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的内容

2024-05-19

远程教育的内容(通用9篇)

篇1:远程教育的内容

从本质上说,远程教育只是一种与学校传统教育不同的教学模式,传统教育即为校园课堂面授教育,这一直被视为正统的教育。远程教育最突出的特征是:第一,系统中的教师和学生是分离的,教师教的行为活动与学生的行为活动相对分离,但处在一个媒体的交互系统中;第二,系统中可有多种传播教学内容的手段,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传统教育一般是指校园课堂里的面授教育。面授或课堂讲授的学校教育一直被视为教育的正统。“远程教育”的称谓很好地标志了这类教育形态的本质特征:教师和学生的相对分离,也即教的行为活动与学的行为活动的相对分离。正是这一基本特征使远程教育有别于传统的、口授的和基于集体的教育。

一些国家组织和国家政府都对远程教育作过界定,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德国的多曼•彼得斯、美国的穆尔和瑞典的霍姆伯格等著名学者分别给出了分析和总结其他学者对远程教育定义的共同特征的基础上,在《远程教育基础》中描述远程教育的定义有六项基本要素:教师和学生分离、教育组织的影响、应用技术媒体、双向通信机制、可能有面授交流的机会、教育的工业化形态。他指出远程教育是具有以下特征的教育形态: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中处于相对分离状态(这使它区别于传统面授教育);教育组织通过规划和准备学习材料以及提供学生支持服务对学生学习产生影响(这使它区别于个人学习和自我教育项目),应用各类技术媒体——印刷媒体、视听媒体和计算机媒体——将教师和学生联系起来并以此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提供双向通信并鼓励学生交流对话和从对话中受益(这使它区别于教育技术的其他使用方式);学生在学习全过程中与学习集体也处于相对分离状态,学生通常是接受个别化教学而不是集体教学,但并不排除为了教学和社会的目的组织必要的集体面授交流。

篇2:远程教育的内容

1、制定内容时要注意的三点:规范化、细目化、序列化

A、规范化:对孩子的教育要有个全盘的考虑,要有计划、有规范,应该培养什么习惯、不能由主观决定,而应根据人才培养的规格每个孩子的不同性格特点、家庭环境来决定。要克服盲目性,要讲科学。例如:有的家长是随心所欲,想一出是一出,没有任何计划,没有任何规范。往往是孩子出了什么问题就进行什么教育。今天孩子作业乱了,就培养仔细认真的习惯;过几天发现孩子太懒,又培养劳动习惯。这种教育虽然有针对性的一面,可往往失之于“兵来将挡,水来土屯”,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种“堵漏洞式”的教育,“救火式”的教育,就是一种盲目性。

B、细目化:给孩子提出要求要尽量看得见、摸得着、具体、形象、直观。提出要求要明确而不含糊,具体而不抽象。只要做到近、小、实,才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便于孩子理解、掌握和执行。例如: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提要求标准过高,过于抽象,脱离了孩子的年龄特点。

C:序列化:行为习惯的培养是科学的、有序的。任何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养成教育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过程,违背了由低到高这个顺序,就会妨碍孩子成长。所以在教育中,我们必须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由易到难安排内容。养成教育是个计划性很强的工作,培养什么习惯,有什么方法培养,都要事先计划好。教育内容、教育时间、教育空间都要按科学序列安排,使横向一体化,纵向有序化。

总之;在制定养成教育计划时要符合孩子的心理实际、年龄特点,要找到“共振频率”,让教育内容与孩子之间产生共振。最佳的方案是“伸手摸不到,跳一跳能摘到”。同时我们的计划既要有中心性,又要有阶段性,还要有必要的循环性。也就是,某个阶段以某个中心为重点循环训练;进行低层次教育要为高层次教育打基础,进行高层次教育也要注意巩固和强化低层次教育的要求。这样使教育内容即分层次又相互联系,循序渐进,逐步升华。

例如:

低年级(小学1—3年级)应着重训练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如学习、生活、劳动习惯和文明礼貌习惯;

中年级(小学4—6年级)在此基础上,着重进行在集体生活中的行为准则的训练;

篇3:关注教育的内容

一生存——学会让你生存下去的一技之长

进化论告诉我们一个普遍规律:适者生存, 不适者淘汰。竞争在人类社会无处不在, 从读书、就业到择偶, 只有优秀者才有更多的选择。就好像食物链的关系, 只有营养级别越高数量越少, 获取的食物来源才越多。所以为了生存或者更好的生存, 你必须有一技之长, 做一个能产生价值的人。那么对于择业, 你应该有一个简单的规划。

