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决问题中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课堂的语言表达能力

2024-05-04

在解决问题中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课堂的语言表达能力(通用11篇)

篇1:在解决问题中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课堂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解决问题中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课堂的语言表达能力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思维的结果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所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是每一个数学教师的基本任务之一,尤其是小学生的语言的表达能力至关重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不但要培养学生理解数学语言的能力; 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训练学生的交际表达能力,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常常借助语言思考和分析问题,表达思维,俄国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倘若思维不清晰,则语言就不明确,表达上的不贴切和含糊就说明思想的混乱。

现在小学生表达能力差的越来越多,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不断地鼓励学生,培养学生说话的积极性,让他们敢说会说,激发学生说话的愿望,鼓励学生大胆说,尽量给每一位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

“疑”是思维的火花,“问”是追求的动力,教师应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思考提问的过程中勇于探索发现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而激发学生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

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对新事物的认识不会有意识地说一句完整的话,思维单一。根据低学生的这种特点,训练的时候老师要注意让学生用完整的话来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用问题来引导他们学会说完整话。例如:

图上画得是什么?——图上画得是小朋友去买矿泉水。

他们要买多少瓶?——他们要买20瓶。

每瓶几元?——每瓶2元。

问题是什么?——需要花多少钱?

最后再让学生连成一句完整的话:图上画的是:小朋友们去买20瓶矿泉水,每瓶矿泉水2元一共需要多少钱?

语言的灵活性,就是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不同层次来表达。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也就是思维灵活程度的体现。教学中有意识地经常训练学生对应用题使用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程度。“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耐心引导,循循善诱。说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如果理解了却说得不对或是说不清楚那是因为没有正确的说话思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适当地加以启示,让学生逐步地说出,最后再完整地叙述。这样既达到了目的,又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不少学生在做作业时做得非常漂亮,然而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却总是说不清楚,或是词不达意。就这一现象,应教他们把每一个知识用语言表达出来。思维具有逻辑性,因此,在语言表达时要有根据、有条理,前后连贯,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一定的逻辑思维顺序,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条理,学会说完整的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应用题的教学。简练的数学语言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应用题的内容,有利于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应用题教学中,有部分学生能解题,但却不能说清“为什么”,就是不能用数学语言清晰、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这就需要从口语表达训练着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小明买了6颗糖果,小军是小明的4倍,两人一共买了多少颗糖?首先让学生观察、感知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回答问题:

(1)求两人一共买了几颗糖,应该要知道哪些条件?

(2)未知条件,已知条件?

(3)应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4)问题是什么?

(5)怎样列式?用什么方法计算?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回答问题的这一过程,就是让学生有条理、有步骤的分析过程,通过不断的反复训练学生就能把分析的过程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逐步就会使表达更加通顺、流利,这说明学生的分析能力提高了,掌握了基本的分析方法。

总之,学生的语言表达过程反映的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数学课堂上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能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准确性。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注意多向学生问几个“你是怎样想的?” “你能给我们大家说一说吗?”“可以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想法吗?”等问题,把握时机为学生提供语言表达的机会,循循善诱,应用多种方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使学生养成科学使用数学语言的良好习惯。

篇2:在解决问题中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课堂的语言表达能力

数学表达能力是数学语言能力的最直接的体现。华罗庚先生曾提出学生在数学表达上要“想得清楚,说得明白,写得干净。”事实上,学生学习数学时遇到的很多困难都是由于不能理解数学语言的意义和不能正确使用数学语言而引起的。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数学技能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与应用都很重要。要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要发挥积极作用。

一、教师的准确示范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而不准确的。但是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首先得要求教师语言要规范,给学生做出榜样。在备课时要注意备教师的数学语言,用准确、简明、前后、逻辑性强的教师语言让学生模仿。数学语言规范的教师,其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较强。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数学教学中有很多数学名词。它们的名字有的是数学家经过一定的科学依据来命名的如“正方形”、“长方形”等各类形状和立体图形的名称。有的是人们在生活中习惯了的说法,如“加数”、“被减数”等。这些数学名词在使用时都要求非常准确。因此,在第一次学习这些内容时教师就必须准确的告诉学生这些数学名词的名称,并要求学生准确的复述。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也要准确使用,给学生起一个示范作用,促进学生准确使用这些数学名词。

二、教师的有效提问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低年级特别是刚入学的小学生语言表达还不完整。语言表达的完整性体现的就是思维的完整性。此时我们可以通过有效的提问来引导他们学说完整的话。要求他们尽量把每一句话都说得完整,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低年级起,就要求学生用完整话来回答,不仅培养了良好的说话习惯,同时还锻炼了说话的能力。

如: 一年级上册的数学书上解决问题大多都是用图的形式展现出来的。学生只有能够完整地描述图意才能正确的解决问题。在初次接触到这样的题目时,教师要通过提问,帮助学生学会完整的表达图意。

“树上原来有几只小猴?”――“ 树上原来有4只小猴。”

“又来了几只小猴?”――“又来了5只小猴。”

“可以提一个什么问题”――“现在一共有多少只小猴?”

“现在你能把刚才的几句话连起来说一说吗?”――“书上原来有4只小猴,又来了5只小猴,现在一共有多少只小猴?”虽然这样的语句听起来有些嗦,但在刚入学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时却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在语言表达完整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使语言变得简洁。

三、教师引导学生有效操作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由于小学生语言区域狭窄,又缺乏数学语言,他们的思维活动对语言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借助学具的操作来提供语言的内容,在操作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时,教师引导学生一边操作一边进行语言训练。(1)第一行摆2朵红花,第二行摆8朵黄花,(2)分一分:把2朵红花看作一份,8朵黄花可以分成这样的几份,(3)想一想:8里面有( )个2。(4)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 )倍。学生一边操作一边叙述,有条不紊的把内容说成连贯的话。从叙述操作过程到表达思维活动,由浅入深,使学生明确:8里面有4个2,8是黄花的朵数,2是红花的朵数,所以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4倍。

四、教师利用填空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尤其是低年级,计算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计算的基础是学生能够理解算理,并能清楚地表述计算过程。对低年级学生而言,笔算的计算过程由于比较长,步骤比较多,较难表述清楚和完整。在初次进行笔算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表述计算过程。

