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聋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的一些做法

2024-05-07

低年级聋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的一些做法(共6篇)

篇1:低年级聋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的一些做法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从一年级开始重视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的发展,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根据平时听课得到启发以及自己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做好以下几点教学工作:

一、教好表内加(减)法表和乘法九九表。这两个表在实际运算中的使用频率是最高的,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复杂计算的基础,这部分知识掌握得牢固,有助于后继的教学和学习。低年级学生对于20以内加减法,表内乘除法必须要算得很熟练,看到题目能脱口而出,这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关键。在教授加减法表要教给学生想出得数的方法,指出思考途径,讲清算理,反复练习。如教9+4=时,要教会学生这样想9+1+3=13,即“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再相加。”老师要让学生掌握思考过程,并让学生说出自己题怎样算的,多练习,当学生初步掌握“凑十法”后,就可以在较大的计算范围里应用“凑十法”,实现知识的迁移,提高计算的能力。如果一味板手指头或数小木棒方法来算,结果虽然对,但对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的提高却无多大的促进作用。另外,用背得数的方法去死记硬背加减法表,学生也常常丢三拉四,或者急起来就忘得一干二净。当然,九九表是一定要背熟练的,而加减法表就不能靠背,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二、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改错习惯。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反复的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出错总是难免的,老师要深入分析其计算错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有些学生只是把完成作业当作向老师“交差”,对作业只看分数和评语,对错题的原因不去深入分析,往往不加思考重新做一遍了事。平时做作业、做练习、甚至考试都没有形成自觉检查,验算的习惯,久而久之,很容易形成学生不会自我检查,不愿独立思考的坏习惯。所以,老师要重视学生的改错习惯的培养。(1)、学习习惯不好是造成错误的主要原因之一,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与格式规范、书写工整等要求相结合,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督促学生做完练习、作业、考查后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的习惯。(2)、教师要让学生在知道做错题的原因,是自己马虎大意,还是哪方面的知识掌握得不够好,在知错的基础上重新把错题重做一遍,对正确的知识再次加深认识巩固。(3)、教师要因人因题地重点分析错题原因,大部分学生都做错了题,老师就要集中进行讲解分析错误原因,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对基础较差、常做错了题的学生,教师要多点在课后或安排“帮对”学生对其进行辅导。

三、鼓励学生灵活选用算法。要计算得又快又对,必须在“巧”字上下功夫,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养成寻求简单计算方法的习惯。对涉及练习计算时,老师应经常提倡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要求学生计算时先考虑能否使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不要一看到题就迫不及待就去做。例如:计算432-299和25×36,学生往往一看到题就习惯用竖式进行计算。如果学生养成使用简单计算习惯后,就会先思考该题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然后根据凑整法、乘法交换律将式子换成432-300+1和25×4×9来进行计算,这样大大地提高计算的速度。还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以变异的观点,突破习惯思维的方法,从不同角度找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灵活使用简算方法的良好习惯。对算得巧的学生要及时进行表扬,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计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四、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思维的广阔性。没有一定的广度,就没有一定的深度,更谈不上思维的创造性。计算练习看起来简单,但含有许多有趣的智能因素。因此,计算教学要求学生善于把已有的知识和新的知识 寻找联系,使各个零碎的特征相互联系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实现思维的广阔性。例如,在学生已有125×8=1000,25×4=100等知识后,要求学生很快说出2.5×4,0.25×0.4,1.25×8,12.5×0.8这类题的得数,然后在出2.5×32,0.125×160等题与第一次的口算题发生联系又引出15÷0.125,2.4÷2.5要求商不变的性质进行计算。有了前面两组题计算作基础,学生能很快计算出这两道题。这样通过一题的引导,横向发散,兴趣盎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了

五、讲究计算练习的效率,提高计算技能。要把学生获得知识转变为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习,但盲目、重复、单调的练习会使学生感到厌烦,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积极性不高。所以要在有效的时间内达到练习的目的要求,教师在选择和设计练习时要注意三点:

1、练习的目的性。练习要求要明确恰当,有针对性地安排重点、难点的练习。教学的难点也常常是学生学习的弱点,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和难点的练习,有利于沟通知识的联系,促进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对容易出错要反复练,并在计算过程中引导学生记录计算中的错误情况,分析错误观点原因。

2、练习的多样性。要适当变换练习形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掌握新知识。通过练习的多样化,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练习兴趣,保持学生注意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灵活使用知识和技能,我采用的练习形式有读(听)算、视算、接龙、打手势算、抢答、小组竞赛、玩数学扑克、做各种数学游戏等,使学生头、手、口、耳、眼都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口算效率。

3、练习的趣味性。低年级的聋生年龄比较小,上课易于疲劳,精神易分散,要保持学生持久的注意力,设计新颖有趣的练习是非常必要的。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和借鉴了幼儿园的教学游戏,我自编了找朋友、对口令、开火车、摘苹果、过桥、拔萝卜、数学医生、帮小动物找家等游戏,并在游戏中注意进行思想教育。这些游戏形式的练习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技能,而且还可以调节学生的精神,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提高练习的效果。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还体会到,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从一点一滴做起,堂堂练,天天练,持之以恒去做,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为后继的数学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篇2:浅谈新课程下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计算机,新课程,能力培养

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从理性的角度分析, 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形成的基本技能, 它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基础, 所以计算教学又是小学数学教学重点中的重点。那么, 计算教学应该如何扎实而不失灵活, 我们一线教师又应该如何在传统教学只重计算结果和课改初期只重计算方法这两个极端中寻找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切入点呢?下面粗浅地谈谈我对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认识。

一、合理处理主题图与情景设计是计算能力培养的前提

主题图与情景的创设是新课改带给计算教学的生机, 它改变了传统计算教学的枯燥、乏味, 使计算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但是主题图与情景的丰富多彩也要我们教师理性思考、合理引导, 否则就会失去实际意义。

主题图要紧扣学生情况与教学实际进行适当处理。

主题图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当教材中的主题图不吻合学生生活实际时, 教师要灵活进行处理, 不能一味迷信教材。如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P58整十数、整百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教材安排了邮递员叔叔的工作主题图, 从中有一条信息是“邮递员叔叔平均每天送300份报纸和60封信”。让学生根据这条信息提出一个用乘法计算的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在执教时删去了60封信这个信息, 这样只用平均每天送300份报纸这个信息提出一个用乘法计算的问题更有利于有针对性引出教学内容而不影响实际的教学。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整十数天数送多少份报纸, 就可以直接引导学生探究算法理解算理, 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整十数天数送报纸多少份, 则也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出学习内容。这样适当处理了主题图中的信息, 既能保持数学知识的生活价值, 又不影响新知识的学习探究, 提高了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

二、努力寻求算理与算法的平衡点是培养计算能力的关键

传统教学的计算教学只注重计算结果, 忽视算理的推导, 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算对、算快的层面上。而课改初期的计算教学转到了另一个极端, 十分重视你是怎么算的, 还可以怎样算, 而缺少计算方法的提炼, 导致算理很突出, 算法不扎实, 学生计算技能不够熟练。那么寻求算理与算法的平衡点成了培养计算能力的关键。

计算教学要在领悟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 最后形成计算技能, 不明白算理的算法是机械的算法, 对计算技能的形成是不牢固的。寻求算理算法的平衡点是当前计算教学的关键。

三、计算方法的适时优化是计算能力培养的保障

课改初期的计算教学, 教师尊重学生意见, 只要学生提到的再麻烦也是好方法, 推崇计算方法多样化。而计算教学的理性回归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算法, 在多样化的前提下适时进行优化。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如体现同一层面的可以遵循学生的个体意愿。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可以让学生用做减想加的方法来计算, 也可以采用破十法来计算。这两种方法没有很明显的优劣之分,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计算方法的多种算法有明显的优劣之分的, 教师要进行合理引导, 并且让学生逐渐感悟。如9加几的口算, 可以采用看大数拆小数的方法来凑十口算, 也可以用看小数拆大数的方法来凑十口算, 还可以用数数或摆小棒的方法来算, 这么多的方法我们教师要适当优化, 让学生感悟看大数拆小数的凑十口算方法是比较简单的口算方法。