首先我们将就职的行业做一个简单粗略的划分: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教育科研、医疗卫生、建筑工程类、律师、新闻传媒、农林、牧业、水利、艺术、工商服务业。对于每行每业从业的要求你都要了解一下, 然后给自己定位, 看自己擅长什么, 喜欢什么, 然后去奋斗。

行业的心理准备:长期从事每一个行业的人都会有他的抱怨之处。有些工作稳定但收入不高, 如教师行业;有些工作充满挑战但会枯燥, 如科研;有些很费心但收入很高, 如销售;有些有风险但收益很高。所以这要看你自己的喜欢和擅长了。

从业要求:每行每业对学历和专业的要求也不同。有些必须由学历看专业, 有些则没有那么强调。这就要看你自己的条件了。有学历的你, 选择的范围就广, 没学历的你, 选择就很窄。

对于社会和学校应举行各种竞赛让学生积极参与, 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适当体验社会生活, 参加社会实践, 懂得生活的艰辛也应是学生寒暑假的必修课。

二责任——凡事都可以选择, 但必须承担相应的后果

人类社会和生物界是有区别的, 它融入了人类大量的认知。损人利己是不可能长久发展的, 只有互利共惠才是人与人相处的原则。每一个人也都会有自己的角色扮演。所以必须要有责任心, 要有担当。当你做出选择时, 你要知道你会得到什么, 失去什么, 要有为之承担的心理, 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加强法制、道德、社会公德的宣传和教育非常必要, 也是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三思维——个人素质的整体体现, 要不断接受新信息, 对思维更新升级

很多人之所以成功, 是因为有创新意识, 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 以及独特的思维方式, 有新的想法和点子, 会思考, 会判断。信息化的社会需要我们不断接受新事物, 对自己的大脑也要更新升级, 做到多看、多学、多反思。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不要抹杀他们独特的见解或者我们认为不合乎逻辑的想法, 只要有自己的想法就好, 随后再慢慢地完善。不要千篇一律, 不要机械地记忆和背诵。我们希望看到的是百花盛开、姹紫嫣红。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很重要, 教育应注入更多的精力关注这个问题。

四方法——情商和智商的综合体现, 力求达到最小的投入, 最大的产出

在我们遇到问题时, 第一反应应是分析和解决问题, 而不是宣泄情绪。理论上理智的人都会这样, 但实际上当有什么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却很难做到。但至少我们应意识到:不管在人力、物力、财力、精神上都应该以最小的投入, 来达到最大的产出为解决问题的选择。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都很重要。当然有幽默感会更利于建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生活会更有乐趣!

所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很重要。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 不要干涉太多。

五理想——永恒的童话和奋斗的目标

理想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地变淡。然后很多人习惯于现实, 无力改变。如同“橡皮人”, 无痛、无趣。自古以来立大业者多, 成大业者少。

理想蕴含着美好和艰辛。不一定实现, 甚至会和现实相差很远, 就算我们为了生存, 屈服于现实, 理想也会让我们心存净土, 让我们有所爱, 让生命更加有意义, 百折不挠地付出而无怨无悔。在我们很小时从当科学家、音乐家、作家开始, 理想慢慢萌生, 许多年以后它依然不褪色, 那是现实生活中的一道彩虹。如果我们不成功, 奋斗了就无怨无悔!事实上本不应以成败论英雄。所以教师应以名人、伟人的故事影响他们, 让他们看一些青春励志片, 做一个有理想、有奋斗目标的人。

六情绪——学会调控你的情绪

情绪在我们的生命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调控和纠正着你的行为。很多情感连人们自己都弄不清楚, 甚至明知不该为而为之的, 明知错的还要做的, 不知为何而喜欢的。人的心情——喜、怒、哀、乐;人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 都和它有关。所以让我们的情绪处于积极良好的状态对我们很重要。

重复的学习和工作会让我们觉得枯燥和疲惫, 生活总需要我们劳逸结合实时地调节, 感受音乐、运动、美景、美食带给我们的快乐。感受爱与被爱, 拥有亲情、友情、爱情,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人应该学会调控情绪, 让自己的情感处于积极的状态, 有丰富的情感。

人都需要安全感, 害怕孤单, 需要归属和爱。让我们在大家和小家中找到归属, 和谐美好的生活!所以教学应该激发学生丰富多彩的情感, 单一的生活方式总会让人麻痹, 或者叫适应, 让人生丰富一些!