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时,在教学例题时可以这样让学生边拨计算器边完成这样的填空:

56―18=:(1)、先算( )位,( )―( ),( ),从( )退( )作( ),( )―( )=( ),在( )位写( );

(2)、再算( )位,( )退( )得( ),( )―( )=( ),在( )位写( )

(3)、所以( )―( )=( )

当学生完成填空后,自然也就清楚的表述了计算过程。经过这样的多次填空,学生在没有这些填空提示时也就能清楚的表述计算过程,从而正确计算。因此,在学生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出现困难时,教师可以利用让学生填空的形式(书面或口头填空)帮助学生理清自己的思路,使自己能够有条理的、富有逻辑性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篇3:在解决问题中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课堂的语言表达能力

数学语言能力是数学学习的重要部分, 是学习其他数学能力的基础。只有让小学生关注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才能逐步解决出现在各个年级的数学问题。下面从三个方面说明了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意义。

(1) 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若干实践证明, 为了牢固掌握知识, 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然后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所以, 良好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可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 促进口语能力的提高。任何思想只有通过交流, 才知道是否正确, 以便于纠正自己错误的想法, 口语表达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进行数学思维交流时, 只有良好的数学口语能力, 才能表达自己对数学问题正确的见解。

(3) 培养了数学学习能力。任何数学能力的学习都以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作为基础。如数学中的逻辑性, 只有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教师才能判断学生是否已掌握了逻辑证明的技巧。因此, 只有拥有好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才能拥有其他数学学习能力。

二、培养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中存在的问题

数学语言的作用在于描述数学方法与事实来表达学生的数学思维。但是, 教学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存在, 导致小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较好的提高。

(1) 数学语言的教学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基于应试教育的基础, 很多教师从思想上认为数学语言的表达附属于课堂中, 对于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没能引起重视。因此, 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只有教师唱“独角戏”。经过一段时间后, 学生因对数学课提不起兴趣, 会产生上数学课的厌倦心理。

(2) 不注重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在大部分课堂上, 学生说话的机会少, 教师把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变成了自己一个人的表演。这样导致学生在教学中跟不上教师的脚步, 不明白老师讲解的内容, 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较差, 成绩下降, 最后讨厌数学课。

(3) 教学设计中缺乏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案中, 缺乏一整套的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方法与途径。没有一套好的方案体系作为指导, 教师也很难完成教学目的。

三、提高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方法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 小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差, 不利于对知识的掌握。因此重视创造学生交流的途径, 从生活中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交流的胆量, 对提高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1) 鼓励学生敢于交流, 不怕出错。小学生年龄小, 怕出错, 不敢回答问题, 这是正常的现象。因此对于他们回答问题出错时, 教师不应急于给出正确答案, 应多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让学生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 达到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效果。

(2) 创造小学生交流的途径。教师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多问问题, 课下也可以与学生多交流, 多创造机会, 训练学生数学语言的逻辑性、条理性。教师应在疑难问题处多停留, 多引导学生, 扩展解题思路, 给予学生总结的机会。这样的机会多了, 小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3) 结合生活, 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举出学生相对于熟悉的例子, 充分地利用教学工具, 调动学生的兴趣, 指引学生动口能力, 来提高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总而言之, 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它能使学生发展数学思维, 用数学中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培养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提高自己口语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立新, 戈娟娟.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叙述能力[J].江苏教育, 1980 (7) .

篇4:在解决问题中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课堂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创设语境,鼓励学生“敢说”

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上,部分学生不大敢发言,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其原因是由于传统课堂习惯了“我讲你听”的“一言堂”。另外,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生理变化,导致了学生自我保护和自我封闭心理的产生。因此,为鼓励学生敢说,我们必须创造良好的“语境”,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首先,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注意调动和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其次,要引导学生打破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自觉“对外开放”,训练学生适应“语境”的变化,大胆发言。有些学生在小“语场”敢说,大“语场”不敢说;熟悉“语场”敢说,生疏的“语场”不敢说……其实,只要教师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使“语场”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内外结合,反复训练,使学生“敢说”。另外,在学生说的时候应实行褒多贬少的原则,要使学生的积极性得以长期、高效地发挥,使说话得以有序进行,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实行激励原则,帮助学生克服害羞、胆小的心理因素,培养敢于大胆开口的良好心理素质。如果每次我们都设法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对一点点的进步都给予充分肯定,使学生获得人格的尊重,得到成功的体验,再内化为行动的力量,学生就会对说话越来越感兴趣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

二、注重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能说”

激励学生敢说,这是第一步。学生敢说,但有时却又无话可说,或者想说而又说不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对教材进行艺术处理,选准刺激学生说话的兴奋点,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或者非说不可。另一个方面,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思维紊乱的人,一定说不好话。只有思维清晰而又有层次,语言才会清楚而又有条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教学,进行整合训练,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

(一)激发兴趣想说话

说话的内容,应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注意把生活实际的事情和数学课的内容联系起来。例如第一册中《分类》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你家里有多少玩具?按不同的标准有几种分法?”学习“解决问题”时可创设情境让学生说说你家里人到游乐场可以怎样买票等等,学生对这些内容都非常感兴趣,个个跃跃欲试,通过说对知识的印象更为深刻,从而更容易理解。

(二)创设情境导说话

有了丰富的话题,还必须有巧妙的活动形式作为载体,而一切活动设计的出发点都应是学生的需要,情境的需要。语言交流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发生的,只有创设出逼真的情境,学生才能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听说的兴趣,自然、自信地进行交流。

1.当解说员

教材中以知识介绍为主的内容,老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当解说员,以锻炼其说话能力。如学习完《钟表的认识》后,让学生当解说员,向“观众”介绍各款钟表的构成,最后概括出钟表的共同特征;在一年级的《图形的拼组》学习时,让学生一边动手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一边把构思介绍给同伴,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当推销员

实践性比较强的知识如在学习完《认识人民币》后教材设置了一个实践活动《小小商店》,就可以尝试让学生分小组活动,当推销员,介绍各种不同的商品,根据顾客的需要进行推介,还要为顾客着想,看怎样买才最合算,力争让“顾客”对产品感兴趣并购买,并以“顾客”的满意度作为评价,达到提高学生说与评的参与度,这也是将来言语交际的需要。

