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实践研究》个人小课题结题报告

2024-05-06

《发展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实践研究》个人小课题结题报告(共6篇)

篇1:《发展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实践研究》个人小课题结题报告

《发展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实践研究》个人小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对象:]小学低年级学生

[跟踪研究对象:]二(1)班 徐子涵 [研究者:]邳州市宿羊山镇徐楼小学

黄杰

[课题由来]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的教育事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一方面,学校大量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然而,另一方面,作为一所农村小学,“教育要面向全体”(柳斌)不应成为一句空话。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不能不承认这样一个现实:任何一个学校,任何一个班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量的学困生,他们在学校共有的表现是:计算能力差,知识贫乏,思维迟钝,厌学等,究其原因,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我将他们中计算能力较差的一部分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计算能力状况进行关注,设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他们的计算质量,如能加以推广,也能很大程度上改变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状况。

[研究方法] 观察法、测验法、文献法、比较法、统计分析法、总结法

[研究过程]这一年来,我将二(1)班中现在有的几位计算能力较差的学生和徐子涵这个学生个体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对他们的学习态度及计算能力状况进行全面监控,对自己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评价作出调整,有针对性地给予他们帮助与指导,发现问题总是及时摸清症结所在,然后对症下药,做好家校间的桥梁和纽带,经常进行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和心理方面的疏导。研究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理论研究:

认真学习《做最好的老师》(李镇西著)中《育人之道》、《走出教育误区》、《学生思想改造工程》等章节;《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著)中《特殊情况育人方法种种》、《提高学习效率》等章节;《读懂你的孩子》(刘德彰主编)、《课堂教学实践与反思》(聂艳军著)等书,有针对性地学习和摘录了其中的一些文字,对我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二、行动干预:

1、关注计算教学学习过程;

2、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3、经常进行思想交流、心理疏导;

4、帮助改善学习环境;

5、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

三、经验总结

通过研究发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与策略,主要有:课堂测试法、定期谈话法、精神激励法、以情感化法、持之以恒行为引导法等。[阶段性研究结论与成果] 转化计算能力、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首先应是“心灵”的工程,需要教师对这些孩子付出执着的爱心与永不放弃的决心。只有教师真心诚意地帮助和引领孩子不断的提高计算能力,才能让使他真正体会到计算能力的提高是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变“要我算”为“我想算”。转化计算能力,应是“智慧”的工程,需要教师结合学困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教学策略,让学生始终能“跳一跳,摘到果子”,才能引发他学习的内在动力。

转化计算能力,还是“执着”的工程。只有教师以持之以恒的精神去支持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教师之威严,才能让他们一步步走了稳中有升的学习之路,决不能“一曝十寒”,过高的提出不合实际的要求。

本学期我共撰写了《计算能力个案分析》、《低年级计算教学的感悟》、《提高计算水平的策略》、《角的教学案例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案例分析》、《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等心得与反思多篇;进行了《课堂小计算比赛,速算比赛》调查研究及学生个案研究等,并著有相关的小结与分析报告。

[分析与讨论]

李镇西老师说:科学的未必一定有效,但有效的却往往具有科学性。通过《发展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我个人掌握了一些转化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方法,但这些方法并非适合任何人、任何事、任何时间与地点。因此,真正“有效”的方法还应因人而异,由操作的教师随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调整。不能生搬硬套,否则只会是事倍而功半。因此,如何开发出一整套转化方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整理。[成败反思] 通过研究,感受到了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作为一名计算能力较差的学生,其内心还是渴望自己进步与被尊重的,但是其行为方式与行为习惯制约了他们的进步与发展,而长期在学习上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又加重了他们行为方式转变的困难,可以说是“恶性循环”。所以,我认为让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提高的最好办法,就是想方设法创设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尝到成功的甜头,激发起他们内存的成功需求。

然而,转化计算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往往有一些学生在尝到初次的进步之后,更大的进步并没有随之而来。而是仍像以往一样深陷“学习怠惰”的泥沼而不能自拔。因此,我认为这项研究并不是一时或一学期的课题,而应该作为一名教师长期的课题来进行研究。因为一名教师能够以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引领学生从原本认为枯燥乏味的学习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将是最大的成功与收获。

2009年11月28日

篇2:《发展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实践研究》个人小课题结题报告

北展小学李和亭

一.问题的提出

修改是写作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古今中外成功的写作实践和作文教学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课程标准》也提出:要“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而当前的作文修改存在许多弊端:(1)教师重写前指导,轻改前指导。(2)教师重自己修改,轻学生自改和互评。(3)教师重对学生的作文作结论性修改,轻修改时的点拨及信息反馈。(4)教师重修改的结果,轻修改的过程及评价。(6)教师重作文修改本身,轻修改过程中师生情感沟通及学生主体人格的培养。传统的作文评改方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学习方式,不能适应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育理念。基于以上认识,有感于当前作文教学的状况,我们在作文批改这一环节作了一些探索。提出来了“培养高年级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的课题方案。构建了“自改自评—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师生共评的多元化评改作文评改方式。

二.课题研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阐述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评价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又有:“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教师要特别重视修改,把它看作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实践活动,要引导学生重视修改,尤其是当堂修改,在交作文前再读再改,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但面对作文评价,语文教师常常感觉到付出许多,效果欠佳。分析各种原因,很重要的一条是我们在作文评价活动中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要,没有在学生主体需要的基础上开展评价。基于以上认识,在课题研究中,让学生在自评和互评中加强交往,体验成功。作文评价中评价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事,而是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并存。我们强调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不仅仅考虑评价主体多元化。我们更强调创设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体谅、互相激励的良好安全心理环境,使学生在互评中,自我反省自己的作文,提高自省能力,在互评中学会欣赏、激励和交流,提高欣赏水平,进而提高写作水平。让评改成为学生的一种习作方式和一种习作习惯。把老师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放出来,学生读中修改,学中评改,同桌互改,自己二度习作修改,让学生要成为自己习作的第一个读者。学生拥有习作的话语发表权。学生的习作有自己的读者。让习作的评改在反复多元的实践中习得。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成功教育理论:成功教育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通过教育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成功,取得发展。成功教育强调通过教育的改善,促使学生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触发学生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自我开发潜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引导每一个学生发现、欣赏自己与他人习作中的优点,即成功教育。成功教育对于作文教学的极其重要的意义便是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和增强作文的信心,使学生产生自我期望和要求,自我激励,争取成功。