七乐观——逆境中也要憧憬美好

眼泪、埋怨、自暴自弃, 这些对你改变人生困境没有任何帮助。学会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才会让你的人生充满的欢笑。能够忍受挫折和痛苦, 不要否定挫折和痛苦对人的锻炼和升华的作用, 温暖的环境滋生病菌, 也是弱者生存的和养生的条件。所以乐观是人生必备的一种人生态度, 它会让你更加轻松地活着!

八包容——包容但不能放纵

社会不是绝对的公平, 工作也不能让你随心所欲!所以尽管人人都希望公平自由, 但现实有时也会让你屈服。人要生存下去还要学会忍耐。遭受不公平待遇也不能倦怠。因为, 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会很少, 能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生存也体现了生物生命力的强大!至少死亡对每一个人都一样, 不论你是多么富有、贫穷, 还是智慧、愚蠢, 生命都会化为元素, 参与新一轮的循环。所以要学会以广博的胸怀包容万象, 万物的存在都是合理的, 不要计较太多, 珍惜短暂的生命, 不做心胸狭隘之人。另一方面包容不等于纵容, 超过原则的问题就不能放纵了, 要掌握好度的问题。

九毅力——克服人性的弱点, 坚持不懈地奋斗, 学会自我管理

自古以来立大业者多, 而成大业者甚少。为何?当然影响因素很多。但坚持不懈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当人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 有自己的追求时就要坚持!成功道路上的障碍会很多, 有外界的也有人本性的弱点。懒惰、麻木、习惯, 这些都会让我们渐渐忘了理想!只有不断从他人身上汲取优点, 提升自己, 坚持不懈, 才能最终成功。

十自主自立意识

一个人要学会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有自主性, 自己思考、自己判断、自己解决, 不依赖他人, 要做一个独立的人。

十一人与环境——你所生活的环境会同化你

人最早的学习能力是模仿。慢慢地人与环境中的人和事也产生了对比的心理, 所以有人说社会是个大染缸!这就告诉我们“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的道理。在自己没有觉察中, 慢慢适应了环境和环境具有了相似性, 那么要把自己放于一个好的积极的环境中。因为人易受环境影响,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要取长补短。与有思想的优秀人交朋友, 慢慢地你的见识会增长, 你们之间的差距感会激发你自己主动去学。

每一个生命的经历不同, 但都可以让生命更精彩。

摘要:目前教育的重心仍停留在书本知识的讲授上, 而书本知识在人一生的学习中却不是仅有的组成部分, 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学习的方面。本人从事中学教育工作已有多年, 一直在思考除了让学生学习书本的理论知识之外, 还应让他们学什么, 使他们终身受益。对此本人萌生了一些观点, 供大家探讨。

关键词:生存,责任,思维

参考文献

[1]李伟言.知识经济与教育的变革[J].现代中小学教育, 1999 (12)

[2]宋超.完善我国义务教育转移支付若干问题的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 2005 (37)

篇4:论孔子的教育内容

关键词:孔子教育内容

社会发展快节奏对现代人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对我们学校和家庭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到底该对孩子们开展哪些方面的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核心。我们身边少年犯的例子比比皆是,我认为,这与对他们的受教育内容有着根本的联系。因此我们对孔子教育内容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道德教育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仁人志士,他把仁作为教育的核心之一,给人们的行动提供了指导的方向。正是在这样的教育内容的指引下,孔子提出了其道德教育的主张。他教育他的学生:“志士仁人,无求生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士志于道,而耻于恶衣恶食者,未足于议也。”。在他的教导中,时刻不离开仁的教育,强调仁的重要性与标准,如曾参就曾说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乐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在这样一种思想的指导下,孔子才培养出德行高尚的学生来。

孔子非常重视道德教育。①他在《论语》中提出:“朝闻道,夕死可也。”孔子认为一个高尚的人应将其一生投身于道德修养的实践中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性,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和自我境界的提升。在孔子的道德修养体系中,他始终把道德修养的提高作为一个人内涵提升的标志。

二、知识教育

孔子在知识教育方面提出了许多富有见地的想法。他的知识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基础的,是为其道德教育服务的。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在知识教育方面,孔子提倡博学,提倡多方面知识的掌握,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修养品行。例如,他在《论语中》提出:“依于仁,游于艺。”,“入寺庙,每事问。”从这些可以看出,孔子强调博学的教育。

中国古代非常注重孝道,孔子在其著作中,也多次提到孝的问题。比如说:“父母在,不远游。”,“弟子入则孝,出则第,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等,孔子给学生传授以这样的知识,既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同时通过知识教育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的渗透与灌输。