此外, 把多种算法进行优化, 可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掌握较理想的一种算法, 而不至于一节课下来, 什么方法也没有学会。计算方法多样化, 也需要适时优化。

四、多样化的练习是计算能力培养的延伸

数学计算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练习。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基本的口算, 基本的计算应该天天练, 单项的计算要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重点练, 对于学生难掌握之点易错之处要突出练。编排练习题时, 题目可按巩固基础知识的、提高运算基本技能的、形成运算技巧的顺序进行。

篇3:浅谈新课程下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计算机;新课程;能力培养

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从理性的角度分析,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形成的基本技能,它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基础,所以计算教学又是小学数学教学重点中的重点。那么,计算教学应该如何扎实而不失灵活,我们一线教师又应该如何在传统教学只重计算结果和课改初期只重计算方法这两个极端中寻找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切入点呢?下面粗浅地谈谈我对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认识。

一、合理处理主题图与情景设计是计算能力培养的前提

主题图与情景的创设是新课改带给计算教学的生机,它改变了传统计算教学的枯燥、乏味,使计算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但是主题图与情景的丰富多彩也要我们教师理性思考、合理引导,否则就会失去实际意义。

主题图要紧扣学生情况与教学实际进行适当处理。

主题图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当教材中的主题图不吻合学生生活实际时,教师要灵活进行处理,不能一味迷信教材。如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P58整十数、整百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教材安排了邮递员叔叔的工作主题图,从中有一条信息是“邮递员叔叔平均每天送300份报纸和60封信”。让学生根据这条信息提出一个用乘法计算的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在执教时删去了60封信这个信息,这样只用平均每天送300份报纸这个信息提出一个用乘法计算的问题更有利于有针对性引出教学内容而不影响实际的教学。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整十数天数送多少份报纸,就可以直接引导学生探究算法理解算理,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整十数天数送报纸多少份,则也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出学习内容。这样适当处理了主题图中的信息,既能保持数学知识的生活价值,又不影响新知识的学习探究,提高了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

二、努力寻求算理与算法的平衡点是培养计算能力的关键

传统教学的计算教学只注重计算结果,忽视算理的推导,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算对、算快的层面上。而课改初期的计算教学转到了另一个极端,十分重视你是怎么算的,还可以怎样算,而缺少计算方法的提炼,导致算理很突出,算法不扎实,学生计算技能不够熟练。那么寻求算理与算法的平衡点成了培养计算能力的关键。

计算教学要在领悟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最后形成计算技能,不明白算理的算法是机械的算法,对计算技能的形成是不牢固的。寻求算理算法的平衡点是当前计算教学的关键。

三、计算方法的适时优化是计算能力培养的保障

课改初期的计算教学,教师尊重学生意见,只要学生提到的再麻烦也是好方法,推崇计算方法多样化。而计算教学的理性回归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算法,在多样化的前提下适时进行优化。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如体现同一层面的可以遵循学生的个体意愿。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可以让学生用做减想加的方法来计算,也可以采用破十法来计算。这两种方法没有很明显的优劣之分,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计算方法的多种算法有明显的优劣之分的,教师要进行合理引导,并且让学生逐渐感悟。如9加几的口算,可以采用看大数拆小数的方法来凑十口算,也可以用看小数拆大数的方法来凑十口算,还可以用数数或摆小棒的方法来算,这么多的方法我们教师要适当优化,让学生感悟看大数拆小数的凑十口算方法是比较简单的口算方法。