2、语文教学系统理论认为:批改应该是学生的事,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批改作示范,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作文评价能力,把批改的标准和方法教给学生,学生掌握了它,会大大促进构思与修改能力的提高。因为这些标准实际上也是写作的重点要求,学生明确了要求,学有方向,就会更好地实行自我调控,也就达到了以改促写的目的。

3、从教育心理学来看,小学生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具有表现自己、发表自己看法的强烈愿望。如果创设互批互改、师生共评的氛围,就能以此激发学生评文改文的热情,使他们的习作认识不断深化。

4、从教学系统控制论来看,是运用反馈的原理,用系统活动的结果来调节系统活动的方法。根据学生写作的结果,在自我反馈(自我评定)的基础上自我强化,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进行再度写作,还可以通过同学、教师的批改让学生掌握作文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培养其自评、互评及作品赏析能力。

5、《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提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同时,在第二、三学段的习作目标中分别提出了如下要求:“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6、《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习作”的阶段目标有“增强习作的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等要求。

四.课题有关概念的界定

所谓多元化、交互式批改法,就是学生写完作文后,学生自己批,同桌批,小组合作批,家长协助批等等,最后,教师重点批,写总结评语.考虑到学生和家长的水平参差不齐,可以给那些觉得不会评价的学生或家长一个大概模式.如自评:

1、写这篇作文用了多长时间。

2、你认为写得最顺的是哪一部分。

3、用一句话谈谈写完这篇作文的感受等等。

小组评、家长评:

1、写出本文的一个优点。

2、写出本文的一个缺点。

这样任何学生和家长都不至于无话可说,至于同学间互评,可以采用一对一和小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一对一是指每两个学生一组互相批,此方法的优点是针对性强,但对某些作文底子较差的同学有一定困难.因此,也可以采用小组互批的方式,如4-5个人一组,选一位组长,组员量力而行,各司其职.如可以一个人找错字和病句,一个人看中心和材料,一个看语言找亮点,大家交流讨论,然后由组长综合写出评语,最后由老师在学生的作文中用文字或符号表达自己的意见,作文发回去后,学生对教师的意见做出反应,并通过文字转达给教师,这样教师和学生之间就形成了一种不间断的文字交流,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并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五.实验研究假设

几乎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都有闪光点。这闪光点可能是一句话、一个词、一处标点甚至是格式、行文布局、字迹等等。只要学生经过了努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哪怕从一个很小的方面接近或达到他的“最近发展区域”,这个“闪光点”就会显现。及时肯定学生的“闪光点”,欣赏学生并引导学生发现、欣赏自己的优点,能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激发习作的动力与爱好,不断促使学生向着新的“最近发展区域”迈进。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习作都可以通过修改达到更高的水平,得到更理想的成绩。在教师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自行修改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解决问题、改进学习,明确努力的方向,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提高作文水平与能力。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欣赏、评价与修改,能增进学生相互间的了解与交流,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全体共同提高。

六.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作文成功的乐趣,激发作文爱好,增强作文信心,并主动积累素材、品味语言、感悟表达,不断提高作文水平,发展作文能力。

七、课题研究内容

1、欣赏的引导。欣赏与德育、美育的导向作用;学生自己欣赏与教师指导下的欣赏相结合,欣赏与习作要求相结合;怎样引导学生欣赏“真实”、“新鲜”、“创意”、“个性”的表达。

2、修改的引导。怎样根据习作要求确定修改的目的、范围、内容;成功的修改需达到的要求;对学生修改的评价。

3、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各种评价方式以及多种评价方式结合对于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影响。

4、对学生习作的形成性评价与定性评价研究。

5、“学会欣赏与修改”对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对于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研究。

八.课题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对比实验法、个案发展观察法、调查问卷法。

九.课题实施步骤及研究过程

按照实施方案,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分四个步骤进行:

2011年10月至2011年12月为准备阶段,组建课题实验小组,制定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案;通过图书、计算机网络了解国内外关于习作批改模式的运用情况,形成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假设,并对课题全面论证。2012年1月至2012年4月为课题实践阶段,通过编制问卷调查表,对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师生对习作批改的态度以及学生习作质量基本情况,对高年级学生习作批改情况及效果进行摸底调查,并作出理论数据分析。通过实验,了解几种习作评价模式在小学习作评改中的实施情况,积累原始数据和调查资料,边调查、边实施、边修改,逐步完善课题实施方案。2012年5月至2012年7月为结题评估阶段,汇总各阶段研究报告,收集各小专题研究的原始材料,系统处理分析课题研究过程中所得的材料数据,对研究假设进行实践检验,得出结论,形成课题研究成果报告,最后申请结题,并在全校范围内推广、运用实验研究成果。

十.实验结果分析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特别在学校教研室的具体指导的帮助下,我们对作文自改互评进行了有计划、有步骤的研究和实验工作,使实验工作,逐步沿着正规化、科学化的道路健康发展。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实验课效果来看,学生已经越来越适应和认可这种互评方式,实验课的效果也日趋向好的方面发展。我们曾对学生进行了两次“适应作文评改方式的问卷调查”,结果与上次比较如下表:

对适应作文评改方式的问卷调查统计对比

从上表两次问卷调查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对作文自改互评的认可,并正在越来越适应这种方式。

(二)从实际评价效果来看,作文互批互评对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我们教研组对期中测验的作文成绩进行了统计,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对比得出结果如下表:

期中语文考试作文成绩对比统计表

说明:作文总分均为30分。

以上对比可以得出:作文互批互评对写作水平的提高是有促进作用的。实验班的作文成绩,明显优于非实验班。

十一.问题探讨

课题实验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就遇到这样一些问题:

1、仍然有部分学生对习作有“畏难情绪”,对于习作评改更是缺乏信心和兴趣,怎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所有孩子都能在习作中尝到成功的快乐,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篇3:《发展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实践研究》个人小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时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新的学习活动、集体活动等对儿童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而引起儿童思维发展的种种新的需要, 并和儿童已达到的原有心理结构、思维水平之间产生矛盾, 构成儿童思维发展的动力。