在知识教育的学习方法方面,首先孔子提出了学思并重,学思结合,以学为主的方法。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如论述弟子颜渊的学习时,论语中这样讲道:“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这样一些话都在强调我们在接受知识教育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学习,逐渐内化,学思结合。这样一种有目的的学思相结合的方法,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其次,孔子强调学习一定要学以致用,言行一致。孔子在论语中说过这样一段话:“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诵读诗经三百篇,告诉他们处理政事的方法,仍然难以通达,游走四方,难以解决实际问题,纵然学习的内容比较丰富,又有什么作用呢?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自己的一技之长能为他人与社会带来便利,提升自我的价值。培养仁人志士的道德教育只有和个人的实际行动结合起来,经过老师的点拨与教化,在实际行动中逐步内化为自己的品德,才能真正领会知识,学到技能,提升自我的境界。传说孔子的门徒有三千,他们可谓是百般武艺,各有各的智慧。

三、体育教育

孔子所处的那个年代正是各地战乱连连的年代,这就决定了他的教育思想中必然包含着体育教育的因子。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这里,艺指的就是古代的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剑、驾马就是体育。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得出孔子周游列国常常就是弟子驾马车出行。在论语中有一句非常富于哲理的话就是:“知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孔子作为智者和仁者的代表,喜欢爬山与游泳,在动与静的结合中,体现着身心的变化状态。从这样两项体育运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非常关注运动,关注体育教育。

孔子对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如何评判、如何组织活动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论语中指出:“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必也君子乎!”在孔子眼中,君子实乃道德高尚之辈,能否跨入君子的行列其标准定位为是否达到了仁的标准,在这里,孔子把射剑作为君子之间竞争的一个方面,可谓体育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还可以在特殊时期为保卫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美育教育

孔子没有明确论述自己的美育思想,但我们可以从他与弟子的言谈中,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一些美育思想。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六艺中所体现的美育思想就是培养人的礼和乐的品质。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孔子的意思讲的是,音乐是可以让人知晓的,开始演奏,翕翕地热烈;继续下去,纯纯地和谐,皦皦地清晰,络绎地不觉。任何美的事物不是天生的,而是根据一定的规则创作而成的,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所创作出来的东西才能给我们产生美感。②再比如说,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由此看来,孔子提出了较全面的教育内容。

参考文献:

[1]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李景林.孔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长春市委党报.2000.

[4]杨树森.试论孔子的素质教育思想.安徽师范大学.2001.

[5]杨苑培.论孔子的教育思想.湖南大学学报.2005.

篇5:早期教育的内容

早期教育的内容

・ 传统观念里,小学是正式教育的开始。新兴的教育思想,认为上小学之前,也就是0-6岁之间的教育更加重要,这也就是所谓早期教育。在这个阶段,是孩子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个孩子到4岁时,其智力发展已经完成了一生的50%。那么早期教育到底教什么?如何施教? ・ 幼教专家解释说:早期教育其实就是丰富幼儿体验的过程,虽然幼儿的发育还不完全,但不代表幼儿就没有对外的感知能力。早教并不是教知识,而是有意识地开发孩子潜能,通过有目的游戏、活动等,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对孩子的行为与性格产生积极的影响。大体说来,有3个方面:・ 1.锻炼孩子的感知觉 ・ 婴幼儿感知觉器官的功能,需有相当的刺激输入和锻炼,才能得以发展。因此,应从新生儿开始,利用声音、语言玩具、实物等刺激其听、视、触、嗅觉等,促使他们在看、听、闻、摸、尝的过程中,获得各种印象,这是人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第一步,对婴幼儿智力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当宝宝会走路时,应带其外出游玩,让孩子认识大自然和各种社会生活现象,帮助他们获得简单的知识,积累感情经验,发展知觉,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力。・ 2.训练语言和思维・ 宝宝的语言发展,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从出生到1岁,是语言前期;从1岁到1岁半,是理解语言阶段;从1岁半到3岁末,是表达语言阶段。科学研究证实,婴幼儿1岁半左右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此时,宝宝学说话最容易而且学得快,故应及早与孩子说话,不断与宝宝进行语言交往,可以诱导、启发和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 3.珍惜宝宝的.求知欲・ 婴幼儿时期,宝宝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奇,尤其是他们刚学会走路和说话的时候,求知欲和好奇心很旺盛,父母应珍惜宝宝的这种求知欲望,一定要耐心而热情地倾听,认真简要而正确地回答宝宝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从而满足他们的要求,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经验。此时,决不能嫌麻烦而对孩子冷淡,甚至斥责或单纯应付性地解答,否则将对宝宝心理及智力发展产生不良后果。・ 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要根据宝宝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并且考虑到婴幼儿和个体差异,因人施教,不能千篇 一律。在具体实施早期教育时,可采取启蒙式或游戏式的方法让孩子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发展智力,切不可命令、包办和灌输。

