖信俗》洞头贝雕工艺等9个项目进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1个项目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施书宝、陈春龙、叶永福等8位民间艺人被省文化厅确定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传承人, 东沙马祖宫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仑真武殿等17个点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去年以来, 又大规模开展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及洞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 发现了一批有价值的文化遗产, 启动洞头县首次水下文物考古活动, 专题片《奇异的洞头陶范》在央视四套《走遍中国》中播出, 出版发行了《百岛民俗大观》一书。此外, 洞头县还通过大力培训文化骨干、文化员, 建立贝雕项目课题组和贝雕传承人培训基地, 并以“百岛之夜”激情演绎广场、民俗大汇串活动为平台, 举办迎火鼎、贝壳舞、鱼灯舞、渔鼓等渔家乐大型海洋民俗风情踩街、元宵灯会、文化遗产成果大型展览等活动, 组建民间民俗文化队80多支, 使洞头县各类海洋民俗文化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发展壮大了文化遗产传承队伍, 使以海洋民俗文化艺术为代表的洞头县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申报、研究等工作正进一步向深度扩展, 使海岛民俗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秉承着海洋文化的精髓, 历史文化资源丰厚的洞头人没有停留在对自己文化资源的孤芳自赏之中, 而是汲取精华, 放大视野, 着力推进文化与旅游的结合, 在强力推进旅游产业的同时, 大力推动文化洞头的建设, 将文化软实力打造成经济大跨越发展的硬实力。

1997年, 洞头县“渔家乐”海洋民俗风情旅游节应运而生。旅游节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文化挖掘为灵魂, 放大民俗文化元素, 打响民俗文化品牌。

大型民俗踩街活动及民俗大汇演展示闽南渔歌对唱、民间吹打乐《龙头龙尾》、渔灯舞、脚擂鼓、贝壳舞等十余个民间传统节目, 让人置身于独特的海岛风情文化旅游之中。

东岙古鱼村占地约600余平方米的两幢百年民居, 被精心策划和打造成东岙民间民俗工艺展览馆, 将集中展示渔具、渔网等生产用具, 推出贝雕、沙雕等民间工艺, 展示渔民画等民俗创作。在古鱼村里举行洞头中国七夕情人节系列活动, 洞头的七夕节包含了情人节、成人节、儿童节、女儿节、感恩节文化。在七夕情人节系列活动推出16岁成人祭拜仪式, 游客参加情侣灯、成人灯、状元灯、平安灯等祈福感恩活动, 可亲自动手制作巧人儿饼, 参加穿针取巧、接露水、花草染指甲等小活动, 参与洞头泡圆、煎红圆等传统美食体验, 并在沙滩篝火晚会, 吃烧烤海鲜, 进行海滩情歌对唱。使参与者在观赏和互动中, 体验到底蕴深厚的洞头文化魅力, 把无形的洞头文化有形化。

“渔家乐”海洋民俗风情旅游节还开发了中国。洞头首届国际矶钓名人邀请赛、迎奥运、捕鱼体验大赛、温州名店名厨海鲜美食暨旅游产品展销会、中国最佳海岸摄影地创作大赛、千人团游洞头等, 并有温州野外真人CS模拟对抗赛暨中国、温州国防旅游论坛、航海日海事知识展览、军事体验成长训练夏令营、山盟海誓海上浪漫集体婚礼、中普陀朝圣活动等配套活动。

近几年来, 海霞军事文化旅游、乡村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等旅游线路借助洞头丰厚的海洋文化资源, 集文化、休闲、体验、观光于一身, 将文化与旅游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充分展现洞头浓厚的民俗风情, 不仅让更多的游客开始认知洞头, 更让他们感受到海洋文化的无穷魅力, 有力的推动了洞头旅游产业的发展。

如今, “渔家乐”海洋民俗风情旅游节的规模及影响不断扩大, 已成为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平台, 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载体, 是洞头县的一张名片, 文化的经济化和经济的文化化相融合的时代图景正在展开。

然而, 我们应该看到, 洞头的海洋文化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开发。“渔家乐”海洋民俗风情旅游节还没有从文化的高度进行资源整合, 还缺少一种全新的模式, 还未真正形成品牌效应。所以, 要打造“渔家乐”文化品牌, 我们要从“挖掘、整合、创新”三个方面来做进一步思考。