(一) 童年期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第一, 整个儿童期, 儿童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第二, 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存在“关键年龄” (四年级) 。

第三, 思维形式逐渐完整。

第四, 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中, 存在不平衡性。

(二) 童年期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抽象逻辑思维:是正确地掌握概念, 并运用概念组成恰当的判断, 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的思维活动。

推理:是由一个判断或许多判断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

(三) 思维品质的发展

思维品质是思维发生和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

二、课题目标、内容

(一) 课题研究目标

学生层面——通过思维品质训练, 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都能得到更好的提升。教师层面——编写思维训练课、指导书写数学小日记;转变教学的思维方式, 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同时, 变线性的、平面的、孤立静止的思维模式为主体的、网状的、全息动态的思维模式。

(二) 课题的研究内容

思维品质的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知识点中。在日常教学中要随时注意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把握时机, 创造条件, 通过联想加强思维训练, 将知识的传授与思维品质的培养融为一体, 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优良的数学思维品质。

三、课题研究过程

(一) 课题阶段

第一阶段:2009年7月申报课题, 2009年12月课题立项, 2010年3月课题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课题主持人利用业务时间对数学教师进行专题培训, 明确思维品质的概念界定、思维品质培养的重要性及实践研究的抓手。

1.制订子课题计划、总结。

2.沙龙研讨。

3.案例分析。

4.思维训练课。每个班级双周一节思维训练课 (专门的备课本) , 要求课题组成员整合题目, 从各种教学资料、网上寻找富有思维含量的题目, 鼓励自己创编智力冲浪题, 多以题组形式出现, 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多余条件、少条件的思维题, 教师的提问注重启迪学生思维, 有思考价值。

5.指导学生写数学小日记。通过几个学期的实践研究, 我们总结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的策略如下:

(1) 写生活中的数学。用一双数学眼, 多观察生活中的数学, 记录下来。

(2) 写数学实验。配合教材上相应内容, 适时组织学生做数学实验, 记录下实验数据, 写成一篇数学小论文。

(3) 写巧妙的解题思路。在学生出现巧妙解题思路时, 鼓励他把今天的想法记录下来。

(4) 写数学课堂。在某一次数学课堂数学思维特别活跃时, 让学生把这次有趣的数学课记录下来。

(5) 写反思。主要记录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发展变化的情况, 反思自己一段时间以来学习态度, 做作业、考试中的经验教训。

(6) 写数学童话。把一个或几个数学题目巧妙地融入一个数学情境, 配上孩子们喜欢的童话人物, 用他们的嘴说出解题思路, 多种解法。

第三阶段:准备结题、整理资料、写结题报告、申请鉴定、开结题鉴定会。

(二) 实验课堂模式

本课题实验的总模式是:以思维训练课为抓手, 整合有思维含量的题目进行有计划的训练, 提升思维品质, 创立了如下两个阶段的思维训练课的基本模型。

低段:情境激发, 以学生熟悉、喜爱的情境为主线, 把一系列数学问题串起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向灵活性和深刻性发展。

高段: 以思维含量较高的题组形式出现, 运用比赛的形式,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思维训练中, 结合小组合作的方式, 在对比、思辩中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 共同提高思维品质。

四、实验成果

从市级教研课题的研究过程中, 课题组全体成员感受颇深, 并在取得的成果中深受鼓舞。

1.在实践成果方面, 开展课题研究以来, 课题以行动研究为导向, 以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为立足点, 有效地推进学校整体发展、教师队伍发展和学生的发展。

(1) 通过课题的研究, 使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理论和教科研水平均有了较大的提高, 同时带动了数学学科教科研氛围。课题组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课题沙龙、案例评析、论文撰写、口算王、解题王比赛, 80%的学生会写数学小日记。

(2) 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课题论文, 其中获省级论文评比一等奖1篇, 二等奖7篇;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的有3篇, 省级刊物发表的有15篇, 市级3篇, 使全校数学教科研水平及质量得到提高。

篇4:《发展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实践研究》个人小课题结题报告

(一)理论依据

跨入21世纪,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力逐渐强盛了,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创新性的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自主创新,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也就是说,我们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富国、强国。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要从基础教育开始。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种技能,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时候,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二)现状分析

我们对当前的学生状态做了较普遍的调查:本校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缺乏问题意识、创新的思维能力。大部分学生具有盲从性,习惯于听从别人的意见,跟着别人走,对问题没有独特的见解,缺乏一种学习的“灵气”,学生的思维不够积极和不够自信。主要体现在——低年部的学生,虽然乐于提问,但因为年龄小,他们还没掌握好提问的技巧,也不懂问题的价值高不高;中年部的学生,虽然养成了提问题的良好习惯,但问题缺乏创新;高年部的学生,因为怕别人笑话他,不敢进行质疑,只有极个别的同学具有较为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的能力。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还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进行数学思考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问题意识,才能进行创新。

由此可见,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对学校的发展,对提高民族的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研究的目标

1.学生培养目标

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与自信心,提高学生提问的水平(学生能提有价值、有研究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2.教师发展目标

为教师的发展创造一个平台。使教师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念,能够把握学科知识的发展趋势和时代要求,巧妙地、具有创新性地组织教学。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能把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教师能有意识地在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把实验经验提升为理论,并能推广应用。

三、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

2.文献法

3.案例研究法

4.经验总结法

四、实施的原则与过程

(一)遵循的原则

1.普遍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启发性原则

4、激励性原则

5、实践性原则

(二)实施的过程

实施过程流程图

1.了解学生,订好计划。

小学生的思想、学习、兴趣、志向等各方面都是有差别的,要教育培养他们,就要了解和研究他们。教师要处处做有心人,善于从学生的细微表现中,洞察他们的数学知识、智力和个性发展情况。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们教师在研究初期的首要任务是:了解班级学生,根据任教班级的特点,进行前测,然后再制定研究的计划。