篇6:国防教育的内容

国防教育主要包括国防理论、国防精神、国防历史、国防法制、国防体制、国防动员、国防经济、国防外交、国防体育、国防常识等。

就其内容而言,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属于国防理论和国防精神方面的教育。国防理论主要有国家与国防、战争与和平、和平与发展、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国家防卫的方针与战略,以及与国防有关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外交等方面的理论。国防精神包括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自我牺牲和奉献精神,爱国尚武精神,团结奋斗的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精神,以及国际主义精神等。

二是国防知识和国防技能方面的教育。主要有国防历史、领土疆域、国家武装力量、国防科技、体育、法律、外交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常规武器的运用、军事技术战术、战场救护、防空袭、“三防”等技能。

国防教育是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的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颠覆威胁的建设与斗争,对全民传授与国防有关的思想、知识、技能的社会活动。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为增进全民的国防思想、国防知识、国防技能和身体素质,以及有利于形成和增强国防观念、国防能力的各种类型的社会活动。

国防教育是对全体公民进行的一项基本教育,涉及到各个方面,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国防建设的整体性决定国防教育内容,现代国防不仅仅是指军队建设和武器装备及战场和战略要地的建设,而且同国家的经济实力、政治状况、民族心理、文化水平和人口素质等因素息息相关。

国防教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对全体公民进行具有特定目的和内容的

普及性教育活动。国防教育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小学、中学、大学附上国防教育。

新时期的大学生应该全面的了解国防知识,增强国防意识、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国防的含义

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把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发展利益和保护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努力建设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国防政策的基本内容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保障国家发展利益;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军队质量建设;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营造有利于国家和平发展的安全环境。根据国家安全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中国实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这一战略构想主要包括:推进国防和军队信息化、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这一方针立足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加快建立适应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作战力量体 系。这一方针注重遏制危机和战争。中国始终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不与任何国家进行核军备竞赛。这一方针着力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着眼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以增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为核心,提高维护海洋、太空、电磁空间安全和遂行反恐维稳、应急救援、国际维和任务的能力。这一方针坚持和发展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始终依靠人民建设国防、建设军队,实行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增强国家战 争潜力和国防实力。什么是国防观念

国防观念是人们对保障国家安全和发展所采取防务措施的思想观点的统称.国防教育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国防理论、国防历史和地理、爱国主义思想、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国防法制、国防常识、国防科技知识、国防体育等等,特别要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党中央集体领导关于国防建设的思想和实践为教育的重点内容进行教育.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力量。在高等院校中搞好军事训练,开展系统的国防教育,加强国防知识的普及、宣传,是国家安全的需要,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要途径,所以,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关心。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在新世纪新阶段里,如何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是事关我们国家安全与发展的重大战略性课题。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在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清深入开展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采取有效措施,真正把国防教育搞扎实。

篇7:三级安全教育的内容

教育内容包括:

① 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

② 工厂的性质及其主要工艺流程;

③ 本企业劳动安全卫生规章制度、劳动纪律;

④ 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责任制;

⑤ 工厂内主要危险物质和危险源;

⑥ 本企业安全生产状况和有关事故案例介绍;

⑦ 一般的安全技术知识等。

2.车间教育——新工人分配到车间后,由车间负责安全工作的副主任进行车间安全教育。教育内容包括:

① 本车间的生产性质及其主要工艺流程;

② 车间危险物质、重点危险源及其注意事项;

③ 车间安全生产状况及注意事项;

④ 车间预防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主要措施;

⑤ 车间典型事故案例。

3.班组教育——新工人进入工作岗位以前,由班组长负责进行班组教育,一般采用“以老带新” 或“师徒包教包学”的方法。主要内容包括:

① 本工段或班组的工作性质和主要工艺流程;

② 新员工将要从事的岗位工作性质和安全生产责任,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和工艺操作规程; ③ 新员工将要从事的工作岗位的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的具体要求;

④ 本岗位的危险及其注意事项;

⑤ 发生事故以后的紧急救援和自救常识;

⑥ 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和保管;