首先是要进一步挖掘海洋文化。

去年挖掘开发洞头中国七夕情人节系列活动, 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其实洞头的海洋文化是非常丰富的, 例如海洋渔商文化。洞头洋, 又称为三盘洋, 是浙南海蜇群的主要产区。清嘉庆年间, 洞头洋海蜇旺发。洞头岛大朴村苏振兰率先改定置作业的网艚为贩运海蜇的贩艚, 将三盘海蜇运到福建漳州、泉州、福州等地经销。尽管如此, 但在清同治以前, 海蜇买卖的中心却在大门岛豆岩岙。到清晚期, 海蜇买卖中心向三盘转移。渔民们经过长期摸索比较, 发现浙南海蜇群按其漂流位置和生长过程, 洞头洋海蜇汛期旺发, 尤其是元觉、三盘一带海蜇最佳;在台风多灾区, 三盘港风平浪静, 有可作为避风的锚地, 于是三盘海蜇行开始崛起。三盘海蜇行作为洞头近海渔业发展的历史见证物之一, 目前已不同程度的遭到了破坏。如果将三盘海蜇行开辟成“海蜇文化陈列馆”, 集中陈列展示海蜇繁殖生长、捕捞、海蜇加工技术、加工工具的传承和发展历史, 介绍海蜇人工养殖技术、海蜇药用、食用知识以及渔民们创作的有关海蜇的民间故事、海蜇舞等, 让人们在参观中获取海蜇相关知识, 领略海蜇丰富文化内涵。同时还可以开发海蜇的百余种吃法, 使之成为“三盘渔家乐”又一风味小吃。总之, 对三盘海蜇行的渔商文化内涵的深化, 对于丰富和提高海洋文化品味有着积极意义。

其次是要对海洋文化进行整合。例如关于妈祖文化。妈祖文化旅游品牌建设要围绕两方面来进行:一方面是加大力度树立旅游地主题形象;另一方面是围绕主题品牌进行资源开发整合, 提高旅游地的旅游环境质量。要从市场营销角度重视对海岛妈祖文化的宣传。除利用常规宣传手段外, 还应组织诸如:“妈祖文化研讨会”、“民间信仰研讨会”、“妈祖诞辰周年纪念”、“妈祖羽化升天祭典”、“妈祖金身出游”等各种方式加强宣传, 提高知名度, 扩大影响。当然, 这还需要妈祖文化旅游产品各利益集团的共同塑造, 这是一个社会化的模塑过程。在资源开发整合方面, 洞头应精心打造以下四大类主要妈祖文化旅游产品:一是结合庆典活动, 挖掘和展示祭祀文化。二是加快妈祖文化公园建设, 深入挖掘妈祖文化的内涵与精神实质, 整合成妈祖文化系列旅游产品, 使朝圣者和旅游者深刻体验到妈祖文化的魅力。三是围绕妈祖主题, 让游客全面浸润于浓郁、庄重的宗教氛围中。适当设计一些游客参与性项目, 充分调动游客的积极性。四是了解市场, 开发妈祖文化旅游商品。妈祖文化旅游商品应突出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纪念性等特点, 提高纪念品的档次。

第三是要创新。

创作一个《洞头映象》原生态作品, 将洞头的海洋舞蹈、海洋音乐、海洋民歌、海洋民谣、海洋民俗融为一体, 把洞头最美的状态展示并保留下来, 成为洞头“渔家乐”一个标志性的作品, 也能成为了一个颇具市场元素的文化产品。

总体上讲, 地域文化是多年形成的, 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的积淀, 并将文化产业化、效益化, 实现多个利益主体的共赢, 是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打造文化品牌, 要有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 不重视文化发展, 文化品牌建设就无从谈起。洞头“渔家乐”要深入挖掘丰富的渔商文化、海洋文化、妈祖文化、休闲体育文化、建筑文化、海霞红色文化和多样化自然景观, 并加于整合创新, 就一定能够成为文化品牌, 使洞头的群众文化焕发了活力, 使洞头的文化事业不断走向繁荣。

摘要:百岛洞头具有丰富独特的地域文化。近年来, 围绕“海”字做文章, 大力挖掘海洋历史文化底蕴, 文化建设和发展由表及里、由点到面, 无声地滋润着海岛人民, 让新时期的海岛渔民们在享受国家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 也享受着和谐的文化雨露, 全力推进文化洞头建设。但是, 从文化发展的高度来看, 还没有进行资源挖掘整合和开发, 缺少一种全新的模式以及真正形成品牌效应。本文就如何打造“渔家乐”文化品牌, 从“挖掘、整合、创新”三个方面来做进一步思考。

关键词:挖掘,整合,创新,渔家乐,文化品牌

上一篇:浅谈地下室建筑外墙设计分析下一篇:应用型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