此外,把多种算法进行优化,可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掌握较理想的一种算法,而不至于一节课下来,什么方法也没有学会。计算方法多样化,也需要适时优化。

四、多样化的练习是计算能力培养的延伸

数学计算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练习。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基本的口算,基本的计算应该天天练,单项的计算要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重点练,对于学生難掌握之点易错之处要突出练。编排练习题时,题目可按巩固基础知识的、提高运算基本技能的、形成运算技巧的顺序进行。

篇4:提高智障生计算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一、通过数数培养数感,加强基础教育

数数的要求似乎十分简单,其实要正确而迅速地数数并不容易。教师可以从学具制作与数数游戏设计两方面着手,培养低年级智障生数数的能力。例如:(1)用小棒、数卡、积木让学生动手动脑,反复练习。(2)在桌子上摆上不同的餐具,让学生数出碗有几个,盘子有几个。或者发给学生一盘不同颜色的扣子,数一数相同颜色的扣子有几粒。如果要求再高一些,就可选择一些大小不一、排列不同的同类物品,让学生进行数数。(3)有针对性地设计数数游戏。学生和教师站在楼梯的两端,教师喊“开始”,两人一起往上走,边上边领着学生数:“一个台阶、两个台阶……”数到10的时候,可以重新开始数。这样反复多次,然后给出一个数字,让学生上相同的台阶数,一般不要超过10。

二、课堂教育过程有序化,加强学生对算法和算理的理解

计算易出错的主要原因不外乎概念混淆、原理不清两种因素,主要是技术层面差错,进行纠正处理时,可强化学生算理及法则的掌握,一步一个脚印,使学生在明确如何算的前提下学会运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时应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计算方法有更加明确的认知与掌握。智障生逻辑思维弱、迁移能力差、理解能力弱,因此,教师的操作过程有序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4减几,教学程序分三步。第一步操作:先拿出4个雪花片放到课桌上,边拿边问课桌上一共有几个雪花片?学生回答:4个雪花片。再问:4个雪花片用几来表示?操作:学生出示数字“4”放在雪花片下面。第二步操作:请你从4个雪花片中悄悄地拿起一个雪花片藏到抽屉里,问:悄悄地拿掉一个雪花片可以用几表示?操作:学生出示数字“1”放在课桌上。第三步操作:问:课桌上还剩下多少个雪花片?操作:数一数。又问: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做。学生回答:用减法来做。操作:在总数4与减数1之间放上减号。这样的教学方式,体现了思维与操作的充分结合,对于优化与调动思维活动具有显著作用。所以,教师在设计具体操作时,要思路清晰、条理分明,确保设计严谨。通过这样有序的操作活动,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三、不断加强口算能力的训练

口算是学习计算的开始,因其更加直观,非常适用于计算初期的学习。如10以内的加减法及表内乘除法等,最初均是通过口算学习。口算是学习算数的入门,也是笔算的基础,在灵活运用口算的前提下,笔算才能高效且保质保量完成。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低年级有低年级的口算要求,高年级有高年级的口算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依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段展开相关口算训练,使其贯穿于教学的各个阶段。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几乎每节课都有口算的训练,一般用四分钟左右的时间,并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训练重点,采用多种形式变换练习。例如,视算训练、听算训练、抢答口算、口算游戏(夺红旗)等,教师要认真落实,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四、模拟实际生活,提升计算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计算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看到实物,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编加、减应用题。认识了人民币后,让学生用多种方法摆物品的价钱,训练学生正确使用人民币;模拟购物,使学生知道物品的名称、单价,数量,准确计算出买一样物品或几样物品应付的钱数、找回的钱数或者是给售货员补多少钱。同时,教师还要特别重视换零钱的教学,这样一方面能培养学生提升计算能力,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比如,让学生从十个1元、五个2元、两个5元中拿出10元,有几种拿法?学生用学具卡片每摆对一种,就按摆放的一模一样地记录下来,要求摆法不重复、不遗漏,总钱数不摆错。学生做完以后,教师运用排列、组合的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学习方法,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