篇8:语文审美教育的内容

一.培养审美感知能力

审美感知能力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 指由审美感觉上升为审美知觉的能力。审美知觉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直接呈现于感官, 二是整体形象体验, 三是情感反应。三者缺一不可。艺术作品所描摹的形象之所以能唤起人们的美感, 是因为经过语词、线条、色彩、声响等中介, 使审美主体回忆起既有的表象。但在中学教育中, 学生由于经验不足, 有时却不能唤起美感。这是因为审美知觉的基础是客观事物, 包括时间、空间、能量、信息等物质存在形式。而在语文教育中大多是教材中那些经过了折射的时间、空间的存在形式, 对这些整体形象的把握程度如何, 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态度。

如果仅仅把语文学科教育中的自然现象作为自然形态, 而不能识得其中的情与理, 那么, 即使唤起了学生的表象记忆或想象, 也只是一般性感知, 而不是审美感知。“深蓝色天空中的一轮金黄的圆月”、“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的火烧云”、“水面上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等景物描写, 都不只是通过语言中介的自然景象;《党员登记表》《荷花淀》诸篇中的景物描写都远远不是景物的表象, 不是一般的知性, 而是赏心悦目的情性。教师那种“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的说教并不是美育, 因为审美感知是学生本质力量的体现, 是生命的体验。语文审美教育必须培养学生自己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培养审美想象力

想象, 在心理学上的意义是通过自觉的表象运动, 借助原有的表象和经验, 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是智力结构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审美想象是审美移情的深刻化, 即人在审美观照中, 把自己的情感移入对象之中, 使之物化, 从而体现出人的性格思想。正如高尔基所说:“想象——这是赋予大自然的自发现象与事物以人的品质、感觉、甚至还有意图的能力。”通过语文学科的美育培养想象力, 对人的智力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鉴赏活动中, 审美主体从来就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 他们总是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 受主观感情的驱使, 发现、补充、丰富审美对象, 赋予它新的活力、新的生命;审美客体总是潜藏着感染、诱发审美主体的力量。正因为如此,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激发鉴赏者的想象。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想象中存在着, 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语文审美教育培养审美想象力, 就是要把作品的艺术美和现实社会联缀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加以比较、融合, 进行再造想象。这是使学生凭借教学活动唤起内心视象, 由原有的表象推出新的表象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语文教材中诸如《土地》《白杨礼赞》《樱花赞》等课文都是培养想象力的极好凭借。

培养想象力应当特别重视移情现象。审美想象本质上就是移情的深刻化, 是情感的物化。审美观照中的移情, 是审美主体的情感向感知和想象的表象移入, 而不是向客观对象移入。这是由于主体与客体之间具有质同、形似、神合等方面的联系, 而不是脱离了客观事物的想入非非。没有直接的或间接的审美经验, 就难以构成由此及彼的联想, 难以发生想象活动。因而, 语文审美教育必须根据效应性的特点, 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获得各种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审美想象与形象记忆和情感记忆分不开, 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才可能把感知到的表象进行综合、创造, 发挥想象在审美判断中的作用。语文审美教育培养想象力的途径, 一是通过作品鉴赏;二是适量地背诵诗文, 储备记忆材料;三是观察自然和社会, 增强形象记忆和情感记忆。记忆和积累越多, 想象力就越丰富。

三.培养直觉思维能力

直觉是一种高敏度的感知能力, 是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把握, 具有更大的悟性。直觉的猜想、假说往往是科学发现和美的创造的起点。然而, 在现实的语文学科教育中, 学生接受的多是知识条文、文学概念, 儿童时代那种整体知觉的内心世界往往由一种与之互不相干、互不一致的东西所代替。这种教育方式对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的价值, 但是直觉思维能力因此大大下降了, 人的成熟似乎与人的创造思维形成了矛盾。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在常规教学中, 把阅读教学确定为划分段落、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 把讲授归纳为对人物形象和景物的分析, 把原有可以把握的整体形象肢解开来, 这些做法都会扼制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

语文学科教育中的文学作品鉴赏课和课外语文教育可以弥补这些缺陷。在文学作品鉴赏过程中, 客观事物并不在眼前, 而只有一个想象中的世界。但是通过语言符号, 经过想象、联想, 在阅读者的头脑中便形成了表象。这个表象不一定是具体的“这一个”, 而是经过了创造的“那一个”, 是对自然、对社会的直接观察和感悟, 具有更高的价值。让受教育者走出课堂, 走出校门去观察自然、了解社会, 能够使他们获得更加直接的表象, 而且这种表象是任何人无法割裂、肢解的整体形象。审美直觉和心理学上的形象直观不尽相同, 审美直觉形象更带有模糊性, 因而具有更大的创造性。鉴赏中无意识与知觉表象交替出现, 还未形成有意识的明确形象, 或隐或现, 带有神秘感。学生在心理上被诱导, 产生极大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这就是语文审美教育的即时效应;而诱发创造性, 发展直觉思维能力则是语文学科教育的延时效应。直觉思维能力是人的重要素质之一, 也是语文审美教育的内容之一。