3.当配音员

多媒体和教学网络的逐步普及,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投入角色当配音员。学生对这一说话方式很感兴趣,对提高说话能力很有帮助。如教学《相遇问题》时,可以把相向、相背、同向等多种情境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看着画面,根据自己对画面的理解,发挥想象增加情节,给画面配音,这样更直观,学生更容易理解。

(三)看书归纳学说话

教材作为课程的重要资料,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在教材中配有相应的例题或说明,这样就有了学习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和探索后,教师启发学生用恰当完整的语言讲述相关的内容,从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采用这种训练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很大的好处。

随着数学与学科整合的不断深入,利用多媒体创设合适的情境,让学生看图编故事也收到很好的效果,一来使课堂更富童趣,二来也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编应用题练习时,让学生边看图边讲故事,对有些学生故事的结尾,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讨论,谈出自己的见解。学生处于一个轻松有趣的谈话环境中,表达起来就更自信。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篇5:在解决问题中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课堂的语言表达能力

福州市鼓楼实验小学 李皎华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观念都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提出问题,这是“问题解决”的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把数学教学过程组织成为捉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学数学,增长知识,发展能力。

一、培养提问意识

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提问题。

针对小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想问与乐问。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可以通过故事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大耳朵图图的故事吧。今天李老师再给同学们讲一个有关他的故事:有一天,大耳朵图图的爸爸正在书房看书,忽然,大耳朵图图哭哭啼啼地跑进来,边泣边说:“爸爸,人家小东每年都过生日,可我今年都12岁了,你才给我过了3个生日,我也要年年过生日嘛。”爸爸听后哈哈大笑:“傻儿子,不是爸爸不给你过生日,而是因为你不是每年都有生日呀。”咦,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一回事吗?

问题情境的设置目的是要促进思维,而《年月日》这部分知识比较通俗易懂,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用讲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一个高潮,在学生的大脑中就会产生很多问题:为什么大耳朵图图12年才有三个生日?是不是这几年日历上没有这一天?这时学生就会形成想学乐学,同时伴随着的是猜想结果的产生与继续探究的强列欲望。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就能提出许多数学问题。如:在组织学生参加秋游时,先让学生根据这次秋游的具体情况,拟定秋游计划,然后问学生:在这次秋游活动中,你们能想到哪些数学问题?因为学生对活动很感兴趣,就会积极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的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会的,但没有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实践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3、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后,让学生提问。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动手操作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的兴奋,而且伴随着手与脑的并用,学生的问题意识特别强,这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会产生很有价值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会形成问题意识的习惯。4、教师提供开放题,让学生在异中“问”

课后设置开放题,可以促使学生更深层地思考所学的知识,有利于扩大学生思维空间,把机械模仿转化为探索创造,开放学生的思路,开放学生的潜能。

二、运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

1、借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学习数学。

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认为:“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打闪”;“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发生变化”;“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们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运用这一情境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的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因为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的,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而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则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2、依托儿童生活事例,渗透数学思想、数学知识。

教育家刘国正说;“教室的四壁应是多孔的海棉,透过多种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因而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社会实际、年龄实际,要以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大众化,生活化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亲切感。

篇6:在解决问题中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课堂的语言表达能力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上张乡中心学校 张伟星

【摘要】小学生学习数学是学习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过程,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语言的表达。文章从教学中的常见现象入手,分析原因,试图通过给予学生“说”的机会、强化复述的训练、鼓励学生大声“说”、让学生习惯于“说想法”的途径来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语言能力;培养途径

记得有一次,城区教师到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上张乡中心学校调研上课,讲课教师设计独特巧妙,启发也到位,课上得很精彩,唯独欠缺的是学生流利的、有表情的回答,课后该教师说了一句很“客气”的话:“可能是农村的学生胆小不敢说!”这句话引发笔者很长时间的思考。的确,教学中会碰到这样的现象:①学生缺乏自信,不敢举手,不敢站起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②几个优秀学生代替全班学生发言,大部分学生只是“忠实的听众”,好像课堂发言不关他们的事;③即使会发言的学生也是语言嗦,词不达意,表达不完整,不清楚,只会“做”数学,而不会“表达”数学;④一些学困生连自己会什么、不会什么都说不清楚,教师提问都不知道问什么。但是,一到课外就“生龙活虎”,有说有笑……这样的现象不必一一列举。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除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外,最重要的是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缺乏一些培养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认为,应从加强心理方面训练(包括机会、鼓励性)和能力方面培养(包括方法、训练)两方面入手。

一、给予学生“说”的机会

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非演说家、讲解师,应尽量把宝贵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能有时间和空间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同时,还要给大多数学生提供“说”的机会,如果只限于在课堂中回答问题是远远不够的,不妨通过自言自语、同桌互说、小组讨论、总结评价等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时间和空间,真正实现有效、自主课堂教学。

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万以内的加减法时,先出示情景图,问:“图上画了什么?从图上可以知道哪些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并想一想怎样解决。”让学生通过说先审题,弄清信息与解决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思考解题方法。接着请学生个别说,一个学生如果说得不完整、语言不规范、缺乏条理性,这时教师就要引导他们用完整的数学语言来表达意思。学生列出算式后,教师再问:“这道题怎样算?把你思考的`计算过程跟同桌说一说。”请优秀学生到讲台上做回小老师,讲给全班同学听,学生可以质疑,也可以互相补充。

这样的教学既给了学生说的时间,也给了他们说的空间:个别说、同桌说、全班说。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应适时指导,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跟着思维走,培养用语言来表达思维的能力。

二、强化复述的训练

复述是学生进行说话训练的一种好形式,可以促进理解,锻炼思维。在机械朗读课本的基础上,让学生放下书本进行理解和记忆性复述。训练时,首先要选好复述内容,可以先选择学生自己感兴趣的、简单的话题开始,如童话故事、动画片等。进而选择教学内容进行复述,如解题思路的复述、学生回答内容的复述、教学过程中重点语句的复述;其次要丰富复述的方式,可以采取简单复述、创造性复述、内容提要简述、听取别人复述后复述、多人接力复述等。通过这样的训练,既能促进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又可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想象能力,说话有条理,用词正确,提高逻辑思维的敏捷性。

三、鼓励学生大声“说”