2.学习理论,共同探讨。

在每周周五第五节课,我们课题组的老师都会进行一次聚会,各位老师都能按时出席,认真参与。大家利用这次聚会进行理论学习(每次都有一个主题,由一位老师主持,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交流每周的教学心得,并提出教学上的一些困惑,让大家一起研究探讨,寻求解决的方法。如:李贤超老师在一次学习中提出。他们一年级的学生在幼儿园中已学过了十以内数的组成,加减法,有的学生觉得知识太简单了,没问题可提;有的学生乱提问,提一些没有价值的问题,那么,老师在碰到这些情况时,该怎样引导学生?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决定用评分的方式去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在班级中制定一个表格,凡是能提出有价值的,值得探讨的问题的同学,就加一分,累计到一周或一个月后(每个班级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看谁的分数最高,那么,这个孩子就是聪明小子。

3.课例研讨,及时总结。

根据研究方案,我们有计划地进行实践探究,每位老师每学期都上一节课例。通过课例的研讨,通过课例的展示,老师们都经历了一个个不同的教学设计,经历着一次次不同的教学过程,体验着新课程改革的信息,感受到教改的步伐;通过课例研讨,我们及时发现问题所在,及时地调整研究的方向,并制定具体的解决方案。

如刘老师上了一节《角的认识》的课例,这节课是大家集体备课的结晶。在备课中,各位老师都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学校还请了谢教授来评课,为我们的研究做了指导性的评课。在课后,我们作了及时的总结:学生的思维的量够,质不够。在课堂中,老师要做到放——完全让学生说,然后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再进行点拨;在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还不够。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我们决定进行评价语言的学习,并制订了实施的方案:(1)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师对生,生对师,生对生。老师不但要提高自己的评价艺术,还要培养学生会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2)老师要重视每个学生,对每个学生的回答都要及时点评。(3)在课例展示中要体现评价的丰富性。

4.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创新精神。

(1)建立自控和谐的课堂,激励学生大胆地创新。

①为学生建立和谐的课堂。

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能挖掘学生的潜力、开发学生智力和创新能力。兴趣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积极参与,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兴趣。因此,课堂上老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气氛,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了更好地激活课堂的学习气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还开展了“评价语”的学习。

②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一个学生只有凭借利用已有的文化科学知识,经过大脑思维活动,经过实际训练才能形成某一方面的创新学习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我们通过研究得出,学生必须经历三个阶段的训练:一、模仿阶段。二、成型阶段。三、深化阶段。

模仿阶段。这个阶段是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定准则,而进行的训练。如当某位学生提出的有价值问题时,教师要给予明确的评价“这个问题提得好,有创意”,为其他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范例和启示。

成型阶段。这个阶段是学生在进行了模仿训练后,提升出来的阶段。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所产生顿悟和灵感,经过大脑深思熟虑,提炼出新的观点和看法。

深化阶段。在新的观点和看法产生后,学生能进行自我反思,通过必要的验证和深化的思维,进行再次加工,对结论系统化的阶段。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从所提供的条件或某一事实出发,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沿着不同的方向,朝各个方面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十分必要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好形式。

如:王叔粦老师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中,设计了一题多解的练习——小华家新买了住房,计划在客厅铺地板,至少要买多大面积的地板呢?你能想到几种方法? 教师要求学生请先在练习纸上画出解题的思路,然后进行计算。

(原图)

学生画图分析如下:

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教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挖掘新奇思路,各自提出有价值的分割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把教学过程组织得更生动、形象,更能启发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抽象概括,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3)借助动手操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思维往往是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那就更谈不上创新了。一个人的实践活动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拓展学生的思维。因此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是打开创新的一扇门。在研究中,我们除了学习一些理论知识,还初步制定出了实践的措施:①操作的目的明确。(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操作,让他们会带着问题去操作。)②操作要有序。(要让学生明确操作的步骤。)③操作的叙述要准确。(学生的叙述能直接反映出学生的思路是否清晰。)

其实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就是个体思维的一种体现,其中张丽丽老师上的《分类》就是一节操作性很强的课例,老师注重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很好地发展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的能力,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层次。如老师在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后,先让学生进行初步的操作(第一层次)——把一些图形分类(有圆、三角形、正方形。)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对“分类”建立起了初步的表象。在学生掌握了较复杂的分类方法后,张老师又设计了第二环节的操作练习——分铅笔,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果学生想出了很多的分类方法——可按牌子分、按长短分、按花纹分、按颜色分、按铅笔筒的形状分等等。总之这节课是成功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获得结论,较好地发展了孩子创新的思维能力,师生关系和谐,老师采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了求知过程的探究者。

总之,我们从一系列研究中体会到了:学生通过动手,才能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体验到创新的乐趣,才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五、研究的成果

(一)学生方面

通过这几年的课题研究,学生的学习状态,问题意识、创新能力和自我评价反思的能力,以及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都有所提高。

在研究中,我们采取了学生的前测与后侧所得的百分比进行对比,得出发生变化的数据。我们主要围绕着两方面来调查:一是学生的学习状况,二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

1、学生的学习状况

从表中数据变化可看出,在“面对老师的提问,你有独特的见解”一项中的前测“能”的同学有25.88%,后测“能”的同学有31.80%;“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提出疑问,提有价值的问题“一项中后测“能”的同学提高了9.21%;“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一项中后测“能”的学生提高了8.56%;在“当遇到难题时,你是否会马上用其他方法帮助解答。如:摆小棒、图形,画线段图等”一项中后测指标变化最大,提高了17.98%。从表中数据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各项内容中“不能”一项的指标,在后测中都呈下降的变化。这说明了学生在我们课题的研究中,提问的积极性与自信心增强了,学生提问的水平、质疑能力提高了,学生比以前更敢于探索、创新和追求真理。

2、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

从学生数学学习情感体验前后测结果对照表中,我们可看出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情感变化:“喜欢上数学课”的学生上升了11.19%,“乐于质疑”的学生上升了16.23%,“乐于评价“的学生上升了10.75%,“解决了难题后,觉得快乐”的学生上升了14.69%。以上的种种数据说明了我们学生的学习情感都在增强,数学学习的氛围越来越好,孩子们变得积极了。

(二)教师方面

1.课题促教师的发展。

只有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通过几年的研究,教师们已习惯了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了。教师们不断地在转变教学的观念,大家的理论水平提高了,在驾驭教材、学生,评价学生的能力等各方面也有些成效,主要体现在:

(1)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2)在日常教学中能创造性地重组和利用教材。

(3)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对问题的质疑习惯。

(4)指导学生在解决难题时,会借助工具,从操作中领悟到方法。

(5)对学生,教师评价的功力增强了,能进行多元化的评价。

2、建立课题研究记载册等档案资料,搜集相关研究资料,汇编成册。撰写子课题研究论文、教学设计及反思,汇编成册。

3、教师课例情况。

每位实验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节研讨课,共38节,其中全校教师观摩课例4节,录像课例5节。

六、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虽然,我们在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有不足和疑惑的地方:

1.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学生数量还是比较少。

2.如何处理好、协调好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和智力开发的关系。

3.如何处理好习惯思维与创造思维的关系。

七、对未来的展望。

在今后,我们会再接再厉,不断地迎接挑战,站在培养学生高素质的角度上思考,去寻找困难,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朝着我们更高的目标出发。

参考文献:

[1]叶瑞祥、鲁澄南、柯炳嘉、朱双利主编:《创新学习能力论》 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5年9月第一版。

篇5:《发展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实践研究》个人小课题结题报告

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内容提要]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与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进行针对性分析。也就是说,小学生学习数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小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过程。然而,研究者发现由于小学低段的孩子年龄小,语言水平还不高。学生要么不会用数学语言表达,要么数学语言表达不完整。因而,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时间研究这个课题就很有必要性。

本课题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困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这些分析,本课题提出了一些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为学生熟练运用数学语言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为学生的“学习数学”搭建了现实的舞台。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实践研究数学学习

[正文]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我们知道数学语言的表学学科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与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进行针对性分析。这段话,我们就可以把它理解为小学生学习数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小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过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但在语文学科需要培养,在数学学科也同样需要。如果说语文学科要求学生口头表达的内容更形容、生动的话,那么数学学科要求学生说话更准确、精练。学生具有良好地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的理解能力,对数学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现今学生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里面安排了许多“说”的内容,以“说”来促进学生。对一、二年级学生来说处于启蒙阶段,这一阶段是培养和发展儿童数学语言的最好时期。但对于一、二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受所在环境、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数学基础、表达能力并不理想,词汇缺乏,生活见闻也不够广,他们大部分不能正确流利地表达出自己所看到的画面的内容,以及想要表达的自己想法,虽然在备课时我们努力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考虑,许多问题的提出都经过了深思熟虑,但在实际课堂中,我们的绝大部分学生还是会出现慢节奏的表述,语言表述出现重复、罗嗦、拖沓的现象较严重。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学化”,语言表达不仅仅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不具备数学语言能力的社会人已明显地显露出其能力的不足,如他们不能数学化地阐述某些产品使用说明,不能运用走势图(或统计图)分析客观事物,等等现象表明,现代及未来社会要求人们具有的语言表达能力已不再只是纯语文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是一种以语文语言表达能力为基础,包括外语语言表达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科技语言表达能力在内的综合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相对忽视此项教育的当今学校中越发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原因,我们提出《低段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方案,旨在进一步寻找低段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方面的理论依据,努力探索并逐步完善低段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实践模型。

因而,我们选择了“小学低段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实践研究”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设计

(一)课题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者主体是教师,研究对象是一、二年级学生,以平时的教学为主阵地,在课堂上通过倾听、示范、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途径,了解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并通过恰当的方法引导启发学生用最合适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数学思维过程,探索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方法和途径。

(二)课题研究目的通过本课题研究,在了解低年级孩子的语言表达水平的基础上,给学生创设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数学的民主教学氛围,让学生“敢说、愿说、乐说、有话可说、说得准确”,逐步改善学生想得出说不出或数不清楚的状况,并以此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方法

1、采用调查研究法、谈话法和观察研究法对低段学生数学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搜集数学语言表达中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归纳分类,分析原因。

2、采用案例研究法结合课堂教学设计实施具体研究,广泛收集案例,结合典型研究课探究低段学生数学口头语言表达的特点,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调整教学设计,设计评价标准等。

3、采用内容分析法和经验总结法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学习成绩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经验,积累具体研究资料和成果,探索培养小学生数学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可以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前期准备阶段(2009.7.10-2009.8.31),其任务为查找相关理论书籍,利用网络搜集与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有关的资料或案例,了解认识课题的研究价值,明确研究的方向,形成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为实施研究阶段(2009.9.2-2010.9.2),在理论依据的基础上开展实践研究,在平时教学中了解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上数学语言表达的现有水平,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搜集数学语言表达中出现的各种常见的问题;结合典型案例探究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特点,积极探索培养、提高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

第三阶段为总结、结题阶段(2010.9.3-2011.2.20),对研究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对研究过程进行梳理和反思,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完成结题工作。

三、课题的研究过程

(一)小学低段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原有水平分析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一、二年级学生。对这些学生来说,由于受所在环境、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数学基础、表达能力并不理想,词汇缺乏,生活见闻也不够广,他们大部分不能正确流利地表达出自己所看到的数学画面的内容,以及想要表达的自己想法。

(二)小学低段学生数学语言表达困难原因分析

1、数学语言表达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准确、专业、简洁并有一定的逻辑。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往往在教学过程中讲解太多,以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和看法。教师一味的讲解,学生却未能与教学内容得到交流,获得的语言表达的机会和体验很少。除了这个现象,在研究中,我们还发现有时教师本身也不能准确、简洁地运用数学语言,并且对于自身的数学语言也不是很重视。这就给学生带来了一个负面的示范。

2、低段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太贫乏。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数学语言的表达还处在一个积累学习的阶段。因而,这个阶段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描述语是相当贫乏的。这就导致了教师与学生交流解题思路时过早地结束,甚至不等学生描述出就匆匆小结。最后,结果只能是学生还是停留在原有的水平,没有任何的提高。

(三)提高低段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研究

(1)、作为师者,应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

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到有些数学教师本身的数学语言规范性是不够的。这样的现象导致的结果是我们的孩子不会用简洁、完整的数学语言来表述一个数学问题。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模仿能产生表象,可成为日后思维的准备。对于小学低段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未完善,但他们的模仿性强。这些都必须要求课堂上的教师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