四.培养美好的情操

情操, 简言之, 就是情感和操守, 这是由情感和思想综合起来的, 不会轻易转变的心理状态。美好的情操能够产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情操既是德育的任务也是美育的任务。

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 它渗透在其他的心理因素之中, 又是审美心理的诱因。情感往往同个人的要求、愿望、理想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带有强烈的主观倾向而又具有个体性;情感还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 具有易变性。中学阶段学生的情感不够稳定, 操守尚不坚强, 情绪极易冲动。因而, 以美育人, 以美怡情, 培养高尚美好的情操, 是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现行语文教材中, 许多古代诗文都表现出修身养性、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现代作品《<呐喊>自序》《荷花淀》《百合花》《坚强的战士》《党员登记表》等篇中的人物形象更是闪耀着为追求真理, 实现伟大理想的美好情感和崇高操守。内在情感是人整个生命不可缺少的部分, 情感的稳定性形成每个人特有的操守。语文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 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坚定的意志。

五.全面发展个性

人的历史, 始终是其个性发展的历史。审美活动是一种个性选择。学生自觉地拥抱美的世界, 充分显示出自己的个性。德育是受动式的教育方式:理性反思、启迪智慧、激发完善自身的意志力量;以其逻辑力量和说服引导引起学生心灵震动, 锻炼个性。美育则是主动接受教育的方式:审美陶冶对性格的洗礼, 主要依赖含有理性成分的情感因素, 感染调动学生, 使其自我教育、自我调节。教师以情感春风化雨, 点滴入微;学生以心灵沐浴春风, 欣然接受。

篇9:基础教育中法治教育的内容和举措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而且还要求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内容。其目的是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进而“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这一要求,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与法治社会的具体生活方式统一起来。建设法治中国,要高度重视、优先推动教育法治化进程,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

基础教育中法治教育的内容应突出三个方面

第一,法律规范的认知。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国家法律规范来治理国家,所以必须让未成年人充分认识法律规范的意义和内容。一是要让未成年人认识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这种规范告诉你什么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不能做,这是法律规范的指引作用;二是让未成年人认识法律规范是人们行为和评价的标准,这种标准告诉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该如何去做,这是法律规范的标准作用;三是让未成年人认识法律规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违背了法律规范,就违背了国家意志,就要根据违法的程度受到相应的法律处罚,这是法律规范的强制作用。此外,法律规范的认知还包括对法律规范体系的认知,要知道国家有哪些法律规范,这些法律规范在法律体系中居于怎样的地位,有怎样的功能。

第二,法治思维方式的培养。法治意识的树立,在现实中表现在处理问题的法治思维方式上。法治思维方式就是人们用法律的规范、原则、理念作为标准来分析、判断、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法治思维方式和人治思维方式有本质区别,也和其他处理问题方式有根本区别。法治思维完全依靠法律来处理、解决问题,体现国家意志,而道德或情感等其他处理、解决问题的方式,由于缺少法律的规范性、标准性,难免导致公平公正的缺失。法治思维方式体现为法律的至上性和优先性。法律的至上性,即在国家主权范围内,法律对所有人、所有单位机关都具有约束力,任何人不得违背法律的规定,任何单位、个人和国家机关,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去处理和解决问题。法律的优先性,即法律在处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优先于道德等其他规范。法治思维方式还包括遵循法律处理问题的过程要讲程序,违背程序也会使法律的权威受到损害。我们要在上述方面着力培养未成年人的法治思维方式,让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法治精神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植根于每个孩子的头脑深处。

第三,坚定法治信仰。要使法治落到实处,除了法律规范的理性认知和法治思维方式的培养外,还必须有坚定的法治信仰。对未成年人来说,一是要知道信仰是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作为世界观,它以付诸实践、付诸行动为本质,鞭策人们按照信仰的内容自觉去行动;作为价值观,它以值得肯定和值得追求为表征。二是要理解法律被信仰才能变成行动的道理。依法治国的目标能不能实现,关键要看人们是不是信仰法律,法律只有被信仰才能有效执行。三是要懂得信仰法律就要付诸行动。法治信仰是法治教育的灵魂,坚定法治信仰,必须在实践中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把法治意识、法治理念、法律规范落实到行动上。四是要认识法律信仰还包括对法治国家目标实现的坚信。