如果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并且真诚地赞扬时,将会给他们增添无穷的力量。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发言给予肯定、表扬或奖励,就是说得不好的也不训斥,以免挫伤其积极性。如经常使用“你能说得更完整吗?”“你能大声地表达出来吗?”“你回答得真响亮”“你还发现了什么规律?”“你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等商量、鼓励的语言。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是对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多加鼓励,一开始可以多提些简单、易答的问题,答对之后多加表扬,还要肯定学生能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勇气。在日积月累的课堂教学中,再慢慢地提高要求,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同时,鼓励平时喜欢回答问题的学生“说”,给所有的学生创造能畅所欲言的良好氛围,使他们都想、都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无论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是否成熟,都将课堂变成思维碰撞的阵地,思维交流的空间。渐渐地,学生的胆子大了,说话的兴趣浓了,觉得和同学、教师交流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课堂成了学生向往的舞台。

四、让学生习惯于“说想法”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说想法”的习惯,让学生经常自述,把口头语言、思维过程转换为数学语言表达出来,适当增加要求,要求学生不但会做,而且要会说。学生在解题时可以先说,说好了再做,也可以先让学生做,做好了再说。学生解题只是一个环节,用笔写出答案就是完成解题的全部任务。学生计算出最终结果就“对”了吗?也许作为考试可以,可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只有学生真正理解题目,将题目的每一个步骤都透彻解析出来才是完整的解题过程,也就是说学生无论应用什么样的方法都有自己的思路。因此,学生会做,更需要会表达。

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节课或一两天就能训练出来的,而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训练过程,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搭建形式多样的训练平台,从易到难,分层次逐步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和。小学数学教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3]夏文村。小学数学教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7:在解决问题中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课堂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内容提要]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与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进行针对性分析。也就是说,小学生学习数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小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过程。然而,研究者发现由于小学低段的孩子年龄小,语言水平还不高。学生要么不会用数学语言表达,要么数学语言表达不完整。因而,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时间研究这个课题就很有必要性。

本课题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困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这些分析,本课题提出了一些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为学生熟练运用数学语言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为学生的“学习数学”搭建了现实的舞台。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实践研究数学学习

[正文]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我们知道数学语言的表学学科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与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进行针对性分析。这段话,我们就可以把它理解为小学生学习数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小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过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但在语文学科需要培养,在数学学科也同样需要。如果说语文学科要求学生口头表达的内容更形容、生动的话,那么数学学科要求学生说话更准确、精练。学生具有良好地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的理解能力,对数学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现今学生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里面安排了许多“说”的内容,以“说”来促进学生。对一、二年级学生来说处于启蒙阶段,这一阶段是培养和发展儿童数学语言的最好时期。但对于一、二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受所在环境、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数学基础、表达能力并不理想,词汇缺乏,生活见闻也不够广,他们大部分不能正确流利地表达出自己所看到的画面的内容,以及想要表达的自己想法,虽然在备课时我们努力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考虑,许多问题的提出都经过了深思熟虑,但在实际课堂中,我们的绝大部分学生还是会出现慢节奏的表述,语言表述出现重复、罗嗦、拖沓的现象较严重。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学化”,语言表达不仅仅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不具备数学语言能力的社会人已明显地显露出其能力的不足,如他们不能数学化地阐述某些产品使用说明,不能运用走势图(或统计图)分析客观事物,等等现象表明,现代及未来社会要求人们具有的语言表达能力已不再只是纯语文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是一种以语文语言表达能力为基础,包括外语语言表达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科技语言表达能力在内的综合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相对忽视此项教育的当今学校中越发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原因,我们提出《低段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方案,旨在进一步寻找低段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方面的理论依据,努力探索并逐步完善低段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实践模型。

因而,我们选择了“小学低段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实践研究”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设计

(一)课题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者主体是教师,研究对象是一、二年级学生,以平时的教学为主阵地,在课堂上通过倾听、示范、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途径,了解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并通过恰当的方法引导启发学生用最合适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数学思维过程,探索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方法和途径。

(二)课题研究目的通过本课题研究,在了解低年级孩子的语言表达水平的基础上,给学生创设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数学的民主教学氛围,让学生“敢说、愿说、乐说、有话可说、说得准确”,逐步改善学生想得出说不出或数不清楚的状况,并以此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方法

1、采用调查研究法、谈话法和观察研究法对低段学生数学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搜集数学语言表达中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归纳分类,分析原因。

2、采用案例研究法结合课堂教学设计实施具体研究,广泛收集案例,结合典型研究课探究低段学生数学口头语言表达的特点,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调整教学设计,设计评价标准等。

3、采用内容分析法和经验总结法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学习成绩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经验,积累具体研究资料和成果,探索培养小学生数学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可以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前期准备阶段(2009.7.10-2009.8.31),其任务为查找相关理论书籍,利用网络搜集与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有关的资料或案例,了解认识课题的研究价值,明确研究的方向,形成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为实施研究阶段(2009.9.2-2010.9.2),在理论依据的基础上开展实践研究,在平时教学中了解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上数学语言表达的现有水平,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搜集数学语言表达中出现的各种常见的问题;结合典型案例探究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特点,积极探索培养、提高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

第三阶段为总结、结题阶段(2010.9.3-2011.2.20),对研究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对研究过程进行梳理和反思,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完成结题工作。

三、课题的研究过程

(一)小学低段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原有水平分析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一、二年级学生。对这些学生来说,由于受所在环境、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数学基础、表达能力并不理想,词汇缺乏,生活见闻也不够广,他们大部分不能正确流利地表达出自己所看到的数学画面的内容,以及想要表达的自己想法。

(二)小学低段学生数学语言表达困难原因分析

1、数学语言表达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准确、专业、简洁并有一定的逻辑。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往往在教学过程中讲解太多,以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和看法。教师一味的讲解,学生却未能与教学内容得到交流,获得的语言表达的机会和体验很少。除了这个现象,在研究中,我们还发现有时教师本身也不能准确、简洁地运用数学语言,并且对于自身的数学语言也不是很重视。这就给学生带来了一个负面的示范。

2、低段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太贫乏。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数学语言的表达还处在一个积累学习的阶段。因而,这个阶段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描述语是相当贫乏的。这就导致了教师与学生交流解题思路时过早地结束,甚至不等学生描述出就匆匆小结。最后,结果只能是学生还是停留在原有的水平,没有任何的提高。