比如说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找规律》一课。师出示一些小花,排列顺序是这样的:一朵红花、一朵绿花、一朵红花、一朵绿花、一朵红花、一朵绿花„„。然后,请学生猜测如果再往下贴会是怎样的?为什么是这样贴的?在学生回答为什么是这样贴的问题时就涉及到了这些花排列的规律。但学生所能说的规律只是根据他们表象看到的那样,花的排列规律是一朵红花、一朵绿花、一朵红花„„,所以往后贴就应是一朵红花。他们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这时教师及时总结花的规律是一朵红花、一朵绿花两个一组重复出现的。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怎样述说规律的借鉴。在之后的过程中,教师不断的用这样规范的语言述说规律。这样学生就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怎样用规范的语言来述说规律,实现了从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的过渡。

(2)、利用插图,给学生提供说的平台

在我们的教材中,很多例题的出示都配合着一辐辐插图。插图给学生提供了多个信息,有利于学生数学语言的提高。

如在教一年级上册《用数学》一课,老师出现一幅猴子图。请学生根据数学图提一个数学问题。有学生说:“树上的猴子有5只,树下的猴子有6只,一共有多少只?”;也有学生说:“大猴子有4只,小猴子有7只,一共有几只?”等等。

这样学生在提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从多角度理解了图意,也轻松愉快地训练了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数学阅读,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时,我们常发现数学语言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孩子相应的数学理解能力也较差,理解问题时常发生困难和错误。因而,要真正学好数学,使数学的素质目标得到落实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丰富学生的数学语言系统,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水平。

又以一年级上册《用数学》一课为例。师出示一幅小松鼠运松果图。出示完

后请学生根据这幅图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根据问题列式。学生给出了两个算式:9-3=6(个),9-6=3(个)。列完列式后,师没有忙着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而是请学生说一说每个算式中的数字各表示什么?这样学生根据算式又重新阅读了师给予的小松鼠运松果图。9表示一共有9个松果,6表示运走了6个松果,3表示还剩3个松果。这样,教师就在具体的情境阅读中让学生明白了每部分的含义,理解了图意。这既有利于学生准确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准确性。

(4)、重视动手操作,加强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

在低年级孩子的思维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占着主导作用。因而,在教学中可 以充分利用直观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来发展儿童的数学语言。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让学生手口共同参与活动,用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和重视教材中教学具的操作过程,指导学生仔细演示过程,并让学生口述,加深对算理、算法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连加、连减》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一道连加或连减题让学生摆一摆小棒。如5+8+2,用小棒摆是一个怎样的过程?摆好后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的过程?有学生边摆边说:“我先摆5根,再摆8根,再摆2根。”这样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头脑中已形成表象,所以叙述起来思路清晰,解答正确。同时,通过摆的过程学生还很好的理解了连加的含义

四、课题研究的效果

为了在课堂有效的实施课题,我们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作了研究。通过总结与反思,达到了以下的研究成效:

1、提高了低段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课题的研究的目的是使低段孩子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能有所提高。在课题组老师的努力下,大部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的积极性、语言表达的正确性和连贯性有所提高。在数学课堂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孩子们可以做到有话敢说,有话可说,并能比较准确、规范地使用数学语言,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地思考,能解释所得的结果,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与说服力的说明。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优化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2、增强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数学素养

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到有些数学教师本身的数学语言规范性是不够的。这样的现象导致的结果是我们的孩子不会用简洁、完整的数学语言来表述一个数学问题。那么课题组为了研究工作顺利开展,加强了教师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的指导。我们一直把研究过程与教学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利用每周二业务学习的时间,围绕课题进展进行探讨。在实践和研究中,课题组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工作,我们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在数学课堂上,老师们注重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不再仅仅停留在表现好的学生身上,这大大促进了学生说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学生说数学的能力,也提高了自己的数学素养。

五、课题研究的结论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认为要培养低段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在数学课上创造机会,不但要重视自己教学时的数学语言表达的规范性,而且更要重视学生的说话训练,以“说”促“思”。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数学学科特

点,分析造成低段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低下的原因,找出方法,激发学生说的欲望,发展全体学生说的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使更多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六、课题研究的反思和展望

实践中,我们课题组教师深刻体会到:小学生学习数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小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过程。尽管小学低段的孩子年龄小,语言水平还不高。学生要么不会用数学语言表达,要么数学语言表达不完整。但只要教师深入领会教材内容,有计划地进行设计,重视语言训练和培养,创设条件给学生说的机会,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学生掌握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反思一年多来本课题教学实验研究,我们也发现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们不能让更多的教师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受益。因而,在今后的过程中还需要推广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虽采用了各种方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但孩子们还是存在着差异,如何让每位孩子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能有所提高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七、参考文献

【1】唐思林,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中小学数学》[J],2007年12月。

【2】耿文萍,让学生有条理地应用数学语言,《小学教学》[J],2008年10月。

【3】顾燕,用数学语言粘住你,《中小学数学》[J],2007年9月。

篇6:《发展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实践研究》个人小课题结题报告

单位:肥城市湖屯镇初级中学 主持人:康静

小组成员: 阴法新 张辉 张勇 张申 刘建利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国家对教育的呼唤从来没有像今天如此强烈过。而语文教学伴随着这场春风乘势而上,在经历了种种批判、责难之后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且适应形势发展的教育教学理论。但是当前在广大经济、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新课标和素质教育仍然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海市蜃楼,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农村中学语文教育还是一块贫瘠落后的阵地,甚至可以说是处于一种贫困状态,仍然还在应试教育的泥潭中苦苦挣扎。她更呼唤切合农村教学实际的探索与思考,更企盼语文教改的春风雨露。

农村中学生语文视野狭窄落后的原因分析

1.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只不过是在有限的区域里推行的“贵族教育”,在农村地区几无立身之地。在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显然不具备推行素质教育的现实条件。这里其实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层含义。就硬件来看,在农村中学,没有图书馆,没有多媒体,教室里仍是传统的黑板加粉笔。学生从早到晚除了上课还是上课。没有黑板报,没有广播室,更别谈什么手抄报、文学社、电视台。我们的学生不知道语文除了教材之外,还有一个多么丰富多彩的世界。虽然说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但若没有相应的硬件设施的辅助,语文教学又有多大的施展空间呢?而从软件来看则更宣布了语文教学的死刑,部分农村中学的领导认为语文教改可有可无,没有对语文教改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在课程设置,活动安排及投入上没有把拓宽中学生语文视野摆在应有的位置。