五、结束语

总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不仅能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和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打好基础,而且能为他们以后融入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积极汲取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把数学课堂教学的自身特点与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紧密衔接起来,让智障生在更加优化与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快乐地学习。

参考文献

[1]埃弗林顿.中重度障碍学生的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篇5: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一些做法

一、激發说的兴趣

我认为学生天真烂漫,兴趣性浓厚,对于听故事尤其如此,他们听后还经常讲给别人听。于是,我就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决定从组织学生讲故事入手,激发学生说的兴趣。为了打消学生讲故事难的思想,我首先为学生做了示范,用通俗的语言,给学生讲了《雷锋的故事》等故事,从而使学生懂得:讲故事并不难,用通俗的话照样能把故事讲好;老师能讲,我们也能讲。就这样,我的示范打消了他们他们认为讲故事难的思想,引发了他们讲故事的兴趣,所以有些学生一听说要开故事会,就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决定举行第一次故事会,为此,我做了充分准备,首先选了几个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让他们先在我面前试讲,学生边讲我边指导。稍后,叫他们课后自己练习。他们有的放学后在教室里以桌子为听众,郑重其事地反复试讲;有的起早站在河边,对着河水试讲;有的站在大堤上,对着田野试讲;有的把故事讲给父母听,讲给弟、妹听。由于准备充分,第一个故事会开得比较成功,几个登台的学生,讲起来声情并茂,非常感人,在学生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使大家深受启发。

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讲的机会,这次故事会以后,我发动学生用听、看、记的形式,搜集大量故事素材,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举行故事会,小组故事会上,同学们个个讲,人人练,然后各组选出讲得好的,到班级故事会上讲,这样一次连着一次,经过多次锻炼,他们登上讲台不再心跳,终于敢讲了,并且讲的兴趣也逐渐浓厚了。

二、组织学生进行口头词语接龙活动

虽然同学们敢讲了,但有不少同学讲起来口头语过多,大脑向口舌输送的思维信息供不应求,所以讲起来很吃力,为了克服这一点,我就组织同学开展这一活动,以求学生文思敏捷。如果谁连得最长,并且别人不能再连,我就把谁誉为“词语接龙红旗手”,登在教室后面的光荣榜上,给予表扬鼓励,由于这一活动无一格式,无一定向,不可能联的别人不能再联,往往出现高峰就要攀上,“红旗”就要到手时,第一个同学可能从大脑思维网里捕捉出新的字眼,使接龙活动再度增光生色。这样,你联上一部分,我联上一部分,形成了此起彼伏,争艳斗齐,相持不下的蓬勃局面。这项活动牵扯的同学多,同学们的思维范围大,涉猎的成语、词语广泛,所以学生的文思逐渐敏捷起来,口头表达的障碍逐渐减少了。

三、指导学生复述课文

为了使学生丰富语言,锻炼口才,我注重了对学生复述课文的指导,只要是记人叙事的文章,我都要求学生有表情地读熟,然后抽出一节课的时间进行复述,组织学生复述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简说法,即用三言两语把课文的内容梗概复述出来,以锻炼学生的口头概括能力;第二种,是缩说法,即有详有略,抓住重点进行复述,课文的非重点部分,只交代文章的脉络,略说梗概即可,而重点部分要复述的详尽细致。第三种,是换说法,即除去课文中的地点、时间、人物、事件外,其他的话尽量做到迁词移句,变成自己的话进行表达,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又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的灵活程度。