(三)提高低段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研究

(1)、作为师者,应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

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到有些数学教师本身的数学语言规范性是不够的。这样的现象导致的结果是我们的孩子不会用简洁、完整的数学语言来表述一个数学问题。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模仿能产生表象,可成为日后思维的准备。对于小学低段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未完善,但他们的模仿性强。这些都必须要求课堂上的教师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

比如说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找规律》一课。师出示一些小花,排列顺序是这样的:一朵红花、一朵绿花、一朵红花、一朵绿花、一朵红花、一朵绿花„„。然后,请学生猜测如果再往下贴会是怎样的?为什么是这样贴的?在学生回答为什么是这样贴的问题时就涉及到了这些花排列的规律。但学生所能说的规律只是根据他们表象看到的那样,花的排列规律是一朵红花、一朵绿花、一朵红花„„,所以往后贴就应是一朵红花。他们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这时教师及时总结花的规律是一朵红花、一朵绿花两个一组重复出现的。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怎样述说规律的借鉴。在之后的过程中,教师不断的用这样规范的语言述说规律。这样学生就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怎样用规范的语言来述说规律,实现了从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的过渡。

(2)、利用插图,给学生提供说的平台

在我们的教材中,很多例题的出示都配合着一辐辐插图。插图给学生提供了多个信息,有利于学生数学语言的提高。

如在教一年级上册《用数学》一课,老师出现一幅猴子图。请学生根据数学图提一个数学问题。有学生说:“树上的猴子有5只,树下的猴子有6只,一共有多少只?”;也有学生说:“大猴子有4只,小猴子有7只,一共有几只?”等等。

这样学生在提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从多角度理解了图意,也轻松愉快地训练了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数学阅读,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时,我们常发现数学语言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孩子相应的数学理解能力也较差,理解问题时常发生困难和错误。因而,要真正学好数学,使数学的素质目标得到落实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丰富学生的数学语言系统,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水平。

又以一年级上册《用数学》一课为例。师出示一幅小松鼠运松果图。出示完

后请学生根据这幅图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根据问题列式。学生给出了两个算式:9-3=6(个),9-6=3(个)。列完列式后,师没有忙着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而是请学生说一说每个算式中的数字各表示什么?这样学生根据算式又重新阅读了师给予的小松鼠运松果图。9表示一共有9个松果,6表示运走了6个松果,3表示还剩3个松果。这样,教师就在具体的情境阅读中让学生明白了每部分的含义,理解了图意。这既有利于学生准确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准确性。

(4)、重视动手操作,加强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

在低年级孩子的思维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占着主导作用。因而,在教学中可 以充分利用直观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来发展儿童的数学语言。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让学生手口共同参与活动,用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和重视教材中教学具的操作过程,指导学生仔细演示过程,并让学生口述,加深对算理、算法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连加、连减》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一道连加或连减题让学生摆一摆小棒。如5+8+2,用小棒摆是一个怎样的过程?摆好后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的过程?有学生边摆边说:“我先摆5根,再摆8根,再摆2根。”这样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头脑中已形成表象,所以叙述起来思路清晰,解答正确。同时,通过摆的过程学生还很好的理解了连加的含义

四、课题研究的效果

为了在课堂有效的实施课题,我们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作了研究。通过总结与反思,达到了以下的研究成效:

1、提高了低段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课题的研究的目的是使低段孩子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能有所提高。在课题组老师的努力下,大部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的积极性、语言表达的正确性和连贯性有所提高。在数学课堂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孩子们可以做到有话敢说,有话可说,并能比较准确、规范地使用数学语言,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地思考,能解释所得的结果,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与说服力的说明。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优化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2、增强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数学素养

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到有些数学教师本身的数学语言规范性是不够的。这样的现象导致的结果是我们的孩子不会用简洁、完整的数学语言来表述一个数学问题。那么课题组为了研究工作顺利开展,加强了教师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的指导。我们一直把研究过程与教学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利用每周二业务学习的时间,围绕课题进展进行探讨。在实践和研究中,课题组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工作,我们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在数学课堂上,老师们注重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不再仅仅停留在表现好的学生身上,这大大促进了学生说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学生说数学的能力,也提高了自己的数学素养。

五、课题研究的结论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认为要培养低段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在数学课上创造机会,不但要重视自己教学时的数学语言表达的规范性,而且更要重视学生的说话训练,以“说”促“思”。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数学学科特

点,分析造成低段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低下的原因,找出方法,激发学生说的欲望,发展全体学生说的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使更多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六、课题研究的反思和展望

实践中,我们课题组教师深刻体会到:小学生学习数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小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过程。尽管小学低段的孩子年龄小,语言水平还不高。学生要么不会用数学语言表达,要么数学语言表达不完整。但只要教师深入领会教材内容,有计划地进行设计,重视语言训练和培养,创设条件给学生说的机会,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学生掌握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反思一年多来本课题教学实验研究,我们也发现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们不能让更多的教师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受益。因而,在今后的过程中还需要推广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虽采用了各种方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但孩子们还是存在着差异,如何让每位孩子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能有所提高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七、参考文献

【1】唐思林,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中小学数学》[J],2007年12月。

【2】耿文萍,让学生有条理地应用数学语言,《小学教学》[J],2008年10月。

【3】顾燕,用数学语言粘住你,《中小学数学》[J],2007年9月。

篇8:在解决问题中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课堂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目前小学数学的教学现状

( 一) 应试教学模式落后

虽然近年来我国一直在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 但是并没有完全将原有的应试教学模式摒弃,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依旧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而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思考和实践动手的时间, 导致目前小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扼杀了小学生的想象力和个性培养, 不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以及满足国家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

( 二) 教育教学手段单一

当前多数小学依旧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 教师在课堂上板书, 学生在座位上记笔记。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也应充分利用现代的先进教学设备, 如多媒体技术、电子白板技术来为现代教学提供服务, 以提高数学教学的水平,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鉴于此, 就需要教师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以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进而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接班人。