2.农村中学的教师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也未能端正对语文的态度,抱残守旧、不知创新。结果是一支笔,一本教材便打发了整个中学的语文教学,最终使农村中学生的思想僵化,见识短浅,极大地限制了语文素养的提升。天长日久,中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造成语文视野愈见短缺的恶性循环。

3.虽然有关推行语文教改的理论文章、实践经验、教学设计等等纷纷见诸各种报刊杂志,但是又有多少是能切合农村中学实际的呢?从某种程度上

说,广大农村中学生是向往语文教改,向往实施素质教育的,但是地域相对偏僻落后,出门的机会少;经济上也没有多少宽裕的钱,没有机会购买报纸杂志;电脑并不是每个家庭都有,寥寥几节信息课,学生则还没有熟悉过键盘就下课了。种种条件的限制现实决定了他们只能是“瞎子”、“聋子”,只能在黑暗中摸索、探寻,可以说农村中学生是最需要语文教师进行语文视野拓宽的研究。

鉴于以上原因,我们课题组的所有成员提出《关于拓宽农村中学生语文视野的研究》小课题,以期对于农村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有所帮助。

(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

2、现代教育心理学

3、现代课程理论认为,新课程下的教学内容与实践,应让学生摒弃传统的唯上、唯书、维权论,注重弘扬人文关怀,关注人的需要,让学生接受最自然的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引导学生开展多层次、扎实有效的阅读活动,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2、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探索有关读写将结合,以写促读,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广阔的社会大生活,从而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以及信息的搜集与整合能力。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说话活动,以用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且以说带动学生语文视野及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5、通过研究与实践,引领农村的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来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改变语文教学理念和模式。促使广大农村教师在研究与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从而使广大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不断提升。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立足于农村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及语文学习现状的调查 分析上,着力探寻拓宽语文视野的种种途径,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并付诸于实施,最终总结出一套可供借鉴的途径与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创设尽可能多的读书途径。

1、增加适合学生阅读的现、当代文学作品,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

我们说,语文课本教材与课外阅读如同鸟儿的双翼,缺失哪一个方面,鸟儿也不会在天空中飞的更高更远。新时期的中学生正赶上

一个知识爆炸的时期,这就决定了以往那种照本宣科,课本有啥讲啥的时代已经是一去不复返。学生应当以课文内容为载体,积极向课外拓展与延伸,扩大自己的见闻,拓宽自己的语文视野。例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时,可推荐学生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父亲的病》《二十四孝图》等多篇回忆性散文,进而了解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对于鲁迅的早年时期的生活及思想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这种阅读上的延伸与拓展还可以有多种途径:

a 相同题材上的拓展与延伸。如,由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推荐阅读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父爱如山》《父爱昼夜无眠》等多篇美文与佳作。让学生了解各个不同时期的父母 亲情。b 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上的同类拓展。高尔基的《海燕》这篇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散文,可以拓展阅读其他象征性手法写成的文章。如《白杨礼赞》《雪》《囚绿记》„„另外像对比手法,欲扬先抑写法,排比等修辞手法的文章及段落,都可以进行同类拓展与阅读,拓宽中学生语文视野。

2、班级设置图书角,鼓励学生把自己见到的拥有的图书摆上书架,学生学会分享、学会传递的过程中,使自己的语文阅读机会随手可得。

3、定期举办读书报告会,交流周六、周日读长篇名著的心得体会。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读大部头的作品,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就鼓励中学生每学期至少读完整的文学作品三

部。

(二)强化学生写作能力,写作素养的提高。以写促读,以写促使学生开拓视野。

写作教学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半壁江山,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学生语文素养的程度。如何借助于写作这个平台催生学生语文阅读视野的拓宽,这将是本课题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

1、作文教学指导中,指导学生将丰富多彩的题材,见多识广的经历融入到写作之中,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更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此之谓珠联璧,既提高了作文水平,又在无形之中促使学生在课下积极探索,主动拓宽自己的语文视野。

2、另外,日记及读书笔记的撰写,老师强调与时俱进,建议学生把社会生活中最新发生的一些事情写进去,并作出自己的评价与认识。这就要求学生多多关注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栏目,多多关注国计民生的大事,天长日久,使学生养成关注社会的好习惯,摒弃以往所持有的“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错误读书观。长此以往,学生的两耳灵了,两眼亮了,头脑活了,语文视野更加开阔了。

(三)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用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来开阔学生语文视野。

1、组织学生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古诗文诵读比赛、讲故事比赛、读书心得座谈会,优秀读书笔记、日记展示,创办手抄报及校园文化刊物等活动,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语文素养 的舞台、,体会拓宽语文视野的成功与乐趣。设置多种交流展示平台,引导鼓励学生平时积极积累,自主合作利用网络博客,交流思想,并定期进行评比,给予适当奖励。

2、积极利用地方地理资源,全力打造一系列“走进”活动。

我们湖屯镇初级中学虽地处农村偏远地区,但却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北部山区有风景秀丽的陶山、拔地而起的小泰山。陶山上有闻名遐迩的72个天然溶洞,其中最大的是观音洞与玉皇洞。昔日肥城八大景观中“陶洞清幽”“山寺晨钟”两大景观就在陶山。这里不仅自然景观迷人,其人文景观也精彩纷呈。中华商祖陶朱公范蠡来到此地经商,死后葬于此。后人为其修墓建祠。秦丞相李斯也为之题词留念。

我们组织我们的学生不出家门不花钱搞旅游。积极挖掘身边的名人,追溯名人历史,走进大自然,既陶冶了情操,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又真正拓宽了学生的语文视野,收效颇丰。

另外,湖屯距离肥城这一国家级园林城市仅仅十几公里。我们在节假日甚至不用乘公共汽车,骑上环保自行车便可一览其胜景。我们可漫步在“十万亩桃园花的海洋”中吟诗赋情,我们更可以饱享一年一度的“金秋菊展”让我们的性情高洁,洗涤我们的心灵。