四、组织学生演讲

这项活动我采用两种方法。第一,是“课前3分钟的演讲”,即每在授课前,针对班级课间10分钟里所发生的一件小事或一种不良现象,让学生运用两三分钟的时间进行议论,分析它的原因,谈出它的危害。第二,是我间周组织一次演讲竞赛,比赛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举行演讲比赛时,我出题目,各小组学生举手抢说,我根据说的质量给以打分,然后按照分数确定小组名次和学生名次,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演讲命题尽量使学生所理解,有话说。我要求学生演讲要力争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物,并表达出自己爱什么,恨什么,反对什么,赞扬什么。例如,我们演讲的题目有《我们应该自觉搞好卫生》《我们应该自觉维护好班级秩序》等,有时还针对前一个同学的演讲,让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评论前一个同学的演说论点是否正确,论据是否充分,论证是否条理、得力。这样的演讲很有意思,有点“争鸣”,不仅能提高同学们的认识能力,也有效地锻炼了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五、引导学生口头扩展文章章节

为了深化说的效果,我还引导学生就课文某些章节进行短段长叙,结尾补叙的练习。在进行这项活动时,我首先强调不管是“扩展”还是“补叙”都要紧扣原文,像演员一样进入角色,要与自己说的那个人同呼吸共命运,要摩其声表其情。另外,我还为大家做了扩展和补叙的表演示范。我的示范,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们受到很大启发,在此基础上,我组织学生进行口头“扩展”和“补叙”的实践,把预先选好的题目、题材先交给学生,让他们捉摸出口头表达的线索,考虑好所要加说的情节。于是,就以小组为单位举行活动,即每个小组而每个成员,在小组内轮流发言,然后各组按发言的优劣排队,选出代表,再到讲台上进行发言,也有时在各小组活动之后,我专门抽一组到讲台表演,这样就造成“小组里人人说,讲台上可能人人说”的情势,使每个人都能受到锻炼,结果这项活动收效很大,为学生作文进行合理的虚构描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篇6: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说的兴趣

我认为学生天真烂漫, 兴趣性浓厚, 对于听故事尤其如此, 他们听后还经常讲给别人听。于是, 我就利用学生这一特点, 决定从组织学生讲故事入手, 激发学生说的兴趣。为了打消学生讲故事难的思想, 我首先为学生做了示范, 用通俗的语言, 给学生讲了《雷锋的故事》等故事, 从而使学生懂得: 讲故事并不难, 用通俗的话照样能把故事讲好; 老师能讲, 我们也能讲。。就这样, 我的示范打消了他们他们认为讲故事难的思想, 引发了他们讲故事的兴趣, 所以有些学生一听说要开故事会, 就摩拳擦掌, 跃跃欲试。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决定举行第一次故事会, 为此, 我做了充分准备, 首先选了几个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 让他们先在我面前试讲, 学生边讲我边指导。。稍后, 叫他们课后自己练习。他们有的放学后在教室里以桌子为听众, 郑重其事地反复试讲; 有的起早站在河边, 对着河水试讲; 有的站在大堤上, , 对着田野试讲; 有的把故事讲给父母听, 讲给弟、妹听。由于准备充分, 第一个故事会开得比较成功, 几个登台的学生, 讲起来声情并茂, 非常感人, , 在学生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使大家深受启发。

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讲的机会, 这次故事会以后, 我发动学生用听、看、记的形式, 搜集大量故事素材, 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举行故事会, 小组故事会上, 同学们个个讲, 人人练, 然后各组选出讲得好的, 到班级故事会上讲, 这样一次连着一次, 经过多次锻炼, 他们登上讲台不再心跳, 终于敢讲了, 并且讲的兴趣也逐渐浓厚了。

二、组织学生进行口头词语接龙活动

虽然同学们敢讲了, 但有不少同学讲起来口头语过多, 大脑向口舌输送的思维信息供不应求, 所以讲起来很吃力, 为了克服这一点, 我就组织同学开展这一活动, 以求学生文思敏捷。如果谁连得最长, 并且别人不能再连, 我就把谁誉为“词语接龙红旗手”, 登在教室后面的光荣榜上, 给予表扬鼓励, 由于这一活动无一格式, 无一定向, 不可能联的别人不能再联, 往往出现高峰就要攀上, “红旗”就要到手时, 第一个同学可能从大脑思维网里捕捉出新的字眼, 使接龙活动再度增光生色。这样, 你联上一部分, 我联上一部分, 形成了此起彼伏, 争艳斗齐, 相持不下的蓬勃局面。这项活动牵扯的同学多, 同学们的思维范围大, 涉猎的成语、词语广泛, 所以学生的文思逐渐敏捷起来, 口头表达的障碍逐渐减少了。