二、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对策

( 一) 采用开放式的教育教学模式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 小学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完善之中。不管是什么阶段的教学, 都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学校就应以此为目标进行教学活动。现如今, 社会更多的是需要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 所以学校应以培养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学生为目标。即是说, 要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 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教学的质量。此外,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所以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 进而培育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既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 又有灵活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 二)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审题是解题的前提, 学生只有在清楚了解了题目所要表达的意思之后才能准确做题, 在高年级学生解决应用题的时候, 首先就是要读懂题目的意思才能解题。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 并不是要教会学生很多高深的知识, 更多的是要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但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例如, 这样的题目: 姐姐在弟弟现在的年纪时, 弟弟7 岁; 等到弟弟长到姐姐现在的年纪时, 姐姐20 岁, 请问现在姐姐和弟弟分别多少岁? 在解答这一题目时, 学生首先要理清楚姐姐和弟弟之间的年龄关系, 只有在理清其年龄关系之后, 这个题目才可以很快地解答出来。

( 三) 运用数学模型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数学是一门具有严谨逻辑性的学科, 其抽象、难于理解的概念常常让学生望而生畏, 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运用数学知识, 是每一个数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如今, 采用构建模型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即通过将题目中的抽象概念转变为熟悉的语言, 更换题目的背景, 再将整合的信息采用模型化的方式, 构建自己的体系。这样, 学生就可以理清题目内部的逻辑结构, 更好地解题。

( 四) 注重解题思路的回顾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和回顾的习惯。在解决了一个问题后, 学生应对解题思路进行整理与反思, 这个环节是解题的最后环节, 也是提高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能力最重要的环节。解决应用题的目的不单单是得出结果, 更多的是要教会学生对问题进行归纳, 进而总结出这一类问题的解题思路, 学会举一反三, 才是真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说,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引导学生对题目的结果、解题过程进行分析、整理, 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需求的日益变化以及中国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不适合社会的发展。现如今, 以市场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日益被人接受, 培养社会实际需要的人才成为各个教育机构教学的最终目标。小学教育作为教育的初级阶段, 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思维模式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师, 特别是高年级的数学教师要着重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逻辑性思维的锻炼, 为其接下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国家培养出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性人才。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要求的不断提高, 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随之逐渐提升。依据这些现实因素, 我国在不断地完善教育制度, 以促进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 进而适应社会的发展。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 只有把小学教育发展好, 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日后的学习。因此, 现在的小学越来越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 增强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现状, 本文进行了研究、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以促进小学数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对策

参考文献

[1]杨艳红.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 2008.

篇9:在解决问题中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课堂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知识与技能;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这四个方向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一个高质量的数学课堂活动,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学生获得数学知识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根据低年级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概括抽象思维发展的特点,怎样培养低年级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语言表达能力,笔者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相结合

低年级学生由于多感于具体形象思维,因此,在低年级数学新知识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多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加深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语言表达是与思维相辅相成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而思维的发展又能促使语言的表达。如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时采用“凑十法”,利用数位筒和小棒。例如“8+3”,第一,活动阶段,要学生边摆边叙述过程:个位筒中有8根小棒,要加上3根,因为8+2是10,所以,在3根小棒中拿出2根和8根捆成一捆放进十位筒中,余下的一根放进个位筒中,1个10和1个1合并起来就是11。第二,外部语言阶段,学生观察操作完的数位筒,说一说操作过程。第三,内部语言阶段,学生默想操作过程再说一说,进一步理解8与3合并是11,这样由感知到理解记忆,同时也为抽象思维奠定了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导向”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内容,创造情境,引导学生思维,用言简意赅的语言表达出来。

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与本学科特点相结合

数学与其他学科不同,数学的语言是严密的,有其特定的含义,这就要求学生把对知识的理解、分析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应有意识地把学生的生活语言迁移到教学语言中。低年级学生思维幼稚,说话时常用生活语言,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没有条理,因此,教师要耐心地、及时地纠正和补充学生错误的、不完整的、不全面的语言。如在建立“和”的概念过程中,在黑板上先出示:左边有1朵小花,右边有2朵小花,问学生:左边有几朵,右边有几朵?这时教师用手势把左边的小花和右边的小花合在一起,要他们回答:我们要把这两部分小花怎么样?学生会说:把两部分小花合在一起。此时,教师诱导说:“我们把1朵小花和2朵小花‘合并起来是3。”要重点强调:不是“合在一起”,而是“合并”。让学生反复说,反复练习,这就成了数学语言,也就与“和”的概念联系起来,进而引导让学生自己说:3是由两部分合并起来的,左边的1朵小花与右边的2朵小花,或者右边的2朵小花与左边的1朵小花。这样教学不仅抓住了数的实质,建立了“和”的概念,还为以后的运算和应用题教学做了铺垫。

三、数学中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要与突出概念相结合

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要始终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活动中,一定要使概念成为学生分析、理解数量关系出发点的依据,这些都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说理来完成的,理通则法明。教学中,教师应多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说理,多问几个为什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学生在学习除法意义时,例:二年级有30名学生要分成3行,平均每行有多少名学生?“平均分”是理解题意的关键,首先要让学生理解每个数量表示的含义和各个数量的关系,可以从不同角度设问:30名学生是几行的,3行的总数是多少,3行有多少名学生?……教师不断提问,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通过语言表达不仅使学生对有关概念加深了理解,而且熟练地掌握了基本数量关系,形成了较清晰的解题思路,语言的概括化带动了认知的概括化。

篇10:在解决问题中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课堂的语言表达能力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处于一种核心地位。它不仅是实际教学的需要,也是新课改的需要。解决实际问题一直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值得我们认真的去研究。如何才能提高初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就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和探讨,以供大家交流和思考。

【关键词】:能力

培养

学生

解诀问题

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也处于一种核心地位。它不仅是实际教学的需要,也是新课改的需要。解决实际问题一直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值得我们认真的去研究。提高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实现解决问题的多能性目标,对于孩子的思维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的思维可以进行扩散,同时也可以有效的转化。所以解决问题在初中数学教学阶段是一个关键时期。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

陶行知说过:“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解决问题”具有抽象性、逻辑性,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应从数学知识的本身魅力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化抽象为形象,把单调乏味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乐于接受的事物。七年级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求知欲、表现欲很强。因此游戏、生活也是他们乐于和愿意思考的学习内容。