(四)全方位提高教师素养,增强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一位有着良好语文素养的老师,他会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间渗透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让学生用远的眼光来看语文,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就是关注语文。另外,21世纪的现代教育发展观提倡教师由学者型向研究性教师发展。这就要求老师通过小课题研究,学会搜集资料,整理思想,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把来自教育最前线的第一手资料整理记录下来,并且经过反思,把优秀的教科研成果展示,流传下来,即成就了学生,又发展了自己,成就了自己。四 课题研究范围

1、从农村中学生语文视野现状入手,分析研究适合其发展的教学策略。

2、多方位、多途径、多角度来拓宽阅读视野,提高语文素养。

3、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来扩大学生的见闻,拓宽他们的生活经历,提升他们的阅历。

4、社会即生活,现代化的社会要求学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拓宽学生语文视野搭建平台。五 课题研究

1、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形成对本课题的有关概念的认识与思考,寻求理论层面的支持,构建理论框架。

2、行动研究法:

课题组成员边实践边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及时总结反思,对试验过程进行修正反思。

3、案例研究法。

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从个别到一般,通过现象分析其内在规律,从而逐步调整和完善研究策略。

4、调查问卷法。分阶段对实验学生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归纳分析,形成调查报告。

5、统计对比法。通过对实验班级与非试验班级语文视野情况的分析对比,来验证和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发展。

六 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为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精心安排、分工合作、按步实施、确定研究,分四个阶段进行。1)、准备阶段 2010年3月——2010年4月。制定课题研究的规章与课题研究方案,开题,为课题的顺利开展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2)、理论研究阶段 2010年5月——2010年6月。结合农村学校教学实际,在了解农村学生的基础上,通过课题组成员认真分析教学现状,细致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题实施方案;搜集整理文献,通过理论研究,提高认识,增强研究信心,为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和深化提供保证。

3)、行动研究阶段 2010年7月——2010年12月。利用教学实践进行研究,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实施细节,不断积累摸索,运用多种研究方式深入研究。对研究阶段性成果及时整理适度在校内推广。

4)、总结阶段 2011年1月——2011年3月。改进和完善前阶段的研究工作,进行成果汇编,申请课题结题验收,对课题研究进行反思与总结。

七 课题研究的具体过程

(一)建立健全明确的组织管理与分工机制。研究人员分工:

资深报课题之日起,我们就通过研究确立了课题研究的分工与职责,而且责任到人。尤其有教研员的参与,在课题的指导上有了保证。教科室主任的直接参与在课题研究经费上有了保障。参与教师都是有一定经验和资质的教师,所以在研究科学规范上有保障。

阴法新 课题研究管理

康 静 总负责研究工作、课题实施全过程 刘建利 理论分析、文献搜集、督察指导 张 申 课题实施、材料收集、整理、汇总 张 辉 课题实施、材料收集、整理、汇总 张 勇 课题实施、材料收集、整理、汇编

(二)设计并逐步调整形成科学的研究机制,课题研究初始阶段,我们课题组成员便组织讨论制定了相应的研究计划,并按照课题研究的方案,严格按照方案进行研究。

(三)科学合理的实施。

在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名人、走进名著、走进名胜古迹、走进历史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中,每一项活动都提前制定周密且详尽的、活动实施方案,并且按照步骤有条不紊的推进,过程 8

中形成照片、录像、成果展示等第一手资料,活动结束后有反思与改进意见。保证每一次活动都科学有效。

(四)筛选并推荐课外教材,创新开展语文学习活动。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进行。

《中学生阅读》《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一系列的优秀课外刊物,鼓励学生进自己最大的努力多看多读,养成一种“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读书习惯。在家看电视节目时,多看新闻联播,新闻调查等关系国计民生的电视栏目,让学生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意识,“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开展“我眼看社会”口头演讲比赛。这些都有效地促进了课题深入研究。八 课题研究的成果与成效

显性成果有:

1、探索制定出一整套拓宽语文视野的途径与方法。

2、形成一套阅读教学导读导学模式。

3、促成学生积极参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形成,帮助他们树立“语文即社会大生活”的科学学习观,积累了一定量的社会实践即语文活动经验。

学生分别在校级及县级以上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听说读写比赛等大型活动中获荣誉证书50多个。

4、促进了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高及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自课题研究之日起,我们课题组成员便从研究理论开始,并付诸于行动与实践,把自己的理解与问题通过论文的形式撰写并发表出来,先后并发表13篇论文。知道的学生作文获全国优秀指导奖;并推出优质课堂教学。先后有等多位教师获市优质课及电教优质课一等奖。5.提升了网校这一现代化教育教学平台的利用率,让它更好的为语文教学服务。

老师及学生们都在自己的网校空间尽情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学会反思,学会学习,最大限度的拓宽了自己的语文视野,实现了教育与现代化的接轨。其中康静老师的博客荣获“泰安市第二届优秀设计版面奖”。我们湖屯镇初中网校也在全国网校中排名位居第一。

隐形成果有

(一)课题研究对教师产生的影响。

教育科研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更是一个提到教师职业理论素质的过程,课题研究使实验教师的素质有了一次飞跃性的发展与提高。

1、理论学习给实验教师的科研能力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教育科研对教师成长的作用不言而喻。教师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育理论素养,课题组先后举办了大型教育理论学习活动,使理论学习深入、到位,实验教师较快的掌握了一套可操作的技术,课题组十分重视边学习边实践,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用时间来检验理论。这种螺旋式上升 的教学方式使实验教师的不断获得新的知识与能力。

2、教育观念的更新。课题实验教师的教育观念有所更新,一是明确了教育科研兴教的观念,二是明确了教育科研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树立教育要改革,教育就要进行科研的观念。

(二)课题研究对学生的影响。

1、学生的读写能力有了最显著的提高。

2、学生参加语文社会实践能力及参与语文活动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3、学生学习语文的正确方法与途径找到了。

九 实验结论与问题探讨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的结论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科学的实施读写结合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书面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参加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用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我们的实验达到了研究的目的,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又形成了以下问题,值得在以后的工作中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1、如何编辑出适合各年级学生、各册教材相对应的读写材料及活动方案,进行科学化系列化的推广,这是今后的试验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高效地促进每位学生能力的提高,走有效性持续发展的路还有很长可走。

上一篇:义务维修周新闻稿下一篇:读者评价的机制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