三、指导学生复述课文

为了使学生丰富语言, 锻炼口才, 我注重了对学生复述课文的指导, 只要是记人叙事的文章, 我都要求学生有表情地读熟, 然后抽出一节课的时间进行复述, 组织学生复述的方法有三种: 第一种, 是简说法, 即用三言两语把课文的内容梗概复述出来, 以锻炼学生的口头概括能力; 第二种, 是缩说法, 即有详有略, 抓住重点进行复述, 课文的非重点部分, 只交代文章的脉络, 略说梗概即可, 而重点部分要复述的详尽细致。第三种, 是换说法, 即除去课文中的地点、时间、人物、事件外, 其他的话尽量做到迁词移句, 变成自己的话进行表达, 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又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的灵活程度。

四、组织学生演讲

这项活动我采用两种方法。第一, 是“课前3分钟的演讲”, 即每在授课前, 针对班级课间10分钟里所发生的一件小事或一种不良现象, 让学生运用两三分钟的时间进行议论, 分析它的原因, 谈出它的危害。第二, 是我间周组织一次演讲竞赛, 比赛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举行演讲比赛时, 我出题目, 各小组学生举手抢说, 我根据说的质量给以打分, 然后按照分数确定小组名次和学生名次, 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演讲命题尽量使学生所理解, 有话说。我要求学生演讲要力争做到言之有理, 言之有据, 言之有物, 并表达出自己爱什么, 恨什么, 反对什么, 赞扬什么。例如, 我们演讲的题目有《我们应该自觉搞好卫生》《我们应该自觉维护好班级秩序》等, 有时还针对前一个同学的演讲, 让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评论前一个同学的演说论点是否正确, 论据是否充分, 论证是否条理、得力。这样的演讲很有意思, 有点“争鸣”, 不仅能提高同学们的认识能力, 也有效地锻炼了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五、引导学生口头扩展文章章节

为了深化说的效果, 我还引导学生就课文某些章节进行短段长叙, 结尾补叙的练习。在进行这项活动时, 我首先强调不管是“扩展”还是“补叙”都要紧扣原文, 像演员一样进入角色, 要与自己说的那个人同呼吸共命运, 要摩其声表其情。另外, 我还为大家做了扩展和补叙的表演示范。我的示范, 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使他们受到很大启发, 在此基础上, 我组织学生进行口头“扩展”和“补叙”的实践, 把预先选好的题目、题材先交给学生, 让他们捉摸出口头表达的线索, 考虑好所要加说的情节。于是, 就以小组为单位举行活动, 即每个小组而每个成员, 在小组内轮流发言, 然后各组按发言的优劣排队, 选出代表, 再到讲台上进行发言, 也有时在各小组活动之后, 我专门抽一组到讲台表演, 这样就造成“小组里人人说, 讲台上可能人人说”的情势, 使每个人都能受到锻炼, 结果这项活动收效很大, 为学生作文进行合理的虚构描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以上所述, 是本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口头表达的几点尝试, 同学们经过训练都终于敢说了, 都比较会说了, 作文也好起来了。不过, 今后我还要继续做好这项工作, 逐步引导学生向说得对、说得准、说得艺术的方向迈进。

摘要:大多数学生说起话来语无伦次, 颠三倒四, 口语表达能力极差。我计划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从而提高其作文水平。第一, 激发说的兴趣。第二, 组织学生进行口头词语接龙活动。第三, 指导学生复述课文。第四, 组织学生演讲。第五, 引导学生口头扩展文章章节。

上一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技术工作总结下一篇: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高煤矿领导班子驾驭企业改革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