二、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明明是一道数学过程非常简单的题目,有些学生却总是出错。究其原因,不难发现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数学阅读又有不同于语文阅读的特殊性。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的原因,他们数学阅读的能力很低,缺乏足够的信息识别能力,对数学概念认识模糊不清等。优秀学生总能从一个关键词、一种关键符号中捕捉住最关键的信息,对题意作出正确的理解和准确的判断。对于“低分”学生而言,不理解题意也就是一些学生常抱怨的“读不懂题”和解题过程不规范是导致失分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生不能准确、熟练地驾驭数学语言,一方面在于数学语言高度抽象,学生学习困难;另一方面是教师对数学语言的教学重视不够,缺少训练。数学学习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发散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教学手段将学生的思维与阅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解决问题的呈现方式多样,常用图文结合或文字的形式出现,因此分析关键句、理解重点词,可帮助学生弄清算理,扫除应用题的障碍。应用题中经常见到些常用的数学术语,即重点词,有的学生不能从图中准确的找出已知信息,常因词意不理解而不会列式。因此为扫除这个障碍就要理解词意。

三、鼓励学生尝试、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

要使学生通过尝试和探索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密切联系现实。为学生充分提供有趣味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当数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学习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和创造的源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加强操作以及一些简单的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其次,就是要为学生提供成长平台,给予更多的展示机会和时间,使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尝试、探索解决这些新问题的可能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观察、猜测、尝试,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加以再创造。教学时,注重指导学生画图帮助分析理解题意,并充分利用迁移原理,使学生灵活选择解题方法,促进思维发展,在讲解练习题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收到很好的效果,通过这一学期的努力,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最后,在学生尝试、探索的过程中要允许他犯错误。教师通常认为在需要克服困难的地方是学生容易犯错误的地方,因此,常常在学生犯错误之前就提醒学生加以注意,甚至直接给学生正确的示范。实际上学生的错误是必然的,有差错,才有真正的学习。它是通向更高理解水平所必需的中间阶梯。教师应该意识到,如果让学生在活动中对不同的事物进行探索和尝试,学生可能会获得更深的理解和更多的认识。

篇11:在解决问题中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课堂的语言表达能力

北京市顺义区张镇中心小学校 张贺

【提要】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尽快掌握怎样学,即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是小学教师当前急需解决的迫切任务,在这当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则是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那么,而今小学数学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又是如何呢?为此我进行了一系列调查研究。

【关键词】语言表达 思维

课程改革,预示着教师再也不能依照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一名优秀的教师要善于依据教材和学生特点展开来适合学生的教育,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向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自己,一味的用“经验”来教育学生必将阻碍学生发展,因此教师必须立足整个课程改革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这样才能高效进行教学。教师行动研究恰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最好途径。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尽快掌握怎样学,即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是小学教师当前急需解决的迫切任务,在这当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则是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那么,而今小学数学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又是如何呢?为此我进行了一系列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对现在的数学课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

一、现状分析:

目前,在课程改革的影响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方法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和培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顺应潮流,只注重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却忽略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导致数学课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小学生在数学课上缺乏口头表达的欲望。

现在的数学课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镜头:老师声情并茂的提出了一个问题,但下面举手准备回答的却寥寥无几,纵使老师望眼欲穿,仍旧没多出现几个。但是如果你在没举手的人当中叫起来一个,他也未必不会回答。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学生的口头表达欲望不高。这种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高就越严重,发言的人数就越来越少。

(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口头语言的表达的质量不高。

刚才我们说到,在数学课上,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除此之外,能够站起来回答的学生,他们的口头表达质量也不是很高,缺乏准确性、简练性和条理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表达时有这样或那样的口头禅,使得语言繁琐,缺乏条理性。有时虽然他们想到了,但是因为表述的问题,其他学生或老师却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三)、教师的训练方法比较单一。

任何一个问题的提出,它都有多种回答的方式方法。但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要求学生必须按老师的方式去回答,去描述。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只知道去套用老师的固定模式,如果没有这样的模式,学生就不知所以,不知道怎么办好了。

二、提高措施:

针对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如何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语言表达呢?让学生敢于表达,正确、精练的进行表达,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想“说”、敢“说”。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首先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以往只注重数学计算为主的教学方法。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把自己真正“溶入”到课堂活动中,就要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最大限度的产生兴趣。通过实践证明,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越感兴趣,其参与的意识就越强烈,其思维也就越活跃。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采用多种形式,吸引学生注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跟着老师走。如在教《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内容时,我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个三角形,再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并记下来。然后让学生报出其中两个角的度数,由老师“猜”出第三个角的度数。结果“猜”的度数与学生量得的度数一样,学生感到非常奇怪。有的问:“老师,您没看见我画的三角形是什么样子的,也没量过角的度数,怎么就猜得这么准呢?”有的问:“老师,这里边是不是有什么奥秘?您能把这个奥秘告诉我们吗?”学生的问话此起彼伏,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显然,学生此时已经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另外,由于设置着悬念,所以学生在课堂上自始至终都非常投入,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事实证明,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创设出一种欢快、愉悦的情境,启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说”的欲望,让学生想“说”、敢“说”。教师通过营造一种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开心,表达得自然放松,避免了学生在口头表达的的过程中产生的紧张情绪,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首先,教师得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其次,教师提问时尽量采用亲切、协商的口吻,“诱导”的语气。使课堂氛围显得民主、和谐,让学生思想上变得轻松,愿意提出问题,敢于发表意见。另外,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多创造一些“说”的机会,让学生能“说”。凡学生能说的,都应该放心地让学生去说。让学生讲算理,讲解题思路,讲公式的推导等等。在形式上,要注意灵活多变;既可以个别回答,也可以集体说,还可以采取同桌互相讲,四人小组轮流讲,或分组讨论派代表回答等形式。让学生人人动脑筋,个个开口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二)教学中适时引导,让学生会“说”。

一堂好的数学课,不光要学生们想说敢说,而且要学生们会说,说得有条理,有见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说”的方法。这里的“说”,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再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把自己的思维过程有条理地、完整地表达出来。

1、语言的准确性。

数学的科学性决定了它的语言的准确性。无论是下定义,还是做判断,都要求用词恰当,合理科学,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偏差。如三角形的定义是:“由三条边围成的图形,”不能说成:“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因为“围成”和“组成”含意相差甚远。由三条边围成的图形只有三角形,而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却不一定是三角形。因此,用词要准确,描述要贴切,决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