基础教育中法治教育的主要举措及路径

第一,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发挥主导和引领作用,切实提高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新时期未成年人法治教育,不仅要注重权利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同步,也要注重刑事法律、行政法律、民商法律内容的分布,使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系统而全面。为此,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顶层设计,制订实施方案,积极构建更加完善的法治教育体系,积极确立开展法治教育的原则、标准、内容和方式,形成完善的法治教育考核机制。同时,要整合思想品德教育、安全教育、反腐败教育以及禁毒教育等内容,并根据未成年人的成长发育特点及认知能力,编写适合不同学段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的法治教材,实现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的系统化、规范化和持续化。建议在小学开设“法治常识”课程,可以采取形象化的手段进行基本法律法规常识教育,如交通法规、公共安全法律教育;在中学开设“法治知识”课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普及。要“以过程为导向”,基本目标不在于要求学生形成知识,而是帮助学生通过对法律规则的理解和领悟来改造自己的价值观,成为具有法治理念的有责任公民。

第二,建设优秀的法治教育师资队伍。要重点围绕法治意识、法治知识、工作理念、工作方法等方面,全力抓好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培养,要求教师做依法治教的践行者、依法治校的监督者和依法治国的传播者,使之成为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的骨干和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当前法治教育师资队伍解决途径,一是通过培养和选择一批既有法律知能功底又懂教学规律的专业专职教师;二是多渠道提高现有教师特别是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法律素养,完善学校教师结构;三是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外法治资源,聘请从事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研究相关的社会各界人士登上法治教育课的讲台。

第三,注重发挥不同教育主体的功能,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治教育网络。各类学校要发挥法治教育主渠道作用,不仅要在课堂上教授法治知识,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而且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法治元素、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以法治文化熏陶人、感染人、教育人,充分发挥法治教育的育人作用。在教育实践中,应当鼓励和提倡教师努力运用法制教育艺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加强法治教育教学研究,推广先进经验和优秀法制教育示范课。学校的党团组织也应当结合实际,组织举办展览会、报告会、演讲会等多种形式的法治教育宣传活动。此外,要积极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可以通过组织法律学习兴趣小组以及“模拟法庭”“当一天校长”“今天我是警察”“法官的一天”“听少年犯现身说法”等课外活动,增强学生学法、用法的兴趣。

学校要积极开展争创“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是个好孩子,在社会上是个好公民”的“新三好”活动。“新三好”评定应充分征求家长和社区(村委会)的意见。要让未成年人明确违法违纪的后果要受到法律制裁,学校应当做到不包庇、不怕家丑外扬,主动将有严重违法行为的学生送交公安机关依法处理;要对在校有严重违法违纪行为的学生在参军、升学、就业政审时实事求是地填写其在校表现,这对他本人及其他的在校生是一种最好的警戒教育。

要增强学生家长的法治意识,并促使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家长的言谈举止、家庭的环境氛围、家庭成员的交往以及各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法治教育有着重要作用。家长要自觉地提高自身法治素质,树立正确的法治教育观念,带头学法、守法、用法。家长应自觉、主动地对子女进行正面的积极的法治教育,努力创设有利于子女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全社会要营造守法家庭光荣、违法家庭可耻的良好氛围。

学校应当加强与所在社区的沟通。学校所处社区治安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学校周围治安不好是导致一部分辨别是非能力差且意志薄弱的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之一。为此,学校应加强与所在地的公安部门和居委会、村委会的沟通与联系,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让在校未成年人有安全感,并防止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此外,对于学校周围的歌舞厅、电子游戏室、网吧等极有可能成为诱导未成年人犯罪的场所,应加大治理力度,严格执行营业性舞厅网吧等地未成年人禁入制度,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和音像制品,严格监督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

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法治资源,除公检法司等机关外,还应充分调动包括法学院校教师、法学专业学生、社区工作者、律师协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等各方力量,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加强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基地建设,拓宽法治教育渠道,丰富法治教育形式,为未成年人营造安全、健康、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

第四,加强对法治教育课程的研究和创新。要积极开展法治教育课程的课题研究,积极开发体现学生成长规律与法治教育规律的课程资源,积极探索和创新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法治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要探索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的融合式教育实践途径,让传统美德培养、法治思维养成、法治精神强化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贯穿于学生成长全过程。让未成年人在课堂教学中获得法治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形成遵纪守法好习惯。同时要将法治教育纳入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通过有效的质量保障和监督机制,确保法治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上一篇:成功人生励志格言警句下一篇: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