2、语言的简练性。

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决定了它的语言的浓缩性。在数学的“词典”中,只有“记叙”,没有“描写”,也没有“比喻”,更不能有“夸张”。因此,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言简意赅,干脆利落,不能拖泥带水,更不要添枝加叶。如用“18÷3”编应用题,若编成这样:“有一天,妈妈上街买来18个又大又红的苹果,我和姐姐一起把它们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了多少个?”就不算是最佳的。如果换成:“把18个苹果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了多少个?”就言简意赅,干脆利落了。

3、语言的条理性。

数学的逻辑性决定了它的语言的条理性。概念形成、公式的推导、法则的归纳,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是要学生学会利用判断和推理,有条有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再把思考过程完整地叙述出来,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如果学习公式,就要求学生能说出其推导过程;学习法则,就要求学生能列举出其归纳过程;学习计算,就要求学生能列举出计算原理;学习应用题,就要求学生能说出解题思路等等。总之,任何时候都要要求学生说得连贯,说得有理,说得完整。

(三)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口语表达。

作为教师要想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必须采取一些恰当有效的方式来进行。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

1、生活语言、书面语言和数学语言相互转化。

生活语言、书面语言和数学语言互相转化的训练,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例如在应用题教学中,就要注意抓“扩展”与“压缩”的训练。所谓“压缩”就是在学生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让他们去掉事件的叙述,讲出题中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再变为文字题叙述出来。例如,我讲一道百分数应用题“三阳去年植树15万棵,今年植树比去年多20%,今年植树多少万棵?”通过分析题意,引导学生抽象出问题的实质并叙述出来:把去年植树15万棵看作单位“1”,求今年植树多少万棵,也就是求去年植树数的(1+20%)是多少,进而叙述为求15的(1+20%)是多少。所谓“扩展”,即把简单的式子题用不同方式叙述成文字题,把简单的文字题再改编为应用题。如把上题再反过来的训练中,开始我让学生模仿练习,再逐步让学生自己表述,这样学生不但积极性高,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应用题能力,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2、让学生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解题程序。

在小学数学中,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把知识的获得过程与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教长方体体积计算时,我设计了如下操作活动:要求学生将24个正方体木块(各表示1立方厘米)摆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边操作边说出所摆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教师分别板书出来后,引导学生观察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并比较算式和相应的形体,发现长方体所占的体积单位数正好等于长、宽、高的乘积,并让学生完整地叙述出来。再如;教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出示一个四条边可以活动的长方体,让学生用手拉成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观察并口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变”与“不变”的关系;形状变了,长方形的长和宽变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但不论形状如何变化,而面积的大小始终不变。

3、让学生用语言有条理的表达思考的过程。

在讲复合应用题“学校举行歌咏比赛,三年级参加24人,比四年级少16人,五年级参加的比三、四年级的总数多5人,五年级参加多少人?”时,我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1)题目中直接告诉我们哪个年级的人数?(2)要求的是哪个年级的人数?它与谁有关系?(3)题目中关键是先求出哪个年级的人数?求四年级人数时容易犯什么错误?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让全体学生说,先说给同桌听,并互相纠正语言中的毛病,再说给全班同学听,并要求学生用语言表达时要有条理、说清楚,这样大家的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在说到求四年级人数易犯哪些错误时,我又提出:遇到类似“比四年级少16人”这样的语句叙述时,应如何理解才不可以避免错误?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大家都能说出:首先要弄清谁比四年级少16人,四年级比三年级人数怎样,待问题解决后,我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课下思考:根据这个题目的条件,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答?用这样的方法来拓宽学生思路,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4、让学生提高说理能力,从而掌握综合思维能力。

说理训练有利于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某加工厂加工一批机器零件,2个工人3小时加工18个。照这样计算,4个工人9个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分析叙述的:由果索因叙述为:要求4个人9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必须知道每人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已知条件告诉了2人3小时加工18个零件,所以每人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是可求的。由因导果叙述为:已知2人3小时加工18个零件,可以求出每人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已知每人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那么4个人9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就可以求了。用假设的分析方法叙述为:根据题意每人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一定,假设工作的时间不变,人数由2人增加到4人,是原来人数的2倍,加工的个数也是原来的2倍。时间由3小时增加到9小时是原来时间的3倍,所以加工的零件个数应是原来的(2×3)倍。这种叙述方式和分析思路让学生学会并掌握说理的训练,优化了应用题的教学过程,有利用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导求解题途径的能力,在指导学生有理有据地叙述解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四)恰当运用评价机制。

自信心是干好任何事情的原动力。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中,更离不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表扬、称赞、肯定、鼓励,这样学生便有了受重视、被认可的满足感、自豪感,从而对问题的回答和自我见解的发表上都能表现出非同一般的大胆和能力。如在进行图形的分类教学时,我班有个非常内向的孩子,他的分类和大部分同学的都不一样,但我并没有直接判定对或不对,而是鼓励他讲出自己的分类依据,通过讲解,所有学生都肯定了他的分类,该生的自信心大增,再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时,他都昂着头和别人大声的争论,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像从前那样畏畏缩缩,低着头,放弃自己的想法。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自信心相当重要,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自信心的培养。

三、结论分析: 通过实践证明,在数学课中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训练,学生在回答问题中,语言比较简练、准确并且有条理,能清楚的反映出思维过程。同时,在检测中,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明显提高。所以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把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还要尽量多地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

四、反思:

我参加新课程改革工作已经5年了,在这5年里,我在上数学课时始终坚持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通过自己的实验,我发现在数学课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数学课上培养小学生语言表达的方法有很多,但我们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不同的年级段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如:在低年级段应注重培养兴趣,激发思维,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较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内在动力,使学生想学、乐学,激发学生积极动脑,积极思考,在课堂上变得敢说、想说。中年级段应注重训练小学生说的方法,在训练的过程中要使学生说得准确、有条理,还要简练,把他们的思维过程清楚的表达出来。高年级段除了要具备中年级的要求外,还要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的质量,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判断、推理,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学生把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的讲述思考过程,同时还要尽量多的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认为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内容,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很多数学老师没有真正意识到说的重要性,随着新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必须改变原有观念,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牛东小学大学区工作实施方案下一篇:企业文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